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毛诗大序》原文及注解

《毛诗大序》原文及注解

《毛诗大序》原文及注解
《毛诗大序》原文及注解

《毛诗大序》

【原文】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毛诗大序》①

《关雎》②,后妃之德也③,风之始也④,所以风天下⑤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⑥,用之邦国焉⑦。风,风也,教也;风以动⑧之,教以化⑨之。

【注解】

①毛诗序:汉代传《诗》(《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前三家为今文经学派,早立于官学,却先后亡佚。赵人毛苌传《诗》,为“毛诗”,属古文学派,汉代未立官学,毛诗汉末兴盛,取代三家而独传于世。毛诗于古《诗》三百篇均有小序,而首篇《关雎》题下的小序后,另有一段较长文字,世称《诗大序》,又称《毛诗序》。看来很像是一篇总序。

②《关睢》:《诗经·国风·周南》第一首诗的篇名。

③后妃之德也:后妃,天子之妻,旧说指周文王妃太姒。此处说《关雎》是称颂后妃美德的。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言后妃性行合谐,贞专化下,寤寐求贤,供奉职事,是后妃之德也。”

④风之始也:本指《关雎》为《诗经》的国风之首之意。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言后妃之有美德,文王风化之始也。言文王行化始于其妻,故用此为风教之始。”

⑤风:读去声,用作动词,教化之意。

⑥用之乡人焉:相传古代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一乡,“乡人”,指百姓。《礼记·乡饮酒礼》载:乡大夫行乡饮酒礼时以《关雎》合乐。所以《正义》释“用之乡人”为“令乡大夫以之教其民也”。

⑦用之邦国焉:《仪礼·燕礼》载:诸侯行燕礼饮燕其臣子宾客时,歌乡乐《关雎》、《葛覃》等。故《正义》释为“令天下诸侯以之教其臣也”。

⑧动:感动。

⑨化:感化。

诗者,志之所之也①,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②。

【注解】

①志之所之:之,到。孔颖达:“人志意之所适也。”句意:诗是个人情志的发抒、表达。

②“情动于中”以下五句:意指心中有情感而后用语言传达出来;意犹未尽,则继之以咨嗟叹息;再有不足,则继之以永歌、手舞足蹈。“永歌”,引声长歌。

【原文】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①。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②;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③。先王以是经④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注解】

①声成文谓之音:声,指宫、商、角、徵、羽;文,由五声和合而成的曲调;将五声合成为调,即为“音”。

②乖:反常。

③莫近于诗:莫过于诗。指诗最具有“正得失”等之功能。

④经:常道,用作动词,意为使归于正道。

【原文】故诗有六义①焉:一曰风②,二曰赋③,三曰比④,四曰兴⑤,五曰雅⑥,六曰颂⑦。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⑧上。主文而谲谏⑨,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⑩作矣。国史⑾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⑿;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⒀。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

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⒁。是谓四始⒂,诗之至也⒃。

【注解】

①六义:《诗序》“六义”说源于《周礼》“六诗”,《周礼·春官·大师》载:“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但因对诗与乐的关系理解有异,故二者次序有别。《正义》释“六义”为:“赋、比、兴是《诗》之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对于“六义”,至今尚有不同的理解。

②风:与“雅”、“颂”为一组范畴,指《诗经》中的十五国风。据下文的解释,同时又含有风化、讽刺之义。

③赋:与“比”、“兴”为一组范畴,指《诗经》的铺陈直叙的表现手法。郑玄注《周礼·大师》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朱熹《诗经集传》说:“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④比:比喻手法。郑玄《周礼·太师》注:“比者,比方于物也。”朱熹《诗经集传》:“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⑤兴:起的意思,指具有发端作用的手法。朱熹《诗经集传》释为“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这种发端有时兼有比喻的作用,有时只为音律上的需要,而无关乎意义。古代“兴”义幽微,历来理解颇多分歧。

⑥雅:指雅诗。据下文的解释,有正的意义,谈王政之兴废。大小雅的配乐,时称正声。粱启超《释四诗名义》说:“‘雅’与‘夏’古字通,……雅音即夏音,犹言中原正声云尔。”

⑦颂:指颂诗。据下文的解释,有形容之意,即借着舞蹈表现诗歌的情态。清阮元《释颂》认为颂即舞诗。

⑧刺:讽刺。

⑨主文而谲谏:郑玄注:“主文,主与乐之宫商相应也。谲谏,咏歌依违,不直谏也。”此言当其“刺”时,合于宫商相应之文,并以婉约的言辞进行谏劝,而不直言君王之过失。

⑩变风变雅:变,指时世由盛变衰,即“王道衰、礼义废”等;变风,指邶风以下十三国风;变雅,大雅中《中劳》以后的诗,小雅中《六月》以后的诗。二者虽有个别例外,但变风变雅大多是西周中衰以后的作品,相当于上文的所说“乱世之音”、“亡国之音”。

⑾国史:王室的史官。《正义》引郑玄言:“国史采众诗时,明其好恶,令瞽蒙歌之。其无作主,皆国史主之,令可歌。”

⑿“是以……谓之风”:这句是对“风”的解释。“一国”,指诸侯之国,与下文“雅”之所言“天下”有别,表明“风”的地方性;“一人”,指作诗之人。《正义》解释说:“诗人览一国之意以为己心,故一国之事系此一人使言之也。”

⒀“言天下”至“谓之雅”句:这是对“雅”的解释。《正义》说:“诗人总天下之心,四方风俗,以为己意,而咏歌王政,故作诗道说天下之事,发见四方之风,所言者乃是天子之政,施齐正于天下,故谓之雅,以其广故也。”

⒁“颂者”句:这句是对“颂”的解释。形容,形状容貌。此句说“颂”是祭祀时赞美君王功德的诗乐。

⒂四始:《正义》引郑玄言:“风也,小雅也,大雅也,颂也,此四者,人君行之则为兴,废之则为衰。”而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认为:“《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毛诗序》开头说《关雎》“风之始也”,实袭《史记》。

⒃诗之至也:诗之义理尽于此。

【原文】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①。南,言化自北而南也②。《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③。《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④。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⑤。是《关雎》之义也。

【注解】

①“然则《关雎》”数句:《麟趾》,即《麟之趾》,是《国风·周南》的最后诗篇。《正义》说:“《关雎》《麟趾》之化,是王者之风,文王之所以教民也。王者必圣周公,圣人故系之周公。”

②“南,言化”句:这句解释《周南》之“南”的含义。《正义》说:“言此文王之化自北土而行于南方故也。”《毛传》也说:“谓其化从岐周被江、汉之域也。”

③“《鹊巢》《驺虞》”句:《鹊巢》是《国风·召南》的首篇,《驺虞》是其末篇。《正义》说:“《鹊巢》《驺虞》之德,是诸侯之风,先王、大王、王季所以教化民也。诸侯必贤召公,贤人故系之召公。”

④“《周南》《召南》”句:《周南》,《国风》的第一部分,共计十一篇;《召南》次《周南》之后,计十四篇。《正义》说:“《周南》《召南》二十五篇之诗,皆是正其初始之大道,王业风化之基本也。”

⑤“是以《关雎》”句:这句是揭示《关雎》的主题。《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此处所言即本于孔子的观点。

【译文】

《关雎》,是讲后妃美德的诗,是《诗经》十五国风的起始,是用它来教

化天下而矫正夫妇之道的。所以可以用以教化乡村百姓,也可以用以教化诸侯邦国。风,就是讽喻,就是教化;用讽喻来感动、教化人们。

诗,是人表现志向所在的,在心里就是志向,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情感在心里被触动必然就会表达为语言,语言不足以表达,就会吁嗟叹息,吁嗟叹息不足以表达,就会长声歌咏,长声歌咏不足以表达,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

情感要用声音来表达,声音成为宫、商、角、徵、羽之调,就是音乐。太平盛世的音乐安顺而欢乐,其时的政治就平和通畅;动乱之世的音乐怨恨而愤怒,其时的政治就乖戾残暴;亡国之时的音乐悲哀而思虑,其国民就困顿贫穷。所以矫正政治的得失,感动天地鬼神,没有什么比诗更近于能实现这个目标。古代的君王正是以诗歌来矫正夫妻的关系,培养孝敬的行为,敦厚人伦的纲常,淳美教育的风气,改变不良的风俗。

所以诗有六义:一叫“风”,二叫“赋”,三叫“比”,四叫“兴”,五叫“雅”,六叫“颂”。上面的(统治者)用“风”来教化下面的(平民百姓),下面的(平民百姓)用“风”来讽喻上面的(统治者),用深隐的文辞作委婉的谏劝,(这样)说话的人不会得罪,听取的人足可以警戒,这就叫“风”,至于王道衰微,礼义废弛,政教丧失,诸侯各国各行其政,老百姓家风俗各异,于是“变风”、“变雅”的诗就出来了。国家的史官明白政治得失的事实,悲伤人伦关系的废弛,哀怨刑法政治的苛刻,于是选择吟咏自己情感的诗歌,用来讽喻君上,这是明达于世上的事情(已经)变化,而又怀念旧时风俗的,所以“变风”是发于内心的情感,但并不超越礼义。发于内心的情感是人的本性;不超越礼义是先王教化的恩泽犹存。因此,如果诗是吟咏一个邦国的事,只是表现诗人一个人的内心情感,就叫做“风”;如果诗是说的天下的事,

表现的是包括四方的风俗,就叫做“雅”。“雅”,就是正的意思,说的是王政所以衰微兴盛的缘由。政事有小大之分,所以有的叫“小雅”,有的叫“大雅”。“颂”,就是赞美君王盛德,并将他的成功的事业告诉祖宗神明的。(“风”、“小雅”、“大雅”、“颂”)这就是“四始”,是诗中最高的了。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 湖心亭看雪 朝代:明代 作者:张岱 原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 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 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 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余拏一作:余挐)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 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 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 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个天晚上八点左右,我 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 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 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 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 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 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 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注释 1、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2、俱:都。 3、绝:消失。 4、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 左右。定,开始。 5、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6、拏:通“桡”,撑(船)。 7、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毳衣:细毛皮衣。毳:鸟兽的细毛。 8、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凇,从湖 面蒸发的水汽。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 之雾凇。 9、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一白,全白。一,全或都,一概。 10、惟:只有。 11、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 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这里指苏堤。一,数词。痕,痕迹。 12、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像小草一 样微小)。 13、而已:罢了。 14、毡:毛毯。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②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③,余拏④一小船,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⑦。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⑧,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⑨!”拉余同饮。余强⑩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释: 1.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原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2.【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3.【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夜间计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定,开始。 4.【余】我 5.【拏(ná)】即“拿”,持,引申为撑,划,牵引,撑(船)。 6.【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乘船。毳衣,细毛皮衣。毳,鸟兽的细毛。 7.【雾凇沆砀(hàng dàng)】雪夜寒气弥漫。雾凇,云、水气;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上蒸发的水汽,这时因为天寒,凝成冰花。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沆,形容大水。

草诀百韵歌(完整简介+分页注解+原帖)

草诀百韵歌 明朝韩道亨 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一六一三年) 草圣最为难,龙蛇竞笔端。亳厘虽欲辨,体势更须完。 第一句:要写好草书很难。 第二句:草书在书法艺术中以最具韵味的抽象形式,表现了最生动的意象和境界。草书犹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惊蛇入草······所有这些都在草书人的笔端强劲地表现出来。 第三句:写草字要有法度,即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点之差就是二个不同的草字,笔画的长短也可以改变一个草字,但这些都有它的判别方法。 第四句:草书写得好坏在于其体势,体势要圆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气势,气势不好就是笔法再好也不是好作品。 (1)有点方为水;上面有点,下面竖右挑,才是三点水旁; (2)空挑却是言;竖画右挑,却是言字旁。 (3)绵头无左畔;宝盖头音绵,写宝盖头时,不必写左边那一点; (4)辵遶阙东边;辵读音绰,遶同绕,写走之底时,只要在左边竖下右绕即可; (5)长短分知去;知和去两个字很相似,但其区别在于最后横画的长短,长的是知,短的是去; (6)微茫视每安。每和安两个字相类似,要注意两个字区别的地方。

(1)步观牛引足:这一句说的是“步”字的写法:先写牛,至末笔转左下撇出; (2)羞见羊踏田:这一句说的是“羞”字的写法:先写羊,连笔在下写田字即成; (3)六手宜为禀:这一句说的是“禀”字的写法:上写六,连笔下写手《草诀三字经》为“六手禀”; (4)七红即是袁:这一句说的是“袁”字写法:上写七,连笔下写红《草诀三字经》为“七红袁”。 (5)十朱知奉己:这一句说的是“奉”字的写法:上写十,下写朱,十的第二笔和朱的第一笔共用〔《草诀三字经》为“十朱奉”〕; (6)三口代言宣:这一句说的是“言”字写法:上写三,下连笔写口〔《草诀三字经》为“三口言”〕。 (1)左阜贝丁反:这一句说的是左耳旁和背字旁的写法:只要把丁字反写即成; (2)右刀寸点弯:这一句说的是右边刀旁和寸字旁的写法:上为一点,下为横折钩; (3)曾差头不异:这一句讲“曾”和“差”字的共同点,即上半部的写法相同; (4)归浸体同观:“归”和“浸”两个字右半部写法相同; (5)孤殆通相似:“孤”和“殆”两个字很相似,左旁写法相同右旁一点之差; (6)矛柔总一般:“矛”和”柔”两字只一点之差。

《湖心亭看雪》全文翻译及注释

《湖心亭看雪》全文翻译及注释 崇祯五年②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③矣,余挐④一小舟,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⑦。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⑧,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⑨”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⑩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⑩①。及下船,舟子⑩②喃喃⑩③曰:“莫说相公⑩④痴,更⑩⑤有痴⑩⑥似相公者。” ②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③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8点左右。更:旧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的大约2小时。 ④挐:通“桡”,撑(船),划(船)。一作“拏”。 ⑤拥毳衣炉火:穿着皮毛衣,带着火炉乘船。毳衣,用皮毛制成的衣服。毳,鸟兽的细毛。 ⑥雾凇沆砀:形容雪夜寒气弥漫。雾凇,云、水气;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上蒸发的水汽,雾凇,水汽凝成的冰花。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沆,形容大水 ⑦一白:全白。

⑧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 ⑨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⑩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小白玉酒杯。 ⑩①客此:在此地客居。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居住在西湖湖畔。连下了几天的大雪,湖中游人、飞鸟的声音完全消失了。这一天初更以后(大约八点以后),我撑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冰花一片弥漫,天空、云朵、远处的山峰和湖水,上下一片白色。湖面上倒映着的影子,只有(隐约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以及舟中的两三个人影罢了。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水正在沸腾(古时喝烧酒前要烧,烧酒时,把水放在火上烧,然后再把酒放在水中,)。(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像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便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告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古代旧时对士人的尊称)痴迷,还有比相公您更痴迷的人呢!”

韩道亨草诀百韵歌最全版本

郝忠轩整理草诀百韵歌 一、内容简介 《草诀百韵歌》是明韩道亨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一六一三年)书写的。《草诀百韵歌》是把比较通行的草字集中起来,找出它的结体和行笔中的某些规律,编成五字一句的韵文,以便于记忆。 例如把不易区别的字列在一起,指明差异之处,第三行“有点方为水,空挑即是言”,是指明草写“水”字如“言”字的差异只在于“水”字有一点,而“言”字只空挑一笔;又如把某一草字的结构特点加以说明。 二、诗文展示 草圣最为难,龙蛇竟笔端。毫厘虽欲辨,体势更须完。 有点方为水,空挑却是言。绵头无左畔,之趬缺东边。 长短分知去,微茫视每安。步观牛引足,羞见羊踏田。 六手宜为禀,七红即是袁。十朱知奉己,三口代言宣。 左阜贝丁反,右刀寸点弯。曾差头不异,归浸体同观。 孤殆通相似,矛柔总一般。采夆身近取,熙照眼前看。 思惠鱼如画,禾乎手似年。既防吉作古,更慎达为连。 宁乃繁于叔,侯兮不减詹。摄称将属倚,某枣借来旋。 慰赋真难别,朔邦岂易参。之加心上恶,兆戴免头黾。 点急堪成彗,勾于认是卑。乡卿随口得,爱凿与奎全。 玉出头为武,干衔点是丹。蹄号应有法,云虐岂无传。

盗意脚同适,熊弦身似然。矣其头少变,兵共足双联。莫写包为守,勿书绿是缘。漫将绳当腊,休认寡为宽。即脚犹如恐,还身附近迁。寒空容有象,宪害审相牵。满外仍知备,医初尚类坚。直须明谨解,亦合别荆前。颡向戈牛始,鸡须下子先。撇之非是乏,勾木可成村。萧鼠头先辨,寅宾腹里推。莫教凡作愿,勿使雍为离。醉碎方行处,丽琴初起时。栽裁当自记,友发更须知。忽讶刘如对,从来缶似垂。含贪真不偶,退邑尚参差。减灭何曾误,党堂未易追。寿宜圭与可,齿记止加司。右邑月何异,左方才亦为。举身为乙未,登体用北之。路左言如借,时边寸莫违。草勾添反庆,乙九贴人飞。惟末分忧夏,就中识弟夷。皋华脚预施,流染却相依。或戒弋先设,顶上哀衾别。睿虞元仿佛,拒捉自依稀。不道树多枝,胸中器谷非。止知民倚氏,起旁合用短。虑逼都来近,论临勿妄窥。斋齐曾不较,遣上也同迷。欲识高齐马,须知兕既儿。寺专无失错,巢笔在思维。丈畔微弯使,孙边不绪丝。常收无用直,密上不须盖。才畔详笺牒,水元看永泉。柬同东且异,府象辱还偏。才傍于成卉,勾盘柬作阑。女怀丹是母,叟弃点成皮。若谓涉同浅,须教贱作师。鼋鼍罨一类,茶菊荣同亲。非作浑如化,功劳总若身。示衣尤易惑,奄宅似相邻。道器吴难测,竟充克有伦。市于增一点,仓欲可同人。数叚情何密,曰甘势则匀。固虽防梦简,自合定浮淳。添一车牛幸,点三上下心。改头聊近体,曹甚不同根。

《毛诗大序》-推荐下载

《毛诗大序》 【原文】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毛诗大序》① 《关雎》②,后妃之德也③,风之始也④,所以风天下⑤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⑥,用之邦国焉⑦。风,风也,教也;风以动⑧之,教以化⑨之。 【注解】 ①毛诗序:汉代传《诗》(《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前三家为今文经学派,早立于官学,却先后亡佚。赵人毛苌传《诗》,为“毛诗”,属古文学派,汉代未立官学,毛诗汉末兴盛,取代三家而独传于世。毛诗于古《诗》三百篇均有小序,而首篇《关雎》题下的小序后,另有一段较长文字,世称《诗大序》,又称《毛诗序》。看来很像是一篇总序。 ②《关睢》:《诗经·国风·周南》第一首诗的篇名。 ③后妃之德也:后妃,天子之妻,旧说指周文王妃太姒。此处说《关雎》是称颂后妃美德的。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言后妃性行合谐,贞专化下,寤寐求贤,供奉职事,是后妃之德也。” ④风之始也:本指《关雎》为《诗经》的国风之首之意。孔颖达《毛诗 正义》说:“言后妃之有美德,文王风化之始也。言文王行化始于其妻,故用此为风教之始。” ⑤风:读去声,用作动词,教化之意。 ⑥用之乡人焉:相传古代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一乡,“乡人”,指百姓。《礼记·乡饮酒礼》载:乡大夫行乡饮酒礼时以《关雎》合乐。所以《正义》释“用之乡人”为“令乡大夫以之教其民也”。 ⑦用之邦国焉:《仪礼·燕礼》载:诸侯行燕礼饮燕其臣子宾客时,歌 乡乐《关雎》、《葛覃》等。故《正义》释为“令天下诸侯以之教其臣也”。 ⑧动:感动。 ⑨化:感化。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范文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创作的一篇散文。以下是分享的湖心亭看雪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湖心亭看雪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 湖心亭看雪 明代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余拏一作余挐)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注释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俱都。 绝消失。 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定停止,结束。 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 一、原文、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注意课本中书写,拼音打不出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凌晨时,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那两个人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喝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

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二、文学常识积累 《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朝代)山阴(籍贯)人。出身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相关背景 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岁生活优裕,晚年避居山中,穷愁潦倒坚持著述。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审美情趣。他喜游历山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懂音乐,能弹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颇深;好收藏,具备非凡的鉴赏水平;精戏曲,编导评论追求至善至美。前人说:‘吾越有明一代,才人称徐文长、张陶庵,徐以奇警胜,先生以雄浑胜。 张岱继“公安”“竟陵”两派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算得上晚明散文作家中一位成就较高的“殿军”。他的小品可谓名副其实的小品,长者不过千把字,短者仅一二百字,笔墨精练,风神绰约,洋溢着诗的意趣。人们常说散文贵有诗意,这是很对的。

草诀百韵歌王羲之版本

一、诗文展示 草圣最为难,龙蛇竟笔端。毫厘虽欲辨,体势更须完。 有点方为水,空挑却是言。绵头无左畔,之趬缺东边。 长短分知去,微茫视每安。步观牛引足,羞见羊踏田。 六手宜为禀,七红即是袁。十朱知奉己,三口代言宣。 左阜贝丁反,右刀寸点弯。曾差头不异,归浸体同观。 孤殆通相似,矛柔总一般。采夆身近取,熙照眼前看。 思惠鱼如画,禾乎手似年。既防吉作古,更慎达为连。 宁乃繁于叔,侯兮不减詹。摄称将属倚,某枣借来旋。 慰赋真难别,朔邦岂易参。之加心上恶,兆戴免头黾。 点急堪成彗,勾于认是卑。乡卿随口得,爱凿与奎全。 玉出头为武,干衔点是丹。蹄号应有法,云虐岂无传。 盗意脚同适,熊弦身似然。矣其头少变,兵共足双联。 莫写包为守,勿书绿是缘。漫将绳当腊,休认寡为宽。 即脚犹如恐,还身附近迁。寒空容有象,宪害审相牵。 满外仍知备,医初尚类坚。直须明谨解,亦合别荆前。 颡向戈牛始,鸡须下子先。撇之非是乏,勾木可成村。 萧鼠头先辨,寅宾腹里推。莫教凡作愿,勿使雍为离。 醉碎方行处,丽琴初起时。栽裁当自记,友发更须知。 忽讶刘如对,从来缶似垂。含贪真不偶,退邑尚参差。 减灭何曾误,党堂未易追。寿宜圭与可,齿记止加司。 右邑月何异,左方才亦为。举身为乙未,登体用北之。 路左言如借,时边寸莫违。草勾添反庆,乙九贴人飞。

惟末分忧夏,就中识弟夷。皋华脚预施,流染却相依。 或戒弋先设,顶上哀衾别。睿虞元仿佛,拒捉自依稀。 不道树多枝,胸中器谷非。止知民倚氏,起旁合用短。 虑逼都来近,论临勿妄窥。斋齐曾不较,遣上也同迷。 欲识高齐马,须知兕既儿。寺专无失错,巢笔在思维。 丈畔微弯使,孙边不绪丝。常收无用直,密上不须盖。 才畔详笺牒,水元看永泉。柬同东且异,府象辱还偏。 才傍于成卉,勾盘柬作阑。女怀丹是母,叟弃点成皮。 若谓涉同浅,须教贱作师。鼋鼍罨一类,茶菊荣同亲。 非作浑如化,功劳总若身。示衣尤易惑,奄宅似相邻。 道器吴难测,竟充克有伦。市于增一点,仓欲可同人。 数叚情何密,曰甘势则匀。固虽防梦简,自合定浮淳。 添一车牛幸,点三上下心。改头聊近体,曹甚不同根。 旧说唐同雁,尝思孝似存。扫搊休得混,彭赴可相侵。 世老偏多少,谢衡正浅深。酒花分水草,技放别支文。 可爱郊邻郭,偏宜谌友湛。意到形须似,体完神亦全, 斯能透肝腑,落笔自通玄。习观羲献迹,免使墨池浑。 二、图片展示及内容解析 草圣最为难,龙蛇竞笔端。亳厘虽欲辨,体势更须完。 标题下四句为一首五绝。第一句说的是写草书难,要写好草书更难。第二句是讲草书的形态,草书在书法艺术中以最具韵味的抽象形式,表现了最生动的意象和境界。草书犹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惊蛇入草。。。。。。所有这些都在草书人的笔端强劲地表现出来。第三句说的是写草字要有法度,即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点之差就是二个不同的草字,笔画的长短也可以改变一个草字,但这些都有它的判别方法,而更重要的是第四句,即草书写得好坏在于其体势,体势要圆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气势,气势不好就是笔法再好也不是好作品。 (1)有点方为水;上面有点,下面竖右挑,才是三点水旁; (2)空挑却是言;竖画右挑,却是言字旁。

湖心亭看雪字词批注译文及知识点完全归纳

湖心亭看雪字词批注译文及知识点完全归纳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 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 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 (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情的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一、【重点注释】 1、是日更定矣是:这。 定:完了,结束 2、余挐一小船,拥毳衣炉火。 挐:通“桡”,撑,划。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3、雾淞沆砀。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 哪里。更:还 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勉强。白:指酒杯 6、上下一白 一白:全白 7、客此。及下船 客此:在此地客居;及:等到 8、相公: 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二、词类活用 1.大雪三日大雪: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大雪。

《草诀百韵歌》的本文翻译

《草诀百韵歌》的本文翻译 日志 上一篇:【书法欣赏】唐陆... 下一篇:中国书坛名家手卷... |返回日志列表 , 分享 , 复制地址 , 选用信纸 , 转播到微博 , ..赞赞取消赞 转载自三破堂主 2011年01月13日 13:59 阅读(4) 评论(0) 分类:个人日记权限: 公开 , 字体:中? o 小 o 中 o 大 , 更多? o 设置置顶 o 权限设置 o 推荐日志 o 转为私密日志 , 删除 , 编辑

《草訣百韻歌》的本文翻譯 譯者:林麗娥教授, 【本文】 草聖最為難,龍蛇競筆端。毫釐雖欲辨,體勢更須完。【翻譯】 草書要寫得精美,是書法中最難的事。點畫像龍蛇游走一樣,競相在筆端中呈現。 如毫釐般細微的變化雖然要分辨。形體和氣勢更要要求完美。【本文】 有點方為水,空挑卻是言。宀頭無左畔,辵遶闕東邊。長短分知去,微茫視每安。

【翻譯】 (左旁)有點的才是「水」。只豎釣的則是「言」。宀頭(即寶蓋頭)不寫左邊的點。辶旁遶向左時,東邊的彎不用寫。 「知」和「去」的末筆,長的是知,短的是去。「每」和「安」要仔細看。 【本文】 步觀牛引足,羞見羊踏田。六手宜為稟,七紅即是袁。十朱知奉已,三口代言宣。【翻譯】

「步」字,是「牛」的末筆往左下拉。「羞」字,是「羊」字的下面再加「田」。 「六」和「手」連寫即是「稟」。「七」和「紅」連寫即是袁。 「十」和「朱」的連寫即是「奉」。「三」和「口」的連即是「宣」。【本文】

左阜貝丁反,右刀寸點彎。曾差頭不異,歸浸體同觀。孤殆通相似,矛柔總一般。【翻譯】 左邊偏旁的「阜」(阝)和「貝」都寫成「丁」的反抅。右邊偏旁的「刀」(刂)和「寸」都 寫成一彎加一點。 「曾」和「差」,頭部寫法一樣。「歸」和「浸」,形體大致相同。 「孤」和「殆」,寫法很相似。「矛」和「柔」寫法,幾乎一樣(柔字末筆多一長點)。【本文】 采夆身近取,熙照眼前看。 思惠魚如畫,禾乎手似年。既防吉作古,更慎達為連。【翻譯】 「采」和「夆」,寫法很相似。「熙」和「照」,看起來也差不多。 「思」、「惠」、「魚」三字的寫法,和「畫」字很像。「禾」、「乎」、「手」三字的寫法,和「年」字很像。 既要防止把「吉」寫作「古」。更要謹慎別把「畫」寫作「連」。【本文】

诗大序

论述《诗大序》的文学思想 【摘要】《诗大序》为《诗经》的研究著作。 《诗大序》阐述了《诗经》的特征、内容、分类、表现手法和社会作用,堪称先秦儒家诗论的系统总结。它进一步阐明了诗歌言志抒情的特征和诗与音乐、舞蹈的关系,明确提示了诗歌音乐和时代政治的关系,把《诗经》的分类和表现手法概括为“六义”说,并特别强调诗歌的社会作用:“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本文试就这些思想,对《诗大序》的文学思想作一粗浅的探索。 【关键词】诗经毛诗大序小序子夏毛公卫 宏六义 一、经学兴起的时代背景 秦统一中国之后,我国的文化进入了统一的进程。但秦王朝采取文化专制政策,而且这个王朝存在的时间极短,严格说文学上并无建树。汉兴,文化的统一进程得到继续。汉代是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全盛期之一,在文化上也有重大的建树。这首先就表现在文化的融合上。齐文化与楚文化融合中原文化,成为汉文化的基础。其次表现在儒学的空前发展上。汉初是尚黄、老的,思想上崇尚无为。武帝定儒学于一尊,以儒学缘饰吏治,思想领域也进入大一统时期。此时之儒学,已不同于先秦儒学。它已建立起一套与大一统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思想体系,天人关系,君权神授,天君臣民有严格的纲纪遵守。这一思想体系给了我国后来的思想文化的发展以极其深远的影响。在当时当国家从长期分裂走向大一统的时候,这套思想体系,是与它相适应的,具有其积极的意义。政治和思想的大一统,影响于学术领域,就是经学的高度发达。经学的发达,又给文学带来功利目的。汉文学就是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上发展起来的。《诗》被尊为“经”,用于吏治;对于楚辞的评论依“经”立义;赋的创作目的明确的说是为了讽谏。经学给文学以约束,给它规定了发展的方向。 二、《诗经》的流传 我国文学发展的初期,诗、文是主要样式。诗的最早的形态是没有文字记载的歌谣。早期的诗来自民间,多数为集体创作。经采集删订,成《诗》三百,用之于宴飨、讽颂、言语。《诗》的时代,诗、乐、舞是一体的。从文学的角度说,初期出自民间的诗,或有非功利之目的;但是删定而用于教育、用于政治外交场合之后,它的非功利的目的也就消失,而赋予了功利的目的。这就是说,我国文学发展的初期,诗主要是以其实用的功能存在的。诗的创作是一回事,诗的解读是另一回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本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以后才尊为“经”。它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到前6世纪中)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包括《国风》(分为十五国风)160篇,《小雅》74篇,《大雅》31篇,《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40篇。《小雅》中另有6篇“笙诗”,仅存诗题,不在305之数。 “《诗经》”是后起之名。从“诗”或“诗三百”,到尊之为“经”,称呼的变化与《诗经》的作用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有关。秦以前,除去祭祀、宴享时奏唱而外,《诗经》还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常常作为外交场合言谈应对的辞令,一是作为教育的课本。在外交场合断章取义、赋《诗》言志的情形,《左传》中多有记载。而作为教本,大约由孔子始。《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人焉。”《论语》载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季氏》),“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阳货》),可证司马迁之言不诬。这个时期,《诗》是一种比较平实有用的工具,还没有上升为不可违背的“经典”。秦火之后,《诗三百》随其他典籍一道遭焚。只因为它是乐歌,有幸在学者的记诵中得以保全。汉代传授《诗经》的有四家,即:鲁人申培,齐人辕固,燕人韩婴,赵人毛苌。或取其国名,或取其姓氏,而称为鲁、齐、韩、毛四家诗。《诗经》在其编辑之初,人们便着眼于它的实际用途;到了汉代,经学兴起,学术与政治联姻,《诗经》作为五经之一而显赫、兴盛,一跃而为儒者言必称引、论必为据的经典。鲁、韩、齐三家诗先后于文帝、景帝时立博士学官,属今文经;毛诗出现稍晚,又是古文经,未得立。但是到东汉末年,儒学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随着郑学大昌,毛诗遂独行于世,其余三家诗逐渐消亡,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诗经》便是毛诗。 三、《诗大序》的内容 《诗大序》为《诗经》之研究著作。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草诀百韵歌简繁体

《草诀百韵歌》简/繁两体释文 说明: 1.《草诀百韵歌》是明韩道亨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一六一三年)书写的。《草诀百韵歌》是把比较通行的草字集中起来,找出它的结体和行笔中的某些规律,编成五字一句的韵文,以便于记忆。 2.应该指出,古代的草书,每字多有不同的写法,不能完全用此帖所举例子为标准,去衡量古代各人所写的草书。但是,此帖对初学草书来说,可以起到入门作用。 以上两段节选自《历代碑帖书法选》编辑组一九八五年十月的出版说明。文物出版社1986年10月第一版。 3. 《草诀百韵歌》正文共有935个字,105行,36页。下载自《百度文库》,可能是字库的原因,很多字电脑无法打出,笔者进行了标注。为了查找方便,笔者将行号、页码都编在每行起始处。拼音是笔者自加的,若有加错之处,还望贤人及时指正,以免误人。 4.在400年后的今天,《草诀百韵歌》的优势依然在于,“把比较通行的草字集中起来,找出它的结体和行笔中的某些规律,……以便于记忆。” 但如果不能背诵,或背诵不熟练,则无法快速查找。本文的作用在于无需背诵,而利用当今电脑的“查找”功能优势,就便捷得多了。 5.正文使用繁體字和簡體字兩種。繁體字更符合《草訣百韻歌》原文,简体字便于查找。由於筆者學識所限,錯誤難免,尚希見諒。 6.使用时,还需下载此篇博文,存为word文件(即.doc文件), (1)打开文件后,使用“文件-编辑-查找替换-查找-勾选‘突出显示所有在该范围找到的项目’-点击‘查找全部’”即可方便查阅所需字所在的行数和页码; (2)对照电脑提示显示的行数和页码,到《草诀百韵歌》这本书里快捷的找到所需的草体字。因此,需要手持一本《草诀百韵歌》,还要下载此文,知道电脑使用查找方法(针对老年书法爱好者),很便捷。诚然,使用电子版《书法字典》也很好找,但是失去了《草诀百韵歌》的“比较”优势这一强大功能。 7.文前阿拉伯数字为《草诀百韵歌》的行号。

《毛诗序》全文翻译及释义

毛诗序: 汉代传《诗》(《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前三家为今文经学派,早立于官学,却先后亡佚。赵人毛亨(大毛公)、毛苌(小毛公)传《诗》,为“毛诗”,属古文学派。《毛诗》于汉末兴盛,取代前三家而广传于世。《毛诗》于《诗》三百篇均有小序,而首篇《关雎》题下的小序后,另有一段较长文字,世称《诗大序》,又称《毛诗序》。看来很像是一篇《毛诗》讲《诗经》的总序。作者不详,约成书于西汉,很可能经过东汉经学家卫宏修改。 《毛诗序》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 【译文】 《关雎》,是讲后妃美德的诗,是《诗经》十五国风的起始,是用它来教化天下而矫正夫妇之道的。所以可以用以教化乡村百姓,也可以用以教化诸侯邦国。风,就是讽喻,就是教化;用讽喻来感动、教化人们。 诗,是人表现志向所在的,在心里就是志向,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情感在心里被触动必然就会表达为语言,语言不足以表达,就会吁嗟叹息,吁嗟叹息不足以表达,就会长声歌咏,长声歌咏不足以表达,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注释、文言现象、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全册古文精品习题及答案 题型:【重点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外文言文阅读】 目录: 第10课《岳阳楼记》检测题 第11课《醉翁亭记》检测题 第12课《湖心亭看雪》检测题 第10课《岳阳楼记》检测题 班级:姓名: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晖,。 11、【大观】。 12、【前人之述备矣】 。 13、【然则】。 14、【南极潇湘】。 极,。 15、【迁客】。 迁,。 16、【骚人】。 17、【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得无,。

36、【浮光跃金】。 37、【静影沉璧】。 璧,。 38、【何极】。 39、【宠辱偕忘】。 宠,。偕,。 40、【把酒临风】。 把,。 41、【求】。 42、【古仁人】。 43、【或异二者之为】 。或,。4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45、【居庙堂之高】 。庙堂,。 46、【处江制之远】 。47、【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先,。后,。 48、【微斯人,吾谁与归】 ?微,。

二、文言知识积累: 1、分析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并解释: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百废具.兴: ③越.明年,政通人和: ④增其旧制.: ⑤薄.暮冥冥: ⑥气象 ..万千: ⑦微.斯人: ⑧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⑨横.无际涯: ⑩予观夫.巴陵胜状: ?前人之述备.矣: ?嘱予作文 ..以记之: ?则有去国.怀乡: ?则有去.国怀乡: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宠.辱偕忘: ?沙鸥翔集.: ?春和景.明: ?进.亦忧,退亦忧: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忧谗.畏讥: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而或长烟一空.:

韩道亨书《草诀百韵歌》图片及译文

韩道亨书《草诀百韵歌》图片及译文 韩道亨书《草诀百韵歌》图片及译文★★★還舊樓主2012年11月16日轉自《和讯-chenhuxi》★★★ 一、《草訣百韻歌》的作者《草訣百韻歌》是中國古代一本重要的草書歌訣,學草書的重要門徑,作者署名王羲之,然據相關資料顯示,此書最早見於北宋,偽託王羲之之名,如明代楊慎的《升庵外集》卷88云:「《草訣百韻歌》乃宋人編成,以示初學者,託名王羲之。」 以歌訣形式,幫助記憶草書的結構,可能始於宋代,此《草訣百韻歌》的祖本今已不可尋,但從南宋陳元靚所編的《事林廣記》續集卷第五文藝類〈草訣書法〉中所錄。采真子的引文,可知至少在北宋皇祐年中,《草訣百韻歌》已經盛行,惟以元明之後,迭有增損,以至今所傳的內容,當已非一人、一時、一地之作,宜乎其不冠作者之名也。總之,作者決非晉朝的王羲之,起始者當是宋人,元明人迭有參與修改,然皆不廢其為重要的一本草書入門的教材。 至於書寫《草訣百韻歌》的韓道亨,其人生卒年不

詳,據他自署此帖書於明萬曆41年,則應當生於明神宗萬曆初年左右。此書宗法二王,法度嚴謹,當是一位關心書法教育及精於草書的書家及學者。二、《草訣百韻歌》的版本《草訣百韻歌》的祖本今已不知其內容,但最有名的是北宋署名「采真子」者,他即曾就當時在市面上流傳「一百二十韻,凡四百一十字」的「草書訣」加以裁損,而成「一百韻」的草書歌訣,然其書現已不傳。(見陳元靚《事林廣記》卷五) 現所見最早的草訣刊本則為元刻《草書百韻訣》,此書共76韻760字,但刻工並不精,掃版亦欠細微,殘斷和墨汙處亦在所多見,香港《書譜》雜誌,第21期至29期,曾載有硯父的箋注。 明神宗朱翊鈞在萬曆12年,曾將其所見到的三種有關草訣的本子彙刻起來,字數較多、內容較完備的,便叫《草訣百韻歌》(共106韻1060字),內容比較單薄的便叫《後韻草訣歌》(共37韻370字)、《草訣續韻歌》(共42 韻420字),且親自寫序、跋。其後明萬曆20年,范文連奎館上石,刻有石刻本,名稱為《集古草訣》(中國書店1991年9月出版),萬曆41年韓道亨亦手書墨迹本,名稱亦叫《草訣百韻歌》(華正書局1984年3月出版,文物出版社1985年3月出版)。明清之際亦見許多不同版本,如至寶齊法帖

毛诗大序的主要观点

毛诗每一篇下都有小序,以介绍本篇内容、意旨等,后人称为《毛诗序》。《毛诗序》是中国诗歌理论的第一篇专论。概括了先秦以来儒家对于诗歌的若干重要认识,可以说是从先秦到西汉的儒家诗论的总结。其主要观点如下: 首先,《毛诗序》揭示了诗歌抒情与言志相统一的艺术本质。其云:“诗者,志之所之也”,阐明了诗歌创作的本源在于“志”,“志”构成诗的内容,这与先秦时代就已产生的“诗 《毛诗序》进一步提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观点,比较“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的表述,在这里“志”与“情”的关系与内涵虽然没有得到明确的说明,但《毛诗序》认为它们是可 仍然是基于诗与乐的紧密相关性来认识诗的本质的。正因如此,《毛诗序》才汲取了乐论中的抒情说作为先秦以来言志说的必要补充。如果联系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整个发展史,就会意识到这一补充是多么有意义。 其次,《诗大序》基于儒家的视角,特别重视以政教为核心的诗的社会作用。所谓“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云云,正是指诗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教化作用。序文已认识到这种教化作用与情感之间的关系,所以说“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不过,序文将情感作用(如“动天地感鬼神”云云)与社会作用都夸大了。由于诗歌被视为一种教化的工具,在《毛诗序》看来,《诗经》中的每篇作品都是对某种教化观念的隐喻,如以“后妃之德”解《关雎》,这就未免牵强附会。同时,序文认为政治与诗歌既然是不可分的,那么时代政 再次,序文提出的“六义”说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后人对“六义”的具体解释不同,却大体上都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而赋、比、兴是诗的写作手法。文中没有对赋、比、兴作具体的解释,却为后来的诗歌刨作论提供了极富启示性的一组范畴。序文对风、雅、颂作了重点阐发,其间所贯穿的浓厚的政教意味与全篇的基调是一致的。文中提出“主文而谲谏”,要求诗歌以委婉含蓄的方式达到讽谏的目的,这显然是儒家的“温柔敦厚”诗教观的另一种表述。不过,这一要求与艺术创作要求委婉含蓄却有相通之处。所说“发乎情止乎礼义”,在指出诗歌的抒情特征时,更进一步要求情感抒发严格接受儒家道德教义的规范。这一观点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很大,也很复杂。 总之,《诗大序》不仅仅是一种总结,对后来文学观念的发展,更是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这种影响很复杂,既有积极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但毕竟构成了儒家诗学传统的一个重要环节。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译文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译文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湖心亭看雪 张岱·明末清初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ɡēnɡ)定矣,余挐(ráo 人教版上标注为nú,另有作拏ná)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sōnɡ)沆(hànɡ)砀(dànɡ),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qiǎnɡ)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ɡènɡ)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客居在(杭州)西湖。下了三天的雪,湖中人、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这一天初更以后(晚上大约八点),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准备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雪夜寒气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能(清晰)见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苏堤),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船,船上两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我看见)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的说:“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便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后就告别。我问他们的姓名,(他们回答)说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我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痴迷,还有和相公一样痴迷的人呢!”

草诀百韵歌 解释

第一页:草诀百韵歌(标题) 草圣最为难,龙蛇竞笔端。亳厘虽欲辨,体势更须完。 -----标题下四句为一首五绝。第一句说的是写草书难,要写好草书更难。第二句是讲草书的形态,草书在书法艺术中以最具韵味的抽象形式,表现了最生动的意象和境界。草书犹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惊蛇入草......所有这些都在草书人的笔端强劲地表现出来。第三句说的是写草字要有法度,即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点之差就是二个不同的草字,笔画的长短也可以改变一个草字,但这些都有它的判别方法,而更重要的是第四句,即草书写得好坏在于其体势,体势要圆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气势,气势不好就是笔法再好也不是好作品。 第二页:(1)有点方为水;(2)空挑却是言; (3)绵头无左畔;(4)辵遶阙东边; (5)长短分知去;(6)微茫视每安。 一句:上面有点,下面竖右挑,才是三点水旁; 第二句:竖画右挑,却是言字旁 第三句:宝盖头音绵,写宝盖头时,不必写左边那一点; 第四句:辵读音绰,遶同绕,写走之底时,只要在左边竖下右绕即可; 第五句:知和去两个字很相似,但其区别在于最后横画的长短,长的是知,短的是去; 第六句:每和安两个字相类似,要注意两个字区别的地方。 第三页:(1)步观牛引足;这一句说的是“步”字的写法:先写牛,至末笔转左下撇出;(2)羞见羊踏田:这一句说的是“羞”字的写法:先写羊,连笔在下写田字即成; (3)六手宜为禀:这一句说的是“禀”字的写法:上写六,连笔下写手〔在我编著的《草诀三字经》为”六手禀〃〕; (4)七红即是袁:这一句说的是“袁”字的写法:上写七,连笔下写红〔《草诀三字经》为”七红袁〃〕; (5)十朱知奉己:这一句说的是“奉”字的写法:上写十,下写朱,十的第二笔和朱的第一笔共用〔《草诀三字经》为”十朱奉〃〕; (6)三口代言宣:这一句说的是“言”字的写法:上写三,下连笔写口〔《草诀三字经》为”三口言〃〕。 第四页:(1)左阜贝丁反:这一句说的是左耳旁和背字旁的写法:只要把丁字反写即成; (2)右刀寸点弯:这一句说的是右边刀旁和寸字旁的写法:上为一点,下为横折钩; (3)曾差头不异:这一句讲“曾”和“差”字的共同点,即上半部的写法相同; (4)归浸体同观:“归”和“浸”两个字右半部写法相同; (5)孤殆通相似:“孤”和“殆”两个字很相似,左旁写法相同右旁一点之差; (6)矛柔总一般:“矛”和“柔”两字只一点之差. 第5页:(1)采夆身近取:“夆”音逢,“采”“夆”两个字写法几乎一样,头一样,身体有点不同; (2)熙照眼前看:“熙”和“照”两个字,好好看看,有何不同?不同在上部左边 (3)思惠鱼如画:“思”、“惠”、“鱼”有和“画”字相同部分,可大不相同,注意区别; (4)禾乎手似年:“禾”、“乎”、“手”字和“年”字也相似,只有第一二笔相同,后几笔不同; (5)既防吉作古:不要把“吉”字写成“古”字,这两个字的差别在于中部; (6)更慎达为连:写“达”和“连”字要慎重,其中部写法不同 第六页:(1)宁乃繁于叔:“宁”字和“叔”字差不了多少,只是写“宁”字第一笔要多一个右钩,似乎繁了一点; (2)侯兮不减詹:写“侯”字不比“詹”字简单,只是一笔成而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