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楷书笔法

楷书笔法

楷书笔法
楷书笔法

字号:大中小

楷书技法

资料来源:楚天教育网编辑:梅山游子

第一节横的写法

一个笔画的书写都有以下几个步骤:起笔、行笔、收笔。横画也不例外,由于起笔的方式不同,又有圆笔和方笔之分。

一、圆笔横的写法

以颜真卿《勤礼碑》和柳公权《玄秘塔碑中的“三”字为例(见图12),它们的上横部是典型的圆笔横画。它的书写方法如下:(见图13)

①向右上逆锋起笔;②提笔圆转;③中锋向右行笔;④提笔圆转;⑤回锋收笔。

为什么要逆锋起笔且要回锋收笔?写横画中锋运笔不逆锋起笔和回锋收笔两头是尖的,古人将它称为“枣核”。不完美、不含蓄。

圆头横如果没有①后两步,就难成其为“圆头”。

然而,仅有①、②和行笔③就将毛笔直接提起离开纸面,就会出现有些地方有墨。有些地方没有墨的“折木”的现象(见图14)。“折木”是横画的病笔。④、⑤收笔的目的是为了将“折木”部分填

满写实,而不是为了收笔而收笔。

初学者在写圆笔横画时,即使按上述步骤写,还是难写出像字帖上那样的横画来,往往在横画的两头出现如哑铃一般的大墨团。造成这一弊病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对元书纸的吸水性能掌握不够,笔上的墨蘸得太多、太饱,一下笔,墨就涨出来了,形成大墨团。

(2)书写速度太慢,加上起笔和收笔的地方都有逆锋、回锋的往复动作。

(3)有的家长、老师要求孩子练字起笔时将笔在纸上顿几下,到收笔时再将笔顿几下。只知道起收笔的动作,不知道起收笔的目的,顿出了两个大疙瘩来。

(4)起笔逆锋或收笔回锋时幅度过大,按笔过重,甚至将笔肚子也当作笔锋逆进去了,这样在起笔、收笔时将笔转一大圈子,当然会在笔画的两头大出许多来。其实,所谓逆锋、回锋的“锋”,是笔尖上的那么一丁点的地方。逆锋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在笔画外有尖锋的外露,因此,逆锋和回锋的动作要小,速度要快。

(5)有一个很关键的步骤——“提笔”,被忽略了,特别在最后的④⑤要提笔、圆转、收笔。如果没有提笔,笔仍处于下按下的状态就回转、收笔,必然会出现大墨团。

二、方笔横的写法

以柳体“一”字和颜体“五’字为例(见图15)。它们是典型的方笔横画。书写的方法如下(见图16):

①切笔直下;②提笔;③折锋后中锋行笔;④向右上提笔;⑤顿笔;⑥提笔、圆转收笔。

切笔直下,就是起笔时直接下笔,没有逆锋的动作,应该说方笔的棱角处就是露锋的一种表现。切笔就是把笔锋直接切入,古人称之为“欲横先坚”。

这时实际上笔毫是倒下去的,笔锋在上,笔肚子在下,如果直接右行写横画,势必出现偏锋,所以紧接着就是提笔②,这个在切笔直下处原地提笔十分重要,它是使笔毫转变成中锋运笔的关键。这一点,明代的董其昌早已在他的书论中阐明:“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千古不传语。”发笔处就是起笔的地方,就要把笔提起来;“不使其自堰”,就是不让它偏锋运笔。因此可以说“提笔”是下一步运笔的关键,也是中锋运笔的前提,提笔以后是折锋右行。所谓折锋,是指笔锋毫面的折换。譬如切笔直下是用“南面”的笔毫,提笔折锋后用”东面”的笔毫中锋书写横画。折锋也是转换成中锋运笔的一种手段,古称为“翻折”。

初学提笔折锋有一定的难度,要求笔挺起来的程度恰到好处。提不到位,笔锋仍处于偏锋状态;提过了头,又会出现起笔切下的墨痕大、中锋行笔的笔道细,被称之为“釘头”的病笔(见图17);提笔不够或不提笔,横画的上方露出直下起笔的锋尖(见图17),是古人称之为“喙”(hui如鸟的嘴巴)的病笔。古代书法家要求写毛笔字横画要“左去喙,右去吻”,说的就是要藏锋起笔,去除如鸟嘴一样的“喙”;收笔提笔藏锋,去掉如嘴巴一样的或“折木”等缺陷的“吻”。

横画除了方笔、圆笔之外还有一种,起笔不是切笔直下而是逆锋,属于逆锋起笔的方笔。其书写方法是在方笔切笔直下起笔之前加进逆锋起笔即可,这里不另赘述。

方笔、圆笔的起笔方法是各种书体和各种笔画的基本运笔方法之一。康有为称:“书法之妙,全在运笔。该举其要,尽于方圆。”可见方笔、圆笔的重要。我们将楷书根画的方笔、圆笔写熟练了,其他笔画的方圆写法无不相类,也很容易过关。此关一过,以后不论写

行书还是草书,其方笔、圆笔也都以此法人手,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为什么要先学楷书

的缘故之一。

三、横的主次及态势

横画有主笔、次笔的区分。如图18中的“三”字和图15中的“五”字的底横均为主笔,其他的横画为次笔。我们将这两个字的横画主笔和次笔作一比较就会发现:主笔长、次笔短,主笔重轻起伏大。次笔变化小,尤其是起笔、收笔,主笔强调,次笔马虎。譬如,主笔横画的收笔,与次笔相比多一顿笔的动作。

横画除了有主次之分外,还有态势的变化。它不是平直如尺,而是有一定的斜势和俯仰的态势变化。不同的字和不同位置的横画其态势也各不相同,因字而异,不可生搬硬套,须掌握其一般的规律。

(-)横的斜势

横画是有一定斜势的。如果每横都平直无变化,那么这个字必然僵硬死板,缺乏生气。因此,颜真卿、柳公权及历代众多楷书大家的作品中的根画都有一定的斜势。一般横画的斜势都是以左低右高的形式出现。这与从古到今强调写毛笔字要用右手执笔有关。因为以右手手腕为圆心、以手掌为半径写一横画,必然会出现左低右高的现象,并形成带有一定弧度偏势的横画。因此,这一横画的态势是自然的,是右手握笔的必然结果。

一般楷书横画的倾斜度往往与水平线呈5度左右的夹角。正因为这左低右高的斜势,使字体形成略微左倾的态势,从而产生一些动感。

(二)横的俯势

以柳体“三”字的底横为例(见图18),横呈中间拱、两头低的态势,叫俯势,也叫“覆势”。“覆”,底朝天往下盖的意思。也就是说,其态势像是一只底朝天的盘子。如果在“三”字下横底部画一直线,就会发现横的两端基本呈水平状态。这就告诉我们‘三”字下横虽有斜势,且中拱,但支

撑点仍然是很平稳的。

(三)横画的仰势

与俯势相反的是仰势。柳体“三’字的上横就是仰势。它的中间呈微微的凹陷状,好像一只能承接雨露的浅盆。柳体字在一个字里如果出现两个以上的横画时,往往仰势的横画在这个字的上方,平势的横画在中间,俯势的横画在下面或底部,但主笔根画一般均为俯势。颜体横画也有此特性,不过不若柳体那么明显,相对而言,颜体横画趋于平缓。

根画的俯仰之势是否有一定的规律,能否任意摆布呢?这恐怕跟字形的安稳与美观、合理有一定的关系。譬如同样写一个“二”字,它的两个横画的俯仰可有四组变化(见图19):

(1)上仰下仰。两个横画均为仰势,下底呈圆弧状态,如不倒翁一般。使人觉得这个字很容易摇晃。不稳定。

(2)上俯下俯。两个横画均为俯势,重心是平稳了,但两个横画同向平行的弧形态势,给人以重复雷同的感觉,不够完美。

(3)上俯下仰。上横是俯势,下横是仰势,重心不稳。

(4)上仰下俯。上横仰势,下横俯势,这一组应该说是最合理的搭配。这种组合既能重心平稳,又有势态的变化,既安稳又美观,故成为历代书家经常采用的态势,也是横画俯仰规律的体现。

四、横的病笔及其纠正方法

(一)柴担

“柴担”是指俯势横画写得过于弯曲,如挑担时的扁担——两头抵、中间拱(见图20)。

形成原因:俯势横画的弧度是很小的,如果起伏过大,走势不是直线而是弧线,必然显得软弱无力。

纠正方法:将所写的病笔横画与字帖上的横画仔细加以对照,减小弧度起伏。具体一点说,假设横画的起笔到落笔有一根中心线的话,俯势弧度的笔画下边不能离开中心线,保持平稳。横要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平中要有态势变化,没有一定幅度的变化,就缺少果敢的力度。

(二)骨节

“骨节”是指横画起笔、收笔处粗壮如肉骨头(见图20)。其形成原因及纠正方法.请见圆笔横的写法。

(三)折木

“折木”是指横画收笔处呈折断的木片状(见图14)。

形成原因:收笔时,缺少提笔回锋的运作。

纠正方法:注意在收笔前提笔、圆转并回锋,参见圆笔横的写法。

(四)乌喙

“鸣喙”指横的起笔处呈上翘的鸟嘴状。形成原因及纠正方法,请见方笔横的写法。

(五)钉头

“钉头”指横的起笔呈钉头状。形成原因及纠正方法,请见方笔横的写法。

(六)蜂腰

“蜂腰”指横画的中间部分太细,如蜜蜂的腰那样(见图20)。

形成原因:写横画行笔到中段时提笔太高,即提笔幅度过大,使笔画过细。

纠正方法:写横画到中间行笔时稍作提笔,但要注意适度。

(七)算子

“算子”是古代计数用的筹码,这里指方笔横画过于方整刻板,如僵死的竹片、木块一样,缺少变化(见图20)。

形成原因:运笔没有提拔起伏,一味地平移。

纠正方法:加强起笔、收笔和提按的起伏动作及斜势,使其富有变化。

第二节竖的写法

学了横画的写法,再学竖画就容易多了。只要将横画竖起来即可。

一、圆笔竖的写法

圆笔坚和圆笔横的道理一样。例如:颜体“介”字最后一竖,柳体“用’字的中竖都是圆笔起笔,收笔出锋的称为“悬针竖”,其写法(见图21):

①向左上逆锋起笔;②提笔圆转;③中锋向下行笔;④逐渐提笔;⑤出锋收笔。

这种收笔出锋的竖画虽称为悬针竖,但并非出锋处如针尖一样锋利,逐渐提笔到锋尖处行笔须慢一些。在提笔出锋的时候,笔向空中提起要往相反方向(往回)收笔,这叫“空收”或“意回”,其目的就是为了使悬针竖收笔出锋处的锋尖不过于尖细,而是比较厚实。然而,收笔也不能太秃,如果不是笔锋离开纸面以后才空回,而是在笔锋尚未离开纸的时候就往回收笔,那么悬针处就会变成下文要谈到的“垂露”了,这是悬针和垂露的区分处。古人常告诫我们在写悬针竖时要“笔笔送到”,也就是说要靠手臂、手腕的运动,使笔杆始终保持与纸面接近垂直的状态,逐渐将笔提起,一直送到锋尖处,这就是“笔笔送到”。切不可手腕枕纸,仅靠手指的拨动,快速地一扫而过,若用这种方法写悬针,出锋处势必虚散不聚或尖细薄滑,成为病笔。

也许有人要说,在电视里常看到书法家在写悬针竖时,快速果断地将笔一扫而过,为什么书法家可以这么写,初学者就不可以呢?是因为书法家在即兴表演时大多写的是行书或草书,他们有着坚实的基本功,笔到力到,快而不漂滑。

二、方笔竖的写法

方笔竖与方笔横的写法也基本相同。例如颜体、柳体的“十”字,竖画就是方笔。其写法(见图22):

①向右切笔直下;②提笔;③顿笔折锋;④中锋向下行笔;⑤逐渐提笔;⑤出锋收笔。

方笔竖画的起笔与方笔横画的起笔一样,直下起笔是欲竖先横,横向切笔,然后是很重要的步骤——提笔②,如果没有这一步,直下起笔后直接下行,必然会出现笔锋在竖画左边,笔肚子在竖画右边的偏锋运笔,形成左边光洁、右边毛糙的病笔竖画。因为笔毫是圆锥状的,如果切笔直下是用“东面”的笔毫完成的,提笔后的折锋下行是用“南面”的笔毫来写的,所以仍然是中锋运笔,这也叫八面用锋。

颜、柳的竖画起笔往往也有主笔、次笔的区分。主笔的起笔一般特别强调,如“十”字的中竖(见图23)为菱形起笔虽然仍属方笔,写法却比较特殊:

①逆锋左上;②折锋右上;③向右下顿笔;④提笔;⑤顿笔;⑥中锋下行;⑦逐渐提笔;⑧出锋收笔。

颜体“州”字的后两竖也属菱形方笔,只是颜体不常见而已。

这种特殊的方笔起笔的书写方法,正因为多出几个棱角,故更显得刚劲挺拔,这也是颜、柳筋骨的具体表现。书写时无须刻意追求并夸张这种写法,只要按书写线路逆锋运行就行,目的是要养成一个良好的逆锋起笔写竖画的习惯,不在于依葫芦画瓢。若过于强调,反成如仿宋体般的刻板,这是学颜、柳者必须注意的。

图23中的颜体“州”字中竖与柳体“十”字的起笔相同,但收笔却不一样,柳体“十”是悬针竖,而颜体“州”字中竖的收笔是回锋呈“垂露”状(形如下落的露珠),故称垂露竖。其写法的步骤①-⑥与图23相同,但收笔方法不同(见图24):⑦提笔圆转;⑧回锋收笔。

“垂露”竖画无论起笔是方、是圆,收笔方法相同。必须特别提醒的是:垂露竖画的收笔在圆转时有个方向问题。许多书中仅指出“提笔自右往左回到笔画中再收笔”,其实还应该有另一种收笔方法,即“提笔自左往右回到笔画中收笔”(见图24)。切不要小看竖画的收笔方向,这里可涉及到竖画的态势及笔意的连贯问题。譬如柳体“百”字(图24)的两个竖画,其收笔的方向就各不相同,左竖收笔是从左往右,而右竖收笔是从右往左。为什么必须这样收笔呢?反过来不行吗?不行,因为按照笔顺“百”字左竖结束就应该收笔向右上写横折竖画,因此必然是从左往右收笔。如果只知道竖画的收笔一律从右往左收笔,那么态势必然出现别扭。因为第一竖画的左边不再存在呼应问题,所以那种写法就不合情理。而右边的竖画收笔就不同了,竖结束以后紧接着要写中间的两短横,从右往左收笔合乎情理。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规律:竖画的收笔方向必须与下一个笔画的起笔关连。如果竖画的下一个笔画的起笔在竖画的左边,那么竖画的收笔应该由右往左收;如果坚画的下一个笔画的起笔在竖画的右边,那么竖画的收笔应该由左往右收,只有这样,笔画与笔画之间才能呼应贯气。

至此,我们知道竖画起笔有方笔、圆笔之分,收笔有垂露、悬针之别。交叉组合就有方笔垂露、方笔悬针以及圆笔垂露与圆笔悬针。从颜、柳的字例中(见图25)我们可以看到垂露的含蓄和悬针的爽利,但垂露和是针是否可随心所欲、任意搭配呢?恐怕不行,这里仍有规律可循。譬如“仁”字(图

26),如果左竖写成是针就很不舒服。因为竖写完后紧接着须写右边的两横,故必须自左向右回锋收笔写横画,势必形成垂露状。若写成悬针与右横不成呼应,就造成笔画间互不连贯的脱节现象,所以很不舒服。可见凡是竖画收笔后还要写其他笔画时,必须向下一个笔画的方向收笔写垂露。而遇到如“中”字的最后一竖那样,不存在与其他笔画呼应问题时,才可以用悬针竖,当然也可以用垂露竖。再如“律”字双人旁的竖画结束还要写“聿”,故只能写成垂露,而“聿”的直竖是此字的最后一笔,因此可以用悬针(见图27)。

三、竖的态势

坚画与横画一样也有态势问题。古人称竖画为“努”笔。“努”即弓弩的意思。竖画不可太直,直则无力,要像弓那样有点弯曲,这样就显得富有弹性,有一种反弹欲回复到挺直状态的态势,这就叫努势。

努势又有向势与背势的区别。即相向与相背的意思,相向是面对面,相背是背靠背。古时候象形文字的“背”字是现在的“北”字(见图28),就像两个人背靠背站在那里。竖画相向与相背只是感觉上的意会,也就是说有那么一点意思罢了。譬如颜体字“開”(开)字的门框是向势(见图29),两竖的中间部分微微地有点往外鼓出去。柳体字“開’(开)字的门框是背势(见图29),两竖中

间部分微微地有点往里凹。可见竖画的向势与背势的应用是楷书风格的一种表现手段。颜真卿楷书以向势为主,给人一种雍容阔绰丰满的感觉;柳公权的楷书以背势为主,给人一种紧敛英武劲健的感觉。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往往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向中有背、背中有向的现象。譬如以向势为主的颜真卿的《勤礼碑》也有如“門”(门)字那样背势的字(见图30);同样,以背势为主的柳

公权的《玄秘塔碑》也有如“國”(国)字那样向势的字(见图30),这就叫变化。

如颜体“軍”(军)字(见图31)的两边有相对应的竖画可以用向势或背势来表现,但中间起到支撑作用的竖画就不能用努势,而必须直立。如果写成努势字就不正(见图31)。

可见,竖画努势的向背问题不可任意乱用,得根据其所处的位置来确定。

竖画除了有向背之势外,偶尔也有同向的情况。如柳体的“其”字与颜体的“其”字都是同向往右鼓出(见图32),从整体上来看,都有向左下俯视的势态,且与横画的左低右高的斜势匹配。如果“其”字的竖画改为同向往左鼓出(如图32病字),与横画的左低右高的斜势相矛盾,就会感到不顺,笔画配合不协调。这就说明要想写好竖画,除了要掌握正确的运笔方法以外,还得认识到竖画

态势的变化受整个字的态势的制约,受风格的制约。局部笔画要服从整体态势,否则,该字必然没有核心,如散沙一盘。

四、竖的病笔及其纠正方法

由于竖画只是将横画竖起而已,因此,凡横画所存在的病笔,如骨节、蜂腰、折木、算子等,竖画都可以找到它相类似的病笔,因此在此不再重复。但竖画也有它特殊的病笔。

(一)锯齿

“锯齿”是指竖画左边齐平光洁、右边枯涩不平,如锯齿一般。

形成原因:写竖画直下起笔,欲竖先横以后缺少提笔的动作,没有将笔锋调到中锋就直接向下行笔,形成笔锋在竖画的左边;笔肚子在竖画的右边,亦即(笔毫的方向与运行方向呈90度左右的夹角)偏锋运笔,出现“左秀右枯”的现象,成为锯齿状的病笔(见图33)。

纠正方法:按照方笔竖画的书写步骤去写,切笔直下(欲竖先横)以后,增加提笔、折锋动作,使其在下行时呈中锋运笔状态,笔锋复压在笔腹的墨迹上,就能写出左右匀齐光洁的竖画来。

(二)缺锋

“缺锋”是指写竖画悬针出锋时,出现悬针的锋尖不在竖画的正中,而是偏到左边去了,右边锋刃不仅缺了一小块,并且还呈犬牙交错、干枯毛涩的状态(见图33)。

形成原因:如上面的锯齿竖画一样,缺少提笔动作,用偏锋写悬针,这时候笔锋始终在悬针竖的

左边,当笔毫逐渐提起准备出锋时,实际上提起的是笔肚子,最后离开纸的,是在悬针竖画左边的笔锋,故锋刃偏左,右边残缺。

纠正方法:与“锯齿”的纠正方法基本相同,在起笔直下后增加提笔动作,使毛笔下行时处于中锋运笔状态。由于笔锋在笔画的正中央时,毛笔渐渐提起笔画也随之变细,最后出锋锋尖才能在悬针竖画的中心位置。

可以肯定地说,检验悬针竖画是否中锋运笔,只要看它的笔锋是否在这一竖画的正中,若偏向左边,那必然是偏锋运笔。

(三)鼠尾

“鼠尾”是指悬针竖出锋处过于尖细,犹如老鼠尾巴那样令人生厌(见图33)。

形成原因:在写悬针竖画时,提笔过早,且行笔速度太快,有的甚至是快速将笔扫过而成。

纠正方法:写悬外竖时要渐渐提笔,行笔速度要慢一些,不要摇动笔杆,在即将出锋的地方继续让笔杆保持与纸面的垂直状态,用手臂和手腕平移运动,逐渐提笔,将毛笔一直送到悬针竖的出锋处,在出锋的瞬间往回收笔,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笔笔送到”的真正含义。

(四)散锋

“散锋”是指悬针竖出锋的地方笔锋虚散不聚(见图33)。

形成原因:写意针竖时笔没有逐渐提起,而仅仅是加快了行笔的速度,甚至是手腕不动,仅靠手指快速拨动笔杆所至。

纠正方法:基本与“鼠尾”的纠正方法相同,一要逐渐提笔,二要在出锋处做到“笔笔送到”,即可写出结实而又不尖虚的悬针来。

第三节撇的写法

练好了悬针竖画,如果将它倾斜45 度再适当加一点弧度就成了撇。撇有短撇、长撇之分。

一、短撇

短撇又称平撤,与水平面相比其倾斜角度较小,长度较短。短撇有几种情况:

(一)方笔短撇

方笔短撇的上方有释尖露出。是直下起笔所至。颜体“仁”字、柳体“何”字的单人旁短撇是明显的方笔短撇(见图34)。

其写法是:①直下侧锋起笔(欲撇先斜);②提笔;③顿笔折锋;④中锋向左下行笔,并逐渐提笔;

⑤出锋收笔。

由于短撇较短,不像是针竖那么长,因此写短撇时,刚折锋斜行就得开始逐渐提笔,同时用手腕、手臂的动作使笔杆基本处于垂直于纸面的状态,将笔一直送到短撇的锋尖处。在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起笔后的提笔仍然是写短撇不偏锋的关键。如果缺少提笔动作,必然形成短撇右下方枯涩不平、出锋处缺锋、尖虚等弊病。

(二)方头短撇

在短撇起笔上方有明显的方角,叫方头短撇。柳体“生”和颜体“无”(无)字的短撇是方头起

笔,其写法与方头坚的写法有类似之处(见图35):

①逆锋向上;②折锋右行;③向右下顿笔;④提笔;⑤顿笔折锋;⑤向左下逐渐提笔出锋。

这类短撇的中锋行笔与渐提出锋和其他的撇一样,仅起笔比较特殊。虽然也是显示骨力的一种表现手段,但书写时也应与方头竖画一样注意适当收敛,不宜过于强调和夸张。

(三)圆笔短撇

圆笔起笔的短撇叫圆笔短撇。柳体“乎”和颜体“彭”字的短撇是圆笔起笔,其书写方法与圆笔竖画相类似(见图36):

①向上逆锋起笔;②提笔向右下圆转;③顿笔;④向左下逐渐提笔;⑤出锋收笔。

二、长撇

长撇又称斜撇,比短撇细长些,倾斜的角度也大些。长撇一般又有三种情况,一为直撇,一为孤撇,另一种是特殊的柳叶撇。

(一)直撇

直撇的特点是纤细而又挺直,与悬针竖相似,只是角度不同罢了。柳体“者”和“人”字的长撇都是

直撇。它们除了有粗细的不同外,都是方笔起笔。方笔长撇的书写方法(见图37):

①直下向右下起笔;②提笔;③略顿笔折锋;④中锋向左下行笔;⑤逐渐提笔出锋。

直撇挺直,没有弧度,显得刚劲锋利如一把长剑,但锋尖处又很结实,不能如鼠尾。

另外,直撇的起笔也有圆、方之分。例如柳体“为”(为)字、颜体“者”字的长撇都很挺直(见图38),但与前面的柳体“者”、“人”二字的起笔不同。前者是方笔直撇,后者是圆笔直撇。其书写法可参照圆笔起笔法,这里不另赘述。

(二)弧撇

弧撇与其他撇不同的是弧度的变化,直撇是直行,弧撇有弯曲的弧度,在逐渐提笔的过程中同时要不断地改变运行方向。颜体、柳体的弧撇很多,但起笔方法主要是方头起笔、方笔起笔、圆笔起笔、例如柳体“大”字是方头起笔,颜体“大”字是方笔起笔,柳体“丈”字是圆笔起笔(见图39)。其起笔的具体写法参见直撇的“者”、“为”字的写法及方头短撇的写法,此处不作赘述。

值得注意的是:弧撇不是千篇一律的,不同的字、不同位置的弧撇,弧度变化也不相同。因此,学写时首先要对照字帖,注意它的弧度变化,既不可过大,亦不可过小,要恰到好处,不能在某一点上

突然改变弧度,以免出现断折的痕迹。

(三)柳叶撇

顾名思义,“柳叶撇”的形状如柳树的叶子一般呈两头尖的状态。柳体“教”字右旁反文的长撇即为“柳叶撇”(见图40)、它的写法很简单:①直下起笔;②中锋行笔并逐渐按笔;③逐渐提笔出锋。

柳叶撇是顺锋而行,不必调节笔锋,但要注意笔毫适度提按。由于它两头均有锋芒,故显得十分爽利,极有精神。但实际书写中柳叶撇却用得很少。既然它能显露锋芒,为什么不在字中多用一些呢?譬如“夫’车的弧撇,试着用柳叶撇来替代一下行不行?(见图40)应该说不行。这么一换,“夫”字显得尖头尖脑的很不稳定。让人看了不舒服,没有原来的浑厚中看。字帖上的“教’字为什么就可以用柳叶撇呢?因为“教”字的笔画比较多,就像一间屋子里挤满了人一样,令人闷得慌,用两头尖的柳叶撇可以多留些空隙透透气。另外,“教’字共有四个撇,长短、粗细、角度、弧度各不相同,除了“反文”的撇以外的三个撇由重到轻。为了改变一下节奏,避免重复,这一撇柳公权使用柳叶撇是匠心独具的,这就叫避就,避免雷同。

三、撇的病笔及其纠正方法

撇的病笔常见的有锯齿、缺锋、鼠尾、散锋、坠锋、翘尾、折腰等。锯齿、缺锋、鼠尾、散锋的形成原因和纠正方法与竖画的锯齿、缺锋、鼠尾、散锋相同,此处不赘述。撇画特有的病笔主要是:(-)坠锋

“坠锋”指撇画出锋时往下坠,与撇画的态势相违背(见图41)。

形成原因:书写时没能将手腕悬起,仅用手指的拨动写撇。实际是以手腕为圆心,以手掌为半径在“画”弧,很容易写出往下坠的弧形撇来。

纠正方法:对照字帖,注意撇画的态势和撇出的角度,书写时最好能悬肘、悬腕,将笔锋送到撇画的

尽头。

(二)翘尾

翘尾是指撇画出锋时弧度太大,过于弯曲。像上翘的尾巴。

形成原因:斜撇的弧度掌握得不好,应该逐步改变方向,最终仍然是向左下方出锋,不能右出锋甚至向右上出锋(见图41)。

纠正方法:仔细查找病笔中的走势偏差,坚持中锋行笔,笔是送到头收笔,而不是拖笔。

(三)折腰

“折腰”是指在撇画的某处出现突然折断的痕迹(见图41)。

形成原因:在写斜撇的过程中不是渐渐地不断地改变方向作弧形运动,而是在某一点上突然改变方向,形成明显的折角。

纠正方法:将病笔与范字作对照,找出折点,然后改变该点的突然动作,慢慢地作弧形运笔。

第四节捺的写法

楷书捺画是隶书的波磔(Zhe)演化而来,也是楷书八种笔画中最难写的一种。它有粗细变化、弧度变化、起伏变化,所以难写,练习时尤其要注意其要领。

一、竖捺

竖捺又称立捺,是由左上向右下运笔。例如柳体的“大”和颜体的“夭”字的捺脚(见图42),便

是竖捺。书写方法如下:

①逆锋起笔(若是捺画与撇画重叠,可以直下起笔;如果写“入”字,捺画完全独立,起笔必须逆锋);

②提笔圆转;③向右下逐渐按笔;④提笔聚锋;⑤按笔渐提出铁。

学写捺画时要参照字帖的弧度变化,按笔到捺画最宽处,突然提笔,使铺开的笔毫弹性回复一下,重新聚拢,再将笔按到原来铺开的位置,然后再逐渐边提笔边向右下行笔,最后出锋收笔。捺画出锋有尖利的锐角,故无须回锋,但出锋处笔尖要送到头,不可一甩而出。有人误认为捺画也要回锋收笔才能写得圆满。其实,捺画如刀般的锋刃是一笔完成的。如果捺画出现虚毛,那是错误方法所致,不能用回锋的方法将其描实。因为回锋影响点画间的连贯,而且会养成写捺必回锋的坏习惯,既影响书写速度,又影响捺画的笔势,是初学者必须注意的。

另外,如果毛笔较差,其弹性欠佳,笔按下后回复较困难,也可以用几次小幅度的顿挫(即几次提按),逐渐将笔毫送至捺画的锋刃处;或用捻转笔杆改变毫面方向的方法来完成捺画。即笔毫按至捺画最宽处;提笔后折换毫面的方向再渐提出锋,亦即用笔毫的两成个毫面来完成。这也是遇到毛笔弹性较差时的应急措施。

邱振中楷书笔法的流弊及补救

邱振中:楷书笔法的流弊及补救 唐代以后,楷书作为一种工具,它长期被使用着,作为书法艺术史上的一种现象,却似乎随着它的历史任务的完成,逐步褪去了夺目的光焰。此后漫长的岁月中,楷书再也没有取得堪与唐代相匹敌的伟大成就。 楷书的光辉暗淡了,但它的影响,却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渗透到书法艺术的各个领域: “唐人用楷法作。……” “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 “欲学,须精真书。” “学书宜先工楷,次作行草。” …… 楷书逐渐成为通往书法艺术的不二法门。 楷书把自己的典型笔法—提按、留驻,端部与节点的夸张等等,带给了各种字体。其中受影响最深的是和草书。 唐代,提按在楷书中逐渐占有绝对优势,影响波及行书,但它在行书中所占的地位始终不如楷书中显赫。 《梦奠》、《思莼》诸帖受北碑方截、端部夸张的风格影响较深,提按明显,但普遍说来,提按的侵入,仍然较为缓慢。无论从日常应用文字,还是从书法史上的代表作品来看,均如此。 如敦煌所出抄本药典残卷,如严苟仁租葡萄园契,提按都不像楷书中那么夸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论语郑玄注残卷,书者为一学生,字体稚拙,部分笔画夸张地突出了使转的运用,如外、道、月、学、水等字的捺笔和竖勾,圆满遒劲,耐人寻味,可见当时传授书写方法,使转仍然被当作重要的内容。行书中提按的侵人受到一定的抵制。 的行书同他的楷书也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如祭侄季明稿,平直的笔画很多,但是留驻却很少出现,提按并非处于左右一切的地位,作品中仍然保留有一定的绞转成分。 颜真卿的行书为什么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楷书笔法的影响,而后人却难以做到这点呢? 颜真卿是从山的那一面攀上峰巅的。他从一个较早的时代出发,带来一些前代的遗产,在攀登的途中也可以不时地回过头去,遥遥领取宝贵的启示。后代的人们便不一样,唐代楷书这座山峰太高了,山头洒落的余辉还刺人眼目,从这一面登上去是不可能的,但是它又隔断了人们的视线,使他们无法透过这座山峰看到以往的时代。 唐代楷书规范的笔法、端庄的结体,使它替代了其他作品,成为后代理想的书法范本。提按,以及与提按配套的留驻,端部与节点的夸张,迅速地渗入其他书体的笔法中。 宋代行书忠实地继承了提按的笔法。号称“守旧派”的蔡襄,对绞转无动于衷;、为北宋书坛的杰出代表,但在他们的作品中,绞转基本不复存在。米芾的情况较为特殊,我们放在后面论述。 自南宋至元、明各代,一直沿着这一道路发展。 清代馆阁书体盛行,提按所具有的潜在缺点,好像此时一起暴露厂出来:点画严重程式化,线条单调,缺乏变化,点画端部运行复杂,中部却枯痔疲软……于是,包世臣大声疾呼“中实”:“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悠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中实之妙,武德以后,遂难言之。……”《艺舟双揖》:《历下笔谭》)包氏对“中怯”原因的认识,我们不尽赞同,但他能注意到这一现象,确有其过人之处。 单调、中怯,不是清代才开始的。单调是楷书点画高度规范化的副产品,中怯是提按盛行,端部与节点夸张所难以避免的弊病。不过,一方面由于运笔范畴长期拘限于提按,使笔

[VIP专享]楷书笔法及永字八法 - 用于合并

楷书笔法及永字八法 一、楷书的笔画 楷书的笔画一般约九种,即:点、横、竖、钩、挑、撇、捺、折、戈等。笔画的名称,古今的叫法不同(如永字八法)。下面我们就每一种笔画作些解释: (一)点: 点,一般有圆点()(),方点(),斜点(),长点()。 点是楷书最基本的笔画之一,因点是侧形,故永字八法中叫做“侧”。作点时无论方、圆、斜、长,笔势应团聚收 束为好,不能放纵笔势。 (二)横: 横一般有长横(),短横()。 无论短长,凡是自左向右运笔,笔画平直的都叫横。永字八法的第二笔“勒”和第五笔“策”都是“短横”。凡写 横画,必须平正,以求整字的平稳。 (三)竖: 竖也有长竖(),短竖()之分。 自上而下的竖直笔画,无论长短,都叫“竖”。永字八 法的第三笔“努”就是竖。竖画以端直为主,但不应死板 呆立。应根据字的整体进行行笔变化。 (四)钩:

钩有竖画左钩(),横画右钩(),折画左弯钩(),左 弯钩(),右弯钩()。 楷书中的“钩”的笔画较多,也就是永字八法中的第四笔“趯”(tì,跳跃之意)。钩都是在“竖”、“横”、“弯”等 笔画之后带起的一笔,就钩是不能独立的,常是其它笔画 的一部分。凡钩不宜过长,行笔不宜慢,但要收敛,不宜 放纵。 (五)挑: 挑有()()()()等。 凡由左下方向右上方挑起的笔画,都叫做“挑”。“挑”和“钩”的区别在于钩短,挑长,并且“钩”须依附于其 它笔画,而挑则单独成笔。挑和钩在用笔上基本相同,运 笔要快,但要收敛。 (六)撇: 撇有长撇(),短撇(),平撇()。短、平都叫做“撇”,永字八法的第六笔“掠”和第七笔“啄”都属于“撇”。运 笔时,长撇要伸长,须提笔运行,末了收笔作尖峰。而平、短两种笔法,则行笔要快。 (七)捺: 捺分斜捺()和平捺()。 凡是左上方向右下方住笔收锋的,无论斜和平,都叫做“捺”,也有叫波的。永字八法中称“磔(zhé)”。“捺”运

楷书的笔法行笔

楷书的笔法行笔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山东书法老师谈楷书的笔法—行笔 我的书法启蒙老师是一位山东的书法老师,记得他对我说行笔,也叫走笔、过笔,是点画用笔起收之间的中间环节,也即是行笔过程。他对我说书法其用笔起、收固然关键,但是行笔也十分重要。 有一次在山东书法加盟大会上,他还举例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就看到了古人之所以在用笔上取得不可企及的成就,正在于不仅仅重视起笔与收笔,使笔画两端“雄厚恣肆”,同时也在中间行笔的过程中下功夫,使笔画“丰而不怯,实而不空”,骨势洞达,神盈一体,力贯始终。 山东书法历史资料: 那天他首先说了下山东书法历史资料简述: (一)原始陶文:从文字画到文字。大汶口文化出土陶片文字,莒县陵阳河、大朱村、前寨;龙山文化陶片文字,城子崖、青岛白沙赵村;龙山文化晚期,邹平丁公村,龙山陶文(与甲骨文、金文一体系)。 (二)金文:青铜器铭文,如寿光古城乡;梁山;临朐;邹县;临沂;枣庄等地出土文物。

(三)碑刻:秦刻石:峄山、琅琊、泰山石刻;汉碑:济宁;摩崖石刻:邹城等。山东书法重要代表,反映了书法的演变和风格特征。很多碑文也是书法史上稀有或艺术水平很高的代表作,并列入中小学书法教材,如张猛龙碑。 主要介绍石刻文字,包括碑刻文化知识背景的介绍,和山东古代碑刻代表遗迹,产生背景、历史地位、书法创作学习价值。(碑刻包括碣、碑、石经、造像、画像、建筑器物刻字等) 1、秦石刻:峄山、琅琊、泰山石刻等,记载着政治与书法之间的联系,也是学习小篆的重要摹本。 2、 汉碑:山东汉碑数量多,质量高的文化背景;山东汉碑的内容、历史价行笔这一过程,用笔的方法主要是中锋与侧锋,另外,为了加强笔画的粗细变化及行笔方向改变后的转折,还要在行笔过程中辅之以提按、顿驻、疾涩等动作。在他讲解山东书法悠久的历史时,脸上那种自豪感真是一种幸福。 行笔的内容: 紧接着他又带领学生们去了一个很好的山东书法教室,又详细的讲解了行笔的内容:

楷书的笔法——行笔

楷书的笔法——行笔 行笔,也叫走笔、过笔,是点画用笔起收之间的中间环节,也即是行笔过程。其用笔起、收固然关键,然行笔亦十分重要,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就看到了古人之所以在用笔上取得不可企及的成就,正在于不仅仅重视起笔与收笔,使笔画两端“雄厚恣肆”,同时也在中间行笔的过程中下功夫,使笔画“丰而不怯,实而不空”,骨势洞达,神盈一体,力贯始终。 行笔这一过程,用笔的方法主要是中锋与侧锋,另外,为了加强笔画的粗细变化及行笔方向改变后的转折,还要在行笔过程中辅之以提按、顿驻、疾涩等动作。 1、中锋与侧锋 中锋,即在用笔过程中,笔锋始终保持在笔画的中线上运动。正统的用笔方法历来强调“中锋”用笔,蔡邕在《九势)中说:“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由于笔锋在笔画的中间运行,毫铺纸面,两边分开,墨汁可以均匀流畅地注入纸面,故写出的线条沉着饱满,遒劲有力,富于立体感。古人写字,有的甚至强调“笔笔中锋”,原因正在这里(见图a)。 侧锋,是运笔的另一种形式,即在运笔过程中笔锋不在笔画中间,而是在笔画的一侧运行,侧锋写出的笔画方劲犀利,神采外耀(见图b)。 关于侧锋用笔问题,自古以采书法家各执己见,有人认为侧锋有一定的表现力,有人则认为侧锋是“败笔”。我们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侧锋总是相对于中锋而言,强调中锋固然必要,但也不能否定侧锋,它对用笔的中锋是一个丰富与补充,并不是对中锋的破坏。我们主张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中侧并用。 2、提笔与顿笔(按笔) 提笔,就是在行笔过程中把笔稍微上提而不离开纸面的运笔方法,目的是使笔画变细,或为按笔蓄势作准备。提笔可在不同的环节运用,分为起、收笔处的顿提;行笔时的走提;转折处的驻提和收笔时的尾提等四种形态。 在笔画的起、收、转、折处和行笔过程中,毫锋下按,称为顿笔。由于下按势态的差异,区分出三种不同的形态:下按较为急促,称为顿笔;比较缓慢,称为按笔;稍有停顿,称为驻笔。 当逆人、折人起笔之后,往往需要顿笔(或转笔),继而提笔向行笔环节过渡,行笔中又往往

楷书书法鉴赏

楷书书法鉴赏 楷书书法鉴赏欣赏: 楷书书法鉴赏1 楷书书法鉴赏2 楷书书法鉴赏3 楷书的字体结构方整: 钢笔楷书在结构上强调笔画和部首均衡分布、重心平稳、比例适当、字形端正、合乎规范。字与字排列在一起时要大小匀称、行款整齐。虽然也有形态上的参差变化,但从总体上看仍是整齐工整的。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历代许多书家都主张把楷书作为学习书法的第一步。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学好写钢笔楷书,打好基础,为上中学写行楷书创造条件。实践证明,只有经过系统的楷书练习,才能了解汉字笔画和结构的特点和要求,才能掌握汉字的组合规律,为学写行楷书奠定书写基础,从而练就一手合乎法度、流畅自然的行书和草书。 练习楷书,应从笔画和结构两方面下功夫。练习笔画,主要解决用笔方法问题,目的是生产合格的“零件”;练习结构,主要是解决笔画和部首之间的组合方式问题,目的是学会结构方法,掌握结构规律,从而达到将字写端正、整齐、美观的要求。

汉字的特点是由笔画组成的,笔画是构成汉字的最小结构单位。钢笔楷书的笔画是以单线条为其表现形式。由于汉字结构的干变万化,不同的笔画表现的线条形态不同,同一种笔画在不同字的结构中又表现为不同形态的线条。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特点。直与弧。一般横、竖为直;撇、捺、钩为弧。书写时,做到直如线,弧如弓,直而不僵、弧而不弱。弯与折。一般带有弯的笔画,如竖弯、竖弯钩的弯处为弯;折画的折处为折。书写时,弯处要圆转,用提笔;折处要折中带圆,用顿笔。做到弯而不软,折而无死角。 长与短。这是笔画之间相比较而言的,是由于字的结构需要决定的。如长横相对短横为长,短横相对长横为短;长竖相对短竖为长,短竖相对长竖为短;长撇与短撇也是同理。等等。粗与纫。这也是笔画之间相比较而言的,是因笔尖用力大小不同而形成的。如横、竖下笔和收笔较重,线条粗;行笔较轻,线条较细,带有尖状的笔画,如撇、钩、捺、提画的下笔和行笔较重,线条较租;收笔时(捺画的下笔处)用提笔,线条细、出尖。 斜与正。这是指汉字笔画形态的可变性。同一种笔画在不同结构类型的字中形态会发生一些变化,以求得结构的平稳。比如撇画,在“人”字中写成斜撇,而在“月”字中就要写成竖撇;横画在“上”字中要平,而在“七”字中就要写成左低右高的斜横。这样“七”字的笔画才均匀,重心才平稳。 上述笔画的这些特点,反映了钢笔楷书线条的丰富性、可变性,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汉字笔画线条的动态美和力度美,为钢笔书法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基础。

楷书的笔法行笔

楷书的笔法行笔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山东书法老师谈楷书的笔法—行笔 我的书法启蒙老师是一位山东的书法老师,记得他对我说行笔,也叫走笔、过笔,是点画用笔起收之间的中间环节,也即是行笔过程。他对我说书法其用笔起、收固然关键,但是行笔也十分重要。 有一次在山东书法加盟大会上,他还举例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就看到了古人之所以在用笔上取得不可企及的成就,正在于不仅仅重视起笔与收笔,使笔画两端“雄厚恣肆”,同时也在中间行笔的过程中下功夫,使笔画“丰而不怯,实而不空”,骨势洞达,神盈一体,力贯始终。 山东书法历史资料: 那天他首先说了下山东书法历史资料简述: (一)原始陶文:从文字画到文字。大汶口文化出土陶片文字,莒县陵阳河、大朱村、前寨;龙山文化陶片文字,城子崖、青岛白沙赵村;龙山文化晚期,邹平丁公村,龙山陶文(与甲骨文、金文一体系)。 (二)金文:青铜器铭文,如寿光古城乡;梁山;临朐;邹县;临沂;枣庄等地出土文物。

(三)碑刻:秦刻石:峄山、琅琊、泰山石刻;汉碑:济宁;摩崖石刻:邹城等。山东书法重要代表,反映了书法的演变和风格特征。很多碑文也是书法史上稀有或艺术水平很高的代表作,并列入中小学书法教材,如张猛龙碑。 主要介绍石刻文字,包括碑刻文化知识背景的介绍,和山东古代碑刻代表遗迹,产生背景、历史地位、书法创作学习价值。(碑刻包括碣、碑、石经、造像、画像、建筑器物刻字等) 1、秦石刻:峄山、琅琊、泰山石刻等,记载着政治与书法之间的联系,也是学习小篆的重要摹本。 2、 汉碑:山东汉碑数量多,质量高的文化背景;山东汉碑的内容、历史价行笔这一过程,用笔的方法主要是中锋与侧锋,另外,为了加强笔画的粗细变化及行笔方向改变后的转折,还要在行笔过程中辅之以提按、顿驻、疾涩等动作。在他讲解山东书法悠久的历史时,脸上那种自豪感真是一种幸福。 行笔的内容: 紧接着他又带领学生们去了一个很好的山东书法教室,又详细的讲解了行笔的内容:

楷书书写笔法

楷书书写笔法 楷书书写笔法完备,有提按、快慢、轻重变化,初学者最适宜练习楷书。 在学习之前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写”?就是说每一笔画都应有起笔、行笔和收笔的运笔过程,笔画应该表现得比较细腻一些。笔在纸面上运行,如同芭蕾舞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每一个动作都是精致、细腻的。因此,我们要学会找到手感,讲究每一笔画的书写以及用笔节奏的变化。汉字书写与拉丁字母书写用笔上有一定的区别。汉字书写,有起有收、有粗有细、有快有慢、有重有轻、有顿有挫、有方有圆,与拉丁字母相比丰富多了,书写也增添了难度。 一般要把握住“准”、“挺”、“狠”三个字。 准,就是下笔之前先要看准原帖笔画位置,如看准笔画在格子里的位置,笔画的方向、形态以及笔画的长短等,写的时候要下笔准确,做到位置准确、长短适宜,初学者习字可借助田字格训练。 挺,就是将笔画书写得挺拔、刚劲。横竖平直,弯弧有力,不能颤抖软弱。 狠,是指下笔果断,干净利落,不要犹豫反复,但提醒你也要把握住分寸,否则,失之偏颇,走入极端。 下面介绍点、横、竖、撇、捺、提、折、钩的基本写法: ○ 点 点画是一些长笔画的浓缩,如一个字的眼睛,是一个字的精神所在。短小的点画书写要轻捷,轻入重收,不可粘滞太久,迅疾转入下一个笔画,这样点画才能写出神采;长点运笔相对要慢一点,这样才显得沉稳一些;如一个字有几个点画,那就要注意点与点之间的变化和联系,用笔宜快,一气呵成。 ○横 横画是汉字使用率最高的笔画。横画是一个字的大梁,一般略有点左低右高,起笔可轻可重,行笔较快,收笔较重。笔画写得要有弹性。几个横画在同一个字里出现,不能写得一样,可以在长短、方向上做点变化。例如:“土”,上横略斜,下横略鼓;“三”,三横绝不能写得一样长,用笔的轻重也有变化。 一个字也能反映出中国人中庸的审美观-----平和而又求变化。例如,这一横,平而不直,变而不乱。写字要学会领悟其中的真谛,关键要能变通,不可教条。

楷书的笔法——行笔

山东书法老师谈楷书的笔法—行笔 我的书法启蒙老师是一位山东的书法老师,记得他对我说行笔,也叫走笔、过笔,是点画用笔起收之间的中间环节,也即是行笔过程。他对我说书法其用笔起、收固然关键,但是行笔也十分重要。 有一次在山东书法加盟大会上,他还举例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就看到了古人之所以在用笔上取得不可企及的成就,正在于不仅仅重视起笔与收笔,使笔画两端“雄厚恣肆”,同时也在中间行笔的过程中下功夫,使笔画“丰而不怯,实而不空”,骨势洞达,神盈一体,力贯始终。 山东书法历史资料: 那天他首先说了下山东书法历史资料简述: (一)原始陶文:从文字画到文字。大汶口文化出土陶片文字,莒县陵阳河、大朱村、前寨;龙山文化陶片文字,城子崖、青岛白沙赵村;龙山文化晚期,邹平丁公村,龙山陶文(与甲骨文、金文一体系)。 (二)金文:青铜器铭文,如寿光古城乡;梁山;临朐;邹县;临沂;枣庄等地出土文物。 (三)碑刻:秦刻石:峄山、琅琊、泰山石刻;汉碑:济宁;摩崖石刻:邹城等。山东书法重要代表,反映了书法的演变和风格特征。很多碑文也是书法史上稀有或艺术水平很高的代表作,并列入中小学书法教材,如张猛龙碑。

主要介绍石刻文字,包括碑刻文化知识背景的介绍,和山东古代碑刻代表遗迹,产生背景、历史地位、书法创作学习价值。(碑刻包括碣、碑、石经、造像、画像、建筑器物刻字等) 1、秦石刻:峄山、琅琊、泰山石刻等,记载着政治与书法之间的联系,也是学习小篆的重要摹本。 2、 汉碑:山东汉碑数量多,质量高的文化背景;山东汉碑的内容、历史价行笔这一过程,用笔的方法主要是中锋与侧锋,另外,为了加强笔画的粗细变化及行笔方向改变后的转折,还要在行笔过程中辅之以提按、顿驻、疾涩等动作。在他讲解山东书法悠久的历史时,脸上那种自豪感真是一种幸福。 行笔的内容: 紧接着他又带领学生们去了一个很好的山东书法教室,又详细的讲解了行笔的内容: 1、中锋与侧锋 中锋,即在用笔过程中,笔锋始终保持在笔画的中线上运动。正统的用笔方法历来强调“中锋”用笔,蔡邕在《九势)中说:“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由于笔锋在笔画的中间运行,毫铺纸面,两边分开,墨汁可以均匀流畅地注入纸面,故写出的线条沉着饱满,遒劲有力,富

田英章楷书学习教程

楷书技巧、字帖、教材 导航目录 1、楷书入门1——书写姿势与执笔方法 2、楷书入门2——笔法理论 (续2) (续3) 3、楷书入门3——笔画起、行笔规律 4、楷书入门4——笔画收笔规律 5、楷书入门5——笔画折和钩的书写规律 6、楷书入门6 点的书写规律 7、楷书入门7 难写笔画的技巧点拨1 8、楷书入门7 难写笔画的技巧点拨2 9、楷书入门8 组合点的用法及写法 10、楷书入门9 楷书笔画接笔规律 11、楷书入门10 粗细平衡规律 12、楷书入门11 重画变异规律 13、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1——长横 14、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2——悬针竖 15、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3—斜捺1 16、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3—斜捺2 17、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3—斜捺3 18、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3—斜捺4 19、楷书入门13 主笔优先规律4—斜钩5

书写姿势与执笔方法 学书者首先应摆好正确的书写姿势和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这不仅关系到今后能否练好字,而且关系到书写者的身体健康。 一、书写姿势 毛笔的书写姿势主要有两种:一是坐书姿势,一是立书姿势。前者主要在书写字径不大的字和幅面不大的作品时采用,后者一般用于书写字径较大的字和大幅作品时采用。 (一)坐书姿势 正确的坐书姿势,可以概括为八个字: 头正、身直、臂开、足安, 1.臂开关键是两臂自然撑开,大小臂夹角至90°以外,使指、腕、肘、肩四关节能轻松和谐地配合,身体的力量可以畅通地传到笔尖; 2.身直要做到以上要求,身子就要尽量坐正、坐直。胸口离桌沿的距离约在3寸左右(根据所写字的大小适当调节距离的远近)。不可紧贴桌面或弯腰驼背; 3.头正头部端正,略向前俯。不能歪斜,以保证视角的适度,眼睛与纸面距离大致保持在30 — 40厘米。左手边按纸,边调节纸的位置,使正在写的字始终在眼和手的最佳范围内。 4.足安两脚自然平放,屈腿平落。两脚平行或略有前后,双腿不可交叉(俗称为二郎腿)。 (二)立书姿势 立书姿势是为了悬腕运转灵活,同时由于居高临下,视角开阔,便于统观全局,掌握章法布白。立书姿势的具体要求为:两

楷书基本笔法

楷书基本笔法 、基本用笔 笔法包括XX、露锋、中锋、侧锋等方面。 1、露锋和藏锋是起笔和收笔时的笔法。 露锋: 露锋是抬起笔和收笔的笔锋显露在笔画之外,直下起笔或直接出锋。这种起笔、收笔的方法,锋芒毕露,给人以精神外耀。爽利挺拔的感觉。 XX: 藏锋是指起笔和收笔的笔锋不显露出来,书写时将笔锋隐藏在笔画里面。 藏锋起笔,一般用逆锋的方法,也就是向运行相反的方向逆入起笔,使笔锋藏在笔画内。 藏锋收笔,一般用回锋的方法使笔锋藏于笔画内。 这种藏蜂起笔和收笔的方法,不露锋芒,比较含蓄。给人以绵和遒润、沉着涵蕴的感觉。 2、中锋和侧锋是运笔时的笔法。 中锋: 中锋运笔是毛笔书写时的主要运行方式。中锋运笔是笔毫与运行方向一致,中锋用笔要执笔端正,笔锋在墨线的中间,用笔的力量要均匀。笔锋垂直于纸面,其效果浑圆。力透纸背和入木三分”,都是讲中锋运笔的力量和墨色实而不虚浮。 侧锋: 侧锋用笔执笔偏侧,笔锋在墨线的边缘。笔锋与纸面形成一定的角度。用力不均匀。时重/轻快慢,效果毛涩,变化丰富。 3、提笔和按笔提笔:

毛笔在行进过程中轻轻向上提,使笔画变细,叫提笔。但提笔笔锋不能离开纸面。如: 撇按笔: 毛笔在行进过程中轻轻向下按,使笔画变粗,叫按笔。 如:捺4疾笔和涩笔: 疾笔是指运行速度较快。涩笔是指运行速度较慢。 一般来说,疾笔所书写的笔画容易光洁秀劲,涩笔所书写的笔画易于毛涩凝滞。书写时快慢要得当。过快,笔画浮滑、乏力;过慢,笔致和形体易于呆痴。 二、运笔方法 1、行笔用力的基本动作 (1)起笔之顺落 笔锋顺势而下作起笔,一般按下去的用笔是由轻而重慢慢按去。露锋 起笔之逆落起笔之截落行笔之按笔行笔之顿笔行笔之提笔转折之绞转转 折之挫转

楷书基本笔法

楷书基本笔法 一、基本用笔 笔法包括藏锋、露锋、中锋、侧锋等方面。 1、露锋和藏锋是起笔和收笔时的笔法。 露锋:露锋是抬起笔和收笔的笔锋显露在笔画之外,直下起笔或直接出锋。这种起笔、收笔的方法,锋芒毕露,给人以精神外耀。爽利挺拔的感觉。 藏锋:藏锋是指起笔和收笔的笔锋不显露出来,书写时将笔锋隐藏在笔画里面。 藏锋起笔,一般用逆锋的方法,也就是向运行相反的方向逆入起笔,使笔锋藏在笔画内。 藏锋收笔,一般用回锋的方法使笔锋藏于笔画内。 这种藏蜂起笔和收笔的方法,不露锋芒,比较含蓄。给人以绵和遒润、沉着涵蕴的感觉。 2、中锋和侧锋是运笔时的笔法。 中锋:中锋运笔是毛笔书写时的主要运行方式。中锋运笔是笔毫与运行方向一致,中锋用笔要执笔端正,笔锋在墨线的中间,用笔的力量要均匀。笔锋垂直于纸面,其效果浑圆。“力透纸背’和“入木三分”,都是讲中锋运笔的力量和墨色实而不虚浮。 侧锋:侧锋用笔执笔偏侧,笔锋在墨线的边缘。笔锋与纸面形成一定的角度。用力不均匀。时重/轻快慢,效果毛涩,变化丰富。 3、提笔和按笔 提笔:毛笔在行进过程中轻轻向上提,使笔画变细,叫提笔。但提笔笔锋不能离开纸面。如:撇 按笔:毛笔在行进过程中轻轻向下按,使笔画变粗,叫按笔。如:捺

4 疾笔和涩笔: 疾笔是指运行速度较快。涩笔是指运行速度较慢。 一般来说,疾笔所书写的笔画容易光洁秀劲,涩笔所书写的笔画易于毛涩凝滞。书写时快慢要得当。过快,笔画浮滑、乏力;过慢,笔致和形体易于呆痴。 二、运笔方法 1 、行笔用力的基本动作 (1)起笔之顺落 笔锋顺势而下作起笔,一般按下去的用笔是由轻而重慢慢按去。露锋 (2)起笔之逆落 (3)起笔之截落 (4)行笔之按笔 (5)行笔之顿笔 (6)行笔之提笔 (7)转折之绞转 (8)转折之挫转

六下写字教案欧阳询楷书笔法

第一课xx 楷书笔法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知道“楷书四大家”。 2 通过学习,了解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的书写背景和风格特点。 3 掌握xx 楷书点画的写法。 一、导入新课 1. 介绍中国书法史上著名的“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直卿、柳公权、赵孟频,这学期我们重点学习四大家之一欧阳询的楷书名碑《九成宫醴泉铭》。 2. 了解xx《九成xxxx铭》。 请学生结合教材,自主学习欧阳询生平和《九成宫醴泉铭》的相关知识。画出文中形容该碑风格的词句。 3?教师引导: 这样一个笔法精法严谨、笔画线条刚劲、是怎样书妙、内刚外柔的作品,我们写出来的呢?从今天开始,将一起走进欧阳询的楷书世界,学习《九成官醴泉铭》的临习方法。出示本课课题: 《xx 楷书笔法 (一)》。 二、学习新知 1. 分析例字中的点,学习方点和圆点的用笔方法。 (1) 出示例字“之、玉”,请学生说一说这两个字的点画有什么不同。 明确: “之”字的点棱角分明,星三角状,是典型的方笔。“玉”字的点圆润饱满,是

典型的圆点。 (2) 教师示范方点和圆点的写法(或播放相应视频) ,边写(放)边讲解方点星方角、圆点呈圆润的原因和不同的用笔方法。 (3) 学生临摹练习方点和圆点,教师巡视指导。 2. 比较例字中的点,学习不同点的形态和用笔方法。 (1) 课件出示“玄、宫、注、云”四字,请学生说一说四个标红的点中哪些是方点,哪些是圆点。 学生讨论,明确: “玄”字下点上小下大,方角在右边; “官”字上点上大下小,方角在右上边; “注”字挑点朝右上,方角在左边; “ X)字点在右边,圆润沉稳。 (2) 结合教材中的提示,写写四种不同的点。 (3) 教师小结: 点在不同的位置,起笔的角度和各不相同。书写时要细心体会。 3. 临习指导,尝试运用不同的点。 (1) 课件出示“成、平、灼、庶”四字,教师连不同的位置和一个字中出现多个点时的处理方法。 教师明确: “灼”字三点形态字挑点收笔笔向右上,与撇点呼应。笔。有变化。 (2) 视频播放范字“成、乎、灼、庶”的写法。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3) 优秀作业展评。 三、拓展延伸

楷书基本笔画书写规律+颜体楷书笔法

楷书基本笔画书写规律 笔画是构成汉字的基本元素。要想写好字,首先就要写好笔画。就象盖房子要讲究材料的质量一样,偷工减料盖起来的房子必然是“豆腐渣”工程,写字的道理也是如此,那种不认真练习笔画就直接写字的学法是不符合毛笔楷书学习规律的。王羲之说:“……一点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一画失节,如壮士之折一肱。”充分说明了笔画质量与字的整体美的关系。 汉字的基本笔画共有四十余个,可分为点(斜点、竖点、左点、撇点、提点)、线(长横、短横、左尖横、悬针竖、垂露竖、短竖、长斜撇、短斜撇、短平撇、竖弯撇、竖撇、斜捺、平捺、反捺、提)、折(横折、竖折、撇折)、钩(横钩、竖提、竖钩、斜钩、卧钩、竖弯钩、竖左弯钩)及复合笔画(共10个,名字略)五大类,每一类笔画的写法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规律掌握起来并不难,以下就是我在学习和教学毛笔楷书过程中总结的规律。 一、起笔规律:点、带、转 适用于一拓直下起笔法,之所以教这种写法是方便学生以后学习行书(见图3 —1)。(如看不见全图,可对图双击查看) 点:任何笔画都由点起。笔杆垂直,以斜势(45°)(缺省为这个角度,具体到不同风格楷体可作相应调整)下笔由轻到重写出前尖后圆的杏仁点。要求下笔要轻,角度要斜,根据笔画的粗细写出点的长短,不可一味拉长以免给下一步带来麻烦。 带:是为了写出起笔轮廓,也便于转笔。以横为例,杏仁点写完后,毛笔按笔画运笔方向(横向右、竖向下、撇向左下、捺向右下、提向右上)侧锋带笔形成平形四边形块面,这样做既写出了起笔的轮廓,又便于笔锋在其中不露痕迹地换向,保证下一步的中锋运笔。注意:带时毛笔不要提起,把点的头和尾盖住(以看不见点的头尾为准),写出三条直边两个方角。 转:是为了调整笔锋指向以达到中锋运笔要求。平形四边形块面形成后,笔锋不须提起,接着就是靠大拇指和食指逆时针转动笔杆(横、提为逆时针转动,竖、撇为顺时针转动,捺因为下笔方向同点一致,故不须转动),带动笔锋作逆时针调锋,使原来的笔锋指向由向左前变成向左,这时向右运笔才是横的中锋行笔。注意:转笔时毛笔不要提起,直接用拇指和食指转动笔杆带动笔锋在纸上转动,像跷跷板一样,让接触纸面的笔尖和笔跟部同时向笔画中心移动,直到笔锋状态符合中锋要求为止。

对唐代楷书笔法渊源与传承的再认识

对唐代楷书笔法渊源与传承的再认识 蔡显良 【专题名称】造型艺术 【专题号】J7 【复印期号】2011年06期 【原文出处】《文艺研究》(京)2011年8期第117~125页 【英文标题】The Origins and Continuation of Tang Dynasty’s Kai Calligraphy: Revisited 【作者简介】蔡显良,暨南大学书法研究所 【内容提要】唐代楷书笔法的渊源,除了通常所说的对唐楷产生深远影响的王羲之体系之外,北方书风的影响其实不容忽视,故唐代楷书笔法来自于南北书风的融合。 唐代前期楷书的笔法传承有两条路线,这两条线在张旭身上归结,通过张旭 的弘道布法,传于徐浩、颜真卿,又演变为两条线路,从而对晚唐五代以后 书法产生广泛影响。唐代楷书笔法的传承对于唐代楷书笔法体系的建立与发 展、楷书在唐代的定型与成熟、唐代笔法与结构理论的繁盛,以及对于宋代 及后世的影响,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有唐一代,政治昌明,经济发展,书艺亦盛隆。古人言“唐人尚法”,意指唐代楷书,当无异议。“我们说唐朝的楷书发达,以至登峰造极,这是由于:一、楷书发展到唐朝已彻底成熟。构成楷书书体的各种质的要素充分展开,完全摆脱了篆、隶、草体残留,形成了完全独立的本身体系。在定型的基础上形成了本身的规范,有了完备的法度作准绳。二、出现了众多的楷书大家,他们的作品极大地丰富了书法艺术宝库,在古代书法史上,成就空前”①。笔法是书法艺术的核心问题之一,故楷书笔法的传承发展对于唐代楷书风格的定型、成熟具有莫大的关系。 一、唐代楷书笔法的渊源 关于唐代楷书笔法的渊源、传承与发展,本朝人已有这方面的描述。南宋陈思编《书苑菁华》所收录唐人卢携的《临池妙诀》对唐代的笔法谱系做了详细的列叙: 吴郡张旭言,自智永禅师过江,楷法随渡。永禅师乃羲献之孙,得其家法,以授虞世南,虞传陆柬之,陆传子彦远,彦远仆之堂舅,以授余。不然,何以知古人之词云尔。携按:永禅师从侄纂及孙涣皆善书,能继世。张怀瓘《书断》称上官仪师法虞公,过于纂矣。张志逊又纂之亚。是则非独专于陆也。王叔明《书后品》又云虞、褚同师于史陵。陵盖隋人也。旭之传法,盖多其人,若韩太傅滉、徐吏部浩、颜鲁公真卿、魏仲犀。又传蒋陆及从侄野奴二人。予所知者,又传清河崔邈,邈传褚长文、韩方明。徐吏部传之皇甫阅。阅以柳宗元员外为入室,刘尚书禹锡为及门者,言柳公常未许为伍。柳传方少卿直温,近代贺拔员外惎、寇司马璋、李中丞戎,与方皆得名者。盖书非口传手授而云能知,未之见也。② 抛开偶或出现的传抄舛误,此篇关于唐代楷书笔法授受与传承的文献具有很重要的价值。关于书法笔法授受与传承的问题,古人极其重视,“古人编织出这么一个在他们看来很严密的谱系,其中一个观念就是想证明凡是书法大家,都是得到口传手授的书法真诀的人。对于口传手授古人确信不疑,而且态度很肯定,可见这个观念在他们心中扎根很深,不可动摇。笔法传授谱系是以书法名家系连而成,他们之间或是师徒关系,或是家族血缘关系。谱系之内口传手授、脉系不断,源流井然。这个谱系内部自成体系,对外则有一定的封闭性。在古人眼中笔法具有私密性、宗派性的特点”③。但是只有卢携此篇明确是特指楷书笔法的谱系递传,而他论皆泛指书法笔法,比如唐人韦续的《墨薮》第八篇《用笔法并口诀》、晚唐张

楷书书法常用3000字字帖 - 司马彦

全新硬笔书法楷书版
一 几 工 巾 丸 卫 开 厅 屯 水 仆 今 匀 计 允 打 本 轧
乙 儿 土 山 么 也 夫 不 比 见 化 凶 乌 户 予 巧 术 东
二 了 才 千 广 女 天 太 互 午 仇 分 凤 认 劝 正 可 卡
十 力 寸 乞 亡 飞 无 犬 切 牛 币 乏 勾 心 双 扑 丙 北
丁 乃 下 川 门 刃 元 区 瓦 手 仍 公 文 尺 书 扒 左 占
厂 刀 大 亿 义 习 专 历 止 毛 仅 仓 六 引 幻 功 厉 业
七 又 丈 个 之 叉 云 尤 少 气 斤 月 方 丑 玉 扔 右 旧
卜 三 与 勺 尸 马 扎 友 日 升 爪 氏 火 巴 刊 去 石 帅
人 于 万 久 弓 乡 艺 匹 中 长 反 勿 为 孔 示 甘 布 归
入 干 上 凡 己 丰 木 车 冈 仁 介 欠 斗 队 末 世 龙 且
八 亏 小 及 已 王 五 巨 贝 什 父 风 忆 办 未 古 平 旦
九 士 口 夕 子 井 支 牙 内 片 从 丹 订 以 击 节 灭 目
第 1 页 共 12 页

全新硬笔书法楷书版
叶 叼 代 用 务 汉 记 边 刑 扩 机 存 轨 光 吸 朱 伍 仿
甲 叫 仙 甩 包 宁 永 发 动 扫 权 而 邪 当 吗 先 伏 伙
申 另 们 印 饥 穴 司 孕 扛 地 过 页 划 早 屿 丢 优 伪
叮 叨 仪 乐 主 它 尼 圣 寺 扬 臣 匠 迈 吐 帆 舌 伐 自
电 叹 白 句 市 讨 民 对 吉 场 再 夸 毕 吓 岁 竹 延 血
号 四 仔 匆 立 写 出 台 扣 耳 协 夺 至 虫 回 迁 件 向
田 生 他 册 闪 让 辽 矛 考 共 西 灰 此 曲 岂 乔 任 似
由 失 斥 犯 兰 礼 奶 纠 托 芒 压 达 贞 团 刚 伟 伤 后
史 禾 瓜 外 半 训 奴 母 老 亚 厌 列 师 同 则 传 价 行
只 丘 乎 处 汁 必 加 幼 执 芝 在 死 尘 吊 肉 乒 份 舟
央 付 丛 冬 汇 议 召 丝 巩 朽 有 成 尖 吃 网 乓 华 全
兄 仗 令 鸟 头 讯 皮 式 圾 朴 百 夹 劣 因 年 休 仰 会
第 2 页 共 12 页

毛笔书法楷书八个基本笔画的书写方法)

毛笔书法楷书八个基本笔画的书写方法 1、点;逆锋起笔,再折笔下顿,使笔毫沿中线向两边铺开,顺势下拖,完成笔画长度。最后提笔回收。写点时,要“落笔轻,着纸重,取势远,收锋疾。”写点时,注意使毫随锋顺,不要让锋毫扭曲。 2、横;在字中起着横粱的作用,要写的挺秀。运笔时,起笔、行笔、收笔要步骤分明,一丝不苟。其形状是:方头(或斜头),尾圆(实为斜圆),中段稍细,上线平直,下线微弯。其写法是:笔锋先从右向左作一段逆行,此即“欲右先左”。再根据横画直落笔的原理,画一条短的直线或斜线。由于取了逆势笔毫极易铺开。随即微微提笔调锋,使笔锋由下变为向右,然后中锋行笔。行笔时中间一段稍提笔,收笔时,先将笔向上微提,稍住,下顿成形,迅速提笔回收。此即“有往必收”。写横最重要的是起笔和收笔时的运笔过程要完整无缺。 3、竖;起者支撑的作用,要写的劲键挺拔。其形状为“垂露竖”和“悬针竖”两种。垂露的写法是:逆起横落,中锋行笔,回锋收笔。即笔锋从左上角由下向上逆行一段,再横向落笔,之后,略微提笔,调整笔锋,由向右改为向下中锋行笔,行至末端,再微提笔回收,此即“无垂不缩”。悬针竖至末端正锋出尖,空收挥手。写竖要注意“努过直而力败”。竖要写的直中有曲,如果板直,反而显得无力。 4、撇;撇和捺是字的两翼,要左右呼应,两两对称。撇是向左伸展的一笔,要写的仪态舒展,弧度适中,首尾粗细相当,力度贯注撇尖,使它既有兰叶般潇洒,又有象牙般坚实。其写法是:逆锋向左上角起笔,折笔向右作顿,顿后向左下用力撇出。长撇末锋飞起,短撇迅速锋利撇出。 5、捺;捺与相反,是向右的一笔。捺作波浪形,有一波三折之势。捺的上边线要写的斜而直,不能凹下去。捺角要丰满,不能缺角、散尾、垂尾、翘尾。其写法是:先逆锋向左,然后转锋右下,再右下行笔,捺角处停顿使笔毫尽量铺足,最后慢慢提笔出锋。写捺时,要做到“束的紧”、“提的起”、“按的下”、“收的起”。 6、钩;钩是其他笔画的附属品,但须形态饱满锐利,才能为主笔增辉。左竖钩的写法是:先写好竖,再写好钩。写钩时,须先将笔锋向上一提,再向下一按,使笔毛铺开,然后稍一停住迅速出锋。钩不宜太长。 7、挑;又称提,是自左下向右上挑出的一笔,仰势。逆锋取势,向下起笔,铺豪转锋,沉着有力地向右上方行笔,速度渐渐增加,笔锋渐渐收拢。力到笔尖。出锋时宜快不宜慢。 8、折;折是横和竖连接处的方形转角。楷书多折,写好折,是写好楷书的基本功之一。写折时,行笔至转角处,要特别注意提和按,因为行笔至方向转弯处,只有提笔,才能转换笔锋;只有按笔,才能保证中锋行笔。具体写法是:要在转角处先提足笔,再按下去,然后原地略提笔,这样笔锋就能在改变的方向上保持中锋行笔了。重点词语提示为:提—按---略提,3个步骤缺一不可。

楷书基本笔画书写规律颜体楷书笔法

楷书基本笔画书写规律颜体楷书笔法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楷书基本笔画书写规律 笔画是构成汉字的基本元素。要想写好字,首先就要写好笔画。就象盖房子要讲究材料的质量一样,偷工减料盖起来的房子必然是“豆腐渣”工程,写字的道理也是如此,那种不认真练习笔画就直接写字的学法是不符合毛笔楷书学习规律的。王羲之说:“……一点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一画失节,如壮士之折一肱。”充分说明了笔画质量与字的整体美的关系。 汉字的基本笔画共有四十余个,可分为点(斜点、竖点、左点、撇点、提点)、线(长横、短横、左尖横、悬针竖、垂露竖、短竖、长斜撇、短斜撇、短平撇、竖弯撇、竖撇、斜捺、平捺、反捺、提)、折(横折、竖折、撇折)、钩(横钩、竖提、竖钩、斜钩、卧钩、竖弯钩、竖左弯钩)及复合笔画(共10个,名字略)五大类,每一类笔画的写法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规律掌握起来并不难,以下就是我在学习和教学毛笔楷书过程中总结的规律。 一、起笔规律:点、带、转 适用于一拓直下起笔法,之所以教这种写法是方便学生以后学习行书(见图3 —1)。(如看不见全图,可对图双击查看) 点:任何笔画都由点起。笔杆垂直,以斜势(45°)(缺省为这个角度,具体到不同风格楷体可作相应调整)下笔由轻到重写出前尖后圆的杏仁点。要求下笔要轻,角度要斜,根据笔画的粗细写出点的长短,不可一味拉长以免给下一步带来麻烦。 带:是为了写出起笔轮廓,也便于转笔。以横为例,杏仁点写完后,毛笔按笔画运笔方向(横向右、竖向下、撇向左下、捺向右下、提向右上)侧锋带笔形成平形四边形块面,这样做既写出了起笔的轮廓,又便于笔锋在其中不露痕迹地换向,保证下一步的中锋运笔。

柳公权楷书的笔法特点

柳公权楷书的笔法特点 柳公权楷书的笔法特点柳公权的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在字的特色上,以瘦劲著称,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以行书和楷书最为精妙。正由于其作品具有独到特色,因此柳公权的书法有“柳体”之称。 他的字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构严谨、有着“颜筋柳骨”的说法。 柳公权楷书的笔法劲练、稳而不俗、险而不怪、老而不枯、润而不肥、仪态冲和、遒媚绝伦。笔画均匀硬瘦、棱角外露、富于变化、避免单调重复。横画大都方起圆收、骨力劲健、起止清楚、短横粗壮、长横格外瘦长,神采清秀。竖画顿挫有力、挺劲瘦长、凝练结实、撇画锐利,捺画粗重稍短而踢起,用笔干净利落。总体上内敛外拓、中宫收紧、四肢开展,于严谨中见疏朗开阔的风姿。 柳体楷书用笔特征:1、方圆兼施,刚中寓柔:柳字端雅、犀利、透骨、露筋,其笔画以瘦硬取胜,用笔多用方笔,在起笔、收笔和转折之处常用折笔折出棱角而呈方的形状,以彰显骨力。同时又能以方为主,济之以圆,方起圆结,于刚劲中显出丰润。如“相、宠、扶”。 2、中锋立骨,劲中含润:中锋是柳体楷书用笔的基本要求。柳书用笔精致,柳书的骨体追求雄健与秀挺的结合,其骨力之体

现,精心于中锋逆势运行,细心于护头藏尾,汲汲于将神力贯注于线条之中,中锋骨法用笔使点画顾盼间秀气流露,撇捺挑踢如手足健朗,清劲挺拔,瘦硬通神。如“友、羞、鸿”。 柳公权书法特点作品鉴赏3、轻重提按,节奏分明:柳书提按较欧书对比明显,起、收处按笔较重,顿挫有力,轻重对比较强,转折棱角分明。横之长者瘦挺舒展,横之短者粗壮有力,甚至常常比竖画还粗重;柳字的横与竖轻重悬殊不太大,竖画一般比长横略粗壮,以为主笔,求其变化;柳字一般撇轻捺重,其撇长者轻,而短者重,其捺必重,显示矫健力度;其钩、踢、挑必顿后回锋。如“收、以、发”。 4、点画借用,灵活变通:“唐尚法”,唐楷历来以法度谨严著称,但在法度之中仍不乏灵动之笔,能于规矩中求变化。其中尤以点和横、竖、撇等笔画的置换居多,点画因势而变,顾盼照应,气脉畅通;个别笔画偶用行书笔意,既避免重复又破板化活,增强变化。故学习楷书,也要稳中寓活,若死守条框,字必神失,流于俗格。如“滔、匡、赵”。 柳公权最出名书法作品是什么 柳公权 原碑今存于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博物馆。拓本纵38厘米、横23厘米。此碑立于唐会昌元年(公元841年),为柳公权64岁所书。柳公权的书法风格刚健,神韵清雄,传世碑刻十余件,皆为楷书,被称为楷书经典。颜真卿和柳公权的楷书风范影响深远,后人习楷书多“以柳体入门,以颜体见功”。 在我国的书法史上,有一位擅长楷书,以骨力清劲著称于世

楷书技法

楷书 第一节概说 一、释名 自古以来,楷无定名,名实混杂,指称不一,有时很容易造成误解,比如,张怀瓘《六体书论》曰:“隶书,程邈造也。迹皆真正,亦曰‘真书’。”把“真书”和“隶书”等同了起来。《宣和书谱》也说:“上谷王次仲始以隶字作楷法,所谓‘楷书’即今之‘正书’也。”其实,当时所指“真”、“正”、“楷”、“隶”都是一些灵活的名称。凡书体之规范者,皆可名曰“真”、“正”,其端整可为法式典范者,名之曰“楷”。我们今天所说的“真书”、“正书”、“楷书”,特指今天通行的楷体字而言。 据载,汉末王次仲作楷法。唐玄度《论十体书》说:“后汉章帝时,上谷王次仲以古书字形少波磔,始作八分楷书法,谓有楷法也。”唐人蔡希综《法书论》中说:“东汉上谷王次仲以隶书改为楷法,仲又以楷法变为八分,其后继迹者,伯喈(蔡邕)得之极,元常(钟繇)成其业。”这里所说的“楷法”,倒不一定是指今天的楷书,但从汉代的一些隶书看,波磔雁尾的特点被弱化或略去,即已开始了向楷书的过渡。 楷书作为一种新兴字体,在隶书成熟时就已经孕育萌生了。竹简帛书等墨迹文字为研究秦汉之际的书体演变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如敦煌、居延、武威等西北边陲出土的大量简牍,昭示出楷书由隶书简捷书写而逐渐形成的史实,书写者突出毛笔的柔畅性,显得放逸可爱。另从《汉兖州刺史雒阳令王稚子阙》、《司隶校尉杨淮表记》、《汉武都太守耿勋表》、《朱君长题字》等石刻文字,都可看出隶意已渐淡薄,点、撇、钩等楷书笔画初具形态,楷书雏形日趋明显。三国至魏晋时期的遗迹向后世宣告,隶书的时代即将结束,楷书的时代开始了。楷书萌生虽始于汉末,但真正的形成却应当是在魏晋时代。 隶书发展成楷书,应该说是一个历史的必然,在隶书的基础上加进一些篆籀的圆转,自然形成一种轻松便易的简捷写法,无论在用笔上或结字上,都免除了一些多余的矜持。而楷书也就在这种趋向下,又融进了简书和草书的笔法,再加以规范化,于是一种新的字体便形成了。

楷书书法技巧

楷书书法技巧 楷书书法技巧欣赏: 楷书书法技巧1 楷书书法技巧2 楷书书法技巧3 楷书的笔法: 笔法就是使用毛笔的方法和技巧,古人亦称用笔或运笔,即笔毫在纸上的运行方式。毛笔书法的运笔技巧是关键,也是笔画写得好坏的最基本的法则规律。其中中锋运笔和偏锋运笔在毛笔书法中极为重要。 中锋运笔是毛笔书法的主要运行方式。蔡邕说的“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中的“笔心”指笔锋、笔尖。“常在点画中行”,是指经常在笔画的中间运行。由于毛笔是圆锥状态的,因此中间的笔毫要比两边的厚一些,墨汁多一些,所以写出来的笔画呈圆润浑厚的立体感觉,显得很饱满。这就叫“中锋运笔”。 但有时候虽然笔锋在笔画的中间,但是毛笔不是处于圆锥状态,而是像油画笔那样呈扁平状态,这时候写出来的笔画质感会显得扁平薄怯,因此蔡邕要在前面冠上“圆笔属纸”四个字。如果书写过程中出现‘扁笔”,一种方法可以将毛笔在砚池边上掭一下,使它回复到圆锥状态;另一种方法以执笔的手指将笔杆转动一下,使落笔时扁笔交圆;还有一种方法是在书写过程中用调节笔锋

的方法使其变圆。不过,“今笔心常在点画中行”这种解释中锋运笔的方法,仍然令人觉得难以领会,因为具体书写时,笔锋已分布在笔画的中间和两侧,是很难找到所谓的笔心来的。因此应该用另一种更精确、科学的方法来进行诠释。毛笔在纸上运行时,笔腹处于运行的前方,笔锋紧随其后,笔锋始终重复在笔腹所形成的墨迹之上,为中锋运笔。中锋运笔时,笔锋到笔腹的方向与毛笔的运行方向一致。 在毛笔书法中用中锋运笔写出来的笔画由于书写力度、速度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质感。大致分为两类:一类笔画边线光洁平整,如刀切的一样,古称‘古钗脚”;另一类笔画边缘毛涩不平,如万年相藤,古称“屋漏痕”,或称之谓“金石气”。 前者书写速度略快,用力平均,显示出刚健挺拔、富有朝气的美。后者书写速度略慢,比较用力,手指路有震颤。显示出遒劲涵蕴而又老成的美。初学者应该先练习前一种干净利索的线条。待熟练了再追求“屋漏痕”。实际上“屋漏痕”是功到自然而成的,决不是做作而成的,刻意用颤抖或扭动去做是不行的。 古人常用“力透纸背”“入木三分”来形容笔画线条。所谓“力透纸背”,是指书写时笔力雄厚,墨能透过纸背。老师检验学生毛笔字写得是否认真,往往将元书纸反过来看笔画中间的墨色是否吃透了,如果笔画的两头与中间一样黑,说明这个学生写字认真,不马虎。如果发现笔画的头尾是黑的,而中段部分不黑,说明这个学生写字草率,一带而过。“入木三分”,典出自王羲之。他写的祭祀祝版(木板),因要重写新的祝词,叫木匠将字削掉,结果削去三分才不见墨迹。说明王羲之笔力浑厚,墨能进入到木板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