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信息网络正迅速把世界各个领域、各个家庭、各个人连接在一起,互联网络的广泛应用成为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大环境下,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内容的信息化,教学过程的策略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教学资源的网络化。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效果显著,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课堂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面。面对日新月异的现代化教学课改浪潮,我们应结合课件教学和课堂教学新旧两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的优势,来引导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即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学习及探究性学习的能力。经过几年教学与实践,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出发,有效地将信息技术和初中化学学科进行整合。

关键字:信息技术初中化学教学优势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学。我们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法上要有一个较大的转变,以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合理整合,能够使教学信息等直接的刺激学生的各个感官,使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主动、生动地学,从而活跃思维,提高全体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强烈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在非常轻松的环境中掌握知识,有利于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最终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本人在从事初中化学教育几年中积极研究和钻研多媒体技术及其应用,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教训,以下是本人对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整合所体现的教学优势的一些粗浅看法。

1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伴随着学生学习积极的情绪。通过幻灯片、VCD视频、投影、多媒体课件等信息手段呈现适当内容的形象资料、用一幅幅富有生气、形象直观的图案,结合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利用信息手段同时提供多个问题,让学生边看边思考,极大地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为积极主动的学好化学打下一个稳固的基础。如在学习“化学使世界变的绚丽多彩”时,我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演示日常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几个事例,运用动画介绍化学发展的历程:火-孔雀石-陶瓷-铜器-铁器-纸-火药-酒-染料等。初中化学作为学生刚接触的一门新学科,通过以上的

多媒体展示,让学生触景生情,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讲《金刚石、石墨、C60》时,我将世界上最有名的钻石展示,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顺利地导入新课。如第四章第三节《化石燃料的利用》课件中图文并茂,对内容进行广泛搜集,有从网上下载后改编的“西气东输”工程中的工作场景,有石油的陆地和海上开采,有采集的生活中的石油提炼出的物品荟萃,并强调本节中提到的“化石燃料在地球上的蕴藏量是有限的”而研发的新能源,真是让学生见识到了网络课件的精彩。在教学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畅所欲言全身心的投入课堂中,教学成效有着很大的提高。在老师的影响下,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有的自己上网搜集能源的资料,有的逛书店或到图书馆或到实地去考察,了解有关化石能源方面的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开发新能源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知道化石能源是一种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培养学生节约能源、保护能源的情感。

2.能培养学生发现、探究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教学在整合教学的过程中,突出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唤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特别是对宏观和微观中人们平时无法观察的化学现象,以及难以观察的微观世界运动,更能显示出巨大的作用,为化学概念和化学规律的掌握提供充分的感性认识基础,克服以往教学只靠口述或做演示实验的弊病,让学生在已学过内容的基础上去找内在联系,使学生主动提取旧知、探究新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释微观粒子上体现辅助性:宏观物质是微粒构成的,而微粒的构造和运动却无法直接观察。常规教学通常用挂图或投影片、模型等媒体示意,由于其僵化、固定而缺乏直观的效果。那么,教学时可借助计算机电教媒体变小为大,变静为动,把微观粒子扩大为宏观的示意图像,用动画的形式给学生以生动的启示,例如分子分成原子、原子的重新组合、原子的构造、电子的得失等等。讨论出的内容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最后借助实物投影仪演示实验全过程。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践中也得到一次升华。

实验是锻炼动手动脑能力的最佳途径,但是在实验室中操作,老师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也无法使处于后面每一位同学看清实验的细节,更无法找出实验的关键点,而且玻璃仪器易碎,这也是一个浪费。通过信息技术,学生可以任意组装,若不正确可随时重装,其他同学还可以为其找出错误的原因,与其进行交流、讨论。如在探究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时选择时,根据学科特点,利用Authorware软件的功能制作了有关化学实验的整合课件。课件主要分为实验问题、实验仪器组装、过程分析、合理组装及留言簿等几部分,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组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效果

非常好。

3.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

对于一些较复杂、有危险、要求高、时间长的实验,往往不适合课堂演示。利用相关的VCD视频在课堂播放,既保证了实验的真实性和直观性,又便于观察实验现象,同时也提高了课堂密度。如在教到上册第五章第2节铁的冶炼,一氧化碳与氧化铁的反应时,考虑到一氧化碳有毒性,改成电脑教学课,采用录像播放的形式,现象既明显,又解决了污染问题。又如:在讲《金属化学性质》中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铜与硝酸银溶液的反应时,由于反应慢所需时间长,也可采用视频播放的形式。

初中学生知识水平的限制,对于抽象的物质微观结构理解非常的困难。化学变化又是在原子的基础上重新组合的结果,单靠语言和文字描述,学生较难理解。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动画模拟,能形象生动地表现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世界,更容易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理解化学原理。如解释水的组成时,动画模拟“水分子”拆为原子,然后重新组合为“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的过程。又如在解释离子的形成时,动画模拟钠原子、氯原子得失电子形成钠离子和氯离子,然后形成氯化钠的这一过程。这样,既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物质的结构,理解化学变化的原理,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通过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增强学生参与活动的自觉性、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提高了学生思维品质,使学生保持良好地学习注意力。进一步增加了教学的互动信息,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加了学生的思维容量,特别是让学生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分析、对比、归纳的能力。

4.积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模式

通过对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加教学密度,加大教学信息量,促使我更好认真备课,精选素材,提高我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理论素养和具体操作能力,也进一步促进思想观念的转变。

4.1为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必须按信息技术和其他手段相结合的设计原则,精心设计每一堂课,教师要做到对每节课都能认真备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单一,教学软件的设计尽可能从辅助教学这一角度下考虑,不断提高制作能力。并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信息手段必须服从于学生,服从于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不脱离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的长处与教师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的长处相结合,充分实现教学的完美。

4.2把知识的传授过程设计成一个斜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顺竿爬”。要根据不同角度,不同思维要求实施分层教学。同一知识内容,经过讨论、板书、实验、录像和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更替出现,可以促进记忆。但要注意,不同手段展示同一内容应针对不同学生的层次,否则易产生厌烦情绪,影响思维的积极性。另外,随着教学手段的丰富,还要考虑各手段应用空间的分配问题。怎样把学生从兴趣引入思考是整个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不要让学生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让他们怎样深入研究下去是教师应时刻注意的。

4.3模拟实验不能取代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也不能培养学生学生的动手能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不能盲目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过程和现象来代替实验。经过摸索计算机模拟主要适用于下面一些情况:

4.3.1现象不明显的实验,计算机模拟可将“现象”放大有利于学生观察。

4.3.2严重污染、危险或在一般实验室条件下难以完成的实验,可利用多媒体来模拟演示。

4.3.3化学微观概念和微观结构,计算机模拟能够将微观世界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4.3.4错误的实验操作导致严重后果的实验,模拟实验起到反面教材的作用。

4.3.5化工生产中复杂的生产流程。如浓硫酸的生产过程的动态模拟展示。

4.3.6反应速率较快或较慢的实验。采取录像定格,慢放,实验全程拍摄后快进演示。

总之,教师在化学教学与课程整合过程中不是为了使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一切要为了实现新课标的要求。在整合过程要注意以下原则:1.学习理论与具体实际结合原则;2.课程实施最优化原则;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原则。教师要熟练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必须有创新精神、科研意识,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和不断进取的精神,这正是教学改革的动力源泉。综上所述,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化学教学,具有其它手段无法替代的功能。只要善于将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和完善,必将大大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与此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科学素质的发展和教师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钱扬义,王祖浩《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研究》

[2]余文森, 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夏梅芳、朱丙龙《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元素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元素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此前学生把元素当成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现在他们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就应该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概念是教学难点,因为它比较抽象,而且对于“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中的“一类原子”这一定义,在没有同位素知识准备时,学生难以理解。理解元素概念的困难还在于在实际使用中容易跟原子概念混淆。学生不明白在分析物质宏观组成时要用“元素”,在研究物质微观结构时要用“原子”。这是学生初学化学时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知识的积累,他们是会豁然开朗的。 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也是教学重点。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和名称,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学生在学本单元内容之前,并没学过多少元素,因此难以理解元素周期律。本课题编写“元素周期表简介”,目的在于让学生比较早地学会使用元素周期表这个工具。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他们可以从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名称、符号、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及确认该元素是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等信息,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提供方便。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利用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元素知识的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含量,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与人相处。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物质所含元素含量的确定,养成更加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好习惯。

(完整版)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产生深刻的影响。课程标准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教学内容,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有机整合。这种做法就是将信息技术融合到数学课程中,在内容上“把算法融入到数学课程的各个相关部分”,这就使得信息技术实质性地成为数学课程教与学的必要工具,掌握信息技术已成为学好或教好数学课程的必要条件。 关键字: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产生深刻的影响,在数学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让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枯燥无味,给学生创设了大量的富有情趣的情景,让学生接触了更多的数学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满足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们看到了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技能,又能开发学生的智力,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将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生动,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要善于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教学,要善于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使教和学都能高效进行。 一、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怕学,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再者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推动力,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的基础。处于学龄初期的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动力往往被学习兴趣所左右。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无论在人的发展还是在社会生活中都有巨大的作用。它引导着人们进入五彩缤纷的世界,种种事物的特点触发了人们的好奇心并对此引起关

浅谈信息技术在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科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其宗旨是通过在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政治课教学是通过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优良的行为习惯、思想品质、道德修养,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信息技术在政治学科中的应用为更好地体现师生互动,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和创造力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媒体的运用,寻找鲜活的、生动的材料,结合对思想政治知识的理解,丰富本学科的教学材料,对思想政治的课堂教学会有较大的促进。 传统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主要是声音(教师语言)、文字,传播。在政治课教学中,目前仍有不少教师采用"概念--定义--知识点",即从理论到理论的说教型教法,教学效果较差。信息技术作为呈现教学内容的重要工具可以实现对教学内容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可以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呈现教科书以外的教学内容,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课堂教学,创设特定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有利于导入新课与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七年级思想政治《珍惜无价的自尊》一课教学中,我在上课一开始就用多媒体展示1997年7月1日0时香港结束了英国殖民统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举国欢腾。并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问题,解释一下这种尊严和快乐是怎样产生?学生通过观察生动、直观的影象,被画面上庄严、激动人心的场面所震撼,此时学生容易得出答案,从而自然地导入了新课。在政治课教学中,传统的授课方式是教师课上慷慨激昂一讲到底,而学生却昏昏欲睡,教师偶尔提问题,学生无言以对,效果很差。而采用多媒体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的生动情境,学生则乐学、易学。如七年级思想政治《感受法律的尊严》一课中,我在分析“我们身边的规则”时,先给学生播放录相片,在马路的十字路口井然有序的情景和交通混乱的场景,然后启发思考:这种现象对你有何启示?此时我给学生时间进行课堂议论,以梳理录相中所反映的情景,从日常我们身边的规则和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从中分析得出,有规矩、守规矩、懂规矩十分重要。由于我用录相片展示的具有社会代表性实例,创设的情境和问题贴近生活实际,学生发言踊跃,课堂参与积极,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向学生传授知识,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许多抽象的难以理解的东西,在运用了多媒体技术之后就变得形象生动,易于接受了,随着教学手段的的现代化,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重新组合,对教学方式可以重新处理,它有利于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工具,从提高基本的学习效率到完成较复杂的研究任务都可以使用信息技术,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例如,课下学生利用媒体搜集查找资料,扩展了知识范围,学生依托网络在时空上超越了课堂范围,加快了知识的增长与更新的速度,并建立起与教师平等的自我学习方式。如八年级思想政治《世界文化之旅》一课中“丰富多彩的文化”这个重点教学内容是通过学生课下分组在网上查找、搜集、调查等方式学习到的。通过参与实践,亲身体会我国传统节日的隆重、热烈,以及上网搜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传统节日和表达的文化内涵。然后自由发言,畅谈感受。通过学生亲历实践活动,自主选择,动手动脑,探究发现问题,获得直接经验,培养锻炼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这种学习方式具有实践性、体验性、合作性、探究性等多种特征,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多种能力。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培养具有科学精神的创新人才的有效途

浅谈思维导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思维导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南京竹山中学陶爱玲 【摘要】 针对当前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弊端,结合教学实际,将思维导图引入初中化学教学中,使之成为一种教与学的策略,不仅能提供有效的思考框架,而且能记录和引导思维过程,还可以通过图形和色彩激发学生更多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思维导图化学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素质教育,实质是强调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在知识大爆炸的如今,素质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希望学生能掌握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从而能更为有效地进行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一线教师,笔者一直以此为训,努力探求学生学习的最佳方法和途径,以期最佳的学习效果和能力培养。 在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老师上课时学生都能听懂,对着例题练习都会做。但到考试或实际应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时却觉得无从着手。学生经常感叹化学“一听能懂,一看可会,一做出错”;而许多教师则感叹,为什么我讲得越来越多,而学生掌

握的越来越少呢?为什么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呢?……所有这些都暴露出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的严重弊端。我们传统的注重知识传授的课堂教学方式,从根本上讲,它忽视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其表现就是“满堂灌”、“填鸭式”,使大批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的“知识容器”,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学生不能较好地辨别和建构概念与命题框架,只是死记硬背大量的事实与公式。这样,知识的存储就处于零星状态,没有形成知识的网络。并且学习过程中只重视模仿性地做题,而对化学中的概念、规律缺乏深入的理解,对化学问题的分析缺乏正确的方法,所以在知识提取时表现出较大的难度。 众所周知,当今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仅靠课堂所传授的那点知识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需要的。因此,课堂教学要与时俱进,就不仅要“授之与鱼”,而且更要“授之与渔”。也就是要将以知识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转变为以能力中心的课堂教学,从而使学生自己学会学习,而思维导图就可以实现这一目标。 本文正是在此前提下,针对传统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指导学生如何应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前预习、课堂笔记、课后复习教学开展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二、思维导图的制作与教学优势 1.思维导图简介

浅谈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文昌华侨中学---尤国锋 摘要: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而教师如何合理又有效的使用信息技术,这就需要教师充分理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本文试着从以下方面来论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分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帮助学生获取技能和经验;使课堂练习方式多样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制作具有实效性的教学课件;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计算机使用技能;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反思。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作用 传统的课堂教学因其固有的弱点而经常遭致批评。然而,在可预见的将来,课堂教学仍然会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由此可见,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来改进课堂教学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一条重要思路。为了能够在教学中合理又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我们首先需要充分理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中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取得,有赖于先进的教学媒体,帮助学生做出各种学习的反应。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活动仅限于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和简单的幻灯片演示来完成。枯燥无味,缺乏生动性,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在多媒体信息技术介入教学后,催促着我们教育观念以及教育模式的改变,使我们的师生能够共享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享受最前沿的教学资源,给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机遇。它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6.3二氧化碳的性质-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第一课时)

《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是继学习了空气、氧气、碳单质的知识之后的又一种物质,本节课的内容是初中化学重要的基础知识,它对于“如何学习有关元素及化合物知识”起到一个很好的巩固作用,同时为后面学习“燃料”、“酸碱盐”等知识作好准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简单了解自然界中碳的循环,知道温室效应的概念。 2.过程和方法:通过分组实验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理解温室效应的利与弊,树立“关注社会,爱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实验认识二氧化碳性质,形成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思想。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化学反应原理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根据最近发展区,我对学生做出了以下分析: (1)知识状况: 对如何学习物质的性质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2)能力状况: 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 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心理状况: 思维活跃、探究欲强,对化学实验充满好奇心。 三、教法和学法 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法和学法。 教法:情境引入法、问题教学法、实验演示法、科学探究法; 学法:分组实验法、分析归纳法、讨论法。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 摘要:化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它同农业、能源、材料、资源开发、国防建设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对实现我国“四化”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激发兴趣;引导乐学;精讲多练;提高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172-01 中学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它不仅能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有关专业奠定基础,也能为毕业生参加工作解决处理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矗要想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必须从初中抓起,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起,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课时少、任务重、内容分散及有些概念极易混淆等矛盾,帮助他们过好基本概念关,实验操作关等,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就自己在多年工作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谈点滴体会。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乐学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 学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无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为此我们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代发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重要,他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做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方法的变化

摘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一项紧迫任务,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的变革,是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就教与学的关系而言,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要落实在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上。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方法转变 近三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化学学科也在迅速地发展。在新形式下要求人们能创造性发现新规律、发明新技术和制造新材料。这就对化学这一基础学科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在加强双基教学的同时,注意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逐步独立地学习和应用科学知识与方法进行创造性劳动的能力。因此革新教育思想,改进教学方法、改变学生原有的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一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一、培养和激发兴趣,使学生乐意学习 兴趣是学生的探究知识的巨大动力,也是创造发明的精神源泉。初中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望强的时期,化学教师要从初三刚开始,使学生把兴趣转化为乐趣,把乐趣转化为志趣。这样,就能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学习,从而取得良好的成绩。具体方法如下: 1、做好实验培养兴趣 提倡以实验为主的“引导发现法”或“边讲边实验法”进行概念、理论知识的教学[1]。我国著名化学家戴安邦指出“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既传授化学知识和技巧,又训练科学方法与思维,还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训练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使各项智力皆得到发展。”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又特别喜欢实验。所以化学实验是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和巩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获取化学知识,培养科学素质。因此,化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教学的有利条件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例如,在讲授催化剂的定义时,虽不是重点,但却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可抽三名学生到讲台上同时分别加热KClO3,加热MnO2,加热KClO3和MnO2的混合物的演示实验。教师可通过引导,让学生仔细观察,根据实验的表面现象作些简单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催化剂的性质与作用,从而引出催化剂的定义。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

浅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特别是电化教育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和重要。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无疑是给学校教育插上了一双有力的翅膀,成为教师进行教学模式变革的重要手段,使教育教学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从某种程度上讲,它促进了教师本身与外界的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师对自身素质的要求。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教学的有效性,更多的体现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这种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和谐、高效地实施教学。信息技术应用于现代教育教学中,与各学科整合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但在信息技术的使用实践中,我们发现课堂上的使用并非多多益善,而要高效合理的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实际中,需要教师本身有很好的信息技术基础,更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便会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如何合理有效的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从而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学生自主的思考,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提高的教师信息技术素养 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给老师提出一个新的要求,就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师素质也在随之提高,要与时代同步,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在课堂,教师的灵魂在课堂,教师的价值也在课堂。教师要成为研究型教师就要回归课堂,立足课堂。”是的,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教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随着时代的发展,课堂教学,应该可以看作是一场战斗,要想取得胜利,先进的武器装备是基础,而信息技术无疑会成为教师课堂上最有力的武器。只要是好的,对教学有利的,能促进学生学习,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的,那么无论是什么样先进武器,我们都要用它,而且要用好它。这就对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运用的主体——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求教师本身具备较高的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教师自己还要明确如何利用所掌握的技能,为我所用,为所教学的内容更好的服务,而这才是最终的目的。这需要教师大量的时间,去探索、去

初三化学公开课教案 质量守恒定律

微观:分子的种类变 一个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改变。 (板书)二、应用 1、是非判断题(出示小黑板) 例:32克硫和50克氧气反应生成了82克二氧化硫。 思路:因为该反应是化合反应,所以生成的二氧化硫中氧、硫元素均来自硫单质和氧单质,则二氧化硫中S:O=1:1,即为参加反应的硫和氧气的质量比。所以32克硫和50克氧气反应,剩余50克-32克=18克氧气,生成二氧化硫质 量为32克+32克=64克 (强调)反应物的质量总和应为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 2、自然现象解释 例:铁钉生锈质量增加、煤球燃烧后质量减轻。 (说明) 铁钉生锈主要是铁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铁锈,增加的是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煤的主要成分是碳(同时有少量的硫和不能燃烧的杂质),煤燃烧主要是其中的碳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逸入大气中,剩下煤灰的质量肯定小于煤的质量。减轻的是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具体回答问题可分三步:第一步写出反应表达式,第二根据定律指出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等于生成物质量总和,第三指明增加或减少的原因。 3、判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例:已知A+B=C+D的反应中,A物质18克与若干克B物质 反应,生成了13克C和20克D,则参加反应的B物质质量为多少克? 解题思路:因为反应物为A、B,生成物为CD所以依照质量守恒定律:m(A)+m(B)=m(C)+m(D),即18+m(B)=13+20 所以m(B)=15克 D、巩固练习(若时间紧可作为作业题) 1、2克氢气与8克氧气反应生成9克水,这句话是否正确? 2、将12.25克氯酸钾和若干克二氧化锰混合加热生成了4.8克氧气,称得固体剩余物质量为10克,则生成物氯化钾 的质量为多少?二氧化锰的质量为多少? 3、将a克氯酸钾和b克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完全反应后得到c克氯化钾,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多少克? 4、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石蜡中一定含有元素和元素。 5、在化学反应2X2+3Y2=2R中,若用X、Y表示R物质化学式,正确的是( ) A、XY2 B、XY3 C、X2Y3 D 、X3Y2 E、本节小结 今天,我们围绕质量守恒定律,学习了相关的知识,下节课我们将运用这些知识学习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 F、作业布置 课本70页第1、2题 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引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从不同角度认识定律,培养学生求异发散的思维能力。 巩固加深对定律的理解。

谈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谈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它与传统的教学理念之间还存在一个缓冲过程,教学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还有不少误区。我在教学中遇到的和想到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观点。 第一、应用信息技术不是把教学变成“电子教材加电子黑板”,而是为了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些人认为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就是将文字教材电子化,就是把教材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用多媒体展示。这种观点忽视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目的除了辅助教学外,更重要的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忽略了信息技术是作为手段应用于教学,而不是形式或模式。教材,以及与教材有关的音、像、图等只是教学的主要资源,把它们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只是信息技术在教学资源上的应用,还远不是应用信息技术的全部,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不仅要提供给学生足够的学习资源,还要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创造学生合作探究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和展示的平台。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学生学习,还要让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做自己学习的工具和手段。 第二、应用信息技术不等同于计算机辅助教学,他的范畴更广阔。针对信息技术应用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关系,许多研究者都作过相应的论述。北京师范大学的何克抗教授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实际上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东北师范大学的解月光教授提出了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模式的观点,认为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的应用有两个层面:一是基于“辅助”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媒体、手段和方法来帮助教师或学生解决教或学中的问题;

二是基于“整合”的理念,即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学习。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应用信息技术除了辅助教学外,还要构建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与此同时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第三、应用信息技术不是教师置身事外,而是在解放教师繁重的、重复的课堂讲授基础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一种观点认为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由任课教师设计制作出多媒体课件,然后学生通过网络学习系统进行学习,就没教师什么事了。在一节网络教学课上,教师制作了精美的、涉及到教材各知识点的网络课件,课堂上教师简单交代几句后,由学生展开网络学习,教师如同一个旁观者,仅仅只是在监督课堂纪律。这种观点是片面理解了“自主学习”,我们所提倡的“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学习”,而不是指放任的“自主学习”。在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教师不再直接控制教学过程,但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教学干预: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指导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组织开展小组合作探究,督导和评价学生的主动学习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但没有把教师置身事外,而且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应用信息技术的技能,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反馈的信息,把握教学干预的时机和力度,适时、适度地实施教学调控,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 第四、应用信息技术不是要将学生变成“计算机的奴隶”,而是让学生将信息技术作为自主学习的手段,在实施学科学习的同时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应用信息技术不能赋予信息技术载体在教学中绝对的权威性,也不能每个环节、每个知识点都给出唯一的、准确的结论,那样就会真正将学生变成“计算机的奴隶”,抹灭了学生创造的意识,局限了学生的发展空间。在应用信息技术时,

浅谈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而教师如何合理又有效的使用信息技术,这就需要教师充分理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本文试着从以下方面来论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分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促进学生知识化;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帮助学生获取技能和经验;使课堂练习方式多样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制作具有实效性的教学课件;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计算机使用技能;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反思。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作用 传统的课堂教学因其固有的弱点而经常遭致批评。然而,在可预见的将来,课堂教学仍然会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教育从目的、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站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完全有必要对教学过程重新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由此可见,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来改进课堂教学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一条重要思路。为了能够在教学中合理又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我们首先需要充分理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中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取得,有赖于先进的教学媒体,帮助学生做出各种学习的反应。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活动仅限于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和简单的幻灯片演示来完成。枯燥无味,缺乏生动性,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在多媒体信息技术介入教学后,像一股春风一样,催促着我们教育观念以及教育模式的改变,使我们的师生能够共享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享受最前沿的教学资源,给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机遇。它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让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 二、信息技术的运用,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 信息技术走进课堂后,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学习资料和教师帮助主动获取知识。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取代了粉笔在黑板上涂抹,变成了好看的图片、影视资料在荧屏上展示,学生们在直观的感受中创设了情境,体会语言就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人物进入思维中,参与到学生的理解、欣赏、与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发生碰撞、产生共鸣、情感交流得到实现。课堂教学的容更加丰富、生动,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而这一切,都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结果,更加体现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例如,一位教师在教《称象》这篇课文时,根据课文容适时的播放课件,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全相同的事物画面或事理。另外,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教师通过资源共享,博采众长,更好的发挥了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的辅导作用。教师备课时,可先输入关键词,在网上搜索与之有关的资料,在进行分类制成课件,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根据需要,一点鼠标,迅速调出,方便快捷。资料调出学生可根据需要、或兴趣去学习。这样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真正成为了学生的帮助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6.3二氧化碳的性质-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义务教育教科书 化学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第一课时)

《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是继学习了空气、氧气、碳单 质的知识之后的又一种物质,本节课的内容是初中化学重要的基础知识,它对于“如何学习有关元素及化合物知识”起到一个很好的巩固作用,同时为后面学习“燃料”、“酸碱盐”等知识作好准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简单了解自然界中碳的循环,知道温室效应的概念。 2.过程和方法:通过分组实验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理解温室效应的利与弊,树立“关注社会,爱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实验认识二氧化碳性质,形成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思想。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化学反应原理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根据最近发展区,我对学生做出了以下分析: (1)知识状况:对如何学习物质的性质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2)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 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心理状况:思维活跃、探究欲强,对化学实验充满好奇心。 三、教法和学法 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法和学法。 教法:情境引入法、问题教学法、实验演示法、科学探究法; 学法:分组实验法、分析归纳法、讨论法。

初中化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化学课程的关键,许多教学方法,如视频演示、分组实验以及演示实验等手段都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们学习化学的兴趣。但是,如果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能够始终坚持选择一些贴近实际生活、学生非常熟悉的事例和日常现象,通过选取实际生活中的题材,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化学教学就能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初中化学学习应该从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出发,让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成为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源泉,使学生能够始终保持对实际生活和自然界的化学现象的强烈好奇心与求知欲,提高化学学习的兴趣。 1 在日常现象中教学生学习化学 从学生所熟悉的实际生活现象出发,引发出课堂所要解决的化学问题。例如:在学习气体的溶解度时,可以通过讲解为什么一些重要的档案文件必须用碳素笔来书写的问题,进而引入碳的性质;生活中打开啤酒瓶和易拉罐时饮料会涌出的现象,来引入影响气体溶解度因素的问题;还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净化水的多种方法逐渐引入水的净化等化学知识。这样做以后,不仅仅把枯燥乏味的化学知识变得更加简单和生动,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学习和实践能力。针对农村中学教学的特点,可以把初中化学的学习和农村的实际生产劳动更加紧密结合起来。例如:常见的化肥

和农药的性能、使用方法和保管方法,市场上出售的农药和化肥的配制浓度以及配制方法。把化学肥料的化学式和计算常用的氮、磷、钾化肥有效成分的百分比含量等这些课本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中 的化学知识结合起来学习,使对化学知识的学习不再那么枯燥和乏味,同时也培养学生把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能力,使学生们更加的热爱化学。 2 选取贴近生活的教学素材 将实际生活因素融入到初中化学教学活动中,就会使学生非常清晰地意识到他们所要学习的化学知识是和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如,在讲解酸碱度时,很多教师是分组让学生测试硫酸溶液、盐酸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的ph值,这时学生就可能会感到化学毫无意思,相反,如果在实验中让学生测试唾液、学生收集的工厂废水、果汁、洁厕灵等生活常见的材料,学生很可能会兴趣浓厚,因为那些东西都是实实在在的,而且课本上根本没有提到,测出来的结果完全是学生们自己的功劳,他们会很有成就感。在讲解“酸和碱”这一章节时,可以讲解一些生活中的小窍门。例如,碱在生活中可以用来去除油污,如炉具、洗碗等,因为在清洁剂的成分中也常常含有部分氢氧化钠。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人们用草木灰洗碗是同样的道理。讲解氯化钠的性质时,可以介绍食盐在生活中的一些妙用,例如,每次洗头时,可以在温水中加入一些食盐,用食盐水来洗头,可以防止头发的脱落,同时也能使你的头洗得更加干净。

浅谈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几点心得体会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几点心得体会 学科:信息技术 学校:XX中学 姓名:KOBE蒙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几点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课已经如火如荼的走进了顺德区中学小的课堂,这是可喜可贺的。据我所了解,几乎每一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机房。这为顺德区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提供了最有力的硬件保障。我所在的碧江中学,就有三个机房,其中两个是06年才更新配置的新机房,里面是清一色的“Lenovo”(联想)电脑,非常的棒!想想自己,大学时才接触到电脑,真是换了日月! 作为一个信息技术课的新教师,通过近一年半来的教学,我想在这里谈谈我对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的几点心得体会,与大家共勉。 心得一:作为一个信息技术课的教师,特别是一个新教师,应该怎样去备好一节课? 备课是上课的前提,没有一个良好的备课,没有一个课前的充分准备,课是不可能上好的!笔者认为,备课要做到以下几点: 1、熟悉教材,备课每一节课的教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我们在备每一节课的教材时,必须确定教学目标,知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广泛阅读有关信息技术的报刊杂志、浏览网上信息,找出哪些是需要增加的知识点和教学中需要哪些素材和资源。 2、了解学生,备好学生 学生的素质千差万别,由于生源的原因,我们学校的学生有很多是来自五湖四海,这使得他们在电脑操作水面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为此,必须去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既了解一般情况,又了解个别差异。我们可以根据他们在以往学生信息技术的水平、能力来分析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容易掌握的,这样的知识点就只需要点到为止,否则需要详细的介绍和指导练习。通过分析学生的差异来进行分组,让好的学生带基础不好的学生,以便更快地提高基础溥弱同学的电脑操作水平,同时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 3、在充分熟悉教材和学生的情况下,备好教学方法 在熟悉教材和学生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去设置自己的教学方法了。教学方法是为了有目的的教学,是采用符合教学规律的活动,也是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的手段。教学方法本身既包括了教师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习的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讲授、参观、演示、实习、练习、课堂讨论、欣赏、点评、复习等方法。在这我想要强调的是,作为一个信息技术课的新教师,一定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需要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学习使他们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这样,你的信息技术课能得顺利地进行,才能很好地让学生

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合作学习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总结了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经验,以化学教学实例说明了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设计,实施的效果,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在以往的学科教学中,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普遍存在着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注入式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严重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合作学习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因此,如何实施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切实转变,就成了当前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领域的一项重大课题。 小组合作学习是小组内成员为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 ,经历自主探索和相互配合、沟通、碰撞、修正的合作交流活动 ,有效地解决组内不同意见 ,形成共识的过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很多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如:二氧化碳的性质、酸碱盐的性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及复习课中各知识点的联系、试卷的讲评等。通

过师生、生生合作,以小组活动为方式,更好地实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目标的学习目标。 一、对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技巧的培养 1、学会倾听 小组合作学习时 ,学生最大的问题是不愿倾听 ,不会倾听别人的意见 ,所以教师要在合作学习时逐步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听别人发言的要点 ,学会收集信息;思考别人的意见 ,进行评价 ,进而充实、完善自己的意见。 2、敢于发言 ,敢于争论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把自已探索、发现的过程和结论用语言表达出来 ,进行组内交流 ,对不同意见进行争辩 ,从而发现不同的思路。对不同的学生 ,应鼓励他们在不同层次上发表意见 ,教师应给予肯定和表扬 ,使不同学生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 ,都有有获得成功的愉悦。同时小组“代言人”不能固定 ,要轮流 ,使每个学生都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合作学习 ,心中都充满自信。 二、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设计 合作学习旨在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它强调学生的全面参与。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将一些问题设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62514496.html,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 作者:李红 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7年第01期 摘要:初中化学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化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初级中学的化学是化学教学的启蒙阶段。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生能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课堂指导意义重大,无疑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和为进一步学习大有裨益。 关键词:初中化学;学习习惯;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278-01 1.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观察对化学有兴趣,学得好的学生来看,他们在课前都自觉地预习好有关知识,做好书籍用品等物质准备,带着愉悦地心情盼望化学老师快来上课,学到更多更有用的化学知识、技能,上课时就全神贯注。这种自我集中注意,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养成的,而初中学生由于年龄小,心里不够成熟,学习的动机不够强等特点,没有老师的适当指导,是很难象上述那样做好充分准备的。因此第一堂化学课,我并没有象他们所以为的那样:一上来就讲新课,而是将化学课的要求,课前所要做的准备等作充分说明,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鉴于初中化学的基础性,最基本的学习是从课本开始的。一开始,每次新课前,所要做的预习作业是详细的阅读下节要讲的课本内容2遍。由于这项工作每个学生都能完成,并以之适时对成绩差的学生进行表扬,使他们体会到"我也能独立保质保量完成老师任务"的乐趣,从而对学好化学信心百倍。 随着难度的加深,预习也由基本的看书转变为通过带有质疑栏的提纲或问题式提纲的自学。由于培养了前一阶段看书的习惯,许多学生能继续保持这一良好的习惯。有潜力和能力的学生,通过看书,基本掌握提纲,找出问题的答案,并能在质疑栏中提出问题。即使稍微落后一点的学生,有了提纲或问题作拐杖,原来流水式地看书形式,也稍高了一个层次。如在讲>这一内容,我先印发了下列问题,供学生自学时用:(1)电子是谁发现的?(2)原子是由哪两部分组成?这两个组成部分所占体积有什么不同?(3)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带电情况怎样?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4)原子核由哪些微粒构成?这些微粒有何异同?(5)不同类原子的内部构成有什么不同?通过课前预习,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出上述问题的答案,并且有一种成功的意识,趋使他们更愉快地投入到课堂中去。 2.及时灌输化学学习方法

谈谈如何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

谈谈如何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正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如何正确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功能特点,科学而有效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基础课程的教学相结合、相融合,仍然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充分认识现代信息技术的功能特点,发挥其优势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众多不足,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存储、传播和提取方式,引起了教育新的变革。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的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与传统的教育技术相比,有着更强大的优势和显著的功能特点。 1、丰富的表现力 多媒体技术使得知识内容可以通过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影像等各种单一形式或者是几种形式的组合来表现,从而使得知识内容丰富多彩。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够刺激多种感觉器官,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增强学生进行联想的线索。 2、有效的资源共享与信息交流 因特网可以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全球共享和及时更新,电子邮件、聊天室、BBS、视频点播、视频会议等可以实现教师、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沟通。信息技术进入教学将会空前扩展教师和学生的信

息源,他们可以访问各种电子化的课程资源库,获得直接相关的素材和资料;通过网络检索图书馆中的专业网站,获得该学科的最新信息。 3、良好的知识组织形式 与传统知识组织的线性特征相比,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所提供的非线性网状的信息结构,通过超文本、超媒体技术,这种知识的组织方式更符合人类的思维方式(联想),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的联想由虚幻的间接过度变为现实的直接链接。 4、自主式学习的良好实现 多媒体技术不仅具有模拟性,且可生动直观地展示原来无法直接展示的东西,而且具有交互性摆脱了传统的、被动的注入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能为学习者提供图文音像并茂,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因而易于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并为其实现探索和发现知识创造有利条件,从而有可能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真正达到让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实现自己获取知识甚至自我创造新的知识。 5、支持协作式学习 目前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中,常用的协作式教学策略有竞争、协同、伙伴和角色扮演等多种不同形式。学生可通过网络通讯技术与同伴、专家及其他读者合作,发布作品并进行交流。利用网络技术的电子邮件开展合作学习,并把自己的观念和信息有效地传播给其他人。学生可以建立个人主页或小集体主页,创设个性化的学习平台。 6、提供虚拟化的教学环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