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水北调工程已然完全失败

南水北调工程已然完全失败

南水北调工程已然完全失败
南水北调工程已然完全失败

南水北调工程已然完全失败?

南水北调工程已然完全失败?

2014-12-31 11:46 来源: 凤凰房产作者:佚名

分享到:1摘要:近日,有关“南水北调工程已然完全失败”的文章在网上引得大量转发,随即有院士对该观点辟谣,两方针锋相对,观点都是专业而煽情、言之凿凿。导读:近日,有关“南水北调工程已然完全失败”的文章在网上引得大量转发,随即有院士对该观点辟谣,两方针锋相对,观点都是专业而煽情、言之凿凿,小编也看得云里雾里,特将两文章分别附后,供各位高手分析。

南水北调工程已然完全失败

空前浩大,举世瞩目的中国南水北调工程东线和中线一期,至今已经耗资达约二千五百亿人民币,加上后续工程和维修养护运行管理费用,总共将耗资五千亿人民币。东线已经在2013年底宣告通水,中线也将在2014年汛后正式通水。这样一项世界空前的建设工程,按官方说辞,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尤其是北方缺水,已到干渴难忍,不可持续的地步。南水北调若却能缓解北方干渴之苦,是莫大的功利,应该全国敲锣打鼓,大大庆贺一番。可是在官方媒体的宣传上,对南水北调建成的报道着墨不多,似乎是有意回避难言之词。各方重要决策者,建设者,负责者,指挥者,也不见纷纷出来邀功。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年前撰文,痛斥整个南水北调工程决策和实施是屁股决定大脑,罔顾起码的自然和科学原理,必败无疑。现在根据各方的报道,不但东线和中线都是失败工程,并且还是惨败,一败涂地,无法交代,无法收场。

南水北调怎样才算成功或者失败

继续讨论之前,有必要对南水北调这样空前规模的远距离输水工程,怎样才算成功,怎样算是失败,先下一个定义。没有定义,只要有一桶水流到了北京,他们都可以称为成功。任何工程都是投入工程成本耗费后,计算其所获得的社会经济效益,效益超过耗费,就算成功了。效益低于耗费,就是失败。南水北调耗费五千亿人民币巨款,其成功与否,端看能够调来多少水,值多少效益,和耗费相比合不合算。按照一般工程投资成本计算,全部投资额分摊到每年的成本耗费,大约应该乘以10%,也就是说一年消耗五百亿人民币。那么按照原工程设计指标,东线一年调水一百亿吨,中线也是一年一百亿吨。如果真的能达到设计的年输水量,每吨水的成本约不到3元人民币。那么不算环境破坏的代价,可以算是工程成功的吧。反之,如果东线和中线调水远远达不到设计的指标,发挥不了效益,就算工程失败。我取一个基准线,设计调水能力每条线一年一百亿吨,如果能达到75%就是七十五亿吨,我就算南水北调工程成功了。

南水北调东线建成便已彻底失败

以每年调水75亿吨的评判标准来衡量,已在2013年底建成通水的东线,已告彻底失败。

根据报道,南水北调东线从2013年11月15日开始第一次正式通水,至12月10日通水结束,历时25天,共调3400万立方米的水。算起来水流量仅每秒立方,一年四季365天连续输水,每天86400秒,算起来也达不到每年五亿吨的输水量,仅有设计指标每年一百亿吨水不到5%。这是彻底失败。

东线第一次通水在12月10日宣告结束之后如何呢照理,这样一个耗费天文数字建成的庞大工程,一旦建成,就应该昼夜二十四小时一秒钟也不停息地联系运行,以发挥其最大可能的经济效益,除非中间因为故障不得不停下来检修维护。可是我们看到的是各种关于北调的南水价格太高,各地用不起,不愿用的报道。事实上12月10日通水结束后,水渠就关闭了,没有运行,只是在晒太阳。因为东线需要用强大的水泵提升水位,把水从低处逐级抬高,才能往北流动。驱动水泵要耗费巨大的电力,谁来支付电费呢没人肯支付。不但没人支付电费,况且调来的水太浑浊,污染太重,水价太高,没人愿意购买。而水费是按照分摊成本除以输水量算出来的,输的水越少,除法算出来的每吨水费越高,越是没有人要,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因此,东线只能是建成之后即搁置不用了。

但是东线已经建成,一直晒太阳不用,也不是一回事啊。因此当局硬着头皮下达了东线今年的年度调水任务。根据报道,该

此调水从5月7日至5月26日止,共20天,总共调了4550万吨水入骆马湖,“胜利完成”本年度调水计划。年调水量一百亿吨的浩大工程,建成后一年只打算调亿吨就算完成年度任务了,仅仅不到%的利用率,而其他时间就晒太阳搁置不用了。几千亿的投资就当作打水漂了。我们再算,花20天调水仅4550万吨,平均水流量仅有每秒26立方,如果一年连续运行,也只有每年八亿吨,离每年一百亿吨的设计输水量,差得远着呢。一年五百亿的成本,若是满打满算调八亿吨水,每吨的成本分摊是60多元人民币。可是现在下达的年度调水计划仅有亿吨,摊到每吨水的成本高达1100元人民币,每升污水元,比瓶装饮用水还昂贵。这是惨败。

南水北调通水北京缺水缓解

南水北调通水北京缺水缓解 中国大陆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今天正式通水,湖北省丹江口水库的清水穿越1000多公里抵达北京,缓解北京严重缺水的局面。 综合大陆新京报等媒体27日报导,南水北调水质经检测达到标准。试运行期间,已有56万余人用了南水,用水状况平稳。 报导说,北京今后将优先使用南水,并逐步实现市内平原区80%到90%的覆盖率。也就是除了延庆县,各区县都能接触到南水。 基于此,北京的人均水资源量将从此前的每年100立方公尺,提升到每年150立方公尺。 据报导,北京市已制定2014到2015年用水计画,在通水第一个年度达到分配水量的77%。预计到明年10月,共计画调水8.18亿立方公尺。 陆媒感叹,南水北调工程丹江水进京之路走了60余年,历经50年论证、规画并耗时11年建设,期间克服的困难无数。为实现「一江清水北送」,水源地等各方做出许多牺牲,数十万民众为了南水北调而告别故土。 评论表示,北京居民在饮用着千里之外的清水时,理当多一些饮水思源及珍惜用水的责任意识。 从水量来说,南水北调中线年均总调水量95亿立方公尺,相当于1/6条黄河。最终分配方案据称是由相关部门根据各省市水资源现状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所做出。 其中河南省的配额最多,达37.7亿立方公尺,约占1/3;其次为河北省,配额34.7亿立方公尺;北京排第三,分配水量为12.4亿立方公尺;天津的配额为10.2亿立方公尺。 报导指出,从水量来说,北京虽非最大受益区,但从城市水资源紧缺的严峻形势来说,这些水可谓雪中送炭。北京严重缺水的局面,可得到一定改观,不过缺水仍将是北京必须长期面对的问题。 南水北调工程自2002年开始动工,分东、中、西三线。东线已于2013年通水,西线仍在规划中,中线工程南起汉江上游的丹江口水库,经河南、河北,自流至北京,全长1400余公里。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规划(2001年修订)简介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规划(2001年修订)简介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 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 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淮海地区长期受到干旱缺水的困扰,水资源短缺与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京、津、冀、鲁地区和淮河流域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和连年发生的严重干旱缺水,使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建设显得更为紧迫。 东线工程是我国南水北调总体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972年华北大旱后,水利部组织有关部门研究东线调水方案,1976年提出《南水北调近期工程规划报告》上报国务院,1990年提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修订规划报告》。在此期间,还完成了东线第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其修订报告;广泛开展了有关环境影响专题研究、大型低扬程水泵的研制、穿黄工程勘探试验以及农业灌溉节水、水量优化调度方面的研究,取得许多重要成果,为科学比选东线调水方案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对南水北调工程的重大决策和国务院领导关于南水北调工作的指示,按照2000年12月国家计委、水利部在北京召开的南水北调前期工作座谈会的部署,淮河水利委员会会同海河水利委员会编制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规划(2001年修订)》。 本次规划是在以往前期工作成果基础上的进一步修订。与20世纪70年代、90年代初的规划相比,社会、经济和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本次修订规划突出水资源优化配置,按照“三先三后”的原则,论证东线工程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修订供水范围、

供水目标和工程规模;研究东线工程建设体制和运营机制,建立合理的水价体系;根据北方城市的需水要求,结合东线治污规划的实施,制定分期实施方案。 一、东线工程建设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规划的东线工程从江苏省扬州附近的长江干流引水,基本沿京杭大运河逐级提水北送,向黄淮海平原东部和胶东地区供水。供水区内分布有淮河、海河、黄河流域的25座地市级及其以上城市,包括天津、济南、青岛、徐州等特大城市和沧州、衡水、聊城、德州、滨州、烟台、威海、淄博、潍坊、东营、枣庄、济宁、菏泽、泰安、扬州、淮安、宿迁、连云港、蚌埠、淮北、宿州等大中城市。据1998年统计,区内人口1.18亿,城市化率23.6%,耕地880万公顷,工农业总产值1.75万亿元,粮食产量为15576万t。 东线工程供水区地处黄、淮、海诸河下游,跨北亚热带和南暖温带,多年平均降雨量从南向北为1000~500mm,由南向北逐步递减。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量年内、年际不均,丰枯悬殊,连续丰水年与枯水年交替出现。 东线供水区人口密集,城市集中,交通便利,地势较平坦,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生产基地和粮食等农产品主要产区。经济增长潜力巨大,但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缺水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并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 黄河以北供水区处于海河流域下游,大部分河流已经干涸,可利用的地表水日益减少。由于长期超采深层地下水,引发了水质恶化、地面沉降等多种地质灾害。海河地表水已高度开发,地下水又严重超采,已到了仅仅依靠当地水资源难以解决缺水问题的程度。

南水北调怎么调公开课教案

南水北调怎么调公开课教案 时间xxx 地点xxx 课题南水北调怎么调 目标了解南水北调工程的三条路线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人人参与,合作探究,掌握运用地理信息进行案例分析的方法;激情参与;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重难点三个问题的研究 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及课件 教学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说明内容

学生浏览教材,感知内容 三、教师示范探究问题一 展示图片资料; 分析三条线路的情境 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江都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为输水主干线和及其支线逐级提水北送到东平湖,过黄河后可以自流,输水主干线长1150km 。主要供水目标为黄淮海平原东部和山东半岛。东线基本穿越平原地区,且可利用大运河河道。但从江都到东平湖地势南低北高,需要提水。抽引下游江水,水质最差。 中线工程从丹扩容的江口水库引水,到北京、天津。输水总干渠全长1246km ,重点解决北京、天津、石家庄等沿线20 多座大中城市的缺水。中线从丹江口向北地势渐低,且已有丹江口水库。 西线工程从长江上游大渡河、雅砻江、通天河上筑坝建水库,隧洞穿过黄河 和长江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向黄河上游补水,重点是补水干流,解放支流。西线虽然短,但地形最复杂

四、学生分组探究问题二 学生分组讨论; 小组代表展示其结论; 评价小组评议; 教师评议并展示参考答案 (1)题北方冬春季节缺水严重,长江夏秋季节最适宜调水。 (2)小题通过修建水库的方法进行调节(先蓄后调)。 (3 )小题坚持开源节流并重、节水优先的原则,大力节?a href=""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 加盟!// 濉⑹ i 献魈骄课侍馊?/p>研究资料,总结水资源的利用方向 工程近期供水的目标是以解决城市生活和工业缺水问题为主,兼顾农业和生 态用水。

简 述 南 水 北 调 工 程 的 意 义

简 述 南 水 北 调 水 工 程 的 意 义 姓名:裴守强 班级:微机1102 日期:2013.11.20

目录 目录 (2) 摘要 (3) 一.工程简介 (3) 二.南水北调总体规划 (4) 三.中线主体工程 (5) 3.1 水源区工程 (6) 3.2 输水工程 (6) 3.3 主要工程量和投资 (8) 四.关键的工程技术 (8) 4.1穿黄工程 (8) 4.2 高原强震区高坝及隧洞设计与施工 (9) 4.3 工程地质问题 (9) 五.工程的重大意义 (10) 5.1 社会意义 (10) 5.2 经济意义 (11) 5.3 生态意义 (11) 六.工程的利与弊 (12) 6.1 工程效益 (12) 6.2 负面影响 (12) 6.2.1 对环境的破坏 (12) 6.2.2 不利生态因素 (13)

摘要 南水北调通过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将长江、淮河、黄河及海河有机联系起来,形成中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格局。通过南水北调,南方水资源对北方的可持续供给,并可经黄河调配,将在较大程度上突破制约我国北方国土资源利用、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瓶颈,整体提升我国北方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对支撑我国经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基础意义。 一.工程简介 自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主席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设想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关怀下,广大科技工作者做了大量的野外勘查和测量,在分析比较50多种方案的基础上,形成了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和西线调水的基本方案,并获得了一大批富有价值的成果。 南水北调是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工程。我国南涝北旱,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大大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西线工程在最高一级的青藏高原上,地形上可以控制整个西北和华北,因长江上游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上中游的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补水;中线工程从第三阶梯西侧通过,从长江支流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 Modified by JACK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26, 2020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2001年修订)简介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 我国水资源分布南多北少,与生产力布局不相适应。京津华北地区是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区。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并产生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正常发展,甚至影响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因此,实施跨流域调水,向京津华北地区补充水资源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要求“加紧南水北调工程前期工作,‘十五’期间尽早开工建设”。为此,根据水利部统一部署,长江水利委员会组织开展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修订工作。 本次中线工程规划修订过程,除进行受水区的需水预测外,还针对中线工程中的一些重大技术问题开展了专题研究,编制了《汉江丹江口水库可调水量研究》《供水调度与调蓄研究》《总干渠工程建设方案研究》《生态与环境影响研究》《综合经济分析》《水源工程建设方案比选》等6个专题报告。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于2001年7~8月组织有关专家对这6个专题进行了评审。评审意见认为,各专题报告资料翔实,研究的技术路线正确,方法科学合理,工作深度达到

了规划阶段的要求。同时,也提出了修改和补充的意见。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2001年修订)》(送审稿)。2001年9月,水利部主持对规划报告送审稿进行了审查,审查意见认为,规划修订报告达到了规划阶段的深度要求,多数专家同意规划修订报告的主要结论并赞成推荐的方案。 一、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京津华北平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但该地区水资源十分短缺,人均、亩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值的16%和14%。海河流域缺水状况最为严峻,人均水资源量仅为292立方米,水资源利用率高达90%以上,以国际标准衡量,属于严重缺水地区,其严重性主要表现为:水源枯竭、水质恶化,大部分河道已成为季节性或常年无水的河道,地下水严重超采,城乡供水出现全面紧张的态势。为了保证城市供水,不得不大量挤占农业用水;部分地区长期开采饮用有害物质含量超过标准的深层地下水,人民健康受到严重威胁;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争水矛盾日益激化,甚至爆发冲突,给社会的安定造成严重影响。 京津华北平原的缺水属于资源性缺水,仅靠节水和污水回用已不能解决水资源过度利用造成的一系列问题。水资源继续衰减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将造成无法弥补的严重后果。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补充京津华北平原的水资源供应量,是实现南北水资源的合理配置、缓解京

南水北调工程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南水北调工程 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秦克丽(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水利职业学院) 摘要:南水北调工程是为解决我国北方地区严重缺水而实施的一项重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中线工程主要是为解决京、津和华北平原中西部及河南部分地区的缺水问题而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以解决沿线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为主,兼顾农业及生态环境用水。其中工程穿越河南境内731km,工程建设将对区域生态环境会造成一系列的影响,本文从水质污染、局部小气候改变以及水土保持等方面论述了工程建设对水源地及工程沿线地区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关键词:南水北调;生态环境;影响 一、对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 (一)改善水源地生态环境 1.有效降低水质污染。水源地的水质污染主要有由工业“三废”、生活污水和集中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污染和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化肥、等物质和人畜粪便通过地表径流、地下渗透等方式,对自然环境造成的污染。 首先,丹江口水库入库河流沿岸城镇的部分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库造成水质污染。水源地淅川县的造纸厂、化肥厂、冶炼厂,都是排放污水的大户,虽然实现了达标排放,但由于运行费用昂贵,环保设施不能正常运行,致使大量的废水、污水顺流而下汇入丹江口水库,废水中的有害物质造成水体的严重污染。例如被当地政府机构内部人士称作“纳税大户”的淅川铝业集团,表面上发展“势头良好”,但新建项目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影响当地民生;排出的污水和碳素老厂的废水汇入丹江支流,对南水北调的水质造成严重的威胁。丹江口水库主要汇水支流老灌河流域的西峡、淅川两县城目前无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厂,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污染日趋严重。南水北调的工程实施,将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通过发展生态工业治理,推进污水的资源化和再利用,可以有效治理工业“三废”、生活污水和集中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减少丹江口水源地的点源污染。 其次,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化肥、等物质和人畜粪便通过地表径流、地下渗透等方式,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水源地流域属农业主产区,种植业占主导地位。刹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农药施用量大,含磷、砷、汞类高毒高残留农药对环境造成危害;农牧用水将土壤中的肥料和盐分带入库中,大量畜禽粪便随地表径流流入水库,易造成丹江口水源水质富营养化,势必影响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调水质量。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中,将设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带动生态林业、生态畜牧业、绿色农业的发展,可有效解决水源地面源污染比较严重问题。 2.有利于改善水源地周围的局部小气候。丹江口水库目前水域面积约774km2,大坝加高将使水域面积增加至1050km2,水面将扩大近370km2,下垫面性质的改变,水面及其周围区域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热量、水气交换发生相应变化,进而导致水源地周围局部小范围气候变化。正常蓄水后,水源地陆地表面空气湿度将增加,周围地区夏季日平均气温将降低,冬季日平均气温将增高;水源地水面扩大将使水体蒸发量相应增大,这些都将加快水源地局地小范围水循环过程,将引起水源地周围小范围内降水量增加。 3.将有效遏止水土流失。水源地部分山区特别是丘陵地区植被稀疏,土壤凝固力差,加之当地居民大规模垦林开荒,导致地表裸露,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时,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建立小流域综合防治体系,根据划定的水土流失不同类型区因地制宜配置治理措施,可以有效遏止水土流失。国家对饮用水源地的水土保护项目的实施,将对坡地退耕还林、干渠两侧造护堤林、重点地区建防护林等重点生态工程产生有力的推动,形成水源区水土保持的良好局面。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0年第8期南水北调 H E N A N H E NAN

南水北调工程简介

南水北调工程简介 自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主席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宏伟设想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关怀下,广大科技工作者做了大量的野外勘查和测量,在分析比较50多种方案的基础上,形成了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和西线调水的基本方案,并获得了一大批富有价值的成果。 南水北调总体规划推荐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西线工程截至目前,还没有开工建设。 东线工程:利用江苏省已有的江水北调工程,逐步扩大调水规模并延长输水线路。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并连接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经隧洞穿过黄河;另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济南输水到烟台、威海。东线工程开工最早,并且有现成输水道。 中线工程:从丹江口大坝加高后扩容的汉江丹江口水库调水,经陶岔渠首闸(河南淅川县九重镇),沿豫西南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

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孤柏嘴处穿过黄河,继续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终点北京。中线工程主要向河南、河北、天津、北京4省市沿线的20余座城市供水。 西线工程: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西线工程的供水目标主要是解决涉及青、甘、宁、内蒙古、陕、晋等6省(自治区)黄河上中游地区和渭河关中平原的缺水问题。结合兴建黄河干流上的骨干水利枢纽工程,还可以向邻近黄河流域的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供水,必要时也可及时向黄河下游补水。截至目前,还没有开工建设。 规划的东线、中线和西线到2050年调水总规模为448亿立方米,其中东线148亿立方米,中线130亿立方米,西线170亿立方米。整个工程将根据实际情况分期实施。 总体布局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提出“南水北调”的设想后,经过几十年研究,南水北调的总体布局确定为:分别从长江上、中、下游调水,以适应西北、华北各地的发展需要,即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成后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互联接,将构成我国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总体格局。 调水线路 南水北调总体规划推荐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 【可调水量与供水范围】 中线工程可调水量按丹江口水库后期规模完建,正常蓄水位170m以下,考虑2020年发展水平在汉江中下游适当做些补偿工程,在保证调出区工农业发展、航运及环境用水后,多年平均可调出水量141.4亿立方米,一般枯水年(保证率约为75%),可调出水量约110亿方。供水范围主要是唐白河平原和华北平原的西中部,供水区总面积约15.5万km2。因引汉水量有限,不能满足规划供水区内的需水要求,只能以供京、津、冀、豫、鄂五省市的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为主,兼顾部分地区农业及其他用水。 东线工程

示范教案 问题研究南水北调怎么调

问题研究南水北调怎么调 从容说课 南水北调是我国又一项大型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可看作是西气东输工程之外的又一学习案例。 关于南水北调,有许多问题学生可以自主研究。教材选取了一个地理性比较强的研究角度,即怎么调?包括线路选择、季节选择、使用分配等问题。 课本提示了调水工程研究步骤和背景资料,使学生对工程的研究有了目标。 教学重点 搜集、选择资料,获取信息、解决现实问题和分析现实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同“教学重点”。 教具准备 中国地形图、网络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南水北调工程线路示意、南北方降水季节分配的比较、调水受水区域的水资源供需差异等资料的分析,对南水北调工程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课本提供资料的分析,培养学生读图、归纳、分析、总结等地理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通过网络的查找,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所采取的经济新对策。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规模浩大的引水工程,它将长江富余的水资源引入缺水的华北地区。南水北调工程分东线、西线、中线三条调水线路,它各有其合理的供水目标和范围,并与四大江河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可相互补充,充分发挥对水源供水的综合优势,实现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具有重大意义。 推进新课 板书: 一、南水北调的重大意义 (自主学习:按照课本P101的研究步骤进行) (教师创设情景、激发探究。出示课本图 5.17“南水北调工程线路示意”和中国地形图) 师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在工程量、调水量、水质、现有条件等方面有什么差异? (利用地图以及网络https://www.doczj.com/doc/4613576167.html,)(分工合作,交流信息) 师 (介绍)东线工程:利用江苏省已有的南水北调工程,逐步扩大调水规模并延长输水线

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和对环境的影响

南水北调工程有何重大意义? 南水北调就是一项跨流域的宏伟工程,旨在缓解北方水危机,实现南北经济齐飞,其深远意义为世人瞩目。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以解决沿线100多个城市生活与工业用水为主要供水对象,兼顾农业及其它用水,建成以后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巨大,主要体现在:第一,将较大地改善北方地区的生态与环境特别就是水资源条件,增加水资源承载能力,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对于扩大内需,保持全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结构升级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二,通过改善水资源条件来促进潜在生产力形成现实的经济增长,通过建立南水北调工程新型的运行机制,促进受水地区加大节水、治污的力度,逐步改善黄淮海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使我国北方地区逐步成为水资源配置合理、水环境良好的节水、防污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能有效解决北方一些地区地下水因自然原因造成的水质问题,如高氟水、苦咸水与其她含有对人体不利的有害物质的水源问题,改善当地饮水的质量。 第四,有利于缓解水资源短缺对北方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制约,促进当地城市化进程。 跨流域调水工程就是人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自然,改变人类生存环境,保护 生态平衡与促进经济发展的伟大壮举。南水北调工程的兴建对华北的经济环境、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环境都将带来巨大的改善,并带动全国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发展与稳定。 南水北调工程的环境影响 南水北调工程规模巨大,社会、经济、环境效益显著。有利影响主要在供水区,不利影响主要在水源区。长江多年平均径流量9513亿m3,调出水量占4~5%,从长江总体来讲,调水的影响很小。但从局部来瞧,调水对调出点区有一定的影响,需要采取措施,减少其影响。 东线调水的影响 1、东线工程规划调水总规模为800~1000m3/s,年调水量150亿m3左右,分别占长江年均流量与径流量的3、0%与1、5%,比重都很小,对引水口以下长江的水位、河道冲淤变化与长江口的拦门沙,不会有大的影响,遇长江枯水,可通过调度管理予以减免。如果东、中、西三线全部实施后,枯水期长江口感潮河段将有所增长,应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影响。 2、废黄河以北地区,存在局部地区土壤次生盐碱化,只要采取渠道防渗与灌区排水等措施,可以减免其不利影响。 3、根据试验与江水北调的实践,钉螺分布最北不超过江苏宝应县境(北纬33°15′),调水不会形成新钉螺区。

南水北调工程简介及线路图

南水北调工程简介及线路图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没有水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存在。我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其中河川径流量为27115亿m3 ,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我国水资源的自然分布呈现南方水多、北方水少、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为适应缺水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必须对水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优化配置水资源的重大举措,是解决华北、西北地区缺水的一项战略性基础设施工程。 一、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1、我国水资源自然分布不均 我国水资源分布,具有南方水多北方水少的特点,与生产力布局不相适应。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河川径流量占全国的83%,耕地面积占全国38%,其中长江流域年径流量为9513亿m3,占全国的35%,耕地面积只占全国的25%,人均和亩均水量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属丰水区;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年径流量占全国的17%,耕地面积占全国的62%,其中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和胶东地区的河川径流量为1573亿m3,约占全国的6%,耕地面积却占全国的

40%,人均和亩均水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属缺水区,尤以海河流域更为突出,年径流量只有264亿m3,不足全国的1%,而人口和耕地却分别占全国10%和12%,缺水十分严重。长江流域与海河流域相比,长江流域的人均水量是海河流域的近10倍,亩均水量为17倍。江、淮、黄、海四大流域及全国的人均、亩均水量见表1。 我国北方缺水不仅因为水资源少,而且河川径流的年际变化很大,年径流最大与最小的比值,南方为2~4倍,北方为3~8倍,淮河为15倍,海河则高达20倍。更为严重的是连续丰水年和连续枯水年交替发生,黄河出现过连续11年枯水年(1922~1932年),平均年径流量只有多年平均量的70%。海河出现过连续8年枯水年(1980 ~1987 年),平均年径流量只有多年平均量的57%。淮河也有类似现象。华北地区降雨受季风影响,七、八两月的降雨量占全年的50%~60%,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调蓄困难,可利用的径流不多,造成汛期常常发生洪涝灾害,非汛期却又严重缺水。 表1 全国及江、淮、黄、海流域人均、亩均水量区域 总面积 /万k m2

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和对环境的影响

南水北调工程有何重大意义 南水北调是一项跨流域的宏伟工程,旨在缓解北方水危机,实现南北经济齐飞,其深远意义为世人瞩目。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以解决沿线100多个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为主要供水对象,兼顾农业及其它用水,建成以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巨大,主要体现在:第一,将较大地改善北方地区的生态和环境特别是水资源条件,增加水资源承载能力,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对于扩大内需,保持全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结构升级和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二,通过改善水资源条件来促进潜在生产力形成现实的经济增长,通过建立南水北调工程新型的运行机制,促进受水地区加大节水、治污的力度,逐步改善黄淮海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使我国北方地区逐步成为水资源配置合理、水环境良好的节水、防污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能有效解决北方一些地区地下水因自然原因造成的水质问题,如高氟水、苦咸水和其他含有对人体不利的有害物质的水源问题,改善当地饮水的质量。 第四,有利于缓解水资源短缺对北方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制约,促进当地城市化进程。 跨流域调水工程是人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自然,改变人类生存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伟大壮举。南水北调工程的兴建对华北的经济环境、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环境都将带来巨大的改善,并带动全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与稳定。 南水北调工程的环境影响 南水北调工程规模巨大,社会、经济、环境效益显着。有利影响主要在供水区,不利影响主要在水源区。长江多年平均径流量9513亿m3,调出水量占4~5%,从长江总体来讲,调水的影响很小。但从局部来看,调水对调出点区有一定的影响,需要采取措施,减少其影响。 东线调水的影响 1、东线工程规划调水总规模为800~1000m3/s,年调水量150亿m3左右,分别占长江年均流量和径流量的%和%,比重都很小,对引水口以下长江的水位、河道冲淤变化和长江口的拦门沙,不会有大的影响,遇长江枯水,可通过调度管理予以减免。如果东、中、西三线全部实施后,枯水期长江口感潮河段将有所增长,应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影响。 2、废黄河以北地区,存在局部地区土壤次生盐碱化,只要采取渠道防渗和灌区排水等措施,可以减免其不利影响。 3、根据试验和江水北调的实践,钉螺分布最北不超过江苏宝应县境(北纬33°15′),调水不会形成新钉螺区。

中国南水北调工程简介

中国南水北调工程简介 2005年8月16日 一、中国水资源的基本特点 中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占世界总量的5.8 %左右,仅次于巴西、原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居世界第六位。但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2,163m3,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在世界银行1998年统计的153个国家中只居第88位。因此,水资源是中国十分珍贵的自然资源。在研究开发利用我国水资源时,要看到中国水资源总量虽较丰富,但人均水资源相当贫乏的这一基本特点。 中国水资源分布的另一个基本特点是南方水多、北方水少,空间分布很不平衡。河川径流主要来自降水,影响中国大部分地区降水的是来自西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印度洋、孟加拉湾的西南季风。东南沿海山丘区,台湾,海南东部山区年降水量超过2000毫米,西南部分地区、平原地区约1600~1800毫米,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部分超过1000毫米,淮河流域为800~1000毫米,华北平原下降为500~600毫米,大西北沙漠区,降水量不足25毫米。 中国水资源分布的第三个基本特点是年内或年际变化大,随着季风出现的次数、强弱和水汽量多少,降雨和径流量年际间、年内的分布也极不均匀,经常出现连续多水时段和连续少水时段或连续干旱年和连续丰水年,尤其是连续干旱年的出现,对水资源本已短缺地区来说,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并引起生态环境恶化。 以上三个基本特点,也是开发利用水资源、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解决的三个主要问题,南水北调就是借助于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优化配置中国水资源的一项宏伟工程。 二、黄、淮、海流域是中国当前最缺水地区 黄河是中国西北、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全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52mm,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580亿m3,可开采的地下水资源量110亿m3,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2.5%,2000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633 m3。淮河流域(包括胶东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854mm,水资源总量为961亿m3,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3.4%,2000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478 m3。其中胶东地区2000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330m3,水资源开发程度已高达86%,遇大旱年份,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海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539mm,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372亿m3,占全国的1.3%。2000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92m3,不足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7,比全国人均年用水量还低138 m3,缺水十分严重。 根据1993年国际人口会议提出并经1996年国际自然资源会议认可的标准,当一个地区水资源利用率达到25~50%而人均水资源量仅为500~1000m3,则该地区属于缺水地区;当一个地区水资源利用率大于50%而人均水资源量小于500m3时,属于严重缺水地区。按此定义,2000年黄河流域人均633m3、但开发率已达67 %,淮河流域人均478m3、开发率达59 %,海河流域人均 292m3 、开发率达94 % ,均属于严重缺水地区。 近10年来,黄河源区干旱趋势加重,中小型湖、塘干涸,草场大面积退化和荒漠化,多年冻土层出现萎缩。下游从1972~1999的28年中有22年断流,1997年利津站断流226天,断流河段上延到开封附近。 1999年后虽未断流,由于采取封堵口门和控制抽水泵站等措施对两岸生产、生活影响很大。海河流域平原河道长期干涸,地下水严重超采,现状平均每年超采地下水65亿m3,其中浅层地下水35亿m3,超采面积达4.4万Km2,深层地下水30亿 m3,超采面积达5.6万Km2, 20多年来已累计超采900多亿m3。造成地下水位埋深大面积持续下降,京广铁路、津浦铁路沿线城市附近地下水漏斗不断加深和扩大,现在已基本连成一片,局部地区地下水资源已接近枯竭。水资源过量开发,导致河湖干涸、河口淤积、湿地减少、土地沙化以及地面沉陷等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南水北调

南水北调工程 北方严重干旱缺水,南方却有不少富余的水资源白白流入大海。只有通过南水北调,才能从战略高度将我国水资源的保护、节约和开发结合起来。南水北调作为是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的浩大工程,从1952年开始构想,历经44年的规划和论证,目前已开始实施。朱镕基总理强调指出: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势在必行,关键是要搞好总体规划,全面安排,有先有后,分步实施。并同时强调要处理好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同节水、治理水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 1.地球上的水资源 地球是“水”的行星,水覆盖了地球表面大约71%的面积。地球的总水量大约为14.l 亿km3,如果将这些水均匀地分布在地球表面,可以形成一个近3000m深的水层。 这些水中,其中约97.2%的水存在于世界的海洋。剩下的淡水中,有87%被封闭在冰冠和冰川之中,或在大气或土壤中,或深藏于地下。而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仅占地球水的0.003%。 目前人类的淡水来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和浅层地下淡水。由于这些水体在空间分布和季节分配的不均衡性,使得全球水资源的丰歉程度地区差异很大,不少地区水资源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 从水资源的利用情况看,全球每年淡水取水和使用量约为3240km3,其中69%用于农业,23%用于工业,8%为居民用水。20世纪90年代末,工业取水估计为约1200 km3,并有约1000 km3作为废水排回到环流和沿岸水体之中。 2.我国水资源的分布 我国是世界上水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按年径流总量排列,我国的年径流总量次于巴西、前苏联、加拿大、美国、印尼,居世界第六位。但是从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的角度看,明显具有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的特点。 世界部分国家水资源情况比较表

中国水利年鉴2007_地方水利-北京市-南水北调完成年度建设任务

编制并发布了‘村镇供水工程技术导则“和 ‘村镇集中式供水工程运行管理规程“指导郊区供水工作三组织制订的‘自备井仪表安装使用技术规 范“二‘建筑中水运行管理规范“二‘草坪节水型灌溉制度“等10个标准已发布实施,推广节水科技成果三 水务信息化系统基本建成三水源二供水二河湖水质监测系统投入运行三水务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稳步提升三编制完成了‘北京市水务信息化建设 十一 五 规划纲要“ ,组织区县水务局和局属单位编制了专门规划,形成了完整的规划体系三在2006年全市 信息化工作考核评比中,获得 2006年度北京市信 息化工作先进单位 二 2006年度北京市信息化工作 决策支持奖 二 2006年度北京市政务专网优秀运维 单位 等多项奖励三 北京市防汛抗旱及水资源指挥 调度中心 通过验收,正式投入使用三实现了 通信 监管中心二信息交换中心二指挥调度中心二信息发布中心 的建设目标,获 2006信息化北京十大应用 成果 入围奖三开始建设‘北京市水资源配置管理系 统“ 三利用信息化手段理清基础数据和职责完善水务局决策信息服务系统,已接入市水务局信息平台和市 长决策平台三(王民洲)?超额完成河湖治理任务? 城市水环境出现由量变 到质变的局面三实施城中心区水源置换和 六海 水质改善工程,中南海水质稳步提高三完成凉水河下段河道治理,凉水河水质开始还清,清河下段河道治理开工建设三完成北护城河二坝河二清河导流渠二仰山大沟河道治理,奥运主场馆周边水系实现水环境治理目标三永定河二潮白河二温榆河生态治理效果明显三全市二类二三类水质(饮用水源水质)河道首次达到56%三 河道治理全市六环以内52条河道,总长520k m 三已治理市管河道25条290k m ,区管河道150k m ,基本治理80k m 三2006年河道治理完成6条45.4k m 河道治理,完成3条26k m 河道治理主体工程三 (王民洲) ?污水处理? 2006年污水处理工作加强对污水处理 厂的监管,对污水处理厂的进水二出水质和脱水泥饼进行监测,全年共获监测数据1.4万个三在污水处理 厂安装自动在线监测仪,实现市区污水处理厂实时在 线监测三开展‘污水处理厂监管体系“研究,提出监管体系框架和监管指标三2006年市区9座污水处理 厂处理污水达7.4亿m 3 ,郊区卫星城14座污水处理 厂处理污水达1.5亿m 3 ,污水处理率达到90%三 (王民洲) ?再生水利用? 2006年全年利用再生水达3.6亿 m 3三其中,工业利用1亿m 3,农业利用1.9亿m 3 ,河湖景观利用0.5亿m 3,市政杂用0.2亿m 3三清河再生水厂设计规模8万t /d ,2006年10月通水试运 行三吴家村再生水厂设计规模4万t /d ,正在建设中三年底完成建设82k m 中水管线三再生水生产能力达到 每日33.5万m 3 ,再生水管线超过330k m 三建成小红 门再生水提升泵站,泵站提升能力为30万m 3 /d 三城市河湖高碑店再生水补水工程天坛南门 八一湖输水 管线全长11.8k m 已全部完成,八一湖 京西电厂引 水工程管线接近尾声三开工建设圆明园再生水利用工程三编制了‘城市园林利用再生水规划“,为再生水大规模进入园林绿地打下了基础三(王民洲) ?消除排水设施隐患? 完成排水管网安全隐患标图, 制订了排水管网安全隐患消除2年计划三解决超负荷运行管道10k m 三完成改造老化管道6项2.1k m 三新安装10个有毒二有害气体自动监测仪,总数达到12个,实时对管道有毒二有害气体的安全隐患进行监控三加强设施巡查力度,根据设施情况,分别确定巡查频率,确保设施安全运行三同时制定排水管道应急抢险预案,确保排水管道险情及时得到处理三 (王民洲)?南水北调完成年度建设任务? 控制性工程西四环 暗涵基本贯通三暗涵已成功穿越桥梁23座二河流4 条,穿越电力二电信二天然气二供水二供热及雨污水等管道52处,通过第三方监测资料表明,西四环主路二桥梁的变形监测数据均控制在允许范围内三已评定单元工程优良率为92.5%二分部工程优良率为 100%,实现安全生产580天三全面完成地面拆迁任 务,地下专项拆迁进度加快,二衬浇筑完成4k m 三三座P C C P 管厂建成投产三由于直径4m 的P C - C P 管在国内首次使用,进行了P C C P 管道试生产及现场安装实验,开展了P C C P 管道技术攻关,攻克了P C C P 管道设计及制造过程中的一系列难题三2006年年底已实现P C C P 管道规模生产,累计生产成品管 5000节,累计完成管道安装700节(2?1750m ) 三(王民洲)?建立应对突发水污染应急联动机制? 编制了‘北 京市城市水源系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及‘北京市饮用水源突发污染事件行动方案“,完成‘密云水库及上游河道供水安全应急预案“等8个子应急预案三落实应对水污染突发事件预案,重点区域储备了必要的应急物资,组织开展了应对水污染突发事件演练三2006年北京市境内和上游共发生6起水污染突发事 件,通过启动应急预案,反应及时,措施到位,没有造成水污染后果三 (王民洲) 2 33地一方一水一利

南水北调的不利影响

南水北调中的不利影响分析 摘要: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水文历史上的一项重大的战略工程,建成后将对我国的农业、水利、经济建设等带来了一些积极影响。但南水北调工程自提出之日也饱受社会争议,本文将从环境意义、经济效益、社会因素、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阐述南水北调的不利影响,以及面对南水北调当前的形式,提出一些个人的建议。 关键词:南水北调、不利因素、建议 由于地理及历史原因,我国长期处于南涝北旱的状况,南水北调总体规划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南水北调工程通过此跨流域的水资源调配,以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以达到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人为改变水文环境,破坏水文平衡 众所周知,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因素,是由于亿万年来的自然条件所决定的,所涉及的因素复杂多变,才得以渐渐形成了现在的自然环境,在这一过程中,外界因素的影响是巨大的,人类的活动在有文明的几千年前得以扩大,准确的说,应该是在工业革命之后,短短两百年左右的时间,在这一时期内,人类用其所掌握的大机械对自然环境进行无休止的大规模改变,以达到“让自然适应人类”而非“人类适应自然”的目的。 南水北调的根本目的,就在于补充北方相对缺乏的水资源,但是北方缺水,是由于自然环境因素所决定,在南方,虽然有着长江、珠江、湘江、澜沧江等一系列大河,但是我们的水资源真的就很丰富吗?其实不竟然,所谓的丰富,其实只是相对而言罢了,南方虽然表面上看似水资源丰富,但实际上,南方对于水的消耗同样巨大,换而言之,那就是南方需要维持目前的水量甚至更多的水,才能维持现在的水量平衡。我国南、北方同属夏季季风气候,夏季雨量充沛,冬季雨量减少,如此一来,南北方缺水在同一个时期,北方紧缺水的时候,南方也未能提供足够多的水来支持,如果所调水量过大,势必造成南方缺水了。 近几年来,南方城市缺水屡见于报端,而且呈逐年加剧状况,与此同时,南方大面积干

南水北调的利弊分析

南水北调的利弊分析 利:1.解决北方缺水,缓解北方缺水的状况,为北方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2.增加水资源承载能力,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很不均匀,北方水资源紧缺,南方洪水频发。通过南水北调工程能实现现有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既保证缺水地区人们生活用水及工农业生产用水需要又有效地缓解南方洪涝灾害。 3.加快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基于工程建设需要,如交通、水利等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建设必定带动当地社会的快速发展。带动旅游资源的充分开发。 4.改善因缺水而恶化的环境,改善北方部分地区的饮水质量。南水北调能让北方缺水的尴尬状况有所改变,让北方部分地区的饮水问题改善。 5.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生产力,拉大内需和扩大就业。南水北调工程对北方的工农业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让北方工农业急需用水缺水的问题得以缓解,促进工农业的发展。实施南水北调工程能通过改善水资源条件,促进潜在生产能力形成现实的经济增长。南水北调工程十分浩大,这就提供了很多的工作岗位,拉动内需。 弊:1.南水北调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而且回收成本缓慢,对我国的财政是个负 担。 2.南水北调需要大量的移民工作,让许多人被迫离开熟悉多年的家乡,这对很多人都是很难适应的,尤其是家乡情怀浓重的老人家。 3.对少数民族居住区文化、宗教信仰的冲击。西线一期工程涉及藏族群众聚居区,这些地区藏族同胞由于历史原因,迄今基本都信仰藏传佛教。工程的实施对藏传佛教教义宣传内容产生冲击与影响,并进而引起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的反应。 4.工程涉及高原脆弱生态环境减少森林植被面积,植被涵养水能力减弱,干旱、沙漠、荒漠化的面积扩大。对汉江中下游水环境造成影响,使汉江中下游水环境容量减少,汉江中下游水体产生富营养化问题,给汉江中下游水生生物与鱼类资源带来不利影响。

北京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专项设施迁建项目变更管理办法

北京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专项设施迁建 项目变更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北京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专项设施迁建(以下简称迁建)的建设管理,规范迁建工程变更管理程序,保证迁建质量和进度,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参照北京市《市政工程监理规程》(DBJ01-41-2002)等行业规范,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工程变更是指在迁建实施过程中,与原合同相比,在工程材料、工程质量标准、设施构造、技术指标、施工工艺、施工方法等发生变化时所进行的修改和为配合北京市南水北调主体工程施工临时增加的项目。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北京市南水北调工程拆迁办公室(以下简称建设单位)组织实施的北京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专项设施迁建工程变更。 第二章工程变更管理原则 第四条工程变更应按照先批准,后实施的原则进行。 第五条工程变更管理遵循程序规范、权责明确、论证科学、审批严格的原则,做到保证迁建质量、工期和安全,合理控制迁建投资。 第三章工程变更审批流程 第六条工程变更审批权限在建设单位;建设单位根据工程变更内容及资金情况,可以其上级主管单位报批。 第七条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各方均有权提出变更。

第八条建设单位提出变更,以会议纪要形式下发各参建单位,必要时设计单位依据会议纪要编制设计文件。监理单位根据会议纪要(或及设计文件)签发《工程变更通知》。 第九条设计单位提出变更,在取得建设单位的同意后下发设计文件至建设单位,建设单位转发监理单位。监理单位根据设计文件签发《工程变更通知》。第十条监理单位提出变更,必要时经设计单位同意,以书面形式报建设单位批准后,由监理单位签发《工程变更通知》。 第十一条施工单位提出变更,应填写《工程变更申请报告》,监理单位审批同意后(必要时经设计单位同意),报建设单位批准同意后,由监理单位签发《工程变更通知》。 第十二条施工单位接到变更通知后一般应在14天内完成工程变更单的填报工作并逐级上报监理和建设单位、监理和建设单位分别在14天内办理完相关审批手续,签发《工程变更单》。 第十三条《工程变更单》及附件的主要内容包括: 1、变更的项目名称 2、发生变更的原因及理由 3、变更的范围及内容 4、变更的方案就工程预算书 第十四条施工单位依据《工程变更单》进行变更内容的实施。 第十五条工程变更后工程量的确定原则 工程变更的工程量由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共同确认。 第十六条工程变更后单价的确定原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