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 糖 代 谢.练习题

第六章 糖 代 谢.练习题

第六章 糖 代 谢.练习题
第六章 糖 代 谢.练习题

第六章糖代谢

一、名词解释

1.糖有氧氧化 2.糖原合成 3.糖酵解

4.三羧酸循环 5.糖异生 6.磷酸戊糖途径

二、填空题

1.糖酵解途径的反应全部在_________进行。

2.由于成熟红细胞没有_________,完全依赖_________供给能量。

3.人体主要通过_________途径,为核酸的生物合成提供_________。

4.三羧酸循环中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为反应的关键酶,一次三羧酸循环可有_________次脱氢过程和_________次底物水平磷酸化过程。

5.糖异生的主要器官是_________和_________,原料为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6.糖原合成时,葡萄糖的供体形式是_________。

7.1分子丙酮酸彻底氧化产生_________分子ATP。

三、选择题

1.可使血糖浓度下降的激素是:

A肾上腺素B胰高糖素C胰岛素

D糖皮质激素E生长素

2.主要发生在线粒体中的代谢途径是:

A.糖酵解途径B.三羧酸循环C.磷酸戊糖途径D.脂肪酸合成 E.乳酸循环

3.糖在体内的主干代谢途径是

A.有氧氧化

B.酵解途径

C.戊糖途径

D.合成糖原

E.转变成脂肪

4.关于乳酸循环描述不正确的是:

A.有助于防止酸中毒的发生 B.有助于维持血糖浓度

C.有助于糖异生作用 D.有助于机体供氧

E.有助于乳酸再利用

5.关于糖的有氧氧化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A.糖有氧氧化的产物是CO2和H2O

B.糖有氧氧化是细胞获得能量的主要方式

C.三羧酸循环是三大营养物质相互转变的途径 D.有氧氧化在胞浆中进行

E.葡萄糖氧化成CO2和H2O时可生成36或38个ATP

6.氨基酸生成糖的途径是下列哪种途径:

A.糖有氧氧化 B.糖酵解

C. 糖原分解 D.糖原合成

E. 糖异生

7.关于三羧酸循环下列的叙述哪项不正确:

A.产生NADH和FADH B.有GTP生成

C.把一分子乙酰基氧化为CO2和H2O D.提供草酰乙酸

E.在无氧条件下它不能运转

8.糖异生的主要生理意义在于:

A.防止酸中毒 B.由乳酸等物质转变为糖原

C.更新肝糖原 D.维持饥饿情况下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

E.保证机体在缺氧时获得能量

9.调节人体血糖浓度最重要的器官:

A.心 B.肝 C.脾 D.肺E.肾10.1分子葡萄糖进行有氧氧化时共有几次底物水平磷酸化:

A.2 B.3 C.4 D.5 E.6 11.下列关于NADPH功能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为脂肪酸合成提供氢原子 B.参与还原性代谢反应

C.维持谷胱甘肽的还原状态 D.直接经电子传递链氧化供能

E.为胆固醇合成提供氢原子

12.糖原合成过程的限速酶是:

A.糖原合酶B.糖原磷酸化酶C.丙酮酸脱氢酶系D.磷酸果糖激酶 E.柠檬酸合酶

13.关于糖酵解的叙述错误的是:

A.整个反应过程不耗氧 B.该反应的终产物是乳酸

C.可净生成少量ATP D.无脱氢反应,不产生NADH+H+

E.是成熟红细胞获得能量的主要方式

14.空腹血糖的正常浓度是:

A.3.31~5.61/L

B.3.89~6.11/L

C.4.44~6,67/L

D.5.56~7.61/L

E.6.66~8.88/L A.糖酵解途径 B.糖有氧氧化途径 C.磷酸戊糖途径 D.糖异生途径 E.糖原合成途径

15.人体所需能量主要来源于:

16.无氧时葡萄糖氧化分解生成乳酸途径是:

17.为体内多种物质合成提供NADPH的是:

18.需将葡萄糖活化成UDPG才能进行的是:

19.将乳酸、甘油、氨基酸转变为糖的途径是:

20.临床所称的血糖是指血液中的

A.葡萄糖

B.果糖

C.半乳糖

D.蔗糖

E.所有糖类

四、问答题

1.糖有氧氧化的主要生理意义是什么?

2.肌糖原分解可以补充血糖浓度吗?

3.机体是如何维持血糖浓度相对恒定的?

4.比较糖酵解与糖有氧氧化有何不同?

二、填空题

1.细胞液

2.线粒体;糖酵解

3.磷酸戊糖;核糖

4.柠檬酸合成酶;异柠檬酸脱氢酶系;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4;1

5.肝;肾;甘油;乳酸等有机酸;生糖氨基酸

6.UDPG

7.15

三、选择题

1.C

2.B

3.B

4.D

5.D

6.E

7.D

8.D

9.B 10.E 11.D 12.A 13.D 14.B 15.B

16.A 17.C 18.E 19.D 20.A

四、问答题

1.(1)是机体获得能量的主要方式;

(2)三羧酸循环是三大营养物质彻底氧化分解的共同途径;

(3)三羧酸循环是三大物质代谢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枢纽。

2.肌肉组织中不存在葡萄糖-6-磷酸酶,故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为葡萄糖补充血糖浓度。但肌糖原可经糖酵解作用生成乳酸,后者经血循环进入肝,经糖异生作用转变为葡萄糖,释放

入血,可以补充血糖浓度。

3.血糖有多条来源和去路,二者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共同维持血糖浓度的动态平衡。血糖的主要来源有:食物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原分解,糖异生作用。血糖的主要去路是:氧化分解,合成糖原,合成脂肪,转变为氨基酸等其他物质。血糖的各条代谢途径受升糖激素和降糖激素两大类激素的调节控制;肝对血糖浓度的稳定也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4.(1)反应条件不同:糖酵解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有氧氧化在有氧条件下进行;

(2)代谢部位不同:糖酵解在胞浆中进行,有氧氧化的不同阶段分别在胞浆和线粒体中进行;(3)生成之丙酮酸的代谢去向不同:糖酵解中丙酮酸加氢还原为乳酸,有氧氧化中丙酮酸继续氧化脱羧,生成乙酰辅酶A后进入三羧酸循环;

(4)ATP的生成方式和数量不同:糖酵解以底物水平磷酸化方式生成ATP,净生成2分子ATP;有氧氧化主要以氧化磷酸化方式生成ATP,净生成38(或36)分子ATP;

(5)终产物不同:糖酵解终产物为乳酸,有氧氧化终产物为CO2和H2O;

(6)主要生理意义不同:糖酵解是机体在缺氧条件下供应能量的重要方式,有氧氧化是机体供应能量的主要方式。

糖的分解代谢

第八章(糖代谢)习题 一、选择题(指出下列各题中哪个是错的) 1.关于糖酵解 a.Mg2+与A TP形成复合物Mg2+-A TP参加磷酸化反应b.碘乙酸可阻抑糖酵解途径 c.砷酸盐可抑制糖酵解进行 d.2,3—二磷酸甘油酸作为辅因子起作用 e.最重要的调节酶是磷酸呆糖激酶 2.关于三羧酸循环 a.是糖、脂肪及蛋白质分解的最终途径 b.丙酮酸脱氢酶系分布在线粒体基质中 c.乙酰CoA及NADH可抑制丙酮酸脱氢酶系 d.环中所生成的苹果酸为L型 e.受A TP/ADP比值的调节 3.关于磷酸戊糖途径 a.碘乙酸及氟化物可抑制糖的氧化 b.6—磷酸葡萄糖脱氢的受体是NADP+ c.转酮酶需要TPP作为辅酶 d.该途径与光合作用碳代谢相通 e.5—磷酸核糖是联系核苷酸及核酸代谢的关键分子4.关于糖醛酸途径 a.参与糖醛酸合成的核苷酸为UTP b.由UDP-糖醛酸可合成黏多糖 c.人体内UDP-糖醛酸可以转化为抗坏血酸 d.糖醛酸途径与磷酸戊糖途径相通 e.糖醛酸具有解毒作用 二、判断是非(正确的写对,错误的写错) 1.发酵可以在活细胞外进行。 2.催化A TP分子中的磷酰基转移到受体上的酶称为激酶。 3.变位酶和差向异构酶是同工酶。 4.葡萄糖激酶受.G-6-P负调控。 5.动物体中乙酰CoA不能作为糖异生的物质。 6.分解糖原的去分枝酶和转移酶是同一个酶。 7.糖原合成时需要糖原起始合成酶及引发蛋白参与。 8.1,6—二磷酸果糖是磷酸果糖激酶的别构活化剂,可消除A TP对它的制。9.控制糖异生途径关键步骤的酶是丙酮酸羧化酶。 10.合成果聚糖的前体物质是蔗糖。 11.柠檬酸循环是分解与合成的两用途径。 ]2.转醛酶的作用机理中的关键步骤是形成希夫氏碱。 13.在糖类物质代谢中最重要的糖核苷酸是ADPG。 14.合成支链淀粉a(1→6)键的酶是R酶。 15.淀粉、糖原、纤维素的生物合成均需“引物”存在。 16.线粒体中存在两种异柠檬酸脱氢酶分别以NAD+和NADP+为电子受体。17.联系糖原异生作用与三羧酸循环的酶是丙酮酸羧化酶。 18.糖原异生作用的关键反应是草酰乙酸形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的反应。

生物化学糖代谢知识点总结

各种组织细胞 体循环小肠肠腔 第六章糖代谢 糖(carbohydrates)即碳水化合物,是指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衍生物或多聚物。 根据其水解产物的情况,糖主要可分为以下四大类: 单糖:葡萄糖(G )、果糖(F ),半乳糖(Gal ),核糖 双糖:麦芽糖(G-G ),蔗糖(G-F ),乳糖(G-Gal ) 多糖:淀粉,糖原(Gn ),纤维素 结合糖: 糖脂 ,糖蛋白 其中一些多糖的生理功能如下: 淀粉:植物中养分的储存形式 糖原:动物体内葡萄糖的储存形式 纤维素:作为植物的骨架 一、糖的生理功能 1. 氧化供能 2. 机体重要的碳源 3. 参与组成机体组织结构,调节细胞信息传递,形成生物活性物质,构成具有生理功能的糖蛋白。 二、糖代谢概况——分解、储存、合成 三、糖的消化吸收 食物中糖的存在形式以淀粉为主。 1.消化消化部位:主要在小肠,少量在口腔。 消化过程:口腔 胃肠腔肠黏膜上皮细胞刷状缘 吸收部位:小肠上段 吸收形式:单糖 吸收机制:依赖Na+依赖型葡萄糖转运体(SGLT )转运。 2.吸收吸收途径:

第二阶段:丙酮酸的氧化脱羧 第三阶段:三羧酸循环 第四阶段:氧化磷酸化 CO 2 NADH+FADH 2 H 2 O [O] TAC 循环 ATP ADP 变 五、糖的有氧氧化 1、反应过程 -1 NAD + 乳 酸 NADH+H + 调节方式 ① 别构调节 ② 共价修饰调 第一阶段:糖酵解途径 G (Gn ) 丙酮酸乙酰CoA 胞液 线粒体

○1糖酵解途径(同糖酵解,略) ②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为乙酰CoA (acetyl CoA)。 总反应式: ③乙酰CoA 进入柠檬酸循环及氧化磷酸化生成ATP 概述: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 TAC )也称为柠檬酸循环或 Krebs 循环,这是因为循环反应中第一个中间产物是含三个羧基的柠檬酸。它由一连串反应组成。 反应部位:所有的反应均在线粒体(mitochondria)中进行。 涉及反应和物质:经过一轮循环,乙酰CoA 的2个碳原子被氧化成CO 2;在循 环中有1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可生成1分子ATP ;有4次脱氢反应,氢的接受体分别为NAD +或FAD ,生成3分子NADH+H+和1分子FADH2。 总反应式:1乙酰CoA + 3NAD + + FAD + GDP + Pi + 2H 2O2CO 2 + 3(NADH+H + ) + FADH 2 + CoA + GTP 特点:整个循环反应为不可逆反应 生理意义:1. 柠檬酸循环是三大营养物质分解产能的共同通路 。 2. 柠檬酸循环是糖、脂肪、氨基酸代谢联系的枢纽。 丙酮酸乙酰CoA + +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拜糖平说明书

拜糖平(阿卡波糖片)说明书 【药品名称】通用名:阿卡波糖片商品名:拜糖平英文名:Acarbose Tablets 汉语拼音:Akɑbo TɑnɡPiɑn 本品主要成份是阿卡波糖,其主要成份为O-4,6-双脱氧-4[[(1S,4R,5S,6S)4,5,6-三羟基-3-(羟基甲基)-2-环己烯]氨基]-(-D-吡喃葡糖基(1→4)-O-(-D-吡喃葡糖基(1→4)-D-吡喃葡萄糖。 【性状】本品为类白色或淡黄色片。 【药理作用】本品为口服降血糖药。其降糖作用的机制是抑制小肠壁细胞和寡糖竞争,而与a-葡萄糖苷酶可逆性地结合,抑制酶的活性,从而延缓碳水化合物的降解,造成肠道葡萄糖的吸收缓慢,降低餐后血糖的升高。 【药代动力学】本药口服后很少被吸收,避免了吸收所致的不良反应,其原形生物利用度仅为1%~2%,口服200mg 后,t1/2 为小时,消除t1/2 为小时,血浆蛋白结合率低,主要在肠道降解或以原形方式随粪便排泄,8 小时减少50%,长期服用未见积蓄。 【适应症】配合饮食控制治疗2 型糖尿病。 【用法用量】用餐前即刻整片吞服或与前几口食物一起咀嚼服用,剂量因人而异。一般推荐剂量为:起始剂量为每次50mg,每日3 次。以后逐渐增加至每次,每日3 次。个别情况下,可增至每次,每日3 次。或遵医嘱。 【不良反应】常有胃肠胀气和肠鸣音,偶有腹泻,极少见有腹痛。如果不控制饮食,则胃肠道副作用可能加重。如果控制饮食后仍有严重不适的症状,应咨询医生以便暂时或长期减小剂量。个别病例可能出现诸如红斑、皮疹和荨麻疹等皮肤过敏反应。 【禁忌】(1)对阿卡波糖过敏者禁用。(2)糖尿病昏迷及昏迷前期,酸中毒或酮症患者禁用。(3)有明显消化和吸收障碍的慢性胃肠功能紊乱患者禁

生物化学习题集:第五章 糖 代 谢

第五章糖代谢 一、知识要点 (一)糖酵解途径: 糖酵解途径中,葡萄糖在一系列酶的催化下,经10步反应降解为2分子丙酮酸,同时产生2分子NADH+H+和2分子A TP。 主要步骤为(1)葡萄糖磷酸化形成二磷酸果糖;(2)二磷酸果糖分解成为磷酸甘油醛和磷酸二羟丙酮,二者可以互变;(3)磷酸甘油醛脱去2H 及磷酸变成丙酮酸,脱去的2H被NAD+所接受,形成NADH+H+。 (二)丙酮酸的去路: (1)有氧条件下,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转变为乙酰辅酶A,同时产生1分子NADH+H+。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最后氧化为CO2和H2O。 (2)在厌氧条件下,可生成乳酸和乙醇。同时NAD+得到再生,使酵解过程持续进行。 (三)三羧酸循环: 在线粒体基质中,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的乙酰辅酶A,再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进入三羧酸循环。柠檬酸经脱水加水转变成异柠檬酸,异柠檬酸经连续两次脱羧和脱羧生成琥珀酰CoA;琥珀酰CoA发生底物水平磷酸化产生1分子GTP和琥珀酸;琥珀酸再脱氢,加水及再脱氢作用依次变成延胡索酸,苹果酸及循环开始的草酰乙酸。三羧酸循环每循环一次放出2 分子CO2,产生3分子NADH+H+,和一分子FADH2。 (四)磷酸戊糖途径: 在胞质中,在磷酸戊糖途径中磷酸葡萄糖经氧化阶段和非氧化阶段被氧化分解为CO2,同时产生NADPH + H+。 其主要过程是G-6-P脱氧生成6-磷酸葡萄糖酸,再脱氢,脱羧生成核酮糖-5-磷酸。6分子核酮糖-5-磷酸经转酮反应和转醛反应生成5分子6- 磷酸葡萄糖。中间产物甘油醛-3-磷酸,果糖-6-磷酸与糖酵解相衔接;核糖-5-磷酸是合成核酸的原料,4-磷酸赤藓糖参与芳香族氨基酸的合成;NADPH+H+提供各种合成代谢所需要的还原力。 (五)糖异生作用: 非糖物质如丙酮酸,草酰乙酸和乳酸等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合成糖的过程,称为糖异生作用。糖异生作用不是糖酵解的逆反应,因为要克服糖酵解的三个不可逆反应,且反应过程是在线粒体和细胞液中进行的。2分子乳酸经糖异生转变为1分子葡萄糖需消耗4分子ATP和2分子GTP。 (六)蔗糖和淀粉的生物合成 在蔗糖和多糖合成代谢中糖核苷酸起重要作用,糖核苷酸是单糖与核苷酸通过磷酸酯键结合所形成的化合物。在植物体中主要以UDPG为葡萄糖供体,由蔗糖磷酸合酶催化蔗糖的合成;淀粉的合成以ADPG或UDPG 为葡萄糖供体,小分子寡糖引物为葡萄糖受体,淀粉合酶催化直链淀粉合成,Q酶催化分枝淀粉合成。

糖代谢论文

糖代谢 摘要:糖是一类化学本质为多羟醛或多羟酮及其衍生物的有机化合物.在人体内糖的主要形式是葡萄糖(glucose,Glc)及糖原(glycogen,Gn).葡萄糖是糖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在机体糖代谢中占据主要地位;糖原是葡萄糖的多聚体,包括肝糖原、肌糖原和肾糖原等,是糖在体内的储存形式.葡萄糖与糖原都能在体内氧化提供能量.食物中的糖是机体中糖的主要来源,被人体摄入经消化成单糖吸收后,经血液运输到各组织细胞进行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机体内糖的代谢途径主要有葡萄糖的无氧酵解、有氧氧化、磷酸戊糖途径、糖原合成与糖原分解、糖异生以及其他己糖代谢等. 关键词:糖的消化和吸收血糖糖的无氧酵解糖的有氧氧化磷酸戊糖途径糖异生作用糖蛋白与蛋白聚糖 糖的消化和吸收 食物中的糖主要是淀粉,另外包括一些双糖及单糖。多糖及双糖都必须经过酶的催化水解成单糖才能被吸收。食物中的淀粉经唾液中的α淀粉酶作用,催化淀粉中α-1,4-糖苷键的水解,产物是葡萄糖、麦芽糖、麦芽寡糖及糊精。由于食物在口腔中停留时间短,淀粉的主要消化部位在小肠。小肠中含有胰腺分泌的α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成麦芽糖、麦芽三糖、α糊精和少量葡萄糖。在小肠黏膜刷状缘上,含有α糊精酶,此酶催化α极限糊精的α-1,4-糖苷键及α-1,6-糖苷键水解,使α-糊精水解成葡萄糖;刷状缘上还有麦芽糖酶可将麦芽三糖及麦芽糖水解为葡萄糖。小肠黏膜还有蔗糖酶和乳糖酶,前者将蔗糖分解成葡萄糖和果糖,后者将乳糖分解成葡萄糖和半乳糖。糖被消化成单糖后的主要吸收部位是小肠上段,己糖尤其是葡萄糖被小肠上皮细胞摄取是一个依赖Na+的耗能的主动摄取过程,有特定的载体参与:在小肠上皮细胞刷状缘上,存在着与细胞膜结合的Na+-葡萄糖联合转运体,当Na+经转运体顺浓度梯度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时,葡萄糖随Na+一起被移入细胞内,这时对葡萄糖而言是逆浓度梯度转运。这个过程的能量是由Na+的浓度梯度(化学势能)提供的,它足以将葡萄糖从低浓度转运到高浓度。当小肠上皮细胞内的葡萄糖浓度增高到一定程度,葡萄糖经小肠上皮细胞基底面单向葡萄糖转运体(unidirectional glucostransporter)顺浓度梯度被动扩散到血液中。小肠上皮细胞内增多的Na+通过钠钾泵(Na+-K+ ATP酶),利用ATP提供的能量,从基底面被泵出小肠上皮细胞外,进入血液,从而降低小肠上皮细胞内Na+浓度,维持刷状缘两侧Na+的浓度梯度,使葡萄糖能不断地被转运。 血糖

生物化学 复习资料 重点+试题 第五章 糖代谢

第五章糖代谢 一、知识要点 (一)糖酵解途径: 糖酵解途径中,葡萄糖在一系列酶的催化下,经10步反应降解为2分子丙酮酸,同时产生2分子NADH+H+与2分子ATP。 主要步骤为(1)葡萄糖磷酸化形成二磷酸果糖;(2)二磷酸果糖分解成为磷酸甘油醛与磷酸二 羟丙酮,二者可以互变;(3)磷酸甘油醛脱去2H及磷酸变成丙酮酸,脱去的2H被NAD+所接受,形成NADH+H+。 (二)丙酮酸的去路: (1)有氧条件下,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转变为乙酰辅酶A,同时产生1分子NADH+H+。 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最后氧化为CO2与H2O。 (2)在厌氧条件下,可生成乳酸与乙醇。同时NAD+得到再生,使酵解过程持续进行。 (三)三羧酸循环: 在线粒体基质中,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的乙酰辅酶A,再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进入三羧酸循环。柠檬酸经脱水加水转变成异柠檬酸,异柠檬酸经连续两次脱羧与脱羧生成琥珀酰CoA; 琥珀酰CoA发生底物水平磷酸化产生1分子GTP与琥珀酸;琥珀酸再脱氢,加水及再脱氢作用依次变成延胡索酸,苹果酸及循环开始的草酰乙酸。三羧酸循环每循环一次放出2分子CO2, 产生3分子NADH+H+,与一分子FADH2。 (四)磷酸戊糖途径: 在胞质中,在磷酸戊糖途径中磷酸葡萄糖经氧化阶段与非氧化阶段被氧化分解为CO2,同时产 生NADPH + H+。 其主要过程就是G-6-P脱氧生成6-磷酸葡萄糖酸,再脱氢,脱羧生成核酮糖-5-磷酸。6分子核酮糖-5-磷酸经转酮反应与转醛反应生成5分子6-磷酸葡萄糖。中间产物甘油醛-3-磷酸,果糖-6-磷酸与糖酵解相衔接;核糖-5-磷酸就是合成核酸的原料,4-磷酸赤藓糖参与芳香族氨基酸的合成;NADPH+H+提供各种合成代谢所需要的还原力。 (五)糖异生作用: 非糖物质如丙酮酸,草酰乙酸与乳酸等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合成糖的过程,称为糖异生作用。 糖异生作用不就是糖酵解的逆反应,因为要克服糖酵解的三个不可逆反应,且反应过程就是在 线粒体与细胞液中进行的。2分子乳酸经糖异生转变为1分子葡萄糖需消耗4分子ATP与2 分子GTP。 (六)蔗糖与淀粉的生物合成 在蔗糖与多糖合成代谢中糖核苷酸起重要作用,糖核苷酸就是单糖与核苷酸通过磷酸酯键结合所形成的化合物。在植物体中主要以UDPG为葡萄糖供体,由蔗糖磷酸合酶催化蔗糖的 合成;淀粉的合成以ADPG或UDPG为葡萄糖供体,小分子寡糖引物为葡萄糖受体,淀粉合酶催化直链淀粉合成,Q酶催化分枝淀粉合成。 糖代谢中有很多变构酶可以调节代谢的速度。酵解途径中的调控酶就是己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与丙酮酸激酶,其中6-磷酸果糖激酶就是关键反应的限速酶;三羧酸反应的调控酶就是柠檬酸合酶,柠檬酸脱氢酶与α-酮戊二酸脱氢酶,柠檬酸合酶就是关键的限速酶。糖异生作用的调控酶有丙酮酸羧激酶,二磷酸果糖磷酸酯酶,磷酸葡萄糖磷酸酯酶。磷酸戊糖途径的调控酶 就是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它们受可逆共价修饰、变构调控及能荷的调控。 二、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糖异生 (glycogenolysis) 2.Q酶 (Q-enzyme) 3.乳酸循环 (lactate cycle) 4.发酵 (fermentation) 5.变构调节 (allosteric regulation)

中国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版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四) 高血糖的药物治疗要点提示●生活方式干预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如血糖控制不达标(HbA1c≥%)则进入药物治疗(A)●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或胰岛素促泌剂可作为单药治疗的选择,其中,二甲双胍是单药治疗的首选(A)●在单药治疗疗效欠佳时,可开始二联治疗、三联治疗或胰岛素多次注射(B) 一口服降糖药物高血糖的药物治疗多基于纠正导致人类血糖升高的两个主要病理生理改变——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受损。根据作用效果的不同,口服降糖药可分为主要以促进胰岛素分泌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磺脲类、格列奈类、DPP-4抑制剂)和通过其他机制降低血糖的药物(双胍类、TZDs、α-糖苷酶抑制剂、SGLT2抑制剂)。磺脲类和格列奈类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DPP-4抑制剂通过减少体内GLP-1的分解、增加GLP-1浓度从而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双胍类的主要药理作用是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TZDs的主要药理作用为改善胰岛素抵抗;α-糖苷酶抑制剂的主要药理作用为延缓碳水化合物在肠道内的消化吸收。SGLT2抑制剂的主要药理作用为通过减少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来增加肾脏葡萄糖的排出。 糖尿病的医学营养治疗和运动治疗是控制2型糖尿病高血糖

的基本措施。在饮食和运动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时应及时采用药物治疗。 2型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的疾病。在2型糖尿病的自然病程中,对外源性的血糖控制手段的依赖会逐渐增大。临床上常需要口服药物间及口服药与注射降糖药间(胰岛素、GLP-1受体激动剂)的联合治疗。 (一)二甲双胍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双胍类药物主要是盐酸二甲双胍。双胍类药物的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和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而降低血糖。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制定的糖尿病诊治指南中均推荐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高血糖的一线用药和药物联合中的基本用药。对临床试验的系统评价显示,二甲双胍的降糖疗效(去除安慰剂效应后)为HbA1c下降%~%,并可减轻体重[101-103]。在我国2型糖尿病人群中开展的临床研究显示,二甲双胍可使HbA1c下降%~%[104-105]。在500~2 000 mg/d剂量范围之间,二甲双胍疗效呈现剂量依赖效应[104,106],在低剂量二甲双胍治疗的基础上联合DPP-4抑制剂的疗效与将二甲双胍的剂量继续增加所获得的血糖改善程度和不良事件发生的比例相似[107-108]。UKPDS结果证明,二甲双胍还可减少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和死亡[78]。在我国伴冠心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开展的针对二甲双胍与磺脲类药物对再发心血管事件影响的临床随机分组对照试验结果

葡萄糖的代谢途径

葡萄糖的代谢途径 在人体内,葡萄糖代谢除了无氧酵解途径以外还有很多其他方式,比如有氧氧化、磷酸戊糖途径、糖原的合成与分解途径、糖异生、糖醛酸途径等。 (一)糖的有氧氧化途径: 1. 概念: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的过程 2. 过程 有氧氧化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胞液反应阶段:从葡萄糖到丙酮酸,反应过程同糖酵解。 糖酵解产物NADH^用于还原丙酮酸生成乳酸,二者进入线粒体氧化。 第二阶段:线粒体中的反应阶段: (1)丙酮酸经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氧化脱羧生成乙酰CoA是关键性的不可逆反应。 其特征是丙酮酸氧化释放的能量以高能硫酯键的形式储存于乙酰CoA中,这是进入三羧酸循 环的开端。 (2)三羧酸循环:三羧酸循环是在线粒体内进行的一系列酶促连续反应,从乙酰CoA 和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到草酰乙酸的再生,构成一次循环过程,其间共进行四次脱氢,脱下的4对氢,经氧化磷酸化生成H20和ATP 2次脱羧产生2分CO2 三羧酸循环的特点是: ①从柠檬酸的合成到a -酮戊二酸的氧化阶段为不可逆反应,故整个循环是不可逆的; ②在循环转运时,其中每一成分既无净分解,也无净合成。但如移去或增加某一成分,则将影响循环速度; ③三羧酸循环氧化乙酰CoA的效率取决于草酰乙酸的浓度; ④每次循环所产生的NADH和FADH2都可通过与之密切联系的呼吸链进行氧化磷酸化以产生ATP; ⑤该循环的限速步骤是异柠檬酸脱氢酶催化的反应,该酶是变构酶,ADP是其激活剂,ATP和NADH是其抑制剂。 (3)氧化磷酸化:线粒体内膜上分布有紧密相连的两种呼吸链,即NADH乎吸链和琥珀 酸呼吸链。呼吸链的功能是把代谢物脱下的氢氧化成水,同时产生大量能量以驱动ATP合成。1个分子的葡萄糖彻底氧化为CO2和H2O可生成36或38个分子的ATP。 3. 生理意义:有氧氧化是糖氧化提供能量的主要方式。

糖代谢论文

合肥学院 2012届生物化学综述 题目糖代谢综述 姓名:崔俏俏 专业:生物工程 班级: 12级生物工程(1)班 学号: 1202011027 指导教师:肖厚荣 2013 年 10 月 22 日

糖代谢综述 摘要 在人体内糖的主要形式是葡萄糖及糖原。葡萄糖是糖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在机体糖代谢中占据主要地位;糖原是葡萄糖的多聚体,包括肝糖原、肌糖原和肾糖原等,是糖在体内的储存形式。葡萄糖与糖原都能在体内氧化提供能量。食物中的糖是机体中糖的主要来源,被人体摄入经消化成单糖吸收后,经血液运输到各组织细胞进行合成代谢很分解代谢。机体内糖的代谢途径主要有葡萄糖的无氧酵解、有氧氧化、磷酸戊糖途径、糖原合成与糖原分解、糖异生以及其他己糖代谢等。 关键词:葡萄糖的无氧酵解;有氧氧化;磷酸戊糖途径;糖原合成与糖原分解;糖异生;糖代谢异常相关疾病。 一、糖的消化和吸收 食物中的糖主要是淀粉,另外包括一些双糖及单糖。多糖及双糖都必须经过酶的催化水解成单糖才能被吸收。食物中的淀粉经唾液中的α淀粉酶作用,催化淀粉中α-1,4-糖苷键的水解,产物是葡萄糖、麦芽糖、麦芽寡糖及糊精。由于食物在口腔中停留时间短,淀粉的主要消化部位在小肠。葡萄糖被小肠上皮细胞摄取是一个依赖Na+的耗能的主动摄取过程。利用ATP提供的能量,从基底面被泵出小肠上皮细胞外,进入血液,从而降低小肠上皮细胞内Na+浓度,维持刷状缘两侧Na+的浓度梯度,使葡萄糖能不断地被转运。 二、糖的无氧酵解 当机体处于相对缺氧情况(如剧烈运动)时,葡萄糖或糖原分解生成乳酸,并产生能量的过程称之为糖的无氧酵解。这个代谢过程常见于运动时的骨骼肌,因与酵母的生醇发酵非常相似,故又称为糖酵解。根据反应特点,可将整个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葡萄糖的磷酸化。第二阶段,磷酸乙糖裂解为磷酸丙糖。第三阶段,磷酸丙糖氧化为丙酮酸。第四阶段,丙酮酸还原为乳酸。葡萄糖的无氧酵解也进行着能量的转换,1分子葡萄糖在缺氧的条件下转变为2分子乳酸,同时伴随着能量的产生,产生2分子ATP;糖原开始1分子葡萄糖单位糖酵解成乳酸,产生3分子ATP。

1糖代谢与脂类代谢的相互关系

1糖代谢与脂类代谢的相互关系 1.糖代谢与脂类代谢的相互关系解答:(1)糖转变为脂肪:糖酵解所产生的磷酸二羟丙同酮还原后形成甘油,丙酮酸氧化脱羧形成乙酰辅酶A是脂肪酸合成的原料,甘油和脂肪酸合成脂肪。(2)脂肪转变为糖:脂肪分解产生的甘油和脂肪酸,可沿不同的途径转变成糖。甘油经磷酸化作用转变成磷酸二羟丙酮,再异构化变成3-磷酸甘油醛,后者沿糖酵解逆反应生成糖;脂肪酸氧化产生乙酰辅酶A,在植物或微生物体内可经乙醛酸循环和糖异生作用生成糖,也可经糖代谢彻底氧化放出能量。(3)能量相互利用:磷酸戊糖途径产生的NADPH直接用于脂肪酸的合成,脂肪分解产生的能量也可用于糖的合成。2.糖代谢与蛋白质代谢的相互关系解答:(1)糖是蛋白质合成的碳源和能源:糖分解代谢产生的丙酮酸、α-酮戊二酸、草酰乙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4-磷酸赤藓糖等是合成氨基酸的碳架。糖分解产生的能量被用于蛋白质的合成。(2)蛋白质分解产物进入糖代谢:蛋白质降解产生的氨基酸经脱氨后生成α-酮酸,α-酮酸进入糖代谢可进一步氧化放出能量,或经糖异生作用生成糖。3.蛋白质代谢与脂类代谢的相互关系解答:(1)脂肪转变为蛋白质:脂肪分解产生的甘油可进一步转变成丙酮酸、α-酮戊二酸、草酰乙酸等,再经过转氨基作用生成氨基酸。脂肪酸氧化产生乙酰辅酶A与草酰乙酸缩合进入三羧酸循环,能产生谷氨酸族和天冬氨酸族氨基酸。(2)蛋白质转变为脂肪:在蛋白质氨基酸中,生糖氨基酸通过丙酮酸转变成甘油,也可以氧化脱羧后转变成乙酰辅酶A,用于脂肪酸合成。生酮氨基酸在代谢反应中能生成乙酰乙酸,由乙酰乙酸缩合成脂肪酸。丝氨酸脱羧后形成胆氨,胆氨甲基化后变成胆碱,后者是合成磷脂的组成成分。4.代谢的区域化有何意义?解答:代谢的区域化是生物代谢的空间特点,该原则普遍适用,而且,越高等的生物,该特点越明显,其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消除酶促反应之间的干扰。(2)使代谢途径中的酶和辅因子得到浓缩,有利于酶促反应进行。(3)使细胞更好地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4)有利于调节能量的分配和转换。

阿卡波糖说明书

拜唐苹(阿卡波糖片) 拜唐苹配合饮食控制用于 . 型糖尿病 . 降低糖耐量低减者的餐后血糖 您认为此药的治疗效果如何? 【主要成分】 拜唐苹主要成分为阿卡波糖 化学名称--双脱氧--[[(S R S S)-三羟基--(羟基甲基)--环已烯--基]氨基]-α-D吡喃葡糖基(→)-D-吡喃葡萄糖 【包装规格】 铝塑水泡眼包装.g片/板板/盒 【用法用量】 用餐前即刻整片吞服或与前几口食物一起咀嚼服用剂量因人而异一般推荐剂量为起始剂量为一次mg(一次片)一日次以后逐渐增加至一次.g(一次片)一日次个别情况下可增加至一次. g(一次片)一日次或遵医嘱 如果病人在服药~周后疗效不明显可以增加剂量如果病人坚持严格的糖尿病饮食仍有不适时就不能再增加剂量有时还需适当减少剂量平均剂量为一次.g一日次 【不良反应】 常有胃肠胀气和肠鸣音偶有腹泻和腹胀极少见有腹痛

如果不遵守规定的饮食控制则胃肠道副作用可能加重如果控制饮食后仍有严重不适的症状应咨询医生以便暂时或长期减小剂量 极个别病例可能出现诸如红斑皮疹和荨麻疹等皮肤过敏反应 极个别病例观察到水肿的发生极个别病例发生轻度肠梗阻或肠梗阻据报道在极个别情况可出现黄疸和/或肝炎合并肝损害在日本发现个别患者发生爆发性肝炎而死亡但是否与阿卡波糖有关还不明确在接受阿卡波糖每日至 mg治疗的患者观察到个别患者发生与临床有关的肝功能检查异常(次超过正常高限参考注意事项部分) 【注意事项】 . 病人应遵医嘱调整剂量 . 个别病人尤其是在使用大剂量时会发生无症状的肝酶升高因此 应考虑在用药的前~个月监测肝酶的变化但停药后肝酶值会恢 复正常 . 拜唐苹可使蔗糖分解为果糖和葡萄糖的速度更加缓慢因此如果发生急性的低血糖不宜使用蔗糖而应该使用葡萄糖纠正低血糖反应 【禁忌】 . 对阿卡波糖和/或非活性成分过敏者 . 有明显消化和吸收障碍的慢性胃肠功能紊乱患者禁用 . 患有由于肠胀气而可能恶化的疾患(如Roemheld综合症严重的疝气肠梗阻和肠溃疡)的病人禁用

糖代谢百度百科

食物中的糖主要是淀粉,另外包括一些双糖及单糖。多糖及双糖都必须经过酶的催化水解成单糖才能被吸收。 食物中的淀粉经唾液中的α淀粉酶 作用,催化淀粉中α-1,4-糖苷键的水解,产物是葡萄糖、麦芽糖、麦芽寡糖及糊精。由于食物在口腔中停留时间短,淀粉的主要消化部位在小肠。小肠中含有胰腺分泌的α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成麦芽糖、麦芽三糖、α糊精和少量葡萄糖。在小肠黏膜刷状缘上,含有α糊精酶,此酶催化α极限糊精的α-1,4-糖苷键及α-1,6- 糖苷键水解,使α-糊精水解成葡萄糖;刷状缘上还有麦芽糖酶可将麦芽三糖及麦芽糖水解为葡萄糖。小肠黏膜还有蔗糖酶和乳糖酶,前者将蔗糖分解成葡萄糖和果糖,后者将乳糖分解成葡萄糖和半乳糖。 糖被消化成单糖后的主要吸收部位是小肠上段,己糖尤其是葡萄糖被小肠上皮细胞摄取是一个依赖Na+的

糖代谢 耗能的主动摄取过程,有特定的载体参与:在小肠上皮细胞刷状缘上,存在着与细胞膜结合的Na+-葡萄糖联合转运体,当Na+经转运体顺浓度梯度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时,葡萄糖随Na+一起被移入细胞内,这时对葡萄糖而言是逆浓度梯度转运。这个过程的能量是由Na+的浓度梯度(化学势能)提供的,它足以将葡萄糖从低浓度转运到高浓度。当小肠上皮细胞内的葡萄糖浓度增高到一定程度,葡萄糖经小肠上皮细胞基底面单向葡萄糖转运体(unidirectional glucose transporter)顺浓度梯度被动扩散到血液中。小肠上皮细胞内增多的Na+通过钠钾泵(Na+-K+ ATP 酶),利用ATP提供的能量,从基底面被泵

出小肠上皮细胞外,进入血液,从而降低小肠上皮细胞内Na+浓度,维持刷状缘两侧Na+的浓度梯度,使葡萄糖能不断地被转运。 编辑本段 血糖 血液中的葡萄糖,称为血糖(blood sugar)。体内血糖浓度是反映机体内糖代谢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正常情况下,血糖浓度是相对恒定的。正常人空腹血浆葡萄糖糖浓度为3.9~6.1mmol/L(葡萄糖氧化酶法)。空腹血浆葡萄糖浓度高于7.0 mmol/L称为高血糖,低于3.9mmol/L 称为低血糖。要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必须保持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的动态平衡。 一、血糖的主要来源及去路 血糖的来源:①食物中的糖是血糖的主要来源;②肝糖原分解是空腹时血糖的直接来源;③非糖物质如甘油、乳酸及生糖氨基酸通过糖异生作用生成葡萄糖,在长期饥饿时作为血糖的来源。

糖代谢

糖代谢 五、名词解释题 1. glycolysis 5. Pasteur effect 2. glycolytic pathway 6. 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 (PPP ) 3. tricarboxylic acid cycle (TAC )7. glyCOgu 4. citric acid cycle 8. glycogenesis 9. gluconeoguesis 17. 糖有氧氧化 10. substrate cycle 18. 糖异生途径 11. lactric acid cycle 19. 糖原累积症 12. blood sugar 20. 活性葡萄糖 13. 三碳途径21. Cori 循环 14. 肝糖原分解22 蚕豆病 15. 级联放大系统23 高血糖 16. Krebs 循环24 低血糖 六、问答题 1. 简述糖酵解的生理意义。 2. 糖的有氧氧化包括哪几个阶段? 3. 述乳酸氧化供能的主要反应及其酶c 4. 试述三羧酸循环的要点及生理意义 5. 试列表比较糖酵解与有氧氧化进行的部位、反应条件、关键酶、产物、能量生成及生理意义。

6. 试述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 7. 机体通过哪些因素调节糖的氧化途径与糖异生途径? 8. 试述丙氨酸异生为葡萄糖的主要反应过程及其酶。 9. 试述乳酸异生为葡萄糖的主要反应过程及其酶。 10. 简述糖异生的生理意义。 11. 糖异生过程是否为糖酵解的逆反应?为什么? 12. 简述乳酸循环形成的原因及其生理意义。 13. 简述肝糖原合成代谢的直接途径与间接途径。 14. 机体如何调节糖原的合成与分解使其有条不紊地进行? 15. 神经冲动如何加速肌糖原的分解? 16. 简述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17. 概述肾上腺素对血糖水平调节的分子机理。 18. 简述6- 磷酸葡萄糖的代谢途径及其在糖代谢中的重要作用。 19. 简述草酰乙酸在糖代谢中的重要作用。 20. 在糖代谢过程中生成的丙酮酸可进人哪些代谢途径? 21. 概述B 族维生素在糖代谢中的重要作用。 22. 在百米短跑时,肌肉收缩产生大量的乳酸,试述该乳酸的主要代谢去向。 23. 试述肝脏在糖代谢中的重要作用。 24. 试述从营养物质的角度,解释为什么减肥者要减少糖类物质的摄入量?(写出有关的代谢途径及其细胞定位、主要反应、关键酶) 1. glycolysis 糖酵解在缺氧情况下,葡萄糖分解为乳酸,产生少量ATP 的过程称为糖酵解。 2. glycolytic pathway 酵解途径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称为酵解

糖代谢作业(1)

糖代谢作业 简答题: 1:分别写出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生成乳酸或乙醇的过程。 葡萄糖→G-6-P→F-6-P→F-1,6-2P→3-磷酸甘油醛与磷酸二氢丙酮 磷酸二氢丙酮→3-磷酸甘油醛 3-磷酸甘油醛→1,3二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PEP→丙酮酯 丙酮酯在乳酸脱氢酶催化下生成乳酸;在乙醇脱氢酶催化下生成乙醇。(详细答案在课本P147页) 2:说明TCA循环的生物学意义。 答: 1)氧化功能,1分子乙酰CoA 通过TCA彻底氧化生成2分子CO2及4分子还原当量,后者可以通过呼吸链氧化成H2O,经氧化磷酸化产生ATP。乙酰CoA通过TCA彻底氧化产生12分子ATP。 2)是三大营养物质彻底氧化分解的共同途径。糖、脂肪及蛋白质氧化分解生成乙酰CoA,最终都通过TAC氧化。 3)是糖、脂肪、氨基酸三大代谢联系的枢纽。 4)可为其他合成代谢提供小分子的前体。 3:三羧酸循环中哪些反应有脱氢、脱羧和脱水?所脱下的氢去路如何? 答:1) 4次脱氢 A 在异柠檬酸氧化脱羧生成α-酮戊二酸的过程中,异柠檬酸脱下2个H,生成了NAD(P)H+H+ 。 B在α-酮戊二酸氧化脱羧反应生成琥珀酰CoA的过程中有脱氢,生成NADH+H+ 。 C 在琥珀酸生成延胡索酸的过程中,琥珀酸脱氢,氢受体为酶的辅基FAD,生成了FADH2 。 D 在草酰乙酸的再生过程中,苹果酸氧化脱氢生成草酰乙酸和NADH+H+ 。 2)两次脱羧 A 异柠檬酸氧化脱羧生成α-酮戊二酸 B α-酮戊二酸氧化脱羧生成琥珀酰CoA 3)脱水 柠檬酸脱水生成顺乌头酸 4:说明生物产能代谢的化学实质。 代谢过程中产生的H+、+e进入呼吸链彻底氧化生成水的同时,ADP偶联磷酸化生成ATP。

肾脏在糖代谢中作用概述

①肾脏在糖代谢中作用概述 基于非传统的讨论,肾脏在维持人体血糖平衡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受各种内分泌激素的调控,通过糖异生释放糖进入血液循环,又通过摄取血液循环中的葡萄糖来满足自身的能量需求,并且在近曲小管水平对原尿中的葡萄糖进行重吸收。在出现高血糖时,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作用也适应性加强,最终导致慢性高血糖,增加了微血管并发症的风险。低血糖时,肾糖释放增加以维持血糖稳定。 除了肝脏,肾脏是唯一能够通过糖异生产生足够多的糖并释放进入血液循环的器官,而且还要负责对血浆进行过滤以及随后对糖进行重吸收或者排泄。 肾脏对糖稳态的调控,其主要机制包括通过糖异生释放糖进入血液循环,又通过摄取血液循环中的葡萄糖来满足自身的能量需求,并且在近曲小管水平对超滤液中的葡萄糖进行重吸收。 肾脏两个方面重要作用:糖原分解以及葡萄糖重吸收 ②糖原分解和糖异生 肾脏释放糖进入血液循环是糖原分解和糖异生的结果。糖原分解是在限速酶糖原磷酸化酶的催化下,糖原从分支的非还原端开始,逐个分解以α- 1.4-糖苷键连接的葡萄糖残基,形成1-磷酸葡萄糖( glucose- 1-phosphatase,G- 1-P) 。G- 1-P 转变为6-磷酸葡萄糖( glucose- 6-phosphatase,G- 6-P) 后,肾含有葡萄糖- 6-磷酸酶,使G- 6-P 水解变成游离葡萄糖。相反,糖异生作用则是非糖物质( 如生糖氨基酸、乳酸、丙酮酸及甘油等) 转变为G- 6-P,随后转换成游离葡萄糖. 关于糖的利用,肾脏可被视作两个独立的器官,糖的摄取和利用主要发生在肾脏髓质,而糖的释放主要局限在肾脏皮质,这些生理过程的分离主要是肾单位中各种酶分布的差异所致。一方面,肾脏髓质的细胞( 就像脑细胞一样) ,含有高活性的葡萄糖磷酸化相关的酶和糖酵解的酶,因此能使葡萄糖磷酸化和糖原积聚。然而,这些细胞缺乏葡萄糖- 6-磷酸酶和其他糖异生相关酶,所以它们不能释放游离葡萄

糖代谢名词解释

糖代谢名词解释参考答案 1.分解代谢反应(catabolic reaction):降解复杂分子为生物体提供小的构件分子和能量 的代谢反应。 2.合成代谢反应(anablic reaction):合成用于细胞维持和生长所需分子的代谢反应。 3.酵解(glycolysis):由10步酶促反应组成的糖分解代谢途径。通过该途径,一分子葡 萄糖转化为两分子丙酮酸,同时净生成两分子ATP和两分子NADH。 4.发酵(fermentation):营养分子(Eg葡萄糖)产能的厌氧降解。在乙醇发酵中,丙酮 酸转化为乙醇和CO2。 5.巴斯德效应(Pasteur effect):氧存在下,酵解速度放慢的现象。 6.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 phosphorlation):ADP或某些其它的核苷-5′—二磷酸的 磷酸化是通过来自一个非核苷酸底物的磷酰基的转移实现的。这种磷酸化与电子的转递链无关。 7.柠檬酸循环(citric acid cycle):也称为三羧酸循环(TAC),Krebs循环。是用于乙酰 CoA中的乙酰基氧化成CO2的酶促反应的循环系统,该循环的第一步是由乙酰CoA 经草酰乙酸缩合形成柠檬酸。 8.回补反应(anaplerotic reaction):酶催化的,补充柠檬酸循环中间代谢物供给的反应, 例如由丙酮酸羧化酶生成草酰乙酸的反应。 9.乙醛酸循环(glyoxylate cycle):是某些植物,细菌和酵母中柠檬酸循环的修改形式, 通过该循环可以收乙乙酰CoA经草酰乙酸净生成葡萄糖。乙醛酸循环绕过了柠檬酸循环中生成两个CO2的步骤 10.戊糖磷酸途径(pentose phosphare parhway):那称为磷酸已糖支路。是一个葡萄糖-6- 磷酸经代谢产生NADPH和核糖-5-磷酸的途径。该途径包括氧化和非氧化两个阶段,在氧化阶段,葡萄糖-6-磷酸转化为核酮糖-5-磷酸和CO2,并生成两分子NADPH;在非氧化阶段,核酮糖-5-磷酸异构化生成核糖-5-磷酸或转化为酵解的两用人才个中间代谢物果糖-6-磷酸和甘油醛-3-磷酸。 11.磷酸解(phosphorolysis)作用::通过在分子内引入一个无机磷酸,形成磷酸脂键而使 原来键断裂的方式。实际上引入了一个磷酰基。 12.尾部生长(tailward growth):一种聚合反应机理经过私有化的单体的头部结合到聚合 的尾部,连接到聚合物尾部的单体的尾部又生成了接下一个单体的受体。 13.糖异生作用(gluconenogenesis):由简单的非糖前体转变为糖的过程。糖异生不是糖 酵解的简单逆转。虽然由丙酮酸开始的糖异生利用了糖酵解中的七步进似平衡反应的逆反应,但还必需利用另外四步酵解中不曾出现的酶促反应,绕过酵解过程中不可逆的三个反应。 14.呼吸电子传递链(respiratory electron-transport chain):由一系列可作为电子载体的酶 复合体和辅助因子构成,可将来自还原型辅酶或底物的电子传递给有氧代谢的最终的电子受体分子氧(O2) 15.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电子从一个底物传递给分子氧的氧化与酶催 化的由ADP和Pi生成ATP与磷酸化相偶联的过程。 16.化学渗透理论(chemiosnotic theory):一种学说,主要论点是底物氧化期间建立的质 子浓度梯度提供了驱动ADP和ATP和Pi形成ATP的能量。 17.解偶联剂(uncoupling agent):一种使电子传递与ADP磷酸化之间的的紧密偶联关 系解除的化合物,Eg2,4-二硝基苯酚。 18.P/O比(P/O ratio):在氧化磷酸化中,每1/2O2被还原成ADP的摩尔数。电子从NADH

拜糖平(阿卡波糖片)说明书版

医药资料推荐 拜糖平(阿卡波糖片)说明书 【药品名称】通用名:阿卡波糖片商品名:拜糖平英文名:Acarbose Tablets汉语拼音:Ak cbo T en g Pi a本品主要成份是阿卡波糖,其主要成份为0-4, 6- 双脱氧- 4[[ (1S,4R,5S,6S4, 5, 6-三羟基-3-(羟基甲基)-2-环己烯]氨基卜(-D- 吡喃葡糖基(1宀4)-O- (-D-吡喃葡糖基(1 T4)-D-吡喃葡萄糖。 【性状】本品为类白色或淡黄色片。 【药理作用】本品为口服降血糖药。其降糖作用的机制是抑制小肠壁细胞和寡糖竞争,而与a-葡萄糖苷酶可逆性地结合,抑制酶的活性,从而延缓碳水化合物的降解,造成肠道葡萄糖的吸收缓慢,降低餐后血糖的升高。 【药代动力学】本药口服后很少被吸收,避免了吸收所致的不良反应,其原形 生物利用度仅为1%?2%,口服200mg后,t1/2为3.7小时,消除t1/2为9.6小时,血浆蛋白结合率低,主要在肠道降解或以原形方式随粪便排泄,8小时减少50%,长期服用未见积蓄。 【适应症】配合饮食控制治疗2型糖尿病。 【用法用量】用餐前即刻整片吞服或与前几口食物一起咀嚼服用,剂量因人而异。一般推荐剂量为:起始剂量为每次50mg,每日3次。以后逐渐增加至每次0.1g,每日3次。个别情况下,可增至每次0.2g,每日3次。或遵医嘱。 【不良反应】常有胃肠胀气和肠鸣音,偶有腹泻,极少见有腹痛。如果不控制饮食,则胃肠道副作用可能加重。如果控制饮食后仍有严重不适的症状,应咨 询医生以便暂时或长期减小剂量。个别病例可能出现诸如红斑、皮疹和荨麻疹 等皮肤过敏反应。 【禁忌】(1)对阿卡波糖过敏者禁用。(2 )糖尿病昏迷及昏迷前期,酸中 毒或酮症患者禁用。(3)有明显消化和吸收障碍的慢性胃肠功能紊乱患者禁 医药资料推荐

5__糖代谢复习题

第五章糖代谢复习题 一、解释下列名词 糖酵解:糖酵解是酶将葡萄糖降解为丙酮酸并伴随ATP生成的过程。是一切有机体中普遍存在的葡萄糖降解途径。三羧酸循环:在有氧的情况下,葡萄糖酵解产生的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形成乙酰CoA(三羧酸循环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 磷酸戊糖途径:在组织中添加酵解抑制剂碘乙酸(抑制3-P-甘油醛脱氢酶)或氟化物(抑制烯醇化酶)等,葡萄糖仍可被消耗;并且C1更容易氧化成CO2;发现了6-P-葡萄糖脱氢酶和6-P-葡萄糖酸脱氢酶及NADP+;发现了五碳糖、六碳糖和七碳糖;说明葡萄糖还有其他代谢途径 乙醇发酵:由葡萄糖转变为乙醇的过程称为酒精发酵。 乳酸发酵:动物在激烈运动时或由于呼吸、循环系统障碍而发生供氧不足时。生长在厌氧或相对厌氧条件下的许多细菌。葡萄糖+2Pi+2ADP 无氧条件 2乳酸+2ATP+2H2O 葡萄糖异生作用:由丙酮酸、草酰乙酸、乳酸等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的过程称为糖异生。1、克服糖酵解的三步不可逆反应。2、糖酵解在细胞液中进行,糖异生则分别在线粒体和细胞液中进行。 糊精:淀粉在唾液α-淀粉酶的催化下生成糊精,葡萄糖和麦芽糖。 极限糊精:极限糊精是指淀粉酶不能再分解的支链淀粉残基 激酶与酯酶: R酶:脱支酶D酶:糖苷转移酶Q酶:分支酶 α-淀粉酶: α-淀粉酶是淀粉内切酶,作用于淀粉分子内部的任意的α-1,4 糖苷键。 β-淀粉酶:是淀粉外切酶,水解α-1,4糖苷键,从淀粉分子非还原端开始,每间隔一个糖苷键进行水解,每次水解出一个麦芽糖分子。 回补反应:可导致草酰乙酸浓度下降,从而影响三羧酸循环的运转,因此必须不断补充才能维持其正常进行,这种补充称为回补反应. 巴斯德效应: 底物水平磷酸化:高能磷酸化合物在酶的作用下将高能磷酸基团转移给ADP合成ATP的过程。 二、问答题 1.何谓糖酵解?发生部位?什么是三羧酸循环?它对于生物体有何重要意义?为什么说三羧酸循环是糖、脂和蛋白质三大物质代谢的共同通路? 糖酵解是酶将葡萄糖降解为丙酮酸并伴随ATP生成的过程。是一切有机体中普遍存在的葡萄糖降解途径。 发生部位:细胞质 在有氧的情况下,葡萄糖酵解产生的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形成乙酰CoA。 意义:与糖酵解构成糖的有氧代谢途径,为机体提供大量的能量,一分子葡萄糖经EMP、TCA循环和呼吸链氧化共可产生32个ATP。TCA循环是糖、脂类、蛋白质代谢联络的枢纽。 TCA循环既是物质分解代谢的组成部分,亦是物质合成的重要步骤,为其他生物合成提供原料。 2.ATP是磷酸果糖激酶的底物。为什么ATP浓度高,反而会抑制磷酸果糖激酶? 在代谢途径中,催化不可逆反应的酶所处的部位是控制代谢反应的有力部位。而糖酵解中有三步反应不可逆,分别由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催化,因此这三种酶对酵解速度起调节作用。 3.PPP途径有几步氧化反应? PPP途径有何特点和生理意义?发生部位? 葡萄糖的氧化脱羧阶段 葡萄糖的氧化脱羧阶段:6-P葡萄糖+2NADP++H2O 5-P-核酮糖+CO2+2NADPH+2H+ 非氧化的分子重排阶段:6×6-P葡萄糖+12NADP++7H2O 6CO2+12NADPH+12H++Pi+ 5×6-P葡萄糖 意义:1)、产生大量的NADPH,为细胞的各种合成反应提供还原剂(力),比如参与脂肪酸和固醇类物质的合成。2)、 NADPH可保证在红细胞中保证谷胱甘肽的还原状态。(防止膜脂过氧化;维持血红素中的Fe2+;)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陷症——贫血病。3)、该途径的中间产物为许多物质的合成提供原料,如:5-P-核糖、核苷酸4-P-赤藓糖、芳香族氨基酸。(5-P-核糖的唯一来源就是PPP途径。) PPP途径广泛存在动、植物细胞内,在细胞质中进行。 4.为什么说6-磷酸葡萄糖是各个糖代谢途径的交叉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