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

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

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
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

第五章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

一、基本概念

1、教育目的:教育活动预先设定的教育结果和教育活动追求的终极目标,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人才质量的规格与标准。

2、德育目的:人们对整个德育的一种主观预期和价值设定,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带有主观性和理想化倾向,表示“为了什么进行德育”的问题。(课本: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和德育活动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

3、德育目标: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标准,是德育实践所要达到的境地,是德育过程所培养的品德规格,是德育目的的具体化和规范化。

二、基本理论

德育目的的类型:

社会本位论:从社会利益出发界定德育目的。

代表人物:涂尔干、凯兴斯坦纳

个人本位论:从受教育者的道德本性和需要出发,强调个人价值的

重要,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个体的生存价值

和生命质量,使受教育者成为自由、自主的道德主体。

代表人物:卢梭、杜威

外在德育目的论:强调道德教育的外在功利结果。

内在德育目的论:强调德性修养本身。

理想德育目的论: 道德教育的终极是培养趋近于神的理想人格。

现实德育目的论: 倾向于较为接近生活现实的德育目的。主张从现

实社会出发确定德育的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追求

高尚的道德。

三、基本问题

1、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的关系

区别:

(1)德育目的是各类教育培养人的品德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德育目的是德育最高理想的体现,具有一定的终极性。

(2)德育目标是教育所要完成的德育任务的具体目标,是德育活动具体努力方向,因教育阶段、对象的不同而不同。

联系:

(1)德育目标是德育目的的具体化和规范化,德育目的必须转化为具体的德育目标才能避免其空泛。

(2)德育目标的制定必须考虑德育目的的总要求,与德育目的相联系,否则会流于琐碎,失去其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2、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1)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教育目的具有整体性,需要分解为若干方面,德育目的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2)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育目的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需要予以具体化。

3、德育目的的特性(规定性)与功能

特性(规定性):

(1)德育目的(应)具有预见性。

(2)德育目的(应)具有超越性。(由于道德本身对生活的超越性,德育目的的要求应当适当高于德育对象的现实的道德水平;德育目的应当适当超越日常生活,在价值目标上具有适当的时代超前性。)

(3)德育目的(应)具有可能性。

功能:

(1)德育目的具有教育功能,即德育目的对教育过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导向功能:德育目的规定了道德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对具体德育活动具有引导和激励作用。

调控功能:从宏观上说,德育目的对教育规划与教育结构的确立与调整等具有指导协调作用;从微观上说,德育目的对具体教育内

容的安排、教育活动形式及教育手段、方法和技术的选择等,

有支配、协调和控制、调节的作用。

评价功能:德育目的是德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检验德育活动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德育目的是整合所有具体的道德教育评价

标准的精粹内核,是德育评价的最高准则。

(2)德育目的具有道德功能,即德育目的对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作用。引导性功能:德育目的对德育对象来说实际上就是一种人生的奋斗目标,德育目的所描绘的品德就是学生应当努力达成的理想

人格,所以,德育目的必然会对德育对象起引导、提升的

作用。

规范性功能:德育目的可以对德育对象的道德行为起规范的作用,表现

在预防和禁止两个方面。

4、德育目的的决定因素

(1)设定德育目的主观依据:

德育目的的设定会受到不同世界观和形而上理念的影响;德育目的的设定会受到思想家们或制定德育目的者的人性假设的影响;德育目的的设定会受到德育主体有关理想人格的观念的影响。

(2)设定德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德育目的的确定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德育目的的确定受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制约;德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历史发展的进程;德育目的的确定受社会文化传统的影响;德育目的的确定要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5、如何正确理解我国现行的德育目的

(1)积极意义:

较为充分地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国家体制与改革开放的进程;注意到了德育的层次性及德育目标的分类;注意到了社会要求与个人发展的统一;注意到了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的相对稳定性。

(2)存在的主要问题:

德育目标过于狭窄化;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德育目标要求绝对化。

四、学习重点

1、什么是德育目的。(见基本概念2)

2、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的关系。(见基本问题1)

3、德育目的的功能。(见基本问题3)

五、本章习题

1、什么是德育目的?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的关系如何?

(见基本概念2、基本问题2)

2、德育目的的特性与功能各有哪些?(见基本问题3)

4、尝试做一个年级的德育目标的分类工作。

答:德育目标可以从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品德心理等角度进行分类,以下为我国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二、分目标

(一)情感与态度

1.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2.珍惜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3.自信、诚实、求上进。

(二)行为与习惯

1.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

2.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遵守纪律。

3.乐于参与有意义的活动。

4.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三)知识与技能

1.掌握自己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

2.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

3.了解有关祖国的初步知识。

(四)过程与方法

1.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5、如何正确理解我国现行的德育目的?(见基本问题5)

德育工作总目标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学校德育工作总目标 为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切实努力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总体 目标。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过程,实施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坚持解放思想,以人为本,与时俱进,以“行为养成教育”为核心,切实加强学校思想道德建设,认真贯彻《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切实增强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协助学校抓好对学生的教育,开创学校工作新局面,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工作目标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高教师政治思想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2、抓好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3、开展家校教育联系活动,召开家长会,进行家访,形成德育合力。 4、结合校园文化运动会、艺术节、经典诵读,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以活动为载体,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陶冶学生情操。 5、继续开展好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6、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的管理力度,出台班主任工作考核奖励办法,开展班主任工作考核。 7、加强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力度。 8、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力度,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促进校园和谐发展。

二、目标要求 (一)、强化师德建设 1、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结合校本培训内容,加强教职工政治学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全校教职工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乌兰察布市市中小学教师“十不准”》等相关规定,加强师德规范教育,坚决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及其它有违师德事件的发生,在学生、家长、社会面前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2、开展关爱教职工活动,全力改善校点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引领教师树立高尚的精神追求。关心、关爱生病住院教职工,把温暖送到教职工心中。 (二)、抓好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1、以班级为单位,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开展“行为展示风貌、习惯成就未来”系列教育活动,结合重大节日开展一系列的德育活动,在活动中贯穿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2、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构建特色校园文化,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读书活动、经典诵读比赛、绘画、健美操比赛等,创设德育氛围,积极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教育活动。 3、继续通过宣传栏、黑板报等宣传工具,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生命教育。 4、充分利用好晨会、班会等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5、加强学科渗透,发挥德育主渠道的作用,结合课程改革,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在引导学生学好各门功课的同时,受到民族精神的教育和熏陶。 (三)、切实抓好常规管理 1、根据学校实际,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符合我校实际的、利于

2018年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目标及具体措施

2018年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目标及具体措施 一、指导思想 德育工作的开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落实《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试行》,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主课堂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体系。进一步树立全员育人、全时空育人意识,不断提高德育队伍素质。拓展工作思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围,突出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指导,培养举止文明、品德优良、心理健康、富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同时加强师德教育,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把德育教育内容拓展为安全育人、知识育人、环境育人。 二、主要工作及目标 1、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水平,通过德育研究小组的建设,进一步推动我校德育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分阶段,有计划地将德育研究小组的学习对校内中队辅导员进行培训,更新德育理念,提高理论与业务素养。以进一步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管理水平为突破口,全面推动我校德育工作上新台阶。

2、加强学校队室、心理咨询室等阵地建设,丰富校园文化载体。有效利用展廊、展板等阵地建设,丰富校园育人资源,优化学校育人环境,打造校园文化特色,提升校园文化品味。 3、搞好养成教育示范生评比工作,着重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以纪律卫生教育为突破口,抓好常规管理,形成良好的校风、班风和学风。加强安全纪律教育,实现校内外学校组织教育活动无安全事故发生的目标。 4、把“大手牵小手、共创新风尚”活动落到实处。 5、坚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少先队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文明礼貌和队风队伍教育,做好“六、一”儿童节表彰工作。 6、加强心理健康辅导,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7、加强法制教育,继续开展自理、自护、普法系列教育活动。 8、办好家长学校,探索家教联合教育途径。 三、具体措施

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分工及职责

重庆市永川区朱沱镇跃龙小学 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分工及职责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德育工作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动力、导向和保证作用。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整体规划德育工作体系,形成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以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党、政、工、团、队齐抓共管,全体教职工参加的德育工作管理体制。 一、学校德育领导小组的制度与职责 (一)制度 1、定期学习德育理论,增强工作的科学性。 2、每学期开学前召开专题研究会,形成新学期德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每学年召开一次德育研讨会,开拓新思路。 3、德育工作实行分级管理,协调合作,渠道畅通。 4、奖惩到位,把德育工作实绩作为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评聘的必要条件之一,适时表彰德育工作先进个人,坚持对严重违规行为的一票否决制。 (二)职责 1、组织全校教职工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德育大纲和有关德育法规、文件,执行上级的有关指示。 2、确定全校德育目标,制定学校学年和学期德育计划,安排每月的中心内容和活动,形成本校逐月德育内容系列。 3、制定本校的有关规章制度。 4、定期研究德育工作。 5、领导、指导和支持德育处、少先队开展工作。 6、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 7、确定大队辅导员、班主任人选。 8、组织家长委员会和社区委员会的工作。 9、研究处理学校德育的其他重大问题。 10、为德育工作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二、德育处的职责任务

德育处是学校德育管理的主要职能部门,在校长领导下开展工作,负责学校德育系列化方案的管理实施。 (一)德育处的主要任务: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采取切实措施,保障国家规定的德育目标、内容和要求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得到落实。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德育处的主要职责: 1、确定学校德育工作目标和任务,制定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并负责检查落实、督导评估,贯彻落实《小学德育纲要》《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组织好升国旗、时事教育、宣传等德育日常性工作,组建德育档案。 2、根据《学生守则》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制定校规、校纪及相应的管理制度,抓好各项常规的检查、反馈、落实,保证学校有良好的教学秩序。 3、协助校长大力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建立教师职业道德培训制度,贯彻执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4、组建强有力的德育工作队伍,以班主任、队和教师为骨干力量,在校长负责的管理体制下开展工作。协助学校选用、管理和培训班主任,定期检查评估他们的工作,协助学校每年评选一次优秀班主任,每两年评选一次德育先进工作者。 5、加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好学生校内校外德育活动,包括社会调查、公益劳动、社区服务、科技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6、加强德育科学研究,经常召开德育工作研讨会,组织必要的参观学习,积极创造条件,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申报德育科研课题,积极参与德育教研活动,以科研为先导,提高德育的实效性、针对性、主动性。 7、积极组织校园文化建设,注重环境育人和服务育人,建设动态(常换常新)的“德育园地”和有感召力的“提醒语”(名人名言等)。负责校报校刊工作,崇尚科学,反对迷信。

中小学德育目标与内容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从小学升入初中是学生时期的一个重要转折,他们正处于从少年期向青年期的转化过程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各个相邻学段,既是互相区别,又是互相联系的,它们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逐渐过渡的。因此,所谓中小学德育衔接,主要是指小学六年级至初中一年级的德育工作,从目标、内容、方法上能够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使之既要体现中小学德育的整体性、系统性、层次性,又要体现连续性和发展性,充分发挥我校“九年一贯制”教育的优势,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当前我校中小学德育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建校以来,我校初中和小学的学生就一直在同一个校园里学习、生活。近年来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下,中小学在德育衔接方面也作出过一些大胆尝试,如组织小学六年级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共同参加野外拓展训练(春秋游),共同参观番禺区戒毒所,共同听文明礼仪讲座,联合举办拔河比赛等。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小学德育工作在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管理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脱节现象。这也严重困扰着学校德育工作的持续开展,影响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功效。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学六年级学生毕业后,一部分到外校就读初中,一部分留在我校就读初中。对于留下来的学生,初中部的老师通常把他们跟外面进来的初一新生混在一起,统一进行考试,并以此作为依据对学生重新分班。这样我校升入初一的学生就打破了过去的“班级”界限,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班级”,一切又从头开始。于是,“心理适应期”被人为形成。 2.初一年级的老师虽然通过与六年级老师进行座谈、对六年级学生进行家访等途径了解学生的情况,但毕竟所获有限,造成对学生的品行,个性,特长,家庭背景情况的掌握磨合期太长,一般需要一个学期才能基本掌握。从而造成了很多可以避免的事情发生。 3.中小学德育处在制定德育工作计划时缺少必要的沟通和协商,常常“各走各的道,各唱各的调”。表面看来大家都扎扎实实、热热闹闹,实际上固步自封、各自为政,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4.郭校长提出,我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培养良好的习惯。但在具体内容和操作上,中小学也是各行其是,缺少良好习惯培养的序列规划。这对“分阶段推进,螺旋式上升”的实施策略和整体效果无疑会大打折扣。 由于我校对中小学德育衔接问题注意不够,往往是因时因势因地因人而异,缺乏一贯性和一致性,造成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出现许多不适现象,诸如学习困难,与他人和集体交往不适应,对学校和老师的不适应,对初中教育教学方式的

学校德育工作理念

学校德育工作理念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主体性投入要素,在价值创造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它的兴起,正改变着社会形态、社会理念等方方面面,体现在谁拥有更高素质的人才,就意味着谁掌握了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意味着谁就能在21世纪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这对学校教育及德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现状 近几年来,学校德育工作总体成绩是可喜的,学生的思想道德正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但是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 (1)德育体制简单化。一是以管代导。导致很多学生在校服从管理,遵守制度,出了校门便“解脱”了,可以为所欲为了;二是主客体颠倒。简单地把学生作为教育对象进行说教,使学生对其产生逆反心理而不愿接受或接受不多;三是目前的德育工作还基本上以学校包办为主,家庭和社会没有和学校形成有机的德育工作体系,尤其是社会环境没有充分净化,所以往往造成“在校教育三年,出校变坏三天”的现象屡屡发生。(2)德育内容过于传统和陈旧。德育的内容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等方面,是德育目标的体现和具体化:一是在确定德育内容上缺乏针对性,不能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而提出适度的要求,缺乏可接受性,尤其是缺少一些高品位且又使人信服的权威读本;二是不能把握德育内容的基础性,不注重培养学生遵纪守法及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不注重引导学生增强守法和用法意识,自学遵守社会伦理规范;三是不能坚持德育内容的一贯性,学校德育工作常常随着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3)德育方法和途径单一和生硬。德育实施者只局限于用一种单一的道德规范体系和价值观去要求受教育者,把对某些现成的道德规范的掌握等同于德育的全部。以“注入式”为主的教育方法和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只能是迫使学生做什么,不做什么,从而使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受到挫伤甚至消失。(二)在知识经济时代,创造型人才不仅要继承传统德育内容,还要结合时代特征拓宽德育空间,深化德育内容 在现有条件下,笔者认为,学校德育可以突出以下主要内容: (1)开展系列教育,推进终身全面素质教育。针对目前中学基本实行封闭管理的实际,可以进行“生活自理,行为自律,学习自治,人格自尊,精神自强”的“五自”教育,确保教学生活学习秩序正常进行;在我校

学校德育工作目标

学校德育工作目标 一、工作目标 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发挥教育系统部门优势、人员优势、阵地优势,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展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丰富多彩活动,增强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引导广大小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主要任务 (一)开展行为养成教育。要按照“年年有重点、年年有主题、年年召开现场会”的思路,通过开展“习惯之星”道德实践体验、推行“自我管理、自主教育”模式,实行“个性化评语”评价等活动,认真落实“八大习惯”养成教育。全市中小学生要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特别是待人接物的习惯;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特别是预习的习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特别是在阅读中思考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特别是坚持每天写日记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健体习惯,特别是每天锻炼一小时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特别是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废弃物的习惯;养成勤俭朴素的习惯,特别是不穿名牌服装、不吃垃圾食品的习惯;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特别是会做家务的习惯。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抓好心理健康教育,搞好标准化心理辅导室建设,实现“有场地、有人员、有设备、有制度、有档案”。重视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开展调查分析研究,做到“三个关注”,即:关注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关注问题学生。开展心理辅导活动与训练,健全学生人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重点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实施“六项行动”,采取“六项措施”,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和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科学制订人生发展规划,学会选择,学会把自身的发展同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使命结合起来,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开展公民素养教育。在学生中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通过建立“课题引领、主题带动、实践驱动、行政推动”的运行机制,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四个关系”,即:“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小学各学段德育目标及内容(精选)

小学不同年级德育工作目标 一小学教育阶段德育工作目标: 教育帮助小学生初步培养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初步养成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团结同学;讲究卫生勤俭节约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乐观向上的性格。 二小学教育阶段德育工作主要内容: 1开展尊重国旗国徽,热爱祖国文化,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教育; 2开展热爱科学刻苦学习立志成才教育; 3开展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团结友爱诚实守信教育; 4开展做人做事基本道理和文明习惯养成教育; 5开展“关爱生命”热爱劳动爱护环境教育; 6开展社会生活基本常识及法制安全教育; 7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三小学教育阶段德育工作主要方法: 1小学教育阶段德育活动要体现生动性趣味性,动手动脑,丰富情感体验的特点; 2通过节庆活动,组织开展感受家乡变化欣赏自然风光等活动,增强小学生爱国情感; 3开展名人名言和英雄人物事迹教育等活动,激励小学生树立远大人生志向; 4开展学习身边的榜样遵守课堂纪律等活动,规范小学生行为习惯; 5通过传唱新儿歌新童谣做游戏等文体活动,提高小学生基本素质。 四分年段德育工作实施: 由于小学生处于德育工作的基础时期,而低中高年段的学生又各具特点,因而制订了不同的德育实施。 低年级段德育总目标: 懂礼貌,尊敬老师孝敬父母长辈,团结同学;喜欢班集体,愿意为集体服务;热爱校园环境,讲究卫生,爱护公物;遵守学校纪律,听从老师的教导;勤奋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一年级德育工作实施 (一)一年级学生特点: 学生刚入学不久,对小学生活既有新鲜感,又不习惯;对学习感兴趣,注意力不集中,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习惯缺乏规范性。特别信任老师。思维具有直观具体形象等特点。 (二)实施: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实施内容: 一学期 教导处少先队工作: 1稳定一年级学生入学情绪,从各方面帮助家长及学生了解学校的各个方面的要求与规定; 2适时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劳动教育; 3进行上课课间休息等行为习惯的培养; 4组建家长委员会,加强学校老师家长的沟通; 5落实常规检查工作,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班主任工作: 1通过观察谈话家访查看学籍卡等方式全面了解新生情况; 2带领学生参观校园,进行热爱学校,爱护校园环境卫生,爱护公物的教育; 3耐心指导学生坐立走等姿势,特别训练学生上课要专心听讲,读写姿势要正确,按时完成作业不拖拉; 4教育学生尊敬老师,讲礼貌; 5进行有针对性的班级活动,逐渐形成班集体的凝聚力; 6民主竞争选举班干部。 任课教师工作: 配合班主任做好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包括课堂常规作业完成学习用具摆放等的训练。 家庭和社会工作:

德育工作目标

德育工作目标 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新人。 一、指导思想 德育工作始终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学校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地位,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素质基础。 二、德育内容 依法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日常行为规范和心理品质教育。坚持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进程,切实确保德育重要地位,加大力度强化心理品质教育和学风建设,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促进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达到学会求知、学会做人目的。 三、德育目标 (一)总体目标 培养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

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开拓进取等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二)分层目标 1、道德素质目标 (1)尊重、关心、爱护、帮助他人。热爱班级和学校集体,爱护集体荣誉;热心参加各种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加劳动;遵守社会公德,爱护公共财物,爱护公共设施,珍惜劳动成果;自觉保护环境卫生,初步养成劳动习惯和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掌握一般的劳动技能。 (2)真诚友爱待人。 (3)生活节俭,自重自强。不向父母提出过高要求;礼貌待人,对人友善;珍惜名誉,不做有损自己和他人人格的事情;穿着整洁大方,符合中小学生身份;仪表端庄,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文明的行为举止。 2、法纪素质目标 (1)进一步树立遵纪守法观念。懂得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关系,掌握民主与法制的基本内容和法律的基本常识,做到知法守法,并能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了解宪法权法和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利,树立依法履行

第七章 德育目的

第七章德育目的 德育理论的基本问题之一是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在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表面上看这是道德教育的结果的讨论,但是学校德育活动的结果是有预设性的,所以这一问题实际上可以归结为德育目的的讨论,即道德教育所要培养的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一、德育目的及其功能 (一)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 人是目的性的动物。尽管近现代社会人的“机械化”使许多人自觉不自觉地隐入了“机械论”的可悲境地,否认或忘却了人的目的性,但目的性仍然是人与动物的分水岭。由于有了目的,人类的活动就不再是一种无反省的动物性本能而是一种追求理想和完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有了目的即有了活动的目标;有了目的即有了反思活动得失成败并使之趋于完善的标准。作为人类自身的再生产的教育和德育活动当然也具有各自的目的。这就是我们所要讲的教育目的与德育目的。 那么,什么是德育目的? 一般认为,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预先设定的教育结果,具体说来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人才质量的规格与标准。那么我们也可以认为,德育目的就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教育目的与德育目的的关系有三重。第一,德育目的就是教育目的。比如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赫尔巴特的观点至今仍有许多人认同。第二,德育目的是德育目的的组成部分。教育目的具有整体性,需要分解为若干方面,德育目的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我国的教育方针要求教育应当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其中“德”的发展是重要的教育目的之一。第二,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育目的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需要予以具体化。道德发展在教育中的只是一个概括性的项目,但在德育目的中它就必须予以较为具体的确认。德育目的作为一种活动结果的期望与预设,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第一,德育目的具有预见性。作为德育活动结果的设定,德育目的确定时已对德育过程诸因素如教师、学生、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以及教育过程诸环节如对道德价值与规范的认知与情感体验、道德内化、道德行为的改善等都有预先的设想。 第二,德育目的具有超越性。德育目的超越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由于道德本身对生活的超越性,德育目的的要求应当高于德育对象的现实的道德水平。二是德育目的产生于德育活动之前,具有时间上的超前特性。关于德育目的应当高于德育对象的现有水平,科尔伯格曾经有过卓越的论述。他说:“不管是以阶段 5 还是以阶段 6 来规定学校道德教育应达到的水平,都不要紧。但可以肯定地说,不能以比这两个阶段低的阶段的道德概念去规定道德教育的目的。”对具体的教育对象而言,虽然科尔伯格认为:“儿童极少能理解超过其所属阶段一个以上的信息”,但是他仍然坚持:“对于年幼的儿童,我们在传授道德信息时确实可能会犯水平过高或水平过低的错误,而犯水平过低的错误比犯水平过高的错误更糟糕,这是因为,在信息水平过低的情况下,儿童会失去对所传递的信息的尊重”。 第三,德育目的具有可能性。即德育目的的制定不仅应具有超越和超前的特点,还考虑到社会发展及德育对象的道德发展两个方面的实际,具有实现的可能。德育目的是一种对德育对象影响的预期。德育影响作为德育主体道德建构的价值环境能否有效实现,要害在于环境的设计能否与主体的接受状态联系起来。不进入主体接受的阈限,德育目的就是妄想。此外,长远或超越性的德育目的既要有现实性,又要有实现它的具体方式,比如将目的、目标进行分解、分层等工作。 此外,由于德育活动具有强烈的价值或意识形态色彩,德育目的也具有全人类的普遍性和历史性、民族性和阶级性。 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英国教育学爱约翰·怀特曾经指出:“除非教育工作者对这些教育目的一清二楚,否则他们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肯定会受损失。”所以教育目的对于具体教育活动意义重

学校德育工作目标

学校德育工作目标 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 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共产主义者。 一、指导思想 中小学德育工作始终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把学校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地位,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将“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的要求落实到教育工作中的各个环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德育内容 依法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坚持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进程,切实确保德育重要地位,加大力度强化心理品质教育和学风建设,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促进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及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学会求知、学会做人,逐步将德育工作推向序列化的轨道,为成功申报市重点高中和市行为规范达标学校奠定基础,为祖国建设培养“四有”式创新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德育目标 (一)总体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的精神,拥护党的领导,初步树立为祖国的现代化事业奋斗的理想志向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公民的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宪法、法律,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具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 (二)具体目标 1、七年级:侧重加深对爱祖国、爱科学的理解,加强规范养成教育,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目标,自尊、自理,能专注于各门文化课学习,学有成效,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2、八年级:将对祖国的热爱,对追求人生目标的热情转化为勤奋学习的行动,自爱、自强、勇于质疑、创新,在学会求知和各类有益活动中,不断增强审美训练和人生观、价值观锻炼,有较强的责任感。

三德育目标和内容

第三章德育目标和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当前的德育目标的基本特征,形成关注学生发展特点实施德育的基本观点; 2、明确我国当前德育的各项内容,能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思考; 3、掌握德育课程的类型,学会分析和建设隐性课程,并初步形成德育的显性课程和隐性课 程并重的观点。 教学重点: 掌握德育课程的类型,学会分析和建设隐性课程,并初步形成德育的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并重的观点。 教学难点: 明确我国当前德育的各项内容,能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思考; 教学时数:4课时 第一节德育目标 一、德育目标的内涵 (一)什么是德育目标:德育目标即一定社会对其公民在品德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 (二)德育目标的作用: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归宿、评价标准 (三)德育目标的类型:(参考:《德育学原理》胡厚福著,1997年3月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对德育目标进行类别的划分,是为了更全面细致地认识德育目标,而不是为了把整体的德育目标和德育活动进行分解。在我们的德育实践中发生的一些问题往往是缘于没有全面、清晰地认识德育的目的,无明确的活动方向造成的,“眉毛胡子一把抓”,只问活动的开展,不问活动的目的和效果,其结果就是德育低效或无效,甚至适得其反。 1、从德育目标的抽象程度上分类:这种划分方式,对我们发现德育实践问题的意义最为重大。 (1)观念性目标:是以抽象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是从德育目标的社会价值、发展价值和整体需要出发的,具有指向性和激励性。 (2)指标性目标:是以一系列具体的能以指标形式表现出来的具体目标组成的,是观念性德育目标的具体化,人民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进行比较和检测。 如:“学雷锋,做好事”:学雷锋——学习他的精神(观念), 做好事——可以量化(指标) 两种目标的关系:没有观念性目标,指标性目标就没有方向和依据;只有观念性目标没有指标性目标则无法检测观念性目标的达成情况。 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的德育问题是:重指标性目标轻观念性目标。表现为,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安排了一系列活动,但活动的组织和效果评定却往往违背活动的初衷,即表现出“有活动安排,无活动目的”,或者“开展活动就是活动目的”,比如:做好事只管登记次数、件数,卫生检查只管检查时的整洁度,不管事前的安排、过程中的表现和检查之后的保持,还有包干区的特点等。(有的包干区人流量比较大,卫生难保持,班级师生就有抵触情绪,因为,此时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评比,为了能在评比中得到好的成绩和名次,而不是为培养学生的自我服务的意识、劳动的意识和能力等。) 2、从德育目标实现的时间长短划分类型:远景性、中景性、近景性目标 三种目标实现的时间长短无绝对的普遍适用的标准和尺度。长远目标可以称为总目标,

德育目标

宁乡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德育活动序列 (征求意见稿) 为进一步落实《宁乡县学校德育工作常规》,使我县学校德育活动更丰富,更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特制定本活动序列,供各校参考。 一、学校德育活动序列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德育的原则。 “全员德育”是指所有教职员工都要把德育做为自己的职责,而不能认为德育只是德育专职人员和班主任的职责,各科教师、各处室人员,甚至学校后勤服务人员,在从事本职工作的时候都要胸中装着德育这个大目标。 “全过程德育”是指学生在学校的每一段时间,都应处在一种德育环境中,并且从一年级入学到初中毕业,各年段、各阶段在内容和方法上,都应有不同的侧重点。 “全方位德育”是指本部门的每一个部门的每一项工作都应对学生进行德育,使学生无论在学校、在家庭、在社会都处于德育环境之中。 2、渗透性、隐含性的原则。 德育不应是赤裸裸的,不应是说教式的,也不应是灌输式的,而应是渗透在管理之中,渗透在教学工作之中,渗透在各种活动之中,提倡寓教于学,寓教于乐,寓教于玩。 3、德育与管理有机统一的原则。 没有管理的德育,是一种软弱无力的德育,只停留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阶段,不能很快地转变为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没有德育的管理,是一种简单的、粗暴的甚至野蛮的管理,只培养学生的服从行为而无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为基础,一旦失去了这种管理,道德行为可能也就随之失去。只有二者结合,才是德育的一种完美境界。 4、德育与智育结合的原则。 德育和智育是相辅相成的,德育可以使智育增色;智育,可以使德育生辉,当德育渗透在智育时,智育进行的越成功,德育效果就越好。 5、德育的科学性、艺术性原则。 德育应当是讲究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这正如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关系一样,艺术性越高,作品的思想性就展示得越强,同时教育作用也越大。同理,德育只有在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时候,它的教育作用也才越好。 二、小学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及各年级段的分目标、主题活动、活动建议 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努力做到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 低年级阶段(一、二年级) 低年级上学期德育目标: 1、集体主义教育 ①、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集体活动守纪、听指挥。

办学目标和办学理念

教师须知 办学理念: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师生发展 校训:健康、快乐、笃学、发展 校风:和谐文明,诚信务实 教风:身教、心教、博学、创新 学风:勤学善思,立志成才 办学特色:法制教育 办学思路:以德立校、科研强校、特色兴校 育人目标:德智双馨、文明礼貌、全面发展身心两健 学校办学优势: 1学校整体环境和硬件设施有了较大的提升和改变。 2.一批骨干教师正逐渐成熟起来。 3.学校各项规章制度逐步完善,教育科研,学科组活动已形成常规化,制度化。 4法制教育形成我校德育工作的特色。 5干部队伍更加成熟,干群关系和谐融洽。 6.学校在社会上具有良好的口碑,和良好的影响。 现代化管理的思考: 一是观念的现代化,干部教师的创新的意识,面对新形势敢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干部年级组负责制,学校办公平台的建立等) 二是管理队伍的现代化,实行校长负责制,建立党支部的有效监督与教代会的民主协商参与决策(如学校教职工绩效考核方案的制定等)。 三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现代化管理的关键。(政治学习,人事制度改革、绩效考核机制) 体育艺术“2+1”项目活动: 使学生掌握两项体育技能和一项艺术技能。 体育包括:耐久跑(第一学期),跳绳(第二学期) 艺术包括声乐、器乐、书法、绘画

教师须知 办学理念: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师生发展 校训:健康、快乐、笃学、发展 校风:和谐文明,诚信务实 教风:身教、心教、博学、创新 学风:勤学善思,立志成才 办学特色:法制教育 办学思路:以德立校、科研强校、特色兴校 育人目标:德智双馨、文明礼貌、全面发展身心两健 学校办学优势: 1学校整体环境和硬件设施有了较大的提升和改变。 2.一批骨干教师正逐渐成熟起来。 3.学校各项规章制度逐步完善,教育科研,学科组活动已形成常规化,制度化。 4法制教育形成我校德育工作的特色。 5干部队伍更加成熟,干群关系和谐融洽。 6.学校在社会上具有良好的口碑,和良好的影响。 现代化管理的思考: 一是观念的现代化,干部教师的创新的意识,面对新形势敢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干部年级组负责制,学校办公平台的建立等) 二是管理队伍的现代化,实行校长负责制,建立党支部的有效监督与教代会的民主协商参与决策(如学校教职工绩效考核方案的制定等)。 三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现代化管理的关键。(政治学习,人事制度改革、绩效考核机制) 体育艺术“2+1”项目活动,使学生掌握两项体育技能和一项艺术技能:体育:百米跑(第一学期)跳绳(第二学期) 艺术:声乐、器乐、书法、绘画

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

第五章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 一、基本概念 1、教育目的:教育活动预先设定的教育结果和教育活动追求的终极目标,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人才质量的规格与标准。 2、德育目的:人们对整个德育的一种主观预期和价值设定,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带有主观性和理想化倾向,表示“为了什么进行德育”的问题。(课本: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和德育活动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 3、德育目标: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标准,是德育实践所要达到的境地,是德育过程所培养的品德规格,是德育目的的具体化和规范化。 二、基本理论 德育目的的类型: 社会本位论:从社会利益出发界定德育目的。 代表人物:涂尔干、凯兴斯坦纳 个人本位论:从受教育者的道德本性和需要出发,强调个人价值的 重要,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个体的生存价值 和生命质量,使受教育者成为自由、自主的道德主体。 代表人物:卢梭、杜威 外在德育目的论:强调道德教育的外在功利结果。 内在德育目的论:强调德性修养本身。 理想德育目的论: 道德教育的终极是培养趋近于神的理想人格。 现实德育目的论: 倾向于较为接近生活现实的德育目的。主张从现

实社会出发确定德育的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追求 高尚的道德。 三、基本问题 1、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的关系 区别: (1)德育目的是各类教育培养人的品德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德育目的是德育最高理想的体现,具有一定的终极性。 (2)德育目标是教育所要完成的德育任务的具体目标,是德育活动具体努力方向,因教育阶段、对象的不同而不同。 联系: (1)德育目标是德育目的的具体化和规范化,德育目的必须转化为具体的德育目标才能避免其空泛。 (2)德育目标的制定必须考虑德育目的的总要求,与德育目的相联系,否则会流于琐碎,失去其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2、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1)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教育目的具有整体性,需要分解为若干方面,德育目的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2)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育目的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需要予以具体化。 3、德育目的的特性(规定性)与功能 特性(规定性): (1)德育目的(应)具有预见性。

学校德育工作目标

乐陵一中德育工作目标 遵照《中小学生德育实施纲要》,为了认真贯彻落实我校“以人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根据高中学生不同的生理、心理、认知特点,特拟定我校高中各年级《德育工作实施要点》,提供给高中部班主任老师作为参考。 一、高中教育阶段德育工作目标: 1、政治思想目标 热爱祖国,遵守法律,关心国家大事,关注国内外重大社会重点、热点、焦点问题;初步懂得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律;有较强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荣誉感,逐步形成正确的社会意识。 2、道德行为目标 能够遵守社会公德,懂得健康、文明的生活和交往礼仪。具有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爱护劳动成果和公共财物的品德。热爱集体,主动关心他人,形成良好的师生、同学关系。珍惜同学之间友谊,男女同学能够互相尊重、大方得体地交往。 3、个性心理品质目标 逐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主、自强、自立的心理品质;建立起独立思考、勤奋踏实、乐于创新的个性心理品质;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和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具有一定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初步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健康的心理状态。 二、高中教育阶段德育工作主要内容:

普通高中德育主要内容是:开展爱国主义及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理想成才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国防教育;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人生观、世界观教育、价值观教育;进行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教育;开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加强基本国情和时事政策教育;进行社会实践教育、成人教育、审美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爱国主义教育及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 结合历史知识及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加强时事教育和国情教育,教育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激发学生爱国之心,报国之志。 2、理想教育 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明确自己的理想定位。结合升学、志愿选择,正确认识对待个人前途与社会需要的关系,鼓励学生在贡献社会、建设祖国的事业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3、集体主义教育 结合班级常规建设和学校常规管理的各项要求,引导学生树立集体荣誉感,积极维护集体利益。明白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关系。 4、遵纪守法教育 教育学生遵纪守法,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培养学生具有法制观念,既要懂法、守法又要学会运用法律法规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5、道德教育 学习《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注重道德行为的养成教育,充分认识道德品质是个人综合素质的基础,自觉遵守道德基本要求。巩固以往形成的良好道德规范。 6、劳动教育

德育概念、目标和内容

第一章德育概念、目标和容 第一节德育概念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德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质活动。 中学德育包含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五个方面。 小学德育应该以培养小学生的基础性品格为主要目标。所谓基础性品格也就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品质。 第二节德育目标 一、德育目标及其分类 所谓德育目标就是对德育要培养学生具有何种品质所作出的设想和规定。 德育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 德育总目标是学校德育的根本指针,是德育的总方向。 (一)德育目标的容分层 包含了道德、思想、政治、法制和心理教育四个方面。 (二)德育目标的学段分层 我国德育目标的学段分层是:小学德育目标、初中德育目标、高中德育目标和大学德育目标。 二、新时期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 (一)新时期德育目标的规定 (二)新时期德育目标的特征 1、强调基础性 2、注重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 3、注意了德育的层次性 4、具有全面性 5、注重稳定性与变革性 第三节德育容 德育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选择什么样的德育容,其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德育目标,它决定德育容;二是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它决定了德育容的深度与广度;三是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它决定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爱国主义教育 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爱国主义教育要把爱祖国与爱国家区分开来。 第二,爱国主义教育要把民族自豪感与危机感结合起来。 第三,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国际主义教育联系起来。 第四,爱国主义教育要培养学生理性爱国。 第五,爱国主义要体现层次性。 二、集体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原则是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核心。在开展集体主义教育时,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从理论上明确集体主义教育中的“集体”是“真集体”,而非“假集体”。 第二,集体主义并不排斥个人利益。 第三,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们要肯定个人主义道德价值。 三、与法制教育 与法制教育是指用社会主义与法制的基础知识来教育学生,使他们成为具有当家作主、参与政治生活的意识与能力。 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反对极端化与无政府主义。 第二,要发展学生的反思与批判意识及能力。 第三,要重视学校的纪律教育。 四、理想教育 理想包括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和社会理想。 第一,要避免对三想作分裂式教育。 第二,理想教育要注重理想的层次性。 第二章德育过程 第一节德育过程的概念、结构与矛盾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品德教育过程,也即教育者把社会道德规转化为个体品德的过程。其区别表现为: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活动过程,而品德的形成过程是指个体在品德方面的发展。其联系表现为:德育过程是小事品德形成过程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德育过程的结构 德育过程的结构是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这些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容和德育方法四个方面。

(完整版)学校理念和发展目标定位

学校理念和发展目标定位 一、办学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成长奠基”,是我们近年来始终坚持的办学理念。这一理念,立足于高中基础教育的性质和功能的制高点,从科学的发展观出发,着眼于学校的终极培养目标,把学生的发展看得高于一切。这一办学理念,深刻反映了学校在教育方向和育人目标上与国家教育方针的高度同一性,集中体现了学校在办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所要彰显的育人特色和工作重心: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兴趣,满足学生需求,发展学生特长,全面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协调发展,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 二、学校定位和发展目标 1、学校发展的定位和总体目标: 学校的功能重在育人,即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校是一所普通高中。从学校办学性质、生源基础、全县人民需求等诸多因素看,从建校以来就一直承担着尽可能多地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使其将来成为各行各业的专门人才;不能上大学的,使其担当起当地经济建设的重任。尤其是面对新世纪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面对学校每年都有大批学生无法考取大学的现实,我们把学校定位在升学与就业的综合预备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上。根据这一定位,学校长期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成长奠基”的育人理念,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志存高远、素质全面、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的现代人”。 ⑴、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现代人,精心打造“有特色的示范性高中”,创建“高质量、有特色、现代化”的和谐学校。 这一目标的内涵是: ①、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最大限度地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需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人才,致力于学校整体育人水平和办学综合实力的高质量。 ②、在充分发挥高中基础教育功能的前提下,弘扬学校优良的办学传统,挖掘学校厚重的文化底蕴,突出县一中的办学特点,大力开展创业意识教育,彰显独有的学校育人特色。 ③、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力求在教育思想、教学管理、设施设备、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等诸多方面与省内外名校同步,实现办学水平的现代化。 这一目标要求我们: ①、遵循教育规律,走规范办学、和谐发展之路,这既是学校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学校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长盛不衰的基本保证。 ②、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兴趣,满足学生需求,发展学生特长,全面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协调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 ③、继续保持和发扬翼中的办学传统和育人特色,依靠全校教工艰苦奋斗、奋发向上的团队精神,建成省一流高中。 ④、借鉴省内外名校办学经验,在学校的办学理念、课程建设、教育科研、学生培养的理论和实践方面要有较大突破。 ⑵、学校发展的阶段性目标: 第一阶段:继续加强学校硬软件建设,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力争在2011年实现进入地级示范高中的奋斗目标。 第二阶段:2011年,在课程建设、学校文化、办学特色等方面形成显著优势,在办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