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的限制

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的限制

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的限制
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的限制

想学法律?找律师?请上

https://www.doczj.com/doc/462132677.html,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s://www.doczj.com/doc/462132677.html,/ 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的限制 与自然人不同,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要受到各方面的限制,主要有:

1.自然性质的限制

由于法人不是一种生命的存在体,所以,如前所述,凡是自然人基于自然人的固有性质而享有的民事权利,法人不能享有。

2.法规的限制

为了更好地规范法人组织的经营活动,某些单行法规对于特定的法人组织所进行的民事活动范围作了必要的限制。如西方国家的公司法规定,公司不得成为其他公司的无限责任股东(在某些西方国家,某些公司的股东可以对公司的债务承担无限清偿责任。由于这种股东风险太大,法律不允许公司充当);又如,各国破产法对于清算法人(法人被宣告破产后的清算组织)的权利能力,均有各种限制性规定。

3.法人目的的限制

法人是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设立的社会组织。法人的宗旨,是由法人的章程加以规定的。法人的活动应当符合法人组织章程的规定。特别重要的是,法人的活动不能超出其经过工商登记核准的经营范围。但是,为了保护交易安全,我国《合同法》规定,在法人超越经营范围订立合同的情况下,如果合同相对方为善意(即不知该法人的行为超越其经营活动范围),则该合同仍然具有法律效力。但是,如果法人所超越的经营活动范围属于法律禁止经营的行为、或法律规定只能由特定的组织专营的行为(如金融业务只能由国家批准的金融机构从事)、或按照法律规定只能由具备一定资质条件的组织经营的行为(如从事建筑施工的企业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条件),则这种超越经营范围的行为一律无效。

政治:《民事权利的行使与界限》试题(新人教选修)

2.5 民事权利的行使与界限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1.市民王某有一栋可以眺望海景的别墅,当他得知另有一栋大楼将要建设,从此别墅不能再眺望海景时,就将别墅卖给想得到一套可以眺望海景房屋的宋某,王某的行为违背了《民法》的_____原则。( ) A.自愿原则 B.平等原则 C.等价有偿原则 D.诚实信用原则 【解读】选D。宋某想购买一套能够眺望海景的房屋,王某明知自己的别墅将不能再眺望海景,却故意卖给宋某,这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 2.甲村和乙村相邻,一条小河流经甲乙两村,一年天旱,上游的甲村便在小河上筑起水坝,将水截住,乙村对此不满,两村发生纠纷。关于此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村位于河道的上游,有权截水自用乙村不能干涉 B.甲村将水截住违反了民法通则关于正确处理相邻关系的原则 C.甲村用水须经乙村许可 D.乙村用水须经甲村许可 【解读】选B。民法通则规定,不动产的相邻各方,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确处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风、采光等方面的相邻关系。因此本题选B,A、C、D说法都错误。 3.下列行为中,违反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的有( ) ①甲将自己废弃不用的汽车置于马路中央的行为 ②乙拒绝接受丁遗赠给其一台洗衣机的行为 ③丙于下午在自己的房间里唱卡拉OK直到凌晨影响邻居休息的行为 ④丁在自己承包的耕地上建坟的行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读】选C。拒绝接受别人的遗赠,没有侵犯他人权利,不属于权利滥用;①③④都是权利滥用的体现,故答案选C。 4.下列行为构成侵犯知识产权的是( ) A.小王把李某的一首诗配上音乐背景供自己和朋友欣赏 B.王老师把李某的诗作为范文在课堂讲授

如何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指定监护人

如何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指定监护人? 案例导入 张氏兄妹,父母已亡,张一为兄、张二、张三为妹妹,张一从小就智商不高(有点智障),一直和父母居住生活。1997年家中拆迁,三兄妹和父母名下各分得面积90平的房屋一套。2006年父母亲相继去世后,去世前,一家子就达成协议父母去世之后由张二照顾张一。父母去世后,张一就一人独居于他名下的房屋中,社区会安排保姆在每周四天到其家中简单的料理家务,之后张三实在看不过就将张一名下的房屋出租出去,将张一接到家中照顾共同生活。十年已过,张二见张一身体越来越差,故将十几年前一家人所达成的由张二照顾张一的协议拿出向法院申请确认张一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并指定其作为张一的监护人,但是由于张二张三对谁作为监护人未协商一致,该案该如何处理! 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节录) (全国人大1986年4月12日通过) 第十六条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 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下列人员中有监护能力的人担任监护人: (一) 祖父母、外祖父母; (二) 兄、姐; (三) 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经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 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近亲属中指定。对指定不服提起诉讼的,由人民法院裁决。 没有第一款、第二款规定的监护人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 第十七条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由下列人员担任监护人: (一)配偶; (二)父母; (三)成年子女; (四)其他近亲属; (五)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经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 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近亲属中指定。对指定不服提起诉讼的,由人民法院裁决。 没有第一款规定的监护人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节录) (1988年)

2019-2020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选修5学案:专题二 第五框 民事权利的行使与界限

第五框 民事权利的行使与界限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列举日常生活中依法维护权利、承担责任的事例,说明既要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也要尊重他人享有的合法权利。同时当事人在实施民事行为时,应当遵循民法基本原则,如诚实信用原则,合法、尊重社会公德、不滥用权利等。 1.懂得合理合法行使民事权利,理解行使权利时应当遵循法律规定的一些限制条件。2.运用所学法律知识解决身边的一些简单争议,增强实践能力。 一、合理合法行使权利 1.民法总则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诚信等原则。 2. 民事活动遵循的基本原则(1)民事活动要遵循诚信原则。 (2)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在法律没有规定的情况下,也要遵守公序良俗,尊重社会公德。 (3)民事主体不得滥用民事权利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 [探究] 1.小品中的形象被改成动画形象用于广告宣传,赵本山认为此行为严重侵犯了其肖像权,将北京新浪互联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北京星潮在线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告上法庭,请求法院判令被告立即停止侵权、赔礼道歉;赔偿经济损失及合理开支共计人民币205万元。 为确保社会成员的合法权益,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应该怎样合理合法从事民事活动?[提示] 民法总则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诚信等原则。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民事主体不得滥用民事权利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 二、行使权利有界限 1.财产权的界限:以“相邻关系”的原则为例 不动产权利人在行使权利时,应当注意到相邻不动产权利人的利益,否则就可能侵犯他人的正当利益。 2.人身权的界限:以名誉权为例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还对有关人身权的保护作出限制。这主要是为了解决人身权与公众知情权、消费者批评监督权等之间的冲突。 3.知识产权的界限:以著作权的合理使用、法定许可为例 (1)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在特定的情形中,使用作品不需要著作权人同意,也不必支付使用费。这属于作品的合理使用。对此,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 (2)著作权法还规定,在某些情形下可以未经著作权人同意,直接使用其作品,但应当按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限制刑事行为能力年龄 18周岁以上公民,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以自己劳动收人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公民,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10周岁以上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均应负刑事责任; 未满14周岁的人犯罪一概不负刑事责任; 已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抢劫、放火、爆炸、贩卖毒品、投毒罪应负刑事责任。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包括10 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功;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包括10 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注:十

六至十八岁,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可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按照中国民法通则的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中的未成年人可以进行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其法定代理人同意后进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中的不能完全辨认年行为的精神病人只能进行与其精神壮态相适应的民事活动。根据以上规定,若一个十五岁的未成年人口头与某人商定购买力某人一辆摩托车,人们容易认为这个约定是无效的,因为这个合同的标的太大,且与该未成年人的的生活没有多少关联,可以认为是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民事活动。 事实上,新合同法对这个问题有了较明确的回答,限制行为能力人订立两种合同是绝对有效的:一,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而订立的合同;二,纯获利益的合同。限制行为能力人所订立的其他合同,属于效力待定的合同,既在订立时不能确定是有效还是无效。这些合同,要等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年龄是多少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年龄是多少 【为您推荐】北仑区律师珙县律师三河律师沙县律师商城县律师叙永县律师崇川区律师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的每一项经济活动都可能或多或少的产生相应的法律效益,但是法律效益又是根据我们的年龄或者其他方面而受到限制的,因此,我们每一个人所受到的法律保护也是不一样的。那么,关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年龄是多少的具体内容,下面就由律伴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吧。 一、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判断标准: 1、依据自然人的意思能力(认知能力)来判断。这一标准主要是针对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而设定的。意思能力是指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理解并能预见其后果的精神能力,意思能力是确认和划分民事行为能力的基础,自然人的行为能力取决于其意思能力的状况。自然人能否合理地理解自己行为的性质和后果,是判断其是否心智健康的关键。如果他在行为的那一刻不能理解自己行为的法律后果,即使其行为是适当并公平的,而且即使对方也没有理由认为他精神上有什么障碍,那么他的行为也是依法可以撤销的。自然人意思能力的有无、高低,主要受自然人的生理条件的影响。 2、依据自然人的意志能力来判断。这一标准主要是针对成年而设立的。尽管成年的自然人对自己行为的性质和后果有所了解,也要看他是否能合理地、理智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如果一个成年人因精神或心理上的疾病而难以自制,那么,他所为的某些自损其利、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是可以被宣告无效的。自然人意志能力的有无、高低,除了受自然人生理条件的影响之外,还受诸多社会性因素影响,包括自然人的财力状况、品德修养、生活自制能力等后天或实然因素。 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年龄是多少? 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包括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功;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关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年龄是多少的相关问题,小编为你总结在此,限制民事行为能人可以产生与之年龄或者精神状态相符的民事活动,若当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产生其他的民事活动时,其民事活动应由监护人陪同或者由监护人代理。以此减少不必要的民事纠纷。

浅谈法人与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之比较

遇到民法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 https://www.doczj.com/doc/462132677.html, 浅谈法人与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之比较 一、法人与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在形式上的差异 学界认为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具有差异性很大程度是同自然人 的权利能力相比较的结果。从一个法人的产生到消亡,综合各种学说我们归纳法人与自然人之间民事权利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法人民事权利能力取得的条件和方式与自然人相比具有差异性。众所周知,各国对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取得方式均采取出生主义原则,即自然人出生之时便取得其民事权利能力。而法人则不同,法人的成立与终止不是自然现象,而是自然人行为的结果,法人取得民事权利能力(即取得法人资格的方式)必须要经过一定的法律程序,至于这些程序各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法律规定也各不相同。以我国的法律规定为例,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取得法人资格通常直接依据法律或行政命令(特许主义),普通企业和社会团体法人取得法人资格则须经法律规定的登记机关登记(准则主义),而外资企业取得法人资格则采取核准主义。同时,法人的成立还须满足一些前提条件。比如我

国法律规定,法人只有具备必要的财产或经费、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等条件才可以申请成立。法人取得民事权利能力的程序如此纷繁复杂,而自然人取得民事权利能力的条件却只有一个——出生。二者的差异可见一斑。 第二,法人民事权利能力内容与自然人相比具有差异性。与自然人相比,法人能够享有的民事权利的具体内容确实具有特殊性,这主要体现在法人无法享有自然人依其自然属性而享有的某些财产或人身方面的权利。比如,在财产权中,基于自然人身份发生的权利,如抚养与赡养请求权、继承权等;在人身权中,凡与自然人的身体和精神为要素的权利内容,比如生命权、健康权、肖像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这些民事权利法人都无法享有。 第三,法人民事权利能力的运用与自然人相比具有差异性。民事权利能力的运用具有特殊性,这主要体现为法人的责任承担方式与自然人不同。以我国民法为例,我国民法规定自然人对自己的债务承担无限清偿责任,而法人对自己的债务在一般情况下承担有限责任。此外,自然人因违法行为产生的责任由其本人承担,而对法人因违法行为产生的责任大多则采取双罚制,即不仅要追究法人本身的责任,其成员(一般指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四,法人民事权利能力的行使所受的限制与自然人相比具有差

高二人教版政治选修五讲义学案:民事权利的行使与界限

5民事权利的行使与界限 (教师用书独具) ●课标要求 列举日常生活中依法维护权利、承担责任的事例,说明既要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也要尊重他人享有的合法权利。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学生懂得合理合法行使民事权利;理解行使权利时应当遵循法律所规定的一些限制条件;运用所学法律知识解决身边的一些简单争议,增强实践能力;通过对民法基本知识的学习,在实际生活中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治观念。 ●落实策略 课前:自主学习,调查搜集。学生阅读教材、搜集典型的有关民事权利的行使的案例、

资料,提出困惑的问题。课上:从“自主学习,成果展示——质疑释疑,合作探究——知识梳理——体验践行。”三个环节展开教学。采用案例分析、比较和鉴别的方法,注重能力和 情感目标的培养和生成。 (教师用书独具) ●新课导入建议 方式一:情景导入 阅读教材第32页的探究材料,思考问题 (1)你认为山杠爷的行为有错吗?如果有错,他错在哪里呢? (2)通过本案,你得到什么样的法律启示? 教师活动:山扛爷的行为看似合理,但不合法,民事权利的行使应当合理、合法,应当遵循法律规定的基本原则。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第5框内容,民事权利的行使与界限。 方式二:案例导入 公民王某在网站的经营中,使用了与注册在先、在网民中已经具有较高知名度的“https://www.doczj.com/doc/462132677.html,”域名相近似的“https://www.doczj.com/doc/462132677.html,”域名,在网站的设置上也采用了相似的结构布局、页面色彩等,客观上造成了公众的误认。杭州都市快报网络传媒有限公司向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控告王某经营、使用的网站19楼论坛( 域名https://www.doczj.com/doc/462132677.html,)侵权。材料中王某的经营行为违反了民事活动的原则。那么民事活动的原则有哪些?如何正确行使权利?这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的内容。 ●教学地位分析 本框内容是对前几框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前几框具体分析的民事权利和义务的具体内容,可以说是“是什么”,本框是分析如何正确行使民事权利,可以说是“怎么做”,尤其对人身权和知识产权的行使做了具体分析。 ●教学流程设计 课前预习安排:

法人民事权利能力的范围

法人民事权利能力的范围 核心内容: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范围,因各个法人目的事业不同而不同,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自法人成立时开始,到法人终止时消灭。下面由法律快车小编为您介绍法人民事权利能力的范围,感谢您的关注。 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明确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表明法人具有民事主体的资格,即具有“法人人格”;另一方面表明法人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范围,即界定“法人权限”。凡须经登记成立的法人,经登记后取得民事权利能力。法人被撤销、解散或者宣告破产之日原则上为法人终止之时。但在法人清算期间,为了便于清算工作的顺利进行,法律允许其在必要的范围内享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不得抛弃和转让,也不得被非法剥夺和限制。 【法人民事权利能力的范围】 1、始期与终期 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以成立为始期,消灭为终期。在我国,企业法人和社会团体法人,成立之时是法人营业执照或法人登记证所注的日期;机关法人和事业单位法人的成立之时,是主管机关批准法人设立之日。法人民事权利能力的终期,应是法人清算完结登记注销之日,所以,对“终止”不应理解为法人停止活动之日。法人在终止时,若有未了结的债权债务,必须经过清算,否则不能消灭。据此,法人民事权利能力的终期为法人的消灭。 2、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范围 由于法人是自然人为了各种目的而设立的,因此,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范围,与自然人不同,即使在各个法人之间也是各不相同的。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有以下三方面限制: (1)性质上的限制。基于自然人的天然属性而专属于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内容,法人均不能享有。例如身体权、健康权、隐私权、继承权、扶养请求权、婚姻自主权等,法人因自然属性无法享有。

2017_2018学年高中政治专题二民事权利和义务第五框民事权利的行使与界限教学案新人教版

第五框民事权利的行使与界限 [读教材·填要点] 知识点一合理合法行使权利 (1)民法通则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民事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应当遵守国家政策;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2)民事活动要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诚信既是道德要求,也是一项法律原则。它要求人们讲究信用,恪守诺言,诚实不欺,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 [关键一点] 当法律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但又必须对某种行为作出调整时,法官可以依据诚信原则来处理。 (3)民事活动要合法、遵守国家政策、尊重社会公德。否则,即使出于好心而侵犯他人权利,也可能要承担法律责任。 (4)民事活动不得滥用权利。 知识点二行使权利有界限 1.财产权的界限:相邻关系及其处理原则 不动产权利人在行使权利时,应当注意到相邻不动产权利人的利益,否则就可能侵犯他人的正当权益。这就是法律关于“相邻关系”的规定。 2.人身权的界限:以名誉权为例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还对有关人身权的保护作出限制。这主要是为了解决人身权与公众知情权、消费者批评监督权等之间的冲突。 3.知识产权的界限:以著作权的合理使用、法定许可为例 (1)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在特定的情形中,使用作品不需要著作权人同意,也不必支付使用费。这属于作品的合理使用。对此,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 (2)著作权法还规定,在某些情形下可以未经著作权人同意,直接使用其作品,但应当按照规定支付使用费。这属于作品的法定许可使用。 [关键一点] 任何自由和权利都是相对的,都是在一定范围内的。这体现了权利和义务的辩证统一、自由与法律的辩证统一。任何自由和权利的行使超过了界限,法律保护也转变成法律制裁。 [议话题·强认知] 北京东城区一居民冯某在近年常遭人偷盗,自己门前也被人贴上诬蔑性的帖子。在公安机关无法破案的情况下,冯某在自家门前安装了一摄像头,并实行全天候监视。家住冯某对

论所有权的行使与限制

论所有权的行使与限制 法政学院法学154 陈忠文 15123441 所有权是所有人依法对自己财产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是对生产劳动的目的,对象,手段,方法和结果的支配力量,它是一种财产权,所以又称财产所有权。所有权是物权中最重要也最完全的一种权利,具有绝对性、排他性、永续性三个特征,具体内容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置等四项权利。产权和所有权的区别是:产权是一个较大的概念,产权包括所有权。房地产所有权只是房地产产权中主要的一种。 我国宪法、民法通则均规定“国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是否意味着私有财产就可以侵犯或保护就弱一些呢?这样的规定是在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为了突出全民所有重要性。但的确给人这样的印象。事实上,我国立法一直对合法的个人财产予以保护的,倒是国有财产保护力度不如个人财产,如众所周知的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就是明证。物权法对物权保护的基本原则是不管是什么性质的财产或谁拥有所有权,均一视同仁地保护。平等保护既意味着国家或政府不能侵害个人财产,同样也意味着个人不能侵害国有财产。这是社会的基本规则。我认为,物权法的重要意义在于划清个人(社会)和政府各自行使权利(力)界线。在某种意义上,所有权的排他性,不仅包括非所有权人(个人),也包括政府。所有权人在法定限制范围自主行使对物或财产的支配权,而政府应当尊重和保护这种权利的行使。这种尊重或保护即是对政府权力的制约,政府不能替代所有权人行使权利,也不能干预或妨害个人行使权利,否则构成“侵权”。 所有权的限制措施主要包括:国有化、征收、征用、没收、罚款等强制措施。国有化、征收和征用是在承认原所有权的合法性前提下,对之实施的彻底限制,并一般对被征收、征用方给以适当的补偿。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物权制度通过对财产的占有、利用等活动所产生的民事关系的规范与调整,为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而所有权制度作为物权制度的核心,无疑是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民法理论中,所有权被视为物权中最完整,最充分的权利,被称为完全物权。它具有物权的一切法律特征:它是对世权,绝对权,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享有追及力和优先力,以及由于它事关国家的根本经济制度,国家采取了广泛多样的方法进行保护等。与其他的民事权利相比,称所有权为最充分、最完整的权利并非言过其实。然而,任何自由权利又都是有限制的。自由的确是可贵的,自由的条件性又是确定无疑的,任何自由权利都有一个相对的限制,离开了这种限制,基于这一权利的期待利益就不会转化为现实,所有权也不例外。 这意味着政府必须转变“角色”。政府角色是中立的,政府的任务是服务,在些由平等主体之间通过民事行为完成的,政府就不要插手,否则就会偏向某一方,就构成不正确干预;对于需要政府出面的干预、限制私人权利的时候(也就是需要动用行政手段时),一定要有合理的理由,这理由便是公共利益或社会利益。不要强制手段实现可以或本应用契约手段做成的事情;不要混淆角色或手段,不要混淆民事行为和行政行为。一个法治的国家,政府首先应当守法。这些法律并不是完全都写在条文上,有的是贯穿在法的精神当中。其中一个最基本的规则便是对所有权的尊重。同样我们只有正确的运用和行使所有权,才能既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民法总则》关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规定变动的一些思考

《民法总则》关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规定变动的一些思考 在2017年3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公布,并将于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在本次公布的《民法总则》中,相对于原来的《民法通则》有了不少改变,其中就有关于限制民事行为人的相关规定的变动。 《民法通则》第十二条规定,“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民法总则》第十九条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从上述条文我们可以看到,变动主要在这么几处: 1、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十周岁以上下调至了八周岁以上; 2、增加了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的民事法律行为; 3、“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变成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 那这几项变更有何意义呢?可以说这几处3的变动是符合学术界的理论,也是能更好的适应现在社会的需求的。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处变动,即“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十周岁以上下调至了八周岁以上”。10周岁以上才能成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意味着什么呢?一个孩子如果是6岁开始上小学一年级,10岁也就差不多在读小学四年级,按照原来《民法通则》的规定,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才能成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意味着一个孩子,到了小学四年级仍然无法实施任何法律行为,也就是说,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出门买早餐,买文具,买书等行为在法律上都是无效的,想想是不是很不可思议。而这次在《民法总则》中,把年龄下调至8周岁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解决了这个问题,当然,个人认为还可以再下调,但这样变动还是值得肯定的。 其次,就是“增加了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的民事法律行为”。这一条多年来在理论上甚至是实务中都是得到承认的,这一次是正式在法律中承认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实施纯获利的法律行为。那什么是纯获利的法律行为呢?是不是说从经济层面来看,未成年人的财产增加了呢?(比如说一个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以10元钱买了一个价值1000元的模型玩具。)并不是的,纯获利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未成年人的权利的增加或义务的减少,而没有相应的使其权利减少或义务增加。比如前面所述例子,该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经济层面上来说,以10元买到了1000元的东西,对他来说是赚了,但在法律上来说,他在交易时增加了一个向对方支付10元钱的义务,并失去了对10元钱的所有权,所以并不能算是纯获利的法律行为。可能听起来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但为何这样规定呢?我举的例子比较极端,现实中可能是花10元钱买了个15、20元的东西,或是像预存话费送手机等情况,鉴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心智尚未成熟,辨识能力也为成熟,对所买到的东西如何很难辨别,同时,在这些交易中有时还会存在其他的风险,对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来说是很难识别的。而且,何为在经济上获利也是个很难鉴定的事,出于种种考虑,更是出于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以法律上权利义务

民事权利的行使与界限测试题及答案

民事权利的行使与界限测试题及答案 2.5 民事权利的行使与界限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1.市民王某有一栋可以眺望海景的别墅,当他得知另有一栋大楼将要建设,从此别墅不能再眺望海景时,就将别墅卖给想得到一套可以眺望海景房屋的宋某,王某的行为违背了《民法》的_____原则。( ) A.自愿原则 B.平等原则 .等价有偿原则 D.诚实信用原则 【解析】选D。宋某想购买一套能够眺望海景的房屋,王某明知自己的别墅将不能再眺望海景,却故意卖给宋某,这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 2.甲村和乙村相邻,一条小河流经甲乙两村,一年天旱,上游的甲村便在小河上筑起水坝,将水截住,乙村对此不满,两村发生纠纷。关于此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村位于河道的上游,有权截水自用乙村不能干涉 B.甲村将水截住违反了民法通则关于正确处理相邻关系的原则 .甲村用水须经乙村许可 D.乙村用水须经甲村许可 【解析】选B。民法通则规定,不动产的相邻各方,应

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确处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风、采光等方面的相邻关系。因此本题选B,A、、D说法都错误。 3.下列行为中,违反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的有( ) ①甲将自己废弃不用的汽车置于马路中央的行为 ②乙拒绝接受丁遗赠给其一台洗衣机的行为 ③丙于下午在自己的房间里唱卡拉k直到凌晨影响邻居休息的行为 ④丁在自己承包的耕地上建坟的行为 A.①②③ B.①②④.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拒绝接受别人的遗赠,没有侵犯他人权利,不属于权利滥用;①③④都是权利滥用的体现,故答案选C。 4.下列行为构成侵犯知识产权的是( ) A.小王把李某的一首诗配上音乐背景供自己和朋友欣赏 B.王老师把李某的诗作为范在课堂讲授 .某出版社把李某的诗汇编到一本现代诗集中 D.张某把李某的诗稍作修改署上自己的姓名发表在当地一家报纸上 【解析】选D。A、B两项是对作品的合理使用,是对作品的法定许可使用,而D侵犯了李某的著作权,是侵权行为。 5.小明从网上找到一首流行音乐,下载到自己的手机上,

走近合同,民事权利的行使与界限

走近合同 合同的含义: 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某种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合同特点: ①它是两方以上民事主体之间的协议。只有一方的法律行为,如遗嘱,则不是合同。 ②合同当事人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 ③订立合同的目的和后果,必须是产生、变更或终止一定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 合同特形式: 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口头合同,另一种是书面合同。传真、电子邮件等属于书面合同。 合同作用: 签订书面合同有助于督促当事人履行义务。合同的法律约束力就像一把锁,将当事人与合同的权利义务牢牢地连接在一起。 合同生效后,任何一方必须依照合同全面正确地履行义务; 未经与其他当事人事先协商,不得任意变更或解除合同; 违反合同,不履行或不能全面正确履行合同义务的一方要承担违约责任。书面合同还可以作为仲裁机构、司法机关仲裁、调解、处理合同纠纷的有力凭证。 民事权利的行使与界限 一、合理合法行使权利 1.民法通则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民事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应当遵守国家政策;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2.民事活动要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诚信既是道德要求,也是一项法律原则。它要求人们讲究信用,恪守诺言,诚实不欺,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 3.民事活动要合法、遵守国家政策、尊重社会公德。否则,即使出于好心而侵犯他人权利,也可能要承担法律责任。 4.民事活动不得滥用权利。 提醒当法律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但又必须对某种行为作出调整时,法官可以依据诚信原则来处理。 二、行使权利有界限

1.不动产权利人在行使权利时,应当注意到相邻不动产权利人的利益,否则就可能侵犯他人的正当权益。这就是法律关于“相邻关系”的规定。 提醒民法通则和物权法规定,不动产的相邻各方,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确处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风、采光等方面的相邻关系。给相邻方造成妨碍或者损失的,应当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赔偿损失。 2.人身权的界限:以名誉权为例 (1)在我国司法实践中,还对有关人身权的保护作出限制。这主要是为了解决人身权与公众知情权、消费者批评监督权等之间的冲突。 (2)消费者对生产者、经营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或者服务质量进行批评、评论,不应当认定为侵害名誉权;但借机诽谤、诋毁、损害其名誉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名誉权。 (3)新闻单位正确行使新闻监督权,报道内容基本属实,没有侮辱性内容的,不认定侵害名誉权。 3.知识产权的界限:著作权的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使用 (1)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在特定的情形中,使用作品不需要著作权人同意,也不必支付使用费。这属于作品的合理使用。作品的合理使用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 (2)著作权法还规定,在某些情形下可以未经著作权人同意,直接使用其作品,但应当按照规定支付使用费。这属于作品的法定许可使用。 提醒合理使用包括的情形:出于个人学习、研究、欣赏之目的而使用他人作品;为介绍、评论而在自己的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的作品;为报道时事新闻而在媒体中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某一作品;为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翻译或者少量复制他人作品,供教学科研人员使用等等。 法定许可使用包括的情形:报刊转载其他报刊上发表的作品;为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国家教育规划而编写出版的教科书中,汇编某一作品片段或者短小的文字作品、摄影作品;等等。

什么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什么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一、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定义: 1、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定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十七条至第二十四条的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包括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及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 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适用前款规定。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定义:根据《民法总则》第十七条至第二十四条的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包括8 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 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二、最新《民法总则》关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规定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法律规定: 第二十条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第二十一条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适用前款规定。 第一百四十四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根据我国《民法总则》第十七条至第二十四条的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包括两种情况: 1、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 第19条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特殊情况:第18条第2款规定“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2、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 第22条规定,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年龄怎么划分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年龄怎么划分 民事法律领域中,民事行为能力是基本却重要的概念,民事行为能力决定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由于许多人不清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年龄是多少,在民事活动中引起纠纷,那么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年龄是什么? 一、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划分标准 民法总则中,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年龄下限标准从民法通则的“十周岁”下调至“八周岁”,规定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而八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他们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民事行为能力,是民事主体能以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就自然人而言,它是基于人的认知和心智水平而实施民事行为的现实可能性。 按照现在的民法通则,十八周岁以上的自然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口素质明显提升,随之而来的则是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育程度加快,其对外界事物及自身行为的认知、辨识能力增强。因此,有必要调低其限制民

事行为能力的年龄标准,赋予其实施与年龄、智力相适应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如购买简单、小额的生活、学习用品等活动,以尽早彰显其自主意识,让适龄孩子们适度参与社会生活。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年龄标准的调低,在更早地肯定未成年人自主意识的同时,法律对其自身注意和辨控能力、其监护人及社会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一个9岁大的孩子如果在学校受伤,按照我国侵权责任法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遭受侵害时采取过错推定原则,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遭受侵害时采取过错责任原则,民法总则实施后,法院审理案件时就会考虑到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年龄下限调低的规定,适用与此前不同的举证规则。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年龄标准有所调整,但学校对未成年学生负有的教育、管理和保护义务标准并没有变化。 二、民事行为能力划分的作用 有无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决定着民事法律行为是否有效?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从事的一切民事法律行为均有效,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从事与其年龄、智力相符合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从事纯获利行为有效,其他民事活动需要法定代理人完成。

人教版高中政治选修五25《民事权利的行使与界限》习题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13—2014学年高中政治 2、5 民事权利的行使与界限课后知能检测新人教版选修5 1。某公安局的王局长,为了自己家的安全,利用职务之便在别墅的墙上私设电网.他的这一行为违反了民事活动中的________原则.( ) A。诚实信用 B.自愿、平等 C。尊重社会公德 D.不得滥用权利 【解析】人们在行使权利时,不能超过正当的界限,否则,就属于滥用权利.“公安局局长”“利用职务之便”“私设电网” 这些关键词语,很明显说明其违反了不得滥用权利的原则。 【答案】 D 2。自愿原则的核心是() A。合同自由原则 B.社会公德原则 C。协商一致原则 D.不得违背法律法规原则 【解析】自愿原则的核心是合同自由原则。 【答案】 A 3。某啤酒厂因使用啤酒瓶不当,造成消费者在饮用时被炸伤,消费者所在地的某报社对此事进行了跟踪报道并提出批评,使该啤酒厂的销售额大幅减少。该报社的行为( ) A.是侵权行为,侵犯了啤酒厂的名誉权 B。是侵权行为,侵犯了啤酒厂的财产权 C。不是侵权行为,该报社实事求是,而不是侮辱、诽谤,没有侵犯啤酒厂的名誉权

D。不是侵权行为,报刊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可以侵犯啤酒厂的名誉权 【解析】新闻单位正确行使新闻监督权,内容报道基本属实的,没有侮辱性内容的,不应当认定其侵害名誉权。因此本题中的报社没有侵犯啤酒厂的财产权,也没有侵犯其名誉权。 【答案】 C 4.下列行为中,违反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的有( ) ①甲将自己废弃不用的汽车置于马路中央的行为 ②乙拒绝接受丁遗赠给其一台洗衣机的行为 ③丙于下午在自己的房间里唱卡拉OK直到凌晨,影响邻居休息的行为 ④丁在自己承包耕地上建坟的行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拒绝接受别人的遗赠,没有侵犯他人权利,不属于权利滥用;①③④都是权利滥用的体现,故答案选C。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5。家住二楼的李大姐出于安全考虑,把自家阳台的窗户全部安装了护栏,而且为养花方便,护栏距离窗户大约20厘米.她的这一行为却引起了住在三楼的孙大爷的不满,因为他担心小偷会顺着护栏侵入他家,甚至都不敢开窗通气了。在与李大姐交涉无果的情况下,孙大爷一纸诉状将李大姐告上法庭。法院经审理判决李大姐拆除或重新安装护栏。 请运用所学知识,谈谈法院作出以上判决的法律依据。 【解析】本题以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纠纷为背景,考查民事活动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正确处理“相邻关系”等知识。 【答案】(1)公民在从事民事活动时,必须遵循公平的基本原则,尊重社会公德.李大姐在自家阳台安装护栏,却给邻居带来了安全隐患,这违背了公平原则,也不符合社会公德的要求。 (2)民法通则和物权法规定,不动产权利人行使权利时,不能损害相邻不动产权利人的利益,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确处理相邻关系。给相邻方造成妨碍或者损失的,应当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赔偿损失。李大姐在处理相邻关系时,没有贯彻这一精神,因此被法院判决拆除或重新安装护栏. 6.赵某不慎将某商场提货单丢失,按照商场挂失的要求,赵某交纳了挂失费200元。但同时,商场要求与赵某签订这样一份协议:“提货单报失期间,万一货物被他人冒领,提货处仅向报失人提供冒领者的情况,而由报失人自行向冒领者追回货物。提货处不承担任何责任。"

人教版高中政治选修5学案民事权利的行使与界限

5 民事权利的行使与界限 [学习目标] 1.知道民事活动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懂得合理合法行使民事权利。 2.知道法律对民事主体行使人身权、知识产权的限制。 3.了解法律关于“相邻关系”的规定及其处理原则。 4.通过对民法基本知识的学习,在实际生活中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 一、合法合理行使权利 1.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诚信等原则。 2.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在法律没有规定的情况下,也要遵守公序良俗,尊重社会公德。 3.民事主体不得滥用民事权利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 二、行使权利有界限 1.“相邻关系”及其处理原则 (1)不动产权利人在行使权利时,应当注意到相邻不动产权利人的利益。不动产的相邻各方,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确处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风、采光等方面的相邻关系。 (2)给相邻方造成妨碍或者损失的,应当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赔偿损失。 2.人身权保护的界限 (1)消费者对生产者、经营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或者服务质量进行批评、评论,不应当认定为侵害名誉权;但借机诽谤、诋毁,损害其名誉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名誉权。 (2)新闻单位对生产者、经营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或者服务质量进行批评、评论,内容基本属实,没有侮辱内容的,不应当认定为侵害名誉权;主要内容失实,损害其名誉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名誉权。 3.知识产权保护受限(著作权领域) (1)著作权法关于合理使用的情况(不需要著作权人同意,也不必支付使用费) ①出于个人学习、研究、欣赏的目的而使用他人作品。 ②为介绍、评论而在自己的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的作品。

③为报道时事新闻而在媒体中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某一作品。 ④为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翻译或者少量复制他人作品,供教学科研人员使用;等等。 (2)著作权法中关于法定许可使用(可以直接使用,但需按规定付费)的情况 ①报刊转载其他报刊上发表的作品。 ②为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和国家教育规划而编写出版的教科书中,汇编某一作品片段或者短小的文字作品、摄影作品;等等。 1.判断 (1)多家美容院强制消费者消费违背了公平原则。() (2)周某在自家大声唱戏是违法行为。() (3)为供个人欣赏复制他人作品属于作品合理使用。() (4)某报社如实报道了某企业的违法活动,使其销售额迅速下降,该报社的行为不是侵权行为。() 【答案】(1)×(2)×(3)√(4)√ 2.【思考】老师引用作品资料,构成对著作权人的侵权吗? 【答案】老师如果用于个人欣赏或者教学之用,不构成侵权。 先思考再核对答案1.教材P33探究问题 【提示】拍卖公司的说法是错误的。书信作为文字作品,著作权属于作者,拍卖活动的相关行为方在对信件进行处分的时候,未经著作权人同意,不得对书信做著作权意义上的任何利用,否则涉嫌对著作权人合法权益的侵害。 2.教材P34探究问题 【提示】该公司在自己的围墙边安装使用路灯,尽管是应享有的权利,但该公司的路灯照明影响了小陆及家人的生活,所以是一种侵犯居民健康权的行为。相邻各方在行使自己权利时,应该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确处理“相邻关系”。 3.教材P35探究问题

法院认定公民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案件的流程

法院认定公民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案件的流程 一、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案件的概念 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案件,是指人民法院根据利害关系人的申请,对不能辨认或者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痴呆病人,按照法定程序,认定并宣告该公民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案件。人民法院审理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案件的程序,称为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程序。 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程序,是认定已经达到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年龄标准,但智力不健全、精神不正常的精神病人的实际民事行为能力状况的非讼程序。通过这种非讼程序,从法律上认定和宣告那些因患精神病或者其他病症丧失了全部或者部分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是否具有民事行为能力,并为其指定监护人,不仅有利于维护该公民的合法权益,而且有利于维护其利害关系人、民事活动对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因此,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程序对于确保民事流转安全以及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案件的审理 人民法院审理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案件,首先要考虑利害关系人的意愿,核心是对有关公民的精神健康状况进行审查和判断,最终作出该公民是否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认定与宣告。因此,此类案件的审理程序一般要经过申请与受理、鉴定与审查、判决等几个主要阶段。

(一)申请与受理 人民法院审理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案件,应当尊重利害关系人的意愿,只有利害关系人提出申请的,人民法院才能启动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程序。未经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不能依职权作出认定。因此,利害关系人提出申请,是人民法院审理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案件的第一阶段。根据民法通则及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利害关系人的申请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1.具有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法定事由。 2.利害关系人提出书面申请。 3.受申请人民法院对案件有管辖权。 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利害关系人提出该当事人患有精神病,要求宣告该当事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应当由利害关系人向审理该案的人民法院提出申请,由受诉人民法院按照特别程序立案审理,原诉讼中止。 对于符合条件且手续完备的申请,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并按特别程序立案审理;对于不符合条件且不能补正的申请,应当裁定不予受理。 (二)进行鉴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