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马说教案新人教版

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马说教案新人教版

(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祗、骈、石、槽枥、食马者、见(现)

2. 掌握下列字词的含义或用法:策临祗其食骈。

3. 朗读课文,练习句读和语气。

4. 利用工具书结合课文注释解释全文。

5. 根据提供的背景材料分析作者的写作目的。

(二) 情感目标:

探讨如何才能避免千里马的悲剧重演,从而影响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三) 教学重点: 1. 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意,并背诵课文。

2. 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之情,正确认识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

(四)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主题;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清课文的行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 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师: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

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

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 抬起头来 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 解题

师:有谁愿意为大家解释一下课题呢?

生:我认为“说”是古代的一种文种,作者在文中借马来表明个人观点的。

师:能举出例子吗?

生:《爱莲说》中周敦颐就是借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娇”来表达洁身自好,不 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兴趣。

师:不错,“说”作为古代文体具有这一个特质,往往借某物来抒发感情阐述观点。可抒情 可议论。《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 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 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 的问题”。

(三)指名试读课文,教师订正字音和句读方面的错误。

(1)一食 /或/ 尽粟/一石。

23马说

并要求掌握下面的字音和句读。 出示多媒体镜头一:

1. 注意的字音:

祗(zh 1)

石(d cn )

食(s i )马者

2. 句读: 骈(pi 岔) 槽枥(c co l i ) 见(现)(xi cn )

(2)且/ 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四)质疑互解,以学代教。师:本文短小精悍,文意并不深奥。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读课文,并大胆提出疑难问题,争取小组内探究解决,有困难的地方圈点标记,全班共同交流探究。生:小组讨论探究后,再读课文,投影展示重点词句来整体把握。

(教学设想:“对号入座”式的逐句翻译必然导致句意的支离破碎。只要学生掌握重点字词含意能疏通大意即可,而教师的串讲,势必让学生笼统而听,重点难以突出,而学生互相质疑、解答,教师辅助指导则能较有效的避免这一点。)

(五)读中感悟,以读促讲。师:请哪位同学来说一说文章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生:一匹千里马被埋没的故事。师:哪些句子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呢?生:柢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师:千里马被埋没了可悲可叹,我们在读时该怎样表现呢?有谁愿意来读一读?生:应用低沉的语调来读,语速稍慢,读出惋惜之情。(试读)师:惋惜是改变不了千里马的命运的,我们应该去找到扼杀千里马的真正凶手,阻止悲剧的发生,谁能告诉大家罪魁祸首是谁?

生:是食马者。

师:何以见得?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食也” 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完全在于食马者的不知马。

师:看来,将千里马推向平庸引向死亡的就是食马者,是他的无知愚蠢葬送了千里马,对此韩愈表达了他强烈的谴责,是哪一句呢?

生: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师:该怎么读?生:句音要重,语调上扬,读出愤慨之情(试读)师:读得好极了,感情把握得很到位。食马者是无知的愚蠢的,更是荒唐可笑的,“不知马” 却要以知马者自居,还要拿着马鞭站在千里马的面前宣称天下无马。难怪韩愈要大喊呜呼哀哉,拍案而起为千里马鸣不平,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来聆听朗读录音。

生:(读课文)(教学设想:朗读是对课文音律美、形象美、内涵美等多层面进行欣赏品味的过程,把朗读的主动性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的迸发,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提高。)

师:从常理来说,世界上先有了马这种动物,然后才有人们对马的认识,可为什么作者却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生:因为对千里马来说,情形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是一般地对待它,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特殊前提了,所以没有识马者,就没有千里马。

师: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韩愈写《马说》呢?是目睹了千里马的遭遇有感而发还是另有所指呢?

生:看来韩愈和千里马有一样的遭遇,文中的千里马就是韩愈。生:不单指韩愈,还指象他一样有才能而得不到任用的人才。

师:伯乐和食马者又分别指谁呢?生:伯乐指识人才的人,食马者指没有任用他的统治者。

师:是的,韩愈将自己怀才不遇的无奈和对食马者的愤慨在文中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他将马尽千里之能的渴望寄托在了伯乐的身上。请几位同学概括说一下你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生: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因为世上没有伯乐才使千里

马陷于了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

遇的心情。

生:读了本文,我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以前我总感到现在的社

会竞争压力大,但今天我知道了,只有置身于充满竞争的社会中才能不断磨炼自己,使自己

成为建设国家的有用之才。

师:看来我们的同学开始关注到了现实社会。我们来讨论一下,如果你是千里马,在当今这

个社会你会怎么做?

生:我不会坐等伯乐来发现自己,而是会积极地表现自己,并且选择合适的时机去表现,在时机未到时要蓄势待发,积累资本

生:不错,现在社会上有很多展示自我的机会,比如《超级女生》《绝对挑战》《我要红》等

等各种各样的电视栏目都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舞台,关键在于我们自己是否有实力,有勇气。

师:大家的发言很精彩。的确,在封建社会竞争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韩愈只能将出仕的机

会维系在伯乐身上。庆幸的是,我们则不同,社会为我们铺设了一个大舞台等待我们去施展,只要我们每一个人要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立足现在充实自我,抓住时机表现自我,相

信大家都可以成为一匹真正的千里马。

(六)拓展延伸,启发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你如何评价?

3.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课后与同学交流。

韩愈以良马喻人才,写自己知遇之难,是因为它生不逢时,我们有幸生长于新时代,能够

人尽其才,那么我希望大家能够发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豪言,天马行空任我行的壮

语。同学们,莫愁前路无知己,我相信只要大家努力,若干年以后,你们一定会站在我面前自豪地说:天下谁人不识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