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2 10000以内数的认识(4课时)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2 10000以内数的认识(4课时)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2 10000以内数的认识(4课时)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2 10000以内数的认识(4课时)教案

210000以内数的认识

第1课时10000以内数的认识

课时目标导航

教学内容

10000以内数的认识(教材第82~84页例5,例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进一步理解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掌握数位顺序表。

2.让学生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正确数万以内的数。

3.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感受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形象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

重点难点

重点:万以内数的组成和数位的意义。

难点: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同学们,老师请大家先欣赏一幅图片,说说你们知道了什么?(出示教材第82页最上面的图)

(1)知道了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和铁路桥各自的长度。

追问:能试着读出这两个数吗?

明确: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长四千五百八十九米,铁路桥长六千七百七十二米。

(2)你们发现这两个数和以往我们接触的数有什么不同吗?

明确:这两个数较大,超过了1000,但是最高位是千位,读法和前面学习的千以内数的读法是相同的。

揭题:的确如此,这两个数的最高位是千位,读法与千以内数的读法相同。在我们的生活中比较大的数是大量存在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大数——万以内数的认识。

二、学习新课

1.数位顺序表。

出示教材第82页例5。

(1)之前我们一起数过这样一个由小木块堆成的正方体一共有多少小木块?(出示教材第82页例5图中的一组木块)

明确:1000块。

(2)请同学们再来一起数一数,好吗?(一组一组地增加木块)

明确:一千、二千、三千、四千……九千、一万。

(3)这样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多少呢?

明确:10个一千是一万。

(4)谁能告诉大家,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数位?

明确:我们认识的数位有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我们可以把这些数位做成数位顺序表。

(5)

学生在小组里进行数数、拨数练习,教师进行巡视指导,了解情况。

2.数的组成。

出示教材第83页例6。

(1)你有办法知道图中有多少颗星星吗?

明确:①10个一百就是一千,这些星星肯定要比一千多得多。

②从图中我们可以知道一个小正方形内就有一百颗星星,数出10个小正方形就是一千颗星星,这样一千一千地数就比较容易了。

③一千一千地数之后发现,有2个一千是二千,还有四百五十八颗,合起来就是二千四百五十八颗。

(2)你能把这个数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吗?告诉大家这个数的组成。

明确:在个位上拨8个珠子表示8个一,在十位上拨5个珠子表示5个十,在百位上拨4个珠子表示4个百,在千位上拨2个珠子表示2个千,这样就表示2458。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84页“做一做”。

第1题:3254

第2题:四千八百七十六由4个千、8个百、7个十和6个一组成。九千九百由9个千和9个百组成。五千零七由5个千和7个一组成。(计数器表示略)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设计

10000以内数的认识

例5:10个一千是一万。

例62458。

教学反思

数学问题应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已有知识,让学生初步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本课引入部分,采取引导学生读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和铁路桥的长度,使学生体会生活中的大数,体会认识大数的必要性。

备课资料参考

相关知识阅读

十进制的由来

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十进位值制就是中国的一大发明。在商代时,中国已采用了十进位值制。从现已发现的商代陶文和甲骨文中可以看到当时已经能够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等13个数记十万以内的任何自然数。

第2课时10000以内数的读写

课时目标导航

教学内容

万以内数的读写(教材第85~86页例7、例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中间、末尾有0),并且能总结出读、写万以内数的方法。

2.让学生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重点难点

重、难点: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末尾、中间有0)

教具准备

课件PPT、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同学们,还记得数位顺序表吗?把你们知道的告诉大家。

(从右边起,数位顺序表中的数位依次是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

(2)千以内的数我们是怎样读、写的?

明确:①我们在读、写千以内的数时,都是按照从高位到低位的顺序进行的。

②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

二、学习新课

1.10000以内数的读法。

出示教材第85页例7。

(1)先说出计数器上的数各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再读出来。

明确:①3745读作:三千七百四十五,是由3个千、7个百、4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

②2080读作:二千零八十,是由2个千和8个十组成的。

③6009读作:六千零九,是由6个千和9个一组成的。

(2)你发现万以内的数是怎样读的?

明确:①从高位读起,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

②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都只读一个“零”。

小结:万以内的数的读法是,从高位读起,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都只读一个“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3)出示教材第85页“做一做”第1题。

教师指定学生回答,并作出适当评价。

(4)出示教材第85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读数,教师要适时给予评价,以鼓励为主。

2.10000以内数的写法。

出示教材第86页例8。

(1)拿出计数器,在计数器上拨出下面的数,再写出来。

学生自己拨数,并写数,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交流,重点说清想法。

(2)你知道万以内的数应该怎么写吗?

明确:①从高位写起,几千就在千位上写几,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

②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占位。

(4)出示教材第86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尝试独立写数,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后,组织交流汇报。

(5)出示教材第86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填数后汇报交流: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9000,10000。

①图上的每一小格表示多少?

明确:图上的一大格表示1000,一个大格里面有10个小格,而1000里面有10个100,这就说明一个小格表示100。

②你能在图上标出3700、6500和9900吗?

明确:图上的3700就是从3000往后数7个小格的地方,表示3700;同理,6500就是6000往后数5个小格的地方,表示6500;9900就是从9000往后数9个小格的地方,表示9900。

③10000里面有多少个100?

明确:从图中很容易看出一个大格是10个100,这样一十一十地数,结果就会发现10000里面有100个1000。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学会万以内数的读写了吗?

板书设计

10000以内数的读写

读法:从高位起,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都只读一个“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写法:从高位写起,几千就在千位上写几,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占位。

教学反思

万以内数的读、写是在学生学习了千以内数的读、写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是学生在读、写过程中的难点。所以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利用计数器拨珠,学生看着计数器读数,说出各数的组成,为了能更好地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安排学生在计数器上拨珠并写数,使中间或末尾的0在不同数位上及不同个数的0的各种形式,通过不同题型体现出来。通过不同的例子总结出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

备课资料参考

相关知识阅读

多位数读法歌

读数要从高位起,

哪位是几就读几;

每级末尾如有零,

不必读出记心里;

其他数位连续零,

只读一个记仔细。

第3课时100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课时目标导航

教学内容

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材第90页例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用符号和语言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难点:位数相同的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哪个数就在计数器上拨出来,再读写出这个数。(请学生拨出不同的数) 你们知道这些数中哪个大,哪个小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学习“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二、学习新课

探究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出示教材第90页例9。

(1)看这四种电视机的价格,任选两种比一比,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后,组织学生汇报。

汇报1:选的是1号和2号,因为940是三位数,不够一千;1899是四位数,超过一千,所以940<1899。

汇报2:选的是3号和4号,虽然1350和2365都是四位数,但是可以比较它们的最高位,1个千比2个千小,所以1350<2365。

汇报3:选的是2号和3号,1899和1350这两个数都是四位数,并且最高位上的数也相同,都是1个千,所以只好比较下一位,也就是百位上的数,百位上8比3大,所以1899>1350。

(2)通过刚才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就比较最高位上的数,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也相同,就比较下一位……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3)出示教材第90页“做一做”。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后,组织交流汇报。

三、巩固反馈

比较下面每组数的大小。

98110006980789

6910619 70827208

13782341

<>><<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100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例9:940<18991350<23651899>1350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学习内容相对简单,大多数学生能正确掌握位数不同的两个数的大小比较。对于位数相同且数字相近的两个数的大小比较的准确率相对较低。本节课让学生经历位数相同的两个数比较方法的探索过程,掌握万以内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备课资料参考

相关知识阅读

多位数大小比较歌

位数不同比大小,

位数多的大,

位数少的小,

位数相同比大小,

高位比起就知道。

第4课时准确数、近似数

课时目标导航

教学内容

准确数和近似数(教材第91页例10)

1.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比较能力和估数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准确数和近似数。

难点: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做游戏:教师指定一个四位数,让学生猜猜是什么数。猜的过程中提示学生所猜数是否与目标数接近,直到猜中为止。

二、学习新课

认识准确数与近似数。

出示教材第91页例10。

(1)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仔细观察并交流发现的信息。

(2)图中两人关于参赛运动员人数的说法有什么不同?

明确:①9985这种说法特别精确。

②9985接近10000,10000是一个近似数,更容易记住,说成将近10000也是可以的。

(3)在生活中,有的时候不需要用准确数,用近似数就可以了。你还能举出用近似数的例子吗?

举例:①我们国家大约有14亿人口。

②一部手机售价是2000元左右。

……

(只要学生举例合理就应予以肯定)

(4)出示教材第91页“做一做”。

①陈东家到学校有603米,约是600米。因为603接近600。

②洗衣机售价为3198元,约是3200元。因为3198接近3200。

③新长镇有9992人,约是10000人。因为9992接近10000。

三、巩固反馈

写出下面各数的近似数。

718≈603≈509≈691≈

879≈3012≈4198≈5388≈

700600500700900300042005400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会分辨准确数与近似数了吗?

板书设计

准确数、近似数

9985是准确数,10000是9985的近似数。

生活中,有时候不需要用准确数,就用近似数(接近准确数的整十、

整百、整千、整万的数)表示。

教学反思

1.结合教学内容,联系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准确数与近似数的区别,同时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2.让学生从身边找例子,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同时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乐趣。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机会,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习惯。

备课资料参考

相关知识阅读

巧学易记

四舍五入方法好,近似数值很好找。

取到哪位看下位,记得同“5”比大小。

是5大5前进1,小于5的全舍去。

等号换成约等号,使人一看就明了。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备课教案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 上册教案

全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内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00以内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进一步认识时间,数学广角,数学实践活动等。 本册的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 =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6.进一步认识钟表,了解钟表内一大格表示的时间意义。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册重点: 1、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 2、表内乘法。 本册难点: 1、进位加、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乘法的含义。 课时安排: 一、长度单位(3课时)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4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4课时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3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我长高了………………………………………………………………1课时 三、角的初步认识(3课时) 四、表内乘法(一)(14课时) 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 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2课时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6的乘法口诀…………………………………………………………3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五、观察物体(4课时) 六、表内乘法(二)(14课时) 7的乘法口诀…………………………………………………………5课时8的乘法口诀…………………………………………………………3课时9的乘法口诀…………………………………………………………4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看一看摆一摆………………………………………………………1课时 七、认识时间…………………………………………………………3课时 八、数学广角…………………………………………………………2课时 九、总复习……………………………………………………………4课时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优秀教案》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1——3单元教案 xx小学2017春季学期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学段目标(1——3年级)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了解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能够理解身边有关数字的信息,会用数(合适的量纲)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 2.再讨论简单物体性质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对简单的调查数据归类。 4.会思考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结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初步学会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务(现象)有好奇心,能够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体验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的过程。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询问“为什么”的习惯。

教学计划(2017—2018学年)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基本上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律性,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比较熟练,个别在计算速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但由于新教材“解决问题”等教材编排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问题上存在欠缺。但在解决简单问题上,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意识,能发现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因此,本学期重点要抓学习习惯的巩固,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合作”、“交流”等能力和习惯,养成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其次,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变动情况 1.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上。第一单元是统计的内容,原来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式统计表以及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现在重点学习调查的方法和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2.完善结构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五、六单元内容的变化上。首先及时安排了混合运算单元,其次是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三)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习的层次、功能分明。

二年级数学教学教案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课题 几分之一 教学容 几分之一 教学目标1.从现实生活中认识几分之一,并能正确地对几分之一的分数进行大小比较。 2.为学生提供数学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体会分数的产生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PPT课件钟面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教学预设学生活动教学补充 一、导入新课课件出示情境图:中秋节到了, 妈妈打算把买来的月饼与邻居 奶奶一家共同分享。 1.(1)把4块凤梨月饼平均分 给2家人,每家分得几块? (2)把2块蛋黄月饼平均分给 2家人,每家分得几块? (3)把1块豆沙月饼平均分给 2家人,每家分得几块? 2.导入新课。 质疑:把4块和2块月饼分给 两家人很好分,但是把1块豆 1.思考计算方法。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容。 1.口算。 48÷8= 36÷9= 42÷7= 28÷4= 27÷3= 81÷9= 不是的画“×”)

沙月饼平均分给两家人,每家分得几块呢?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分到的月饼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容。(板书课题:几分之一) 二、自主探究1.认识1 2 和1 4 。 (1)找一找生活中物体的一 半,用自己准备的圆形纸、长 方形纸、正方形纸说说是怎么 找的。 (2)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 1:明确物体的一半,就是它的 二分之一,写作1 2 。明确把物 体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四分 之一,写作1 4 。 (3)找找、写写、说说。 教师演示:拿起一长方形纸任 意撕成两半,举起其中一半问: “这是长方形的1 2 吗?为什 么?” 1.(1)小组合作。拿出自己 喜欢的学具找找表示出二 分之一。 (2)明确物体的一半,也 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 1 2 。 学生交流:把一块月饼平均 分成2份,每份是这块月饼 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 一,写作1 2 ;把一纸平均分 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 2 …… (3)任意撕成两半,不是 平均分,所以不能用1 2 表 示。 2.(1)学生汇报:把一块月 饼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 2.用分数表示下面各 图中的阴影部分。 3.下面哪个图形中的 阴影部分可以用14 表示?(是的画“√”, 4.填一填。 (1)把一块长方形布 料平均分成6份,每 份是这块布料的 ()分之一,写作 ()。 (2)1 7 表示把一个 物体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它的(), 1 7 读作()。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全册优质教学设计教案

根据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编写 教案 +配套ppt课件,见尾页免费获取 注:配套课件需要见教案尾页免费 获取,会有专门的客户为你服务。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本教案有原生适配ppt课件,教到哪里点哪里,无缝衔接教学实况,为你的高效课堂保驾护航! 全新修订版 (WORD可修改,可直接实用) 全册优质教学设计(教案+课件) 尽力满足教师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信息教学资源,打造最佳教学模式 编辑:周国年,校对:邹垚娟

获取以上全部资源,请见尾页!

1 数据收集整理 【教学目标】 1.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认识统计表。 2.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制作、分析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 1.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认识统计表。 2.初步掌握统计表的制作方法,并能根据统计表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指导】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仍然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统计活动过程之中,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教师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选取具有针对性的学习素材,同时让学生对统计结果做出恰当的判断与预测。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2课时 1.数据收集整理(1)…………………………………………………1课时 2.数据收集整理(2)…………………………………………………1课时 【知识结构】

第1课时数据收集整理(1) 【教学内容】 数据收集整理(1)(教材第2页例1,第4~5页练习一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统计表,能正确填写简单的统计表。 2.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掌握收集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分析。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参与意识。 【重点难点】 1.认识统计表并能正确填写。 2.根据数据进行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 【情景导入】 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衣服,选哪种颜色合适? 生1:红色 生2:黄色 生3:蓝色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我们应该选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颜色。那么同学们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是什么呢? 这就是我们这堂课将学习的内容。 【新课讲授】 师:我们要怎么样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 生1:可以在全校进行调查。 生2:全校学生那么多,怎样调查呢? 生3:可以先在班里调查。 师:下面我们就这个问题在班里调查一下。每个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的红色的请举手。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全)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一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1页至第3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中的第1至第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度的方法。教学难点: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两枝不同的铅笔、宽1厘米白纸条若干条、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然后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些?哪枝短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再提问: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 让学生用带来的学具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 通过以上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指出: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量米”做单位。 二、新授 1、教学例1 (1)认识米尺。 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 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尺子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教师介绍0刻度线 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起点(这叫尺的0刻度) 在尺子上找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呢?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2教学例2 (1) 教师在黑板上贴出一张纸条,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想知道它的长度是多少,用什么量? (2) 教师拿出放大的米尺,讲讲如何量纸条的长度。 三、练习 1、让学生量一量课前准备好的纸条,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量的。 2、完成课本练习一第1至3题。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学科:数学 册数:二年级下册 教师姓名: 任教班级: 二年级数学教学进度

教学计划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图形的运动、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数学广角——推理、总复习等。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2、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3、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5、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6、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 7、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优质教学设计 数一数(一)教案

《数一数(一)》 ◆模式介绍 “探究式教学”是以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探究或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学生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以自我获取,自我求证的方式深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认知目标涉及与学科相关知识、概念、原理与能力的掌握;情感目标注重科学素养与道德品质的培养。 探究式教学的课程环节: 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总结提高 ◆思路说明 本课教学时安排了三个层次的数数活动。第一个层次,借助直观的计数器模型,先一个一个地数,数到十;再十个十个地数,数到一百;最后一百一百地数,数到一千。学生在数的过程中可以体验到这几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以及计数单位的大小。第二个层次是数由一千个小正方体搭成的大正方体模型,这个活动既可以巩固个、十、百、千之间的关系,又为学生认识一千提供了一个直观的模型,是学生后续学习更大的数的基础。第三个层次是抽象地数数,让学生从八百八十七数到一千,这对学生的要求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当学生对一千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通过圈一圈、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的一千等活动,旨在让学生感受一千的实际大小。最后通过练习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巩固和提高。 教材分析 在一年级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基础上,本节内容学习了千以内的认识,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进一步感受位值概念、数位间的十进关系,发展数感。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对千以内的数接触较少,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教材重视运用计数器和方块模型,帮助学生体会数的关系与意义;重视通过现实素材的对比,帮助学生感受大数。第一个问题由拨计数器的情境出发,从序数的角度,由千以内的数和一千之间的关系引出对“千”的认识。第二个问题结合拼摆小方块的活动,体会“个”、“十”、“百”、“千”之间的十进关系,直观感受“千”的认识,教材还安排了“试一试”,结合估计和对比想象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目标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设计(全册)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进度

教学计划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图形的运动、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数学广角——推理、总复习等。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2、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3、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5、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6、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

7、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四、情感态度: 1、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3、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4、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家的信心。 5、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6、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学描述生活中的事物,经历与他人交流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五、教学措施: 1、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看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有的内容,都不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不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思考过程。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6、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二年级数学学科下册教学设计 第一周第一节 教学内容:数据收集整理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

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

(完整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课时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第1课时:认识统计】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直接关系到统计的结果是否正确。收集和整理数据时,往往要把数据进行分类和计数。在教学中,先让他们在熟悉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分一分、数一数的愿望。再指导学生有序观察,分类计数,提高收集信息和计数的效率。 【第2课时:统计】多让学生交流统计方法。请学生说说自己会利用什么统计方法,如何操作。如果教科书中的方法学生没有想到,可以让他们看看书上的插图,说说图中的学生是怎样整理的,并让他们照书上的方法再做一做。完成以后把学生的各种记法以及画“√”的记法进行比较,说说各种记法的特点,比一比哪种记法既清楚有方便。但在交流中,我会引导学生在多种的统计方法中选取比较方便清楚的,让学生自己交流比较,选择出适合的统计方法。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 【第1课时:平均分(1)】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设计了各种生活情境,先通过观察初步感受“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放手让学生动手分一分,从而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为今后学习除法打好基础。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合作得非常好,特别是分一分时,学生们都有自己的分法,体现了分法多样化,但最后还是觉得用乘法口诀

最快最方便,这一思维的提升,锻炼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自信心 【第2课时:平均分(2)】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本课时教学中老师要紧密联系学生身边的实例创设情境,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安排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练习题,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轻松突破难点,使学生爱学、乐学,更好地掌握平均分,平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第3课时:除法(1)】 本课教学,从学生已明白“平均分”含义和会平均分的基础出发,依据例题帮熊猫分竹笋的活动,解决小精灵提出的“每盘放几个”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以“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计算呢?”激起学生学习新计算方法的欲望,进而引入除法运算,列出算式,教学效果非常好。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的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问题解决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第4课时:除法(2)】 本课教学,利用学生初步认识除法计算的基础,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呈现熊猫分竹笋情境图,让学生观察画面收集信息,弄明白要分多少竹笋,分的要求是什么。接着,让学生借助平均分的结果,说说20÷4=5的实际含义。然后指出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动

二年级数学上册优质课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长度单位厘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3页和练习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工具来量。 2.认识尺子,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过程】 一、感知量物体可以用相同的工具来量 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礼物,就放在盒子里面,想知道是什么吗?请把盒子打开,拿出来相互看一看,并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打开盒子观察并进行交流) 1.用学具量同样长的边。 教师请学生挑出一件自己最喜欢的物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物体的长。(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测量结果,同时用多媒体显示测量结果) 师:难道你们数学书的短边不一样长吗?请动手比一比。 (学生相互动手比数学课本并回答“一样长”) 师:一样长的边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生:因为量书时用的东西有的长,有的短。 师:如果都用同样长的工具来测量,结果会怎样呢?请小组再用正方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小正方体的长呢? (学生动手操作并分小组汇报,使学生知道,如果都用同样的物体量书的短边,得到的结果相同。) 2.用学具量长度不同的边。 (电脑出示数学课本和文具盒这两幅图,并演示用曲别针测量书的短边,用小刀测量文具盒的长边。) 测量后教师问发现了什么(小刀比曲别针长,文具盒的边比书的边也长)。 师:如果把小刀换成曲别针,让我们来看一看会出现什么情况。

(多媒体演示用曲别针量文具盒的过程,让学生知道文具盒的长度比书的短边多用了6个曲别针。) 小结:我们通过动手实践和观察,知道了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工具。 3.实践活动。 (1)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2)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2题。 (学生都用新铅笔量所想量的物体的长,可以自己量,也可以几人合作,最后相互交流并汇报测量结果。) (3)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3题。 (多媒体显示题目内容,说明题意,让学生估算,电脑验证。) 二、知道量物体的长度也可以用尺子来量 1.认识尺子。 师:刚才我们用铅笔来测量物体时,量了一次又一次,多麻烦呀。用什么去量比较方便呢?(尺子) 教师请学生拿出尺子看一看,能发现什么(数字、刻度线、cm),教师介绍刻度线和“cm”;并向学生说明“厘米”是一种长度单位。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认识1厘米有多长。 (电脑演示从0到1中间的长是1厘米) 师:你认为还有从哪个数字到哪个数字中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给你的同桌看一看。 (小组活动) (2)感知厘米有多长。 ①测量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的长。 ②感知1厘米有多长(教师带领学生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小正方体,右手慢慢把它拿走,告诉学生拇指与食指中间的空隙大约是1厘米,并让学生把它记在脑子里)。 ③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完整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 下册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单元分析 内容及简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 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约3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P2例1 数据收集整理(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 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课件出示红、黄、蓝、白)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 (1)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

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 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 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 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一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 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22+13=35(人)35-6=29(人) 方法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 (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 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

新版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教案(共7课时)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计划 第一课时表内除法 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清楚在什么样的问题要用除法解决。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除法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除法计算的便捷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复习表内除法。 难点: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教学步骤 二一班的16名同学在公园里尽情玩耍。同学们来到儿童乐园打算租儿童小车,小车有2人的和四人的,如果都租2人的需要租几辆车?租4人的需要租几辆车?同学们,你们能帮助他们一下吗?应该怎么租呢? 1.16名同学都乘坐2人车,需要多少辆? (1)该如何解答,自己先试着解答。 (2)小组合作讨论出解答的方法。 2.汇报解答方法,并列式。 16÷2 = 8 (辆) 3.16名同学都乘坐4人车,需要多少辆? (1)该如何解答,自己先试着解答。 (2)小组合作讨论出解答的方法。 4.汇报解答方法,并列式。 16÷4 = 4 (辆) 5.请看算式:16÷2 = 8 16÷4 = 4 (1)分别说一说式子中各部分的名称? (2)结合以上式子说一说什么是除法? (3)试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计算? 专项训练 1.把口诀补充完整: 三七()八()二十四()八十一九

七()四()十六()三十六七六()()五三十 2.计算下面各题 32 ÷8 = 81 ÷9 = 15 ÷ 5 = 24 ÷ 6 = 42 ÷7 = 40 ÷8 = 24 ÷3 = 14 ÷2 = 3.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42÷6=()÷8 4 ×6=()×3 2×()=3×()7 ×()> 8×2 ( ) ×8 < 6×5 24÷( ) > 24÷( ) 4.解决问题 (1)二(1)班有42人玩跳绳,每7人一组,平均分成几组?如果每6人一组呢? (2)小清剪了8面小旗,李东剪的小旗是小清的3倍,李东剪了多少面小旗?(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决) (3)同学们要去南湖划船。大号船每条限坐6人,小号船每条限坐3人,坐大号船需要4条,如果坐小号船需要几条呢? 第二课时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第五单元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回顾中复习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算式中有两步计算时,就需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运算。 情感态度预交直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混合运算进行系统整理和复习。 难点: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教学步骤 一、复习混合运算的顺序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全套详细版

2018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1——3单元教案 小学2018春季学期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学段目标(1——3年级)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了解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能够理解身边有关数字的信息,会用数(合适的量纲)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 2.再讨论简单物体性质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对简单的调查数据归类。 4.会思考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结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初步学会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务(现象)有好奇心,能够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体验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的过程。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询问“为什么”的习惯。

教学计划(2018—2019学年)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基本上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律性,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比较熟练,个别在计算速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但由于新教材“解决问题”等教材编排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问题上存在欠缺。但在解决简单问题上,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意识,能发现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因此,本学期重点要抓学习习惯的巩固,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合作”、“交流”等能力和习惯,养成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其次,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变动情况 1.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上。第一单元是统计的内容,原来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式统计表以及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现在重点学习调查的方法和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2.完善结构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五、六单元内容的变化上。首先及时安排了混合运算单元,其次是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三)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习的层次、功能分明。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设计

第1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第1课时数据收集整理(1)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和练习一的第1、2小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做出判断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过程与方法: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学会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呢? 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 生:可以在全校的同学们中调查一下,还可以在组内进行调查。 师:你们真聪明!刚才你们说的调查,其实也就是进行统计。(揭示课题:统计)要统计出最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首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调查最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 二、亲历统计过程,体会收集数据的形式和过程 1.收集数据。 师:在这四种颜色中,你最喜欢哪种颜色?为什么? 师:要想知道最喜欢哪种颜色的同学最多?我们应该怎样调查呢? 生自由发言。 师:我们可以采用举手、起立、画“√”、“○”作记号等很多方式来收集数据,但是这些方式中举手既快速又简捷,下面我们就用举手的方式来进行调查。

请听规则:每个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每当老师说出一种颜色时,最喜欢这种颜色的同学就举手,好吗? 师:一个人能选两种颜色或不选吗?为什么? 师:是呀,收集数据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也就是说你只能选择一次。那好,现在我们开始举手调查。 2.整理数据。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通过举手这种方式选出了自己最喜欢的颜色了,老师也知道了,但是负责订做校服的人员还不知道,那该怎么办呢? 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真会想办法。那我们现在再举一次手,在这张表中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好吗?(出示统计表) 最喜欢红色的请举手,请一个学生数出人数,教师记录在统计表中。采用同样的方式统计其余三种颜色的数据。 3.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将统计后的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这种表格就是简单的统计表。仔细观察统计表。 师:你看懂什么? 4.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 师:是的,这张统计表的第一行表示的是同学们最喜欢的各种颜色,第二行表示的是最喜欢的每种颜色的人数。统计表可以直接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同学们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分析和解决一些问题。下面就请大家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解决下面的问题。 (1)全班共有()人。 生:要想知道全班有多少人,应该把最喜欢这四种颜色的人数全部合起来,即:9+6+15+8=38(人),所以全班共有38人。 师:你真聪明,谁能解决第二个问题? (2)最喜欢()色的人数最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