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提高雏鸡成活率三个关键技术

如何提高雏鸡成活率三个关键技术

如何提高雏鸡成活率三个关键技术
如何提高雏鸡成活率三个关键技术

如何提高雏鸡成活率三个关键技术

一、育雏前的准备工作

进雏前,要做好鸡舍的修缮工作。鸡舍保温性能要良好,做到不透风,不漏雨,不潮湿,无鼠害。进雏前育雏舍要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先把地面和墙壁冲洗干净,然后用0.3%强力消毒灵溶液、0.5%百毒杀溶液或3%烧碱热溶液进行喷洒消毒,彻底杀灭各种病毒和细菌。进雏前几天,将鸡舍内粪便、污物清扫干净,并用清水刷洗干净,然后用2%的火碱水或0.1%的新洁尔灭喷洒消毒;也可将料槽、水槽等设备搬入鸡舍内同时消毒,封闭门窗,将室温升至20℃以上,相对湿度75%以上,然后按每立方米40ml福尔马林溶液和20g高锰酸钾熏蒸消毒24小时。消毒完毕后打开门窗实行空气对流。育雏舍经消毒后,严禁未经消毒的用具搬入舍内,以免重新污染。育雏鸡舍进出口设置消毒池,始终保持卫生,以消除疾病发生的条件,并安排责任心强、善于细心观察和素质高的饲养员负责育雏工作。

二、雏鸡的选择标准

1.选择无疫病无污染的育雏场家进雏。若雏鸡来自不健康鸡群的种蛋或来自出雏后健雏率不高的种蛋,则雏鸡早期死亡率会显著增高。因此,在选购雏鸡时,要弄清入孵种蛋的来源、种鸡群的健康状况,从无鸡白痢等疾病污染、孵化场管理严格的种鸡场进雏。

2.选择饲养健壮雏鸡。健康的雏鸡绒毛洁净,眼睛明亮,转动灵活,叫声清脆,抓握在手中有弹性且挣钆有力,腹部大小适中、柔软,脐部

愈合良好。而弱雏鸡由于腹内卵黄吸收不良,大多呈现腹部膨大,肚硬,脐部湿黏,精神萎靡,站立不稳,反应迟钝,不爱活动,抓在手中感觉松软,无挣扎力。

3.养鸡场户不论是自己孵化或购买雏鸡都要进行个体选择。选择的

标准主要有四条:

(1)肛门要干净,没有黄白色的稀粪粘着。

(2)脐带要吸收良好,没有血痕存在。

(3)腹部要收缩良好,不能是大肚子雏鸡。

(4)喙、眼、腿、爪等不能是畸形。凡是符合以上四条标准的就是健康雏鸡,若有其中一条不符合标准就不能选用,因为弱雏成活率低,生长速度慢,不宜饲养。

三、加强雏鸡的饲养管理

雏鸡饲养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雏鸡的成活率和未来的生产性能等。因此,要获得理想的育雏效果,在生产中需注意把握好“两开”,做好“三控”和“三度”工作。

“两开”即雏鸡的开水和开食。要采取先开水,后开食的原则。雏鸡出壳后还有一部分卵黄尚未吸收完,雏鸡饮水能加速这种营养物质的代谢过程。雏鸡入舍后必须首先给水,有些农村养鸡场户怕给雏鸡饮水,因此会引起拉肚子是不科学的。雏鸡出壳后,进入育雏舍应先给饮水,在饮水中加入青霉素,2小时后再饮3%的红糖水,以后换用温开水,在温开水中可加入适量的浓复合维生素B溶液,另外要防止缺水和间断给水,应该做到饮水不断,随时自由饮用。缺水、间断饮水使雏鸡干渴而造成抢水,容易引起雏鸡暴饮而导致死亡。抢水的另一后果,是许多雏鸡羽毛弄湿出现发冷扎堆压死的现象,如不及时发现,会造成不应有

的损失。雏鸡前3天最好饮3%~5%的白糖水或5%的葡萄糖水,3天后改饮温水,并保证足够的饮水器和饮水时间,使每只雏鸡都能饮到充足的清洁饮水。当鸡群有1/3的雏鸡有寻食表现时就要开食。通常在出壳后16小时~24小时内开食,一般在饮水后2小时~3小时开食。饲喂雏鸡要做到:开食饲料以营养丰富、易消化、适口性强的全价混合饲料为宜,料槽要足,饲喂次数一般是前二周每天喂七次,三四周龄时每天喂六次,五周龄时每天喂五次,六周龄后每天喂四次。由于雏鸡消化机能差,所以不能过食,若过食则会引起消化不良,造成消化道疾病,因此喂八成饱就可以了。从第三周起可以在饲料中拌入适量的干净细沙喂雏鸡,以便逐步提高雏鸡的消化机能。

“三控”即控制好鸡舍通风、光照和疾病的发生。在重视保温的过程中,切不可忽视育雏舍的通风换气。雏鸡虽小但代谢旺盛,雏鸡群在高湿、高密度饲养的条件下,育雏舍内由于呼吸、粪便及潮湿垫料散发出大量氨气和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使空气受到污染。如果污染的空气得不到及时排出,这些有害气体就会不断地增加,当浓度大、时间长时,轻则影响雏鸡的增重,降低雏鸡的饲料转化率,重则会严重地影响雏鸡群的健康,引起呼吸道疾病及其他疾病的发生,而造成死亡。对鸡舍通风的目的在于排除鸡舍内有害气体和更换新鲜的空气,并使舍内相对湿度不致逐渐增高。因此,雏鸡舍应定时进行通风换气。正确的做法是:育雏期每天上午12点钟左右,将向阳面的窗户适当打开,让空气对流,窗叶成半开状态,防止冷风直吹雏鸡,开窗时间一般为半小时~1小时。为防止舍温降低,通风前可先提高舍温1℃~2℃,通风完毕降到原来的舍温。

控制光照的目的在于光照可促进雏鸡采食饮水,增加运动,促进肌肉、骨骼的发育,预防疾病,提高生产性能。为了促进雏鸡的采食和生

长,一般需人工补充光照,第一周采用全天24小时光照(即整夜照明),第二周20小时光照,第三周18小时光照,第四周16小时光照,从第五周开始,密闭式育雏舍可采用每天8小时的光照,开放式鸡舍不能控制光照时间,采用自然光照时间即可,应用光照时,每15平方米的育雏舍在第一周时用1个40瓦灯泡悬挂于离地面2米高的位置,第二周开始换用25瓦的灯泡就可以了。夜间可不定时地停止光照1小时,以锻炼雏鸡对黑暗的适应能力,避免因发生停电而造成鸡群不安,影响雏鸡睡眠。雏鸡3周龄时,在晴天(气候比较暖和)的中午可把雏鸡放到舍外,晒太阳、运动1小时或2小时,这样既可促进雏鸡生长发育,又可促使雏鸡逐步适应自然环境。

控制疫病发生是育好雏鸡的重要保证。幼雏个体小,抗病力差,一旦发生疫病,则传染快,死亡率高,损失大。因此,一要搞好雏鸡的防病驱虫工作。雏鸡进入育雏舍后,要先用0.01%的高锰酸钾溶液作为雏鸡的饮水,进行胃肠道的消毒。育雏前期雏鸡较易发生沙门氏杆菌病,可用华南农业大学生产的菌敌(1千克清洁饮水加入菌敌2毫升)预防沙门氏杆菌病的发生。雏鸡15日龄后易患球虫病,可用华南农业大学生产的灭球液(1千克清洁饮水加入灭球液5毫升)预防球虫病的发生。当雏鸡受到应激因素影响时,可在1千克饲料中添加60毫克的琥珀酸盐,连用10天,或在1千克饲料中添加5毫克的维生素K制剂,能有效地缓解应激。此外,每月进行一次预防性的驱虫,特别是驱除蛔虫,可选用驱蛔灵、驱虫净或虫克星等药物。二要认真实施疫病防治工作。鸡的传染病种类很多,特别是在雏鸡阶段,因雏鸡抗病力差,易感染病源引起发病,有些病发生后难以确诊,有些病确诊后却无法治疗(鸡马立克氏

病),有些病虽然能治好但会对今后的生产性能造成较大的影响,故失去饲养价值。因此,要求养鸡场户在加强雏鸡饲养管理和认真做好卫生消毒工作的同时,还要根据本场的疫病流行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接种程序,来控制鸡各种传染病的发生流行。总之,要制定严格的防疫措施,每天饲喂后将食具冲洗干净,并用消毒剂消毒;注意搞好育雏舍及其周围环境的卫生;垫料要勤换勤晒,保持舍内空气新鲜;饲料、药物要严格按标准饲喂,严禁喂给发霉变质的饲料,严防饲料中毒;若有病死雏鸡,应及时解剖,诊断,防治,做到有病早治,无病先防,病死鸡深埋或焚烧,严格消毒,彻底消灭传染源。

“三度”即把握好温度、湿度和密度。适宜的温度是养好雏鸡的关键,一般雏鸡对温度的要求是:1日龄~3日龄为34℃~35℃,4日龄~7日龄为32℃~33℃,7日龄后每周降2℃~3℃,直到20℃为止,约经过六周时间,雏鸡就可以适应自然环境了。在实际生产中,温度是否合适,可用温度计测量,也可以观看雏鸡的活动表现。温度过高时,雏鸡散开,张口喘气,食欲减少,饮水量增加。温度过低时,雏鸡睡眠不安,发出“叽叽”叫声,常常拥挤在一起,甚至扎堆,时间稍长则造成大批雏鸡压死现象。温度适当时,则雏鸡散开,三五成群,或单个躺卧,伸腿舒颈自如,呈舒适活泼状态、饮食正常、精神良好。实践证明,保持适当的育雏温度,对控制雏鸡白痢病、球虫病的发生,对促进卵黄囊的吸收利用,提高雏鸡育雏成活率都有明显的效果。其次,雏鸡舍内要保持适宜的湿度。育雏舍的湿度要通过干湿度计来指示,育雏舍内湿度过高或过低均不适宜雏鸡的生长发育,比较理想的湿度为:第一周龄相对湿度为70%~75%,第二周龄下降到65%,从第三周龄开始,尽量保持在55%~60%。如果湿度过高时,有害气体增加,则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

生存和寄生虫卵的发育,诱发球虫病、曲霉菌病等,使雏鸡易患各种疾病。如果湿度过低,鸡舍内干燥,灰尘、羽屑飞扬,鸡体内水分散失,雏鸡绒毛发脆,脚趾干瘪,食欲不振,雏鸡易受寒气侵袭,患呼吸道疾病和羽毛发育不良。改善的办法是在舍内四周墙壁和走道上喷洒少量水,或在火炉上面放上水盆蒸发水分,以达到调节湿度的目的。此外,还要注意雏鸡群的密度。雏鸡的饲养密度是每平方米面积饲养的雏鸡数。合理的饲养密度是保证鸡群健康,生长发育良好的重要条件,因为密度与育雏舍内的空气、湿度、卫生以及恶癖的发生都有着直接关系。雏鸡饲养密度过大时,育雏舍内空气污浊,氨气的气味大,湿度高,卫生环境差,吃食拥挤,抢水抢料,饥饱不均,残次雏鸡增多,恶癖严重,极容易发病。雏鸡饲养密度小时,虽然对雏鸡生长发育有利,但不利于设备的充分利用和劳力的合理使用,而导致成本提高。因此,在雏鸡群饲养密度不合适时应及时调整。一般情况下是第一周时30只/平方米,第二周时25只/平方米,第三周时20只/平方米,第四周时15只/平方米,第五周时10只/平方米左右。另外,雏鸡的饲养密度还必须根据品种、季节、性别、鸡舍结构、通风条件和饲养方式等灵活掌握。通常地面平养雏鸡1周龄~2周龄为每平方米30只~40只,3周龄~4周龄25只~30只。

综上所述的育雏技术措施,是提高育雏成活率的关键性措施和有力的保证,只有认真细致地做好,才能有效地提高雏鸡的育雏成活率,从而促进养鸡业的健康发展。

浅谈雏鸡鉴别

首先初生雏鸡不象刚出生的哺乳动物那样,根据外生殖器官立即辨认出雌雄,而是必须等到第二性征出现后才可辨认。 第二,可以节省饲料,商品蛋禽场仅饲养母雏,饲养公雏价值不大;第三,节省禽舍、劳动力和各种饲养费用; 第四,可以提高母雏的成活率和整齐度。公母分开饲养有利于母雏的生长发育,避免公雏发育快、抢食而影响母雏发育。 第五, 为获得较高的育雏率,培育出生长发育一致和生产高的鸡群 对初生雏就必须进行选择和分群工作。分群的方法之一就是根据雌雄分群,且在雏鸡鉴别过和中可以对对于瞎、瘫、残雏、畸形雏及过小、过弱的雏鸡剔出淘汰 鉴别方法 伴性遗传鉴别法 肛门雌雄鉴别法 器械鉴别法 伴性遗传鉴别法是根据初生雏鸡的毛色,长羽快慢鉴别雌雄。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准确率高。目前,生产中广泛应用的有: 常用:

快慢羽鉴别法 用快羽公鸡和慢羽母鸡杂交,所产生的子代公雏全部为慢羽,而母雏全部为快羽。快慢羽的区分主要由初生雏鸡翅膀上的主翼羽和覆主翼羽的长短来确定。约1%的雏鸡会有一些异常特征即是用此法鉴别出错 (1)母雏:快羽,即主冀羽比副主冀羽长。 (2)公雏:慢羽,即主冀羽比副主冀羽短或等长。 羽色鉴别法 (金银羽自别法横斑羽自别法 ) 根据鸡羽毛颜色的不同来辨认 金银羽自别法:用金色羽公鸡和银色羽母鸡交配时,其子一代的公雏均为银色,母雏为金色,鉴别率就可以达到99%以上。绝大部分褐壳蛋鸡商品代都可以羽色自别雌雄。注意,用银色羽公鸡和金色羽母鸡交配,后代不能自别雌雄。 横斑(芦花)自别 1.横斑洛克(芦花鸡)羽色自别横斑洛克羽色由性染色体上显性基因B 控制,公鸡两条性染色体上各有一个B基因,比母鸡只在一条性染色体上有一个B基因影响大,所以基因型纯合的横斑公鸡羽毛中的白横斑比母鸡宽。B基因对初生雏鸡的影响是:芦花鸡的初生绒毛为黑色,头顶部有一白色小块(呈卵圆形),公雏大而不规则,母雏白斑比公雏小得多;腹部有不同程度的灰白色,身体黑色母雏比公雏深;初生母雏脚的颜色

提高羔羊成活率的措施

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提高羔羊成活率的措施 系部: 专业: 班级: 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目录 开题报告 (Ⅰ) 任务书..........................................................................................III 正文 (1) 摘要 (1) 1 初生羔羊的生理特点 (1) 1.1 生长发育快 (1) 1.2 体温调节机能尚不完善 (1) 1.3 消化能力弱 (1) 1.4 对环境适应能力差 (1) 1.5 肝功能的解毒能力弱 (1) 2 影响羔羊成活率的因素 (2) 2.1 近亲繁殖 (2) 2.2 妊娠母羊的营养 (2) 2.3 羔羊自身调节机能差 (2) 2.4 人为因素 (2) 2.5 饲养管理不当 (2) 3 提高羔羊成活率的措施 (2) 3.1 做好选种选配计划 (2) 3.2 母羊的管理 (2) 3.3 羔羊护理 (4) 3.4 搞好圈舍环境 (6) 4 总结 (6) 参考文献 (7)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提高羔羊成活率的措施 课题的根据 1课题理论、实际意义 羔羊的饲养管理是养羊生产中最关键的阶段,要想获得适当的利润,这一阶段的饲养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养羊者必须掌握和利用羔羊的生理特点和体组织生长的规律,了解遗传、营养、环境、管理等因素的影响,采用科学的饲养管理技术,提高成活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满足市场需要。 2课题的研究动态和作者见解 近年来,在养羊科学研究上,人们越来越重视羔羊成活率的研究和养羊效益的提高。 笔者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来探讨提高羔羊成活率的一系列措施。 课题的主要内容 1初生羔羊的生理特点 1.1生长发育快 1.2体温调节机能尚不完善 1.3消化力弱 1.4对环境适应能力差 1.5 肝功能的解毒能力弱 2.影响羔羊成活率的因素 2.1近亲繁殖 2.2 妊娠母羊的营养 2.3 羔羊自身调节机能差 2.4人为因素 2.5饲养管理不当 3.提高羔羊成活率的措施 3.1做好选种选配计划 3.2母羊的管理 3.3.羔羊护理 3.4.搞好圈舍环境

确保植物存活率的措施

确保植物存活率的措施 第一篇 1 栽前准备 1.1 时间安排 春季种树最好,气温回升,上层解冻,土壤松软,水分充足,有利树木发根。 1.2 土地平整 对土壤深翻40一5 0cm ,增加蓄水保肥能力,土地平整细作,沟系配套,灌排畅通。 1.3 树木质量 无论裸根苗还是带土球苗,要选择根系发达,枝条健壮,芽体饱满,无病虫害的苗木。 2 起挖运输 2.1 树木起挖及带土球处理 苗木移栽需带土球,土球按胸径1.3m处的8一10倍,用草绳包扎。 2.2 运输注意事项 尽最缩短起苗至种植的时间,减少苗木的水分损失。若苗木需长途运输, 要对苗木根部进行保湿护理,避免风吹日晒将根抽干使苗木失水,存在病虫 害的不合格苗木,坚决以清退,保证栽植合格的苗木。 2.3 假植 树木不能及时定位种植的,须进行假植,假植时将树木向背凤方向倾斜,

埋上湿润的土壤并用脚踩实,土厚30一40cm , 3.1 植前修剪 苗木栽植前要进行根干修剪,用剪子把烂根,残根剪掉,烂根剪到露白为止,好根也要稍剪一部分,一防病根处传播病害,二利愈合,刺激萌发新根,同时修剪枝,叶干,减少水分蒸腾, 枝干剪口处涂漆以防抽干,有条件的工地树木栽前根系可浸水,使苗木充分吸水,这也是保证成活的有效措施之一。 3.2 适时早栽 早春温度较低,苗木处于休眠状态,土壤比较湿润,加之土壤温度逐渐 回升,有利于旱生根,容易成活,这是提高树木成活率的关键时期,为提高树木成活率,各个施工单位紧抓春季植树的有利时机,抢抓时间,抢抓树木栽 植工程进度,争取在夏季来临前完成绝大部分树木栽植工作。 3.3 严把栽植技术关 栽植树木要按要求挖坑,穴深应相当于苗木根系长的1.5 一2倍;同时表心土要分开,尽最不打破原土层分布,苗木扶正入穴回土时,适当提树苗,使根系舒展与土充分接触, 再踏实干周的土苗木栽植深度一般比在原苗圃内埋土深度略深,树木栽植按原向种植可使植株更好地适应环境,提高成活率,对裸根树苗需用蘸根浆(2%的磷酸二氢钾或90%黄泥浆)。 4 养护管理 4.1 支撑保护 栽植胸径12cm以土的树木,特别是在栽植季节有大风的地区,植后应扭支架固定,以防冠动根摇,影响根系恢复树干皮孔较大而蒸发量显著的树木,常绿阔叶树木,栽后宜用草绳缠绕树干达1一2 m 高度,以提高栽植成活率。

雏鸡的饲养管理技术

雏鸡的饲养管理技术 2000-10-16 养鸡的关键在育雏,育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雏鸡的生长发育、成活率、生产力及经济效益。在0-6周龄育雏期间必须满足雏鸡对水、温度、湿度、空气、光照、营养、卫生等条件的需要,为雏鸡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一、水分 雏鸡进入育雏室后,由于运输劳累,环境改变会产生疲劳、应激和抵抗力下降,容易造成发病死亡。因此雏鸡进入育雏舍后应首先饮用复合水,即清洁水+康利来饮水剂(洛阳惠中兽药有限公司生产,每袋25克兑水150千克)+适应原(本公司生产每桶100克兑水100千克)连饮3天。水在鸡体中占60%—70%,对饲料的消化吸收、物质代谢和体温调节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育雏期间不能断水,要勤更换,同时要防止断水后引起雏鸡见水暴饮致伤。 二、饲料 雏鸡饮水后可以开食,开食饲料以小米、碎玉米粒或直接用配合好的粉料浸泡软化后饲喂。刚开始也可喂少量芝麻,既有营养也可润滑肠道,效果很好,蛋雏鸡自配料蛋白质要达到20%才能满足需要。如用碎米等粒料开食,2天后就要逐步加入配合料,5天后全部喂配合料。开始应少喂勤添八成饱,以半小时吃完为宜。喂食次数,一般出壳到4周龄每天可喂5-6次,其中夜里1-2次,4周以后每天4-5次。饲喂的间隔要均匀,做到定时定量。 三、温度 养鸡的关键在育雏,育雏的关键在温度。初生雏鸡的体温约39℃,没有调节机能,4日龄开始微微地均衡上升,到10日龄才达到鸡的正常体温40.5-41.7℃。到21日龄左右,体温调节机能逐渐趋于完善,以后才具有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因而,温度的忽高忽低是造成雏鸡死亡的重要原因。据大量调查,农村专业户养鸡育雏,最易在早上0-4点钟饲养员困乏出现温度下降,如果有2个小时温度下降,第2天就会有病鸡和死鸡出现。根据实践,雏鸡1周龄一般温度为32-36℃,以后按周降1-2℃。 四、湿度 雏鸡从相对湿度为70%的孵化器孵出,经过孵化室和途中运输到达养鸡场育雏室,这个过程需要用一定时间,雏鸡体内水分随着呼吸而大量散发,此时体内剩余蛋黄吸收不良,羽毛生长也慢。因此,头10天可

保证树木成活率的措施

保证树木成活率的措施 一、泥球起挖的关键—保留主根 1、移植前1-2天,根据土壤干湿情况,进行适当浇水,以防挖掘后土壤过干而使土球松散;此外,为方便起挖、防止枝条折损,应对树木进行精修剪并扎蓬。 2、泥球大小以大树胸径的8倍或以大树地径周长为半径来确定泥球的直径,深根系树种泥球可适当缩小,但主根万不可断,因为根系向上运输养分需要主根的作用;若主根折断,虹吸作用会使大量养分从主根流失,苗木从顶梢向下死亡(很多人认为枫香成活率低,其实是因“萝卜根”使养分大量流失造成的)。泥球的厚度一般不小于泥球直径的2/3。起挖时遇到粗大根可用锋利的锯子切断,千万不可用锹硬性切断,否则会造成须根振断,使打好的泥球无效果。进行泥球包扎,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包扎,都以“紧”为准则。 二、装运要点—罩上遮荫网 运苗过程中常易引起苗木枝叶、根系吹干,枝干及根皮磨损。因此应特别注意保护,尤其是长途运苗时。车厢应垫上草袋等物,以防车板磨损苗木,树木泥球在前,梢在后,垫上蒲包,枝叶用绳捆紧,喷洒抑制蒸腾剂,罩上遮荫网,减少叶片晃动,减少树木的招风面,主干应用木架架稳,根部用湿的草包覆盖,运输途中有条件的应注意喷水。遮荫网主要能保护好叶片,提高树木的成活率。 三、栽植修剪的重要性—宜使用伤口涂补剂;树冠修剪量以泥球大小为基准,要修根。

为提高树木成活率和保留完美的树形,减少自然伤害,无论出圃时是否进行过修剪,栽植时都必须修剪。树冠修剪量以泥球大小为准则,顶端枝条以15度修剪,以防灰尘积累和病菌繁殖。修剪枝条的同时将破损的树皮修平,以免病菌侵害,影响成活率。 修剪完后建议用伤口涂补剂涂刷伤口。可以用刷子式伤口涂补剂,该种涂补剂中含有消毒并能促进伤口愈合的物质,利于树木伤口尽快愈合。同时由于该种涂补剂属于侵润式,能彻底与空气隔绝,对提高苗木成活率也起到一定作用。 苗木经过长途或是短途运输,根系多少有些损伤,因此修剪树冠的同时也要修根,因为不管是根系折端、磨损或伤口不平,都可能造成根部腐烂,并向内部深入,使刚移植抵抗力不强的树木受到病虫的侵害,造成死亡。所以,对已劈裂、严重磨损的根系必须修平,再涂上断面愈合剂。也可以使用活力素促进伤口的愈合。活力素能在表面产生薄膜,对根菌繁殖有抑制作用。此外,在修根时发现腐烂根必须彻底清理,必须使得“整个断面无黑点无腐烂”。 四、起吊方式—油瓶结 采用挖机或是吊机,吊装方法:用10厘米以上宽的皮带打成“O”形油瓶结,托于泥球下部,同时在树干上打同样的油瓶结,以大部分重心在泥球上为准起吊,角度以75度左右为好。 五、栽植技术综合处理措施 在栽植前用生根粉处理,该药剂主要用于难生根、或者种植后发根慢的植物。药剂浓度应控制在100ppm。对常规苗木,种植前将植

浅谈提高造林成活率的措施

浅谈提高造林成活率的措施 【摘要】从树种选择、季节选择、平整土地、培养壮苗、安全运输、截干、栽植、管护等方面总结了提高造林成活率的技术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造林;成活率;提高措施 近几年来,气候持续高温少雨,不确定的气象因素增多,给植树造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根据客观规律组织造林,才能有效提高造林成活率。现将提高造林成活率的措施总结如下。 1.树种选择 严格遵循植物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遵循树木生长的自然规律,依照适地适树的基本原则,挑选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地生长的造林树种才能使植树造林取得成功,发挥出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因此,树种的选择是造林成活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适宜种植杨柳,盐碱地区适宜种植沙枣和胡杨树,干旱地区适宜种植樟子松和刺槐;沙漠地区适宜种植梭梭、红柳和胡杨。应选择根系发达、芽体饱满、枝条健壮、无病虫害的苗木为好,带土球移栽。 2.季节选择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地区植树造林时间一般为2月下旬至5月上旬。此时间段气温较低,风速小,雨水较多,阳光弱,苗木还未萌动,适宜栽植。造林季节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4月上、中旬土壤解冻后进入返浆期,此时期适宜早栽,苗木地上部分未生长,但根系已开始活动,先生根后发芽,蒸腾作用弱,易成活,利于提高成活率。秋季植树适宜在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土壤尚未封冻前,此时段气温开始下降,水分较稳定,地上蒸腾作用减弱,苗木生理活动减少,栽植后易恢复生机,翌年春季苗木生根发芽早。 3.平整土地 树木栽培之前清除地上的灌木、杂草等,使光线直达地面,空气对流加强,促使近地表气温升高,湿度降低。再进行彻底的深翻,深度在40-50cm,疏松土壤,使其孔隙度增大,渗透性增强,有利水分下渗到深层,并加以保蓄。因为水的比热小于空气,在干燥的土地上增加含水量,使其升温慢、温差小,而在过湿的土地上排出多余的水分,使其升温快、地温高。近地表的气温、地温增高,可促使春天土地早解冻,利于苗木生长。对于水量较充分的地区,可把一时渗透不及的降水贮蓄起来,先把坡面整出多个小的平地、下洼地或反坡,改变其地表的径流,预防雨水大量汇聚、流量大而快。对于干旱地区,可利用保水剂,保水剂是一种高吸水性树脂,此类物质有大量的强吸水基因,结构特异,在树脂内产生多渗透缔合作用,通过网孔结构吸收是自身重量数百倍的水分,这些被贮存在保水剂中的水分可被树木根系直接吸收。现阶段国内外常用的保水剂分为两大类,

十大技巧提高雏鸡成活率

十大技巧提高雏鸡成活率 雏鸡成活率与养殖户的收益息息相关,只有多学习掌握更多的养殖技巧才能确保雏鸡成活率高、生长快。 1.严格消毒 接雏前准备好育雏室。饲槽饮水器等用清水彻底冲洗干净,再用热碱水刷洗,清水冲洗后晾干备用。育雏室用清水冲扫干净,待干后铺好垫草,放入育雏用具,按每立方米空间用福尔马林28毫升、高锰酸钾14克、水14毫升进行熏蒸消毒,关严门窗12~24小时后再打开门窗通风换气,将室温预热至30℃以上即可接雏入室。 2.选择健雏 健雏一般活泼好动,腿部结实,行动自如,眼有神,脐部愈合良好。弱雏羽毛污浊,精神不振,闭眼打盹,站立不稳。购买雏鸡时一定要挑选健雏。 3.及时饮水 雏鸡出壳后24小时可失水8%,48小时可失水15%,当失水大于15%时,很快便会出现脱水症状。因此,雏鸡出壳12小时后应及时供给充足洁净的饮水。最初几天饮0.01%的高锰酸钾及添加复合维生素的水,起消毒饮水和清理肠胃作用,促进胎粪排出。 4.精心饲喂 饲料要适口性好,易消化,新鲜质优,颗粒大小适中。雏鸡出壳后12~24小时内开食,开食可用碎玉米、小米、碎米、碎小麦等,煮至八成熟饲喂,利于雏鸡消化。1~3日龄每昼夜喂6~8次,4日龄以后日喂4~5次,夜间喂1次。逐渐改喂雏鸡混合料。 5.调节温湿度 养雏鸡适宜的温度是:1周龄时30℃~32℃,2周龄时28℃~30℃,3周龄时25℃~28℃,4周龄时22℃~25℃,以后每周降低1.5℃~2℃,直到室温湿度1周龄以内保持在60%~65%,1周后以50%~60%为宜。鸡舍过湿可用布袋装一些生石灰放在室内吸潮;过干可在火炉上放盆水,通过水分蒸发,增加室内湿度。 6.密度合理 密度的大小应根据雏鸡日龄的大小,品种饲养方式和鸡舍结构等进行合理调整。一般养殖雏鸡的合理密度为:0~4周龄为每平方米20~25只;5~7周龄为10~20只。网上育雏的合理密度为:0~4周龄为每平方米24~28只,5~7周龄为15~20只。 7.科学光照 合理的光照时间是:0~3日龄24小时,4~14日龄16~19小时,15日龄以后采用自然光照。光照强度按每15平方米的鸡舍在第一周时,用一个40W的灯泡悬挂在2米高的位置,第二周开始换用25W的灯泡就可以了。 8.卫生防疫 不卫生和潮湿的环境易诱发雏鸡疾病,尤其是小鸡白痢和球虫病最易发生。应定期对鸡舍彻底消毒,保持干燥清洁,勤换垫料,饮水洁净,饲料新鲜。雏鸡注射马立克氏病火鸡疱疹病毒冻干苗0.2毫升,进行首次免疫。在饮水中加入5%的葡萄糖,0.1%的维生素及青霉素、链霉素。2~7日龄在饮水中加0.02%的痢特灵,饲料中拌入0.1%的氯霉素。5~7日龄时用鸡新城疫Ⅱ或Ⅳ系疫苗按规定剂量滴眼滴鼻。14日龄皮下注射马立克氏疫苗进行第二次免疫。18日龄时注射法氏囊炎疫苗。30日龄时用鸡新城疫Ⅱ或Ⅳ系疫苗进行第二次免疫。发现病鸡要及时隔离治疗,死鸡要远离鸡舍焚烧或深埋。 9.空气新鲜 加强育雏室的通风,保持舍内空气新鲜。舍内通风换气可在中午阳光充足时开窗进行,

浅谈育成鸡的饲养与管理(一)

浅谈育成鸡的饲养与管理(一) 论文关键词育成鸡;饲养;管理论文摘要育成鸡的饲养管理,与其今后的成活率和产量率息息相关,分别介绍育成鸡的饲养和管理,以期指导养殖户对鸡群育成期的饲养。 育成鸡指7~20周龄的大、中雏鸡。鸡群育成期是完成骨骼、体重、输卵管及卵巢发育的阶段,需要较高的能量,以保证体重的增长,从而保证今后高的成活率和产蛋率。因而,鸡群育成期对于整个养殖过程至关重要。 1育成鸡的饲养 1.1育成鸡的生理特点 生长迅速,机体各系统器官发育旺盛,功能逐步健全;长骨骼,长肌肉最多,但体重增长速度较雏鸡慢;羽毛几经脱换长出成羽,脂肪积累加快,容易引起过肥现象,影响产蛋,育成后期鸡的性器官发育迅速,容易早熟。 1.2育成鸡的营养特点 为使育成鸡适时开产,不引起过肥和早熟,降低其脂肪的沉积,而且为后期控制体重。因此,日粮蛋白质水平不宜过高,含钙不宜过多。一般要求7~14周龄日粮中粗蛋白16%;14~20周龄粗蛋白12%~14%;营养水平下降,主要增加青、粗饲料,但维生素、矿物质要满足需要,特别是保证骨骼发育,钙磷比例要求合理,一般为(2.0~2.5)∶1。 1.3育成鸡的饲喂方法 1.3.1定时饲喂。每天在固定时间喂饲3~4次,每次间隔4h。这种喂法适宜用湿料或掺有青绿饲料。但每天下午2时前饲料必须吃净,防止酸败,每天要刷洗饲槽。 1.3.2自由采食。将干粉料投在料桶或饲槽中,任鸡自由采食。这种喂法采食均匀,鸡群整齐度好。 1.3.3限制饲喂。育成鸡有食欲旺盛、食量大的特点,若敞开饱食饲喂,常导致鸡超重和过肥,尤以褐壳蛋鸡更明显。根据标准体重限制饲喂,防止鸡过肥,使其整齐度好,体重适宜,在适合的日龄开产;同时还能节省饲料。限制饲喂要对鸡群体重进行监测,定期称重。若鸡群平均没有超重现象,满周龄体重符合品种标准,就不一定需要限制饲喂,常用的限制饲喂的方法有限时、限量、限质等多种方法,蛋用型鸡多从9周龄开始限饲。另外,限制饲养应注意:①定期称测体重,掌握好饲料的给量。限饲开始时,要随机抽样30~50只称重并编号,1~2周称重1次,与标准对照差异不超过±10%为正常。如果平均体重偏高,应再减少饲量,偏低则应增加喂饲量。②设置足够饲槽。限饲时必须备足饲槽,而且摆布合理,以保证每只鸡都有采食位置,防止饥饱不均,发育不齐。③限饲前实行断喙,以防啄伤。④限饲过程中,如果鸡群发病,接种疫苗或转群等,可暂时停止限饲,待消除影响后再进行限饲。 ⑤应与控制光照相配合,效果更好。 2育成鸡的管理 2.1初期管理 2.1.1脱温(离温)。雏鸡达到4~6周龄以后,新羽基本长出,对环境适应能力有了增强,要逐步停止给温。一般早春育雏可在6周龄左右离温,晚春、初夏育雏3~4周龄即可离温。具体离温时间,各地应根据育雏季节、雏群体质状况及外界气温等灵活掌握。离温要有个过渡时期,不能突然停止给温。要逐渐减少每天给温次数,最后达到完全脱温,一般过渡期为1周左右。离温期间饲养人员夜间要注意观察鸡群,防止挤堆压死,保证离温安全。 2.1.2上栖架。随着离温要训练鸡上栖架。上栖架不但有利于鸡体健康,而且可以防止在地面挤堆造成伤亡。栖架可用木棍或木条制作,一般蛋用型育成鸡每只应有10~15cm的位置。鸡有蹬高栖息的习性,所以训练上栖架并不困难,只要最初几天晚上,将少量在地面栖息的鸡人工抓到栖架上即可。 2.1.3转笼或下笼。笼育的雏鸡进入育成期后,可转入中雏笼或者改为地面平养。刚下笼的

园林绿化施工中如何提高植物成活率

园林绿化施工中如何提高植物成活率 城市经济的发展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各种环境污染等问题大大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园林绿化工程作为现代城市化建设必不可少的市政基础工程可以有效的改善周边的环境,环节环境污染等问题。园林改善环境的功能是通过绿色植物来完成的,所以必须重视对植物成活率的研究,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其作用。 标签:园林绿化;植物成活率;措施 1、植物种植在园林绿化工程中的重要性 绿化工程,植物都是整个园林的主体角色,是园林工程中最普遍、应用最广泛的绿化景观,缺乏植物就无法进行园林的绿化造景工作,所以植物种植在园林绿化工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植物在园林绿化工程中主要通过植物造景来发挥作用:普遍采用地被植物、草皮、草花、藤木、乔木以及灌木等,通过对其的选材、设计和配置来充分的发挥植物本身的形体、色彩以及线条美,从而形成一种观赏价值较高的植物景观,这也是中国传统园林的重要表现手法。与此相比,我国现代园林植物配置造景主要是在城市园林绿地中融入园林植物,以植物的生物学特征、园林学特征和生态学特征作为理论依据并根据一定的科学规律和艺术法则来对植物进行有效的配置,通过不同人工植物景点来实现园林植物景观美化效果和实用价值的统一。所以,植物在园林中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 2、园林绿化施工中能提高植物成活率的措施 2.1严格按要求对树木起挖及土球进行处理 对树木起挖及土球的处理是主要影响园林绿化施工中植物成活率的因素。在起挖的时候要注意方向,要垂直于植物的根系外圈,方向向下,在用收据割断粗跟时,一般要仔细,不要对苗木的根部进行破坏,当挖出全部树苗时,要把树身放在一侧,然后把其根部锯断,让树苗完全的脱离土壤,在起挖的时候,要注意对根皮和须根的保护,而且尽量不要使原始的土球脱落,土球一般的要求是在30nm到40nm之间,这对植物的存活率的提高很有帮助。 2.2对树木进行适当合理的包裹 树木移植过程中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就是保持待栽树苗的湿度,只有湿度够了,树木才能长久的存活下去。为了提高树木的存活率,一旦要保证树穴中的水分含量,只有水分含量足够,才能使树木存活,如果水分过低,则需要做一定的处理来维持树穴中的水分含量,使待栽的树木能够正常的生长,同时还需要把穴内土壤中水分的蒸发量降低的处理。包裹树干有三种方法:一是用浇湿的稻草,这样的话,树干的水分就不会蒸发,树干也能长期湿润,但是浇湿的稻草外面还要一层干的稻草包裹,以防浇湿的稻草中的水分蒸发。二是粗绳湿润后绑在树干

如何提高雏鸡成活率三个关键技术

如何提高雏鸡成活率三个关键技术 一、育雏前的准备工作 进雏前,要做好鸡舍的修缮工作。鸡舍保温性能要良好,做到不透风,不漏雨,不潮湿,无鼠害。进雏前育雏舍要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先把地面和墙壁冲洗干净,然后用0.3%强力消毒灵溶液、0.5%百毒杀溶液或3%烧碱热溶液进行喷洒消毒,彻底杀灭各种病毒和细菌。进雏前几天,将鸡舍内粪便、污物清扫干净,并用清水刷洗干净,然后用2%的火碱水或0.1%的新洁尔灭喷洒消毒;也可将料槽、水槽等设备搬入鸡舍内同时消毒,封闭门窗,将室温升至20℃以上,相对湿度75%以上,然后按每立方米40ml福尔马林溶液和20g高锰酸钾熏蒸消毒24小时。消毒完毕后打开门窗实行空气对流。育雏舍经消毒后,严禁未经消毒的用具搬入舍内,以免重新污染。育雏鸡舍进出口设置消毒池,始终保持卫生,以消除疾病发生的条件,并安排责任心强、善于细心观察和素质高的饲养员负责育雏工作。 二、雏鸡的选择标准 1.选择无疫病无污染的育雏场家进雏。若雏鸡来自不健康鸡群的种蛋或来自出雏后健雏率不高的种蛋,则雏鸡早期死亡率会显著增高。因此,在选购雏鸡时,要弄清入孵种蛋的来源、种鸡群的健康状况,从无鸡白痢等疾病污染、孵化场管理严格的种鸡场进雏。 2.选择饲养健壮雏鸡。健康的雏鸡绒毛洁净,眼睛明亮,转动灵活,叫声清脆,抓握在手中有弹性且挣钆有力,腹部大小适中、柔软,脐部

愈合良好。而弱雏鸡由于腹内卵黄吸收不良,大多呈现腹部膨大,肚硬,脐部湿黏,精神萎靡,站立不稳,反应迟钝,不爱活动,抓在手中感觉松软,无挣扎力。 3.养鸡场户不论是自己孵化或购买雏鸡都要进行个体选择。选择的 标准主要有四条: (1)肛门要干净,没有黄白色的稀粪粘着。 (2)脐带要吸收良好,没有血痕存在。 (3)腹部要收缩良好,不能是大肚子雏鸡。 (4)喙、眼、腿、爪等不能是畸形。凡是符合以上四条标准的就是健康雏鸡,若有其中一条不符合标准就不能选用,因为弱雏成活率低,生长速度慢,不宜饲养。 三、加强雏鸡的饲养管理 雏鸡饲养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雏鸡的成活率和未来的生产性能等。因此,要获得理想的育雏效果,在生产中需注意把握好“两开”,做好“三控”和“三度”工作。 “两开”即雏鸡的开水和开食。要采取先开水,后开食的原则。雏鸡出壳后还有一部分卵黄尚未吸收完,雏鸡饮水能加速这种营养物质的代谢过程。雏鸡入舍后必须首先给水,有些农村养鸡场户怕给雏鸡饮水,因此会引起拉肚子是不科学的。雏鸡出壳后,进入育雏舍应先给饮水,在饮水中加入青霉素,2小时后再饮3%的红糖水,以后换用温开水,在温开水中可加入适量的浓复合维生素B溶液,另外要防止缺水和间断给水,应该做到饮水不断,随时自由饮用。缺水、间断饮水使雏鸡干渴而造成抢水,容易引起雏鸡暴饮而导致死亡。抢水的另一后果,是许多雏鸡羽毛弄湿出现发冷扎堆压死的现象,如不及时发现,会造成不应有

怎样有效提高苗木成活率

怎样有效提高苗木成活率 植物种植的成功与否是关系园林艺术空间展示,保证园林艺术的完美效果,达到建设方的预期目的,充分体现设计思想、理念及构思。所以减少苗木死亡、提高苗木种植的成活率是绿化工作中的重要工作。怎么提高苗木成活率,也成为我们园林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要提高绿化苗木移植的成活率,首先应该了解造成苗木移植死亡的原因;死亡原因找到了,苗木移植成活率自然也就提高了。现本人将工作中的几点体会介绍如下,希望能藉以同行进行更深入的研讨,减小经济损失,提升绿化质量,加快绿化建设步伐。 一、死亡原因分析 苗木从栽植成活到最终的正常生长完全成活与很多因素有关,仔细观察绿化工程中苗木的起苗、运输、栽植及养护管理的各个环节,不难发现成活率低的原因所在。大致可分为:水分条件、土壤条件、所处环境气候及栽后的养护管理等。 1、水分 a、由于栽植时苗木没能及时浇水或第一水未浇透,导致缓苗时间延长,第二次水又没及时跟上,因技术欠缺和工作失误等,使苗木成活后,因所栽苗木缺水再次受影响造成苗木死亡。 b、在冬季移栽的常绿苗木(如红叶石楠、桂花、广玉兰等等),由于在生长季节后期缺水,树体本身所贮藏的液态水少,冬季移栽后因为根系休眠缺乏再生能力,土壤中液态水减少,植株仅靠自身的水分与营养来抵御严寒,往往造成生理性干旱,最终导致死亡。 c、在雨季或因排水不利,出现大面积积水,土壤空气堵塞,导致苗木根系进行无氧呼吸,根系停止生长。因水分过多造成苗木死亡。 2、土壤 由于土建工程施工或其它原因造成移栽苗木根系周围土壤、水分状况改变,尤其种植在树池中的大苗木,因为四周的非透气铺装,营养空间缩小,导致土壤水分、空气、养分、温度条件失调,根系生长环境恶化,直接导致树势渐弱直至死亡。 3、气候 外地调苗(如红叶石楠、桂花、玉兰、枇杷等),长距离的运输失水,或由于南方调到北方苗木进间过晚,运输时根部受到冻害,或根系土球长距离运输造

浅谈如何做好雏鸡的初饮和开食

浅谈如何做好雏鸡的初饮和开食 在现代养鸡业中,雏鸡的第一次饮水被称为“初饮”,第一次开食则称为“开食”。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初饮”与“开食”是雏鸡饲养管理的关键。及时的初饮对于补充水份,防止初生雏鸡的脱水是很有必要的利于尽早地加速吸收利用雏鸡体内尚未吸收尽的卵黄内的营养物质,能维持初生雏鸡体内水代谢的平衡,对体内代谢废物的排泄起着重要的作用。 初饮和开食是雏鸡饲养的开始,是育雏的重要环节。其方法得当与否,不仅影响雏鸡的健康和生长发育,也影响雏鸡的成活率和质量,直接关系到育雏的成败。因此,重视雏鸡的初饮和开食是十分必要的。 1 初饮 初生雏鸡腹内还残留着部分未被吸收的卵黄,饮水能加速卵黄的吸收和利用,对促进雏鸡的生长发育具有积极的作用。饮水还能增进雏鸡的食欲,利于开食和消化。初生雏鸡体内含水约60%~70%,由于孵化室和育雏室的温度较高,雏鸡呼吸和排粪时会散失大量的水分,需要饮水进行补充;如果饮水不足,尤其当体内水分损失8%~10%时,就会出现严

重的脱水反应,主要表现为精神不振,无食欲,羽毛无光泽,脚爪干瘪,体重减轻,最后衰竭死亡。因此,必须及时供给雏鸡充足并清洁的饮水。 1.1 初饮的时间雏鸡最好在出壳后24h内饮到水,长途运输的雏鸡,初饮时间不宜晚于36h。 1.2 初饮的方法在雏鸡到达育雏室前2h,应将备好的凉开水加入饮水器内预温,使水温与室温接近(16~20℃)。雏鸡到达育雏室并安放好后,休息片刻,以适应育雏室或育雏笼的温度环境,如果温度适宜,0.5~1.0h后就可以供水。为消毒饮水、清洗胃肠和促进雏鸡胎粪排除,应先饮0.1%的高锰酸钾水;经长途运输的雏鸡可在饮水中加入5%~8%的葡萄糖或蔗糖,以增加能量,帮助恢复体力;同时在饮水中加入多种维生素或防白痢、大肠杆菌和支原体的广谱抗生素。初饮时,捉住几只雏鸡将其喙放入水中进行调教,以带动其他雏鸡饮水。此时要仔细观察雏鸡的饮水情况,对个别不饮水和打湿羽毛的雏鸡应挑出单独饲养,精心照料,并逐只调教,保证每只鸡初饮时都能饮到水。 1.3 初饮的设备初饮时可使用1.5L的真空饮水器,1个饮水器可供40只雏鸡使用,3~4h换水1次;以后更换为水槽等其他饮水器。将饮水器均匀地放置在育雏器周围,其高度应高于鸡背2cm左右。 1.4 注意事项①雏鸡初饮后,无论何时都不能断水。如果每

提高苗木栽培成活率的技术 保证措施

提高苗木栽培成活率的技术保证措施 为提高本工程的苗木成活率,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表明了养、管的重要性。养护与管理是一项经济性的工作,即一年四季均要进行,又是一项无休的周期性工作,但施工后头几年养护管理尤为重要。 为了使栽植的园林植物不仅能成活、生长,而且以长得更好、更美,就必须根据这些植物的生物学特征,了解其生长发育规律,并结合当地的具体生态条件,制定一套符合实情的科学的养护措施,这样方可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相反,只栽不管,各种植物半死不活,处于病态,枯焉状态,不仅起不到应有的绿化功效,而且大煞风景,比不栽还难看。 1、种植后树木的养护措施计划 工程完工并通过验收后,将进行绿地的养护管理工作,如浇水、修剪、病虫害防治、垃圾清运、杂草清除等工作,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工程竣工后,成立专业养护士管理组; 2、对管理组配备剪草机、修枝剪、打药机、疏草机、打孔机等专业园林工具; 3、进入夏季以后对管理苗木每周浇水二次,确保管理地段内无杂草,保证园林的景观效果; 4、在管理期内,普追肥一次,并进行病虫害防治,确保苗木成活率达到98%以上,确保苗木生产旺盛,长势良好。 (1)乔木的养护管理 1).灌水与排水 水分是植物体基本组成,植物体重量的 40%-80%是水分,树叶的含水量高达80%,树木体内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水的参与下进行的。水能维持细胞膨压,是枝条伸直,叶片展开,花朵丰满、挺立、鲜艳,园林植物充分发挥其观赏效果和绿化功能。 ①灌溉时期

用人工方法向土壤内补充水份为灌溉。保持地上、地下部分水分平衡,促发新根,保证成活,必须经常灌溉,使土壤处于湿 润状态,在5-6月气温升高、天气干旱时,还需对树冠和枝干喷水保湿,此项工作与清晨或傍晚进行。 ②次数和灌水量 a、灌水次数:植株一年中需灌水的次数,因种类、地区和土质而异。 灌水量:耐干旱的种类灌水量少些,反之则多些,灌水时做到灌透,切忌仅灌湿表遇大风易刮倒。灌透的意思是浇灌到栽植层,但又不可过量。灌水以土壤中达到田间持水量的60%-80%最合适。 ③灌水方法 灌水前做到土壤疏松,灌水后用于土盖之后在进行中耕,切断土壤毛细管,减少水分蒸发。 ④排水 土壤出现积水时,如不及时排出,对植株生长会严重影响。这是因为土壤积水过多时,土壤中严惩缺氧,此时,根系只能进行无氧呼吸,会产生和积累酒精,使细胞内的蛋白质凝固,引起死亡。 ⑤排水方法: 利用自然坡度排水,即安排好0.1%-0.3%的坡度。 2),施肥 栽植的各种园林植物,尤其是木本植物,将长期从一个固定吸收养料,即使来源肥力很高的土壤,肥力也会逐年消耗而养活,因此应不断增加土壤肥力,确保所栽植旺盛生长。 3)、中耕除草 ①中耕是采用人工方法促使土壤表层松动,从而增加土壤透气性,提高土温,促进肥料的分解,有利于根系生长。 ②中耕还可以切断土壤表层毛细管,增强空隙度,经减少水分蒸发和增加透水性。

提高桉树造林成活率主要技术措施

现代物业?新建设 2012年第11卷第6期现代建设 Modern Construction 桉树具有轮伐期短,生长速度快,经济效益显著等特点,是优良的工业用材原料。现如今,多家公司、单位、个人都将种植桉树作为投资项目,无论是获取经济效益,还是绿化山林,提高苗木成活率都是营造工作的首要任务。笔者翻阅大量参考文献,结合育林工作者的实践经验,为提高桉树造林成活率,从桉树造林田地的选择、整地备耕技术、桉树幼苗选择与保护至桉树栽种的全过程提出科学有效的技术措施。 一、 提高桉树造林成活率的前期技术工作 (一)选择合适的造林地块 桉树喜好在气候温和、热量充足、雨量充沛、年均温15℃~26℃、年均降水1,000mm~1,500mm的地区生长。因此,在选择造林地时,要充分考虑桉树的生长特点,选择较为适宜的地区。经常有寒冻灾害发生的地区不宜种植桉树,首先在气候条件上要尽可能提高幼苗成活率,然后在人工上提高桉树造林成活率。造林田地的选择是个技术活,造树心切,盲目租用贫瘠土地,是造成桉树成活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桉树适宜种植在微酸性或微碱性的土壤之中,土壤的PH值约为4~8之间。 (二)科学实施整地备耕 科学的整地方式,具有提高土壤蓄水保肥功能,改善土壤理化性,提高土壤透水性的功效。高强度的机耕虽然使树木前期长势较好,但不分地形长期下来,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肥力退化的严重后果。山地宜采用挖穴整地或人工带垦方式,平原可全面机耕。科学整地备耕需做到,在造林前两至三个月完成整地待种工作,在整地工作前,可先根据山地的植被状况进行炼山,彻底的炼山能提高整地效率,也能有效地提高桉树造林的成活率。 二、在选苗、育苗等造林后期工作中提高成活率 (一)选择与装运苗木的技术措施 选择桉树苗时要严把质量关,选择苗木需要懂得技术,苗木品种繁多,质量也有好坏之分,有病苗、弱苗、老化苗等,选择不当,便会使桉树造林的成活率较低。优良的造林苗以扦插苗与良种组培苗为主,苗木高度20cm~30cm俱佳,主梢长势好,根系发达且根部保留完整。挑选好优质的幼苗后,苗木的运输也要注意很多问题,苗木缺水会对其成活率造成不利影响。在起苗、运苗与栽植这一系列过程中,首要保证苗木具有充足的水分。起苗前,对苗圃地浇足一次透水,为苗木补充充足水分,防止苗木枯萎。运苗时尽可能缩短运苗时间,如果有条件,做到随起随栽,最能保持苗木水分。广阔的造林面积,苗木当天栽完很难实现,选择水源近,交通便利之处卸苗,将苗木按畦摆放整齐,覆盖一层松土。受山间道路所限,雨天不适宜运苗上山,晴天干燥,苗木可能失水过多,为此,采用提前运苗上山假植的方式最有利于幼苗存活,假植的苗木可在阴雨天栽种,假植后的苗木需专人看管,适时淋水,保持苗袋湿润。在起苗、运苗与卸苗这一系列过程中始终要避免苗木的根部受到损害。装车时,苗木排列整齐,避免挤压,运输车限速行驶,防止颠簸损害幼苗,移动苗木时,双手托举营养袋,尽可能减少装卸环节,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二)采用合理的栽植技术 为了提高桉树造林成活率,在炎热夏日栽种时,必须采用合理的技术措施保证桉树成活率。栽植可采用以下三种方式,提高桉树栽植的成活率。在苗木种植前淋足水,桉树的幼苗一般用的是营养袋苗,因此只要在栽植前淋足 提高桉树造林成活率的主要技术措施 廖满秀 黄秀梅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高峰林场,广西 南宁 530001) 摘 要:桉树种植,不仅有效解决了木材供应问题,更响应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号召。桉树盈利的高低,与桉树造林成活率及桉树的生长状况密切相关。本文从桉树造林的技术环节入手,从实际层面分析了行之有效的提高桉树造林成活率的措施。 关键词:桉树造林;成活率;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S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089(2012)06-0020-02 – 20 –

浅谈雏鸡支气管炎的防治

浅谈雏鸡支气管炎的防治 1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 雏鸡支气管炎一般潜伏期1~7d,平均为3d。由于病毒的血清型不同,鸡感染后出现的症状不同。 1.1呼吸型 病鸡无明显的前驱症状,常突然发病,出现呼吸道症状,并迅速波及全群。幼雏表现为伸颈、张口呼吸、咳嗽有“咕噜”音,尤以夜间最明显。随着病情的发展,全身症状加剧,病鸡精神萎靡,羽毛散乱,翅下垂,昏睡不食,两周龄以内的病雏鸡,还常见鼻窦肿胀、流黏性鼻液、流泪等症状。主要病变见于气管、支气管、鼻腔、肺等呼吸器官。表现为气管环出血,管腔中有黄色或黑黄色栓塞物。幼雏鼻腔、鼻窦黏膜充血,鼻腔中有黏稠分泌物,肺脏水肿或出血。患鸡输卵管发育受阻、变细、变短或成囊状。 1.2肾型 雏鸡感染肾型支气管炎病毒后其典型症状常分3个阶段:第1阶段是表现轻微呼吸道症状, 只在晚上安静时才听到气管发出音,打喷嚏或咳嗽,并持续1~4d,有些人不易察觉或不以为然。第2阶段好像病情好转,听不到气管中有“咕噜”音,且进食正常。第3阶段,受感染鸡群突然间旧病复发,并在2~3d内病情加剧。病鸡挤堆,不食,排白色稀便,其中几乎全是尿酸盐。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可引起肾脏肿大,呈苍白色,肾小管充满尿酸盐结晶并扩张,外形呈白色网状,俗称“花斑肾”。严重的病例在心包和腹腔脏器表面均见白色的尿酸盐沉着,有的还可见法氏囊黏膜充血、出血,囊腔内积有黄色胶冻状物,肠黏膜呈卡他炎变化,全身皮肤和肌肉发绀,肌肉失水。 1.3腺胃型 近几年有关腺胃型传染型支气管炎的报道增多,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病鸡流泪、眼肿、极度消瘦、拉稀并有呼吸道症状,严重的可导致死亡,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3%~5%不等。腺胃肿大如球状,腺胃壁增厚,黏膜出血、溃疡,胰腺肿大、出血。 2鉴别诊断

浅谈雏鸡的几种维生素缺乏症及其防治

?28? 安徽农业 2000年第9期 浅谈雏鸡的几种维生素 缺乏症及其防治 界首市家畜检疫站 朱振华 朱颖 雏鸡在饲养过程中,由于饲料保管不当、霉变,有过多的不饱和脂肪酸致使饲料中的维生素遭到氧化,活性消失,因而在喂养时造成维生素缺乏,给养鸡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另外,雏鸡在患球虫病或其他消化道疾病时,也可以造成维生素的吸收障碍。下面就雏鸡的几种维生素缺乏症分述如下: 1.缺乏维生素A 雏鸡缺乏维生素A 时,一般在6~7周发病,皮肤变化明显,被毛蓬乱。有的出现神经症状,骨骼肌麻痹,运步强拘,有的出现痛风、干眼,甚至失明,如不及时补充维生素A ,就会造成大批死亡。预防此病可以调整饲料配方,饲料的贮存要适当改变。治疗时在饲料中添加富含维生素A 的饲料,如黄玉米、三叶草、胡萝卜等。 2.缺乏维生素D 雏鸡缺乏维生素D ,一般在30日龄左右发生,通常表现为骨骼变形,特别是鸡的龙骨,成“S ”型弯曲,关节肿大,鸡的嘴、腿、爪脆性增加。预防此病可调整饲料配方,给予足够的青绿饲料;另外,要多晒太阳。对已表现出缺乏维生素D 症状的,可补充钙、磷、维生素A 、D 或喂服鱼肝油。 3.缺乏维生素B 1 雏鸡缺乏维生素B 1,多在2周后发病。表现为爪子伸开,头向上仰呈“观星”状。屈肌麻痹,发育迟滞,体重减轻,严重的贫血、下痢。预防此病可在饲料中多加些谷物的外皮。病情严重的可用药物治疗,雏鸡每天每只喂服或注射维生素B 11毫克,同时在饲料中补充大量的青饲料。 4.缺乏维生素B 2 雏鸡缺乏维生素B 2,一般表现为生长缓慢,消瘦,羽毛蓬乱,皮肤干燥,严重的贫血、下痢。特征性症状是鸡爪子向内蜷曲,腿软弱无力,两肢瘫痪,行走困难,飞节着地。剖检可见坐骨神经变粗大,胃肠壁变薄,肠内溶物呈泡沫样。防治维生素B 2缺乏症,可在饲料中添加青绿饲料、豆类、麸皮、米糠、谷子、酵母等。对发病严重的雏鸡,每天每只喂维生素B 22毫克。(邮编:236500) 鸭瘟的症状及其防治 太和县畜牧管理站 曹贺芳 刘自皖颍上县畜牧管理站 刘家秀 鸭瘟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游禽类 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传染迅速,死亡率高。家鸭易感,产蛋母鸭死亡率达90%,15日龄以下小鸭发病较少。可直接传染,也可间接传染。发病多在晚秋季节。 1.发病症状 患鸭体温升高至43~44℃,稽留不退,精神萎糜,不食,口渴,垂头缩颈,羽毛松乱,翅膀下垂,两脚发软,无力走动,强行驱赶见两翅拍地,重者完全伏卧。眼流泪,由浆液性变粘稠或脓性,角膜混浊,鼻腔分泌物增多粘稠,引起呼吸困难,头颈部水肿,呈典型“大头瘟”症状。病程3~4天,最终衰竭死亡。 2.防治措施 目前对鸭瘟尚无特 效药治疗,因此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 对防治本病的发生尤为重要。 (1)未发病地区,每年定期用鸭瘟鸡胚化弱毒疫苗进行接种,疫苗对2月龄以上的鸭安全有效,注射后3~4天即可产生免疫力,免疫期可达9个月。 (2)坚持自繁自养,对必要引进的种鸭要严格检疫或注射疫苗,经隔离饲养证明健康者,才能与原有健康鸭群混合饲养。 (3)一旦发生鸭瘟,应迅速全面检疫,并采取隔离、消毒和紧急预防接种疫苗等措施。 (4)对病鸭和宰杀病鸭时所污染的用具、场所要彻底清理,用10%石灰乳或5%漂白粉溶液消毒。(邮编:236600) 阜南县畜牧兽 医站 刘学俊 李 玉新肉 兔球虫病的诊治 一、发病症状 病兔食欲减退、精神沉郁、腹泻(也 有便秘)、 腹部胀满、腹围增大、 腹部皮肤呈青紫色、消瘦、耳呈黄白色、结膜苍白,出现贫血症状,有神经症状,痉挛或麻痹,头后仰,四肢抽搐,尖叫而死;部分兔呈急性症状,突然死亡。二、病理变化剖检可见肝脏肿大,表面有白色或黄白色粟粒或豌豆 大小的结节病变,胆囊肿胀;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盲肠的 肠壁充血,肠粘膜有出血点,肠壁增厚,小肠内充满气体和粘液,肠粘膜上有许多小的白色节,有化脓性坏死灶。 三、防治措施1.卫生管理 及时清除兔舍及运动场上的粪便,每天必须清扫1次,及时堆肥发酵,杀灭粪中的虫卵,每隔3天,笼舍、地面用火喷烧1次,喂兔用具每天清洗暴晒。地面、笼具可用10 %氨水、10%福尔马林和百毒杀进行消毒,保持兔舍、地面和用具清洁干燥。 2.分群饲养 成年带虫兔,虽没有出现临床症状,但可使幼兔感染球虫病,如不及时分群可导致重复感染。因此,必须按年龄大小分群饲养。其次,出现病兔要立即隔离治疗,同时对兔群进行紧急药物预防。死兔要就地深埋。另外,要增喂富含蛋白质高的饲料,提高抗病力。 3.预防 对没有发病的兔群,实行紧急药物预防。主要用抗球虫新药球王可溶性粉100克,对水50千克拌匀,让兔自由饮水,每天1次,连用3天,可以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 4.治疗 对发病兔及时隔离治疗。主要应用抗球虫新药威特神球液100毫升,对水200千克,让病兔自由饮水,每天2次,连用3天,治愈率高 达95%以上。 (邮编:236300)畜牧兽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