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比较文学 最完整

比较文学 最完整

比较文学  最完整
比较文学  最完整

比较文学

绪论

一、从研究对象和范畴看:三个阶段:法国学派——美国学派——布吕奈尔三人主义

二、从价值取向着眼

三、比较文学的价值

1、对文学研究而言,比较文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确立于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

比较文学,处于对狭隘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研究的不满,后者滞后于当时文学的全欧性与全球性交流的事实。

新的视角:本国文学与他国文学关系的角度

新的领域:不同民族或国家文学之间的关系

2、对文学创作而言,比较文学提供了了解与欣赏其他民族文学的理论指导。

比较文学可以提醒创作者注意吸取他国文学的主题,题材与写作技巧,以推动自己与本国文学的发展。

3、对文化交流而言,比较文学有利于不同民族文化、不同文化体系互识互证互补,最终推动世界文化交

流与世界和平。

全球化趋势使不同民族、不同体系之间的文化交流、对话与包容势在必行,比较文学有助于缓解文化霸权与极端民族主义的矛盾,促进文化多元化。

比较文化是“跨文化之桥”(乐黛云语)“自我”和“他者”的认识之道(孙景尧语)

四、比较文学和文学比较:两者不等同,并非任何运用比较方法展开的文学研究都属于比较文学:1、两

个比较所归属的层面不同:前者是一种比较意识,属本体;后者是一种研究方法。2、指涉的对象不同:前者前就对象必须跨越国家语言民族学科等界限;后者则不一定跨越;3、使用方法不同:前者除比较法之外,还可使用实证法批评法和阐发法。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国外比较文学学科史

一、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比较文学,酝酿于十九世纪20—30年代、形成于十九世纪70—90年代的欧洲,其形成的文化背景可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

1、思想方面:资本主义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全球渗透促成全球意识和比较意识的产生,最终促成文学研究的全球意识与世界胸怀的形成。

2、研究方法方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进展,促成揭示事物之间联系的比较研究的形成于比较方法的广泛应用。

3、文学发展方面,各民族文化与文学交流的频繁,促使传统的民族、国别文学研究方式被突破,比较文学应运而生。

(美)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兴起时为反对大部分19世纪学术研究中狭隘的民族主义,抵制法德意英等各国文学的许多文学史家的孤立主义。

二、学科确立的标志

比较文学一词最早出现在1816年法国两位中学教师编录的书中。1829年,巴黎大学教授维尔曼开设比较文学课程,被公认为比较文学之父。

比较文学确立于19世纪70—90年代,其标志如下:

1、理论体系的建立与研究成果的问世。

英国学者波斯奈特《比较文学》1886 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

法国学者洛里哀《比较文学史》1903 总结了早起比较文学的研究成果

丹麦文学批评家勃兰克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1872—1884)是影响研究的范例,法国戴克斯特《卢梭与文学世界的起源》1895是世界上第一篇比较文学博士论文。

2、大学课程与讲座的开设

(德)科赫(布雷斯劳大学1866)最早

戴克斯特是世界上第一位比较文学教授

哥伦比亚大学1899年建立美国第一个比较文学系,哈佛大学1904年建立第二个文学系

3、专业杂志的创办

(匈)梅茨创办世界上第一份比较文学刊物《比较文学学报》(1877—1888)又名《比较文学杂志》;(德)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1887—1910)、《比较文学研究》(1901);1921年巴尔登斯贝克在巴黎大学创办《比较文学评论》;1949年俄勒冈大学创办全美第一份比较文学杂志《比较文学》。

目前最权威杂志(法)《比较文学评论》;(美)《比较文学》

三、学科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19世纪后期至1954年国际比较文学协会成立,在西欧范围之内。

重要事件:一是法国学派的形成。法国成为国际比较文学的中心,巴黎大学成为大本营;二是爆发第一次学科危机。英国史密斯《比较文学之毛病》对法国学者只重书目索引式影响研究进行批评;意大利克罗齐认为比较方法,只是历史研究的一种简单的考察性方法,看不出比较文学有成为一门学科的可能。基亚《比较文学》:比较文学并不是比较,比较不过是一门名称有误的所应用的一种方法。

2、第二阶段:1954年至70年代初期,西方即欧美范围之内。

重要事件:一是美国学派的形成。1960年美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美国成为国际第二个中心,耶鲁大学、印第安纳大学为大本营。二是学科第二次危机。1958年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召开教堂山会议,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向法国学派发难。三是苏联、加拿大等国比较文学迅速发展。田尔蒙斯基论文集《比较文学研究:东方和西方》;弗莱《伟大的代码—圣经与文学》在多伦多大学建立了加拿大第一个比较文学研究中心。

4、第三阶段:1970年至今,全球范围之内

重要事件:一是荷兰乌特勒支大学成为国际比较文学第三个学术中心。佛克马曾任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主席。二是东方国家比较文学勃兴。日本坪内逍遥1889年在东京大学开设比较文学课程;岛田瑾二1935年创立东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1948年成立日本比较文学学会。泰戈尔1907年论文《世界文学》为印度比较文学奠定了理论基础。1956年巴苏在贾德沃晋尔大学创建第一个比较文学系。三是理论化和泛文化导致学科第三次学科危机。理论化主要表现为研究对象转向理论性课题;

五、两大学派介绍

1、法国学派

(1)四大代表人物:a、巴尔登斯贝格1915年在巴黎大学创立比较文学研究所,1921年创立《比较文学评论》

b、梵第根是巴黎大学教授代表作是比较文学论

c、卡雷里昂大学、巴黎大学教授代表作《法国作家与德国作家》

d、基亚特莱斯堡大学教授巴黎大学教授《比较文学》

(2)基本主张:第一,学科性质—文学史的分支,国际文学史。卡雷《比较文学序言》: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

第二研究对象:事实联系(亲缘关系)研究影响的传播,称为影响研究。梵第根《比较文学论》:比较文学的目的,主要是研究不同文学的相互关系。基亚《比较文学》:比较文学的对象是本质的研究各国文学作品的相互联系,凡是不存在关系的地方,比较文学的领域也就停止了。

第三,研究方法。实证法或者考据法,以证明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事实联系的存在。经典说法:梵第根:比较这两个字应该摆脱全部美学的涵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涵义。基亚《比较文学》:比较文学并不是比较,比较不过是一门名称有误的学科所用的一种方法。

(2)形成原因:a、孔德实证主义哲学的流行,强调以自然科学的态度与方法来研究社会科学,只承认实证的或者确实的事实,看重外部联系。b、法国有重视文学史研究的传统,法国批评家xx的传记批评强调历史事实的影响研究。c、法国为世界文学输出大国,研究国际文学关系体现民族自豪感。

2、美国学派:

(1)代表人物:a、韦勒克耶鲁大学教授论文《比较文学的危机》《比较文学的名称和性质》b、雷马克印第安纳大学教授论文《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c、韦斯坦因印第安纳大学教授专著《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d、奥尔德里奇伊利诺伊大学教授编著《比较文学内容和方法》

(2)基本主张:a、学科性质——文学研究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比较文学将从一种国际的角度研究所有的文学,在研究中有意识的把一切文学。。。。。。b、研究对象——文学性、类同关系、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科技整合)奥尔德里奇《比较文学内容和方法》:比较一次可用来指

示类同,c、研究方法——在朗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美学价值分析,即批评法。

(3)形成原因:a、问过文学史短暂,在国际文学关系史中已接受为主,故反对只研究国际文学关系史。

b、收新批评影响,强调文学文本的细读以及文学文本的内部研究。

(坤)第二节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史

一、学科萌芽与背景

比较文学对中国学界而言是舶来品,兴起于20世纪20——30年代。学术中心是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后称外国文学系)

1、兴起的标志

(1)研究成果的问世。梁宗岱《诗与真》《诗与真二集》陈铨《中德文学研究》朱光潜《诗论》钱钟书《谈艺录》(东海四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钱钟书、李长之、张萌鳞、陈铨并称“清华四才子”。

(2)大学课程的开设。清华大学最早开设比较文学的课程。

清华三教授:瑞恰兹,英国剑桥大学文学系主任,应邀到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开设比较文学课程,是国内大学最早以比较文学命名的课程

吴宓(中国比较文学之父):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师从白壁德,在东南大学开设中西诗之比较课程,后加盟清华大学西洋文学。“哈佛三杰”:陈寅恪、汤用彤,吴宓。学衡派成员陈寅恪,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赵元任,王国维,梁启超),早年研究中印文学与文化关系,论文《三国志曹冲华佗传与佛教故事》

2、兴起的背景

(1)西学东渐之风的盛行。

19c末20c初中国知时节,思想界渐行“西学东渐”之风,涌现出严复、林纾等翻译名家。陈独秀、胡适等人发起新文化运动将西学东渐之风推向巅峰。

鲁迅《摩罗诗力说》里提出“比较顽固,爰生自觉”的观点

章锡琛翻译日本学者本间久雄《新文学概论》(内有介绍图伯斯奈特《比较文学》和法国洛里哀《比较文学史》的章节)

傅东华1913年翻译法国洛里哀《比较文学史》

戴望舒1937年翻译樊·第根《比较文学论》

(3)本土资源的开启

中国古代学者翻译佛经所用的格义法是比较文学阐发研究的雏形。此种方法后成为中国学术界引用引用西方文学理论时最常用的方法。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运用叔本华的被拒论阐发《红楼梦》的主题。注:格义法:是中国佛经译者和学者在翻译、理解和宣传佛教经书与义理时创造的一种方法,即用中国典籍中已有的概念与说法来比附和翻译佛教经典名相,以使售徒易于理解和接受。它是中国学术同化佛教义理的一种策略,为佛学在中国的流传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学科复兴与背景

复兴阶段:20c80年代中期以后。台湾——大陆,比较文学逐渐成为“显学”

1、复兴的标志

(1)大批科研成果的问世诞生,旨在发现“造旨之本源”

钱钟书《管锥篇》

影响研究:季羡林《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

赵毅衡《远游的诗神》

严绍盪《中国古代文学关系史稿》

乐黛云《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

平行研究:杨周翰《攻玉集》

曹顺庆《中西比较诗学》

黄荡眠,童庆炳主编的《中西比较诗学体系》等

20c90年代北大出版社《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丛书》

(2)大学课程的恢复与教材的建设

(3)成立国家级学会,创办专业刊物,参与国际学术活动,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于1985年成立

2、复兴的背景

(1)新时期在此出现西学东渐之风。

1984—1985年中国知识界开启的“新启蒙”思潮将西学东渐之风推向高潮。“动向未来丛书”

的出版,《文化:中国与世界》《新启蒙》创办。

国外比较文学研究成果译介渐入佳境。张隆溪选编《比较文学译文集》等。

(2)台湾地区学科发展与海外华人研究成果对大陆的刺激。

台湾地区比较文学学会成立于1973年,学术中心是台湾大学。学科奠基人是李达三,叶维康。

香港学术中心是香港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分别于1964年、1967年开设比较文学

三、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特点。

1、研究方法以阐发法为主。

台湾学者古添洪,陈慧桦(鹏翔)《比较文学的垦拓在台湾》。提出:援西方文学理论与方法并加以考验调整以用之于中国文学之研究,旨在寻找中西文学相通之处,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务实策略。

由于只提倡以西方文论考量中国文学,被大陆学者称为“单向阐发”。陈淳,刘象愚《比较文学概论》提出“双向阐发”主张。

2研究对象以中西文学,文论比较为主,强调跨文化比较。(现当代西方文学与文论据世界主流位置)3研究成果以比较诗学最为醒目。

比较文学发展第三阶段出现比较文学研究理论倾向,中国古代文论为世界三大文论体系(古印度,古希腊)之一。

4目前研究热点是海外华文文学与海外韩雪(中国学)。

海外华文文学属流散文学,海外华文文学名家:(美)汤婷婷《女勇士》、谭思美《喜福会》、哈金《等待》《南京安魂记》、严歌荃《小姨多鹤》

国际汉学(中国学)以法国、美国与日本最有成就。当前海外中国文学研究名家:美国宇文所安、德国顾彬和日本鲁迅研究专家。

国内海外汉学中国文学研究名家:刘东,王晓路。

第二章:比较文学学科基本理论

第一节、比较文学的性质和特征

一、比较文学的性质

性质与特征的关系:性质即事物内在的本质或根本属性,英语用nature表示;特征指事物外在、

外显的品格,英语用character来表示

两者区别:第一、性质是食物内在的根本属性,特征则是事物外在的非本质的属性;

第二、性质具有绝对性,稳定性,特征具有相对性和变动性

比较文学学科的性质:以比较意识为本体的文学研究。

1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包括两层含义:

a)从研究角度来说,比较文学是从历史、批评与理论/哲学三个角度进行的文学研究,不仅仅属

于文学研究的三个分支即文学史、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任何一支;

b)从研究对象来说,比较文学关注文学性,而非历史性、文化性。

文学性是文学艺术的本质,如语言性,审美性(如情感,形象、虚伪)等。

历史性指仅仅从文学交流史的角度来定位比较文学,把它当作文学史的一支。

文化性是从文化的角度来定位比较文学,强调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不是比较文化,“泛文化”是目前比较文学面临的最大挑战。文化的范围过于宽泛。(德)马勒茨克:文化主要是指那些既存在于人的行为中,又存在于他的精神和物质作品中的构想、信念和世界观所组成的一个系统。“

对泛文化应取的态度:第一,承认文学与文化间的密切联系,深入文化层面,深化对文学的认识与理解;第二,比较文学引入文化研究不能过度(泛文化会葬送比较文学学科)

3、比较文学的本体是自觉的比较意识

比较意识是研究者进行文化研究时认同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火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

影响的思维与观念,又称“比较思维”或“比较视城”(杨乃乔)。它说明比较文学研究与民族/

国别文学研究的本质区别在于研究者对研究对象之间关系的汇通性观照,也说明比较文学研究是

对民族文学研究的超越于发展。

韦勒克《比较文学危机》比较文学的兴起是反对大部分19世纪学术研究中狭隘的民族主义比较意识的特点:a多元性、复合性,指对象至少是二元的,也可能使多元的。

B自觉性、成熟性。比较意识必须是稳定的,成熟的,且有目的的世界胸怀与国际眼光,而非偶然的,随便的意识。

三、比较文学的跨越性

1、涵义:跨越性是比较文学的特征之一,指它跨越并打通对象之间各种界限的特点。包

括:族际性(跨民族性),语际性(跨语言性),跨文化性(跨异质文化性)与科际性

(跨学科)。

2、表现

a)族际性

跨民族包括两种:a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民族的跨越

B同一国家或地区不同民族的跨越。

提示:1民族与国家的关系:既同一又矛盾。

2对后者是否属于比较文学范畴尚存异议。

民族文学/国别文学:傅东华1931年根据洛里哀《比较文学史》英译本、戴望舒1937年根据梵·第根《比较文学论》将法文词译为“国别文学”

国别文学只一个国家的文学。民族文学指一个民族的文学。在单一民族组成的国家,民族与国家统一,在多民族国家,民族与国家不同一,今天多取“民族文学”之说。

民族文学/国别文学与比较文学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基本单元。

b)语际性

语言与民族的关系:语言与民族/国家具有同一性,一个国家/民族一种语言;但两者并不完全同一:a跨民族不一定跨语言。B跨语言不一定跨民族。如纪伯伦、纳博科夫、贝克特和林语堂等双语作家未跨民族;印度、瑞士等使用多种语言,但未跨国家。

(c)、跨文化性(跨异质文选的特性)

文化的含义:一是指民族文化,二指文化体系,即异质文化成文明

文化本系或异质文化:延续时间长且从未中断,影响范围广,有成熟而有稳定的理论体系(以哲学与宗教为核心)

季羡林四大文化体系说:中国儒家文化,印度佛教文化体系,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欧美基督教文化体系。

(4)、科际性(跨学科性)

文学(创作与理论),其他学科包括其他艺术(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宗教,历史等)

三比较文学的开放性

1,含义:是比较文学的特征之一,指比较文学本身与其研究者所具有的世界胸怀与国际眼光,也指它所具有的超越性与创新性。

2,表现:①学科意识层面,指一种不断拓展的胸比较文学就起本质而言,是广阔的,开放的。”“比较文学主要是一种前景,一种观点,一种坚定的从国际角度从事文学研究的设想。”

比较文学的消变途径:国际文学关系即文学史分支(法国学派)→文学研究(美国学派)

②研究对象与范畴:不断增多,不断拓宽。事实联系(法国学派)→类同关系,交叉关系(美国学派)→互补关系(中国学派)

③研究方法:不断吸纳和增多。实证法(法国学派)→批评法即美学分析方法(美国学派)→阐发法,对话法(中国学派)

第二节比较文学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的必备条件:

1,跨越性:跨越民族,语言,文化与学科四条界限。最基础的是民族国家,语言,高层次的是跨文化,跨学科

2,文学性:关注不同民族之间或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中心和归宿必须是文学性即文学的本质问题3,可比性:指对象能够被比较研究的特点与特征

(以上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

说明:①可比性的比是并列,联系可是可以,值得

②可比性与可比性原则,可比性因素:可比性原则指比较文学研究必须遵守的原则或者是标准,即研究对象之间必须具有可比性

可比性因素指具有可比性成分的事物,是比较文学真正的研究对象

可比性因素的特点:a,不是表面的相似点,而是内在的关联,强调深度挖掘。

b,既是对象客观存在的成分,又是研究者主观的认识,强调敏锐眼光

例如: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与曹禺笔下的蘩溢,看似相似,却需要深刻挖掘,《红楼梦》中王熙凤与塔斯塔夫看似看似毫无联系,深层挖掘却又其深层关联

二,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

1,事实联系和亲缘联系

指两个或多个民族,国家的文学作品或作家之间反生的实际影响

~诗怪李金发的诗歌与法国唯丑诗人波德莱尔之间的关系

~郁达夫的零余者形象与屠格列夫多余者形象之间的联系。《零余者》里感叹自己“对社会与人世是完全没有用”的青年《茑萝行》里感叹:于事无补,死亦与人无损”的我。郁达夫翻译屠格列夫的小说《零余者的日记》,1932年1月10日日记:“读杜格列夫的the diary of a superfluous man,这已是第三次

2,类同关系或者相似关系

指不存在实际的影响与接受关系的两个或多个民族,国家文学之间的类同或相似

~屈原的离骚和但丁的神曲对祖先和人类命运的关注与求索意识

~哈代“为塞克斯小说”与沈从文“乡土小说”的“地域意识”

~梁宗岱《李白与歌德》比较李白与歌德的宇宙意识,李白和歌德的宇宙意识同样是直接的完整的….

3,交叉关系

指文学与其他学科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与相互借鉴的关系。

~文学与其他艺术的关系:钱钟书《中国诗与中国画》

~文学与哲学的关系: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荒诞主题与存在主义哲学。“世界是荒诞的“命题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与佛教的关系:佛教给中国文学提供“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主题,以及韵散结合的文体,中国古代文学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贡献甚大。

4,互补关系

指异质文化背景下的不同文学之间的互识,互证,互补的关系

~季羡林《关于神韵》运用印度古典“韵“理解中国古代“神韵”说

三,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

1,实证法(名词解释)

指运用具体的事实材料证明对象之间存在实际影响与联系的方法。

由法国学派最早提出,并系统阐述:受法国空的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

评价:历史主义,唯科学主义倾向。严谨,科学,利于杜绝“比附文学”或拉郎配现象,是比较文学最常用,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

~尼采“超人”对鲁迅“狂人”的影响:《文化偏至论》(1908)称超人为“大土天才”“意力绝世,几近神明之人.”狂人不与家人,村民同流合污,敢于反抗。

2,批评法

指分析和评判不同文学之间或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类同的或相似的美学价值分析法。有美国学派提出并阐释。受现象学哲学和形式主义,新批评理论的影响。

评价:强调细读文本,分析文本与理论阐释,关注文学性,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与贾平凹《废都》,“废都“意象的比较研究

~18世纪欧洲启蒙主义文学与中国五四新闻学的比较研究:由封建形态向资本主义转型,思想的现代转型。

3,阐发法(最具中国特色)

①涵义:指用一种民族文学的理论与批评方法来解释另一民族文学的作品或理论的方法。由中国台

湾学者古添洪,陈慧桦最早提出。

②模式:

a,对文学作品的阐发。颜元叔(台大)《桥<春望>》用英美批评的“反讽”“张力”理论来解读杜甫的作品

b,对文学现象的阐发。冯川(川大)《创作冲动与不朽意识》,用西方文学心理学惧死意识阐释中国作家“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现象

c,诗学阐发

d,综合阐发,钱钟书《通感》

e,科技阐发

③注重事项:a,扎实的理论修养b,务实的学术态度c,找到两者的对接点。

第三章影响研究

第一节概述

一、影响的定义与特点

1 定义指一种民族文学或其作家作品中显示出来的外来因素

法国朗松:真正的影响,是当一国文学中的突变,无以用该国以往的文学系统和各个作家的独创性来加以解释时所呈现出来的哪种情况。

美国约瑟夫T肖:一位作家和他的艺术作品,如果显示出来某种外来效果,而这种效果,又是他本国文学传统和他本人的发展无法解释的,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位受到了外国作家的影响。

2 影响的特点:

外来性:本民族文学从外民族接受过来的因素。

隐含性:作家作品接受的影响多非机械的,直观的表现,而与作者气质、民族特色有机融合,变成了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精神性存在”。影响探求的难点。

综合性:作家作品所受外来影响常常是综合的、多元的。

影响的隐含性:朗松“真正的影响,较之于题材的选择而言,更是一种精神存在。而且,这种真正的影响,与其是靠具体的有形之物的借取,不如是凭借某些国家文学精髓的渗透……真正的影响理应是得以意会而无可实指的。”

约瑟夫:影响是一种渗透在艺术品之中,成为艺术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并通过艺术品再现出来的东西。

例胡适独幕剧《终身大事》(1919年3月《新青年》题材、主题受易卜生《玩偶之家》影响:新女性田亚梅与陈先生自由恋爱,母亲说她与陈命相克,父亲说田陈古来同姓,最终田亚梅信奉“孩儿终身大事,孩儿应该自己决断”的原则,毅然离家出走。

影响的综合性或多源性

例鲁迅《狂人日记》中“狂人”形象(中国封建礼教的受害者与批判者)综合果戈理同名小说《狂人》波普里西钦(“小人物”之卑微地位,俄国官僚等级制度牺牲品)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超人”等影响

二:影响的种类

影响的分类标准:1按传播方式,分为直接影响或间接影响2 按传播范围分为整体影响与个体影响3按表现形式分为单向影响与双向影响。(这些说法,都来自于梵策根《比较文学论》)

按产生效果

1 正影响:接受外民族文学从而推动本民族文学发展,产生积极的、正面的影响。白居易《长恨歌》影响《源氏物语》法国诗人波德莱尔接受美国诗人爱伦坡以丑为美(乌鸦-腐尸)、意象设置

2负影响:只接受外民族文学以反对和革新本民族文学而形成的影响。常产生于社会、思想与文学转型期。不等于负面影响或消极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作家从古希腊罗马文学吸取人本意识二反对教会文学。五四时期中国作家吸取西方文学以反对传统的封建载道文学。

3反影响:拒绝外民族文学从而导致本民族文学片面或畸形发展而形成的影响。属于间接影响。

苏联1930-1950年代拒斥西方文学以支持社会主义现实注意文学的片面发展。

中国“文革”前后视西方文学为毒草以支持革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

4 超影响:本民族作家作品在外国的影响下产国在本国的影响。与两国的接受语境有关。

英国女作家伏尼契《牛虻》在1950-1960在中国的影响远超过在英国的影响。

5回返影响:本民族作家作品对外民族文学产生影响而返回对本民族文学作品产生影响。中国唐诗对美国意象派运动产生影响,回返影响中国五四运动。

6虚假影响:指外民族文学通过变形或歪曲的方式对本民族文学产生的影响。由误读引起。

易卜生以“思想家”身份对中国文学产生影响

尼采以“思想家”身份影响中国文学界。

三:影响研究的定义与模式

1定义指对不同民族文学之间存在的事实联系的研究,旨在揭示文学交流对民族文学的影响极其发展规律。以实证法为主要方法,是比较文学最基本的研究的领域。由法派倡导。

2 模式

经过路线放送者-传递者-接受者梵第根的观点

影响研究三模式

A誉舆学|流传学。图式:放松者——接受者;由放送者出发

B渊源学|源流学。图式:接受者——放送者;由接受者出发

C媒介学。图式:放送者——媒介者——接受者;由传递者出发

3说明

1对同一影响事件的研究可以任意采用其中一种模式

2三种模式仅仅研究视点与角度的差异,关注的重点不变,始终是影响的放送者。换言之,影响研究突出影响放送者的地位。美国派

四、影响研究评价

1贡献(1)、开启新的研究视角,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2)、实证法严谨、科学,结论真实可信。这一方法至今仍为比较文学研究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开创了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

2局限

(1)视比较文学为“国际文学关系史”、“历史科学”强调历史性,轻视文学性,背离文学研究的原则。(2)考证影响路径,强调外部研究(可见事实),轻视内部研究(接受者主观能动性)

(3)突出影响的放送者,视比较文学为“文学外贸”,“摆功劳簿”,民族沙文主义有违国际主义。

(4)研究对象限定过严,强调实证法的“科学涵义”。无视其“美学意义”。强调科学性,轻视审美性。

第二节传统影响研究

一、誉舆学定义:又称流传学,是从放送者的角度研究某民族文学对民族文学的影响。由梵第根提出,在《比较文学论》中。

誉舆源出希腊文,意为“舆论”、“名誉”。梵第根:“我们可以把这一类研究称为誉舆学,因为这是事关一位作家或许多作家的名声,以及别人对他们的意见的。

梵第根:一位作家在另一个国家的“成功”,是和他对于这个国家的文学的“影响”是有区别的。成功之名声,影响结果。

2研究对象

(1)整体对整体的影响。即一民族文学对另一民族文学的整体性影响。是相对的整体,某一时期某一文学对另一国家影响,某一主流文化对另一国家影响。

例:印度佛经文学对中国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唐代传奇小说与变文的影响:主题——因果报应思想、轮回转世思想;艺术技巧——框架式结构、韵散结合

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唐诗推动20世纪美国新诗运动;美国汉学家费诺罗萨翻译中国古诗集《华夏集》(2)群体或整体对个体的影响

例:歌德(自然爱情)、泰戈尔(泛神论)、惠特曼(自由体)

古希腊

(3)个体对群体|整体的影响

泰戈尔多郭沫若、冰心的影响。马尔克斯小说对新时期中国“寻根文学”的影响。

(4)个体对个体的影响——个体对某些方面的影响。

尼采“超人”“末人”形象对鲁迅人物塑造的影响。狂人、过客《长明灯》疯子等不同程度上有超人的影响,阿Q、华老栓等形象都有着“末人”的影子。

二、渊源学

1定义又称源流学,是从接受者出发,追溯放送者的影响,即寻找作家作品在思想、题材、人物、情

节等方面的来源,有梵第根提出。

2研究对象

(1)、印像渊源:作家在国外旅游或侨居时的见闻与感受。

拜伦欧陆游——《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

(2)、口传渊源:国外口耳相传而未形成文字的渊源。

西班牙唐璜传说——莫里哀喜剧《唐璜》

(3)、笔述渊源;见诸文字的书面渊源,如日记、书信等。最重要的渊源。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集》披露《狂人日记》的国外来源。

3 研究途径或方式

(1)、孤立的渊源研究,又称直线或渊源研究,指单一研究一部作品的题材、情节、人物等所受的外来影响。

A主题的继承:浮士德——奥德修斯精神

B题材的继承雪莱《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受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C形象的借用

(2)、集体的渊源研究,又称“源流的圆形研究”指研究一个作家所受到的全部外来影响。

三媒介学

1、定义:指对一民族文学影响另一民族文学的途径、方法。手段即媒介者|传递者的研究,以理清不同民族文学的关系史。

2、研究对象:个人媒介、环境媒介、文字材料媒介

个人媒介:指促成不同民族文学交流与影响发生的个人,包括翻译家、评论家、作家等文学工作者和旅游者、传教士、流亡者、外交人员等非文学工作者。翻译家最重要。

具体分:

A接受者国家的个人

B放送者国家的个人。

C第三国的个人

环境媒介:指促成不同民族文学交流与发生影响的环境,包括:

A社会环境:指推动不同民族文学交流的政治经济宗教,具体形态是文学社团,文学沙龙等

B自然环境:指推动不同民族文学交流的城市,地区等

文字材料媒介:指推动不同民族文学交流的书籍与刊物,包括译作、评论等。译作最重要。《马可波罗游记》影响欧洲作家如伏尔泰等人对古代中国的认识。《钢铁是怎么样炼成的》中译本对中国的影响。(东)

第三节译介学

1、译介学定义:即比较文学中的翻译研究,指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对文学翻译与翻译对象进行研究,是媒

介学的分支。

主要研究原语作品转换成译语作品过程中文化信息的失落与变形、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翻译文学的性质与地位。

1970年受到特别关注。大冢幸南《比较文学原理》布吕奈尔《什么是比较文学》设专章讨论。苏珊巴斯奈特《比较文学批判性导论》:

2、一般翻译研究与译介学的区别:

(1)研究范围不同:前者关注一些翻译现象,后者仅关注文学领域里德翻译现象。

(2)研究角度不同:前者从语言转换的角度探讨翻译外语的技巧,属微观研究;后者从文化交流的角度审视译者,译作和翻译行为在不同民族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属宏观研究。

(3)研究重点不同:前者重点关注语言转换活动中的语言的准确问题以及相关理论如等值论等;后者关注语言转换活动背后不同语言文学与文化交流状况,包括交融与误解,排斥扭曲,变形,常不

涉及价值判断。

(4)研究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总结经验,知道翻译实践,后者主要是通过语言转换现象,探讨译者、译作对文化交流的作用。

二.文学翻译中的文化信息改变

原作品和译语作品所属文化的差异导致翻译过程中文化信息的增添,失落或扭曲。此处的文化信息主要指语言文字的隐含意义,而非字面意义。

★影响翻译中文化信息改变的因素:

1.作品生成环境或地域差异导致翻译中文化信息的增添,失落与变形。

.用汉语翻译雪莱《西风颂》会失落英语“西风”迎来春天,象征生命的涵义,只传递汉语“西风”象征万物萧条,生命力衰竭这一含义,中国与英国地理位置的差异,西风的作用不同。

2.生活习俗差异导致翻译中文化信息的增添失落变形

.用汉语翻译英语“you are a lucky dog”为“你是一条幸运的狗”,会失落,英语中真诚祝福的隐含义,二扭曲成贬义。(中国带狗的词大多是贬义词)

.“she is a cat”(在英语中,cat是居心叵测,包含祸心的涵义。)

3.文化传统差异导致翻译中文化信息的改变变化

.用译“dragon”文“龙”,会失落英语里指称凶残肆虐怪物并为邪恶、恐怖的象征意义,“龙”是华夏民族图腾,有神圣高贵、威严的含义。

.用译“milky way”为“银河”,会失落其指古希腊神话中赫拉喂养孩子时洒落乳计一层含义。赵景深译为“牛奶路”,守到鲁迅的批评。

.庞德将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两句译成“ko-jin goes west from ko-koku-o,the smoke-flowers are blwred over the never。

“故人”被译成“ko-jin”黄鹤楼被译成“ko-keku-o”失去依依难舍指友情和文化底蕴。千古丽句属译“三日”,“扬州”两个负载浓郁文化底蕴的时间与地点词;前者是春光最美之时。

4.思维模式差异导致翻译中文化信息的改变

.译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等诗句中的“三千|”为英语“three thousands”,会失落古代汉语实词虚词的韵味,中国人思维重直觉,模糊性。

说明:两种语言转换时因缺乏对应词会出现“绝对的异”。中国文论“意境”、“风骨”等术语无法译成西语;“道”不能译成“say|saying”与“way”,张隆溪译为“tao”;英语“epic”译成“史诗”,失落多种内涵。

三、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a.涵义:

“创造性叛逆”一词由法国社会学家埃斯卡皮《文学社会学》提出:“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的叛逆。”“说翻译是叛逆,那是因为他把作品置于一个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参照体系(指语言)里;说翻译是创造性的,那是因为它赋予作品一个崭新的面貌,使之能与更广泛的读者进行一个崭新的文学交流,还因为它延长了作品的生命,而且又赋予它第二次生命。

1.翻译的叛逆性,指把作品转换另一种语言形态。将它置于新的语言系里,同时在转换过程中必然出现

删减、添加或改变原作等叛逆。因而译作原有所背离。

2.翻译的创造性,指为了防止翻译中文化信息的改变,译者从译语环境选择能够激发接受者产生相同或

相似联想的词汇,因而成为一种创造。它反映译者凭艺术才能去接近或再现原作的主观努力。

B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种类

1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2读者的创造性叛逆:由于世界观、文学观的不同意义。

3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

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a、个性化翻译特征:一是归化,即用译语文化并吞原语文化;二是异化,即让译语文化屈从

于原语文化。

.严复以桐城派的典雅故译赫胥黎《天演论》的激情之文,属归化。林纾译雨果《九三年》标题为《双雄义死录》属归化。

.庞德译李白《古风其十四》诗句“荒城空大漠”为“desolate sastle,the sky,the wide desert”,机械仿效中国古诗意象并置手法,属异化。《泰晤士报》:“从奇异但优美的原诗直译,能使我们的语言受到震动而获得新的美。

.归化的典型---翻译拜伦《哀希腊》,梁启超用元曲体,马君武用七言古诗体,苏曼殊用无言古诗体,胡适用离骚体,查良铮用白话自由体。

b、误译,分无意误译和有意误译两种,此指后者。

有意误译的原因:

一是为了迎合本国读者的接受习惯和文化心态;

二是为了强行引入外来文化的思维方式与语言模式。

.庞德误解李白诗句,以引入中国意象并置手法。

.英译者译苏联阿.托尔斯泰《苦难的历程》的标题为“road of laway”。英译本传递宗教色彩,迎合读者接受习惯。

C、节译与插译,即在翻译过程中有意删减与添加内容,以照顾读者接受习惯或表达译者动机

.伍光键译大仲马《侠隐论》删去景物描写与心理描写

.苏晏殊1903年译雨果《惨世界》从第七回开始增加一个名叫男德的主人公,是他人之口痛骂中国人与儒家文化。

(石头)

第四节形象学

一,形象学的定义与历史

1,定义比较文学形象学是研究一个民族文学中的外国人或异国人形象,以及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分支学科,是影响研究的分支。由法国学者卡雷首倡。

2,学科史

(1)、奠基期,20C40-50年代。法国卡雷是“形象学之父”,代表作《法国作家与德国幻想》。基亚《比较文学》设“人们眼中的异国”专章,博士论文《法国文学中的大不列颠形象》

(1)、形成期,20C60-70年代。德国学者迪塞林克首次出现形象学为比较文学分支,只称为“当代欧洲形象学之父”,代表作《有关“形象”和“幻象”的问题》

(3)、成熟期,20C80年代。法国学者巴柔《从文化形象到集体想象物》《形象》;莫哈《试论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史及方法论》

提示—1980年代以后形象学研究转向;关注他民族,异国形象本身(真实程度,即形象与真实他者的差距)关注形象制作者(塑造他者形象的主观能动性,如动机,,化处理。)

例:中国学界1990年代从法国引进形象学。1990年天津中法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首次出现“法国作家心目中的中国”讨题。北京大学孟华1993年开设形象学理论与实践课程,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乐黛云,张辉主编《文化传递与文化形象》

二,形象的定义与特征

1、定义;比较文学形象学所说的形象特指一同文学作品中的他民族或异国形象,它反映形象制作者对他者的认识和想象。

例:莫哈“文学形象学所研究的一切形象,都是三重意义上的某个形象;它是异国的形象,是出自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形象,最后,是由一个作家特殊感受所创作出的形象。

提示1,并非指一部作品中所有人物或环境形象

2,常以具体的个人或地理环境来代替整个民族或国家的形象

例(1)清末革命派小说中“革命老祖“卢梭的形象-----蕊卿章回小说《血痕花》;叙巴黎大学生美藤守正在法国大革命中的作为。楔子写中国留法女生当七月十四日法国大革命纪念庆典之日,回首祖国被人瓜分,梦见卢梭与自己畅谈打破专制制度,梦醒后写出了《血痕花》

陈天华章回小说《狮子吼》,借签日本政治小说《雪中梅》

怀仁社会小说《卢梭魂》

(2)曾朴《孽海花》以苏州状元、清朝驻德俄首任公使金文青(原型为洪钧)与苏州名妓傅彩云(原型本名赵彩云,又名赛金花)的婚恋故事为线索,描写1868-1900年的政治风云与社会变革。两主人公不属于形象学的研究对象,只有作品中的恶果虚无党英雄群体——更雅丽.柯兰思,鲁翠.波尔麻,以及日本浪人群体(没有主君的武士)——小山清之介、小山六之介兄弟、天弢龙伯、宫崎豹二郎兄弟、下女花子,才是形象学的研究对象。

2.特征

(1)、形象是形象制作者的情感与思想的混合物,往往是对现实的扭曲。“情感 "代表非理智和主观,思想代表理智和客观。在异国形象中,虚构情绪的成分多于真实和客观成分。

巴桑:“形象学所研究的绝不是形象真伪的程度。”

莫哈:“形象学拒绝将文学形象看作是对一个先存于文本的异国的表现一个异国现实的复制品”文学形象主动视为一个幻象,一种意识形态,一个乌托邦的迹象。

例:《孽海花》虚无党员夏雅丽。浪人小山清之介都是饱含作品“情感”的形象,具有远大志向,爱国激情和牺牲精神。前者为俄国虚无党女杰海富孟同父异母妹妹,海富孟牺牲后,夏雅丽从小决心为姐姐复仇,以反对封建专制为己任。后者本是一个乡村少年,在东京做演员的时候感染旅馆女孩子的性病,受弟弟小山六之介之激而来中国做间谍,窃取中国北洋海军防御地图,帮助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打败北洋海军。(2)、.是对形象制作者所属的文化现实的折射与描述。它显示“自我”和“他者"的互动,即通过言说“他者”而言说“自我”。

巴柔:“一切形象都源于对自我和他者,本土和异域关系的自觉的意识之中,一个社会在审视和想象着他者的同时。。。。。。”

例《孽海花》里夏雅丽和小山清之介等完美的异国人形象传达了金松学,憎恶中国国民的劣根性,渴望学习外国优秀民族品质的诉求。

(3)、形象是象征性语言,是被程序化的符号。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他者”形象往往是被固定,是被程序约定成俗的,异国形象塑造的动力是社会总体,社会集体的想象物。

社会集体想象物:指定时期某民族,国家对异国或者认识或想象和虚构的总和。

提示:1.总体,集体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整个社会,往往仅指形象制作者所属的阶层,团体,但必须能否产生较大影响。

2.想象:本来包括由此及彼的联想与无中生有的虚构俩种;此处特指法国阐释学哲学家保尔。利科所说的创造性想象(源自萨科),是纯粹的虚构和创造。

例,金松岑,曾朴构思与制作《孽海花》年代(1903-1927),时人对俄国,俄罗斯民族,日本,大和民族的基本认识即社会总体想象物,是褒扬俄国虚无党(民粹派,民意派)精神与日本武士道。

虚无党,梁启超的《俄国虚无党》(1904):“虚无党之事业,无一不使人骇,使人快,使人音羡,使人崇拜。”金松岑1904年翻译俄国虚无党《自由血》。巴金翻译一些有关著作。

无政府主义思想的传播引发晚清的暗杀潮与暗杀小说热。

对武士道梁启超《中国之武士道》

杨度为其上书做序

三.套话的定义和特征

1.定义套话原意为铅板,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用以描写异国或他民族的约定成俗的语句,是作为象征性语言的形象的重要形式。

2.特征1.是陈述集体知识的最基本和最小的单位,单义。

2.暗含一种对立和等级观念。即我与他者的对立与不平等。

例(1)18C法国文学中“开明皇帝”套话:始于明清之际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对康熙,雍正的美化。

伏尔泰为乾隆(1736-1796在为)作《致中国皇帝》(1771)一诗“接受我的敬意吧,可爱的中国皇帝,。。。。西方人人皆知,尽管我脾气古怪,却素来极爱会写诗的皇帝。。。。。法国人思想中永久的座右铭,便是幸福远离我们,而罪恶却常流此地。。。。。。伟大的皇帝,你的诗美,思想充满善意,听从我的劝告,留在此地吧,千万别来我们这里!”

狄德罗为乾隆《御制盛京赋》张篇书评《乾隆盛京赋》

(2)西方文学中“黄祸”套话,19C末20C初欧洲流行,称中国,日本等黄皮肤的崛起为威胁欧美生存的祸害。体现对黄色人种的蔑视与恐惧,一是中国已经失去往日的威力,二是因为太平天国义和团对侵略者的拼死抵抗。法国小说家德里扬《黄色入侵》

(3)晚清小说中“洋鬼子”套话,鸦片战争是出现。“洋”指空间的遥远和陌生,“鬼子”指与活人相对的异类。如《外国洋人叹十声》《神助拳之三》《警世钟》

四.形象的类型

莫哈‘社会集体想象物建立在“整合功能和颠覆功能之间的张力上,建立在意识形态和乌托邦俩极间的张力上。”

莫哈“通过它(意识形态),群体再现了自我存在并由此强化了自我身份,因此意识形态较少由内容来定义,而主要由它对一个特定群体所起的整体功能来定义。

莫哈”乌托邦本质上是质疑现实的。。。。。。乌托邦具有社会颠覆的功能

来源于英国托马斯.莫尔对话体小说《乌托邦》(1516)首创,意为乌有之乡

1.社会集体想象物的类型

意识形态形:将自身形象化。强化自我身份,维护现实,因为对本社会起整合功能的社会集体想象物向心力

乌托邦形:质疑现实,否定本社会,因为具有颠覆功能的社会集体想象物离心力

2.形象的类型

形象与社会集体想象物有关。巴柔异国形象应被作为一个广泛且复杂化的整体----想象物的一部分来研究。更确切的说它是社会集体想象物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态

1.意识形态的形象“偏向于对本文化的认同,强化本群体的身份从而使想象出的自我身份支配相异性的异国形象。丑化成妖魔化

莫哈“18C法国对西班牙的描写就是对异国进行意识形态阐释的一个例子。。。西班牙人被看成是一个卑劣的民族。竟未从启蒙思想中获得有意义的影响。

2.乌托邦形象偏向于对本文化的背离,将具有相异性的社会再现为替换。。。美化或者神圣化。

莫哈“在20C的俩次大战中,三位英国作家D.H.劳伦斯,G.格林,M.劳瑞就是这样制作出了一个墨西哥乌托邦。为了逃避保守政治道德的危机。。。

劳伦斯(1885-1930)长篇小说《羽蛇》赋予墨西哥原始部落崇拜的羽蛇图腾以形而上学的内涵;羽蛇象征灵肉一体,以反抗英国工人社会对人性的割裂

《孽海花》中的以国人形象属于乌托邦形象,意在批判中国的劣根性

六.形象学研究的特点

1.实证性:清理民族文学中的异国人形象的渊源流变,考察民族对异国的总体看法,需搜集大量材料

2.跨学科性:跨文学,社会学,人类学,人种学,历史学,心理学,哲学,符号学等等

3.总体性:必须对制造异国形象的文化进行整体研究。巴柔“这种研究方向要求比较学者重视文学作品,重视其。。。。。。”

4.互动性注重我与他者的互动性,重视对创造主体(即注视者)的研究

(才)

第五节、接受研究

一、接受研究对接受理论的基本观点:

1、接受理论的基本观点:接受理论又称接受美学,用德国康斯坦茨大学5位教授即康斯坦茨学派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尧斯《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1967)与伊瑟尔《本文的召唤结构》

(1)第二文本/作品:艺术家创作的,未经读者阅读的作品是“第一文本”,读者阅读过的是“第二文本“。作家的创作只有经由读者阅读才算最终完成。

(2)具体化:读者阅读是一个发挥想象、填补文本“空白点”与确定文本“未定点”的过程。

(3)接受屏幕与期待视野:接受屏幕指读者的文化修养,欣赏水平与个人经历等构成的前期知识储备。这一术语来自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的“成见”“前理解”等理论。期待视野指读者阅读作品前存在的意向与接受模式,它决定对作品的褒贬态度与接受特征。

如阅读《堂·吉诃德》之前所掌握的骑士小说知识,以及对该作品题材、主题、人物形象等的预期。

(5)垂直接受与水平接受:前者指不同时代的读者对同一作品的接受,即历时性接受;后者指同一时代不同读者对同一作品的接受,即共时性接受。

例:垂直接受:明末《金瓶梅》被中国读者先后视为“市井小说”“淫秽小说”“批判小说”。水平接受:鲁迅概括读者阅读《红楼梦》的感受:才子看见爱情,道学家看见诲淫,革命者看俺家排满;“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接受理论的特点(观点)——不同于此前文学研究的两种模式:或重视作家或重视作品的作法,强调以读者为中心,认为读者的创造性阅读是文学作品的决定性因素,认为文学史不仅是文学的创作史也是文学的接受史。

2、接受研究对接受理论的借鉴

借鉴其“读者”概念:将它由文学作品的读者(一般读者:听众、观众)转变为外国文学(作品、理论)的阅读者、评论者与模仿者(又依次称为一批读者、职业读者和作家);(重点是接受外国文学作品、理论影响而创造的形象)

接受研究中的“读者”相对于“接受理论”中的“读者”范围既缩小又扩大。

二、接受研究的角度与内容

1、接受研究的角度或途径:

(1).从垂直接受的角度切入,考察一国读者(作家、批评家)不同时代对外国文学作品、作家或理论等的接受情况。

例:20世纪前期中国文学界的尼采形象:世纪初的个人主义精(梁启超、鲁迅)——五四前后的“重估一切价值”的反叛者(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郭沫若)——30-40年代的“勇敢的战士”(林同济等)

(2).从水平接受的角度切入,考察一时代不同读者对外国同一作品、作家理论的接受情况

例:鲁迅、胡适对易卜生《玩偶之家》的接受;鲁迅《娜拉走后怎样》表现出的悲观主义态度;胡适《终身大事》《易卜生主义》泽表现出乐观主义态度。

2、接受研究的内容:

(1).接受的差异之具体表现与形成原因

(2)误读

A、定义:作为阅读学中的概念,指偏离阅读对象本身含义的误差性阅读,在接受研究中指接受者按照自

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接受外国文学作品与理论时产生的偏差性理解,其实质是反映接受者对影响者的改造及主观能动性。

B、误读色彩:又贬义到中性,甚至是褒义

C、误读的态度转变的契机:1960年解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登场。(耶鲁学派布鲁姆《影响的焦虑》提出“影响即误读”“阅读总是一种误读”)

3、研究价值:了解接受者对外来影响者的选择,背离与改造,以及接受者的主观能动性。·中国读者对观音的误读:本为阿弥陀佛身边的南新左协侍,中国佛教信徒误读成女菩萨,折射中华名族的心里定势与审美定势(女性易动恻隐之心,代表母爱,细心)

三、接受研究对象影响研究的刷新:

1.两者的关系A都关注影响事件或事实联系B影响与接受实为同一影响事件的两个阶段或同一主题的两个方面。

2.接受研究的刷新:

A研究重点转向:传统影响研究着重关注影响的放送者。接受研究重点关注影响的接受者

B研究范围拓宽:传统影响研究深入接受者的接受环境与接受意识,增加内部研究;将接受者纳入研究范围,变单向研究为双向研究。也做外部研究,只是内容研究多一点。·研究寒山寺1950-60年代美国文坛影响,除了清理寒山诗经由日本传到美国的路线之外,重点探讨此时美国社会现实与国民心态,即“嬉皮士运动”“跨掉的一代”活。

C研究方法增多:清理文学作品被接受的路径,要用实证法;研究作家对作品的解读,要用批评法;研究接受者所处环境和个性等因对接受行为的制约,要用文学社会学与文学心里学理论与方法。

例:研究五四使人接受泰戈尔的差异要深入接受者的经历、所受教育、个性面——郭沫若接受泰戈尔论神论思想并从中吸取个性解放、反抗封建的因子;冰心接受泰戈尔的“爱的哲学”。二者差别与他们经历有关。(前者读私塾,读老庄,受其思想影响较大;后者家庭生活温馨后来又到燕京大学)

第四章:平行研究

第一节:概述

一、平行研究的定义与地位

1、平行研究的定义:是比较文学燕京类型的分支,探讨不存在直接事实联系的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类同关系,以解释文学的本质与发展规律。由美国雷马克首倡、

(提示:A“平行”指研究对象之间因为没有事实联系/亲缘关系所呈平行状态

B平行研究并不排斥有亲缘关系的不同名族文学的比较研究)

2、平行研究的地位:平行研究是美国学派纠正法国学派的片面、弥补法国学派缺陷而提出的新主张,是对比较文学学科的重大贡献。它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增加类同关系),增加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

二、平行研究的角度与对象

1、平行研究的角度:

(1)、微观层面:研究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学作品在题材、主题、体裁、技巧、风格等的类同关系

(2)、宏观层面:研究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学运动、思潮、流派与文学理论等的等同关系,有思潮流派比较、比较诗学、类型学等分支。

2、平行研究举隅:

(1)、文学类A、定义:又称比较文学类是探讨文学分类、体裁、风格等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流传与变异的比较文学分支

B研究对象:1、文学分类比较研究(西方三分法(抒情类、叙事类和戏剧类)。中国古代以是否押韵分为“又”和“笔”,五四支行的四分法)

2、文学体裁比较研究。即比较研究不同民族对文学体裁的界定、文学体裁跨国流传与变异的情况。·如研究十四行诗都在意大利、法国、英国、中国(余光中)的流传、演化情况。·旅美学者奚密《中国现代诗十四行初探》:1920年代郑伯奇《赠台湾朋友》。十四行诗的题材发生了变化有描写爱情扩展到了描写爱国之

☆注:缺类研究:指对某民族文学缺乏某种他国存在的文学体裁或文学类型的现象的研究,以探讨不同民族文化传统和心里特征等的差异,是文类学的热点。

·朱光潜“中国无史诗、悲剧”。《长篇诗在中国何以不发达》:长篇包括史诗悲剧(以英雄为主人公,篇幅长)。原因有三:哲学思想的平易和宗教情境的浅薄;西方民族性好动,理想人物是英雄,中国民族性好静,理想人物是圣人;西方文学偏重客观,中国文学偏重主观。

第一、文类理类比较研究。

第二、第四文学风格比较研究。

(2)、思潮流派比较。·西方现实主义思潮与现代中国现实主义思潮的比较研究。A、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不分(陈独秀、矛盾等的观点)B、道德、政治对文学的干预太多(“革命文学”“国防文学”)

(3)、类型学。

指对不同时代不同民族村寨的诗学品格累死、契合即类同现象的研究,由苏联学者于1960-70年代提出。类型学相似是指不同民族文学现象之间内在的结构上的相近、相合以及文学创作之间诗学风格的想通或相似。

例:印度史诗《摩柯婆罗多》《罗摩衍那》与荷马史诗诗学品格的相似——情节:神奇的降生;屈辱的青少年;异国冒险与战争;功名成就。结构模式:离别、寻找与重逢。叙事风格:口头文学。

三、平行研究的特点和注意事项:

1、平行研究的特点:

(1)、研究对象:范围广、视野开阔。世界文学里任何两种或多种民族文学内可称为其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以文本分析或美学分析即批评法为主,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3)、研究目标:关注文学性,探寻文学的本质与规律。

2、平行研究的注意事项:

(1)、关注可比性。平行研究特别强调学理性与逻辑性,反对“X+Y”式/拉郎配式的“比较文学”,主张深入“文化模子”层面进行探讨。(可比性情调深度分析——对女性反叛者安娜与蔡漪形象的对比分析,必须联系他们所属的文化传统与生活时代的社会思想特征加以检讨)

(2)立足本民族(是希望这么做,并不是必须这么做)平行研究一般要求将本民族文学作为关注的一级,并力图为本民族的文学研究与创作者有所贡献。

第二节主题学

一、主题学与一般主题研究

1、主题学的定义:比较文学平行研究分支,研究同一题材、情节、母题、主题、人物形意象、套语等在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流传与演变情节极其成因,从而理解不同民族文学的特点与风格,发源于德国民族学。

2、主题学与一般主题研究的区别:

(1)两者所指主题的含义不同:前者包括题材、意象、人物形象、母题、主题等;后者指文学作品的主旨(2)、两者研究对象不同:前者探讨同意主题在不同民族的流传与演变情况;后者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探求作品的思想主题

(3)、两者归属不同:前者属比较文学研究,后者属国别文学研究。

例:王立《中国古代文学十大主题——原型与流变》及《中国主学主题学》属一般主题研究

分析莫里哀《悭吝人》/《吝啬鬼》情节或人物,以揭露资产阶级的贪婪吝啬,属一般主题研究。

分析古罗马戏剧家普劳图斯《一坛黄金》(尤克利奥老头)《威尼斯商人》(夏洛克)《悭吝人》(富翁阿巴贡)《欧也妮葛朗台》(葛朗台)《死魂灵》(柳)和吴敬梓《儒林外史》(严监生)中分析人物形象,辨析吝啬鬼在不同民族中的表现,属于主题学。

二、母题的定义与特征

1、定义:是文学作品中反复描写/表现的人类基本行为,精神现象与自然现象,是作品中不能再分解的基本单元和主题单位。如生死、离别、战争、爱情。四年、季节、山脉、黑夜等都是母题

(1)、任务形象成为母题:a、神话传说中人物淡化个性而成为普泛性的。b、文学作品中人物成为母题。答尔丢夫——伪君子;阿巴贡.葛朗台——吝啬鬼;诸葛亮.奥德修斯——福慧

(2)、.意象成为母题:意象指文学作品中有特殊审美意蕴和文化含义的景物(梅兰竹菊)类形象,常见于抒情类有关文学作品中。如“暮”“晚”“秋”等意象为死亡母题

(3)、.情境成为母题:情境又译为情景,形势。局面等,之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典型格局成为人物在特定时刻的相互关系,产生多个人参与情境模式化即成为母题

2、特征:

(1)、客观性。作为人类共同的生存体验,母题没有褒贬意义,不带主观倾向,如“爱情”“生死”“战争”等无所谓褒贬

提示:母题的客观性是针对其起源而言(而不是指在人类发展过程后,对其后果的看法,例如战争本源就是解决事情的一种方法,无所谓好坏,但是现在我们看来战争当然是不好的)

(2)、.不可再分性。从语言的表达的角度看,母题是单个的词无法再细分

三、母题与主题的关系

1.母题是主题的构成要素,一个是主题常常是有若干母题组合而成,《饿狄浦斯王》通过神谕,弃婴,不相识的父子之战。斯劳克斯之谜,杀父娶母,自我放逐,母题组合承认与命运搏斗及命运不可战胜的主题

2母题是客观性,不提出问题,主题带有倾向性,明确提出问题。战争无倾向性,战争无益则倾向性明显3.母题是普遍的概括,数量有限,主题是个体的表达,数量无限德国学者梅克尔统计全世界作家克利用母题有100个左右

4.从语言形态来看,母题多事单个词语,表达意思不完整,主题是词组成完整的句子,表达完整的观念。

四、主题血的研究对象

国内外学者有关于主题研究对象争议颇多

1.题材研究

(1)、研究同一题材在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流传,演变及其原因,

如研究浮士德题材的演变。浮士德为中世纪德国民间传说中的魔法少年,有自传《浮士德博士的一声》英国马洛剧本《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歌德诗悲剧《浮士德》托马斯。曼《浮士德博士》

(2)、研究不同民族文学的题材缺乏现象

如古希腊奥林匹斯神有人话的神,中国却又神话的人中国人崇拜神,古希腊人崇拜人

(3)、.研究不同民族文学中出现相同或相似题材的情形及其原因。如《圣经》《古兰经》《贤愚经》出现“灰栏”式题材

2、母题研究

(1)、纯粹母题研究

如:清理中外文学作品中“生死“别离”“相思”“乱伦”“怀古”等母题

(2)、其他母题研究

a、任务母题研究

如:对普罗米修斯浮士德等形象的研究

b、情景母题研究

如:波蒂尔《三十种戏剧情景》对三角恋,落难公子中状元,私定终身后花园,不相识的父子之战的研究。

c、意象母题研究

如;考察中日古典诗歌中杜鹃的流变与含义,陈鹏翔《中英古典诗歌里的秋天》

3.、主题研究:研究同一主题在不同民族文学中重复与演变的情况,重点探讨不同民族作家对某一题材所含主题的改变情况。

例:(元)李行道《包待制智勘灰阑记》。此剧后来被译成英法德等多种文字。布莱希特《高加索灰阑记》

总督夫人早年因战乱抛弃亲生孩子,后为继承丈夫遗产要收养孩子的女仆那里抢回孩子。将孩子带给女仆,主题一切属于善于对待它的人

布莱希特《高加索灰阑记》对“灰阑”故事所含主题,改变歌颂判官只会歌颂女仆的善良与爱心。

第三节比较诗学

一、定义与代表作

1、比较诗学的定义

是1960——70年代确立的比较文学平行研究分支,它通过两种或多种文学理论、基本原理、范畴、标准、原则等的比较研究,寻求文学的共同本质。

提示:诗学由亚里士多德《诗学》最早提出,意为作诗的技艺。广义:指文学理论,如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贺拉斯《诗艺》布瓦洛《诗的艺术》;狭义:指诗歌理论,如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序》雪莱《诗辩》爱伦坡《诗的原理》。

2、代表作

(1)西方:(美)厄尔迈纳(孟尔康)《比较诗学——文学理论的跨文化研究札记》、(捷克)多列热诺娃《诗学——东方与西方》

(2)中国:论文集:钱钟书《谈艺录》《管锥篇》、梁宗岱《诗与真》《诗与真二集》;

纯粹的诗学著作朱光潜的《诗论》、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杨乃乔的《悖立与整合》、余虹《中国文化与西方诗学》

(3)台港与海外华侨:刘若愚的《中国的文学理论》(西方诗学必不可少的一本书)、叶维廉的《比较文学——理论架构的探讨》(全球诗学重要的经典,是比较诗学的理论奠基人)、黄维梁《中国诗学纵横谈》

四、比较诗学的基本目标:

1、确立中外文化的可比性根据,寻求“共同诗学”和“共同的美学据点”(指共同的文学规律),即求同。

是比较诗学研究可比性的基础,由叶维廉在《比较文学总序》中提出。

中国古代文论中讲“文气”、“风骨”,古希腊文论谈“摹仿”“迷狂”,印度古典诗学谈“味”“韵”,表面看上去相去甚远,实则表达对文学审美本质的理解;从个别中见一般,从偶然中见必然,从具体中见抽象主题。

2、探寻中外诗学的差异及其文化根源,即求异,比较诗学更为重异,关注各民族诗学体系的特色,寻找异,产生的文化模子。

文化模子:指一个文化体系中根据一定的价值原则而形成的文化传统和思维习惯,包括观念的模子(宇宙观、自然观),“美感经验形态”“语言模子”等,它决定“文学模子”

叶维《东西比较文学中“模子”的运用》:我们必须放弃死守一个模子的固执,我们必须要以两个模子同时进行,而且必须寻根固深

中西文化模子:“观念的模子”即宇宙观方面,中国讲天人合一,西方讲主客观两分,“美感经验形态方面,中国讲综合、直觉,西方讲思维分析”

“语言模子”方面,汉字表意,西方为拼音文字,这些决定“文学模子”成“文学理论模子”中国文学理论以经验性和直观见长,多以“诗话”“词语”形成

西方文学理论以逻辑性,系统性见长,多以理论著述,如《诗学》等

三、比较诗学的研究途径

1.微观研究:范畴,术语比较

曹顺庆《中西比较诗学》从中西艺术的本质、起源、思维和风格、鉴赏等5个方面对11对范畴成术语进行比较,曹顺庆论文《西方崇高范畴与中国雄深范畴的对比》

2、宏观研究:从文化背景入手比较研究诗学的精神成内涵

杨乃乔《悖立与整合》

四、比较诗学的研究方法

1、阐发法

既通过文论之间的互释以辨析其异同,求其互识,互证。是中西之论融汇、中国文论进入国际交流与学术主流的突破口。台湾学者古添、陈慧桦。

遵循原则:对等原则。反对单向阐法,提倡双向阐发。

互动原则,强调两种文论之间的相互修正补充

有效行程科学性原则,注意理论的普适性与局限性的关系问题

2对话法

即不同文化以对等方式进行交谈与沟通。

(1)实施步骤

A、发掘与清理各民族文论话语,如中国“象意虚、实。气”实行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和西方文论的汉语转换

B、寻找共同话题,进行交流与谈判

(2)、遵循原则

A、话语原则

B、平等原则,坚持各种诗学之间的平等立场“失语论”指中国现当代文论缺乏秉承本身传统而形成,发展的话语体系与规则

第五章跨学科研究

一、定义与学理依据

定义:

跨学科研究又称科际整合,它从文学和其他学科的相互关联中揭示各种知识形态的一致性、共通性,尤其是文学的独特本质,由美国雷马克最早提出。

雷马克比较文学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哲学、历史等

学理依据: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

二、跨学科研究的原则

1 系统性原则

含义有二:一指跨学科研究本身是系统的而非随意的:二是文学以外的学科必须是独立连贯的,而非零碎的知识

2 文学性原则

指跨学科研究始终将文学视为关注的焦点,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凸显文学的特质。不能仅仅清理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三、跨学科研究的具体步骤

第一步:清理文学与其他学科在人类知识结构中的位置与演变情况,既要辨明他们各自文职、独特领域与交叉、重合,又要清理它在不同的时代的演变情况

第二步“梳理各学科的概念范畴和话语原则

北大中文系比较文学概论笔记

比较文学概论讲义 孙丹 第一章发展论 第一节全球化与比较文学多元化语境 1、广为流行的全球化概念着重描述的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些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和关系在空间上不断扩展,人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力量的作用表现出洲际(或区域之间)的特点。全球化的特征在于其共时性,具体而言就是空间上的世界压缩和地域联结。 2、比较文学将从一种国际的视域研究所有的文学,在研究中有意识地把一切文学创作与经验作为一个整体。在这种观念中,这种文学就与独立于语言学、人种学和政治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完全相等(雷纳·韦勒克)。 3、文化全球化的论题涉及到文化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即全球化与本土化),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等关切到文化自身的讨论。

4、大众文化:特指进入到后工业社会时兴起于城市的,以全球化的现代(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能复制的,以市场消费为导向的,引导大众潜藏的思想意识的当代文化形态。 5、多元文化主义强调的是种族上、文化上有差异的族群的独特品质,其观点的基础是文化相对主义和历史主义。全球地方化:即所有全球范围的思想和产品都必须适应当地环境的方式,而那种洞悉全球与本土的辩证关系的思想遂被称作全球地方主义。 第二节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的渊源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欧洲,其标志是学科理论和方法的逐渐确立,学术团体和一批专业研究队伍的涌现,以及专业学术著作和专业刊物的出版。 线索:古罗马文学模仿古希腊文学——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共同体以及后期各民族文学差异的对比,晚期文艺复兴运动——近代法国启蒙运动使各民族之间的接触更加活跃:伏尔泰、莱辛——格林兄弟(童话、神话)——斯达尔夫人《论德国》——歌德“世界文学”——1866英波斯奈特《比较文学》;1877德科赫《比较文学杂志》;1895法戴克斯特《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1897比较文学常设讲座“文

【精品】北大中文系比较文学概论笔记

北大中文系比较文学 概论笔记

比较文学概论讲义 孙丹 第一章发展论 第一节全球化与比较文学多元化语境 1、广为流行的全球化概念着重描述的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些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和关系在空间上不断扩展,人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力量的作用表现出洲际(或区域之间)的特点。全球化的特征在于其共时性,具体而言就是空间上的世界压缩和地域联结。 2、比较文学将从一种国际的视域研究所有的文学,在研究中有意识地把一切文学创作与经验作为一个整体。在这种观念中,这种文学就与独立于语言学、人种学和政治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完全相等(雷纳·韦勒克)。

3、文化全球化的论题涉及到文化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即全球化与本土化),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等关切到文化自身的讨论。 4、大众文化:特指进入到后工业社会时兴起于城市的,以全球化的现代(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能复制的,以市场消费为导向的,引导大众潜藏的思想意识的当代文化形态。 5、多元文化主义强调的是种族上、文化上有差异的族群的独特品质,其观点的基础是文化相对主义和历史主义。全球地方化:即所有全球范围的思想和产品都必须适应当地环境的方式,而那种洞悉全球与本土的辩证关系的思想遂被称作全球地方主义。 第二节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的渊源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欧洲,其标志是学科理论和方法的逐渐确立,学术团体和一批专业研究队伍的涌现,以及专业学术著作和专业刊物的出版。

线索:古罗马文学模仿古希腊文学——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共同体以及后期各民族文学差异的对比,晚期文艺复兴运动——近代法国启蒙运动使各民族之间的接触更加活跃:伏尔泰、莱辛——格林兄弟(童话、神话)——斯达尔夫人《论德国》——歌德“世界文学”——1866英波斯奈特《比较文学》;1877德科赫《比较文学杂志》;1895法戴克斯特《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1897比较文学常设讲座“文艺复兴以来法国文学对日耳曼文学的影响”等。 2、学科发展历程:早期,法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比较文学论》)、伽列,注重影响研究。 1954年“国际比较文学协会”(ICIA)诞生。 1955年第一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在威尼斯召开。 1958年第二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在美国教堂山召开。标志比较文学的研究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 耶鲁大学教授雷纳·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指出未明确课题与方法。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历史 第一节比较文学学科的兴起 时间和地点:19世纪后期的欧洲 原因:一、社会经济——决定作用 各民族文学间存在着交流和融合、影响和接受的历史需要——首要前提; 科学技术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世界主义意识对学科的催生 (法)基亚:资本主义促成了民族间的交流,使世界主义意识开始觉醒; (德)施莱格尔兄弟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时期,先后提出“文学开放性”和“文学普通性”; 歌德:提出“世界文学”的概念 世界主义意识的影响:改变了人们的文学观念,其表现是: (1)认为文学既是民族的,也是全体人类的; (2)不同民族或地区的文学既有共同性存在差异性; (3)各民族文学是在相互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三、科学主义的发展 19世纪上半叶,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风靡欧洲,其内在本质就是科学主义。实证主义强调真实与准确 第二节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历史轨迹 一、学科形成的标志 第一次用“比较文学”这个词是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在1816年主编的《比较文学课程》1829,维尔曼《比较文学研究》 (1)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表明学科在理论上的成熟。1877,匈牙利梅茨尔《总体文学比较》——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 (2)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出版。1886,英国波斯奈特《比较文学》——世界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预示着比较文学从具体的研究实践向学科理论建设方向的发展; (3)比较文学作为正式课程进入大学; (4)学术论文、工具书的出现。1897,瑞士贝茨《比较文学目录初稿》——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工具书;<老师提了这一点> (5)比较文学教授职位的设立。<书上的> 二、各个学派的观点(学派、主要观点、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一)法国学派(比较文学发展第一阶段)戴克斯特(前驱)、巴尔登斯贝格、梵.第根、伽列、基亚影响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实证主义 巴尔登斯贝格:1921《比较文学评论》杂志 梵.第根:巴黎大学教授,1931发表《比较文学论》(专著) 该书主要观点:(1)划出比较文学研究的界域。首次将文学研究分为国别文学、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2)在两国之间的文学关系中,重点是探究互相影响的具体情况,方法必须是实证的。(3)将影响研究的领域、对象等进行分门别类。领域:1、“物质”部分:主题学; 2、文学交流:誉舆学、源流学、媒介学。对象:放送者;接受者;传递者 (二)美国学派(第二阶段)亨利.雷马克、哈瑞.列文、奥尔德里奇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 1958.9,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二次大会,耶鲁大学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 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

陈惇、孙景尧、谢天振《比较文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后现代理论与比较文学)【圣才出品】

第1章后现代理论与比较文学 1.1 复习笔记 一、后现代理论与非文学化、泛文化化 (一)解构派理论对比较文学的消解 从根本上说,解构派理论对比较文学的消解来自对文学和文学研究的消解。 1.文学观念的发生和变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1)长期以来,无论中外,文学的涵盖面都是非常宽泛的。 (2)文学这一相对独立的领域像别的领域一样,近几十年来受到后结构主义思潮的巨大冲击。一种情形是从对语言本身的怀疑导致对文学的否定。 (3)语言是有缺陷的,它不足以表达人类最精妙、最深沉的感情,甚至无法说明一朵花的神秘,因此,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也就是虚幻的。 (4)文学自身的失落,文学和非文学的界限丧失,导致文学研究也失去了存在的前提。于是种种“超批评”大量涌现。 2.文学的非文学化 (1)文学自身本质特征的丧失; (2)文学边界向文化领域无限延伸,文学研究被文化研究取代的倾向。 3.文学的“泛文化化” (1)文学的“泛文化化”的含义“文学边界向文化领域无限延伸,文学研究被文化研究取代的倾向。

(2)文学泛文化化的原因 ①与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相关的符号学、叙事学把文学研究变成语言学研究 它们过分注重语言本身的问题,而往往忽视文学的审美特征,把文学文本等同于任何一种文本,这样,文学文本就有了文化文本的性质。在这种情况下,文学研究被语言学研究取代。 ②新历史主义对后结构主义等思潮非历史化倾向的反拨 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历史主义是对后结构主义等思潮非历史化倾向的反拨,但在如何对待历史的问题上却不可避免地接受了后结构主义的影响。新历史主义不仅颠覆旧历史主义关于历史真实、确定性等观念,而且采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把整个人类文化作为研究对象。新历史主义的创造者是葛林伯雷。 ③女性主义是从女性角度出发的一种理论 女性主义早期阶段较多关注文学,但后期则逐渐转向文化的各个领域。新马克思主义继承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其关注的焦点始终在社会文化层面上,因此二者对文学的巨大影响也必然导致文学研究向文化领域转移。 (二)比较文学研究中的非文学化和泛文化化倾向 1.比较文学研究中的非文学化和泛文化化倾向的原因 (1)比较文学本来就是一门跨民族文学、跨学科、跨文化的学问,其研究领域似乎比任何一门人文学科都要大。由于比较文学自身理论的不完善,加上解构大潮的冲击,它的研究近年来迅速向更大的领域扩展,研究的重心已经转移到文化的层面。 (2)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比较文学主要是影响研究,六七十年代的比较文学主要是平行研究,八九十年代的比较文学则主要是文化研究了。

自考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名与实: “比较文学”作为专用术语,并具有了现代的文学研究意义上的内涵,是1827年法国著名批评家:魏尔曼在巴黎大学讲学时开始使用的。英文中的“比较文学一词是英国著名文学教授波斯奈特在《比较文学》一书中给予确定并使用的。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的名言:任何规定都同时是否定一样,比较文学不可能因为定义的束缚而停止发展。 第一节:比较文学ABC 第二节:定义的多重建构 法国学者率先提出过比较文学的定义。 基亚提出“比较文学并非比较。比较文学实际只是一种被误称了的科学方法,正确的定义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卡雷大力倡导研究文学间的“事实联系”,他指出: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品之间的关联,它格外注重被研究对象之间的事实联系。 梵.第根总结说: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起点,放送者:作家、著作、思想;到达点,接受者;经过的媒介者:传递者。 美国: 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称为“美国学派”。 奥尔德里奇:比较文学是从超越一国民族文学的角度或者从与其他一门或几门知识学科的相互关联中,对文学现象进行研究。

俄苏:比较文学被称为历史-比较文艺学,代表维谢洛夫斯基。 日尔蒙斯基:历史-比较文艺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国际联系和国际关系,研究世界各国文艺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中国:杨周翰:主张对文学的主题、文学类型、文学潮流、批评和审美标准或诗学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相互影响;把文学与其他文艺领域进行比较,研究其关系;在相互比较中发现一些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钱钟书、季羡林、现任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乐黛云。当前中国学者较为认同的另一种定义为:比较文学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第三节:学科的一般性质 与比较文学相关的概念主要有民族文学、国别文学、总体文学、世界文学。 民族文学指的是在多国家中,那些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它们遵循共同的美学标准,所保留下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质的书面与口头文学。 国别文学又称为国家文学,是按照国家这个政治概念和地域人为划分成的文学。 总体文学是指为了找出具有普遍性规律,对所有的文学现象所进行的全面、综合性的研究。 比较文学存在可比性、开放性、宏观性、理论性等一般特点。 第四节:发展中的特性 比较文学在发展中又形成了边缘性、跨界性、包容性的特点。 边缘性:1 、文学研究正在向前发展,比较文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2 、在边缘交叉学科蓬勃发展的今天,比较文学之所以在学术界显得格外活跃,是因为它的研究范围的边缘呈模糊状态,具有某种不稳定性。3 、当前文学研究的以欧洲为中心状态虽然扩大到以西方为中心的学术范围,但都在崛起的东方挑战之下,表现出多元化倾向。

比较文学2.0

流传学doxologie渊源学crenology形象学imagologie媒介学mesologie 比较文学变异学:the variation studies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译介学medio-translatology类型学typology创造性叛逆creative treason 比较文学comparative literature接受学acception 1,比较文学发展的3个理论阶段:欧美亚 3,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包括哪些方面: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与变异性。 2,“东海西海,南学北学”由谁提出:钱钟书《谈艺录》 3,媒介学3大特点:可见性、实证性、流动性 4,变异学重要特质:追求同源中的变异性 5,母题研究对象:人物母题(典型形象)意象母题(自然环境)情境母题(社会环境)6,比较文学的发端:19世纪的欧洲 7,当今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影响关系研究方法、平行类研究方法、变异研究方法11,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专著作者:波斯奈特 12,文学跨文明比较文学方法:“美人之美”法“求同存异”法“双向阐发”法 1,法国学派:主张影响研究。影响研究包括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形象学等研究。代表人物:巴登斯贝格、梵.第根 美国学派:主张平行研究,指研究那些没有明确直接的影响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现象。平行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哲学、宗教、心理学等之间的比较研究。代表人物:韦勒克、雷马克 中国学派:以跨异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主张双向阐发研究。代表人物:季羡林 2,流传学:流传学也叫声誉学,最早法国学者。研究一国文学流传到国界之外而产生影响得事实,主要探讨它在国外所产生的接受、声誉、变动方面的史实关系及其意义。 3,渊源学:渊源学又称为源流学或源泉学,属于影响研究的范畴。研究以作家作品为主体的某些七点不明确的文学现象的域外来源问题。研究目的:以具体历史材料探索一种文学现象的国外来源,追本溯源的还原两者之间发生历史事实的真实状态。 4,媒介学:媒介学,属于比较文学范畴,是对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产生影响这一事实的途径、方法、手段及其因果关系的研究,它是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不同国家之间所发生文学关系的中介过程的研究。研究建立在文学交流媒介史实大量存在的基础上,现有文学流传中种种没解作用的发生,才有媒介学研究的产生。 5,比较文学变异学:变异学是指对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文学现象在影响交流中呈现出的变异状态的研究,以及对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文学相互阐发中出现的变异状态的研究。6,文学他国化:文学的他国化是指一国文学在传播到他国后,经过文化过滤、译介、接受之后的一种更为深层次的变异,这种变异主要体现在传播国文学本身的文化规则和文学话语已经在根本上被他国所化,从而成为他国文学和文化的一部分,这种现象称为文学得他国化。7,主题学:主题学研究文学作品中内容的某些基本问题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文学中的表现方式,和不同国家的作家对这些问题的态度与看法。它既可以对某种题材、人物、母题或主题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流传演变作历史的追寻,也可以对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文学中类似的题材、情节、人物、母题、主题做平行研究。 8,比较文学:法国学派提出“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实际上是否定平行研究,将比较文学限定于实证性的国际文学关系是研究,将比较文学限制为微血管细。美国学派在批判法国学派的基础上拓展了比较文学领域,开始倡导平行比较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在此之后,比较文学的名与实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变化,中国学者倡导展开不同文明之间的文学的对话与比较,提出了实质性与变异性的比较文学可比性观念,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比较文学的定义。

文学概论笔记

文学史 文艺学文学批评 文学理论 1、文学史:是一门历史的、具体的,考察文学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状况、经验概念和规律的专门学科。 2、文学史三个含义:A:从文学实际出发,并按照一定的历史线索,树梳理文学发展.的历史轮廓。 B:分析、比较、评价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家、作品 C:分析比较和评价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学现象,文学运动,文学思潮 3、文学批评:是文艺学的另一分支,他以文学鉴赏为基础,以一定的文学理论和相关的人 文科学理论为指导,是对各种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的 科学认识活动 4、文学批评的三个含义:A:文学批评的指导思想是:文学理论、美学理论、哲学以及其他一切人文社会科学 B:文学批评的对象是:作家、作品为主的一切文学现象 C:文学批评的主要任务是:分析、比较和评价具体作品的审美价值,总结作家创作的优劣长短,判断作品的思想艺术成就,引导并帮助读者欣赏,理解文学作品,培养读者健康的审美观5、文学理论:以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实的一切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和探讨文学的性质、特征、构成、功能、价值 和文学创作、文学接受、文学发展等规律,从中发现并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 命题框架、和研究方法 6、文学理论的的含义:A:文学理论以整体的文学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B:是对文学理论的把握 C:文学理论是一种具有高度抽象性和系统性的理论 7、学习文学理论的三种境界: A:第一种境界:不仅仅限于一两种文学理论书籍的阅读,而是对文学理论史做了纵向扫描,对相关文学理论 史原著做了精细的研读。 B:第二种境界:不仅研究文学理论,你还把文学理论作为人类人文思想库的一部分来看待,同时关注哲学、 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等。通过文学理论试图达到的是整体性的理解人类精神生 活的丰富性和可解释性。 C:第三种境界:文学理论成就了你的世界观,,使之学会了为信仰、理想而活,为意义、价值而活。 第二章本质论 ◆本质论是从⑴文学的审美性,⑵文学和文学观念,⑶文学的艺术性三方面来谈的。 一、文学的审美性 1、“文学”、“审美”、“意识形态”三者关系的理解文学具有感性色彩 ⑴审美:是一个体验和飞鸟影美的现象共性的宽泛概念,是人的心里在感知社会的基础上达到的完善状态,他是意识的社 会心理。 ⑵意识形态:抽象化的思想是以各种理想的方式,无论虚假或真实,来表达支配性的物质关系。 ⑶文学:是作家借助于虚构与想象,通过语言形象来表达对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想的一 种艺术样式。 二、文学和文学观念 1、再现说: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和再现 文学亚里士多德——《诗学》 理论刘勰——《文心雕龙》 2、表现说: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作品是作家的自然流露。 A:文学本质上是作家的外化 B:以外部现实作为对象 C:作家也可以描写平凡的事物 3、实用说:强调作品和读者的利用关系 中方:文以载道西方:寓教于乐 4、独立说:把文本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 5、体验说: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和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

比较文学概论笔记

比较文学概论的考研笔记 飞氘有话说:本笔记适用于所有以《比较文学概论(修订版)》(陈惇刘象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为比较文学考试部分指定参考书的考试,根据我的猜测,师大今年考试明显涉及此部分的内容应该还是以名词解释为主吧,这个笔记应该能满足所有的名词解释吧。 内容可靠,可以放心使用,免费发放,吐血推荐,不求真情回报,但求看贴回复……(BK) 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形成和进一步发展的中心在法国(梵.第根等人)。 法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文学史”的一支,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 教堂山会议(06年名词解释):比较文学发展史的一个转折点,会上,传统的比较文学观点受到批评,韦勒克宣读了《比较文学的危机》,阐述了美国学派的观点,从而引起了国际上历时十余年的辩论,导致比较文学在理论上更趋成熟,促进学科的健康发展。 美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一种文学研究,涵盖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三个方面。既包括“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研究,也包括无事实联系的跨国界文学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研究。 比较文学: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界限和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 跨民族意味着:一,把比较文学与民族文学的研究加以区别,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跨民族的根本意义在跨文化。二,一个多民族国家之内的各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也在比较文学范围之内。 各种文学关系: 包括事实联系(实际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价值关系(有些文学现象,虽不存在实际的联系,但其相同和相异具有某种可比性和研究价值,它们之间的内在价值联系) 交叉关系(文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包括相互影响、互相阐发等关系) 比较文学的性质: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单纯是一种研究方法。它具有特定的研究领域,一种强烈的自觉的比较意识,研究工作中的比较的立场,超越各种界限,在不同参照系中考察文学现象,贯穿始终的、须臾不可缺少的比较的方法。 比较文学的特征:开放性、宏观性。 开放性:比较文学最根本的特征。比较文学是一个巨大的、不断运动的开放体系,它的开放性有三层意思:

比较文学通论笔记(孟昭毅版)

比较文学》复习笔记(仅供参考)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名与实:“比较文学”作为专用术语,并具有了现代的文学研究意义上的内涵,是1827年法国著名批评家魏尔曼在巴黎大学讲学时开始使用的。英文中的“比较文学一词是英国著名文学教授波斯奈特在《比较文学》一书中给予确定并使用的。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的名言:任何规定都同时是否定一样,比较文学不可能因为定义的束缚而停止发展。 第一节:比较文学ABC 第二节:定义的多重建构 法国学者率先提出过比较文学的定义,法国法。基亚提出“比较文学并非比较。比较文学实际只是一种被误称了的科学方法,正确的定义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卡雷大力倡导研究文学间的“事实联系”,他指出: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品之间的关联,它格外注重被研究对象之间的事实联系。 梵。第根总结说: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起点,放送者:作家、著作、思想;到达点,接受者;经过的媒介者:传递者。 美国: 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称为“美国学派”。 奥尔德里奇:比较文学是从超越一国民族文学的角度或者从与其他一门或几门知识学科的相互关联中,对文学现象进行研究。 俄苏:比较文学被称为历史——比较文艺学,代表维谢洛夫斯基。 日尔蒙斯基:历史——比较文艺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国际联系和国际关系,研究世界各国文艺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中国:杨周翰:主张对文学的主题、文学类型、文学潮流、批评和审美标准或诗学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相互影响;把文学与其他文艺领域进行比较,研究其关系;在相互比较中发现一些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钱钟书、季羡林、现任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乐黛云。当前中国学者较为认同的另一种定义为:比较文学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第三节:学科的一般性质 与比较文学相关的概念主要有民族文学、国别文学、总体文学、世界文学。

比较文学

一、“比较文学”名词的由来. 1.1825年,诺埃尔、拉普拉斯(法),从法语、英语、意大利语和拉丁语的文学中选出一部分作品,编成《比较文学教程》,首次使用这一词语。 2.1827年,维耶曼(法国比较文学之父)在巴黎大学开设一系列讲座时,多次使用到“比较文学”这一术语。 3.1848年,马修·阿诺德(英),从法语中引进这一术语,创造出英文的“比较文学”。 4.1886年,波斯奈特(英)的专著《比较文学》出版,这是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专著,标志着“比较文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 二、比较文学的定义. 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三、比较文学产生的纷争. 1.法国学派——讲究“科学性”——实证影响研究,是不比较的比较文学。 2.美国学派——文学性和美学性——平行研究。 四、比较文学的发展. 1.1887年,科赫(德)创办第一份《比较文学杂志》。 2.1897年,戴克斯特(法)在里昂大学,开设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 3.1900年,巴黎召开国际性文学会议,把“各国文学的比较历史”正式列入议题并讨论; 同年,贝茨(法)编订了《比较文学书目》。 4.1904年,黄人(笔名)将“比较文学”引入中国,至1931年中国正式接触比较文学。 五、比较文学的特点. 1.跨越性。 2.比较性 3.文学性。 4.开放性。 5.理论性。 六、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国家、跨文明、跨学科的各种文学关系,涵盖三种类型:事实关系、价值关系和交叉关系。 七、比较文学研究的意义作用. 1.开拓了文学研究的新天地、新视野,可获得有别于国别文学的新认识,(是对传统学科

比较文学02

第二章本体论 【学习要点】关于“比较”与“文学”这两个概念的语言分析;比较文学重要概念的介绍及其定义分析;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五种相关学科的概念界分及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的本体论与方法论。 第一节关于“比较”comparative与“文学”literature这两个概念的语言分析 1、从汉语字面上对“比较”产生误读的两种可能性 2、在印欧语系下对“比较”理解的困惑与误读 3、在东西方语境下“文学”被误读的语言修辞原因 参考书目:思考题: 第二节比较文学重要概念的介绍及其定义分析 1、法国学派(French School)关于比较文学概念的定义 2、美国学派(American School)关于比较文学概念的定义 参考书目:思考题: 第三节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 1、比较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主体定位 比较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主体定位,这是比较文学的科学特征之一,而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客体定位。 2、比较文学的研究客体(objects):学理关系及其三种类型的意义 the disciplinary principles relationship 比较文学研究的客体是介于两种民族文学或两种国别文之间的学理关系,或是介于文学与其它相关学科之间的学理关系。 3、比较文学与“四个跨越”的内在意义链 “四个跨越”: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 参考书目:思考题: 第四节五种相关学科的概念界分及比较文学的定义 1、民族文学与国别文学的界分(National literature) 2、总体文学(General literature)及其两个层面意义的整合 3、世界文学(World literature)及其四个层面的理论分析 4、关于比较文学(Comparative literature)的定义 参考书目:思考题: 第五节比较文学的本体论(ontology)与方法论(methodology) 1、什么是比较文学的本体论 2、什么是比较视域(comparative perspective) 3、比较文学(Comparative literature)不是文学比较(comparison of literary works)比较文学界面临的最大困惑就是把“比较文学”被误读为“文学比较”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东西方学术界共同存在的现象。 4、比较视域的内质与可比性原则(the principle of “comparableness) 可比性原则:一个本体、两个学贯、三个关系、四个跨越、汇通性、体系化 5、比较文学属于本体论而不属于方法论 参考书目:思考题

0046《比较文学概论》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0046《比较文学概论》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0046《比较文学概论》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一、考试说明 比较文学日益成为一门显学,在最近几十年获得了迅猛发展,而“比较文学概论”也已经成为高校中文院系的必修课,成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中最活跃、最引人注目的学科之一。它和外国文学也就是东西方文学以及中国古代、现代和当代文学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本门课程的教学对象是高等学校文科的学生,本课的教学力求通过系统的学习,向学生全面介绍比较文学这一学科,介绍有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学生应该在学习之后,能够初步运用有关理论并结合具体作品作出具有比较性眼光的学术研究,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分析世界范围内有联系的文学现象,并对当前比较文学研究的现状有个大致的了解。 该课程的考试题由四种题型组成,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闭卷考试。 题型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空,总计10分

题型二: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4题,总计20分 题型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题,总计30分 题型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2题,总计40分 说明:本考试指导只适用于201303学期6月期末考试使用,包括正考和重修内容。指导中的章节知识点涵盖考试所有内容,给出的习题为考试类型题,习题答案要点只作为参考,详见课程讲义或笔记。如果在复习中有疑难问题请到课程答疑区提问。最后祝大家考试顺利! 三、知识点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 1、掌握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比较文学中的“四跨”以及“各种文学关系”。 2、理解并掌握比较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 3、重点掌握“比较文学”一词的产生,特别是在一些重要国家的出现和提出者;掌握比较

比较文学读书笔记

题目:比较文学形象学视野中的“长安形象”———以韩国汉诗为中心 作者刘志峰(西安外国语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128) 期刊:中国比较文学2014 年第1 期 时间:2014年1月20日 论证思路: 一、“长安形象”考辨 比较文学形象学“形象”的基本特征(首先应是“异国形象”;其次要反映本国对异国文化的认识;再次要体现异国与本国的文化关系。)通过合新罗、高丽、朝鲜等韩国不同历史时期的著名诗人作品中“长安”的指代来分析“长安形象”是否是异国形象。 经过诗人的诗句分析:新罗、高丽、朝鲜汉诗中出现的“长安”分别为:唐长安、高丽开京和朝鲜汉阳,进一步解释认为韩国汉诗中的长安是否属于形象学“异国形象”的研究范畴的原因:○1韩国汉诗“长安”的原型是异国城市,形象是外来的;○2虽然长安形象由唐代诗人原创,但韩国历代诗人继承了这些形象,同时结合高丽、朝鲜的实际情形,对原有长安形象进行了加工再创造;○3新罗、高丽、朝鲜的历代文官阶层有着很高的汉文学创作能力,他们已经成为了韩国长安形象的创作主体,反映出了比较文学形象学视野中的“长安形象”韩国历代文人根据长安形象含义和分析进一步提出自己的观点:重新定义“长安形象”,即,在东亚文明圈范围内,以汉唐长安城为母体,衍生出的与长安等特定城市(如高丽开京、朝鲜汉阳)相关的景观、生活、风俗等一系列的文学形象,当中包含着深沉的人文情感。 二、唐诗、汉诗“长安形象”对比 1.外在可见形象 通过规模外观、自然景物、传统风俗三个方面中来来对比韩国与中国同时期的作品中的异同。其中有相似之处,又有在其中加入本土的特色,其中最典型的的是节日风俗,元日———换桃符和五彩衣,上元———踏桥,灯夕———观灯,端午——荡秋千。 2.内在情感形象 高丽、朝鲜汉诗中的长安形象主要体现出了受容性和偏离性两大特点,是通过忆长安、望长安的方面来感受韩国与中国在当时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及缘由的比较得来。 三、长安形象里的中韩文化关系 两个诗文中的现象进行分析:高丽中期开始,高丽文人明知长安是汉唐之都,还用其来指代开京的原因,在此之前,却很少见的原因。作者认为是北宋灭亡和高丽的发展关系的影响朝鲜时期的长安汉诗规模巨大的原因,,作者认为是受到明清文学批评的影响。 个人评价:本文通过“长安形象”考辨、唐诗、汉诗“长安形象”对比、“长安形象”中的中韩文化关系,考证了韩国历代汉诗中“长安”的含义,比较了中韩“长安形象”的承接与异同,揭示了“长安形象”背后的中韩文化交流关系进行层层分析与论证。但是对于唐宋文化对于高丽、朝鲜等国产生的影响分析过于单一。

比较文学例子整理

第二章第二讲译介学 二、译介学的研究对象 (一)、文学变异现象研究 对“归化”、“异化”、“误译”、“过滤”等翻译现象的研究。 原因:语言不只是字、词、句问题,更是思维方式、思想观念、文化模式问题。 1、误译、误读、误释现象研究 Surprised,Desert turmoil,Sea sun。 惊奇,沙漠的混乱,大海的太阳。 李白:惊沙乱海日 2、文化信息的减损、增值 Walk to the place where the water has its source;and,seated,await the birth of the cloud。 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3、归化、异化现象 林纾译哈葛德小说23部,中有16部加上“史”、“传”、“录”、“志”、“记”为书名。 Joan Haste 《迦茵小传》 She 《三千年艳尸记》 Black Heart and White Heart,and Other Stories 《蛮荒志异》 林纾有意用中国传统诗文的词汇译外国小说。 The World Desire 《金梭神女再生缘》 王子——太子东宫 卫士——羽林蛇冠——龙冠 埃及宫殿——藻井、铜鼎、觞 (二)翻译文学研究 把翻译文学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学现象进行研究。 把翻译文学作为国别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行研究。 (三)翻译文学史研究 传统意义上的翻译文学史:描述翻译事件,记述翻译家活动,梳理翻译思想、理论等。 比较意义上的翻译文学史:文学交流史、文学关系史、文学影响史。 文学交流史:翻译文学是国别文学、民族文学与其他语种文学间进行交流的载体。 文学关系史:翻译文学是一国文学与他国文学产生联系的媒介。 文学影响史:翻译文学是一国文学在他国的传播、影响、变形和接受。 三、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一)翻译观念转变 原来:以一种语言为载体的内容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形式的内容,注重形式忠实。 后来:以一种语言为载体的文化内涵转换为另一种文化形式,注重文化内涵的准确转达,甚至于以本土文化视角重释。

比较文学经典笔记

下面的内容可以出单选题,也可以出填空题或判断题。必须熟记 1.比较文学作为专用术语,在法国最早使用的是魏尔曼。 2.某些作品在国外的影响超出在本国范围内的影响,这种现象是超越影响。 3.创作小说《变形记》的现代奥地利作家是卡夫卡。 4.比较文学最本质的特点是可比性。 5. 中国西藏被外国作品描绘成世外桃源,这在比较文学影响的类型中属于虚假影响。 6.法国著名结构主义代表人物是罗兰.巴特。 7.比较文学不是文学,而是一种文学研究。 8.法国学派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影响研究。 9.“打鬼借钟馗”的道理在比较文学影响的类型里属于反影响。 10.与跨学科研究有关的模糊数学,其创立者是查德。(模糊数学是美国应用数学家查德于1965年创立的。) 11.法国是举世公认的比较文学的发源地。 12.严复在《天寅论译例言》中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的主张。(信:忠实于原文,达:表达通顺,雅:文辞典雅。) 13.西藏地区流传的著名民族史诗是《格萨尔王传》。 14.当前中国学者较为认同的一种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15.比较文学是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与总体文学之间的中介与桥梁。 16.在影响研究中重点研究放送者的是流传学。 17.精神分析学的创立者是奥地利学者弗洛伊德。 18.存在主义的创始人是19世纪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 19.将比较文学称为历史--比较文艺学的是俄苏学者(前苏联)。 20.俄苏学派的特点主要是强调“类型学”,它实际上是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的综合。 21.“中国学派”一词最早见诸文字的时间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 22.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撰写比较文学条目的学者是乐黛云。 23.开办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的法国学者是魏尔曼。(比较文学之父) 24.率先提出阐发法的是台湾学者古添洪。 25. 中国翻译史上最早的翻译家是东汉人安清(安世高)。 26.先进的文学与后进的文学之间正常、互益的影响是正影响。 27.受白居易的闲适诗影响最大的日本古典名著是《源氏物语》。 28.受《一千零一夜》中框架式结构影响的意大利名著是薄伽丘的《十日谈》。 29.总体文学又被称为一般文学。 30. 第一部英译的中国小说是《好逑传》。 31.第一部法译的中国剧本是《中国悲剧赵氏孤儿》。 32.意识流小说名著《尤利西斯》的中文翻译家是天津的金隄。 33.基亚认为比较文学正确的定义应该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34.在影响研究中重点研究接受者的是渊源学。 35.法国作家司汤达描写爱情与革命冲突的主题的小说是《法尼娜.法尼尼》。 36.西方翻译史上,第一位翻译家是安德罗尼科斯。 37.将希伯来文和希腊文《圣经》译成德文的宗教改革家是马丁.路德。(自他以后欧洲国家开始了大规模的翻译活动)。 38.高尔基称文学为“人学”,认为文学是表现人的。 39.日本现代表现“徒劳”主题的著名作家是川端康成。 40.受荷马史诗《奥德修纪》影响的意识流小说名著是《尤利西斯》。 41.在《比较文学》一书中确定并使用英文“比较文学”一词的英国学者是波斯奈特。 42.率先提出“平行研究”的是美国学者。 43.外国来华的和尚想要翻译佛经,需借“外书”来附和“内学”,这种方法称为“格义”。(外书:中国道家,儒家学说中哲理上的名词术语。内学:佛教教义中类似或等同的概念。) 44.将中国元代李行道的杂剧《灰阑记》改编为《高加索灰阑记》的外国作家是德国的戏剧大师布莱希特。 45.在《比较文学论》一书中提出“总体文学”的学者是梵.第根。 46.最早提出“世界文学”一词的学者是歌德。

2020年北京语言大学823比较文学概论考研精品资料

2020年北京语言大学823比较文学概论考研精品资料 说明:本套考研资料由本机构多位高分研究生潜心整理编写,2020年考研初试首选资料。 一、重点名校考研真题汇编 1.重点名校:比较文学相关2013-2018年考研真题汇编(暂无答案) 说明:本科目没有收集到历年考研真题,赠送重点名校考研真题汇编,因不同院校真题相似性极高,甚至部分考题完全相同,建议考生备考过程中认真研究其他院校的考研真题。 二、2020年北京语言大学823比较文学概论考研资料 2.郑克鲁《中外文学史》考研相关资料 郑克鲁《中外文学史》[笔记+课件+复习题+提纲] ①北京语言大学823比较文学概论之郑克鲁《中外文学史》考研复习笔记。 说明:本书重点复习笔记,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提高复习效率,基础强化阶段首选资料。 ②北京语言大学823比较文学概论之郑克鲁《中外文学史》本科生课件。 说明:参考书配套授课PPT课件,条理清晰,内容详尽,版权归属制作教师,本项免费赠送。 ③北京语言大学823比较文学概论之郑克鲁《中外文学史》考研核心题库(含答案)。 说明:按照大纲、历年真题、指定参考书精心编写,结合考试侧重点和难度使该题库更具针对性和实战性。 ④北京语言大学823比较文学概论之郑克鲁《中外文学史》复习提纲。 说明:该科目复习重难点提纲,提炼出重难点,有的放矢,提高复习针对性。 郑克鲁《中外文学史》考研模拟题[仿真+强化+冲刺] ①2020年北京语言大学823比较文学概论之中外文学史考研专业课六套仿真模拟题。 说明:严格按照本科目最新专业课真题题型和难度出题,共六套全仿真模拟试题含答案解析。 ②2020年北京语言大学823比较文学概论之中外文学史考研强化六套模拟题及详细答案解析。 说明:专业课强化检测使用。共六套强化模拟题,均含有详细答案解析,考研强化复习首选。 ③2020年北京语言大学823比较文学概论之中外文学史考研冲刺六套模拟题及详细答案解析。 说明:专业课冲刺检测使用。共六套冲刺预测试题,均有详细答案解析,最后冲刺首选资料。 3.陈惇、孙景尧、谢天振《比较文学》考研相关资料 陈惇、孙景尧、谢天振《比较文学》[笔记+课件+复习题+提纲] ①北京语言大学823比较文学概论之陈惇、孙景尧、谢天振《比较文学》考研复习笔记。 说明:本书重点复习笔记,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提高复习效率,基础强化阶段首选资料。 ②北京语言大学823比较文学概论之陈惇、孙景尧、谢天振《比较文学》本科生课件。 说明:参考书配套授课PPT课件,条理清晰,内容详尽,版权归属制作教师,本项免费赠送。 ③北京语言大学823比较文学概论之陈惇、孙景尧、谢天振《比较文学》考研核心题库(含答案)。 说明:按照大纲、历年真题、指定参考书精心编写,结合考试侧重点和难度使该题库更具针对性和实战性。 ④北京语言大学823比较文学概论之陈惇、孙景尧、谢天振《比较文学》复习提纲。 说明:该科目复习重难点提纲,提炼出重难点,有的放矢,提高复习针对性。 陈惇、孙景尧、谢天振《比较文学》考研模拟题[仿真+强化+冲刺] ①2020年北京语言大学823比较文学概论之比较文学考研专业课六套仿真模拟题。 说明:严格按照本科目最新专业课真题题型和难度出题,共六套全仿真模拟试题含答案解析。 ②2020年北京语言大学823比较文学概论之比较文学考研强化六套模拟题及详细答案解析。 说明:专业课强化检测使用。共六套强化模拟题,均含有详细答案解析,考研强化复习首选。 ③2020年北京语言大学823比较文学概论之比较文学考研冲刺六套模拟题及详细答案解析。 说明:专业课冲刺检测使用。共六套冲刺预测试题,均有详细答案解析,最后冲刺首选资料。

比较文学笔记

比较文学精神导论 第二讲:比较文学是跨民族、跨文化、跨文科的文学研究 一、“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 文学比较:荆楚文学/周原文学;陶渊明/王维;李白/杜甫;《狂人日记》/《外套》 比较文学:但丁/屈原;《诗经》/《荷马史诗》;华兹华斯/陶渊明 归纳两点:1、跨国家、语言、民族、学科 2、可比性。不能任何抓来比较一番,要看其学术价值如何?选题体现水平。 Ps:有一种浅度的比较,如X+Y比较,称为“阿猫”与“阿狗”的比较 陈寅恪:必须有历史演变及系统异同之观念 文学比较之所以缺乏意义,是因为: 表面上类比,容易牵强附会,结论过于简单,会产生一些学术结论上的笑话。 做浅层比较,无法追寻东西文学结构内部的共同规律,所推出的结论没有普遍性,表现为一种结论上的武断与零散。 缺乏学科理论上的科学性,随意性太大,因此“拉郎配”“风马牛不相及”的现象经常出现,没有研究的学术价值,也扰乱了比较文学研究的正常视域。 钱钟书、陈寅恪对比较文学定义的理解可参考。 比较文学不在于“比较”,而在于“汇通”,判断一篇文章、一部著作是否在学科意义上属于比较文学——而不是在方法论意义上属于文学比较,不在于它们是否在命题及内容中使用了“比较”两字,而在于判定研究者是否对于相关研究对象进行了体系化的、内在性的汇通:如吴宓《红楼梦新谈》、朱光潜《诗论》、钱钟书《通感》、杨周翰《攻玉集》等,命题无法直接提出“比较”二字,但均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典型文本。反之,在命题与内容上频繁使用“比较”两字的文章和著作,并非在学科意义规范上合符于比较文学,很可能是文学比较。 二、“文学”与“比较”的内涵。 19世纪以前,literature这个词和它在其他欧洲语言中相似的词语才能是“著作“或者”书本知识“,史达尔夫人的《论文学》真正标志着文学观念的确立。 三、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 第一,比较文学的“比较”是一种跨界限的比较,所以,这里所说的“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