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述拙政园造景手法,举例说明

简述拙政园造景手法,举例说明

拙政园造景手法欣赏
拙政园分为东、中、西三个相对独立的小园,具有江南古典园林所特有的艺 术特色:依造地势,顺其自然;布局灵活,变化有致;流动渗透,明暗开合;虚 实结合,小中见大;诗情画意,意境悠远。园中亭台楼阁比比皆是。点缀花木山池,极具艺术魅力, 中部是拙政园的主景区,精华所在,总体布局 以水池 为中心,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浑厚、 质朴、 疏朗,主次分明。其空间营造中,借景、对景、隔景、遮景、组景、抑景、引景、漏景、框景、小中见大、空间渗透、虚实相生等多种造景手法信手拈来,随处可见,彼此映照结合,天然无隙。
一进门,迎面就是一座错落而自然的黄石假山 挡住视线和去路。这是又一种“遮景”和“抑景”,但它不仅能阻挡尘嚣,而且能 藏住园内清净美景不让外露。没有采用文学创作中的“开门见山”之法,而是反其道而行,在入口处用“入门 见山”之法,它把需要给人看的用山石阻挡遮藏起来, 曲曲折折的躲闪,遮遮掩掩的含蓄,意味深长,它通过“抑景”,让 人渐入佳境,细细咀嚼,慢慢欣赏,感到妙趣无穷。而对园内部来说,设置种种的遮隔物,形成障景,如花木,山石,门窗等等,做到藏露互补,美不胜收。
循梧竹幽居北侧游路西去,跨过一座三曲平桥,便踏上池中东岛。岛为土山,沿岸用黄石砌成自然式驳岸,小径穿越地势较低的岛南部.北部则是陡坡,高处的深树丛中立有一亭——待霜亭,使小岛之景顿生颜色。此亭是位于园中部池中东岛高处的六角景亭,亭名取唐诗人韦应物“洞庭须待满林霜”的诗意。其所处位置甚佳,东、西、南、北四面隔水与梧竹幽居、雪香云蔚亭、绣绮亭和绿漪亭互为对景,正是:“处处有水处处景,翠竹绿树四相围”。
再到鸳鸯厅北池中小岛之转角处,落座一扇亭,有名“与谁同坐轩”,取自苏东坡的词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表达了不与世俗同流的心境,园主王献臣借此表达自己的志向。此亭三面近水,一面背山,正面对着别有洞天门洞入口,彼此映照,扇面两侧开着两个扇形空窗,一个面对倒影楼,另一个对着鸳鸯厅,互成对景,而后面对山墙壁上的花窗则正好成为上坡笠亭的框边,恰成框景,再仔细看,“与谁同坐轩”好像一把扇子,轩顶的瓦面像是折扇的扇面,后面“笠亭”的尖顶恰似折扇的扇柄,一切连接得天衣无缝。 人在轩中,无论是倚门而望,凭栏远眺,还是依栏小坐,前后左右美景不断。
亦如远香堂借景北寺塔,使得空间层次明确丰富,时间空

间亦无止境般绝妙;多组美轮美奂的组景,互相之间成主配对景,却又独立成段,可谓意无穷尽;更有一路所见门洞花窗,楼宇美景偶然所得。一步一景,移步换景。这些园中一景不过全园十之一二,却皆以如此,遥想余景,可窥一斑。游走于园林之中,恍若仙境,处处匠心独运,所过之处皆成一道绝然美景,使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