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次工业革命》复习课教学设计

《三次工业革命》复习课教学设计

《三次工业革命》复习课教学设计
《三次工业革命》复习课教学设计

《三次工业革命》复习课教学设计

【内容分析】

三次工业革命是历年中考命题的重要考点,主要题型包括选择题、读图题、材料题等,因此平时务必重视对该专题内容的复习和强化练习。三次工业革命分别涉及到九年级上册17、18课,九年级下册20课,课程内容跨度较大、内容多,又易混淆,学起来有一定难度。而且与中国史相联系较多,时间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现在,到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近现代史。

【复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练掌握三次工业革命的时间、开始国家、标志、重大发明,时代特征等;

2.理解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对社会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3.认识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过程与方法:

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比较、分析和概括。感受到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改变,联系实际感知历史,提高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科技发展中应注重可持续发展,趋利避害。让学生感受到科技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促进作用,由此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积极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成就。

2.难点: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教学过程】

棉花加工量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这次工业革命最先发生于什么行业?促进该行业飞速发展的原【看图总结交通工具的变化】

师:同学们第一轮的表现就非常棒!

师:在爱迪生的那个墓碑山,有这么一段话,就是当他

总结: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问题3.如何减少科技的负面影响?

(1)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2)合理利用科学技术,将科

技用于造福人类;(3)加强科技的安全性

过渡:科学技术本身没有价值取向,科技本身要靠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用文明史观和全球史

观,以人文精神为制约,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使

总结:

(1)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

总结:

(1)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辛丑条约》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人民掀起救亡图存运动。如:维新变法、义和团

(1)交通工具名称(蒸汽机车蒸汽轮船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进行实验,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 塑料梳子、碎纸屑、泡沫、吸管、静电章鱼、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实验一:体验静电现象,认识电荷 1.小组实验:用摩擦过的实验器材,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2.电荷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 二、电荷性质 1.实验二:两个带电物体相接触 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

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正电荷、负电荷 同一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第二课最美妖精优秀教学设计

第二课最美妖精 【教学目标】 i?上要通过对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的品读,试着读?孙悟空、唐僧、猪八戒这三个人物的内心,从而读懂这个团队。 2?整本书阅读的策略之一:连结法。 【前置学习】 阅读《西游记》第27回、31回节选部分 【教学环节】 一.问题激趣 i.你知道在西行路上对取经师徒构成威胁或与其直接发生关系和冲突的女妖精共有多少个(伙)吗? 尸魔口骨妇人(二十七回);金角大王的母亲九尾狐(三十四回);毒敌山琵琶洞蝎子精(五十五回);灵感大王的义妹斑衣鍛婆(四十八回);牛魔王之妻铁扇公主罗刹女、牛魔王之茨玉面公i(五十九回);荆棘岭树精杏仙(六十四回);盘丝洞七个蜘蛛精(七十二回);比丘国美后白面狐狸(七十八回);陷空山无底洞金鼻口毛老鼠精(八十回);天竺国假公主玉兔精(九十五回)。 有人曾经统计过男女妖精的结局对比:《西游记》中33个男妖死亡13个,死亡率接近40%;女妖17个死亡24个,女妖死亡率则达到了82%之高】 2?你觉得哪个女妖可以称得上是《西游记》中的“最美妖精” ?为什么? A牛魔王之妾玉面公主B天竺国假公主玉兔精 C盘丝洞七个蜘蛛精D丿」魔白骨妇人 【选D白骨精除了具有其他儿个女妖的美貌外,她还有其他儿个不具备的特点或作用。】二、读出白骨精的美貌 (一)请在第27回中找出葺接捕写门骨精美貌的语句。请想象一下她的样子,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给大家听。 “那女子生得:冰肌藏玉骨,衫领錄酥胸。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月样容仪俏,天然性格清。体似燕藏柳,声如莺唏林。半放海棠笼晓日,才开芍药弄春晴。” 教师备用:作者从外貌、肌肤、身材这儿个方面来描写女妖,把女妖写得很美, 中国古代对美女的描写也不过是从这儿个方面来写。《西游记》中女妖外表的美是无可比拟的,作者在塑造这众多女妖的美貌时显然是别具匠心,同样也应和了曹植《美女篇》中“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描写女人美丽即为妖艳的说法。既为女妖,那也就少不了妖艳了。 (二)请在第27回中找出间爰刼白骨精美貌的语句,并简要解释。 1?呆子就动了凡心,忍不住胡言乱语,叫道:”女菩萨,往那里去?手里提着是甚么东西?”2?八戒闻言,满心欢喜,急抽身,就跑了个猪颠风,报与三藏道:”师父!吉人自有天报!师艾饿了,教师兄去化斋,那猴子不知那里摘桃儿耍子去了。桃子吃多了,也有些嘈人,又有些下坠。你看那不是个斋僧的来了?”(说师兄的坏话了) 3?行者道:”师父,我知道你了,你见他那等容貌,必然动了凡心。若果有此意,

整式的除法教学设计

整式的除法教学设计 关于整式的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经历探索整式除法运算法则的过程,会进行简单的整式除法运算(只要求单项式除以单项式,并且结果都是整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集体协作的能力. ②理解整式除法的算理,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整式除法的运算法则及其运用. 难点:整式除法的运算法则的推导和理解,尤其是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 教学准备 卡片及多媒体课件. 情境引入 教科书第161页问题:木星的质量约为1.901024吨,地球的质量约为5.981021吨,你知道木星的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多少倍吗? 重点研究算式(1.901024)(5.981021)怎样进行计算,目的是给出下面两个单项式相除的模型. 注:教科书从实际问题引入单项式的除法运算,学生在探索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将自然地体会到学习单项式的除法运算的必要性,了解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同时再次经历感受较大数据的过程.

探究新知 (1)计算(1.901024)(5.981021),说说你计算的根据是什么? (2)你能利用(1)中的方法计算下列各式吗? 8a36x3y12a3b2x33ab2. (3)你能根据(2)说说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吗? 注: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发现系数、同底数幂的底数和指数发生的变化,并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单项式的除法法则的推导,应按从具体到一般的步骤进行.探究活动的安排,是使学生通过对具体的特例的计算,归纳出单项式的除法运算性质,并能运用乘除互逆的关系加以说明,也可类比分数的约分进行.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化归、符号演算等代数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重视算理算法的渗透是新课标所强调的. 归纳法则 单项式相除,把系数与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注:通过总结法则,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养成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想法的数学学习习惯. 例1计算: (1)28x4y27x3y; (2)-5a5b3c15a4b. 首先指明28x4y2与7x3y分别是被除式与除式,在这儿省去了括

《马说》复习课教学设计

《马说》复习课教案 淮北市烈山区宋疃中学王霖 一、复习目标: 知识目标:熟练背诵课文,准确翻译课文并掌握文章内容 能力目标:掌握文言文复习规律,对作品加深理解,提高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认识识别人才的重要 二、教学重点:能背诵并默写课文,掌握字、词、句意,并理解文章内容 三、教学难点: 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理解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做好开放创新题,并认识到把握机遇的重要性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五、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六、教学时间:1课时 七、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导入语: 文言文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走进文言文,我欣赏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我钦佩欧阳修“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的民本思想,我向往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自得,我喜爱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乐观豁达,走进文言文,我们聆听的是古人的心声,感悟的是人生的哲理。正因为古文化的博大精深,文言文在中考语文试卷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文言文阅读都考查什么呢? 2、文言文阅读的考试内容 掌握文学常识理解常见实词在文章中的含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和写作手法 3、师:古往今来写马的文章中,以韩愈的《马说》最为著名。这节课,我们就以《马说》 一课的复习,一起来探讨文言文复习的规律。首先来关注本节课“复习目标” 复习目标: 知识目标:熟练背诵课文,准确翻译课文并掌握文章内容 能力目标:掌握文言文复习规律,对作品加深理解,提高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认识识别人才的重要。 进入正课 (一)要深刻了解作品内容,须先了解作者关于韩愈,你知道多少? 下面我们进入挑战第一关看谁能一马当先 出示课件复习作家作品常识填空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人,唐代文学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世称韩昌黎。简介“说”这种文体。 (二)挑战第二关复习基础知识,注音 (三)挑战第三关背诵全文

静电现象的应用教学设计

静电现象的应用教学设计 《静电现象的应用》是高中物理选修3的内容,是对静电感应的深入研究和具体应用。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静电现象的应用》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静电感应是电学内容的一个难点。在静电感应过程中,电荷如何移动,达到静电平衡状态时,正、负电荷如何分布。这些都是学生所难以掌握的。对于静电场中的导体达到静电平衡状态时,导体内部场强处处为零,带电导体上的静电荷只分布在导体的外表面上。通过采取分组实验与演示实验相结合,实现课堂教学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设计方案】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静电平衡产生原理。 2、知道静电平衡状态的特点。 3、知道导体上的电荷分布。 4、知道尖端放电和静电屏蔽。 过程与方法: 一、通过小组讨论掌握导体达到静电平衡的过程。 二、分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联系生活,知道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

2、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重、难点】 理解导体达到静电平衡状态时的特点。 【教具】 演示:塑料板、装有小鸟的铁鸟笼、电子感应圈、法拉第笼 分组:起电机、金属笼、导线、验电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演示1)静电吸附 生产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很多,比如(静电吸附演示)老师用毛巾擦塑料板,请看,刚才老师用静电吸附展示了我们的课题,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个小实验。 (演示2)电击铁笼中的小鸟实验 这是一个金属笼,笼中有一只小鸟,小鸟落脚的地方都是用金属丝和金属盘制成,是不是都应该是导电的?(是)下面我用高压电去电击小鸟,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小鸟会怎么样?(死掉)是不是我们一起来做一下。 这是一个电子感应圈,它可以产生上万伏的高压,接通电源,请同学们注意观察。 这是高压电,小鸟为什么还能安然无恙?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新课教学: 《板书》一、静电平衡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概括小标题。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教具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草原》这篇文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理解课文,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二、组织自学 按要求自学课文第1小节: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想一想: 草原有什么特点?作者的心情怎样? 3、同桌互相讨论。 4、试着有感情地读读课文。 三、交流点拔 1、挂图: 读了课文,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找出句子读一读。 3、打出投影句子。 4、看图并轻轻读读这些句子,告诉我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草原的? 5、读投影中的句子,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简单说说原因。 6、指名说,体会摹的美和大: ⑴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上了白色的大花。 ①把草原比作无边的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表现了草原的美和大。 ②绿毯绣白花是很美? ③绿毯为什么会像无边的绿毯? ⑵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一望无际全是碧绿的草原,草原确实很大很美,让人联想到无边的绿毯。 ⑶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公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把“小丘”比作“中国画”,给人美的享受。 ②中国画的技法很多,最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用细细的墨线勾勒出事物的轮廓,然后涂上色彩,画法与我们的铅笔淡彩相似;另一种直接用大毛笔醮上水墨或颜料,画出各种图案,这句话告诉我们小丘像哪种中国画? 用书上的句子回答。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教学设计

23马说 1.积累文言词汇,疏通课文大意。 2.理解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寓意,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3.朗读文章,注重朗读语气的把握,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一、导入新课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的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将学习的《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检验预习,梳理文言字词 1.走近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2.背景资料。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他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3.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等。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划分文章层次 1.自读课文,梳理字音。 邪.(yé)骈.死(pián)食.马者(sì)槽枥 ..(cáo lì)

匆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蔡丽娟 教学目标: 1、感悟作者对光阴流逝的无奈、感伤和留恋的情感,并在此基础上有 感情诵读。 2、学习作者采用多种修辞手法将无形的光阴进行有形化,具体化,想 象化的描写方法。 重难点:学习作者采用多种修辞手法将无形的光阴进行有形化,具体化,想象化的描写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校对订正。 挪移、蒸融、徘徊、凝然、遮挽、头涔涔、泪潸潸、赤裸裸、轻轻 悄悄、伶伶俐俐 二、品读感悟,感情诵读。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大自然生生不 息,荣枯交替) 2.指名读第二句,你怎么理解“一去不复返”如果时光可以 倒流,在你的过往人生经历中有那些人那些事你希望可以 “复返” 3.交流说话。 4.练笔: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 ,没有再的时 候。 ,没有再的时 候。

,没有再的时候。 5、填完诗句你内心是何感受联系你内心的感受理解诵读第一自然段。 6、导读:朱自清生活在抗日战争年代,他失去了国家的完整,失去了温暖的家庭团聚,失去健康的身体……越是年长,越是年长,意味着不复返的人和事越来越多,再请你读第一段。 7、你读出了朱自清写下这段话的心情了吗(悲伤、无奈、留恋…….) 8、总结板书:春光多么美好啊,而人的生命确实无情地一去不复返,大自然的荣枯和人的生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无形的时光寄寓与有形的春景这种写法让我们在开篇便感受到作者对时光匆匆的万分感慨。 (二)应用写法,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出示自读提示:应用学习第一自然的方法,划出具体描写光阴的句子,多读几遍,思考:作者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光阴的什么特点,你又从中感悟到什么做好学习批注。 2、交流批注,相机引导,感情诵读。 a)“滴”字写出了人的生命的短暂和渺小。 b)模仿课文句式,你来说说你的生活中还有那些“匆匆”过去的细节。 c)找出描写时光动作的词语,判断如果“时光”是一个人,你觉得会是什 么人为什么 d)感情诵读 e)总结板书。 (三)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出示朱自清的生平资料。 2、自读第四段,联系朱自清的资料,尝试回答朱自清的发问。 3、是啊,越是珍惜时间的人越是觉得时间宝贵,感情诵读。 三、总结本课。 1、根据黑板上的板书,说说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感悟到什么 四、板书设计 2、匆匆 无形(抽象)有形(具体) (光阴的踪迹)

整式的除法 教案

《整式的除法(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七年级学生 2、学科:数学 3、课时:一课时 4、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本内容,并复习有理数的除法合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教师制作课件。 二、教学课题:整式的除法(第一课时)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整式的运算》第九小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除法,同底幂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下节课学习《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和八年级学习分式约分的基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会进行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整式除法运算 ②理解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算理,发展学生有条的思考及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归纳等训练,培养学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整式除法运算 教学难点:单项式除以单项式运算法则的探究过程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的探究式和启发式 课型:新授课 教学流程: 一、回顾与思考 1、忆一忆: 幂的运算性质: a m·a n =a m+n a m÷a n =a m-n (a m)n =a m n (ab)n =a n ·b n 2、口答: (5x)·(2xy2 )(-3mn)·(4n2 ) 3、填空: (2m2n)·( 4n )=8m2n2 →(8m2n2) ÷(2m2n)=4n (-x)·( 2x2 )=-2x3 →(-2x3) ÷(-x)=2x2 4、导入新课:整式的除法1 二、探究新知: 探究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各小组交流讨论) (8m2n2)÷(2m2n)=4n (-2x3) ÷(-x)=2x2 1、学生汇报,教师概括并课件显示: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韩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及“说”文体;掌握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熟读背诵。 方法与过程:强化朗读,整体感知内容;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现状,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当今社会的优越条件,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教学重点: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感知食马者的形象,并理解其含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和讲解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1、切实掌握文言基本知识,夯实文言基础。 2、了解作者及“说”文体;掌握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一、导入新课:“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所企盼的理想境界。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古代封建社会,很多人才常哀叹生不逢时。人才受压制,不能施展自己的报负,甚至被扼杀,是一种经常性的社会悲剧。今天我们来学习韩愈的传世名作《马说》,了解人才被埋没的真正原因。 二、展示目标:(大频幕展示) 三、作者简介:(大频幕展示)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 2、给下列汉字注音:伯乐相马粟衹胼槽枥 3、学生初读课文。 4、指定一生读课文,其他同学纠错。明确读音和句读。 5、翻译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积累词语。 ①积累重点词语:相、食、骈、枥、策、邪 ②掌握一词多义: 策:策之不以其道(鞭打,名词动用) 执策南昌临之(名词,鞭子) 其:安求其能千里也(它) 其真无马邪(通道,表反问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恐怕,表推测语气)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的) 之: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的,助词)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策之不以其道(它,代词)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代词)

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实验中学曹云云 【课标要求】通过实验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教材分析】本课时是苏科版初中物理新教材八年级下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第二节,本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简单静电现象的解释等摩擦起电现象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已经学习过,应该说学生对这一现象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而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静电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则需要在学习了“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理解,应该说,学习本节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教材把本节内容安排在这一章,主要还是为物质可以再分做准备的。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知道自然界有两种电荷,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知道利用和避免静电现象的事例,并能进行简单的解释。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活动的过程。 (2)在探究活动中,能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感知丰富的微观世界,体会人类在揭示微观世界奥秘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并知道这种探索还要继续进行下去。 (2)发展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学习重点】 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自然界有两种电荷。

【学习难点】 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塑料尺、小纸屑、玻璃棒、丝绸、毛皮、橡胶棒【教学过程】

第二课堂活动教案

第二课堂活动教案 解决数字迷问题一、学习目标: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的概念。2、使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3、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学会有序的思考。二、自主学习1、预习与这部分内容有关的旧知识⑴、说出下面各组数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125和2563和9 54和18 ⑵、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①②③15是倍数,5是因数。6是3的倍数,是24的因数。4是12的因数,也是36的因数。④48是12和6的倍数。2、预习新知识⑴、试着找一找18的因数有哪些?你有没有什么简便的方法可以更快的找到一个数的因数?⑵、你还有什么重大发

现?三、合作交流1、汇报预习的第一个内容:“与这部分内容有关的旧知识” 2、小组交流预习的第二个内容“新知识”,按照⑴、⑵的顺序交流,交流过程中自己没预习到的知识,要在弄懂、学会的基础上补充到预习记录本上。 3、全班交流,分小组发言,让学生讨论一下,用哪种方法找的又全又快。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汇报的内容,从中找出找因数的方法。然后把因数用集合的形式表示出来。 4、完成教材第13页“做一做”,让学生用前面归纳的方法找出30和36的因数。集体订正。 5、在此基础上小组讨论:一个数的因数有哪些特点?四、课堂检测1、写出下面个数的因数。10的因数:32的因数:2、写出下面个数的倍数。4的倍数:12的倍数:分解质因数一、学习目标:①使学生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②能正确判断一个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③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马说优质课教案

1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2.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3.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4.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2学情分析 《马说》这篇课文在八年级下,对于八下的初中生而言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积累,能够自主疏通文意,所以在疏通文意的过程中,我们更多的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进行,自由提问,再互助解答。此时的学生已经建立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也能够理解作者在此文中寄托的愤懑不平和怀才不遇之叹。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 一、导入新课: 1、课间播放《赛马》的音乐,再配上一些历史上名马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历史上的名马。 2、课间我们欣赏了许多马儿矫健的雄姿,也聆听了一首激情澎湃的乐曲《赛马》,那你所了解的历史上的名马有哪些? 明确:赤兔胭脂兽——吕布、关羽 乌骓马——项羽 的卢马——刘备 白龙马——唐僧 3、那这些马为何那么有名呢? 明确:A:本身才华(第一点学生应该都能答上,第二点要加以引导) B:拥有者懂马,尽其才。 师:正所谓“良将辅明主,宝马配英雄”这些马能名传千古有自身原因,更主要是有赏识它的英雄能尽其才。但是所有的千里马都能遇到赏识他的人吗?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近韩愈的《马说》。 4、课文的题目叫《马说》,首先我们来解题,马说是什么意思?马在说话吗? (请学生来回答自己对题目的理解)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是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马”、“论马”、“谈马”。 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韩愈的脚步去说说马、谈谈马。 活动2【讲授】激情感知,分析课文 1.朗读课文。 (1)检查预习,请一生起来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听准读音,如有歧义提出自己的正确读法。(面对争论教师朗读正确读音)

第二课时教案公开课

《扁鹊见蔡桓公》 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1.知识培养:学习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事情的写法。 2.思想培养: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对待事物的态度,学一点做人的道理。 3.能力培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对提高写作能力会有帮助。 重点难点 1.重点:分析文中两个人物形象的特点。 2.难点:学会从具体事件当中领悟文章所寄寓的道理。学会从多角度去观察事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结上节课内容、提出本节课目标导入。 二、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 2.初步感知: (1)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文章讲述了扁鹊多次规劝蔡桓公治病,桓侯不听,最终导致

自身死亡的故事。 (2)“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再次浏览课文,说说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 故事的发生:初见疾在腠理 故事的发展:居十日复见病在肌肤 居十日复见病在肠胃 居十日望桓侯而还走病在骨髓 故事结局:居五日逃秦遂死 归纳:按时间顺序。 三、分析探究 1、扁鹊通过四次晋见,给蔡桓公开出来怎样的诊断书? 2、从这份诊断书上我们看出,蔡桓公的病情如何?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1).“疾”与“病”的不同之处: ①“疾,小病也”,

“矢”字暗含了“疾”只是皮毛的外伤的意思。这种病来得快去得快,是小病。 ②“病,疾加也” 《说文解字》中解释:“病,疾加也。”就是病加重的意思。(2)病情发展的位置: “腠理”——“肌肤”——“肠胃”——“骨髓”(步步加重) (3)从治理方案看: 汤熨——针石——火齐——无奈何(有解——无解) 3、面对桓公日益加重的病情,扁鹊是怎么做的呢?请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 屡次请见尽职力劝(三见三劝) 语言:“恐深”、“益深”,二者能否调换呢? 不治将恐深”译为:不治疗怕是要严重了。 “不治将益深”译为:不治会更严重。 扁鹊说第一句时,蔡桓公的病并不严重,而且扁鹊认为蔡桓公会听取扁鹊的意见,所以善意提醒,语气相对平和。而第二句中加了个“益”,就有强调意味了。所以第二句的语气明显强于第一句。第三句中“益深”的语气就更焦急了,规劝中暗含警告。

整式的除法(一)教学设计

第一章 整式的运算 9.整式的除法(一) 山东省济南实验初级中学 郑悦 一、课时安排说明: 《整式的除法》是第一章《整式的运算》的最后一节。本节内容共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多项式除以单项式。 二、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过整数除法,对整数除法的运算掌握较为熟练。在本章前面几节课中,又学习了同底数幂的除法,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法则,并利用其解决了一些问题,这些知识储备为学生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技能基础。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本章前面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探索、发现的数学活动,积累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同时在本章前面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探究整式加减以及乘法运算的过程,为探究除法运算打下了基础,并且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任务分析: 教科书基于学生对整式运算(加减以及乘法)以及整数除法的认识,提出了本课的具体学习任务:掌握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并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课内容从属于“数与代数”这一数学学习领域,因而必须服务于代数教学的远期目标:“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过程,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抽象概括出所要研究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数感符号感。发展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同时也应力图在学习中逐步达成学生的有关情感态度目标。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经历探索整式除法运算法则的过程,会进行简单的整式除法运算; 2.理解整式除法运算的算理,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表达能力。 四、教学设计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九个教学环节::复习回顾、情境引入、探究新知、对比学习、例题讲解、课堂练习、思维拓广、知识小结、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复习回顾 活动内容:复习准备 1.同底数幂的除法 ) ,,,0(n m n m a a a a n m n m >≠=÷-且都是正整数

(完整版)《马说》教案

《马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熟读并背诵课文,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表达的对人才被埋没、被摧残的愤懑之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由“伯乐相马”的故事导入 二、解题及作者简介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教师补充:“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等。) 韩愈 (768~824)字退之,南阳 (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 (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三、听课文录音后通读课文,疏通全文。 本文短小精悍,文意并不深奥。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多音。并大胆提出疑难问题,争取小组内探究解决,有困难的作出标记,全班共同交流探究(体现杜郎口,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加以指导。) 总结一字多义、通假字、重要词语的含义() 1、解释下列一字多义 能①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②安求其能千里:() 食①食之而不能尽其材:() ②食不饱:()尽①或尽粟一石:() ②而不能尽其材:() 之①只于奴隶人之手(的)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无意义)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静电现象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静电现象 Science teaching plan of small class in kindergarten: electrostat ic phenomenon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静电现象 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引导幼儿发现多种有趣的静电现象。 2、培养幼儿观察、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 3、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 活动准备 纸娃娃、气球、塑料笔杆、尺子、绸子、吸管、乒乓球、小筐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老师提供材料,引导幼儿观察、操作,并说说这些操作 材料有什么不同。 二、感知有趣的静电现象。 1、出示纸娃娃,让幼儿看一看

提问:纸娃娃会站起来吗?能跳舞吗?。 2、请你们用老师供给的材料,让纸娃娃跳起舞来,让幼儿自由讨论并进行操作, 老师巡回可启发幼儿更换试验材料。 3、请幼儿看看老师的纸娃娃能跳起舞来吗? 只让幼儿看结果。增加幼儿探索的兴趣,可反复让幼儿看几次。 4、幼儿再次进行操作,教师用语言启发。 5、请操作成功的幼儿示范给大家看,并讲讲是如何让娃娃跳起舞来的。 6、幼儿操作,增加兴趣。 三、小结。 纸娃娃为什么会跳起舞来了呢?因为吸管、尺子等经过磨擦它们产生了静电,用它们去接近纸娃娃, 纸娃娃就会跳起舞来。我们平时也能看到许多的静电现象,如夏天的闪电,晚上脱毛衣时盾到的亮光等, 这都是静电现象。

四、出示气球,请幼儿想想除了尺子、吸管可以使娃娃跳舞外,气球行不行? 请幼儿操作,可让幼儿在衣服上、辫子上、头发上、脸上进行磨擦。 1、用磨擦过的气球去接近同伴或自己的头发会出现什么情况? 2、磨擦过的气球用手去接近它,会怎么样? 3、磨擦过的气球往毛衣上放,往墙上放呢? 让幼儿自由操作,并说说操作过程及结果。 五、出示乒乓球,幼儿俩人或三人合作进行操作,通过手里的工具怎样使乒乓球动起来? 1、幼儿进行操作,教师可用语言提示。 2、让实验成功的幼儿表演给幼儿看。 六、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了有趣的静电现象,它不但可以让纸娃娃跳起舞来,还能让我们的头发一根一根竖起来,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1、学科:语文。 2、学段:小学五年级下半学期。 3、课时:共二课时,第二课时。 4、学习基础:学生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感知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了生字新词,标注 了小标题,并且通过抓人物言行学习了“完璧归赵”这一部分内容。 【教材分析】 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叙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的经过。选编本课的意图是让学生在感受故事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同时还应就此生发出去,让学生去了解名著。 就学情来看,学生对历史题材的文章,尤其是英雄人物的,非常感兴趣。但学生对人物的评价趋于空洞,缺少自己独特的看法。 据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研读“渑池会见”和“负荆请罪”,感受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精神和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并且体会他们的爱国思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感悟蔺相如、廉颇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 1、引入资料法。 2、读中感悟法。 3、创设情境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师:孩子们,还记得那个流传千古、令世人称颂的故事吗?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18课。 2、打开手中的课文,快速浏览并回忆一下,将相之间在什么情况下是和的,什么情况下是不和的呀? 【设计意图:回顾全文,梳理线索,进入情境。】 https://www.doczj.com/doc/458546810.html,/i?ct=201326592&cl=2&lm=-1&st=-1&tn=baiduimage&istype=2&fm=inde x&pv=&z=0&word=%BD%AB%CF%E0%BA%CD&s=0#pn=107 二、品人物言行,走进相如、廉颇。

整式的除法 教学设计

整式的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分为2个小节。同底数幂的除法是学习整式除法的基础,因此教科书在第1小节中首先介绍同底数幂的除法性质。熟练地进行单项式除法是学好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关键,在第2小节,教科书根据乘、除互为逆运算的关系,并以分配律、同底数幂的除法为依据,由计算具体的实例得到单项式除法的法则。对于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教科书是从计算 来导出运算法则的,根据是乘、除法互为逆运算及分配律。可以看出,法则的基本点是把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转化”为单项式除以单项式,而单项式除法是已经学习并掌握了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总结出同底数幂的除法的运算性质、整式除法运算法则; 会用同底数幂的除法性质、零指数幂的意义和整式除法运算法则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同底数幂的除法的运算性质和整式除法运算法则的过程,发展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公式的简洁美、和谐美; 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会用同底数幂的除法性质、整式除法运算法则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会用同底数幂的除法性质、整式除法运算法则进行计算。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媒体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前面我们学习了同底数幂的乘法,请同学们回答如下问题,看哪位同学回答得快而且准确. (1)叙述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 (2)计算:①321010?②3222?③32a a ?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n m n m a a a +=?.(m ,n 都是正整数) 教法说明:通过复习引起学生回忆,巩固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同时为本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2.练习 (1)判断题 ①532a a a =+.( ) ②4m 2m 2m x x x +++=?.( ) ③101064a )a ()a ()a (=-=-?-.( ) (2)填空题 ①_________)a ()a )(a (53=-?---. ②___________)a ()a (53=-?-. ③1n 3n b ________b b +=??. ④20) (5) (4) (3a )a ()a (a a a a =-?-=?=?. ⑤_________x ________x x _______x 1m 2m 22m 2m ?=?==?+-+. ⑥103a ______)a (-=?-. (二)同底数幂的除法 1.问题一种数码照片的文件大小是28K ,一个存储量为26M (1M=210K )的移动存储器能存储多少张这样的数码照片?

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静电现象教学设计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实验中学曹云云 【课标要求】通过实验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教材分析】本课时是苏科版初中物理新教材八年级下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第二节,本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简单静电现象的解释等摩擦起电现象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已经学习过,应该说学生对这一现象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而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静电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则需要在学习了“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理解,应该说,学习本节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教材把本节内容安排在这一章,主要还是为物质可以再分做准备的。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知道自然界有两种电荷,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知道利用和避免静电现象的事例,并能进行简单的解释。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活动的过程。

(2)在探究活动中,能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感知丰富的微观世界,体会人类在揭示微观世界奥秘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并知道这种探索还要继续进行下去。 (2)发展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学习重点】 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自然界有两种电荷。 【学习难点】 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塑料尺、小纸屑、玻璃棒、丝绸、毛皮、橡胶棒 【教学过程】

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3章整式的乘除3.7整式的除法教案

3.7 整式的除法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方法,并且能运用方法熟练地进行计算; 探索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 单项式除以单项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方法的总结以及运用方法进行计算是重点. 难点: 运用方法进行计算以及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方法的探求.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①、叙述并写出幂的运算性质及怎样用公式表示? ②、叙述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法则. ③、叙述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 ④、练习: x6÷x2= ;(—b)3÷b= ;4y2÷y2= ;(-a)5÷(-a) 3= ; y n+3÷y n = ;(-xy)5÷(-xy)2 = ;(a+b)4÷(a+b)2= ; y9÷(y4÷y) = . 二、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地球的质量约为5.98×1024千克,木星的质量约为1.9×1027千克.问木星的质量约是地球的多少倍?(结果保留三个有效数字) 解(1.9×1027)÷(5.98×1024) =(1.9÷5.98)×1027-24 ≈0.318×103=318. 答:木星的重量约是地球的318倍. 教师提问:对于一般的两个单项式相除,这种方法可运用吗? 概括: 两个单项式相除,只要将系数及同底数幂分别相除就可以了. 三、例1计算: (1)24a3b2÷3ab2;(2)-21a2b3c÷3ab. 分析:对于(1),可以按两个单项式相除的方法进行;对于(2),字母c只在被除数中出现,结果仍保留在商中. 说明:解题的依据是单项式除法法则,计算时,要弄清两个单项式的系数各是什么,哪

些是同底数幂,哪些是只在被除式里出现的字母,此外,还要特别注意系数的符号.由学生归纳小结如: 一般地,单项式相除,把分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数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练习计算: (1)(2) 练习计算: (1) (2) 四、探索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一般规律 讨论:有了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经验,你会做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吗? (1)计算(ma+mb+mc)÷m; (2)从上面的计算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与同伴交流一下. 概括: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运算的实质是把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转化为单项式的除法运算. 法则:先把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有的商相加. (1)计算:(12x3-5ax2-2a2x)÷3x (2)讨论探索:已知一多项式与单项式-7x5y4的积为21x5y7-28x6y5,求这个多项式. 师生共同完成书上练习. 小结: 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有什么方法?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有什么规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