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作学复习重点

农作学复习重点

农作学复习重点
农作学复习重点

名解

农作学:亦称耕作学,是研究建立合理农作制度的技术体系及其理论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是农艺学的一个分支。

农作制度:亦称耕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应的养地制度等的综合技术体系。

植物生活要素:植物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生态因素—对植物有直接关系的环境因素(直接影响植物种群结构及个体生命代谢)

作物生产潜力:是指某一地区的农田在特定农业资源组合条件下,人们种植作物应能实现的最大生产能力。

持续农业:是指在一个长时期内有利于改善农业所依存的环境与资源,提供人类对食物与纤维的基本需要,经济可行并有利于提高农民以及整个社会生活水平的作法。

作物布局: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作物结构与空间配置的总称

作物生态适应性:是指一定地区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程度。

种植模式:是指一个地区在特定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下,为了实现农业资源持续利用和农田作物高产高效,在一年内于同一农田上采用的特定作物结构与时空配置的规范化种植方式。

多熟种植:是指在一年内,在同一块农田上前后或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带状种植:是指在一年内,在同一田地上前后或同时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立体种养: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作物与食用微生物、农业动物或鱼类分层利用空间种植和养殖的结构。如玉米和蘑菇、水稻和鱼共同种养。在同一水体内,高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与鱼类、贝类相间混养、分层混养的结构。如海带和扇贝、海参共养。

种植指数:作物总收获面积与耕地面积的比值的百分数

土地当量比:为获取与某种种植方式单位面积同等产量所需该种植方式中各作物单作面积之和;

熟制:我国对耕地利用程度的另一种表示方法,是指一年内种植作物的季数。

多熟制:对播种面积大于耕地面积,即种植指数大于100%的熟制统称为多熟制

休闲制:而三年二熟制、五年四熟制的播种面积小于耕地面积,即种植指数小于100%,属于休闲制

复种:在一年内,在同一田地上顺序接茬种植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休闲:耕地在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的土地利用方式。

撂荒:荒地开垦种植几年后,较长时期弃而不耕,待地力恢复时再行垦殖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生态位又称生态龛、小生境,指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的对环境的综合适应特性。主要包括空间生态位、营养生态位和时间生态位。

边际效应:边行的生态条件不同而表现出来的特有的产量效益

补偿效应:多种作物共处,能减轻病虫害、草害和旱涝风自然灾害的效应

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环境释放化学物质而对另一种植物(包括微生物)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有益或有害作用

带宽:间套种植的各种作物顺序种植一遍所占地面的宽度称作带宽。

种植体制:根据作物对地力的影响、作物与作物之间的协调关系,作物对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有利于病虫草害控制等原则所制定的能体现作物布局总体要求与种植模式特色的作物种植顺序的组配。

轮作:在同一块田地上不同年际之间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种类作物轮换使用不同种植模式的种植方式。

换茬:生产上把轮作中的前作物(前茬)和后作物(后茬)的轮换,称为换茬。同一块田地上前茬作物收获后换种另一种作物→倒茬

周期性:是指一个固定的轮作方式有它的轮作周期。如豆类→小麦→玉米这个轮作方式是以三年为一个周期的轮作。一个周期完成之后,如无重大调整仍按这个方式进入下一个轮作周期。

顺序性:是指成熟轮作方式,作物的排列顺序是在考虑了前后作物的协调性关系,有利于地力培养和病虫害防治等多方面因素而确定的,随意改变可能会造成茬口的混乱。

定区式轮作:划分面积大致相等的轮作田区,有严格的轮作周期和作物轮作顺序,实行时间和空间上的轮换,有明确的轮作周期表

换茬式轮作:以某一田块或地段为目标,无严格的作物轮换顺序和轮作周期,只着重考虑前后茬作物病虫害以及茬口衔接关系,实行灵活多样的作物轮换种植。

茬口:是作物在轮连作中给予后作物以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其茬地的泛称。

茬口特性:是指栽培某一作物后的土壤生产性能,是在一定的气候、土壤条件下栽培作物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措施对土壤共同作用的结果。

连作:在同一块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或连续使用同一种种植模式的种植方式

重茬:在生产上连作也称为重茬,但重茬更偏重于同一种作物的连年或连季种植。

养地制度:主要阐明如何培养地力,是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为中心的技术体系,包括农田培肥、土壤耕作、农田灌溉等。培养地力是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地力:是比土壤肥力更为广泛、更具综合性的概念。地力是在特定的种植制度和气候条件下由土壤物理、化学、生物特性与作物生长相适应而具有的生产能力,或称土地生产力。

土壤耕作:泛指运用农具作用于土壤以调节土壤肥力条件与肥力因素存在状况的过程与方法。

耕层是指农业耕作经常作用的土层,也是作物根系分布的主要层次,通常厚度约15~25cm。耕层构造:是指耕层内各个层次中土壤矿物质、有机质与土壤总孔隙之间及总孔隙中毛管孔隙与非毛管孔隙的比例关系。它由各个层次中的固相、液相和气相的三相比例所决定的,对调整土壤中水分、养分、空气和温度等因素具有重要作用。

翻耕法:是在翻耕的基本耕作措施基础上,辅以表土耕作措施整理土垡的一种耕作法。

深松耕法:以深松耕为基本耕作措施,并辅之以耙、耱、镇压、中耕等表土耕作措施共同组成的一种耕作法。在较深的部位(耕深30~45cm)对土壤进行全面或局部疏松,可以打破犁底层,利于降水入渗和作物根系伸展,增加降水入渗量,利于土壤水分的自然梯度分布,散墒失水少。加上耕后残茬留在地面上有一定保墒作用,从而使土壤水分状况比翻耕法要好。旋耕法:利用旋耕机旋转的刀片切削土壤、疏松耕层、破碎土块的一种耕作方法。

覆盖耕作法:耕作或播种后,在地面上再覆盖一种人工覆盖物,则会收到良好的蓄水保墒效果。

免耕法:是指作物播前不采用基本耕作和表土耕作,直接在茬地上播种,作物生育期间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

少耕法:指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土壤耕作次数或间隔耕种以减少耕作面积的一类耕作方法。

节水灌溉制度:是指以节水灌溉理论为基础,在一定的气候、土壤和农业技术条件下,为了促进作物高产、稳产及节约用水而制定的一套田间灌水制度。

护地制度:是农田防护制度的简称,是指防止农田遭受水蚀、风蚀、杂草感染及工业废弃物

等有毒物质污染的综合技术体系。

水蚀:也称水土流失,指的是雨水或融雪乃至灌溉水流形成的地表径流对土壤的冲刷与迁移。风蚀:是指土壤颗粒被风吹起、移动、降落,从而破坏土壤、危害农业生产的过程。

农作经营制度:农户(农场主)在顺应自然环境、生物规律和社会经济条件下,根据自己的经营目标、技术专长与资源状况,对家庭(农场)各种生产活动(涉及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进行合理的和相对稳定的安排,以获得最大利润的农业生产方式、经营规模和组织管理体系的总称。

复种指数是指全年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冠竞争是指复合群体内的光的竞争称为冠竞争。

生态适应性是指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程度。

根竞争是指复合群体中作物间水分和养分的竞争。

农业资源是指人类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过程所需要的全部物质要素及信息。

土壤耕作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多熟种植是指在一年内,于同一田地上前后种植两季或两季以上的作物。

农牧结合是指农区种植业与牧渔业相互适应与协调、牧渔业的规模与种类与种植业提供的饲料相适应,而种植业生产又适应于牧渔业的需要。

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是指农区种植业为满足牧渔业发展需要而采取的有关饲料作物生产布局、种植方式和轮作体制的总称。

农业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提高比较效益为中心,依靠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现一体化经营的农业。

密植效应指复合群体的混合密度大于单作所起到的增产增效作用。

气候-土壤生产潜力:又称光温水生产潜力。是指特定的气候生产潜力条件下,因土壤所限应能实现的生产能力。

“三大车间”学说:农业生产是由植物生产、动物饲养和土壤管理三个环节组成,彼此密切相关地成为一个生产体系,称之为农业工厂的“三大车间”

农业地域资源优势:由于农业自然资源的地域分异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导致不同地区农业资源组合特征表现出强烈的地域性,每一地区都有独特资源优势与资源劣势,适合于发展区域特色农业。

种植业结构:种植业内部粮、经、饲、果、菜、药、糖等作物间的比重与关系

养殖业结构:涉及各种畜群的比重与饲料的组成。

区域型布局:范围较大、时间较长、具有战略部署作用的地理布局,

单位型布局:生产单位内部范围小、时间短、具有战术灵活性的生产任务安排

田间结构:垂直结构:植物群落成层现象在田间的表现,层次的多少与参与间混套作作物种类多少及作物品种选择有关;水平结构:作物在田间的横向排列,包括:密度、行数、行株距、幅宽、间距、带宽

自然归还率:作物生产过程中,作物生长形成的有机质通常以根茬、落叶等形式归还给农田,其所占比率称为自然归还率。

简答

植物生活因素的基本学说是什么?简述植物生活因素调控与农作制度发展的关系?

植物生活要素的同等重要与不可代替性;限制因素及其克服;因子的综合作用。农作制度的发展,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其关键环节在于对植物生活要素调控力度的增进。在光热气远

未成为农业发展限制因素的情况下,土壤矿质营养和水分的不足,使光热等资源的充分利用受到制约,对此,着力于农田肥力因素的添加和肥力条件的改善,极尽可能地全面满足植物对水肥等生活要素的需要,则成为农作制度不断发张的重要基础。依照植物生活要素的同等重要与不可代替法则,不间断的克服限制因素,全面满足植物生长发育对光、热、水、气和矿物质营养的需要,是农业增产的基本技术原则,也是农作制度发展的实质

作物布局的作用:体现综合效益的战略方案;农业生产布局的中心环节;我国农业融入世界农业体系的需要

作物布局的原则 1. 满足社会需求是作物布局的前提 2. 服从作物生态适应性是作物布局的基础满足 3. 经济效益决定作物布局方案的可行性 4. 生产条件改善和经济发展促进作物布局不断调整

作物布局的设计:1. 明确对产品的需求2. 查清环境条件3. 农作物生态适应性的确定4. 作物生态经济适宜区划与适生地的选择 5. 作物生产基地和商品基地的确定 6. 作物组成的确定 7. 综合划分作物种植区划或配置8. 可行性鉴定

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结构要与资源相适应,不能超越条件与阶段性;结构要与市场需求、生产条件和科技进步相一致,以取得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各业之间及组成成分之间的比例要协调,使生产要素趋于最优组合。

结构调整的阶段性规律:第一步先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在粮食满足后增加收益高的作物比重;第二步是在种植业发展并有了饲料、资金等基础上,调整农业结构,增加畜牧业、水产业比重和农产品加工业比重;第三步是在资金、劳力、技术准备后,进一步调整一、二、三产业结构,减少农业产值比重,增加工、商业产值比重

我国农牧结合的意义:促使更多植物产品更有效地转化为动物产品;增加种植业产品的附加值;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动力与有机肥料

我国农牧结合的特点:农区是我国畜牧业主体;杂食家畜是畜牧业结构的主体;农牧比重以农为主;饲料生产水平低。

建立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首先,应将饲料生产正式纳入种植制度,确立合理的粮经饲三元种植业结构;其次,逐步增加专用与兼用饲料作物种植比例,如苜蓿、玉米、薯类、大麦、油料、大豆,生产优质饲料饲草,再次,要加大高蛋白作物和饲料的比例。

休闲的目的优缺点:主要目的是使耕地短暂休息,减少水分、养分的消耗,蓄积雨水、消灭杂草,促进土壤潜在养分的转化,为后茬作物的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

休闲期间,自然生长植物还田还有利于培肥地力。缺点是休闲期土地闲置,无法将光、热、水、土等自然资源转化为农产品,同时由于地表覆盖度的减小,易加剧水土流失,加快土壤潜在养分的矿化,不利于积累土壤有机质。

复种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有利于增加作物播种面积和耕地生产力;有利于优化种植业结构,缓和不同作物争地的矛盾;合理的复种有利于耕地的用养结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轮作倒茬,克服连作障碍);具有稳产、提高经济效益和劳动就业率的作用(年内产量互补、多样化)。

复种效益原理:1. 复种有利于提高光能利用效率 2. 复种有利于热量资源的集约利用:复种与积温的集约利用;复种与生长季节的集约利用;复种对热量资源的节约与超额利用 3. 复种与水资源集约利用 4. 复种对土壤养分的集约利用和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复种增加了养分消耗、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复种有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合理的复种有利于土壤物理性状的改良;5. 复种有利于多种经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复种的基本条件:1. 热量条件,决定一个地区能否复种的首要条件2. 水分条件,决定复种的第二大要素,在热量许可条件下,决定复种和复种程度降雨量降水季节灌溉条件。3. 地力条件,光热水允许条件下较高地力是保证复种成功的基础条件4. 劳畜力与机械条件 5.

经济收益,决定复种能否持久发展的必要条件

发展复种的基本技术:1. 作物组合和品种选择技术(1)充分利用冬闲田和夏闲地增种一季作物(2)利用短生育期作物代替长生育期作物增加熟制(3)发展短间隙利用的填闲种植(4)生长季节富裕地区选用生育期较长的作物(5)生长季节紧张的地区选用早熟高产品种(6)选用可避开气候灾害的品种(7)发展再生稻 2. 田间布置和管理技术(1)育苗移栽技术(2)套作技术(3)早发早收技术:合理运用免耕播种技术,减少农耗期,促进后茬作物及早播种;加强水肥管理,促进早熟;化学催熟;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前作及时收获(4)作物晚播技术

间混套作的意义:增产、增效作用;提高资源利用率;稳产保收;优化农业结构;有利于培养地力;吸纳剩余劳力

间混套作技术运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生态条件有一定要求,在不适宜区应用,如果缺乏相应辅助设施,可能造成效率低下;增加了农事操作与田间管理的难度,不便实现农业机械化;投入水平相对较高,制约了在经济欠发达区的运用;比较费工,不宜在人多地少,机械化水平高的地区采用。

间混套作的主要理论依据:1. 生态位理论与间混套作增产的实质 2. 复合群体的光分布与光能利用理论:(1)作物群体内光分布的基本规律(2)复合群体的冠层结构与密植效应(3)立体种植产生密植效应的主要原因 3. 作物竞争与互补理论(1)复合群体光资源的竞争与互补(2)复合群体对矿质营养的竞争与互补(3)复合群体对水资源的竞争与互补(4)复合群体作物组分的竞争与互补(5)复合群体时间上的竞争与互补

间混套作技术要点:1. 选择适宜的作物种类和品种,调整作物相互关系的基础。2. 科学设计田间配置(1)密度(2)行数、行株距与幅宽(3)间距(4)带宽3. 选择适宜的生长发育调控技术(1)适时播种、保证全苗(2)加强肥水管理、促控结合(3)大力应用化学调控技术(4)综合防治病虫害(5)早熟早收

轮作的作用:(1)调养地力①协调和均衡利用土壤养分和水分②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调节和提高土壤肥力(2)有效减轻农作物的病虫草害(3)有利于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在低投入传统农业阶段,农田投入很少,主要依靠轮作来维持地力常新和作物稳产、高产。在高投入现代农业阶段,生产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投入水平和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轮作在现代农业中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防除病虫草害方面。

影响茬口特性形成的因素有三个方面:(1)时间因素:前作收获和后作播种、移栽季节的早晚,是茬口季节特性的表现(2)生物因素作物本身,病虫杂草,土壤微生物区系及活动;(3)栽培措施因素:作物生长过程中所采取的各项农业技术措施,如土壤耕作、施肥、灌溉、施用农药等对作物茬口特性的形成有深刻影响。

不同类型作物茬口特性及其在轮作中的应用:(1)抗病与易感病类,作物在轮作中,要坚持易感病作物和抗病作物相轮换的原则。(2)富氮与富碳耗氮类作物,各类作物对于沉淀性元素(磷、钾、钙等)都是消耗的,但对于氮素和碳素却有消耗和增加之分。(3)用地与半养地作物(4)密植作物与中耕作物:能缓冲暴雨雨滴冲击地面,有利于防止和减轻土壤水蚀和保持土壤良好结构;连年种植常使土壤结构破坏,导致土壤水蚀增大,引起土壤养分和水分的非目标消耗。(5)休闲在轮作中的地位,通过土壤冻融交替和干湿交替,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加速有机质矿化分解,提高土壤有效肥力;通过耕耙作业蓄水纳墒,提高土壤水分含量,增加抗旱能力;通过休闲消除病虫,减少有毒物质。

连作的弊端与消除途径及连作应用:1. 连作的弊端(1)连作导致营养物质的偏耗(2)连作导致土壤水分大量消耗(3)连作导致有毒物质积累(4)连作导致土壤物理性状恶化(5)连作导致病虫草害加重(6)连作导致土壤供肥能力降低2. 连作弊端的消除途径:及时足量地施肥和灌溉措施,可以消除连作营养偏耗和水分不足。及时合理使用各种农药,可以缓

解连作造成的病虫草害和土壤微生物区系变化带来的障碍。有计划地进行品种更换,用抗病虫耐瘠薄高产品种代替感病虫品种,减轻连作的弊端。采用适宜有效的土壤耕作措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促进有毒物质分解,调节土壤微生物活动状况,提高土壤供肥能力。3. 连作的应用(1)连作的必要性:社会需要决定连作:粮、棉、糖等作物的社会需要量大,不实行连作便满足不了全社会的需求。资源利用决定连作:在特定的资源条件下最适宜栽培某种作物,不可避免地出现该作物的连作。如南方水稻连作、黄淮海小麦-玉米复种连作。经济效益决定连作:一些不耐连作的经济作物如棉花、烟草等,由于经济效益高,轮作换茬年限缩短,最终导致连作。作物结构决定连作:在商品粮、棉、蔗基地,这些作物在轮作计划中占绝对优势比重,基地内作物种类单一化,导致商品性作物的多年连作或连作年限延长。(2)连作应用的可能性:作物耐连作特性允许连作,不同作物和不同品种对连作的反应敏感性有差异,连作减产的幅度也不同。新技术推广应用允许连作:可采用物理的、化学的、农业的新技术消除连作障碍。

地力的类型:提高型,维持型,减退型,枯竭型.

地力的评价:地力评价是估价农田的生产能力、适宜性以及地力发展变化特征的过程,是建立合理农田培肥制度的基础。地力评价要客观地反映地力的基础条件,地力因素的相互关系和限制地力的障碍因素。1)潜力评价:建立气候-土壤-作物间相互作用的数学模型2)适宜性评价:分析不同地力条件能栽培什么作物,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培肥措施等3)效益评价:主要通过技术、经济、生态方法评价地力经济和生态效益,分析农田培肥技术经济效果、生态效果与合理性

地力的动态和平衡:1. 农田有机质动态与平衡:土壤有机质是地力的物质基础,其含量高低直接影响土壤的结构性、紧实度、通透性、容量、养分、颜色、耕性以及微生物的活动。土壤中有机质的60%~70%为土壤腐殖质,它是土壤中有机质最好的一种形态。某一时段土壤腐殖质的含量水平是腐殖化和矿质化共同作用的结果。种植牧草、绿肥是增加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措施。我国农田有机质含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2. 农田养分动态与平衡:自然输出挥发与反硝化,风蚀和水蚀损失,下渗及径流损失等。自然输入降水灌溉带入,自生固氮,土壤形成发育中释放,随播种材料进入等。合理施肥。人工投入,施肥,种植豆科作物,种植绿肥作物,根茬残留。产出,收获农产品。

农田培肥途径:所谓多途径农田培肥技术体系是:以地力动态平衡为基础,在建立良好的农业生产体系的同时,以人工施肥为核心,通过生物的、化学的、物理的、工程的、防护的措施构成多维养地,全面调控地力的技术体系。(1)生物途径--地力培肥的基本途径:种植豆科作物;绿肥牧草;合理轮作;施用厩肥、堆肥、菌肥;秸秆还田;造林种草。主要作用:①生物固氮②增加有机质③添加土壤营养物质④固土保水⑤改良土壤理化性状⑥生物排水和消除盐碱等。(2)化学途径,现代农业扩大再生产的基础,现代农业培肥地力的重要标志:化学肥料,土壤改良剂,强化农田物质循环,增进地力。化肥的施用量应服从施肥的经济原则,避免出现“报酬递减”现象;化肥的施用必须体现因土壤、因作物制宜,氮、磷、钾合理配合施用原则;在强化无机投入的同时,应注重有机培肥,坚持有机与无机相结合。(3)物理途径:土壤耕作,灌溉与排水,农田工程。改善耕层构造,协调耕层土壤水分、空气和养分的矛盾,改善肥力条件,促进肥力因素有效化,控制地力非目标性消耗。为农田作物生长发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条件。(4)防护途径:基本农田建设,农田防护林带,保护耕作,保护种植,防治农田草害等。控制因水蚀、风蚀和草害导致农田肥力因素的非目标性输出。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条件,维护农田地力不致损耗。

农田培肥制的拟定:在时间上从一个轮作周期考虑各季节作物的肥料布局;在空间上以一个生产单位全部农田考虑肥料的合理安排。

确立培肥制的原则:保证重点,兼顾一般。注重中低产田的投入,力求均衡增产。协调生物

培肥与人工培肥关系。坚持有机培肥与无机培肥的结合。实施配方施肥。协调与其它农业技术措施的关系。

土壤耕作的任务:1. 调整耕层三相比例,建立适宜的耕层构造。2. 创造深厚的耕层,准备适宜的播床3. 翻埋残茬和肥料,消灭杂草和病虫害4. 改变地表形态,调控地表水热状况,保持水土,熟化土壤

土壤耕作技术原则:1. 与气候条件相适应(1)降水和蒸发(2)干湿交替和冻融交替(3)水蚀和风蚀2. 与土壤特性相适应,影响土壤耕作难易和土壤耕作质量的土壤属性。3. 与作物相适应4. 其他,土壤耕作必须配合有关农业技术的需要,才能发挥其最大效益。

少免耕的优缺点:优点:地面有残茬、秸秆或牧草覆盖,土壤少耕或不耕,土壤结构不受破坏,水蚀和风蚀明显减轻。秸秆覆盖有利于蓄水,土壤水分蒸发也得以减轻;秸秆留于土壤,增加了土壤有机质,促进了团粒结构形成;减少农耗时间,节约成本。少免耕既争得农时,又减轻农忙的紧张度,这在南方多熟地区尤显重要,有利于复种面积的扩大和复种指数的提高。同时节省机械投资和燃油消耗,降低了生产成本。缺点:多年少免耕后耕作表层0~10cm 富营养化,而下层10~20cm则趋向养分贫瘠化,有机质与养分减少,不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出现早发早衰现象;影响有机肥、化肥与残茬的翻埋,肥料利用率低,氮素损失加重;由于地面留有覆盖物,地温较低,导致作物播种、出苗推迟,而且地面作物残茬及杂草给病虫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易造成病虫害蔓延;化学药剂的大量施用,既降低了农产品品质,也对人类健康带来不利影响,同时提高了成本。

作物需水的基本规律:作物一生中各个生育时期(或阶段)缺水都会对作物产生不良影响,但对缺水的敏感程度却不同。通常把作物一生中对缺水最敏感,即缺水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最大的生育时期称为作物需水临界期。各种作物需水临界期不完全相同,主要随不同生产目的而异。水稻:孕穗期和开花期>营养生长期和成熟期。小麦:开花期>产量形成期>营养生长期(春小麦比冬小麦敏感)。玉米:开花期>籽粒灌浆期,如果早期不缺水,则开花期更敏感。棉花:开花期和结铃期。大豆:产量形成期和开花期,特别是豆荚成长期。花生:开花期和产量形成期,特别是坐果期。甜菜:特别是出苗后的一个月。烟草:快速生长期>产量形成期和成熟期。高粱:开花期和产量形成期>营养生长期,若能充分灌水,则营养生长期不大敏感。马铃薯:产生匍匐茎和块茎开始形成期,产量形成期>营养生长期和成熟期。西瓜:开花期>结实期>营养生长期,特别是拉蔓期。

水蚀的危害:首先,跑水、跑土、跑肥;其二,农田受到破坏(切割、蚕食、淤积和埋压);第三,对水利设施也造成危害;

影响土壤水蚀因素:气候因素,降雨,温度(太阳能),风;土壤因素,雨水入土速度,抗分散、抗冲性;地形因素坡度,坡长;植被因素,冠层,枯枝落叶层,根系;人为因素,不合理生产活动,不合理建设活动。

农田水蚀控制的基本措施:1. 工程措施:改变坡地特性,从而使径流量和径流速度降低。修筑梯田就是通过控制坡长、降低坡度,减缓田面径流的一项有效的防止水蚀的工程措施。此外,利用工程措施修筑水窖、涝池等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沟蚀,并集蓄水与雨水重复利用于一身。2. 生物措施:(1)种植上的整体布局:扩大密播作物面积,压缩中耕作物比例;扩大秋熟作物面积,压缩夏熟作物面积;扩大多年生作物面积,压缩一年生作物面积。(2)合理轮作(3)带状种植(4)多作种植3. 耕作措施:(1)等高耕作法(2)沟垄耕作法(3)区田耕作法(4)残茬覆盖耕作法(5)少耕与免耕

影响风蚀的因素:I-土壤侵蚀度因素;K-垄体粗糙度因素;C-气候因素;L-田块未保护宽度因素;V-植被覆盖因素

防治风蚀的农业措施:1. 保护性土壤耕作2. 保护性种植3. 设置田间屏障

农田防护林的作用:防风防沙减少水蚀保水,调温,对盐渍化土壤改良。

三种防护林带结构:紧密结构:较宽,乔+亚乔+灌(密度均较大),< 0.3,< 0.3,果园、种植园防护林;保护某些重要的建筑物和工程设施→防流沙。疏透结构,较窄,乔+灌(外侧或内外一行),0.3-0.4,0.3-0.5,广泛用于农区;风沙区农用地防护。通风结构,窄,乔,0.4-0.6,> 0.5 ,一般害风区;风害不大的壤土地;风速不大的灌溉区;风影响较小的水网区。

杂草危害:恶化农作物的生态条件;增加病虫害的繁殖和传播(中间寄主);增加生产成本,降低劳动生产率除草工作;降低农副产品的产量,争夺水肥导致;降低农副产品质量,争夺水肥导致和混杂导致。

农田杂草的农业防除:清除感染源,防止杂草进入农田:精选种子,腐熟粪肥,其它:清除田边杂草、水中草籽,在杂草开花期前消除;建立健全杂草检疫制度。合理安排种植制度:轮作,调整播期和收期,适度密植。合理运用土壤耕作措施:早春整地,诱发杂草,播前封闭除草,作物出苗前耙地除草,中耕除草,深耕除草。合理运用农田排灌措施。化学防除生物防除。

填空:

喜凉耐寒:冬小麦、冬大麦、黑麦、青稞。喜凉耐霜:油菜、豌豆、大麻、向日葵、胡萝卜、芥菜、菠菜、大白菜、春小麦、春大麦、燕麦、亚麻、荞表、马铃薯、蚕豆。

温凉型:大豆、谷子、甜菜、红麻。温暖型:水稻、玉米、棉花、甘薯、芝麻、黄麻、蓖麻、苎麻、田菁。耐热型:高梁、花生、烟草、苜蓿和南瓜、西瓜。

长日照作物:冬小麦、大麦、蚕豆、豌豆、油菜、冬季绿肥作物;短日照作物:棉花、甘蔗、红麻、黄麻、甘薯、晚稻、秋大豆、谷子、高粱、向日葵、苧麻、木薯;中性作物:早稻、早大豆、早玉米。

土壤学与农作学复习资料

绪论 1、农业生产的实质: (1)第一性生产:种植业(第一性的生产资料是土壤); (2)第二性生产:养殖业; (3)第三性生产:加工业。 2、土壤的特点:它具有再生能力,是可以连续利用的一种资源。 3、农作学:研究建立合理农作制(系统)的技术体系及其理论的一门综合应用科学,其研究的对象是农作制。 4、农作学的主要内容: (1)土壤耕作和管理;(2)低产田改良与合理利用;(3)作物与水分关系;(4)农作物的灌溉制度;(5)节水农作制,等。 5、土壤学与农作学课程特点: (1)多学科交叉和相互渗透;在自然环境中,植物—动物—微生物—土壤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这也是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2)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农田灌溉中涉及“植物—气候—土壤”整个系统; (3)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是生产出具有生命的生物有机体,其中最基本的任务是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绿色植物生产(农作物)。 第一章土壤形成与分类 1、土壤的定义: (1)定义一: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疏松表层; (2)定义二: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土壤水分(溶液)、空气和生物等组成的能够生长植物的陆地疏松表层。 2、土壤的分类: (1)自然土壤:自然条件下,未经人类开垦耕作的土壤; (2)农业土壤(耕作土壤):经过人类开垦、耕种以后,原有性质发生了变化的土壤。 3、土壤肥力:土壤具有的能同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水、肥、气、热生活因素的能力。 水、肥、气、热是水分、养分、空气和温度的简称,是土壤肥力的四大因素。其中,水、肥、气是物质基础,热是能量基础。 注:土壤之所以能生长植物,是因为它具有肥力。土壤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4、土壤肥力的分类: (1)自然肥力:土壤在自然形成过程中所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肥力; (2)人工肥力:在自然肥力的基础上,经过人为活动以后而形成的肥力。 注:在耕作土壤中,土壤肥力是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的综合表现。 5、土壤生产力:在特定的耕作管理制度下,土壤生产特定的某种(或一系列)植物的能力。 6、土壤肥力与土壤生产力的区别及联系: (1)土壤肥力和土壤生产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互为联系,但并不相等。 (2)土壤生产力是由土壤本身的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作用的外界条件所决定的。所谓发挥肥力作用的外界条件指的是土壤所处的自然环境条件及人为耕作、栽培等管理措施。(3)肥力只是生产力的基础,而不是生产力的全部。因此,高产的土壤必定是肥沃的,但肥沃的土壤并不一定高产。 7、岩石的风化过程:地球表面的岩石在空气、水、温度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发生破碎,并使岩石等的成分和性质等改变的过程。 8、风化作用的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

植物育种学复习资料总结知识点

1、品种:经人类培育选择和创造的、经济性状及农业生物学特性符合生产和消费要求的遗传上相似而稳定的植物群体。 2、园艺植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与繁殖园艺植物优良品种的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3、种质;决定生物性状遗传,能把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后代的遗传物质。 4、种质资源(遗传资源);具有种质并能繁殖的生物体的统称 5、无性繁殖:生物不是通过有性生殖,而是利用营养器官或体细胞等繁殖后代的繁殖方式。 6、有性繁殖;生物通过有性过程产生的雌雄胚子结合,形成合子发育成新个体繁殖后代,有完整的个体发育周期 7、无融合生殖:指一种近似有性繁殖由无融合生殖胚发育成植株的无性繁殖方式。 8、自花授粉;在自然条件下,雄蕊的花粉一般不借助外力即可直接授到本花雌蕊的柱头上,一般自然异交率在5%以内。 9、异花授粉;在天然授粉情况下,雌蕊主要依靠异株或同株异花的花粉完成授粉、受精。天 然异交率50%以上。 10、品质性状;需要改良的性状称为育种的主要目标性状,与品质有关的性状为品质性状。 11、目标性状;各类作物品种都具有一系列性状,其中特别需要改良的性状称为育种的主要目标性状,这些性状又各有其组成因素及生理生化基础。 12、育种目标:对所要育成品种的要求,所要育成的新品种在一定自然、生产及经济条件下 的地区栽培时,应具备的一系列优良性状的指标。 13、选择差;当对某一数量性状进行选择时,入选群体与原始群体平均值将有一定差距为选 择差 14、饰变;由环境条件(土壤、气候、栽培措施)变化引起的变异 15、芽变:指发生在芽内分生组织细胞中的突变,属于体细胞突变的一种。 16、选择育种;利用手段从植物群体中选取符合育种目标的类型,经过比较鉴定从而培育出新品种的方法 17、芽变选种;利用发生变异的枝、芽进行无性繁殖。使之性状固定,通过比较鉴定,选出 优系,培育成新品种的选择。 18、实生选种;针对实生繁殖的群体为改进其经济性状,提高品质而进行的选种育种 19、引种驯化;将一种植物从现有的分布区域或栽培区域人为的迁到其它地区种植的过程,也就是从外地引进本地尚未栽培的新的植物种类、类型与品种。 21、分子标记;基于DNA水平多态性的遗传标记,它通过检测基因组的一批识别位点来估测基因组的变异性或多样性。 22、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借助于目标基因紧密连锁的遗传标记基因分析鉴定分离群体中含有 目标基因的个体,以提高选择的效率,即采用标记辅助选择手段,减少育种 过程中的盲目性,从而加速育种的进程。 23、自交不亲和性;两性花植物雌雄性器官正常,在不同基因型的株间授粉能正常结籽,但花期自交不能结籽或结籽率极低的特性。 24、自交不亲和系;通过连续多代的自交选择,可育成自交不亲和性特点且能稳定遗传的自交系 25、杂交不亲和性;远缘杂交表现不能结籽或结籽不正常的现象 26、自交系;由一个单株经过连续数代自交和严格选择而产生的性状整齐一致,基因型纯合,遗传性稳定的自交后代系统 27、自交衰退;异化授粉植物在进行连续多代自交后会出现生理机能的衰退,表现为长势弱,抗性差,产量低。 28、体细胞杂交(原生质体融合);不同植物的原生质体相互融合形成杂种细胞,在经过人

耕作学_在线作业_4

耕作学_在线作业_4 交卷时间:2017-02-16 08:52:05 一、单选题 1. (5分)春小麦连作主要分布在()。 A. 淮河以南长江两岸 B. 东北平原地区 C. 长江流域山地 D. 北方无灌溉的麦区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4.3 连作及其应用展开解析.答案 B .解析 ..2. (5分)关于氮循环说法错误的是()。 A. 生物小循环为主 B. 半气相型 C. 生物小循环无口 D. 总量无限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6.2 农田土壤培肥展开解析.答案 C .解析 ..3. (5分)下列关于耕作制度功能的描述正确的是()。 A. 耕作制度是一项软技术,主要是功能在于其宏观布局功能 B. 耕作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因此,耕作制度功能更突出其技术的应用性,如养地技术就是种植制度中突出的重要功能 C. 耕作制度功能既包含技术功能也包含宏观布局功能 D. 耕作制度更主要的是突出其技术功能,如作物布局、轮作倒茬技术等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1.2 耕作制度原理展开解析.答案 C .解析 ..4. (5分)下列选项不属于轮作倒茬作用的是()。 A. 有效减轻农作物的病虫草害 B. 协调均衡地利用土壤养分和水分 C. 增加土壤水分消耗 D. 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4.1 轮作倒茬的作用及其应用展开解析.答案C .解析 ..5. (5分)我国经济作物布局特点不包括()。 A. 布局较为分散,专业性强 B. 投入高,经济效益多 C. 技术性强 D. 商品率高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2.1 资源环境与耕作制度展开解析.答案D .解析 ..6. (5分)我国年辐射量最大的地区是()。 A. 青藏高原 B. 东北平原 C. 四川盆地 D. 长江中下游

农作学复习重点

名解 农作学:亦称耕作学,是研究建立合理农作制度的技术体系及其理论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是农艺学的一个分支。 农作制度:亦称耕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应的养地制度等的综合技术体系。 植物生活要素:植物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生态因素—对植物有直接关系的环境因素(直接影响植物种群结构及个体生命代) 作物生产潜力:是指某一地区的农田在特定农业资源组合条件下,人们种植作物应能实现的最大生产能力。 持续农业:是指在一个长时期有利于改善农业所依存的环境与资源,提供人类对食物与纤维的基本需要,经济可行并有利于提高农民以及整个社会生活水平的作法。

的种植方式。 换茬:生产上把轮作中的前作物(前茬)和后作物(后茬)的轮换,称为换茬。同一块田地上前茬作物收获后换种另一种作物→倒茬 周期性:是指一个固定的轮作方式有它的轮作周期。如豆类→小麦→玉米这个轮作方式是以三年为一个周期的轮作。一个周期完成之后,如无重大调整仍按这个方式进入下一个轮作周期。 顺序性:是指成熟轮作方式,作物的排列顺序是在考虑了前后作物的协调性关系,有利于地力培养和病虫害防治等多方面因素而确定的,随意改变可能会造成茬口的混乱。 定区式轮作:划分面积大致相等的轮作田区,有严格的轮作周期和作物轮作顺序,实行时间和空间上的轮换,有明确的轮作周期表 换茬式轮作:以某一田块或地段为目标,无严格的作物轮换顺序和轮作周期,只着重考虑前后茬作物病虫害以及茬口衔接关系,实行灵活多样的作物轮换种植。 茬口:是作物在轮连作中给予后作物以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其茬地的泛称。 茬口特性:是指栽培某一作物后的土壤生产性能,是在一定的气候、土壤条件下栽培作物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措施对土壤共同作用的结果。 连作:在同一块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或连续使用同一种种植模式的种植方式 重茬:在生产上连作也称为重茬,但重茬更偏重于同一种作物的连年或连季种植。 养地制度:主要阐明如何培养地力,是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为中心的技术体系,包括农田培肥、土壤耕作、农田灌溉等。培养地力是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地力:是比土壤肥力更为广泛、更具综合性的概念。地力是在特定的种植制度和气候条件下由土壤物理、化学、生物特性与作物生长相适应而具有的生产能力,或称土地生产力。 土壤耕作:泛指运用农具作用于土壤以调节土壤肥力条件与肥力因素存在状况的过程与方法。 耕层是指农业耕作经常作用的土层,也是作物根系分布的主要层次,通常厚度约15~25cm。耕层构造:是指耕层各个层次中土壤矿物质、有机质与土壤总孔隙之间及总孔隙中毛管孔隙与非毛管孔隙的比例关系。它由各个层次中的固相、液相和气相的三相比例所决定的,对调整土壤中水分、养分、空气和温度等因素具有重要作用。 翻耕法:是在翻耕的基本耕作措施基础上,辅以表土耕作措施整理土垡的一种耕作法。 深松耕法:以深松耕为基本耕作措施,并辅之以耙、耱、镇压、中耕等表土耕作措施共同组成的一种耕作法。在较深的部位(耕深30~45cm)对土壤进行全面或局部疏松,可以打破犁底层,利于降水入渗和作物根系伸展,增加降水入渗量,利于土壤水分的自然梯度分布,散墒失水少。加上耕后残茬留在地面上有一定保墒作用,从而使土壤水分状况比翻耕法要好。旋耕法:利用旋耕机旋转的刀片切削土壤、疏松耕层、破碎土块的一种耕作方法。 覆盖耕作法:耕作或播种后,在地面上再覆盖一种人工覆盖物,则会收到良好的蓄水保墒效果。 免耕法:是指作物播前不采用基本耕作和表土耕作,直接在茬地上播种,作物生育期间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 少耕法:指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土壤耕作次数或间隔耕种以减少耕作面积的一类耕作方法。 节水灌溉制度:是指以节水灌溉理论为基础,在一定的气候、土壤和农业技术条件下,为了促进作物高产、稳产及节约用水而制定的一套田间灌水制度。 护地制度:是农田防护制度的简称,是指防止农田遭受水蚀、风蚀、杂草感染及工业废弃物等有毒物质污染的综合技术体系。

西方行政学复习重点

行政学产生的背景:行政学一词的最早提出者:德国学者施坦因 ? 1.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职能的扩张和行政权力的扩大 ? 2.科学管理运动的兴起,推动了行政学的形成和发展 ? 3.相关学科的理论发展和政府的行政管理实践,为西方行政学的产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威尔逊在行政学发展中的地位:奠基人;行政学创始人,《行政学研究》,主张政治与行政分离,建立一门独立的行政学科 威尔逊关于行政学的主要观点: 1、威尔逊行政学说的思想渊源和产生背景 思想渊源:受德国行政研究思想的影响。 产生背景:①源自对美国之前盛行的自由放任主义的一种反动,也即新民主运动。②威尔逊新学说:加强行政权力、明确行政责任、向选民负责。 ★2、行政学研究的目标和任务 目标:(1)弄清楚政府能够适当且成功承担的是什么任务 (2)弄清楚政府怎样才能够以尽可能高效率和尽可能少的金钱或人力上的消耗来完成这些专门任务。 任务:总结行政管理经验,加强其理论性—“把实践方法从经验实践的混乱和浪费中拯救出来,并使他们深深植根于稳定的原理之上” ★行政管理的实质: (1)行政管理是什么:是行动中的政府,是政府的执行、政府的操作 (2)行政管理与政治的关系: ①行政不同于政治:行政是置于政治所特有的范围之外的。 ②行政与政治密切相关:行政管理是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提出政治与行政分离的观点,认为政治目标在于民主,行政目标在于效率; 3、他认为行政学研究方法是:历史方法和比较方法 古德诺政治行政-行政二分法 1、古德诺对政治一行政二分法的进一步阐释:“政治”——国家意志的表达 “行政”——国家意志的执行。 2、强调政治与行政的协调,如何协调:①政治对行政的适度控制②行政的适度集权 ③政治与行政协调的方式(美国经验):法外调节,强调政党的作用 ★政治与行政的二分法:其贡献在于:他通过对‘政治—行政’二分法的进一步阐释:强调二者的协调。“政治”——国家意志的表达,“行政”——国家意志的执行。政治与行政如何协调: ①政治对行政的适度控制 ②行政的适度集权

《耕作学》课程教学大纲

《耕作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耕作学学分:2.5总学时:40 理论学时40实验学时0课程类别:专业课课程性质:必修课 适用层次:本科开课学期:8适用专业:农学 先修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农业微生物学、基础生物化学、农业气象学、土壤学、农业昆虫学、农业经营管理、植物营养与肥料、植物病理学、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I、农业生态学 后续课程:种子生产学、试验数据的计算机处理、荒漠土壤培肥与改良、现代农业专题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1、课程性质: 耕作学以作物栽培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农业生态学、农业经济学、农业气象学等学科为基础,研究并阐明耕作制度形成、发展、演进和改革的规律,探讨气候、作物、土壤之间以及它们和农业技术措施之间的辨证关系,而达到既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好社会资源,提高农作物的单产,又积极保护农业自然资源,改善环境,培养地力,为作

物稳产提供良好的土壤、气候、环境的一门生产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本课程是农学专业必修课。 2、课程的地位: 耕作学把农业生产当作一个系统,从农业发展的全局研究综合的农业技术体系,解决农业生产在时间、空间上的优化问题,是一门综合性农业应用科学,主要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化农业的总体战略观点和组织指导生产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辩证地、全面地认识和分析农业生产问题。因此本课程在农学专业的学生培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3、课程的任务: 耕作学在性质上属于自然科学,但它与社会经济及相关学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其内容包括作物结构与布局、复种、间混套作、轮连作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提高土地生产力的对策,又属应用科学,有较强的技术性,同时也包含农业宏观决策管理等一些软科学内容。耕作学的任务就是在自然与社会条件下建立稳产、高产、优质、高效率和低成本的耕作制度。 二、教学目标及要求 耕作学是农学及其他相关农科专业的重要专业课,是一门生产性、综合性很强的应用科学。农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耕作学》这一课程时应了解耕作学发展的阶段、耕作制度

《耕作学》复习资料

《耕作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持续农业: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农业。 2、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3、免耕:又称零耕、直接播种指作物播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播后作物生育期间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 4、轮作:是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法。 5、茬口:是指在轮连作中给予后作物以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其茬地的泛称。 6、叶日积:是指作物维持一定叶面积的日数与叶面积的乘积。 7、套作:是指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套种、串种。 8、休闲:是在田地上全年或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以息养地力的土地利用方式。 9、耕作制度:也称农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和生产单位的

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10、LER:是指土地当量比,用来衡量间作对土地利用程度的指标。间作作物自然亩产量/单作产量。 11、复种指数是指全年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12、生态位是指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的对环境的综合适应特性 13、冠竞争是指复合群体内的光的竞争称为冠竞争。 15、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 16、边际效应是指作物边行的生态条件不同于内行,由此而表现出来的特有产量效益。 土壤耕作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17、生态适应性是指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程度。 19、根竞争是指复合群体中作物间水分和养分的竞争。21、农业资源是指人类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过程所需要的全部物质要素及信息。 23、土壤耕作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

2018年期末考试电大《西方行政学说》科目期末考试重点复习试题及答案参考

2018年度最新广播电视大学(电大)期末考试 《西方行政学说》科目期末考试重点复习试题及答案参考 一、填充题 1.“行政管理”是英文“Public Administration”一词的汉译,传统上亦称公共行政或“公共行政管理”,最近一个时期,也有人将其译为公共管理。 2.法国政治家布丹的《共和六论》以及近代英国政治思想家洛克的_<政府论>_和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等历史性著作中,都蕴含着丰富的行政管理思想。 3.在科学管理运动兴起之后,一些行政学家便开始重视通过科学管理来寻求政府行政效率的问题。例如,莱芬韦尔就把科学管理的原则运用于机关办公室管理;库克也曾将科学管理运用到教育和市政机构;而怀特则用科学管理理论研究政府行政管理。 4.从学科发展历史来看,行政学是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 5.威尔逊在《行政学研究》一文中,从行政学研究的起点和具体研究内容两个方面对行政学研究的目标和任务作了明确界定。 6. 从思想渊源来看,威尔逊的行政学说特别受到了德国行政研究思想的影响,斯坦因是其中颇负盛名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的人物。 7. 威尔逊的行政学研究方法论主张,应该运用历史_方法和比较方法对不同政府所共有的行政管理规律进行研究。 8. 威尔逊认为,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公共舆论将起权威性评判家的作用。9.古德诺是西方行政学初创时期的另一位具有重要理论贡献的行政学家。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行政学家,还是一位享有盛誉的_政治学家和_教育_家。 10. 古德诺关于“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达,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以及如何实现二者协调的创见对其后行政学的独立研究颇有贡献。 11. 古德诺对政治与行政“二分法”表现出的兴趣,主要已不是在于政治与行政的“分离”,而是在于二者的‘协调’。 12. 古德诺的行政学研究和威尔逊的研究有着相当一致的地方,他也是站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一边,主张公共行政权力的集中。 13.韦伯认为,尽管社会组织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质,但权威和控制是各类社会组织都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14.官僚制组织通常要制定一整套规则和程序来规范组织及其成员的管理行为,韦伯认为,它们可以保证官僚制组织的合理性、合法性、稳定性和_连续性。 15. 威尔逊的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和韦伯的官僚制理论都认同行政管理的完善取决于从行政公务中积极排除政治性因素。 16. 韦伯是最早对社会生活中的组织现象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之一,因此,有人把韦伯称作组织理论之父。 17.西方行政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与西方科学管理运动密切相关的,而对于这场运动的形成起着决定性影响的乃是泰勒。 18. 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泰勒主张明确划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改变传统的经验工作方法。 19. 泰勒所谓的第一流的工人是适合于其工作而又愿意努力的人。 20. 泰勒认为,规模较大的企业不能只依据职能原则来组织和管理,而必须应用例外原则。 21. 作为一位与泰勒处在同时代的法国管理学家,法约尔没有像泰勒那样去过度关注作业现场的操作效率问题,而是试图寻求一种具更广泛适用性的“_一般管理理论”。 22. 法约尔对于管理的定义是通过将经营与管理进行比较并对管理活动的要素分析来揭示的。 23. 法约尔的主要功绩在于开创了组织研究领域。从组织理论上看,法约尔所讨论的主要是组织结构问题。 24. 法约尔的理论已由当代美国传统管理学派的学者们加以继承并发展。这个学派亦称“管理过程学派”。这一学派的理论观点对于我国管理界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是管理要素说和管理原则,在很大范围内已经得到了直接或间接的应用。 25.怀特作为西方行政学的奠基人,尤其擅长_人事行政问题的研究。他坚信行政管理存在着一些具有普适性_的理论原则, 26.怀特早在19世纪20年代便从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客观社会环境以及科技环境等诸方面对行政环境之于行政管理的重要影响作了较为深入、系统的探讨。 27. 怀特认为,政府的行政效率从根本上来说是以行政组织中责任与权利的适当分配为基础的。 28.怀特指出,端正官纪应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进行,这两个途径要相互补充,灵活运用。 29.综观古利克的整个行政学思想,我们不难发现它明显具有_一体化和实践性的特征。 30. 在古利克看来,在一个多元化社会中的民主制_政府优于_集权制政府,因为前者能够产生新思想,具有自由批评的矫正效应并且要求老百姓对最终结果作出评价。 31. 古利克的个人兴趣一直都主要在公共财政、人事和城市政府这些领域。 32. 古利克采用了威尔逊关于应该建构一门行政科学的主题,认为这样一门科学应该建立在一些既可以应用于公共部门又能够应用于私人部门的基本原则之上。 33.厄威克长期从事著述和研究工作,他在管理学方面的主要贡献是把古典管理理论系统化。 34.厄威克认为,管理过程由三个职能组成:计划,组织和_控制。 35. 厄威克认为管理的控制的派生职能同组织的人士因素有关,主要包括配备人员、挑选人员、安置人员和惩罚。 36. 多届美国行政改革委员会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厄威克提出的行政组织管理_原则。 37.巴纳德认为,组织成员对组织共同目标的理解可以分为_协作性理解和个人性理解。 38. 巴纳德认为权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主体或个人方面,把命令作为权威的来接受;二是客体方面,命令被接受的_性质。 39. 在巴纳德看来,所谓组织平衡实质上就是_贡献与诱因的平衡,它是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关键环节。 40. 巴纳德认为组织是一个由_协作意愿、共同目标和信息交流这三个相互关联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 41. 西蒙对西方行政学的主要理论贡献就在于他基于对行政学所谓“正统”研究方法的批判而提出的行为主义行政学说。 42.在行政学研究中,西蒙是以事实与价值的区别为其方法论的出发点。区分这两种因素的理论依据是逻辑实证主义学派的知识理论。

农业昆虫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1.0学时) 第一节昆虫的多样性 一、昆虫纲的基本特征 二、昆虫纲在动物界中的地位 三、昆虫的多样性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 第二节关于农业昆虫学 一、农业昆虫学的性质和任务 二、农业昆虫学的内容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三、我国植保工作的方针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 本章重点:昆虫纲的特征;农业昆虫学的性质、任务和内容;当前的植保方针。 难点:昆虫的多样性。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昆虫纲的特征、农业昆虫学的任务和内容及植保方针。了解昆虫的多样性和农业昆虫学的性质。 第二章昆虫外部形态(4.0学时) 第一节昆虫的头部 一、头部的基本构造 二、昆虫的触角 触角的基本构造;触角的12种类型;触角的功能;了解触角类型和功能在实践上的意义。 三、昆虫的眼 复眼的构造和物像的构成;复眼的功能。 四、昆虫的口器 咀嚼式口器;刺吸式口器;虹吸式口器。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 第二节昆虫的胸部 一、胸部的基本构造 二、胸足的基本构造和类型 三、昆虫的翅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 第三节昆虫的腹部 一、腹部的基本构造 二、外生殖器的构造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 第四节昆虫的体壁

一、体壁的功能 二、体壁的构造和特征 三、体壁的衍生物 四、体壁与药剂防治的关系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 本章重点:昆虫的触角类型;昆虫的口器类型与构造;昆虫翅的变异;昆虫足的类型;昆虫雌性生殖器的构造;体壁的构造和特性;体壁与药剂防治的关系。 难点:体壁与药剂防治的关系。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昆虫的触角类型、昆虫的口器类型与构造、昆虫翅的变异、昆虫足的类型、昆虫雌性生殖器的构造、体壁的构造和特性和体壁与药剂防治的关系。 第三章昆虫生物学(3.0学时) 第一节生殖方式 一、两性生殖 二、孤性生殖 三、卵胎生 四、多胚生殖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 第二节昆虫的卵和胚胎发育 一、卵的类型和产卵方式 二、卵的结构 三、胚胎发育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 第三节昆虫的胚后发育 一、孵化 二、生长和脱皮 三、变态及其类型 四、幼(若)虫期 五、蛹期 六、成虫期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 第四节昆虫的世代和年生活史 世代生活史;一化性害虫;多化性害虫;局部世代;世代重叠。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 第五节昆虫的休眠和滞育 一、休眠 二、滞育

土壤学农作学第三版张明炷 期末复习思路

武汉大学张明炷版《土壤学与农作学》 考试复习思路 绪论 1.土壤: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具有一定肥力得疏松层。 2.马克思曾说过“土壤就是世代相传得人类所不能出让得生存条件与再生产条件。 3.农业生产得任务就是什么?土壤在农业生产中有何重要作用? 4.为什么要学习《土壤学》? 5.土壤学:就是研究土壤得形成,演变,组成性质…… 第一章 1.土壤肥力就是什么? 答:所谓肥力,就就是土壤同时得不断得满足与调节植物对水、肥、气、热等生活条件要求得能力。土壤肥力就是土壤物理、化学、生物等性质得综合反映。土壤肥力就是各种土壤所共有得,也就是区别于自然界其她物质得最本质得特征。 2.五大成土因素:母质、气候、地形、时间、生物。 3.土壤就是由固相、液相与气相三相物质组成得疏松多孔体。其中固相物质主要就是矿物 质与有机质。液相物质主要就是土壤水与溶于水中得物质。气相包括氧、二氧化碳、氮及其她气体。 4.土壤质地地划分:沙土类、壤土类、粘土类。 5.不同质地类型得肥力特征综述如下: 沙土类:物理性沙粒含量占80%以上,因此粒间孔隙大,毛管孔隙少,不保水,渗透性强,通气好,有机质分解快而累积少,不保肥,不耐肥,昼夜温差大。所以沙性土常呈现有气、缺水、养分不足、土温不稳得矛盾状态。 粘土类:物理性粘粒含量占60%以上,因此粒间孔隙小,毛管孔隙多,保水、保肥性强,但通气透水性差,易旱易涝,昼夜温差小,土性偏冷,粘性塑性强,所以耕性不良,适耕期短。 壤土类:沙粒与粘粒得含量比例较合适,因此兼有砂土类与粘土类得优点。既通气透水,又保水保肥,水、肥、气、热状况比较协调,耕性良好,适耕期长,适宜于大多数作件物生长,就是农业生产上比较理想得土壤质地。 6.“蒙金土”:上沙下粘得“蒙金土”则托水托肥,有利于作物得生长。 7.土壤有机质得组成?简答题 [1]各种形态得动、植物残体。 [2]腐殖质 [3]土壤微生物。 8.土壤有机质得矿质化过程(了解//) 9.土壤有机质得腐殖质过程(了解) 10.土壤有机质得转化条件?简答题思考题第五题 11.土壤空气与土壤溶液(详细瞧一瞧) 12.土壤空气组成与大气组成有何区别?灌排措施对土壤空气得组成有何影响?思考题第 八题。 第二章 1.土壤就是一个复杂得多孔体。土壤孔隙性就是土壤固体颗粒间所形成得不同形状与大小 孔隙得数量、比例及分布状况得总称。

自考行政管理学重点教学总结

自考行政管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概述 一、行政大致有以下几种解释: 1、与立法、司法相对应的“行政”。 2、与政治相对应的“行政”。 3、与管理相对应的“行政”。 二、行政管理的概念及特点: 所谓行政管理,就是指政府行政机关依法对公共事务及其内部事务管理的总和。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1、行政管理的主体是政府行政机关。 2、行政管理的对象包括社会公共事务和政府内部事务。 3、行政管理必须依法进行,是一种执法活动或执行政策的活动。 三、当代西方行政管理学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 一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以古典学派的理论为代表的行政管理学。(代表人物及著作:威尔逊《行政研究》;古德诺《政治与行政》和怀特《行政学导论》;法约尔《工业管理及一般管理》;马克斯?韦伯;泰罗。) 二是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以行为科学学派、决策学派、系统学派等理论为代表的行政管理学。(代表性的理论学派:行为科学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理论学派。) 三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新公共管理理论、政府治理理论、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为代表的行下管理学。(占主导地位的理论学派:新公共管理理论;政府治理理论;后果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等。) 四、研究和学习行政管理学的具体方法: 1、规范方法; 2、经验方法; 3、案例方法; 4、比较方法。 第二章行政环境 一、行政环境的概念及内涵: 所谓行政环境,就是处于特定系统边界之外的,能够对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事物与情势的总和。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1、行政环境是针对具体行政系统而存在的。 2、行政环境通过边界与行政系统相区分。 3、行政环境构成成分的关键属性在于能够对行政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影响。 4、行政环境因素既包括有形的事物,也包括无形的情势。 二、行政环境具有以下基本属性: 1、复杂性; 2、相关性与综合性; 3、层次性; 4、动态性。 三、行政环境的类型: 1、以环境因素的形成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标准,行政环境可以划分为两种基本类型:自然行政环境与人造行政环境。 2、根据特定行政系统的作用与影响层次,可以把行政不环境划分为宏观、中观与微观三种类型。 3、以行政区划或者说一国政府的管辖区域为标准,行政环境因素还常常被分成: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两种类型。 四、行政生态学模式理论: 雷格斯《行政生态学》提出的行政生态学模式理论: 1、首先是农业社会的行政模式,被称为融合型行政模式。 2、其次是工业社会的行政模式,被称为衍射型行政模式。 3、再次是过渡型社会的行政模式,即所谓的棱柱型行政模式。 五、经济环境的主要因素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1、经济力量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2、社会经济结构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3、经济体制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4、科技发展水平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六、我国现行经济环境的基本特点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1、传统农业与高科技产业并存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2、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经济结构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3、受限市场模式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第三章行政权力 一、权力的分类: 1、从权力特性看,权力可分为:本原性权力和从属性权力 2、根据权力主体及目的,权力可分为:公共权力和私人权力 3、根据权力的作用领域,权力可分为:政治权力,经济权力,文化权力,社会权力。 二、行政权力的概念: 行政权力是一种公共性权力、从属权力,也是一种政治权力,它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或被授予行政管理权限的其他社会组织,为有效执行国家意志,依法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的一种能力或力量。 三、行政权力的基本特征: 1)行政权力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以及被授予行政管理权限的非政府组织。 2)行政权力的客体是一个国家领土范围内所有的公民及由公民组成的社会组织。 3)行政权力的目的是实现国家意志。 4)行政权力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强制力。 四、行政权力的具体来源: 1)强制力 2)诱导力 3)组织制度 4)信息 5)个人因素 五、行政权力的特性: 1、公共性, 2、执性性, 3、有限性。 六、行政权力的公共性主要体现在: 1、行政权力的主体只能是公共机构,而不是个人或私人组织。

耕作学复习试题和答案

《耕作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种植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种植方式的综合。 2、耕作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作物的种植制度及相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3、养地制度: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4、作物布局: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5、作物结构:作物的种类与品种、面积与比例。 6、复种:在同一田块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7、复种指数: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全年作物播种或收获的总面积与耕地面积的百分比,反应复种程度的高低。 8、熟制:一年内在同一块田地上种植作物的季数。 9、净作:又叫单作,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在一个完整的生长期内只种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10、间作:在同一田块上,于同一生长期内,成行或成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夹作、间种。 11、套作:在前季作物生长的后期(收获前)于其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套种、串种。 12、混作:在同一块田地上、在同一生长期(季节)内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又称为混种。 13、多熟种植:在一年内,于同一田地上种、收多种或多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14、边际效应:边行植株生长发育较中间的好或差的现象,包括边行优势和边行劣势。 15、单一群体:由同种(品种)植物不同植株构成的植物群体。

16、复合群体:由多种(品种)植物的不同植株构成的植物群体。 17、边行优势:边行植株生长发育较中间好的现象; 18、边行劣势:边行植株生长发育较中间差的现象; 19、连作:在同一块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或相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式。 20、轮作:在同一块田地上,有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式。 21、土壤耕作: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创造适宜土壤环境的技术措施。 22、免耕:又你零耕作(zero tillage),是指直接在前茬地上播种,作物播种前和播种后的整个生长期间不采用传统土壤耕作措施进行作物生产的一种耕种方式。 23、少耕: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土壤耕作措施、次数和面积的耕作方法。 二、单项选择题 1、我国热量资源的主要特点之一是【 B 】 A. 纬度北高南低; B. 纬度北低南高; C. 经度低高西高; D. 海拔低高高低。 2、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方向是【 B 】。 A.提高劳动生产率; B.提高土地利用率; C.提高肥料利用率; D.提高资金生产率。 3、在进行作物布局时,应尽可能将每一种作物均安排种植在【 C 】。 A.生态最适宜区; B.生态次适宜区; C.生态经济最适宜区; D.生态经济次适宜区。 4、复种可以增加全年作物产量,提高光能利用率,最主要的是【 C 】。 A.提高光合效率; B.增加光合面积; C.延长光合时间; D.增加光合强度。

2016年农大耕作学100分-在线作业-2

耕作学_在线作业_2 交卷时间:2016-01-27 10:16:04 一、单选题 1. (5分) ? A. 时间 长,范围小,开放式循环 ? B. 时间长,范围小,闭合式循环 ? C. 时间短,范围小,闭合式循环 ? D. 时间短,范围小,开放式循环 得分: 5 知识点: 6.2 农田土壤培肥 展开解析 答案 D 解析 2. (5分) ? A. 改进氮肥施 用技术 ? B. 多施有机肥 下列关于生物小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是( )。 以下不属于农田氮素控制途径的是( )。

? C. 合理灌溉 ? D. 硝化抑制剂 得分: 5 知识点: 6.2 农田土壤培肥 展开解析 答案 B 解析 3. (5分) ? A. 循环快 而均匀 ? B. 循环不充足 ? C. 直接进入食物链 ? D. 总量无限 得分: 5 知识点: 6.2 农田土壤培肥 展开解析 答案 B 解析 4. (5分) ? A. 减少肥料的使用 ? B. 提高土地利用率 下列关于碳循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多熟种植的作用主要有( )。

? C. 协调争地矛盾 ? D. 提高农民经济效益 得分: 5 知识点: 3.1 多熟种植概念及其发展 展开解析 答案 A 解析 5. (5分) ? A. 马铃薯 ? B. 花生 ? C. 水稻 ? D. 西瓜 得分: 5 知识点: 2.3 作物的生态适应性 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 6. (5分) ? A. 气候变暖对我国粮食生产影响不大 ? B. 目前处于新的气候冰期,气候将越来越趋于变冷,现在就是典型冷期表现 ? C. 极端气候现象也是气候变暖的重要表现 下列作物哪个是适粘土性作物( )。 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农作学复习题

《农作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种植制度 2. 养地制度 3. 6.轮作 7. 连作 8 11.化感作用12. 种养结合 13 16.风蚀 17. 作物生态适应性 二、填空题 1.农作学研究的对象是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 物布局的类型分为 ______________ 3?作物的生态经济适宜区可以划分 作物布局 4.复种 5.复种指数 套作 9. 间作 10.茬口特性 土壤耕作 14.农田杂草15.水蚀 18. 边际效应19.少耕20.免耕 。 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__ 。 为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 四级。 4. 喜温作物一般又分 为 ________________ 如 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如 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_ 女口 ______________ 。 5. 依据作物结构及种植熟制将种植模式分 为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 四种类型。 6. 在一个生长季节内,在同一块田地上分行或分带间隔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 物的种植方式称为 ______________ 。 7. 间套作时,高位作物边行由于所处高位的优势,通风条件好,根系竞争能力 强,吸收范围大;生育状况和产量优于内行,表现为 ________________ ;同时, 矮位作物边行由于受到高位作物的不利影响,表现为 _____________ 。 8. 套种与间作都有作物共处期,所不同的是间作作物共处期较 ______________ , 套作作物共生期较 ______________ 。

2017自考行政管理学重点复习资料与考题

自学考试0277《行政管理学》总复习重点资料提纲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行政管理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 1. 行政管理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是:行政管理。(单选) ·行政管理:就是指政府行政机关依法对公共事务及其内部事务管理的总和。 ·行政的三种含义: 第一,与立法、司法相对应的“行政”。行政:就是政府的行政机关实施立法机关所制定的法律的活动。 第二,与政治相对应的“行政”。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或政策的执行。 第三,与管理相对应的行政。 ·美国学者古立克认为,行政是由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和预算等功能构成的一个过程。(七功能) 2. 西方学术传统对“行政”的解释。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所著《政治学》一书中,把当时城邦的职能划分为:议事、行政和审判三种职能。 ·英国洛克在《政府论》中,首次将政府(国家)权力分为:①立法权、②行政权、③外交权。(多选) ·提出著名的“三权分立”或称“分权制衡”原则的是:孟德斯鸠。(单选) ·与政治相对应的“行政”指的是:国家意志的执行。(单选) ·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古德诺主张研究行政学的起点是:行政与政治分的分离。(单选) 3. 简述行政管理的特点。(简答) (1)行政管理的主体是政府行政机关 (2)行政管理的对象包括社会公共事务和政府内部事务 (3)行政管理必须依法进行,是一种执行性活动 ·一种管理活动是不是行政管理,首先应看其:管理主体。(单选) 4. 行政管理学的学科性质是:多学科的综合应用科学(既属于管理学科的分支学科,又是政治学、经济学、 社会学和法学的综合应用学科)。(单选) 5. 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①行政机关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②行政机关对其内部事务的管理。(多选) ·行政管理学:是一门研究政府行政管理机关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及其内部事务的活动过程和规律的科学。第二节行政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 行政管理学的产生。 ·最早使用“行政学”一词是:史坦因。(单选) ·“行政学”一词,最早是徳国学者史坦因提出来的,当时主要是指:行政法学。(单选) ·行政管理学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单选) ·行政管理学的创始人是:威尔逊。《行政学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开创了行政管理学学术研究的先例(单选)怀特:第一次建立了较为系统的行政管理学理论的大学教科书《行政学导学》,把复杂的行政要素归纳为组 织原理、人事行政、财务行政、行政法规四大部分。 2. 简述行政管理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简答) (1)从理论上看,西方行政管理学的产生既是西方政治学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也是西方管理学兴起的理 论产物。 (2)从实践上看,行政学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是行政实践从政治实践中分离的结果;同时,也是由于西方行政实践发展的需要。 3. 西方行政管理学的发展。当代西方行政管理学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以古典学派为代表的行政管理学。 1. 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在行政管理学发展历史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学派主要有: ①官僚制组织理论、②科学管理理论。(多选) ·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是:泰罗。(单选) ·美国学者泰罗提出的著名管理理论是:科学管理理论。(单选) ·法国法约尔是管理过程理论的创始人,提出著名理论:管理过程理论。(单选) ·认为管理有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大基本功能的是:法约尔。(单选) ·“官僚制组织理论”的提出者是:韦伯。(单选)·为传统行政组织理论奠定基础的是:官僚制理论。 1. 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西方行政管理学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 ①行为科学学派②决策理论学派、③系统理论学派。(多选) 2. 行为科学学派。 ·早期行政管理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是:“经济人”假设。亚当斯密以“经济人”假设理论基础,提出“自私 的动机,私有的企业,竞争的市场”的自由经济制度三要素(单选) ·梅奥的“霍桑实验”提出了:“社会人”的假设。进而建立了行为科学的管理学说:人不仅仅具有物质方 面的需求,还有多方面的其他需求(单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