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教法讲义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教法讲义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教法讲义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教法讲义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教育【【

学习目标:

1.识记:(1)心理健康的含义;(2)心理辅导的含义。

2.理解:(2)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3)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3)心理评估。

3.掌握:(3)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2)心理辅导及其目标;(3)中小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体系构造:

第一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和标准★

(一)心理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等等。

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根据研究者不同观点,归纳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①对现实的有效知觉;②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③自我调控能力;④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⑤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⑥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我国教育者提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①对自己有信心;②对学校生活有兴趣;③喜欢与人交往,有良好的人际关系;④具有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二、中小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小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障碍

1.儿童多动综合征

儿童多动综合征(简称多动症),是小学生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征。高峰发病年龄为8~10,多在7岁前就有异常表现,男性儿童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多动症儿童行为主要特征有:①活动过多。这种儿童的多动与一般儿童的好动不同的是,他们的活动是杂乱的、缺乏组织性和目的性的。②注意力不集中。不能专注于一种活动,做事经常有头无尾,丢三落四。③冲动行为。经常未经考虑就行动,在做集体游戏时,难以耐心等待。有时突然喊叫,袭击别人。

多动症可能有先天体质上的原因,也可能是不安环境引起精神高度紧张的结果。

多动症可在医生指导下采用药物治疗。此外,采用各种行为疗法,如强化奖励法、代币奖励法等也可以大大减少儿童的多动与冲动行为。在强化程序上应多用连续强化,少用间歇强化。另外,研究者采用自我教导训练方法,即发展儿童的自我对话,加强内部言语对自身行为的引导与控制作用,用以处理儿童冲动行为,获得了明显的成效。

2. 学习困难综合征

学习困难综合征的主要表现包括:缺少某种学习技能,诵读困难,计算困难,绘画困难,交往困难。

学习困难是儿童多动症的一种表现,但儿童多动症的学习困难主要是由于好动、冲动、注意力缺陷和行为障碍所造成的。而患有学习困难综合征的学生,则没有上述多动症的表现,他们在个性发展上是健康的,不存在多动症儿童的情绪和行为问题。

3. 儿童过度焦虑反应

儿童过度焦虑反应是儿童情绪障碍的一种表现。在小学生中,以女生的过度焦虑反应较为多见。

过度焦虑的儿童常常对学习成绩、陌生环境反应敏感,担心害怕,甚至惶恐哭闹,显得很不安宁。这类患儿对教师的批评、同学的议论和日常生活中一些看起来很小的事情,也非常敏感和不安。当过度焦虑反应急性发作时,除焦虑、紧张等心理反应外,还伴有睡眠不安稳、做恶梦、说梦话、食欲不振以及心慌、气促、汗多、尿频、头痛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症状。

儿童过度焦虑反应同患儿的焦虑性人格特质以及家庭、环境的影响有密切关系。

4. 儿童厌学症

厌学是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儿童情绪上的失调状态。儿童厌学症的主要表现是对学习不感兴趣,讨厌学习。厌学的儿童对学习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苦闷感,一提到学习就心烦意乱、焦躁不安。他们对教师或家长有抵触情绪,学习成绩不好,有的还兼有品德问题。儿童厌学情绪严重或受到一定诱因影响时,往往会发生旷课、逃课或辍学现象。

儿童厌学症既然是一种社会病理心理状态的产物,就必须采用教育治疗、家庭治疗和社会治疗的方法予以矫正。

5. 儿童强迫行为

儿童强迫行为是儿童情绪障碍的又一表现。强迫现象在正常儿童的发育过程中也可以看到。研究发现7~8岁是继2岁之后正常儿童出现强迫现象的又一高峰年龄。正常儿童的强迫现象包括反复玩弄手指、摇头,走路时喜欢反复数栏杆、触摸路旁的灯柱、踩路沿走等。

儿童强迫行为在小学高年级男生中较为多见。主要表现包括:①强迫性洗手。一天可达十几次,一次持续十几分钟。②强迫性计数。例如,一遍又一遍地数课本或其他图书上人和物的数目,反复数自己走了多少级台阶等。③强迫性自我检查。如反复检查个人的衣服鞋袜是否放整齐等。④刻板的仪式性动作或其他强迫性行为。

儿童的强迫行为不存在明显的心理冲突,只是机械地再三重复某些行为,在受到他人干扰时,患儿会感到焦虑不安,甚至发脾气。具有强迫行为的儿童一般智力水平较高,富于想象,性格内向,遇事犹豫、拘谨,比较固执,自我克制过于严重。

(二)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障碍

1. 焦虑症

焦虑正式与客观威胁不想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症状表现为紧张不安,忧心忡忡,集中注意困难,极端敏感,对轻微刺激作过度反应,难以决定。在躯体症状方面,有心跳加快,过度出汗、肌肉持续紧张、尿频尿急、睡眠障碍等不适反应。

学生中最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其表现是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出现心慌意乱,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考试后又持久地不能松弛下来。

焦虑症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方法,运用自助性认知矫正程序,指导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

2. 抑郁症

抑郁症是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症状表现为:①情绪消极、悲伤、颓废、淡漠,失去满足感和生活的乐趣;②消极的认识倾向,低自尊、无能感,从消极方面看事物,好责难自己,对未来不抱多大希望;③动机缺失、被动,缺少热情④躯体上疲劳、失眠、食欲不振等。

矫正抑郁症首先要注意给当事人以情感支持和鼓励,以坚定而温和的态度激励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情,积极行动起来,从活动中体验到成功与人际交往的乐趣,也可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改变学生以习惯的自贬性的思维方式和不适当的成败归因模式,发展对自己、对未来的更为积极的看法,服用抗抑郁药物可以化解症状。

3. 强迫症

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有人认为,强迫观念与强迫行为是我们无意识地防止具有威胁性的冲动进入意识的一种替代方式。强迫症与一个人的人格特点有关,有些强迫症患者人格上有这样一些特征:主观任性,过分爱干净,过分谨慎、注意琐事,拘泥于细节,生活习惯刻板,往往有强烈的道德观念。成人禁止子女表达负面的情感也是强迫症产生的一个原因。

矫正方法有:①日本的森田疗法,强调当事人力图控制强迫症状的努力,以及这种努力所导致的对症状出现的专注和预期,对强迫症状起维持和增强作用;②另一种有效的方法是“暴露于阻止反应”。

4. 恐惧症

恐惧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恐惧症可分为单纯恐惧症(对一件具体的东西、动作或情境的恐惧)、广场恐惧症(害怕大片的水域、空荡荡的街道)和社交恐惧症。症状表现有:害怕在社交场合讲话(在会场上讲演、在公共场合进餐时交谈),担心自己会因双手发抖、脸红、声音发颤、口吃而暴露自己的焦虑,觉得自己说话不自然,因为不敢抬头,不干正时对方眼睛等。

系统脱敏法是治疗恐惧症的常用方法。想帮助学生客服学校恐惧症,一方面父母要有坚持性和耐心,要坚决而友善地要求孩子回到学校,习惯学校生活;另一方面,改善班级中的人际关系,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校氛围。适当减轻学习压力,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对于客服学校恐惧症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5. 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

人格障碍是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有一些不成熟的不适当的压力应对或问题解决方式所构成。人格障碍一语多用于成人,对于18岁以下的儿童与青少年的类似行为表现,通常称作人格缺陷、品行障碍或社会偏差行为。人格障碍有许多类型,依赖型人格障碍者有被动的生活取向,不能决策和接受责任,有自我否定的倾向。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缺乏对他人的同情与关心;二是缺乏羞耻心与罪恶感。

根据班杜拉社会学习原理,为有人格障碍的人提供良好行为的范例,奖励他们对良好行为的模仿,促使他们将社会规范与外部价值纳入到自我结构中,对于他们的反社会行为有一定作用。

6. 性偏差

性偏差是指青少年性发育过程中不良适应,一般不属心理障碍。对不适应行为,应给予有效的干预。对于过度手淫则要采取转移注意、转向与参加文体活动的方法予以纠正。

7. 进食障碍

进食障碍包括神经性厌食、贪食和异食癖等。神经性厌食是一种由于解释不当而引起的严重体重失常。凡是由于患者厌恶进食而导致正常体重骤然下降25%者,即被视做厌食症的症状。神经性厌食症多发于女性。对食物厌恶、甚至恐惧,四肢无力,女生则有的出现闭经。由于家庭不断施与压力,当事人有可能变得脾气暴躁。

神经性厌食的形成,可能与青少年担心发胖而极度限制饮食的错误做法以及父母过分关注孩子体型或姿态的态度有关。

神经性厌食可采用行为疗法、认知疗法予以纠正。

8. 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包括失眠、过度思睡、睡行症、夜惊、梦魇等。失眠可能由压力事件、脑力或体力劳动过度引起,也可能是神经症的伴生物。夜惊可能与儿童发育阶段精神功能暂时失调有关。梦魇与学生日间情绪压力有关。可采用肌肉松弛法来治疗失眠。

三、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

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意义有:

(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有关调查表明,我国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近年来我国各地中小学教师自发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动因是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学校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及安全发展的需要

学生在成为一名独立的社会成员之前,会经历一系列发展中的矛盾与人生课题,儿童所经历的心理冲突、矛盾与困扰,是比较特殊的,儿童迫切希望教师在尊重他们日益增长的独立性的前提下,给予他们人生之旅以真诚的指导和帮助。从更积极的意义上讲,心理健康教育是要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地发展。

(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和补充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学生心理素质,可以为有效实施日常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背景。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心理辅导

主要传递预防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及技术。

(二)心理咨询

传递治疗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及技术。

(三)心理治疗

用各种心理学方法及技术,以消除心理患者的各种心理疾病。

第九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二节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成为他律道德。在该阶段,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表现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他们任务规则是必须遵守的,是不可更改的,只要服从权威就是对的,比如,听父母或大人的话就是好孩子。这个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主要根据客观结果,而不考虑主观冬季。事实上,在个体达到他律道德之前,还有一个无道德规则的阶段(五六岁前),社会规则对他们没有约束力,他们没有必须怎样做的观念、认识。在游戏中也没有合作,没有规则,只是自己独立活动,按自己的想象去执行规则。

在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成为自律道德。他们开始认识到规则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可以与他人合作,共同决定或修改规则,规则只是维护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儿童的思维已从自我中心解脱出来,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皮亚杰认为,在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具有重大影响。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而要达到这一教育目标就必须注意培养同伴之间的合作,注意成人与儿童的关系不应是权威和服从的关系;在儿童犯错误时,要使他们了解为什么这样做不好,以发展儿童的道德认识。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系统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过程加以培养的。

科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故事中包含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情境,让试

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的人物的行为进行评论,从而了解被试的道德发展水平。

通过大量的研究,科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一个水平又包括两个阶段,因此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三水平包括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

根据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认为道德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人或准则,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

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

衡量是非的标准是由惩罚决定的,认为只要受到惩罚,不管其理由是什么,那一定是错的。对成人或准则采取服从的态度,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判断好坏只注意行为的结果,而不注意动机。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这是一种朴素的利己主义,判定某一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性,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水平二:习俗水平(10~20岁)

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和认识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认为凡是社会大众认可的,就是对的,反之是错的。顺从传统的要求,谋求他人的赞赏。判断行为的好坏主要依据动机:认为有利他动机的就是好的,有利己动机的就是坏的。此阶段的儿童主要是考虑社会或成人对“好孩子”的期望与要求,并力求达到这一标准。

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服从权威,遵守公共秩序,接受社会习俗,尊重法律权威,有责任感和义务感。认为只要行为违反了规则,并给他人带来伤害,不论何种动机,都是不道德的;相反,凡是维护权威和社会准则的行为,就是好的、正确的。

水平三:后习俗水平(20岁以上)

以普遍得到的原则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能从人类正义、良心。尊严等角度判断行为的对错,并不完全受外在的法律和权威的约束,而是力图寻求更恰当地社会规范。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是一种社会契约,大家可以相互承担义务和享有权利,利用法律可以维持公正。同时也认识到,契约可以根据需要而改变,使之更符合社会大众利益。

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超越现实规范的约束。即以良心、正义、公平、尊严、人权等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去进行道德判断,行为完全自律。当根据自己所确立的原则活动时,个体就会觉得心情愉快;相反,当行为背离了自己的道德准则,就会产生内疚感和自我谴责感。

科尔伯格认为,个体的道德认知是由低阶段向高阶段发展的,而且年龄与道德发展阶段有一定关系,但不完全对应。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

二、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小学儿童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

小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具有依附性,同时也缺乏原则性,但发展的趋势是稳定的、和谐的。

2.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

一般来讲,年龄越小,言行越一致;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出现言行一致和不一致的分化。

3.明显地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

自觉纪律是出自内心要求而非外力强制的纪律,其形成过程是将外部的教育要求转化为内部需要。具体

要经过三个阶段:一是依靠外部教育要求阶段(教师制定具体规定并检查),二是过渡阶段(体会到纪律要求并遵守,但尚未形成自觉纪律),三是将纪律原则变成自觉行动阶段。

(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品德迅速发展,处于伦理形成时期。伦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是道德关系的概括。①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②自我意识增强。③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④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①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②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第五节学生的不良行为

学生的不良行为主要是指学生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犯较严重的道德过错,有的甚至处在犯罪的边缘或已经有轻微的犯罪行为(或成为准犯罪水平)。

一、过错行为与不良品的行为

学生的不良行为可分为过错行为和不良品德行为两种。这两种问题行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学校生活中,区分学生的过错行为和不良行为是经常遇到的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学生不良行为形成的客观原因

1.家庭因素的影响

研究发现,学生的态度和品德形成与家长的作用关系甚为密切,家长对子女的态度过分严格或过分放任都极不适适宜,只有采取民主作风,对于孩子的品德形成和发展才有良好影响。研究也显示,儿童的优良态度与品德特征同家庭作风的信任、民主、容忍的态度呈正相关。反之,不良品的如敌对行为,则与家长的严厉作风呈正相关。

2.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青少年的道德信念和道德价值观正处于形成的过程中,他们既容易接受良好社会风气的影响,也容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现阶段我国社会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时期,传统的价值取向、世界观、人生观正受到深刻的冲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青少年各方面都很不成熟,非常容易受到不良的社会风气的影响,形成不良的品德。

(二)学生不良行为形成的主观因素

(1)错误的道德认识。

(2)异常的情绪情感表现。

(3)明显的意志薄弱。

(4)不良行为习惯。

三、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要及早矫正,在矫正时要以正面教育和疏导为主,工作要有诚心、细心和耐心,在着手工作时,要注意下列几点:

(1)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2)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3)保护和利用学生的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4)锻炼同不良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第十章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节心理评估

一、心理评估及其两种心理架构★

(一)心理评估的含义

心理评估,指根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二)心理评估的两种参考架构

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以正常学生(包括有轻、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正常学生)为主,心理评估应重视对学生发展潜能、自我实现程度的正向评定。现有的评估手段是在两种参考架构的基础上制定的:健康模式与疾病模式。疾病模式的心理评估旨在对当事人心理疾病的有无以及心理疾病的类别进行诊断。健康模式的心理评估旨在了解健康状态下的心智能力以及自我实现的倾向。健康模式的心理评估关注的是人的潜能、人的价值实现的程度,人的心理素质改善的程度,在学校心理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受到高度重视。

二、心理评估的基本方法★

(一)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是为心理评估搜集数量化资料的常用工具。心理测验是一种特殊的测量,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的程序。测验通过测量人的行为,去推测受测者个人的智力、人格、态度等方面的特征与水平。

心理测验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按照所要测量的特征大体上可把心理测验分为认知测验和人格测验。认知测验包括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创造力测验、成就测验。人格测验包括多项人格调查表、兴趣测验、成就动机测验、态度量表等。

教师在选择测验时,必须充分考虑测验的意图、测验的适用年龄、测验的方式和性质等,特别是在对测验结果的解释上,应当把测验看成是一种检测学生某个方面特点的工具。

(二)评估行会谈

会谈是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教师通过会谈既可以了解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也可以对学生的认知、情绪、态度施加影响。

会谈可分为评估行性会谈与影响性会谈。会谈法的优点是:在会谈中可以当面澄清问题,以提高所获得资料的准确性,通过观察会谈过程中双方的关系及学生的非言语行为,可以获得许多重要的附加信息。(三)其他方法

1. 观察法

观察法是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直接观察学生个体的行为表现,对所观察的事实加以记录和客观地解释,以了解学生心理和行为特征的一种方法。记录方式通常有一下三种:①项目检核表;②评定量表;③轶事记录。

2. 自述法

自述法是通过学生书面形式的自我描述来了解学生生活经历及内心世界的一种方法。日记、周记、作文、自传、内心独白都是自述法的具体形式。

第三节心理辅导

一、心理辅导及其目标

(一)心理辅导的意义★

所谓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根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作出良好适应。

(二)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

第一是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第二是寻求发展。这两个目标中,学会调适是基本目标,以此为主要的心理辅导可称为调适性辅导;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成为发展性辅导。简言之,这两个目标也就是要引导学生达到基础层次的心理健康与高层次的心理健康。

二、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一)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1. 强化法

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性为。其根据是: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

2. 代币奖励法

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作为代币。代币奖励法的实施步骤是:第一,确定所要矫治的目标行为;第二,确定实质性强化措施的性质;第三,让求诊者相信代笔的作用;第四,规定完成各项特定行为时给予代币的量、实际强化物的价值以及如发生不良行为是否要回扣代币等。代币奖励的优点是:可使奖励的数量与学生良好行为的数量、质量相适应,代币不会先像原始强化物那样产生“饱”现象而使强化失效。

3. 行为塑造法

行为塑造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在具体运用中应注意:第一,目标行为要明确;第二,正确把握塑造行为的起点;第三,塑造的步子要适宜;第四,塑造的步子不宜太快或太慢。

4. 示范法

观察、模仿教师呈示的范例(榜样),是学生社会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模仿学习的机制是替代强化。由于范例的不同,示范法有一下集中情况:辅导教师的示范,他人提供的示范,电视,录像,有关读物提供的示范,角色的示范。

5. 惩罚法

处罚的作用是消除不良行为。处罚有两种:一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否定评价、给予处分);二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撤销一个愉快刺激。

6.自我控制法

自我控制则是让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为。其理论依据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改善过的行为改变技术。其好处是:强调当事人(学生)个人责任感,增加了改善行为的练习时间。

(二)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

1. 全身松弛训练

全身松弛法,或称松弛训练,是通过改变肌肉紧张,减轻肌肉紧张引起的酸痛,以应对情绪上的紧张、不安、焦虑和气愤。

全身松弛法有不同的操作方式,紧张、松弛对照训练是最常见的一种。这种松弛训练法由雅各布松在20年代首创,经后人修改完成。其要点是,训练者要学会接受自身生理状态的信息,辨认肌肉紧张、放松的感觉,对肌肉做“紧张——坚持——放松”的练习,从紧张与放松的感觉对比中学会放松;对全身多处肌肉按固定次序依次放松,每日练习,坚持不断。

2. 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法的含义是,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害怕、焦虑、不安)时,我们可以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系统脱敏法由沃尔朴首创。

3. 肯定性训练

也叫自信训练、果断训练,其目的是促进个人在人际关系中公开表达自己真实情感和观点,维护自己权

益也尊重别人权益,发展人的自我肯定行为。自我肯定行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请求他认为自己做某事,以满足自己合理的需要;第二,拒绝他人无理需求而又不伤害对方;第三,真是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

(三)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

认知行为矫正理论认为,一个人的感情和行为大部分取决于本人对于周围世界的解释,想法和认知模式。即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了他的内心体验及行为反应。

最主要的代表是艾里斯曾提出理性情绪辅导方法,他认为人的情绪是由他的思想决定的。他提出一个解释人的行为的ABC理论。

A.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

B.个体对A的信念、观点。

C.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

情绪反应C是由B(我们的信念)直接决定的。B如果是一个非理性的观念,就会造成负向情绪、若要改善情绪状态,必须驳斥(D)非理性信念B,建立新观念并获得正向的情绪效果(E)。这就是艾里斯理性情绪治疗的ABCDE步骤。台湾吴丽娟在此基础上编拟了“理性情绪教育课程”,该课程首先让学生分辨理性观念与非理性观念,然后试图驳斥非理性信念。

(教育学)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第三节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一、小学教育与儿童发展

(一)小学生发展心理的主要特征

1. 观察

小学生的观察常注意一些感兴趣的、新鲜的东西,而忽略主要的东西。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观察事物缺乏兴趣和系统性。

2. 注意

小学生有意注意的比重在不断地提高,但无意注意仍起作用。

3. 记忆

小学生记忆的方式主要是形象记忆,教学中要注意运用直观教学。

4. 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但抽象思维能力仍相对较差。

5. 自我意识

小学低年级儿童独立评价自己的能力还相对较差,中年级开始逐步会把自己的行为和别人的行为加以比较来评价自己。

(二)学习特征

(1)低年级儿童难以理解深刻学习的意义。

(2)学习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赞扬、父母的夸奖。

(3)低年级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形式感兴趣,而对学习内容和结果的兴趣较低。

(三)小学教育的总任务

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础,也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打好基础,即要求学好语文、数学,打好读、写、算的基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使小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自己的手和脑,运用自己的智慧和体力,为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公民打下基础,为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

二、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一)少年期的年龄特征

11、12岁—14、15岁,属个体发展中的少年期。这是一个身心变化剧烈的时期。少年常常因为缺乏认识和准备,被突如其来的身心变化搞得惊慌失措。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意味着在这一时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

身体状态的巨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这些个体自身的变化,同时也改变了少年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包括与成人的关系。他不再愿意做被动的适应者、服从者、模仿者、执行者,而是力求成为生活中主动的探索者、发现者与选择者。这是人生过程中由单纯对外部生动形象的世界探究到关注内部精神世界变化的转折时期。

(二)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1)对少年独立的要求给予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使之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

(2)在身体发展方面,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在认知方面,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

(3)在情感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4)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应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为标准,这一阶段也是培养初中生自我认识能力的起始阶段。

三、青年初期学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一)青年初期学生的年龄特征

青年初期是指十四五岁至十七八岁这个年龄阶段,大致相当于我国的高中教育阶段。

青年初期是学生身体发育达到基本成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学生生理发展再度趋于平稳,最后完成性成熟。一般而言,这时的学生比较重视自己的仪表美,并追求自己的独特美。

青年初期学生在身体发育趋于成熟的同时,在心理上也日益成熟起来。在认知上,他们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对世界的基本观点。这一时期的学生,对外部世界和自我认识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内心世界更为丰富,人生观、价值观、自我观已初步形成,但还不够稳定。

青年初期学生的情感和意志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的情感与少年学生相比,不仅更为丰富,而且也细腻、稳定和深沉得多。他们在意志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处理外部世界人和事时具有较强的自控力,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平衡内心世界的矛盾斗争中。

(二)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青年初期是学生初步确立自己未来发展方向的时期。面对升学与就业的社会选择,他们开始经常考虑自己的未来,其心理也会因此而发生剧烈的变化。对于这些已基本具备自我教育能力的学生,教育者应把更多的精力转移到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面对社会选择这个人生发展阶段的重要问题上去。

(1)要引导学生继续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各方年的素养,为将来继续深造或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要引导学生正视现实,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地处理好升学与就业的关系。

(3)要教育学生认清自己的社会责任,八个人的理想与推动社会进步结合起来,用辩证、发展的观点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与此同时,教师应注意引导、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社会的认识,调整原有的社会观念,把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结合起来。

(4)要引导学生处理好学习与恋爱的关系,认识过早恋爱的害处,真系学生时代同学之间的友谊,把主要的精力用到学习上。

第九章德育

第一节中小学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

一、德育概念★

一般来说,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一、背景介绍: 小同,男,比较自由散漫,父母工作比较忙,虽然对孩子的教育很关注,但是因为缺少方法,也显得无能为力。该生对学习没有兴趣,上课经常发呆,与同学相处,别人稍微触犯他,他就会报以拳脚,而且,该生对老师的教育常常抱以漠然的态度。 二、原因分析: 经过和他父亲的交谈,侧面了解到他的父亲不太管教,回家时对该生所做的错事缺乏教育方式方法,常常是一味的打骂,同时他母亲对该生却很是溺爱,父亲的粗暴造成了他的固执和任性。另外,孩子的几位前任老师多次教育,没有什么效果,对孩子也感到无能为力。家长的批评责骂溺爱,老师的无能为力,更让孩子得寸进尺。 三、辅导过程: 孩子所有的外在表现,是其内心的反应,所以,教育要从心入手。 第一,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说服其家长要尽到做父母的职责,使他摆脱心理困境。让其父母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职责感,使他的父亲掌握一些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每周五家长来接孩子,我都要同他交流孩子在学校在家的表现,交流对孩子的教育方法。由于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使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渐渐不再那么倔强。 第二,在师生间、同学间架起爱的桥梁,使他感受到群众的温暖,恢复心理平衡。开始,同学不愿意与他玩耍,他对老师的询问也是一

问三不答,故意装作不明白的样貌。我明白这是防御心理的表现,其实其内心还是渴望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关心的,他极需要被爱的感觉。他不愿意开口,我也不着急,而是主动与之接近,慢慢缩短心理距离,消除他内心的焦虑和冷漠。慢慢地,他不再那么抵触,也愿意与老师和同学沟通了。 第三,协同各科任老师,在课堂上,多创造一些给他表现的机会。课后,多给他补习。孩子这种性格的养成,许多不良习惯的构成,其实归根到底是学习成绩的差导致的。学习差,父亲责骂,学习差,老师责怪,学习差,自己自暴自弃……所以在课堂上老师们多次为他带给尝试成功的机会,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荣誉,增加良性刺激,激发起自信心和上进心。心灵的交往,热情的鼓励,温暖着他那颗冷漠的心,使他重新找到了自信。 第四,在班级中,给他一点职务,让他在群众中发挥作用。因为参与了班级管理,他的用心性也充分调动起来了,另外,因为他的职务涉及到记录,需要写一些表述性文字,遇到不会写的字他就请教别人,或者查字典,从另一面也提高了他的学习成绩。 四、辅导后记: 虽然学生取得了必须的进步,但是却永没有结束。孩子的不良习惯不是一天养成的,所以要改正也肯定需要漫长的时间,中间还可能出现反复,这需要我们老师更多的爱心、耐心与信心。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气氛和谐,方法灵活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年龄小,感知、思维等方面的水平以及知识经验都非常有限。故而,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力争做到深浅适度,精讲巧练,符合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以及已有的经验。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容忍、宽容学生在学习过 程中的偏执,真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热爱、尊重、理解、相信每一个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要以表扬鼓励为主,要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适 时地选择一个既合本意,又易于为学生接受的实事求是的表达,打动学生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共鸣,使得课堂成为平等、和谐、围炉夜话般的温馨境地,在轻松和谐 的气氛中,让学生想说就说,敢于表述不同意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从小学生 的心理发展上来看,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还不能自觉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感知,不善于对物体实行综合分析,目的性不明确,无意性和情绪性明显;在注意上,小学 生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异刺激所吸引,此阶段,他们的有意注意也在发展,但还达不到完善的水准。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方法 上,应该精心设置,有意注意、无意注意交替出现,教学中可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学具,也能够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例如多媒体电脑等,

化抽象为形象,协助学生理解。我们还能够推出课本剧,让学生对课文 实行创造、加工并演出,合适的篇目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评, 从而全方位地投入到了语文实践中。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 了知识。 树立榜样,陶冶性情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章。同时也塑造 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有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作 出贡献的科学家;有为保卫祖 国,忠贞不屈,抛头颅,洒热血的民族英雄、钢铁战士;有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勤勤恳恳的农民;有热爱学习,人小志大的红领巾;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民 总理等等,古今中外,无所不包。这是一条极其精美、丰富的人物画廊,老师应该让学生在理解这些人物高尚灵魂的同时,引导学生把这 些人物形象作为榜样,树立 在心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或是具体、明确,或是间接、潜移默化地教育了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心灵得到了净化,情操得到了陶冶,形成了 健全的人格。 例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我们能够先让学生观看电影《周恩来》,让学生通过影片初步感知周总理的伟大人格。在学习课 文的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人民对总 理的真挚情谊,并启发学生理解人民为什么如此尊敬和爱戴周总理。课后能够让学生搜集相关总理生

怎样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怎样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结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 一个学生要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因此,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平时维持其心理平和、积极、顺畅等上面,营造好孩子们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为孩子们建设和谐平等的集体,尽量让每一个孩子能够在充满关爱、温暖、上进的学习环境之中,避免对于孩子们成长不利因素的出现。 二、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实施,如班主任工作团队工作等等,同时也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每一个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这样就能够形成众多的非专门渠道,促进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 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轰轰烈烈的活动就能实现的。事实上,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将两者融合在一起,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情感教育,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 三、教师本身也要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总之,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气质、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化作用,真正作到为人师表。只有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齐抓共管,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水平一定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增强自信心 一、什么叫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inferioritycomplex)指自我评价偏低。按照心理学家阿德勒的理论,自卑感在个人心理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缺欠,这就决定了人们的潜意识中都有自卑感存在。每个人解决其自卑感的方式影响他的行为模式。许多精神病理现象的发生与对自卑感处理不当有关。按照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1岁是决定一个人的心理倾向是勤奋向上还是自卑、自暴自弃的关键阶段。 自卑情结是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一书中的核心概念。他认为人对“优越性”的渴望是起源于人的“自卑感”,而人的自卑感是肇端于在幼年时的无能。儿童对自卑感的对抗叫“补偿作用”。补偿作用是推动一个人去追求卓越目标的基本动力。 二、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模式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技能,更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对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心理品质进行综合的培养和训练,塑造具备良好的心理特质的健全人格。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心理健康,是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任务之一,是教师工作不可忽视的一环。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不利的家庭教育因素,不同形态的家庭环境,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当今多元性社会文化会对学生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主导文化产生一种强烈的冲击乃至抵制学校教育的影响,不可避免的会使一些学生产生心理上的问题,如:自卑、厌学、缺乏同情心等,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心理疾病。这对我们的教育工作,对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将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必须剖析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创设有利的外界环境,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矫治,促使他们的心理活动向有益的方向转化。 三、学生基本情况: 上个学期,我新接的班中有一位令人头疼的学生小力,凡是教过他的老师都会无可奈何的摇摇头:“这个同学软硬不吃,拿他没法子。”这个貌不惊人的男孩,开学初即给了我很深的印象:上课时常与同学讲小声话,作业是经常不做,劳动时“胜利大逃亡”,教育处分毫不奏效,久而久之,老师们见了他绕道而行,都觉得他是无可救药。 心理问题与根源: 1、自尊自卑,矛盾交织 大部分学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好胜心,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理解。但有的学生由于长期的失败经历,经常遭到不公正的待遇,所以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便产生自卑心理,可是他们又非常害怕别人对自己冷嘲热讽,就极力维护自己的尊严。经过观察,我发现小力同学比较内向,平时除了上课讲讲小声话下课时倒不多言语,但谁触犯了他脾气将是很暴躁的。通过询问其他的同学,我才知道他的学习基础不太好,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却不见效,就丧失了学习的信心。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材料”,总觉得被人瞧不起,意志消沉。每次发到考卷后,便坐立不安,下课后,故意磨磨蹭蹭晚回家,平时与大家的接触也越来越少,渐渐把自己封闭了起来。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躲避其他同学,担心和他们接触而受到伤害。他用自尊营造可怜的保护层,躲藏在痛苦之中。 2、逆反心理,容易偏激 由于知识经验的扩展和加深,逐渐长大的学生开始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对教师的简单说教,喜欢从反面思考,喜欢索隐猎奇,容易产生固执、偏激的不良倾向,因而产生逆反心理。而在小力的生活经历中,不是受到家长的责备、打骂,就是被老师批评、训斥,被同学挖苦、讽刺。因此,他往往很敏感,抱有很大的戒心和敌意,不信任别人,一点惹不起,芝麻绿豆大的小事也会引发一场轩然大波。教师对他进行教育,他会不理不睬,一副你能奈我其何的模样。其结果往往是成绩越来越差,学习兴趣自然减弱。具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大多是不能科学地、实事求是地面对现实,对周围的事物总是持无所谓的态度。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心理健康教育及家校共育工作情况总结 马峪中学 2013.11

马峪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及家校共育工作情况总结 我校心理健康工作的现状、问题、措施和建议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越来越受到学校、家庭的重视。我校在积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发现现状仍然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还很突出,这些问题更亟待解决。 (一)、我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堪忧 首先是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存在,并有日益加重的趋势。已经成了一个共性的问题。这方面,学校德育工作者深有感触,由于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且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又很难找到切实有效的措施,学校的德育工作显得更加艰难。令许多教师苦恼的是,往往琢磨不透学生的所思所想,教育工作显得力不从心。 其次是社会、学校、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力度不够。 尽管现在社会及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十分关注,但其重视程度与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还不完全匹配。社会对基础教育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仍然是教学质量,对学校评价的衡量尺度依然是升学率。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强调的不少,但督导落实的办法和措施还不得力,至今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与督查体系。 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理应扮演最重要的角色,但学校仍然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过程中摸索,对教育质量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因而,学校在这方面显得比较被动。当问题发生了才引起重视,日常的教育工作还很不到位,其管理水平与师资培训力度还不能适应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家庭是学生心理压力及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背景,但家庭暴露出来的问题十分突出。许多家庭对学生的心理需求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不少家庭的氛围不利学生的心理成长。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是学生的成绩,其次是身体健康和安全问题,只有四分之一的家长把学生的心理问题摆在最关注的位置,这就很难保证每一个家庭能给学生一个有利于心理成长的家庭环境。 (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0篇

关注细节成就完美 ——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几点体会 摘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关键字:小学、心理健康、学校、教师 当代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每次看到一些有关学生因品行障碍或人格障碍做出违法事情的时候,我的心情便很沉重。为何有那么多的学生,会无所顾忌地去违法犯罪,为患社会,我想这除了少数客观的原因以外,更多的还在于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不够重视,导致他们的心理不够健康。 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培养出心理素质良好的新时代人才是学校所面临的一个新问题。也是学生今后全面发展和有效接受完整教育的良好基础。作为学生主要生活环境之一的学校及引领学生成长的教师,应该首当其冲去为他们做些什么,怎么去做,值得我们去探讨。

首先,随着社会的重视,目前学校教育已慢慢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学校内部心理环境建设是实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1、校园主环境建设。一流教育要有一流主环境建设,主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首要任务。学校主环境,应以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要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让池塘、名花异草、茂林修竹、绿色草坪也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 2、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艺术、文化、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学生心理环境。 3、学校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四风”建设。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在良好的校风校貌这个心理环境中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良好的校风校貌也能为学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4、学校还应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学校可以联合居委会等社区基层组织,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和睦、文明、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学生从小能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长辈的正确的爱,必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愉快,充满欢乐和信心,良好的情绪从小就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案分析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案分析 大运学校胡志琴 一、基本情况介绍: 杰杰,男孩,小学二年级(4)班学生,在班上成绩较差。杰杰上课时经常开小差,注意力很不集中,有时还故意拿纸团、橡皮砸同学,因违反课堂纪律,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加上作业上很懒惰,本来速度也慢,导致作业经常拖拉。下课后经常在走廊上奔跑,一会在楼梯上跳上跳下,一会死命抱住其他男孩搞恶作剧,一会又挥拳欺负女同学,课间操经常与同学打闹,甚至趁同学不在偷拿同学的东西,有时还跑到其他班级去拿东西,严重违反行为规范,他的行为引起了班上同学的极大反感。 杰杰的父母离异,现在是由小姨照顾。与其小姨交谈,小姨也无奈地向我诉苦:“这个孩子我也不知道该如何管教,在家也是怎么说,怎么逼都不写作业,一定要亲自守在旁边用手指一个,写一个,何况我也要上班,哪有那么多的时间呀!”以上所述原因导致伟伟的成绩很不理想。 二、个案分析 根据杰杰同学的种种表现,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意志薄弱、自制力差;行为习惯不良;学习习惯不良;缺乏自信;缺少关爱。这一切导致其成绩下降,对学习没有兴趣,而这又使上述种种表现日趋加剧。 无视课堂纪律、随意讲话、自由散漫等行为,杰杰不以这种行为为“耻”,反而觉得这是一种“潇洒”,可以引起大家的注意。这是因为他长期得不到家长的关怀,且长期处于被同辈群体排斥的地位,这些情况造成他对被接纳的需要的满足受到阻抑,使其心理严重失衡,渴求受人关注。因此他想方设法引起他人的注意。这是由于他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或道德上的某些无知而造成的。这也是其行为习惯不良的具体表现。 坚强的意志是一个人用正确的道德观念克服个人不合理的欲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不能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注意力经常转移,“病情”老是“反复”,是伟伟同学意志品质薄弱、自制力差的表现。 不想听课,不愿做作业,设法撒谎蒙混过关,与同学爱打爱闹等,这些都是他失去学习兴趣之后而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 三、辅导策略和效果: 1、消除敌意,建立信任感。爱引人注意的孩子,多半是因为“情感饥渴”,教师要多给他们爱抚。我想首先我要用爱融化他心里的坚冰,消除他的不良情绪。所以,我总是默默地走到他身边去,有意无意地摸摸他的头。随时关注他的行为表现。 2、帮助提高,增强自信心。 (1)辅导功课。他对学习成绩其实挺在意,有一次听写了20个词,他对了十六个,他一整天都格外兴奋,可是他很厌恶做作业。特别是作业较多时就非常的不愿意做,我将他独自留下,一个一个指导他拼音的写法,当他写对了的时候及时肯定鼓励,他表现出了不同寻常的认真,速度也快了许多。并在班里对同学们肯定伟伟的表现。同时每天的课堂作业及时的辅导他完成,他做的全对时给他打上A+加五角星,争取慢慢提高他的学习兴趣,增强他的自信心。 (2)心理引导。在上课时只要杰杰听课,读书,我就不断激励、表扬,使他的学习积极、主动意识增强。一点做的好,通过表扬,树立他的自信心,使他有追求更高目标的意愿。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特别注意捕捉伟伟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表扬。如我在看到伟伟专心读书时,会情不自禁地鼓励说:…呦,孩子,你读书真专心!以这样的方式读书学习,自己的知识怎能不越来越丰富??;看到杰杰晨朗读不开口时,我会鼓励他说:“教室里最动听的声音就是琅琅的读书声,赶快开口读书吧,外面的人听到,也会被你的琅琅读书声所吸引而驻足观望!?;平时看到他因为我的叮嘱偶尔写好了一次作业,我会真诚地说:…如果你的作业每次都写得这样认真,那该多好啊!”这样的表扬既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心,又使孩子有目标可寻,孩子自然不会产生满足感。 (3)与家长沟通。与此同时,我多次与他的小姨沟通,委婉地建议,希望她多抽些时间陪陪孩子。我劝导希望杰的妈妈能多和儿子电话沟通,对他的学习多关心,及时给予表扬、激励,并用奖励的方法给孩子

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关注青少年健康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在当前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时期,物质生活一天天丰富,各种腐朽文化也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加快了腐蚀青少年的步伐。青少年心理健康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话就明确指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我市中小学生过半数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厌学、焦虑、考场恐惧和认知变态等多种现象。有的学生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差,娇生惯养、依赖性强、不会劳动、不会自理,缺乏自立意识和生存能力。还有的高中生存在交往障碍,缺乏责任意识与合作精神等。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1、互联网是诱导部分孩子产生心理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网络暴力、网络色情等带有刺激性的网站,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2、农民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的数量急速剧增。由于留守儿童短期或长期失去直接监护人,在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中成长,长期的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心理不能健康发展,出现厌世自闭、社会逆反、空虚、自卑、胆怯、缺乏精神寄托等心理问题。3、随着年龄的增长,生

理发育加速,带来心理发育滞后于生理发育的心理半成熟问题。4、在升学和考试的压力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日趋加重,也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由此建议: 一、要着力营造青少年健康人格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努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人文教育环境。有关部门要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力度,清查学校周围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活动场所,如网吧、美容院、歌舞厅等不适合青少年的娱乐场所,严格禁止未成年人进入。 二、大力开展师资培训。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中,指定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并对其进行集中统一培训,逐步实行持证上岗,通过专业培训,使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建立一支专业知识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理论基础扎实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三、逐步开设心理辅导课程,进一步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议学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意教育预防与咨询治疗并重,切实做好以预防为主,有计划、分层次、系统地对学生、教师乃至家长全方位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学知识。对心理问题倾向较严重的学生要加强关注,举办“挫折教育”、“情绪的自我调节”、“人际交往”等专题讲座,有针对

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各种竞争的压力、社会生活的延伸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得到化解,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消极的影响,甚至会使学生的行为产生障碍或导致人格缺陷。因此中小学生的健康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在某种意义上说,健康的心理品质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是新世纪的呼唤,也是创新人才的通行证。因此,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 1.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1)性格孤僻,不适应集体生活。 当前很多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不是看电视就是面对家长,而家长往往忙于工作无暇与孩子交流,或因缺乏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不能与孩子很好交流,导致孩子心理需求得不到解决,造成小孩性格孤僻、不善言谈,不愿与人交往或不善于与人交往,对集体生活出现严重排斥心理。 (2)独立能力差,依赖心理严重。 现在的孩子一方面由于受到父母过度保护、过分照料,容易形成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性的性格,另一方面学校又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期,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未能及时跟上,导致许多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时时处处依赖别人,自理能力差,经不起挫折。 (3)逆反心理严重。 有的孩子过高地估计自己的一切,自傲心理严重,听不进老师及家长的意见,

对老师及家长采取敌意态度。有的孩子不能够正视别人好的成绩或优越的家庭状况,即使是好朋友,他也会想方设法攻击他们,挑拨同学之间的关系。 2.心理健康教途径 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必须加以预防和纠正。预防和纠正不健康的心理,有效的办法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应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达到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全小学生的人格目的? (1)与家长沟通交流,取得家长支持帮助。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对子女的态度和要求,对子女的心理素质的影响,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影响。指引和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得好的旧观念,取得家长的理解、支持,形成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 (2)心理健康教育全面贯穿于学校教育中。 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应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除与教材相关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进行外,还可以借助活动课、班队活动、专题讲座、具有健康教育内容的游戏、娱乐等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应贯穿在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 (3)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进行,实施个别教育,帮助他们走出心里困境。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开展针对性的工作和研究,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教育管理提供服务。缺少了心理咨询、心理疏导,也就谈不上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

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危机管控工作的通知 各小班: 近来,我校心理危机事件频发,本学期开学以来到现在,校园内先后发生心理危机案例11起,其中10起经及时处置,成功干预,未酿成后果。有1起因未及时发现,高坠死亡。 面对学生心理危机事件高发、多发态势,全院师生应高度重视,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管控列入日常工作,形成新常态,常抓不懈。具体要求: 一、在师生中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及心理危机常识教育。让全体师生认识到心理问题及心理危机是常见心理现象,只要及时发现,是可以通过咨询、治疗、及时干预等手段予以化解或缓解的。但心理问题、心理危机如未及时发现和排除,则可能会酿成诸如自杀等严重后果,因此应高度重视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健康。 重点对班主任和相关学生干部、小班心理委员、寝室室长等骨干人群开展心理健康知识专题培训和指导,掌握心理危机的相关知识及处置程序、重大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的症状表现和特征,提高对心理危机现象的敏感性、识别力、反馈度,做到能及时识别问题并合理处置。 二、建立完善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干预体系及机制。各小班要组建一个包括班主任、小班负责人或寝室室长等成员在内的危机预警干预体系,明确小班心理健康工作分管领导和具体工作负责人,班主任应

为班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管控责任人,确定每一个寝室的学生心理健康安全信息员,明确职责和工作要求,务必将心理危机预警干预体系覆盖到每个小班的每个人。 建立完善包括预警、发现、处置和追踪的心理危机应对机制。要更加注重加强班主任与学生的广泛联系,确保感情联通、心灵沟通、信息灵通、渠道畅通。做到能及时发现心理危机学生,合理处置危机事件,有效防范不良后果。班主任应加强对现有重点关注对象的关心、关注,及时掌控相关情况,如遇突发情况应及时上报学院。 三、建立班、院、校(校区)三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月评估制度。各小班每月的最后一周开展一次全院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排查和情况会商,每月最后一周最后一个工作日向学院报告一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评估结果。 园艺学院团委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案辅导记录表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案辅导记录表 199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记录表 常增林,女,12岁,小学六年级学生这个学生成绩中等,性格内向,在学校很少和别人交往,害怕在别人面前说话,并且在看到别人时有回避别人的行为。案例分析 父母关系紧张,从小生活在父母争吵的阴影下,养成了胆小怕事的性格,厌恶人际交往。此外,当他们年轻的时候,他们和奶奶在一起,受老人性格的影响,很少和人交流,这给现在和人交流造成了严重的障碍。咨询方法 1。老师们主动接近他,与他交谈,试图与他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2。与家长联系:请家长到学校进行面谈或电话联系,与家长交流想法,以便双方达成共识,了解沟通障碍的严重后果,并共同讨论解决方案。 3、现场观察和模仿,即教师陪牟鹏观看与同龄人相处的现实。例如,一起看学生的课外游戏,一起看学生放学后的活动,一起看学生在操场、阅览室等公共场所的人际交往活动。 4、参与活动和模仿,即安排学生参加从简单到复杂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起初,老师邀请他参加同学们的活动,试图让他感受到交流的快乐。然后逐步引导其与人进行独立交流 张梦圆盘,女,12岁,61级学校的成绩一般。我更喜欢语文,喜欢不同的思维方式。张性格内向,自尊心很强,特别敏感。他在和别人

打交道时任性、霸道、愤怒。他经常讽刺他的同学,甚至开始殴打和他开玩笑的男同学。老师问了人际关系不好的原因,还经常和同学吵架,说的最多的就是“我讨厌他们!”因此,他们是孤独的,不想参加集体活动。经常自言自语,或者和植物说话,一边抚摸一边喃喃自语案例分析 是独生子。她年轻时,受到母亲和长辈的喜爱。加上她先天性的斜视,她母亲因为内疚而给了她巨大的爱。只要芮需要,她会无条件满足。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促进了她任性、不守规矩、专横和自私性格的形成,使她在与人打交道时斤斤计较,不吃亏。否则,她会发脾气。因此,她很难和别人相处。 爱美是人之常情,尤其是对女孩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芮已经逐渐感觉到自己外表的缺陷。与同龄人相比,他感到惭愧。这样,他就长期滋生自卑感,自卑,不主动邀请别人玩。总是独自坐着或看着某个陷入沉思的地方,同时,心理也逐渐变得脆弱和敏感,总是怀疑学生看不起自己,私下谈论自己的长相。因此,他们之间有很大的距离。当他们觉得别人的言行是有意伤害自己时,他们会立即以攻击为防御,互相讽刺,以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咨询方法 1。加强个别谈话:教师经常与芮见面,不分时间地点,及时全面地了解她的心理状态、思想动向和心理需求,同时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2。教师和学生通过日记作文进行情感交流:抓住日记作文中表达的积极情感,给予夸张的书面肯定和鼓励,如“看!你是一个多么可爱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6篇)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共6篇) (一)做家务的能手 教学目的: 使学生懂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是一种美德;从小培养爱劳动的好习惯;减轻父母的负担,增强劳动观念。 教学重点: 养成爱劳动的习惯;掌握劳动的技巧。 教学难点: 经常做家务。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言 同学们这节心理健康教育课,我们共同探讨如何当爸爸妈妈的小帮手。 二、质疑 1.你们在家里做家务吗经常做吗 2.能够做哪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举例说明 三、表演 具体内容:星期天,小华在家里帮助妈妈擦玻璃,费了很大的劲,才把整个房间的玻璃都擦完了,心里特别高兴,可是妈妈看见了,却责怪她说:“玻璃擦得不干净,不让你做的事,就别做,只要把学习搞好就行了”。 讨论:(1)小华和妈妈的做法对吗 (2)不对的地方应怎么做 四、小品 具体内容:奶奶正在打扫卫生,小刚放学回来了,就喊:“奶奶我渴了,快给我拿饮料。”奶奶赶紧说:“好好好,我马上给你拿去”。 讨论:小刚的做法对吗他错在哪里,他该怎么做 五、幻灯出示判断 1.小明帮助爸爸抱柴。() 2.五芳和小朋友玩,奶奶让她去打酱油,她不去。() 3.妈妈不在家,小红自己做饭。() 4.刘丽高兴时,就帮妈妈做家务,不高兴时,就不做。() 5.宋佳在班级爱劳动,在家就不干了。() 六、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七、竞赛

1.整理书包比赛; 2.以小组为单位,选学生参加做菜比赛; 一组:做糖拌柿子; 二组:黄瓜凉菜; 三组:炒鸡蛋。 八、总结 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懂得在家里应该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板书设计: 做家务的能手 主动、经常做家务 (二)不要明日复明日 教学目的: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认识拖拉作风的危害,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作风。 教学重点: 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作风。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言 同学们,你们喜欢故事吗好,下面教师给大学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寒号鸟》。 二、教师讲故事(音乐配音) 听完故事,大家想一想,寒号鸟最后的结果怎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这个故事听了之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三、情境表演 1.舞台一分为二,一半是教室,一半是学生冬冬的家。冬冬坐在中间,左边可够到教室里的课桌,右边可够到家里的书桌。 2.一学生用手举一日历,分别用大挂历形式展示,星期一、……;一学生扮演冬冬的同学,轮流找冬冬去玩,日历从星期一开始展示。 同学们,今天的课外作业是第一课的练习题。 (冬冬从教室的书桌里取出一本练习册,放在家里的书桌上。) 同学甲:冬冬咱们出去打球吧! 冬冬:我的作业还没做呢!(想了一会儿,好吧,放在家里的书桌上)跟同学甲下场,然后回到舞台中间。 日历翻到星期二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王晓琳人的心理成长发展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初中二年级学生的心理,有时极易陷入“误区”,心理上会产生不少的矛盾和斗争,引起心理不适应、情绪不协调甚至发展成为精神障碍。下面就我工作中发生的一典型案例,怎样做的学生心理转化工作进行分析,并谈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认识和体会。 案例分析: 2015年10月中旬,一天下晚自习后,我走进办公室放书准备回家。这时听到有轻轻的敲门声,我打开门一看,原来是我班一名女同学。这名女同学平时性格内向,平时很少与我交流,我让她进来坐下。她很紧张,低着头,欲言又止。我知道她有话要对我说,但又害怕不敢说。就轻轻地说:“你有什么想告诉老师的就说吧,老师经历多,看能否帮你分析一下。”在我的启发下,她终于断断续续说了起来:“我不知道该怎么办,这些天来脑海里一直想着他,他是高一年级机械班的同学,我喜欢看他在篮球场矫健的投球,运动场上潇洒的赛跑。上课时脑海里也不由自主地浮现他的身影,夜里睡觉还梦着他。我知道这样会影响学习,我也在努力控制自己不去想这些乱七八糟的事,可总是不由自主。越想控制越难以控制,这样太对不起父母,更对不起老师,我从内心里有一种负疚感。老师,我是不是早恋了,我该怎么办呢?” 洪水涨起来的时候,应当及时疏导,而不是围追堵截。否则,一旦水位涨到他们小小的心灵承受不住时,山洪便会一泻而下……最后,我针对其心理问题,进行疏导: 1、实属正常,无庸置疑。我告诉她:“你现在所处的阶段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渴望得到爱,这些都是美好的,属正常现象。问题在于你对自己的情形不了解,就认为自己是早恋了。你自认为是不正常的,极力克制,但事与愿违,不仅无法克制淡化,反而更加铭刻于心,以致产生负疚感。青少年期,异性之间的交往大多属健康友谊型和害怕羞怯型,真正意义上的早恋实质上很少,你现在正属于这种情况,切不可陷入无谓的痛苦中不能自拔,既影响学习,又不利于身心健康。” 2、男女有别,亲疏有度。“异性间正当的友谊当给以保护,不必遮遮掩掩,堂堂正正交往便是。切记:“男女有别,把握分寸,适度保持距离,注意场合,要拘小节,做到自尊自爱。” 3、广泛交友,开阔心胸。“不要把自己封闭在人际交往的框框内,一味地走进某一人或某一小范围,否则会导致交往过密,失去与学生群体接触的机会,无法体会到同学间的纯洁友谊,无益共同进步。我们并不反对个别交往,但更应融入集体,广泛接触,广交朋友。” 4.兴趣广泛,性格乐观。“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课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9篇)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1.课题:做家务的能手 教学目的:使学生懂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是一种美德;从小培养爱劳动的好习惯;减轻父母的负担,增强劳动观念。 教学重点:养成爱劳动的习惯;掌握劳动的技巧。 教学难点:经常做家务 教学过程: 一、导言 同学们这节心理健康教育课,我们共同探讨如何当爸爸妈妈的小帮手。 二、质疑 1.你们在家里做家务吗经常做吗 2.能够做哪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举例说明 三、表演 具体内容:星期天,小华在家里帮助妈妈擦玻璃,费了很大的劲,才把整个房间的玻璃都擦完了,心里特别高兴,可是妈妈看见了,却责怪她说:“玻璃擦得不干净,不让你做的事,就别做,只要把学习搞好就行了”。 讨论:(1)小华和妈妈的做法对吗 (2)不对的地方应怎么做 四、小品 具体内容:奶奶正在打扫卫生,小刚放学回来了,就喊:“奶奶我渴了,快给我拿饮料。”奶奶赶紧说:“好好好,我马上给你拿去”。 讨论:小刚的做法对吗他错在哪里,他该怎么做 五、幻灯出示判断 1.小明帮助爸爸抱柴。() 2.五芳和小朋友玩,奶奶让她去打酱油,她不去。() 3.妈妈不在家,小红自己做饭。() 4.刘丽高兴时,就帮妈妈做家务,不高兴时,就不做。() 5.宋佳在班级爱劳动,在家就不干了。() 六、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七、竞赛 1.整理书包比赛; 2.以小组为单位,选学生参加做菜比赛; 一组:做糖拌柿子; 二组:黄瓜凉菜; 三组:炒鸡蛋。 八、总结 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懂得在家里应该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九、教学后记 全班同学都能够帮助父母做家务,而且决心经常去做,并且做好。 板书设计:做家务的能手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1、世界精神卫生日是哪一天? “世界精神卫生日”是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在1992年发起的,时间是每年的10月10日,2018年10月10日是第二十七个世界精神卫生日。 2、2017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什么? 共享健康资源·共建和谐家庭 3、有人说身体健康不算真正的健康,对么? 对。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时,在宪章中就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臻完美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科学研究已发现,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心理因素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类疾病被统称为心身疾病。因此,现代医学模式已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因素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4、什么是心理健康?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成立宪章中对健康下的定义是:“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可见,心理健康是完整健康概念的组成部分,人们不仅应关心自己的躯体健康,还应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以及自己与社会相融合的程度。 5、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是什么? 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6、心理健康水平一般分为哪三个等级? 心理健康又称为精神健康,它是一种持续的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的水平大致分为一般常态心理、轻度失调心理、严重病态心理三个等级。一般常态心理者表现为经常有愉悦的心理体验,适应能力强,善于与别人相处,能较好地完成同龄人发展水平应做的活动,具有调节情绪的能力。生活中大多数人属于一般常态心理者。轻度失调心理者表现出不具有同龄人所应有的愉快,与他人相处略感困难,生活自理有些吃力。若主动调节或通过心理辅导专业人员的帮助,就会消除或缓解心理问题,逐步恢复常态。严重病态心理表现为严重的心理适应失调,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工作。如果不能及时治疗就有可能恶化,成为精神病患者。精神病是严重的心理疾病。 7、正常人会出现哪些异常心理现象? 精神正常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问题,关键是这些症状的产生背景、持续时间、严重程度以及对个体和环境的不良影响如何。正常人也可能出现短暂的异常现象,时间短、程度轻,尚不能贴上神经病的标签。 (1)疲劳感:通常有相应的原因,持续时间较短,不伴有明显的睡眠和情绪改变,经过良好的休息和适当的娱乐即可消除。 (2)焦虑反应:焦虑反应是人们适应某种特定环境的一种反应方式。但正常的焦虑反应常有其现实原因(现实性焦虑),如面临考试,并随着时过境迁而很快缓解。 (3)强迫现象:有些脑力劳动者,特别是办事认真的人反复思考一些自己都意识到没有必要的事,如是不是得罪了某个人,反复检查门是否锁好了等。但持续时间不长,不影响生活工作。 (4)恐怖和对立:我们站在很高但很安全的地方时仍会出现恐怖感,有时也想到会不会往下跳,甚至于想到跳下去是什么情景。这种想法如果很快得到纠正,不再继续思考,属正常现象。 (5)疑病现象:很多人都将轻微的不适现象看成严重疾病,反复多次检查,特别是当亲友、邻居、同事因某病英年早逝或意外死亡后容易出现。但检查如排除相关疾病后能接受医生的劝告,属正常现象。 (6)偏执和自我牵挂:任何人都有自我牵连倾向,即假设外界事物对自己影射着某种意义,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人际交往日益频繁,这些因素给孩子带来的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就要从小培养学生对学校、社会、家庭环境的主动适应能力,使学生和环境之间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掌握积极学习、创新、交往、自理活动的观念和方法,从而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教育方法和步骤 1、调查分析。 我对本班学生的心理发展现状作了全面、系统的了解,发现主要的心理问题有:学习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冲动倾向…… 从调查结果分析,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是情绪不稳定、冲动,其次为学习问题,另外还有人际关系等问题。我们班的学生荣誉感强,平时各项评比经常满分。但有许多学生对别人的才能有不服心理,互爱互助不够。也有个别调皮学生自制力差,破坏纪律。班内有些学生还有一个特点,做事虎头蛇尾,不能坚持到底。更有一些学生,心理脆弱,经不起批评、失败。有些甚至自认为一无是处,以至心理闭锁。 2、教育的具体目标。 使学生能够正确对待自我。抱有自信,乐观向上。能够积极面对生活与学习中面临的各种压力,发挥自己的积极性。能够与他人交往,人际关系和睦。这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几个主要特征,符合这些特征是

教育者所期望的。 二、教育措施 在这一学年里,我采取了以下措施,以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目的。 1、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学校各科的教学应当以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为依据,结合自身教育、教学的内容、要求等特点,建立相应的心理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使各科教学过程和学校心理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并通过促使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来真正提高各科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我先是通过对心理学及其他理论的学习,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改进对待学生的方式。二是有意识地在各个学科中渗透心理教育的内容,如把“遵纪守法”、“学会负责”等内容和思想品德课和语文课有关内容结合起来。 2、优化班集体的文化心理环境。 我们班经常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这样可以发挥、发展学生在班级生活中的自主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在班集体建设中采取民主管理的形式,在班内开展“干部轮流制”和“一日小班长”活动,使绝大部分同学都有了当干部的体会,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培养了良好的心理品质。 3、自我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途径之一。 自我教育是学生给自己提出任务,并主动采取行动自觉地培养自身的心理品质的过程。一些学生之所以自立、自理能力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实践不够。因此,应把这种教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