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设计3年级数学探索规律

教学设计3年级数学探索规律

教学设计3年级数学探索规律
教学设计3年级数学探索规律

第四单元两位数除一位数的除法

第4课时探索规律(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49~5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猜测、推理等一系列活动,学生发现数的排列规律。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及推理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美、创造数学美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发现数的排列规律,学会自己探索规律并创造规律。

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预设1: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的图形和数有什么规律?和大家说一说,分享一下。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并点名抽学生分享一下规律。

预设1

师:同学们在图上找到了那么多的规律,看来在生活中,许多事物都是有规律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规律。(板书课题:探索规律)

二、自主探究

(一)多媒体课件出示教材“议一议,填一填”。

1.数一数。

预设2:师:我们来看一下每个图形中有几个小正方形?那仔细观察这些数,比一比,算一算,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师:观察第一个图形与第二个图形,第二个与下一个图形,我们来看一下他们的小正方形的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1)学生独立研究。

(2)小组内交流。

(3)学生代表汇报。

生1:我发现第2组图形中小正方形的个数是第1组的2倍。

生2:我发现3×2=6,6×2=12,12×2=24……

后面的会一次是前一格的两倍不断的变大。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画出示意图。

总结:到了第几个图形,让学生猜一猜更大的数后面是怎样的规律,从这里我们还知道了这样一个等式板书:大的数=前一个数×倍数。

(二)多媒体课件出示教材“议一议,填一填(2)”。

预设3

师:从这组数据中心,前一个数是大的数还是小的数,它们的倍数关系是怎样的。

师:仔细观察图形和图形下面的数,比一比,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以后,指名同学说一下规律。

生1:我发现第2组图形中小正方形的个数是第1组的一半。生2:我发现16÷2=8,8÷2=4,4÷2=2……

生3:我发现每两个相邻的数,它们还是2倍的关系。

生4:我发现数字排列的时候,是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

师:那么到了第几个图形他就只剩一个正方形了?

(总结:与前面的地规律正好相反,可得出等式并板书:小数=前面的数÷倍数。)

板书:

3.试一试。

出示教材第49页“试一试”。

(1)学生独立完成。

(2)班内汇报、交流。并说一说探究的规律是什么。

教师强调:两个相邻的数成一定的倍数关系,大数=前面的数×倍数;小数=前面的数÷倍数。

预设4:

师:这一组数是由大到小还是由小到大,倍数关系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说出等式关系。

学生依据数据举手回答。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9页“课堂活动”。

(1)先独立写出一组数。

(2)小组内交流,并说说自己所写的数的规律。

(3)小组选出代表,上前用投影仪展示作品。

预设:

师:把你找到的这组数字,说一说每个属于数之间的关系

生:(学生列出自己的数据,并说明大的数是什么或者小的数是什么,倍数关系是怎样的)大的数=前一个数×倍数或者小的数=前一个数÷倍数

2.完成教材第50页“练习十二”。

学生做完以后,要求学生说出相关的关系。

(2)汇报交流。教师有选择性地让学生说一说找到的规律。3、要求学生探讨一下思考题

横着看是怎样的关系,竖着看又是怎样的关系,要求学生小组织之间下农户讨论一下。

四、课堂小结

1.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找到了什么规律。

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小结:数字由小变大,并且相邻的两个数成一定的倍数关系,求大数时,用前面的数乘它们之间的倍数,就等于后面的大的数。如果数字由大变小,每相邻两个数之间仍然成一定的倍数关系,求小的数时,用前面的数除以它们之间的倍数,就等于后面的数。

【板书笔记】

探索规律

(2)

大的数=前一个数×倍数小的数=前一个数÷倍数

《找规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 教学准备: 课件、正方形和圆形卡片各10个。 教材分析: 找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新增内容,它蕴涵着深刻的数学思想,是学生今后学习,生活最基础的知识之一。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规律”一词很难理解,理论的解释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徒劳无功的,但生活中却处处存在着规律,学生也时刻接触着规律,因而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身边感兴趣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猜测、操作、欣赏等数学活动,发现事物中隐含着的简单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合作交流与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体验数学的有序美。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能发现事物的规律。 教学难点: 学生能自己创造出有规律的排列。 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充分经历观察、猜测、操作、交流、探索等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规律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利用游戏,感知规律 1、“动作接龙”,看谁听得最认真,反应最快。 (1)口念:嘣嚓嚓嘣嚓嚓嘣嚓嚓 (2)动作:击掌击掌拍肩拍肩击掌击掌拍肩拍肩击掌击掌拍肩拍肩师示范,抽生上来接着做;学生编动作,其他学生接着做下去。 问:你们是怎么想到后面的动作的呢?像这样按照一定的顺序重复出现就是一种规律。(板书:“规律”,齐读“规律”二字)生活中到处都有规律,只要你用心观察,就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找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引导探究,认识规律 1、观察场景,探究规律 课件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又发现了什么? (1)(出示小花图):这里的小花还没装饰完呢?需要大家帮帮忙,谁能想出,红色的小花后面应该摆什么颜色的小花呢?能说说是怎么想的呢?那如果让你给小花分分组,好把小

人教版一下找规律教学设计及反思修订稿

人教版一下找规律教学 设计及反思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反思: 《找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内容。这节课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这节课我为学生创设了多彩的

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实践、体验,以达到知识与能力共进,情感与体验提升。个人觉得这节课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 1、享受鲜活的数学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总有许多鲜活的数学学习题材。本课一开始就选取了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内容“喜羊羊开水果店”作为主题,在“规律小屋”、“挑战灰太狼”、“我把谁藏起来了””小小设计家“几个环节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找规律,最后又运用规律创造生活中的规律美,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促进学生建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享受互动的数学课堂活动是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活动,活动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在这节课的活动中,运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始终是在交流、合作中学习,活动促进了同伴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另外,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引导和委婉的提示,学生对他人做法的肯定、指正,都达到了师与生、生与生的互补与共进的教学要求。 3、享受体验的数学这节课把“喜羊羊开水果店”这一情境下的活动贯穿于整节课的始终,使学生通过猜一猜、想一想、摆一摆、涂一涂、画一画这些有趣的活动感受规律,创造规律。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活动体验中加深对规律的认识,只有学生自己体验的,才是真实的、深刻的。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 《找规律》名师公开课优质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教案下册《找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乘法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找出计算的规律。 2、充分利用已学知识的迁移作用,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基本的计算能力。 3、学生熟悉进行乘法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找出规律,并能熟练计算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 难点: 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找出规律。 教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教学挂图,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知识迁移。 1、竞答,出示口算卡片。 2×3= 5×1= 12×3= 14×2= 10×4= 30×3= 2×200= 60×2= 2、听算竞答,说口算过程。 500×4= 6×70= 90×7= 8×600= 通过回答,明确: 末尾有0的多位数乘一位数,只要把多位数0前面的数字与一位数相乘,然后在乘得的结果后面添上0,多位数后面有几个0,就添上几个0。(为新知学习打下基础) 3、(1)肯定学生的回答(师评,生评并对自己提出要求) (2)归纳题目特征:多位数乘一位数。 (3)导入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乘法。(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合作探究 1、学习“找规律” (1)出示第一组算式。 5×1= 5×10= 50×10= 学生独立计算,回答结果,并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学生会利用已学知识和已往经验,很快得出结果。教师在算式添上得数。同时发现这三道题的结果是5、50、500,每一题比上一题的结果都多一个“0”。学生能发现这一问题,说明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如果提不出,可由老师以“我有不疑问”等巧妙提出。 学生可能会根据多位数(末尾有0的)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律。来说明50×10=?这道题的计算方法及结果。如果是,教师应给予鼓励,但不急于肯定,可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算式:这道算式的因数都是几位数?生:两位数乘两位数。 引导: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律是否适应于两位数乘两位数,还有待于同学们去探索,去发现。现在你们能否运用其他的已有知识来说明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探讨一下:(师巡回指导) 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是: 生1:50×10表示50个10相加(或10个50),从数位表知它是500。

《找规律》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找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48、49页。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教材从四年级(上册)起,每册都编排一个“找规律”单元,有计划地选择一些学生在生活和数学学习中经常接触到的现象,让学生发现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 简单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探索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本单元教学间隔现象的规律。间隔现象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接触过间隔现象,间隔现象的要素不多,规律比较浅显,适宜四年级学生探究。全单元编排了两道例题、两次“试一试”、两个“想想做做”,分成两部分:先是体会间隔现象,发现它的规律;然后应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事物数量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事物数量之间关系的规律,初步学会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及初步能力;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一一间隔排列现象中两种事物之间数量关系的过程。 【教学难点】根据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归纳和描述出两种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找规律》、神秘礼盒及当中的一串乒乓球。 学生:水彩笔和白纸、小棒和圆片。 一、创设情景,认识规律 1.利用礼物,认识一一间隔排列。 师:周老师今天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份礼物。(拿出礼物)猜一猜,它会是什么呢?(学生猜测)究竟是什么呢?请注意观察。 师:(拉出1个黄球)什么东西?(乒乓球)什么颜色?(黄色)是黄球(再拉1个白球)现在呢?(白球)再看,(黄球),再看看(白球),那你们猜一猜,下一个会是什么颜色的球?为什么? 师:象这样一个黄球一个白球一个黄球一个白球……,数学上称为“一一间隔”,像这样的排列就称之为“一一间隔排列”。(板书:一一间隔排列) 2.借助图形,判断一一间隔排列 师:下列每组中的图形是一一间隔排列吗?(课件一一出示) (强调:一一间隔排列,两个相同事物之间只有一个另一种事物。) 8 ×8 8 8 8 8 ××××

(完整版)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找规律教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教案《找规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能熟练进行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猜测,推理,验证等活动发现整十数相乘的计算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数学活动,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体验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美好情感。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 难点:理解整十数乘法算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那首儿歌吗?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你还能接着说下去吗? 生: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四只青蛙四张嘴八只眼睛十六条腿;…… 师:说的这么流利,有什么小窍门吗? 生:因为有规律。 师:说的时候用到了什么知识?(乘法口诀)看来同学们对乘法知识掌握的不错,那老师再来考考你们(课件2)学生尝试完

成练习题:9×6= 8×11= 12×3= 5×13= 24×2= 17×3= 40×4= 5×61= (二)自主探索 师: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乘法知识:找规律,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让我们一起到乘法算式中去找找规律。 1、课件出示乘法算式:40×4=160,认识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准备。 2、请看大屏幕上的这组算式,能直接说出得数吗? (1)课件出示5×1= 5×10= 50×10= 师:指名说是怎么算的?(用口诀)5×10是怎么算的?1在这里表示什么?(1个十,5乘1个十表示5个十,就是50) 出示50×10= 这个会算吗?又是怎么算的?你能说说为什么积的末尾有2个0? (2)课件出示 3×2= 3×20= 30×20= 师:这三道会算吗?指名说是怎么算的? 2、出示探究一:5×1=5 5×10=50 50×10= 500 师: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其中的规律吧,现在进行第一回合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探索与表达规律

2.根据如图中箭头的指向规律,从2013到2014再到2015,箭头的方向是以下图示中的() A. B. C. D. 3.四个小朋友站成一排,老师按图中所示的规则数数,数到2014时对应的小朋友可得一朵红花.那么,得红花的小朋友是() A.小沈 B.小叶 C.小李 D.小王 10.观察下列数表: 1 2 3 4…第一行 2 3 4 5…第二行 3 4 5 6…第三行 4 5 6 7…第四行 根据数表所反映的规律,第n行第n列交叉点上的数应为() 22

8.已知两组数3,7,11,15,…和5,8,11,14,…有许多相同的数,如11是它们第一个相同的数,那么它们的第20个相同的数是. 9.如图所示,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为8厘米和6厘米,剪去一个长为x的小长方形(阴影部分) 后,余下一个长方形的面积S与x的关系式可表示为S=. 三.解答题(共10小题) 10.观察下列等式: 12×231=132×21, 13×341=143×31, 23×352=253×32, 34×473=374×43, 62×286=682×26, … 以上每个等式中两边数字是分别对称的,且每个等式中组成两位数与三位数的数字之间具有相同规律,我们称这类等式为“数字对称等式”. (1)根据上述各式反映的规律填空,使式子称为“数字对称等式”: ①52×=×25; ②×396=693×. (2)设这类等式左边两位数的十位数字为a,个位数字为b,且2≤a+b≤9,写出表示“数字对称等式”一般规律的式子(含a、b),并证明. 11.正整数按如图的规律排列.请写出第20行,第21列的数字是 12.将连续的偶数2,4,6,8,10,…排成如图所示:(1)十字框中5个数之和与26有什么关系?(2)设中间数为a,用代数式表示这十字框中五个数的和.(3)若将十字框上、下、左、右平移,方框就是另外五个数,这五个数还有这种规律吗?(4)十字框中的五个数之和能等于2010吗?若能,请写出这五个数,若不能,请说明理由.能否等于2012呢?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 找规律思维训练

找规律(一) 这一讲我们先介绍什么是“数列”,然后讲如何发现和寻找“数列”的规律。 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就叫数列。例如, (1) 1,2,3,4,5,6,? (2) 1,2,4,8,16,32; (3) 1,0,0,1,0,0,1,? (4) 1,1,2,3,5,8,13。 一个数列中从左至右的第n 个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n 项。如,数列(1)的第3 项是3,数列(2)的第3 项是4。一般地,我们将数列的第n 项记作a n。数列中的数可以是有限多个,如数列(2)(4),也可以是无限多个,如数列(1)(3)。许多数列中的数是按一定规律排列的,我们这一讲就是讲如何发现这些规律。数列(1)是按照自然数从小到大的次序排列的,也叫做自然数数列,其规律是:后项=前项+1,或第n 项a n =n。数列(2)的规律是:后项=前项×2。数列(3)的规律是:“1,0,0”周而复始地出现。数列(4)的规律是:从第三项起,每项等于它前面两项的和,即a3=1+1=2,a4=1+2=3,a5=2+3=5,a6=3+5=8,a7=5+8=13。 常见的较简单的数列规律有这样几类: 第一类是数列各项只与它的项数有关,或只与它的前一项有关。例如数列(1)(2)。第二类是前后几项为一组,以组为单元找关系才可找到规律。例如数列(3)(4)。 第三类是数列本身要与其他数列对比才能发现其规律。这类情形稍为复杂些,我们用后面的例3、例4 来作一些说明。 例1 找出下列各数列的规律,并按其规律在( )内填上合适的数: (1)4,7,10,13,( ); (2)84,72,60,( ),( ); (3)2,6,18,( ),( ),(4)625,125,25,( ),( ); (5)1,4,9,16,( ),(6)2,6,12,20,( ),( ), 解:通过对已知的几个数的前后两项的观察、分析,可发现 (1)的规律是:前项+3=后项。所以应填16。 (2)的规律是:前项-12=后项。所以应填48,36。 (3)的规律是:前项×3=后项。所以应填54,162。 (4)的规律是:前项÷5=后项。所以应填5,1。 (5)的规律是:数列各项依次为1=1×1, 4=2×2, 9=3×3, 16=4×4, 所以应填5×5=25。 (6)的规律是:数列各项依次为2=1×2,6=2×3,12=3×4,20=4×5, 所以,应填 5×6=30, 6×7=42。 例2 找出下列各数列的规律,并按其规律在( )内填上合适的数: (1)1,2,2,3,3,4,( ),( ); (2)( ),( ),10,5,12,6,14,7; (3) 3,7,10,17,27,( ); (4) 1,2,2,4,8,32,( )。 解:通过对各数列已知的几个数的观察分析可得其规律。 (1)把数列每两项分为一组,1,2,2,3,3,4,不难发现其规律是:前一组每个数

小学数学_找规律——图形规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找规律——图形规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描述能方法,使学生学会观察、描述规律,提高推理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仔细观察、规范圈组、正确描述和合作创新等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发现规律,热爱生活并规律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规律的含义,学会找规律三步法。 教学难点:能够准确描述发现的规律,并会运用规律解决和创造一些简单的问题。 三、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彩笔、练习纸等。 教学设计(课堂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创设情境 师:今天老师要表扬几位同学?(先点名叫4名学生上台排队:分别是男生、女生、男生、女生。)那么,你们能猜猜接下来老师表扬一名男生还是女生呢? 生答:一名男生。

教师追问:那么,接下来呢? 回答预设:一名女生。(多提问几次,并依次再让几名同学上台排队。)教师提问:同学们真聪明,那么同学们你们是怎么发现的呢? 生答预设1:老师是先表扬男生、再表扬女生。 生答预设2:我发现了规律,男生女生的顺序表扬。教师鼓励:同学们果然发现了老师设计的规律。 (二)引入课题 师:其实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有规律的事物,请看大屏幕(快速放映前4幅校园建筑等有规律的图片) 师:规律的事物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找规律的美妙课堂!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到学习的热情中,同时设置问题情境和生活情景,激发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一)引导探究 师:同学们你们参加过春节联欢会吗? 全体学生:参加过。 师:那么,你们会唱《新年好》吗? 全体学生:会! 师:那老师起个头,我们一起唱一遍吧!(新年好啊,新年好啊,祝福大家新年好……) 师:同学们唱的好听极了!今年的春节老师也布置了联欢会会场,同

三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 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 教案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定案 星子镇中心小学陈海带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方法,感受积的变化规律。 2、能比较熟练地进行乘数是整十的乘法计算,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找到整十数相乘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进行乘数是整十的乘法计算。 教法:引导法,讲授法 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具:课件,小黑板 学具: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出复习题的题目特征:多位数乘一位数。(幻灯片2)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1)要从两、三位数的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两、三位数的每一位上的数;(2)用两、三位数的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结果要和那一位对齐。 2、出示口算卡片(幻灯片3) 9×6 = 24×2=

8×11= 17×3= 12×3= 40×4= 5×13= 5 ×61= 3、指名说一说。学生说出口算结果后,让学生说一说口算 的过程,特别是因数末尾有0的计算。 4、出示算式,指名说出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出示幻灯片 4) 40 × 4 = 160 5、揭示新课题。 今天,我们接着学习乘法知识,找规律(幻灯片5),师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1、教学“找规律”。 (1)交流算法。出示第一组算式。(幻灯片出示5) 5×1=3×2= 12×4= 5×10= 3×20= 12×40= 50×10= 30×20= 120×40= 1)学生独立计算,回答结果。 2)提出问题:为什么50×10等于500呢这道算式的乘数都是几位数(两位数)教师说明: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律是否适用于两位数乘两位数,还有待于同学们去探索。

七年级数学探索与表达规律

课题课时:第三章第五节探索与表达 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2012年11月12星期2 授课人:赵伟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探索,了解日历中数学的奥妙。了解日历中方框里的数与数之间的变化规律。能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能用代数式准确的表示自己发现的规律,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代数式的实际意义。 (2)学生在发现规律,验证规律中,不断的增强自身观察、分析试验、判别归纳的能力。 (3)经历探索数量关系,运用符号表示规律,通过运算验证规律的过程。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共同探究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实际问题中蕴涵的关系和规律。 教学难点:用字母、运算符号表示一般规律。 教法及学法指导: 根据教学目标可安排如下的教学过程:通过对生活中日历的观察与分析,从不同角 度进行思考,用本章学习过的字母表示数、代数式、代数式的值等知识去探索日历中数 与数之间的变化规律,并用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等知识去验证规律;同时对生活中图形 的变化规律从数形结合的角度进行了探索;最后以评价小结和手指游戏的基础上结束本 课的学习。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由学生充分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来完成对规律的探索和 验证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学生用语言、符号、字母表示规律的过程,实际上也就 是学生经历创新思维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环节回顾总结 复习回顾本章所学内容: 用字母表示数;代数式;整式的加减。

整式的加减。通过探索和发现规律,感受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 探究1:数的变化规律 内容: 探索教材中的问题:日历中的数学规律。 1.请同学们快速记住日历中的数字并能准确的说出它们的位置. 2.将上述日历中的有关数字隐藏,请同学填空,并说说是以什么方法记忆日历的? 学生通过观察,找到日历中每一行、每一列、每一条对角线上相邻两数之间的关系. 3.用套色方框框住日历中的九个数,并让学生计算套色方框中这九个数的和. 并提问: (1)请思考方框中九个数的和与正中间的数有什么关系? (2)请同学们拿出日历,任意用方框框住这份日历中其它的九个数,这个关系是否成立? (3)这个关系对十月份的日历成立,那对其他月份的日历成立吗? 从而得到猜想:蓝色方框中九个数之和=9×正中间的数 (4)我们应该如何进行验证? 学生根据方框中数的不确定性,引导他们想到用字母表示数,学生可能设任意一个方格的数为字母(任意),表示出其余的八个数,通过代数和运算发现,设正中间的数

三年级数学搭配问题及探索规律综合练习

搭配问题及探索规律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青岛版三年级下册第17页的第11题和“聪明小屋”。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掌握搭配和找规律的方法 2.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有序思考能力和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的过程,学会有序思考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探索并归纳出搭配现象中的规律,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数字卡片和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想和老师成为好朋友吗?(想) 为了表示友好,来握握手吧。老师特别想和每个同学握一下手,你们愿意与老师握手吗?(愿意) 与学生随意握手,特别注意与特别激动的孩子先握,有意让秩序乱起来,有学生说,教师板书(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看来同学们都同意要有一定的顺序。

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像你们刚才所说的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这些就是我们数学中关于搭配的知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像握手这样类型的数学问题——搭配问题及探索规律。(教师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2.课本第17页的第11题:找规律,填一填。 (1)4 8 16 32 ()() (2)2 5 11 23 47 ()() (3)8 24 12 36 18 ()()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或师生共同商讨寻找规律。 第(1)题的规律:后一个数是前一个数的2倍; 第(2)题的规律:后一个数是前一个数的2倍加1; 第(3)题的规律:偶数位置的数是前一个数的3倍,奇数位置的数是前一个数的一半。 爸爸妈妈要带亮亮去游乐园。妈妈为他准备了很多漂亮的衣服,你们帮他搭配一下,好吗?

人教版二年级下找规律(二)图形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最新资料推荐------------------------------------------------------ 人教版二年级下找规律(二)图形的变化规律教学设 计及反思 课题找规律(二)图形的变化规律 1 课时班级二(7、 8)课时编写者一、教材内容分析教学内容: 课本第 116 页例 1 本课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2、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初步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3、通过教学活动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找规律的知识,初步认识了找规律的方法,本课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去创造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 1/ 4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去 发现规律,找出有新意的排列规律。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题单及课件,投影仪六、教学 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复习新知识,引入: 1、出示小黑板,让学生独立完成(1) 1 4 7 10 (2) 4 6 8 10 (3)△ ▲ △ ▲ 今天我们来 学习图形的变化规律(揭示课题)2、请大家看书第 117页,用 已掌握的知识把第 2 题最后一个图的时针和分针画在书上,并 说说为什么这样画? 3、出示小黑板: 第一行贴图片: 小熊、兔子、猴子、青蛙第二行贴图片: 兔子、猴子、青蛙、小熊第三行贴图片: 猴子、青蛙、小熊、兔子第四行怎样贴呢?由学生来贴,说 出为什么要这样贴? 4、问: 你们从图中发现了什么?(先让学生自己观察,说 发现。 如果学生只看到斜行的规律,则教师酌情启发学生注意横行、 竖行的规律,要是还有困难,教师可进一步启发)【设计意图】:通过独立尝试、交流、讨论、进一步感受找规律的重要性与生 活性。 教学新课,发现规律1、出示例1、画一画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乘法》1 找规律 教案

找规律。(教材第30~31页) 1.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的计算方法,找出计算 的规律。 2.使学生能熟练地进行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使 学生学会与他 人交流。 重点: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及其规律。 难点: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多媒体课件、口算卡片。 1.谈话。 师:同学们,这段时间我们换种口味,学习怎样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同学们将在这一段时间里,通过自身的努力,使乘法的计算能力取得更大的进步。 2.口算练习。

9×6=8×11=12×3=5×13 = 24×2=17×3=40×4=61×5 = 以上面的一个算式为例,说说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9×6 = 54,9和6在乘法算式中叫乘数,“×”是乘号,54是积) 谈话导入:在乘法中,乘数与积有密切的联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找一找乘法计算中的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 1.师用课件出示教材第30页例1。 师:这些题目,你是怎样计算的呢? 学生和同伴交流。 生1:5×1表示1个5就是5;5×10表示10个5,就是50;50×10也是这样的意思,就是10个50,是500。 生2:3×2就是2个3是6;3×20就是20个3是60;30×20是20个30,就是600。 …… 师:你们很善于动脑,说得都很有条理,很清晰。 2.观察探究。 师:观察上面的式子,你有什么发现呢?(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 师到学生中间参与讨论,然后师生交流。 生1:我发现下面的两行的题目都和第一行的题目有关系。乘数里面多几个0,积的后面就会多几个0。 生2:我发现乘数的末尾多一个零,积就会相应的多一个0。 师:也就是说,当乘数扩大10倍,积也会扩大10倍? 生:当乘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积也会相应扩大10倍、100倍、1000倍。 师:这是个很好的猜想,不过没有验证,不能确定它就是正确的。 3.探讨、验证。 师用课件出示教材第30页例2。 师:大家试一试吧! 生试做后,观察算式。师巡视辅导。 师:以6×3为例,大家有什么发现? 生1:6×3=18,可以让3扩大到原来的10倍变为30,另一个乘数不变,积也扩大到原来的10倍,即6×30=180。 生2:如果6和3都扩大到原来的10倍,那么积应扩大10×10=100倍,即60×30=1800。 师:哇,大家真厉害!现在我们知道了“当乘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积也会相应扩大10倍、100倍、1000倍”这句话是正确的。也就是说,乘数的末尾多几个零,积的末尾一定也会多几个0。 【设计意图:猜想——举例——验证——归纳——应用,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方式,在本节课的设置上先提供了探索的范例,再让学生提出猜想,最后通过举例、验证达成共识,得到乘数是整十数的计算法则,使学生既获得了探索的体验,

初一数学探索规律经典题

探索规律 1. (1)填写下表,并观察下列两个代数式的值的变化情况。 n 1 2 3 4 5 6 7 8 5n+6 n2 (2)随着n的值逐渐变大,两个代数式的值如何变化? (3)估计一下,哪个代数式的值先超过100? 2.观察下列等式: 2=2=1×2 2+4=6=2×3 2+4+6=12=3×4 2+4+6+8=20=4×5 …… (1)可以猜想,从2开始到第n(n为自然数)个连续偶数的和是__________;(2)当n=10时,从2开始到第10个连续偶数的和是_______________。 3.观察1+2= 2)2 1(2+ ,1+2+3= 2)3 1(3+ (1)验算一下1+2+3+4是否等于 2)4 1(4+ ,1+2+3+4+5是否等于 2)5 1(5+ 。 (2)对于任意自然数n(n>1),猜想1+2+3+4+……+n=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图a是一个三角形,分别连接这个三角形三变的中点得到图b,在分别连接图b中间的小三角形三边中点,得到图c,按此方法继续下去,请你根据每个图中三角形个数的规律,完成下列问题: 图a 图b 图c (1)将下表填写完整 图形编号 1 2 3 4 5 …… 三角形个数 1 5 9 (3)在第n个图形中有多少个三角形(用含n的式子表示) 5.本题表格中前三列三个数之间的关系为: 2×7+1=15 0×5+1=1 3×4+1=13 按以上规律,在表格的空格内天上所缺的数 2 0 3 8 7 m 7 5 4 6 3 n 15 1 13

6.(1)计算并填表: n 1 2 3 4 5 6 10 102 103 1 2+n n (2)观察上表,描述所求得的这一列数的变化规律; (3)当n 非常大时, 1 2+n n 的值接近与什么数? 7.已知平面内任意三个点都不在同一直线上,过其中任两点画直线。 (1)若平面内有三个点,一共可以画几条直线? (2)若平面内有四个点,一共可以画几条直线? (3)若平面内有五个点,一共可以画几条直线? (4)若平面内有n 个点,一共可以画几条直线?

人教版一下《找规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学 设计及反思

教学反思: 《找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内容。这节课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

到学习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这节课我为学生创设了多彩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实践、体验,以达到知识与能力共进,情感与体验提升。个人觉得这节课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 1、享受鲜活的数学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总有许多鲜活的数学学习题材。本课一开始就选取了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内容“喜羊羊开水果店”作为主题,在“规律小屋”、“挑战灰太狼”、“我把谁藏起来了””小小设计家“几个环节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找规律,最后又运用规律创造生活中的规律美,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促进学生建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享受互动的数学课堂活动是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活动,活动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在这节课的活动中,运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始终是在交流、合作中学习,活动促进了同伴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另外,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引导和委婉的提示,学生对他人做法的肯定、指正,都达到了师与生、生与生的互补与共进的教学要求。 3、享受体验的数学这节课把“喜羊羊开水果店”这一情境下的活动贯穿于整节课的始终,使学生通过猜一猜、想一想、摆一摆、涂一涂、画一画这些有趣的活动感受规律,创造规律。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活动体验中加深对规律的认识,只

有学生自己体验的,才是真实的、深刻的。 4、享受人文的数学在这节课中,教师和学生共同欣赏美丽的内容有规律的图片,寻找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激发了学生热爱数学、主动发现关的情趣。在学生与数学交往的过程及审美的过程中充溢着浓浓的人文气息。 这次教学活动不足的地方是:今天已经是上第四次了,但每讲一次都能发现不断的问题。再因为时间有限,没有展示更多的学生创造的规律.因而没能使更多的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我想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会发现问题,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自己教学语言,能够更好地把握课堂,把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贯穿于每一堂课。

人教版一下找规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一下找规律教学设 计及反思 Revised by Jack on December 14,2020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反思: 《找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内容。这节课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这节课我为学生创设了多彩的

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实践、体验,以达到知识与能力共进,情感与体验提升。个人觉得这节课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 1、享受鲜活的数学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总有许多鲜活的数学学习题材。本课一开始就选取了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内容“喜羊羊开水果店”作为主题,在“规律小屋”、“挑战灰太狼”、“我把谁藏起来了””小小设计家“几个环节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找规律,最后又运用规律创造生活中的规律美,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促进学生建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享受互动的数学课堂活动是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活动,活动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在这节课的活动中,运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始终是在交流、合作中学习,活动促进了同伴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另外,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引导和委婉的提示,学生对他人做法的肯定、指正,都达到了师与生、生与生的互补与共进的教学要求。 3、享受体验的数学这节课把“喜羊羊开水果店”这一情境下的活动贯穿于整节课的始终,使学生通过猜一猜、想一想、摆一摆、涂一涂、画一画这些有趣的活动感受规律,创造规律。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活动体验中加深对规律的认识,只有学生自己体验的,才是真实的、深刻的。

《找规律》公开课教学设计【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找规律》教学设计 发现和应用乘法的运算规律是本节的重点。为此教材提出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探索两位数乘整十数、整十数乘末尾是零的三位数的乘法的计算方法与计算道理;第二个问题结合数学情境探索与发现乘法的运算规律;第三个问题继续写出新的算式表示上述发现的规律;第四个问题根据发现的规律从已知算式推出未知算式。 1.探索两个个位数都是0的两位数和三位数的乘法计算,并解释计算的过程与方法。 2.在数学情境中,探索、发现乘法的运算规律,发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3.能根据运算规律从已知算式推出未知算式,发展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 数学情境中,探索、发现乘法的运算规律。 【教学难点】 能根据运算规律从已知算式推出未知算式。 相应课件、教具 一、情境导入。 1. 通过学生熟悉的儿歌导入新课: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 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你能继续说下去么? 2. 学生说儿歌,教师引导思考:想一想,你是根据什么来说的呢? 3.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明确:规律的存在。 二、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题目)师:算一算,并说说你是如何计算的。 5×1=3×2=12×4= 5×10=3×20=12×40=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 ◆课前准备 ◆ ◆教学过程

50×10=30×20=120×40= 2.学生计算,明确算法。教师引导:观察上面的式子,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观察、发现、交流,教师引导明确: 预设:(1)两个数相乘,其中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10,积也乘10。 (2)两个数相乘,其中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末尾添一个零,积的末尾也添一个零。 4.师:根据你的发现,能再写出几组算式,并计算出结果吗? 6×3=15×4=18×2= 5.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练习本中试写出几组算式,并计算出结果,最后小组交流、展示汇报。 6.师:根据16×3=48,你能直接写出下面算式的结果吗? 16×30=160×3= 160×30=16×300=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并交流计算方法。 让学生说出计算过程,可以让学生明白乘数是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和规律,有助于对于方法知识的总结。 师:通过以上学习,你能总结一下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的规律吗?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明确:先把乘数中末尾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再看两个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得数得末尾添上几个0. 三、巩固练习。 练习1:练一练第1题:(1)学生算一算,照样子再写出一组算式。 (2)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明确规律与结果。 练习2:练一练第2题:(1)学生独立做题,组内交流。 (2)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明确结果。 练习3:练一练第3题:(1)学生独立做题,组内交流。 (2)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明确结果。 练习4:练一练第4题:(1)学生独立做题,组内交流。 (2)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明确结果,并激励学生尝试发现规律。练习5:练一练第5题:(1)学生独立做题,组内交流想法。

幼儿园大班上学期数学教案《找规律教学设计》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上学期数学教案《找规律教学设计》含反思 大班上学期数学教案《找规律教学设计》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通过涂色、摆学具等活动,激发创新意识,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使幼儿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上学期数学《找规律教学设计》含反思教案吧。 教学目标: 1.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通过涂色、摆学具等活动,激发创新意识。 3.使幼儿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4.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5.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幼儿通过实践活动能发现事物的规律。 幼儿能自己创造出有规律的排列,并引导幼儿能从颜色和形状两方面发现规律教具、学具准备课件、不同动物学具各6个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感知规律。 1、小朋友我们准备开联欢会,我们要把教室打扮得漂漂亮亮,想不想去看看?(想)请看大屏幕。 2.课件出示主题图──小朋友在漂亮的教室里跳舞。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又发现了什么? 幼1:有彩旗、灯笼和花朵。

幼2:有很多小朋友在跳舞。 师:这些彩旗、花朵和灯笼是不是乱摆乱放的? 生:不是,是有顺序的。 师:他们的摆放都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放都有规律的,其实规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会经常遇到的,这节课,我们就要用数学的眼光来寻找生活中的规律。 二、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1.课件出示彩旗图。 师:我们先来找找彩旗排列的规律。 (彩旗按红、黄交替出现,最后一面没有颜色。)师:猜一猜,这面旗会是什么颜色? 幼1:是黄色的。 幼2:下一面是黄旗。 师:都猜是黄旗,看看对不对(点击鼠标,最后一面旗是变为黄色,幼儿欢呼)。猜得真准!你们是怎么想的? 幼:因为小旗是按照红色、黄色这样的顺序一直摆下去的,所以红旗的后面是黄旗。 师:.如果让你给彩旗按你找到的规律分分组,好把彩旗排列的规律看得更清楚。你准备怎样分?谁来指指?为什么这样分?(小旗就是这样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规律就看得特别清楚了。) 2、课件出示彩花图、灯笼图和小朋友的队列图师:彩旗的规律我们已经找到了,那么彩花的排列、灯笼的摆放和小朋友的队伍又有什么规律呢?下一朵花下一个灯笼会是什么颜色,下一个小朋友是男孩还是女孩?该怎么给它们分组呢?把你发现的秘密小声地告诉同桌。(幼儿思考、交流。)师: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向全班宣布? 幼1:彩花是按绿花、紫花,绿花、紫花这样的顺序一直排下去的,所以下一朵花是绿色的。 幼2:灯笼是按紫、红、紫、红这样的顺序一直摆下去的,所以下一个灯笼是紫色。 幼3:小朋友是按男孩、女孩这样的顺序一直排下去的,所以下一个小朋友是女孩。 该怎么分组呢?(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点击,出现正确分组。)3.小结:彩旗、灯笼、彩花的摆放和小朋友的队伍都是按一定的顺序一组一组重复排列的,像这样的排列我们就

三年级下册找规律教案

《找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30-31页 授课教师:詹文靓授课班级:三(2)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的计算方法,找出计算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能熟练进行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经历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学习过程,提高归纳、概括的能力,学会交流,体验合作乐趣。 教学重点:探讨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的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整十数乘法的算理。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授法、课堂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我们班的同学最会动脑筋了,看下面的题能难住你吗? 5扩大到原来的10倍是();5扩大到原来的100倍是();()扩 大到原来的10倍是30;()扩大到原来的10倍是300。 2.一个乘法算式由哪几部分组成?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那首儿歌吗?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你还能接着说下去吗? 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乘法知识:找规律,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让我们一起到乘法算式中去找找规律!(板书课题) 三、探究新知,揭示规律 5×1=5 3×2=6 5×10=50 3×20= 60 50×10=500 30×20=600 1.算一算,并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2.观察第一组算式,师生共同总结发现1:两个因数相乘,第一个因 数不变,第二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积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 第一组:5×1=5 5×10=50 3.仿照第一组算式,观察第二组算式,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的发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