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师大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设计

北师大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设计

《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知道隋朝建立和统一南北的时间。了解大运河开通情况并认识其历史作用。

2. 过程方法与能力:通过分析隋朝统一南北的原因,帮助学生掌握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全面分析问题的方法;通过正确评价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隋朝结束南北分裂、实现统一符合历史发展趋势,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千百年来享誉世界,是中华民族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感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二、教学要点

重点: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的开凿极其历史意义。

难点:①开皇之治:由于本部分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实际,不易引起学生兴趣,而且教科书叙述比较简洁,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②对开凿大运河的评价:学生由于生活经历有限,评价历史事件容易简单化。如何引导学生对大运河的开凿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是本课的又一难点。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项伟大的工程,与长城一样,千百年来享誉世界,被称为世界工程技术史上的奇迹。你们想知道它的具体情况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隋朝,了解相关的历史。(板书课题)

2.讲授新课

一、祖国南北重归一统

(一)隋的建立和统一

⒈隋朝的建立

建立者:杨坚建立时间:581年定都:长安杨坚的父亲杨忠是北周的功臣,封隋国公。581年杨坚废周静帝自立,国号隋,都城在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他在位时有两个年号,开皇和仁寿。隋朝建立后8年,攻灭陈朝,统一全国。当时统一全国的条件是什么呢?(自东汉以来,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特别是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经过长期交往,在生活、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已基本上汉化了。南北政权的使者往来频繁,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逐渐消失。这样,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为隋朝统一全国提供了有利条件。东晋、南朝时,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为南方增加了劳动力,而且也带去了中原的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劳动,使江南经济得到发展,为隋朝统一全国提供了物质条件。北朝自北魏以来,经济发展较快,南北边境上的民间贸易频繁,双方的官员也违禁互市牟利。南北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打破界限,加强经济交流,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广大人民经过长期的战乱,人心向往统一,企盼有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

⒉隋朝的统一(时间:589年)

隋朝之所以能统一南北,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①客观原因是由于隋朝顺应了北方民族大融合趋势和南北经济发展的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回忆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南方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指出北方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

级在政治上又取得了统治地位,原来造成南北对立的民族矛盾逐渐消失。同时,隋朝以前的南北分裂局面阻碍了社会经济的交流和发展。随着南方经济发展的需要,要求南北方结束政治上的敌对状态,实现统一。同时,南北对峙使得广大人民深受割据战争之苦,负担着更为沉重的兵役、劳役和赋税,很多人流离失所,所以也迫切要求统一。这一切,都为南北统一准备了客观条件。②主观原因是由于隋朝的强大。隋朝在经济、政治和军事方面,都明显比陈朝占有优势。隋朝占据北方大片土地,人口2 900万,远胜于陈朝。北方自北魏实现统一后,农业生产不断发展。隋文帝代周以后,励精图治,在政治上着力进行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特别加强了府兵建设,控制了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陈朝占有长江以南土地,在南朝几个王朝中疆域最小,国家统辖的户口200万,兵不过10万,以后主陈叔宝为首的陈朝统治集团非常腐败。陈后主本人“荒于酒色,不恤政事”。在他的统治下,库藏空虚,人民负担沉重,民怨沸腾。史载隋将韩擒虎渡江以后,江南父老“来谒军门,昼夜不绝”,说明陈朝已失去了民心。因此,虽然南北统一是历史向南北政权提出的共同课题,但结果是隋朝完成了统一的历史重任。

3.隋朝的统一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它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延续了270多年的南北分裂局面,使经济上同样繁荣的黄河、长江两流域统一在一个政权之下,推动了民族融合,消除了南北经济交流的障碍,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同时也为唐朝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清人王夫之曾经评论说:“隋统一天下,……以启唐二百余年承平之运。”隋文帝统一南北所起的作用,其功绩可与秦始皇相提并论。

(二)、关于开皇之治(经济上轻徭薄赋、政治上整顿吏制,以及“开皇之治”盛世局面的形成三个方面)

隋朝的富强可以从人口繁盛、仓廪充实两方面进行理解。人口激增是农业发展的显著标志,隋初有户450万左右,灭陈以后,总户数为700万左右。自开皇九年至大业二年的17年中,隋朝的总户数由2OO万左右增加到890万左右,其增长速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史上是少见的,比唐朝盛期高宗至玄宗天宝年间还要高。

其次,分析隋朝富强的原因,从而使学生感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二、大运河的开通

1.隋炀帝开凿运河的原因:

从政治上来说,是巩固隋朝政权的重要措塑。开通运河可以加强江南地方和洛阳的联系,以便通过运河直达江淮,进一步控制江南地区。开通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可以大大缩短行程,加强对南方人民的统治。至于永济渠的开凿则是出于考虑征伐高丽的需要。

从经济上来说,当时中国的南方,经过六朝的劳动人民的辛勤开发,已成为繁富之地。而自古号称天府的关中,由于屡遭战乱,已经不能满足隋朝中央政府的需要,尤其京都长安粮食供应更是匮乏,,因此急切需要转运南方的粮食、布帛。那么如何运转呢?陆路运费太高,而且全靠人力、畜力,车轮又没有近代的轮胎,运输量小;水路则海运还不发达,又无贯通南北的自然河流。因此,打通江南通往中原的水道,解决南粮北运问题,便成了隋朝统治者的当务之急,也是广大人民的迫切需要。那么,利用旧河道开通运河是当时最好的办法。

隋炀帝贪恋江都的繁华,为了本人巡游享乐的动机也存在,但不是主要因素。

开通运河的条件:隋朝政治上统一,经济上强盛,为开凿大运河提供了条件。

1、教材分析:

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由分裂走向大治的历史时期,也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更是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在各方面取得辉煌成就的隆盛事期。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调整了统治政策。在经济上轻徭薄赋,在政治上广搜人才,兼听各种意见,多方面完善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其在位期间,被世人称为“贞观之治”,它奠定了唐朝前期强盛的基础。贞观时期的政治体现了封建专制制度最鼎盛时期的风貌。本课以唐太宗为中心,以贞观新政为主要内容,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初唐政治画卷。

2、教学目标:.

A、知识与能力方面:

1、通过了解隋末农民起义、唐朝的建立、唐太宗继位和善于用人、纳谏等内容,培养和提高客观、全面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通过学习唐王朝的建立,了解“贞观之治”的历史背景。

3、通过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和提高梳理历史现象的能力。

B、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导致隋朝迅速败亡;唐太宗知人善任,从谏如流,调整统治政策与民休息,遂成“贞观之治”。两者相比较,凸显以德治民,以德治国的重要性。认识唐太宗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的所作所为,虽然是为巩固其统治服务的,但合乎潮流,顺乎民意;“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统治比较好的历史时期,它为唐代的强盛和中华文明辉煌灿烂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贞观新政

教学难点:对唐太宗的评价;唐太宗的用人与纳谏和贞观之治的关系。

4、教学方法:

“贞观之治”的内容并不困难,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阅读并归纳“贞观新政”的主要措施。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分析这些措施为什么有利于唐初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高学生理解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的能力。对唐太宗的评价,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概括唐太宗对历史贡献是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形成开明的政治思想,实行了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推动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因而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5 教学准备

准备有关唐朝初期重要政策及效果的资料,准备一些便于了解本课所介绍的人物的史料,准备一些便于复习巩固的练习,将收集到的资料和课本板书制成多媒体课件。

6 教学过程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放在当时的环境来讲它劳民伤财,但客观上运河的开通给人民、社会带来了好处,促进了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多媒体展示图片)这条运河是谁在位时开凿的?其中3+4+5=1中各数字代表什么?

此人生前很有作为但也很残暴,为什么说在他的统治下隋朝会迅速灭亡,它与我们学过的哪个王朝很相似?为什么?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隋朝的灭亡与唐朝的建立

多媒体展示课题

一、唐王朝的建立

本目知识并不难懂,

多媒体展示:引用人民对隋炀帝憎恨的诗句来反映隋炀帝的暴政表现,通过多媒体演示:

隋朝的统治类似于下列哪一个朝代(a)

a、秦朝

b、东汉

c、西晋

d、东晋

2、多媒体展示唐高祖李渊像及提示,并根据以下提示玩成猜猜我是谁的游戏

A 他是隋朝唐国公太原留守

B 他在隋末农民起义爆发后乘机起兵

C 他在儿子的帮助下建立一个新的王朝并统一全国

D 他是唐朝的开国皇帝

3、根据阅读和活动中掌握的知识来完成练习,让我告诉你

(1)唐朝的建立者是——李渊

(2)唐朝的建立时间是——618年

(3)唐朝的都城是——长安

二、唐太宗的用人与纳谏

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的简介

请同学们阅读第9页前两段话,思考一个问题;在隋末农民战争中强大的隋朝灭亡了,这给了唐太宗什么样的震撼?

请同学们阅读第9页后三段话和第十页第一段话,思考一个问题,唐太宗为什么能做到以谏如流任用贤能?

他从隋亡的教训中吸取经验,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他意识到“君为舟,民为水”的道理,他认为只有虚心纳谏“兼听则明”才能长治久安,所以他鼓励和倡导臣下提意见,并以谏如流,兼收并用。

教师总结;客观上,隋朝由于统治残暴,招致迅速败亡,给唐初统治者特别是唐太宗以极大震撼,使得他们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施德与民。主观上,唐太宗李世民从谏如流,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兢兢业业,为贞观之治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多媒体展示标题。

三、贞观新政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第三目第一段起至第11页第2段,概括一下唐太宗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做了哪些改革?

1、赋役制度方面突出了劳役天数的减少和规定可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劳役,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逐渐松弛,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2、沿袭和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使得这一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并对今天中国的行政体制产生重大影响。

3、编撰的《唐律疏议》,其原则就是删繁就简、化重为轻。

4、沿袭并完善了科举制度。

5、密切与少数民族的联系。

教师总结: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人口增加,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渐强盛,史称“贞观之治”。

请回顾一下本课所学的知识,说说你对唐太宗的评价和认识。可组织学生阅读后总结归纳,以学生自学为主。

学生观看多媒体演示,根据课文阅读完后掌握的知识来完成任务。

学生根据所看过的电视《隋唐英雄传》,来讲述他们眼中的李世民,并简介玄武

【课程标准】

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一、教学目标

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通过对以上基本史实的了解,学习收集课本中有关说明“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这一观点的材料的方法,培养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通过对武则天图像的观察及描述和阅读课文,了解武则天的基本史实;通过课文中《唐语林》中记载一段有关唐玄宗统治史料,了解“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通过收集课本中有关说明唐朝前期经济繁荣的史料,学习收集有效信息进行验证史料的方法,明白任何一个史实都要有支撑点的道理。

通过对武则天和唐玄宗有关用人的史实的了解,明白“用贤则昌,失贤则亡” 的道理;了解曲辕犁这一先进的生产工具的发明与使用对社会生产的积极推动作用的史实,树立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从唐朝气度恢弘的盛世风采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

二、教材分析

隋唐时期的中国,是世界文明的重要中心,世界学者们公认的“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就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本课介绍的正是从武则天到唐玄宗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情况,这一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达,唐朝步入鼎盛时期。这一时期也是我国封建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它代表了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本课共分为三目:“女皇武则天”“开元盛世”“社会经济繁荣”。第一目和第二目是第三目的原因,而社会经济的繁荣又促进了社会的安定。

本课重点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本课难点理解武则天和唐玄宗的有效统治与社会经济繁荣的相互关系。三、教学过程

本课采用图片导入。

(展示图片《武则天》)提问学生:“你知道这是谁吗?请观察图片并描绘她的形象。”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一生政绩卓著,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一、女皇武则天

1. 学生自我发挥:说说你眼中的武则天。

多数学生都看过电视剧《武则天》,对唐朝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并对其中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观点和认识。但学生的了解几乎都来自于电视剧而非正史,所以他们的评价难免过于主观和理想化。在此,学生的表述有助于老师更多的了解学生,及时调整内容。

2. 自主阅读、思考讨论:

作为女政治家,武则天在哪些方面有着过人之处?她是如何巩固其统治地位的?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分小组讨论,全员参与,让学生在相互切磋中获得知识,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和合作探究能力。对学生的表现,要以鼓励为主,提倡重在参与。

3.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贞观遗风”、武则天采取的措施。

4. 播放《武则天》视频,建议同学们课后收集有关武则天的资料,更全面

地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为武则天的无字碑写上碑文!

程,这其中与武则天的个人能力有关系,也是当时政治斗争的需要。武则天在打击旧官僚大贵族集团的政策中,虽然有滥杀无辜之实,统治后期也有不妥之处,但总体来说,武则天不失为唐代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她执政时期,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二、开元盛世

1. 解释“开元”的含义:“开元”是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有“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意,其意是想有所作为,励精图治,使唐朝更加兴盛。

2.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中《唐语林》中的一段史料,思考:1. 哪些可说明“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 2. 哪些可说明“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

3. 教师小结:正是唐玄宗任用贤能,锐意改革,才使政治稳定,经济稳定,唐朝进入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

三、社会经济繁荣

1. 首先让学生课前收集反映唐朝经济繁荣的资料,并编写成课本剧,上课时进行表演,同时请同学们思考:

⑴唐朝经济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

⑵促使唐朝经济繁荣的因素有哪些?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促使唐朝经济繁荣的因素有哪些?(先进的生产工具——曲辕犁的发明与使用、安定的政治环境、开明的统治政策、富有成效的社会改革、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在讨论过程中,启发学生认识到政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可同今天我国良好的政治环境对经济快速发展的积极作用相联系。

全课总结,展示知识结构

【板书设计】

【教学内容】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教学目标】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唐朝衣食住行的时尚和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的了解,感知制度创新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通过想像唐人的生活,培养丰富的想像力。想像一下自己作为一个唐代士子参加科举考试的情况,以此了解唐朝科举制度的基本内容。通过阅读课文及讨论,想像唐人时的衣食住行情况,借此体会盛唐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隋唐时期创立并逐步完善的科举制度,推动了一系列改革与创新,影响着那个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和社会精神风貌。

【教学难点】针对与唐朝人密切相关的科举制和衣食住行以及反映出的精神风貌展开合理想象。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设置环节:〖穿越时光的隧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乘坐时光列车超越时空隧道,做个出身贫寒的读书人去唐都长安赶考吧。赶考的人很多,竞争很激烈,你一定不要输给别人哦!明确目标

了解唐朝科举制的主要内容及影响;知道唐朝长安人的衣食住行时尚以及所反映出的精神风貌。

新授:

一、科举制焕发的活力

设置环节:〖知己知彼〗

1.科举的主要科目有哪些?

2.重在考查哪些能力?

设置环节:〖你说我说〗

说说唐朝科举制的历史作用。

实行科举制,便于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士子可以自由报考,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办事效率。他们推动了一系列改革,开创出了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关系的崭新局面,赋予了社会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

过渡:〖出发咯〗

恭喜你!如今你已金榜提名落户长安。请带我们一起走进长安人的日常生活,去体验他们的衣食住行吧!注意别忘了展现博大宏伟的盛唐精神。(展开小组讨论)

二、衣食住行时尚

教师借助图片展示唐朝人的衣食住行

三、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

你在长安城里感受到的盛唐精神是什么呀?

重温目标,解决重难点。

〖体验历史〗

【作业设计】选做作业:填充图册

【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突厥的兴衰及其与唐的关系。回纥的发展及其与唐的关系。吐蕃的统一及其与唐的关系。

二、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比较突厥和回纥两个民族在生活、文化方面的异同,培养运用比较的方法去认识和表述历史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突厥、回纥、吐蕃等族都有悠久的历史,都对祖国边疆的开发作过重大贡献。

2.唐朝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了进一步发展,各族人民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边疆各族与中原王朝的关系是友好的,其中吐蕃更是与唐“和同为一家”。

3.通过本课学习,加深学生认识: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唐朝对西域、西南和东北的管辖,说明以上地方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重点、难点

1.本课重点:回纥、吐蕃及其与唐的关系。

2.本课难点:使学生认识友好互助是各族关系的主流,各族统治者之间的战争则是一时的历史现象,这是一个难点。另外本课内容较多,又多陌生的地名、人名、族名,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一、导入

教师先让学生观看介绍突厥族发展的视频资料-“突厥兴衰”,然后引导学生回忆,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还有没有这个民族了(没有了,已溶入其它民族中。)?再让学生阅读“和同为一家”这句唐朝时吐蕃赞普上书唐皇帝的话。提问学生谁知道吐蕃是今天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唐时,我国边疆地区还生活着哪些少数民族?从而引入新课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突厥汗国的兴衰

1.突厥人的经济文化生活和习俗

2.突厥汗国的建立和分裂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视频资料中的有关知识)

3.唐朝对东突厥、西突厥的战争

教师在讲解后提问学生:从这一事件中可以看出唐太宗在对待民族问题上采取了什么政策?

(学生阅读课本中的材料,思考回答)

教师小结:这种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唐朝中央政权与边疆各族友好交往;北方各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由此可以看出,一旦少数民族对唐王朝构成威胁,他就用战争解除这种威胁,征服之后加以安置,对战败民族的贵族还加以优厚待遇,实行了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那么,对西突厥地区又是如何解决的?

4.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的设置

教师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位置,阅读教材注示的小字,然后点明:

两个都护府作为唐朝设在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使唐朝在西域有效地行使政治军事权力。同时充分说明安西、北庭两个都护府管辖的地区,历史

上是中国领土。

教师展示有关“回纥”的资料和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

2.唐与回纥的友好交往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大、小字内容,总结归纳回纥与唐在哪些方面进行交往及其概况:

政治上,唐玄宗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回纥接受唐中央的领导。唐与回给为邻,北方平安无事,双方建立了一种历史上罕见的和好关系。经济上,唐与回纥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

请看下面一段材料。(屏幕显示)

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

——选自封演《封氏见闻记》

这句话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回鹘人用大量马匹换取茶叶,中原地区则需求马匹;文化上,相互交流。长安、洛阳汉人喜好穿回鹘服装,出现“回鹘衣装回鹘马”的景象。

(三)、苍山洱海间的南诏

教师播放视频资料给学生观看,然后让学生观察、比较《云南大理崇圣守三塔》的图片,思考其中说明了什么问题?

(四)“和同为一家”

1.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2.文成公主入吐蕃

3.“和同为一家”

教师在播放完相关视频资料后,让学生思考:文成公文入吐蕃和昭君出塞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对加强汉藏两族的关系,发展藏族经济、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直到今天藏族民间仍流传着许多文成公主的美好传说,拉萨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内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

小结:(归纳总结)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我们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唐朝中央与边疆各族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有了显著的加强,友好互助是唐与边疆各族关系的主流。

【板书设计】

者分析

2

:都饰演过哪一角色?等几个.结合书中内容,让学生认识历史上真实的“唐僧”究竟是何人、处于何时

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一、教材内容

本课教材用“雕版印刷”和“火药”“赵州桥”三目来说明唐朝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其中“雕版印刷”和“火药”都属四大发明之一,是在唐朝发明的。“雕版印刷”介绍了发明的过程、发展的情况。“火药”介绍了火药的发明以及唐末用于军事。“赵州桥”说明了它被誉为“世界建桥史上的一个奇迹”原因。

二、课程标准

了解“四大发明”,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发展的贡献。

以赵州桥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和唐末印刷业的发展情况,认识雕版印刷业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知道火药的发明及其在军事上的最初运用。

知道赵州桥,以及它的设计者李春;了解赵州桥设计的巧妙之处。

(二)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有关内容,描述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以及唐末“火箭”的制造与使用。在此基础上讨论和总结雕版印刷术、火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观察有关赵州桥的图象资料,了解赵州桥的基本设计原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认识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科技精神和创新意识。

通过对赵州桥的学习,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四、重点:雕版印刷术、火药的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难点:对火药作用的正确认识。对赵州桥设计原理的理解。

五、教法、学法设计:

1、本课内容比较抽象,要充分使用教材中的插图、史料等,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和学生提出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共同探究、合作学习。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自隋统一,结束了几百年的割据分裂状态,至唐灭亡,期间虽也发生过一些战争,但总的来看,国家处于相对安定的局面下。从开皇之治,经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国家经济繁荣,国力强大,中外交往频繁。各族人民经过共同努力,创造了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

隋唐文化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无论是在科学技术、医学还是在诗歌、建筑、绘画等方面,都有显著的成就和伟大的创造。本节课,我们共同了解一下隋唐文化在科技方面的表现。

(二)讲授新课

1、雕版印刷

引导学生回忆作为“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然后进

一步指出,造纸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文化的普及,但是一字一句地靠手来抄

在印章与拓石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至迟在唐代人们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引导学生想象雕版制作的过程。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的补充,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雕版印刷有何优点?又有哪些不足之处?

教师总结:唐朝初年发明的雕版印刷大大方便了文化的传播。并且,唐朝末年雕版印刷业已经比较发达了,这体现在哪里?(印纸、印刷业中心、《金刚经》)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通过幻灯片让学生观看《金刚经》的图片。观察插图《金刚经》,并让学生说一说,从哪里可以看的出来唐朝的雕版印刷已经很发达了?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发现,培养他们的观察和表达能力。阅图简介:《金刚经》是一部经卷。画面精美,文字清晰,足见当时的印刷技术已很纯熟了。

那么,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有何历史意义呢?(引导学生从国内意义和国际意义分析)

印刷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火药

教师讲解:火药是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丹的过程当中发明的。它的发明在化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通过幻灯片让学生观看炼丹家在炼丹的过程中引起的爆炸。

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在他的《丹经》一书中,第一次把火药的配方记录下来。

教师讲解: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于军事。最初用火药制造的武器叫“火箭”,也叫“飞火”。

引导学生思考:过去的“火箭”和现在的火箭有什么不同?提倡大胆想象,既要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比较的能力。

学生结合实际,比较分析,找出异同。赵州桥

隋唐的建筑已达到相当成熟阶段。建筑规模宏大,气魄雄浑,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尤其在桥梁工程方面,有突出成就。

指导学生欣赏课本上的彩图-一河北赵州桥,指出桥的建筑特点。(石拱桥)教师简介:赵州桥是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的。坐落在今河北省赵县城南洨河上,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欧洲出现类似的石拱桥要比赵州桥晚700多年,而且早已毁坏。

引导学生阅图评价赵州桥:赵州桥设计非常科学,由五拱构成。中间的大拱跨度37.45米,大拱两端各有两个小拱,它既可减轻大拱及桥基的负载,又可分洪和节省建筑材料。同时,小拱对石桥本身也增添了美观、玲珑和生动的姿态。赵州桥坚固耐用,桥面平缓,有利于交通。赵州桥至今基本上保持原貌,车马仍可通行。赵州桥是我国也是世界桥梁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智慧。

(三)反思感悟,面对现实

多媒体展示材料(联系现实综合运用)

材料一:它的出现为当时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和反封建斗争提供了有力武器,对于资本主义方式的确定和思想文化的主流传播起了巨大作用。

材料二:如果没有它,世界也许会少受点痛苦;但另一方面,中世纪欧洲那些穿盔甲的骑士们可能仍然在他们有护城河围绕的城堡里称王称霸,不可一世,而我们的社会可能仍然处在封建制度的奴役之下。

回答有关问题:

《璀璨的文学艺术》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李白、诗圣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诗人的伟大成就,增强对唐诗的理解;知道并感受唐朝乐舞的艺术魅力,通过对敦煌莫高窟中泥塑造像和壁画的了解,知道敦煌莫高窟是我国伟大的艺术宝库。培养学生评价文学家和文学作品(特别)是诗词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收集并分析唐诗,增强对唐诗的理解。通过史料和图片,让学生欣赏并从中感受唐朝乐舞的艺术魅力;教师以具体史料介绍敦煌莫高窟丰富的艺术宝库,重点介绍彩塑和壁画内容,通过对比龙门石窟,云岗石窟和莫高窟,来体会莫高窟的艺术神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唐代乐舞和敦煌莫高窟中的雕塑壁画的有关内容的学习,能体会到其中的艺术魅力,感受古代先人的伟大创造力,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唐诗的繁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热爱祖国,关心民众的高尚情操,培养学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本主义思想。通过对不同风格的优秀古典诗词的学习和欣赏,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唐代两大诗人及其代表作及伟大成就

[教学难点] 诗词各流派的特点,对文学艺术中美的欣赏和理解

[教具] 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说说你喜欢的唐诗。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唐代的科学技术,今天我们学习它的文学艺术。无论是李白的豪放不羁,杜甫的委婉大气,还是白居易的千锤百炼,都带着我们进入了诗人的世界,带着我们通过文字看到了唐代社会。我们再从另一个从侧面来了解一下唐代社会。让我们跟随着精美的壁画,细致的雕塑以及风情万种的舞蹈,共同体味一下唐朝的艺术。

一、千古吟咏的唐诗

1、介绍李白的生平及事迹,欣赏他的名句与佳作,分析他的诗歌特点。

2、介绍杜甫的生平及事迹,欣赏他的名句与佳作,分析他的诗歌特点,与李白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师生阅读材料互相交流总结并感受诗人伟大的品格

诗人时代代表作作品主要特点

李白“诗仙” 盛唐

《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

《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

想象丰富,语言轻快

杜甫“诗圣” 盛唐转衰

《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三吏”“三别”等

或气魄雄浑,语言精练凝重

教师提问,什么原因使唐诗如此繁荣?学生阅读教师归纳。

二、满壁风动的敦煌艺术

下面就请同学门看几幅图片。这些画都是产生于唐代,他们不是来自繁荣的长安城,不是鼎盛的洛阳,而是来自于当时看起来一个很偏远的地方,它是唐朝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他就是敦煌莫高窟。

下面请大家带着问题来看一段录像。

敦煌在哪?莫高窟在哪?莫高窟距今已经有多少年的历史了?什么人修建了莫高窟?又为什么修建?

活动目标:

通过探寻和自己切身相关的文化知识,激发学习历史课的浓厚兴趣。通过对中国诸姓源流的考辨,探索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和社会变迁。树立中华诸姓共同创造中华文明、振兴中华民族的观念。掌握使用工具书和收集、查找、运用资料的技能。培养思考分析问题的探究能力。

活动准备:

从已学过的课文中找出与课本有关的内容。查阅《中华姓氏大辞典》等工具书以及相关读物。

活动设想:

将本课分成两次来学习,第一次课程,讲解姓氏文化的基础知识,把全班按姓氏分组,布置调查报告(以一个姓为主)。两次课之间学生搜集资料。第二次课程,公布调查报告结果;从调查报告中引出新内容;按事先分好的小组进行学习,穿插猜谜、提问等内容。(希望能解决班里每个同学关于自己姓氏的来历的疑问)

活动过程:

第一节课

介绍姓氏的基本知识。包括:海外的寻根热(落叶归根思想);欧美、日本、阿拉伯、缅甸等国家的姓氏简介,了解中华民族的姓氏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更为精深的奥秘;姓和氏的区别(简单介绍);宋版《百家姓》。按照姓氏把全班分成5-6组(大姓可直接分配,小姓可按在百家姓中的远近成度分配),布置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内容包括:1、确定一个姓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小姓可以选一个共同的姓来研究);2、该姓氏在百家姓中的位置;3、在全年级中该姓氏所占的比例;4、该姓氏的来历(源流);5、该姓氏在历史上的名人轶事(利用查阅《中华姓氏大辞典》、《中国姓氏文化》、《百姓祖宗源流集》);6、该姓氏在历史上的变迁(改姓等)。布置搜集相关资料。(参考书、网址、文章)

第二节课

分组展示自己的调查报告,评选最优(可以现场打分,包括教师)。由此引入新课。通过查阅资料同学们可能发现了很多问题,也有很多疑惑,到底姓氏是怎么来的,最初姓氏的来源什么?

一、姓氏的起源(姓氏基础知识的深入学习)

姓:现在的姓,是古代姓、氏的合称。姓和氏在上古时期各有分别,姓是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当时各氏族都有一个共同的女祖,成员皆为其后代,各氏族的标志称姓。《说文》:“姓,人所生也。”三代(夏、商、周)以前妇人称姓,男子称氏(轩辕氏、神农氏)。因此作为族号的姓,较古老的不少从“女”,如姜、姒(音sì)、姬、姚、嬴等。氏是较姓后起的标志宗族的称号,为姓的分支,以区别子孙之所由出生。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同一女祖,子孙繁衍,同一宗族分支散居各地,在同姓之下另有标志以示区别,那就是氏。《资治通鉴?外纪》:姓者统其祖考(考,母或已故母之称)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比如古称商人的祖先为子姓,其后代分为殷、时、来、宋、空同等氏。因此,三代以前妇人称姓,男子称氏。三代之后,姓氏逐渐合二为一。氏有的得自先祖之姓,有的得自先祖之号(如轩辕氏、高阳氏),有的得自先祖之谥(如文、武、昭、景、成),有的得自于先祖之国(即封地,如齐、鲁、燕、赵),有的得自先祖之爵(如王、侯、公孙),有的得自先祖之官(如司马、尹、史),有的得自先祖之字(如孟、孙、叔孙),有的得自先祖之工作(如巫、卜、陶),有的得自先祖之居(如西门、南宫、东方)等。《通志?氏族略序》说:

三代之前“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