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京和对历史的运用(翻译 第二部分)

普京和对历史的运用(翻译 第二部分)

普京和对历史的运用(翻译 第二部分)
普京和对历史的运用(翻译 第二部分)

国家主义者:1999年12月29日,俄罗斯政府官方网站发布了一篇时任政府总理弗拉基米尔?普京的署名文章《俄罗斯处于历史的转折点》(“Russia at the Turn of the Millennium)。两天后,俄罗斯总统鲍里斯?叶利钦现身国家电视台并宣布辞职决定。他说他会将权利移交给普京。这样,普京的这篇政论文章很快便成了人所熟知的“千禧年宣言”。这便是浸淫着历史经验教训的普京施政纲领。

这份宣言的中心思想是:纵观俄罗斯的历史,在人民被分裂之后、在将人民团结在一起并将他们与其它国家区别开来的共同价值观遭到忽视之后,俄罗斯已经失去了其历史地位。普京宣称,在共产主义垮台之后,俄罗斯人接受了人权和自由,包括人们表达思想的自由和出国旅行的自由。这些普世价值观很好,但它们不是俄罗斯人的价值观。这些普世价值观也不足以保证这个国家生存下去。在普京所谓的“俄罗斯思想”的核心,我们可以另外找到清晰的俄罗斯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团结一致和国家强盛的信念(derzhavnost)和国家利益至上(gosudarstvennichestvo)。

俄罗斯不是美国也不是英国,俄罗斯历史上没有自由的传统。普京说:

对我们来讲,这个国家连同它的制度和社会结构一直在国家和人

民的生活中扮演特别重要的角色。对于俄罗斯人民来讲,一个强大的

国家是不应去对抗的。恰恰相反,强大的国家是秩序的源泉和保证、

是任何变革的发起人和主要推动者……社会渴望恢复国家作为指导者

和调节者的角色。

普京保证让俄罗斯恢复自身的角色。他宣布自己要成为一个“国家公民”(gosudarstvennik)——意思是这个国家的一个公民、一个公仆、一个建设者。

“国家”(gosudarstvo)这个词对俄罗斯人来讲有其特定的含义。和法国、德国和其它欧洲诸强一样,在俄罗斯,国家的形象已经拟人化了——母亲俄罗斯,就是我的祖国(Mat’ Rossiya or Rodina)。在俄罗斯,也存在一些扭曲的事情,比如母亲俄罗斯是必须要保卫的,但她却不必保护你。在美国,国家只要存在一天就要保护个人的权利。在俄罗斯,国家是要放在首位的,国家地位高于个人,个人要服从国家及国家利益。现在的事实是普京要做一个“国家公民”,他相信俄罗斯一定要成为一个也必然将成为一个强国——当然也包括一个强大的国家机器。对一名前克格勃特工来说,这种想法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为了实现国家主义目标,普京也不会游离于其它俄罗斯领袖人物的思想之外,而且普京的国家主义者的特征已经在其它的传记分析中探讨过了。唯一有趣的地方是普京思考国家的方式似乎受到了他所阅读的和他所诠释的俄罗斯历史的影响。

对普京而言,历史强化了为国家服务的重要性以及国家的永恒特征相对于个人瞬间特征的重要性。与此同时,普京没有一条历史观是特别新的。在克里姆林宫智囊弗拉迪斯拉夫?苏尔科夫(Vladislav Surkov)和其他人的帮助下,普京挪借并综合了具有长期历史根源的思想,这种思想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重新光顾俄罗斯并在九十年代达到甚嚣尘上的地步。1996年,鲍里斯?叶利钦组建了一个由著名政治思想家乔吉?萨塔罗夫(Georgy Satarov)领衔的官方机构,目的是在苏联崩溃后解决如何创造一种“新俄罗斯思想”作为思想体系的试金石以求复兴“大俄罗斯”的问题。该机构在组织了一小段时间的半心半意的辩论之后便逐渐被人们遗忘了,但在此期间,前后跨越一个世纪的俄罗斯政治思想的大量重要书籍和文章获得重新出版,另外还有一些当代作家稍显肤浅的思考和再提炼著作也同时与读者见面。正如前俄罗斯驻美大使弗拉基迷尔?卢金在1988年所评论的那样,“我们现在有一份同样的阅读清单。”

普京的新贡献在于他将阅读清单综合成一个创造性的糅合俄国帝制和苏维埃理想的当代聚合体。虽然普京对这个国家的历史与思想的诠释很难为非俄罗斯人所领会,但它们却在俄罗斯引发了广泛的共鸣。它们包括“欧亚主义”(这是一个年代久远的思想,以证明俄罗斯对王

国之内多民族聚居的广大空间实施统治的合理性,时间可以追溯到沙皇时代);热诚回归俄罗斯东正教及其宗教信仰;“独立自主的民主国家”(在这一点上,普京比较牵强地重新阐述了沙俄时代独裁政体与民主扭曲纠缠在一起的概念);和“伟大的国民”(narodnost)(欢呼作为俄罗斯人的精神与精髓)——这里的俄罗斯人指的是“国民”(narod)或者说是整体的俄罗斯人。

普京通过阅读俄罗斯悠久的历史得出了一个很重要的结论:反复爆发的“动荡时期”会招致俄罗斯作为国家发生崩溃或解体(raspad 或razval)的危险。为了避免出现政治分裂和破裂的危险境地,普京时刻在感受着维护国家统一带来的重压。那些忧虑反复出现在他各个场合的言论之中。(目前的)执政党是统一俄罗斯党(Edinnaya Rossiya)。普京希望俄罗斯人和俄罗斯像他一样是外表千姿百态,内心性格鲜明,而不是多重性格。在其内心世界,历史上著名的俄罗斯人之间的冲突算不了什么的,比如斯拉夫派与欧化派、白派与红派、左派与右派、自由主义者与法西斯主义者等;克格勃不会与普通俄罗斯人互相争斗,作奸犯科者不会与清洗运动和古拉格集中营的受害者互相争斗;俄罗斯种族的人也不会与少数民族的人发生冲突。每个人都是国家的一部分,每个人汇成一个整体后都必须支持这个国家——母亲俄罗斯。

活命主义者:对普京来说,历史是很私人化的东西。他来自于一个经历了俄罗斯和苏维埃历史上最黑暗的一段时间的幸存者家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的父亲在一支敌后活动的特种部队服役,他是在列宁格勒城外参加的其中一次战斗中四名幸存的苏维埃突击队员之一。1942年初,他遭受重伤,无法再参加现役部队。出院后,他和妻儿留在了列宁格勒。在1941年9月至1944年1月纳粹围城期间,有一百多万与普京同龄的列宁格勒人死于炮火、饥饿和疾病,普京5岁的哥哥即是其中一位。

这一历史事件完整地展示了俄罗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生存环境,俄罗斯要不断地为了生存而与外部敌对势力作斗争。一些个体和家庭消亡了;其他人仍要拼死抗争——他们得不到国家的保护却要为了国家的存亡而战斗。考虑到共同经历的战争与贫困,活命主义也许是在几乎所有背景与年龄段的俄罗斯人心中最普遍的思想方法。这种思想方法甚至在今天(目前可能是俄罗斯历史上最繁荣的阶段)都有所反映,例如现在流行在私人郊区别墅的菜地上种植马铃薯和其它粮食作物。和普京一样,列宁格勒人或者圣彼得堡人的上述思想特征表现地特别明显。

普京从列宁格勒保卫战的历史中得到的教训掺杂了他自己的切身经历。在1991-92年的那个冬季,普京作为这个城市的官员负责带领后苏维埃时代的圣彼得堡渡过粮食危机。自2000年成为国家领导人后,做好不可预见费计划和备好最糟状况应对方案成为普京制订政策的重点内容。普京将其应对最糟状况的思想应用到了国家层面:永远都要有B方案;不作不可挽回的承诺;关键是要像私人郊区别墅储备食品那样维持充足的储备,只不过在国家层面要大规模储备。普京作为总统和总理一直在忙于制订一个创建(并保护)俄罗斯预算平衡基金并逐步建立外汇储备的协调政策。

圈外人:1996年,普京在圣彼得堡的一帮朋友和同僚(这些人都生活在湖畔地区并且无一例外地身处俄罗斯权力中心之外)总是聚在一起非正式地探讨莫斯科方面(国家政府)的种种管理不善的现象。各种所谓的“湖畔兄弟会”(Ozero fraternity,译注:Ozero,俄语“湖”的意思)传闻都暗示这些圈外人在勾勒一个试图介入并将他们的候选人送到莫斯科“打理朝政”的计划。根据俄罗斯官场上的定义,所有的圣彼得堡人都是莫斯科权力中心的局外人,而且这个特殊团体中的许多人包括普京在内都在俄罗斯或者前苏联的权力中心之外游荡了

好长时间,他们可以和正在发生的政治事件撇清关系并就国家事务作出更加不带偏见的分析。

普京以其卑微的家庭出身更是圈外人之外的圈外人——他没有进入圣彼得堡的精英圈子;没有进入前苏联的后备干部名单;甚至在很多方面也是克格勃领导层眼中的外人。普京没法和国防部长、副总理谢尔盖?伊万诺夫比,他不是可以在仕途上平步青云的克格勃“希望之星”(golden boy)。普京甚至也没能在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这一俄罗斯现代历史上最重大事件中沾些粉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当他的同胞在政局动荡中艰难度日的时候,普京却被派到了异国他乡的德累斯顿。直到柏林墙倒塌之后,他才回到前苏联。1996年,普京回到了莫斯科,但显而易见他还是个局外人:他在圣彼得堡的同伴安纳托利?丘拜斯和阿列克谢?库德林把他带到首都帮助他们竞选,以便重建国家秩序并控制寡头政治,因为后者已经从根本上将莫斯科和这个国家变成了他们的私家领地。

自由市场派:对许多观察家而言,普京这位曾经的德累斯顿驻站克格勃特工是一个很古怪的选择,他要辅佐看起来高度自由的改革派人物丘拜斯和库德林——即便在圣彼得堡时他们因工作关系走得很近。其实,普京已经确立了自己自由市场派的身份,而且克格勃即是自己的试验场。1984-85年期间,普京到位于莫斯科的克格勃红旗研究所(Red Banner Institute)进修。在这段时间里,克格勃正在热烈地投身于一场运动当中,他们要寻找一种包含资本主义元素的新经济模式来拯救苏维埃体制。这场运动是由前克格勃主席和当时刚刚去世的苏维埃领导人尤利?安德烈波夫发起的。克格勃是唯一敢于审视苏维埃体制并认识到它运转得如此糟糕的机构。普京意识到了中央的计划不能付诸实施,他开始研究西方的经管翻教科书。此前他也许已经在质疑苏联经济的稳固性,但是在克格勃机构的经历可能使他愈发确认了自己的怀疑。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普京在德累斯顿驻点期间,进一步获得了在也许是最先进的共产党国家(东德)近距离观察共产主义失败的机会。东德具有苏联不曾拥有的优势——比较好的人力资源、几十年前资本主义的底子、先进的工业与农业发展水平——然而它也在垮台。九十年代返回圣彼得堡之后,普京很快便与当时包括丘拜斯和库德林在内的著名的自由市场倡导者建立了联系,他们是围绕在市长阿纳托利?索布恰克(Anatoly Sobchak)周围的一个团体。索布恰克是普京在列宁格勒大学时的法律教授。

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实施了一段摇摇摆摆的自由市场资本主义之后,在俄罗斯,许多人都要求收回“进入市场经济”的承诺。他们放弃了资本主义转而接受“国家主义”,即“由国家控制经济”。普京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尽管在九十年代有不成功的改革以及在圣彼得堡出现了一些带有硬伤的试验,但他依然坚持遵循市场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原则。对普京而言,历史打败了意识形态,而且历史已经向共产主义传递了它的裁决结果。不管苏维埃理论多么具有创造性,历史已经证明这种中央计划、行政命令式的经济体制不会获得成功。市场已经胜出,普京站在了胜利者一方。但普京依然在寻找一种使一端的私有制与另一端的俄罗斯的国家需要达成和解的灵丹妙药。在过去的十年里,普京与俄罗斯经济寡头的交锋可以描绘出其努力迫使这个难以驾驭、自私自利的强大企业主集团接受国家利益优先于个别企业利益理念的轨迹。由此可以看出,普京尽管是一个国家主义者(维护国家的利益的同时保护企业家,放手让企业家经营,但只在出现了威胁国家优先利益的极端情况下才会干预商务决策和经营),但他已经将自己塑造为一个开明的政治领导人形象。

案件调查官:普京此前当过克格勃案件调查官的身份在其接近经济寡头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再一次,他对历史的看法强化了他的这个身份。1997年,俄罗斯联邦安全局(FSB,Federal Security Service。FSB的前身即是克格勃)主办了名为“卢比扬卡历史讲座”,这是

每年开展的系列科学讲习班。(译注:卢比扬卡,Lubyanka,是克格勃总部大楼也就是FSB 所在地。)该讲习班是由FSB公共关系中心和FSB研究院共同组织的。他们邀请学者(也包括非军事院校的学者)就这家安全机关历史的不同方面发表论文并展开讨论。有关普京在策划这些讲座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尚无直接的证据,但我们可以假定他清楚这件事。到1998年时,他已升任FSB的首脑并最终统管全局。

1998年讲习班的主题是“世纪转折期的俄罗斯特种服务:19世纪末至1922年。”其中一台讲座的主讲人是FSB研究院的叶琳娜?雪巴柯娃教授(Yelena Shcherbakova),其题目是“做为秘密警察潜在对手的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了了解作为当时反对派的知识分子的心态和关切,雪巴柯娃教授仔细考察并评判了帝国办公厅第三处(the Third Section of His Imperial Majesty’s Own Chancellery)的历史贡献,这是一个充当沙皇秘密警察的小型部门。她暗示第三处还是较好地完成了任务,并补充道,今天的KGB/FSB 应当从历史中得出正确的经验教训:

该安全机关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任务是(向沙皇)提供一份出色的社会形势预测,这样便有可能阻止某些倾向的出现而不是最后被迫与那些倾向所产生的后果做殊死搏斗。在动乱时期和社会不稳定时期,这种做法是尤为重要的。

与早期的一些报道相反,普京从来没有当过间谍或者在克格勃里充当刺客的角色。(他所表现出来的硬汉形象很大程度上都是作秀而已。)我们所搜集到的普京处事方式的各种传说,大部分都显示他倾向于选择更温和、更平静、更微妙的方式。他对人民、甚至对陌生人都表现出让人难以忘怀的关心,因为他的观念是谁都无法预测他们会有朝一日变得举足轻重。普京注意收集人们的想法和环境状况,这些都会帮助他巩固和社会的联系。普京在克格勃内部的工作是以说服为主,而不是采用胁迫的方式。普京是一名案件调查官,善于做人的工作(rabota s lyud’mi)。一份德国人发表的有关普京在德累斯顿工作的记述声称,普京在东德的真正使命是招募德国共产党的公职人员,甚至是斯塔西(stasi,Ministerium für Staatssicherheit的缩写,即前民主德国“国家安全部”)秘密警察官员投靠苏联和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让他们反对德国领导人埃里希?昂纳克。昂纳克当时正在积极地暗中削弱戈尔巴乔夫在东方集团(译注:Eastern bloc指的是前苏联为首的一些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构成的集团)中实行的重建计划。就像许多普京传记作家所宣称的那样,与其说克格勃德累斯顿工作站是死水一潭,倒不如说该站是一个由德累斯顿地方党的领导人汉斯?莫德罗和其他一些人领导的党内反昂纳克活动的大本营。毫无疑问,普京对自己在德累斯顿的工作是感到自豪的,而且在接受采访时也谈到他的沟通与相互配合能力是其从克格勃的训练与经历中获得的最重要的财富之一。普京对英国学者也是情报主管的约翰?马斯特曼的“双十字委员会”(double-cross system)原则理解得很透彻:不要彻底毁灭你的敌人,要利用他们、要控制他们,要操纵他们并让他们为你自己的目标服务。

从1996年夏初次公开露面到现在为止,普京在莫斯科的职业生涯本质上就是这名案件调查官从克格勃学会并在德累斯顿付诸实践的任务清单的翻版。借鉴在德累斯顿的经验,他将叶利钦家族、寡头政客及其他一些人视为为了一己私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主要通过使国家解体的方式毁灭俄罗斯的罪魁祸首。在普京看来,这些人就像在俄罗斯疆土上活动的敌方特务。怎样和他们打交道?反向操作!普京(如愿以偿地)成为克里姆林宫最合适的人选,在他的任期内,他招募他们并委派他们以任务,使他们重新成为这个国家的公仆,而不是他们

自己的仆人。

识别、招募和指挥特工的工作是需要在非常紧密、一对一的基础上完成的。在打发掉叶利钦家族和寡头政客们之后,普京现在想办法将他的案件调查官同行们安排到全国各地,并

争取每个俄罗斯人都为这个国家服务。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这个设想呢?他很清楚他不能奢望每个俄罗斯人都会站出来为国家做事。历史发挥作用的时候到了!在他的工具箱里,历史就是一把万能钥匙;他逐渐地跨越学习历史经验和应用历史经验之间的界限,创造并控制历史。通过为历史下定义,普京努力把各团体和各阶层吸引到自己的事业中来。他可以决定哪个团体的历史是这个包容性神话的一部分,并表明哪个团体是游离于这个共同历史之外的。这真是一个强大的工具。这个工具允许定义出“我们”和“他们”(nashi vs. chuzhiye,后者在俄语中还有“其他人”和“外国人”的意思)。在当代俄罗斯的语境中,这两个词有一个特别有趣的特点。克里姆林宫主办的青年政治组织中,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组织叫作“我们”(nashi)。它的目标是频繁地将“他们”(chuzhiye)妖魔化却经常本能地追逐“他们”(chuzhiye)。

通过让历史为我所用,普京已将自己由一名案件调查官的角色提升到国家级的水平。纵观普京的职业生涯,从列宁格勒到德累斯顿,再到圣彼得堡到莫斯科,他已经从最初的局外人、边缘人物到最后实际上在创造历史的人。普京与卡斯特罗喜好集会演讲的风格不同,他依然采取案件调查官的方式,即便身处公众场合,包括在电视台做热线电话交流节目和在新闻发布会上,他都是坚持一对一地与俄罗斯人民交流。每位听众都在倾听他的答复,并将他的回答与特定个体的问题联系起来。他还会别出心裁玩些新花样,比如变身为深水潜水员、赛车手、摩托车手、飞行员、运动员——所以这些都是为了吸引不同类型俄罗斯观众。

普京提到斯托雷平和其它历史人物也是深思熟虑的而且他们也是特定的历史对象。正如普京在千禧年宣言里所声明的那样,他正在努力帮助俄罗斯摆脱困境。他将自己视为拯救俄罗斯的众神中的一个历史人物。普京知道自己也是受俄罗斯历史影响并为其所困的。他必须要尽责地工作并在不采取激进变革的情况下尽其所能地改善国家的状况。他一直对戈尔巴乔夫时代(1980s)和叶利钦时代(1990s)的俄罗斯灾难性的经历以及历代沙皇无数次的失败念念不忘。外部世界的观察者也许不想相信他,但这正是他如何看待自己的。如果美国和其它(国家的)决策者们希望在2012年后能够与普京好好打交道,他们一定会被建议关注并应对普京的历史观。否则的话,普京这样一个优秀的案件调查官会很轻松地为了自己和俄罗斯的利益将这些政治家们玩弄于股掌之间的。

不过,普京对历史的重视也暴露出一个弱点。做历史的学生和做历史的写手之间是有差别的。尊重历史的学生在学习过去的错误,但那些为了今日的目标试图改变历史进程的写手是在粉饰这些错误。在错误被漂白的时候,向历史学习就会变成更困难的事情。这种情况下,一个领导人就会纠缠于历史之中,再也不能得出不带偏见的结论了

正如我们在瓦尔代俱乐部的经历和与俄罗斯及其领导人的在其它层面上的互动时所观察到的那样,普京在过去的12年里所打造的政治体系带有高度的个性化特征并严重依赖身处在政治中心的他。他每次活动都以一个事必躬亲的招募者示人,并将其它的个体当作基础情报的来源。在处理各种事务的时候,他似乎并不依靠其他人坦率的忠告或者解释。就像他阅读历史的方式与众不同一样,他喜欢亲自归纳信息并亲自决断。正如最近普京-梅德韦杰夫这套双驾马车所展示给世人的形象那样,把事情交给别人做——有些难!他所创造的这套政治体制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一旦普京先生告别政治舞台,所有有关俄罗斯政治前景的赌注都将一扫而光。至少在目前,如果没有了这位伟大的活命主义者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先生,没人知道俄罗斯的历史大戏将如何演下去!

美国广告发展史

美国广告发展史

1:美国第一则报纸广告刊出的准确日期无法确定,但人们习惯上将《费城报》的出版人本杰明?富兰克林称为美国广告之父。1841年,帕尔默在费城开始创办广告贩卖店,酬金由广告主从付给报社的广告费中提取25%,帕尔默的这种手续费制一直延续至今。大多数广告史学家认为帕尔默是美国第一位广告代理人。1860年,罗厄尔创办了与今天广告公司更相似的媒介掮客公司。罗厄尔不仅从报纸取得广告费,而且采取了大量购买地方周刊报纸的版面,然后直接转销给广告主的做法。他在付给报社现金的时候,从中收取50%的回扣,奠定了现在的代理费(回扣)制度。罗厄尔的广告代理店是第一个向媒介垫付费用的代理店。罗厄尔的另一重要贡献是他于1879年编辑的“美国报纸索引”。“索引”介绍了美国当时的5411家报纸,包括它们的发行量。1888年,罗厄尔创办了美国第一本以广告为主要内容的杂志《印刷品》(也有人译为《印刷者的墨汁》)。1869年由F?魏兰德?艾耶(F?Wayland?Ayer)创办的艾耶父子广告公司被广告历史学家称为“现代广告公司的先驱”。人们把杂志发展成广告媒体归功于J?沃尔特?汤普逊。当汤普逊1869年加

入威廉?J?卡尔顿的广告代理店时,后者正专注于宗教宣传,汤普逊说服卡尔顿向一般性杂志发展,尤其是针对妇女的杂志。科罗德?C?霍普金斯开创了简洁、直接的广告形式,即人们常说的“理由”文稿。艾耶父子广告公司和国民饼干公司的合作非常密切。这种合作关系使艾耶采用了“非竞争价格”方针。后来,这成了广告业中的一种标准做法。艾耶父子广告公司于1879年承担了今天人们认为的首次正式调查项目。1915年,J?沃尔特?汤普逊在广告代理公司中首家设立了市场调查部门。1880年,日本第一家广告代理店在东京日本桥十杆店开业,叫“空气堂组”。1912年,美国哈佛教授赫杰特编写了第一本以讲授广告方法和推销方法为主的教科书。1938年,在美国创立了国际广告协会(IAA),这是一个世界性的广告研究机构。2:美国广告学说的发展1902年至1904年,美国西北大学心理学家斯科特撰写了《广告原理》一书,在这本书里,他首先提出了科学广告所必须遵循的一般原则。1908年,他在系统研究广告活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又撰写《广告心理学》一书。这本书虽然不及今天的广告学专著那么系统,但却标志着广告学学

浅谈许渊冲“三美”译诗理论中的“音美”

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 浅谈许渊冲“三美”译诗理论中的“音美” 湖北商贸学院外国语学院/梅婷 一、 引言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诗歌可以说是语言艺术的最高形式之一,具有强烈的艺术感。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时,如何让外国人了解中国的诗歌、欣赏中国的诗歌一直是许多翻译家和翻译研究者共同关注的话题。作为同时把唐诗译成法语和英语的译者,许渊冲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应该如何把中国诗词译成英、法文,才能使英、法文读者像汉语读者一样爱不忍释、百读不厌呢?我个人觉得译文应该尽可能传达中国诗词的意美、音美和形美。”在许渊冲的“三美”译诗思想中,“音美”建立在“意美”基础上并凌驾于“形美”,毋庸置疑,意象在诗歌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意美”是诗歌翻译的最基本的标准,但是许渊冲将“音美”置于“形美”之上,可见其对诗歌翻译中“音美”的重视。本文将以许渊冲的法译唐诗为例,探究其翻译理论中“音美”的体现。 二、许渊冲诗歌翻译理念之“音美” 从一般的意义说,许渊冲的译诗思想属于格律派,他提出的“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原则就是证明。1979 年,许渊冲就在《译诗研究》中提出了“三美”原则,并且明确指出了“三美”之间的关系:“‘意美’是最重要的,‘音美’是次要的,‘形美’是更次要的。也就是说,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还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如果三者不能得兼,那么,可以不要求‘形似’和‘音似’,但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 以上论述了许渊冲“三美”译诗思想的提出。就“音美”而言,其地位在“意美”之下,“形美”之上,也可以说,在传达原诗的形式时,“音美”的传达更为重要,尤其是原诗的韵,在译诗时要尽可能保留。具体来说,“音美”的传达是以“音似”为基础的。从这个角度说,译诗不但要押韵,而且要尽可能使韵脚的声音接近于原诗的韵脚。当然,这种做法是相当困难的,但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所以译者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敢于挑战。因为只达到“意美”只是达到译诗的高标准,只有在做到“意美”的同时,又能保证“音美”和“形美”的结合,才达到了译诗的最高境界。总而言之,在许渊冲看来,原诗的“音美”是一定要尽力传达的,韵是一定要尽量押的,只达到“意美”并不是忠实于原诗的做法。 三、许渊冲法译唐诗中“意美”与“音美”特征的再现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其法译为: L’ A scension Le s singe s hurlen t avec le ven t rap ide?; Le s o iseaux tourno ien t au-de ssus de I’ eau lim p ide. Feu ille s sur feu illes tom bent jusqu’ la lisi re? ; Ondes par ondes rou le la g rande r iv i re. Lo in des m iens en autom ne,je r pand s des p leurs?; M alade e t v ieux,je m on te seule la hauteur?. Le s souc is ont m is du g ivre surm es chev eux? ; Ecras, je renonce au v in peu savo ureux. 从“意似”和“意美”两方面来看,许渊冲对于这首诗的翻译在“意美”上还是做足了功课。首联两句,原诗中“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他舍弃了“天”和“沙”,译出了风急中猿猴哀鸣,清水上飞鸟盘旋,如原诗一般渲染了悲凉而又浓郁的秋意,虽不尽“意似”,却做足了“意美”。颔联两句可谓杜甫的千古绝唱,译者用“feu illes sur feuilles 叶堆叶”和“onde s par o ndes浪滚浪”把“落叶飘零,无边无际;滚滚长江,奔腾而来”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堪称完美。颈联两句,许渊冲译作:“在秋天里远离家人,我泪如雨下;又病又老,我独自登上高处。“诗人长年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登上高台,面对秋景,不由悲从中来,译作把这情景交融的场面全部呈现,使诗人一生颠簸流离的生活跃然纸上。尾联第一句译成“烦恼苦闷使得我头发结霜”,法语中并没有白发如霜这一比喻说法,译者这种直译的方式,法国人应该能看明白,还会觉得新奇。最后一句,译者把“潦倒”翻成“Ecras被压垮”,意思表达得很到位,除了“新”字没有表现出来,整句译文基本表现了作者的意图。但是,“意美”上做得好,是不是意味着“音美”上有所舍弃呢?根据许渊冲的观点,押韵是传达唐诗“音美”的首要问题,因为“翻译唐诗即使百分之百地传达了原诗的‘意美’”如果没有押韵,也不可能保存原诗的风格和情趣”。 音美属于诗歌的形式特征之一,是否在译诗中传达音美特征从本质上是保留形式还是保留内容的问题。形式与内容始终是辨证统一的,无论哪一派别都不应该过分强调其中一者而完全否定另一者。只注重音步、节奏的韵律翻译法和既注意音步又要押韵的谐韵翻译法都因只注重音韵问题忽视其他的方面而无法获得令人满意的译文,而且,刻意追求音韵往往会束缚译者创造性的发挥,结果可能导致意义上的损失。“音美”特征的传达与否应该是译者基于自身能力,在权衡各种因素后做出的更佳选择。许渊冲提出的“三美”原则应该是译诗的理想,是诗歌形式与内容在目的语中的完美再现,在现实中自然极难实现。然而,理想对于现实是有积极意义的,并且也不是完全没有实现的可能,对理想的追求有助于我们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2]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4. - 229 -

英语专业翻译类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一、翻译理论与实践相关书目 谢天振主编.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Jeremy Munday. 《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李德凤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包惠南、包昂. 《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4. 包惠南. 《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毕继万. 《世界文化史故事大系——英国卷》.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蔡基刚. 《英汉汉英段落翻译与实践》.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蔡基刚. 《英汉写作对比研究》.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蔡基刚. 《英语写作与抽象名词表达》.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曹雪芹、高鄂. 《红楼梦》. 陈定安. 《英汉比较与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1. 陈福康.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本).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陈生保. 《英汉翻译津指》.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陈廷祐. 《英文汉译技巧》.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陈望道. 《修辞学发凡》.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79. 陈文伯. 《英汉翻译技法与练习》.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8. 陈中绳、吴娟. 《英汉新词新义佳译》. 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 1990. 陈忠诚. 《词语翻译丛谈》.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3. 程希岚. 《修辞学新编》. 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4. 程镇球. 《翻译论文集》.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程镇球. 《翻译问题探索》.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 崔刚. 《广告英语》.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3. 单其昌. 《汉英翻译技巧》.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0. 单其昌. 《汉英翻译讲评》. 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 1989. 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丁树德. 《英汉汉英翻译教学综合指导》.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6. 杜承南等,《中国当代翻译百论》.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4. 《翻译通讯》编辑部. 《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8)》.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4. 《翻译通讯》编辑部. 《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4. . 范勇主编. 《新编汉英翻译教程》.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6. 方梦之、马秉义(编选). 《汉译英实践与技巧》.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6. 方梦之. 《英语汉译实践与技巧》. 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1994. 方梦之主编. 《译学辞典》.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冯翠华. 《英语修辞大全》,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 冯庆华. 《文体与翻译》.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冯庆华主编. 《文体翻译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冯胜利. 《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冯志杰. 《汉英科技翻译指要》.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耿占春. 《隐喻》. 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3.

美国历史复习资料

Early Colonial Literature(1607-1700) 1. Social background: The first permanent English settlement in America was Captain John Smith( made at Jamestown in 1607) 2. Captain John Smith: 1) The mainstay of the Jamestown colony in the critical period of its early existence 2) a true soldier of fortune, venturesome, resolute, self-reliant, resourceful 3) a man of great good sense, and with the grasp on circumstances which belongs to the man of power. 4) a man of some literary craft, who, while leading the most strenuous life of all, efficiently protecting and heartening his less courageous comrades in all manner of perilous experiences 5) compiled and wrote with much literary skill the picturesque chronicles of the settlement. 3. Puritan: 1) Puritans was the name given in the 16th century to the more extreme Protestants within the Church of England who thought the English Reformation had not gone far enough in reforming the doctrines and structure of the church. 2) They wanted to purify their national church by eliminating every shred of Catholic influence. 3) The earliest European settlers of New England were English Protestants who came in search of religious liberty. 4) The puritans built a way of life that was in harmony with their somber religion, stressing hard work, thrift, piety, and sobriety. 4. American Puritanism : 1) Puritanism is the practices and beliefs of the puritans 2) Most of these men held ideas in the mainstream of Calvinistic thought. In addition to believing in the absolute sovereignty of God, the total depravity of man, and the complete dependence of human beings on divine grace for salvation, they stressed the importance of personal religious experience. 3) A desire to see education and enlightenment for the masses (especially so they could read the Bible for themselves) During the whole colonial period Puritanism had direct impact on both religious thought and cultural patterns in America. 5. Importance of American Puritanism: 1) American Puritanism was one of the most enduring shaping influences in American thought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2) It has become, to some extent, so much a state of mind, rather than a set of tenets, so much a part of the national cultural atmosphere that the Americans breathe. Without some understanding of Puritanism, there can be no real understanding of American culture and literature. 6. The New England : 1) Boston is its cultural center, New England is perhaps the best-defined region of the U.S., with more uniformity and more of a shared heritage than other regions of the country. 2) New England was considered the intellectual and cultural center of early America. Harvard, located in Massachusetts, was the first college founded in the United States. 7. Earliest American literature: 1)American Puritanism was one of the most enduring shaping influences in American literature. 2) the puritan style of writing 3) the content of the earliest writings (including sermons, travel books, diaries, histories, journals, and letters.) 8. the Biblical myth: 1) It is a commonplace that American literature is based on a myth, that is, the Biblical myth of the Garden of Eden. 2) American literature is in good measure a literary expression of the pious idealism of the American puritan bequest.

英汉翻译复习资料

填空题复习资料: 1.翻译人才在中国古代被称作象寄之才/象胥/舌人。 2.东晋时期的道安提出 “按本而传”的翻译思想,被人们称为直译的鼻祖。 3.六朝时期鸠摩罗什曾提出“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哕也。”主张“依实出华。” 被人们称为意译的鼻祖。 4.《春秋谷梁传》中记载了孔子的“名从主人,物从中国”的翻译思想,而该译论比古罗马哲人西塞罗提出的“不要逐字翻译”早四五百年。 5.三国时期的支谦所作《法句经序》被看作是我国第一篇有关翻译的论文。钱钟书在其《管锥编》中指出:“严复译《天演论》牟例所 标:‘译事三难:信、达、雅’,三字皆已见此序。” 6.中国译学理论中不同时期的翻译标准可大致描述为:案本—求信—神似—化境—忠实,通顺—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 7. 按翻译题材,翻译可分为文学翻译、政论翻译、应用文翻译和科技翻译。 8.20世纪50年代初,傅雷在《〈高老头〉重译本序》中提出了“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的重要观点;60年代初,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提出了“化境”的翻译标准。 9. Translations are like women—when they are faithful they are not beautiful, when they are beautiful they are not faithful. 此比喻与我国老子的一个说法不谋而合。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10.20世纪90年代,美籍意大利学者韦努蒂(Lawrence Venuti )提出了抵抗式翻译/反翻译resistance translation翻译理论,该理论对于提高译者的地位很有帮助,但还不足以构成新的范式。 11.斯内尔-霍恩比(Mary Snell-Hornby)在其2006年的新著 《翻译研究的多重转向》中介绍:20世纪80年代,西方翻译研究出现文化转向;90年代出现实证论转向和全球化转向;而进入新世纪,翻译研究又回到了语言学时代,出现了“U字形转向”(U-turn)。 12. 1964年, 奈达博士在《翻译科学初探》(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一书中将译文读者引入翻译标准,提出了功能翻译(Functional Equivalence)(请用中英文填写)的翻译原则。 13.辜正坤在全国首届翻译理论研讨会上提出了“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在该理论体系中,提出了翻译的最高标准是最佳近似度,这是一个形同虚设的抽象标准,真正有意义的是一大群具体标准。

英汉句法结构的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启示

英汉句法结构的差异 14商贸英语2班15 吴楚楚摘要:中西方思维模式的不同和英汉两种语言本身的差异导致了这两种语言的句法结构存在很大差异。英语句法重形合,树形结构;汉语句法重意合,线性结构。深刻理解两种语言句法结构的不同特点能够为我们在进行两种语言转换时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英汉;句法结构;差异 前言 英汉两种语言的句法结构存在很大差异。我们常说,英语重形合,句子成树形结构,汉语重意合,句子成线形结构。英汉句法结构到底有何不同?两者为何存在如此大的差异?只有理解了这些问题,才能对我们进行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提供指导意义。 1、英汉句法结构的差异 英语的句法结构特点是形合,强调句际之间、句内各成分之间要用形式逻辑关系词连接。我们知道,英语句子具有严格的句法结构,名词的性、数、格,谓语动词的时态语态,以及主从句之间的关系代词,关系副词等都是把句子连接起来的纽带,由此英语句子在一定的框架内,就形成了以主谓为主干,其他修饰语或限定语成分为旁支的树形结构。因此在汉译英时,我们一定要注意补充必要的限定语或连接词,保证译出的英语句子是完整的,通顺的。 而汉语的句法结构特点是意合,强调意义关联,以语义为中心,句法结构不必完备,而且也不需要使用诸如连接词等衔接手段,正如申小龙先生所指出,汉语句法特点是重意会、重流动、重具象、重虚实。[3]因而,汉语句子则形成了一种线形结构,没有主谓框架的限制,往往逐步交代,逐层铺开,节奏简洁明快。因而在英译汉时,不要拘泥于原文的结构,而是要尽量符合汉语的特点。 2、英汉句法结构差异的原因 我们知道,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密不可分,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载体,“没有语言,思维无以定其形,无以约其式,无以证其实”[1],而思维模式又影响着语言的使用,英汉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势必会影响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句法结构。 大体而言,西方人偏向于抽象思维,逻辑性和分析性强,长于精确,因而英语句子有着严格的形式要求,需要在一定的语法框架内表达,力求客观,理性,精确。而东方人偏爱具象思维,注重直觉和整体性,跳跃性强,因而句子灵活多变,没有严格的形式要求。 除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对两种语言的影响之外,两种语言本身的特点也造就了它们各自不同的句法结构。英语是一种形态语言,“英语字母—因素组合使得英语的词具有形态发生能力,从而使英语语法结构显性化,具有比较易于把握的形式程式。汉语构词十分方便:可以实现字与字的直接组合,汉字不具备发生形态变化的条件,从而与意义挂上了钩,表义性加强了。”[2] 3、英汉句法结构的差异对翻译的启示 英汉形合和意合之间的转换实际上就是英汉树形结构和线形结构的句法结构的转换。由于英汉句法结构的差异,英译汉时由树形结构向线形结构的转换可初步归纳为一种句子结构的“分散”,即从有主干变为无主干,焦点变为散点,由层层相扣(内包)变为句段相承的疏散铺排。汉译英则相反,是一种句子结构的“聚合”,即变松散为紧密,分主次,抓焦点,将铺排的句读纳入一定的构架之中。[4]

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史

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历史 姓名:学号:班级: 摘要:悠悠华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同时也是一部翻译的历史。中国的翻译事业源远流长,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和传统,早在史前三皇五帝时代就存在翻译活动。在这一岁月的长河中,中华大地上曾出现过多次翻译高潮,每次翻译高潮的出现都带着自身显着的特点。翻译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种“事业”,翻译不是受经济利益驱动或经济发展的产物,而是与政治、宗教等意识形态有关。历史上翻译高潮迭起,翻译家难以计数,翻译理论博大精深。了解历史不仅有助于我们继承我们的先人的优秀文化遗产,而且也有助于我们今天更加深入认识和发展我们的翻译事业。在这里,我们主要了解。本文试图对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事业的特点和翻译成果进行探究和梳理,以期望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段特定时期的翻译发展史。 关键词:新中国,翻译,历史,翻译学家,成就。 中国翻译史概述 翻译作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活动与交流手段,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甚至可以说,在整个人类历史上,翻译几乎和语言本身一样古老。④“如果把手势语、图形文字之类的也算作语言,把符号翻译也算作翻译的话。那么,显然翻译的历史也就与语言的历史同时开始”①。虽然古代原始社会的口译或笔译无文献可查,但我们可以设想,在原始社会不同部落间的交流一定是离不开翻译的。以我国为例,据《周礼》和《礼记》记载,早在周代就已经有翻译的官职了,如《周礼·秋官》中说:“象胥,掌蛮夷闽貉戎秋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以和亲之。若以时入宾,则协其礼与其言辞传之”(马祖毅1998:2)。从这段记述来看,当时的“象胥”是一种官职,其职责就是翻译。 漫长的中国翻译史,大致可分为五个历史时期: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清之际的科学翻译;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五四”至1949年前的社会科学和文学翻译;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 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把目光投向了人民大众最需要了解的“大众文化”,即无产阶级文化。俄国的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马列主义,前苏联社会政治书籍和文学作品成为新中国初期国家政治文化的意识形态基础和主要价值参照。此时的译者更多地把目光瞄准了能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作品,即“红色作品”。这种出版物有利于教育人民和打击“资产阶级”。在“红色作品”中,马列着作被放在了首位。“1953年1月成立了马列着作专门编译机构——中央编译局。它的任务是有系统有计划地翻译全部马列着作”②,因为这些译作将作为新中国的政治理论基础。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翻译事业呈现出新的面貌,翻译作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飞跃的发展。1949年前,中国的翻译活动有着明显的“散兵游勇”式的个体翻译特征,而在1949年后,翻译成了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中国政府专门设立了翻译局等机构,系统地引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着作、国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和科技文献等。正如矛盾在1954年的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议上所指出的: 在过去,极大多数的文学翻译工作,是在分散的、自流的状态中进行的。从翻译工作者来说,翻译作品的选择,常常是凭借译者个人主观的好恶来决定的,而往往很少考虑所翻译的作品,是否值得翻译,是否于读者有益,为读者所迫切需要;有些译者甚至对自己是否胜任这一翻译,也考虑得很少。......我们的国家已进入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

美国历史

2010 9 28更新』两小时读完美国历史,四小时sat2 从200分到400分.美国历史简单outline, 中英文混版,持续更新来源:张冠晨的日志 第一章 美洲殖民地人们的早期生活。 A.The Age of Exploration The English Colonies 两个主要的1. Jamestown in Virginia in the South 2. Massachusetts Bay Colony in Massachusetts in the North B.Virginia at Jamestown 的主要事件 1.建立于1607 年4月26日 (这篇outline中的时间顺序最好记一下,因为sat 2似乎很喜欢考顺序题,而且有个最基本的时间概念对学历史的感觉很重要) 一个名字嚣张的叫London Company 的股份制公司(Joint-Stock)投资了它 2. Captain John Smith, led the colony. 但是他太笨了,被印第安人给抓了。但是又被印第安的一位女生, Pocahontas给救了 3. Jamestown的地理位置选得不好,而且第一批去的人(settlers)缺乏种田经验,玩过帝

国的人都知道,种田对国家的补给是很重要的。所以结果饿死了好多人,在此存亡时刻,他出现了.... 4. 1619,John Rolfe introduced West Indian tobacco plants. tobacco(烟草) 给jamestown 注入了新的活力。出口烟草成了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 5. London Company的日子其实一直不好过,即使jamestown可以卖烟草,但是London Company 赚的钱还是很少,为了解决招商引资的问题,他们决定做出了决定。你去美国那边可以自己建政府!叫区域自制。类似于自治区。 于是,1619年,House of Burgesses, 建立了(这种英文不知道怎么翻译,也没必要翻译)。它是first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in the New World. 6. 1675, 一个叫Nathaniel Beacon 发起了个rebellion against Governor Berkeley. 史称Beacon Rebellion. 主要原因是官员Berkeley“清剿”“印匪”工作不利,导致Beacon自己领导了一个500人的军队去“清剿”印第安人(美国教材也习惯性叫他们Native America)。Berkeley 非常尽责,他表示beacon的行为违法了。Beacon怒了,一把火烧了jamestown。但是Berkeley还是率领军队打败了Beacon。 7. 1640年,slaves(非洲奴隶)被引进jamestown. C.Massachusetts Bay Colony 1. 跟jamestown是因为经济原因建立(profit), Massachusetts Bay 更像是一个宗教避难所。当时欧洲出现于不同传统天主教的“新教”,他们和天主教一样都信耶稣,但是宗教习惯不一样,而且被天主教迫害。所以他们需要一个地方可以有自己的信仰,于是来了new world. 2. 1630年,John Winthrop 率领若干Puritans 建立Massachusetts Bay Colony. 他们实行一种宗教干政的民主形式。只有男性宗教成员才有资格给一个叫the General Court的legislature投票。大部分居民都对这种政体表示满意,可是很快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见下一个section) 3. 1636年,一个叫Roger William的人坚持Massachusetts Bay Colony的土地使用权是从英国政府手上买的,不是从印第安人手上买的;所以不合法。而且他要求政教分开和信仰自由。很不幸,他被驱逐出殖民地。但是他去了Rhode Island. 而且建立了一个政教分开,民主,宗教自由的殖民地。

分句、合句法翻译

第四章分句、合句法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分句、合句译法 重点、难点:单词和复合句的分句、合句译法 方法:讲解、提问、讨论 教学步骤 分句、合句法 定义 分句法---把原文的一个简单句译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 合句法---把原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句或一个复合句在译文中用一个单句来表达。分句法 把原文中的一个单词译成句子,使原文的一个句子分译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副词 The Chinese seemed justifiably proud of their economic achiev ements. 译文:中国人似乎为他们在经济上取得的成就而自豪,这是合乎情理的。 Incidentally, I hope to get better medical treatment in these countries than I can Possibly get here in the United Stated. 译文:我希望能在这些国家得到比我在美国这里所能得到的更好的治疗。 They, not surprisingly, did not respond at all. 译文:他们根本没有答复,这是不足为奇的。 He wished he were at home. Ordinarily, he would have been the re three hours ago. 译文:他真愿那时候已在家里。要是在往常的日子里,他早已到家三小时了。 Illogically, she had expected some kind of miracle s olution. 译文:她满想会有某种奇迹般的解决办法。这是不合情理的事。 But, occasionally, through haste or carelessness, mistakes we re made, so that at the end of the business day one teller wo uld be short on cash, the other long. 译文:但是,偶尔也有这种情况,由于仓促匆忙或者粗心大意而造成错误,结果当天停业结算时,有的出纳会短了现金而另一个却会多了现金。 形容词 Chairman Mao might have spoken with understandable pride of h i s policy of “self-reliance”. 译文:毛主席在谈到他的“自力

2019年当代美国翻译理论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转) 2009-10-10 23:00 郭建中编著~当代美国翻译理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4月。一、赫伯特?库欣?托尔曼(Herbert Cushing Tolman) 作者简介:赫伯特?库欣?托尔曼(Herbert Cushing Tolman),, “翻译的心理过程由两部分组成:第一~我们必须掌握原文作者的思想,第二~我们必须用译文的语言把原文作者的思想表达出来。” “阅读是一回事~翻译是另一回事。” 译者只有从原文的观点出发去阅读~才能使自己沉浸在原文的思想和感情的激流之中~才能领会原文的精神实质。 “译者对原文的精神领会越深~就越感到自己责任之重大~也越来越深地理解到传达原作结构的精神实质之困难。” “翻译要能在英国读者或听众中引起像原文读者或听众所感受的同样的感情。” 没有一个画家能完美地重现自然风景。最好的画家并不是用与自然同样的颜色表现自然景色中的每一个细节,最好的画家应该是有感于壮丽的自然景色~并认识到绘画艺术的局限性~然后使自己的画尽可能地接近大自然的美景。最好的翻译家也一样~他并不是在英语中精确地复制原作——因为这是不可能的——他只能使自己的译作尽可能地接近原作。 “翻译并不是把一种外语的单词译成母语,英语,~而应该是原文中感情、生命、力度和精神的蜕变。” 我们既要忠实于原作的优美之处~也要忠实于原作的不足之处。 翻译不是解释。 “如果原作趴地蠕动~译作不可腾空翱翔。” 译文必须是地道的英语。 二、C?H?库利(C. H. Conley) 尽管一般认为翻译经典著作有助于文化和自由思想的传播和发展~但16世纪英国经典著作的翻译反而助长了反动的社会和文化专制主义。 三、亨利?伯罗特?莱思罗普(Henry Burrowes Lathrop) 16世纪英国所翻译的希腊罗马经典著作和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完全不一样。我们今天所认为的希腊罗马经典著作~他们没有翻译。恰恰相反~他们所认为的经典著作~在今天~我们认为是不重 要的~因此也并不熟悉。 四、威廉?弗罗斯特(William Frost) 从理论上来说~诗歌是不可译的。诗歌翻译只能是再创造。

英语句法特点与翻译

科技英语的句法特点与翻译 1.科技英语在句法上有着明显不同于一般英语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a. 广泛使用长句 由于科技英语描写的是科学技术和其他的自然现象,因此,科技作者所注重的是事实和逻辑推导,所给出的定义、定律、定理,或描绘的概念,或叙述的生产工艺过程,都必须严谨、精确。在这方面与文学英语、政论英语或应用文英语相比,科技英语的长句就使用较多。在这些长句中,常常是一个主句带若干个从句,从句带短语,短语带从句,从句套从句,互相依附、互相制约,一环扣一环,这可谓错综复杂,盘根错节,读起来或翻译起来颇伤脑筋。例如: It is animals and plants which lived in or near water whose remains are most likely to be preserved,for one of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of preservation is quick burial, and it is only in the seas and rivers,and sometimes lakes,where mud and silt has been continuously deposited,that bodies and the like can be rapidly covered over and preserved. 只有水中或水边生活的动物,才能把遗骸保留下来,因为这样做的条件之一,就是迅速地埋葬。而只有在泥浆和淤泥能够接连不断地沉淀的地方——如海洋、河川,往往在湖泊里,动植物的遗骸和类似的东西,才能被很快地覆盖而保存下来。 (两个强调句) b. 非谓语动词使用频率高 非谓语动词的使用可以大大简化句子结构,减少长句的使用。 c. 广泛使用被动语态 科技英语叙述的对象往往是事物,现象或过程,强调的是所叙述事物的本身,而非其主体。被动语态有强调受事者,将其置于话题(topic)的主位(thematic position)的语用功能。如: Heat and light are given off by the chemical reaction. 这种化学反应能发出热和光。 被动语态隐含施事者,可以避免给人以主观臆断的对象,如:It is universally known that the world is made of matter. 人人都知道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英语中存在一些自动性(Intransitivity)很强的动词或动词词组produce,originate, enable, emerge, vary, give, send, occur, represent,

中国翻译简史

百科知识—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了四次翻译高潮: 1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 2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3“五四”时期的西学翻译 4中国历史上第四次翻译高潮(五四以后---当代) 古代佛经翻译(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东汉末年到西晋(起步或草创阶段) 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翻译主要靠直译,甚至是“死译”、“硬译”,采取 口授形式,因此可信度不高。 代表人物支谦 支谦,三国时佛经翻译家,又名支越,字恭明。支谦的译述比较丰富:约三十年间,译出佛经《大明度无极经》、《大阿弥陀经》等八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创作了《赞菩萨连句梵呗》三契,其翻译以大乘“般若性空”为重点,为安世高、支谶以后译经大师。支谦自译的经也偶尔加以自注,像《大明度无极经》首卷,就是一例。这种 作法足以济翻译之穷,而使原本的意义洞然明白。 特点 1主要力量: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 2翻译全凭口授 3大多才有直译法 5佛经内容经常采用中国本土道家思想 古代佛经翻译 第二阶段从东晋到隋末(发展期) 释道安总结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规律; 释道安,南北朝时高僧,翻译家。本姓卫,常山抚柳(河北冀州)人。总结 了汉代以来流行的佛教学说,整理了新译旧译的经典,编纂目录,确立戒规,主 张僧侣以“释”(释迦牟尼)为姓。主要监督翻译了《四阿含》等。主张直译,

不增不减,只做词序调整。翻译佛经在五种情况下会失去本来面目,有三件事决定了译事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必须慎之又慎。 彦琮在其论着《辩正论》中提出了翻译要例“十条和对译者的要求“八备”” 彦琮(557—610年),俗姓李,邢台隆尧县双碑人,隋代著名高僧,他精通梵文, 也是我国佛教史上屈指可数的佛经翻译家和佛教著作家。《辩正论》里翻译要例八备十条:就是对做翻译人的具体要求和翻译要求。 鸠摩罗什开始提倡意译; 鸠摩罗什(梵语Kumārajīva )(公元344 ~ 413 年),音译为鸠摩罗耆婆,又作鸠 摩罗什婆,简称罗什。其父名鸠摩罗炎,母名耆婆,属父母名字的合称,汉语的意思为“童寿”。东晋时后秦高僧,著名的佛经翻译家。与真谛(499—569)、玄奘(602~664)、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慧远等人则对译文的风格和文体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慧远,俗姓贾,雁门楼烦(约在今山西朔城区)人。出生于代州(约代县) 主张直译与意译、音译的结合,著有《三法度序》 真谛(449-569)梁陈时代人,翻译《摄大乘论》 古代佛经翻译(唐朝——全盛期) 古代佛经翻译(续) 主要译者多为本国人,他们除了精通佛理以外还精通梵汉两种语言,其译作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大大超过了前两个阶段。加上唐朝统治者的重视和支持,这一阶段的译经活动达到顶峰,出现了玄奘、不空、义净等著名的僧人译经家。 玄奘提出了佛经翻译中著名的“五不翻”的原则,并为译经者进行了十一种详细的分工。 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前 著名的禁烟英雄林则徐决心“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开始“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被誉为“组织翻译活动的先驱”。语言学家马建忠在其《拟设翻译书院议》一文中留下了一些有关翻译的论述。他提出有三类书籍急需翻译,并指出“需要择其善者译之“。此外,他在总结了当时译文中常见的不足之后提出了所谓“善译”的翻译标准,要求译文与原文之间“无毫发出入于其间”。 近代翻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