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三国鼎立》word练习题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三国鼎立》word练习题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三国鼎立》word练习题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三国鼎立》word练习题

19江南地区的开发姓名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以开发的条件、原因、表现、影响

2、东汉末年到两晋时期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有哪些?各有什么影响。你对这些战役的成败有何感想?

3、《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表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请你说一说江南地区开发的主要原因。今天我国正在开展一项伟大的工程——西部大开发,请结合所学

4、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生产工具先进。B南方自然条件好

C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 D南朝统治者实行仁政。

5、促成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的最重要的客观原因是()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北方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传入南方

C.北方劳动人民大量南迁

D.南朝统治者注意调整统治政策

6、蜀国丞相诸葛亮说:“今民困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这表明()

C.蜀锦制造业耗费国家资财,使国库空虚。

D.蜀锦生产技术落后,难与敌人生产相配

7、下列关于魏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

①江南有优越的自然条件,适合农业生产②北方人口南迁,充实了江南劳动力

③北方战事多,南方战事较少,相对安定④江南原有的先进生产技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下图《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徙示意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

A.江南经济发展B.北方文化繁荣

C.专制统治加强D.国家统一完成

9、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特征概括不正确的是()

A.社会发展陷入停滞倒退B.科学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C.南方经济有了较快发展D.民族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

10、中国封建历史上第三次结束分裂局面、完成大一统是在隋朝,那么前两次第三次结束分裂局面、完成大一统是指A.秦、汉 B.西晋、魏C.汉、西晋 D.秦、西晋

11、在唐朝之前,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古代的经济文化中心,出现这一格局的原因主要在于黄河流域()A.开发较早,农耕发达B.战乱较少,社会安定

C.建都较多,地位重要D.人口密集,劳力充足

12、祖国大陆很早就与台湾有密切的联系了,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是在

A、公元前二世纪三十年代

B、公元前三世纪三十年代

C、公元二世纪二十年代

D、公元三世纪三十年代

13、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实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短暂统一的朝代是

A、北魏

B、东晋

C、西晋

D、前秦

1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曾统一过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有

①氐族②羌族③鲜卑族④匈奴族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迅速开发,其原因中不正确的是

A.江南有发展农业的优越自然地理条件

B.北方人迁移到江南,带去劳动力和生产技术

C.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稳定

D.江南地区农业发达

16、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是()

①江南地区气候条件优越②江南战争较少,相对稳定

③经济重心已经向南转移④大批北人南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④

A.长平之战 B. 淝水之战C.赤壁之战 D. 巨鹿之战

18、内乱犹如洪水猛兽,往往会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毁灭。“八王之乱”就是一场内乱,它加速了

()

A. 西周的灭亡

B.东周的灭亡

C.西晋的灭亡

D.东晋的灭亡

19、230年,卫温、诸葛直率万人乘舰船到夷洲,夷洲是今天的

A.海南岛 B.台湾 C.日本 D.菲律宾

20、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不包括

A.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

B.南方是我国的经济中心

C.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

D.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

21、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是( )

①北方人口大量南下②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③南方统治者生活奢侈④南方相对稳定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22、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包括()

①大量田地被开垦②织锦业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迅速发展

③灌钢法的发明④商品经济得到发展⑤出现了城市的繁荣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⑤D.①③④⑤

23、我国古代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B.面食的营养价值高

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D.南方人口增多

24、电视剧《走西口》讲述的是清朝末年民国初期,山西祁县大户田家因为家庭变故和生活所迫而背井离乡“走西口”的传奇故事。在中国古代史上,北方人口曾大量向南迁移,它所带来的重要影响是()A. 加剧了南方的混乱局面 B. 使北方趋于平静

C. 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D. 使北方人口急剧减少

25、南方长期开发后形成的三个先进的农业经济区不包括()

A.岭南

B. 江浙

C. 巴蜀

D. 江汉

26、在三国鼎立到隋朝重新统一的三百多年间,出现过短暂统一的只有()

A.东汉

B. 西晋

C. 东晋

D. 北朝

27、“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包括

①修建水利工程②开辟出大量湖田③商品经济得到发展④麦稻兼作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8、东晋政权的建立者是

A.司马懿B.司马炎C.司马迁D.司马睿

29、西晋灭吴,结束分裂不久,统治根基就动摇,国力耗竭。这主要是

A. 司马炎篡夺了帝位B.出现了“八王之乱”

C.淝水之战失利D.大批人才逃往江南

30、下列关于魏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

①江南有优越的自然条件,适合农业生产②北方人口南迁,充实了江南劳动力

③北方战事多,南方战事较少,相对安定④江南原有的先进生产技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A.吴越争霸—卧薪尝胆B.晋楚争霸—退避三舍

C.巨鹿之战—破釜沉舟D.淝水之战—纸上谈兵

32、有学者指出:“经济重心的南移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迄今经济地理格局唯一的一次巨大变迁。”人们普遍认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始于()

A.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B.隋唐时期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

33、西晋短暂而亡的根本原因是( )

A 、 统治者内部的腐朽与斗争

B 、南迁匈奴族力量的强大

C 、民族矛盾激化

D 、阶级矛盾尖锐

34、在我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下列朝代属于统一的王朝有( ) ①秦 ②西汉 ③东汉 ④北魏 ⑤东晋 ⑥西晋 A .①②③⑥ B .①②④⑤ C .①②④⑥ D .①②③④

35、淝水之战发生在( )

A .280年

B .383年

C .494年

36、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是

A .成都

B .建康

C .番禺

D .侯官 37、 “(江南)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这一现象开始出现于( )

A .秦朝

B .西汉

C .东晋南朝

D .宋朝

三、填表识图

通过这学期的学习,你都知道了哪些朝代,来填填看吧。

↑ ↑ 夏朝→ → →东周→秦朝→ →

→三国时期→ → →南北朝时

3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

家。 —《汉书》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1)《宋书》里描写的南朝东晋时的江南与《汉书》描述的江南有什么不同?

(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40、阅读下列材料

江南之为国盛矣。……民户繁育,将曩时(过去)一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庄稼成熟),则数郡忘

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1) 这一材料反映了东晋南朝时期什么地区的经济开发状况? (2)根据材料简要概括这一地区经济开发的表现。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一地区经济得以开发的因素有哪些?

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1)条件: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

(2)原因:①从东汉末年开始,许多人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迁到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北方人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②那时候,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③经过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3)表现:①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出来,变为良田。②江南以种植水稻为主,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③小麦的种植,也推广到江南。④东晋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福建、广东等地,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

(4)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2、(1)①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②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③淝水之战使前秦统治迅速瓦解,北方陷入分裂状态,东晋乘机收复失地。

(2)决定战争成败的因素有:⑴国家的经济、军事实力;⑵人民的支持;⑶战争的作战方针和作战方法;

3、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主要原因有:(1)自然条件好,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2)社会秩序安定,战争相对较少。

(3)北方人为了躲避战乱逃到南方,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技术。

(4)人民的辛勤劳动。开发大西北的建议:国家稳定;政府实行经济奖励政策;民族关系融洽;提供技术、资金、人才等支持;利用丝绸之路的资源。

二、选择题

4、C

5、A

6、A

7、A

8、A

9、A

10、D

【解析】试题分析:本小题考查的是中国封建历史上三次结束分裂局面、完成大一统的朝代。秦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实现统一。西晋结束了三国的分裂,实现南北统一。隋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南北重新统一,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

11、A

12、D

13、C

14、A

15、D

16、A

17、B

18、C

19、B

20、B

21、B

22、A

23、A

24、C

25、C

26、B

27、D

28、D

29、B

30、A

31、D 32、A 33、A 34、A 35、B

36、B

37、C

三、填表识图题

38、

↑ ↑

夏朝→ 商 → 西周 →东周→秦朝→ 西汉 → 东汉 →三国时期→ 西晋 → 东晋 →南北朝时期 ↓

四、材料分析题

39、(1)不同:

《汉书》描述的江南,人烟稀少,耕作方式落后,商品交换很不发达,贫富分化的程度也很低。

《宋书》所描述的江南非常富饶,丰收年头,一年收获的粮食能满足几个郡人口的需要,出产的丝绵、布帛,可以供天下人穿用。 (2)表现:

汉代的江南尚未大规模开发;后来北方人口大量南下,为南方补充了大量劳动力,而且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

验,使江南地区迅速发展起来。

40、

岳麓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岳麓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课我们的远古祖先 1、地球上出现人类大约在300 万年以前。 2、科学家提出人类是由一种古猿进化来的。在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 劳动起了决定作用。 3、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云南的元谋人,距今约170 万年。 4、北京人距今70-20 万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他们能直立行走,上肢和现代人基 本相似,但头部保留了猿类的一些特征,会制作工具,使用打制石器。北京人已经会使用 天然火,还有简单的语言。 5、距今约 18000 年的山顶洞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内,他们仍使用打制 石器,但已开始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 6、远古人类使用火有什么意义? 答:他们用火来抵御寒冷,吓跑野兽。吃上熟食,使人类扩大了食物种类,易于消化和吸 收营养,有利于人类体质尤其是脑髓的发展。 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1、长江下游的河姆渡遗址,距今6000 多年。河姆渡人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等生产工具, 会种植水稻,还烧制黑色陶器,饲养猪、牛等家畜。他们住在干栏式房屋内。 2、黄河中游的半坡遗址,距今5000 多年,会种植粟和蔬菜,住在半穴居房屋内。 3、什么是氏族?氏族有什么特点? 答:在原始社会,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生产生活集体叫氏族;氏族的特点有:土 地、房屋等都归氏族公有,人们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没有贫富差别。 第三课神奇的远古传说 1、炎帝即神农氏,姓姜,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 2、黄帝即轩辕氏,姓姬,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3、蚩尤是传说中东方九黎族的首领。 4、后人尊奉炎帝、黄帝为华夏族的祖先,认为黄帝是中华文明的创始者,称他是“人文 初祖”。 5、涿鹿之战:交战双方为黄帝、炎帝部落同蚩尤部落。地点在涿鹿,争战的过程:黄帝部 落联合炎帝部落打败蚩尤部落。结果: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打败蚩尤部落。 6、什么是禅让制? 答:传说尧年老时,召开部落联盟会议,推荐继承人,大家推荐舜。舜年老时,以同样的 方法把首领位置传给了治水有功的禹。公共推举首领让贤的办法,历史上称为“禅让”。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四课夏传子家天下 1、夏朝的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 年,建立者:禹,都城:阳城(今河南登封),意义: 夏朝的建立,说明我国原始时代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标志着国家的产生。夏朝的建立,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 2、禹死后,禹的儿子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最高统治者。从此,父子、兄弟相承 的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 3、为了巩固国家政权,夏朝设置了官吏、军队和监狱,制定了刑法,建立起一整套国家 机构。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20课知识点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知识要点] 1.西晋的兴亡 266年司马炎篡夺皇位,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 “西晋” 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 316年西晋灭亡(匈奴人所灭) 317年司马睿建东晋,定都建康 420年大将刘裕自立为帝,东晋灭亡 2.少数民族的内迁 东汉末年,内迁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 作用: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3.淝水之战(前秦----东晋) (1)时间:383年。 (2)结果:东晋大败前秦。 (3)意义: 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4)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 (5)影响: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 4.江南地区的开发 原因: (1)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2)北方人南迁,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3)江南地区战乱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成就:(1)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 (2)大量荒地被开垦为良田。 (3)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 (4)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 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难点解析] 1.想一想,为什么西晋的统一只有很短的时间? 主要有三个方面内容:第一,西晋的统治集团非常腐朽,奢侈腐化的风气非常盛行,在位皇帝智力低下;第二,西晋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争夺皇位的内乱,彻底地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晋的国力;第三,内迁的少数民族受到西晋统治阶级的压迫,民族之间存在着矛盾,少数民族利用西晋内乱机会起兵反晋,推翻了西晋的统治。 2.苻坚拥有八十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从前秦方面来看,前秦的军队成份复杂,当时民族融合的程度不深,其它民族不满前秦氐族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以摆脱氏族贵族的统治.秦军中的汉人更希望东晋的汉族军队打胜仗.此外,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长也是失败的原因。 从东晋方面看,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思想的激励下,士气高昂,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也是取胜的重要条件。 3.《宋书》里描写的南朝的江南与司马迁描述的江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2019年精选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5课 汉武帝“大一统”]岳麓版练习题[含答案解

2019年精选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5课汉武帝“大一统”]岳麓版练习题[含答案解析]第三篇第1题【单选题】 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太学出现于( ) A、孔子创办私学时 B、秦朝统一后 C、汉武帝时期 D、隋朝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我国古代最高学府是( ) A、太学 B、郡学 C、国学 D、府学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西汉国力最强盛的时期是在( )? A、汉高祖在位时 B、文帝、景帝在位时 C?±‰?-|?????¨????—? D、汉元帝在位时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西汉初年,统治者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 ) A、平定“七国之乱” B、恢复发展生产 C、学习秦朝的政治制度 D、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西汉的主父偃曾建议汉武帝:“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为其国,必稍自弱矣。”这表明他提出此建议的真实目的是( )? A、主张推行分封制 B、缓和皇帝与诸侯王的矛盾 C、施恩于诸侯子弟收买人心 D、削弱诸侯王的实力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导致农民起义爆发,这次起义的领导人是( ) A、陈胜 B、吴广 C、项羽 D、张角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目的是( ) ①维护皇帝的权威 ②迎合诸侯“推私恩” 的要求 ③巩固统一 ④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解析】: 第8题【问答题】 观察下组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1)孔子学术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其学说对后世有什么重大影响?2)孟子继承并发展孔子学说,他要求统治者采用什么政治观念治理国家?3)秦朝时期儒家思想遭到沉重打击的历史事件是什么?4)汉武帝时期对儒家学派采取了什么政策?5)秦始皇、汉武帝对儒学态度截然相反,但现象的背后,也有着共同的目的。这个共同目的是什么? 【答案】: 【解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前秦和淝水之战的相关内容。 2.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二、自主预习 1.强大后的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西至,北大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2.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3.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 4.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三、合作探究 1.淝水之战前,苻坚踌躇满志,拥兵80万,而东晋仅8万,这十比一的兵力,应该是一边倒,但前秦却兵败如山倒,没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呢? 2.如何评价孝文帝? 四、随堂演练 1. 导致前秦政权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2.北朝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 A.氐族 B.鲜卑族 C.契丹族 D.匈奴族 3.“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下列皇帝曾迁都洛阳的是() A.盘庚 B.汉武帝 C.北魏孝文帝 D.秦始皇 4.《爱我中华》歌词唱道:“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北魏时,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其主要措施是() A.实行三长制 B.严惩贪污受贿 C.实行均田制 D.迁都洛阳、学汉语、通汉婚、改汉姓 5.北魏孝文帝改革与秦国商鞅变法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 B.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C.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D.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五、课后反思 【答案】 二、自主预习 1.汉水龟兹 2.北魏 439 3.君主专制制度 4.汉语

初中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设计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一课时 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三块内容通过前秦和北魏这两个少数民族政权不同的统治措施及结果,突显出民族交融的历史潮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国家分裂时期。222 年,魏、蜀、吴形成三国鼎立之势。280 年,西晋短暂统一。316 年,西晋灭亡,国家重新陷入分裂。南方先后历经东晋和南朝时期。北方进入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时期,先后经十六国和北朝时期。十六国时期各少数民族政权彼此攻战,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民族间差异逐渐缩小,民族交融向前发展。 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逐渐形成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后,原有本民族旧俗难以适应先进文明地区的统治形势。社会内部矛盾重重,特别是民族隔阂与偏见导致民族矛盾尖锐。如何化解民族矛盾,成为维护和巩固统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前秦淝水之战的失败,除了苻坚个人因素和人民厌战之外,更重要的因素在于境内充满民族矛盾。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顺应民族交融趋势,以国家政权推动鲜卑族汉化,促进了北方地区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吸收借鉴少数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的汉化,共同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了解东晋取胜的原因;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创设情境,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具体分析民族融合的表现、分组对比回答、讨论等方法,化难为易,从而轻易突破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融合的前提条件;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教学重点】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1、本节课运用图片、幻灯、课件、录像、计算机、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的演示和示范。 一、导入新课 播放影视剧《锦绣未央》的片段。通过影视剧来到到南北朝时期,进入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锦绣未央》的历史背景设定在北魏时期,里面唐嫣所扮演的正是历史上有名的冯太后。教师进入讲解,在北魏统一北方前,有一场著名的战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便

湘教版(岳麓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课我们的远古祖先 1、地球上出现人类大约在300万年以前。 2、科学家提出人类是由一种古猿进化来的。在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 了决定作用。 3、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云南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4、北京人距今70-20万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他们能直立行走,上肢 和现代人基本相似,但头部保留了猿类的一些特征,会制作工具,使用打制石器。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还有简单的语言。 5、距今约18000年的山顶洞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内,他们 仍使用打制石器,但已开始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 6、远古人类使用火有什么意义? 答:他们用火来抵御寒冷,吓跑野兽。吃上熟食,使人类扩大了食物种类,易于消化和吸收营养,有利于人类体质尤其是脑髓的发展。 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1、长江下游的河姆渡遗址,距今6000多年。河姆渡人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等生 产工具,会种植水稻,还烧制黑色陶器,饲养猪、牛等家畜。他们住在干栏式房屋内。 2、黄河中游的半坡遗址,距今5000多年,会种植粟和蔬菜,住在半穴居房屋内。 3、什么是氏族?氏族有什么特点? 答:在原始社会,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生产生活集体叫氏族;氏族的特点有:土地、房屋等都归氏族公有,人们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没有贫富差别。 第三课神奇的远古传说 1、炎帝即神农氏,姓姜,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 2、黄帝即轩辕氏,姓姬,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3、蚩尤是传说中东方九黎族的首领。 4、后人尊奉炎帝、黄帝为华夏族的祖先,认为黄帝是中华文明的创始者,称他是“人文初祖”。 5、涿鹿之战:交战双方为黄帝、炎帝部落同蚩尤部落。地点在涿鹿,争战的过程: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打败蚩尤部落。结果: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打败蚩尤部落。 6、什么是禅让制? 答:传说尧年老时,召开部落联盟会议,推荐继承人,大家推荐舜。舜年老时,以同样的方法把首领位置传给了治水有功的禹。公共推举首领让贤的办法,历史上称为“禅让”。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四课夏传子家天下 1、夏朝的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建立者:禹,都城:阳城(今河南登封), 意义:夏朝的建立,说明我国原始时代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标志着国家的产生。夏朝的建立,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 2、禹死后,禹的儿子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最高统治者。从此,父子、 兄弟相承的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3、为了巩固国家政权,夏朝设置了官吏、军队和监狱,制定了刑法,建立起一整套国家机构。 4、商部落首领汤于公元前1600年灭夏的最后一个国王桀,建立商朝,定都于亳。 第六课西周的分封 1、牧野之战:时间公元前1046年;经过: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亲率大军讨 划商纣。武王所到之处,各地纷纷归附。周军与商纣的军队在牧野决战,周军大获全胜,乘胜进攻朝歌,商纣王在自焚。牧野之战是中国古代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结果:商朝灭亡。 2、西周建立时间:公元前1046年;建立者为周武王;都城镐京。 3、分封诸侯的目的:为了加强对全国广大地区的统治;内容:实行以周王室为 中心的分封制度,将王族、功臣以及旧贵族的后代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 4、嫡长子继承制:天子、诸侯、卿大夫等职位,只有正妻所生的长子才有资格 继承。它保证王室、贵族统治权利的顺利继承,有利与社会秩序的稳定。作用:巩固了西周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扩大了统治范围,加速了全国经济的发展,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5、西周最后一个国君是周幽王,他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君,他沉迷于酒色,不理 朝政。公元前771年,少数民族犬戎乘西周混乱,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 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第七课甲骨文与青铜器 1、殷墟出土的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已经具备了 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目前能识读的近2000字。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3、青铜铸造业的产生和发展于夏、商时期,晚商至西周时期逐渐走向鼎盛。商、 周时的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工艺高超,种类繁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4、司母戊鼎是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5、商周的青铜器上的文字,由于古人称铜为金,所以这种文字叫做“金文”,也 称“铭文”。 第八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1、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增强了国力,并以“尊王 攘夷”为口号,通过征战,提高了齐国的地位。 2、齐桓公霸主地位的确立: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天 子也派代表参加,齐桓公霸主地位确立。齐桓公是春秋五霸最先称霸的。 3、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先后称霸,史称“春秋五霸”。 4、诸侯争霸的影响:(1)消极影响: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了种种 灾难。积极影响:在争霸的过程中,诸侯国的数量不断减少,各民族之间交 往增多,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5、战国七雄的名称:齐、楚、燕、赵、韩、魏、秦。 6、战国时期,各国之间战争更为频繁,小国逐步被大国兼并,大国与大国之间, 为了各自的利益,也进行明争暗斗。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就是这 一时期发生的著名战役。 第九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1、春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得到推广。 2、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对社会的影响:(1)生产关系发生变革,奴隶主与奴隶 发展为地主与农民。(2)铁农具出现后,奴隶主驱赶奴隶大量开垦荒地,增 加财富。在奴隶制下,努力毫无人身自由,生产积极性不高。个体生产取代 了大规模强制性集体耕作,个体小农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新兴地 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3、商鞅变法的时间:公元前256年开始(秦孝公时期); 变法目的:富国强兵; 变法内容:1、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2、奖励耕战。3、推行县制。变 法性质:彻底的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运动; 变法意义:商鞅变法废除了旧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使 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为以后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 础。 第十课春秋战国的科技和文艺 1、都江堰修建原因:成都平原常遭水、旱灾害;都江堰修建主持者:秦国的李 冰父子。都江堰功能;防洪、蓄水灌溉;修建都江堰的意义:使成都平原变 成了肥沃的良田,成为“天府之国”。 2、鲁班是战国时杰出的木工工匠,被后代尊奉为土木建筑工匠的祖师。 3、《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步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它在 我国文学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4、扁鹊是春秋之际的名医,他总结出的“望、闻、问、切”四诊法,成为中医 的传统诊断法。 第十一课百家争鸣 学派时期代表人物著作思想内容 儒家 春秋孔子《论语》 思想:“仁”和“礼”两部分。 政治思想:“为政以德”,主张以礼治国 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战国孟子 施仁政于民;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和“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观念。道家 春秋老子《道德经》 辩证法: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战国庄子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墨家 战国 墨子”兼爱”,“非攻”。 法家韩非子 主张改革;提倡实行法治;提出建立君专 封建国家。 兵家孙武《孙子兵法》“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百家争鸣》word练习题

第11 课百家争鸣 1. 孔子创立了( ) A. 道家学派 B.法家学派 C.儒家学派 D.墨家学派 2. 诺贝尔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曾说:“如果人类要在21 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 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文中的“智慧”是指( ) A. 无为而治” B兼爱”和非攻” C.仁”和德治”实行法治” 3?有学者认为: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外国朋友要了解孔子之道”可以参阅( ) A.《韩非子》 B.《道德经》 C.《论语》 D.《墨子》 4. 某电视台要聘请法制栏目主持人,如果时光穿梭回到战国时期,你认为哪一思想学派的代表最适合担任该栏目主持人() A.儒家B法家C墨家D.兵家 5. 下列人物中,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思想的是( ) A.孟子B墨子C韩非D.庄子 6.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不同的派别针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主张爱一切人,视人如己,互助友爱”的是( ) A.儒家B法家C墨家D.兵家 7.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持这一观点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 )A.孔子B墨子C老子D.韩非子 8. 历史学习有一个基本的结论就足思想文化是一定现实的反映”。百家争鸣”学术局面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 A.孔子有教无类”,使社会上有学问的人增多 1/ 2

B. 暴致使人民怨声四起 C. 西周实行分封制 D.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 9. 郭沫若说:“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这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 ) A. 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B. 诸侯争霸局面 C. 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D. 商业繁荣局面 答案 1-5:CCCBA 6-9:CDDC 2/ 2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精品学案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精品学案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综合认识头绪纷繁和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有所提高。初步认识我国历史上存在的主要经济区域,并运用这种认识思考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淝水之战史实的学习,感受不畏强暴,勇于抗击强敌的精神,并进一步认识到各民族之间团结的重要性。通过关于江南开发史实的学习,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重点和难点: 本课教学内容所含时段相对较长,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或历史过程也相应较多。因此,有必要先搞清楚本课教材内容的逻辑结构。本课的内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从3世纪中叶到6世纪后期三百多年历史的简要脉络;一是各个时期内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过程。 简要脉络大约由三个时期构成:第一个时期是西晋兴亡,讲述的主要事件是司马氏代魏和西晋的皇族纷争,连带简述了少数民族的内迁。第二个时期是东晋十六国的对峙,在简略说明朝代的兴替之外,

对十六国政权仅仅涉及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而着重讲述淝水之战。第三个时期是南朝,突出了江南经济的开发问题。

“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江南地区的开发”还是本课的难点。 关于“淝水之战”的处理,应该突出趣味性,想象战争波澜壮阔、瞬息万变的场面,领会战争指挥者的斗智斗勇,还可以充分利用地图建立关于战役的空间概念。同时,还应领会东晋将士在强敌压境、众寡悬殊的形势下,不畏强暴、奋勇抗争的精神;探讨前秦失败的原因,认识到前秦军内部的民族矛盾是导致其失败的主要因素,进而懂得民族团结对于稳定政治的重大意义。 “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核心内容,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加以学习和掌握。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搞清楚江南开发的条件和原因、主要表现和重点区域、深远影响等问题。江南开发问题之所以成为教学的难点,主要是因为这部分内容高度概括了这个时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现象,而不是讲述具体的历史事件,趣味性不强,不太适应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结合课文中提供的一些古籍记载的资料,将江南开发前后的社会经济生活特点进行比较,加以阐释,尽可能能有直观的印象。 学法指导: 1.本课虽然头绪较多,但是着重要掌握的问题也非常突出,可以指导学生集中精力掌握好“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两个问题。对于

岳麓版七年级上册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

东朗中学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测试试卷 七年级历史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一.精彩四选一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北京的先农坛是纪念先农神而设的,先农神是我国古史传说中最先教民耕种的神者,代表人物是( ) A .黄帝 B .炎帝 C .大禹 D .嫘祖 2.有关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情况表述错误的是( ) A .他们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B .他们最早在世界上种植水稻 C .他们开始了定居的生活 D .他们用使用弓箭 3.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建立者是( ) A .黄帝 B .禹 C .启 D .秦始皇 4.西周的众多诸侯是通过什么产生的?( ) A .奴隶制 B .世袭制 C .分封制 D .禅让制 5.春秋时期,“卧薪尝胆”,终成霸业的是( ) A .齐桓公 B .晋文公 C .楚庄王 D .勾践 6.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正统思想的是( ) A .道家思想 B .墨家思想 C .儒家思想 D .法家思想 7.支持商鞅变法的国君是( ) A .齐桓公 B .秦穆公 C .秦孝公 D .秦始皇 8.“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最后一个被秦所灭的国家是( ) A .楚国 B .燕国 C .齐国 D .韩国 9.秦统一后,全国统一使用的规范文字是( ) A .甲骨文 B .金文 C .小篆 D .隶书 10.巨鹿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 A .陈胜吴广和秦军主力 B .项羽军队和秦军主力 C .刘邦军队和秦军主力 D .项羽军队和刘邦军队 11.东汉末年,曹操在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 ) A .“挟天子以令诸侯” B .实行屯田制 C .招贤纳士 D .打败强敌袁绍 12.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 A .《汉书》 B .《史记》 C .《春秋》 D .《诗经》 13.西汉的大一统出现于那个皇帝时期?( ) A .汉高祖 B .汉文帝 C .汉景帝 D .汉武帝 14.主张“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的政治家是( ) A .曹操 B .刘备 C .孙权 D .诸葛亮 15.230年,卫温直率万人乘舰船到夷洲,夷洲是今天的( ) A .海南岛 B .台湾 C .日本 D .菲律宾 16.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他是( ) A .匈奴族 B .鲜卑族 C .氐族 D .羌族 17.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得益于( ) A .李冰父子 B .刘备 C .诸葛亮 D .郑国 18.蔡伦主要是从哪个方面来改进造纸术( ) A .加工工具 B .生产工艺 C .原材料 D .生产者 19.商朝时的国家“档案”用什么文字书写?( ) A .甲骨文 B .金文 C .隶书 D .楷书 20.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开始于( ) A .公元前138年 B .公元前127年 C .公元前119年 D .公元前60年 二.历史诊所 (判断并将错误的更改。正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10分) 21.中国境内至少在170万年前已经出现了人类活动。 ( ) 22.曹操是三国人。 ( ) 23.春秋五霸最先称霸的是楚庄王。 ( ) 24.分封制不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郡县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 ) 2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部和南部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 ( ) 三.材料题大观园(本大题共4小题,共39分) 26.请阅读下列史实,回答问题(7分)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司马迁《史记·商鞅列传》 (1)文中的“卫鞅”指谁?(1分) 得分 得分 得分 答 题 不 得 超 过 密 封 学校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____

人教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教案

第19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教案) 审核:初二历史组 时间:2015-12-7 ◆ 知识目标:掌握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及其所办企业,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情况。 ◆ 能力目标:归纳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概况,培养学生概括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 重点: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及其特点。 ◆ 难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原因。 (一)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情景导入 中国近代工业开始于什么时候?你知道什么叫“民族工业”吗?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是怎样产生的呢? 张謇为什么被誉为“状元实业家”? 二、讲授新课: ◆自主学习: 1、张謇兴办实业 (1)背景:《_____________ 开采矿山,直接剥削中国人民。 ( 2)目的:发展本国的工商业,挽回中国的利益。 (3)实践:提出了“______________”的口号,创办了_________等一系列企业。 (4)结局:_____________期间,大生纱厂等企业获得发展,一战后,被________。 阅读课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一目,请思考 2、 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过程 (1)民族工业发展可分为哪三个阶段?各阶段有怎样的发展特点?原因是什么?(可用表格的方式归纳) (2)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阅读课文,完成表格) (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 _____ 、_______ 、_________ 三座大山的夹缝里求生存、图发展,总的来说是落后的。从行业上看,主要集中在______;从地区看,______、______等沿海大城市比较发达,广大内地却非常薄弱。 (4)民族工业发展可分为哪三个阶段?各阶段有怎样的发展特点?原因是什么?(可用表格的方式归纳) 内因:辛亥革命冲击封建制度 外因: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5) 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有什么特征? 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整体水平落后。 【导学解疑】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熟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教学难点】理解北方民族大融合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方法】讨论法、问题导学法 【课前准备】课件、视频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部分歌词: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提问:这56个民族中有没有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可引导学生查阅“中国民族分布图”)如果没有的话,那么他们去哪呢?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隧道,看看那时民族融合的情况!(板书本节课题) 教师讲解: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淝水之战”。第二部分为“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三部分为“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首先看第一部分:淝水之战 (板书)一、淝水之战 教师讲解: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历史上称为“东晋”。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前秦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励精图治,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想统一南方地区。而东晋想收复中原地区,统一全国。南北方之间的决战是发生在383年的“淝水之战”。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拔高练习新人教版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拔高练习一、单项选择题 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短暂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①北洋政府加大了对民族工业的扶植力度 ②辛亥革命扫除了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些障碍 ③帝国主义国家无暇顾及,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掠夺 ④民族企业家找到了快速发展的途径 ⑤民族工业通过军火生意积累了发展的资本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②③ D.③④⑤ 2.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发展从行业上看,发展较快的是() A.轻工业 B.重工业 C.交通运输业 D.农业 3.张謇在创办第一家工厂时,引起了轰动。原因是() ①张謇的身份和他的举动按当时的社会观念看,反差太大 ②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开办工厂是风险很大的事情 ③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在当时是新生事物 ④为了取得广告效应,张謇事先做了大量宣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实业救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封建制度的阻碍 B.科学技术的落后

C.经营管理不善 D.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势力的压迫 5.民族资产阶级认为:“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矣。”“其时”指的是()A.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B.辛亥革命成功后 C.抗日战争胜利后 D.洋务运动兴起后 6.同志谈到中国工业发展时说过,“讲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张謇对近代工业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是() A.提出“自强求富”,创办汉阳铁厂 B.提出“实业救国”,创办一系列企业 C.提出“救亡图存”,进行维新变法 D.提出“师夷长技”,兴起洋务运动 7.下列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描述中,你认为比较恰当的是() A.基础良好,发展迅速 B.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C.先天不足,后天良好 D.基础良好,发展缓慢 8.抗战胜利后,民族工业没有得到很好的恢复的主要原因是() ①帝国主义势力卷土重来 ②国民党发动内战 ③封建主义的阻碍 ④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矣”是指辛亥革命后 B.状元兴办实业体现出近代知识分子的爱国和执著创业精神

岳麓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模板

岳麓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模板 通过司马迁与《史记》学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和严谨治学的品格。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是秦汉文化史中思想史的重要内容。在宗教知识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一起看看岳麓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欢迎查阅! 岳麓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1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能够知道《史记》的作者、体裁和在中国历的重要地位。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借助实例,分析佛教、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司马迁与《史记》学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和严谨治学的品格。 二、要点分析: 1、重点:佛教的传入、司马迁和《史记》 2、难点:宗教的本质及其复杂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 教法:问题导学法;学法:识图学习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你听说过佛陀入梦和白马驮经的故事吗?让我们在故事的交流中走进那段历史吧,由此引入教学。 教材分析: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是秦汉文化史中思想史的重要内容。在宗教知识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 1、佛教的传入: ⑴佛教传入中国: 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在古代印度创立的。佛教是经丝绸之路传入的。 ⑵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第一、识读插图《白马寺》:

学习方式:问题识图与阅读。通过多媒体展示交流相关的图片、图画和视频资料;演出 课本剧,等等。使学生了解:汉明帝派人到印度取经求佛是佛教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重 要事件。白马寺被誉为中国第一佛寺。 第二、佛教宣传的基本思想: 讨论:佛教为什么能够进入思想相对封闭的中国?本质是什么? 借助具体事例,对佛教的思想进行讨论分析,形成认识:佛教宣扬忍耐顺从的消极的 人生观,在当时对于维护社会秩序比较有利,符合统治阶级的愿望。因此,封建统治 者大力提倡和扶植佛教。极度的社会苦难,使广大 民众方面看不到解脱的希望,只能追求根本不存在的所谓来世的幸福。所以,佛教对 于广大民众也产生了吸引力。所以,佛教的本质是麻痹广大民众的精神鸦片。 ⑶佛教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作分层学习) A级:知道佛教的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B级:举出一两个典型事例,如的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说明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2、道教的兴起: 了解思想源泉主要是黄老学说和巫术,兴起于东汉时期植根于中国本土的民族宗教。 二、司马迁和《史记》: 1、补偿教学:教师进行史书体例解说,帮助学生了解纪传体与编年体、通史与断代史的含义。 2、活动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司马迁的生平材料;查找教材及相关书籍中有关 《史记》的材料。 3、讨论交流: ⑴司马迁撰写《史记》是由哪些因素促成的?我们应该学习他怎样的治学和治史态度? ⑵《史记》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为什么?其重要价值的在哪里? 学生分小组进行问题讨论,形成初步认识;每一小组派出代表发言,其余同学补充,进 行观点交流,形成共同认识: 4、观点认识: ⑴我们应该学习司马迁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和严谨治学的品格。 ⑵《史记》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导学案 新人教版

第十九课江南地区的开发(1课时)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综合认识头绪纷繁和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有所提高。使学生初步认识我国历史上存在的主要经济区域,并运用这种认识思考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淝水之战史实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不畏强暴,勇于抗击强敌的精神,并进一步认识到各民族之间团结的重要性。通过关于江南开发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课前预习及小组活动任务】 一. 课前预习作业 1.曹丕死后,大臣逐渐控制了魏国大权。三国中国力最弱的最先被魏国灭亡。2. 266年,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国,结束了分裂局面。3.西晋统一后,发生了,耗竭了西晋国力。 4.东汉末年以来,、、、、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他们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316年,匈奴武装灭亡西晋。 5. 317年,重建晋朝,都城定在,史称东晋。 6. 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前秦政权,前秦王苻坚重用,统一了黄河流域。383年,在之战中,前秦被东晋击败,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 7. 420年,东晋大将结束东晋统治,建立了“宋”。此后南方的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 8.从开始,北方人为逃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 9.从以来,中国古代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潮流。 10.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以种植为主,开始使用,和粪肥也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也推广到。 11.江南冶金技术的一大进步是的采用。 12.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成为普遍的生活用具。 13.简述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和影响 二. 小组活动任务 1.了解与本课有关的成语故事。 2.思考教材中“动脑筋”的有关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知识能力提升训练(有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能力提升训练 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1.标志着中国人民局部抗日战争开始和全民族抗日战争开始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B.西安事变、七七事变 C.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 D.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 2.中国近代史上,佩戴下图所示臂章的军队,应出现在哪一历史时期( ) A.北伐战争时期B.抗日战争时期 C.长征时期D.十年内战时期 3.为了取得抗战的胜利,国共两党实现合作。其合作的形式是()A.成立中国同盟会 B.组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C.组成民主联合战线 D.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4.1937年,某报纸评论:“平时军人开小差,一般人夸为精明干练;

今日壮丁逃兵役,人人普遍骂为冷血动物。”这主要是因为()A.井冈山根据地创建 B.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C.百团大战鼓舞人心 D.抗日战争即将胜利 5.日本三菱综合材料公司承认在二战期间侵犯中国劳工人权的历史事实,并向中国受害劳工谢罪。劳工问题只是日本在侵华战争中犯下的众多罪行之一,下列事件最能体现日本法西斯灭绝人性暴行的是() A.九一八事变B.七七事变 C.八一三事变D.南京大屠杀 6.下列事件能说明国共两党合作就有利于中国社会发展的是() ①五四运动②北伐战争③抗日战争④解放战争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7.近代以来,日本是侵略我国的主要国家。日本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浴血奋战,保家卫国!请根据下列材料,完成探究任务。 【永定河的怒吼】 说起“卢沟桥”,老人眼中立刻闪烁着泪花,深邃的目光将我们带入他记忆中的1937年7月7日。那天夜里……日军扬言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内搜查,并鸣枪示威。中国守军……拒绝日军入城。日军即于当夜炮击宛平城。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奋起抵抗,抡起大刀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三国鼎立》word练习题

19江南地区的开发姓名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以开发的条件、原因、表现、影响 2、东汉末年到两晋时期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有哪些?各有什么影响。你对这些战役的成败有何感想? 3、《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表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请你说一说江南地区开发的主要原因。今天我国正在开展一项伟大的工程——西部大开发,请结合所学 4、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生产工具先进。B南方自然条件好 C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 D南朝统治者实行仁政。 5、促成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的最重要的客观原因是()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北方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传入南方 C.北方劳动人民大量南迁 D.南朝统治者注意调整统治政策 6、蜀国丞相诸葛亮说:“今民困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这表明() C.蜀锦制造业耗费国家资财,使国库空虚。 D.蜀锦生产技术落后,难与敌人生产相配 7、下列关于魏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 ①江南有优越的自然条件,适合农业生产②北方人口南迁,充实了江南劳动力 ③北方战事多,南方战事较少,相对安定④江南原有的先进生产技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下图《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徙示意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 A.江南经济发展B.北方文化繁荣 C.专制统治加强D.国家统一完成 9、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特征概括不正确的是() A.社会发展陷入停滞倒退B.科学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C.南方经济有了较快发展D.民族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 10、中国封建历史上第三次结束分裂局面、完成大一统是在隋朝,那么前两次第三次结束分裂局面、完成大一统是指A.秦、汉 B.西晋、魏C.汉、西晋 D.秦、西晋 11、在唐朝之前,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古代的经济文化中心,出现这一格局的原因主要在于黄河流域()A.开发较早,农耕发达B.战乱较少,社会安定 C.建都较多,地位重要D.人口密集,劳力充足 12、祖国大陆很早就与台湾有密切的联系了,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是在 A、公元前二世纪三十年代 B、公元前三世纪三十年代 C、公元二世纪二十年代 D、公元三世纪三十年代 13、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实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短暂统一的朝代是 A、北魏 B、东晋 C、西晋 D、前秦 1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曾统一过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有 ①氐族②羌族③鲜卑族④匈奴族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迅速开发,其原因中不正确的是 A.江南有发展农业的优越自然地理条件 B.北方人迁移到江南,带去劳动力和生产技术 C.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稳定 D.江南地区农业发达 16、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是() ①江南地区气候条件优越②江南战争较少,相对稳定 ③经济重心已经向南转移④大批北人南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