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医结合基础习题集9

中西医结合基础习题集9

中西医结合基础习题集9
中西医结合基础习题集9

第九章防治原则

【典型试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中医养生学认为探索衰老机制的中心环节是:

A.肾中精气的盛衰

B.心肺的功能状态

C.脾胃运化功能的强弱

D.肝肾精血互化的状态

E.肾中精气的盛衰和脾的功能状态

2.下列不属于顺应自然养生的是( )

A.用寒远寒,用热远热

B.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C.顺应四时调摄

D.昼夜晨昏调养

E.起居有常

3.下列何项非中医饮食养生所提倡:

A.药膳保健

B.注意饮食卫生

C.提倡饮食有节

D.克服饮食偏嗜

E.强调高营养饮食

4.对疾病力求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目的:

A.提高治愈率

B.尽早确立治疗方法

C.提高诊断的正确率

D.中止其病情的发展变化

E.以上均不是

5.下列不属于既病防变方法的是( )

A.人工免疫

B.早期诊断

C.早期治疗

D.先安未受邪之地

E.阻截病传途径

6.不属于治则的是:

A.治病求本

B.扶正祛邪

C.调理气血

D.活血化瘀

E.调治脏腑

7.“见肝之病,当先实脾”的治疗原则当属:

A.早治防变

B.治病求本

C.调理脏腑

D.调理气血

E.三因制宜

8.下列何项属正治法则:

A.标本兼治

B.塞因塞用

C.寒者热之

D.因人制宜

E.寒因寒用

9.下列何项非属逆治法则:

A.热因热用

B.寒者热之

C.热者寒之

D.虚则补之

E.实则泻之

10.下列何项属反治法则( )

A.实则泻之

B.通因通用

C.虚则补之

D.培土生金

E.滋水涵木

11.下列何项不属从治法则( )

A.寒因寒用

B.热因热用

C.通因通用

D.热者寒之

E.寒因寒用

12.“阴中求阳”的治疗方法是指:

A.在扶阳剂中适当佐以滋阴药

B.滋阴剂中适当佐以扶阳药

C.在温阳散寒同时佐以扶阳

D.在清泻阳热同时佐以滋阴

E.以上皆是

13.“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指( )

A.阴中求阳

B.阳中求阴

C.阳病治阴

D.阴病治阳

E.治寒以热

14.攻补兼施治则适用于何证:

A.虚证

B.真实假虚证

C.实证

D.真虚假实证

E.虚实夹杂证

15.真实假虚证的治疗原则应是:

A.祛邪兼扶正

B.扶正兼祛邪

C.先祛邪后扶正D…单独祛邪 E.先扶正后祛邪

16.真虚假实证的治疗原则应是:

A.单独祛邪

B.单独扶正

C.先扶正后祛邪

D.扶正兼祛邪

E.祛邪扶正并重

17.“通因通用”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

A.脾虚泄泻

B.肾虚泄泻

C.食积泄泻

D.气虚泄泻

E.寒湿泄泻

18.“塞因塞用”不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

A.脾虚腹胀

B.血枯经闭

C.肾虚尿闭

D.气郁腹胀

E.阴虚便秘

19.阴中求阳的治疗方法是指:

A.在扶阳剂中适当佐以滋阴药 D.在滋阴剂中适当佐以扶阳药 C.温阳散寒同时佐以扶阳 D.充分滋阴的基础上配以补阳剂 E.以上皆不是

20.阴病治阳适用于下列何证:

A.实热证

B.实寒证

C.阴阳两虚

D.虚寒证

E.虚热证

21.“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指:

A.阴中求阳

B.阳中求阴

C.阳病治阴

D.阴病治阳

E.阴阳双补

22.下列非调理脏腑治则的是:

A.用寒远寒,用热远热

B.实则泻腑,虚则补脏

C.脏病治腑

D.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E. 腑病治脏

23.素体阳虚又感受寒邪的患者,治以助阳解表法,应属于:

A.先治其标

B.先治其本

C.标本兼治

D.虚则补之

E.以上皆不是

24.血虚证,临床多从何脏腑论治:

A.肝胃

B.脾胃

C.肝肾

D.肝胆

E.肝胃

25.骨和髓之病变,多从何脏论治: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26.单纯的气血证常从何脏论治:

A.心肝肺

B.肝肾

C.心肝肾

D.心肾

E.肺脾肾

27.水湿痰饮多从何脏论治:

A.心肾

B.肺脾肾

C.心脾肝肾

D.肺肝脾肾

E.心肝脾肺肾

28.气滞宜( )

A.益气

B.活血

C.降逆

D.行气

E. 补气

29.亡阳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内的阳气大量亡失,治宜:

A.滋阴制阳

B.扶阳消阴

C.回阳救逆

D.救阴固脱

E.阴中求阳

30.“老年慎泻,少年慎补”是根据……而确定的用药原则( )

A.因时制宜

B.因地制宜

C.因人制宜

D.标本同治

E.治病求本

(二)B型题

A.静功锻炼,注意保津养阴

B.运动适度,注意养阳

C.户外动形锻炼,注意养阳

D.晨炼必待日光,注意敛阳护阴,以养藏为本

E.以上皆宜

1.春季养生活动最宜:

2.秋季养生活动最宜;

A.表寒证运用温热的方药

B.里热证采用辛凉清里的方药

C.阳气虚衰运用扶阳益气的方药

D.瘀血证采用活血化瘀的方药

E.里寒证运用辛热温里的方药

3.上述何项属虚则补之的具体运用:

4.上述何项属实则泻之的具体运用:

A.补益心阳

B.补养心气

C.清心泻火

D.活血祛瘀

E.补养心血

5.心阳不足者,法宜:

6.心脉瘀阻者,法宜:

7.心火炽盛者,法宜:

A.脾不统血

B.脾气下陷

C.脾虚湿阻

D.脾虚水肿

E.脾虚带下

8.健脾利水之法适用于:

9.益气升提之法适用于:

A.滋养肝阴

B.补养肝血

C.清降肝火

D.疏肝理气

E.滋养肝肾、平肝熄风潜阳

10.肝阳上亢化风者,治宜:

11.肝阴不足者,治宜:

A.热者寒之

B.寒者热之

C.热因热用

D.塞因塞用

E.通因通用

12.用消导积滞的方法治疗腹泄病证,其治则当属:

13.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治疗寒证的方法,其治则当属:

14.用温热性质的药物治疗阴盛格阳病证,其治则当属:

A.寒者热之

B.热者寒之

C.阳病治阴

D.阴病治阳

E.阳中求阴

15.治疗阴虚阳亢的病证,应采用的治则是:

16.治疗阳虚阴盛的病证,应采用的治则是:

A.热病见热象

B.寒病见热象

C.阴虚见热象

D.热病见寒象

E.寒病见寒象

17.适用“寒者热之”治则的是:

18.适用“热因热用”治则的是:

19.适用“阳病治阴”治则的是:

A.阳虚阴盛,格阳于外的真寒假热证

B.里热盛极,格阴于外的真热假寒证

C.瘀血内阻所致的出血证

D.中气不足所致的脘腹胀满

E.实热壅积的阳明腑实证

20.“通因通用”的治则适用于:

21.“塞因塞用”的治则适用于:

22.“寒因寒用”的治则适用于:

A.行气开郁

B.开窍通闭

C.降逆和胃

D.益气固脱

E.益气升提

23.气闭者,治宜:

24.脾气下陷者,治宜:

A.活血化瘀

B.温经散寒

C.清热补气

D.益气活血

25.血瘀者,治宜:

26.血寒者,治宜:

A.补髓填精

B.补益肾气以摄精

C.疏利精气

D.通络散结

27.小儿五迟者,治宜:

28.男子滑精、早泄者,治宜:

A.补气填精

B.疏利精气

C.益气摄津

D.补血养津

29.气滞精阻者,治当:

30.津血亏少者,治当:

A.单纯扶正

B.单纯祛邪

C.扶正兼祛邪

D.祛邪兼扶正

E.扶正祛邪并重

31.正虚邪不盛,且以正虚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证,应采用何种治则:

32.邪盛较重急的虚实夹杂证,应采用何种治则:

A.真实假虚

B.虚实夹杂且微虚微实

C.虚实夹杂且以正虚为主

D.邪实正未衰

E.虚实夹杂且甚虚甚实,病邪胶固不易扩散

33.扶正兼祛邪的治则,适用于:

34.先祛邪后扶正的治则,适用于:

A.因人制宜

B.因地制宜

C.因时制宜

D.既病防变

E.未病先防

35.“用温远温”此属于:

36.“见肝之病,当先实脾”此属于:

37.“亡血家不可发汗”此属于:

A.春季

B.夏季

C.长夏

D.秋季

E.冬季

38.临床治疗时应慎用寒性药物的季节是:

39.临床治疗时应慎用热性药物的季节是:

40.临床治疗时应慎用滋腻药物的季节是:

(三)D型题

1.以热治热适用于:

A.阳气虚极,浮越于外

B.阳热偏盛

C.里热盛极,格阴于外

D.真寒假热证

E.真热假寒证

2.以寒治寒适用于:

A.阴寒偏盛

B.里热盛极,格阴于外

C.真热假寒证

D.阴寒内盛,格阳于外

E.真寒假热证

3.塞因塞用适用于:

A.大便粘滞不爽

B.少腹胀满窜痛

C.腹胀硬满不减

D.脾气虚运化无力

E.腹部胀满时减

4.通因通用适用于

A.肾阳虚损

B.膀胱湿热

C.尿频清长

D.尿频、热痛

E.夜间尿多、遗尿

(四)X型题

1.养生原则确立的基础是:

A.对病因与发病条件的研究

B.对人体生长壮老已生命规律的研究

C.预防疾病的实践总结

D.对衰老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化

E.延缓衰老的养生实践

2.动形养生可达到:

A.促进血液流畅

B.舒筋活络

C.调节情志变化

D.怡神、静神

E.协调脏腑功能活动

3.移情易性的内容应包括:

A.排遣情思

B.改变其错误认识

C.改变内心虚恋的指向性

D.改变不良情绪和生活习惯

E.使不良情绪得以适度宣泄

4.克服饮食偏嗜包括:

A.防止饮食不洁

B.食能以时

C.克服饮食偏热偏寒

D.药食结合

E.避免五味偏嗜

5.调补何脏是药物养生的中心环节:

A.肝

B.脾

C.心

D.肺

E.肾

6.养静藏神之机制与下列何项有关:

A.心的生理特性

B.真气状态

C.肝的生理特性

D.宗气的状态

E.肾的生理特性

7.药膳的主要特点及运用要求是:

A.以药为主

B.以食为主

C.药食结合

D.因时制宜

E.辨证施膳

8.下列宜先治其标的病证是:

A.抽搐

B.大出血不止者

C.慢性病又伴外感者

D.食积所致泄泻者

E.尿闭

9.“寒因寒用”适用于:

A.寒热错杂证

B.真热假寒证

C.阳偏盛的实热证

D.真寒假热证

E.热厥证

10.“热因热用”适用于:

A.真寒假热证

B.寒热错杂证

C.真热假寒证

D.格阳证

E.阴偏盛之实寒证

11.“塞因塞用”适用于:

A.阳明腑实证

B.气郁腹胀

C.阴虚便秘

D.血枯经闭

E.食滞腹胀

12.“通因通用”适用于:

A.脾虚泄泻

B.食滞泄泻

C.瘀血崩漏

D.肾虚泄泻

E.气虚泄泻

13.从治法适用于:

A.脾虚腹胀

B.肾虚癃闭

C.肺虚多汗

D.瘀血所致的崩漏

E.格阳证

14.扶正单独使用适用于:

A.纯虚证

B.虚实夹杂证

C.纯实证

D.真虚假实证

E.真热假寒证

15.下列情况应先补后攻的是:

A.真实假虚证

B.虚实夹杂而正虚不耐攻之证

C.真虚假实之证

D.虚实皆甚而病邪胶痼不易扩散之证

E.以上情况皆可运用

16.“因人制宜”主要根据人……等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

A.饮食偏嗜

B.性别

C.劳逸损伤

D.年龄·

E.体质

17.下列属于因时制宜范畴的是:

A.夏季慎用温热

B.冬季慎用寒凉

C.暑邪致病应解暑化湿

D.“春不用桂枝”

E.“夏不用麻黄”

18.临床治疗时,应慎用寒凉药物的季节是:

A.春

B.夏

C.长夏

D.秋

E.冬

19.中医的基本治则,主要有:

A.正治与反治

B.治标与治本

C.扶正与祛邪

D.调整阴阳

E.三因制宜

20.中医养生的主要作用为:

A.增强体质

B.预防疾病

C.增强心理调摄能力

D.延缓衰老

E.促进病体康复

21.阴阳互济调补阴阳的方法,包括:

A.阳病治阴

B.阴病治阳

C.阳中求阴

D.阴中求阳

E.阴阳并补

22.推拿是中医养生方法之一,其作用机理为:

A.纠正解剖位置的异常

B.调整生物信息

C.改变系统功能

D.发挥物理热效应

E.通过经络系统感应传导、调节机能

23.中医养生学方法众多,其基本养生观念有( )

A.调饮食

B.慎起居

C.适寒温

D.食补剂

E.和喜怒

24.从治适应于( )

A.脾虚腹胀

B.肾虚癃闭

C.肺虚多汗

D.瘀血所致的崩漏

E.格阳证

25.中医“治未病”思想主要指( )

A.锻炼身体

B.药物预防

C.未病先防

D.既病防变

E.起居有常

26.以下何项应先治疗标证( )

A.食滞泄泻

B.血虚经闭

C.肝病膨胀

D.肝病吐血

E.湿滞泄泻

27.属损其有余的治疗方法是( )

A.清泻阳热的方法

B.滋阴法

C.温散阴寒法

D.益气回阳固脱

E.补阳法

二、填空题

1.《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春夏养______,秋冬养______”。

2.重视精神调养应注意①________;②_______。

3.调摄饮食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

4._______和________,是探索衰老机制的中心环节。

5.调神的方法,除四季调神外,主要可概括为三个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

6.所谓“练功”三要素,习惯上系指气功活动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言。

7.药物养生的基本法则是________,其中心环节是________。

8.推拿、针灸养生,其运用原则主要是________。

9.__________是确立治则的前提和基础。

10.治则在临床上的运用,体现了高度的_______性和________性。

11.疾病发生的初期阶段,应力求做到_______,_______。

12.治法总是从属于一定的________。

13.外感伤寒早期治疗的关键在_______的治疗;外感温热病早期治疗的关键在________的治疗。

14.正治与反治都是针对疾病的_________而治的,同属于_______的范畴。

15.正治又称______,常用的正治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反治又称________,常用的反治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根据阴阳互根原理,治疗阳偏衰时,在扶阳剂中适当佐用滋阴药,称为______;治疗阴偏衰时,在

滋阴剂中适当佐用扶阳药,称为_______。

18.扶正主要适用于______,即所谓________;祛邪主要适用于______,即所谓_______。

19.调补_______为治理气虚的重点;调补______为治疗血虚的重点。

20.调气的主要内容有_______和_______两方面。

21.大、小肠病变临床多以______论治;实际运用中,泻腑主要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中求之。

22.三因制宜包括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23.根据因时制宜的原则,春夏不宜过用______药,秋冬当慎用________药。

24.扶正祛邪治则在运用时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

25.阴阳亡失者,其亡阳者重在_______,亡阴者又当以_____之法急治。

三、判断题

1.中医养生学反映了预防医学鲜明特色。()

2.“顺应自然”的原则,即是顺应四时气候和阴阳变化的规律进行养生。()

3.顺应自然的养生活动应注意坚持春夏养阴,秋冬养阳的原则。()

4.养静藏神的机制,与心肝的生理特性及机体真气的状态密切相关。()

5.养静藏神的同时,中医养生学并不排斥顺情从欲以养神。()

6.肾中精气的盛衰和脾胃功能状态,是探索衰老机制的中心环节。()

7.惜精养生即要禁欲。()

8.祛邪扶正是药物养生的基本法则。()

9.推拿、针灸只能治疗疾病,不能用以养生。()

10.内伤疾病的早期治疗首在调理气血。()

11.伤寒的早治必须把握住太阳病这一关键。()

12.卫分证的治疗是温病早期治疗的关键。()

13.正治即从治,反治即逆治。()

14.反治法与正治法的实质无异。()

15.病变本质与临床表现相符者,应采用从治法。()

16.塞因塞用即用补益药物治疗具有闭寒不通症状的虚证。()

17.对阳虚无以制阴而阴盛的虚寒证,应采取扶阳以制阴的方法,故称为“阳病治阴”。

18.对阴虚无以制阳而阳亢的虚热证,采用滋阴的方法以制阳亢,又称“阴病治阳”。

19.阴胜则阳病,则宜在温散阴寒的同时佐以扶阳。()

20.补气时,以调补脾胃为重点。()

21.补血时,以调补心肝为重点。()

22.气虚致血虚者,应以补气为主,辅以补血。()

23.血病在先,应以理血为主,所以气随血脱者,应先补血,病势缓后再进补气之剂。()

24.气闭者宜行气,气脱者宜升提固脱。()

25.骨与髓之病,多从肾论治。()

26.脑之病常从肝、脾和心论治。()

27.脾之阴阳气血失调主要侧重于脾阳与脾气虚衰。()

28.脏病不可以治腑,但腑病可以治脏,例如膀胱虚寒证,温补肾阳则虚寒自除。()

29.三因制宜是针对不同病因而治疗的法则。()

四、名词术语解释

1.养生

2.治则

3.治法

4.中医养生学

5.顺应自然

6.早期诊治

7.治病求本8.正治9.反治10.寒者热之11.热者寒之12.虚则补之

13.实则泻之14.寒因寒用15.热因热用16.通因通用17.塞因塞因18.扶正

19.祛邪20.调整阴阳21.因时制宜22.因地制宜23.因人制宜

五、简答题

1.预防与治则的关系如何?

2.防止外邪侵害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3.要做好养性调神有哪几个方面?

4.治则与治法有何区别与联系?

5.正治法与反治法有何异同?

6.为什么要抬病求本?

7.试列出扶正与祛邪治则指导下确定的常见治法有哪些?

8.单独使用扶正或祛邪时,应注意什么?为什么?

9.调整奇恒之腑阴阳气血失调的原则是什么?

10.举例说明三因制宜是如何指导临床治疗的?

六、论述题

1.养生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2.试举例说明病证急重时,治疗中标本如何取舍?

3.试举例说明病证缓和时,治疗中标本如何取舍?

4.列举临床出现哪些症状时应运用先治其标的原则?为什么?

5.扶正祛邪临床运用的原则是什么?

6.调整阴阳的治则有哪些?各适用于什么病证?

7.为什么临床上强调三因制宜?

8.为什么说实则泻腑、虚则补脏?试举例说明。

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E

2.A

3.E

4.D

5.A

6.D

7.A

8.C

9.A 10.B

11.D 12.C 13.A 14.E 15.D 16.B 17.C 18.D 19.B 20.D

21.B 22.C 23.C 24.B 25.E 26.E 27.D 28.D 29.C 30.C

(二)B型题

1.C

2.A

3.C

4.D

5.A

6.D

7.C

8.D

9.B 10.E

11.A 12.E 13.B 14.C 15.C 16.D 17.E 18.B 19.C 20.C

21.D 22.B 23.B 24.E 25.A 26.B 27.A 28.B 29.B 30.D

31.A 32.D 33.C 34.B 35.C 36.D 37.A 38.E 39.B 40.C

(三)D型题

1.AD

2.BC

3.DE

4.BD

(四)X型题

1.ABCDE

2.ABDE

3.ABCDE

4.CE

5.BE

6.AB

7.CDE

8.ABCE

9.BE 10.AD 11.CD 12.BC 13.ABDE 14.AD 15.BD 16.BDE 17.ABCDE 18.DE 19.ABCDE 20.ABCDE 21.CD 22.ABC 23.ABCE 24.ABDE

25.CD 26.CD 27.AC

二、填空题

1.阳阴

2.避免不良刺激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

3.注意饮食宜忌药膳保健

4.肾中精气的盛衰脾胃功能状态

5.养静藏神动形怡神移情易性

6.炼意(调神)炼气(调气)炼形(调身)

7.补益扶正调补肾脾

8.辨证施术

9.辨证

10.原则灵活

11.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12.治疗原则

13.太阳病卫分证

14.本质治病求本

15.逆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16.从治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17.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18.虚证“虚则补之” 实证“实则泻之”

19.脾胃脾胃

20.补气调理气机

21.脾胃胃胆膀胱

22.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23.寒凉寒凉

24.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25.益气回阳固脱益气救阴固脱

三、判断题

1.√

2.√

3. ×

4. ×

5.√

6.√

7. ×

8. ×

9. × 10. ×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四、名词术语解释

1.又称摄生、道生、保生等,即调摄保养生命之义。

2.指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3.指在一定治则指导?下制订的针对疾病证候的具体治疗大法及治疗方法。

4.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的生命规律,寻找增强生命活力和预防疾病的方法,同时探索衰老的机理,以及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原则与方法的系统理论。

5.指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界的变化规律相适应。

6.是指在疾病发生的初期阶段,应力求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把疾病消灭于萌芽状态,防止其深入传变或危变。

7.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求出疾病的本质,并针对其本质进行治疗。

8.指逆疾病的临床表现性质而治的一种最常用的治疗法则,即采用与疾病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进行治疗。

9.指顺从疾病外在表现的假象性质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它所采用的方药性质与疾病证候中假象的性质相同。

10.指寒性病证表现寒象,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来治疗。

11.指热性病证表现热象,用寒凉性质的方药来治疗。

12.指虚损病证表现虚候,用补益功用的方药来治疗。

13.指邪实病证表现实证的征象,采用攻邪泻实的方药来治疗。

14.指用寒凉性质的药物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症证,又称以寒治寒。适用于真热假寒证。

15.指用温热性质药物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病证,又称以热治热。适用于真寒假热证。

16.指用具有通利作用的药物治疗具有通泻症状的实证,又简称为以通治通。

17.指用补益作用的药物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又简称为以补开塞。

18.是扶助机体的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邪、抗病及康复能力的一种治疗原则。

19.是祛除邪气,排除或削弱病邪侵袭和损害,抑制亢奋有余的病理反应。

20.系指纠正疾病过程中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损其有余而补其不足,恢复和重建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

21.指根据不同季节的天时气候特点,来制订适宜的治法与方药等的治疗原则。

22.指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特点,来制订适宜的治法和方药等的治疗原则。

23.指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等不同特点,来制订适宜的治法与方药等的治疗原则。

五、简答题

1.二者都包含着防治疾病、增进人类健康臻于长寿的理论与方法。预防包含着对疾病的有效预防活动;治则治法的确立和方药及其它治疗手段的实施,促进了疾病治愈和机体康复,有利于预防目标的实现。

2.其一避其邪气,其二是药物预防等两个方面。

3.一要注意避免来自内外环境的不良刺激;二要提高自身心理调摄能力。

4.治则是治疗疾病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治法是在一定治则指导下,针对具体证候所制订的具体治疗方法。治法较具体,灵活多样。但治法总是从属于一定的治疗原则,治则与治法同样体现了根据不同性质的矛盾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的法则。

5.相同点:两者都是针对其疾病的真象本质而治的法则。故原则上均属于“治病求本”的范畴。不同点:正治是逆其疾病征象而治;反治是从其疾病假象而治,故在方法上有逆从之分。

6.因为疾病在发病过程中,其象(症状、体征等)表现得极为复杂,求本就是通过复杂的表现来探求疾病的本质,针对其本质治疗就解决了疾病的主要矛盾,其它矛盾亦会随之而解。

7.扶正指导下确立的治疗方法有:益气、滋阴、养血、温阳以及脏腑补法等。祛邪治则指导下确立的治疗方法有:发汗、涌吐、攻下、清热、利湿、逐水、消导、祛痰、活血化瘀等。

8.应注意掌握补泻之缓峻,药量之轻重,以适合病情为度。因病重药轻,则不能胜病;药过病所,则可酿成“药害”致病。

9.奇恒之腑的病变,多从五脏论治。骨与髓之病多从肾论治;脑之病常从肾、脾或心论治;女子胞之病,多从肾、肝、脾和心论治;脉之病从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论治;胆之病证根据其病机特点,采用不同方法调整;如胆腑湿热宜清热利湿通腑;胆气郁滞宜疏肝利胆;胆郁痰扰则宜清热化痰解郁等。

10.“用寒远寒,用热远热”便是因时制宜的体现;江南及两广一带,温暖潮湿,外感常用桑、菊、薄荷之类,西北地区,天寒地燥,外感常用麻黄、桂枝之类,这是因地制宜的体现;老弱幼,其用药量有异,妇女经带胎产尤应考虑,这是因人制宜的体现。

六、论述题

1.①顺应自然:要掌握自然变化规律,主动地采用各种养生措施适应其变化;②养性调神:要避免不良刺激和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③护肾保精,房事有节:性生活必须有节制;④体魄锻炼:应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运动适量;⑤调摄饮食:应根据体质不同辨饮食之宜忌,以及药膳保健;⑥针灸、推拿、药物调养;

⑦防止病邪侵害:除避“虚邪贼风”和“毒气”之外,还应包括实施药物的预防。

2.病证急重时的标本取舍原则是标病急重,则当先治,急治其标。标急的情况多出现在疾病过程中出现的急重甚或危重症状,或卒病病情非常严重时。如病因明确的剧痛,可先缓急止痛,痛止再图其本。又如肝病已发展成臌胀,肝病为本,腹水为标,腹水证急,在病人诸多症状中,腹水的消退是病情能否好转的关键,故宜先化瘀利水,待腹水减退,病情稳定后,再治其肝病。

3.病证缓和时,则先治其本。在病情缓和,病势迁延,暂无急重病的情况下,必须着眼于疾病本质的治疗。如痨病肺肾阴虚之咳嗽,肺肾阴虚是本,咳嗽是标,应先滋养肺肾以治本,本病得愈,咳嗽自消。

4.在疾病发展阶段中出现若干危重症状,如高热、剧烈呕吐、剧痛、大出血、尿闭、抽搐、喘促、昏迷、虚脱等,应先治其标。因为这些症状虽属标,但若不及时治疗或解救,就会使疾病迅速恶化,甚至危

及生命,所以均应先治、急治。另外,在先病为本而后病为标的关系中,有时虽标病不危及,若不先治,将影响本病整个治疗方案的实施时,也当先治其标病。如心脏病患者,又患感冒,在治疗心脏病时,当先治疗感冒。

5.①虚证宜扶正,实证宜祛邪。②应根据邪正盛衰及其在疾病过程中矛盾斗争的地位,决定其运用方式先后与主次。③应注意扶正不留(助)邪,祛邪勿伤正。

6.调整阴阳治则有:损其有余,补其不足和损益兼用等。①损其有余,又称损其偏盛,适用于阴或阳一方偏盛有余,相对一方未虚的病证。②补其不足,适用于阴或阳偏衰不足的病证。阴阳互制之调补阴阳,阴阳互济之调补阴阳,阴阳并补,回阳救逆。另外,还有阴阳格拒的治疗亦属此例。

7.三因制宜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由于天时气候因素,地域环境因素,患病个体的性别、年龄、体质、生活习惯等因素,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与归转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因而在治疗疾病时,应全面地看问题,把这些因素同疾病的病理变化结合起来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从而制订出适宜的治法与方药等,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疾病过程中不同性质的矛盾,才能提高诊疗水平。因而,临床上强调三因制宜这一基本治则。

8.由于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特性不同。五脏主藏精气而不泻,以藏为贵。邪客于五脏,祛邪泻实,须经腑而去,邪方有去路。六腑主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如六腑病属虚证,则又不宜通泻,当着眼于补脏。另外,脏腑病情属性各有特点:外邪多病有余,故阳、热、实证常系于六腑;内伤多伤及脏而不足,故阴、寒、虚证多关乎五脏。例如:中焦脾胃阳热实证,常宜清胃泻胃;中焦脾胃虚寒,温补脾阳,则胃阳亦复;膀胱虚寒证,温补肾阳则虚寒自除。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模拟试题(四) 一、单项选择题 1. 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专著是: c a. 《内经》 b. 《五十二病方》 c. 《刘涓子鬼遗方》 d. 《肘后备急方》 e. 《诸病源候论》 2.最常用的灭菌法: a a. 高温 b. 紫外线 c. 电离辐射 d. 煮沸灭菌法 e. 70%乙醇浸泡 3. 下列哪种方法不属于灭菌法: b a. 高压蒸气法 b. 甲醛蒸气蒸法1h c. 煮沸1h d. 火烧法 e. 紫外线 4. 局麻药中毒早期表现为肌肉颤动,其常见部位是: c a. 颈部肌肉 b. 腹部肌肉 c. 颜面部肌肉 d. 躯干肌肉 e. 四肢肌肉 5. 输血最严重的并发症是: c a. 发热反应 b. 过敏反应 c. 溶血反应 d. 细菌污染反应 e. 变态反应 6. 代谢性酸中毒最明显的表现是: b a. 呼吸变得又浅又快 b. 呼吸变得又浅又慢 c. 呼吸变得又深又慢 d. 呼吸变得又深又快 e. 呼吸变得时浅时深7. 造成休克死亡最主要的原因是: a a.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 b. 急性心肌梗塞 c. 急性肾功能衰竭 d. 脑疝 e. 急性肝功能衰竭 8. 双人复苏时,心脏按压次数和口对口人工呼吸次数的比为: d a. 1:1 b. 1:2 c. 2:1 d. 5:1 e. 6:1 9. 手术前准备的最根本目的是: c a. 促进切口良好愈合 b. 防治术后感染 c. 使病人尽可能接近于生理状态,提高对手术的耐受力 d. 防止术中各种并发症发生 e. 促进术后早日康复 10.外科疾病致病因素哪项是错误得: c a. 外感六淫之邪 b. 感受特殊之毒 c. 气血雍滞,经络阻塞 d. 饮食不节,情志内伤 e. 房室损伤,外来伤害 11.急性感染是在: d a. 3d以内 b. 1周以内 c. 10d以内 d. 2周以内 e. 3周以内 12.急性皮肤病有明显的糜烂、渗出时,外用药应选用何种剂型:b a. 洗剂 b. 溶液 c. 软膏 d. 酊剂 e. 粉剂

中西医结合读后感

《中西医结合科研实验方法导读》读后感 中医概念:中西医结合医学是在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并结合中医和西医的思维方式、理论基础和诊疗手段的一门学科。在临床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其比较中医、西医的异同点,吸取两者之长,融会贯通,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穿件新的医学理论体系,探索新的基本理论、思维方法、研究技术、实验方法、诊疗手段,是服务于人类健康个疾病防治的整体医学,具有重大的学术和社会意义,是中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中西医结合科研是依据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思维方式而确定,应继承中医整体、宏观、动态性的思维优势,吸取中医注重观察、类比、调查等方法的精华,充分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开展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解决临床医学的重大诊疗问题,揭示“病”与“证”的发生、发展规律和内在统一的客观基础,促进现代生命科学理论的发展。 中西医结合源于临床实践,逐渐演进为有明确目标和独特方法论的学术体

系,有别于单纯中医、西医这两种医学的交叉领域,它反映临床各科发张的形式、途径和方法,并代表着医学科学发展先进的、前瞻的思想和观念,充分体现了我国临床医学的独特性和优越性。通过中西医的优势互补,对许多疾病尤其是一些疑难病和危重重症画着的诊治取得的突破性的进展;临床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中西或者单纯西医的临床效果,所以,许多临床经验和成果值得总结和推广。 综上所述,鉴于中医和西医各自的特点,既要“中医西化”又要“西医中化”.要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两者的优点。比如在药物运用上不能以中药代替中医,诊治上要正确处理“四诊”与西医检查的关系,疗效上不能拘泥于用西医衡量中医疗效,也不可以仅在实验室验证中医。本文非对现有中医、中西医结合的科研方法全盘否定,而是将查阅文献、参与科研和平时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常见误区罗列出来,供初涉医学的新人吸取前人发展中医道路上的探索经验。做到正确学习、运用和研究这两门医学,既要认真学习西医.特别是西医分子生物学、生化、生理、病理等基础学科。又要回顾中医经典,结合临床,从传统中医角度感悟中医,认真思考.准确把握研究的切入点。加强中医基础研究.从根本上吸收中医精华,并以基础研究发展带动临床发展.而非表面形式化功夫、生搬硬套。需要特别提出的是,中西医结合科研不但要能融会贯通并灵活应用生物医学和西医的一些研究方法,还要注重借鉴中医的一些先进经验和方法。在中医知识宝库中可以找到许多推动现代分子生物研究的灵感,如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的发现与临床药物研发,EPO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上各种贫血的治疗.其中最有效的是肾功能衰竭、尿毒症并发贫血的治疗,其他对肿瘤

中西医临床医学

中西医临床医学 专业概述 专业代码:100601K[1] 该专业在传授传统中医学理论的同时,加强对西方现代医学新成就、新技术的学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顺应中医药进入世界医疗主流体系的趋势,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一定中医学和现代医学专业理论、临床诊断、预防、治疗技能的高级医学人才 主要课程 中西医临床医学主要课程:医用基础化学、生理学、中医基础理论、免疫学、微生物寄生虫学、医用生物学、药理学、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人体解剖学、分子生物学、病理学、组织胚胎学、方剂学、传染病学、生物化学、诊断学、病理生理学、精神病学、预防医学、医学统计学、医学影像学、针灸学、中医骨伤科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中西医结合眼耳鼻喉头颈外科学及中西医结合急症学等。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五年制、理科或者文科,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专业优势 面向新世纪,该专业在传授传统中医学理论的同时,加强了对西方现代医学新成就、新技术的学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顺应中医药进入世界医疗主流体系的趋势,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就业方向 该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掌握中西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可以从事医药卫生行业的医疗、科研、教学、社区保健、卫生防疫、卫生行政事业管理等工作。并且本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量较大,可继续求学深造。尤其是随着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确立,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在广阔的医疗市场中可大有作为。 该专业学生毕业后,可报考临床医学各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及中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可在各级各类医院、高等医学院校、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有关科研院所从事西医、中西医结合或中医专业医疗、教学、管理、科研等工作。 相关考试 汕头曙光整形美容医院https://www.doczj.com/doc/465556846.html,提供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和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20题,每题1分,计20分)(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A.隋唐时期 B.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战国至秦汉时期 E.春秋战国时期 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朱震亨 E.张元素 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 A.心 B.脾 C.肝 D.肾 E.肺 4.“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五行相乘 D.五行相侮 E.五行制化 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 A.胆 B.胃 C.三焦 D.脾 E.脑 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 A.鼻 B.耳 C.口 D.舌 E.目 7.“罢极之本”是指() A.肝 B.肾 C.脾 D.胆 E.心 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 A.肝与肺 B.心与肺 C.脾与肺 D.肾与肺 E.心与肾 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 A.元气 B.心气 C.宗气 D.营气 E.卫气 10.“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A.气能生津B.气能行津C.气能摄津D.津能载气 E.津能化气 11.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 A.宗气虚 B.胃气虚 C.脾气虚 D.肾气虚 E.肺气虚 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 A.正经 B.经别 C.经筋 D.别络 E.奇经 1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 A.拇指端 B.食指端 C.中指端 D.小指端 E.无名指端 14.平素畏热喜凉、好动易躁,易感暑热邪气的体质类型属于() A.偏阴质 B.偏阳质 C.痰湿质 D.阴阳平和质 E.气虚质 15.六淫邪气中,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的是() A.风邪 B.火邪 C.暑邪 D.燥邪 E.以上都不是 16.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 A.怒则气上 B.思则气缓 C.悲则气消 D.惊则气乱 E.劳则气耗 17.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 A.正气不足 B.邪气侵袭 C.正邪相争 D.体质虚弱 E.气候异常 18.真寒假热证的病机是()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盛转阳 19.临床上气虚病变以下列哪项为多见()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历年真题和答案汇总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历年真题和答案汇总 一、以下每一道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1.患者男性,38岁。近日发热微恶寒,口苦,胁痛,尿短黄,大便粘臭,舌红苔薄白,脉数。其证候是 A.真寒假热 B.真热假寒 C.表热里寒 D.表寒里热 E.表里俱热 试题答案:D 2.在辨别寒热真假时,真象常反映在 A.面色 B.皮肤 C.四肢 D.舌、脉 E.胸、腹 试题答案:D 3.足太阴脾经的公孙穴位于 A.第一跖骨趾关节部,赤白肉际处 B.第一跖骨小头前缘,赤白肉际处 C.第一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处 D.第一跖骨基底部后下方,赤白肉际处 E.第一跖骨基底部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试题答案:E 4.患者男性。两天来腹痛腹泻水样便,日泻10余次,经治疗已缓解,目前口渴心烦,皮肤干瘪,眼窝凹陷,舌淡白苔薄黄,脉细无力。此证候属 A.阴虚 B.亡阴 C.津亏 D.实热 E.外燥 试题答案:C 5.被称为“阳脉之海”的经脉是 A.阳维脉 B.阳蹻脉

C.督脉 D.带脉 E.冲脉 试题答案:C 6.下列哪项不属于阴水证的临床表现 A.起病缓,病程长 B.水肿皮薄光亮 C.水肿先从下肢肿起 D.下半身肿痛 E.腰酸肢冷 试题答案:B 7.若寒邪中阻,腹痛拒按,宿食不化,舌苔白厚,脉象多见 A.弦紧 B.滑数 C.迟缓 D.结代 E.细涩 试题答案:A 8.患者男性,74岁。神情痴呆,表情淡漠,举止异常,面色晦滞,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滑。其病机是 A.痰火扰心 B.心血瘀阻 C.痰迷心窍 D.心脾两虚 E.肾精亏虚 试题答案:C 9.下列哪个腧穴是治疗小儿疳积、百日咳的首选穴 A.肺俞 B.四缝 C.膏肓 D.足三里 E.关元 试题答案:B 10.后溪通的奇经八脉中的 A.阳跷脉 B.督脉 C.阳维脉 D.任脉 E.带脉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1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1 一、以下每一道题下面有 A 、B、C、D、E 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每题 1 分,共40 分。 1、下列哪项是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主要病机( D ) A. 肾与膀胱气化失司 B.肺气不宣,脾失健运 C.脾肾两虚,精微下注 D.脾肾亏虚,湿浊内聚 E.肺脾气虚,卫表不固 2、上消化道出血时,一旦出现呕血,便提示胃内贮积的血量在( C ) A.5~20ml 以上 B.50~70ml 以上 C.250~300ml 以上 D.500~800ml 以上 E.800~1000ml 以上 3、患者,女,56 岁。患有慢性肾功能不全。现全身高度浮肿,乏力,五心烦热,肢冷,口中尿 臭,口干喜饮,腰膝酸软,小便短少,大便溏,舌质淡胖有齿痕,苔薄腻,脉沉细。查:BUN22mmol/L ,Cre400mmol/L 。其证型为( A )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賃軔朧。 A. 肝肾阴虚证 B.脾阳亏虚证 C.气阴两虚证 D.阴阳两虚证 E.肾阳衰微 4、患者有高血压病史 5 年,今晨起突然口齿不清,口角歪斜,右侧肢体活动障碍。应首选的检查 项目是( B )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祸測樅。 A. 脑电图 B.头部CT C.脑超声波 D.脑血管造影 E.腰穿脑脊液 5、除哪项外,均是脑出血的常见部位( A ) A. 蛛网膜下腔出血 B.小脑出血 C.内囊出血 D.桥脑出血 E.脑叶出血 6、下列哪项是肺结核(以补虚培元、抗痨杀虫为基本原则)肺阴亏损证的治法( E )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婭骒東。 A.健脾益肺 B.益气养阴 C.滋阴补血 D.滋阴降火 E.滋阴润肺 7、患者中年男性,周期性上腹痛多年,近半年来疼痛无周期性规律,并渐消瘦。胃镜见胃窦部有 1 个2cm×2.5cm 大小的溃疡,边缘呈不规则隆起,质脆易出血,应首先考虑的是( A )酽锕极

浅谈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技巧

浅谈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 西医学和中医学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为普遍的两大医学理论体系,它们指导着我们进行日常的医学实践,这两大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同的哲学基础,有其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发展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则兼收并蓄了中医学与西医学的长处,能够优势互补,提高临床疗效。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指综合运用中西医的医药理论和方法,在中西医药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中产生的新理论与新方法,通过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的要求,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与生命问题的科学。任何一种医学的发展都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临床,提高临床诊治疾病的水平与疗效。因此临床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主要领域,现就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进行浅述,以抛砖引玉,更合理的认识和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 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和途径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结合疾病的诊治 包括在诊断上的病证结合,在治疗时的综合协调,在理论上的相互为用。病证结合就是运用西医诊断方法确定病名,同时进行中医辨证,作出分型和分期。这样就从两种不同的医学角度审视疾病,既重视病因和局部病理改变,又通盘考虑疾病过程中的整体反应及动态变化,并以此指导治疗。综合协调是指在治疗的不同环节按中西医各自的理论优选各自的疗法,不是简单的中药加西药,而是有机配合、互相补充,这样往往能获得更高的疗效。理论上相互为用是根据不同需

要,或侧重以中医理论指导治疗,或侧重以西医理论指导治疗,或按中西医结合后形成的新理论指导治疗。 结合中西医诊断方法的研究 主要是用西医学和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四诊,或创造新的诊法。开展最多的是经络诊法和脉诊、舌诊。经络诊法是把中医学关于经络检查所见和西医诊断联系起来,通过相关性研究,创立耳穴诊病法和经络检查法。通过各种脉象仪、舌象仪,把医生诊脉时的指下感觉用图像、曲线、数字等客观指标表示出来,把各种舌诊所见舌苔、舌质的变化通过病理形态学、细胞学、生物化学、血液流变学及光学等方法客观地反映出来;另外对脉象及舌象进行中医相关对照和从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血液动力学等多方面进行原因和机理探讨。这项研究有利于中医四诊实现仪器化、客观化和规范化。 结合中医治法治则的研究 主要集中于对活血化瘀、清热解毒、通理攻下、补气养血、扶正固(培)本等治则的研究。方法是在肯定疗效的基础上,摸清用药规律,筛选方药,进而对适用该治则的有关方药进行药理作用、成分、配伍机制的实验研究,再将所取得的认识放到临床实践中验证。 结合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中医学基础理论内容十分丰富,有些与西医学理论完全不同,以往曾开展对阴阳学说、脏象学说、气血学说及有关“证”的研究等,主要是从西医角度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的发展

班级:姓名:学号: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的发展 不管是新旧事物,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中医和西医也是如此,在讨论中西医结合之前,我们应该了解中西医的优缺点: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对于中医很多人有去多截然不同的看法,有人赞同,也有人极力反对。当然,我觉得什么事物都是有正反两面的,无论是中医、西医也是一样,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我们就应该客观的认识中医和西医,避开其缺点,利用各自的优点,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 对于中医,有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优点自然有很多。首先是可以养生,防止未病。现在重视养生的人也越来越多,自然很多人都会去开一些中医药方,在生活中也同样采用各自中医养生的方法。另外,中医治疗首先就是望闻问切,注重对症治疗。通常通过医生的四诊疗法,不需要什么专业的辅助检查就可以判断病情的。即使一样的疾病,对于不同的人治疗方法都是不一样的,根据各自的症状也是可以随时增减药物剂量来对症治疗的,这和西医相比就是完全的优势。相比西医单纯的药物和手术治疗,中药有很多治疗方法,除了中药,还有针灸,推拿等方法。最后,通过很多实际中的例子,我们能发现很多西医都不能治疗的疾病,通过中医的各种治疗,可看到明显的治疗效果。总的来说中医的优点是:1、防患于未然,机体稍有功能上的变化,中医即认为是阴阳失衡,就要适当的调整。2、治病求本,发现问题就要找到发病的根本,从根本上去除疾病,从而使机体恢复正常状态。 3、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变化对人

体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人体本身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一个位臵有病,其根本不一定在这里,多数是两三个脏器或经络功能失衡的结果。4、辩证论治,有了疾病,不能就病治病,而是要通过四诊,也可以结合现代辅助检查设备,综合判断,分析透彻疾病的证型然后才可以处方治疗。 当然,中医还有不足的。虽然中医现在已有自己的体系,但是中医中的穴位、经络目前还是不能用科学来解释。中医的很对治疗方法都不能用科学来解释,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对中医持怀疑态度。另外一方面,中医治疗时间很长,所以一般人在一段时间后看不到效果也就放弃治疗了,也因为这个原因,中医不能应用与临床的急救上。 西医虽然没有中医的时间悠久,但是发展迅速,也成为现在主要的治疗手段。西医主要有治疗效果快,所以中医治病,发现早,治疗彻底,对机体没有损伤或损伤小,预后稳定。西医对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有辨病明确、解释浅显易懂、对药对症显效快、用药方便等优点。对疑难病和不能够解释的疾病,远期疗效差。 下面让我们分别从内外科这两个方面来了解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发展。 一、内科 中医、西医是我国和世界各国人民在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积累的宝贵经验。在其历史发展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和影响,形成了两个不同理论体系各自进行发展。 第一阶段(1949至六十年代中期):是中西医结合内科形成和逐渐

中西医结合模拟试题

中西医结合模拟试题

————————————————————————————————作者:————————————————————————————————日期:

A1型题 1.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是 A.《三因极-病证方论》 B.《伤寒杂病论》 C.《杂病源流犀烛》 D.《诸病源候论》 E.《诊籍》 答案:1.D 2.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是 A.四诊 B.八纲 C.辨证 D.A和C E.A和B和C 答案:2.E 3.以下不属于中医诊断基本原则的是 A.审察内外 B.整体观念 C.四诊合参 D.辨证求因 E.以上都不是 答案:3.E 4.以下不是望神重点的是

A.神志 B.面色 C.目光 D.形态 E.应答反应 答案:4.E 5.下列不属“假神”的表现的是 A.语声低微断续 B.突然颧红如妆 C.目光突然转亮 D.突然能食 E.神志突然转清 答案:5.A 6.“假神”的病机是 A.阴阳俱虚 B.气血两亏 C.阴阳离绝 D.阴虚阳亢 E.气滞血瘀 答案:6.C 7.病人言语失伦,瞳神呆滞,面色晦暗,反应迟钝属 A.无神 B.失神

C.精神异常 D.神气不足 E.假神 答案:7.B 8.下列不是“得神”的表现的是 A.神志清楚,语言清晰 B.目光明亮,精彩内含 C.面色荣润,表情自然 D.形赢色暗,两目有神 E.反应灵敏,动作灵活 答案:8.D 9.根据《灵枢?五色篇》的分法,整个面部称为“明堂”的部分是 A.鼻 B.眉间 C.额 D.颊侧 E.耳门 答案:9.A 10.根据《灵枢?五色篇》的分法,整个面部称为“蔽”的部分是 A.鼻 B.眉间 C.额 D.颊侧

中西医结合的现状与展望

中西医结合的现状与展望 【摘要】中西医结合是将传统的中医中药知识和方法与西医西药的知识和方法结合起来,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基础上,阐明机理进而获得新的医学认识的一种途径。中西医结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政府长期实行的方针,是中、西医学的交叉领域。中西医结合发轫于临床实践,以后逐渐演进为有明确发展目标和独特方法论的学术体系。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疾病诊治社会效益前景展望 【正文内容】中西医结合自华佗和关云长刮骨疗伤时就开始了,华佗的手术做得很好,因此它并不是现在才有的医学技术,只不过近二十年才开始系统化的结合,因为这时候西医和中医中药的发展都非常快,结合的形式和深度就更加广泛了。尤其实在手术、肿瘤治疗等领域,中西医结合是有卓越贡献的。中西医结合就跟西医和营养的结合一样,是一种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并不存在什么学术之争、领域之争,只是治疗、康复过程中的不同分工而已。 目前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和途径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在疾病的诊治中进行结合 包括在诊断上的病证结合,在治疗时的综合协调,在理论上的相互为用。病证结合就是运用西医诊断方法确定病名,同时进行中医辨证,作出分型和分期。这样就从两种不同的医学角度审视疾病,既重视病因和局部病理改变,又通盘考虑疾病过程中的整体反应及动态变化,并以此指导治疗。综合协调是指在治疗的不同环节按中西医各自的理论优选各自的疗法,不是简单的中药加西药,而是有机配合、互相补充,这样往往能获得更高的疗效。理论上相互为用是根据不同需要,或侧重以中医理论指导治疗,或侧重以西医理论指导治疗,或按中西医结合后形成的新理论指导治疗。 二、通过对中西医诊断方法的研究进行结合 主要是用西医学和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四诊,或创造新的诊法。开展最多的是经络诊法和脉诊、舌诊。经络诊法是把中医学关于经络检查所见和西医诊断联系起来,通过相关性研究,创立耳穴诊病法和经络检查法。通过各种脉象仪、舌象仪,把医生诊脉时的指下感觉用图像、曲线、数字等客观指标表示出来,把各种舌诊所见舌苔、舌质的变化通过病理形态学、细胞学、生物化学、血液流变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练习题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练习题 病因部分 1、有“善动不居”特性的邪气是 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燥邪 E、火邪 2、有“收引”特性的邪气是 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燥邪 E、火邪 3、有“轻扬开泄”特性的邪气是 A、寒邪 B、风邪 C、湿邪 D、燥邪 E、火邪 4、致病时常导致病程缠绵难愈,反复发作的邪气是 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火邪 E、瘀血 5、燥邪致病,最易损伤人体的 A、津液 B、气血 C、肾精 D、肝血 E、阳气 6、易致肿疡的邪气是 A、风邪 B、火邪 C、湿邪 D、燥邪 E、寒邪 7、易致出血的邪气是 A、风邪 B、火邪 C、湿邪 D、燥邪 E、寒邪 8、七情致病,首先影响 A、气机 B、经脉 C、肾精 D、血液 E、津液 9、七情对气机的影响,《内经》认为:恐则 A、气上 B、气下 C、气消 D、气结 E、气脱 10、暴怒时主要影响机体的 A、肝疏泄功能 B、肺呼吸功能 C、气化功能 D、心主血脉功能 E、脾运化功能 11、思虑劳神过度,容易损伤 A、心肺 B、心脾 C、脾肺 D、心肝 E、脾肾 12、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的是 A、饮食 B、六淫 C、七情 D、结石 E、疫疠 13、易于蒙蔽心窍的致病因素是 A、痰饮 B、瘀血 C、结石 D、疠气 E、风邪

1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瘀血致病临床特征? A、刺痛 B、肿块 C、出血 D、发绀 E、恶寒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练习题参考答案 病因部分 1、A 2、B 3、B 4、C 5、A 6、A 7、B 8、A 9、B 10、A 11、B 12、D 13、A 14、E

(完整版)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试题A

广西中医学院赛恩斯新医药学院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试题A 一、名词解释(共10分,每题2.5分) 萎缩性胃炎 慢性肾功能衰竭 重症哮喘: 脑栓塞 二、单选题(共30分,每题1分) 1、癫痫的治疗原则是:() A、一用药,可频繁更换使用。 B、开始即可多种抗痫药联用。 C、按发作类型选用抗痫药。 D、抗痫药可随意更改。 2、脑栓塞在病因上的特点为() A、脑栓塞者有栓子来源的原发病。 B、脑栓塞者有家族史。

C、脑栓塞者有高血压病史。 D、脑栓塞者有糖尿病史。 3、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具有诊断意义的辅助检查为() A、脑电图。 B、脑干诱发电位。 C、腰椎穿刺术。 D、头颅正侧位片。 4、胃溃疡较常见的症状是上腹部() A、进食后疼痛。 B、饥饿时疼痛。 C、持续性疼痛。 D、灼痛。 5、胃食管返流性病() A、做胃镜可以确诊。 B、主要症状为烧心。 C、与HP感染有关。 D、反流物胃酸。 6、脑出血者的治疗原则那项是错误的() A、溶栓治疗。 B、管理血压。 C、保持呼吸道通畅。 D、加强护理。

7、中风中脏腑和中经络的区别点是:() A、半身不遂。 B、偏身麻木。 C、口眼歪邪。 D、有无意识障碍。 8、中风中经络风痰阻络型的治疗原则那项是正确的() A、益气活血,育阴熄风。 B、清热化痰,醒脑开窍。 C、益气活血,通窍熄风。 D、健脾化痰,熄风通络。 9、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是() A、溃疡活动期。 B、溃疡愈合期。 C、溃疡好转期。 D、溃疡疤痕期。 10、心胸阵阵隐痛,动则益甚,神疲懒言,舌淡胖,脉细缓,其治法为() A、补养心气,鼓动心脉。 B、祛痰活血,宣痹通阳。 C、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D、补益阳气,温振心阳。 11、气滞心胸型心绞痛胸痛的特点()。

中医学基础练习题

阴阳学说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哪种说法不正确() A.火为阳,水为阴 B.南为阳,北为阴 C.木为阳,土为阴 D.功能为阳,物质为阴 E.动为阳,静为阴 2. 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A.上午 B.前半夜 C.下午D.后半夜 E.中午 3. 下列哪种情况不宜用阴阳概念来说明() A.昼与夜 B.天与地 C.表与风 D.水与火 E.左与右 4. 不属于阳的症状是() A.声高气粗 B.多言而躁动 C.面色鲜明 D.脉细涩 E.舌苔黄燥 5. 下列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阴”的含义为“阴邪”的是() A.阴虚则阳亢 B.阳盛则阴病 C.阴盛则阳病 D.阴损及阳 E.阳盛格阴 6. 可用阴阳的对立制约来解释的是() A.寒极生热 B.阴损及阳 C.寒者热之 D.重阳必阴 E.阴中求阳 7. 下列哪项不能说明阴阳互根互用关系() A.阳在外,阴之使也 B.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C.阴在内,阳之守也 D.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E.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8.“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可用阴阳学说中哪一个观点来解释()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消长平衡 D.相互转化 E.阴阳互损 9. “阴中求阳”是指()A.阴寒证用阳热之药 B.虚热证用滋阴药 C.虚寒证用补阳药 D.在补阳时适当配以补阴之品 E.在滋阴时适当配以补阳之品 10. “阳病治阴”的治则是针对下列何证() A.阳损及阴之证 B.阳盛伤阴之证 C.阳虚阴盛之证 D.阳气暴脱之证 E.阴虚阳亢之证 二、填空题 1.“阳胜则热”,是指致病,所导致的疾病性质是证; “阴胜则寒”,是指致病,所导致的疾病性质是证。 2.阴阳偏胜的治疗原则为;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为。 三、名词解释:(可不做解答,下去思考) 1.阴阳 2.互根 3.阳胜则热 4.阳虚则寒 5.阴虚则热 6.阴阳交感 7.阴阳对立制约 8.阴中求阳 9.阳中求阴 10.阴阳互藏 11.阴阳转化 12.阳胜则阴病 13.阴胜则阳病

中西医结合试题

(中西医结合) 一、单选题(每题1.5分) 1、关于晶状体的错误说法是( ) A、位于虹膜和玻璃体之间 B、有弹性 C、视近物时,睫状小带拉紧,晶状体变厚 D、属眼球的折光装置 E、以上都不对 2、下列哪种疾病血小板增多( )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溶血性贫血 C、脾功能亢进 D、药物中毒 E、尿毒症 3、患者,突然昏厥,喉有痰声,呕吐痰涎,呼吸气粗,舌苔白腻,脉沉滑。其治疗宜:( ) A、豁痰清热 B、解郁化痰 C、行气豁痰 D、清化痰热 E、燥湿去痰 4、以下所列项目不属青色主病范围者为( ) A、痛证 B、惊风 C、寒证 D、瘀血 E、水饮 5、丹痴的好发年龄是( ) A、1岁左右 B、2—5岁 C、2—8岁 D、3-10岁 E、任何年龄 6、火陷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火毒炽盛 B、阴液不足 C、气血亏虚 D、脾肾阳虚 E、肺卫不固 7、瘀血的病症特点,哪种说法不够准确( ) A、刺痛 B、胀痛 C、出血 D、淤斑

8、除哪项外,关节型白疕均可出现:( ) A、大小关节均可累及 B、关节弥漫红肿、酸痛 C、类风湿因子阳性 D、关节症状与皮损症状相平行,同时加重或减轻 E、血沉增快 9、关于心悸的论述,下列哪项不正确:( ) A、凡心虚胆怯所致者,多与精神因素有关 B、凡心血不足而成者,多有心血亏虚之象 C、凡由心阳不足所致者,病情较轻,常见面色白、形寒肢冷等 D、凡由水饮凌心所致者,常兼眩晕、胸脘痞满等 E、凡由心血瘀阻所致者,常见心痛脉涩 10、治疗痰浊头痛较好的组方是:( ) A、上星、血海、足三里、三阴交 B、合谷、三阴交、阿是穴 C、风池、头维、合谷、通天 D、中脘、丰隆、百会、印堂 E、悬颅、颔厌、太冲、太溪 11、申请个体行医的,须经执业医师注册后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执业满( ) A、一年 B、二年 C、三年 D、四年 E、五年 12、急性哮喘发作时,首选药物是( ) A、麻黄碱 B、异丙肾上腺素 C、肾上腺素 D、速尿 E、色甘酸钠 13、足太阴脾经的起止穴分别是:( ) A、隐白、大包 B、隐白、期门 C、大敦、大包 D、大包、隐白 E、大都、大包 14、下列各穴定位,不在同一水平线的是:( ) A、腹哀 B、承满 C、石关 D、建里 E、关门 15、下列何药尤善治腰以上风寒湿痹( )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考试大纲

第一单元呼吸系统疾病 细目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要点: 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与分级 3.并发症 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5.诊断 6.西医治疗 7.中医辨证论治 细目二:支气管哮喘 要点: 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 2.中医病因病机 3.临床表现 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5.诊断与鉴别诊断 6.西医治疗及控制水平分期 7.中医辨证论治 细目三:肺炎球菌肺炎 要点: 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 2.中医病因病机 3.临床表现 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5.诊断与鉴别诊断 6.西医治疗 7.中医辨证论治 细目四:肺结核 要点: 1.西医病因、病理、发病机制 2.中医病因病机 3.临床表现 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5.诊断及鉴别诊断 6.西医治疗 7.中医辨证论治 8.预防 细目五: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要点: 1.西医病因、病理和分类

2.中医病因病机 3.临床表现 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5.诊断与鉴别诊断 6.西医治疗 7.中医辨证论治 细目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要点: 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 2.中医病因病机 3.临床表现 4.并发症 5.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6.诊断与鉴别诊断 7.西医治疗 8.中医辨证论治 第二单元循环系统疾病 细目一:心力衰竭 要点: 1.基本病因、诱因 2.病理生理 3.临床分型 4.心力衰竭分期及心功能分级 细目二:急性心力衰竭 要点: 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诊断及急性左心衰严重程度分级 4.西医治疗 细目三:慢性心力衰竭 要点: 1.中医病因病机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4.诊断 5.鉴别诊断 6.西医治疗 7.中医辨证论治 细目四:心律失常 要点: 1.发生机制 2.心律失常的分类

中西医结合内科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https://www.doczj.com/doc/465556846.html, 中西医结合内科论文题目 一、最新中西医结合内科论文选题参考 1、《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调查问卷分析 2、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思考 3、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的中西医结合内科治疗 4、“临床路径式”教学法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5、《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教学实践心得 6、试论中西医结合内科教学 7、试论《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教学 8、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教学方法探讨 9、《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网络课程建设 10、中西医结合内科“痿病”篇教学方法探讨 11、中西医结合内科学黄疸 12、江苏省中医、中西医结合内科优势病种调查研究 13、中西医结合内科毕业实习临床带教之我见 14、对新世纪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呼吸衰竭》的几点商榷 15、中西医结合内科急症诊治初探 16、中西医结合内科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疗效观察 17、《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临床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18、《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课程的教学反思问题 19、《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网络课程建设情况介绍 20、《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https://www.doczj.com/doc/465556846.html, 二、中西医结合内科论文题目大全 1、中西医结合内科教学改革调查问卷的研制 2、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3、《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课程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4、案例教学法在中西医结合内科肝病教学使用效果随机平行对照研究 5、从执业医师考试角度探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6、《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7、多媒体技术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8、勤奋、博学、不断进取的医学事业开拓者——记著名中西医结合内科专家裴正学 9、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10、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考试模式的的反思与改革探索 11、《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12、《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案例教学的尝试 13、浅谈《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临床实践教学改革 14、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教学实践初探 15、案例式教学法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临床见习的应用 16、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17、中西医结合内科治疗阑尾炎的体会 18、20例中西医结合内科治疗高龄老年胆总管结石 19、对中西医结合内科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疗效研究 20、对中西医结合内科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疗效研究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及答案(一)

(一)A型题 1.古代哲学认为,宇宙的构成本原是: A.水 B.天 C.地 D.风 E.气 2.气的根本属性是: A.上升 B.下降 C.外出 D.运动 E.静止 3.精气生万物的机理是天地阴阳二气的: A.互根互用 B.对立制约 C.交感合和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 4.精气神学说中所谓的“精”主要指: A.生殖之精 B.后天之精

C.自然界之清气 D.肾中所藏之精 E.水谷精微 5.天、地、万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是: A.气 B.气机 C.气化 D.彼此感应 E.神 6.精气神学说中的“神”主要指: A.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表现及其内在规律 B.人体内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 C.一切生物生命力的外在表现 D.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E.以上均是 7.精气神学说中特别重视: A.精的作用 B.气的作用 C.神的作用 D.精气互化的作用 E.精气生养神的作用 8.阴阳属性的征兆是:

B.水火 C.上下 D.晦明 E.寒热 9.阴阳比较完整而简要的概念是: A.事物的对立 B.事物的对立统一 C.事物的一分为二 D.事物内部的一分为二 E.事物特定属性的一分为二 10.阴阳交感是指: A.阴阳二气的和谐状况 B.阴阳二气是运动的 C.阴阳二气的相互运动 D.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E.阴阳二气的对峙 11.天地阴阳二气交感是万物发生和变化的: A.结果 B.根由 C.形式 D.物质

12.“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阴阳的: A.交互感应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 13.“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说明阴阳的: A.制约 B.交感 C.消长 D.互根 E.互用 14.“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说明阴阳的: A.交互感应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 15.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阳的脏是: A.心 B.肺

中西医结合内科考试习题(带答案)

第一单元呼吸系统疾病 细目一:慢性支气管炎 A1型题 1.下列各项,不属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病因是(D ) A.外邪侵袭 B.肺脏虚弱 C.脾虚生痰 D.肝火犯肺 E.肾气虚衰 2.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应首选的治疗措施是(A ) A.控制感染 B.祛痰镇咳 C.解痉平喘 D.止咳 E.氧疗 3.慢支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诊断时排除其他心肺疾病后,在病程方面的规定是(B) A.每年发病累计2个月,并连续5年或以上 B.每年发病累计3个月,并连续2 年或以上 C.每年发病累计2个月,并连续3 年或以上 D.每年发病累计6个月,并连续3 年或以上 E.每年发病累计3个月,并连续5 年或以上 4.下列各项,关于慢性支气管炎中医的病变脏腑叙述正确的是(A ) A.病位在肺,涉及脾、肾 B.病位在肺,涉及肝、脾、肾 C.病位在肺,涉及肝、脾 D.病位在肾,涉及肺、脾 E.病位在肾,涉及肺、心 5.下列关于慢性支气管炎体征的叙述,错误的是(E ) A.早期常无明显体征 B.有时在肺底部可闻及湿性和干性啰音 C.长期反复发作,可见肺气肿的体征 D.发作时有广泛的湿哕音和哮鸣音 E.常在背部出现固定性啰音 A2型题 1.张某,患慢支十余年,近日感冒后病情加重,症见咳喘气急,胸部胀闷,痰白量多,伴有恶寒,身热,无汗,口不渴,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治疗应首选的方剂是(B ) A.麻杏石甘汤加减 B.三拗汤加减 C.小青龙汤加减 D.平喘固本汤加减 E.桑白皮汤加减 2.某男,65岁,咳嗽、咯痰二十余年,近3年来出现气喘。在肺底部可闻及湿性哕音,双肺广泛哮鸣音。其诊断是(D ) A.支气管肺癌 B.支气管哮喘 C.支气管扩张 D.慢性支气管炎喘息型 E.肺结核 3.老年男性,反复咳喘5—6年,今年入冬以来病情加重,咳嗽喘逆,夜间不得卧,咯痰色白,清稀量多,冷空气刺激加重,易患感冒,常兼恶寒,肢冷,舌苔白滑,脉弦紧。其中医治法是(E ) A.宣肺散寒,化痰止咳 B.清热解表,止咳平喘 C.燥湿化痰,降气止咳 D.清热化痰,宣肺止咳 E.温肺化饮,散寒止咳 B1型题 l—2题

(完整版)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呼吸系统疾病 细目一:慢性支气管炎 (一)实证 1、风寒犯肺证 治法:宣肺散寒,化痰止咳 方药:三拗汤加减。 2、风热犯肺证 治法:清热解表,止咳平喘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 3、痰浊阻肺证 治法:燥湿化痰,降气止咳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4、痰热郁肺证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止咳 方药:桑白皮汤加减 5、寒饮伏肺证 治法:温肺化饮,散寒止咳 方药:小青龙汤加减 (二)虚证 1、肺气虚证 治法:补肺益气,化痰止咳 方药:补肺汤加减 2、肺脾气虚证 治法:补肺健脾,止咳化痰 方药: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加减 3、肺肾阴虚证 治法:滋阴补肾,润肺止咳 方药:沙参麦冬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减细目二:支气管哮喘 (一)发作期 1、寒哮证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药:射干麻黄汤加减 2、热哮证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方药:定喘汤加减 (二)缓解期 1、肺虚证 治法:补肺固卫 方药:玉屏风散加味 2、脾虚证治法:健脾化痰 方药:六君子汤加味 3、肾虚证 治法:补肾纳气 方药: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加减 细目三:肺炎 1、邪犯肺卫证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或桑菊饮加减 2、痰热壅肺证 治法:清热化痰,宽胸止咳 方药:麻杏石甘汤合苇茎汤加减 3、热闭心神证 治法:清热解毒,化痰开窍 方药:清营汤加减 4、阴竭阳脱证 治法:益气养阴,回阳固脱 方药:生脉散合四逆汤加减 5、正虚邪恋证 治法:益气养阴,润肺化痰 方药:竹叶石膏汤加减 细目四:肺结核 1、肺阴亏损证 治法:滋阴润肺 方药:月华丸加减 2、阴虚火旺证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加减3、气阴耗伤证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保真汤加减 4、阴阳两虚证 治法:滋阴补阳 方药:补天大造丸加减 细目五: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1、气滞血瘀证 治法:活血散瘀,行气化滞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2、痰湿毒蕴证 治法:祛湿化痰,清热解毒 方药:导痰汤加减 3、阴虚毒热证 治法:养阴清热,解毒散结 方药:沙参麦冬汤合五味消毒饮。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少阳经应流注至 A.手厥阴经 B.足少阳经 C.足厥阴经 D.手少阴经 2.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寒与热 B.上与下 C.动与静 D.邪与正 3.按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以下哪一条是错误的? A.木为水之子 B.水为火之所不胜 C.火为土之母 D.金为木之所胜 4.《素问·五脏别论》称为“满而不能实”者是指 A.五脏 B.六腑 C.奇恒之腑 D.脏腑 5.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肺主气,司呼吸 B.肺主升清 C.肺主通调水道 D.肺主治节 6.脾统血的含义是 A.脾有推动血液在经脉中流行的作用 B.脾有调节经脉中血流量的作用 C.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的作用 D.脾有贮藏血液的作用 7.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主要是 A.心阳 B.肺气 C.脾气 D.肾阳 8.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脉 B.筋 C.髓 D.骨 9.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咯,多因感受哪种病邪?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燥邪 10.下列属于“用寒远寒”治法的是 A.阴盛慎用寒药 B.阳虚慎用寒药 C.冬季慎用寒药 D.假寒慎用寒药 11.能产生天癸的物质是

A.水谷精微 B.肾精 C.冲任气血 D.命门之火 12.五行中土的特性是 A.生发、柔和 B.阳热、上炎 C.长养、化育 D.清静、收杀 13.膀胱贮存和排泄小便,主要依赖于 A.肝的疏泄作用 B.肺的宣发肃降作用 C.膀胱的气化作用 D.肾的气化作用 14.气的上升运动太过,称为 A.气滞 B.气逆 C.气不降 D.气脱 15.分布于面颊部的经脉是 A.足阳明胃经 B.足少阳胆经 C.手少阳三焦经 D.手太阳小肠经 16.湿邪致病往往缠绵难愈,是由于 A.湿为阴邪 B.湿性重浊 C.湿性粘滞 D.湿性趋下 17.痰、饮、水、湿同源而异流,其中最清稀的是 A.痰 B.饮 C.水 D.湿 18.对津液不具有直接固摄作用的是 A.肝 B.肺 C.脾 D.肾 19.孙络是指 A.十五别络 B.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 C.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 D.十二皮部的络脉 20.由于暑性升散,故致病可见 A.易伤人体上部及肌表 B.易生风动血 C.易耗气伤津 D.易为阳热症状 21.能调节十二经气血,主生殖功能的经脉是 A.督脉 B.带脉 C.任脉 D.冲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