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工程施工工艺规程

建筑工程施工工艺规程

建筑工程施工工艺规程
建筑工程施工工艺规程

建筑工程施工工艺规程

(安装部分)

一.建筑给、排水系统及采暖系统安装

1.室内给水系统安装

1.1一般规定

1.给水管道必须采用与管材相适应的管件,生活给水系统所涉及的材料必须达到饮用水卫生标准。

2.给水管道禁止使用镀锌钢管和铸铁水龙头。

3.给水立管和装有3个以上配水点的支管始端,均应安装可拆卸的连接件。冷、热水管上下平行安装时热水管应在冷水管上方,冷、热水管垂直平行安装时热水管应在冷水管左侧。

4.对安装所需要的管材、配件和阀门等应该核对产品合格证、质量保证书、规格型号、品种和数量并进行外观检查。

1.2施工工艺

1.室内给水管道工艺流程

引入管—→底层(隐蔽)横、立干管与支管安装—→埋地给水管道水压试验及验收—→楼板洞口找正—→给水横管、支管安装—→给水系统水压试验及验收—→冲水消毒达标

2.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1)室内埋地管道安装至外墙外应不小于1m,管口应及时封堵。

(2)管道穿过楼板、屋面,应预留孔洞或预埋套管,预留孔洞尺寸应为管道外径加40mm。

(3)给水引入管与排水管排出管的水平净距不得小于1m。室内给水管与排水管道平行敷设时,两管间的最小水平净距不得小于0.5m;交叉敷设时,垂直净距不得小于0.15m。给水管应铺在排水管上面,若给水管必须铺在排水管下面时,给水管应加套管,其长度不得小于排水管管径的3倍。

(4)给水水平管道应有2‰-5‰的坡度坡向泄水装置。

(5)水表应安装在便于检修、不受曝晒、污染和冻结的地方。

(6)管道水压试验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未注明时,各种管道系统试验压力均为工作压力的1.5倍,但不小于0.6MPa。一般分两次进行,地下管道在隐蔽前要进行水压试验,管道系统安装完毕后再进行水压试验。

(7)水压试验时,金属及复合管给水管道系统,在试验压力下观察10min,压力降不大于0.02MPa,然后降到工作压力进行检查,应不漏不渗;塑料管给水管道系统在试验压力下稳压1h,压力降不得超0.05MPa,然后在工作压力得1.15倍状态下稳压2h,压力降不得超0.03MPa,同时检查各连接处不得渗漏。并做好试验记录。

(8)生活给水系统管道在交付使用前必须冲洗和消毒。

1.3聚丙烯(PP-R)管道施工工艺

1.材料、工具

(1)给水聚丙烯管材和管件,应有省级(含)以上质量检验部门的产品合格证和产品卫生检验合格证明。

(2)管材上应标明规格、型号、管系列、生产厂名或商标、生产日期。

(3)管道热熔连接时,应采用专用配套的熔接管件和工具。

(4)管道采用法兰连接时,应采用专用的法兰连接件。

(5)管材和管件宜采用同一原料生产的产品。

2.管材和管件的外观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管材和管件的内、外壁应光滑平整,无气泡、裂口、裂纹、砂孔、脱皮、凹陷、毛刺和明显的痕纹;管壁颜色一致,无色泽不均、严重缩形和分解变色线。

(2)管材和管件不应含有可见杂质。

(3)管材的端面应切割平整,并垂直于管材轴线。

(4)管件应完整、无缺陷、无变形;合模缝浇口应平整、无开裂。

(5)管材宜采用白色或灰色。

3.管道安装

(1)管道安装时,纵、横轴线不得扭曲,穿墙或穿楼板时,不宜强制校正管道。

(2)管道与其他金属管道平行敷设时,管道之间应有不小于100mm的净保护距离,且聚丙烯管道宜在金属管内侧;管道不得敷设在热水管或蒸汽管的上方,且平面位置应错开;与其他管道交叉时,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3)管道暗敷在地坪面层下时,应按设计图纸要求准确定位,施工时如需设计变更,应做好设计变更和隐蔽工程记录。

(4)管道嵌墙暗敷时,管槽的深度应比管道外径大20mm,宽度应比管道外径大40mm,管道试压合格后,应做好水压试验和隐蔽工程记录,管槽应用M7.5级水泥砂浆填实。

(5)热水管穿墙时,应预埋钢套管,冷水管穿墙时,应预留孔洞,洞口尺寸应比管道外径大40mm。

(6)管道穿楼板时,应设置钢套管,套管应高出楼(地)面50mm;管道穿楼板、屋面,应采取严格的防水措施,且将固定支架安装牢固。

(7)在室内地下的管道敷设时应在土建回填土夯实后,再开挖安装管道。埋地管道回填时,应用砂土或颗粒不大于5mm的土壤回填至管顶300mm处进行夯实。室内埋地管道的覆土厚度应不小于300mm。严禁将管道安装在松土上。

(8)管道出地坪处应设置保护管,其高度应高出地坪100mm。

(9)室外埋地引入管应敷设在冰冻线以下,一般覆土厚度不应小于700mm。

4.管道连接

(1)同材质的给水聚丙烯管材与管件应采用热熔连接或电熔连接。

(2)给水聚丙烯管道与金属管道、阀门及管件连接时,应采用带金属嵌件的聚丙烯过渡管件,该管件与聚丙烯管应采用热熔连接,与金属管及配件应采用丝扣或法兰连接。

(3)暗敷在地坪面层下或墙体内的管道,不得采用丝扣或法兰连接。

5.支、吊架安装

(1)PP-R管安装时,必须按不同管径设置管卡或吊架,位置应正确,埋设要牢固平整,管卡与管道接触应紧密,但不得损伤管道表面。

(2)采用金属管卡或支、吊架时,与管道接触部分应加塑料或橡胶软垫。

(3)法兰连接部位应设置支、吊架。

6.PP-R管水压试验在设计无要求时,应符合以下规定:

(1)冷水管试验压力,应为系统工作压力的1.5倍,但不得小于0.6MPa。

(2)热水管试验压力,应为系统工作压力的2.0倍,但不得小于1.5MPa。

(3)热熔、电熔连接的管道,水压试验应在管道连接24h后进行。

(4)水压试验宜从管道最低处向管道内冲水,在管道最高处和管道末端排出管道内的空气,在试验压力下稳压1h,压力降不得超0.05MPa,然后在工作压力得1.15倍状态下稳压2h,压力降不得超0.03MPa。

(5)水压试验合格后,应做好试验记录,并经监理工程师或使用方签字,方可进行下

道工序施工。

1.4室内消火栓系统施工工艺

1.室内消火栓系统安装完成后,应取屋顶层试验消火栓和首层取二处消火栓试射试验,达到设计要求为合格。

2.安装消火栓水龙带,水龙带与水枪和快速接头绑扎好后,应根据箱内构造将水龙带挂放在箱内的挂钉、托盘或支架上。

3.箱式消火栓安装应栓口朝外,并不应安装在门轴侧。栓口中心距地面1.1m。

4.阀门中心距箱侧面为140mm,距箱后内表面为100mm。

2.室内排水系统安装

2.1一般规定

1.室内排水管一般采用柔性接口机制排水铸铁管或硬聚氯乙稀塑料管。管径小于50mm 时,可采用钢管。承插连接的排水管道安装时,其承口朝向应与水流方向相反(通气管例外)。排水塑料管可采用粘结。

2.管道安装应按施工图要求的位置、标高及敷设坡度进行施工。排水横管管径不小于排水支管管径,排水立管管径不小于排水横管管径,排出管管径不小于立管管径。

3.排出管是室内排水的总管。指由底层排水管到室外第一个排水检查井之间的管道。排出管与立管连接处宜采用两个45°弯头或弯曲半径不小于4倍管径的90°弯头,也可采用带清通口的弯头。

4.与高层排水立管直接连接的排出管,弯管底部应用混凝土支墩承托或采用固定措施。排出管应埋设于冰冻线以下,严禁铺设在冻土和未经处理的松土上。

5.支架应固定在承重结构上,横管管卡间距不超过2m,立管管卡间距不超过3m,当楼层高度不超过4m时,立管上可设一个管卡,管卡距地面或楼面1.5m—1.8m。管卡应设在承口上面,同一房间的支架应设置在同一高度。

6.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进场验收,必须具有质量证明文件,其规格、型号及性能检测报告应符合国家技术标准或设计要求。

2.2施工工艺

1.工艺流程

排出管—→底层横干管与支管—→埋地排水管道灌水试验及验收—→楼板洞修正和埋设立管支架—→排水立管—→排水横管和支管—→隐蔽横支管灌水试验及验收—→管道通球试验及验收

2.采用水泥接口的承插铸铁管,应使用普通硅酸盐425水泥,石棉应使用4级石棉。养护时间不少于24h。

3.埋地排水管道灌水试验及验收

(1)管道经24h养护后,可做灌水试验,先用橡皮胶囊放入排出管口,用气筒向胶囊内打压指0.3MPa,然后可往管道内充水。

(2)充满水后可用检验锤均匀的轻击管道外壁,进行外观检查。15min后,确认无渗漏,可二次充满水5min内液面不下降为合格。

(3)隐蔽管道验收合格后,各方应在“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和“管道灌水试验记录”签字认可,方可进行隐蔽。

(4)验收完毕,取出胶囊把管道的水排出。

(5)回填土应分层夯实,每层不大于0.3m,土质中不应含有乱石杂物等。塑料管道周围应填10cm厚的中砂,第一层土应掌握夯力,以免损坏管道。

4.排水立管安装

(1)如设计无要求,立管三通中距楼板200—300mm为宜。

(2)为了便于安装和维修,排水立管不得半明半暗,立管中心距净墙面的距离为:管径50—75mm时,为90—100mm;管径100mm时,为110—120mm;管径150mm时,为140—150mm为宜。立管管件承口外侧与净墙面最大距离不得超过50mm。

(3)立管安装到屋顶后,出屋面的高度应符合有关要求,并安装透气帽。

5.排水横管与支管

(1)排水立管安装结束后,可安装横支管。

(2)待横管与立管三通接口达到强度后,安装支托吊架,再安装支立管。

(3)支管安装应考虑出楼板高度,大便器管口宜高出净地面10—20mm,地漏宜低于净地面5—10mm,面盆、菜盆、浴盆管口宜高出净地面50—100mm。

(4)支立管接口达到强度后,应对孔洞周边进行清理,支设模板,灌洞前应将孔洞浇水湿润,用不低于C20混凝土分两次进行浇灌、捣实,浇灌后的孔洞宜低于楼板10—20mm。

6.隐蔽横支管灌水试验及验收

(1)对敷设于吊顶内、暗敷在卫生间地面内的管道,都应做灌水试验。

(2)试验程序同“埋地排水管道灌水试验及验收”。

7.管道通球试验及验收

(1)管道系统安装完毕,可对立管、横干管进行通球试验。

(2)球可从立管顶部或立管检查口放入(球径为管内径的2/3),从顶层支管用水管或水桶往管内注入一定量的水,球从排出管顺利流出为合格。

3.室内采暖系统安装

3.1一般规定

1.焊接钢管的连接,管径小于或等于32mm,采用螺纹连接;管径大于32mm,采用焊接。管径小于或等于100mm的镀锌钢管应采用镀锌管件螺纹连接,套丝扣时破坏的镀锌层表面应做防腐处理;管径大于100mm的镀锌钢管应采用法兰或卡套式专用管件连接,镀锌钢管与法兰的焊接处应进行二次镀锌。

2.管道安装应有坡度,如设计无要求,其坡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热水采暖管道及汽水同向流动的蒸汽和凝结水管道,坡度为3‰,不小于2‰。

(2)汽水逆向流动的蒸汽管道,坡度不小于5‰。

(3)散热器支管坡度为1﹪,坡向应利于排气和泄水。

3.管道接口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法兰连接时衬垫不得凸入管内,其外边缘接近螺栓孔为宜。不得安装双垫或偏垫。

(2)连接法兰的螺栓,直径和长度应符合标准,拧紧后,突出螺母的长度不应大于螺杆直径的1/2。

(3)螺纹连接管道安装后的螺纹根部应有2—3扣的外露螺纹,多余的麻丝应清理干净并做防腐处理。

(4)当采暖热媒为110—130℃的高温水时,管道可拆卸件应使用法兰,不得使用长丝和活接头。法兰垫料应使用耐热橡胶板。

4.管道支、吊、托架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位置正确,埋设应平整牢固。

(2)固定支架与管道接触应紧密,固定应牢固。

(3)固定在建筑结构上的管道支、吊架,不得影响结构安全。

5.金属管道立管管卡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楼层高度小于或等于5m,每层必须安装1个。

(2)楼层大于5m,每层不得少于2个。

(3)管卡安装高度,距地面应为1.5—1.8m,2个以上管卡可均匀安装,同一房间内的管卡应安装在同一高度上。

6.管道穿过墙壁和楼板,应设置金属套管。安装在楼板内的套管,其顶部应高出装饰地面20mm;安装在卫生间和厨房间的套管,其顶部应高出装饰地面50mm,底部应与楼板底面相平;安装在墙壁内的套管其两端与饰面相平。穿过楼板的套管与管道之间的缝隙,应用阻燃密实材料填塞,防水油膏封口,端面应光滑。

7.管道保温应符合下列规定:

(1)岩棉管壳、聚胺脂瓦块的接缝应错开盖缝绑扎。

(2)保温层的厚度应均匀,绑扎牢固。玻璃丝布缠绕搭接长度不得小于20mm。

(3)橡塑海绵的厚度应均匀,接缝处应严密、平整。

8.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进场验收,必须具有质量证明文件,其规格、型号及性能检测报告应符合国家技术标准或设计要求。

3.2施工工艺

1.工艺流程

干管支架安装—→干管、主立管安装—→隐蔽管道水压试验、保温及验收—→立管支架和套管埋设—→支立管安装—→散热器组对试压及就位安装—→散热器支管安装—→系统试压、清洗、调试及验收—→管道系统防腐涂漆

2.干管支架安装

(1)支架安装前应对制作好的支架进行防锈及清理焊渣,再刷防锈漆两遍。

(2)埋入式支架安装:按照支架位置在墙、板上打洞,孔洞深度应不小于150mm,孔洞直径应比支架燕尾处大20mm。支架埋入墙内的深度不小于120mm,用M10水泥砂浆填洞。埋设的支架应养护72h后方可承托管道。

3.干管、主立管安装

(1)管道干管开孔后的钢渣应及时清理,不得残留管内,焊接管道分支管,端面与主管表面间隙不得大于2mm,并不得将支管插入主管内。

(2)管道的焊缝或弯曲部位不得焊接支管,支管距焊缝的距离应不小于100mm。

(3)采暖管道变径应使用偏心大小头。蒸汽采暖管道供汽管应使管底齐平,蒸汽回水管应使用同心大小头,热水采暖管道应使管顶齐平。

4.隐蔽管道水压试验、保温及验收

(1)地沟或吊顶内的管道,安装完毕后,应进行水压试验,试验压力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无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蒸汽、热水采暖系统,应以系统顶点工作压力加0.1MPa做水压试验,同时在系统顶点的试验压力不小于0.3MPa。

b.高温热水采暖系统,试验压力为系统顶点工作压力加0.4MPa。

c.使用塑料管及符合管的热水采暖系统,应以系统顶点工作压力加0.2MPa做水压试验,同时在系统顶点的试验压力不小于0.4MPa。

(2)管道系统注水时,应在系统最高处设置排气阀门,待阀门出水时关闭阀门,试压时,当表压达到工作压力时,应对管道进行外观检查,查看是否有渗漏。如有渗漏应做好位置记录,停止下道工序,把管内的水排净进行修复(不得带压维修)。

(3)管道修复后应再次注水、试压,打泵机升压速度应均匀,当表压达到工作压力时,应缓慢升压,表压升至规定压力。检验方法:使用钢管及符合管的采暖系统应在试验压力下

10min内压力降不大于0.02MPa,降至工作压力后检查,不渗不漏;使用塑料管采暖系统应在试验压力下1h内压力降不大于0.05MPa,然后降至工作压力的1.15倍,稳压2h,压力降不大于0.03MPa,同时各连接处不渗不漏。为合格。

(4)试压合格后,各方应在“管道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和“管道水压试验记录”签字认可,方可进行隐蔽。

(5)试压验收完毕,管道保温前,应对焊接处或丝扣连接处做防腐处理。立管的高度不大于5m时,可在中间部位焊接一个托盘,大于5m时,应焊接两个托盘,并应匀称焊接。

5.散热器组对试压、就位安装

(1)现场组装和整组出场的散热器,安装前应做单组水压试验。试验压力如设计无要求时,应为工作压力的1.5倍,但不小于0.6MPa,试验时间为2—3min,压力不降、不渗不漏。

(2)散热器支架安装前应防锈漆一道,面漆一道。

(3)散热器安装后的背面与墙表面的距离,应符合设计或产品说明书的要求,如无要求时应为30mm,距窗台不小于50mm,距地面高度设计无要求时,挂装的应为150—200mm。

6.散热器支管长度等于大于1.5m,应在支管中间安装角钢支架。

7.系统水压试验、清洗、调试及验收

(1)采暖系统安装完毕,应进行水压试验。试压程序同第4条“隐蔽管道水压试验”的规定。

(2)水压试验验收合格后,应对全系统进行管道清洗。清洗时自来水管应连接在供水管道上,回水管为排出管。管道的清洗压力应不小于0.4MPa,流速不小于1.5m/s。清洗时间以出水口不含泥沙,进、出水口水质颜色一致为合格。

8.采暖系统试压、清洗结束,应对采暖管道外表面、散热器、麻丝进行清理,刷防锈漆一遍,面漆两遍。

二、建筑电气工程安装

1.一般规定

(1)额定电压交流1KV及以下,直流1.5KV及以下的应为低压电气设备、器具和材料,额定电压大于交流1KV及以下,直流1.5KV及以下的应为高压电气设备、器具和材料。

(2)除设计要求外,承力建筑钢结构构件上,不得采用熔焊连接固定电气线路、设备和器具支架、螺栓等部件,且严禁热加工开孔。

(3)电气设备上计量仪表与电气保护有关的仪器、仪表应检定合格,运行前应进行校核调试准确,当投入运行时应在有效期内。

(4)接地(PE)或接零(PEN)支线必须单独与接地或接零干线相连接,不得串连连接。

(5)电气工程所用的主要设备、材料、成品和半成品必须符合国家或行业颁布的技术标准,应有出厂合格证、质量证明书和相应的技术文件,并取得相关产品的产品认证。

(6)电气安装用的紧固件,除地脚螺栓外,应用铜或热浸镀锌制品。

(7)柜、盘开孔处应装绝缘护口(瓷嘴、塑料或橡胶圈),严禁电焊、气焊开孔。

2.成套配电柜、控制柜和动力、照明配电箱安装

2.1柜、盘设备材料进场验收

1.包装及密封良好。

2.型号、规格符合设计要求,设备无损伤,附件、备件齐全。

3.应有生产许可证,“CCC”认证标志和证书复印件及试验记录,出厂合格证、产品的技术文件齐全。

2.2施工工艺

1.配电柜、盘的底座一般采用型钢制作,如槽钢、角钢;型钢规格大小根据柜、盘的大小、重量、尺寸确定。

2.采用膨胀螺栓固定是目前较简便的固定方法,适用于混凝土上的型钢和柜、盘的直接固定及混凝土、砖墙上配电箱、盘的固定。

3.基础型钢应有可靠的接地,应从接地装置直接引至基础型钢,接地线宜选用不小于120mm2的扁钢和圆钢,扁钢厚度不小于4mm,焊接应为扁钢宽度的2倍,应不少于3个棱边,圆钢焊接应为圆钢直径的6倍,应两侧满焊。

4.柜门及门锁应调整得开闭灵活。金属制品可开启的柜门应与接地的金属构架采用软铜线可靠的连接。

5.柜、盘上的仪表等元件应用螺栓固定,不得将其直接焊在盘上、柜壁上。

6.柜、盘内配线应按施工图规定,接线正确、整齐美观,绝缘良好,编号清晰,连接牢固;且不得有中间接头;应有裕量。二次回路接线应符合下列要求:

(1)电流回路导线截面不小于2.5mm2。

(2)电压、控制、保护、信号等回路不小于1.5mm2。

(3)接到活动门、板上的二次配线必须采用2.5mm2以上的多股铜芯软绝缘线。

(4)插接式接线端子,不同截面的两根导线不得接在同一端子上;对于螺栓连接端子,当接两根导线时,中间应加平垫片;导线端部剥切长度为插接端子的长度,不应将导线绝缘层插入,以免造成接触不良,也不应插入过少,以致掉落,每个接线端子的一端,接线不得超过两根。

(5)二次回路接地应设专用螺栓。

7.引入柜、盘内电缆及芯线应符合下列要求:

(1)引入柜、盘内电缆应排列整齐,编号清晰,避免交叉,并应固定牢固,不得使所接端子排受到机械应力。

(2)铠装电缆在进入柜、盘后,应将钢带切断,切断处的端部应扎紧,并应将钢带接地。

(3)橡胶绝缘的芯线应用外套绝缘管保护。

(4)强、弱电回路不应使用同一根电缆,并应分别成束分开排列。

2.3动力、照明配电箱的安装

1.配电箱的安装高度底面距地应不低于 1.5m,箱内衬板应为难燃或阻燃材料,如采用木制作应做防火处理,配电箱开孔应与配管吻合,并应在订货时就明确提出敲落孔的数量及规格,否则应用开孔器现场开孔;不得采用电、气焊切割。

2.暗装配电箱应配合土建将箱体同时按图纸要求安装于墙内,若预留洞口,应考虑需配管侧留置高度、宽度和应根据配管的直径、煨弯的倍数,比箱体应大300—500mm,不配管侧不宜大于80mm;配管必须到位,附件应齐全,在配管和接地线做好以后,并填好隐蔽工程记录,可将洞口周围用细石混凝土或水泥砂浆填实填牢。

3.明装配电箱的固定可采用预埋铁件或开角螺栓,小型的可预埋木转但应防腐,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膨胀螺栓、串心螺栓、支架等作法。

3.电缆敷设

3.1一般规定

1.金属电缆支架、电缆导管必须接地(PE)或接零(PEN)可靠。

2.电缆敷设严禁有绞拧,铠装压扁,护层断裂和表面严重划伤等缺陷。

3.在三相四线制(TN-C)系统中,采用电力电缆不应采用三芯电缆,外加一根单芯电缆

或导线,或以电缆金属护套等作中性线等方式。

4.三相系统中使用单芯电缆,应组成紧贴的正三角形排列,并每隔1m应用绑带扎牢。

5.并列安装的电缆其长度应一致,弯曲半径应为同心圆,且应满足直径最大的电缆弯曲半径及要求弯曲半径大的为依据。

6.电缆敷设时,在电缆起、终端头与电缆接头附近应留有备用长度,支线电缆应在全长上留出适当余度,可做波浪形敷设。

3.2直埋电缆施工工艺

1.工艺流程

电缆沟定位方线—→电缆沟开挖—→电缆敷设—→埋设标志桩

2.电缆的埋设深度距地面不小于0.7m,穿越农田时不应小于1m。在引入建筑物与建筑物交叉或绕过建筑物处,可根据实际情况埋浅点,但应采取保护措施。

3.直埋电缆的上下方需垫不小于100mm厚软土或沙层,并盖上混凝土板或用砖做保护盖板,其盖板宽度应超过电缆两侧各50mm。

4.电缆敷设完毕后应检查,是否有损伤,在电缆两端、中间接头处,电缆井内、电缆穿管处,垂直位差处均应有余量,为使维修用可作波浪状摆设,也可有意作Ω状敷设,并在隐蔽工程记录表明。

5.当电缆敷设完毕,经检查无问题并经监理或建设单位确认后可回填,先回填100mm 砂或软土,盖上混凝土或砖保护盖,分层回填土每200-300mm夯实1次,填平填实,并做好隐蔽记录。

6.直埋电缆在拐弯、接头、终端,进出建筑物等地设置明显标志桩或标志牌,以便维修或今后敷设管路及改造提供依据。直线段每隔50-100m处应设标志桩,标志桩一般露出地面150mm,一般采用C20钢筋混凝土预制埋设。

3.3电缆沟内电缆敷设工艺

1.工艺流程

电缆沟验收—→电缆支架制作安装—→电缆敷设—→挂标志牌

2.电缆沟底应平整,电缆沟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排水应按段进行,每段应不超过50m,设有集水井并应用1‰的坡度,坡向集水井,井底铺设卵石或碎石层与砂层,保持电缆沟内无积水。

3.电缆支架应热浸镀锌或除锈,刷两遍防锈漆,再进行安装。

4.电缆支架安装完后,应按设计要求进行接地,所有金属支架和穿墙套管必须连成一个电气通路。

5.电力电缆和控制电缆应分开排列。

6.电缆在支架上敷设时,高压应在上面,低压在下面,控制电缆在最下面;如两侧装设支架,则电力电缆与控制电缆应分别装在两侧支架上。

7.电缆在支架上水平敷设间距:电力电缆间距不得小于35mm,还不得小于电缆外径尺寸;不同等级电力电缆间及其与控制电缆间的最小净距为100mm;控制电缆不做规定,但应排列整齐。

8.电缆在支架上敷设,拐弯处的最小弯曲半径应符合电缆最小允许弯曲半径。

9.沿电缆敷设线路:两端、拐弯处、交叉处应挂标志牌。注明电缆编号、规格、型号、电压等级及起始位置。

4.电线、电缆穿管和线槽敷设

4.1一般规定

1.在顶棚内由接线盒引向器具的绝缘导线,应采用可挠性金属软管或金属软管等,保护导线不应有裸露部分。

2.配线工程施工完毕后,应进行各回路的绝缘检查,保护地线连接可靠,对带有漏电保护装置的线路应做模拟动作并做好记录。

3.各种电线、电缆均应用生产许可证,产品符合国家相应产品标准,应用合格证“CCC”认证标志和证明文件。

4.2穿管施工工艺

1.工艺流程

选择电线电缆—→穿带线扫管—→管内穿线

2.进出户的导线应使用橡胶绝缘导线,严禁使用塑料绝缘导线。

3.相线、中性线及保护地线的颜色应加以区分,用黄绿色相间的导线作保护地线,淡蓝色导线作中性线。同一单位工程的相线颜色应做统一规定。

4.穿线时应注意的问题:

(1)管内导线不得有接头。

(2)同一交流回路的导线必须穿于同一管内。

(3)不同回路、不同电压和交流与直流的导线,不得穿于同一管内,但以下几种情况除外:额定电压在50V以下的回路;同一设备或同一流水作业线设备的电力回路和无特殊防干扰要求的控制回路;同一花灯的几个回路;同类照明的几个回路;但管内的导线总数不应多于8根。

(4)导线在变形缝处,补偿装置应活动自如。导线应留有一定余度。

(5)敷设于垂直管路中的导线,当超过以下长度时,应在管口和接线盒中加以固定:截面积为50mm2的导线为30m;截面积70mm2的导线为20m;截面积180-240mm2之间的导线为18m。

5.导线穿完剪断导线时,导线预留长度:

(1)接线盒、开关盒、插座盒及灯头盒内的导线为15cm。

(2)配电箱内导线应为配电箱体周长的2/1。

(3)出户导线为1.5m。

(4)公用导线在分支处,可不剪断导线而直接穿过。

5.槽板配线

5.1一般规定

1.绝缘导线的规格、型号必须符合设计要求。线槽内导线的线芯最小允许截面:铜导线为1.0mm2;铝导线为

2.5mm2。

2.导线在槽板内部不得有接头,接头置于接线盒或器具内,盖板不应挤伤导线的绝缘层。

3.塑料线槽必须采用难燃型硬聚氯乙稀塑料挤压成形。

5.2施工工艺

1.工艺流程

画线定位—→槽板选择—→槽板固定—→槽内放线固定盖板—→导线连接测试绝缘—→盖接线盒

2.槽板配线在穿过楼板或墙壁时,应用保护管,且穿过楼板处必须用钢管保护,其保护高度距地面不应小于1.8m;装设开关的地方可引至开关的位置。

3.过变形缝时应做补偿处理。

4.槽板在转角处连接,把两根槽板端部各锯成45°斜角;线槽封端处,将底槽锯成斜角。

5.固定底板时,可在距底板起点或终点50mm处,用钉子或平头木螺丝固定,中间两钉间距一般不大于500mm,三相槽板的地板固定,应左右交错着钉;在砖墙固定槽板,可用钉子把槽板钉在预先埋好的木砖或木条上;在混凝土上,可用预先埋好绕有铁丝的木螺丝固定。

6.塑料胀管固定槽板,混凝土墙,砖墙可以塑料胀管固定槽板,钻孔敲入胀管,与建筑物表面平齐,用石膏将缝隙填实抹平,用沉头螺丝将槽板固定在胀管上,紧贴建筑物表面,应先固定两端,在固定中间,同时找正线槽底板,要横平竖直,并沿建筑物形状表面进行敷设。

7.放线,导线应顺直,不得有挤压、背扣、扭结和受损现象,绑扎导线用尼龙带,不允许用金属丝进行绑扎,在接线处的导线预留长度不应超过150mm。塑料槽板可随放线随压盖板。

8.盖板接头与底板接头应错开,错开应大于20mm,盖板接头应锯成45°角,进行拼接,T型分支处应三角叉接,拼接应严密。

9.导线敷设至灯具、开关、插座或接头处,要留出100mm线头。

10.盖接线盒。槽板导线接头应加接线盒。

6.普通灯具安装

6.1一般规定

1.当灯具距地面高度小于

2.4m时,灯具的可接近裸露导线必须接地(PE)或接零(PEN)可靠,并应有专用接地螺栓,且有标识。

2.灯具固定应牢固可靠,禁止使用木楔。每个灯具固定用的螺钉或螺栓不应少于2个;当绝缘台直径为75mm及以下时,可使用一个。

3.采用钢管作灯具的吊杆时,钢管内径不应小于10mm;壁厚不应小于1.5mm。

4.花灯吊钩圆钢直径不应小于灯具挂销直径,且不应小于6mm。大型花灯的固定及悬吊装置,应按灯具重量的2倍做过载试验。

5.灯具应有合格证,“CCC”认证标志和认证证书复印件。

6.2施工工艺

1.工艺流程

灯具检查—→测位画线、预埋预留固定件、打眼安装固定件—→灯具组装—→灯具安装接线—→通电试运行

2.根据场所不同安装灯具

(1)易燃和易爆场所应采用防爆式灯具。

(2)有腐蚀性气体和特别潮湿的场所应采用封闭式灯具,灯具的各部位应做好防腐处理。

(3)潮湿的厂房和户外的灯具应采用有泄水孔的封闭式灯具。

(4)除开敞式外,其他各类灯具的灯泡容量在100W以上者均应采用瓷灯口。

3.没要求预留预埋件的灯具,安装前应先测位划线,确保灯具位置准确,成排灯具横平竖直,根据灯具的重量匹配膨胀螺栓、尼龙胀塞、塑料胀塞等,用电锤打眼,安装固定件。

4.灯具安装完毕后,经检查确认牢固无变形,绝缘测试检查合格后,方允许通电试运行。检查灯具的控制是否灵活、准确;开关与灯具控制顺序是否对应,灯具有无异常噪音。

7.开关、插座、风扇安装

7.1一般规定

1.开关、插座、吊扇应有合格证,“CCC”认证标志和认证证书复印件。

2.开关、插座面板接线盒无破裂,应具有足够的强度,表面光滑平整,无弯曲变形现象。

3.风扇的各种零配件应齐全,扇叶无变形和受损现象,吊杆上的悬挂销钉必须装设防震橡皮垫及防松装置,涂层完整,调速器等附件适配。

4.插座安装规定

(1)车间及实验室的插座安装高度距地面不应小于0.3m。

(2)幼儿园、小学等儿童活动场所应采用安全插座,若采用普通插座,其安装高度不应低于1.8m。

(3)在潮湿场所,应采用密封良好并带保护接地触头的防水防溅插座,安装高度不低于1.5m。在特别潮湿和有易燃、易爆气体及粉尘的场所不应安装插座。

(4)当交流、直流或不同电压等级的插座安装在同一场所时,应有明显区别,且必须选择不同结构、不同规格和不能互换的插座,其配套的插头,应按交流、直

流或不同电压等级区别使用。

(5)当接插有触电危险家用电气的电源时,应采用能断开电源的带开关插座,开关断开相线。

5.开关安装规定

(1)同一建筑物的开关采用同一系列的产品,开关的通断位置一致,操作灵活,接触可靠。

(2)相线应经开关控制,不得设置软线引至床边的床头开关。

(3)开关安装位置便于操作,不得安装于单扇门后。开关边缘距门框边缘距离150-200mm,开关距地高度1.3m。

(4)开关安装位置及控制顺序应与灯位相对应。

(5)多尘潮湿场所和户外应选用防水开关或加装保护箱。

(6)在易燃、易爆和特别潮湿的场所,开关应分别采用防爆型、密封型或安装在其他场所控制。

6.风扇安装规定

(1)吊扇开关应控制有序不错位,吊扇安装高度不得低于2.5m

(2)壁扇安装高度,下侧边缘距地面不小于1.8m,且接地或接零牢固。

7.2施工工艺

1.工艺流程

定位画线—→清理底座—→接线—→安装—→通电试验

2.开关接线应控制相线,接点接触可靠,操作灵活。多股线应挂锡再进行压接。

3.插座接线应符合下列规定:

(1)单相两孔插座,面对插座的右孔或上孔与相线连接;左孔或下孔与零线连接;单相三孔插座,面对插座的右孔与相线连接,左孔与零线连接。

(2)单相三孔、三相四孔及三相五孔插座的接地或接零线接在上孔。插座的接地端子不与零线端子连接。同一场所的三相插座,接线的相序一致。

(3)接地或接零线在插座间不串联连接。

(4)插座箱中多个插座导线连接时,应用LG型压接帽压接总头,也可将导线绞接在一起用焊锡焊牢或采用端子排进行分支连接。

4.吊扇挂钩应安装牢固,挂钩的直径不应小于吊扇悬挂销钉的直径,且不得小于8mm。

5.壁扇底座采用尼龙塞或膨胀螺栓固定,数量不得少于两个,且直径不应小于8mm。壁扇防护罩扣紧,固定可靠。

6.开关、插座、风扇安装完毕后,应对各支路绝缘进行测试,合格后进行通电试验。

(1)开关应反复试验通断灵活、接触可靠。

(2)插座应全部用插座三相检测仪检测接线是否正确及漏电开关动作情况,并用漏电检测仪检测插座的所有漏电开关动作时间,不合格的必须更换。

(3)通电运转时,吊扇扇叶无明显颤动和异常声响;壁扇扇叶和防护罩无明显颤动和异常声响。

安装工艺流程

水电安装主要工序及技术要求 一、施工准备: 1、安装项目经理、安装技术负责人、施工队长、技术员在工程开 工之前应认真熟悉图纸,安装技术负责人负责施工方案的编制,项目经理、技术员参与施工方案的制定;根据施工方案确定的施工和技术交底的具体措施做好准备工作。 2、参看有关专业设备图和装饰施工图,核对各种管道的坐标、标 高是否有交叉,合理布置管道、桥架排列,对于变更必须由甲方签订工程变更单后方可进行施工,否则应严格按图纸进行施工。 二、预留、预埋: 1、由安装技术负责人组织安装项目经理、技术员、施工队长进行 图纸内部会审,熟悉各专业的技术要求; 2、水电预埋与主体施工同时进行,由专人负责,配合土建施工确 保预埋套管位置、型号、数量准确无误,安装牢固可靠,严禁事后凿墙打洞;穿线套管设备密切配合土建施工,梁柱、楼板中的管线与钢筋绑扎同步进行,墙内管线在砌筑时埋入,所有隐蔽工程均及时做好隐蔽工程记录,加强与其他专业工程等安全施工的配合协作,对土建做好技术交底,由土建配合预留。 三、安装阶段: 安装工程与土建内装饰穿插进行,设备安装尽量在土建抹灰前进行,以免影响装饰工程质量;本阶段施工过程中应充分做好劳动力、材料的准备工作,与土建施工做好工序穿插及配合,加强对土建成品

的保护,使整个施工过程有条不紊的进行。 四、安装工序: 1、室内给水管安装 安装准备预留预埋预制加工(支架制作安装)干管安装立管安装支管安装管道强度试压管道防腐、保温管道系统试压管通水管道冲洗、消毒。 2、排水管安装: 埋地铺设管道宜分两段施工,第一段先做±0.00以下的室内部分至伸出外墙为止。待土建施工结束后,再铺设第二段,从外墙边接入检查井。 楼层管道的安装按下列工序进行,○1按管道系统和卫生设备的设计位置,结合设备排水的尺寸与排水管道口施工要求,在墙、柱和楼地面上划出管道中心线,并确定排水管道预留管口的坐标,作出标记。○2检查各预留孔洞的位置和尺寸并加以顺通。○3按管道走向及管段的中心线标记,进行测量。管道距墙、柱尺寸应符合规范规定。○4选定合格的管材和管件,进行配管和断管。○5支承件和固定支架的形式应符合设计要求,安装应平整牢固。金属支承件应作防锈处理,安装间距应符合规范要求。○6按预留管口位置及管道中心线,依次安装管道和伸缩节,并连接各管口。安装一般应自下向上分层进行,先安装立管,后安装横管,连续施工。○7管道系统安装完毕后,应对管道外观质量和安装尺寸进行复核检查,无误后,再依次通水试验。

生产工艺文件编制指导书--范文

生产工艺文件编制指导书—范文 1. 目的 对产品制造工艺文件编制的全过程进行规范和控制,确保编制的产品制造工艺满足产品图纸的设计要求。 2. 范围 本文规定了编制工艺文件的基本要求、依据和程序。 本文适用于浙江金港汽车有限公司产品工艺文件的编制、审批。 3. 编制工艺文件的主要依据 3.1产品图样及技术文件; 3.2产品生产纲领、计划、质量计划; 3.3相关的法规、标准; 3.4产品生产性质和公司现有生产条件; 3.5工业卫生和环境控制要求; 3.6国内外同类产品的有关先进工艺技术资料。 4. 编制工艺文件的基本要求 4.1工艺文件是直接指导现场生产操作的重要技术文件,应做到正确、完整、统一、清晰; 4.2在充分利用公司现有生产条件的基础上尽可能采用国内外先进工艺技术; 4.3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提高生产率和降低消耗; 4.4编制工艺文件应考虑安全和工业卫生措施; 4.5各专业工艺文件在编制过程中应协调一致,不得相互矛盾; 4.6工艺文件中所用术语、符号、代号及计量单位应符合有关标准、法规规定,字体应端正,文字符合国家标准简化字; 4.7在工艺文件编制中,应以文字、图示等方式明确规定工艺评定标准。不宜用方案、图示表达清楚时,可在工艺文件上标明样品评定。

5.工艺文件的编制程序 5.1产品工艺方案的设计程序 5.1.1产品工艺方案由产品开发部主管工艺工程师根据设计依据中规定的资料提出几种方案; 5.1.2产品开发部项目负责人组织各专业项目责任人讨论确定最佳方案,一般方案由产品开发部经理审核,报至技术中心总监批准; 5.1.3重大项目由技术总监审核。 5.2产品工艺路线设计程序 产品工艺路线由产品开发部主管工艺人员根据设计依据中规定的资料及产品工艺方案,原则上要提出两个以上的方案,经过分析、优化、对比选择最佳方案,报产品开发部经理审批。 5.3专用工艺规程编制程序 5.3.1熟悉编制工艺规程的所需资料; 5.3.2选择原材料形式和制造方法; 5.3.3选择工序中各工步的加工内容和顺序; 5.3.4选择或计算有关工艺参数; 5.3.5选择设备或工艺装备,提出设计明细表、专用工艺装备明细表、外购工具明细表; 5.3.6工位器具明细表和专用工艺装备设计任务书等; 5.3.7编制工艺定额; 5.3.8编制作业指导书等指导性工艺文件。 5.4典型工艺规程编制程序 5.4.1熟悉编制工艺所需的资料; 5.4.2分析产品零部件并将其分组; 5.4.3确定每组零部件的代表件; 5.4.4根据每组零部件的生产批量,设计其代表件的工艺规程。 5.5关键工序和特殊工序(过程)工艺文件的编制程序 5.5.1关键工序的确定依据 a)产品主要质量特性; b)对产品质量有重大影响的工序;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的步骤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的步骤 一、零件分析 1、分析零件结构特点,确定零件的主要加工方法 2、分析零件加工技术要求,确定重要表面的精加工方法 3、根据零件的结构和精度,做出零件加工工艺性评价 二、确定毛坯 1、根据零件的材料和生产批量选择毛坯种类 2、根据毛坯总余量和毛坯制造工艺特点确定毛坯的形状和大小 3、绘制毛坯工件合图 三、确定各表面加工方法 根据零件各加工表面的形状、结构特点和加工批量逐一列出各表面的加工方法。注意方法可以有多种方案,再根据现有条件进行比较,选择一种最适合的方案。 四、确定定位基准 1、选择粗基准 按照粗基准的选择原则为第一道工序加工选择基准。 2、选择精基准 按照精基准的选择原则确定第一道工序以外的各表面的定位基准,以便确定定位方案和按照基准先行的原则安排工艺路线。 五、划分加工阶段 一般零件的加工阶段划分为三个阶段:粗加工、半精加工、精加工阶段。粗加工阶段一般的工作有:粗车、粗铣、粗刨、粗镗等。半精加工阶段一般工作有:半精车、半精铣、半精刨、半精镗等。精加工阶段的一般工作有:精车、精铣、精刨、精镗、粗磨、精磨。 当零件尺寸精度为IT6级以上,表面粗糙度Ra0.4以上要进行超精加工。 六、热处理工艺安排及辅助工序安排 热处理工艺将零件加工阶段自然分开。一般情况下铸造后毛坯要进行时效处理,锻造后毛坯要进行正火或退火处理,然后进行粗加工。粗加工后,复杂铸件要进行二次时效,轴类零件一般进行调质处理,然后进行半精加工。各类淬火放在磨削加工前进行,表面化学处理放在零件加工后进行。 辅助工序包括去毛刺、划线、涂防锈油、涂防锈漆等也要在需要的时候安排进去。 七、拟订工艺路线 1、按照基准先行、先主后次、先粗后精、先面后孔的原则安排工艺路线。并以重要表面的加工为主线,其他表面的加工穿插其中。一般次要表面的加工是在精加工前或磨削加工前进行的,重要表面的最后的精加工为放在整个加工过程的最后进行。 2、根据加工批量及现有生产条件考虑工序的集中与分散,以便更合理地安排工艺路线。 3、安工序按排零件加工的工艺路线 八、工序设计 1、选择工序的切削机床、切削刀具、夹具、量具 2、确定工序的加工余量,计算各表面的工序尺寸 3、选择合理的切削参数,计算工序的工时定额 九、填写工艺卡片 根据设计好的内容将相关项目填入工艺卡片中。工艺卡片有三种:工艺过程卡、工艺卡和工序卡。

装配工艺规程

装配工艺规程 基本概念 装配 按照一定的技术要求,将若干个零件装成一个组件或部件,或将若干个零件,部件装成一个机器的工艺过程,称为装配 部件装配 凡是将两个以上的零件结合在一起或将零件与几个组件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装配单位的装配工作叫部件装配 装配工序 由一个或一组工人在不更换设备或地点的情况下完成的装配工作叫装配工序 装配方法: 完全互换装配法:在装配时各配合零件不经修配、选择或调整即可达到装配精度的方法。 选择装配法:将组成环的公差放大到经济加工精度,通过选择合适的零件进行装配,以保 证达到规定的安装精度。 调整装配法:装配时,根据装配实际的需要,改变产品中可调整的零件的相对位置或选用 合适的调整件以达到装配精度的方法。 修配装配法:装配时,根据装配的实际需要,在某一零件上除去少量预留修配量,以达到 装配精度的方法。 装配工作的要点:零件的清理和清洗工作。 清理工作包括去除残留的型砂、铁锈、切削等。 相配表面在配合或连接前的润滑。 相配零件的配合尺寸要准确。试车时的事前检查。 边装配边检查 试车时的事前检查。 装配尺寸链:指把影响某一装配精度的有关尺寸彼此按顺序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封闭图形,这些相互关联的封闭尺寸图形,称为装配尺寸链。全部组成尺寸为不同零件设计尺寸。 组成装配尺寸链至少有增环,减环和封闭环 装配尺寸链的计算: 根据装配方法,尺寸链的解法有完全互换法,选择法,修配法和调整法 封闭环基本尺寸,等于增环的基本尺寸之和减去减环的基本尺寸之和 封闭环的公差,等于所有组成环的公差之和 装配工艺规程 装配工艺过程及内容 组成:Ⅰ)装配前的准备工作:对零件进行清理和清洗;对某些零件进行修配,密封性实验或旋 转件的平衡实验 Ⅱ)装配工作:装配工作包括部件装配和总装配。把零件和部件结合成一台完整产品的过 程称为总装配。产品在进入总装以前的装配工作称为部件装配。部件装配 是从蕨零件开始的,装配蕨件可以是一个精简也可以是低一级的装配单位Ⅲ)调整,精度检查和试车:调整是指调节零件或机构的相对位置;装配精度检验包括工作精度检验和几何精度检验;试车是机器装配后,按设计要求进行运转实验;喷漆,涂 油和装箱 制定装配工艺规程内容 原则:1.保证产品装配质量;2.合理安排装配工序;3.尽可能少占车间的生产面积 方法:1.要对产品进行分析;2.确定组织形式;3.制定装配工艺卡片 内容:1.确定装配技术要求;2.制定检验方法;3.选择装配所需设备,工具;4.制定时间定额.

工艺规程的编制与管理规程

工艺规程的编制与管理规程 目的: 建立工艺规程的编制和管理规程,明确工艺规程编制的内容要求及管理程序,使其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 范围: 每个正式批准,投入正式生产的药品都应有完整的工艺规程。 责任: 生产部负责制订; 质保部负责审核; 主管生产的副总经理批准; 工艺规程的编制与管理人员执行。 内容: 1.总则 1.1工艺是生产产品的具体方法,是把人、机、料、环四大因素,在特定条件下结合起来,把静态因素变为动态生产过程的手段。 工艺方法的先进性、可行性、严肃性和相对稳定性,是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工艺方法用文字、图表或其他载体确定下来,就是工艺文件。制药工业的主要工艺文件之一是工艺规程。 1.2工艺规程是根据试制过程的技术资料,经过验证,对产品的原辅材料、生产过程、 规格标准、包装设计、质量控制等进行全面描述,用以指导和规范产品制造的基准性标 准文件,为计划、组织和控制生产,制定生产指令、包装指令、批记录提供依据,也是企业各部门共同遵循的准则。 2.工艺规程的编制依据和基本要求 2.1应符合本公司文件系统管理规程的基本要求。 2.2编制工艺规程必须以法定标准(即中华人民和国药典、部颁标准)和对产品批准的注册文件(批文)为依据。由生产部试制和工艺验证结束后,会同质保部、供应部、相关生产车间组织编写和编制过程中要科学地总结试制生产和验证的经验与数据,采取先进的技术,确保产品优质,指标先进,生产安全。 2.3各种工艺技术参数和技术经济定额之度、量、衡单位均按国家规定,采取法定计量单位。 2.4成品名称以法定通用名为准。 2.5原材料名称一律采用法定名,适当附注商品名或其他通用别名。 2.6成品、中间体、原料分子量一律以最新国际原子量表计算,取两位小数。 3.工艺规程的主要内容及说明

制定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步骤和方法

制定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步骤和方法 工艺规程是生产工人操作的依据 ,在加工过程中操 作 者要不折不扣地按照工艺规程进行生产。随着新技术、新设 备的不断出现 ,作为指导生产活动的工艺规程也必须与时俱 进,不断创新 ,不断完善。笔者就如何制定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的步骤谈一下浅显的看法。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1. 工艺规程是指导生产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技术文件 应及时向有关人员反映 ,经该工艺规程的主管工艺人员更改 并经批准后才能执行 ,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随意更改。 件的工艺过程是一个整体 ,对过程中任何工序的更改都要从 整体的观点去分析。 2. 工艺规程是进行生产准备和生产管理的依据 工艺规程是由产品设计到加工制造的桥梁。为了把零件 的设计图样变成产品 ,必须在物资方面以及生产管理方面做 系列的准备工作。 3. 工艺规程是新厂建设和旧厂改造的重要技术资料 在执行过程中 ,如果发现工艺规程有错误或有好的建议 个零

在建设新厂或在老厂的基础上为某种新产品的投产扩 建车间时,工艺规程可以提供生产需要的机床和其他设备的 种类、规格、数量、各类设备的布局、建筑面积、生产工人的工种、数量以及必须具备的技术等级等数据。 、制定工艺规程所依据的技术资料 制定工艺规程的工作是从研究零件图及其技术条件开 始的。工艺人员在制定工艺规程时,首先要确定其内容,将这 些内容划分成工序,进而为各工序选择适当的设备,并根据零 件图和规定的生产纲领决定取得毛坯的方法。由此可见,制定 工艺规程应当具备以下主要技术资料。 1.产品零件图及有关部件图或总装图 产品零件图和与之相应的技术条件是规定对所制零件 要求的唯一文件,是零件制成后进行检验和验收的唯一依据。 因此,产品零件图应当正确而完善。工艺人员在为制定工艺规程而研究产品零件图时,其主要目的是认真领会零件图的各 项技术要求,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以确保产品质量。 2.生产纲领 生产纲领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应当出产的产品数量。有

机械零件加工工艺规程方案设计说明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综合训练(三)项目名称:机械零件加工工艺规程方案设计 学生:超强鲁晓帆业鑫世辉 汤龙彪田大江邢永强姬笑歌班级:机自15-4班 学号: 03 05 06 10 15 16 20 22 24 任课教师:宏梅 完成时间: 2018.6.15 工程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二零一八年二月

综合训练项目三机械零件加工工艺规程方案设计 一、目的 1.使学生具有制定工艺规程的初步能力。能综合运用金属切削原理、金属切削刀具、金属切削机床、机床夹具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合理的制定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包括零件工艺性分析、工艺路线拟定,编制零件加工工艺过程卡片。 2.进一步提高查阅资料,熟练地使用设计手册、参考资料等方面的能力。 3.通过设计的全过程,使学生学会进行工艺设计的程序和方法,培养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二、设计原始条件 1.原始零件图1 2.生产纲领:大批大量生产 三、设计工作容(成果形式) 1.零件图1(比例1:1); 2.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片1; 3.设计说明书1份。 四、评价标准 评价表 总成绩:(总分 10%) 指导教师:年月日

摘要 本文是对拔叉零件加工应用及加工的工艺性分析,主要包括对零件图的分析、毛坯的选择、零件的装夹、工艺路线的制订、刀具的选择、切削用量的确定、加工工艺文件的填写。选择正确的加工方法,设计合理的加工工艺过程。此外还对拔叉零件的两道工序的加工设计了专用夹具. 机床夹具的种类很多,其中,使用围最广的通用夹具,规格尺寸多已标准化,并且有专业的工厂进行生产。而广泛用于批量生产,专为某工件加工工序服务的专用夹具,则需要各制造厂根据工件加工工艺自行设计制造。本论文夹具设计的主要容是设计2套夹具。 关键词:加工工艺;加工方法;工艺文件;夹具

水电安装施工工艺流程

施工工艺 1、电管敷设 2、 电管敷设的工艺流程: 1.每层电线管预埋必须与土建主体结构施工密切配合,现浇砼楼板内的在底层敷设电线管,待电管敷设结束后再扎面筋(上层筋)。要求钢筋绑扎时分片、分块进行或在底板筋完工后留一段时间让安装人员敷设电管,最后同意扎面筋。 2.电管敷设在现浇砼内,不得刷漆,以保证现浇砼跟电管的结合度。 3.预埋灯盒时,一定要拉线,尺寸要准确。

4.垂直砼墙面里的盒子预埋时要先了解将来地面找平采用何种材料和厚度,同一房间,过道要打水平线,防止拆模后预埋盒高低不一。 5.由砼墙至非砼墙内的或由砼地坪伸出与填充墙内管连接的管子敷设时,为了减少人员走动时的碰撞,应尽量缩短露出地坪的高度,一般控制在15cm 左右,如是薄壁电管,应留丝头在外。 6.管子敷设后,为防止异物及砼进入管内,应及时用橡胶堵头封口,特别是朝天口一定要封堵严密。 7.进户电缆套管敷设时,管外皮应加上水环,两头要打喇叭口并坡向室外。 8.±0.00以下预埋的穿电缆保护管均应采用厚壁电线管(也可用镀锌钢管或焊接钢管)。 9.管子进箱、盒要顺直,箱盒固定牢固,由于底层筋绑扎后要垫高(底层筋保护层),现浇砼楼板内电管进盒时一般做鸭脖形。 10.配盒超过下列长度时,中间应加过线盒: 45m无弯曲时;b.30m一个弯时; 20m两个弯时;d.12m三个弯时。 11.为了确保管路畅通,拆模后,管盒要及时清理,如有堵塞要及时清理或采取相应措施。 12.所有管路敷设完毕,及时请甲方(现场监理)验收,并在<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单上签字认可。 二、管内穿线工艺 穿线工艺流程: 具体的质量要求 1.穿线前应清除管内积水,浮锈等杂物,一般从两端穿入钢丝,绑扎钢丝球,两人配合来回拉动,完后用气压泵吹出管内浮锈,吹入滑石粉。 2.内穿导线根数,必须符合设计要求,管内导线的总截面(含绝缘层)不应超过管子截面积的40%,导线在管内不得有接头和扭结,需接头时应在接线盒连接。管口处装设护口保护导线绝缘层,以免破坏导线绝缘层。在不进入盒(箱)的垂直朝天管口,穿入导线后,应将管口随时作密封处理。 3.导线连接,单芯导线采用接线帽,多股导线采用单卷法或缠绕法机械压接,连接后均要搪锡,要求饱满无漏焊。然后包扎绝缘层,里面用两层黄腊带缠绕,外面包两层黑胶布。 4.单股导线与设备连接应弯成单眼,搪上锡后接到桩头螺杆上,单眼应以顺时针方向弯成旋入。多股导线要用线鼻子压接后才能接到桩头上。

第7章%20机械加工工艺规程[1]

第7章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习 题 7-1 T 形螺杆如图7-1所示。其工艺过程如下,请分出工序、安装、工位、工步及走刀。 ⑴ 在锯床上切断下料Φ35×125; ⑵ 在车床上夹一头车端面,打顶尖孔; ⑶ 用尾架后顶尖顶住工件后,车Φ30外圆及T20外圆(第一刀车至Φ24,第二刀车至 Φ20),车螺纹,倒角; ⑷ 在车床上车Φ18外圆及端面; ⑸ 在卧式铣床上用两把铣刀同时铣Φ18圆柱上的宽15的两个平面,将工件回转90°(利 用转台),铣另两个面,这样作出四方头。 图7-1 7-2 如图7-2所示套筒零件,加工表面A 时要求保证尺寸10+0.10mm ,若在铣床上采用静调整 法加工时以左端端面定位,试标注此工序的工序尺寸。 7-3 如图7-3所示定位套零件,在大批量生产时制定该零件的工艺过程是:先以工件的右端 端面及外圆定位加工左端端面、外圆及凸肩,保持尺寸5±0.05mm 及将来车右端端面时的加工余量 1.5mm ,然后再以已加工好的左端端面及外圆定位加工右端端面、外圆、凸肩及内孔,保持尺寸60-0.25 mm 。试标注这两道工序的工序尺寸。 图7-2 图7-3 2?45?

7-4 如图7-4所示为一锻造或铸造的轴套,通常是孔的加工余量较大,外圆的加工余量较小, 试选择粗、精基准。 7-5 试提出成批生产如图7-5所示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从工序到工步),并指出各工 序的定位基准。 7-6 图7-6所示的轴类零件,在卧式铣床上,采用调整法且用两把铣刀组合在一起同时加工 两个槽。当此工序以大端端面为轴向定位基准时,根据零件图,重新标注工序尺寸A 。 图 7-4 图 7-5

泵体盖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工艺装备设计

课程设计 题目:泵体盖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M12-6H螺纹孔中的Ф10孔工艺装备设 计 班级: 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一、设计题目 泵体盖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M12-6H螺纹孔中的Ф10孔工艺装备设计 二、原始资料 (1) 被加工零件的零件图1张 (2) 生产类型:大批大量生产 三、上交材料 (1) 被加工工件的零件图1张 (2) 毛坯图1张 (3)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综合卡片(参附表1) 1张 (4) 与所设计夹具对应那道工序的工序卡片1张 (4) 夹具装配图1张 (5) 夹具体零件图1张 (6) 课程设计说明书(5000~8000字) 1份 说明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章节) ①目录 ②摘要(中外文对照的,各占一页) ③零件工艺性分析 ④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 ⑤指定工序的专用机床夹具设计 ⑥方案综合评价与结论 ⑦体会与展望 ⑧参考文献 列出参考文献(包括书、期刊、报告等,10条以上) 课程设计说明书一律用A4纸、纵向打印. 四、进度安排(参考) (1) 熟悉零件,画零件图2天 (2) 选择工艺方案,确定工艺路线,填写工艺过程综合卡片5天 (3) 工艺装备设计(画夹具装配图及夹具体图) 9天

(4) 编写说明书3天 (5) 准备及答辩2天 五、指导教师评语 成绩: 指导教师 日期

摘要 在机械制造的机械加工,检验,装配,焊接和热处理等冷热工艺过程中,使用着大量的夹具,用以安装加工对象,使之占有正确的位置,以保证零件和工件的质量。 本次设计主要是进行盖体类零件的专用夹具的设计,是对我们以往所学知识的总结和对我们所掌握知识的一次扩展。本文主要从工艺规程的指定与夹具的设计两方面出发。根据零件本身的特点,生产类型以及零件在具体工作时的作用选择工艺规程和夹具。在工艺规程方面:确定生产类型,综合考虑其准确度高,生产效率高,消耗经济少等方面,选择一个最优方案;在夹具设计方面,因为是盖体类零件,加工Ф10孔,选择钻床加工,考虑诸多因素拟订最优方案,最终完成本次设计。

轴承安装工艺规程

轴承安装工艺规程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湖南XXX有限公司轴承的安装工艺规程 编制: 标准化: 审核: 批准: 日期: 目录

轴承注意事项及安装方法 轴承与一般机械零件作比较,因其制造精度非常高,在对安装使用有着一定的要求,如不十分注意,就将会对轴承造成损害,无法得到正常的轴承使用寿命,也会导致相关零件的破损。一般来说,由轴承所产生的事故都是因为安装不当和使用时的不规范所造成,因此,如能按正确的方法安装与使用,就能提高轴承的使用寿命。 1、工作时应注意事项 在安装轴承时,最为紧要之事就是保持轴承及相关零件的清洁和正确使用安装工具及方法。因此,务必遵守以下注意事项: 1、清理作业区,使用清洁的工具或辅助工具作业。 2、安装时应使用塑性良好不易脱落的辅助工具。 3、确认所有组装零件为合格品。 4、轴承到使用时才可以启封。 5、作业时应保持轴承的清洁。 6、一般情况下,防锈油不必洗去,可以按照原来的状态安装,如需要装润滑油脂,则用汽油清洗轴承上的油膏,然后气枪吹干净。 2、轴承的安装-安装前的检查工作 安装轴承之前应注意事项:

1、对轴、轴承体的尺寸是否按照图纸要求而加工轴、轴承体的隅角部以 及直角部有没有凸出,是否能与轴承的端面完全接触都须做充分的检查。 2、应确定轴、轴承体的配合面是否有撞伤、突起等。是否有尘埃或铸模 砂附在轴承壳表面。如有要用油磨石、细砂纸或干净抹布等除去。 3、为了避免在安装时产生碰伤,轴及轴承体的工作表面应抹少量的润滑 油。 3、轴承的安装-施力面及施力的方法 轴承安装在轴上时须对其内环施力,安装于轴承体时,须在外环施力。 注意:轴承安装在轴上,不可敲打外环,安装在轴承体时,不得敲打内环。如有此类操作必会使轴承轨道面发生伤痕,而造成噪音与早期剥离破损的故障,影响轴承寿命。 要在轴承施力时,务必留神使力量垂直且均匀而下,偏打必会使轴承受伤。为此,绝对尽量避免偏打。此外,也不可对轴承的保持架以及密封板施力。 4、轴承的安装-使用铁鎚与套管的安装 使用铁鎚与套管的安装方法,是常使用的方法,务必如图一般,使套筒介在中间而敲打进去,铁鎚应轻轻敲打。

工艺规程编制及管理程序

工艺规程编制及管理规程 1.目的:制订工艺规程的编制规定,明确工艺规程的内容与要求以及 编制、审核、批准、修订的程序,使其规范化、标准化,保 证工艺规程编制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并进行严格控制和管理. 2.范围:本规程适用于所有正式批准,并经过验证、投入正式生产的 产品的工艺规程的编制和管理。 3.责任: 3.1.生产部负责产品工艺规程的起草,修订;同时对产品工艺规程的 执行严格负责。 3.2.产品工艺规程由生产部部长审核,质量部部长批准。 3.3.生产车间及各级管理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已经批准的工艺规程进行 生产、管理和控制。 4.定义: 工艺规程:规定为生产一定数量成品所需起始原辅料和包装材料的数量,以及工艺、加工说明、注意事项,包括生产过程 中控制的一个或一套文件。 5.规程: 5.1.产品工艺规程的内容: ─品名; ─生产工艺流程:包括从原料加工到成品的全过程; ─操作工艺的操作要求; —按工艺流程详细阐明每道工序操作过程及工艺技术条件; ─物料平衡计算 —各种经济指标如成品率、收率、合格率等的计算方法; ─成品、半成品、物料的质量标准和技术参数; ─成品容器、包装材料的要求;

─成品、半成品、物料的储存注意事项; 5.2.编制工艺规程的若干规定: 5.2.1.每个产品应按剂型分别编制工艺规程。 5.2.2.各种工艺技术参数的技术经济定额之计量单位,应均按国家规 定采用国际计量单位。 5.2.3.成品名称按中国药典或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法定名为准。 5.2.4.原辅料名一律采用化学名,适当附注商品名或其它通用别名。 5.2.5.成品、中间体、原料分子量一律以最新国际原子量表计算,取 两位数。 5.3.相关说明:由于制剂的剂型和品种繁多,可按剂型编制有关工艺 操作的通则,阐明生产过程中的共性规定,再按每个品种的技 术要求编制产品工艺规程; 5.4.产品生产工艺规程执行时,相关部门必须对相应的生产质量文件 进行核对,如批生产记录,生产过程控制等,以保证文件规定 与工艺操作相一致。 5.5.一般每5年修订一次。当生产工艺变更时必须修订产品工艺规 程,以保证工艺规程与现行生产工艺相一致;

工艺设计规程的编制

工艺规程的编制 在生产过程中,按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根据设计技术要求,需制订必要的工艺规程,以利于安排生产。零件加工的工艺规程就是一系列不同工序的综合。由于生产规模与具体情况的不同,对于同一零件的加工工序可能有很多方案,应当根据具体条件,采用其中最完善(从工艺上来说)和最经济的一个方案。 1.影响编制工艺规程的因素 a)生产规模是决定生产类型(单件、成批、大量)的主要因素,也是设备、 工夹量具、机械化与自动化程度等的选择。 b)制造零件所用到坯料或型材的形状、尺寸和精度是选择加工总余量和加 工过程中头几道工序的决定因素。 c)零件材料的性质(硬度、可加工性、热处理在工艺路线中排列的先后等) 是决定热处理工序和选用设备及切削用量的依据。 d)零件制造的精度,包括尺寸公差、形位公差以及零件图上所指定或技术 条件中所补充指定的要求。 e)零件的表面粗糙度是决定表面上光精加工工序的类别和次数的主要因 素。 f)特殊的限制条件,例如工厂的设备和用具的条件等。 g)编制的加工规程要在既定生产规程与生产条件下达到多、快、好、省的 生产效果。 2.工艺规程的编制步骤 工艺规程的编制,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a)研究零件图及技术条件。如零件复杂、要求高,要先详细熟悉在机器中 所起的作用、加工材料及热处理方法、毛坯的类别与尺寸,并分析对零件制造精度的要求,然后选择毛基面,再选择零件重要表面加工所需的光基面。 b)加工的毛基面和光基面确定后,最初工序(由毛基面所决定的)和主要 表面的粗、精加工工序(在某种程度上由光基面决定)已很荆楚,也就能编制零件加工的顺序。 c)分析已加工表面的粗糙度,在已拟的加工顺序中增添光精加工的工序。 d)根据加工时的便利情况,确定并排列零件上下不重要表面加工所需的所 有其余工序(带自由尺寸的表面的加工、减小零件质量的工序、改善外观的工序、不重要的螺纹切削等)。这一类次要工序往往分配在已设计了的主要工序之间(或与之合并),也有时放在加工过程的末尾。这时必须考虑到,由于次要工序排列不当,在执行中会有损坏精密加工后的重要表面的可能性。 e)如果有限制加工工艺规程选择的特殊条件存在,通常要作补充说明,以 修正加工的顺序。 f)确定每一工序所需的机床和工具,填写工艺卡和工序卡。 g)详细拟定工艺规程时,必须进行全部加工时间的标定和单件加工时间的 结算,并计算每一工序所需的机床台数。但有时把已拟订好的工艺规程作某些修正(例如个别机床任务太少,则有必要把几个单独工序合并成一个工序)。

轴类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定

轴类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定 发表时间:2013-12-03T10:54:32.420Z 来源:《赤子》2013年10月下总第292期供稿作者:江灵智[导读] 对一些适用于特殊场合、对其加工条件及方式存在多种限制的零部件,可对其进行此操作 江灵智 (浙江申林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浙江温岭 317507) 摘要:在机械运动装置传递运动形式中,轴类零件是不可或缺的部件之一。各传动件不仅通过轴类零件传递扭矩带动运动,另外也通过其承受载荷。轴类零件的加工质量决定着它在机械运动中的性能,本文就轴类加工工艺规程予以讨论,以求获得更为完善的产品,提高其利用率,延长使用寿命。 关键词:轴类零件;加工工艺;规程 中图分类号:TH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035(2013)10-0000-01 轴类零件是机械装置中的典型零件之一。它不仅是传动零部件的载体,还具有扭矩和运动形式传送的作用,实现机械装置间连续运动。轴类零件根据外形的差异,有直轴、曲轴和软轴之分,这里讨论的主要以直轴为主。其包括有光轴、阶梯轴等。由于轴类零件在机械传动中至关重要,其精度、表面粗糙度等需符合使用标准,因而其加工工艺流程必须经过严格的工艺规程。无论是加工光轴、阶梯轴或是空心轴等其他轴类零件,其加工工艺基本上是一致的,针对不同的结构,只需要在细节上做些处理。 一、毛坯及材料的选择 加工轴类零件之前,首先应该挑选使用哪种材料的毛坯。毛坯是否选取适当,将决定后期加工难度和工作量。轴类毛坯根据轴类现场使用场合、加工制造分类、加工预期成本、现有加工车床的限制等而定,一般常使用棒料、锻件等,棒料适用于阶梯不太明显趋近于光轴的轴类零件,相反地,若是外圆间变化较大的阶梯轴或是起到关键作用的轴类,通常是选取锻件毛坯。另在选择毛坯时,优先选择外形形状和大小贴近于制造零件的毛坯,这样可减少零件加工所需的冗余工作,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也降低了生产成本。毛坯材料的选择需根据实际使用中轴类零件工作而定,如其支承的传动件的重量,其传递的扭矩等。因而,在选择毛坯材料时,其抗变形能力、抗弯曲能力、耐磨度等是重要参数,并需经过不同的热处理来强化这些参数。[1] 二、定位及装夹方式的确定 待选定使用哪种毛坯后,需通过定位和装夹装置标记最优的加工点。基准表面及装夹方式的确定,决定着零件经过车削后其大小和切削位置与理论上的偏移程度。在选择参考平面用作基准时,主要有粗基准和精基准类型,根据零件各位置不同功能而定的误差范围值,选取合适的基准。一般粗基准使用可加工范围广、表面平滑、较为重要的未加工表面;优先使用已加工处理的表面作为精基准的参考面,尤其是其他未进行修改的面都能以此为准的表面。在一些情况下,也可采用互为基准和自为基准等方式确定基准面。[2] 毛坯零件的装夹方式根据待加工零件的形状而定,针对矩形的零件,使用合适的平口钳夹住固定;针对圆状零件,使用三爪卡盘压在铣床床面上;针对特殊形状的零件,可制作专用的铣床夹具。 三、加工工艺分析 轴类零件加工遵循的原则与其他加工类似,切削工艺安排严格按照“先攻基准、先粗后精、先主后次、先面后孔”的原则执行。使用数控车床车削误差变化范围较小的零件时,起始位置点选择为轴的最右端。 1.首先分析零件样图。 零件图样中给出的一些使用参数,以及表面粗糙度、平行度、同心度等数值要求,是我们在作加工工艺的指导依据。 2.加工路线的拟定。 对零件图分析后,可确定零件的定位基准。根据加工工序中“基准先行”的规则要求,在设计中作为基准使用的外围面需优先进行,方便其他表面的加工。此加工可采用外圆车削的方式,包括有粗车、半粗车、精车等阶段;其次,根据“先主后次”的原则,优先处理尺寸接近于理想状态约束较多的零件外围部分。而轴上的矩形键槽、花型键槽及螺孔等在外围表面加工到某个精度后执行;再次,当零件要求钻孔时,需先加工端面,然后再钻孔,这样就可确保一些情况下指定的同心度、平行度等条件,提高孔的加工精度。 四、工艺过程 确定了轴类零件的主要基准面和实施方案,待毛坯正确地装上和固定时,其操作流程可开始执行。轴类零件常用的加工方法为车削和磨削。前者适用于粗加工场合,相反地,后者则在精加工上占有优势。零件成型历时三种时期,即预加工处理、半精加工处理、精加工处理时期,若是对零件的尺寸等有更严格限制,可再加上光整加工工序。[3] 1.毛坯的预加工。 在选择毛坯时,其与成品是有差别的,通过粗加工切除毛坯上的多余存量,使得毛坯的形状和大小接近于成品,为后续加工提供便利,节约生产成本。预加工主要包括有对毛坯的校正,主要针对毛坯在各种条件下产生的变形弯曲等情况;另有当使用棒料时,应切除毛坯与实际成品相比的多余部分;当一些零件需要钻孔时,需先切端面然后钻孔;若是使用锻件或是尺寸较大的铸件,还需拉荒处理,除去其表面的氧化层,减少加工余量。 2.轴类零件的半精加工。 半精加工方案实施在粗加工之后,进一步缩小与理论上的差距,使成品更接近于要求。在使用半精方式加工前,需添加一道工序,即对零件实行调质,改变物理结构,进而改善其抗弯曲和抗变形能力。 3.精加工。 零件经过半精加工后还会存在较小范围的误差,此时需要通过精加工处理零件,以符合零件图样中的指标。同样地,在进行精加工前,其物理结构也需改变,对零件的一些部分需进行加热升温处理;并通过对外圆表面和一些锥面进行精磨,以确保主轴中最重要表面的精度要求。精加工一般选择使用磨具,其对零件的切除操作影响甚微,可实现趋近与理想状态下的成品。 4.光整加工。 对一些适用于特殊场合、对其加工条件及方式存在多种限制的零部件,可对其进行此操作。

工艺规程编制规范

目的 制定工艺规程的编制规范,明确工艺规程的内容及要求,使其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 范围 已获得批准文号的产品工艺规程的编写。 责任 质量总监、质量管理部部长、生产部部长、质监员、工艺员 内容 1 总则 1.1 工艺规程是指为生产一定数量成品所需起始物料和包装材料的数量,以及工艺加工说明、注意事项,包括生产过程中控制的一个或一套文件。 1.2 工艺规程是制定批生产指令、批包装指令、岗位SOP的重要依据。 1.3 工艺规程的编制依据是法定质量标准。 2 工艺规程的主要内容及说明 2.1 产品名称及剂型:法定名称、汉语拼音及剂型。 2.2 产品概述 2.2.1 性状 2.2.2 功能主治(作用用途)或类别。 2.2.3 用法用量。 2.2.4 规格:指药品单位制剂药量(含生药量或相当于生药量及主要成份)或最小单位重量规格(如片重、粒重等)。 2.2.5 产品有效期或企业负责期。 2.2.6 产品批准文号。 2.3 处方和处方依据 2.3.1 处方按产品法定质量标准依据“处方”项下内容编写,内容包括处方组成、处方用量。 2.3.2 制造处方系将处方用量根据生产批量按一定比例放大,处方组成不变。 2.3.3 处方依据指产品标准依据。写明产品标准出处或来源。 2.4 工艺流程图 从原料加工到成品入库的全过程,按工序注明主要工艺技术条件的示意图。 2.5 制剂操作过程及工艺条件 按工序及工艺流程图详细叙述生产工艺过程。要求参数准确、术语科学、规范、语言精炼,详细说明有关操作的方法或标准操作规程编号。

2.6 质量监控 详细阐明质量监控点、监控频次,及监控标准,并说明监控执行的标准操作规程编号。 2.7质量标准(可只注明相应文件编号) 2.7.1 原料质量标准 2.7.2 辅料质量标准 2.7.3 中间产品质量标准 2.7.4 成品质量标准 2.7.5 包装材料质量标准 2.8 工艺卫生要求 指为了保证药品质量,对生产厂房、设备、容器、工具、操作人员卫生方面提出的要求和必须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工艺卫生、环境卫生、物净程序、人净程序、工作服要求等(可只注明相应文件编号)。 2.9 设备一览表及主要设备生产能力 可列表说明工艺流程中所需设备名称、材质、型号、产地、数量及主要设备生产能力。 2.10 技术安全及劳动保护 2.10.1技术安全:系指在生产过程中,为了保护操作人员,防止和消除各类事故发生所采取的技术措施。 2.10.2 劳动保护:主要指生产过程中为保护职工的健康,采取的各种保护措施。 2.11 劳动组织、岗位定员、工时定额与产品生产周期 2.11.1 劳动组织、岗位定员与工时定额 劳动组织:内容包括生产该产品所需设置的车间、班组和生产班次。 岗位定员:指按生产岗位制定人员数。 工序工时定额:指工序生产单位产量产品所耗用的劳动时间。 2.11.2 产品生产周期 生产一定数量产品从投料到成品入库所耗用全部时间。其中也包括中间产品按工艺需要贮存的时间。 2.12 原辅料、包装材料的消耗定额及物料平衡 2.12.1 消耗定额:生产单位合格产品所需耗用物料量。一般根据工艺验证结果的数据给定。 2.12.1.1 原辅料消耗定额=原辅料消耗量/合格成品数量×100% 2.12.1.2 包装材料消耗定额=包装材料消耗量/包装成品数量×100% 2.12.2 物料平衡:产品或物料的理论产量或理论用量与实际产量或用量之间的比较,并适当考虑可允许的正常偏差。 2.12.2.1 原辅料物料平衡比=(使用量+结存量+损耗量)/领用量×100% 2.12.2.2 包装材料物料平衡比=(使用量+结存量+损耗量+破损量)/领用量×100% 3 工艺规程的管理 3.1 工艺规程的管理应符合《文件系统管理规程》要求。 3.3 工艺规程分发原则:生产副总经理、质量总监、生产部、质量管理部、相关生产车间各一份。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 习题答案

第一章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习题答案 一、填空题 1、生产过程包括:技术准备过程、生产过程、辅助生产过程、生产服务四过程。在生产过程中与机械加工有关的过程称为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其文件固定形式称为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2、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由若干个工序所组成;在每一个工序中可以包含一个或几个工步;又可以包含一个或几个安装,在每一个安装中可以包含一个或几个工位,每一个工位可能包含一个或几个工作行程。工序是依据工作地点是否变化和工作过程是否连续 来划分的。 3、获得尺寸精度的方法有:试切法、调整法、定尺寸法和自动控制法。 4、机械加工中常用的毛坯有:铸件、锻件、型材、焊接件、冷冲压件毛坯和其它形式的毛坯。 5、根据基础基准的应用场合和作用不同,基准可分为:设计基准和工艺基准两大类。而工艺基准又可分为:工序基准、定位基准、测量基准和装配基准。 6、精基准的选择原则有:基准重合原则、基准统一原则、作为定位基准应保证工件定位准确,夹紧可靠,夹具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互为基准原则、自为基准原则。 7、在机械加工中,零件的加工阶段通常有:粗加工阶段、半精加工阶段、精加工阶段和光整加工阶段四个加工阶段。 8、机械加工中的预备热处理方法有:退火、正火、调质和时效处理四种。 9、机械加工中的最终热处理方法有:淬火、渗碳淬火和氮化处理三种。 10、在安排机械加工顺序时,一般应遵循的有:“先粗后精” 原则、“先主后次” 原则、“先基面后其它”原则和“先面后孔”的原则。 11、加工余量可分为工序余量和总加工余量。 12、标注工序尺寸公差时,一般毛坯尺寸公差采用双向对称标注;最后一道工序标注设计尺寸公差;而中间工序的工序尺寸公差一般按“入体”原则标注;即对包容表面(孔),其基本尺寸是最小工序尺寸,公差表现为上偏差;对被包容表面(轴),其基本尺寸是最大工序尺寸,公差表现为下偏差。 13、尺寸链由环组成,根据其性质不同可以将尺寸环分为组成环对封闭环;而根据组成环对封闭环的影响情况不同,又可以将组成环分为增环和减环。 14、确定加工余量的方法有:经验估计法、查表修正法和分析计算法三种,工序尺寸的确定除与设计尺寸、加工余量有关外,还与基准确定、转化有关,其解算方法有极值法和概率法两种。 15、在机械加工中,缩短基本时间的工艺措施有:提高切削用量、缩短切削行程和采用高生产率的加工方法等措施。 16、工艺成本是指生产成本中与工艺过程直接有关的那一部分成本,一般分为:可变费用和不变费用两种。 二、问答题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完整

第10章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10.1 工艺过程 10.1.1 生产过程与工艺过程 (1) 生产过程 生产过程是指把原材料(半成品)转变为成品的全过程。机械产品的生产过程,一般包括:①生产与技术的准备,如工艺设计和专用工艺装备的设计和制造、生产计划的编制,生产资料的准备;②毛坯的制造,如铸造、锻造、冲压等;③零件的加工,如切削加工、热处理、表面处理等;④产品的装配,如总装,部装、调试检验和油漆等;⑤生产的服务,如原材料、外购件和工具的供应、运输、保管等。 机械产品的生产过程一般比较复杂,目前很多产品往往不是在一个工厂单独生产,而是由许多专业工厂共同完成的。例如:飞机制造工厂就需要用到许多其他工厂的产品(如发动机、电器设备、仪表等),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一架飞机的生产过程。因此,生产过程即可以指整台机器的制造过程,也可以是某一零部件的制造过程。 (2) 工艺过程 工艺过程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改变生产对象的形状、尺寸、相对位置和性质等,使其成为成品或半成品的过程。如毛坯的制造,机械加工、热处理、装配等均为工艺过程。在工艺过程中,若用机械加工的方法直接改变生产对象的形状、尺寸和表面质量,使之成为合格零件的工艺过程,称为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同样,将加工好的零件装配成机器使之达到所要求的装配精度并获得预定技术性能的工艺过程,称为装配工艺过程。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和装配工艺过程是机械制造工艺学研究的两项主要容。 10.1.2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组成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是由一个或若干个顺序排列的工序组成的,而工序又可分为若干个安装、工位、工步和走刀,毛坯就是依次通过这些工序的加工而变成为成品的。 (1) 工序 工序是指一个或一组工人,在一个工作地点对一个或同时对几个工件所连续完成的那一部分工艺过程。区分工序的主要依据,是工作地点(或设备)是否变动和完成的那部分工艺容是否连续。如图4.1所示的零件,孔1需要进行钻孔和铰孔,如果一批工件中,每个工件都是在一台机床上依次地先钻孔,而后铰孔,则钻孔和铰孔就构成一个工序。如果将整批工件都是先进行钻孔,然后整批工件再进行铰孔,这样钻孔和铰孔就分成两个工序了。 工序不仅是组成工艺过程的基本单元,也是制订工时定额,配备工人,安排作业和进行质量检验的依据。 通常把仅列出主要工序名称的简略工艺过程称为工艺路线。 (2) 安装与工位 工件在加工前,在机床或夹具上先占据一正确位置(定位),然后再夹紧的过程称为装夹。工件(或装配单元)经一次装夹后所完成的那一部分工艺容称为安装。在一道工序中可以有一个或多个安装。工件加工中应尽量减少装夹次数,因为多一次装夹就多一次装夹误差,而且增加了辅助时间。因此生产中常用各种回转工作台、回转夹具或移动夹具等,以便在工件一次装夹后,可使其处于不同的位置加工。为完成—定的工序容,一次装夹工件后,工件(或装配单元)与夹具或设备的可动部分一起相对刀具或设备固定部分所占据的每一个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