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间接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间接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间接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间接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间接投资经贸论坛

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间接投资

刘彦雷

,国际直接投资(FDI)与国际间接投资IFPI)

的含义

按投资者就是否掌握或拥有国外投资企业的经营

权来划分,国际投资可分为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间

接投资、国际直接投资就是指一国的企业或个人以控

制企业经营管理权为核心,为了盈利的目的,通过新

建或购并的方式,将有形或无形资产投放到海外设

立企业的行为、它主要有国际独资经营企业,国际

合资经营企业与国际合作经营企业,国际合作开发

等形式、国际直接投资就是投资者到国外直接开办工

矿企业或经营其她企业,直接参与所投资的国外企

业的经营与管理活动、它不就是单纯的资金外投,而

就是资金,技术,经营管理知识等生产要素由投资国的

特定产业部门向东道国的特定产业部门的转移、

国际间接投资主要就是指以购买外国公司的股票

与其她有价证券的投资(国际证券投资)以及提供中

长期国际信贷为手段,以获取股息或利息为目的的

投资方式、主要包括国际信贷投资(政府贷款,银行

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等)与国际证券投资(国际

债券,国际股票等)、国际间接投资由于就是通过国际

贷款与购买外国有价证券对国外所进行的投资,不

涉及对投资所形成资产的经营与管理,投资活动主

要在金融领域内进行,因此国际间接投资也叫金融

投资,其中以国际证券投资为主、

二,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间接投资的主要区别

1、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间接投资的基本区分

标志就是投资者就是否能有效的控制作为投资对象的外国企业、国际直接投资的特点就是投资者对所投资的国外企业拥有的股权达到了有效控制权,因而直接

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拥有

控制权、国际间接投资就是通过国际金融证券市场进行的,投资者一般不亲自建立公司企业,也不负责对

公司企业的经营管理,即使就是进行股权证券投资,也

不构成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效控制、

2、国际直接投资的风险大于国际间接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一般都要参与企业的具体生产经营活动,通过投资以取得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控制权,

因而它必须与具体的项目联系在一起,因此直接投

?l2?国际经贸200c2年第6期

资的周期长,从而加大了投资者的风险、国际间接

投资的主要目的就是取得利息受益,股息收益等,具有流动性大,风险小的特点,其收益一般就是固定的,而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决定了直接投资的收益,而且

这其中又受到诸多难以准确预测的经济及社会因素的影响,这也加大了它的风险性、

3、国际直接投资的资本移动形式比国际间接

投资复杂、国际间接投资的资本移动形势比较简单,一般体现为国际货币资本的流动或转移,不涉及生产资本与商品资本的运动,不用参与对投资所形

成的资产的经营与管理、国际直接投资不仅涉及货币资本的国际转移,而且还涉及到对生产资本与商

品资本的运动以及对资本使用过程的控制,就是企业生产与经营活动向国外的扩展、国际直接投资过程就是与生产要素的跨国界移动联系在一起的,这些生产要素包括生产设备,技术诀窍与专利,管理技术等,直接投资的经营与管理范围更广泛、

4、国际直接投资的移动速度要慢于国际间接

投资、国际直接投资由于与项目结合在一起,从立

项到开工建设直到正常生产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其

投人资金的移动性较差、国际间接投资受到国际间利率差异的影响,自发的从低利率国家向高利率国

家流动,从而具有快速移动的特征、

5、国际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获得的收益形式

不同、直接投资者主要获得利润收益,而间接投资

者主要获得利息受益,股息收益以及差价收益等、6、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间接投资形成的资产

形式不同、国际直接投资形成的就是真实资产、任何资产都会产生一定的结果:证券投资能获得股票债

券等金融资产,信贷投资形成的就是各种债权与债务关系,而直接投资形成的就是真实资产,即各种具有真实价值的厂矿或企业、

7、国际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的动因不同、国

际间接投资的主要动因在于追逐较高的利息收入,

所以影响国际间接投资的直接因素就是利率,如果风险相同,资本必然会从利率低的国家流向利率高的

经贸论坛

国家、而国际直接投资则不受利率的影响,资本的

投向以及收益的多寡取决于国际国内的投资环境(如自然资源,市场,劳动力要素,优惠政策等)与自

身的经营能力、

8、东道国利用直接,间接投资上各有特色、利

国际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的区别

国际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的区别 朱双丹 08121341 直接投资(FDI)是指以各种混业、合资、独资等形式直接进入他国进行生产的贸易活动。 间接投资(FII)是指以购买他国金融证券(如股票、债券、衍生金融工具)等对别国涉及的投资行为。 哪里有能带来足够的利润的投资机会,资本就有向哪里流动的趋势,当这样的机会出现在海外时,国际投资的发生就顺理成章。像国内投资分为直接和间接一样,国际直接投资也有这样的分法:把钱交给别人使用然后拿利息的间接投资,自己管理资本、自己控制项目运作以赚取利润的直接投资。 逐利的本性决定了资本扩张的必然。在自由竞争时期,资本主义扩张的主要手段是“商品输出”,但作为掠夺资源输出商品之辅助的对外投资也是新兴资产阶级热衷的活动。它可以追溯到18世纪时期东印度公司、哈德逊湾公司等为进行掠夺性贸易而在殖民地进行的各种投资活动。到了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过剩资本”的大量出现使得国际投资(尤其是以借贷为主的间接投资活动)大张旗鼓地展开,并把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带到文明世界的每个角落。 二战后,这种产业资本的跨国流动得到了更迅猛的发展,并表现出与传统的资本流动迥然不同的特点。首先,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直接投资对国外企业控制权的要求。直接投资既全部或部分的拥有国外企业,又直接或间接的经营国外企业。而间接投资则很少涉及到这一问题。第二,从资本移动的形式上看,直接投资不只是单纯货币形态的资本转移,而是货币资本、技术设备、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等经验资源在国际间的一揽子转移。第三,直接投资具有实体性,它一般通过投资主体在国外创设独资、合资、合作等生产经营性企业得以实现;而间接投资则通过投资主体购买有价证券或发放贷款等方式进行,投资者按期收取股息、利息,或通过买卖有价证券赚取差价,其投资具有虚拟性。最后,由于直接投资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其投资回报与投资项目的生命周期、企业经营状况密切相关,通常周期较长,风险较大;而间接投资则更具流动性,风险也相对要小。 传统的资本流动理论对这种日益流行的海外直接投资也越来越没有解释力。直接投资并不绝对的取决于东道国的利率水平,而且很多情况下东道国的利率并不高于母国利率。海默是最早注意到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之不同的西方学者,并开创性地提出了大型跨国企业之所以热衷于海外直接投资乃其拥有东道国企业无法比拟的垄断优势,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他们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些垄断优势,实现利润最大化。英国学者伯克雷和凯森从内部化的角度解释了这种直接投资行为,他们认为,海外直接投资是跨国公司为克服海外市场的不完全性(由于政府管制、信息缺失和不对称、垄断的市场结构等造成)而进行的内部化行为。邓宁的折衷理论是有关FDI理论的集大成者,他认为FDI的进行取决于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以及区位优势三方面因素。

国际直接投资

一.理论依据 国际直接投资(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是指一国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单独或共同出资,在其他国家的境内创立新企业,或增加资本扩展原有企业,或收购现有企 业,并且拥有有效管理控制权的投资行为。 1概述 国际直接与间接投资向对应的概念,是指为了在国外投资获得长期的投资效益,并拥有对公司的控制权和企业经营管理权而进行的在国外直接建立企业或公司的投资活动。 分类 (一)从子公司与母公司的生产经营方向是否一致看,可分为三种类型: 1、横向型投资:同样或相似的产品,一般运用于机械制造业、食品加工业 2、垂直型投资:可是同一行业的不同程序的产品。多见汽车、电子行业;可是不同的行 业有关联的产品,多见资源开采,加工行业。 3、混合型投资:生产完全不同产品,目前只有少数巨型跨国公司采取这种方式。 (二)从投资者是否新投资创办企业的角度,可分为: 1、创办新企业:又称绿地投资,分两种方式,独资、合资 2、控制外国企业股权两种形式,外国投资者通过一定程序,渠道,购买东道国企业的股 票达到一定比例,从而通过控制的权利。 (三)从投资者对外投资的参与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合资企业、合作企业、独资企业三 种形式 2主要特点 国际直接投资与其他投资相比,具有实体性、控制性、渗透性和跨国性的重要特点。具体表现在:(1)国际直接投资是长期资本流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不同于短期资本流动,它要求投资主体必须在国外拥有企业实体,直接从事各类经营活动。 (2)国际直接投资表现为资本的国际转移和拥有经营权的资本国际流动两种形态,即有货 币投资形式又有实物投资形式。 (3)国际直接投资是取得对企业经营的控制权,不同于间接投资,他通过参与、控制企业经 营权获得利益。当代的国际直接投资又有以下几个特点:规模日益扩大、由单向流动变为对向流动、发展中国家国际直接投资日趋活跃、区域内相互投资日趋扩大、国际直接投资部门结构 的重大变化、跨国并购成为一种重要的投资形式等等。 3发展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于60年代初期由海默提出,其后经过维农、巴克利、小岛清等人的发展,到70年代后期终于由邓宁完成了国际直接投资的一般理论。这一理论在研究国际直接投资问题时,强调了与传统国际资本流动有两个不相同的地方:其一是强调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企业可以获得较大的利益;其二是强调这类企业可以节省交易成本80年代以前,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主要以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跨国公司为研究对象,认为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企业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一、主流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 国际直接投资的研究对象是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研究的核心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决定因素、行为方式和条件等。目前对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较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1、垄断优势理论(Monopolistic Advantage Theory) 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Stephen Hymer, 1960)在其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运用西方微观经济学关于厂商垄断竞争的原理来说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指出大企业凭借其特定的垄断优势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它是一种阐明当代跨国公司在海外投资具有垄断优势的理论。垄断优势理论是最早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独立的理论,开创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先河。后来金德尔博格(Kindleberger,1969)推进了海默的思想,认为跨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时具有规模优势、市场优势、生产要素优势等。约翰逊(Johnson,1970)从知识资产的占用和使用的角度,阿利伯(Aliber,1970)从货币和资本的角度,卡夫斯(Caves,1971)从产品的异质化能力、知识和技术等核心资产的角度,彭罗斯(Penrson,1976)从规模经济的角度论述了企业的垄断优势。邓宁(Dunning,1977)进一步把这种优势发展为“所有权优势”。即经过其导师金德尔伯格(Charles P·Kindleberger)以及其他学者的补充,发展成为完整的垄断优势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首次提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不完全竞争出发,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企业才能够以自己的各种垄断优势,如技术优势、资金优势、规模经济优势、管理技能和销售渠道优势等,对他国进行直接投资,方能抵消跨国经营的各项额外成本和由此产生的劣势。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The Theory of Product Life Cycle)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于1966年5月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了《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一文,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他认为,产品在市场上呈现周期特性,该周期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创新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各个阶段与企业的区位决策、出口或国外生产决策均有联系。产品的生命周期在不同的技术水平的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期间存在一个较大的差距和时差,正是这一时差,表现为不同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反映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 该理论将企业的垄断优势与区位优势相结合,动态描述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然而,就其应用范围来讲,该理论难以解释非代替出口的工业领域方面投资增加的现象(如美国对欧洲食品加工工业的投资),也不能说明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以及为了适应东道国市场而将产品加以改进和多样化的行为。 3、内部化理论(The Theory of Internalization)

《跨国公司与投资投资》复习大纲-2010-12

《跨国公司与投资》复习大纲2010-12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架构: 第一章 国际投资概述 基本要求:本部分要求掌握国际投资的定义、分类等基本知识点 要点: 国际投资与国内投资的区别。 第二章 国际投资理论 基本概念: 三优势范式 (即OIL 理论) 要点: 1.垄断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1)国内、国际 市场的不完全性 是垄断优势的根源。 (2)企业的垄断优势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性因素或根本原因。 (3)正是由于不完全竞争的存在,企业才能在海外生产中拥有和维持垄断优势。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 产品生命周期的发展规律决定了企业必须为占领国外市场而而到国外投资。

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企业从事对外直接投资是遵循产品生命周期即产生(创新)、成熟、标准化的一个必然结果。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发生在产品的成熟阶段(在其他较发达国家)和标准化阶段(在发展中国家)。 3.比较优势理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的主要内容。 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称为“边际产业”)开始依次转移到别的国家,而这些产业正是东道国具有明显或潜在比较优势产的部门。这是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的核心。 边际产业也是东道国具有显在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 4.内部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内部化理论认为,由于市场的不完全性,若将厂商所拥有的“中间产品”,包括技术、信息、管理和行销知识等,通过外部市场来组织交易,则难以保证厂商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于是将这种“中间产品”置于共同的所有权的控制下,由企业内部转让,以内部市场来替代原来的外部市场组织交易。只要内部化的收益大于成本,企业就会进行内部化。 当内部化过程超越了国界,跨国公司便产生了。因此,出于内部化的动机,促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与其他理论相比,内部化理论属于一般理论,较好地揭示了跨国公司的性质、起源,能解释大部分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 5.能够运用国际生产折衷论(OIL理论)来分析实际案例或实际问题。 OIL理论基本观点:跨国公司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是由所有权优势(O )、内部化优势(I )、区位优势(L )这三个因素综合决定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对外直接投资 其中,内部化优势是指跨国公司将其所拥有的资产或所有权加以内部化使用而带来的优势,也就是将先进技术等通过建立合资企业或独资企业(都是FDI)途径保留在企业内部而带来的优势。能否形成内部化优势取决于内部化的动力和意愿以及实现条件(参见斯尼公司投资上海案例答案以及孟国投资环境案例答案) 6.投资发展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 其中心命题是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倾向取决于:第一,经济发展阶段;第二,该国所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根据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邓宁区分了4个经济发展阶段:人均GDP 400美元以下。人均GDP在400-2500 美元之间;人均GDP在2500-4750美元之间;人均GDP在5000美元以上,认为一国的国际投资地位与其人均GDP 成正比关系。 7.理解小规模技术理论的主要内容。 8.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的主要内容。 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任何形式的对外直接投资都是在投资直接诱发要素和间接诱发要素的

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间接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间接投资 经贸论坛 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间接投资 刘彦雷 一 ,国际直接投资(FDI)与国际间接投资IFPI) 的含义 按投资者是否掌握或拥有国外投资企业的经营 权来划分,国际投资可分为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间 接投资.国际直接投资是指一国的企业或个人以控 制企业经营管理权为核心,为了盈利的目的,通过新 建或购并的方式,将有形或无形资产投放到海外设 立企业的行为.它主要有国际独资经营企业,国际 合资经营企业和国际合作经营企业,国际合作开发 等形式.国际直接投资是投资者到国外直接开办工 矿企业或经营其他企业,直接参与所投资的国外企 业的经营和管理活动.它不是单纯的资金外投,而 是资金,技术,经营管理知识等生产要素由投资国的 特定产业部门向东道国的特定产业部门的转移. 国际间接投资主要是指以购买外国公司的股票

和其他有价证券的投资(国际证券投资)以及提供中长期国际信贷为手段,以获取股息或利息为目的的投资方式.主要包括国际信贷投资(政府贷款,银行 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等)和国际证券投资(国际债券,国际股票等).国际间接投资由于是通过国际 贷款和购买外国有价证券对国外所进行的投资,不涉及对投资所形成资产的经营和管理,投资活动主要在金融领域内进行,因此国际间接投资也叫金融投资,其中以国际证券投资为主. 二,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间接投资的主要区别 1.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间接投资的基本区分 标志是投资者是否能有效的控制作为投资对象的外国企业.国际直接投资的特点是投资者对所投资的国外企业拥有的股权达到了有效控制权,因而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拥有控制权.国际间接投资是通过国际金融证券市场进行的,投资者一般不亲自建立公司企业,也不负责对公司企业的经营管理,即使是进行股权证券投资,也不构成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效控制. 2.国际直接投资的风险大于国际间接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一般都要参与企业的具体生产经营活动,通过投资以取得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控制权,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摘要:对外直接投资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并形成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本文对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进行了综述,并论述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最新进展,希望能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关键词:投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综述 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是指一国的企业、团体等在国(境)外以现金、实物、无形资产等方式投资,并以控制国(境)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为核心的经济活动。对外直接投资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一个经济体通过投资于另一个经济体而实现其持久利益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积极引进外资的同时,也在不断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尝试,特别是近几年来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较快。初具规模,已成为我国对外经济合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一)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对外直接投资起源于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研究对象是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研究的核心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决定因素、行为方式和条件等。目前国外对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较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1.垄断优势论 美国学者海默(Hymer,1960)在其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运用西方微观经济学中关于厂商垄断竞争的原理来说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 提出了“垄断优势论”,指出大企业凭借其特定的垄断优势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开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先河。该理论后来经过其导师金德尔伯格(Kindleberger,1969,1975)的补充发展,现称之为“海默一金德尔伯格传统”。垄断优势论首次提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不完全竞争出发,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企业才能够以自己的各种垄断优势,如技术优势、资金优势、规模经济优势等,对他国进行直接投资。它研究的对象只是实力厚、具有明显垄断优势的美国跨国公司。根据该理论,没有垄断优势的企业无法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没有垄断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兴起, 则对此理论提出了质疑。另外,垄断优势理论也无法解释产品出口、

国际直接投资作业

投资方式 一、选择题(单项或多项) 1.国际直接投资的突出特征是(D )。 A.投资方式 B、投资利润高 C、投资风险大 D、投资者拥有有效控制权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构成外国直接投资的最低股权比例为( A)。 A、25% B、50% C、75% D、100% 3.通常所说的“三资”是指(ABC)。 A.中外合资经营企业 B.中外合作经营企业 C.外商独资企业 D.外商投资企业 4.补偿贸易是一种( A)。 A、灵活利用外资 B、海外投资 C、技术贸易 D、直接投资 5.分公司和母公司的关系为(B )。 A两者相对独立 B.分公司是母公司的组成部分 C.分公司和母公司可采用不同的名称 D、分公司对自己负责任 6.分公司在将利润汇回母公司时(B )。 A.需缴纳预扣税 B.不必缴纳预扣税 B.由母公司缴纳预扣税 D.需缴纳所得和预扣税 7.子公司在东道国是独立的法人,所以( A)。 A.除缴纳所得税,汇出利润时还需缴纳预扣税 B.只交缴预扣税,不缴所得税 C.预扣税和所得税均不需缴纳 D.只需缴纳所得税,不需缴纳预扣税 预扣税(withholding tax),是由东道国政府按支付给外国投资者的股利、利息、无形资产特许权使用费等所计征的税种。 8.子公司可享受“合法“避税的利益,是指(A )。 A、它可以把利润汇到避税地的另一子公司,而不直接汇回母公司 B.它可以把利润汇回母公司,由母公司再把利润汇给避税地的子公司 C.它可以不缴纳所得税 D、它可以不缴纳预扣税 9.( AB)是资本要素国际移动的主要方式,是国际投资的两种形式中的主要形式。 A、国际直接投资 B、国际间接投资 C、私人投资 D 、公共投资 10.( C)是国际直接投资大发展的客观前提。 A、科技革命的发生 B、社会化大生产的大发展 C、国际分工的新发展 D、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趋势 11.在现代经济社会中,( A)占整个企业总数的绝大多数。 A、独资企业 B、合作经营企业 C、合资经营企业 D、合伙企业 12.避税地即( B)。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总结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一、国际直接投资概念 国际直接投资指的是以控制国(境)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为核心的对外投资,又称为外国直接投资。这种控制权是指投资者拥有一定数量的股份,因而能够行使表决权并在企业的经营决策过程中享有发言权。 二、主要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一)、垄断优势理论 该理论是最早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由美国学者海默和他的导师金德尔伯格共同创立。该理论主要以产业组织学说为基础展开分析,因此也被称为产业组织理论分析方法。包括两方面主要内容: 1.对外直接投资和垄断的工业部门结构有关,垄断优势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垄断优势分为4类:来自产品市场不完全的垄断优势,来自要素市场不完全的垄断优势,来自规模经济的垄断优势,来自政府干预的垄断优势。 2.产品和要素的不完全竞争性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在市场完全竞争的情况下,国际贸易是企业参与和进入国际市场或对外扩张的唯一方式,企业将根据比较利益原则从事进出口活动。现实中的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关税非关税壁垒、政府管制等市场障碍和干扰是企业利用自己的垄断优势对外直接投资进入国际市场 (二)、内部化理论 也称为市场内部化理论,由英国学者巴克莱、卡森和加拿大学者拉格曼共同提出。内部化是指企业内部建立市场的过程中,以企业内部市场代替外部市场,从而解决市场不完整带来的不能保证供需交换正常进行的问题,弥补市场机制不完整造成的风险与损失。该理论认为市场不完全竞争是由于某些市场失灵,某些产品的特殊性质或垄断势力的存在。 内部化理论的3个假设:1.企业在不完全市场经营目的是利润最大化;2.当生产要素特别是中间产品的市场不完全时,企业就有可能以内部市场取代外部市场,统一管理经营活动; 3.内部化超越国界时就产生了跨国公司。 内部化过程取决于4个因素:1.产业特定因素,指与产品性质、外部市场结构、规模经济等有关的因素,是最关键的因素;2.区位特定因素,指地理上的距离,文化差异、社会特点等引起交易成本变动;3.国家特定因素,指东道国的政、法、经制度对跨国公司业务的影响;4.公司特定因素,指不同企业内部市场的管理能力。 (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由哈佛大学维农教授提出,他把产品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创新、成熟和标准化3个阶段不同阶段决定不同的生产成本和生产区位的选择,决定了公司有不同的贸易和投资战略。 1.在创新阶段,创新国垄断技术,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很低,生产成本对生产区位影响不大,最有利的是安排在国内生产。企业主要靠产品差别或技术垄断占领市场。此阶段需求主要在国内,对于满足其他国家的需求,主要靠出口,而不是直接投资。 2.在成熟阶段,新产品生产企业的技术垄断地位和寡占市场地位被削弱,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增大,降低生产价格成为企业首先考虑的因素。此时企业一方面通过规模经济,降低成本,利用价格竞争维持和占有国际市场,另一方面,开始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在劳动力

国际融资的主要方式及其特点2

国际融资的主要方式及其特点 根据国际融资关系中债权债务关系存在的层次来分类,有存在双重债权债务关系的间接融资,还有只含单一债权债务关系的直接融资。 (一)直接融资 1.国际债券融资 国际债券即发行国外债券,是指一国政府及其所属机构、企业、私人公司、银行或国际金融机构等在国际债券市场上以外国货币面值发行的债券。国际债券主要分为欧洲债券和外国债券两种。 欧洲债券融资主要有如下特点: (1) 管制松散。欧洲债券市场的所在货币当局,对银行及金融机构、跨国公司、国际金融机构的融资活动管制都很松。如果在美国纽约市场发行美元债券,美国对此审查相当严格很难获准;而在欧洲货币市场发行美元债券,手续则较为简单,不需评级机构评级,也不必向任何机构登记注册,而债券注册则只向当地证券交易所提交说明书即可。 (2) 币种多样化。欧洲债券可以有更多的货币种类选择,而且当一些借款人想展期筹集较大金额的资金时,欧洲货币市场都能满足这些需要,满足货币种类和数量的需要。 (3) 交易集中。欧洲债券市场的交易全部在证券交易所里成交,没有场外市场,要接受证券交易所规章制度的管理和监督。 (4) 资金调拨方便。欧洲市场是完全自由的市场,不存在限制和标准。加上在欧洲的一些金融中心,银行林立,业务经验丰富,融资类型多,电讯联系发达,银行遍布世界各地,资金的调拨非常方便,若融资后需调换成各种所需货币,可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调换并调拨到世界各地。 外国债券融资主要有如下特点: (1) 发行外国债券首先要对借款者进行评级。借款者涉及许多机构或公司企业,其信誉程度决定了能否发行债券及借款的数额,资信高的可以获准发行,且发行限额较高。如日本政府规定,发行日元债券,属政府级即AAA级,贷款数额可不受限制;AA级的限定只可发行300亿日元;未评级的只能发行100亿日元。 (2) 外国债券发行额较大且筹资多国化、多样化。美国就规定在美国发行美元债券,规模至少5000万美元,从世界发行境外债券筹资数额来看,相当可观约占国际筹资总额的60%。

国际投资学 国际投资理论课本精炼知识点 含课后习题答案

第二章国际投资理论第一节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一、西方主流投资理论 (一)垄断优势论:市场不完全性是企业获得垄断优势的根源,垄断优势是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 市场不完全: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偏离完全竞争的一种市场结构。 市场的不完全包括:1.产品市场不完全2..要素市场不完全3.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市场不完全4.政策引致的市场不完全。 跨国公司具有的垄断优势:1.信誉与商标优势2.资金优势3.技术优势4.规模经济优势(内部和外部)5.信息与管理优势。 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主要来源于其对知识资产的控制。 垄断优势认为不完全市场竞争是导致国际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 (二)产品生命周期论:产品在市场销售中的兴与衰。 (三)内部化理论:把外部市场建立在公司内部的过程。(纵向一体化,目的在于以内部市场取代原来的外部市场,从而降低外部市场交易成本并取得市场内部化的额外收益。)(1)内部化理论的基本假设:1.经营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2.企业可能以内部市场取代外部市场3.内部化跨越了国界就产生了国际直接投资。

(2)市场内部化的影响因素:1.产业因素(最重要)2.国家因素3.地区因素4.企业因素(最重要) (3)市场内部化的收益:来源于消除外部市场不完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包括1.统一协调相互依赖的企业各项业务,消除“时滞”所带来的经济效益。2.制定有效的差别价格和转移价格所带来的经济效益。3.消除国际市场不完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4.防止技术优势扩散和丧失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市场内部化的成本:1.资源成本(企业可能在低于最优化经济规模的水平上从事生产,造成资源浪费)2.通信联络成本3.国家风险成本4.管理成本 当市场内部化的收益大于大于外部市场交易成本和为实现内部化而付出的成本时,跨国企业才会进行市场内部化,当企业的内部化行为超越国界时,就产生对外直接投资。 (四)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决定跨国公司行为和对外直接投资的最基本因素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即“三优势范式”。 所有权优势:一国企业拥有或能够得到而他国企业没有或无法得到的无形资产、规模经济等方面的优势。(资产性所有权优势、交易性所有权优势~无形资产、规模经济优势)内部化优势:企业为避免外部市场不完全性对企业经营的不利影响,将企业优势保持在企业内部。(外部市场不完全性包括结构型市场不完全~政府干预和自然性市场不完全)区位优势:东道国投资环境和政策方面的相对优势对投资国所产生的吸引力。(包括要素禀赋性优势和制度政策性优势)

国际投资期末考试试题

一、填空题 1.国际投资除具有国内投资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投资主体,投资客体,蕴含资产的,等方面的特征。 2.西方海外直接投资的主流优势理论是以西方大型跨国公司为参照的,重点探究公司海外投资行为的发生机理,其中包括从产业组织理论切入的和从国际贸易学说衍生的,以及整合二者的。 3.跨国经营指数(TNI)是、和这三个参数所计算的算术平均值。指数值越高说明该跨国公司国际化经营的程度。 4.近年来,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向着、和方向发展。 5.共同基金是面向社会公众公开发行的,因此是基金,而对冲基金一般是基金。 6.跨国公司地域一体化战略演变经历了、和三个阶段的演变。 7.国际投资资产取得方式主要有两种:和 8.国际投资主体在独资经营的具体运作过程中又有两种形式可供选择,一为,二为。 9.在许可证安排中,技术转让价款可以用补偿,也可以用补偿. 10.国际直接投资的国际法规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规范,二是规范。 二、单选题 1.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视为对企业实施有效控制的股权比例一般是? A 10% B 25% C 35% D 50% 2.弗农提出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是。 A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B 垄断优势理论 C 折衷理论 D 厂商增长理论 3.最保守的观点认为,在()个国家或地区以上拥有从事生产和经营的分支机构才算是跨国公司。 A 2个 B 3个 C 4个 D 6个 4下面不属于跨国银行功能的是()。 A 跨国公司融资中介 B 为跨国公司提供信息服务 C 证券承销 D 支付中介 5以下不属于国际金融公司(IFC)的投资管理的原则是()。 A催化原则B商业原则C流动原则D特殊贡献原则 6.子公司完全复制母公司价值链的战略是()。 A 独立子公司战略 B 多国战略 C 简单一体化战略 D 复合一体化战略 7.一个子公司主要服务于一国的东道国市场,而跨国公司母公司则在不同的市场控制几个子公司的经营战略是()A 独立子公司战略 B 多国战略 C 区域战略 D 全球战略 8.下面不属于跨国银行功能的是()。 A 跨国公司融资中介 B 为跨国公司提供信息服务 C 证券承销 D 支付中介 9.下面不属于跨国投资银行功能的是()。 A 证券承销 B 证券经纪 C 跨国购并策划与融资 D 为跨国公司提供授信服务 10.下面不属于对冲基金特点的是()。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及战略选择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战略选择;跨国经营 1.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 (1)我国企业跨国投资起步晚,但发展较快。我国企业跨国投资是从1979年开始的,仅有20余年的历史,而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跨国投资已有100余年的历史了。但我国企业的跨国投资发展很快。20多年来,我国海外企业数量和对外直接投资额的年平均增长率都达到约50%,大大超过了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以及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最初的对外直接投资增长速度。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2年底,我国累计投资设立各类境外企业6960家,遍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协议投资总额超过138亿美元,中方投资约93亿多美元(实际数量和金额远不止于此);已有39家中国企业进入世界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之列,11家进入国际工程咨询设计200强。 (2)我国企业跨国经营主体日趋多元化,但以大型国有企业为主。从投资主体看,专业外贸公司的海外投资进入萎缩、调整期,而工贸公司,民营、私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踊跃,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新生力量,中国对外投资主体初步呈现多元化,但大型国有企业仍是中国海外投资的主力军。在2002年中国最大的12家跨国公司中,中远以90亿美元的海外资产雄居榜首。海尔和中兴是其中两家非国有企业,但其海外资产规模均较小。 (3)对外直接投资贸易型企业居多,多元化的趋势在加强。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于完善经营体系、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全球化经营效率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目的,一些跨国公司将对外直接投资的目标由传统的制造业转向金融服务业。目前中国海外投资涉及的领域也从过去的以贸易和餐饮为主逐步拓宽到矿产、森林、渔业、能源等资源开发,家用电器、纺织服装、机电产品等境外加工贸易,农业及农产品开发、餐饮、旅游、商业零售、咨询服务等行业在内的全方位的经营活动。总体上看,在投资企业中,从事商品流通的外贸企业多,占49.7%.但从近年来的发展趋势看,境外加工贸易(占22.2%)和资源开发(占18.1%)增长比较快。 (4)对外投资区域相对集中,我国的港澳地区以及美欧依然是重点。1990年底,我国801个非贸易性境外企业分布在世界93个国家和地区,而实际集中在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5个发达国家的企业就达240个,占30%;在前苏联、新加坡、泰国和我国港澳地区又集中了另外300家,其中我国港澳地区就集中了140家非贸易性企业。至1991年,我国近千家境外贸易企业,有180家集中在我国港澳地区;另外的700家则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德国、泰国和阿联酋等少数几个国家。迄今为止,中国海外投资最多的是我国港澳地区,占46.8%;其次是北美,占13.7%;第三是亚洲,占11%;第四是非洲,占9.2%;第五是拉美,占7.5%;第六是大洋洲,占6.2%;最少的是欧洲,只占6%. (5)投资方式以新建为主、营运方式以合资经营为主。为了应对日益缩短的产品生命周期、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和高昂的研发成本,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开始借助战略联盟方式来广泛开展经营合作,通过建立合资企业、并购、许可证经营、分包、特许权转让及合作生产等方式进入国际市场。特别应注意的是跨国并购是影响国际直接投资规模的主导因素,2000年全球直接投资流量中,并购占据84.6%,兼并和收购达到1.1万亿美元。 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主要采取新建的进入方式,比例高达48%,其次是战略联盟方式,占39%,收购兼并排在最后,仅为13%.而在所有权比例和控制权决策上,一般选择合资企业的方式。据有关统计,我国包括贸易性企业在内的境外企业中,中方独资经营占34.4%;同国外合资经营的企业占65.6%,如果仅考虑非贸易性企业,这一比重接近80%. (6)投资项目以中小型为主,平均规模在不断扩大。中国的境外投资除资源开发型项目规模较大外,绝大多数都属中小项目,截至2001年9月,资源开发项目的平均中方投资额为1046万美元,贸易项目的平均规模为112万美元,加工贸易项目的平均规模为109万美元,其中境外加工贸易平均规模稍大,为265万美元。

(完整word版)关于外商直接投资的定义

关于外商直接投资的定义 外商直接投资与国际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外国直接投资等等,尽管提法不同,但它们的基本含义大致是相同的,简单的说都是指为了取得和拥有国外企业的经营控制权并获得利润和其他利益为目的的投资。 根据OECD定义,外商直接投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和实体(直接投资者或母公司)在投资者所在国之外的另一个国家的企业(国外直接投资企业、分支企业或国外分支机构)建立长期关系、以获得持久利益为目的,并对之进行控制的投资活动。’其中的“持久利益”是指直接投资者和企业之间存在着一长期的关系,并且直接投资者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存在重大的影响。OECD还建议直接投资企业应被定义为股份有限企业或无限企业,其中外国投资企业者拥有股份有限企业10%或更多普通股,或投票权,或在无限企业拥有与之等价的权力;该定义并不要求外国投资者拥有绝对的“控制权”。 根据IMF的定义,外商直接投资是指由一个居住在一个经济体的企业(外商直接投资者或母公司)对居住在另一个经济体的实体(国外直接投资企业、子公司或国外分支机构)进行管理控制的投资,这种直接外资涉及到一种长期关系,这一关系是对一个投资者在某个外国的持久利益的反映。 在1973年发表的《世界发展中的跨国公司》中跨国公司中心对跨国公司的定义为:“本草案中使用的跨国公司一词,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实体所组成的公营、私营或混营所有制企业,不论这类企业的法律形式和活动领域如何;该企业在一个决策体系下运行,能通过一个或几个决策中心采取一致对策和共同策略;该企业中的各实体通过股权或其他方式形成联系,使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实体有可能对别的实体施加重大影响,特别是与其他实体分享知识、资源和责任”。通常情况,跨国公司是外商直接投资的主体。同属于同一个主权国家,而不是在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几个相对独立的投资体,也不是外国投资者与我国之间的国家间投资关系。由此可知,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中的“外商”,既包括外国投资者,又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投资者。所以在本文中采用“外商直接投资”这个称谓。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规定,如果一个企业全部资本中25%或以上来自外国(包括港澳台)投资者,该企业就被称为外国(商)投资企业。我国一般将外国(商)投资企业划分成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和合作开发四类,从1995年开始又增加一个种类: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前三类企业称为“三资企业”,当然现在有五种形式,但由于习惯在我国的统计中仍然沿用“三资企业”这个名称来代表外资企业。另外,由于政治的因素,在统计中为了将来自“港澳台”地区的直接投资与来自其他国家的投资区别开来,分别称之为“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投资企业”。为了便于数据统计计算和分析,在本文的研究中,我们将其统称为“外商投资企业”。外商直接投资作为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国际化的产物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外商直接投资作为企业国际化的高级形式,在突破贸易保护主义和各种贸易壁垒,进行技术交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根据联合国贸易组织的一项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具有广泛的正面外部性,可以为东道主国提供资本,扩大东道国的经济规模,产生广泛的新知识和技术的扩散,促进劳动者的技能的提高和流动,同时还会产生放大效应,促使系列产业和企业的跨国私人投资。国际折衷理论也认为,对外投资的企业将其优势与东道主国本国的生产要素结合比本国有利,但同时会为东道国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丰厚的资本、管理技能、销售技巧、研发能力、组织形式及企业文化等,不管企业是自愿或是非自愿。

国际直接投资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国际投资概述 1.关于国际投资、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 ●投资主体分:官方机构、跨国公司、金融机构、居民个人 分类:官方投资,私人对外投资 占直接投资中比例最高的主体:跨国公司 ●投资客体:三类资产,实物、无形、金融 ●间接投资的形式:国际借贷、国际证券投资 “有效控●区分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间接投资的根本原则: 制” ●关于构成单一法人“有效控制”的股权比例的各种规定: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5%;中国:25%;美国:10% 2.国际投资相对于国内投资的特点 ●投资主体单一化 ●投资环境多样化 ●投资目标多元化 ●投资运行复杂化 3.关于国际投资产生与发展: (1)1914年以前: ●投资来源主要是私人资本,官方资本所占比例很小 ●全球国际投资最大输出国是英国 ●投资主要流向资源丰富国家和殖民地国家 (2)两次大战之间

●美国一度取代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投资国 (3)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 ●发展中国家开始一定规模的对外投资 (4) 20世纪70、80年代 年代,“石油美元”成为国际投资重要资金来源 ●70 年代,美国逐渐成为债务国,日本逐渐成为世界最大●80 债权国 年代后,国际投资格局形成美、日、欧“大三角” ●80 (5) 20世纪90年代以后 ●高增长地区成直接投资宠儿 “金砖四国”、东亚、加勒比海地区、拉美 ●间接投资增速远超直接投资 4.关于国际直接投资的布局: ●行业布局: 直接投资重心一战前集中在初级产品产业,二战后转向制造业,90年代后转向服务业 ●区域分布: 主要投资国:一战前英国为首的欧洲发达国家,二战后美 国成为最大投资国,80年代后形成“大三 角”格局; 主要东道国:一战前,主要是发展中国家,战后转向发 达国家,80年代后“大三角”为主导的东

浅谈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基本理论

浅谈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基本理论对外直接出资理论的研讨目标是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出资行动。20世纪60年代以来,跟着发达国家公司对外直接出资的敏捷开展,西方专家开端从不一样视点、不一样层次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出资行动进行理论笼统和实证剖析,论述其对外直接出资的动机、决议要素和行动方法等,形成了一系列对外直接出资理论。传统对外直接出资理论着重跨国公司有必要具有独占优势才干进行对外直接出资。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传统对外直接出资理论可以很好地解说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出资行动。而在此之后,跟着开展中国家对外直接出资的鼓起,传统对外直接出资理论受到了极大的应战。开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比拟,并没有所谓的独占优势,可是他们仍然在进行对外直接出资活动,并且出资一起散布于开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而对开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出资行动的研讨成果在理论上开展了传统对外直接出资理论,使对外直接出资理论进一步得以完善。 美国专家海默在其博士论文《国内公司的国际化运营:对外直接出资的研讨》中,运用西方微观经济学中关于厂商独占竞赛的原理来阐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出资的动因,提出了“独占优势论”,指出大公司凭仗其特定的独占优势从事对外直接出资,开了对外直接出资理论研讨的先河。该理论后通过其导师金德尔伯格的补偿开展,现称之为“海默一金德尔伯格传统”。独占优势论初次提出对外直接出资大概从不彻底竞赛动身,在商场不彻底的状况下,公司才干够以个人的各

种独占优势,如技术优势、资金优势、规模经济优势等,对他国进行直接出资。但这一理论也有其偏颇之处,它研讨的目标仅仅实力雄厚、具有显着独占优势的美国跨国公司。依据该理论,没有独占优势的公司无法进行对外直接出资。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没有独占优势的开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出资的鼓起,则对此理论提出了质疑。别的,独占优势理论也无法解说产物出口、技术转让与对外直接出资三种参加国际经济活动的适用条件。 尔后的专家在此根底上或许进行理论的争辩反驳,或许进行理论的推动,或许联系个人所在国家的公司对外直接出资的实际状况进行研讨。美国经济学家维农在其提出的产物周期理论中解说了发达国家在啥状况下进行出口贸易、技术转让以及对外直接出资。产物周期理论提醒了对外直接出资的动机和根底不只取决于公司具有的特别优势,并且还取决于公司在特定东道国所可以取得的区位优势。而内部化理论的代表人物,英国里丁大学经济学家巴克莱和卡森以及加拿大经济学家拉格曼在对传统对外直接出资理论进行批评的根底上提出了内部化理论,以为国际商场的不彻底性和中心产物(特别是常识产物)的性质决议了跨国公司的内部化行动。内部化理论指出,正是为了战胜外部商场妨碍或补偿商场机制的内涵缺点,跨国公司才用公司内部买卖来代替外部商场买卖。 从海默和维农的理论好像都可以得出这样的定论:只要具有雄厚本钱和高技术的大型公司才有独占商场的优势,才有才能进行对外直接出资。而日本的状况却与此不符,对外直接出资的主体大都是中小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第三章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第一节新古典国际资本流动理论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国家之间的贸易只是地区之间贸易的特例。所谓要素利益就是每个地区生产那些所需要素比较丰富的商品,而不应生产那些所需要素比较稀缺的商品,商品交换的比例就是由各种天赋资源或要素禀赋所决定的。 因此,各个国家应按自身的要素条件发挥优势进行生产。 该理论应用瑞典经济学家赫克谢尔—俄林提出的要素禀赋理论来解释的国际流动。他们认为资本的国际流动的原因是各国利率的差异,而利率的差异又取决于各国资本存量的相对丰裕程度。(资本存量与利率的关系) 由于此处资本国际流动所涉及的只是借贷资本或证券资本的国际流动,因此它不能解释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故不能称为真正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第二节垄断优势理论 一、代表人物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在他的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首先提出了第一个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垄断优势理论。(斯蒂芬.海默的理论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 理论认为,国际上大公司到海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原因是其拥有国际化经营的垄断优势。 二、基本观点 海默通过对美国企业的实证分析发现,对外直接投资虽然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和不确定性,但现实经济中仍然存在大量的(尤其是垄断性工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功,因此,一定具有某些特定优势以弥补对外直接投资的不利因素。 海默认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具备的两个条件: ●一是企业必须拥有垄断优势,以抵消在与当地企业竞争中的不利因素; ●二是不完全市场的存在使得企业能够拥有并保持这种优势。 (一)市场不完全性 在东道国市场具有不完全性的条件下,国际企业就可以在那里利用其垄断优势排斥竞争者,维持垄断高价以获得垄断利润。这就是国际企业对外投资的直接原因。 金德尔伯格指出市场的不完全性可以分为四类: ●1、产品市场的不完全 ●2、要素市场的不完全 ●3、在企业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 ●4、政府政策造成的市场扭曲 海默认为,市场不完全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基础,前三种市场不完全性使得企业拥有垄断优势,从而抵销跨国竞争和外国经济所引起的额外成本,第四种市场的不完全性则导致企业对外投资以利用其优势。 (二)垄断优势 在此基础上,海默认为当企业处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时,对外直投资的动因是为了充分利用自己具备的“独占性生产要素”即垄断优势,这种垄断优势足以抵消跨国际竞争和国外经营所面对的种种不利而使企业处于有利地位。这是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原因。 ● 1. 资金优势 ● 2. 技术优势 ● 3. 规模优势 ● 4. 组织管理优势 ● 5. 信誉和商标优势 海默认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并非是追求直接的利润,垄断优势才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它可望获得长期利益。后续的研究指出,知识资产优势更为重要,认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