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商朝末期

商朝末期

商朝末期
商朝末期

商朝末期,商纣王的叔叔箕子因政见不合,带领5000余人出走,成为了继微子启后的一大反对派势力,其势力范围在现在的长白山一带。武王伐纣成功后,曾经去寻找箕子,后来在武王劝说下,箕子同意归附周王室。诸侯分封时,箕子被封为诸侯,其封国就在现在的朝鲜境内,向西与燕国接壤。史书上把它叫做“箕氏朝鲜”。此后的八百年里,箕氏朝鲜一直是以周朝的诸侯国存在的。

秦末汉初,一支起义军兵败在燕人卫满率领向东退却,乘机灭掉了箕氏朝鲜,并重新建国,并以平攘为都城。史书上把它叫做“卫氏朝鲜”,其势力范围扩张到了现在的汉城一带。在现在的无论朝鲜还是韩国的史学界,这两个时期都被称做是殖民时代。

汉武帝时,发兵灭掉卫氏朝鲜,在朝鲜半岛北部设立乐浪、玄菟、临屯、真番四郡。卫氏朝鲜遗民南迁,建立以辰韩、马韩和弁韩为中心的辰国,史称“三韩”时代(现在的韩国国名出处)。汉末,由于汉朝的解体,辰国也发生分裂,一分为三,是为新罗,百济和高句丽,史称三国时代。

唐高宗时,新罗在唐朝协助下,相继灭掉百济和高句丽,第一次统一了朝鲜半岛,定都庆州,史称新罗时代。

9世纪,农民起义,在朝鲜半岛上相继又建立了后百济和高丽王朝,史称后三国时代。926年,高丽统一朝鲜半岛。此后,高丽相继被契丹和女真人击败,成为了辽和金的属国。1280年,高丽被元所灭,成为元的一个省。

1387年,作为蒙古势力的附属,高丽王派大将李成桂帅兵攻打明朝。李成桂拒绝出兵,发动兵变,1392年自立为王,定国号“朝鲜”,史称李氏朝鲜(李姓也由此成为朝鲜和韩国一个大姓)。1591年,曰本入侵朝鲜,明出兵援助,击败曰军。从此,朝鲜和明朝进入蜜月时期。

1618年,朝鲜出兵援助明朝同后金作战,由此得罪了后金,1636年,清军灭掉朝鲜,朝鲜成为了清朝的属国。

清朝末年,曰本在甲午战争中获胜,成为了朝鲜新的保护国。1897年,朝鲜皇帝高宗在俄罗斯支持下宣布独立,脱离曰本控制,改国号为“韩国”,从此,朝鲜变成了韩国。

1905年,曰本重新取得对韩国的控制权,并于1910年正式吞并韩国,史称“曰韩合并”。在此期间,曰本对韩国实行了残酷的殖民统治,方方面面都全部曰化,包括语言、文化、生活习惯等等(我们在韩剧中可以看出来,即便到了现在,韩国人的生活习惯和曰本都差不多,睡塌塌米、跪坐、极端的男权主义等等)。

1945年,曰本投降,朝鲜半岛获得光复。在美苏支持下,以三八线为界成立了两个意识形态对立的政权,南部仍以韩国为名,北部则以古代的朝鲜为名。1950年6月25曰,朝鲜向韩国开战,朝鲜战争爆发。由于韩国军队瞬间崩溃,美军介入,最终也导致了中国的介入。1953年7月23曰,双方停战,以三八线为界,

由联合国委派瑞士和瑞典驻军设立军事警备区,监督双方的动向。从此,朝鲜半岛一分为二,由原来的统一国家人为的分成了两个独立的主权国家。由于战争,许多家庭也四分五裂。朝鲜电影《金姬和银姬》就是反映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金姬和银姬是一对孪生姐妹,战争使得她们各居南北,数十年来不得相见。1969年,韩国的经济首次超过朝鲜,最终成为亚洲强国。

由于政治上的原因,中国一直不承认韩国的存在,在以前的书上都是以南朝鲜来称呼韩国的。1992年,中韩建交,中国正式承认韩国。

实际上,朝鲜(韩国)历史上称皇帝的,也仅两人:高宗李熙,韩国光武元年(1897年)至韩国光武十一年(1907年)在位;纯宗李坧,韩国隆熙元年(1907年)至韩国隆熙四年(1910年)在位。两人称帝合计十四年。

在高宗李熙称帝以前,历任新罗、百济、高丽、朝鲜等所有君主均为由中国皇帝册立的国王。作为藩属国,它的君主从来就不敢称帝。作为宗主国,按“天无二日”的原则,中国政府也决不允许藩属国君主称帝。高丽、朝鲜等一直使用中国年号,以表示奉中国正朔,臣服中原王朝。

高宗李熙和纯宗李坧,仅仅是由明治天皇睦仁操纵的傀儡。清光绪二十一年(日本明治二十八年,朝鲜高宗三十二年,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其第一款规定:“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国,故凡有亏损其独立自主体制,即如该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等,嗣后全行废决。”高宗李熙乘机停用光绪年号,改明年为建阳元年。朝鲜建阳二年(1897年),经日本挑唆,高宗李熙居然废弃太祖朱元璋所赐国名,定号曰大韩帝国。但大韩帝国一直听命于日本。韩国隆熙四年(日本明治四十三年,1910年),纯宗李坧退位,其领土并入日本。

朝鲜、韩国在国际法上已与中国作为对等主体存在,起因是日本胁迫中国签订《马关条约》,也是中国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日本,帮助朝鲜、韩国获得独立的的结果。中华民国政府并未提出废除《马关条约》,也未要求朝鲜、韩国恢复与中国的藩属国与宗主国的关系。

但将太祖李旦至高宗李熙的历任朝鲜国王,看作皇帝,是对历史的歪曲。

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教案F

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知道夏朝是国家的产生,了解夏、商、周三代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课本完成表格,培养学生列表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问题讨论培养学生历史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课本完成表格,学生对夏商周的更替有一个大致明确的认识。 (2)通过问题讨论了解各个朝代的重点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我国是历史悠久、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之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树立努力学习成为祖国栋梁的伟大抱负。 (3)认识到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伟大进步,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夏朝的建立与世袭制,分封制及其作用。 2、教学难点:分封制。 三、课型:新授课 四、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中国历史朝代更替歌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十国乱,宋元明清帝王休。 由此介绍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夏——商——周西周 东周春秋 战国 (二)新课讲授 一、夏朝 想一想: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为什么说夏朝是一个国家而不再是部落联盟呢? 夏朝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等,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国家机器。部落联盟是依靠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所以夏朝不是部落联盟而是国家。 介绍夏禹、阳城(地图)。 启继父位是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说一说世袭制与禅让制的区别。 通过图片、文字介绍二里头遗址,从而反应出夏朝的文明进程。

学习与探究1:结合二里头遗址中埋葬奴隶的灰坑,想一想夏朝国家机器的作用是什么? 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学习与探究2:我国从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发展到奴隶制国家,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 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社会的进步。因为原始社会虽然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但那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极端低下的基础上的,人们的生活水平极低,生活质量很差,文化的发展也极为缓慢。而在奴隶制国家中,奴隶主役使众多奴隶从事生产,才使农业和手工业之间的更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从而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文化的发展繁荣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介绍桀的暴政以及夏朝的灭亡。 二、商朝 介绍汤建立商朝,都城在亳(地图),讲述伊尹的故事,说明汤的任用贤才。 学习与探究:结合地图,想一想为什么商朝前期不断迁都?为什么商朝又称为殷朝?迁殷后商朝情况如何? 阅读课本,归纳商纣王暴政的表现。 讲述周文王与姜太公的故事,知道周部落的崛起。 结合地图,了解武王以及武王伐纣的经过。(周武王姬发,西周开国君主,周文王次子。因其兄伯邑考被商纣王所杀,故得以继位。他继承父亲遗志,消灭商朝,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西周王朝,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死后谥号“武”,史称周武王。) 三、西周 展示夏商西周的三幅地图,假如你是西周的统治者,面对广袤的疆域,在“家天下”的社会,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来巩固广阔的疆土? 阅读课本,结合《周初分封诸侯国分布图》,想一想:周初分封的对象主要是哪些人?诸侯的权利与义务分别有哪些? 师:因为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由此确立了西周的等级制度。展示西周等级示意图。 学生讲述“道路以目”和“烽火戏诸侯”的故事,由此知道周厉王和周幽王的相关事迹。最后地图展示西周的灭亡与东周的建立。 (三)本课小结 回归表格 (四)课堂练习 练习册1、2、4、6、7、8、10、11、13、16 (五)课后反思

试题精选_湖北省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调研试卷_精校完美版

湖北省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4题,每题2分,共48分) 1.史书记载商朝前期多次迁都,从汤所居的亳开始,其后又迁徙五次,皆不出山东省的南部和河南省的东部。最后的一次迁都是第十九代王盘庚于前1384年自奄(山东曲阜)迁殷(河南安阳),其后直至商朝灭亡,二百七十余年间,商都始终在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商朝后期农业耕作技术发展 B.统治者残暴奢侈,破坏自然环境 C.商朝前期自然灾害影响水稻产量 D.商朝后期黄河下游水患严重 2.韩非子警告君主:权贵可以为平民提供庇护,而平民却是生产者与士兵的来源,这是很危险的。为了杜绝此现象带来的危险,后世君主采取的措施是: A.重农抑商 B.盐铁专营 C.废分封行郡县 D.抑制兼并 3.汉武帝于公元前106年在全国分设冀、幽、并、徐、梁、青、荆等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以“六条问事”考查郡县长官,内容有:“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两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今”、“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这主要反映了: A.中央集权受到地方的严重威胁 B.王国问题依然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C.皇帝加强对基层百姓控制 D.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4.根据研究表明:土地兼并程度高的地区一般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兼并程度低的地区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东汉时期发生农民起义的地方基本上是现在的河北、山东、安徽等地,而陕西、河南(两汉时期最富庶之地)一带极少发生农民起义。据上述材料推断正确的结论是: A.东汉时期陕西、河南一带土地兼并程度较低 B.土地兼并程度与农民起义没有直接关系 C.东汉时期南方相对安定,矛盾比较缓和 D.东汉时期人地矛盾严重,阶级矛盾激化 5.马克思说:“每一个企图代替旧统治阶级的地位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他们描绘成惟一合理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下列事件能够证明该说法的有:①秦始皇的“焚书坑儒”②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③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④康德的“人非工具”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6.据《国史大纲》记载:“唐初不课盐,开元以下始课盐,天宝年间,盐每斗尚仅十钱,其后乃增至四十倍,天下之赋,盐税居半。唐初无茶税,建中以下始税茶。唐初无酒禁,广德以下始课酒。唐初待工商优甚……其趋势自唐中叶以后而始变。”这一重大政策转向: A.导致之后的社会商业活动萎缩 B.反映了专制政权对商业的控制 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加剧了社会贫富不均的现象 7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对中西科技有过如下一番论述:“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下列有关这段话的认识比较合理的是: A.雨果否认中国人的发明创造能力 B.雨果认为中国社会状态对科技发展起到了保护作用 C.雨果认为西方科学技术更加神奇D.雨果指出中国传统科技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的事实 8.“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交给皇帝。”利玛窦的话最有可能是针对: A. 秦始皇时代的三公九卿制度 B. 汉武帝时代的内外朝制度

商朝迁都一览表

【商朝】迁都一览表 契始居商,后徙番 昭明迁砥石后复归于商 相土迁于蕃,后复徙相、 上甲微迁邺西南之上司马; 成汤居商,后迁亳 太甲自亳徙桐宫 中丁自桐复归于亳 河亶甲复徙相 祖乙由相迁耿①,由耿迁邢,由邢迁庇 南庚自庇迁奄 盘庚自奄迁殷 武丁自殷徙宅小屯,复自小屯迁亳 武乙自亳归小屯 帝乙自小屯迁朝歌。 注:关于耿与邢同音,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祖乙由相迁到耿后,次年由于河患才迁到邢的,迁耿历时两年左右。后封弟弟祖丙在其商都上建立商朝的附庸国--耿国,至今还存有商遗址 商(今河南省商丘南) 番(???) 砥石(???) 相(今河南省内黄县)

邺(今河北省临漳县) 亳(今河南省商丘北) 桐宫(今河北省临漳县) 嚣(今河南郑州西北附近) 耿(今山西省河津市南) 邢(今河北省邢台市) 庇(今山东菏泽郓城),另一说法是(今河南安阳境内) 奄(今河南省漯河市) 殷(今河南安阳) 小屯(今河南省汝州市???) 朝歌(今河南省淇县) 商朝百年多次迁都,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殷有三亳,二在西汉梁国,一在河洛之间。[1] 榖(谷)熟为南亳(今河南商丘虞城县谷熟镇,即商朝都城,汤曾居此,商朝开国之都,帝喾曾建都于此地)。 蒙为北亳(在今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诸侯于此拥戴汤为盟主)。 洛阳偃师为西亳(在今河南洛阳偃师市西)。传说帝喾曾都于此地,商汤迁都于此,此地又是以后的商王盘庚所迁之地,相传盘庚五迁,复都亳之殷地。[1-3] . 夏商两朝先后在郑州地区建都,周朝春秋战国时期管国、郑国、韩国也先后建都郑州地区。约公元前2070年至前1600年,夏朝的元老人物禹建都于登封阳城王城岗,以嵩山为中心的伊洛河和颍河上游一带以及山西南部是夏人的活动中心。商部落从君主契开始至商汤共迁徙8次,公元前1675年,商汤以“吊民伐罪”的名义攻占夏朝国都封丘,灭掉夏桀,创立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汤建都亳(后称南亳,今商丘),后迁都郑州,亦称亳。现存的郑州商城遗址有内外两重城垣,内城城垣呈长方形,外城城垣呈圆形围绕着内城。其“外圆内方”的城郭布局体现了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它的规模亦超过中东两河流域的巴比伦城和亚述城,以及印度恒河流域的摩亨佐-达罗。 公元前1046年,姬发灭商殷建立西周,周王将其弟管叔封于郑州,称管国。周王在郑州的封国还有郐国、东虢国、祭国和密国等。郑武公将郑国国都建在荥阳,成为郑国第二代国君。郑国随后吞并了郐国、东虢国和胡国。 今天 考古发现的比较肯定的商代城址都邑也就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小双桥遗址、殷墟、洹北商城而已。

商迁都的原因和影响

关于这个问题,古今学者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水灾”说;二、“游牧”、“游农”说,三、“去奢行俭”说,四、“王位纷争”说。 1.“水灾”说试图从自然灾祸方面去寻求商都屡迁的原因. 2,游牧”、“游农”说试图从社会生产方面去寻求商都屡迁的原因. 迁都以后,一切都得从头做起,王室、贵族将会受到抑制,这样阶级矛盾就可以得到一定的缓和, 迁都可以避开那些叛乱势力的攻击,都城比较安全,外部的干扰少了,统治就可以稳定很多, 通过迁都可以改变贵族优势,削弱贵族实力,是商王的惯用措施, 盘庚迁都让商朝进入了另一个繁盛的时期 战争说。考古学家邹衡认为:殷都屡迁是为了战争,因为“当时选择五都的地点,不能不考虑到作战的方便,就是说,不能不从军事的角度上考虑迁都的问题。成汤居毫显然是为了对付北方和西方强大的敌人。” 关于游牧说,傅筑夫认为:“殷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其经济发展早已超过渔猎和游牧阶段。”据此,他也否定了商朝人因游牧经济占主导地位而频繁迁都的观点。 傅筑夫认为:商代停滞在原始的游农阶段,当一个地方的地力耗尽之后,便需要改换耕地,因此要经常迁徙,不能过定居生活,即“为了农业生产的需要去改换耕地,实行游农”。这种迁徙是“初期农业社会的一个共有现象”。也是殷都屡迁的原因。 其主要原因是从仲丁以后,商朝统治阶级的内部发生了比世九乱,诸弟子争相代立,长期王位纷争。这种连绵不断的政治动乱,大大地削弱了商王朝的统治,于是…诸侯莫朝?,商王朝陷入内外交困的危机中。商王朝为了摆脱困境,便以不断迁都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 阶级斗争说。李民主张:贵族与平民的斗争是导致殷都屡迁的原因。 寻找青铜矿能是殷都屡迁的主要原因,因为青铜器在夏商周三代的政治斗争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由于储量稀少的铜、锡矿多集中在以豫北、晋南为中心的华北平原边缘的山地,而王室对青铜的需要量又特别巨大,从而促使着人们要不断地迁徙,不断地寻找新的矿源,才能满足需要 盘庚迁殷”。迁到殷后,他又以强硬手段制止了贵族们搬回旧都的企图。《尚书·盘庚》就是他在迁殷前后的的讲话记录。他还提倡节俭,改良风气,减轻剥削,终于安定了局面。奴隶的血汗劳动,使殷发展成为一个十分繁荣的都市,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中国古代史1)

第一单元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考点一、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一、夏朝的建立: (1) 夏朝的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开始,我国进入了奴隶社会,禹是夏朝的建立者。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父亲的职位,“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夏朝统治的中心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定都阳城。 (2) 夏朝是我国历史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原因):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镇压奴隶和平民的反抗,夏朝统治者建立了奴隶制的国家机器(武装、官职、监狱、刑法)。夏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奴隶主依靠国家政权对奴隶和平民实 行专政。更多 (3)夏朝的灭亡:夏桀的暴政,约公元前1600年,被居住在黄河下游的商汤灭亡。 二、商朝的兴衰: 1、商朝的建立:商汤灭夏以后建立了商朝,以亳为都城。 2、盘庚迁都:商朝前期,屡次迁都(原因是政局动乱),商朝中期,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从此稳定下来,因此商朝又称为殷朝。 3、残酷的商朝奴隶制度:“人牲”和“殉葬”: 4、商朝的灭亡:商纣王的残暴统治。 三、西周的政治和经济: 1、武王伐纣 性质:奴隶主贵族领导的推翻暴君的战争。 过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发动了讨伐商纣的战争,牧野之战,商纣武装阵前倒戈,商朝灭亡。周朝把都城建在镐京,历史上称为西周。 取胜原因:(1)商纣王的残暴统治 (2)周部落的强盛。 四、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 1、国人暴动——(1)时间:公元前841年。(2)爆发的原因:周厉王的暴政激起了平民和奴隶的反抗。(3)经过:镐京的平民和奴隶举起武器攻进王宫,赶跑周厉王,政权暂由大臣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掌,历史上称为共和。 2、西周的灭亡——(1)原因:国人暴动沉重打击了西周奴隶制王朝。西周末年,社会动荡不安,王室衰微,诸侯经常不来朝贡。(2)西周的灭亡:公元前771年,少数民族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被迫迁都洛邑,历史上称为东周。 五、西周的井田制和分封制: 1、井田制——(1)性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2)内容:周朝一切土地属于周王所有,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但臣下只有世代享用,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还要交纳一定的贡赋。这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奴隶主贵族

商朝前期为何屡次迁都

商朝前期为何屡次迁都? 商汤灭夏之后,定都于亳,亳成为商朝的政治经济中心,但在商王中丁之后商朝屡次迁都,其迁都次数之多,在中国历史上实属罕见。商王中丁之时迁都于隞又做嚣,河亶甲迁于相,祖乙迁于邢又叫做耿,此后又城庇,并迁都于此,南庚时迁都于奄,即今天曲阜,盘庚之时迁都于殷,至此商朝已殷为中心,政权稳定下来。如此频繁的迁都对于政权的稳定是一个打击,那么为何商朝会出现如此频繁的迁都现象呢? 商朝建立后首先迁都的商王是中丁,中丁迁都于隞,《史记》记载:自中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可见,自中丁时商朝出现王位之争,这就是商代历史上“五代九王之乱”,这次长时间的王位之争一直持续到阳甲之时。阳甲之后继位之君是盘庚,也正是从盘庚开始定都于殷之后,商朝都城基本稳定下来,此后的二百多年商朝政权也相对稳定。 由此看来,商朝前期屡次迁都与商王朝内部的政权争斗有一定关系。 商朝自商汤建国之后实行的继位制度是兄终弟及与父死子继相结合的方式,这种继位方式是表明亲亲的统治思想模式。这种继位模式与周朝实行的嫡长子继承制度相比还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是一种不成熟的继位制度。这种继位模式必然导致王位争夺。但商朝前期商王朝已经实行这种制度,政权也相对稳定,但为何自中丁开始出现屡次迁都? 商朝前期自商王雍己时商朝衰弱,商朝的这次衰弱致使地方方国诸侯的不朝见,《史记》记载:帝小甲崩,弟雍己立,是为帝雍己。殷道衰,诸侯或不至。商朝力量衰弱,竞至诸侯不朝。可见商朝对于全国的控制力量还是较弱。根据《竹书纪年》记载:大戊二十六年,西戎来宾,王使王孟聘西戎。而大戊时是是书上所认为的商朝的复兴阶段。《史记》记载:帝雍己崩,弟太戊立,是为帝太戊。帝太戊立伊陟为相。亳有祥桑谷共生于朝,一暮大拱。帝太戊惧,问伊陟。伊陟曰:“臣闻妖不胜德,帝之政其有阙与?帝其修德。”太戊从之,而祥桑枯死而去。伊陟赞言于巫咸。巫咸治王家有成,作咸艾,作太戊。帝太戊赞伊陟于庙,言弗臣,伊陟让,作原命。殷复兴,诸侯归之,故称中宗。根据史书上记载此时商朝应该处于强盛之期,但商朝确放下中原正统之尊,在西戎来宾确派人西聘,有“宾”和“聘”我们可以看到当时西戎势力之大,以至于在商朝内部强盛之时也不得不承认西戎政权的存在,这在奴隶社会一直视周围为蛮族,不列入“人”类来说可以看出商朝当时势力与西戎相当,并受到西戎的威胁。 大戊死后,其子中丁却突然迁都于隞,可见中丁迁都离开祖先的百年之都亳,必定是受到严重的威胁。这种威胁被认为是王位争夺带来的。因史书上说“自中丁到阳甲发生九王之乱”,这是《史记》认为的观点,这种观点是否可信?从中丁继位并顺利迁都来看,这似乎站不住脚。中丁若是能顺利迁都可见当时其王位已经得到巩固,在其王位得到巩固之时为何还要迁都,而且中丁之父大戊时期商朝强盛,在继承父亲留下的丰富遗产上,在其王位巩固后根本无需迁都,且亳经过百年发展成为商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为王位争夺而放弃百年之都,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知识点新人教版

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1.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逐渐向奴隶社会过渡。禹的儿子启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夏朝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此外还制定了历法,称为“夏历”。 2.中心地区:夏朝的中心地区主要在今山西南部、河南中西部一带。 二、商汤灭夏 1.夏朝灭亡:夏朝后期,商的首领汤联络周围部落,起兵攻伐夏王桀,夏王朝灭亡。 2.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都城建在亳。商王盘庚时迁都到殷。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 三、武王伐纣 周武王时,得到吕尚、周公等人的辅佐,周部落日益强盛。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四、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 3.作用: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4.西周的灭亡: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周幽王时,朝政腐败,社会各种矛盾激化。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灭。后来,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商代重要城市分布图

第4课《夏、商和西周》教学设计

第4课夏、商和西周 课程标准: 1、简述夏商周建立的史实。 2、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3、了解西周分封制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理解奴隶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 教学目标: 1、了解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和夏、商、西周三朝建立的史实及更替的顺序。 2、归纳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原因并概括其相似之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概括和比较,正确评价历史事件。 2、通过课堂讨论等活动方式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奴隶制国建夏朝的学习,知道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学习夏、商、西周灭亡的史实,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3、通过对大量精美文物、历史遗迹的学习,形成自觉地保护文物、爱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过程,找出商代夏、周代商的相同原因,并讨论有何历史启示。教学难点: 分封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新课导言:约公元前21世纪,我国古代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你知道我国最早的国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吗? 答:相传尧舜禹时代 一、夏商更替

1、提问:禹在建立夏朝之前做了那些事情? 答:治水成功;在涂山召见各部落首领,接受他们的朝贡;把全国划分为“九州”,并铸造象征最高权力的“九鼎”。 2、禹在什么时候建立夏朝?定都在什么地方? 答:约公元前2070年,定都阳城。 3、禹死后,谁继承了王位?这种新的继承制度是什么? 答:启,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4、提问:夏朝是怎样统治国家的?设想一下,他们的统治会长久吗? 答: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 5、夏朝为什么灭亡? 答:①夏朝最后一个王桀,奢侈残暴,引起人民不满。②居于黄河下游的商部落日益强大。 6、是谁打败了夏桀建立了商朝?定都在哪里? 答:商部落的首领汤,联合周边各部落起兵打败了桀,建立商朝,建都在亳。 7、为什么又可以把商朝成为殷? 答:商朝前期屡次迁都。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此后商朝统治稳定下来。因此,后代又把商朝称作殷。 8、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国家,那么商朝的政治、经济方面各有哪些发展? 答:商朝设置管理各项事务的官员,建立了庞大的军队,活动地域和影响远远超过夏代,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二、武王伐纣 1、讲解:历史有趣在于有惊人的相似。阅读思考,商朝是怎样灭亡的? 答:①商朝末年,纣王荒淫无度,激化了社会矛盾。②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击败商朝军队。纣王自焚,商朝灭亡。 2、周朝是谁建立的?定都在哪里? 答:周武王镐京 3、议一议:从夏朝和商朝灭亡的历史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答:①荒淫无度,暴虐成性的国君必将被人民所推翻。 ②统治者要勤于政事,爱护百姓,政策应该符合人民的心愿,用人应做到唯才是举,广纳谏言。

商朝前期为何屡次迁都

商朝前期为何屡次迁都 商朝从汤开始,到纣灭亡,共传十七代三十一王,近六百年。约当公元前十六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商朝历史上有一个很显著的现象,就是都城屡迁。汤最初建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市)。其后五迁:中丁迁都于隞(今河南荥阳北敖山南);河亶甲迁都于相(今河南安阳市西),祖乙迁都于邢(今河南温县东);南庚迁都于奄(今山东曲阜旧城东),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西北)。盘庚迁殷,在商朝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此之前,从汤至阳甲,传十代十九王,约三百年,为商朝前期。在此之后,从盘庚至纣,传八代十二王,凡二百七十三年,为商前后期。由此可见,都城屡迁,确切地说,应该是指商朝前期。 商朝前期为何屡次迁都呢? 关于这个问题,古今学者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水灾”说;二、“游牧”、“游农”说,三、“去奢行俭”说,四、“王位纷争”说。 “水灾”说试图从自然灾祸方面去寻求商都屡迁的原因。但它举不出一条过硬的材料来证明水灾逼迫商人迁都。相反,从汤至中丁,传六代十一王,至少都亳一百五十军,难道这么长一段时间河水就役有闹灾吗?而且从武丁到纣卜辞多次记载洹水泛滥为害殷都,但殷人并未因此迁都。为何盘度之后水灾不能逼人迁都,而盘庚之前水灾却能逼人迁都呢?另外,南朝的几个都城全在黄河两岸,尤其是中丁由亳迁隞和盘庚由奄迁殷,越迁越向河滨,这种现象用“水灾”说是无法解释的。 “游牧”、“游农”说试图从社会生产方面去寻求商都屡迁的原因。“游牧”说认为,商人在盘庚迁殷之前还是迁徙无定的游牧民族,到盘庚时才有初步的农业,由游牧经济转入农业经济,因此有了定居倾向。但商代卜辞和考古资料证明,早在商代前期,农业己是最主要的生产部门,所以,此说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 “游农”说认为,商代的农业是原始的。其原始性表现为生产工具的笨拙和耕作方法的原始。商人采用“火耕”的方法,即“焚田”,来代替笨拙的生产工具开辟原野,把林莽烧平后,在灰土上播种。他们既不知道灌溉,也不懂得施肥,一旦土地的自然力耗尽,便需改换耕地,不得不经常迁徙。“游农”经济是商人都城屡迁的原因所在。但考古资料证明,郑州和小屯两地商代文化中出土的石镰和石斧都很近似。这两地正好一个代表商代前期,一个代表商代晚期。商代农业生产已使用少量青铜器。目前出土的几件青铜农具,商代前后期的数量也大体相当。这说明商代前后期农业生产工具并未发生重大变化,同样是“笨拙”的。至于耕作方法,胡厚宣先生在《殷代焚田说》中指出“焚田”是殷人狩猎的一种方法,根本与农业无关,至于说商人“不懂得施肥”,则与史实不符。《汜胜之书》说:“汤有旱灾,伊尹作区田,教民粪种,负水浇稼。”甲骨文“尿”字即粪便之“屎”字。卜辞中有大量“尿田”的记载,商代初期已知“粪种”,当是可能的。“游农”说的论据经不住推敲。另外,它跟“水灾”说一样,无法解释中丁之前和盘庚之后,商都稳定的史实。所以,“游农”说也难以令人置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夏商西周的更替》同步练习(解析版)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夏商西周的更替》同步练习 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共4题;) 1.禹结束部落联盟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该王朝指的是( ) A. 夏朝 B. 春秋 C. 战国 D. 秦朝 2.《史记》记载,禹年老时推荐伯益为继承人。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材料所反映的是我国哪个王朝的事件()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东周 3.《礼记·礼运》认为,在“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之后,社会进入“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中国最早具备以上“小康”之世特征的王朝是() A. 夏朝 B. 商朝 C. 周朝 D. 秦朝 4.夏朝筑有以城墙和护城河作为防护的城堡和大型宫殿,并且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这标志着() A.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 B. 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 C. 夏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D.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 二、商汤灭夏(共4题;) 5.“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这是《三字经》中对夏朝的描述。其中“迁夏社”指的是() A. 夏朝建立 B. 盘庚迁都 C. 商汤灭夏 D. 武王伐纣 6.商朝前期曾多次迁都,商王迁都至殷后,不再迁都,商朝逐渐进入兴盛时期,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后来又称商朝为殷商。迁都至殷的商王是() A. 桀 B. 盘庚 C. 纣 D. 比干 7.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是世界文化遗产。“殷墟”提供考古依据的朝代是()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东周 8.史书上记载,商汤伐夏桀时,各地人民欢迎商军“若大旱之望云霓”。这说明() A. 商军联合了周边各部落起兵 B. 商军伐夏是正义之举,深得人心 C. 商朝的制度比夏朝民主 D. 夏朝的奴隶制远比商朝残酷 三、武王伐纣(共4题;) 9.如图为西周著名青铜器利簋及铭文。这些铭文最有可能记述() A. 齐桓公称霸 B. 长平之战 C. 武王伐纣 D. 盘庚迁都 10.《封神演义》依托于商灭周兴的历史背景,以武王伐纣为时空线索,展现了上古诸神呼风唤雨、动摇乾坤的通天法术。下列历史事件和“时空线索”有关的是() A. 盘庚迁都 B. 牧野之战 C. 涿鹿之战 D. 国人暴动 11.巨幅壁画《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如下图)已入围“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它反映的是3 000多年前的哪一场面?()

商朝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商朝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商朝有一个很特别的现象,就是频繁迁都。商汤建立商朝时都城在亳(今河南商丘),其后经历了五次大规模迁都。商朝为何老是迁都?下面就是给大家整理的商朝迁都的原因,希望对你有用! 商朝有一个很特别的现象,就是频繁迁都。商汤建立商朝时都城在亳(今河南商丘),其后经历了五次大规模迁都:中丁迁都于隞(今河南荥阳北敖山南),河亶甲迁都于相(今河南安阳市西),祖乙迁都于邢(今河南温县东),南庚迁都于奄(今山东曲阜旧城东),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西北)。盘庚迁都到殷,商朝的都城才基本固定下来。 关于迁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水灾”说,“游牧”“游农”说,“去奢行俭”说和“王位纷争”说。 “水灾”说是从自然灾祸方面去寻求商都屡迁的原因。但这一说法没有十分坚实的材料做基础,推理上也不成立,因为商朝的几个都城全在黄河两岸,而且越迁离河滨越近,如果这种做法是为了躲避水灾,那也太令人难以置信了。 甲骨文是商代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1899年,清代著名金石学家王懿荣在北京家中发现了它。1908年,考古学家、文物收藏家罗振玉查访清楚刻有文字的甲骨来自河南安阳殷墟(今河南安阳小屯)。

“游牧”“游农”说是从社会生产方面去探求原因。“游牧”说认为商人在盘庚迁殷之前还属于迁徙无定的游牧民族,到盘庚时才有了初步的农业,由游牧经济转入农业经济,因此有了定居倾向。然而,商代的甲骨文和后世的考古资料证明,商代建立时的经济基础已经是农业了,这种说法显然站不住脚。 “游农”说认为商代的农业是原始农业,采用“火耕”的方法,就是把树林烧平后,在灰烬上播种。他们既不知道灌溉,也不懂得施肥,一旦土地的自然力耗尽,便需改换耕地,因此不得不经常迁徙。但考古资料证明,商代前后期农业生产工具并未发生重大变化,不可能因农具的进步,突然停止“火耕”。 “去奢行俭”说和“王位纷争”说是从社会政治方面去解释商都屡迁的。“去奢行俭”说认为抑制奢侈,倡导俭朴,借以缓和阶级矛盾,是商都屡迁的原因。这一说法多少有点合理成分。因为《尚书》中《盘庚》三篇是保存下来的商王盘庚迁殷时对臣民的三次演讲词,将迁之时,他曾指责贵族中有贪求财富的乱政官吏;迁都后,他又告诫官吏不要积聚财物,应该施惠于民。但是,奢侈是统治阶级的“通病”。不仅迁殷之时存在,迁殷之后照样存在。为什么后来却不迁了呢?看来这种解释也缺乏说服力。 “王位纷争”说认为商朝前期曾有“九世之乱”,九代商王都因王位传承问题发生过纷争,其直接后果就是商朝王权削弱和贵族势力膨胀。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要削减贵族的实力,就要改变贵族的地利优势,手段就是迁都,这成为商王的战略措施。然而,在盘庚迁殷

【原创】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时练习】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1.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籽等。以上材料可以说明北京人能够( ) A.制造和使用工具 B.饲养家畜 C.从事农业耕作 D.人工钻木取火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可知,北京人会制造和使用工具,故选A项。其他选项材料不能体现。 2.世界农业发展进程经历了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等主要阶段。其中任何一个阶段都是前一个阶段综合发展的结果。我国原始农业( ) A.由“刀耕火种”发展到铁器牛耕 B.为古代文明社会形成奠定物质基础 C.采用育秧移栽方式种植水稻 D.重要标志是农作物种植和城市出现 答案 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原始农业阶段,我国远古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狩猎生活中熟悉了动植物的习性,逐渐学会了栽培农作物和饲养动物。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很早就种植蔬菜的国家。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我国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B项正确。A项中“铁器牛耕”、C项中“育秧移栽”、D项中“城市” 均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3.传说是在文字尚未发明的时代,人们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对历史所作的记录,因此传说通常不一定可靠。下列记载可靠的是( )

A.炎帝神农氏曾在山西高平地区尝百草、种五谷 B.商朝龟甲卜辞记载,王室征伐、问吉凶 C.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努力,解除了水患 D.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被黄帝封为司徒,主管南方事务 答案 B 解析A、C、D三项都是传说,依据题干结论“传说通常不一定可靠”,可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龟甲卜辞”是指甲骨文,作为一手材料,可信度高,故B项正确。 4.《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其中,“选贤与能”指的是我国古代的________制度( ) A.分封制 B.世袭制 C.禅让制 D.宗法制 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禅让制对继承者的要求就是“贤”与“能”二者兼具,故选C项。 6.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站在“殷朝废墟”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是( ) A.禹建都阳城 B.盘庚迁都安阳 C.发生“国人暴动” D.周平王迁都洛邑 答案 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朝前期多次迁都,盘庚迁都于殷后,商族才定居下来不再迁徙。故B项正确。A、C、D三项的内容与题干“殷朝废墟”不相符,排除。 7.从夏、商、西周三代的覆亡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教训是( )

2018-2019学年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七年级(上)期末历 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0分) 1.1982年,北京人遗址被列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 类之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B. 会使用火和打制石器 C. 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种植水稻 D. 会建造房屋和使用陶器 2.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在生产生活上的共同点有() ①建造房屋 ②种植水稻 ③饲养家畜 ④磨制石器 ⑤过定居生活 A. ①②③ B. ①③④⑤ C. ①②③④⑤ D. ②④⑤ 3.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和重要载体,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B. 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 C. 秦始皇下令将小篆为全国通用字体 D. 我国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夏朝开始 4.“秦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也”。秦国这一社会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商鞅变法() A. 推行县制 B. 奖励耕织 C. 奖励军功 D. 编制户口 5.据巴蜀文化研究专家冯广宏考证,李冰在公元前273年前后担任蜀守,并主持修建 了都江堰。据图判断,公元前273年属于() A. 公元前3世纪前期 B. 公元前3世纪后期 C. 公元前2世纪前期 D. 公元前2世纪后期 6.下列人物在《史记》中没有记载的是() A. 秦始皇 B. 汉武帝 C. 班超 D. 陈胜 7.东汉刘秀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 A. 光武中兴 B. 贞观之治 C. 开元盛世 D. 文景之治 8.下列历史史实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 220年--曹操--魏国 B. 221年--刘备--蜀国 C. 230年--孙权--吴国 D. 266年--司马炎--东晋 9.小美想写北魏题材的小论文,拟了以下几个题目,其中有错误的是() A. 《北魏统一了全国》 B. 《胡人汉服与汉人胡食》 C. 《平城到洛阳》 D. 《人口迁徙与民族交融》 10.4世纪时,统一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及其建立的政权是() A. 匈奴、汉 B. 氐族、前秦 C. 鲜卑、燕 D. 羯族、前秦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12.0分)

2018历史7上期末复习提纲(1)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1—3课原始社会)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P2) 1、我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古人类是元谋人 ,距今约170万年,发现于云南元谋县。 2、北京人或北京直立人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年前的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地点)。 ①发现:1929年,裴文中发现了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②技能:能够使用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学会用火是人 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③他们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过着群居生活。 ④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3、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前, 体态:①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技能:②穿孔骨针是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旧石器时代的缝纫工具,表明山顶洞人已掌握钻孔技术和磨制技术。还发现了很多装饰品,表明山顶洞人已经有了审美观念。 4、学习历史的途径:历史遗址、遗迹(参观历史博物馆);文献资料(去图书馆查阅书籍);神话传说(口述历史)。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P6) 1、中国农业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那时,我们的祖先已开始定居生活。会制作精美的陶器和磨制石器。 农业、畜牧业、手工业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 2、黄河流域原始农耕的代表:黄河流域气候温暖,适宜人类活动。在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考古学者发 现了半坡遗址。距今约 6000 年,他们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主要农作物是粟,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里。还能饲养猪、狗,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是彩陶。 3、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代表: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位于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 年,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家畜以猪、狗、水牛为主。种植水稻,住着干栏式房屋。在河姆渡遗址还发现了木结构水井。河姆渡人会制作陶器和玉器,还有简单的乐器和骨哨,会运用雕刻等技术,还懂得使用天然漆。 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7、促使原始人过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原始农耕的发展。 8、“神农耕而作陶”反映的历史现象是:原始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原始手工业的产生。 9、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几项世界性的贡献吗? 答:①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②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第3课远古的传说(P12) 1、四五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当时黄河流域活动着几个较大的部落,如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 炎黄部落在涿鹿一战中大败蚩尤。这一部落联盟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2、炎帝的发明(贡献):①开垦耕种;②制作生产工具;③种植五谷和蔬菜;④制作陶器;⑤发明纺织;⑥会煮 盐;⑦教人们通商交换等。 3、黄帝(轩辕)的发明:①建造宫室;②制作衣裳;③挖掘水井;④制造船只;⑤会炼铜;⑥发明弓箭和指南 车。 4、相传在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黄帝的妻子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后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后课时作业 [学业达标] 1.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籽等。以上材料可以说明北京人能够( ) A.制造和使用工具B.饲养家畜 C.从事农业耕作D.人工钻木取火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可知,北京人会制造和使用工具,故选A项。其他选项材料不能体现。 2.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主要证据,下列一组图片是黄河流域某遗址发掘出的文物,通过这些文物,我们可以推断这一地区的原始人类( ) ①过定居生活②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③与良渚文化时间相近④有了原始农业和手工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从图一农业种植、图三陶器和图四纺轮可以推知,这一原始人类过定居生活,且已有原始农业和手工业,故①④正确;从图二磨制石器穿孔石斧可知②正确;良渚文化属于原始社会后期,有祭坛、神庙、精美玉器等,③错误。故选C项。 3.世界农业发展进程经历了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等主要阶段。其中任何一个阶段都是前一个阶段综合发展的结果。我国原始农业( ) A.由“刀耕火种”发展到铁器牛耕 B.为古代文明社会形成奠定物质基础 C.采用育秧移栽方式种植水稻 D.重要标志是农作物种植和城市出现 答案 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原始农业阶段,我国远古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狩猎生活中熟悉了动植物的习性,逐渐学会了栽培农作物和饲养动物。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

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很早就种植蔬菜的国家。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我国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B项正确。A项中“铁器牛耕”、C项中“育秧移栽”、D项中“城市”均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4.传说是在文字尚未发明的时代,人们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对历史所作的记录,因此传说通常不一定可靠。下列记载可靠的是( ) A.炎帝神农氏曾在山西高平地区尝百草、种五谷 B.商朝龟甲卜辞记载,王室征伐、问吉凶 C.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努力,解除了水患 D.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被黄帝封为司徒,主管南方事务 答案 B 解析A、C、D三项都是传说,依据题干结论“传说通常不一定可靠”,可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龟甲卜辞”指的是甲骨文,作为一手材料,可信度高,故B项正确。 5.《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其中,“选贤与能”指的是我国古代的________制度( ) A.分封制B.世袭制 C.禅让制D.宗法制 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禅让制对继承者的要求就是“贤”与“能”二者兼具,故选C项。 6.一位同学制作了中国古代某历史时期政权更迭的年代标尺,其中①处政权是( ) A.父系氏族时期B.夏朝 C.商朝D.周朝 答案 B 解析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故选B项。 7.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利簋(gui),又名“武王征商簋”,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利簋足下连铸方座,此种方座青铜始见于西周初年。器内底铸铭文,印证了《尚书·牧誓》中所记载的“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从中可以得出利簋的史料价值有(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教学设计

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材分析 夏、商和西周的建立以及灭亡,构成了本课的主线索。本课首先简要的叙述了约公元前2070年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的建立和夏桀无道被汤所灭,商朝建立的史实。其次,叙述了盘庚迁都后,商超疆域不断扩大以及商纣的奢靡残暴和武王伐纣,西周的建立。最后,叙述了周初统治者为巩固奴隶制政权而实行的分封制和西周的灭亡。 二、课程标准 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三: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通过本课的学习讨论,让学生初步理解、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 通过夏、商、西周的兴亡过程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 四、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夏、商、西周发展交替的脉络 难点:商汤伐桀和武王伐纣取胜的原因。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 教师: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月饼好吃,可是在你品尝月饼的时候是否知道中秋节的来历呢? 学生:不知道。 教师:相传,夏朝的时候,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去。有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几天后后羿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一个徒弟假装生病,留了下来。他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他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后羿知道后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