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姜夔《过垂虹》原文+赏析

姜夔《过垂虹》原文+赏析

姜夔《过垂虹》原文+赏析
姜夔《过垂虹》原文+赏析

姜夔《过垂虹》原文+赏析

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

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

【注释】

⑴垂虹:吴江县一座著名的桥。范成大《吴郡志·桥梁》:“利往桥,即吴江长桥也。庆历八年(1048),县尉王廷坚所建。有亭曰垂虹。而世并以名桥。”王象之《舆地纪胜》:“垂虹本名利往,前临县区,横绝松陵,湖光海气,荡漾一色,乃三吴之绝景。”

⑵《砚北杂志》引此,“作”作“琢”。按“自作新词”,言其自制曲《暗香》、《疏影》等。

⑶松陵:吴江县的别称。陈沂《南畿志》:“吴江本吴县之松陵镇,后析置吴江县。”

⑷十四桥:泛指许多桥。全句谓回头张望,烟波缥缈,已经走过了许多路。

【赏析】

此与《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同为南行船上所作,句清敲玉,摇曳有致,如歌如画,情韵丰赡。在低徊的箫声中穿过的一座座画桥,渐渐地消失在缥缈的烟波之中,意犹未尽。其自作新词《暗香》写的是自己身世飘零之恨和伤离念远之情,《疏影》则披露了作者对国家衰危的关切和感触。(见《两宋文学史》,程千帆、吴新雷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而在冬夜的归途中,在浩渺的湖面上,在一叶扁舟中,吹箫人暂时忘却了烦恼,一种微微的喜悦溢上心头。此诗一、二句轻快,三、四句语调低缓而不哀,其个中的微情妙韵须于画外余音去深味。

12《纪念白求恩》知识梳理

纪念白求恩 【原文】 (1939年12月21日) 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列宁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要拥护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无产阶级要拥护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世界革命才能胜利。白求恩同志是实践了这一条列宁主义路线的。我们中国共产党员也要实践这一条路线。我们要和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要和日本的、英国的、美国的、德国的、意大利的以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才能打倒帝国主义,解放我们的民族和人民,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 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字音】 殉(xùn)职 拈(niān)轻怕重 狭隘(ài) 【注释】 (1)选自《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诺尔曼·白求恩(1890—1939),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党员,胸外科医生。1936年德意志法西斯侵犯西班牙时,他曾经亲赴前线为反法

声声慢原文理解

声声慢原文理解 《声声慢》在这首词借秋景来渲染愁情,她只是一种无明确目的下意识的行为,下面为大家分享声声慢原文及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声声慢·寻寻觅觅 作者: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译文 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早上的冷风寒意。望天空,但见一行行大雁掠过,回想起过去在

寄给丈夫赵诚明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啊!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怎么能够说尽! 赏析 李清照的《声声慢》,脍炙人口数百年。就其内容而言,虽以悲秋为主调,但它并非单纯的悲秋之作,而是将个人运际之感慨缀入国难民忧之大背景之下,这就使其思想深度大大超越了以往悲秋咏怀性的作品,从而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与感染力,故而历来为世人所重,加上本词在语言使用上一系列的鲜明特色,《声声慢》自然成了李清照南渡后词作的代表作,也成为后世语文教材必选之精品。有关这首词的赏析文章,真可谓无法计数。但笔者认为,《声声慢》最值得一提的艺术创造在于其语言上的特色。因此,与之前的鉴赏稍许不同,本文专门从其用词用语方面入手进行语言鉴赏。这种鉴赏角度与鉴赏方式既有助于读者领略词作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示词坛巨匠李清照在本词创作上的创造性,更能最大程度地还原作品的创作意图。

姜夔《浣溪沙》鉴赏

姜夔《浣溪沙》鉴赏 这是一首与情人依依惜别的情词, 全词主要描写了一个足不出户的女子的感 情心里的变化, 从而表现古代女子对感情的痴心和专一, 全词读来略带一点感伤 的情怀,但是它在刻画人物心理方面确实很细腻。读来也朗朗上口。 浣溪沙
辛亥正月二十四日,发合肥 姜夔 钗燕笼云晚不忺。 拟将裙带系郎船。 别离滋味又今年。 杨柳夜寒犹自舞,鸳鸯风急不成眠。 些儿闲事莫萦牵。 姜夔词作鉴赏 这是一首与情人依依惜别的情词,作于绍熙二年辛亥(1191)正月二十四日 离别合肥之际。此一别,很可能就是白石与合肥女子最后之别,至少本年之后, 即成生离死别。此后,白石陷入天不老,情难绝。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的情结中,演化为白石一生的肠断 史, 生出南宋词中之一段奇情异彩白石怀人系列词。 这是白石与合肥女子分别时, 所始料不及的。 上片从女子一方写惜别。 钗燕笼云晚不忺。 钗燕者, 带有燕子形状装饰之钗。 笼云即挽结云鬟。忺,高兴、适意。晚来梳妆,钗燕笼云,然而,打扮起来,却 掩饰不住愁容惨淡。起句写女子之美丽容妆,次句写其言为心声。拟将裙带系郎 船。裙带如何系得住郎船?真是无理而妙。白石论诗有四妙,其一是理高妙,即 碍而实通,看似无理,实真有理,且自然而妙。痴语最见痴情,故妙。用女子之 物,道女子之情,又妙。别离滋味又今年。又说明别离已非一次,只有体味过别 离滋味的人, 才能在临别之前, 体会到即将来临的那种别离滋味。 语意从李煜 《相 见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中化出。喃喃一语,辛酸 何限。凄凉的情味,与美丽的容妆,自成鲜明对比,无限伤情,尽在其中。 下片从自己一面写对情人的劝慰。杨柳夜寒犹自舞,鸳鸯风急不成眠,你看 那寒夜之杨柳,树欲静而风不止,柳枝参差飞舞,哪得片刻安宁?你看那水上之
1/5

李清照《声声慢》原文及翻译.doc

李清照《声声慢》原文及翻译 亲,还记得李清照的词吗?下面是由我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李清照《声声慢》原文及翻译”,更多优秀的文章尽在,欢迎大家阅读,内容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李清照《声声慢》原文及翻译 作者介绍: 李清照(1084~约1156年),宋代(两宋之交)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 原文: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注释: ⑴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⑵凄凄惨惨戚戚:忧愁苦闷的样子。 ⑶乍暖还寒:指秋天的天气,忽然变暖,又转寒冷。 ⑷将息:调养休息,保养安宁,养息适应。 ⑸怎敌他:对付,抵挡。 ⑹损:表示程度极高。 ⑺堪摘:可摘。 ⑻著:亦写作“着”。 ⑼怎生:怎样的。生:语助词。 ⑽梧桐更兼细雨:暗用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意。 ⑾这次第:这光景、这情形。⑿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 译文: 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特别是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了。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晚上的冷风寒意。

望天空,但见一行行雁字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一说,有什么可采摘的)啊!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啊!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尽! 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特别是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了。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晚上的冷风寒意。望天空,但见一行行雁字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一说,有什么可采摘的)啊!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啊!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尽! 对照翻译: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我到处寻找,寻到的只有冷清,十分凄惨。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乍暖还寒的季节,最难忍受。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两杯淡酒,怎能压住心头的悲伤?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大雁飞过,我正伤心,却发现它正是我在故乡认识的那只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满地黄花堆积着,十分憔悴,有谁忍心去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我守着窗,独自一人,一个人怎么才能熬到天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细雨敲打着梧桐,此正是黄昏,一点一滴落着。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种场景,这种“愁”又怎是一句话能说得清的呢? 英译:

纪念白求恩

1939年11月12日清晨5时20分,诺尔曼·白求恩同志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世界反法西斯的正义斗争,献出了他宝贵的生命。毛泽东得知白求恩牺牲的消息后,非常悲痛,同年12月1日在延安各界追悼白求恩的大会上,他亲笔写了挽词:“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国际精神,学习他的牺牲精神,责任心与工作热忱。”12月21日,毛泽东同志又亲笔写下了著名的《纪念白求恩》一文,号召中国人民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 1939年11月12日清晨5时20分,诺尔曼·白求恩同志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世界反法西斯的正义斗争,献出了他宝贵的生命。 毛泽东得知白求恩牺牲的消息后,非常悲痛,同年12月1日在延安各界追悼白求恩的大会上,他亲笔写了挽词:“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国际精神,学习他的牺牲精神,责任心与工作热忱。”12月21日,毛泽东同志又亲笔写下了著名的《纪念白求恩》一文,号召中国人民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 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36~1976),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主席(194 3~1945)和中央委员会主席(1945~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49~195 4)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54 ~1959)。 亨利·诺尔曼·白求恩(dr. henry norman bethune)是加拿大共产党党员、国际著名的外科医生。为了帮助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于1938年初不远万里,突破重重阻挠,来到延安,同年6月进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带领流动医疗队活跃在山西、河北两省。他总是不顾危险,亲临前线,就地施行医疗手术,从而大大减少了伤病员的死亡,挽救了许多战士的生命。同时他还帮助方兆元等八路军医护人员提高医疗水平,为部队培养了一批合格的医护工作者。他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的热忱,从而赢得了根据地的干部、战士和老乡的尊敬和爱戴。在共同的战斗中,白求恩也对八路军和根据地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一次手术中,他的手指不慎被割破而遭感染,抢救无效,于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唐县黄石口村逝世。

》姜夔词作鉴赏

》姜夔词作鉴赏 ●湘月姜夔长溪杨声伯典长沙楫棹,居濒湘江,窗间所见,如燕公、郭熙画图,卧起幽适。丙午七月既望,声伯约予与赵景鲁、景望、萧和父、裕父、时父、恭父,大舟浮湘,放乎中流,山水空寒,烟月交映,凄然其为秋也。坐客皆小冠綀服,或弹琴,或浩歌,或自酌,或援笔搜句。予度此曲,即念奴娇之鬲指声也,于双调中吹之。鬲指亦谓之过腔,见晁无咎集。凡能吹竹者,便能过腔也。五湖旧约,问经年底事,长负清景?暝入西山,渐唤我,一叶夷犹乘兴。倦网都收,归禽时度,月上汀洲冷。中流容与,画桡不点清镜。谁解唤起湘灵,烟鬟雾鬓,理哀弦鸿阵。玉麈谈玄,叹坐客、多少风流名胜。暗柳萧萧,飞星冉冉,夜久知秋信。鲈鱼应好,旧家乐事谁省。姜夔词作鉴赏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7月16日,酷暑方消,夜晚月光明亮,作者的好友,当时在长沙任职的长溪人杨声伯邀请他与家人一同泛舟游江。游玩中,大家畅所欲言,十分开心,尽兴,尽兴之余,作者便萌发了填一词的念头,于是,迷人的湘江月夜景色就被生动地呈现于读者面前。上片用一问句开头。到太湖揽胜,早有所约,却一直未能成行,是什么给耽误了呢?词人为自己长年奔波劳碌,无暇亲近山川胜景而感到悔恨,反衬出这次出游的难能可贵,和作者对这次出游的重视,因而兴致勃勃。接着触景生情写出游经过和江上风物。夕阳西下,暮色苍茫,游伴们相互招呼着坐上一艘大船,乘兴打桨,从从容容向江心驶去。此时,劳碌了一天的渔民都收网回家歇息去了,只有归鸟不时掠过水面。月亮露出笑脸后,四周便万籁俱寂了。岸边

的沙汀和江心的小洲在烟月辉映下静静地躺着,显得格外幽冷。船到中流,但见四周水平如镜,一片空明,真是美极静极。大家情不自禁地停止划桨,让船儿慢悠悠地随水漂行,唯恐损坏这美的画面和静的氛围。画桡不点清镜一句,以虚写实,情景相生,成功地勾画出那种特有的优美环境和恬适的心境。下片从想象入手。换头三句应词序中的或弹琴。从湘江上响起的琴音联想到湘灵鼓瑟的古老传说,于是思绪象脱缰的野马一样奔腾不息:是谁唤起那烟鬟雾鬓的湘灵,在这里理弦奏曲?鸿阵即雁行。筝弦下有承弦之柱,斜列如雁字,可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高,这就是理哀弦鸿阵。作者《解连环》词:小乔妙移筝,雁啼秋水,即此。琴、瑟、筝,同是弦乐器,湘灵亦出于想象,故无妨活用,令其弹筝了。下边收回现境,说座中游客都是当今的风流名士,也是大可令人赞叹的赏心乐事,坐客们挥动着玉柄的麈尾拂尘或高谈阔论,或弹琴,或浩歌,或自酌,或援笔搜句,这是多么美好的一场聚会呵!下边由近而远,把笔触再伸向自然界。夜色渐浓,岸边的柳树丛被凉风吹得瑟瑟作响,遥挂在蓝天上的星星曳着长长的尾巴向下坠落。这秋的信息最易引发人怀念故土的情思。结尾说自己也象晋代的张翰那样见秋风起而思吴中鲈鱼之美一样,深深地怀念着旧家乐事。隐隐约约透露出怀旧情思。这首词通篇记游写景,象是一幅长长的画图。画图上的景物,不论是山是水,是鸟是树,是月是星,是游船还是渔网,都在摇曳着融成一片,笼罩在清冷的辉光里,显得淡雅而又有些朦胧,结尾处的怀旧情思尤为朦胧。总的来说,这首词是作者通过写月夜泛舟湘江,来抒发自己的感想。王国维说姜夔写景的

《纪念白求恩》读书笔记

《纪念白求恩》读书笔记 第一篇: 白求恩是加拿大著名的外科医生,他放弃安逸的生活,不远万里地率医疗队于1938年初来到中国抗日前线,以其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和精湛的医疗技术,满腔热情地为中国人民服务,支持中国人民的正义事业。白求恩大夫不幸以身殉职后,毛泽东同志于1939年12月发表了《纪念白求恩》一文,号召全党同志学习白求恩。白求恩的精神就是无私的奉献精神、忘我的牺牲精神、无畏的拼搏精神。他对人民充满深厚的爱,对工作充满极大的热忱,白求恩的精神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它曾激励一代人无私无畏地投身艰苦桌绝的革命斗争,在我们满怀豪情地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白求恩的精神仍是鼓舞我们敬业奉献的强大精神力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途上,涌现出了孔繁森、杨东海、骆武才等一大批新时期的英雄楷模,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白求恩精神的延续,看到了白求恩精神的发杨光大。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也有一些人经不住考验,抵不住灯红酒绿的诱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错位,淡漠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成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俘虏,成了时代的落伍者。这使我想起了一句名言:“有些人活着,却

已经死了;有些人死了,却仍然活着。” 人为什么活着?为谁活着?怎样活着?归根到底是由世界观决定的。有不同的世界观,就会有不同的人生观,不同的价值观。党的xx大提出了面向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指出,要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新的历时条件下,怎样实现党的这个建设总目标,xx同志强调“三个代表”,为我们进一步指明了努力的方向;而要做到“三个代表”,这对共产党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是摆在我们面前十分重要、十分紧迫和艰巨的任务。 在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孔繁森、杨东海、骆武才等一大批新时期的楷模已经用他们的行动作了明确的回答,这就是:作为一名党员和党的干部要时刻牢记党的宗旨,讲党性、讲理想、在大是大非面前,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道德上的纯洁性,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权利,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声声慢原文及翻译赏析

声声慢原文及翻译赏析 《声声慢》此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词人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下面是关于声声慢原文及翻译赏析的内容,欢迎阅读! 声声慢——[宋]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注释】 《声声慢》:词牌名,又名《胜胜慢》。有平韵仄韵二体,本篇是仄韵体。 寻寻觅觅:若有所失,想把它寻找回来而不可得的心理状态。形容内心空虚,心神无主的样子。寻,寻思。觅,搜索。 冷冷清清:既是指环境的冷清,也指心情的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描绘内心孤独痛苦的感觉。凄凄,凄苦

寒冷悲伤的样子。惨惨,悲惨,内心忧郁的状态。语出《诗经·小雅·正月》:“忧心惨惨,念国之为虚。”戚戚,忧愁,心有所动的样子。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于我心有戚戚焉。”形容心情极度忧伤。 乍暖还寒时候:指深秋天气变化无常,由暖而变寒,忽暖忽寒。语出张先《青门引》“乍暖还清冷。”乍,刚,初。还,旋即。 最难将息:很难调养自己。将息,休养,调理。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正无限伤心的时候,偏偏又认出它们是我旧时相识。此句是见景生情,回忆早年寄给丈夫的《一剪梅》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子来时,月门西楼。”因此这里称雁为旧时相识。 憔悴损:枯萎凋零。 如今有谁堪摘:如今有谁还会有兴致采摘呢 独自怎生得黑:独自一人,怎么才能挨到天黑呢怎生,怎么。黑,天黑。 梧桐更兼细雨:再加上细雨打到梧桐树叶上。暗用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 这次第:这种情况,或这般光景(宋时的口语)。次地,有一系列、一连串的意思。 怎一个愁字了得:怎能是一个愁字概括的了得呢! 【翻译】

古代诗歌赏析姜夔《念奴娇毁舍后作》阅读练习及答案教学文案

古代诗歌赏析姜夔《念奴娇毁舍后作》阅读练习及答案

精品资料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2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1—13题。(共12分) 念奴娇·毁舍后作【1】 姜夔 昔游未远,记湘皋闻瑟,澧浦捐褋。因觅孤山林处士【2】,来踏梅根残雪。獠女供花,伧儿行酒,卧看青门辙。一丘【3】吾老,可怜情事空切。 曾见海作桑田,仙人云表,笑汝真痴绝。说与依依王谢燕,应有凉风时 节。越只青山,吴惟芳草,万古皆沈灭。绕枝三匝,白头歌尽明月。 注释:【1】姜夔杭州的住宅因遭火灾被毁。【2】林处士:北宋诗人林 逋,隐居西湖孤山,种梅养鹤,终生不仕。【3】一丘:指隐居。 11.下列对本词上阕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 .作者曾客游湘中,在湘水边听瑟,澧水边捐褋,这样的记忆仿佛还并不遥远。 B .寓居杭州时,作者曾到西湖孤山寻访林逋隐居的胜迹,足踏残雪,赏梅寄情。 C .面对丑女供花,粗仆斟酒的简单贫寒生活,作者只能无奈地卧看青门外车辙。 D .作者本想在其住所隐居终老,不料此时却意外遭火毁舍,使美好的愿望落空。 12.对本词下阕典故的运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前三句,借仙人口吻,以沧海桑田的自然规律劝慰自己不必对毁舍一事过分执着。 B .四五句,以在王谢堂前留恋的燕子期待秋风不忍离去,劝慰自己看淡眼前的苦恼。 C .六至八句,以春秋吴越争霸之地只剩青山芳草,劝慰自己要珍惜当下的平静生活。 D .最后两句,以曹操《短歌行》中乌鹊绕树、择枝而栖,劝慰自己要继续寻找明主。 13.词学宗师夏承焘先生对姜夔词的艺术特色有这样的评论:“白石在婉约和豪 放两派之外,另树‘清刚’一帜。”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并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6分) 14.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共8分) ①三国英雄人物常常是诗人借以抒发情怀的对象。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表达了江山依旧,英雄早已不在的怅惘,杜甫《蜀相》“ , ”,抒发了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苏轼《赤壁赋》“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 ”,借曹操这样的英雄也只是一时显赫,感叹人生短促无常。 ②高考结束,你在班级毕业留言册上写下古诗“ , ”,劝慰同窗无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纪念白求恩》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纪念白求恩》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一、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代表作品有:《沁园春·长沙》《清平乐·蒋桂战争》《采桑子·重阳》《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沁园春·雪》《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水调歌头·游泳》《卜算子·咏梅》等。 二、故事背景 白求恩(1889-1939),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胸外科医师。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支援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率领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来到中国,于1938年春上到达延安,不久转赴晋察冀边区工作。他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以精湛的医疗技术,为中国的抗日军民服务,并培养了大批医务干部,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后因抢救伤员感染中毒,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唐县逝世。白求恩逝世一个多月后的12月21日,毛泽东同志写下了《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 三、理解词义 派遣:以赋予或给予正式证件或授权的证明文件的方式委派。 殉职:为公务而牺牲生命。 动机:促使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念头。 狭隘:心胸、气量、见识等不宽广。 极端:事物发展所达顶点。 热忱:热情。 冷清:冷落寂寞;冷静而凄凉。 纯粹:不掺杂其它成分的;无掺合物的;不含添加、替代或异质物质的。 佩服:对某人或某事发自内心的敬仰和崇拜。 高明:见解独到不同凡人,或技艺高超。

鄙薄:鄙视菲薄,轻视。 出路:能够向前发展的途径;摆脱逆境的门路,前途。 拈轻怕重:指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 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毫不关心。 麻木不仁:本义是肢体麻木,没有感觉。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这里指缺乏热情,对集体和人民的利益不关心。 精益求精:好了还求更好。 见异思迁:看到别的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这指不安心工作,事业心不强。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①段):简述白求恩来中国的经历,赞扬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部分(第②段):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第三部分(第③段):赞扬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四部分(第④段):表达对白求恩的悼念之情,再次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五、问题归纳 1.文章开头从介绍白求恩的生平事迹有什么作用? 首先,这篇议论文是为纪念白求恩而写,当时白求恩同志在晋察冀敌后根据地和游击区工作,很多人还不知道他,所以有必要先作介绍;其次,用高度概括的语言交代白求恩来华帮助中国抗日的经过,可以使下文的议论有坚实的依据,增强说理的效果;再次,由简介主要事迹引发下文的议论,符合先感性后理性的认识规律,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 2. 第二段中两个“极端”有什么好处? 两个“极端”强调了白求恩对工作的负责和对同志对人民的热忱达到了极点,加深了人们对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的认识,表明了作者对这种精神的高度赞扬。 3.第二段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对比论证,将白求恩同志与“不少的人”相比较。这样一比较,一正一反,

《声声慢》原文及翻译讲解

《声声慢》原文及翻译讲解 作品原文 声声慢 寻寻觅觅⑴,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⑵。乍暖还寒时候⑶,最难将息⑷。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⑸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⑹,如今有谁堪摘⑺守着窗儿独自⑻,怎生得黑⑼梧桐更兼细雨⑽,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⑾,怎一个愁字了得⑿! 词句注释 ⑴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⑵凄凄惨惨戚戚:忧愁苦闷的样子。 ⑶乍暖还寒:指秋天的天气,忽然变暖,又转寒冷。 ⑷将息:调养休息,保养安宁,养息适应。 ⑸怎敌他:对付,抵挡。 ⑹损:表示程度极高。 ⑺堪摘:可摘。 ⑻着:亦写作“着”。 ⑼怎生:怎样的。生:语助词。 ⑽梧桐更兼细雨:暗用《》“秋雨梧桐叶落时”诗意。 ⑾这次第:这光景、这情形。 ⑿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3-6] 白话译文 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保养休息。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风急袭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旧日的相识。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冷清清地守着窗子,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还是点点滴滴。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 文学赏析 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此词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就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

《忆王孙》姜夔词作鉴赏

《忆王孙》姜夔词作鉴赏 【作品介绍】 《忆王孙;冷红叶叶下塘秋》是南宋著名词人姜夔的作品。此词写秋日登彭氏小楼,伤飘泊、怀远人。这首词的妙处在于将身世之感与怀人之思打并在一处,因而显得蕴藉含蓄,别绕风致。 【原文】 忆王孙① 冷红叶叶下塘秋,长与行云共一舟。零落江南不自由。两绸缪,料得吟鸾夜夜愁。 【注释】 ①忆王孙:词牌名。或名《念王孙》。此调创自李重元,取词句“萋萋芳草忆王孙”末三字为调名。 【赏析】 这首词题下有序云:“鄱阳彭氏小楼作。”鄱阳,即今江西波阳县,是词人的故乡。彭氏为宋代鄱阳世族,神宗时彭汝砺官至宝文阁直学

士,家声颇为显赫。此词写秋日登彭氏小楼,伤飘泊、怀远人是这首小词的主题。起句以写景引起,并点明节序。冷红,盖指枫叶。霜后的枫叶一片绯红,在肃杀的秋风中,正一叶一叶飘落到秋塘中去。白石词多用“冷”字,如《扬州慢》“波心荡,冷月无声”,《踏莎行》“淮南皓月冷千山”,《念奴娇》“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暗香》“香冷入瑶席”,而且往往以通感的形式出现,将自己凄凉的身世之感移情到几个创造的意象中。用“冷红”形容飘散的枫叶,顿觉凄冷的气氛笼罩全词。古代文人伤时悲秋,见秋风落叶,或怀念故土,或忧伤身世,并不稀见。不过,次句“长与行云共一舟”,句法颇为新颖。行云,常用来比喻飘泊江湖的游子。如曹植《王仲宣诔》:“行云徘徊,游鱼失浪。”张协《杂诗》:“流波恋旧浦,行云思故山。”姜夔一生未仕,四处飘泊,行踪不定,用“行云”来象征其身世,很为恰切。这里他不直说身如行云,而偏说“长与行云共一舟”,这就不落俗套。词人浪迹江湖,居无定所,乘舟走到哪里,天上的行云也仿佛跟到哪里,这难道不是与行云“共一舟”么?以上两句,泛写登楼所见所感,不仅切合当时所处的环境,其创意出奇之处,也透露出白石词“气体超妙”(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张炎《词源》)的特色。下一句承上意,具体点明所处之地。不自由,即不由自主。白石一生未仕,布衣终身,穷愁潦倒的知识分子为生计所迫,以请客身份或寄人篱下,或因人远游,辗转风尘,哪有安身立命之地?“不自由”,看似浅淡,却道出了飘泊江湖的无穷酸辛。游子在孤独落寞之际,总要想起知心体贴自己的故旧或亲人,结

《纪念白求恩》

《纪念白求恩》 教学建议: 《纪念白求恩》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毛泽东同志为悼念白求恩大夫而作的。本文记叙了白求恩同志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不幸以身殉职的感人事迹,高度评价了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同志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号召大家都要向白求恩同志学习。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的纪念文章,观点鲜明,因此,教学的重点是学习夹叙夹议的写法,体会对比的作用以及白求恩无私奉献的共产主义精神。难点是如何培养学生这种无私奉献的共产主义精神。 (1)课文中所反映的白求恩的事迹及抗战的背景都离学生生活较远。因此,如何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感受,是教学中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跟学生讲一些白求恩生活中的故事,而不是泛泛介绍他的经历,以使学生感受白求恩身上所具有的人格力量、信仰力量。当学生真正理解了白求恩,再来学习这篇文章,态度上会更虔诚,而且他们有了感性的认识,理解上也会更容易。 (2)课文中有许多政治术语,有些需要做点儿解释,比如“国际主义”,但不要陷入术语的纠缠,不要在课堂上牵扯太多精力;有些则不需要特别解释,如“共产主义”“民族主义”“列宁主义”等。 (3)这篇文章提供了准确、精密、简明、生动的语言范例,词语运用丰富准确,生动形象;句式整齐有力,且富于变化。有些句子应该特别指出,让学生理解它们在表达思想上的作用;有些可以布置训练,使他们学会模仿运用。 第一课时 一、学情分析 《纪念白求恩》是毛泽东为悼念白求恩而作的一篇悼念性质的议论文。全文由三个分论点得出中心论点:“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通过中心论点的论证,高度赞扬了白求恩的精神并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精神的必要性。七年级的学生对于议论文的文体常识了解不多,对于相关文体知识比如论证方法等难以把握。学习本文要重点引导,同时让学生受到人生观价值观

《长亭怨慢》姜夔词作鉴赏

《长亭怨慢》姜夔词作鉴赏 ●长亭怨慢姜夔予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阕多不同。桓大司马云: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此语予深爱之。渐吹尽、枝头香絮,是处人家,绿深门户。远浦萦回,暮帆零乱向何许?阅人多矣,谁得似长亭树。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日暮,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环分付。第一是早早归来,怕红萼无人为主。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姜夔词作鉴赏姜夔二十三岁时,曾游安徽合肥,与此地的歌女姊妹二人相识,时日一长,往来酬唱,情投意合。无奈客子行色匆匆,终有一别。后来,作者屡次到合肥与二女相会,情意愈浓。光宗绍熙二年,作者再次来到合肥,但不久就离去了,这首词大概作于离去之时,以寄托对二女的无尽眷念之情。题序中所谓桓大司马指桓温。而题序中所引昔年种柳以下六句,均出庾信《枯树赋》,按此词是惜别言情之作,而题序中只言柳树,一来合肥的街巷都种柳树,因此作者写的有关合肥的情词,多借柳树发感。二来作者故意为之,以掩饰其孤寂之怀。上半阕是咏柳。开头说,春已深,柳絮吹尽,柳阴浓绿。这正是合肥巷陌情况。远浦二句点出行人乘船离去。阅人数句又回到说柳。长亭(古人送别之地)边,离人黯然销魂,而柳则无动于衷,依然青青如此。暗用李长吉诗天若有情天亦老句意,以柳之无情反衬自己惜别的深情。这半阕词用笔不即不离,写合肥,写离去,写惜别,而表面上却都是以柳贯串,借做衬托。下半阕是写自己与情侣离别后的恋慕之情。日暮三句写离开合肥后依

恋不舍。唐欧阳詹在太原与一妓女相恋,别时有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之句。望高城不见即用此事,正切合思念情侣之意。韦郎二句用唐韦皋事。韦皋游江夏,与女子玉箫有情,别时留玉指环,约定数年后来娶。后来诺言成空,玉箫绝食而死(《云溪友议》卷中《玉箫记》条)。这两句是说,当临别时,自己向情侣表示,不会象韦皋那样忘得玉环分付,自己必将重来的。下边第一两句是情侣叮嘱之辞。她还是不放心,要姜夔早早归来,否则怕红萼无人为主。因为歌女社会地位低下,是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其情甚笃,其辞甚哀。算空有二句以离愁难剪作结。这半阕词写自己惜别之情,情侣属望之意,凄怆缠绵。陈廷焯评此词云:哀怨无端,无中生有,海枯石烂之情。(《词则。大雅集》卷三)可谓的评。姜夔少时学诗取法黄庭坚,后来弃去,自成一家,但是他将江西诗派作诗之艺术手法运用于词中生新瘦硬,自成一家。男女相悦,伤离怨别,本是唐宋词中常见的内容,但是姜夔所作的情词则与众不同。他屏除秾丽,着笔淡雅,不多写正面,而借物寄兴(如梅、柳),旁敲侧击,有迴环宕折之妙。它不同于温、韦,不同于晏、欧,也不同于小山、淮海,这是极值得玩味的。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纪念白求恩》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纪念白求恩》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读:本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纪念白求恩》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 课文 (一九三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列宁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要拥护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无产阶级要拥护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世界革命才能胜利。白求恩同志是实践了这一条列宁主义路线的。我们中国共产党员也要实践这一条路线。我们要和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要和日本的、英国的、美国的、德国的、意大利的以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才能*帝国主义,解放我们的民族和人民,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

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白求恩同志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技术精益求精的崇高的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 2.学会归纳各段内容要点。 3.理解文中的对比手法及其作用。 4.本文句式整齐,节奏明快有力,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的说理力量。 【教学重点】

声声慢原文及译文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A WEARY SONG TO A SLOW SAD TUNE Search.Search.Seek.Seek. Cold.Cold.Clear.Clear. Sorrow.Sorrow.Pain.Pain. Hot flashes.Sudden chills. Stabbing pains.Slow agonies. I drink two cups,then three bowls, Of clear wine until I can't Stand up against a gust of wind. Wild geese fly over head. They wrench my heart. They were our friends in the old days. Gold chrysanthemums litter The ground,pile up,faded,dead. This season I could not bear To pick them.All alone, Motionless at my window. I watch the gathering shadows. Fine rain sifts through the wu t'ung trees, And drips,drop by drop,through the dusk. What can I ever do now? How can I drive off this word一Hopelessness? ——Translated by Kenneth Rexroth GRIEF BEYOND BELIEF Tune:"SLOW一SLOW SONG" I look for what I miss, I know not what it is. I feel so sad,so drear, So lonely,without cheer. How hard is it To keep me fit In this lingering cold! Hardly warmed up By cup on cup Of wind so dry, Oh,how could I Endure at dusk the drift Of wind so swift? It breaks my heart,alas! To see the wild geese pass, For they are my acquaintances of old. The ground is covered with yellow flowers Faded and fallen in showers. Who will pick them up now? Sitting alone at the window,how Could I but quicken The pace of darkness that won't thicken? On plane's broad leaves a fine rain drizzles At twilight grizzles. Oh,what can I do with a grief Beyond belief! ——Translated by Xu Yuanchong

浣溪沙姜夔词作鉴赏

浣溪沙姜夔词作鉴赏 浣溪沙
姜夔 予女须家沔之山阳,左白湖,右云梦,春水方生,浸数千里,冬寒沙露,衰 草入云。丙午之秋,予与安甥或荡舟采菱,或举火罝兔,或观鱼下;山行野吟, 自适其适;凭虚怅望,因赋是阕。 著酒行行满袂风。 草枯霜鹘落晴空。 销魂都在夕阳中。 恨入四弦人欲老,梦寻千驿意难通。 当时何似莫匆匆。 【词作鉴赏】 白石此词作于三十二岁, 是怀念合肥情侣最早的作品之一。 白石与其相识于 合肥赤兰桥,那里春则杨柳依依,冬则梅雪溶溶,他们都妙解音律,白石作词, 伊人歌之,其乐陶陶,不啻神仙眷属矣。可是造物弄人,天妒馨香,白石与爱侣 最终分袂, 这成为白石一生情结所系。 白石与合肥女子最后之别在三十七岁那年。 然而,似乎在最后一别之前许久,白石就已预感到爱情的悲剧性质,以致其怀人 之作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沉痛深哀的悲剧气氛。 词前有序。序前半篇写山阳之壮观。女须同女媭,指姐姐,白石幼年即住在 姐姐家, 在汉阳之山阳村, 太白湖、 云梦泽 (代指湖泊群) 环抱左右。 春水生时, 连几千里。 冬寒水退, 荒草接天。 后半篇写游赏之快乐。 丙午即淳熙十三年 (1186) , 这年秋天,词人与外甥(名安)昼则荡舟采菱,夜则举火捕兔(罝,捕兔网), 有时则观看捕鱼(竹木制的栅栏,用来断水取鱼)。山行野吟,真似自得其乐。 然而,末尾笔调突转:凭虚怅望,因赋是阕。原来,游赏之乐竟丝毫不能弥补词 人悲伤的心灵。序末正是词篇的引子。 著酒行行满袂风。起句写自己带了酒意在原野上奔走,秋风满怀,便觉天地 之寥廓。草枯霜鹘落晴空,举目清秋,恙草接天但见一只苍鹰从晴空中直飞落在 一望无际的原野上。此二句极写天地之高旷,便见出词人之凭虚怅望。于是由景 生情, 写出下句: 销魂都在夕阳中。 歇拍极精辟, 将情与景、 人与宇宙融为一境。 境界随夕阳之无极而无限展开, 忧伤亦随夕阳之无极而生生无已。 有夕阳处有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