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生经典古文15篇翻译解释

小学生经典古文15篇翻译解释

小学生经典古文15篇翻译解释
小学生经典古文15篇翻译解释

小学生阶段经典文言文15篇。

1、曹冲称象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zhì)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xián)莫能出其理。冲曰:“置(zhì)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zhì),称物以载(zài)之,则校(jiào)可知矣(yǐ)。”太祖悦,即施(shī)行焉(yān)。

【注释】:

①智意:聪明才智

②致:送给

③群下:部下,下属

④咸:都、全部

⑤校:考察,衡量

⑥太祖悦,即施行焉:太祖(曹操)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译文】:

曹冲五六岁的时候,聪明才智所达到的程度,像成人一样。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太祖想知道这象的重量,问过属下,都没有提出有效的办法。曹冲说:“把象赶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用其他东西代替大象,然后称一下这些东西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太祖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2、望梅止渴

魏武行役(yì),失汲(jí)道,军皆(jiē)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ráo)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注释】:

①役:打仗

②失:丧失,失掉,没

③汲:水源

④军:喻指全军

⑤乃:就

⑥饶:富足,多

⑦饶子:果实结得多

⑧闻:听说

⑨乘:利用

⑩及:到了

⑾源:水源

【译文】:

魏武帝(曹操)行军途中,找不到水源,士兵们都渴得厉害,于是他传令道:“前边有一片梅子林,结了很多果子,酸甜可以解渴。”士兵听说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利用这个办法

部队赶到前方,找到了水源。

【寓意】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3、掩耳盗铃

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者②。欲负而走③,则钟大不可负;以椎(chuí)毁之④,钟况然有音⑤。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jù)掩其耳⑥。

【注释】:

①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亡,逃亡。

②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③负——用背驮东西。

④椎——槌子或棒子。

⑤况然——形容钟声。

⑥遽——急速。

【译文】:

晋国的大夫范氏灭亡的时候,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钟太大,没法背。于是就用锤去把它打碎,这样钟又轰轰地响起来,那个老百姓怕别人听到响声来抢这只钟,赶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就听不见了。

【寓意】:比喻自己欺骗自己,通常是比喻自欺欺人的意思。

4、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

1.涉:本指徒步过河,此指渡过。

2.自:从。

3.遽:急忙,立即,匆忙。

4.契:用刀雕刻。

5.是:指示代词,这儿。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掉下。

8.若:像。

9.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10.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1.求:寻找。

12.之:代词,代“剑”。

13.其剑自舟坠于水,其:他的。

14.遽契其舟,其:(指示代词)那。

15.从其所契者,其:他。

16.是吾剑之所从坠,之:助词,不译。

17.止:动词,停止。

18.行:前进。

19.亦:也。

【译文】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寓意】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5、诫子书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f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集》

【注释】:

(1)夫(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的意义。王洪喜书法作品《诫子书》

(2)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3)行:指操守、品德、品行。

(4)澹(dàn)泊:安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

(5)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6)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7)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8)广才:增长才干。

(9)淫(yín)慢:过度的享乐与松懈。慢:怠惰。

(10)励精:振奋精神。励:奋勉,振奋。

(11)险躁:暴躁、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12)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13)驰:消失、逝去。

(14)日:时间。

(15)遂:于是,就。

(16)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17)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接触社会,对社会有益。有“用世”的意思。(18)穷庐:破房子。

(19)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静下心来(思考)就不能把问题看得更远(深入)。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狭小天地里,悲伤叹息,还有什么用呢!

【启示】: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6、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触株②,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③,冀复得兔④。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⑤。——《韩非子》

【注释】:

①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

②走——跑,逃跑。

③耒(lě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象木叉。

④冀——希望。

⑤而身为宋国笑——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译文】:

从前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颗树桩。一天,一只跑地飞快的兔子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从此,那个农民荒废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当然,兔子是没等到,他自己却成了宋国的笑柄。

【寓意】:原比喻希望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7、爱屋及乌

纣①死,武王皇皇②,若天下之未定③。召④太公而问曰:“入般奈何?”太公日:“臣闻之也: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不爱人者,及其胥余⑤。何如?”

【注释】:

①纣:商纣王

②皇:通“惶”,害怕。

③定:安定

④召:召见

⑤胥余:奴隶或刑徒,指下人

纣王死后,武王心中并不安宁,感到天下还没有安定。他召见姜太公,问道:“进了殷都,对旧王朝的士众应该怎么处置呢?”姜太公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同他屋上的乌鸦也喜爱;如果不喜欢那个人,就连带厌恶他家的下人。大王你看怎么样?”

【寓意】: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心到与他有关的人或物。

8、画龙点睛

张僧繇(yáo)于金陵①安乐寺,画四龙于②壁,不点③睛。每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诞(dàn)④,因⑤点其一。须臾⑥,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jiē)⑦在。

【注释】:

①金陵:江苏南京龙

②于:在

③点:画

④诞:荒唐的;不合情理的

⑤因:于是

⑥须臾:片刻

⑦皆:都

【译文】:

张僧繇在南京安乐寺,在墙上画了四条龙,没有点眼睛,常常说,点上眼睛就飞了,人认为他说狂诞的话,于是他就点了其中的一条,一会儿,?雷电打破墙,一条龙乘云飞走了,没有点睛的都还在。

【寓意】: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9、滥(làn)竽(yú)充数

齐宣王①使人吹竽②,必③三百人。南郭处士④请⑤为王吹竽,宣王说(yu è)⑥之,廪食(bǐngsì)以数百人⑦。宣王死,湣(mǐn)王立⑧,好(h ào)⑨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

①宣王:齐国国君。

②竽:古代乐器名,象现在的笙(shēng)。

③必:一定,必须。

④处士:古代称有学问、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这里带有嘲讽意味。

⑤请:请求。

⑥说:同“悦”。

⑦廪食以数百人:待遇跟那几百人一样。廪食,官府供食。廪,粮仓。食,供养、给……吃。以,同

⑧立:继承了王位。

⑨好:喜欢。

【译文】: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官仓供养的乐手有好几百人。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继位。齐湣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

【寓意】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10、叶公⑴好(hào)龙

叶公子高⑵好龙,钩以写⑶龙,凿(záo)以写龙,屋室雕(diāo)文⑽以写龙。于是天龙闻⑷而下之,窥⑸(kuī)头于牖⑹(yǒu),施⑺(shī)尾于堂⑻。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húnpò),五色无主。是⑼叶公非⑾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注释】:

⑴叶公:公,古时的尊称。

⑵子高:人名。

⑶写:这里是用刀、笔刻画的意思。

⑷闻:听说

⑸窥:就是探望、偷看的意思。

⑹牖:窗户。

⑺施:伸出、延伸的意思。

⑻堂:厅堂。

⑼是:这。

⑽文:同“纹”,花纹。

⑾非:不是。

【译文】:

叶公喜欢龙,衣服的带钩上画龙,喝酒的杯上画龙,房屋上的雕刻花纹是龙。于是天上的龙听说了就下来,从窗子探进头,把尾巴放进厅堂。叶公看见了,掉头逃跑,(吓得)魂不附体,(吓得)脸色茫然无主。这个叶公不是喜欢龙,是喜欢象龙又不是龙的东西。

【寓意】:

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11、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选自西汉刘向编《说苑》)

【注释】:

1、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

2.于:向。

3.师旷:字子野,春秋时代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

4.暮:本来是“天晚”的意思,这里作“晚了”讲。

5.何:为什么

6.炳烛:把烛灯点燃。古无蜡烛,称火炬为烛。炳:点燃。

7.安:怎么

8.戏:戏弄。

9.盲臣:瞎眼的臣子。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10.臣:臣子对君主的自称。

11.闻:听说。

12.好:爱好

13.阳:阳光。

14.日出之阳:初升的太阳,早晨的太阳.

15.日中之光:正午的太阳光.

16.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

17.孰与:相当于“……跟(与)……哪个(谁)怎么样?”。

18.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昧,黑暗。

19.善哉:说得好啊!。

【译文】:

晋平公对师旷说:“我今年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认为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把蜡烛点燃呢?”平公说:“哪里有作为臣子的人来戏弄君主的呢?”

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就如同在初升太阳的阳光下行走一样;中年时喜好学习,就像在正午太阳的阳光下行走一样;晚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就像把蜡烛点燃行走一样。点上蜡烛再走路和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

平公说:“说得好啊!”

【道理】: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

12、螳臂当车

齐庄公出猎,有一虫举①足将搏②(bó)其轮③。问其御④曰:“此何虫也?”对曰⑤:“此所谓螳螂者也。其为虫也,知⑥进而不知却⑦,不量力而轻敌。”庄公曰:“此为人,而必为天下勇武⑧矣!”回车⑨而避⑩之,而勇士归之。

【注释】:

①举:托举

②搏:搏斗

③轮:车轮

④御:驾车的人

⑤对曰:回答说

⑥知:知道

⑦却:退。

⑧勇武:勇猛的武士

⑨回车:掉过车头

⑩避:避开

【译文】:

齐国国王庄公出门打猎,有一只螳螂举起脚,准备和他的马车轮子搏斗。(庄公)问他的车夫说:“这是什么虫啊?”车夫说:“这是螳螂。作为虫来说,(它是那种)只知道进不知道退的,不估计一下力量对比就轻率和敌方对阵。”庄公说:“这虫子要是人,必定是天下勇士啊。”于是让车绕道避开了它,后来勇士都投奔了庄公。

【寓意】:“螳臂当车”作为一句成语,却并不比喻出色的勇士,而是比作自不量力的可笑人物。

13、文征明习字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lǜ),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注释】:

[1]临:临帖,照着字画模仿。

[2]日:每天。

[3]率:标准。

[4]书:书法。

[5]遂:于是,就。

[6]于:对,对于。

[7]尝:曾经。

[8]苟且:敷衍了事,马虎。

[9]或:有时。

[10]简札:信件,书信。

[11]少:通“稍”稍微。

[12]易:改换,更换。

[13]厌:嫌麻烦而讨厌。

[14]故:所以。

[15]愈益:愈加,更加。

【译文】:

文征明临帖写《千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符合心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巧妙。

【启示】:无论做任何事情既要坚持不懈,又不能马虎草率。

14、程门立雪

杨时见程颐①(yí)于洛②。时盖③年四十矣。一日见④颐,颐偶瞑(míng)坐⑤,时与游酢(zuò)侍(shì)立⑥不去。颐既⑦觉⑧,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注释】:

①程颐,与其兄程颢均为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

②洛,洛阳

③盖,通“概”,大概。

④见:拜见。

⑤瞑坐:打瞌睡。暝,闭眼。

⑥.侍立:恭敬地站在一旁。.

⑦既:已经

⑧觉,醒。

【译文】:

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杨时大概当时有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的时候,程颐偶尔坐着打瞌睡。杨时与游酢站在门外等着没有离开。等到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

【寓意】现比喻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15、囫囵吞枣

客有曰:"梨益齿而损脾(pí),枣益脾而损齿。"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狎(xiá)者①曰:"你真是囫囵②(hú lún)吞却一个枣也。"遂绝倒。

【注释】:

①狎者:不庄重的人,这里指爱开玩笑的人。

②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

【译文】:

有个客人说:“吃梨子对牙齿有好处,对脾却有损伤;吃枣子对脾有益处,对牙齿却有损害。”有一个呆头呆脑的年轻人听了这话,思考了很久,说:“我想到一个好办法:吃梨子的时候,只嚼不吞,它就不能损伤我的脾了;吃枣子的时候,只吞不嚼,它就不能损伤我的牙齿了。”有个喜欢开玩笑的人说:“你真是整个地吃下去枣呀!”大家听了,都笑得前俯后仰。

【寓意】: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笼统地接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