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统计口径相关规定

统计口径相关规定

统计口径相关规定
统计口径相关规定

对人口计生相关问题统计口径的解释

一、出生人口在省内外地已报,本地是否还需再次上报。由于贵阳市交叉区域较广,很多群众两地或多地交叉居住。发生生育后,经常出现一个出生数多地上报的现象。在此,为避免不必要的出生人口重报,建议对省内外地已作为本地(或流入后)上报的出生人口,其他地方获得上报方确切上报证明后,只作为一般人口增加,不作为出生人口上报。应补报的往年出生人口有类似情况的亦同。

答复:内外地已报的出生人口,本地还需再次上报,但必须严格按照《贵州省人口和计划生育有关考核指标统计口径的规定》(黔人口办发〔2012〕17号)要求,认真按不同人口上报类型新生。

二、未登记考核年度生育信息的截至时间是以检查日(9月30日前)还是9月30日?如以检查日为准,则需明确出生或生育流入(返回)多少天内未登记视为出生漏报;如果以9月30日为截至时间,即平时检查查出的未登记出生人口可不视为出生漏报。

答复:以检查日为准。出生或生育流入(返回)30日未登记视为漏报。

三、由于户籍人口或婚入人口也需要时间采集入户或婚入事件,建议户籍迁入(立户)90天以上,婚入居住90天以上未登记上报的才视为人口漏报。

答复:户籍迁入、婚入居住90天以上未登记上报的,视为人口漏报。

四、对流出在外,临产前返回本地生育的出生人口,出生上报类型如何确定?建议按照生育妇女生育前常住地确定,上报类型为“流出后”。

答复:返回本地生育的出生人口,上报类型为“本地”生育。

五、如事实与相关证件不一致,以谁为准?建议按照有效证件记录采集,同时在PIS和纸质家档及《省报告单》上备注说明。

答复:以法定信息为准。对于法定信息与事实有出入,且对工作有较大影响的,可以加备注说明。

六、因出差、探亲访友、旅游、培训学习等原因临时居住在本地的可否不登记录入PIS?建议由当地根据具体情况采集,不纳入人口漏报考核。

根据《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因出差、就医、上学、旅游、探亲、访友等事由异地居住、预期将返回户籍所在地居住的人员,在直辖市、设区的市行政区域内区与区之间异地居住的人员,这两类人员不属于流动人口。所以对此类人员不存在登记上报的问题。

七、实施吻合术再生育后采取上环措施,签订诚信协议并定期参加妇检,是否可以不再采取绝育措施?

答复:根据绝育手术禁忌症的相关要求,由具备绝育手术法定资质的计生技术服务机构或医疗卫生机构,根据实际情况出具当事人是否为绝育手术禁忌症的书面证明后,依据《贵州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相关条款执行。

八、绝育手术失败后复生,采取上环措施,签订诚信协议并定期参加妇检,是否可以不采取绝育措施?

答复:根据绝育手术禁忌症的相关要求,由具备绝育手术法定资质的计生技术服务机构或医疗卫生机构,根据实际情况出具当事人是否为绝育手术禁忌症的书面证明后,依据《贵州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相关条款执行。

九、公民头胎生育双胞胎后是否必须采取绝育措施?”

答复:根据《贵州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四十五行之规定,已生育两个子女的,一方应当首选绝育措施。

十、即将退出育龄期的已婚育龄妇女由于当时有特殊情况未绝育但已采取上环措施的,是否仍要采取绝育措施?

答复:按《贵州省人口和计划生育有关考核指标统计口径的规定》,避孕措施落实率指在考核调查时,已婚育龄夫妇在考核年度或其上年

度生育后采取长效避孕措施(生育二孩后首选绝育措施)的夫妇对数,占应落实长效避孕节育措施夫妇对数的比例。因此,在考核年度或其上年度有生育且已年满45周岁的二孩及以上已婚育龄妇女,经具备绝育手术法定资质的计生技术服务机构或医疗卫生机构医疗鉴定,若当事人无绝育手术禁忌症,应首选绝育措施。

对于在考核年度或其上年度未生育且已年满45周岁的二孩及以

上已婚育龄妇女,若已采取上环措施,可不再采取绝育措施,但必须严格进行定期妇检,直至退出育龄期。

十一、男方流入半年以上,女方在户籍地生育小孩后流入,算流入前生育还是算流入后生育。

答复:女方户籍地将这出生作为本地生育上报,流入地作为流入前上报。

十二、女方婚出将生育的孩子(未在我市区域区生育)户籍落到我市所辖区乡镇街道,女方及小孩未在我市辖区居住(属于空挂户)的,上报类型如何确定。

答复:女方婚出后生育孩子,并将孩子户口上在女方户籍地的,户籍地需要做的事项如下:

1、上报该出生,其“上报类型”为迁入前。

2、添加一条“流出”变动信息。

3、将该出生的相关信息向其父母现居住地通报。

另:1、对于女方迁出后将生育的孩子户籍上在孩子的外公外婆处,如果孩子在外公外婆处生活的,“上报类型”录为“代养”;未居住的,只增加户籍人口,不报新生信息。

2、小孩单独立户、属于空挂户的,只增加户籍人口,不报新生信息。

十三、一方初婚一方再婚,生育第二个孩子后,如果生育第二孩的一方有禁忌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一方是否必须落实结扎手术。

答复:根据绝育手术禁忌症的相关要求,由具备绝育手术法定资质的计生技术服务机构或医疗卫生机构,根据实际情况出具当事人是否为绝育手术禁忌症的书面证明后,依据《贵州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相关条款执行。

十四、县外2011年度出生的新生人口,在2012年度流入本乡镇,请问:出生是否需要录入出生上报?

答复:按照《贵州省人口和计划生育有关考核指标统计口径的规定》:“对考核年度内生育后流入本辖区的,新生人口不列入符合生育率考核,但必须作为生育后流入进行上报登记,否则作为考核年度内出生信息漏报。”2011年度外地出生的流入人口出生不属于2012年度补报出生考核范围,故流入地不需要补报。

十五、甲夫妇已生育有一孩,2012年3月该夫妇政策内生育一对双胞胎,按规定登记为2孩和3孩政策内,在2012年度5月该夫妇的第一个孩子意外死亡,请问:该夫妇2012年3月生育的双胞胎2孩和3孩在PIS系统中是否改为1孩和2孩?

答复:在PIS2.0系统中登记子女死亡后,系统将对其它现存活子女的孩次按出生顺序进行自动修改,无须手动操作。

十六、如桐梓县高桥镇的张三、李四夫妇于2009年1月流出到广东,于2012年9月1日返回到桐梓县类山关镇生育一小孩,于2012年9月5日返回到高桥镇家中。请问高桥镇如何上报该小孩的出生上报类型。

答复:娄山关镇登记上报为“流入后”;返回高桥镇后,高桥镇登记为“流出后”。

十七、2011及2012年度有生育的应落实手术对象,流入本地生育后现已离开的或本地生育后现户口已迁出县外,且未落实相应措施的,是否考核应落实率?

答复:流入人口、户籍人口本地生育后90天后仍居住在本地且未落实相应避孕节育措施的,属应落实对象。对于考核时流入人口已离开、户籍人口已将户口迁出县外的,不属于该次考核的对象。

十八、婚出本地多年的育龄妇女现PIS成员信息中按不同户成员录入后,省打印的提要信息此部分人员不能提取出来,检查时在成员信息的基本信息中不能查询出来,只能在不同户人员处查询出来,由于部分调查人员业务不熟悉将此部分人员作为漏人公示,为了减少各县复核对象,可不可以修改提取软件提取此部分人员。

答复:婚出人员(即因婚嫁户口未迁出的人员)因仍为户籍人口,在PIS系统中须按户籍人口进行登记,在“变动信息”中登记该人口的“变动类型”为“婚出”及变动日期即可,此类人员不能登记为“不同户“。

十九、流入本地居住的流入人口按省的统计口径流入三个月以上未登记的才考核漏人,但有2011及2012年度流入前或流入后出生人口的是按一个月还是三个月未登记的才考核漏报或漏人;如果按一个月未登记考核漏报,那父母及其他成员是否考核漏人。

答复:根据《贵州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管理制度(试行)》第十三条第一、二款规定:

1、流入人口流入居住满30日的、流入人口离开的、流出人口离开户籍地30日的、流出人口返回的,在次月内填报《村级人口变动信息月报告单》。

2、流动人口中有生育行为的,必须在当月的《村级人口变动信息月报告单》中上报。

根据该条规定,此问中提及的出生人口在30天内未登记上报的,按漏出生计算。

二十、年度内出生人口,有搬入和搬出情况的,在统计出生人口时报表重复登记。建议增加搬入前生育上报类型。

答复:在本乡镇内的搬入、搬出家庭的年度内出生人口,搬入地(搬出地)已上报出生的,搬出地(搬入地)就不再要登记该出生人口的上报信息。在当前的信息系统环境下,乡级计生办应该认真做好本乡镇内出生人口的审核工作。

二十一、男方户籍在外省,不符合生育二孩条件;女方户口在贵州,符合生育二孩条件。该夫妇户口不在同一地,生育二孩后,政策属性判定为政策内还是政策外?

答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男女方跨省结婚的,一般执行女方户籍地的生育政策;具体适用时,按该夫妻办理的二孩生育证发证机构所在地的政策判定其所生孩次的政策属性。

二十二、夫妻男方在家,女方流出后在外生育一个政策外孩子,PIS登记为流出后生育,检查时是否判定为政策外漏报?

答复:本出生作为流出后生育上报,但检查时是判定为常住人口生育,并纳入相关指标计算。该出生不判定为政策外漏报。

二十三、男方户口在本地,流出后结识非本地户口的女方,考核年度内生育一小孩,但后来女方随男方回到本地,并办理了结婚证,小孩的上报类型是否可上报为流入前生育?

答复:根据上文,判定小孩在外地出生,报为流出后生育。

二十四、本地一女孩外出在外打工期间,与他人同居后致怀孕,返家后生育一小孩(男方信息不知道),怎么上报出生?

答复:本地政策外生育,具体孩次根据调查情况判定。

二十五、女方婚出,离婚后,返回原户籍地居住,户籍地PIS系统应如何录入变动信息?

答复:婚出人口离婚后返回户籍的,先登记一条流出信息(流出时间为离婚时间),再登记其返回信息。

人工成本核算范本

人工成本核算 人工成本项目构成:薪酬 + 福利 + 社保 + 税金 + 培训费用+招聘费用+其它人工成本(包括:员工宿舍补贴,花草护理费) 人工成本项目未记录包括:员工日常生活必要品费用 一、人工成本各项目统计: 薪酬统计: 薪酬包括:固定工资、绩效工资、年终奖金、激励奖金、加班工资; 固定工资指未扣除个人承担社保、通讯费、考勤等项目之前金额; 绩效工资包括超额绩效部分和超额年终奖金部分; 激励奖金、加班工资的核算公司只发放到部门。 据统计: N年全员薪酬总额为:XXXXXX元(转正员工人数为XX人,人均薪酬约为XXXX 元) N+1年全员薪酬总额为:XXXXX元(在职员工人数为XXX人,人均薪酬约为XXXX元) 以当年度12月工资表在职人员人数为依据 福利统计: 福利包括:误餐补贴、通讯补助、交通补助、过节费、劳保费用、年度旅游费、防暑降温费 N年度误餐补贴以150元/人/月,共计81000元;通讯费、交通费以最低费用标准100元/月核算,共计108000元;防暑降温费共计9450元,过节费以400元*2次,共计800元;年度旅游费共计38090元;劳保费用以最低费用标准100元核算。由此得出,2005年度福利总额为237440元。(人均福利约为6417元)

N+1年度误餐补贴以150元/人/月,共计82800元;通讯费、交通费以最低费用标准100元/月核算,共计110400元;防暑降温费共计9200元;过节费以400元*2次,共计800元;年度旅游费1500元/人/年核算,共计69000元;劳保费以最低费用标准100元核算。由此得出,2006年度福利总额为272300元。(人均福利约为5794元) 说明: 社保统计: 各项社保项目养老保险、医疗、失业等由单位承担部分 N年度社保共缴社保为XXXX元。(财务统计数据) N+1年度全员共缴社保人数为XXXX人,单位承担社保项目平均数额为XXXXX 元/月,人均XXX元/月,全年共缴社保为XXXXXX元(员工因社保缴纳基数差异而产生的社保差异忽略不计) 说明: 税金包括: 因员工薪酬发生的企业所得税和应由个人承担而企业承担的个人所得税 N年度共缴税金XXXXXX元。 N+1年度共缴个人所得税XX人(中高层管理人员),月人均XX元,全年共计XXXX元 N+1年度全员共缴企业所得税XXX元,年人均XXXX元(N+1年全员按XX人,企税扣除基数XXXX年2-6月按XXX元,N++月按XXXX元核算),由此得出,N+1年度全员共缴税金XXXX元。 培训费用统计: 企业因提供员工各种学历和职业技能培训而产生的费用

人工成本统计表指标解释

填表说明 (一)基本内容。 本表主要反映企业负担和实际发放的人工成本总额、构成情况以及与人工成本有关的指标情况。 (二)编制方法及要求。 1.企业应依据本编制说明要求,按照相应指标进行分项统计实际发生费用。 2.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企业,应按照合并报表口径填报本表中的有关项目。 3、本报表相关指标以财务部门数据为基础,财务部门及人事部门数据应保持一致。 (三)表内有关指标解释。 期末人数指报告期末最后一日24时在本单位的在岗和不在岗人员数。该指标为时点指标,不包括最后一日当天及以前已经与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关系的人员。 在岗职工指在本单位工作且与本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并由单位支付各项工资和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的人员,以及上述人员中由于学习、病伤、产假等原因暂未工作仍由单位支付工资的人员。在岗职工还包括: 1.应订立劳动合同而未订立劳动合同人员(如入职1个月内的职工); 2.派往外单位工作,但工资仍由本单位发放的人员(如挂职锻炼、外派工作等情况)。 其他从业人员指在本单位工作,不能归到在岗职工、劳务派遣人员中的人员。此类人员是实际参加本单位生产或工作并从本单位取得劳动报酬的人员。具

职工福利费用主要为交通费、通讯费、住房补贴、节日补助、餐费补贴以及其他福利。其中:交通费是指企业按月按标准支付或报销职工的交通费用或为解决职工上下班交通问题而支付的通勤费用;通讯费是指企业按月按标准支付或报销职工的通讯费用;住房补贴是指企业为解决职工住房问题而按月按标准支付的费用;节日补贴是指企业在节假日给职工发放的现金福利和物质福利的费用之和;餐费补贴是指企业为解决职工上班期间就餐而实际发放或支出的费用;其他福利是指企业实际发生的非上述福利项目,如:烤火降温补贴、少数民族补贴、医疗卫生费、计划生育奖励、困难职工生活补助、集体福利设施及丧葬抚恤救济费等。 社会保险费用及住房公积金反映企业承担缴纳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及住房公积金费用。 补充保险费用反映企业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提取缴纳的年金(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等,以及企业按照内部议事规则,经过董事会或者经理(厂长)办公会决议,在商业保险机构为职工购买团体商业保险费用等。 教育培训经费反映企业用于职工学习先进技术和提高文化水平的各种培训、教育费用,包括企业为主要培训本企业人员的技工学校所支付的费用。 工会经费反映企业工会依法取得并开展正常活动所需的。主要包括工会会员缴纳的会费和按每月全部一定比例向工会拨付的经费。 劳动保护费用反映企业为职工实施安全技术措施、工业卫生等发生的费用,包含用于职工劳动保护用品的费用。 技术奖酬金及业余设计奖反映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的净收入中预计提取的奖励给重要贡献人员的奖金和

人工成本计算方法

人工成本计算方法人工成本=企业从业人员工资总额+社会保险费用+福利费用+教育费用+劳动保护费用+住房费用+其他人工成本 1)劳动分配率,是指人工成本总量与增加值的比率。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的价值中用于支付人工成本的比例。它反映分配关系和人工成本要素的投入产出关系。 2)人事费用率,是指人工成本总量与销售(营业)收入的比率。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企业生产和销售的总价值中用于支付人工成本的比例。同时也表示企业职工人均收入与劳动生产率的比例关系,生产与分配的关系,人工成本要素的投入产出关系。它的倒数表明每投入一个单位人工成本能够实现的销售收入。 3)人工成本利润率,是指人工成本总额与利润总额的比率。它反映了企业人工成本投入的获利水平。 4)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人工成本总额/总成本)×100% 目前我国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是将工业企业的工业增加值除以同一时期全部从业人员的平均人数来计算的。计算公式为: 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工业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是用工业总产值(生产量*销售价格)扣除物质消耗(包括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的价值;提取的折旧费和大修理基金;定货者来料价值和生产销售中的其 本的比例。同时也表示企业职工人均收入与劳动生产率的比例关系,生产与分配的关系,人工成本要素的投入产出关系。从业人员报酬在企业总收入中的比重,它的倒数

表明每投入一个单位人工成本能够实现的销售收入。 根据劳动分配率推算人事费总额 劳动分配率=人事费用(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附加价值(同期增加值总额)×100% 所谓附加价值,对企业来说,是企业本身创造的价值,它是生产价值中扣除从外面购买材料或动力的费用之后,所附加在企业上的价值,附加价值即成为劳动与资本之间分配的基础。 附加价值的计算方法有两种: 1、扣减法,即从销货额中减去原材料等从他企业购入的由他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其计算方法是: 附加价值=销货(生产)额-外购部分 =销货净额-当期进货成本-(直接原材料+购入零配件+外包加工费+间接材料) 2、相加法,即将形成附加价值的各项因素相加而得出,其计算方法是: 附加价值=利润+人事费用+其他形成附加价值的各项费用 =利润+人事费用+财务费用+租金+折旧+税收 关于企业劳动分配率的情况,可以从资产负债表中予以推算,也就是首先计算出附加价值中资本分配的部分(资本分配包括盈余分配、利息费用、折旧费用和保留盈余四部分),然后得出劳动分配率。

人工成本分析

人工成本核算 人工成本项目构成:薪酬+ 福利+ 社保+ 税金+ 培训费用+招聘费用+其它人工成本(包括:员工宿舍补贴,花草护理费) 人工成本项目未记录包括:员工日常生活必要品费用 一、人工成本各项目统计: 薪酬统计: 薪酬包括:固定工资、绩效工资、年终奖金、激励奖金、加班工资; 固定工资指未扣除个人承担社保、通讯费、考勤等项目之前金额; 绩效工资包括超额绩效部分和超额年终奖金部分; 激励奖金、加班工资的核算公司只发放到部门。 据统计: 2005年全员薪酬总额为:1134895元(转正员工人数为34人,人均薪酬约为33379元) 2006年全员薪酬总额为:2361264元(在职员工人数为47人,人均薪酬约为50240元) 以当年度12月工资表在职人员人数为依据 福利统计: 福利包括:误餐补贴、通讯补助、交通补助、过节费、劳保费用、年度旅游费、防暑降温费 2005年度误餐补贴以150元/人/月,共计81000元;通讯费、交通费以最低费用标准100元/月核算,共计108000元;防暑降温费共计9450元,过节费以400元*2次,共计800元;年度旅游费共计38090元;劳保费用以最低费用标准100元核算。由此得出,2005年度福利总额为237440元。(人均福利约为6417

元) 2006年度误餐补贴以150元/人/月,共计82800元;通讯费、交通费以最低费用标准100元/月核算,共计110400元;防暑降温费共计9200元;过节费以400元*2次,共计800元;年度旅游费1500元/人/年核算,共计69000元;劳保费以最低费用标准100元核算。由此得出,2006年度福利总额为272300元。(人均福利约为5794元) 说明:2005年无计划的旅游费用2006取消业务招待费 社保统计: 各项社保项目养老保险、医疗、失业等由单位承担部分 2005年度社保共缴社保为58382元。(财务统计数据) 2006年度全员共缴社保人数为30人,单位承担社保项目平均数额为12975元/月,人均282元/月,全年共缴社保为155700元(员工因社保缴纳基数差异而产生的社保差异忽略不计) 说明:2005年8月全员实行社保统筹安排。 税金包括: 因员工薪酬发生的企业所得税和应由个人承担而企业承担的个人所得税 2005年度共缴税金125659.42元。 2006年度共缴个人所得税11人(中高层管理人员),月人均50元,全年共计6600元 2006年度全员共缴企业所得税25159元,年人均550元(2006年全员按46人,企税扣除基数2006年2-6月按800元,2006.7-2007.1月按1600元核算),由此得出,2006年度全员共缴税金31759元。 培训费用统计:

人工成本统计表指标解释

人工成本统计表指标解 释 Revised by Petrel at 2021

填表说明 (一)基本内容。 本表主要反映企业负担和实际发放的人工成本总额、构成情况以及与人工成本有关的指标情况。 (二)编制方法及要求。 1.企业应依据本编制说明要求,按照相应指标进行分项统计实际发生费用。 2.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企业,应按照合并报表口径填报本表中的有关项目。 3、本报表相关指标以财务部门数据为基础,财务部门及人事部门数据应保持一致。 (三)表内有关指标解释。 期末人数指报告期末最后一日24时在本单位的在岗和不在岗人员数。该指标为时点指标,不包括最后一日当天及以前已经与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关系的人员。 在岗职工指在本单位工作且与本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并由单位支付各项工资和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的人员,以及上述人员中由于学习、病伤、产假等原因暂未工作仍由单位支付工资的人员。在岗职工还包括: 1.应订立劳动合同而未订立劳动合同人员(如入职1个月内的职工); 2.派往外单位工作,但工资仍由本单位发放的人员(如挂职锻炼、外派工作等情况)。

工资、奖金及工资性补贴反映企业直接支付给本企业全部职工的工资、奖金、加班加点工资、年终加薪、津补贴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职工福利费用主要为交通费、通讯费、住房补贴、节日补助、餐费补贴以及其他福利。其中:交通费是指企业按月按标准支付或报销职工的交通费用或为解决职工上下班交通问题而支付的通勤费用;通讯费是指企业按月按标准支付或报销职工的通讯费用;住房补贴是指企业为解决职工住房问题而按月按标准支付的费用;节日补贴是指企业在节假日给职工发放的现金福利和物质福利的费用之和;餐费补贴是指企业为解决职工上班期间就餐而实际发放或支出的费用;其他福利是指企业实际发生的非上述福利项目,如:烤火降温补贴、少数民族补贴、医疗卫生费、计划生育奖励、困难职工生活补助、集体福利设施及丧葬抚恤救济费等。 社会保险费用及住房公积金反映企业承担缴纳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及住房公积金费用。 补充保险费用反映企业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提取缴纳的年金(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等,以及企业按照内部议事规则,经过董事会或者经理(厂长)办公会决议,在商业保险机构为职工购买团体商业保险费用等。 教育培训经费反映企业用于职工学习先进技术和提高文化水平的各种培训、教育费用,包括企业为主要培训本企业人员的技工学校所支付的费用。 工会经费反映企业工会依法取得并开展正常活动所需的。主要包括工会会员缴纳的会费和按每月全部一定比例向工会拨付的经费。 劳动保护费用反映企业为职工实施安全技术措施、工业卫生等发生的费用,包含用于职工劳动保护用品的费用。

人工成本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人工成本管理,合理地计划、使用、控制人工成本,发挥人力资本的最大潜能,结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控股公司(包括本部及各钢铁子公司),其他公司参照执行。 第二章人工成本构成 第三条人工成本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在生产、经营和提供劳务活动中因使用劳动力而支付的所有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的总和。 第四条按我国劳动部颁发的(1997)261号文件规定,人工成本范围包括:职工工资总额、社会保险费用、职工福利费用、职工教育经费、劳动保护费用、职工住房费用和其他人工成本支出。其中,职工工资总额是人工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 第五条本办法中人工成本的组成明细项目,详见附件四。 第三章组织机构与职责 第六条为加强人工成本管理,明确各部门相关职责,特拟订机构职责如下:人力资源处: 1、人力资源部门是人工成本的归口管理部门; 2、负责编制公司年度人工成本预算、审核,并监督执行人工成本管理办法,对人工成本优化负全面责任; 3、负责薪资总额、激励计划等费用的合理管控; 4、根据地方法律规定确定社会统筹保险缴纳方案; 5、根据公司需求以预算为基础,合理管控培训、招聘费用; 6、按周期(月度、季度、年度)对公司人工成本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评

估、检讨; 7、依据制度,跟踪、评估各一级单位人工成本预算执行情况; 8、各子公司每月14日前上报人工成本统计报表(附件五)、每季度第一个月20日前上报季度人工成本评估报告(包括预算执行情况分析)。 财务部门: 1、按规定支付人工成本各项目费用; 2、根据公司规定对人工成本费用对应会计科目列支,详见附件四《人工成本各项目列支会计科目》; 3、根据人工成本管理的有关项目建立公司统计台帐,每月对公司人工成本支付情况进行统计和反馈,同时每月10日前为人力资源处按管理口径提供相关数据,包括附件四人工成本各项目数据及销售收入、利润总额、主营业务成本、总成本等数据。 企划处: 1、制定人工成本预算执行的方针目标; 2、按质询会材料,每月10日前为人力资源处提供相关基础数据,包括粗钢产量、工业增加值等。 行政管理处: 1、按实际支出项目,编制福利费、工会经费等明细项目的年度预算; 2、按月度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评估,每月10日前报人力资源处。 生产部门:(含职能处和生产厂) 1、制订劳动保护费用等人工成本管控项目使用的标准和管理规定; 2、编制劳动保护费预算的明细项目并按预算管控,按月度对预算完成情况进行分析、评估,每月10日前报人力资源处; 3、管控本部门的人工成本总额,对本部门的人均人工成本及单位产品人工成本

人工成本统计表指标解释

人工成本统计表指标解 释 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

填表说明 (一)基本内容。 本表主要反映企业负担和实际发放的人工成本总额、构成情况以及与人工成本有关的指标情况。 (二)编制方法及要求。 1.企业应依据本编制说明要求,按照相应指标进行分项统计实际发生费用。 2.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企业,应按照合并报表口径填报本表中的有关项目。 3、本报表相关指标以财务部门数据为基础,财务部门及人事部门数据应保持一致。 (三)表内有关指标解释。 期末人数指报告期末最后一日24时在本单位的在岗和不在岗人员数。该指标为时点指标,不包括最后一日当天及以前已经与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关系的人员。 在岗职工指在本单位工作且与本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并由单位支付各项工资和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的人员,以及上述人员中由于学习、病伤、产假等原因暂未工作仍由单位支付工资的人员。在岗职工还包括: 1.应订立劳动合同而未订立劳动合同人员(如入职1个月内的职工); 2.派往外单位工作,但工资仍由本单位发放的人员(如挂职锻炼、外派工作等情况)。

工资、奖金及工资性补贴反映企业直接支付给本企业全部职工的工资、奖金、加班加点工资、年终加薪、津补贴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职工福利费用主要为交通费、通讯费、住房补贴、节日补助、餐费补贴以及其他福利。其中:交通费是指企业按月按标准支付或报销职工的交通费用或为解决职工上下班交通问题而支付的通勤费用;通讯费是指企业按月按标准支付或报销职工的通讯费用;住房补贴是指企业为解决职工住房问题而按月按标准支付的费用;节日补贴是指企业在节假日给职工发放的现金福利和物质福利的费用之和;餐费补贴是指企业为解决职工上班期间就餐而实际发放或支出的费用;其他福利是指企业实际发生的非上述福利项目,如:烤火降温补贴、少数民族补贴、医疗卫生费、计划生育奖励、困难职工生活补助、集体福利设施及丧葬抚恤救济费等。 社会保险费用及住房公积金反映企业承担缴纳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及住房公积金费用。 补充保险费用反映企业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提取缴纳的年金(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等,以及企业按照内部议事规则,经过董事会或者经理(厂长)办公会决议,在商业保险机构为职工购买团体商业保险费用等。 教育培训经费反映企业用于职工学习先进技术和提高文化水平的各种培训、教育费用,包括企业为主要培训本企业人员的技工学校所支付的费用。 工会经费反映企业工会依法取得并开展正常活动所需的。主要包括工会会员缴纳的会费和按每月全部一定比例向工会拨付的经费。 劳动保护费用反映企业为职工实施安全技术措施、工业卫生等发生的费用,包含用于职工劳动保护用品的费用。

人工成本分析报告[1]

全国大化肥企业人工成本分析报告为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引导企业降低劳动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更好地处理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合理确定员工收入水平,中国劳动学会化工分会从2000年起在全国大化肥企业开展了人工成本分析活动。今年,是大化肥企业开展人工成本分析活动的第三年,前二年分析活动的成果起到了行业人工成本指导线的作用,得到了业内各企业和有关专家的肯定,为大化肥企业控制人工成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今后我会将继续开展这项活动,并不断扩大分析的广度和增加分析的深度。 本年度全国有16家化肥企业提供了人工成本调查统计数据,其中11家企业报表数据完整,占全国大化肥企业的39%。 本年度统计范围内企业人工成本的各项指标比上年有好转,经过各大化肥企业一年的努力,人工成本指标下滑的趋势被基本遏制住了。但是,2004年是我国加入WTO的第三年,化肥的进口关税配额将会提高,这对国内大化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人工成本的效益分析指标是人工成本分析的核心指标,包括劳动分配率、人事费用率和人工成本占总成本含量指标。 本年度大化肥企业平均劳动分配率为 29."5%,比上年下降了 6.8个百分点,行业先进值为 9."97%;人工成本产出系数为 3."39,比上年上升了 0."64,行业先进值为 10."03;平均人事费用率为 10."1%,比上年下降了 1."6个百分点,行业先进值为

4."3%;人工成本销售收入系数为 9."94,比上年上升了 1."36,行业先进值为 23."5;人工成本含量为11%,比上年上升了 0."4个百分点,行业先进值为 4."5%;每百元人工成本实现利润79元,行业先进值为466元。 平均全员劳动生产率为 9."05万元,比上年增加了 46."7%,行业先进值为67万元;平均工资为 1."74万元,比上年增加了 13."7%;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与平均工资增长幅度的比例为1: 0."29,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高于工资率增长的速度,工资增长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为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引导企业降低劳动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更好地处理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合理确定员工收入水平,中国劳动学会化工分会从2000年起在全国大化肥企业开展了人工成本分析活动。今年,是大化肥企业开展人工成本分析活动的第三年,前二年分析活动的成果起到了行业人工成本指导线的作用,得到了业内各企业和有关专家的肯定,为大化肥企业控制人工成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今后我会将继续开展这项活动,并不断扩大分析的广度和增加分析的深度。 2002年全国大化肥企业人工成本情况如下: 一、概况 本年度全国有16家化肥企业提供了人工成本调查统计数据,其中11家企业报表数据完整,占全国大化肥企业的39%。

人工成本核算(1)

人工成本核算 【知识要求】 一、人工成本的概念及构成: (一)人工成本的概念: 也称用人费用(人工费用)或人事费用,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用于支付给员工的全部费用。包括:劳动报酬总额、社会保险费用、福利费用、教育费用、劳动保护费用、住房费用、其他人工成本等。 人工成本并不仅仅是企业成本费用中用人于人工的部分,还包括企业税后利润中用于员工分配的部分。 (二)人工成本的构成 1、我国工业企业人工成本的构成范围及列支渠道: (1)产品生产人员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制造费用-直接工资) (2)产品生产人员福利费(制造费用—直接工资) (3)生产单位管理人员工资(制造费用) (4)生产单位管理人员的福利费(制造费用) (5)劳动保护费(制造费用) (6)工厂管理人员工资(管理费用—公司经费) (7)工厂管理人员的福利费(管理费用—公司经费) (8)员工教育经费(管理费用) (9)劳动保险费(管理费用) (10)失业保险费(管理费用) (11)工会经费(管理费用) (12)销售部门人员工资(销售费用) (13)销售部门人员的福利费(销售费用) (14)子弟学校经费(销售费用) (15)技工学校经费(销售费用) (16)员工集体福利设施费(利润分配—公益金) 2、按照我国劳动行政主管部门人工成本统计口径。人工成本包括:从业人员劳动报酬、

社会保险费用、住房费用、福利费用、教育经费、劳动保护费用、其他人工成本。 (1)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含不在岗员工生活费),包括:员工工资总额,聘用、留用的离退休人员的劳动报酬,人事档案关系保留在原单位的人员劳动报酬,外籍及港澳台方人员劳动报酬。 在岗员工工资总额,包括:基础工资、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工龄工资、计件工资、奖金、各种津贴和补贴。从市统计局劳动情况报表中采取。 不在岗员工生活费,即已经离开本企业生产或管理岗位,但仍保留劳动关系的员工生活费用。可参考市统计局劳动情况报表。 (2)社会保险费用,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储蓄养老保险、支付给离退休人员的其他养老费用。 社会保险按企业列支数统计。 (3)住房费用,包括:住房补贴、住房公积金。 (4)福利费用,包括:冬季采暖补贴费、医疗卫生费、计划生育补贴、生活困难补助、文体宣传费、集体福利设施、集体福利事业补贴费、丧葬抚恤救济费。 来源:A.企业净利润分配中公益金里用于集体福利设施的费用。 B.在成本费用中列支的福利费。 福利费按实际支出数统计。 (5)教育经费 来源:A.财务“其他应付款”科目中的有关支出。 B.营业外支出中的“技工学校经费”。 教育经费按照实际支出数统计。 (6)劳动保护费用,包括:实际享有劳动保险用品、清凉饮料、保健用品。 来源:制造费用中的劳动保护费科目。 劳动保护费用按照实际支出数统计。 (7)其他人工成本,包括:工会经费、企业因招聘劳动力而实际花费的招工招聘费用、解聘辞退费。 二、确定合理的人工成本应考虑的影响因素:(P338-340) 确定合理的人工成本应考虑企业的支付能力、员工的生计费用、工资的市场行情。 (一)企业的支付能力 影响企业支付能力的因素有以下几个:

人工成本计算方法

人工成本计算方法 人工成本=企业从业人员工资总额+社会保险费用+福利费用+教育费用+劳动保护费用+住房费用+其他人工成本 1)劳动分配率,是指人工成本总量与增加值的比率。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的价值中用于支付人工成本的比例。它反映分配关系和人工成本要素的投入产出关系。 2)人事费用率,是指人工成本总量与销售(营业)收入的比率。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企业生产和销售的总价值中用于支付人工成本的 比例。同时也表示企业职工人均收入与劳动生产率的比例关系,生产与分配的关系,人工成本要素的投入产出关系。它的倒数表明每投入一个单位人工成本能够实现的销售收入。 3)人工成本利润率,是指人工成本总额与利润总额的比率。它反映了企业人工成本投入的获利水平。 4)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人工成本总额/总成本)×100% 目前我国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是将工业企业的工业增加值除以同一时期全部从业 人员的平均人数来计算的。计算公式为: 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工业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是用工业总产值(生产量*销售价格)扣除物质消耗(包括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的价值;提取的折旧费和大修理基金;定货者来料价值和生产销售中的其他一些物质消耗价值)以后的价值。

付人工成本的比例。同时也表示企业职工人均收入与劳动生产率的比例关系,生产与分配的关系,人工成本要素的投入产出关系。从业人员报酬在企业总收入中的比重,它的倒数表明每投入一个单位人工成本能够实现的销售收入。 根据劳动分配率推算人事费总额 劳动分配率=人事费用(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附加价值(同期增加值总额)×100% 所谓附加价值,对企业来说,是企业本身创造的价值,它是生产价值中扣除从外面购买材料或动力的费用之后,所附加在企业上的价值,附加价值即成为劳动与资本之间分配的基础。 附加价值的计算方法有两种: 1、扣减法,即从销货额中减去原材料等从他企业购入的由他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其计算方法是: 附加价值=销货(生产)额-外购部分 =销货净额-当期进货成本-(直接原材料+购入零配件+外包加工费+间接材料) 2、相加法,即将形成附加价值的各项因素相加而得出,其计算方法是: 附加价值=利润+人事费用+其他形成附加价值的各项费用 =利润+人事费用+财务费用+租金+折旧+税收 关于企业劳动分配率的情况,可以从资产负债表中予以推算,也就是首先计算出附加价值中资本分配的部分(资本分配包括盈余分配、利息费用、折旧费用和保留盈余四部分),然后得出劳动分配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