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荷兰农业概况(1)

荷兰农业概况(1)

荷兰农业概况(1)
荷兰农业概况(1)

荷兰农业概况

一、荷兰概况

荷兰王国位于欧洲西部,西、北部濒临北海,海岸线长约1075公里。国土面积狭小,东西长约200公里,南北长约300公里,面积为4.1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我国江苏省的2/5,其中陆地面积不到3.4万平方公里,差不多与海南岛的面积相等。据人口普查,1998年1月的全国人口为1565万,陆地的人口密度为466人/平方公里,是欧洲人口最稠密的国家之一。其中,南荷兰、北荷兰、乌得勒支3省的人口密度分别高达1172人、935人和798人,而人口密度最小的德伦特省也有175人。

荷兰是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荷兰的首都是阿姆斯特丹,人口为71.8万。但是政府所在地在海牙,是各国大使馆和许多国际机构的驻地,人口44.3万。荷兰语为官方语言,但是由于其国际商贸和旅游业高度发达,荷兰至少有3/4的荷兰人会说一门外语,44%的人会说两门外语。

荷兰又称"尼德兰",意为"低地之国",约有1/4的国土低于海平面,不但易受海潮入侵的威胁,也易受境内河流泛滥造成的涝灾。

1927至1932年,在须德海口修筑了32公里长、堤顶平均宽90米的拦海大坝,把围起来的海域变成了面积1240平方公里的大淡水湖(艾瑟尔湖),向大自然夺得了17 350公顷土地,叫做"圩田"。荷兰全年降水大致在750-800毫米之间,除了8月雨量较多外,周年分布比较均匀。荷兰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农业生产不利的方面主要是是光热条件差,7月份平均气温为22℃。同时由于纬度较高(相当于黑龙江的最北部),光照不足,影响大田农作物的生长,据记载,1991年才1530小时。土地平坦而肥沃,主要河流是莱茵河、马斯河(又译默兹河)和斯海尔德河,还有众多的运河。除了运输之外,河流的重点不是灌溉而在于排水。

荷兰河流和运河纵横交错,海陆运输非常方便。1998年,铁路2800公里(其中1870公里为电气化铁路,1800公里为复线),高速公路2300公里,全国平均每平方公里有82公里的铁路、67公里的高速公路;如果加上其他黑色路面,每平方公里道路密度高达3.5公里。欧洲内陆流动的卡车中,荷兰约占70%。"欧洲门户"鹿特丹,人口59万,港口码头东西绵延近40公里,河道两侧高速公路密如蛛网,是世界上最大的转运港,常年货运吞吐量在3亿吨左右,承担着欧盟30%货物的海运量。阿姆斯特丹也是欧洲最重要的港口之一;离其10公里之遥的斯希波尔机场联结世界近230个城市,是欧洲第四大机场,它以其便捷和高效连续许多年被评为"欧洲最佳机场"。荷兰成了名副其实的欧洲分销中心,也是荷兰跻身为世界贸易大国的基本条件。

荷兰的历史充满着人民抗御洪水、抵御海潮侵袭的动人事迹。从公元13世纪起,荷兰农民就开始用挖排水沟的办法排走渍水,开辟出了大片低洼耕地,即"圩田"。那遍布荷兰大地的风车就是历史的见证。1927至1932年,荷兰在须德海口修筑了32公里长、堤顶平均宽90米的拦海大坝,写下人类改造自然光辉的一页。在1950年代,荷兰人民又完成了"三角洲工程",其工程之浩大再一次为世人所瞩目。长期在与洪水的斗争中,国家形成了强大的团结精神和合作的传统,人们形成了利益的共同体。在荷兰,人们的矛盾容易通过谈判达成互相妥协、得到调解,农民很少起来罢工、闹事。这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自下而上的、慎重但比较耗费时间的决策过程,被人们称为"圩田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避免或减少失误,而且一旦人们达成共识,执行起来就几乎一路绿灯,没有障碍。

荷兰历史上最重要的时代是17世纪,被荷兰人称为"黄金时代"。荷兰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共和国,成为世界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与贵族联合掌握政权的国家。荷兰资产阶级政府对世界贸易的重视是当时其他任何国家政府难以比拟的。当时的200万人的荷兰建立起了世界上最庞大的商船队,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贸易和殖民国家。荷兰政府面对着航运业和商业空前兴旺的形势,抓住"商业革命"的契机,把发展世界商贸作为基本国策,积聚了巨额财富?quot;商业是荷兰政府的政治"。

几个世纪以来,荷兰就以"贸易立国"闻名于世。然而荷兰的国内市场狭小,对荷兰来说,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是至关重要的。二战尚

未结束,荷兰就在1944年与比利时、卢森堡结成关税联盟,后来又成为欧洲共同体的创始国(1957年);1991年,欧共体在荷兰通过"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目的是协调成员国的经济政策,实现欧洲内部没有边界的统一市场和单一货币(欧元)。如果以阿姆斯特丹为圆心、1000公里为半径,可以看到荷兰周边的国家几乎都是高收入国家,人口密集并且有3亿之众,比美国还多,这为荷兰提供了世界上难得而独特的市场环境。1999年,荷兰的商品净出口总额达到3930亿美元,位于世界第八。

荷兰的国家货币名称是Guilder,通常译为"荷兰盾"。荷兰将是第一批使用欧元的国家,其转换率确定为2.20371荷兰盾兑换1欧元。2000年6月,荷兰盾与美元的兑换率大致是2.30比1。根据世界银行的资料,就其经济总量而言,荷兰高居世界第12位,1998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 387亿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4 760美元,为世界第18位。

二、农业发展的特点

荷兰国土狭小,资源贫乏,是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但是荷兰经济发达,是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农业强国,在世界农产品市场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归纳起来,荷兰农业有多项的"世界第一"。其中最为突出的是:

1.贸易立国,大进大出,农产品出口率世界第一荷兰进出口额通常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90%以上,其农业的出口率高居世界第一。其特点是:1)人均创汇率高。在1989-1998年的10年里,荷兰每年

平均农业的净出口值(即出口值减去进口值,按粮农组织口径计算)达到138.07亿美元,按农牧渔业以及涉农部门的就业人数平均,每人创汇超过48 691美元,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2)单位面积土地的创汇率高。荷兰的农用地(即耕地和牧场)总面积约197.1万公顷,每公顷的净出口额达到15 008美元,即每平方米农用地1.50美元,更是许多国际望尘莫及。

2.土地生产率名列世界第一荷兰约有25万劳动力直接从事农牧渔业,不足劳动力总数的4%;1998年,荷兰的平均每个劳动力生产谷物5.52吨,土豆29.6吨,肉类11.43吨,蔬菜水果16.87吨。美国农业部按粮农组织的"国际美元"计算的结果表明,1991年荷兰的土地生产率为2468美元/公顷,劳动生产率是44339美元/人。劳动生产率稍逊于美国,但是土地生产率大大高于世界各国,名列世界第一。

3.建立了世界一流的设施农业由于缺乏土地,荷兰投入大量资金建立起世界一流的设施农业,"高投入--更高的产出"成为荷兰农业的又一特点。荷兰的设施农业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1)高标准的水利和防洪设施。须德海拦海大坝工程把围起来的海域变成了1240平方公里的大淡水湖(艾瑟尔湖),向大自然夺得了17350公顷土地;"三角洲工程"的完成,使荷兰高标准防洪大坝和内河堤坝的长度达到了2800公里,堪称世界第一。无数条整齐交错的排水沟渠保护着农田,使低于海平面4至6米的农田也能获得高产,为世界奇观。2)玻璃温室的面积世界最大。全国的玻璃温室面积已经超过1.1万公

顷,占世界温室总面积的1/4以上。特别是在西部的威斯兰地区,温室集中连片,设施先进,以"玻璃城"驰名于世,常年为人们提供种类繁多的花卉、蔬菜和花球茎。

4.通过大进大出,成为人多地少国家高效农业的典型荷兰197.1万公顷的农用地中,耕地89.4万公顷,牧场106.4万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54%),按人均计,分别只有0.058公顷和0.069公顷(分别合0.87亩和1.04亩),低于我国平均水平。但是,荷兰农民通过"大进大出",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改善农业结构,用知识和资金替代土地,大量使用适合自己国情的农业技术,在农牧业生产方面,许多指标名列世界第一、第二(参见下文表2),创造出了常规农业难以想象的高生产率,成为人多地少国家发展高效农业的典型。

三、农业生产结构和对外贸易

19世纪末叶,由于蒸汽船开始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北美和俄国廉价的粮食源源不断地驶往西欧,冲击着欧洲市场,荷兰粮食生产失去了优势。荷兰政府没有采取"保护"政策,开放粮食市场,农民则不失时机地进行了农业结构调整,利用廉价的进口粮大力发展畜牧业,很快使畜牧业成为主导产业。在1970年代,畜牧业与种植业产值之比差不多正好是2:1。后来,由于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配额制度,加上国内环境保护主义者的呼吁,荷兰畜牧业的发展受到限制,园艺业因而迅速发展,其所占份额日渐增大,到1997年,荷兰的畜牧业与种植业产值之比变成了56:44。

荷兰种植业的特点是高度专业化,因而统计资料划分为大田作物

种植业和园艺业,园艺业又可细分为露地花卉、温室花卉、露地蔬菜、温室蔬菜、露地观赏植物等。1995年,大田作物的产量只占农牧业总产值的8.8%,园艺业却占了35.4%。在畜牧业方面,荷兰也分成两类:普通畜牧业指的是主要利用牧场放牧的养牛业、养羊业,占用土地较多;集约型畜牧业主要是指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建立人工饲养环境(室内)的养猪业和养禽业,占地很少。在近十多年里,除了温室园艺业发展稳步上升外,其他各业都因市场需求变化而发生过很大幅度的波动。

表1 荷兰农牧业产值的变化*(1984-1995年)

(单位:亿荷兰盾)

大田农业温室园艺普通畜牧业集约型畜牧业1984/85 14.95/18.3 17.80/21.8 43.70/53.5 15.25/18.7 1988/89 12.70/14.6 24.85/24.7 55.60/55.4 7.30/7.3

1992/93 6.80/7.4 24.20/26.3 48.80/53.0 12.25/13.3

1993/94 9.60/11.3 23.25/27.6 44.75/53.1 6.70/7.9

1994/95 19.00/19.4 27.80/28.4 40.25/41.2 10.75/11.0 1995/96 12.90/14.7 25.00/28.4 35.10/39.9 14.90/17.0

*根据荷兰农业、自然管理和渔业部的资料计算;/左边是产值(亿荷兰盾),右边是所占百分比

1.种植业如前所说,荷兰的种植业主要可分为大田种植业和园艺业。

(1)大田种植业在1980-1996年间,荷兰从事大田生产的农场从

16387个减少到14683个,年平均减少106个;其中,专门从事大田作物生产的农场为11434个。荷兰农场的平均规模为16.8公顷,其中规模小于5公顷的占34.1%,规模大于100公顷的占0.8%,多数集中在围海造田形成的圩田地区。荷兰耕地面积有限,加上光照和积温不足等气候因素,一些大田作物生产的成本较高,有时还影响到产品的质量。荷兰的谷物作物栽培在日益下降,种植面积呈减少的趋势。谷物种植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轮作,产量维持在140至160万吨的水平,波动不大。国内产量只能满足本国需求的1/4到1/3,需要从邻近的国家大量进口。

经营"大田作物"的农场占用的土地约64万公顷。除了谷类作物之外,荷兰的"大田作物"还包括马铃薯、洋葱以及甜菜等作物。这些作物都是大规模连片种植的,单产水平大都在世界的前列(见表2)。1990到1995年,荷兰大田作物的总产值大致保持在35亿荷兰盾的水平上。

马铃薯的产值在波动中有所增长,从14.9亿上升到近17亿荷兰盾。马铃薯生产得到发展,主要原因似乎有两点:一是荷兰的马铃薯加工业发达,加工增值使马铃薯大田生产有利可图,二是着重发展种薯生产。种薯生产的要求较高,因此价值也高,荷兰生产的种薯可远销到欧洲及其他地区的许多国家,据报道,其贸易量约占世界的70%。自1970年以来,饲用的青玉米的生产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仅在

1990-1997年间,面积就从20.2万公顷扩大到23万多公顷。

表2 荷兰部分农作物的单产水平*(1995年)

(单位:公斤/公顷)

单产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倍数

小麦 8 64 3.50

马铃薯 41006 2.65

番茄 466667 16.98

黄瓜 600000 36.92

茄子 340000 20.78

青椒 230000 20.93

*根据粮农组织的资料计算

(2)园艺业荷兰号称"欧洲花园"、"花卉王国"。生产的项目包括花卉和观叶植物、蔬菜、水果和蘑菇,以及培育花球茎、苗木等。在1980-1996年间,荷兰园艺农场的数目在减少,从2万多个下降到15369个。

在荷兰,园艺业以温室花卉、蔬菜为主,露地生产为辅,占农用地面积约6%,其中玻璃温室面积已经达到1.1万公顷。温室大约有40%用于蔬菜生产,35%用于花卉生产,20%用于水果生产,其他生产效益可比露地生产高5-6倍。当然,温室栽培投资很大,玻璃温室每平方米建筑及附属设施的投资约为150荷兰盾,相当于每亩投资人民币45万元人民币。温室内部设施齐全,大都实行电脑控制和调节,生产操作过程已经转向机械化和自动化,包括自动供暖、通风、降温、

灌溉、施肥、喷药、土壤消毒等。许多温室采用无土栽培技术,制钵装土及产品分级采收都有相应的机械装备。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使生产适应市场的需要,温室园艺也在不断进行改造和升级。荷兰的温室大都实行专业化生产,致力于产品的精益求精,力争生产独具一格的优质产品,一个公司或一户花农的几万平方米的温室,往往只生产两三个品种。

荷兰一年四季供应不同的鲜切花达5500多种,不同的盆栽植物2000多种,庭院植物2200多种。郁金香是荷兰的国花,提供给拍卖市场的品种就有200多个。其他著名的花卉种类还有月季、菊花、香石竹、百合、唐菖蒲、水仙等等。荷兰特别重视花卉的改良和选种,还不断引进热带亚热带的花卉,几乎年年都能推出新的品种。荷兰还是欧洲唯一能大规模生产兰花的国家,1993年,仅虎头兰就销往国外5180万枝,价值7740万美元。温室种植花卉的密度通常很高,菊花、香石竹、玫瑰等每年每平方米可生产切花250至300枝,有的可高达500枝。现在荷兰每天向世界出口1700万枝鲜切花和170万盆花。观叶植物也是荷兰园艺业出口收入的重要来源。

荷兰的花卉球茎产业也非常引人注目。1996年,球茎的栽培面积有1.78万公顷,有3000多家公司从事球茎生产,占荷兰农业产量的3.5%。郁金香的栽培面积最大,有8500多公顷,年产球茎30亿个;百合、唐菖蒲、水仙等球茎产量也十分可观,达60亿个。荷兰每年出口的球茎有70亿个,价值7.5亿美元。

荷兰温室里栽种的番茄、黄瓜、甜椒等,普遍采用无土栽培。温

室蔬菜以番茄的面积最大,其次是黄瓜、甜椒和生菜。荷兰的农业科学家培育成了不少特高产的蔬菜品种。温室里,番茄种在10×10cm2 的塑料营养钵里,并且有一定数量的蜜蜂,植株攀缘向上生长可达30米,有效生长期达12个月,每平方米的产量高达60-70公斤。温室黄瓜每株可结50多个黄瓜,在超级市场里,一个黄瓜差不多卖一美元。甜椒植株高度可达3米,每平方米可产30公斤。

荷兰较大规模的蘑菇生产始于1950年代,近几十年里发展较快。荷兰蘑菇农场的平均规模为1400平方米。为了节省宝贵的土地,不少农场利用地下隧道从事蘑菇生产。蘑菇一年四季均可生产,一个周期是3星期,每平方米每周期可生产蘑菇25-30公斤。荷兰的蘑菇产量现已跃居世界第

三,年产约20万吨。

荷兰的水果主要是苹果和梨。现在果农们都已改为低树干品种2.5米,在树干上嫁接,第二年开始结果,每公顷可种4000棵,每公顷产量20吨。

表3 荷兰园艺业的产值(1970-1996年)

(单位:亿荷兰盾)

1970 1980 1990 1994 1995 1996

花卉和观叶植物 5.5 24.31 52.81 65.76 67.03 70.54

蔬菜 11.03 22.71 39.97 38.45 36.52 37.92

花卉球茎 2.84 5.44 7.12 9.11 9.46 9.74

苗木 1.10 3.23 6.86 2.50 2.50 2.51

水果 2.61 3.86 6.99 5.70 5.32 4.66

其他 0.34 2.25 4.53 5.65 6.05 5.45

资料来源: 荷兰农业、自然管理和渔业部

2.畜牧业在荷兰,畜牧业是最重要的农业部门。荷兰虽然人多地少,牧场的面积要比耕地的面积大。如前所说,荷兰的畜牧业大体上分为普通畜牧业(养牛业、养羊业)和集约型畜牧业(养猪业和养禽业)。表4和表5概括地反映了荷兰将近30年里畜牧业发展的情况,其中一些产量的波动大都是受到市场的影响。由于养猪业和养禽业不需要占用很多的土地,增长的幅度比较大。

(1)普通畜牧业荷兰以高度发达的养牛业而驰名,但是由于欧盟农业政策规定了生产配额,不得不限制生产。荷兰1998年饲养的牛为428.3万头,分别比1994年减少了9%。其中奶牛从1990年的187.8万头减少到1998年的161.1万头,平均每年递减1.93%。荷兰奶牛场的平均规模不断扩大,1996年,饲养量大于100头的大型奶牛场有1612个;与此同时,奶牛的平均产奶量从1970年的4332公斤上升到1998年的6890公斤,总产量从1985年的1253万吨下降到1998年的1110万吨。荷兰奶牛的饲养方式是:在半年的时间里,牛日夜在牧场上吃草,在畜栏的半年里,75%的饲料是青贮饲料和干草。荷兰的草场或饲用玉米的干物质产量每公顷可达12-15吨,成为养牛业的基础。牛奶的蛋白质含量高,黄油和奶酪的产量为国内消费量的3倍和5倍。1998年荷兰的牛肉产量为55万吨。

荷兰绵羊的饲养量在减少,从1994年的177万只下降到1998年的139万只,产羊肉2.6万吨;相反,山羊的数量却在增加,同期从6.4万只上升到13.2万只,其中有一半多是奶山羊。此外,荷兰饲养的马也在增加,从1994年的9.73万匹增加到11.36万匹。

(2)集约型畜牧业荷兰养猪的农场在1990年有2.92万个,1996年减少到了2.12万个,但农场规模逐渐扩大。其中,饲养头数不足100头的农场减少了一半多,而多于1000头的则增加了22%,达到了4737个。专门饲养肉猪和母猪的农场也朝更大规模发展。饲养母猪头数不足50头的,从1990年的4855个减少到1996年的1979个,而母猪头数多于250头的农场则增加了40%,接近1600个。欧盟对养猪没有限制,但是荷兰国内对养猪业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提出的要求十分严格,因此养猪业受到了一定的控制。1998年荷兰年饲养的猪约1345万头,比1994年减少了8%,产猪肉167.5万吨。

欧盟对养鸡也没有限制,因此荷兰养鸡业发展非常迅速,饲养技术的提高成效明显。1960年,每只蛋鸡每个平均下蛋210个,1995年达到了301个。肉鸡饲养按标准应当在44天里达到1.7公斤。现在,饲养1万只以上鸡的养鸡场占到总数的4/5以上。1998年全国饲养的鸡大约有9870万只,比1994年增加了7.4%;其中,肉鸡约占57%,比重还在上升;蛋鸡占43%。1998年鸡肉产量72.8万吨,鸡蛋产量62.4万吨。

荷兰还饲养火鸡和鸭,其中火鸡的存栏量约136万只。

表4 荷兰畜牧业的发展变化(1970-1997年)

(单位:万头/只)

1970 1980 1990 1995 1996 1997

牛 431.4 522.6 492.6 465.4 455.1 441.1

奶牛 189.6 235.6 187.8 170.8 166.5 159.1

猪 553.3 1 013.8 1 391.5 1 439.8 1 441.9 1 518.9

绵羊 - - 170.2 167.4 162.7 146.5

蛋鸡 2 530 3 750 4 430 4 024 4 169 4 234

肉鸡 3 010 3 860 4 110 4 383 4 414 4 499

资料来源: 荷兰农业、自然管理和渔业部。- 表示缺资料

表5 荷兰畜牧业的产值(1970-1996年)

(单位:亿荷兰盾)

1970 1980 1990 1994 1995 1996

牛奶 31.03 72.22 79.59 76.30 77.57 74.11

牛肉和小牛肉 15.65 26.82 35.17 36.81 34.16 28.83

猪肉 20.24 36.96 63.21 52.40 54.51 63.97

鸡蛋 3.94 11.92 10.92 8.61 8.08 10.34

鸡肉 5.71 9.12 14.19 13.75 13.35 15.11

其他 - - 5.44 5.57 5.17 5.20

资料来源: 荷兰农业、自然管理和渔业部。- 表示缺资料

3.渔业和林业荷兰有12个渔港,是欧洲第8大渔业生产国;渔获量约52万吨。主要的种类有鲱鱼、鲭鱼、鳕鱼等,主要的渔场是北海、英吉利海峡、大西洋北部、爱尔兰西部和南部、以及苏格兰北部和西部等地。荷兰渔业公司的装备水平从"凡德兹凡"公司可见一斑:这个公司建立于1888年,有150个职员,拥有3艘世界一流的拖网鱼船,船长在88-120米之间,宽14-19米,吃水深度5.5米至8米,24小时冷冻能力130吨到250吨,年营业额达到4000万美元。1996年荷兰鱼产品的出口值14.79亿美元,世界排名第11位;进口值11.42亿美元,净出口达到3.37亿美元。

为了保护资源,近海捕捞量受到一定的限制,内陆淡水养殖业因此迅速发展,现有25个鲶鱼养殖场,年产量45万吨;鳗鱼场10个,产量20万吨;淡水鲑鱼场10个,年产量5万吨。

荷兰是一个少林的国家。全国有森林面积33.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9.8%。

4.农产品加工业荷兰农业部门的突出之点是具有发达的加工业,门类齐全,涉及乳品和肉类加工、鱼贝类加工、鸡蛋加工、马铃薯和蔬菜水果的加工、糖果糕点、油料和谷物加工、酿造和饮料、焙烤食品、调味品和食品配料、运动食品、快餐食品和小吃等等。联合利华(Unilever)和"喜力"(Heineken)啤酒等都是驰名世界的大型跨国企业。食品工业占全国工业产值的27%。农产品加工是农业原料增值的关键环节,并且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1995年,荷兰农业、渔业部门就业的有25.1万人,而农工业的就业人数约58万人;其中,

食品和饮料工业15.2万人,相当于农业劳动力总数的60%左右。1995年农牧业的产值为357.7亿荷兰盾,农产品由于加工实现了大幅度增值,使产值达到了791亿荷兰盾,全行业增值幅度达到121%。

荷兰拥有强大的农产品加工能力,除了本国提供的原料,还大量地加工进口的农产品,大部分往往是加工增值后再出口。许多农产品以原料的形式进口,价格较低;出口的加工品与原料价格相比,增值的幅度十分可观。以大豆为例,荷兰不生产大豆,1993-1995年间,年平均进口大豆414万吨,加上进口大豆产品,每年总花费12.96亿美元;除国内消费外,豆油和豆饼均有净出口,年平均分别达到36.5万吨和82.6万吨,每年的净出口值可达8亿美元。又如啤酒,荷兰生产所需的原料基本上都依靠进口,但是早在1970年代就已经成为啤酒的生产大国,出口迅速增长,净出口量从1980 年的33万吨、1985年的50万吨上升到1997年的81万吨。

5.农业对外贸易"贸易立国"在荷兰有悠久的历史。荷兰人民是善于经商的民族,其外贸战略是"大进大出",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大幅度调整农业结构,大大增强了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实现了巨额的贸易盈余。根据粮农组织的资料,在1961-71年、1971-81年、1981-91年这三个十年里,荷兰农业净出口额以年平均14.5%、15.7%和9.7%的速度持续猛增,从1989年起连续保持农业净出口世界第二的地位,仅次于美国(表6)。荷兰的人均土地面积只有美国的1/12,务农人口也只有美国的1/12。可是,在1989-1998的10年里,荷兰的净出口额大约是美国的66%。所以,按人均计算,按单

位面积土地计算,荷兰农业部门创汇率之高都是其他国家所难以相比的(表7、表8)。

表6 世界农产品出口(净出口额)前6名的历史演变

(1961-1998年)

(单位:亿美元)

国__家 1961 1971 1981 1991 1996 1997 1998

美__国 13.5 17.8 267.4 179.6 283.6 214.8 154.9

荷__兰 3.2 12.4 53.0 134.5 166.4 141.8 126.4

澳大利亚 13.7 20.8 84.3 87.0 133.0 141.1 117.1

法__国 - 3.1 46.2 93.8 127.8 126.0 117.0

阿根廷 8.2 13.1 58.3 66.0 84.6 105.3 107.7

巴__西 9.7 16.0 74.4 52.0 80.3 98.4 93.9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各年《贸易年鉴》计算,出口额减去进口额即为净出口额。进出口商品中未包括鱼类、园艺类、蘑菇、果汁及部分饮料等。以鱼产品为例,1994-1996年的平均数字,荷兰和澳大利亚都是净出口,分别为3.37亿美元和1.03亿美元;而美国和法国都是净进口,分别为38.34亿美元和21.02亿美元(粮农组织渔业年鉴)。

表7 荷兰农产品的净出口额*(1985-95年)

(单位:亿美元)

1985 1990 1994 1995 1997

农产品贸易额 46.83 129.65 149.47 153.96 141.76

肉及肉制品 20.40 42.86 39.56 37.38 31.49

乳制品和蛋类 15.67 25.16 22.72 19.63 18.87

水果和蔬菜 4.66 14.21 23.93 28.96 20.41

原料 5.14 23.32 31.98 27.42 22.20

饲料 - 4.51 3.86 3.51 5.46 9.91

植物油 2.77 2.75 2.97 2.91 4.27

活家畜 4.52 4.90 2.84 3.81 0.03

油籽 - 9.57 - 13.55 - 10.62 - 15.65 - 11.33

谷类 - 5.40 - 3.28 - 3.59 - 2.79 - 1.03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各年贸易年鉴;出口商品未包括鱼类、园艺类、蘑菇、果汁及部分饮料等。 - 表示净进口。

表8 1997年荷兰部分产品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

(单位:万吨)

出口量在世界的名次占世界的%

肉类 168.0 2 8.94

炼乳 22.4 2 20.83

黄油 16.3 2 11.54

奶酪 44.5 3 15.30

带壳蛋 31.8 1 33.71

液体蛋和蛋粉* - 1 19.34

啤酒 81.0 2 13.09

巧克力产品 16.8 2 7.15

资料来源: 根据粮农组织;*液体蛋和蛋粉的出口值为6600万美元。

荷兰进口的农产品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土地密集型"的产品,包括谷物、豆类、油料等,特别是为了畜牧业发展所需要的大量饲料。荷兰本国土地资源有限,气候条件也不甚理想,粮食生产不够国内消费,每年需进口440万吨到650万吨,其中小麦220到270万吨;粮食自给率保持在30%左右,小麦的自给率大致是45%。如果没有大量进口的饲料来支撑,荷兰是不可能有巨额的畜产品出口的。1980至1998年的19年里,荷兰为支撑畜牧业发展的饲料进口额总共达到了68.39亿美元(表9)。

表9 荷兰不同时期玉米、大豆和其他油籽和各种饲料的进口值*

(单位:百万美元)

1980-86年 1987-92年 1993-98年 1980-98年总计

玉米 463.6 493.6 330.5 1 287.7

大豆 770.6 918.7 1 120.3 2 809.6

其他油籽 370.2 479.0 330.5 1 179.7

油籽饼粕 370.2 479.0 493.8 1 343.0

食品工业副产品 43.9 34.8 28.1 106.8

木薯 9.1 50.8 24.1 84.0

鱼粉 4.9 10.1 12.8 27.8

* 根据粮农组织的数

字计算。

第二类是本国不能生产或生产很少的产品,特别是热带水果、咖啡、可可、茶叶以及廉价粮食(包括木薯);其中很大一部分加工增值后再输出国外,创造了大量的外汇收入。世界上最大的可可集散地不是在非洲或南美,而是荷兰的第二大港阿姆斯特丹,每年在此成交的可可豆占世界总量的20%(表10)。啤酒也可以列入这一类:啤酒的原料主要依靠进口--大麦平均每年进口的在100万吨上下(荷兰本国生产大麦主要是为了轮作,每年的总产量仅26~27万吨)、麦芽20万吨左右,啤酒花则几乎完全依靠进口。1997年,荷兰出口啤酒81万吨,占世界的13.1%,位居世界第二;但是出口额9.12亿美元,名列世界第一。

表10 荷兰在不同时期可可的进口和巧克力的出口*

(单位:百万美元)

年份总进口额总出口额净出口额

1980-86年 676.7 830.3 153.6

1987-92年 841.5 1127.7 285.5

1993-98年 990.9 1496.2 505.3

* 根据粮农组织的

数字计算。

第三类是本国能够大量生产、但由于欧盟配额的限制而不能满足加工业需要的原料产品,包括牛奶、肉类等。以牛奶为例,荷兰

荷兰的现代农业

荷兰的现代农业 作者:文章来源: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130 第一部分荷兰的现代农业概况 荷兰是重要的欧盟成员国,荷兰的农业在欧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荷兰又是世界上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荷兰农业的迅速发展代表了当今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 一.荷兰农业的地位 荷兰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部,西、北两面临海,东与德国接壤,南与比利时为邻,其疆域南北长约 250公里,东西宽约 180公里。从其幅员范围和地理位置上讲,荷兰仅仅是一个 “海边的小国”,但就其经济发展水平而言,荷兰却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特别是农业,荷兰自1989年以来一直是世界第三大农产品出口国,仅次于美国和法国。近两年来,由于法国农产品出口略有下降而荷兰农产品的进出口继续保持增长,如以净出口量计算,荷兰甚至超过了法国而排名世界第二。 荷兰的主要贸易伙伴为欧盟成员国,德国、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是荷兰主要的农产品供应国,1998年约62%的进口来自欧盟;同时出口的80%也在欧盟内部,主要是德国、法国、比利时、卢森堡、英国和意大利;与德国的关系尤为密切,如荷兰60%蔬菜出口德国。 就欧盟现有的12个成员国的农业状况比较而言,荷兰的耕地面积、农业劳动力及农场规模等均无明显优势,荷兰农产品产值在本国经济中所占的比例等与其他成员国也没有太大的差别,荷兰农业惟一独特的是人均耕地最少,仅0.126公顷(约合1.89亩),而其农业劳动生产效率最高,与国内平均劳动生产效率之比达到0.93,明显地高于其他欧盟国家。 二.荷兰的农业生产 1.农业生产基本条件荷兰国土面积 4.2万平方公里,海岸线很长,有1075公里,境内均为低洼平原,25%的土地低于海平面,60%的土地海拔不到 1米,境内最高海拔321米;70%的土地用于农业种植,其中34%为耕地,6%用于园艺种植,60%为草场。全国人口 1600万,其中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5%,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435人,是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国家。荷兰纬度较高,因而光照较少,但由于受黑潮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温暖潮湿,冬暖夏凉,年降雨量600~800mm,且分布较均匀,一月份平均气温2℃~3℃,七月份为18℃~19℃,昼夜温差较大,地势平坦,土壤多为沙壤性淤积土。土壤和气候条件十分适宜蔬菜、花卉以及牧草的生产。 2.农业生产基本结构 荷兰农业分为种植业、畜牧业和园艺业。以高产值的畜牧业和园艺业为主,种植业不占主导地位。1995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51.3%,园艺业产值占35.4%,种植业仅占13.3%。20世纪90年代后,荷兰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表现为种植业产值下降,畜牧业产值、园艺业产值稳步增加。荷兰的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黑麦、大麦、燕麦和马铃薯;主要经济作物有甜菜、亚麻、油菜籽。园艺作物以蔬菜、花卉为主, 大部分供出口,花卉品种多达上千种,其中最多的是郁金香,80%供出口。畜牧业历史悠久,在农业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全国约有三分之一的地区是牧场,主要饲养黑白花牛奶牛,奶牛业相当发达,全国共有6万个奶牛饲养场,饲养奶牛450万头,在畜牧业中奶牛及其奶制品占畜牧业产值的70%以上,其次是猪、羊及家禽。 3.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规模荷兰的农业生产多以家庭为主的大农场经营, 集约化程度高、专业化水平也普遍较高。据统计, 1996年荷兰农场的总数为11.07万个,其中专业化农场为9.11万个。在这些农场中, 种植业农场(包括大田作物、园艺、多年生作物、混种作物)3.81万个,其中专业化农场3.23万个;畜牧业农场(包括放牧牧场、猪和家禽养殖场、畜禽混养场)6.76万个,其中专业化农场5.51万个;混合农牧场(即多种经营农场)4927个,其中专业化农场3682个。每个农场的平均规模在18公顷左右。 4.农业劳动生产力水平荷兰农业劳动生产力水平相当高,平均每个劳动力生产的农畜产品产量也远高于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1994年平均每个劳动力生产谷物总量为6809.4公斤, 世界平均为1731.3公斤;生产块根和茎作物总量为38934.7公斤(第1位),世界平均为517.2公斤;生产蔬菜17894.5公斤(第1位),世界平均为431.0公斤;生产水果为4386.9公斤,世界平均为344.3公斤。平均每个劳动力生产肉类14201公斤(第2位),世界平均为173公斤;生产鸡蛋3045公斤(第1位),世界平均为35公斤;生产牛奶为54045公斤(第2位),世界平均为407公斤;生产羊毛(原毛)为21公斤,世界平均为2.4公斤。 .c.1999年,荷兰农业劳动力的人均产值达55862欧元,是当年欧盟国家人均农业产值平均值(21210欧元)的2.63倍;而且荷兰的农业效率与其国内总的劳

台湾、欧美、日本亲子农业发展现状及案例分享

山合水易:台湾、欧美、日本亲子农业发展现状及案例分享。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和教育已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亲子农业“成为农业与亲子教育相结合产生的一种新模式,诸如农业嘉年华、亲子采摘、农业教育课堂模式等应运而生。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的转变、一系列旅游及休闲农业政策的出台、2.5天等带薪休假制度的制定、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落实,也令亲子游得到了有利的政策支撑和发展的必备条件。网络科技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将大多数儿童的休闲乐趣被禁锢在室内或者虚拟世界,忽略了大自然带来的教育。而亲子农业的目的是让孩子在亲近自然、体验农耕的过程中开发兴趣、学习知识,让家长近距离观察到儿童的兴趣所在,给予儿童发展正确的引导。这对于农业产业转型和儿童教育的开展是一种双赢的结果。 欧美的亲子农业园,更像是大自然学园、农业乐园,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共同休闲娱乐的亲子基地。台湾亲子农业的精耕细作、对文化要素的挖掘、对资源优势的发挥利用,使其成为亚洲亲子农业的典范。相比之下,我国大陆地区亲子农业起步较晚,产品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欧美和台湾地区成功的发展经验,可为我们提供很好的借鉴。本文剖析了我国台湾地区及国外发达国家亲子农业的发展现状及相关案例,从而为我们发展亲子农业提供一些参考。 ◆欧美亲子农业发展现状: 欧美亲子农业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开发的,具有引导城市家庭体验乡村氛围和田园生活的功能。他们认为,发展亲子农业旅游必须真真实实将农业生产经营好,如

果将农业生产表演化,那就势必失去乡村旅游的原汁原味,削弱乡村旅游对外来游人的应有魅力。欧美亲子农业的发展比较成熟,目前的发展模式主要包括租赁模式——亲子开心农场;森林幼儿园模式——自然教育法;融合发展模式——绿色假期;乡村博物馆模式——历史大课堂;农业创意节庆模式;乡村休闲娱乐模式。 ◆日本亲子农业发展现状: 日本人多地少,国土可居住面积比例小,城市与农村之间距离很近。在观光休闲旅游方面,日本84%的游客会选择本市周边或是邻近城市的休闲观光景点。日本休闲旅游的发展十分重视对当地休闲农地、森林资源、河海资源的有效利用与整合,以及对传统历史文化资源的活用,发展形成了不同类型的休闲农业。而日本的亲子农业巧妙的将生产、加工、销售与观光体验相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成熟的循环的商业模式。此外,日本还有通过对生产性农场进行改造升级成为亲子农业的农场(琦玉农场),他们往往通过细致贴心的设置。主题形象鲜明,以及精准独到的定位和清晰的分区而能打造出深受儿童喜欢的亲子农场,赢得不错的口碑,从而持续盈利。 ◆台湾亲子农业发展现状: 台湾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并且富有文化特色。相比世界其他地区,台湾的亲子农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明确的农业细分主题,比如三星村以葱文化为主题,走马濑农场以兰花为主题。台湾亲子农业以农为本,在规划、管理和布局等方面都相当到位,其寓教于农的方式使其广受欢迎。台湾亲子农业的发展一般包括主题深入型,精细农业与文化体验结合型,情景消费型,农业生活分享型等。 ◆日本亲子农业借鉴◆

俄罗斯农业区的自然和气候条件

俄罗斯农业区的自然和气候条件 Tuesday, February 7, 12 俄罗斯有辽阔的平原,占国土的70%。主要有两个:东欧平原有400万平方公里,西西伯利亚平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俄罗斯有众多的大河,淡水资源十分丰富。贝加尔湖深约1620多米,面积3.15万平方公里,湖水容量近2.3万立方公里,占地球表面淡水总容量的1/5!森林也是俄罗斯的宝贵财富,总面积约为8.6亿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为50.5%。俄罗斯还是世界上能源储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其中天然气占世界36.1%,石油占14.3%,煤占16.2%。俄罗斯的农用地占国土面积的12.9%,约2.2亿公顷,并且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黑土带。俄罗斯的耕地面积约有1.25亿公顷,人均耕地面积达到0.84公顷。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约有840万人,每个农业劳动力占有耕地15.7公顷。另外,俄罗斯有7260万公顷草地牧场。俄罗斯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是气候条件。 以下自东向西介绍一下几个主要农业区的自然和气候条件,以及该地区的主要农业生产活动: 1.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南部。全年≥10°C积温约为1500~2500°C,气候属于强大陆性,年降水量250~500毫米,多半降于夏季,土壤以草甸土和灰色森林为主。北部为森林草原类型,南部属干草原类型。主要作物为春小麦,黑麦和燕麦也占一定的比重,甜菜与亚麻是近年来新发展的作物,畜牧业居于次要地位,以乳肉兼用

养牛业为主。 2.南西伯利亚地区。大致介于北纬50~60度之间,包括伏尔加河流域区的东北部、乌拉尔区的南部、西西伯利亚的南部。地处草原带,气候的大陆性较强,全年≥10°C积温1800~2600°C,年降水量由北部的450毫米减至南部的250毫米,无霜期则相应地由110天增至130天。土壤为肥力较高的黑钙土和栗钙土。不利的气候因素是旱灾频繁,风蚀严重,农牧业生产很不稳定。1950年代,苏联在此大规模垦荒,共开垦荒地4184万公顷(包括哈萨克北部的2548万公顷)。为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主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粮食商品率很高。畜牧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也是俄罗斯主要的畜牧基地之一。 3.黑海沿岸亚热带地区。位于外高加索西部黑海沿岸地区,为俄罗斯境内仅有的湿润亚热带地区,≥10°C积温均在4000°C以上,无霜期长达240~250天,一月平均温度3~8°C,热量条件充足。年降水量1200~1300毫米,适于亚热带作物的生长。茶树、柑桔类(柠檬、桔、甜橙)和油桐树等亚热带作物是本区农业的最主要部门,并种植芳香油料作物及烟草。本地区农业专门化程度较高,对劳动力需求较多,商品率也较高,粮食需靠区外供应。 4.西北部地区。大部分属于非黑土地带,是俄罗斯谷物、奶牛、亚麻、马铃薯的重要产区。农业开发历史悠久,是俄罗斯民族兴起的核心部分,工业中心较多,城市人口比重高。两个特大城市——莫斯科与圣彼得堡均位于此,农业紧密为工业和城市服务。冬季比同纬度的东部地区气温高,≥10°C积温在1600~2200°C之间;降水

德国的粮食贸易的现状

德国的粮食贸易的现状,及对其他国家在粮食贸易上的态度,和对转基因食品的看法 德国农业发达,是欧盟三大农产品主产国之一。目前德国共有耕地1190万公顷,农场平均规模36公顷,德国农业从业人口占社会从业人口的2.1%,农业GDP 占全国GDP的0.77%。从20世纪60年代起,德国依靠科技进步和机械化发展,粮食单产不断提高,粮食生产总量持续上升,从60年代初的1726万吨提高到2006年的4347万吨。从1990年开始,该国从一个粮食进口国转变为欧洲重要的粮食出口国,主要出口品种是小麦、大麦和黑麦,2005年粮食净出口562万吨。 德国粮食政策的基础是欧共体共同农业政策。德国首先必须遵循欧盟的政策和法律,在此前提下,联邦及各州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欧盟农业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保证粮食安全,即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买得到和买得起所需要的食品。韩国粮食政策旨在提高粮食生产效率,保证粮食稳定安全供应,努力夯实粮食生产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粮食结构调整。 德国采取的最重要的手段都是政府的高额补贴,依靠补贴促进粮食生产,既有产量补贴又有农民收入补贴。同时,粮食安全由单纯依靠国内市场转为依靠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 德国储备粮有两种:一种是国家储备粮,为发生自然灾害、战争等时用;一种是欧盟干预粮,农民以干预价格出售给农业部储备局。德国没有大量的储备粮,这是因为曾经存在大量的生产过剩,所以对粮食的供给满足需求有信心。2006年,德国粮食总供给量为6400万吨,总消费量为4200万吨。 德国对储备粮采取招标形式进行。对于国家储备粮,供应者和储备者都是通过招标进行确定的;对于欧盟干预粮,农业部对储备者进行公开招标,粮食所有权属于欧盟,联邦政府执行欧盟的政策。按最低收购价收购的粮食由私营仓储企业承担保管责任,具体程序是:首先,每年由私营企业提出申请,政府对申请企业的财务状况、设施条件、管理能力以及仓储商对其设施的控制能力等进行审核并进行现场核查;其次,政府与获得批准的私人企业签订仓储合同,确定储存费用补贴;第三,运用高科技手段对仓储进行监控。穗国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规则,促进管理手段现代化,基本实现粮食出入库、质量检验检疫、装卸等业务环节的全过程机械化、自动化和电子化,降低了监督的成本。 欧盟采用进口限制。高质量的小麦、玉米和高粱等,采用的进口关税是干预价格的155%与进口价之间的差价;低质量的小麦、大麦和玉米等,采用的是配额管理,其中,小麦配额290万吨,税率每吨12欧元;大麦30万吨,每吨16欧元;玉米,242万吨,零关税。 德国有关法律规定:消费者可以知道牲畜在被屠宰前是否用转基因饲料喂养;蛋、奶、肉制品必须标明是否是(间接)转基因食品。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2018-01-09 10:16 来源:欧柯奇技术 一、现代农业内涵定义 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和历史的概念,它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它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发达国家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 (1)现代农业的本质内涵可概括为: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 (2)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二、主要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状况 1、美国 美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高,是世界上唯一的人均粮食年产量超过1吨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农业是美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美国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家庭农场,目前美国拥有204万个农场,每年创造的农业产值3000多亿美元,

其中10%由400个大农场贡献,40%由中等规模的3.5万个农场贡献,其余由200万个农场贡献。 2、日本 日本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占有量小,农业发展面临较多障碍与限制。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业发展迅速,现代化水平非常高,有多项农业指标领先于其他发达国家。日本的水稻、豆类、饲用玉米、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的品质很高;日本的食品与水产品大量出口,其上市公司的市值占据日本总制造业的10%,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部门。3、荷兰 荷兰人均农业用地仅2亩,地少人多。但荷兰农业坚持集约化、外向型发展道路,农产品出口率达70%,居世界首位;出口额占全球市场的9%,居世界前列。花卉出口占世界市场的6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花卉王国”;蔬菜、乳制品和猪肉出口名列世界前茅。 4、以色列 以色列耕地少,自然条件恶劣,农业从业人员仅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4%,但依赖滴灌技术等高科技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农业奇迹。农产品不仅能自给,水果、蔬菜和花卉还出口到欧美市场,被称为“欧洲的菜篮子”。 5、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农业发展水平和生产效率非常高,属于世界先进水平,其人均农业生产总值排名第一。澳大利亚农业属于外向型经济,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澳大利亚农产品出口收入平均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60%以上。 三、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日本农业现状

日本农业现状 (一)农户锐减 本全国的农户数(农产品销售农户,以下为销售农户)从1995年的265. 1万户减少到2000 年的233.7万户,2009年的169.9万户,2010年的163. 1万户,共减少了102万户(38%)。农业就业人口随着经济高速增长锐减,其主要原因,首先是因老龄化而引起的。 (二)放弃耕地现象的激增 放弃耕地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2000年为34. 3万公顷,而2010年增加到40万公顷,增 加幅度为17%。其中54%的耕地位于山区。这可能是由于在过去养蚕业发达的地区,未能找到可以替代的产品,譬如像果树或畜产业等的缘故吧。即使在山地以外的,拥有大量优良 农田的农业地区,也有15万公顷的被废弃掉的农地,其原因被认为是,村落与那些外出并定居外地的土地所有者之间未能充分地进行沟通的缘故。 (三)规模经营小且兼业农户比重增大。 日本的农户中,专业农户只占16%,其余84%为兼业农户。在兼业农户中,以农业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第一兼业农户”占14%,以非农收人为主的“第二兼业农户”占压倒多 数,达70%。日本农业以小规模经营为主,但是经营3公顷以上的农户在增加,耕地向较 大农户集中的趋势也日益明显,骨干农户的旱地大规模化尤为显著。 日本“六次产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就是促进“地产地消”,即将本地农产品加工、销售 环节的利润保留在本地。“地产地消”具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引入替代型,尽量利用本地生产的农产品作为原料来加工生产,并提高地域内食品的自给率,即用本地农产品代替从 外地引入的农产品加工原料和食品;二是输出替代型,将原来以生产原料输出为主的形式转 变为以开发成当地土特产品再输出为主的形式,即以加工产品输出来代替原料产品输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以增进区域内农民的收入。 六次产业化后的日本农业现状山梨县为例 1?解决农民收入增长乏力问题 山梨县人口有88万,根据20 05年度的调查,农民只有8.7万,不到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山梨县周围群山环绕,昼夜温差大,所以特别适合种水果。当地的葡萄等水果种植是农业的主 体,农业生产总值在900亿日元左右,其中500亿日元左右是水果产值,桃子、葡萄、李子及葡萄酒等产值居日本第一,其他则有水稻、花卉等。虽然一些高级水果在东京的超市可以卖得很贵,但是一些有瑕疵的水果就卖不上价钱,因此制作成糕点和烹饪材料等,增加附加 价值后再销售最为理想。如果有农民想发展作为二次产业的制造业,需要购买设备时,山梨 县政府就会提供机械价格的一半,如100万日元的设备就会提供50万日元的补贴。

_中国与俄罗斯农业合作的三大趋势

2012.5 中国与俄罗斯农业合作的三大趋势 张新颖1李淑霞2,3 内容提要:中国与俄罗斯在农业领域的互动既能获得短期的反危机效应,又能提升两国农业在更广阔的全球经济空间中长期的竞争能力。中俄两国食品贸易特别是有机食品贸易、水产业和林业领域的合作、农业领域的相互投资,符合世界农业发展特别是农业贸易与投资发展的趋势。中俄农业合作要求两国共同构建一个动态而稳定的农业合作框架。在该框架下,要以农业科技创新为主线,以优化两国农业产业结构为基础,促使生产、贸易、投资结构由以初级农产品为主向以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为主转型,实现食品、生态、经济等多层目标的兼容;同时,要完善对投资、合作项目实施的监管、金融等相关制度的激励与约束。 关键词:农业合作中国俄罗斯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中国与俄罗斯农业合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两国的农业合作既可以实现减少贫困、促进粮食安全的千年发展目标,也可以通过创造就业,增加个人和国家的收入,提高整个国家或全球的福祉。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农业的重要性还远非如此。如何共享农业生产要素在全球和区域流动中的整合效应,捕捉贸易自由化中的贸易和投资机会,两国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中俄农业合作既是中俄两国之间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也是农业资源在全球重新配置的一部分,因此,国家之间的农业合作是对世界农业合作发展趋势的反映。根据经合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OECD-FAO,2010)的预测,发展中国家居民日益富裕并分享着城市化带来的好处,导致其消费和饮食习惯发生了显著变化,他们消费的食物也将从传统的粮食和谷物向经过初加工和深加工的食品转型。Almaty(2010)认为,独联体国家在农业领域的相互投资,可以促进其农业技术转让、农业基础设施完善和农业生产发展。 国际农业合作面临很多风险和挑战。Aksoy and Beghin(2005)考察了许多经合组织成员国的农业支持和保护政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Grote et al.(2001)评估了植物油、粮食、肉鸡等产品的环境标准对这些产品贸易收益的影响,其结论是:实施环境标准将导致产品生产成本增加,进而导致贸易收益分配的不公平,并且往往会削弱生产和加工这些产品国家的竞争优势。因此,农业投资的长期趋势必须符合国家的粮食安全战略,并按产品的不同类型形成区域专业化生产分工,产品也要符合高水平的环境标准的要求(Джадралиев,2010)。 近年来,中国与俄罗斯在农业领域的经济合作发生了质的变化,并且作为对外经济活动的优先 - 85 -

课题论文:农林学论文 浅谈德国生态农业概况

农林学论文 浅谈德国生态农业概况 德国农业部部长艾尔瑟?艾格妮(Ilse Aigner)(BLEMV,20xx年中,农业生产力获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不仅生产效率高,而且具有环境亲和力。这其中,技术进步对农业影响巨大,但这并非唯一因素。高技术设备的使用是通过良好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为前提的,因此才使德国农业水平达到一个非常高质量的水平。同时,德国在大幅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同时,坚实走生态农业的路子,使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德国形成了农业人才培养一现代农业一生物多样性的成功模式,对我国具有借鉴作用。 一、德国农业整体概况 20xx年农业结构发展继续延续了多年的趋势:农业企业的数量在不断减少。从1999―2007年间,企业数量从大概472 000家减少到374 500家,下降了20.6%。在这374 000家企业中,从事粮农生产、林业和渔业的农业人员接近130万人,相比1999年减少了12.9%。但他们实现的毛利润却达到了200亿欧元左右。德国农业人口在不断减少睛

况下,机械化程度却在不断提升,机械设施作业范围从1999年的36.3 hm 提高到2007年的45.3 hm。。在1950年一个农业工人产出的农产品只能养活10个人,到今天可以养活大约140人。同时,德国农业以家庭化经营为主,以家庭为单位形成小农场,小农业企业的经营模式。这提高了农业人员的归属感,有利于保持和维护现有的价值观,保持德国一贯的农业传统。同时通过农业企业与职业学校共同合作,德国农业职业教育也给德国农业提供大批高技术人才,推动企业发展。 二、德国的畜牧业 畜牧是农业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德国农业中大约60%的收益来自出售畜牧业制品。在2009年肉制品总产量达到了525万吨。德国农业部(BLEMV,20xx年产量约为7 000 kg。这些鲜奶及奶制品可以满足21位公民的需求。一头奶牛的Et均产奶量可以制造:4盒黄油或者/2.2 kg奶酪以及/19 kg酸奶。表5可以看出德国牛奶产奶量在过去20多年问发生了质的变化,每头牛平均年产奶量从1985年的不到5 000 kg一下跃升至2008年的7 000 kg左右。这其中不仅有品种选育的进步,更有现代化饲养技术的更新。德国的奶牛场实行放养,部分地区在夏季还将奶牛赶至阿尔卑斯山的高山牧场放牧。这不仅提高了奶牛的生活福利也

中国农业现状分析

中国农业现状分析 农产品批发市场自20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出现后,得到了迅猛发展,迄今已走过三十多年的历程,不仅加快了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进程,而且对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也起了重要作用。 我国的粮食自给率已经跌到了87%,全部农产品的自给率差不多是70%左右,30%左右是需要通过国际市场来调节的。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历来都是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幸福生活的保障。然而近年来我国的粮食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2014年5月份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农商高峰论坛上,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张红宇就已经表示,我国的粮食自给率已经跌到了87%,全部农产品的自给率差不多是70%左右,30%左右是需要通过国际市场来调节的。这些数字是触目惊心的。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本国的粮食产量连本国人民都供应不上,还需要依靠进口来补充,长期以往,我们必将受制于人。现代农业的迅速增长是建立在机械化、化学投入(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灌溉、以及对化肥和灌溉系统敏感的高产出种子。现代农业高度依赖不可再生的矿物燃料,用于化学投入品的生产、农具的操作、包装及运输。从生态的角度看,现代农业根本是不可持续的。机械化耕作、化学肥料的使用、大规模单一栽培都导致了土壤的退化。害虫发展出了对杀虫剂的抗药性。终年不休的的灌溉导致涝灾、盐碱化、以及地下蓄水层的枯竭。从长期来看,所有现代农业的要素都经历着报酬递减。 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迅速扩张带来的是农业的迅速萎缩。农村农业人口减少、土地抛荒、基建征用、城市扩张使得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水利设施荒废、工厂废物任意排放、农业农药化肥不合理使用造成土壤污染、地力下降、农作物减产;粮食种子被外资控制转基因泛滥成灾,长此以往中国不仅农作物种子被外资控制,粮食也会严重依赖进口,那时中国将受严重制于人! 1、“大包干”将农业经济打回个体经济 1978年开始推行“大包干”,到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为标志,个体经济基本上占了主导地位。个体经济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个体经济不利于农业发展。个体农民难以承担水利等公共工程,也无力购买机械设备。其次,个体经济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城乡共同发展的一条道路。个体农民难以和公司在市场上竞争,“公司加农户”只能让农民吃亏。久而久之必然会使农民受到剥夺,拉大城乡差别,农民纷纷涌入大城市,最终导致农村凋敝和城市贫民窟化。此外,个体经济不利于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农民共同富裕。个体经济不仅难以兴办合作医疗等福利设施,个体经济的恶性竞争必然会导致农民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当时农民说“辛辛苦苦30年,一夜回到解放前”,“不仅退回资本主义,而且退回封建主义,倒退了2000年”。 1984年,随着人民公社的撤销,社队工业改为了乡镇企业,事实上开启了社队工业私有化的大门,90年代的后期,通过一轮“股份合作制”为旗号的私有化浪潮,基本上完成了乡镇集体企业的私有化。社队工业和乡镇企业是有本质不同的,社队工业是集体所有,可以就地实现农村工业化、现代化和农民共同富裕,而乡镇企业实行了私有化,只能让少数农民富裕起来,大多数农民只能日益贫困。 人民公社的解体同时意味着农村共同体的解体,农民变成单个个体参与到社会竞争中,面对权力倾轧、资本剥削完全失去了谈判的能力,成为被资产阶级和基层腐败官员鱼肉的对象。农村共同体的解体导致农村完全回复到无政府主义状态,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公共基础设施(尤其是水利设施)常年失修,农民各自为战,相互帮扶的局面一去不复返,农村社会风气骤然恶化。更主要的是,碎片化的农业生产模式将中国农业挡在现代农业大门之外,机械化、农业基础设施维护、精密化的农业田间管理均变作不可能。单位农业生产效率长期维持在很低水平,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工农差距。

丹麦畜牧业发展介绍

丹麦畜牧业发展介绍 丹麦是传统的农业国家,以作物种植、家畜饲养为主。几百年以来,农业一直是丹麦的主要产业,虽然从事农业的人口持续的下降,农业在丹麦的社会里仍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畜牧业在丹麦农业中占主导地位,产值约占农业总产值的3/4。丹麦是畜牧业强国,在世界上以其专业化、机械化、规模化和高效率著称,特别是劳动生产率居世界前列(饲养1万头生猪平均仅需3个劳动力),素有“欧洲食厨”之称。畜牧业又以养猪为主,产值占畜牧业的40%。因此,专业化养猪是丹麦畜牧业的重中之重。丹麦作为世界猪肉的四大产地之一,占有世界市场17%的份额。丹麦养猪业是世界公认的“高科技产业”,基因生物技术、电脑自动控制系统等在生猪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在猪群疾病控制、饲养管理、遗传育种等养殖管理技术方面世界领先。 丹麦的畜牧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1、养猪业和猪肉生产业 丹麦号称“猪肉王国”,专业化养猪十分发达,历来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猪肉输出国之一。丹麦是一个仅536万人口的国家,但猪肉产量次于中国、美国、德国、西班牙、法国、巴西等大国,位居世界第七,而出口量世界第一,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劲的竞争力。最近几年,丹麦一直是世界最大的猪肉出口国。1994年,丹麦的猪肉出口突破了77万吨,一举超过荷兰,成为世界猪肉出口第一大国;近几年里,猪肉出口维持在70万吨以上,创汇维持在22到23亿美元

的水平,继续在欧盟和在世界上高居首位。丹麦猪肉出口的主要对象是欧盟国家,占64%左右。1/3的猪肉出口到欧盟以外的地方。丹麦的猪肉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83%左右,占世界猪肉出口总额的23%。据丹麦统计局统计,丹麦全国养猪场数量逐年减少, 2001年降为14387个。其中,生猪出栏量超过1万头的农场有136个。2001年生猪存栏数为1261万头;生猪屠宰量为2091万头;生产猪肉183.75万吨,其中85%供出口,出口额达288.9亿丹麦克朗(约合34.81亿美元),占丹麦出口总额的7%,占农产品出口的54%。国内市场销售额约为57亿丹麦克朗。主要国际市场为欧盟,占全部出口的62.3%,其中,德国20.3%、英国19.4%、意大利8.8%、法国5.2%, 其它欧洲国家11.1%。欧洲以外国家,日本14.9%、俄罗斯6.9%、中国及中国香港3.9%、美国3.4%。丹麦是欧盟中能够把猪肉出口到美国、日本的少数国家之一,其成功的秘诀是在各个环节坚持极其严格的兽医卫生标准。出口猪肉主要以冷冻或冷藏的分割肉为主,火腿肉和罐头制品出口也占有一定的份额。为了满足零售市场需求,直接进入零售市场的猪肉,都是剔骨、去皮、低脂肪的分割肉,零售部门不需再加工。 2、养牛业产业 养牛业在丹麦所占比重也相当大。丹麦的专业养牛农户占总数的56%,奶牛业和肉牛业分别约占畜牧业产值的26%和18%。奶牛农场的平规模从1982年的27头增加到1998年的55头。由于欧盟的限产政策从80年代以来,丹麦牛的头数从300万头下降到1998年的198万头,

世界农业结构研究之荷兰农业现代化

世界农业结构研究之荷兰农业现代化 荷兰位于西欧北部,面临大西洋的北海,处于马斯河、莱因河和斯凯尔特河的下游河口地区,国土面积为4.15万平方公里。人口1550多万,是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多年以来,在世界农产品净出口额的排行榜上,荷兰一直可与美国和法国等传统农业强国匹敌。按农业就业人口计算,荷兰平均每个“农民”的年出口额将近百万元人民币,平均每公顷土地净出口额则惊人地超过10万元,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除了享誉全球的鲜花和观赏植物等产品居世界市场份额首位之外,荷兰的蛋制品、啤酒、番茄和奶酪等农副产品的净出口额均名列世界第一。 然而从地理坏境来看荷兰并不优越,全国约有1/4的国土面积低于平均海平面,是一个低地国家,地势过于低平,东南部海拔一两百米的地方就能算是“高原”,北部紧靠北海,每个世纪,总会有一两次特大风暴潮袭击荷兰,海水内侵的记载常现于历史文献中酿成重灾,莱茵河、马斯河等几条河流也常常泛滥。但是1667年,荷兰人开始反击,在工程师Hendrick Steven的带领下开始了围海造田的伟大壮举,并在两个半世纪以后得以实现,从此克服恶劣的自然条件,建立起现代农业发展的坚实土地基础,而且密布全境的河流虽然带来了无穷的伤害,却给荷兰农业提供了转机,甚至构成了荷兰外向型农业的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荷兰依据本国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确定农业发展战略。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探索,走出了一条适和本国国情特点的农业发展之路。由农产品进口国成为出口国。造就了荷兰现代化农业的奇迹。 荷兰农业包括: 1、农田作物及园艺生产。农田作物生产主要以马铃薯,小麦、甜菜为主。荷兰是世界上最大的马铃薯出口国,其良种输出占国际良种市场的60%以上,种用和商品马铃薯销往世界80多个国家。园艺生产在荷兰占相当份额,主要是蔬菜、水果、花卉、植物、鳞茎和苗木,蔬菜出口居世界第一,鲜花占全球市场的60%,大部分蔬菜鲜花在温室内生产。 2、畜牧业及渔业。荷兰乳品和肉类生产占农业总产值的6%,是世界上最大的乳品、猪肉出口国,1996年出口额达191亿荷兰盾。荷兰的牲畜设施、兽医兽约、种畜育种、牲畜饲料和饲喂技术都十分先进。荷兰的渔业主要运用高效和现代化的拖网捕鱼船队和近海捕鱼船队从事生产,1996年捕捞总值达85900万荷兰盾。 3、农产品加工和机械。荷兰的农产品加工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专用的、高度自动化的食品加工设备及符合环境要求的包装机械和包装材料,先进的食品加工技术使荷兰食品在国际市场上占很大份额。农产品和蔬菜有60%以上经食品和饮料制造业加工成高质量、高附加值的最终产品。发展最快的产品有:干酪、肉类制品、巧克力、糖果、马铃薯制品和饮料。目前,食品和饮料加工业的营业额约占荷兰工业总额的近30%。温室产业是荷兰最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居世界领先地位。目前,荷兰温室建筑面积为11亿平方米,占全世界玻璃温室面积的1/4,主要种植鲜花和蔬菜。园艺作物产值1995年力132.3亿荷兰盾。其中,蔬菜为98.72亿,花卉为60.91亿。球根鲜花及耐寒种苗为20.6万亿。 分析荷兰农业现代化的几个特点可以看出;1、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荷兰耕地不足,促使其比任何国家都更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大多农业企业都采用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方式。荷兰温室农业无论是蔬菜或花卉,一般都是专业化生产,多品种经营。2、荷兰温室产品经营,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寻求独到的市场,完全按市场需求决定企业生产经营方向,有效的遏制了相同产业或产品挤占市场“独木桥”的弊端。各园艺生产企业都有各自的经营特色,独领风骚,使市场行为更加规范有序。3.规范有序的市场经营模式,在荷兰,农产品的销售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集卖市场在这个体系中扮演了提供商品生产信息及产品质量标准,调节市场供需,控制市场进程的重要角色。规范化的市场体系为荷兰的温室产品快速进入消费领域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和保障。温室企业生产的产品均标有生产厂家、

俄罗斯农业政策最新变化及分析

俄罗斯农业政策最新变化及分析 朱行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实力逐步加强,俄罗斯政府正式将农业列为未来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之一,并且制定出一系列农业法规,明确农业发展方向,加大农业支持力度。俄罗斯农业政策最新变化必将对该国农业的未来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经过4年之久的辩论之后,俄罗斯新农业法——《联邦农业发展法》,于2006年12月28日获得联邦委员会批准,并经普京总统签署于2007年1月11日颁布生效。新农业法规定了农业发展的定义,规定了包括个人和法人团体在内的农产品生产者与其他个人、法人团体和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阐述了政府农业政策的总体目标、原则、方向和措施,为在农业发展领域实施社会经济政策确立了法律基础。新农业法还规定,政府必须每5年制定一个农业发展和市场调节规划,以确定具体的配套措施和预算。 根据新农业法规定,俄罗斯政府于2007年7月颁布了《2008—2012年农业发展、农产品市场调节、农村发展规划》。该规划提出的目标:一是可持续性农村发展,其中包括扩大农村就业和提高农村生活水平;二是改进俄罗斯农业生产的竞争能力,其中包括加大财政支持、实现现代化和加快重点领域发展以替代进口;三是保护和恢复自然资源,其中包括土壤保护。2007—2012年期间,农业生产年均增长率为4%,牲畜生产年均增长率为5%。 该规划规定,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各级政府将在2007—2012年期间共拨款11000亿卢布(1卢布约合0.037美元,下同),其中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分别承担5513亿卢布和5443亿卢布。政府拨款资金的重点投入方向:一是可持续性农

村发展;二是为发挥农业功能创造良好条件;三是发展重点农业领域;四是农业资金可持续性;五是加强农产品市场调节。 该规划要求,为了方便各类农业生产者获得贷款,要进一步发展俄罗斯农业银行及其支行网点;为了更新现有的农业机械,要创建鼓励私人投资的良好环境;为了降低自然灾害所导致的收入风险,要强化国家对农作物的保险,将作物保险土地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比例从2006年的18%提高至2012年的40%,政府为粮食、油籽、工业作物、饲料作物、马铃薯、蔬菜及多年生作物提供40%的作物保险费;为了减少进口,要将国产食品占国内市场份额从2006年的63%提高至2012的70%,将进口肉类占国内市场份额从2006年的35%降低至2012的25%;为了稳定粮食市场价格、增加生产者收入和促进粮食出口,要通过平衡生产与消费、提供农产品干预信息和支持粮食出口来实现粮食供求平衡;为了帮助农业生产者提高生产效率,要创建“国家农业信息发布系统”;在2009年以后将继续对进口肉类实施税率配额制度,废除税率配额制度中的国家分配,提高超配额税率。 笔者认为,俄罗斯农业政策最新变化将对该国农业的未来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其主要意义在于: 一、农业被正式列为俄罗斯未来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之一 俄罗斯土地辽阔,农业土地近2亿hm2,具有丰富的农业生产资源。但在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农业经历了种种艰难险阻。政府财政补贴几乎终止、经济改革变化多端、以及1998年金融危机爆发,导致绝大多数农产品的供应和需求都受到严重的打击。1991—2001年间,农业生产总量下降了1/3,食品产量下降了1/2。1990—2006年间,牛存栏数量下降了60%。

荷兰农业概况

荷兰农业 荷兰是欧盟的第六大经济体,其国内生产总值(GDP)占欧盟的5%。荷兰是欧盟各国中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之一。2003年荷兰的人均GDP为27500欧元,高于欧盟平均水平15%。 1概况 虽然农业生产只占荷兰全国GDP的25%,但荷兰却是世界主要的农产品出口国之一。 按照荷兰农业部2002年统计,农业及其相关产业(加工、运输、销售、研发、咨询)创造的增加值为393亿欧元,占GDP的10%,为全国提供了67万个就业岗位。 荷兰农业多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共有农户86万户,农业用地约200万公顷(占全国土地面积的57%)。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农业信息化、机械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生产资料不断地向大农户集中。农户用地的平均规模已从1990年的16公顷发展到2003年的225公顷。有1500户用地超过100公顷。据荷兰农业部预测,在未来的10~15年内,将有40%的小农户在激烈竞争中难以为继,因而被淘汰出局。目前,25%的农户生产了2/3的农产品。 荷兰农业为出口导向型,其生产的农产品70%用于出口。出口的大宗农产品为花卉、蔬菜和畜禽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为欧盟成员国,德国是其最重要的出口目的地国家。2002年荷兰农产品出口增长35%,进口下降05%,农产品进出口顺差约为200亿欧元。 2002年,荷兰农户的平均收入约为4万欧元,其中14万元为来自农场以外的经济收入。 荷兰农业依赖于欧盟的巨额补贴。2004年,荷兰预计得到的农业补贴高达157亿欧元(1999年可比价)。 2花卉蔬菜园艺业 近年来,荷兰的花卉蔬菜园艺业发展迅速。其中,温室大棚生产扮演了重要角色。2002年,温室大棚生产了价值118亿欧元的蔬菜,213亿欧元的切花,129亿欧元的盆栽植物。通过建造温室大棚,农业实现了全天候、高度机械化、计算机管理生产,大大减少了劳动力的投入。同时,温室大棚生产使种植业实现了农产品的优质、高产、稳产。以三种主要蔬菜为例,西红柿每平方米的最高单产为60~65公斤、黄瓜为75~90公斤,甜椒为28~32公斤。 农业高产需要高投入。在荷兰建造1公顷现代化温室大棚所需投资为约100万欧元。目前,荷兰拥有超过1万公顷的现代化温室大棚。 2001年,荷兰花卉蔬菜园艺业出口达152亿欧元,占出口总额的6%,大大超过畜禽产品的出口。 3畜禽养殖业 据2002年统计,荷兰共饲养150万头奶牛,110万头肉牛,140万只羊,690万头猪,3889万只蛋鸡,5466万肉鸡。除羊、小肉牛和肉鸡外,其它动物的饲养量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按照欧洲共同农业政策,分配给荷兰产奶总配额为110亿公斤/年。 近年来,畜禽养殖业连遭重大挫折。自1997年以来,疯牛病例时有发生,至今未能根除。2003年,荷兰爆发了禽流感,造成了2500万只禽类动物

日本农业概况

日本农业概况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日本农业1 一、日本概况 日本国是个岛国,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统称日本列岛。国土面积万平方公里,仅占世界陆地面积的%,相当于我国的1/25,人口 亿(1994年),居世界第7位。日本是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平均每平方公里 329人(1992年),属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城市人口占%。 日本的资源比较贫乏,山地和丘陵约占总面积的80%,多火山、地震。最高峰富士山, 海拔3776米。沿海平原狭小分散,关东平原最大。海岸线长而弯曲,约3万公里,多海湾和良港。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秋多台风,年平均气温在10℃以上。大部分地区年降雨量为10 00-2000毫米。日本有大小湖泊600多个;河流短急,水力资源丰富,但不利于航行。日本土壤贫瘠,主要为黑土(火山灰)、泥炭土以及泛碱土,大部分冲积土已开垦为水田,形成特 殊的水田土壤。根据地理位置、气候、土壤条件和生产特点,日本可划分为北海道、东北、 北陆、关东和东山、东海、近畿、中国、四国、九州等9个农业区。 首都东京是国际性的大都市,人口1182万。它既是全国的经济、金融、商业中心(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又是全国的文化教育中心和最大的交通枢纽。东京聚集着全国11%的 工厂,工业门类齐全。大阪是日本第二大城市,人口255万,地处阪神工业区的核心,是日本陆、海、空交通的枢纽,重工业和第三产业十分发达。横滨是全国最大的港口,也是亚洲最 大港口之一,年吞吐量为亿-亿吨。工业和文化教育事业发达,有许多西方风格的建 筑,是华侨和华人居住最多的日本城市。 据世界银行的资料,1993年日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31490美元,仅次于瑞士,居世界第2位。据1990年的统计,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占%(农业占%),第二产业占% ,第三产业占59%。据预测,2000年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将下降到5%以下,第二产业变动不大,第三产业将增加。 1993年日本的农业总产值为万亿日元,总农户数364万(1994年),农业人口1279 万,农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1992年,“大农业”(农林水产业)产值占国内 生产总值的%左右,“小农业”(农牧业)占%。1994年农户平均总收入为万日 元,其中农业收入占%、非农收入占%、其他占22%。 二、农业发展的特点 1.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农业生产处于停滞或下降状态 1994年,日本的耕地面积为 万公顷,占国上面积的%。其中,水田占%,旱地占%,灌溉面积万公顷 。耕地利用率从1983年的%下降到1993年的100%。1994年人均耕地公顷,是典型 的人多地少国家。1984年日本大米丰收,农业总产值创历史最高纪录,达万亿日元。后 来产值连年下降,1989年以后,因蔬菜、水果、牛肉等价格上升,产值下降有所扭转。1993 年因大米严重歉收,农业总产值降到万亿日元。 2.规模经营小而兼业农户比重增大日本的农户总数由1960年的605万减少到1994年的36 4万,其中销售农户278万多。在这些农户中,专业农户只占16%,其余84%为兼业农户。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