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张五常谈艾智仁

张五常谈艾智仁

张五常谈艾智仁
张五常谈艾智仁

张五常谈艾智仁2006-12-02 12:56(一)

艾智仁(Armen A.Alchian)是我的老师。这个师生关系,经济学行内很多人都知道。较少人知道的是,我没有正式选修过他的课。我是他的旁听生,重复又重复地旁听了五个学期。这个师生关系的发展很有意思,我试把它写出来,希望后学的人能知道某一种教与学的方法是怎样的。

六○年代初期,洛杉矶加州大学的经济系在国际上不见经传,但于今回顾,那时其实是如日中天。赫舒拉发(J.Hirshleifer)、普纳(K.Brunner)、艾智仁当时都任职该校,是他们的全盛时期,锋芒毕露,不过,我离开加大之后他们才真正举世知名。跟我一起在研究院就读的好几位同学也是高人一等。当时我不知道,后来我到了芝加哥大学任职,见到那里有口皆碑的“明星”学生,相比之下,就知道了。如今,这些旧同学都大有建树。

我是一九五九年进入加大的,起先打算读商科,但过了一个学期就转攻经济。在经济系上了几天课,就听到一些研究班的同学谈及艾智仁的事。他们对艾氏肃然起敬,说他如何高深莫测。艾氏当时不教低班,也少在校园走动,我没有机会见到他。然而,关于他的超凡本领,我时有所闻。有一次跟有名的Scoville教授闲谈,说到艾智仁时,我提起听来的有关艾氏出神入化的本领,他笑笑说:“没有如此厉害吧,起码他自己不会同意。但他可能是当世最优秀的价格理论家。”我从小没有偶像,对任何人都不崇拜,但思想对我有很特别的吸引力,听到艾智仁有如天马行空,心焉向往,恨不得立刻可以上他

的课。

我是六一年进入研究院的;那时艾智仁到了史丹福大学作客座教授。于是,我的价格理论跟一位从哈佛来的教授(R.E.Baldwin)选修。有一次,另一教授(https://www.doczj.com/doc/4d6862433.html,ler)在课室里谈到知名度的问题,提起艾智仁,他肯定地说:“目前只有行内的高手知道他的本领,但成名应该是迟早的事。”言犹在耳,大名鼎鼎的森穆逊(P.A.Samuelson)到加大演说,听众济济一堂。某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森氏回答说:“且让我教你一些价格理论……”他说着马上停下来张目四顾,改口说:“啊,我说错了,在你们这个地方我怎敢教价格理论呢?”全室大笑!大家东张西望,要找一个人。那时艾智仁在史丹福,而在座听众都知道森氏指的是什么与谁。

选修过的科目是不可以再修的。我在六二年获硕士后,尚要选修的主要科不多,旁听就成了习惯。价格理论是经济学的重心所在,我当然特别关心。在艾智仁回加大之前,我旁听的主要对象是赫舒拉发。后者毕业于哈佛,曾在芝加哥大学任教,价格理论中他专研投资理论,近二十年来举世商学院大行其道的“财务学”,赫氏是开山鼻祖。(我也旁听过赫氏五个学期,与他的师生关系也有不少可写之处,这是题外话。)

有一次,赫氏教到收入变动对需求的影响,一位同学举手大声说:“艾智仁说收入是不会影响需求的!”赫氏停下来,把讲义推开,神秘地微笑道:“我不知道艾智仁为什么会说这样愚蠢的话。我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故事吧。很多年前,在兰克公司的一个会议上,我遇到艾

智仁。那是我第一次遇见他。在研讨中,艾智仁提出一个观点,愚蠢得难以置信,所有在座的人都认为他错了。很多人向他解释,但他老是不明白,坚持己见。我想,这个人真是蠢得可怜。过了好一会,我见他耽搁时间,就亲自向他解释为什么他是错了。殊不知说到一半,我突然发觉所有人都错,只有他才是对的。”

后来有机会与赫舒拉发谈起思想的问题,我好奇地问:“你与艾智仁相比如何?”他坦率地回答:“我所知的广博,他的范围比较狭窄,但如无底深潭。”于今想来,这是识英雄、重英雄的衷心话。

以上是我遇到艾智仁之前,所知道的有关他的一些事情。我心目中认为他不会像传说中那样出神入化,但我知道,能听到艾氏的课是难得的际遇。我硕士的成绩好,本来打算转到芝加哥大学去,拜师于佛利民门下,但听到艾氏快回加大,就打消去意。我本来也打算在六二年考博士试的,但因为要先上艾氏的课,要考他出的博士试卷,就改迟了一年。好些同学有意避去艾氏的试题,但有几位却像我一样,明知困难而为之。可以说,在听艾氏的课之前,我的心理准备是足够的。

(二)

一九六三年初,我开始旁听艾智仁的课。他有一条众人皆知的规例:旁听生在课堂上不准发问,也不准答话。在大学上课,我是一向不做笔记的,但总带着张纸,装模作样地画点什么。艾氏既然连问也不准问,我就索性连纸笔也不带了,专心聆听,一早就走进课室,找一个少人注意的角落,静静地坐着,如临大敌。

第一课,课室坐满了人——大概有五十多人吧——那差不多是当时整个研究院的学生了,大部分是旁听生。铃声一响,艾智仁进入课室,鸦雀无声。我细看这个传奇人物,见他长得高瘦,头发有点斑白,领带打得走了样,西服陈旧,但还算清洁。他向窗外望,笑了几下。“哈,这么多人!我敢打赌,几星期以后一半的人会不见了。”我想,他是指我们这些旁听生吧。没有学生回应。他好像有点尴尬,继续说:“我从来不备课,没有讲义。从早到晚都在想的问题,天天想,想了那么多年,是不用准备的吧。讲义对我没有什么用处;今天写下来的,明天的想法又有点不同了。”

他从口袋里拿出两张残旧不堪的纸头,解释说:“我知道,如果没有一份作参考用的读物表,你们就会麻烦我。这两张读物表是学生几年前逼我编出来的。只有这一份,你们影印后要还我。介绍这些读物只是为了应酬,与我教的不一定有关系,你们可以不读。”这样,下课后我和几位同学就抢着到图书馆去,争先恐后地找那些读物,跟着大家君子协定,作谁先读谁后读的安排。我们都听说艾智仁对一般读物看不上眼,认为没有什么值得读的。如今竟然有此读物表,秘籍无疑也。

就这样,他开始讲课了。他说:“假若你在一个有很多石头的海滩上,没有任何量度的工具,而你要知道某一块石头的重量,怎么办?”问题提出来后,没有回应他不会继续,这是大家预先知道的。正式选修的同学此起彼落地提出各个办法,但每个办法都证明不可行。下课的铃声响了,一位同学来不及把话说完,艾氏已匆匆离去。

这是第一课。

每星期三课,每课五十分钟,课上都在谈量度石头的重量,都找不到办法。这样就花了几个星期时间。显然,与经济学似乎无关的事,同学们都认为其中必定大有玄机。过了不久,每次下课后我和几位同学就开会讨论艾氏在课室上所说过的话,要寻求他所指的是什么,和有什么含义。这个课后学生自搞的小组(后来维持了两年),在不知不觉间,使我们对价格理论的认识、运用,大有所获。

一位老一辈的,在几年前上过艾智仁教的统计学课的同学,见我们在‘石头’的问题上打转时有点心灰意冷,便安慰我们,说艾氏教统计,从头到尾都在谈赌马,最后大家从赌马中学得统计学所有的基本概念。赌马显然与统计有关,但石头呢?难道我们要胡里胡涂地在石头的问题上花一个学期?

第五个星期,艾氏进课室时满面笑容,欣然自得,问:“你们明白了没有?”学生反问:“明白什么?”答曰:“量度石头重量的困难。”他于是指出,量度必定是武断的事,是武断而又有系统地将数字排列、分配、定名。他跟着谈到不同量度系统的局限,功用的含义,功用理论运作的基本条件,量度与推断的关系,客观与价值观的区别,需求定律的重要,福利经济与科学扯不上关系,等等。在五十分钟内,他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使我听得呆了。其见解的精辟,其逻辑的紧密,其哲理的湛深,使我意识到学问是可以这样迷人的。

古人说的“学究天人”会使人有高不可攀的感觉。说艾氏学究天人,本来不错,但他那样淡然处之,不渲不染,对重点的刻画挥洒自

如,使我觉得他在学问上的深度,我也有机会达到的。从那天起,在敬佩艾氏之余,我有了自信。假若没有经过那四个星期去想石头的如何量度,我不会在五十分钟之内被艾氏说服的吧。在此之前,我对福利经济很感兴趣,下过不少功夫,但从那天起,我不再涉及福利经济的问题。

学期很快过去了。艾智仁明显地错了一点:他推断学生人数会减少一半,结果并非如此。选修也好、旁听也好,到学期结束时,课室还是满满的。后来有人说,有我们那个小组坐镇,或多或少起了一点作用。

(三)

第二个学期,艾智仁一进课室就问:“什么是货币?”这是经济学幼儿班的问题,任何学生都知道答案。但问题由艾智仁提出,大家都知道课本上的答案不管用,无谓自取其“辱”,所以没有谁敢回答半句。艾氏把问题重复,到最后,有一位同学终于大胆地反问了:“什么是货币?”

“为什么马铃薯不是货币?所有的书本都说马铃薯可以是货币,但为什么从来没有任何社会以马铃薯作货币呢?”他继续发问。这一提点,聪明的选修同学们就有很多意见了。其中有几个表现很不俗的,都读过史德拉(G.J.Stigler)发表于一九六一年的、关于讯息费用与价格差异的文章(后来史氏因该文而获诺贝尔奖),所以立刻从马铃薯携带不便、保存不易、大小不一等问题上谈到价格差异的问题。如是者搞了三个星期,黑板上的方程式此上彼落、写写抹抹,为的是

证明货币之所以为货币,是由于买卖之间的价格差异最小。可惜完满的答案始终得不到。若干年后,艾氏发表了《什么是货币?》,其答案还是有待商榷的。

艾智仁的教学方法自成一家,要学也学不来。他对课程不整理,讲解时没有大纲,题材与科目不一定有关系,而他提出的问题,连他自己也往往没有答案。他的本领是提出新的角度来,诱发学生对明显不过的答案要重新思考、衡量。在他的引导下,我们不敢肯定自以为“知道”的,再浅显的答案我们也要再次地想,一层层地想下去。他教我们不要放过一个术语的任何意义,而经济学的最终目的是解释行为。他很随和,说话不多,对自己不认可的理论或观点,他很少痛下批评,在课室上只是轻轻摆手,微微一笑,大家便会意了。对他稍为首肯的文章,我们就要跑到图书馆去找。有这样的感染力,是因为每一成见,经过他提点之后都或多或少地改变了。

艾智仁所提出的问题都很浅白,像小孩子发问一样。几年后——一九六七年——我到了芝加哥大学,在一个酒会上遇见史德拉。他不知我是谁,在谈话中我向他提出一个浅显的问题,他说:“啊,你一定是史提芬,只有艾智仁教出来的人才会问这样愚蠢的问题!”跟着哈哈大笑,亲热地带着我介绍给其它的长辈。

在某方面说,艾智仁对学生是很冷淡的。例如他不准旁听生发问,在办公室里往往不接见学生。然而学生们提起他不仅敬重,而且对他很喜爱。这显然是因为,除了不肯给学生多点时间之外,他与任何学生对话都平起平坐,对每个学生的观点他都客观地衡量,从不把自己

的观点强“压”其上。给他有力的分析“战”败了的学生,会觉得自己跟艾智仁交过手,纵然惨败也觉得有所收获,且有舒适感。任何辩论,他从不把自己的观点刻意维护。他追求的只是真理,谁对谁错于他毫不重要。一位同学说,他是个做梦者,跟他对话好像是感觉到梦的回应。我自己的感受是,有如跟一个忘我的脑子对话。

在课室上,我只有一次见过艾智仁使一个学生难以下台。他提出一个问题,那学生回答后,他问:“要跟我打赌吗?”学生说:“我不是赌徒。”“假若我以一千元对你一元呢,你赌不赌?”“那么我赌。”“你刚才不是说过你不是赌徒吗?”学生无言以对。哄堂大笑之后,艾氏抱歉地解释:“不要说‘不赌’那样的话。我们每个人从早到晚都在下赌注,几分钟以后的事没有人可以肯定,而我们决定做什么就是一个赌注了。到市场付钱买鸡蛋,我们不能肯定鸡蛋不是坏的,所以买鸡蛋也是下赌注。”话题打开,他又转到投资与风险的问题上,并且是重要的一课。

当年,史丹福大学有三位极“左”的马克思理论者,都是名家。不知是谁想出来的主意,邀请了这三位马氏信徒与艾智仁及两位学者,在加州海岸的一个小市镇,一连数天举行辩论会。我没有机会在场当听众,引以为憾。据说艾氏在那次辩论中一反常态,措辞锋利,弄得不欢而散。报道有云:艾智仁在会上不放过对方的任何术语,要求他们解释每一术语的含义,节节进迫,对手实在答不出来,所以就拍案而起了。

思想来去无踪,连大纲也没有的教学方法,虽然同学们都很欣赏,

但当时大家却认为,这只适宜于教授研究院中水平高的学生,次等的或低班的就不成。这观点,后来证明是错了。我离开加大多年后,艾氏转为专教大学的一年级学生。据说听课的学生数以百计,站着的也挤得水泄不通,并且,艾氏被年轻的学生选为最佳教授。后来遇到艾智仁,我问及此事,他很开心,津津乐道,说年轻的学生能协助他维持灵活的思考,也使他更能明白教学的方法。

(四)

旁听生不能发问——我是不甘于接受这一事实的。我知道从课室到艾智仁的办公室要走几分钟路,于是就打这几分钟路的主意。第三个学期,我选了近门的座位,下课的铃声一响,我随即冲出去,在他身旁一边走一边提出我已准备好的问题。他的回应,是问我有否读过某些有关的文章。我说没有,他就不再多说,急步而去了。

这样,他逼使我在发问之前,先作充分的准备。一想到不懂的难题,我就到图书馆搜集有关的数据,通宵达旦地翻阅,将题目改了又改,发觉尚有不明之处才去问他。他反问有关的读物时,我对答如流,指出每篇文章的缺点,他于是点点头,打开办公室的门,请我进去。由于我对问题下过功夫,无事不登三宝殿,他通常不容易解答我的“质疑”,坐下来想想就总得花一小段时间了。后来我可以在其它时间到他的办公室去找他,使不少同学羡慕。

有一些问题,我曾与艾智仁研讨过很多次,也有一些直至今天我们还是没有满意的答案的。这些问题都很浅。什么是失业?实质利率从何量度?在有竞争的市场上,为什么买卖双方会讨价还价?为什么

香港房地产经纪的佣金比美国的低那么多?为什么在日本的餐室,顾客不给小费?……这些浅题目,在经济学上很重要,因为如果有了一个可取的答案,就可以一般化,推展到很多其它的事情上去。即使今天,任何人能逻辑井然地解答两三个这样的问题,就可见经传了。

一九六四年我开始写论文,导师当然是选艾智仁与赫舒拉发。每选一个题目,他们都很高兴,但由于资料不足,自己知难而退。题目于是一改再改,改了好几次后,他们对我有点失望了。六五年夏天,我决定暂时抛开论文,从事摄影六个月。六六年初卷土重来,过了几个月钻图书馆的生涯,在该年四月决定了论文的题目:《佃农理论——引证于中国的农业及台湾的土地改革》。

我苦思三日,写下了十一页纸。那时我在加州的长堤大学任教职,将这十一页初稿寄到加大去,他们订了集会研讨的日期,是一个星期一的下午,五时开会。该日赴加大之会,只见很多教授都在座。我还未发言,他们读到我稿上第一页所作的六个结论,都一致认为我全盘错了。我不知从何说起,而他们大家开始争论,一争就花了个把小时,我好不容易才说服他们不要管那第一页,让我由第二页说起。

第二页花了三个小时,每一句我都要答辩,详加解释,而在座诸君又互相争论不休,真是一塌糊涂。直到晚上快十时了,艾智仁看手表,跑了,其它的人接二连三地离去。余下来的只有E.Thompson一人,继续和我争论。他是经济学行内的一个怪杰,是个天才,但我无心恋战。自己认为可以交得出去的论文初稿,两年多来就只有那十一页纸,如此收场,啼笑皆非,还有什么可说的?

晚上十一时,我心情沉重,到加大邻近的餐室去吃点东西,呆坐了一阵,终于鼓起勇气打个电话给赫舒拉发,问他我是否应将题目放弃。他惊愕地回答:“为什么放弃呀?我没有见过那样精彩的论文!”在驾车回长堤的路上,我是兴奋的。我隐约地意识到教授们的争论,是因为我“击中”了一些重点。我后来才知道,佃农理论在我之前已有二百年的发展了。我完全没有考查过前贤之见,只以为要解释农业经济,应有一个佃农理论,就自创了出来,殊不知其结论与传统的相反。

早上回到长堤大学办公室,知道艾智仁曾给我电话,我立刻挂回一个给他。他说:“你的几个结论与我们所知的完全相反,像昨天那样的争论,不是办法。你不用再来,等我在研讨班上跟学生讨论之后才决定好了。”此后,每隔几天,关心的同学就给我通报,说他们找不到什么错处。三个星期过去了,艾智仁给我电话,简单地说:“你可以正式动笔了;要准备用两年的时间。”我说:“一年够了吧。”“通常不够,你不妨试试看。”

论文写不到一半就获得芝加哥大学的通知,给我一个奖金,要我到那里去。我于是不到一年就将论文赶起了。后来我才知道,是杜玛(E.Domar)教授将我论文的第一章寄给芝大的庄逊(D.G.Johnson)教授的。庄逊曾经发表过佃农理论,我在论文中对他的分析手起刀落。他确有大将之风,不仅不介意,还再三要赫舒拉发催我申请芝大每年一个的奖金。我见论文尚未完成,迟迟不敢申请,后来见过了期限,赫氏还在问我的申请信寄出没有,就姑且照办了。两天后就收到芝大

的电报。原来他们只看一章就定了奖,但要等我的申请信。

那一章,差不多不是我写的!

(五)

听到艾智仁准许我正式执笔写论文,兴奋之极。当时我在长堤大学任教的工作很沉重,每星期要教十二课。一个同事(E.Dvorak,是目前美国西区经济学会的主事人)认为我的论文可大可小,替我紧张起来,在校内任何事情都维护着我,给我很多方便。我不停地工作了一个月,再三修改才完成了第一章,是关于理论本身的,大约四十页,寄了给赫舒拉发与艾智仁。过了一个星期,约定时间,就到加大去见他们。

赫氏一见我面就大加赞赏,把文稿交回给我,只见他修改了几处,提出了一些问题。跟着,我兴高采烈地去找艾智仁,他没有说什么,只把文稿交还给我。我一看,几乎哭了出来。艾氏在我的原稿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小字,作了修改,提出质疑,每页上满满的都是他的字迹,差不多把我稿上的“打”字完全遮盖住了。在整章中,我的每一句他都不放过!

我望着他呆了一阵,说:“我已经修改过好几次的呀!”“那算得什么,我那篇关于功用的文章修改了不下二十次。”我很失望,转身就跑。那天晚上回家,我坐在桌前细读艾氏的每一个质疑,每一处修改,越看越心惊,越看越佩服。我将他提出的每一点,经过深思后,反复地考虑、“化解”,直到我消化了他的最后一个评语,觉得自己在学识上似乎升了一级,判若两人。一看手表,十七个小时过去了。我

想起昨天在艾氏面前的失态,实在尴尬。于是拿起笔写了一封信给他,内容大致是这样的:“抱歉昨天对你没有礼貌。回家后我用了十七个小时细读你的评语,才知道山外有山。我答应你将尽力而为,相信《理论》这一章的第二稿会有进步。”

一个月后,艾智仁看了该章的第二稿,叫我去见他。这次他显得很高兴,将那修改得很少的文稿交还给我。我坐在那里时,他站起来,望着窗外,彷佛自言自语地说:“我们都不怀疑你是可造之材,所以要苛求一点。你要知道,不管你脑子里如何了得,文章写得不清楚,在学术上就难有大成。读了你的第二稿,将来替你写介绍信时我可以说,你懂得怎样写明朗的文章。”

是的,我是从艾智仁那里学到写明朗的文章。这法门说来甚易:只要有一篇比较深入的、几十页的分析文字写得清楚,以后写任何文章都显得清楚了!困难是,学写的人要找到一个像艾智仁那样的高手,肯不厌其详地替你密密麻麻地下评语——这种际遇,是可遇不可求的。

在赫舒拉发与艾智仁的指导下写论文,一年之中我学习到的,比此前在研究院的几年还要多。上课、读书、研讨、考试等都是学习,但没有机会运用。学而不用,自己所学的怎样明白也不能真正地登堂入室。用上了,才会知道哪些理论其妙无穷、得心应手,哪些理论中看不中用。用得多了,就可将五花八门、复杂无比的理论简化。真的,在今天,我听任何经济学者的学术讲话,单看他理论的简单程度与正确性如何,就可以很快地知道他有没有老老实实地对理论的运用下过

功夫。我跟老师们学写论文最大的收获,并非理论那一章,而是后来怎样去运用它。

一九六八年,艾智仁到芝加哥大学访问一年。那时我刚好在芝大,与他有更多的倾谈机会了。某天午餐上谈到一个问题,使我们后来在交易费用与公司组织这个重要的题材上意见分歧。我当时举出下述的例子。假若有两个人要搬运石头下山,各自搬运的话,则每人每次可搬五十磅,加起来是一百磅。但假若二人合作,一起搬运,每次可搬一百二十磅。问题是,二人合作,每人试将一部分重量转移到对方那里去,所以结果会少于一百二十磅。然而,若合作中大家的“卸责”行为使重量低于一百磅,那么他们就会不合作,宁可各自搬运。因此,合作搬运的重量必定是在一百磅与一百二十磅之间。在有竞争的情况下,这个合作搬运的重量从何而定呢?这也是说,哪一些局限条件能使我们求出合作的均衡点?

这个问题,直至今天还没有答案。后来艾智仁从合作增产与卸责行为的角度,与H.Demsetz在一九七二年联合发表了关于公司组织与经理监管的理论。今天在经济学报上触目皆是的“经理”理论文章,大都是由他们的大作触发而写成的。我和高斯(R.H.Coase)不同意他们的分析,认为以“卸责”为要点是走入歧途。我自己以不同合约的选择来处理同一个问题,要到一九八三年才发表《公司的合约本质》。

从影响与普及那方面看,目前艾氏(合写)之作比我的强得多。这可能因为他们的文章比我的早出十一年,先拔头筹。我想来想去也

想不到“卸责”这个概念有什么用。人当然会卸责,但这只不过是自私行为中的某种表现而已。说人自私,又说卸责,岂不是重复了吗?

在产权与交易费用这个问题上,高斯与艾智仁的贡献是应获诺贝尔奖的。艾氏虽被称为“产权理论之父”,但他在这方面的主要影响,是课室上的口述传统,以及他的学生或朋友把他说过的观点写出来成为文章。他自己当年在产权理论上较少动笔,看来大概是因为高斯在一九六○年奇兵突出,发表了那篇石破天惊之作,过不了几年,“高斯定律”就有口皆碑了。艾智仁很大方,对高斯的鸿文极力赞扬,要学生们一读再读。

高斯获诺贝尔奖的机会比艾智仁高。艾氏不介于怀,直言高斯获奖比他更加值得。这一点,他的学生是不会同意的。

(六)

好些朋友要求我写下我求学的事。这可不是因为我书读得好,在学术上有些成就,而是这些朋友知道我在中小学时一败涂地,连升级也有困难。不少人的学术成就比我大得多,但人们对他们的求学经历却没有那样感兴趣。我想,上述的一些朋友有子女,其中有些子女读书不成,或平平无奇,或朋友本身也想知道求学之道,所以就想到我这边来吧。关于求学之道,曾经失败过的人,真的可能比那些从小就考第一的或成绩特优的知道多一点。单知成功,不知失败,对求学的认识似乎没有那么全面。

由于我的经历较为独特,朋友向我问求学之道,应该比问我买什么股票高明得多。一九八四年我为此发表了《读书的方法》与《思考

的方法》,很多学生阅读。但朋友们还说写得不够,要我将自已屡败屡战的经历写出来,公诸于世。这差不多要我写自传了,那不成。折衷的办法,是写一些艾智仁和我的有关师生发展的经历,但因为公余时间无多,我只能草草下笔,简略地说了一些。

在这里补充一下。我认为一个青年是否读书之材,在二十五岁之前难以肯定。我二十三岁才算认真开始读书,七年之后就获得长堤大学的最佳教授奖,但在二十三岁之前,没有谁会说我是读书的材料。不要以为我是个例外。我起码见过四个中学时读书不成的学生,到了大学突飞猛进,变得神乎其技!我的一个姨甥,在香港的中学读得还不错,但进不了香港的大学,心灰意冷地跑到美国跟我一起,教了他一点法门,只六年就拿到了博士,现在是国际知名的学者了。也不要以为美国的大学容易读,比不上香港的。香港与美国学术水平之差别,是毋庸细说的。

除了一些天生下来脑子有缺陷的青年——这些人少之又少,或是那些精神上有问题的不说外,我们实在不能对任何一个青年下什么读书前途的定论。父母的“家教”,朋友的影响,社会某种气氛的感染,老师的墨守成规,考试的心理威胁,学校的教育制度——这一切,对学生往往起决定性的作用(其作用比学生本身的往往不知大多少倍)。数之不尽的天才被抹杀了。但要求学有所成——甚至有大成——是用不着什么天才的。智商高低与学问深浅的关系不大明显,而除了量度低能儿童外,智商本身不代表什么。

我少年时在香港及大陆读书不成,但其它环境却打下了我后来求

学的基础。家中兄弟姊妹众多,家里人没有时间管我,让我有很多独自思想的机会。抗战期间逃难,在广西一带虽然生活艰苦,但见到很多不同的事,培养了我的好奇、求知的兴趣。其后在香港的街头巷尾结交了不少奇人异士,有下象棋的,有踢足球的,有唱粤曲的,有打乒乓球的,有打功夫的,有写文章的,有吟诗作对的……。这些“三山五岳”的朋友使我能在多方面发展,脑子变得灵活了。在佛山华英小学读书不成,但有一位吕老师;在湾仔书院不成,但有一位郭老师;在皇仁中学不成,但有一位黄老师——这些老师没有教我什么,但他们没有见我成绩不好而看低我。这使我对自己有了自信。

能独自思想,有好奇心,脑子灵活,有自信——就算不识字,其求学根基似乎比中学考第一的强得多了。我先到多伦多去补修一些大学预科,其实主要是学英文。语言不能速成,无话可说。一旦语言足可应付,整个中学的什么历史呀,地理呀,数学呀,一发劲,只不过是几个星期的工夫。

以上都是不太难办到的事。比较难的有两点。第一就是求学要有所成,跟做任何事一样,都要下一点决心。对读书毫无兴趣的,须有决心认真读它一两年,才知道自己有没有兴趣。我在多伦多时,某夜躺在床上想着什么,突然决定试一试:究竟真正地读书是怎样的一回事。跟着到了加大,读了两年后,产生兴趣,就不用管什么决心不决心了。在我来说,开始时所需的一点决心,可以招之即至,但有些人可能难以办到。所以我曾经说过,求学与不求学只不过是一念之间。第二点——最后一点——是最难的了。求学要遇到明师。我屡遇明师,

你说奇不奇?艾智仁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位罢了。

https://www.doczj.com/doc/4d6862433.html,/szstanlylin/blog/item/c31b80542cc6931f3 a2935d9.html

《思考的方法》(张五常)读后感

《思考的方法》(张五常)读后感 虽然文章的标题是“思考的方法”,但在本文中,张五常先生不是居高临下地指示读者接受所谓的“方法”,而其实是真诚地与读者分享自己在思考过程中得到的切实体验与心得,这点令我十分敬佩。作者强调谈论的是“实用”、“平凡”思考方法,并不是建立一套严密的思维体系,而可以说是向读者提出六大类关于思考方法的建议,包括:①谁是谁非毫不重要,即客观看待观点本身,而不是提出观点的人;②问题要达,要浅,要重要,要有不同答案的可能性,即理清问题便是寻求答案的过程;③不要将预感抹杀了,即平衡逻辑和预感的关系; ④转换角度可事半功倍,即灵活辩证地看待问题;⑤例子远胜符号,即思考需要具象化;⑥百思不得其解就要暂时搁置,这有助于避免钻牛角尖或陷入思维怪圈。对于以上六个方面和作者的思考习惯,根据自身体验,我感受到以下几点启发: 一、培养深入思考的习惯 张五常先生在文中不断援引科斯、李嘉图思考的技巧,也总是提到身边的师友,言语中透露出对良师益友珍惜与尊重,也体现其无时不刻都在学习思考的品质,让我不由地反省自身。一方面,我在和人相处的时候常常还是太浮躁,关心更多的是既成的观点和事物的结果,而对人事物推演的过程关注得太少,也就是缺乏张五常先生所说的“偷思”精神;另一方面,我们在生活中的观察思考即使不乏广度,也缺乏深度,将所见所闻视为自然,这种“想当然”的习惯从源头上阻碍了思考。实际上,即便看似不言自明的事物,思考和理解它的原因也是有益的,而它与其他事物的关联可能更是错综复杂、大有深意的。 二、平衡逻辑和预感的关系 我个人是极重视逻辑思维的,无论是理论学习、语言组织、沟通交流,我首先想到都是符不符合逻辑,逻辑完不完整。 客观地说,这种重逻辑思维方式是有利有弊的。逻辑保证了团队沟通的效率,也有助深入地了解问题和构建思维框架,例如,逻辑对于演讲者来说明显是很重要的,逻辑紧凑的演讲内容也更吸引听众。但是,过于倚重逻辑也会造成不少问题。首先,一旦出现与原有逻辑矛盾的例外,人就很容易陷入困境,即使这例外是细枝末节也很难跳脱出来,忽略问题的整体性。其次,人很难察觉自身逻辑的漏洞,别人指出了又下意识形成思维的壁垒,这就容易导致固执。另外,不同人的逻辑方式不同,并且没有人的逻辑是绝对严密无懈可击的,有时候即使两个人的逻辑相互不抵触,但太讲逻辑而忽略共同的感受,就容易使沟通难以进行。 逻辑必须辅以感觉,或称预感。比如有时候即使还难以理解他人的观点,也可以凭预感对问题作出一个预判,帮助提供“一条路的开端”,只要不是满足于预判,即使预判有误也不要紧,重要的是应当从这个预判科学、客观地继续利用逻辑深入分析。 另外引起我疑惑的是,预感重要,但如何要防范预感发展为思维定势?在这篇文章中,我很欣喜也能搜寻出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点方法。张五常先生的意思是,凭借预感开辟出的“开端”非走不可,但是要用逻辑“在路上画上界线”,好的预感使“路可以越走越远,越走越清楚,到后来就豁然贯通”。但用逻辑进一步分析时若陷入僵局,就可能说明预判是有缺陷的,应该有意识训练自己识别这种预兆的能力。 三、扩宽思维的角度 张五常先生提示我们以不同角度思考一个问题,既可以作为思考的技巧,也可以作为衡量答案质量的方法,即“若不同角度都不否决暂定的答案,那么我们就可以对答案增加信心”。虽然能时时刻刻做到的人不一定占大多数,但转换角度可能是很多人都知道的思考方法,我觉得问题的重点在于两个方面: 第一,对于很多人来说,寻找一个新的角度本身就是一项挑战,这要求有广泛的知识面。例如,我们在学习中老师常常提示我们要用学科交叉的方式分析问题,比如用会计的视角看

企业的契约性质(张五常)

张五常:企业的契约性质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6 (April 1983):1-21. 罗纳德·科斯写出《企业的性质》[1]已近半个世纪,现在这篇论著的影响正与日俱增。[2]大约在科斯20多岁,取得伦敦经济学院学士学位以前,即1931-1932年他获得资助到美国旅行学习期间,就构思着这篇论著的主题。[3]考虑到这篇论著是从相当于学年论文的工作开始的,人们不能不对激发这项工作的洞见肃然起敬。 科斯论文中围绕所谓的“企业”和经济活动范围展开的问题还远没有解决。目前,伴随着各种批评,也出现了各种对科斯观点的解释。[4]我不想评价这些不断增长的文献,也不想说明我的阐述必然是对科斯立场的准确表达。受科斯早期研究契约的作品的鼓舞,我宁愿退回来用我自己发现的观点来阐释这篇作品。 任何一个探索契约安排经济学的人都会承认,科斯有关“企业”的文章与契约选择有关。[5]意识到考核问题的重要性与相关性,科斯在1969年建议我调查应用于木材工业的多种考核方法。然而由于取得数据的困难,这次尝试没有成功。到1974年我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计件工资契约提供了一条理解企业组织的有效途径,因为计件付酬恰好就处于市场与科斯所谓的企业的正中间。我对计件工资契约的研究是从1975年开始的,并且持续至今。[6] 因而,在此我打算按照我在一般的契约和特殊的计件工资契约方面的发现来解释科斯的观点。我将表明,我们既没有准确地把握什么是企业,也不知道把握它至关重要。“企业”一词只是对在不同于普通产品市场的契约安排下组织活动的一种方式的速写式描述。 一、作为契约安排方式的企业 科斯的中心命题是,制度运行成本(交易费用)的差别致使企业出现取代了市场。一方面,市场交易涉及产品或商品;另一方面,“企业交易”涉及生产要素。企业的成长则被视为产品市场被要素市场代替,导致了交易费用的节约。这个命题井不容易理解,因为科斯没有给“企业”下定义,也正如我们将会看到的那样,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之间也并非泾渭分明。 假定生产投入为私人所有。每一个投入所有者因此面临三种选择:(1)自己生产并出售商品;(2)干脆出售他的生产投入;(3)进入一种契约安排,把投入的使用权委托给代理人以换取收入。企业的产生与第三种选择有关:掌握着契约规定的有限的一组使用权的企业家或代理人指挥着生产活动,井不直接参考每一活动的市场价格,然后再将如此生产出来的产品拿到市场上去出售。这里存在着难题。如果私人产权不存在,因而上述各种选择不适用的话,相对地较容易理解一个工人或一种投入的流动是由代理人而不是由市场价格来指挥。但是为什么一个私人财产所有者竟会【自愿】交出他的权利,而听任一只看得见的手摆布呢?

听家庭教育讲座心得体会

听家庭教育讲座心得体会 上周四,儿子所在的小学组织了一场家庭教育讲座,邀请了北京关工委的专家讲课,虽然讲座时间并不长,但我受益匪浅,有几点体会: 一、要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 好家长胜过好老师。家长应该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最容易模仿家长的言行,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只有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主动去做好家庭教育,孩子才能健康茁壮地成长,才能成长为可以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益的栋梁之才!所以,每个家长都要认识到这一点,并不是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就可以,并不只是创造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就是称职的,放养也需要一定的度,还需要家长收放自如地加以教育、规划,促使其更加健康地成长! 二、几种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 1、言传身教法 孩子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这些受父母的影响最大。你让孩子不乱扔衣服,自己回到家后却随手把衣服扔在沙发上,还口口声声地教育孩子,这种效果明显不会有效。你不让孩子看电视、上网玩游戏,在孩子做作业的时候,自己却惬意地看着烂俗的电视剧,玩着网游,这让孩子情何以堪呢?所以,以身作则,比千言万语都更管用。 2、教孩子好的学习方法 比如预习功课,上课认真听讲,和老师同步思考、加强互动,等等。只是一味的要求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却不懂得帮助孩子总结好的学习方法,也许并不能及时收到想要的效果。尤其是寒暑假,借来下学期的书本,让孩子抽时间预习功课,对孩子下学期的学习是有益的。 3、学会赏识教育 都说孩子还是自己的好。所以说,从内心赏识自己的孩子,应该不是一件多难的事情。只是,家长要做到教育孩子的方法得当,不要因为孩子一次考试成绩的不如意就苛责孩子,更不要因为工作压力等原因而迁怒孩子。孩子身上有很多优点,比如孩子的诚实、善良、守信,这些都是很多大人所不具备的。能一口气说出孩子10条以上优点的家长,才是合格的家长。平等地对待自己的孩子,

教你读书个十种小方法,如何来读书

泛读即广泛阅读,指读书的面要广,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具备一般常识。不仅要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也要读社会科学方面的书,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都应广泛地阅读,以博采众家之长,开拓思路。马克思写《资本论》曾钻研过1500种书,通过阅读来搜集大量的准备资料。 2、精读 朱熹在《读书之要》中说:“大抵读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省得尔。”这里“熟读而精思”,即是精读的含义。也就是说,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对本专业的书籍及名篇佳作应该采取这种方法。只有精心研究,细细咀嚼,文章的“微言精义”,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可以说,精读是最重要的一种读书方法. 3、通读 即对书报杂志从头到尾阅读,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取得“鸟瞰全景”的效果。对比较重要的书报杂志可采取这种方法。 4、跳读 这是一种跳跃式的读书方法。可以把书中无关紧要的内容放在一边,抓住书的筋骨脉络阅读,重点掌握各个段落的观点。有时读书遇到疑问处,反复思考不得其解时,也可以跳过去,向后继续读,就可前后贯通了。 5、速读 这是一种助力读书的方法,即陶渊明提倡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可以采劝扫描法”,一目十行,对文章迅速浏览一遍,只了解文章大意即可。这种方法可以加快阅读速度,扩大阅读量,适用于阅读同类的书籍或参考书等。

这是一种粗略读书的方法。V?公:spkz123(书评客栈)阅读时可以随便翻翻,略观大意;也可以只抓住评论的关键性语句,弄清主要观点,了解主要事实或典型事例。而这一部分内容常常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所以重点看标题、导语或结尾,就可大致了解,达到阅读目的。 7、再读 有价值的书刊杂志不能只读一遍,可以重复学习,“温故而知新”。思想家、文学家伏尔斯泰认为“重读一本旧书,就仿佛老友重逢”。重复是学习之母。重复学习,有利于对知识加深理解,也是加深记忆的助力剂。更多了解可在V?公:spkz123(书评客栈) 8、写读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俗语也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之说。V?公:spkz123(书评客栈)读书与作摘录、记心得、写文章结合起来,手脑共用,不仅能积累大量的材料,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并且能增强阅读能力,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技巧。 9、序例读 读书之前可以先读书的序言和凡例,了解内容概要,明确写书的纲领和目的,有指导地进行阅读。读书之后,也可以再次读书序和凡例,以便加深理解,巩固提高。 10、选读 就是读书时要有所选择。V?公:spkz123(书评客栈)古往今来,人类的文化宝藏极为丰富。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不加选择,眉毛胡子一把抓似地读书,就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书目,进行阅读,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介绍概要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及 其介绍 张五常 张五常,国际知名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他以《佃农理论》和《蜜蜂的神话》两篇文章享誉学界。 中文名:张五常 出生地:中国香港 出生日期:1935年12月1日 职业:教授,经济学家 毕业院校: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 分校

简介张五常(1935年12月1日-),香港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毕业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经济学系。张五常教授为现代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他于1935年出生在香港,抗日战争时期曾随父母到广西避难,耳闻目睹中国内地农村之艰苦,从小起就希望中国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其著作《佃农理论》获得芝加哥大学政治经济学奖。 求学生涯他早年师从现代新制度经济学大师阿尔奇安和科斯,科斯称张五常是最为了解他的思想真谛的人;他与现代产权大师科斯、巴泽尔共事多年其思想互相影响与激励;他与大多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交往甚笃,张五常香港的家往往成了他们进入中国的桥头堡;他多次陪弗里德曼来中国,与国家领导人畅谈中国改革之大要;他也应邀参加诺贝尔奖颁发大典,被奉为嘉宾;他被选为1997

—1998年度美国西部经济学会会长,这是第一次授予美国本土之外的经济学家的殊荣,等等。此等际遇,在中文世界的经济学家中,恐怕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最受欢迎的教授“最劣的教师”1991年,在香港大学一些所办的“最差教学奖”的选举中,张五常被选为“最劣的教师”。张五常荣登劣座,几乎全香港哗然!其实,这十分自然,如果按照东方传统的教育模式及标准,张五常的教学肯定会与其要求不合。张五常讲课,从来不备课,也没有讲义,更不在黑板上板书。在他看来,自己天天思考的经济学,备课是多此一举。即使是正式场合的演讲他也不会有多少准备(如:1991年到瑞典对众多诺贝尔奖得主的演讲,1998年到美国任西部经济学会会长的演讲)。 中国经济制度分析的第一人 率先将新制度分析系统地运用到中国经济问题研究的第一人,非张五常莫属了。张五常受著名新制度经济 学大师科斯、阿尔奇安和德姆塞茨亲传,与诺斯、巴泽尔共事多年,耳儒目染,一代新制度经济学宗师呼之欲出(科斯在他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演说中多次提到张五常对新制度经济学的贡献(科斯,1994)。诺斯也多次提到张五常对他经济思想的影响。)。张五常对新制度经济学的最大贡献应该是把制度分析的方法系统地引入到对中国经济问题的研究。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张五常将产权制度的分析方法应用在台湾的土地改革上并创立了“新租佃理论”。张五常

专题讲座学习心得体会

专题讲座学习心得体会 其中,韦姸老师给我们讲的六个阶段,是如此的关键重要,第一阶段的适应环境,第二阶段的自我探索,第三阶段的社会探索,第四阶段的明确职业方向,第五阶段的职业实践阶段,到最后的积极寻找实践或在就业实践中检验和修正职业方向。每一个步棸是如何规划,如何着手,如何在一步一步中去实现它,这些,原来还有那么多“零件组成并去实行的。 通过这次的讲座,让我受益最大的是:我们想做某件事或正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你一定要结合现状给予分析,要了解目前的形势,还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在关系复杂的现实社会,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如何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和理财能力,事情结束后,你还要学会善于总结和反思,从经验中学习,提出对自己有益的东西,只有这样,你才会有所进步,有所提高。 专题讲座学习心得体会 [篇2]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聆听了李千金老师《圆圆的沙粒》,林慧琴老师的《微笑》,苏伟毅老师和施丽聪老师的讲座,感悟颇深,受益匪浅,获得思想启迪: 一、教师主导不可缺少 阅读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是一味地要求教

师放弃对于阅读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持自己的主导作用,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审美经验。由于学生自我经验的局限性,在个性化阅读中有一些不正确的理解,甚至是荒谬的地方。对于学生的这些体验,教师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从中了解学生的理解方式、水平,给予纠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阅读教学是教师围绕重难点精心备课,精心设问,把学生送进预定的圈子,学生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现成的结论。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是阅读的主人,教师要归还学生阅读的主动权利,引导他们确立自己的阅读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读书的主人。使学生成为自觉主动的行为者,而不是教师活动的追随者。 三、创设“情境”,真切体验 个性化阅读是体验性阅读,学生带着热情,凭自己的经验能力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是以自己各种感官去触摸品味,体验文本的,这时他的独特的心理感受,情感意志,想象理解都将在文本上打下鲜明的个性的印痕。为了能让学生真切的感悟体验文本,教师应该针对其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多媒体展示、角色扮演等手段,构建一个引力强劲的阅读磁场,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与探知欲望,在对文本的还原和体悟中感受阅读的妙趣横生。

读书的四种方式

读书的四种方式:狼·蟒·牛·猫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 这篇杂谈,我早就有了腹稿。那是我2月28日下午2:00—4:00,在天津图书馆(文化中心馆)二楼报告厅,听完中国当代作家刘心武先生关于读书问题的讲座之后,就一直酝酿着。之所以现在发此文,就是要等待国际读书日的到来,这也算是配合吧。 读书的狼蟒牛猫方式是刘先生在讲座中提出的,我首次听到还有这样的说法。3月22日,中国天津《今晚报·副刊》16版以《狼·蟒·牛·猫》为题目发表了讲座内容的精编文。刘先生结合自己从少年到成年的读书经历和研究《红楼梦》的感想,很独到很精细地提出了读书要像狼蟒牛猫那样! 下面,我就结合我的读书经历,简单谈谈。 (一)狼读。所谓的狼读,就是读书要狼那样,狼吞虎咽,不择食,不放过任何可以啃吃的食物。 这种方式尤其适合少年,记得我在上小学和初中时就曾狼读。《十万个为什么》:全套21册,1—14为红皮封面,15—21为蓝色封面。这套书给了我丰富的文化、自然、天文、地理、军事、体育、医药等课外知识。记忆很深的是有一个公式 : S=x-1 [x-1/4]-[x-1/100] [x-1/400] C。根据这个公式可计算出过去现在未来某年某月某日是星期几。(具体的计算过程见该书第一册第95页) 一大摞的此书,我是如饥似渴,一目十行地读了几天就读完了。现在回想起来,有的确实没有读懂。可少年时代的读书就应该似懂非懂,谁又能在思维还没有成熟时,弄懂所有的知识和道理呢?那时,我还读了《毛泽东思想育英雄》、《海岛女民兵》、《沸腾的群山》、《小英雄雨来》、《世界各国概况》等书。还从一私人处秘密借读了《诗经》、《楚辞》、《东周列国志》、《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等书。

张五常的学术贡献

张五常的学术贡献* 姜建强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200433) 本文是为五常教授70岁生日而作,意图概要地回顾教授近40年来在经济学上做出的主要贡献。写这篇文章不容易,原因有两个:一是教授的学术思想博大精深,很难做到面面俱到;二是本人学术功力有限,恐难以全面准确地领会教授的学术思想。在此抱着野人献曝的心理,求教于方家,愿与那些致力于走教授选取的学术道路的同仁共勉。 根据我的阅读,教授的学术贡献主要集中在四个领域:(1)对帕累托最优做出重新认识;(2)合约理论;(3)企业理论;(4)租值消散理论。下面将分为四节对它们进行讨论。不过,需要申明的是,教授的学术贡献不止于此,只因篇幅所限,不能尽述。 一、交易费用与帕累托最优 局限条件下的最大化,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个分析传统。自边际主义革命开始,故老相传,这个传统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由于新古典经济学通常只考虑价格和收入这两个维度的局限条件,其研究的最大化问题与真实世界相去甚远,因此时常遭后人诟病是一件在所难免的事情。但是,诟病归诟病,如果偏离了上述这个传统,无论什么样的?新?理论,尽管哗众取宠可能会盛极一时,但要想盛极一世,势必困难重重。科斯在1937年和1960年提出的交易费用概念之所以在理论上受到如此的重视,主要还是因为他在保留了新古典分析传统的同时,开始将交易费用作为一个局限条件纳入到经济分析中来。 似乎是一种历史的潮流,就在科斯1960年发表《社会成本问题》的同时,以芝加哥学派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陆续将这种新的分析方法运用到非市场领域,包括那些本不属于经济学分析领域的法学、历史学、社会学以及政治学等。在新制度经济学这面大旗下,法和经济学、新历史经济学、新社会经济学以及公共选择理论应运而生。自此,经济学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无论是好是坏,?经济学帝国主义?已经成为新制度经济学的代名词了。正如许多经济学家指出的,交易费用分析方法是革命性的,这不仅体现在它使得传统的经济学分析更加逼进真实世界,而且还表现在它已经或者正在改变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向。 大约自上个世纪30年代始,在萨缪尔森、阿罗、德布鲁等人的影响下,凭借数学工具,传统的局限条件最大化分析被发挥及至,并衍生出所谓的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学证明了竞争性均衡满足帕累托最优,也即所谓的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可以说,这个定理即是对斯密的?看不见手?原理的一个形式化。但是,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大多数经济学家均认为,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建立在许多假定之上,因而如果放松这些假定,该定理就不会成立。考虑到现实中各种与这些假定不符的事实,也就不难明白人们为什么那么容易接受众多稀奇古怪的?市场失灵”理论了。在这种思维定式下,经济学家的工作似乎变得异常简单,他们只需研究现实中的资源配臵状况,并将它与帕累托最优状态相对比。只要实际中的资源配臵状况不满足帕累托最优的条件,都属于非效率。因此,一个假想的、无所不能的政府通过干预市场以实现帕累托最优,便成为必不可少的?政策含义?了。可以说,在帕累托最优标准这杆标尺下,经济学分析在基础上似乎已经逐渐蜕变为一个纯粹的规范分析了。 *本文写作之初,曾与李俊慧有过讨论,在此表示感谢。当然,文中可能存在的错误,与她无关。

聆听专家讲座有感

聆听专家讲座有感 泊南小学和彩霞自我校承担国家课题一来,我也一直积极思考到底在课堂上该怎样处理才能构建高效课堂,总是一直不得要领,觉得这也不合适,那也有问题。根本不知道如何此能使课堂高效。听了各位专家的讲座后,我终于豁然开朗:合学教育一种方向,合作学习是一种方式,不要被他束缚了手脚,我们要灵活机智的运用,要在课堂上践行各种符合学生实情的方法,放手去干,一定会有收获。 经过多些日子的实践,合学教育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课堂不再是老师的一言堂,学生真正的参与到了学习中来。以前,总是感觉课堂有些沉闷,老师在讲,看看下面,真正听的没几个,课堂往往是老师和几个优秀学生的表演场,举手回答问题的总是那几个学生,其他学生像看表演一样,他们跟我们的课堂在心理上有很大的距离,合学教育教学中,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学习中来,课堂真正成了每一个学生的课堂,老师只是引导者。特别是部分差生,从一个旁观者,成了学习的参与者,并且还能代表小组发言,给了他们一个展示的机会,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欲望,当这部分学生也参与进了学习中来,课堂气氛就更活跃了,学生动起来了,学习就好办了。 小组学习中,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很有帮助。课堂上,学生知识的获得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得来的,这样获得的知识跟老师满堂灌获得的知识,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小组学习的竞争机制,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小组整体评价方式,有利于加强学生相互间的合作、互助,同时学生本身有争强好胜的特点,小组的竞争可以督促他们更积极地学习。 合学教育给了学生一个路标,让学生知道要往哪里去。学生看了教师设计的学案就知道这节课该把握什么内容,并且知道应该怎么去学,避免了以往那种散漫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效率也更高了。课堂过关检测,可以把好知识关,让学生堂堂清,提高课堂效率。 一切新事物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地总结方法中才能更完善,让我们趁着又一轮新的课改,赶快扬帆起航,争取早日找到自己的蓝天。

读书方法之比较阅读法

读书方法之比较阅读法 比较阅读法是指将两种或多种材料对照阅读.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阅读万法。比较阅读法在学术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是比较文学、比较教育学等专业学科中重要的学习方法。比较阅读法的形式非常丰富。 以比较的项量分,有宏观比较和微观比较。宏观比较是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比较。 以材料的时间关系为控制范围作比较,有横向比较(共时比较)和纵向比较(历时比较)。把同一作者的不同时期的用相同创作方法创作的作品作比较是纵向比较,把同一流派的不同作者的作品作比较,把同一时期的作者的同一题材的作品作比较是横向比较。 以文章的内容、形式作比较则有选材比较、结构比较、立意比较、语言风格比较、表达方式比较、文体比较等。 以阅读的目的来分,则有理解性比较、评价性比较、鉴赏性比较、分析参考性比较等。

运用比较阅读法来阅读各种材料,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1、确定比较的范围,选好比较的角度。比较的范围和角度的确定由阅读的目的来决定、随着阅读目的千差万别。那么阅读的比较形式自然也就各有不同。 2.比较,要找出阅读材料中相同点与不同点。这是掌握和运用比较阅读法的关键性一环.只有准确地找出阅读材料的异同点才有可能进行具体的比较工作。 3.比较是使思维深化的重要手段,比较贯穿于阅读思维的全过程之中。在对材料作比较时,思维必须要有条理性,特别是做宏观比较时,应有比较的侧重点。 4.在比较阅读的整个过程中,应根据个人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尤其要注意仔细研读材料。研读有利于分析材料的异同,发现材料之间的细微差别。阅读中,要随手做好必要的笔记,以便对照检查、分析鉴别。比较阅读中的笔记形式。可以用表格的形式,也可以用文章的形式,要灵活运用。

听教育专家讲座心得体会

听教育专家讲座心得体会 多年来,经历的培训也不少,可唯独这次培训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2012年7月25日至27日在师宗县职业技术学校报告大厅里,我有幸近距离的聆听了几位来自本市的教育专家的精彩讲座,真可谓受益非浅。几位专家的讲座深深吸引着我,三天的讲座,听起来一点不觉得累,反而觉得是一种享受。通过学习,不仅增强了教育的使命和责任感,更深的领悟了一些有助于教育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培训虽短,但让我在教育教学理论与教育实践方面又增加了许多有益的知识,理论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几位教授的精彩讲座让我领略了一种责任,让我品味了智慧。 孙成科和刘俊教授的讲座激情四溢,收放自如,风趣幽默,他深邃的教育眼光和渊博的知识及广博的见闻,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让我油然而生一种教育者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听了他的讲座,让我觉得在这样的教育改革背景下,我们除了加强学习,更新理念,不断提高真的没有别的选择。那么作为一线的业务领导,一样与学校的发展和兴衰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能怀揣着对教育美好愿景的一份责任和使命,那么我们的学校就会打造成真正的精品学校,我们的教育就会成为真正的精品教育,这几天我一直在想,那么我的责任就是,学习、更新、实践,用现代的管理理念指导和开展学校的教育教学、教研科研工作,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发挥教师教育教学主动性为目标,以实现学校办学目标为已任,以形成学校办学特色为宗旨,争做新形势下的新型业务领导。 听了黎明和王飞教授的讲座,深受启发,他的讲座深入浅出,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指导意义。一个成功的教育者,一定是一个善于更新知识的学习者。作为教师,实践经验是财富,同时也是羁绊,这点我深有感触,因为我们太多教师因为过多的实践经验而排斥对新知识的接受,虽然能一时地掩盖新知识的不足,但久而久之势必造成教师知识的缺乏,而大多数教育者不敢打破已有旧的教育理念、理论和教学方式、方法,去重建一套全新的、科学的、先进的、合乎时代潮流的教育思想体系,我惭愧的觉得我们的教育一线领导和教师,现在最急需的应该是观念的真正转变!何主任的智慧就在于他善于自我更新知识,敢于挑战、勇于打破如坚冰一样的旧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并在其中享受着教育的幸福。这种执着追求与快乐实践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使我体会到,即使再平凡,也能凭着信念和追求抵达自己的教育彼岸,我相信一步一步来,步步都会有风景、步步都会是享受、步步都会有发展。 培训时间虽短,但收获颇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成为新课改教师的引领者、学校课程改革的践行者、与全体教师共同寻求现代教学改革的心路,努力成为教育的智者。记得有位专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眼界决定境界,态度决定高度,思路决定出路,实力决定魅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愿开阔眼界,提高境界,转变态度,实现高度。为我们的教育教学也为自己的生命增

英语学习方法-张五常——怪才学英语的方法

英语学习方法 张五常——怪才学英语的方法 张五常简介香港大学教授——张五常 1935年生于香港,1982年至今任香港大学教授、经济金融学院院长。 1959年到洛杉矶加州大学经济系学习,其后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经济系,获博士学位。曾当选美国西部经济学会会长,是第一位获此职位的美国本土之外的学者。 1969年以名为《佃农理论——引证于中国的农业及台湾的土地改革》的博士论文轰动西方经济学界。 1991年作为唯一一位未获诺贝尔奖的经济学者而被邀请参加了当年的诺贝尔颁奖典礼。 张五常学英语的方法这里提出的是学写英文的方法,不是学讲英文的方法。自己的耳朵有问题,「讲」不足以教也。这里要谈的也不是考英文的方法。后者同学们要拜国内的新东方为师。我认识新东方的老板,欣赏他对学子的贡献。然而,写、讲、考是三回不同的事,各有各的学习佳法。这里要说的是中国人学写英文的方法,千万不要搞错。 学写,中文与英文有三处重要不同:词汇(vocabulary)、动词(verb)、造句(sentence structure)。让我在这三项上说说吧。

记住,我的建议是从中英文的不同之处入手。 读书学词汇 英文难学主要是因为词汇难学。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英文的词汇多。以一个知识分子常用的词而言,英文比中文多一至两倍,而翻译出来一个英文词大约译为两个汉字。中文是以单音字砌成的,以单字砌出变化,但很多英文字的单字是以字根砌成的。中文用字根(金字旁、水字旁之类)不多。字汇多的表达能力比较强,比较容易达意,但学起来就远为困难了。 一九六七年我认识了夏理.庄逊,那位以文笔流畅而发表文章最多的经济学者。我问他:“夏理,怎样学好写英文呀?”他想也不想就响应:“学字汇,学字汇!”其它什么也不说。这是英语文章高手的经验之谈了。 中国人学英文词汇的第二个困难,是除了名词外,英文字一般没有毫无差别的中文对译。例如,名词apple译作苹果是绝对的,但handsome、beautiful、pretty、gorgeous、neat等怎样译呢?这些都代表“好看”,英文的含意差别很大。我们往往要看上文下理才能肯定作者之意是什么。词汇多,无论形容词还是动词,英文看似是同义的字有微妙的差别,往往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英文有Use the right word in the right place这句格言。是的,翻英、中字典而英译中,译出来的文章一般不知所谓。除了名词,英文字大都要靠意会的。

听专家讲座感悟

听专家讲座感悟 我怀着期待的心情,带着理性的思考,聆听了精彩的讲座,专家的讲座就象是一顿丰盛的大餐,精美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体会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深入浅出,幽默风趣,让人久久难忘,让我们深深感觉到教学技艺无止境,教学创意无极限。 听了专家的课,让我认识到在备课、写教学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因素至关重要。我们常说备课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写教学设计要有学情分析,但对于怎样备学生,怎样进行学情分析,往往片面地理解为就是学生学过哪些,会那些,而对学生其他方面的需求知之甚少。学情不光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需求、思维需求、解决问题的需求、内心需求等方面。一节课怎么设计,怎么上,不能只以教学内容、知识要点来决定,在很大程度上,还要考虑学生的需求和感受,这就是学情分析。我们要努力改变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要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由关注教师怎么教,到关注学生怎么学,这是教学观念的根本转变,这种转变不仅必要而且是必须的。 看了专家的课堂展示,让我大开眼界。他们的数学课都有着浓浓的生活味,极强的数学味,对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作了最好的阐释,还原了一节节真实高效的数学课堂。专家认为:数学课堂教师讲什么不重要,而学生是怎么

想比这重要一千倍。因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读懂学生是教学的基础,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前提,也是教师上好数学课的必要条件。 通过学习,提高了认识;通过反思,看到了差距和不足,我一定要把这次听课所学,应用到今后的教学实际中去,努力改变教学设计,改变课堂面貌,提高教学质量。

张五常《科学的方法》读书笔记

《科学的方法》读书笔记 班级:217小班姓名:蒋晓倩学号:3160103468 《科学的方法》作为《经济解释》卷一的第一章,融合哲学逻辑与实证转接,向我们阐释了科学方法论。第一章根据内容共分为八节,我认为这一章实际上可以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科学是什么和科学不是什么。 一、可证伪性与检验 作者在本章提到了科学形成的三个条件,并且指出科学最重要的一点:可能被事实推翻。“科学不是求对,也不是求错;科学所求的是「可能被事实推翻」!可能被事实推翻而没有被推翻,就算是被证实了。”这同波普尔的“科学理论都是可证伪的”观点具有一致性,同时林毅夫也在《经济学研究方法与中国经济学科发展》中提到,“方法论规范化的其中一个要求是严格检验那些依照这个理论的逻辑推演产生的推论是否与所要解释的经验事实相一致。如果一致,就是不被证伪的,这个理论暂时就可以被接受;如果不一致,这个理论就必须受到修正或摈弃。” 我们所掌握的有限的证据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证明一个理论。然而一旦超出这个范围,就无法再证明该理论正确与否。一个反例的力量是巨大的,正如出现在美国一本小学自然教材的序言中的文字“本书教给您的这些科学知识有可能明天就被证明是错误的,只要你发现一个反例!”启示任何人都应有一种批判和敢于质疑的精神。而科学理论需要耐得住检验,林毅夫认为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养成经验实证的习惯。“当我们学习现有的理论时,要养成不断将所学理论和自己所知的经验事实对照的习惯。自己提出一个新的理论时也要不断地寻找更多的经验现象来检验这个理论的习惯。从这种理论和经验的不断对照中,去寻找理论创

新的机会,也从这种不断对照中去深入了解现象,寻找更深层、更一般的理论。” 二、验证条件(限制条件) 犹如处在数轴两个极端的套套逻辑和特殊理论、模糊不清、互相矛盾、非事实与无限制的理论都不具有被事实推翻的可能性,因而毫无解释力。在研究方法上必然要避免出现这些错误。但事实上,上述这些“错误”的理论中,将范围加以约束、收窄,有时可以促成一个有内容的——可能错的--理论,引出不少具有灵活的、解释现象能力的理论。这就需要我们探讨促使其转化的一个重要因素——验证条件,在经济学上又称为局限条件。 林毅夫在《经济学研究方法与中国经济学科发展》中谈到,“一个经济理论能否解释我们所观察到的现象的关键就在于包括在这个模型中的给定条件是否合适。所以要构建一个理论时,首先要了解限制当事人的选择的给定条件是什么。”以理性人假设为例,当我们例如在研究问题时,发现了某些似乎是不合乎理性的现象时,不能简单地说是由于当事人不理性,而只是我们对当事人在做出决策时所面临的约束条件不了解,对所研究的经验事实还未吃透,所以,要求我们进一步去了解产生这个现象的各种条件。 除了要了解限制条件是什么,限制条件还需尽可能地少,更具一般性,从而使理论有尽可能强的“普适性”,也就是有更大的解释范围。此外,张五常提出,验证条件的假设一定要有可寻,无论怎样简化,也一定要与世界的真实情况大致吻合。林毅夫还指出,保留在理论中的假设条件也不能过于偏离现实。过于偏离现实,理论将失掉对现象的解释力。但什么是不过于偏离现实则视问题的特性而定,这并无简单的规则可以遵循。在这点上,林毅夫提出建议,我国经济学研究者必须多下点苦功夫,在平时读经典文献时,不只是去了解观点,而是,去体会

张五常的经济思想

张五常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 时下,张五常热正席卷中国大陆,对其顶礼膜拜者有之,嗤之以鼻者有之。赞赏者称其为华人第一经济学家,批评者斥之为轻狂浅薄,可以说张五常正处在火山与冰河的交汇点。然而,在众多支持和反对的声音中却缺乏一种以科学的态度认真研究其经济思想的精神,许多人对他的批评或赞赏都是围绕其品性、文风而展开,在大众传媒上的报道也多是针对其性格、言行上的怪异和狂放不羁。然而,作为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张五常决不是简单的一个“明星经济学家”。与其说张五常是一个轻薄的学者,不如说是学术界和舆论界的浮躁风气使我们只看到了水面的浮萍和荷叶,而忽视了水下的鱼虾和莲藕。 张五常是私有产权制度的坚定支持者和彻底的经济自由主义者,是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的主要创建者和阐释者、合约理论的重要奠基人。他于1959年在美国加州大学经济系师从现代产权经济学创始人阿尔奇安,1967年获博士学位后跟随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工作。1982年至今任香港大学教授,后任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院长。1997年,他当选美国西部经济学会会长,这一职位是第一次授予美国本土之外的经济学家。其代表性著作有《私有产权和分成租佃》、《交易费用、风险规避与和约安排的选择》、《企业的合约性质》等,其中前两篇出自其博士论文和成名作《佃农理论》。广为流传而且在大陆影响深远的作品有《卖桔者言》、《经济解释》、《学术上的老人与海》、《随意集》、《凭阑集》等。 倡导经济自由主义是贯穿于张五常几乎所有经济学著作中的主线。自由主义和政府干预主义是经济学说史上两条基本的思想路线。从经济学的萌芽时期,重商主义就鼓吹政府积极干预社会经济活动,扩大对外商品输出,赚取外国贵金属货币;在资产阶级的上升时期出现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以重建自然秩序为旗帜,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尤其是亚当·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从理论上把这种思想提高到了历史性高度。从那时起,经济自由主义在长达一百多年里占据统治地位。而20世纪30年代震撼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宣告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已经走到了它的历史尽头。与之相适应,主张政府干预的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直到20世纪70年代,实行凯恩斯主义的西方国家似乎有效地控制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促成了经济的稳定发展。但停滞膨胀现象的出现,使自由主义思想重新抬头。新制度经济学派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大行其道的美国新自由主义学派。而张五常是属于新自由主义学派中的右翼学者。 张五常的自由主义思想既体现在他的理论著述中,也体现在他的政策主张上。他认为只要让市场自由发展,理性的人们就会通过自由选择合约方式使社会总产出达到最优状态,经济就会协调发展。政府的责任就是清理掉阻碍市场自由发展的障碍。在他的代表作《佃农理论》中他就鲜明地表达了这一思想。传统上人们认为,分成租佃制相当于对佃农的努力征税,从而降低了他们的努力水平,因此这种制度是无效率的。在这种理论指导下,一些亚洲国家把分成租佃宣布为非法、干预租佃条款,或干脆废除土地租佃。然而张却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在资源具有排他性和可转让性、每一个合约当事人都可以自由地接受和拒绝通过协商达成的分成合约条款的条件下,地主可以通过调整承租人数和分成比例的方法使自己收益最大化,但这并不影响社会总产出水平。不管是工资合约、

专家讲座听后感

“和谐教学法”助我成长 ——听王敏勤教授的“和谐教学法”有感 阳城三中卫晋平 今天上午我有幸与“和谐教学法”的创始人王敏勤教授面对面谈论有关教学的问题,从中感受到了大师的风采,领略到了和谐教学法的绝妙,实在算得上是一顿丰盛的文化大餐,让我受益颇多。 受益一:学生位置的安排法。 在王教授的理念中,他将学生的座位从排排坐变成团团坐,可四人一组,两人合坐两人对桌;也可两人一小组,六人一大组,其中小组和大组均将其中一个责任心强的同学任命为组长,每个小组的两个同学水平相当,而每个大组的三个小组里的水平则分为上、中,下三个级别,这是为了方便好学生能够帮助差生,真正形成学习上的互帮互助小组。为了能够真正实施,这里面还包含着详细的奖励机制:每个小组中有一个类似篮球比赛的记分牌,每节课开始,记分牌都由各大组长显示为0分,每节课结束有同学负责将每组得分进行登分,根据各组得分评选出优胜小组或明显小组,并且还评选出为日冠军、周冠军、月冠军。达到月冠军的组内每个成员均给家长发送喜报,以示鼓励。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刺激成绩好的同学更好的帮助差生,培养孩子们的团队精神。虽然我们平时也是按小组考核,座位却仍然还是排排坐,因为以前也曾把小组安排成团团坐的形式,但由于原来的班容量大,管理起来有困难,运行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所以又回到了排排坐的形

式。其次由于资金问题,我们每周评出的明星小组不是以发喜报的形式鼓励,而是拍下照片发到家长的微信群里,发到班里建的QQ群里,以便让家长及时的了解班里的一些情况,和孩子及时沟通。受益二:画知识树。 王教授认为,一节课里包含着不仅仅是里面的内容,还包括编者的意图和课标的要求,所以备课或者是上课都不应该孤立进行。即每个单元都是主题式的,模块式的,要求单元按主题背景,落实课标要求,因此有必要画知识树将各大联系形象地描绘出来。当然描绘的不一定要真正画得像树干、枝叶,而是要有简单的笔画,不同的颜色区分这样就够了。知识树很重要,不仅在开篇就能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上下关系,还能深入理解本节课的几大内容分别是什么,最后还可将其用作复习回顾的一种手段。甚至,不仅仅是老师要会画知识树,学生也要学会自己画,以便显示自己对本节内容的理解程度。知识树的好处不仅仅在上课,更在评课议课时,王教授说道,但凡他听任何一节课,只要他画出了知识树,那么他就有评课议课的底气了。这一点最是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也是我今后的努力方向。 受益三:和谐高效教学模式的五大环节。 (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每节课都由几个自学指导来启动,用知识树去进行单元导入。在这里,王教授对明确目标有了更为通俗的认识,他说道,这节课要办什么事,办到什么程度,即是这节课的目标。这话我非常欣赏,因为将教学目标表述出来作为一个让学生能够理解、接受的东西,我想必须要简洁

读书方法与思想方法 阅读答案

读书方法与思想方法思想的方法主要有三种:逻辑的方法、体验的方法与玄思的方法。读书要能应用思想方法,才不会做书本的奴隶。以下讨论怎样用思想的方法来读书。逻辑与数学相依为命,逻辑方法即是应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思想的概念,来理解自然与人生的事实。逻辑方法的目的在能给我们有普遍性、有必然性的知识。换言之,逻辑方法要给我们坚实可靠、颠扑不灭的知识。必定要这种知识才够得上称为科学知识。逻辑方法与数学方法一样,有一个特点,就是不问效用如何、结果好坏、满足个人欲望与否等实用问题。譬如,有一个三角形于此,数学不问此三角形有何用处,不问此三角形是谁画的,更不问画三角形、研究三角形有何利益。数学只求证明三角之和必等于两直角,这是三角形的本性或本质,是一条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真理。所以一个人是否用逻辑方法思想,就看他是否能扫除那偶然性的事实,摆脱实用的目的,而去探讨一物的普遍必然的本质。应用逻辑方法来读书,就要看能否把握其所讨论的题材的本质,如是就可以判断书的学术价值的高下。同时,我们读一书时,亦要设法把握一书的本质或精义,用种种理智的活动以求了解此书的内容。体验方法即是用理智的同情去体察外物,去反省自己。体验法最忌有主观的成见,要虚心忘我,深入事物的内在本质或命脉,以领会其意义与价值,而不从外表去加以粗疏的描写或概括。此种方法,用来体察人生,欣赏艺术,研究精神生活或文化创造,特别适用。朱子所说的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沉潜玩索,都是体验的方法。应用体验的方法来读书,使自己沉潜浸润于书籍中,设身处地,用一番心情,费一番神思,以审美、欣赏艺术的态度去读书,从中感觉书之可乐可好、智慧之可爱。把读同代人的书当成与作者交流思想、沟通学术文化的途径。把读古书当作与古人晤对的精神生活,神游冥想于古籍的宝藏里,与圣贤的精神相交接往来,含英咀华,体会古人真意,发挥自己的心得。由此而深造有得,则其所建立的学说,所发出的议论,自有一种深厚纯朴、中正和平之气,而不至于粗疏浅薄。所谓玄思的方法,最简易地讲来,可以称为由全体观部分,由部分观全体之法。只知全体,不知部分,则陷于空洞。只知部分,不知全体,则陷于支离琐碎。必由全体以观部分,各部分才可以各安其分,各得其所,不致起争执矛盾。必由部分以观全体.才可以见得部分的根本所寄、归宿所在,而不致执著一偏。如朱子之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而达到豁然贯通的境界。他又能由太极之理、宇宙之全,而观一事一物之理,而发现本末精粗,条理井然,枝枝相对,叶叶相当。用此方法读书,即是由约而博、由博返约。譬如:读一篇文字,由一字一句以表明全篇的主旨,就是由部分观全体之法;由全篇文字的主旨,以解释一字一句应有的含义,便是由全体观部分之法。此外如由整个时代的文化以观察个人的著作,由个人的著作以例证整个时代的文化,也可以说是应用由全观分、由分观全、多中见一、一中见多的方法来读书。此种玄思的方法,认为著作、思想、世界都是一有机体,有如常山之蛇,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故读书,了解思想,把握世界,须用以全体观部分、以部分观全体的方法。总之,要从读书里求得真实学问,须 (改编自贺麟《读书方法与思想方法》)有严格的方法,以逐渐养成研读伟大著作的勇气与能力。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A.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知识具有科学知识坚实可靠、颠扑不灭的特点。B.体验法要虚心忘我,观察事物的外表,以理解其意义与价值。C.审美、欣赏艺术要放弃主观成见,站在作者的立场,赞同作者的观点。D.合理运用思想的方法读书,人自有一种深厚纯朴、中正和平之气。E.朱子既观察事物的部分,也观察事物的整体,避免了学问上的空洞与琐碎。13.关于应用思想方法来读书,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读书不会应用思想的方法,就会让自己成为书本的奴隶,所以思想的方法很重要。B.应用逻辑的方法来读书,要充分运用理智,把握书的精髓,确定其学术价值的高低。c.应用体验的方法来读书,要求静心诚意,把书的作者当作朋友,把握作者的真意。D.应用玄思的方法来读书,必须先把握全书要旨,然后再推敲一字一句、一章一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