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伐檀》与《硕鼠》的异同之处

《伐檀》与《硕鼠》的异同之处

《伐檀》与《硕鼠》的异同之处
《伐檀》与《硕鼠》的异同之处

《伐檀》与《硕鼠》的异同之处

【摘要】《伐檀》和《硕鼠》同属《诗经》中的《魏风》,

在很多方面都有着异同之处。

【关键词】《伐檀》《硕鼠》,相同,不同。

《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由于其十五国风的产生年代不同,地域迥异,所以各具韵味,特色鲜明。而其中的《魏风》又以其刺诗多,美诗少,浓郁的“山林文化特色”独树一帜。它着重表现魏国平民的生活特点,深刻反映了魏国平民的精神。《魏风》共计七篇,其中的《伐檀》和《硕鼠》是很具代表性的两篇。两诗原文如下:

《诗经·国风·魏风·伐檀》:

坎坎伐檀兮,寘(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寘(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寘(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

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诗经·国风·魏风·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汝,莫我肯德。逝将去汝,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汝,莫我肯劳。逝将去汝,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伐檀》和《硕鼠》在《诗经》中的顺序是前后衔接的,而且在很多方面都有异同之处。所以,已经有很多学者对两者进行比较。这两篇诗歌最为明显的相同之处就是在诗歌的描写中都应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且都用重章叠唱的手法增强了气势和情感。

想要比较两首诗,就必须对诗的背景有所了解。首先要说明的是,这里的魏国,并非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而是古魏国。古魏国是中国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的姬姓伯国,东周初年,奴隶制已趋于瓦解,统治者既要扩张军备,延伸势力范围,又不肯克制自己骄奢淫逸的生活,以致社会动荡政治黑暗,

战争频繁,赋税,徭役繁重,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而受难最重的就是平民,此时他们心中尽是对统治者的抱怨和憎恨,自然就唱出了《伐檀》和《硕鼠》这样的愤恨之

歌。这些便是两篇诗歌的第一个相同之处。这也是初读这两篇诗歌的然而,进一步深究,便可发现两者的不同之处。《伐檀》中有“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等诗句,意思是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往家搬啊?由此可以看出,这首诗歌讽刺的是统治者的贪。而《硕鼠》中有“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等诗句,意思是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照顾。据此可推,《硕鼠》是为讽刺税重而作。

两首诗歌除了所表达的愤恨之情有所不同之外,在所表达的情感的强烈程度上也是不一样的。《伐檀》中,尽是抒发平民如何如何不满的诗句,诸如“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等。这种不满情绪被压在心里,仅仅靠诗句来抒发一下。而《硕鼠》中,除了用“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之类的警告之语表达不满之外,还直言“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意思是“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国有仁爱。那乐国啊那乐国,才是我的好所在!”这是平民们在表达自己不满之后,摆脱痛苦生活的方法。所以,《硕鼠》较《伐檀》而言,对统治者的愤恨之情更为强烈。再者,从两首诗歌中平民的表现也可以看出,他们所处身份地位也不同。《伐檀》中的平民只能将愤恨之情埋在心底,而《硕鼠》中的平民已经可以重新寻找自己的乐土。由此可以推测,《硕鼠》中平民的地位要比《伐檀》中平民的地位高一些。而这点也再次证明了两篇诗歌的产生时期的不同。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https://www.doczj.com/doc/4614179128.html,/view/265990.htm

https://www.doczj.com/doc/4614179128.html,/view/156184.htm

【2】谷毓,《解读《诗经·魏风》的特色》

【3】童书业,《春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4】李岚,《形同而质异—浅析《伐檀》《硕鼠》二诗之差异》,《传承》2010年第12期

《黍离》补充教案

教案首页

《诗经·王风·黍离》 (一)《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或“诗三百”。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包括十五国风,大雅、小雅,周、鲁、商颂) 风多是各地民歌;雅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诗经》三种表现手法(朱熹的解释):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 现在的解释: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诗经》是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和许多人的增删、改订而成的。《诗经》是中国几千年来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孔子在《论语》里也有“不学《诗》,无以言”的说法,并常用《诗》来教育自己的弟子。 (二)写作背景: 《诗经·王风》,“王”指王都,周平王迁都洛邑后,王室衰微,天子位同列国诸侯,其地产生的诗歌便称为“王风”。原本高高在上的周王室沦落到与诸侯平起平坐的地位,王室日趋衰微,因此,“王风”中多乱离之作! 在这段话中,我们要抓住两个关键词:王室衰微和乱离之作。 据说,这首《黍离》是周人东迁后一位大夫重游故都,见昔日繁华的宗庙宫室已夷为平地,满目变种黍稷,不禁伤心落泪,吟唱成篇。 朱熹《诗经集传》卷二也曾这样记录过:“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故赋其所见之离离,与黍之苗,以兴行之靡靡,心之摇摇。” (三)成语“黍离之悲”出处: 《诗经》“王风”,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黍离》描述了当一个人看到心中的理想大厦坍塌埋没于苗草中时的难受心情,这首诗两千年来不断被传唱着。以至于人们把发自心底的、失落的悲哀称作“黍离之悲”。故成语“黍离之悲”的意思是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也指国破家亡之痛。 (四)学习课文:指导简单翻译诗歌 1.参照课下注释,解释重点词: ①彼:那个地方。黍: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也称黍子,去皮后叫大黄米,性粘,供食用或酿酒。离离:庄家一行行排列整齐的样子。 ②稷(jì):谷子,去皮后叫小米。一说指高粱。古代以稷为白谷之长,并奉为五谷之神。汉以后误以为粟为稷,唐以后又以黍为稷。“黍”、“稷”为互文,“离离”兼对两者形容,下同。

伐檀·诗经注释讲解白话翻译

伐檀·诗经|注释|讲解|白话翻译 【作品介绍】 《伐檀》是《诗经》里面《国风》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直抒胸臆,叙事中饱含愤怒情感,不加任何渲染,增加了真实感与揭露力量。诗的句式灵活多变,从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八言都有,纵横错落,或直陈,或反讽,也使感情得到了自由而充分的抒发,称得上是杂言诗最早的典型。更多《诗经》欣赏文章敬请关注“”的诗经赏析栏目。 【原文、译文及注释对照】 《诗经;魏风;伐檀》译注 题解:伐木者对统治者不劳而获的讽刺。原文译文注释坎坎伐檀兮,①置之河之干兮,②河水清且涟猗。③不稼不穑,④胡取禾三百廛兮?⑤不狩不猎,⑥胡瞻尔庭有县貆兮?⑦彼君子兮,⑧不素餐兮!⑨坎坎伐辐兮,⑩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⑾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⑿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⒀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⒁河水清且沦猗。⒂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⒃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⒄砍伐檀树声坎坎啊,棵棵放倒堆河边啊,河水清清微波转哟。

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往家搬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猪獾悬啊?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闲饭啊!砍下檀树做车辐啊,放在河边堆一处啊。河水清清直流注哟。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取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兽悬柱啊?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饱腹啊!砍下檀树做车轮啊,棵棵放倒河边屯啊。河水清清起波纹啊。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吞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挂鹌鹑啊?那些老爷君子啊,可不白吃腥荤啊!①坎坎:象声词,伐木声。②寘(zhì 志):同"置",放。干:水边。③涟:水波纹。猗(yī依):义同"兮",语气助词。④稼(jià 架):播种。穑(sè 色):收获。⑤胡:为什么。禾:谷物。三百:极言其多,非实数。廛(chán 蝉):通"缠",即捆。俞樾《毛诗评议》以为第二章的"亿"通"繶"、第三章的"囷"通"稇",皆是"束"的意思。束,即捆。一说古制百亩。⑥狩:冬猎。猎:夜猎。此诗中皆泛指打猎。⑦瞻:向前或向上看。县:古"悬"字。貆(huān 欢):猪獾。一说幼小的貉。⑧君子:此系反话,指有地位有权势者。⑨素餐:白吃饭,不劳而获。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引《孟子》赵歧注:"无功而食谓之素餐。" ⑩辐:车轮上的辐条。⑾直:水流的直波。⑿亿:束。⒀特:大兽。毛传:"兽三岁曰特。"⒁漘(chún 纯):水边。⒂沦:小波纹。⒃囷(qūn 逡):束。一说圆形的谷仓。⒄飧(sūn 孙):熟食,此泛指吃饭。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实词,掌握文言句式;理解文章层次,把握文章主旨。 2、过程与方法:思维的逻辑性,形成多角度审视、评价人物,深度阅读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和人生态度,教育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要树立积极的姿态,做生活的强者。 教学重点: 文中所反映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 教学难点: 对对话体议论文谈话层次的理解。 教学方法: 落实文言实词虚词,朗读法,讲解法,自主探究。 教学手段: 多媒体技术。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孔子名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二、简介孔子与《论语》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上,开创私学,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晚年致力于整理“六经”等古代文献。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体现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三、朗读疏通课文 1、教师范读,扫除文字障碍。 颛臾zhuān yú社稷jì颠diān 兕sì柙xiá椟dú 2、学生齐读全文,并且对照文后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师引导学生落实实词和文言句式。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古义:有军事行动;今义:有事情 句式:状语后置倒装句于颛臾有事 (2)求,无乃尔是过与?尔是过:责备你,宾语前置(疑问句) (3)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施展列:职位 (4)则将焉用彼相矣相:辅佐 (5)有国有家者国:国家家:大夫的封地 (6)萧墙之内:鲁国宫廷内部 (7)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服:归顺来:使……来 四、布置作业

伐檀教学设计

课题:《伐檀》课时: 4 篇二:《伐檀》教案 1 2 篇三:教学案例《伐檀》 教学案例《伐檀》 西安综合职专李艳芳 诗经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这主要是由于背景文化,语言习惯古今含义差异,因此 学生通常觉得读起来拗口艰涩,难以理解。而对于基础普遍较弱烦扰职校学生而言更是尤为 困难,且缺乏兴趣。研究教学内容我发现《伐檀》是一片典型的描写努力繁重的劳动生活, 讽刺揭露奴隶主的不劳而获和残酷剥削,表现奴隶的不满与反抗和愤懑。内容较为简单,形 式上一唱三叹反复渲染,因此我将这篇文章作为突破口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理解内容,体 会情感,认识诗经特征艺术,并获得成功的阅读体验,改变对诗经艰涩难懂的认识进而爱上 诗经这一中华文学精粹。以下是我的教学过程与实录: 一、了解识记《诗经》文学常识 师:同学们依据你的资料和阅读学习印象感受,回顾整理总结诗经有什么特点,每组至 少一点并分享。生积极讨论归纳整理后选出小组代表并发言。 小组一:自周至春秋 305篇兮字较多,杂言为主;小组二:艺术上体现赋比兴 小组三:按音乐性质分为风雅颂 小组四:内容上写民间生活,有爱情也有努力劳动生活,以及奴隶主的剥削 师:赋比兴指什么?风雅颂又指什么?谁知道。 生:...... 师:文学中“赋比兴”分别指...... 二、反复诵读感知 师:请大家自由大声朗诵,找出你不认识的字,查阅注释,也可互相请教,争取一会儿 勇敢站起来正确流利的诵读全篇。 生:积极朗读并能互相请教。 师:现在举手挑战一下吧,相信朗读对你们来说小事一桩,在朗诵时其他同学注意倾听, 并记下错别字和停顿有问题的地方。 生1:朗读第一小节 生2:第二小节 生3:第三小节 师:很高兴你们能专心倾听,尊重他人,现在谁能对这几文同学的朗诵点评? 生4:整体上很好,没有错别字,但是每小节第5、7行停顿语气有问题,应该是质问语 气,应该这样读..... 师:非常聪明会学,结合注释知道是质问语气,能关注到朗诵处理正确流利还应当注意 感情,听得认真细心,点评更是全面深刻。 师:其他同学还有不一样的点评吗?如果没有大家一起读,记得带上感情。 生:齐读 师:很不错哦,如果语气夸张一点,感情表达的会更好,现在听一遍范读,注意感情与 停顿。然后我们在集体挑战一次,相信你会超过范读。 生:听范读 生:齐读 三、自主合作结合注释译读(精读第一小节),想象体会情感。师:现在请同学们结合

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知识

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知识问答 l、什么是药品分类管理? 药品分类管理是国际通行的管理办法。它是根据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原则,依其品种、规格、适应症、剂量及给药途径等的不同,将药品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并作出相应的管理规定。 2、什么是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处方药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非处方药是不需要凭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处方药英语称Prescription Drug,Ethical Drug,非处方药英语称Nonprescription Drug,在国外又称之为“可在柜台上买到的药物”(Over The Counter),简称OTC,此已成为全球通用的俗称。 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不是药品本质的属性,而是管理上的界定。无论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都是经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是有保障的。其中非处方药主要是用于治疗各种消费者容易自我诊

断、自我治疗的常见轻微疾病。 3、实施药品分类管理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实行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其核心目的就是有效地加强对处方药的监督管理,防止消费者因自我行为不当导致滥用药物和危及健康。另一方面,通过规范对非处方药的管理,引导消费者科学、合理地进行自我保健。 概括起来说,重大意义有以下三个:①有利于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有效,药品是特殊的商品,它有一个合理使用问题,否则不仅浪费药品资源,还会给消费者带来许多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有的还会产生机体耐药性或耐受性而导致以后治疗的困难。②有利于医药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推动医药卫生制度改革,增强人们自我保健、自我药疗意识,促进我国“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实现;为医药行业调整产品结构,促进医药工业发展提供良好机遇。③有利于逐步与国际上通行的药品管理模式接轨,有利于国际间合理用药的学术交流,提高用药水平。 4、什么是自我保健、自我药疗? 顾名思义,自我保健自我药疗是在没有医生或其他医务工作者指导的情况下,恰当地使用非处方药物,用以缓解轻度的、短期的症状及不适,或者用以治疗轻微的疾病。由此可见,自我药疗是自我保健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前提和关键是要有非处方药。

诗经两首(伐檀 硕鼠) 教案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伐檀硕鼠) 教案教学设计 [创新设计] 一、教学内容 理解《伐檀》《硕鼠》的诗句含义和表现手法,体味这两首诗所抒写的思想感情,领会《诗经》中民歌的艺术特点和现实主义优秀传统。 二、课时安排 1.课时:两课时 2.课型:比较阅读课 三、预习要求 反复吟咏《伐檀》与《硕鼠》,领会这两首诗的思想感情,品味艺术技巧。预习时还要对照课文注释,疏通词义,并把握其章法特点。 四、教学蓝图 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不同角度的比较方法以加深对这两首诗的基本内容和各自特色的理解与把握,重在对学生进行古诗鉴赏方法的指导。 五、教学过程 1.讲清比较阅读的意义

这篇课文由《伐檀》和《硕鼠》两首诗歌组合而成,可一篇一篇地教学,也可将两首诗糅合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本教学设计采用的则是后一种教学思路。《伐檀》与《硕鼠》均选自《诗经·魏风》,属古代民歌系列,两诗都有很高的思想价值,体现了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优秀传统,两首诗又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们俱以赋、比、兴为主要表现手法,在结构上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可见两首诗在诗体、语言、表现手法和风格上有显明的共性。也正是如此,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可以分辨它们的同中之异,加深理解,更好地体味和把握这两首诗的“个性”。 2.强调作好比较阅读的前提 要作好比较阅读,首先要十分熟悉所阅读的作品,否则,以其昏昏,难以作好真正的比较。因而应先要求同学反复吟咏《伐檀》与《硕鼠》,对这两首诗的基本内容、基本特点做到娴熟于心。其次要扩大阅读面,因为比较除了“横 比”(即《伐檀》与《硕鼠》作比较),还有“纵比”(如将《诗经》与其他时代的古诗相比),这就需要学生有较宽泛的阅读面和阅读积累,否则就无法完成多层面的比较阅读。再则,要启发学生掌握多种比较阅读的方法和手段。 3.指点比较阅读的方法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新人教版)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孔子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影响。 2 能够归纳出“是、疾、止、见、过”五个词语的义项;了解两个句式:“无乃……与” “何以……为”。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理解归纳及文言句式特点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孔子鼓吹礼治,主张以德服人的基本政治主张的理解。 教具准备:预习案等、粉笔 教学设想: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字词句的掌握和课文的脉络层次,难点在于对孔子政治主张出发点的理解。学生学习本文时,只有先扫清文字障碍,才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鉴于此种情况,本文的教学设想如下: 1.课前安排预习,借助注释,细读课文一遍,结合书后练习中的问题,再读课文,并试作口头翻译。 2.结合预习案,采用点拨法,理解词句。掌握应知应会的词语,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至于人物分析则在理清思路的过程中点到为止,不宜多作分析。 3.在学生理清课文层次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促进学生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全篇。 4.比较《季氏将伐颛臾》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篇文章,体会孔子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在初中教材中的《〈论语〉六则》一课里,我们学习了孔子“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著名的教育思想。《季氏将伐颛臾》也是论语中的著名篇章,反映了孔子实行礼治、以德服人的政治思想。[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案 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预习时遇到的疑难字句,可板书在黑板上,增强学生听讲的针对性。 三、讲析第一段 1.朗读和疏通文意 请同学朗读第一段并作口头翻译。 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伐:攻打,征讨,指正式的战争。 过:责备。 无乃……与? 一种表示委婉推测语气的句式。 何以……为? 一种表反问的句式。 2.简析第一段,提出思考问题。 ①这次谈话的背景事件是什么? 点拨:背景事件为季氏将伐颛臾。教师可根据资料向学生介绍背景。

《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试行)

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试行)(局令第10号) 1999年06月18日发布 《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试行)于1999年6月11日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局务会审议通过,现予发布。本办法自2000年1月1日起施行。 一九九九年六月十八日 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条为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有效、使用方便,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制定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 第二条根据药品品种、规格、适应症、剂量及给药途径不同,对药品分别按处方药与非处方药进行管理。 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非处方药不需要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 第三条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的制定。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辖区内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 第四条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非处方药目录的遴选、审批、发布和调整工作。 第五条处方药、非处方药生产企业必须具有《药品生产企业许可证》,其生产品种必须取得药品批准文号。 第六条非处方药标签和说明书除符合规定外,用语应当科学、易懂,便于消费者自行判断、选择和使用。非处方药的标签和说明书必须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 第七条非处方药的包装必须印有国家指定的非处方药专有标识,必须符合质量要求,方便储存、运输和使用。每个销售基本单元包装必须附有标签和说明书。 第八条根据药品的安全性,非处方药分为甲、乙两类。 经营处方药、非处方药的批发企业和经营处方药、甲类非处方药的零售企业必须具有《药品经营企业许可证》。 经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或其授权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其它商业企业可以零售乙类非处方药。 第九条零售乙类非处方药的商业企业必须配备专职的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经专业培训后,由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或其授权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考核合格并取得上岗证的人员。 第十条医疗机构根据医疗需要可以决定或推荐使用非处方药。

诗经.魏风.伐檀 拼音 校正版

fá tán 伐檀 kǎn kǎn fá tán xī,zhì zhī hé zhī gàn xī。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hé shuǐ qīng qiě lián yī。 河水清且涟猗。 bù jià bù sè,hú qǔ hé sān bǎi chán xī?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bù shòu bù liè,hú zhān ěr tíng yǒu xuán huán xī?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bǐ jūn zǐ xī,bù sù cān xī!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kǎn kǎn fá fú xī,zhì zhī hé zhī cè xī。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 hé shuǐ qīng qiě zhí yī。 河水清且直猗。 bù jià bù sè,hú qǔ hé sān bǎi yì xī?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 bù shòu bù liè,hú zhān ěr tíng yǒu xuán tè xī?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bǐ jūn zǐ xī,bù sù shí xī!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kǎn kǎn fá lún xī,zhì zhī hé zhī chún xī。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 hé shuǐ qīng qiě lún yī。 河水清且沦猗。 bù jià bù sè,hú qǔ hé sān bǎi qūn xī?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bù shòu bù liè,hú zhān ěr tíng yǒu xuán chún xī?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 bǐ jūn zǐ xī,bù sù sūn xī! 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苏教版必修四《季氏将伐颛臾》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 2、学习孔子以礼治国,以德服人的“仁政”思想。 学习方法: 诵读、质疑、探讨 一、文章背景 1、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2、《论语》简介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3、背景简介: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是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二、预习检测 1、重要字音: 冉()有颛臾()社稷() 虎兕()出于柙()毁于椟()中 2、古今异义词: 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⑵、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⑶、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3、词类活用: ⑴、则修文德以来之() ⑵、既来之,则安之()() 4、重点实词解释 ⑴.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⑵.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⑶且尔言过矣()

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考试答案

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考试试题(后附答案) 姓名:分数: 一、选择题: 1、药品分别按处方药与非处方药进行管理的依据是() A 药品品种、规格 B 药品适应症 C 药品剂量 D 药品给药途径 E 药品品种、规格、适应症、剂量及给药途径不同 正确答案:E 2、非处方药的标签和说明书必须经() A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批准 B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 C 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 D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 E 国家审计署批准 正确答案:B 3、消费者对非处方药有() A 选购权 B 判断能力 C 识别能力 D 有权自主选购,并需要按非处方药标签和说明书所示内容使用 E 看懂非处方药说明书 正确答案:D 第4-8题 A 药品生产企业许可证 B 药品经营企业许可证 C 两者均需 D 两者均不需 4、处方药、非处方药生产企业必须具有() 5、非处方药的批发企业必须具有() 6、零售乙类非处方药的商业企业必须具有() 7、处方药、甲类非处方药的零售企业必须具有()

8、处方药的批发企业必须具有() 正确答案:ABDBB 二、填空题: 1、OTC药物的遴选原则是应用安全、疗效确切、质量稳定、应用方便。 2、处方药只准在专业性医药报刊进行广告宣传,非处方药经审批可以在大众传播媒介进行广告宣传。 3、非处方药目录的遴选、审批、发布和调整工作是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 4、包装印有中文药品通用名称(商品名称)的一面,其右上角是非处方药专有标识的固定位置。 三、简答题: 1、什么是处方药?什么是非处方药? ?处方药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能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非处方药不需要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简称OTC. 2、OTC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1)产品易于使用,使用时不需要医务专业人员的指导和监督; (2)标签或说明书的指导使用,文字通俗易懂; (3)适应症有限制,并是能自我诊断的疾病,药品起效快、疗效确切,易于判断效果; (4)减轻疾病的初始症状或防止恶化,减轻或缓解已确诊疾病的症状和发展,不掩盖严疾病; (5)高度的安全性,毒副作用极低,无依赖性; (6)成人、儿童用药包装规范,存储质量稳定.

伐檀坎坎伐檀...古诗文阅读答案

伐檀坎坎伐檀...古诗文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伐檀 坎坎伐檀①兮,置之河之干②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③狟④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⑤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滑⑥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注]①檀:檀树。②干:岸。③县:通“悬”,悬挂。④狟(huán):兽名,狗獾子。皮可制裘。⑤特:三岁的兽,泛指大兽。⑥滑(chún):水边。 1.请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胡瞻尔庭有县鹑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采用了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艺术手法,请具体说明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1)重复“伐檀”“伐辐”“伐轮”,意在表现______________。 (2)重复“县狟”“县特”“县鹑”,意在表现_______________。 (3)重复“不素餐”“不素食”“不素飧”,意在表现________________。 3.《诗经》中最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下列表现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B.河水清且涟猗 C.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D.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反映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B.这首诗每段的三、四两句都是奴隶们对不劳而食的奴隶主发出的愤怒质问。 C.这首诗每段的末句都表现了奴隶对不平等的社会现象的感叹,标志着奴隶们的初步觉醒。 D.这首诗采用了赋与兴相结合的手法,从而更有力地突出了“刺贪”的主题。参考答案:1.(1)不种不收,为什么要拿走庄稼千百捆呢? (2)为什么看到你的院子里有悬挂着的鹌鹑呢? 2.(1)奴隶们劳动的辛苦 (2)奴隶主的不劳而获 (3)对奴隶主不劳而获的讽刺 3.C

《季氏将伐颛臾》课例

《季氏将伐颛臾》课例 导读:《季氏将伐颛臾》课例 【思路】 《季氏将伐颛臾》被选入《语文读本》第一册。读本中的文章如何教学?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我们既不能对之大包大揽,也不能完全放手不管。于是,我尝试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进行讨论。但是选择什么内容作为学生进入文本的抓手呢?我绞尽脑汁想寻找一个恰当的角度。最后,一个个孤零零的“曰”字触发了我的灵感:每一个人说话的情态、心态都各不相同,而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境中的发言其心理、表情也多有差异。我何不利用让学生为“曰”加修饰语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心理和文章脉络呢?事实证明,这一方式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 【实录】 师:《季氏将伐颛臾》是《论语》中的名篇,全文均由一组对话连缀而成。这些对话由六个“曰”字领起,大致可分为三个回合。大家能根据人物说话内容体会出说话人当时的情态吗?请同学们在每个“曰”字前面加上一个表示说话人情态的状语并说说理由。 【第一回合】 生:我在第一个“曰”前加“恭敬地”。因为冉有、季路是在和他们的老师说话,他们对老师一定是尊敬的。 生:我在第一个“曰”字前加“含糊其辞地”。因为他们不是直截了当地说“季氏将伐颛臾”,而是说“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故意

把“伐”字轻描淡写地说成“有事”,是想试探一下孔子。 生:我在第一个“曰”字前加“悄悄地”。因为这事属于军事机密。 师:大家最赞成哪一种? 经过讨论,学生大多赞同添加“含糊其辞地”,认为冉有等始终尊敬孔子,此时不必专门强调。而“悄悄地”则有“泄密”嫌疑。“含糊其辞”既表现了冉有等赞成此事但又略觉不妥的矛盾心理。 (板书:含糊其辞、试探) 那么,且看孔子怎样“曰”。 生:我加“旗帜鲜明地”。因为冉有、季路想试探一下孔子的口气,而孔子则明确地表示反对。 生:前面用“含糊其辞地”,我就在这里用“毫不含糊地”,前后照应,使人物的性格互相映衬。 生:我加“理直气壮地”。孔子反对季氏伐颛臾,理由非常充足:“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说的是颛臾受先王之封,是不可伐的;“且在邦域之内矣”,是说颛臾在鲁国境内,已是鲁国的附庸国,是不必伐的;“是社稷之臣也”,是说颛臾是鲁国的臣属,是不当伐的。 生:我用“勃然大怒地”。因为孔子是先责备,再陈述理由。文中用了一个感叹号,可见孔子说话时的感情非常强烈。还有两处反问句,这是明显地表示孔子对季路和冉有的指责。 师(插话):标点是今人加的,古文没有标点。不过,此处加感

传统文化教案全

第一单元经典驿站 1《诗经》 1-1硕鼠(《诗经.魏风》) 教学目标: 1、背诵硕鼠,借助译文理解古文含义。 2、了解《诗经》的大体内容,读背其他相关的反映人民生活和不满情绪的诗歌。 3、完成成长阶梯,让学生学有所得。 课前准备:相关的《诗经》的资料以及与本课有关的《诗经》中的作品。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浏览本册教材的编排,让学生对国学启蒙这门课程的性质有认识,能喜欢本门课程。 二、学习《硕鼠》。 1、学生自读《硕鼠》,能读通句子,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包含的感情。 3、学生读译文,体会文章的含义。 4、再读文章,读出文章包含的感情。 5、理解文意:重点理解以下字词句子: “硕”是大、肥的意思,直呼奴隶主剥削阶级为贪婪可憎的大老鼠、肥老鼠,不但形象地刻划了剥削者的丑恶面目,而且让人联想到“老鼠”之所以“硕”大的原因,正是贪婪、剥削的程度太大了,从而激起对剥削者的憎恨。 从“无食我黍”“我麦”到“我苗”,反映了奴隶们捍卫劳动成果的正义要求,同时也说明了奴隶主的贪得无厌,奴隶们被剥削的深重,举凡一切劳动果实,都被奴隶主所吞没。从“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肯德”到“肯劳”,揭露了奴隶主忘恩负义的本性。奴隶们长年的劳动,用自己的血汗养活了奴隶主,而奴隶主却没有丝毫的同情和怜悯,残忍无情,得寸进尺,剥削的程度愈来愈强。 “贯”,侍奉。汝,指奴隶主。“三岁”言其时间之长久,并非确指。“莫我肯顾”,一点也不肯感念我们。从“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乐国”到“乐郊”,则集中表现了奴隶们对自由和幸福的向往,他们幻想着能找到一块理想的国土,摆脱奴隶主的压榨和剥削。“逝”,同誓,表示坚决之意。“适”,到也。“爰得我所”,犹言“乃得到了我们安居的处所”。“直”与

(完整版)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1 教学目的: 1、学习和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能够归纳出“是、疾、止、见、过”五个词语的义项;了解两个句式:“无乃……与”“何以……为”。 2、了解孔子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主张礼治,即以德服人的观点和加强教化的政治主张。 3、学习孔子以理服人的辩驳艺术。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教学难点: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辩驳艺术。 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诵读法,问答式教学法,自读法和讨论法 教具准备:课堂教学辅助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积累文言实词、掌握文言句式、熟读课文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耳熟能详的句子,同学们还记得是出自哪一部作品吗?(《论语》)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同样是出自《论语》中的一篇文章——《季氏将伐颛臾》(板书文题)。 二、引导学生回顾孔子及《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以“仁”为核心崇礼反法,提倡仁义忠恕,以德治国。教育上,开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论语》是记录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所以它是语录体,凡20篇,为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三、简介背景 《季氏将伐颛臾》记载了孔子和弟子冉有、季路的一场对话,这场对话究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氏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四、教师范读,感知大意。

《诗经伐檀与硕鼠》教案

《诗经》:两首 授课时间;10月8_10日第6周星期四、六授课班美术 教学类型:理论课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赋、比、兴等表现手法。 2.了解古代民歌的又一特点:重章叠唱。 3.了解文言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一般规律。 4.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及时代意义,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重点: 1.学习《诗经》的赋、比、兴等表现手法。 2.了解古代民歌的又一特点:重章叠唱。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及时代意义,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难点:了解古代民歌的又一特点:重章叠唱。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与探究 参考资料:诗经研究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了解《诗经》有关知识。 2.继续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 一、导入:有一个成语,叫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知大家是否熟悉,它的意思是借助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琢磨玉器,后来用以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错误的朋友。这个成语出自哪儿呢?它出自《诗经·小雅·鹤鸣》。 下面我们就来复习一下有关《诗经》的知识。 二、了解《诗经》: 1、《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诗歌的光辉起点;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对后世影响很大。《诗经》共收入自西周初年(前十一世纪)到春秋中叶(前六世纪)五百年间所产生的诗歌共三百零五首。汉代以前称为“诗”或“诗三百”(《墨子》: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论语》: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不学诗,无以言),到了汉代,董仲舒提倡“独尊儒术”,“诗”被尊奉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诗经》是“五经”之首。知道古代的“四书五经”指什么?

伐檀教案说课稿

《伐檀》教案 复习重点: 1.了解《诗经》有关知识。 2.继续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 3、了解其中反映的阶级压迫、阶级剥削的社会现实和奴隶们的反抗精神。 4、学习诗中赋和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句的艺术特点。 第一课时 一、引入: 有一个成语,叫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知大家是否熟悉,它的意思是借助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琢磨玉器,后来用以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错误的朋友。这个成语出自哪儿呢?它出自《诗经·小雅·鹤鸣》。 下面我们就来复习一下有关《诗经》的知识。 二、新课: (一)复习《诗经》: 1、《诗经》的概况: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前十一世纪)到春秋中叶(前六世纪)五百年间所产生的诗歌共三百零五首。汉代以前称为“诗”或“诗三百”(《墨子》: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论语》: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

无邪。《论语》:不学诗,无以言),到了汉代,董仲舒提倡“独尊儒术”,“诗”被尊奉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诗经》是“五经”之首。 谁知道古代的“四书五经”指什么?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易经》《礼记》《春秋》。 2、《诗经》的内容: 《诗经》的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类。 (1)风:又叫“国风”,是周代各地的民歌,共十五国,160首。“风”诗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是《诗经》中的精华。 (2)雅:“雅”诗是贵族阶级的作品,分为大雅和小雅,共105首。基本上是周王朝的史诗,其中有些讽喻性作品,揭露了当时的社会黑暗,对我们了解当时历史,有一定的认识价值。 (3)颂:“颂”诗都是贵族阶级在宗庙祭祀活动中所用的乐歌。(类似于现代的宗教中的赞美诗:主啊,伟大的主啊,聪明的主啊,圣洁的主啊,至高无上的主啊,你咋这么有能耐啊,给我点钱花吧,阿门!)“颂”诗由“周颂”“鲁颂”“商颂”三部分组成,共40首,对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的宗教思想和风俗礼仪,有一定认识价值。 3、《诗经》的特点: (1)《诗经》的常用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_百度文库

A、全面熟悉本单位经营活动和业务流程 B、主动提出合理化建议 C、代替领导决策 D、积极参与管理 126、强化服务要求会计人员()。 A、树立服务意识 B、提高服务质量 C、维护会计职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D、提升会计职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127、普及会计职业道德基础知识的目的,就是使广大会计人员(),从而养成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行为。 A、普及会计法基本知识 B、了解会计职业道德对社会经济秩序的影响 C、了解会计职业道德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D、了解违反会计职业道德,不仅受到良心和道义上的遣责,还会受到行业惩戒和处 罚 128、财政部门对会计职业道德监督检查的途径有()。 A、会计法执法检查与会计职业道德检查相结合 B、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注册登记管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检查相结合 C、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评与会计职业道德检查相结合 D、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聘用与会计职业道德检查相分离 第三部分:判断题 (请将判断结果,按答题卡要求,用2B铅笔填涂你选定的信息点。答案错误倒扣0.5分,不答不得分也不扣分。本类题最低得分为零分。)

()1、一的会计制度,是指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会计法》制度的关于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以及会计工作管理的制度。 ()2、县级(包括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会计工作。 ()3、担任会计机构负责人必须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 ()4、会计关系是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在办理会计事务过程中以及国家在管理会计工作中发生的经济关系。 ()5、《会计法》是会计法律制度中层次最高的法律规范,是制定其他会计法律制度的依据,是会计工作、会计人员的根本大法。 ()6、会计人员审核原始凭证,必须以各单位指定的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为依据。 ()7、会计处理方法一经确定,不的随意更改。 ()8、“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这句话体现的是客观公正。 ()9、在会计记录文字上可以并用中文或其他通用文字。 ()10、在我国,会计核算只能以人民币为记帐本位币。 ()11、根据规定,会计人员每年接受继续教育的学时不得少于48小时。 ()12、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和销毁办法;是由财政部指定的。 ()13、报名参加会计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考试的人员,必须具备规定的学历或学位条件。 ()14、参加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人员,必须具备会计从业资格,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15、为提高会计工作效率,经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批准,出纳人员可以兼管会计档案保管和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 ()16、.纳税人在停业期间发生纳税义务的,可以不再申报缴纳税款。 ()17、不依法设置会计帐簿是一种违法行为。 ()18、会计监督的对象是本单位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

_《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 (1)

新课程学习2013年8月8日 课例交流 【设计理念】 文章的体式特点往往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具有指引与导向作用。 《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为语录体。应该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揣摩人物对话所表现出来的语气、心理、性格与意图,这一点应成为教学设计的重点。 《季氏将伐颛臾》是经典的政论文,在教学中,我们要找到好的切入口。如语言切入口,在语言知识的分析中,逐步导向人文素养的提高;或人文思想切入口,让学生在体味人物言论中感受孔子经世济民的政治胸襟,得到精神思想上的熏陶。 【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 2.了解孔子以礼治国、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 3.学习孔子以理服人的辩驳艺术。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2.学习孔子以理服人的辩驳艺术。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方法】 朗诵法、讨论法、质疑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语:我们每个人都有梦想,梦想让我们活得有勇气、有力量,而我们的至圣先师孔子也有一个梦想,他希望能以自己的雄才大略圆经世济民之梦,虽然历经坎坷,但他一直努力不让那枚思想的烛火被苍凉的冷风熄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季氏将伐颛臾》,走近孔子,感受他的人格与思想魅力。 2.请大家谈谈你对孔子及其思想了解多少。 3.检查预习。(幻灯片展示略) 二、初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三、精读 要求: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认真阅读文本,积累文言知识。 2.针对知识难点自主合作、质疑问难;提交课堂共同讨论。 四、细品 1.解析文章题目,引出写作背景。 2.当两位学生把“季氏将伐颛臾”这个消息汇报给孔子时,孔子有什么反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提示]动怒(责备、反对)。 孔子对季氏伐附庸小国颛臾,非常不满: 第一段中他从三个层次来阐述,一是从历史上讲的,先王册封,不可伐;二是从地理上讲的,在邦域之中,不必伐;三是从政治地位上讲的,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第三段“吾恐季孙之忧……”孔子以他敏锐的政治眼光作出精辟论断:季氏伐颛臾的真正目的是削弱鲁君的实力,最终是要篡夺政权。 孔子对冉有、季路生气: ①不尽责任,含糊其辞。(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因为孔子反对攻打颛臾,而冉有是季氏的首席顾问,在这件事情上肯定负有责任。(求!无乃而是过与?)(“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②推卸责任。(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引用、类比、比喻说明冉有、季路在季氏门下,却不能对季氏伐颛臾进行有效地阻止,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到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指出冉有和季路应认识到自己没有尽职尽责。 ③强词夺理。“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今由与求也,相夫子……”“吾恐季孙之忧……”有力地批驳了冉有的论点。 (理解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朗读,读出人物的语气) 朗读指导:要把孔子对冉有责怪的语气和反对讨伐的鲜明态度读出来。重读“求!无乃尔是过与?”中的“求”“过”,下文读表明季氏不该讨伐颛臾的三个理由时,应高昂、急促,要加强“何以伐为”的反问语气。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这是冉有的托词,语速不能过快;孔子的话中“求”“是谁之过与?”应读得既坚决又委婉。 五、深究 讨论交流:孔子认为如“季氏”这样“有国有家者”应该如何做? 政治主张、治国理念:对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意思是不怕人口少而怕分配不均,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对外“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要以德服人。幻灯片展示下列两则材料,引导学生和文本比较阅读,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突破难点。 材料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材料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提示]把课文和两则材料结合起来分析,可归纳出孔子的主要政治思想是:修文德,以德报人,反对法治,主张礼治,反对武力征伐。 小结:孔子不放过任何一个表明自己政治主张的机会,善用教育方法把冉有的言论作为自己的驳论点,层层推进,步步紧逼,先驳后立,表达出自己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同时教育了学生。 六、活用 你怎么看孔子“仁”的思想,对当今社会有何启发? [提示]孔子追求修文德,以德服人,反对武力征伐,创造一个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这种思想不照样适用于我们今天吗? 七、课堂小结 本文记载了孔子与弟子冉有和季路的一段对话,对话中,冉有的观点表达得比较委婉,孔子的观点颇为鲜明,情绪也显得慷慨激昂。孔子虽然历来主张温、良、恭、俭、让,但是面对原则问题时,他却又有当仁不让的精神,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格之美。孔子一生周游列国,推行他的政治主张辛苦奔波却毫无所获,但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令人敬仰。 八、课后作业 1.翻译、背诵《季氏将伐颛臾》。 2.查阅、搜集、整理《论语》中关于“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名句。 (作者单位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第一中学)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 文/刘秋元 3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