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2望江村新村规划说明书

02望江村新村规划说明书

02望江村新村规划说明书
02望江村新村规划说明书

目录

●背景分析篇 (3)

第一章新农村发展态势 (3)

一、村庄整治阶段(2006-2008) (3)

二、农村新型社区阶段(2008-2010) (3)

三、新农村示范片阶段(2009年-至今) (3)

第二章政策背景 (3)

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

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 (3)

二、《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4)

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的若干意见》(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 (5)

四、《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5)

五、《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2014

年中央一号文件) (5)

六、《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

决定》 (5)

七、《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社会主义

新农村农房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 (6)

八、《关于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见》(2014年四川

省委一号文件) (6)

九、《四川省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规划编制办法》 (6)

第三章国外乡村发展模式借鉴 (6)

一、欧美经验——至上而下的发展模式 (6)

二、日韩经验——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 (7)

三、国外经验对我国乡村地区协调发展的启示 (7)

第四章国内新农村发展模式借鉴 (8)

一、三圣乡五朵金花——幸福梅林 (8)

二、湖南浏阳河 (9)

三、陇上金花——兰州白道坪村 (9)

四、成都山泉镇风貌整治 (9)

五、遂宁市安居区橙花人家 (9)

六、绵竹市清平乡新村综合体 (9)

七、隆昌县山川镇曙光村 (9)

八、都江堰虹口乡高原村 (9)

九、南充市高坪区青莲镇白山沟村 (9)

十、对本次规划的启示 (9)

●现状解析篇 (11)

第五章现状条件解析 (11)

一、区位条件 (11)

二、自然环境条件 (11)

三、现状用地情况 (11)

四、现状居民点分布情况 (11)

五、社会经济条件 (11)

六、产业发展现状 (12)

七、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现状 (12)

第六章发展条件分析 (12)

一、优势分析 (12)

二、问题分析 (13)

第七章规划理论支撑 (13)

一、自组织理论 (13)

二、景观生态学原理 (14)

三、景观美学原理 (14)

四、景观安全格局原理 (14)

五、景园文化与旅游审美 (14)

六、“反规划”理论 (14)

第八章上位规划解读 (15)

●规划思路篇 (16)

第九章规划总则 (16)

一、规划依据 (16)

二、规划指导思想 (16)

三、规划原则 (16)

四、规划年限 (16)

五、规划范围 (16)

第十章规划思路与理念 (17)

一、规划思路 (17)

二、规划理念 (17)

第十一章规划内容与重点 (18)

一、规划内容 (18)

二、规划重点 (18)

第十二章规划目标与定位 (18)

一、规划目标 (18)

二、规划定位 (18)

●宏观统筹篇 (19)

第十三章区域协调发展规划 (19)

一、区域产业协调规划 (19)

二、区域基础设施共享 (19)

三、区域人口协调规划 (19)

第十四章产业发展规划 (19)

一、现状产业发展的问题与优势 (19)

二、产业发展规划 (20)

第十五章村落民居规划 (22)

一、村庄分布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2)

二、村落民居规划 (22)

第十六章基础设施规划 (24)

一、道路交通规划 (24)

二、管线工程规划 (24)

三、环卫设施规划 (25)

第十七章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25)

一、公共服务设施现状 (25)

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25)

第十八章景观风貌及乡村旅游引导规划 (27)

一、整体风貌定位 (27)

二、乡村旅游引导规划 (27)

第十九章环境保护规划及防灾规划 (28)

一、村域环境保护规划 (28)

二、生态保护规划 (28)

三、防灾规划 (29)

●规划实施篇 (29)

第二十章规划实施机制与建议 (29)

第二十一章落地建设项目与投资估算 (30)

一、落地建设项目规划 (30)

二、投资估算 (31)

三、附表:绵阳市盐亭县望江村新村规划——建设项目计划与投资估算

表(2014—2015年) (1)

2

背景分析篇

第一章新农村发展态势

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四川省的新农村建设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村庄整治阶段(2006-2008)

中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的发展阶段,2006年中央1号文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了系统深刻的阐述。根据1号文件精神,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各级政府的新农村建设主要围绕村庄整治进行。

二、农村新型社区阶段(2008-2010)

这个阶段新农村建设主要通过抓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以新型社区建设的新成效推进新农村建设,主要做法是“三集中”模式,

三、新农村示范片阶段(2009年-至今)

2009年四川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以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为支撑推进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工作的意见》,全面启动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工作开始,通过半年工作,省、市、县、乡(镇)、村五级联动,以片带面,以片促面,现已经初步形成了百片引领、千片示范、万村推进的新农村建设格局。

2010年,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工作在四川全面启动。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四川省建设新农村的一个重要抓手,也是解决当前农村突出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推进示范片建设,使四川省新农村建设跨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12年《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第二轮四川省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示范县和四川省现代农业林业畜牧业建设重点县申报确定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2012年原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对《关于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有关情况的报告》的重要批示。关于新农村综合体的研究所取得的认识,需要继续进行深入地探讨和实践探索,并注意及时总结完善,逐步推广。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途径和发展模式。

2013年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为了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产村相融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意见》的川委发〔2013〕2号文件,在产村相融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突出抓好新村建设和产业发展,以片带面加快全省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小康步伐。

第二章政策背景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中国的农村地区仍较为贫困,农村贫困问题仍然是中国最主要的发展问题,为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

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

1、加快改善农村民生,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差距

(1)加强农村水电路气房建设。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引导,合理布局,完善功能,加快改变农村面貌。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入,加强水源保护、水质监测和工程运行管理,确保如期完成规划任务。加强村镇规划,引导农民建设富有地方特点、民族特色、传统风貌的安全节能环保型住房。实行以奖促治政策,稳步推进农

3

村环境综合整治,开展农村排水、河道疏浚等试点,搞好垃圾、污水处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2)继续抓好扶贫开发工作。坚持农村开发式扶贫方针,加大投入力度,逐步扩大扶贫开发和农村低保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着力提高贫困地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确保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地制宜加大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扶贫、以工代赈等各项扶贫工作力度,加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

2、协调推进城乡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1)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继续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县乡基本财力保障水平,落实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政策。继续开展农民负担重点治理,坚决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加快落实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强基层社建设,强化县联合社服务功能。深化农垦体制改革,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对新形势下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的指导。

(2)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规划水平和发展质量,当前要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多渠道多形式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将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二、《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

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尽快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突破,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合理安排市县域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服务业和乡镇企业,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全面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事业水平,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

2、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着眼于建设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基金,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力争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条件。大规模实施土地整治,搞好规划、统筹安排、连片推进,加快中低产田改造,鼓励农民开展土壤改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保护性耕作,提高耕地质量,大幅度增加高产稳产农田比重。搞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大江大河大湖治理,集中建成一批大中型水利骨干工程,加快大中型灌区、排灌泵站配套改造、水源工程建设,力争二0二0年基本完成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

(3)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继续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延长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期限,完善政策、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开展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3、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1)繁荣发展农村文化。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尽快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村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开展农民健身活动。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把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民的美好家园,必须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科学制定乡镇村庄建设规划。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五年内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确保“十一五”期末基本实现乡镇通油(水泥)路,进而普遍实现行政村通油(水泥)路,逐步形成城

4

乡公交资源相互衔接、方便快捷的客运网络。推进农村能源建设,扩大电网供电人口覆盖率,推广沼气、秸秆利用、小水电、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形成清洁、经济的农村能源体系。

(3)推进农村扶贫开发。搞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对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具有重大意义,必须作为长期历史任务持之以恒抓紧抓好。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把尽快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首要任务。

(4)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我国农村自然灾害多、受灾地域广、防灾抗灾力量弱,必须切实加强农村防灾减灾工作。加强灾害性天气、地质灾害、地震监测预警,提高监测水平,完善处置预案,加强专业力量建设,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宣传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灾害处置能力和农民避灾自救能力。

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

1、建立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机制,努力夯实现代农业物质基础

2、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

3、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稳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4、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大力培育发展多元服务主体

5、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有效保障农民财产权利

6、改进农村公共服务机制,积极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7、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切实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

四、《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在党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深化农村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赋予农民更多权利和利益、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为主线,明确提出了“三个赋予”、“七个允许”、“四个鼓励”、“五个保障”、“六个推进”、“三个建立”、“六个完善健全”、“四个制度改革”、“五个城乡统筹”的农村改革任务和举措。

五、《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全国,再次吹响了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集结号,打响

了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令枪。新一轮农村改革,针对的病根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瞄准的目标是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把握的要义是城乡统筹联动,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2014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稳定政策、改革创新、持续发展的总要求,力争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现代农业发展上取得新成就,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取得新进展,为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主要任务为: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改善乡村治理机制。

六、《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决定》

1、加快规划制定和风貌改造步伐,着力解决城乡建设管理水平不高的问题。抓好城市风貌的规划和建设。明确城市风貌定位,突出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建设宜居、生态、现代城市;注重个性特色,提升单体建筑设计水平,编制城市重要节点、

5

重要地段的局部规划,做到既个性突出又整体协调;注重色彩协调,提升建筑立面装饰美感,形成鲜明的城市色彩基调;注重历史传承,精心保护承载城市文化的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充分展示各地民族特色、地域风情和文化传统的魅力。按照“路通、灯明、特色、排水畅、环境整洁”的要求,积极改造小街小巷、公厕、重点街道两侧建筑外观,通过风貌改造形成特色建筑风格。

2、加快城乡污水与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设施不足、运行不畅的问题。尚未建设的市、县,按污水、垃圾处理专项规划抓紧开展项目前期工作,落实相关建设条件,争取尽快启动实施。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做好资源化综合利用工作。对乡镇和农村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坚持区域统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技术可靠、经济适用的原则有序推进。

3、科学制定规划。各地、各部门要根据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3年规划要求,抓紧制定和完善本地、本部门的治理规划,编制(修订)并严格执行市容、环卫、污水和垃圾处理、市场环境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及交通管理等专业规划。地震灾区的治理规划和相关专业规划,要围绕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结合城乡住房和城乡环境、市政等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落实到具体建设项目。

七、《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房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

1、强化规划带动。在县城规划中,要确定应编制规划的农村区域;在镇乡规划中要明确农房布局的具体控制性要求并严格实施;特别要控制好交通要道两侧和旅游通道两侧,严禁夹道布局建设;集聚规模达到30户以上的村落均要编制完成村庄建设规划。

2、强化分类指导。农房建筑风格设计的分类指导,坚持节约土地、功能使用、群众可承受的原则,既要注重体现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条件下农房风格的多样性,又要注重村落村庄农房布局与周边环境的协调统一;既要注重农房外貌的设计,又要注重内部功能的配置。八、《关于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见》(2014年四川省委一号文件)

今年省委一号文件共分8个部分30条,主要涉及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强化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健全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创新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机制、完善扶贫攻坚机制、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等工作重点,每个部分都突出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强调体制机制创新,在相关政策和工作部署上亮点多、措施实。

九、《四川省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规划编制办法》

本办法所称的新农村综合体,是指按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原则组织起来的,人口集聚适度、产业支撑有力、功能设施齐备、环境优美和谐、管理科学民主、能够体现城乡一体化格局的农村新型社区,是新型城乡关系中的重要一环。

总结:

从上述一系列政策可以看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让农民脱贫致富,是我们国家新时期的主要任务,四川省委省政府统筹考虑通过新农村建设来推动农村的发展,使农村发展达到民富村美,文明和谐。

第三章国外乡村发展模式借鉴

一、欧美经验——至上而下的发展模式

美国在2O世纪上半世纪促进城乡和谐发展的主要手段是:通过区域规划(如大都市圈和城市带建设)大力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实行“示范城市”的试验计划,重视小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都市型村庄发展,以城市的配套与发展要求村庄的规划布置,在保留乡村某些传统特征同时保证乡村生活、生产与城市相一致。前

6

者分流城市人口,集聚乡村居住人口,后者促进城乡差距的缩小。目前美国1O万人以下的-小城市(镇)大约占城市总数的99.3%,城乡进入良性循环。

英国发展与美国类似,通过大伦敦规划等区域规划,大规模建设新镇,促使农业区与城市发展区统一规划布局,达到城乡协调。在1946年~1970年,英国共建立了33座新镇。其中英格兰和威尔士的24座新镇总共居住了230多万人,提供了100多万个就业机会。

加拿大是世界上最发达国家之一,但也面临着城市和农村发展不均衡问题。上世纪末,加拿大出台系列政策,包括倡导跨部门合作的“加拿大农村协作伙伴计划”。该计划的主要思路是农村居民自己主导其社会发展,政府通过法律和政策支持,帮助农村基层居民更多地参与决策,同时由政府从财政、机构等方面自上而下提供发展手段扶持农村发展。实施过程中推行多部门联合推进村庄发展,在就业、基础设施等儿个优先领域中推行综合的政府计划帮助农村发展。

德国巴伐利亚州政府坚持采用“分散式”发展模式,将经济发展重心向农村倾斜。

不以大城市为龙头,搞大经济中心,而是在大城市和乡村之间,建立众多的小城市,形成多个局部的小中心,带动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首先,通过财政平衡政策,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在农村地区兴建交通和能源基础设施;其次,动员企业到农村地区办厂建设企业,促进就地就业,遏制了农村人口的外流,促使了落后地区的振兴;再次兴办各类教育基地促使农村地区成为科研中心。此外政府推行“土地整理”,以提高土地的利用和生产效率。如将分散的小块土地进行合并,便于大型农业机械进行耕作;通过土地置换将优等的土地用于生产,劣质的土地用于建设甚而设施和工厂企业等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和现代水平。

二、日韩经验——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

日本农村经历了三次造村运动。1956年开展的第一次新农村建设的政策目标确定为在国家政策和财政支持下,最大限度发挥农民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主要措施为:一是确定推行区域,即900户及1000户规模的村庄;二是建立新农村建设推进体制,成立农村振兴协议会,集中农民的智慧,与当地政府部门及团体充分协商,制定农村振兴规划并付诸实施;三是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扶持力度。1967年3月推行的第二次新农村建设主攻方向首先放在提高农业经营现代化水平上,在改善生活环境方面提出了“把农村建成具有魅力的舒畅生活空间”的目标。1979年开始的造村运动提倡“一村一品”,以行政区和地方特色产品为基础形成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其影响力扩散到全日本乃至亚洲诸多国家。

韩国新村运动发展历程大致也分为三个时期:1970年~1980年,由官方主导,政府无偿提供水泥、钢筋等物资,引导农民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1981年~1988年,新村运动转变为以新村运动中央会为核心的民间主导型运动,将这一运动推向高潮。1998年,新村运动中央协议会宣布开展第二次新村运动,以“生活改革运动”和“构建新的地区共同体”为两大核心,以“共同和谐生活的国民运动”为理念,先后开展了恢复国民经济运动、解决失业问题运动、沿海州合作运动、生活与意识改革运动、构筑民间社会安全网运动、环境保护运动、促进地区活力运动等。

三、国外经验对我国乡村地区协调发展的启示

1、城乡协调发展是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一个长期过程。

从各国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农村建设与规划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以及必经阶段。无论是欧美国家先行工业化国家还是发展以韩国、日本为代表的工业化后发国家都经历了农村建设的重要阶段,并且这个阶段是一个长期过程,日本推行了三次新农村运动,韩国也经历了三个时期的新村运动,通过30年~50年的发展历程逐步走向和谐,因此必须清楚认识到城乡差距将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存在,必须持之以恒,通过系列政策逐步完善村庄规划建设。

2、不同的发展阶段应采用不同的政策手段。

从各国新农村建设可以看到,不同国家的扶持政策不同、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

7

不同、农村建设推行的方式也不同,如加拿大重点为农村人口创造更多的机会、增添农村地区持续发展的活力,日本重点加强农村的产业建设,韩国重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深一层次思考,实质上是不同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国情决定了农村建设政策的差异性。欧美国家先行工业化国家发展在基本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时候,在城市问题突出人口郊区化趋势明显的背景下为了解决城市问题而重视农村建设,大多都具备雄厚经济能力和先进技术能力,因此多采用至上而下的政策推行农村建设,如国力雄厚的法国直接对农村进行财政补贴,而加拿大等国家国民总体收入与素质水平较高,不需要财政补贴和强有力的宣传,多采用系列扶持政策等。而以韩国、日本为代表的工业化后发国家是在追求快速城市化或者工业化过程中出现城乡矛盾,资本积累不如欧美国家,因此农村建设初期财政支持都并不大,而是更加注重农民积极能动性,动员农民积极参与。因此乡村地区协调发展不必刻意模仿,追求统一模式,而应当在扎实摸清当地现状发展情况与阶段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制定相应的政策。

3、正确认识规划的作用,发挥各层次规划的效能。

从各国农村建设经验可以看到城市规划是实现乡村地区发展的必要手段,但并不是主导因素,规划并不能解决农村发展所有的问题,而是起到引导作用,并且各个层次规划的引导作用也不—样,应区别对待发挥备层次规划的效能。目前各国促进城乡协调的主要规划手段是通过区域规划以及修建性详细规划两个层次规划实现:通过区域规划构建合理的城乡聚落体系,建设小城镇或小城市,遏制了农村人口的外流承接城市人口外溢;通过修建性详细规划落实.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农村生活、生产环境与城市的差距。

4、农村地区协调发展需要宏观、配套的系统政策及多部门合作支持。

虽然欧美与日韩农村建设模式不同,但是各国的农村地区协调发展都离不开政治上层建筑的宏观引导以及系列配套政策,如加拿大制定11个领域的扶持政策、日韩制定不同阶段的系列政策。因此实现乡村地区协调发展必须先制定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一致的宏观引导政策,统领发展方向与思路,然后配套系列完整的政策,倡导部门合作实施。避免就问题论问题,仅仅针对具体问题制定具体政策,就容易陷入财力物力浪费的恶性循环。

5、对本次规划的启示

(1)不同的区域位置,要有不一样的产业定位

不同的区位,有着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不同交通条件,不同的社会发展条件,以及不同的产业发展基础等条件。如城郊休闲农业、现代有机农业、生态休闲农业等。望江村应根据自身的发展条件,制定主导产业发展方向。

(2)不同的产业方向,要有不一样的发展模式

不同的产业应采用不同的发展模式,如现代有机农业应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的社会化农业,应加强农业发展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生态循环农业不单纯地着眼于经济效益,而是追求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使整个农业生产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把人类梦想的“青山、绿水、蓝天、生产出来的都是绿色食品”变为现实。

(3)不同的发展模式,要有不一样的乡村形态

不同的发展模式,应采用不同的乡村发展形态。如田地,乡村形态宜为平行组团模式;园地,乡村形态宜为社区一体模式;林地,乡村形态宜为生态聚落模式。

第四章国内新农村发展模式借鉴

一、三圣乡五朵金花——幸福梅林

一村一品,乡村承载了城市的休闲功能,并与城市融为一体,在城市发展中永远讲述着土地的文化。

结合新农村建设,形成产业主题园区,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塑造了以农业产业为基础的乡村、休闲、文化特色产业园区。

8

二、湖南浏阳河

东方多瑙、五韵浏阳——一条会唱歌的河、中国最美丽的乡村,河流结合流域内不同产业形成“柏加花木生态片区”“时尚滨水镇落片区”“浏阳十里花炮””高坪乡村文化““大围山生态时尚”五个主题走廊,将都市型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结合,打造一区一品的空间格局引爆项目带动整体发展。

三、陇上金花——兰州白道坪村

以红富士苹果特色农业为基础,结合村庄整治,提供城市休闲场所,把文化与艺术结合,推动都市型农业的发展,如乡村酒店、黄河文化艺术长廊等,实现都市特色农业与城市生活的互融。

四、成都山泉镇风貌整治

通过产业整合将整个山泉镇纳入桃花故里景区体系,使镇区和桃花故里景区融为一体,打造以“桃花”为主题的风情旅游小镇,构建“山-花-城-林”的整体空间,塑造“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生态融合景象

五、遂宁市安居区橙花人家

借用灾后重建机会,挖掘丰富的柑橘文化和产业内涵,结合产业分区,重塑“源山四田围一水“,体现“人在园中、园在水中、村在景中、景在田中”。

六、绵竹市清平乡新村综合体

原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对清平乡灾后重建给予了高度重视,首次提出“新村综合体”的发展概念。

新农村综合体是以镇、乡为依托,统筹组织新农村集群的各项生产、生活资源,形成优化配套,共建共享,集约高效的综合体。以“建筑有特色,产业有支撑,设施齐配套,乡风要文明,环境更宜居”为总体特征。

七、隆昌县山川镇曙光村

四川省隆昌县山川镇曙光村按照“立足水产建新村、围绕基地兴新村”的工作思路建设示范新村,基础设施、村容及村貌得到全面改善。

八、都江堰虹口乡高原村

高原村依托特色资源,以猕猴桃、三木药材、黄连和冷水鱼养殖为特色农业,形成规模养殖基地,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经济走出了“发展特色农业,培育优良产业,推进城乡一体的新路”。

九、南充市高坪区青莲镇白山沟村

该项目是南充市城乡统筹实验区项目,将项目突出打造现代农业和旅游休闲农业,分花田旅游区、果蔬休闲区、居民安置区等五大板块。力求建成后,成为南充市乃至四川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和绿色生态旅游、田园休闲度假的典范。

十、对本次规划的启示

整体规划控制,以产业为导向制定村庄整体经营策略,盘活农村生态、景观、文化等优势资源。发展现代化都市农业产业,农业产业专业化,鼓励农民参加农村合作社,形成农业—农村—农户一体的综合性服务网络。

重视当地的特色和农业的多功能性,挖掘、整合低于特色优势农业资源,将农业景观、文化休闲。民俗风情有效融合,营造亲切自然又颇具特色的乡村风情,促进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并注入文化元素,提升旅游品质。

9

利用近都市亲田园的近郊区位优势,建立农产品直销所,为城市居民提供新鲜、安

全的产品,提高当地农业附加值。

将时尚的手法和元素结合到田园环境景观的打造中,以提升农业产业的精神层面;

并大胆创新旅游方式和产品,增加游客互动性及参与性强的产品。

完善农村各种基础设施,实现农村生活现代化;通过新农村建设带动周边土地价值

提升,形成城乡“等值化”的理念,缩小城乡差距。

创新管理模式,重视农民素质提升,鼓励和支持村民向现代农民身份转变,以龙头

企业+合作社为引领,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实现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的转让,建立以

土地为主要资本的多元化利益分配体系,使农民获得土地收益+产业工人收益+分红收

益+经营性收益等。

10

现状解析篇

现状解析篇通过对望江村的现状条件进行解析,找到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为本次规划做好铺垫。

第五章现状条件解析

一、区位条件

1、地理位置

望江村位于盐亭县麻秧乡湍江河沿岸,东靠玉龙镇钟沟村,南临梓江河岸,西接麻秧场镇,北连胜利村(西部水产)。盐蓬路穿村而过,梓江绕村而过,湍江河穿村汇入到梓江。

2、交通区位

望江村现有主要对外交通道路为盐蓬路(盐亭县—蓬溪县),道路宽度为9米,水泥路面。距盐亭县城11公里,至成德南高速公路出口2公里。

二、自然环境条件

1、地形地貌

望江村大部分地形为丘陵地貌,沟坝主要分布在湍江河及梓江沿岸。村内地势东北高,中间低。最高点位于东端,最低点则位于中部河谷地带。

2、气候

望江村属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8℃,年平均地温19℃,年均降雨量850.1mm,年均无霜期294天,年均日照时间1354小时。

3、现状水系

望江村毗邻梓江,湍江河穿越而过。全村水系主支渠共20000余米,能排能灌,水资源较为丰富。

三、现状用地情况

望江村幅员面积545.86公顷。建设用地40.51公顷,其中居住用地28.90公顷,道路交通用地11.61公顷。非建设用地487.88公顷,其中旱地面积214.72公顷,林地面积162.74公顷,水田面积40.72公顷,水域面积(河流和堰塘)69.7公顷。

四、现状居民点分布情况

1、村落民居分布形态

影响村民点分布的主要因素有水源、地形、交通、经济等。该村居民点分布受交通及地形因素影响较为明显。望江村内居民点主要受地形、耕地以及交通分布影响较为明显,居民点主要分布在丘脚坝前,并且分布较为分散,成点状分布形态,同时受交通因素影响,部分居民点分布在道路侧,成带状形态。

2、现状村落民居分布

该村内比较集中的聚居点共3个,分别是雪子坝、老杨沟和老家沟三处地方。

五、社会经济条件

1、行政建制及人口

全村共有13个社,762户,总人口1828人,劳动力1480人,在外务工人员为980人,在家发展种养殖业500人。

2、经济发展情况

201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8140元,超过全县平均水平。

11

六、产业发展现状

1、第一产业已经形成规模

(1)养殖业初具规模

望江村建设有年存栏50000只蛋鸡的麻凤凰禽业标准化养殖场1个,养猪场1个和1家盐亭隆盛牧业有限公司。

(2)水产养殖

现有佰强渔业,稍加整改可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3)设施农业的推广

大棚蔬菜已在望江村推广发展。

2、第二产业开始发展

现状石材厂和砖厂形成一定规模。

3、第三产业积极稳妥推进

旅游业初露锋芒。望江村依托良好的自然景观资源,已初步吸引一批游客。现有的钓鱼岛休闲山庄效益显著,凤凰休闲山庄也即将投营业。

七、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现状

1、基础设施现状

(1)道路现状

在外部交通方面,望江村现有主要对外交通道路为盐蓬路(盐亭县—蓬溪县),道路宽度为9米,水泥路面。这是望江村与周边发达地区的主要联系通道。

在内部交通方面,村内已形成一条6米宽的水泥路联系胜利村与望江村,其他道路除少数为水泥路面外,大部分为泥结路和土路。

整体而言,望江村道路基本满足了日常生活的功能要求,但满足旅游服务的道

路体系有待完善。

(2)桥梁现状

湍江河上现有桥梁1座,位于对河沟与雪子坝之间。其余地方没有桥梁,湍江河两岸联系不紧密。

(3)电力现状

电力设施较为齐全,由麻秧电网统一供电。

(4)给、排水现状

望江村紧邻湍江和梓江,水源较为充足。灌溉以提灌为主,全村现有提灌站2处、山平塘16处,水系主支渠共20000余米,能排能灌。村民饮水主要以自来水和地下水为主,村内无排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以直排为主,排污问题需进行解决。

农户部分使用清洁的冲水厕所。大部分农户使用天然气和沼气。

(4)通信现状

通信电线、电缆、光缆等通讯设备较为齐全。

2、公共服务设施现状

目前望江村有村委会1处,卫生室1处,文化室1处和小商店多处。整个村内公厕较少,垃圾基本上为露天堆放。

第六章发展条件分析

一、优势分析

1、交通便捷、区位良好。

望江村距盐亭县城11公里,地处盐亭近郊。一方面,交通便捷的优势使望江村能很好的依靠盐亭县城的辐射力发展自身。另一方面,胜利村新村建设以及西部水产口号的推出,形成以点带线、以线扩面的规模群体效应,必将为望江村的发展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2、田园风光、自然生态、亲切宜人的村落格局

望江村自然风貌保存完好,景观资源丰富,构成元素多种多样,山水兼备,温

12

婉秀丽。天然的丘陵地貌层峦起伏,形成掩映在青山绿水中的自然秀丽村落。既适

宜做田园风光游览,也适宜农家风情展示,在丰富的自然资源基础上,可以为旅游业注入极大的活力。追求自然风光,呼吸新鲜空气已经成为时下旅游备受追捧的重

要元素,望江村秀丽风光将成为其发展旅游的重要吸引力。

3、农业发展基础良好

望江村种植业和养殖业基础良好,已经形成规模。同时,该区水质和气候资源也为发展优质水产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目前“吃肉不如吃鸡,吃鸡不如吃鱼”的餐饮新观念正在兴起,将改变人们的饮食结构。农事体验、绿色餐饮是目前旅游参观中的新兴产业,望江村的丰富的水产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4、水资源丰富

村内有两条河流,分别为湍江和梓江。两条河流紧邻望江村,为农业耕作提供了丰富的水力资源。村内有塘堰16余处,也为农业灌溉提供丰富水源。是望江村发展农业的重要保证。

二、问题分析

1、水产养殖规模较小,效益不高,缺乏特色

望江村水产养殖与胜利村相比规模仍然较小,鱼的种类也少,现有鱼塘效益不高。同时,养殖塘堰不规范,缺乏观光价值。

2、传统农业为主,低层次的发展水平

全村以传统农业为主,市场竞争力低,二产业薄弱,农民协作联结不强。经济外向度低,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发展水平低,村民生活条件较为落后。

3、农民技术水平程度偏低

村民多从事第一产业生产,普遍接受教育程度偏低。导致农业技术水平偏低,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和规模化的发展,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二、三产业转移的巨大障碍。

4、主要劳动力大量外流

每年有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外地,这些劳动力多是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青壮劳力,使留在本村的农村劳动力的质量进一步下降。本村要发展技术和劳动双密集型产业的劳动力资源优势下降。

5、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及基础设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村内服务设施较少,仅有村委会、卫生室、少数商店等。缺少幼儿园等学前教育设施、文化站等文化设施和垃圾收集点等环卫设施等;道路系统建设较为完善,但是路面宽度较窄,有些路面没有硬化,无停车场等道路附属设施;同时村内人饮供水较为分散,没有统一的供水设施;,农村能源建设和排水工程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

第七章规划理论支撑

一、自组织理论

自然是具有自组织或自我设计能力的,自然系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远远超出人为的设计能力。早在2000多年前,圣人老子就以其独到的悟性理解到了这一点:“周行而不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的朴素唯物观成为了自组织理论的起源。近代,德国协同学的创始人哈肯指出:“如果系统获得时间的、空间的、结构的过程中没有外界的特定干预,我们便说系统是自组织的。”因此,我们开启系统的自组织或自我设计过程,对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设计,遵循自组织的力量形成园区发展的内在规律,由内而外,内外兼修,使各子系统具有高度的专业化和密切协作的关系,营造最和谐的园区各子系统景观:认识湿地的自我愈合能力和自净能力,创造适宜于本地景观基质的人工湿地景观,协调自组织和他组织的共生关系,造就形式美与生态相结合的完美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模式。

13

二、景观生态学原理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今天,在国际上把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焦点放在了在较大的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的生命力也在于它直接涉足于城市景观、农业景观等人类景观课题。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作为农业景观发展的高级形态,伴随着人类活动的频繁,其自然植被斑块正逐渐的减少,人地矛盾突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需按照景观生态学的原理,从功能、结构、景观三个方面确定园区规划发展目标,保护集中的农田斑块,因地制宜的增加绿色廊道的数量和质量,补偿景观的生态恢复功能。

三、景观美学原理

在西方文史中,景观(Landscape)一词最早可追溯到成书于公元前的旧约圣经,西伯文为“noff”,从词源上与“yafe”即美 (beautiful)有关,它是用来描写所罗门皇城耶路撒冷壮丽景色的(Naveh,1984)。因此这一最早的景观含意实际上是城市景象,人们最早注意到的景观是城市本身。但随着景观含义的不断延伸和发展,“景观的视野随后从城市扩展到乡村,使乡村也成为景观”。

人类向往自然,农业拥有最多的自然资源,所以农业是提供体验最适当的来源。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其本质上是一种人们对生活的美的享受和体验,是实施自然教育最理想的场地。在村内观花观果,感叹大地对于万物的抚育,向往着生态的、和谐的大自然环境,从而融入着人们的多层次的美学体验。

四、景观安全格局原理

景观中存在着一些关键性的局部、点及位置关系,构成某种潜在空间格局。这种格局被称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它们对维护和控制某种生态过程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农业景观安全格局,由农田保护地的面积、保护地的数目以及与保护地之间的关系等构成,并与人口和社会安全水平相对应,使农业生产过程得以维持在相应的安全水平上。在景观过程中,格局决定功能,要实现土地持续利用这一景观功能的稳定性,要求相应景观空间格局的维持与优化。景观稳定性越高,景观受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越强,受干扰后的恢复能力也越强,越有利于维持景观格局,保障景观功能的稳定发挥。

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规划建设中观光旅游者的介入、园林绿化树种及名特优新品种等异质性的引入有助于景观稳定性的维持。景观稳定性以景观格局的空间异质性来维系景观功能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地持续利用的保护性与安全性目标,可采用反映景观异质性

五、景园文化与旅游审美

人类的目的高于动物的状态,他创造了一种环境,将其抽象的思想注入自然,产生了人与景观的相互领悟——深入挖掘区域特征,解读场所精神,从而以史无前例的规模产生了一种景园文化。同时,具有场所特异性的景园文化、区域景观有成为游客观览自然美景,进行文化娱乐的主要对象。旅游心理学的原理告诉我们,旅游活动的审美特性正是由这两部分组成:

(1)观览自然美景是旅游动机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

(2)旅游中的文化娱乐是生活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六、“反规划”理论

“反规划”是应对中国快速的城市进程,和在市场经济下城市无序扩张的一种物质空间的规划途径。“反规划”不是不规划,也不是反对规划,它是一种景观规划途径,本质上讲是一种通过优先进行不建设区域的控制,来进行空间规划的方法。

当今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形势大好,在由之而来的经济利益驱动下,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的规划,导致资源开发缺乏合理性,造成了无谓的浪费。本次规划在反

14

复调查论证的基础上,以反规划理论为主旨,在构图上充分尊重土地,遵循大地肌理,从人地关系机制入手,提炼本地景观文化元素,塑造人所熟悉的景观环境,重建本地人地关系的和谐。

第八章上位规划解读

望江村新村规划涉及到的上位规划主要为《盐亭县省级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示范县总体规划2011—2015》

本规划以围绕县城的梓江上下游2片新农村示范片为重点,并辐射、带动全县农业产业发展。其中,上游示范片涉及毛公、两河、新农、云溪、巨龙5个乡镇23个行政村,145个社,农户7714户,26084人,劳动力人口14308人;下游示范片涉及黄溪、玉龙、黄甸、麻秧4个乡镇18个行政村,120个社,农户6489户,21792人,劳动力人口11330人。

按照《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以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为支撑推进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工作的意见》(川委发〔2009〕17号)、《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第二轮四川省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示范县和四川省现代农业林业畜牧业建设重点县申报确定工作的通知》(川委厅〔2012〕41号)文件精神,根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按照“推进产业化、建设新农村、全面达小康”的工作思路,在2013年-2015年的建设期,重点培育园艺业、畜牧业两大主导产业,发展粮油、水产、生态观光农业三大配套产业。完善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健全农村公共服务、美化人居、优化生活生态环境、大力改善村道路和农户入户道路,引导农村人口适度集中居住,美化庭院,提升农房风貌,建设新型民居村落;着力建设经济繁荣、设施完善、民富村美、文明和谐、充满活力的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示范县;通过示范片的辐射带动,全面推动全县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以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小康。

本规划按照“一基五化”(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推进种养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生产标准化、分工社会化、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路径,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一号文件”为契机,以产业发展重点,大力推进现代农业,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引导农民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积极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结合起来,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

到2015年,示范片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川西北区域交通枢纽重要节点基本建成,城乡居民饮水、用电问题基本解决;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就业稳步增长,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民生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示范片农民人均纯收入13635元,增长幅度为18.5%,比全省平均水平高6.5个百分点。

通过分析《盐亭县省级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示范县总体规划2011—2015》主要涉及麻秧乡的龙骨、胜利、望江、钟沟四个村。对四个村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村落民居建设、公共服务设施作出了相应的规划和要求。

望江村新村规划是在第二轮新村建设的政策背景下提出的建设项目。“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中国,实干兴邦”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本项目以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总体战略。坚持成片连线、扩片连面、全面覆盖的整体思路,把新村建设作为农村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实现形式;以现代农业、旅游业和养鱼业等农业产业为支撑。新村带产业、产业促新村的整体模式,通过整合各种社会资源,配套建设生产性和生活性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推动农村基层机制创新,把产村相融、成片推进新村建设提升到新的水平,加快农村全面小康的步伐,并体现“农村特色、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文化特色”的新村示范。

15

规划思路篇

第九章规划总则

一、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3《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4《建设部《镇(乡)域规划导则(试行)》

5《四川省城乡规划条例》

6《四川省县域新村总体规划编制办法》

7《四川省新村(综合体)建设规划编制办法》

8《四川省镇总体规划编制办法》

9《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

10《绵阳市新村规划导则》(试行)

11《盐亭县麻秧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12《盐亭县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示范县总体规划(2013-2015)》

13 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二、规划指导思想

1、城乡统筹发展的乡村建设思想。实行以城带乡、城乡互动、村企互动的操作模式;最终达到城乡发展共生、共荣的目的。

2、尊重农民意愿的思想。确立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的关系,坚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支持群众,尊重农民意愿,充分调动农民自力更生建设家园的积极性。

3、乡村发展适当集中的思想。利用一切有利的村落发展动力,适时诱导村落建设、产业布局、土地利用适当集中,以利于服务设施配套、节约土地资源、方便农民生活等。

4、节约用地的思想。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加强基本农田保护。

5、保育地区文化的思想。新农村建设不仅是物质建设和经济建设,它还是一场精神文化建设,这种建设在塑造崭新的精神面貌的同时也必须将乡村的地域文化传承下去。

三、规划原则

1、坚持体现科学发展观,突出科学规划的原则;

2、坚持环境的保护与利用,突出“环境友好”的原则;

3、坚持资源的循环利用,突出“资源节约”的原则;

4、坚持城乡统筹,一、二、三产业互动,突出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原则;

5、坚持产村相融,突出主导产业发展的原则;

6、坚持以效益为中心,突出效益最大化的原则。

四、规划年限

规划年限:2014—2015年。

五、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望江村行政区域范围,规划面积5.46平方公里。

16

第十章规划思路与理念

一、规划思路

本次规划的思路为“以我为主、融入市场、产业重构、三为一体、三头并进,突出一村一特色、一村一主题”

“以我为主”——即以本村为基础,概括为“巩固基础、提升优势、提炼主题、强村富民”。

“融入市场”——即产业定位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水产品,同时加强水产品的旅游开发,使水产业价值市场最大化。

“产业重构”——发展循环农业、加强产业链接,水产业、旅游叠加,科学重构的发展思路。

“三为一体”——即“产业”“村庄”“旅游”统筹考虑。

“三头并进”——即“新建”“完善”“整治”同时考虑,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发展。

“一村一特色”——以水产养殖为特色。

“一村一主题”——西部水产、幸福望江。

二、规划理念

1、产业上突出产业重构——在升级中对接融合

如何延伸产业的链条,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仅仅依靠现代农业,只能解决部分农民增收。要想创造更多农民持续增收的价值和手段,需充分利用现代农业集中集约发展的成果,利用望江村的好山好水资源,把生态自然资源转变为统筹发展的资本,整体推进一三产业联动,加强一三产业互动,小投入换来大产业,把市场搬到了农家小院、田间地头,农产品实现了就地增值,农民有了多种经营收入。

2、农业功能延伸

发展现代农业,要积极探索农村发展农业的一般规律,立足于农业的地位、价值、环境这一现实,跳出农业看农业,着眼于城乡统筹全局,与盐亭、绵阳功能定位相契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现代物质装备和科学技术为支撑,以现代新型农民为主体,着力开发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示范等多种功能,形成优良生态、优美景观、优势产业、优质产品。

3、相关产品链接的规划理念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应转变观念,在发展水产品的同时,抓住销售环节不放松,通过“市场促营销、农民搞推销、政府办展销”,多层次开拓市场领域,突出市场拉动作用,使水产品成为盐亭、绵阳乃至成都和西部地区“抢手货”。

4、突出空间优化重构的理念

构建新型的乡村重构的规划与建设、整治模式。乡村空间重构规划并不是摒弃原有的社会生活组织结构的规划重构,而是依据改革发展的要求对现行规划体系的补充和完善,并在此基础上对新的规划模式的积极探索。乡村空间重构规划包括村庄布点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以此优化乡村空间结构与生产力要素的空间布置,指导村庄建设、村庄整治,引导农民集中居住,改善农村的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是促进集聚发展、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公共财政和社会资金支持的集中度,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措施。

乡村重构必须遵守以下思路,一是坚持城乡统筹,优先推进城市化,积极鼓励和引导长期稳定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进城进镇。二是维护城乡空间的各自特点,形成特色分明的城镇与乡村的空间格局。三是推动人居环境的改善与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同步提高。四是针对区域差异显著,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制定不同的目标和措施。五是强化规划设计为农村生产生活服务的理念。六是尊重农民与科学引导农民相结合。七是正确把握“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企业参与、社会帮扶”各方角色定位。

5、生态美丽、宜居与宜业相结合的规划理念

望江村规划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建设生态美丽的居住环境,同时注重产

17

业与村庄布点相结合,做到生产发展的同时,建设村容整洁,适合村民居住的新家园。

第十一章规划内容与重点

一、规划内容

本次望江村规划的主要内容分为6个方面。6个方面即:产业发展规划、村落民居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乡村旅游规划、综合防灾规划。

二、规划重点

本次规划的重点也是难点在于综合体的产业发展规划、村庄布点规划和乡村旅游规划,根本目的为了解决当前农村存在的两大问题——农民增收问题和农村空间发展问题,可概括为:乡村整体功能的拓展。

1、在现有产业的基础上如何实现——现代农业产业层次的提升与拓展。

2、在已完成灾后重建的基础上如何实现——乡村整体风貌的改造。

3、优一强三,一三联动——乡村旅游空间品质的塑造。

第十二章规划目标与定位

一、规划目标

本次规划应根据相关要求,积极探索丘区农村发展建设模式,科学确立望江村发展的战略目标,准确进行望江村发展的功能定位,这样才可以在望江村的理智建设中,使望江村的新目标变为公认的现实。本次规划确定将望江村目标为产业发展规模成片、村庄建设美丽和谐、社会服务均等高效、村容村貌明显改观4大目标,具体指标如下:

1、经济发展目标

根据《盐亭县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示范县总体规划(2013-2015)》,结合望江村的现状发展条件,预测到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万元。

2、社会发展目标

规划到2015年,初步建成适应需要的文化机构和服务设施;新建住宅有线电视入户率100%;幼儿入园率90%;小学入学率100%;为山区学生提供入学保障;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丰富居民生活;办好医疗室;实施全民健身工程,丰富居民业余生活。

3、基础设施建设目标

规划到2015年,望江村主要道路畅通,电力、电讯、有线电视等设施完善,并在有条件下实现管线敷设;供水设施完善,居民自来水普及率达90%;发展以沼气为主的清洁能源,清洁能源普及率达100%以上;加强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实现雨污分流,保障饮用水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

4、环境建设目标

加强“人居环境”建设,保护古树名木;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噪声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村域内产业污染排放达标率100%,生活污水处理率达7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

二、规划定位

1、发展定位;以水产为主导产业,乡村旅游为辅助产业的盐亭近郊型村庄。

2、发展类型:面向城市的城乡互动型村庄。

3、发展动力:新型城镇化。

4、宣传口号:西部水产、幸福望江。

18

宏观统筹篇

宏观统筹篇主要是望江村村域总体规划,规划内容为区域协调发展规划、村域产业发展规划和村落民居规划,以及村域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规划等。

第十三章区域协调发展规划

一、区域产业协调规划

区域产业发展协调主要是落实区域产业发展要求,突出一村一品一特色。把望江村的产业放在麻秧乡、盐亭县乃至绵阳市的角度来思考,打造盐亭以水产为主导产业,乡村旅游为辅助产业的近郊型村镇。

二、区域基础设施共享

望江村建设要与盐亭县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示范县总体规划在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安排、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协调统一。

三、区域人口协调规划

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过程,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近年来发展的一个动力。根据国家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发展战略的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政策的贯彻落实,城乡差距缩小,农村就地城镇化将变为现实。

望江村2013年现状人口为1828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口为980人。根据望江村近5年的人口资料看,其人口自然增长率在1‰—3‰之间,结合今后国家人口政策的变化,近期望江村人口平均自然增长率将控制在3‰以内,则2015年望江村的人口规模约为1840人。

望江村现有耕地1587亩,人均耕地面积为1.08亩。按劳动力人均耕地1.0亩/人进行核算,则需要劳动力1720/1.0=1720人,按照带眷系数1.3进行计算,则人口共为2236人。

综合以上两种方法,则到2015年,预测望江村人口规模为:1900人。

第十四章产业发展规划

一、现状产业发展的问题与优势

1、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水产规模偏小未形成完整的销售体系

望江村水产养殖规模较小,鱼的种类少,现有鱼塘经济效益不高。同时,养殖塘堰不规范,缺乏观光价值。

(2)“一、三”产业缺乏联动效应

现状第一产业对第三产业带动有限,村民的旅游服务意识待加强。

(3)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生产效率不高

现状农业耕作及家畜饲养中,多数村民仍以普通的人工作劳作方式为主。受到劳动力数量限制,无法形成大规模的生产基地,其经济效益自然不能得到有效保证。目前,新农村建设中,纯人工的耕作方式已经被现代化农业所取代,只有通过科技手段进行不断的提高与更新,才能实现生产的高效性和经济性。

(4)村民缺乏科技培训及教育

村民虽然对其多年种植的主导产业有丰富的种植经验,但为适应科技农业及高效农业的现代要求,必须对村民进行技能教育及培训,传授最新种植技术,同时及时引进先进品种对原有产业进行改良,让村民能够小疑惑自己解读,大疑惑专家解决。

(5)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或异地城市化比重大,在家务农群体整体素质低,村

19

内现有劳动力近70%外出务工,留守本地务农的多数为儿童及老人,对本地产业发展极为不利。从科技角度看,最佳适宜接受人群为青壮年,但现状青壮年均外出务工,造成“家中空房妇女管,田地荒废老人耕”的怪现象不利用农业产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6)农业市场化程度低

村民种植作物多延续祖辈相传的种植习惯和种植品种,没有与市场进行有效衔接,产出的产品自然在品种与数量上都无法与市场需求对接,导致产品荒废或丢弃田间,农民受益时好时坏。

(7)农业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2、现状产业发展优势

(1)气候条件良好

村内夏热冬暖,无霜期长,降水充沛,雨热同步,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水热资源。

(2)水资源条件较好

村内有湍江和梓江两条河流,塘堰16余个,为农业耕作提供了丰富的水力资源,也为望江村发展水产业和乡村旅游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

(3)地形地貌适宜发展现代农业和旅游业

本村地处丘陵地区,地形地貌灵活多变,有山、有水、有湾、有坝,为发展特色的效益农业、循环农业、设施农业和观光旅游农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产业发展规划

1、产业发展战略思想

优一强三,一三联动,产业升级。

围绕“幸福望江”新村建设,以“立足水产建村,围绕旅游兴村”为指导思想。积极稳妥地推进水产产业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信息化发展;形成“大园区+小业主”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促进产业提档升级,构建了研发、生产、营销等环节完整的产业发展集群。产业发展规划以水产养殖为主线,乡村旅游为辅线,将望江村建设成为西部特色水产品基地和具有田园文化内涵的自然、清新、质朴的乡村旅游新地带。

(1)一产业发展策略

依托该综合体内良好的水资源条件和水产养殖发展较好的群众基础和紧靠城镇的区位优势,成片推进水产业发展,把水产业作为该村的重要产业支撑,以挖掘丰富的鱼文化为抓手,发展以养鱼、识鱼、观鱼、钓鱼、品鱼为一体的综合型休闲渔业。同时,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应用,大力发展果蔬种植和林下养殖,提高农业效益。同时综合开发农业的生产、生态与生活功能,实现产业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机结合。

(2)三产业发展策略

以村内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依托,充分挖掘农业自然、生态和环境的外延功能,把农业生产与教育、农业文化、农事参与、旅游度假有机结合起来,并有条件的建设一批星级农家乐,打造“一三联动”的现代乡村休闲旅游地。

2、产业发展的基本政策

(1)坚持环境优先、低碳发展的原则

将环境保护和节能作为产业发展的前提,建立严格的项目引进评估机制、项目核准程序及环境影响评价等制度,积极引进科技含量高、环境意识强、资源消耗少的企业。

(2)优化布局,突出特色

有效配置农业产业要素和科技要素,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和专业分工,通过相关计划、项目支持引导,促使科技向优势产业、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领域高效集聚、创新利用。

(3)以人为本,转变增长方式

把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作为望江村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其发展更加注重促进村民的全面发展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立足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推

20

04柘皋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目录 第一章总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上版总体规划实施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城镇发展战略..................................................................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镇域镇村体系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区域协调............................................................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镇域现状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镇域空间管制....................................................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镇域空间布局....................................................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镇域村庄布点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节镇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节镇域综合交通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节镇域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镇区综合现状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镇区综合交通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绿地与景观风貌控制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雨水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供电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通信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节有线电视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节燃气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节环境卫生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章综合防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防洪排涝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消防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抗震防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人防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八章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九章近期建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章总体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川省新村(聚居点)建设规划编制办法

附件2 四川省新村(聚集点)建设规划编制办法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我省新村(聚集点)规划、建设、管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根据《城乡规划法》、建设部《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建规[2006]183号)、《四川省村庄建设(治理)规划编制试行办法》和中共四川省委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在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中突出抓好新村建设的意见》(川委办〔2010〕22号)文件,结合四川实际,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全省农村地区的新村(聚集点)规划编制,应当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的新村(聚集点),是指由《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确定保留、整合及新建的农村新型社区和各种规模的农村居民聚居点。 第三条新村(聚集点)建设规划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编制成果必须经村民大会讨论同意通过,并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由乡镇人民政府予以公布实施。 规划实施中,县级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监督检查和技术指导。 第四条因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经村民大会和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同意,乡、镇人民政府可对新村(聚集点)建设规划进行局部调整,并报县级人民政府备案。 涉及新村(聚集点)性质、规模、发展方向、用地布局等重大变更的,应报县级人民政府审查批准。 第五条规划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规模、标准,应当符合国家、省现行的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第二章规划编制要求 第六条规划应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节约型社会以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坚持一切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坚持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农民主体、市场推动的原则,以改善农村最急需、最直接、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主要内容,逐步完善各类基础设施。 第七条规划要始终坚持以发展生产和促进农民增收为宗旨的原则,围绕推

白霓镇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

白霓镇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 第一章总则 一规划编制背景 改革开放的白霓镇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两大主题。一方面,现代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拥挤而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使人们既紧张又脆弱,而传统城镇因其平和的生活魅力而具有平衡人们紧张竞争的社会心理的作用,从而赢得现代人的青睐;另一方面,多少年来精心营造的富有湖北民居传统特色的白霓古镇却因其落后的市政设施跟不上现代工业和交通的发展而无法与新时代的生活需求相适应。 白霓镇是崇阳县的工业强镇、商贸重镇。对于村、镇二者来说,无论是保护与发展都是为了满足现代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都是推进城市化发展的需要。随着全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对未来城镇的发展作出宏观调控和引导,是本次规划编制的主要背景之一。 1999年白霓镇编制了白霓镇新区规划,对于当时的城镇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新的矛盾与要求不断出现,如白霓镇老区的保护与城镇建设发展的需要、工业与商贸经济发展的需要、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等,都急需城镇建设管理与服务工作给予科学、可靠的支持。在此背景之下,本规划的编制工作便具有了特殊的时代意义。 二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规划指导思想 1.城乡协调、共同发展,建立城乡融合一体的发展原则。以实现“农村现代化,乡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为目标,注重城乡社会的共同进步、经济的共同繁荣和生态系统(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互补。 2.以镇区建设为龙头,提高全镇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完善城镇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建设,形成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提供多种就业岗位,合理引导人口的迁移转换。 3.协调好村镇建设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关系,发展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生产,逐步合理地缩并零散的自然村,从而有效地节约耕地,使乡村与城镇的发展更加有序。 4.强调文化、历史的延续,建立以人为本、物质与精神并重的社会发展原则,保护和继承传统的文化和技术遗产,保护文物村落特色,充分保证子孙后代延续历史文脉的可能性。 5.“预测长远、决策近期”,建立长期、动态的发展目标,立足于资源存量和环境容量,搞好长远规划和控制,立足现实经济技术条件,抓好近期决策,保证发展阶段的近期决策调整符合长远规划的利益导向。 (二)规划原则 1.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严格土地管理措施,少占或不占农田耕地。 2.强化白霓镇经济产业特点,发挥旅游资源及区位优势,积极开发旅游业和商业贸易,发展高新技术含量的环保性工业项目,加强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使其在崇阳县城镇职能分工体系中保持特色。 3.坚持高起点规划,贯彻科学性、超前性、现实性、可操作性的原则。 4.按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学原则,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生态环境系统。 1

婺源县镇头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发展目标和规划期限 1.1 规划任务背景 1.1.1 镇头镇位于江西省婺源县西部,在建景婺高速公路沿线,与赋春、许村、珍珠山及景德镇接壤,距县城57公里。全镇下辖5个行政村,境内面积86平方公里。 1.1.2 现镇头镇镇区规模小,缺少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无统一系统的规划,因而不能满足镇头镇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1.3 镇头镇薄弱的基础设施现状,严重制约了镇区的发展,越来越不能满足富裕起来的农民向往新生活的强烈要求,因此,规划好镇区的建设发展方向,完善基础设施的配套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1.2 规划指导思想 1.2.1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推进两个根本转变,切实深化各项改革,使改革与创新成为推动镇头镇各项事业增长的强大动力。 1.2.2 从政策导向宏观经济入手,寻求镇头镇镇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机遇,合理确定镇头镇的发展目标和规模。 1.2.3 依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规,镇头镇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势态,合理安排各项建设用地。 1.2.4 充分利用镇域内的自然资源,加快镇头镇的矿产、竹木、农业等资源开发,加速其工业、农业的产业化进程,使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 1.2.5 合理配置镇区的土地资源,以最佳镇区空间结构为导向,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加强镇域生态环境保护,做到经济、社会、环境三统一,促进镇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1.2.6 依据镇头镇的区位条件,进一步协调和优化村镇体系,明确村镇结构和层次,根据镇域发展条件和资源分布状况,确定产业布局与发展方

向。 1.2.7 加快镇区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与建设,依托景婺高速公路,进一步完善镇区的交通网络系统,以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1.2.8 协调与合理安排镇区建设的顺序,切实保障规划的可操作性和良好的适应性。 1.3 规划原则 1.3.1 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文化事业,使各项建设合理分布和协调发展。 1.3.2 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充分挖掘原有村镇用地潜力,严格控制占用耕地。 1.3.3 从实际出发,科学预测发展需要,确定各项标准,合理利用现有设施,逐步改造完善。 1.3.4 远近期相结合,以近期为主,提高近期规划的完整性和对远期发展的适应性。 1.3.5 保护环境,防治污染,消除公害,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1.3.6 结合自然条件、名胜古迹和传统特色,创造优美协调,具有现代乡土风格的村镇景观。 1.4 规划依据 1.4.1《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1991年第14号令发布) 1.4.2《江西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1.4.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标《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 1.4.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1.4.5 镇头镇党委、人民政府对本次规划的指导意见 1.4.6《婺源县总体规划》 1.4.7 镇头镇镇域1∶10000地形图及镇区1∶1000实测地形图

河南某镇总体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适应崔庙镇经济发展及崔庙镇工业园区建设的需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崔庙镇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布局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崔庙镇村镇体系规划是镇域内村镇发展与布局的重要依据,为政府实现镇域村镇发展的宏观调控提供依据,逐步使镇域形成以镇区为中心、城乡结合、协调发展的统一整体。 第三条:崔庙镇总体规划是崔庙镇各项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是对城镇建设进行科学管理的法律依据,镇区的一切建设活动均应符合本规划。 第四条:本次规划的主要依据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1) 建设部《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1994.08) 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09) 《建设部工程技术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 建设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河南省村镇规划编制与审批办法》 《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997.1.1) 河南省实施《矿产资源法》实施办法(1998.7.01)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发[1996]18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0] 25号)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2002) 《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决定》(豫发[2003]9号) 《中原城市群空间发展规划》 《郑州市总体规划》(2008—2020) 《荥阳市村镇体系规划》(2009—2020) 《崔庙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 《崔庙镇总体规划》2000年 《崔庙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崔庙镇区建设现状、发展构思 崔庙镇其它社会经济发展资料 第五条:本文本应与规划图纸和说明书结合使用,在规划实施和管理过程中,除应遵循本文本的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和地方政府现行的有关法规和标准的规定。 第六条:规划期限: 近期:2009――2012年; 远期:2013――2020年。 第七条:强制性条文 文中使用加下划线的部分为强制性内容,该部分内容是对崔庙镇规划实施及监督检查的依据,必须依据规划严格执行。 第二章镇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四川省新村聚居点建设规划编制办法

四川省新村聚居点建设规划编制办法

附件2 四川省新村(聚集点)建设规划编制办法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我省新村(聚集点)规划、建设、管理,改进农村人居环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根据《城乡规划法》、建设部《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建规[ ]183号)、《四川省村庄建设(治理)规划编制试行办法》和中共四川省委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在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中突出抓好新村建设的意见》(川委办〔〕22号)文件,结合四川实际,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全省农村地区的新村(聚集点)规划编制,应当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的新村(聚集点),是指由《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确定保留、整合及新建的农村新型社区和各种规模的农村居民聚居点。 第三条新村(聚集点)建设规划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编制成果必须经村民大会讨论同意经过,并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由乡镇人民政府予以公布实施。 规划实施中,县级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监督检查和技术指导。 第四条因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经村民大会和乡、镇人民代表

大会同意,乡、镇人民政府可对新村(聚集点)建设规划进行局部调整,并报县级人民政府备案。 涉及新村(聚集点)性质、规模、发展方向、用地布局等重大变更的,应报县级人民政府审查批准。 第五条规划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规模、标准,应当符合国家、省现行的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第二章规划编制要求 第六条规划应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节约型社会以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坚持一切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坚持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农民主体、市场推动的原则,以改进农村最急需、最直接、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主要内容,逐步完善各类基础设施。 第七条规划要始终坚持以发展生产和促进农民增收为宗旨的原则,围绕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结合农业生产力布局统筹规划新村(聚集点)空间布局和基础服务设施建设。 第八条规划应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资源的原则,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县(市)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相衔接,严格控制新村(聚集点)用地规模和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第九条规划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充分利用本地的地理优势和地方建筑材料,注意保护历史文化和山水田园风

汤口镇总体规划说明(1)

汤口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背景 1.1现状概况及基本特征解读 1.1.1现状概况 汤口镇位于驰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名胜区南大门,是全国重点镇、省、市综合改革试点镇、中心镇和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为副县级建制镇。 汤口镇位于黄山风景名胜区南麓,205国道和103省道交汇地带,东接徽州区,南临休宁县,西接黟县和休宁县,北依黄山风景名胜区和焦村镇。东南距上海510 km,距南京321km,距杭州310km,西南距景德镇310 km;距市政府所在地屯溪73km,距黄山区(甘棠镇)46km,距黄山风景名胜区南大门仅1km。 汤口镇总面积129平方公里,辖6个村,截止到2005年9月13日,全镇常住总人口为11832人。3348户。境内山峦叠嶂,植被丰茂,森林覆盖率达93.4%。 2005年底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2.5亿元,比上年增长12%;财政收入完成2632.9万元,占全年任务的100.1%,同比增长15.3%;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3889元,比上年增加409元。全镇农业增加值865.16万元,同比增加26%。茶叶总产量105吨,同比增长5%,总产值400多万元,同比增长20%。翡翠谷、九龙瀑、凤凰源、黄山野生猴谷四景点共接待中外游客63万人次,宾馆、酒店及旅行社等接待游客超过70万人次,比可比年份2002年分别增长66%和52%。 1.1.2基本特征 (1)汤口镇位于黄山风景名胜区南麓,是黄山风景名胜区的南大门; (2)镇域内拥有黄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低山游览景区(翡翠谷、九龙瀑、凤凰源、黄山野生猴谷)与黄山风景名胜区中、高山游览景区相辅相成; (3)黄山风景名胜区行政管理机构所在地,黄山风景名胜区的二级旅游接待服务基地、旅游交通换乘中心; (4)在黄山风景名胜区缓冲带内的五镇一场之中汤口镇为黄山第一旅游重镇,旅游经济及旅游产业快速增长; (7)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呈线型组团,长藤结瓜,建设用地空间狭长; (8)汤口镇区旧城更新、寨西新区拓展,环境容量有限; 1.2上一轮总体规划的回顾与评判 1.2.1值得借鉴之处 上一轮汤口镇总体规划(1996-2010年)编制于1996年,在依据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汤口镇规划建设作了综合部署,有效指导了汤口镇的发展。用历史观点来评判,上一轮总体规划在许多方面至今可借鉴。 (1)提出的“遵循黄山市总体规划和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正确处理风景区保护开发与汤口镇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使汤口镇的社会经济在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良的自然景观的前提下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指导思想仍有指导意义 (2)镇村居民点规划布局,重点发展镇区(汤口和寨西),合理发展中心村,逐步缩并自然村(村民小组),与当前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思想基本一致,反映了上一轮总体规划在镇村居民点规划布局的前瞻性,对今后汤口镇新农村布点规划具有借鉴意义。 (3)"控制汤口,发展寨西",把汤口重点作为一种自然和人文景观来开发,使汤口成为黄山风景名胜区一处重要的景观区域的规划目标难能可贵。 1.2.2不足之处 (1)对黄山汤口镇地域内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价值认识有一定的局限,对旅游资源没有完整地建构科学保护体系,在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上,与黄山风景名胜区协调、统筹发展方面存在不足。 (2)由于缺少汤口镇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层面的研究,在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上也就不可能没建立起与黄山风景名胜区相衔接的、明确的目标体系,包括宏观目标、分项目标和分期目标。 (3)对汤口镇作为黄山风景名胜区的缓冲区,其所承担的对黄山生态环境保护价值认识有一定局限性,对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和建设生态城镇很难作出相应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4)1996年编制汤口镇总体规划时期,城镇规划区范围内的空间管治规划理论和实践均在摸索阶段,虽然当时有的城市已有探索,但汤口镇的总体规划没有编制规划区范围内的空间管治规划,也就不可能将汤口镇发展与黄山风景名胜区发展紧密结合,制定出汤口镇与黄山风景名胜区发展相适应的空间管治规划政策。

乡工业园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XX乡工业园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总则 一、编制规划的目的 为了贯彻实施苍山县及矿坑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适应矿坑乡村镇建设发展需要及发展工业园区的需求,编制本规划。 二、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村镇规划标准》 3、《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4、《苍山县总体规划》 5、《苍山县土地利用规划》 三、规划指导思想及原则 1、坚持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的原则,工业园区规划服务服从于全县总体规划,先易后难,突出重点。 2、外引内联,工业园区形成特色,重点产业形成规模。 3、提高土地利用率,强调建厂规范化,生活社会化,搞好社会综合服务,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优良的综合投资环境。 4、注重环境保护,加强产业项目的污染治理,加强环

境绿化、美化。 四、工业园区性质的确定 1、工业园区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为辅。 2、资金来源以外资引进为主,地方自筹为辅。 3、产业项目选择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密集型为辅。 4、技术含量以适用一般技术型为主,高新技术为辅。 5、基础设施条件较优。 依据以上五条,近期重点利用当地页岩矿资源建设建材工业园区。 五、规划范围及用地规模 本次规划范围东起单家庄村东,西至西棠林西,南至矿坑村南,北至岚济路北。近期重点沿岚济路和沂邳路两侧各300米形成工业带,远期向纵深发展形成带状组团式的工业园区,近期用地规模400.6 公顷,远期用地规模 652.0 公顷。 第二章乡区基本情况及区位分析 一、乡区基本情况 矿坑乡属苍山县辖乡镇,属中小型乡镇,位于苍山县城北部21公里处,与兰山区、费县、罗庄区接壤,毗邻临沂市城区21公里,全乡总面积82.6平方公里,辖5个工作区,24个行政村,31000人,沂邳线苍山段(原卞棠线)、岚济两条省道纵横贯通,交通方便。矿坑乡驻地,依村名,

枝江市七星台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枝江市七星台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日期:2006-12-15 8:51:13来源: 点击:715 第一章概述 一、地理位置 七星台镇是枝江市九个市辖镇之一,城镇位于长江中游,江汉平原西缘,其东部与古城荆州隔河(沮漳河)相望,北部与问安镇接壤,西部与枝江市中心城区相连,南滨长江。地理位置处 于东经111o51ˊ-112o02ˊ,北纬 30o16ˊ-30o21ˊ之间,镇域国土面积129平方公里。 七星台镇西面距枝江市14公里,至宜昌市60公里,距三峡国际机场40公里,三一八国道、汉宜高速公路穿镇而过,素有宜昌东大门和鄂西咽喉之称。 二、历史沿革 七星台镇是一座新兴的集镇。1949年仅有一家私人作坊、一家茶馆。1954年江口轮船站迁此,又增设了一家简易旅社。1964年县榨油厂(今油脂化工厂)从宜都陆城镇迁此重建。随后,国营新场拖拉机站(今县农具修造厂)、宜昌地区粮食中转站、新场棉花采购站、公社卫生院等单位相继建成。1976年新场(1981年更名七星台)公社机关从江口镇迁来,便开始了有计划的发展。1981年列为乡级镇,1985年12月与七星台区合并为县辖镇,是以油脂化工和商业服务为 主的区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三、自然环境概况 七星台镇属亚热带气季风性气候特征,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平均无霜期220天左右,年均气温16.5℃,一月最冷,最低气温-14.8℃;七月气温最高,最高气温38.5℃。 年平均降雨量958.36mm。 七星台镇地势平坦,最低点海拔高程为 36.9米,最高点海拔高程为44.2米,相对高差小

于10米。 七星台水陆交通方便。水上,江岸线长1850米,最小水深10米。 本区域建筑物抗震烈度为六度。 第二章规划总论 一、规划指导思想 根据七星台镇经济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枝江市经济发展总体布局,规划高起点,立足长远,科学预测;合理布局生产力,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创立主导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科学确定镇城区性质及规模;合理布局、节约用地;以可持续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为原则,建立有效的城镇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合理利用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创造良 好的人居环境。 二、规划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枝江市七星台镇城市规划必须实行的首要原则。规划必须从城市长远发展需求的角度,在保护有限资源的前提下,合理有效地使用资源,力求既能满足今天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又能保证未来城 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2、优化资源配置原则 根据城市发展需求进行资源配置是城市规划应该坚持的原则。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为七星台镇经济发展服务,同时要节省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开发利用效益。 3、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原则

XX村新村建设总体规划方案

XX村新村建设总体规划方案 为了认真贯彻执行中央1号文件精神,深入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根据市、县关于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精神,优化农民居住环境,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产业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切实搞好XX村新村建设,结合该村实际,特提出以下总体规划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球溪镇XX村位于资中县西北部,球溪镇的北边,北与资阳市碑记镇龙王庙村相邻,东与球溪镇九廉寺村相邻,南与本镇鸡公山村、牌坊沟村以河为界,西与本镇庙儿山村隔河相望。交通便利,321国道、成渝高速公路穿村而过,高速公路下行入口在此形成。水资源丰富,发轮河、球溪河都在此经过,全村共有12个农业合作社,总户数499户,农业总人口1740人。劳动力860个,其中外出343人。总耕地面积1666亩,其中:田430亩,土1236亩,人均耕地0.92亩。2005年人均纯收入3058元,XX村现有村级公路5.974公里,堰塘14口,沼气池200口,有党员34名,团员20名。有大学(专)学历5人,高中学历和高中生151人,初中学历和初中学生784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有电话140部,光纤电视普及率接近70%以上。 二、指导思想 新村建设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绕农业增收、增效、农村发展三大目标,按照“水为核心,路为重点,园为载体,综合配套,延伸产业链条”的总体思路,以户办工程“六个一”、村级工程的工作要求以及“政府引导、村民自治、农户主办、民间联办”的建设机制,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打造具有特色的新村。 三、建设目标 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围绕企业建基地,围绕基地建新村,围绕新村建家园”的发展方向。抓好五大工程建设,到2006年实现村民人均纯收入4500元。 四、建设内容 按照上级要求,建设范围以4社为重点,辐射全村其他社。在XX村建设范围内新建椪柑基地9个社234亩,户平0.47亩,塔罗科血橙3个社69亩,油桃2个社78亩,硬化村级公路5.974公里,便民路28.24公里,按照新村建设工程“六个一”进行规划建设,到2006年全村建成481户小康农民新居,其中:中心社总户数117户,改建92户、新建25户。配套沼气80口,其中:新建80口、其中中心社10口,改厕385户其中中心社24户;改厨383户其中中心社22户;改灶364户其中中心社3户,改圈舍6573平方米,其中中心社722平方米。新建卫生井94眼,其中中心社8眼。硬化院坝15871平方

金乡总体规划说明书

金乡县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本次规划修编的背景及动因 一、宏观背景: 1、党的十六大在全面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了我国新世纪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特别是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2、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的五个统筹。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是城市规划的紧迫任务。 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的课题。 二、中观背景: 1、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加快山东省城市规划编制修编工作的要求,各市、县都开始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金乡县应从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展城市发展战略研究,进行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 2、山东省根据本省实际编制了《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济宁都市区规划》,济宁市也编制完成了《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这将对金乡的建设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金乡县需要以区域的观点重新评价和认识自身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入到区域合作和竞争中去,争取和寻求有利的区域地位。 三、微观背景: 1、金乡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标志着金乡县即将进入加速城市化阶段。因此,需要探求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快速城市化道路。金乡县发展战略的调整,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规模和布局迫切需要调整。 2、《金乡县城市总体规划(1994—2010年)》编制以来,金乡县的社会、经济、环境有了较大的变化,同时,城市的用地发展已突破原有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的发展的局限性日益突出,现有用地范围已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金乡县需要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统一考虑城市用地的布局与发展。 3、金乡县经济开发区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城市的主要经济增长点,对城市有很大的拉动作用,使城市适度向北发展成为可能。 4、金乡县城南部和北部压煤的问题极大的制约了城市向南和向北发展,需要重新确立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 以上这一切都迫切需要对金乡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以适应当前的城市发展和建设需求。 第二节本次规划修编的技术路线 通过对目前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宏观背景、中观背景的认知,反思上版总体规

苗山镇总体规划说明书0703

目录 第1章规划背景?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基本概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规划编制动因?错误!未定义书签。 1.2.1宏观层面的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2 城镇自身的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 既有规划解读 (2) 1.3.1 上位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1.3.2 相关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1.3.3上版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4 上版规划实施成效.......................................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5 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变化?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2章规划期限、依据、原则与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规划期限?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规划依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 规划原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体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1经济发展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2人口发展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2.4.3社会发展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3章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错误!未定义书签。 3.1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1优势..................................................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劣势...................................................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3机遇...................................................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4 挑战?错误!未定义书签。 3.1.5 结论?错误!未定义书签。 3.2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错误!未定义书签。 3.2.1产业结构调整...........................................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2区域协调发展...........................................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3城乡统筹发展...........................................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4章镇域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1 人口和城镇化水平预测?错误!未定义书签。 4.1.1 镇域人口特征..........................................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2 城镇人口预测...........................................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 村庄发展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2.1村庄发展潜力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2村庄发展规划引导?错误!未定义书签。 4.3 镇村体系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1镇村等级规模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2 镇村职能结构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3.3城镇空间结构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镇域公共设施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4.1 行政管理设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2教育机构设施?错误!未定义书签。 4.4.3医疗卫生设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4文化体育设施?错误!未定义书签。 4.4.5非公益性设施配置?错误!未定义书签。 4.5镇域基础设施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5.1道路系统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5.2公用工程设施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6镇域空间管制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4.6.1 适宜建设区............................................ 错误!未定义书签。 4.6.2 限制建设区?错误!未定义书签。 4.6.3禁止建设区?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5章城镇性质与规模?错误!未定义书签。 5.1镇区概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5.1.1建设成果................................................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2存在问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城镇性质与规模...............................................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1城镇性质................................................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2城镇规模...............................................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6章镇区空间发展策略与用地方向选择?错误!未定义书签。 6.1用地条件评价及发展方向选择...................................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1自然环境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2开发条件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3城市功能发育评价?错误!未定义书签。 6.2空间发展策略?错误!未定义书签。 6.3规划区范围界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7章镇区总体布局?错误!未定义书签。 7.1基本原则?错误!未定义书签。 7.2镇区功能结构 (27) 7.3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7.3.1居住用地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7.3.2公共设施用地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7.3.3生产设施用地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7.3.4仓储、物流用地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8章道路交通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8.1道路用地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枝江市七星台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枝江市七星台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日期: 2006-12-15 8:51:13来源:点击:715 第一章概述 一、地理位置 七星台镇是枝江市九个市辖镇之一,城镇位于长江中游,江汉平原西缘,其东部与古城荆州 隔河(沮漳河)相望,北部与问安镇接壤,西部与枝江市中心城区相连,南滨长江。地理位置处 于东经 111o51ˊ-112 o02ˊ,北纬 30o16ˊ-30 o21ˊ之间,镇域国土面积129 平方公里。 七星台镇西面距枝江市14 公里,至宜昌市 60 公里,距三峡国际机场40 公里,三一八国道、汉宜高速公路穿镇而过,素有宜昌东大门和鄂西咽喉之称。 二、历史沿革 七星台镇是一座新兴的集镇。1949 年仅有一家私人作坊、一家茶馆。1954 年江口轮船站迁此,又增设了一家简易旅社。1964 年县榨油厂(今油脂化工厂)从宜都陆城镇迁此重建。随后, 国营新场拖拉机站(今县农具修造厂)、宜昌地区粮食中转站、新场棉花采购站、公社卫生院等 单位相继建成。 1976 年新场( 1981 年更名七星台)公社机关从江口镇迁来,便开始了有计划的 发展。 1981 年列为乡级镇, 1985 年 12 月与七星台区合并为县辖镇,是以油脂化工和商业服务为 主的区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三、自然环境概况 七星台镇属亚热带气季风性气候特征,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平均无 霜期 220 天左右,年均气温 16.5 ℃,一月最冷,最低气温 -14.8 ℃;七月气温最高,最高气温 38.5 ℃。 年平均降雨量 958.36mm。 七星台镇地势平坦,最低点海拔高程为36.9米,最高点海拔高程为44.2 米,相对高差小

太谷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20182030公示

《太谷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2018-2030)》 公示 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太谷县域城乡发展空间,优化乡村发展布局,协调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分类推进乡村发展,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构建乡村振兴的新格局,特编制《太谷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2018-2030)》。 本次规划范围为太谷县域,共1050平方公里,涉及198个行政村、310个自然村。 一、乡村体系规划 1.县域乡村分区规划 太谷县域乡村按照地形地貌分为三个一级片区:平川区、丘陵区和山地区。 平川区的二级分区为重点城镇建设区和现代农业发展区,重点城镇建设区指中心城区和太谷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地; 丘陵区的二级分区为丘陵田园聚落区和丘陵河谷聚落区; 山地区的二级分区为咸阳河生态涵养区、乌马河生态涵养区、象峪河生态涵养区。

2.平川区分区规划指引 平川区范围包括明星镇、水秀乡、胡村镇的全部,北洸乡、侯城乡、阳邑乡的北部。 (1)城镇重点建设区 功能定位:县域人口、经济和公共服务的集聚区,县域城镇建设和人口转移主要承接区域,县域工业化集中发展区域。 人口规模:到2030年,总人口25万人。其中县城中心城区户籍17万人,县城流动人口3万人,太谷经济技术开发区5 万人。 设施配套:县城级别的公共服务设施,县文化馆、体育馆、福利院、养老院、综合医院、图书馆、大型商业设施,高级中学、职业教育。 (2)现代农业发展区 功能定位:山西农谷主体功能区域,农谷科技创新城、特色农产品加工交易区域,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区域。 人口规模:到2030年,总人口6.6万人。北洸乡0.5万人,侯城乡0.5万人,阳邑乡0.5万人。其他村庄总计1.4万人。 设施配套:乡镇级公共服务设施,中小学、幼儿园、乡卫生院、养老院,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便民超市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