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录音发展史

录音发展史

录音发展史
录音发展史

世界录音技术发展史

2012-03-16 19:23:34来自: (I'm on my second drink...)

喜欢

2012-03-16 19:24:15 (I'm on my second drink...)

一.最早的圆筒留声机录音

1857年,法国发明家斯科特(Scott, Leon 1817-1879)发明了声波记振仪(Phonautograph,参见图1),尽管这种仪器只能记录声波的“图像”,而不能再现出声音本身,但为后来的相关研究

奠定了基础。1877年前后,爱迪生在他的“圆筒留声机”(图2)上录下了他亲自朗读的《玛丽有只小羊》的歌词,这短短数秒的声音成为了人类录音史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声。不过,这项成果没有立即得到足够的推广,在随后几年的时间里,这位大发明家的兴趣转到了电照明等方面,只零星地留下了一些实验性录音。

2012-03-16 19:24:36 (I'm on my second drink...)

直到1887年左右,爱迪生才将改进后的留声机真正提升到商业应用阶段,与此同时,另一种被称为Graphophone的改进型留声机(图3)也由美国哥伦比亚公司逐渐推入市场。遗憾的是,这些

新产品更多的仅被用于办公室的语音听写,19世纪保留下来的音乐录音非常稀少,尤其是古典音乐。钢琴家兼发明家霍夫曼(Hofmann, Josef 1876–1957)可能是第一个录音的古典音乐家。1887年,这位年仅11岁的天才在爱迪生的工作室里很愉快地录制了一批卷筒录音,听到自己的琴声,小霍夫曼激动地告诉爱迪生:“真的非常棒”。德国指挥家兼钢琴家彪罗(Bülow, Hans von

1830-1894)则完全相反,据说他在第一次听到自己弹奏的肖邦玛祖卡时差点晕过去。有记载说,爱迪生还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为彪罗录制过贝多芬英雄交响曲的完整演出,但这些录音都遗憾地没有能够保存到现在。19世纪留存下来的最珍贵的声音要数1889年12月2日爱迪生的助手旺格曼在维也纳用圆筒式留声机为勃拉姆斯录下的《匈牙利舞曲第一首》演奏片断与一段讲话。

2012-03-16 19:24:54 (I'm on my second drink...)

早期的圆筒留声机录音流传很少的主要原因在于还没能解决拷贝复制的技术难题。当时,如果要录制小乐队演奏的商业录音,就必须使用10台左右的大喇叭留声机同时工作,即使乐队有足够的耐心把同一曲目反复演奏20遍,也不过仅能得到200份圆筒拷贝。可以想象,这样的制作成本非常高,更糟糕的是如果是为独唱(奏)家录音,那么由于音量较小,最多就只能使用三四台留声机同时录制,如此小批量的低效生产,必然导致圆筒录音异常昂贵且难以推广。事实上,在1890年前后,这些精贵的圆筒主要只在宾馆、酒吧和药店等公共场所的投币机器里使用。

2012-03-16 19:25:10 (I'm on my second drink...)

如此局限的市场范围加之技术上的诸多缺陷,造成最早一批圆筒录音的曲目范围也较为狭隘,主要是一些流行歌曲、国歌、民谣、歌剧咏叹调改编曲、短小通俗的进行曲、波尔卡和圆舞曲等。愿意进行商业录音的正统音乐家也少之又少,例如在哥伦比亚公司1898年全年的圆筒录音目录里就仅能找出一位古典音乐表演家,还只是在大都会歌剧院跑龙套的法国男中音而已。即便如此,一些大音乐家还是在一开始就对录音技术表示出浓厚的兴趣:柴科夫斯基认为录音技术“是十九世纪所有发明中最惊人、最美丽也是最有趣的一例。”安东·鲁宾斯坦更是顶礼膜拜的把爱迪生推崇为所有表演艺术家的“救世主”。也许,录音技术对音乐表演艺术真正的救赎和影响要到20世纪初前后,母盘复制技术逐渐成熟,唱片录音渐渐取代圆筒录音以后才算正式拉开序幕。

2012-03-16 19:25:51 (I'm on my second drink...)

二.声学录音时代

1894年左右,美国开始出现一种播放蝶形唱片的留声机(gramophone,图4),唱片录音最大的优势在于复制起来非常容易,用母盘制作好摸具以后就可以不断地浇铸拷贝,具有很好的商业应用前景,此后,圆筒式录音就逐渐被淘汰。1902年,美国哥伦比亚公司与胜利者公司﹝Victor Talking Machine Company﹞决定合作经营唱片式录音的专利技术,人们开始越来越认真地看待音乐录音。

20世纪的前二十年留下了不少珍贵的历史录音,特别是一批作曲家兼演奏家或指挥家诠释自己作品的“权威版本”,例如埃尔加、拉赫玛尼诺夫、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克和克莱斯勒等等。法国作曲家福雷(Fauré, Gabriel 1845 – 1924)认为“由作曲家本人演奏的录音……能够避免过去的很多争论……将毫无疑问地成为千秋万代的指南”,德彪西在1904年也指出,录音技术将确保音乐能够具有“完整无缺且一丝不苟的不朽性”。不过,当我们以今天的眼光审视这些大师在上个世纪初的录音时,常常会觉得离心目中的理想状态有相当的距离,比较直接的原因恐怕在于那个阶段的录音条件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

图4 蝶形唱片留声机(gramophone)

1.独奏作品的录音状态

在1925年开始运用电声技术以前,音乐基本上只能用一种纯“声学”(acoustic)或者说纯“机械”(mechanical)的方式来录制:相对集中的声源通过一个或几个大喇叭来拾取,然后被传送到机器,再通过机械装置将声音的波形刻制在松软的蜡质碟片上面(早先是圆筒)。由于没有任何信号放大的可能,要录制微弱的声波就只能通过把演奏家们的乐器聚集到狭小的空间内,并尽可能贴近喇叭口来实现。要做到这一点,独唱家们显然具有灵活机动的优势,事实上,有时候他们甚至直接把脑袋探入到喇叭口里面以获得比较理想的效果。这也就是为什么二十世纪早期的录音中声乐作品比例偏高的原因之一,而对于某些种类的器乐家们来说,这种窘迫的贴面状态不亚于是一场恶梦。

首先不妨先来同情一下为声乐家们伴奏的钢琴家,通常,他们必须挤在一个和独唱家的脑门差不多高的小阁楼上弹奏特制的立式钢琴,以期拾音的大喇叭能够尽可能捕获到一些声音。这与在舒

适宽敞的舞台上或是在家里弹奏自己熟悉的音乐会大钢琴简直有着天壤之别,钢琴家马克·汉伯格(Hambourg, Mark 1879-1960)描述他在1909到1925年录音使用的钢琴就像“老的锡罐头……是我弹过的钢琴中声音最糟糕透顶的”。有时,为了让声音最大化的散发传播,钢琴的面板和背板还会被卸下,只留下必不可少的机械装置和音板,这意味着(如果钢琴家需要看谱的话),还必须要有个人站在旁边手拿乐谱。

相对于钢琴,弦乐的音量要小得多,却又需占用比单簧管或双簧管大得多的演奏空间(不可能非常贴近喇叭口也不可以在过于狭小封闭的聚音空间里演奏),特别是小提琴。为此,德国发明家Augustus Stroh专门为录音改制了一件外形奇怪的乐器(图5),看起来有几分类似现代的电子小提琴:狭窄的琴颈和琴声连接在一块振动板上,木头的共鸣箱则被一个可以转动的金属号角所取代,这样不仅音量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而且还可以调整号角的位置来指向拾音喇叭的方向。当然,代价是小提琴本身的音质受到了严重的扭曲,正如外形上像一个小号和提琴的杂交物(因此也被称作号角提琴),这种乐器的声音接近于劣质低档小提琴的音质再加上点铜管乐器的泛音。好在这种乐器似乎更多的只在合奏的情况下被使用,1904年的报纸评论曾如此向人们担保:“库贝尼克录制两张唱片时使用的是他自己的斯特拉迪瓦利(Stradivari),而不是Stroh!”

图5 仿制的Stroh小提琴

其实,听众倒并没有必要过分在意到底是斯特拉迪瓦利还是Stroh,因为在当时的录音条件下,两者的音质差别恐怕很难明显区分。人耳能够听到大约20到20,000赫兹的声音,而声学录音只能捕捉到差不多200到2,000赫兹,在频谱表上仅仅是非常有限的一小部分,音质失真非常严重。因此,录制的钢琴声又细又脆更接近于吉他之类的拨弦乐器,拉赫玛尼诺夫觉得他在1919年4月的第一次录音听起来正像俄罗斯的balalaika三弦琴。缺乏中高频泛音的润色使得所有的乐器和人声听起来都干瘪而空洞,更糟糕的是声学录音不仅频响范围有限,在振幅和动态方面的表现也令人沮丧:过高的音量会让录音唱针割坏蜡盘,而稍微弱一些的声音又很难被记录下来,且机器

还对各个音高的敏感程度有所不同。于是,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一位女高音不得不在演唱的同时根据音乐的强弱和变化在从能把头伸进喇叭口的位置到两米开外的范围内来回奔波“舞蹈”;而器乐演奏家们,例如钢琴家则只能通过牺牲掉大部分强弱对比的因素并在某些音区“格外留意”,以保全那脆弱而神经质的蜡盘留声机。由于采用踏板造成的共鸣会导致音质进一步恶化,我们可以发现在20世纪早期的钢琴录音里踏板的使用非常节制,听起来,这些钢琴演奏基本上都是保持在较大力度上发出的很不连贯的破烂声音,尤其是在为其它乐器伴奏时(因为离录音喇叭口更远)。

2.乐队作品的录音状态

从独奏家们的窘迫遭遇,不难推想出在当时条件下录制乐队作品将面临着何等艰巨的困难(参见图6):

图6 埃尔加在录音室(1914年)

首先,乐队的编制必须尽可能地压缩,有时甚至连作品的配器都得作相应的修改。在早期的声学录音中,“管弦乐队”通常由两三把(Stroh)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一两把(Stroh)中提琴再加上必要的木管、铜管和打击乐器组成,而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声部(为了节约空间并尽可能被勉强听到)则经常被大管或大号所代替或叠加。这样缩减到极点的配制,一方面是为了各个声部能够聚集到狭小的空间内,以便被录音的喇叭口尽可能捕获到一些声响;另一方面也避免了过大的

音量变化而桶破脆弱的蜡盘。例如,在1915年,克莱斯勒和津巴利斯特合作录制巴赫的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BWV 1043)时,仅使用了一组弦乐四重奏来代替整个弦乐队部分。而埃尔加在1916年首次指挥录制他的小提琴协奏曲时,为了在较小的动态对比和较大的背景噪音下营造轻盈温馨的氛围,则不得不在比较安静的片断额外加上一把竖琴伴奏。

此外,为了适应录音的需要,乐队队员还要忍受非常古怪的演奏位置,完全不同于音乐厅里的排练和演奏:弦乐一般被安置在离喇叭口最近的位置,大提琴和长笛、双簧管和单簧管有时则挤在一个活动的平台上面(乐器正对着前排弦乐演奏者的后脑勺),吹大管的通常坐在喇叭口下方与弦乐组面对面,音量较大的铜管则被安排在较远的位置,为了让管口正对喇叭口,圆号演奏者只能侧身而坐,用镜子来看指挥。最富喜剧色彩的是,如果遇到重要的木管独奏段落,演奏者还必须站起来小跑几步,并探出身去,尽可能把乐器伸进喇叭口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可以理解,在这样尴尬的录音方式下,很多大牌指挥和着名乐团留下的录音都难以达到平时的演奏水准。例如1913年,尼基什(Nikisch, Artúr 1855-1922)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的那个着名的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录音版本(也是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交响曲录音,再版CD可参见EMI 7243 575612 2),似乎离我们的想象和文献中对伟大指挥家尼基什的记载有着相当的距离,鲍尔特和托斯卡尼尼都曾说过这个录音一点都不像他平时的音乐会演奏,演奏效果打折的原因显然和乐队编制的大幅缩减和反常的乐队布置密切相关。又据记载,霍尔斯特在1923年指挥伦敦交响乐团录制他自己的行星组曲时,首席圆号因为对录音条件难以忍受造成在第二乐章Venus的开始处频频“冒泡”,重录了13次之多。

三.电声录音时代

早期声学录音(acoustic recording)的主要困难在于要直接拾取并记录微弱的声波能量,人们早就意识到更好的解决途径在于要设法把声波转换成电信号,大约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这一设想逐渐变为现实。这主要得益于在广播和无线电报等方面的技术进步,诞生了电气麦克风和功率放大器等必需的设备,1925年后,唱片公司纷纷把这些技术运用到唱片录音,开始进入了电声录音时代(electronic recording)。

电声录音的优势首先在于可以把声音更加真实地录制和还原,早期电声录音的频率响应范围从原先声学录音的200-2000赫兹拓展到了大约100-8000赫兹,用这种方式录制下来的声音虽然还算不上“高保真”,但至少钢琴听起来像钢琴,乐队听起来像乐队了。而到了1945年Decca公司的full frequency-range recording FFRR技术(图7)推广应用以后,频率的上限又进一步提升到了14,000赫兹,已接近了人耳的极限,更多的高频泛音能够被录制下来,大大改进了录音的效果,特别是弦乐的音色。

图7 ffrr的logo

其次,由于采用了电放大的麦克风系统,可以捕获到相当广阔范围内的声响,音乐家们不必再像声学录音时代那样痛苦地挤在录音室的喇叭口周围,而可以在更加宽松的环境下自如地演奏;乐队的编制也不必再过于压缩,而完全可以保持与正常演出相当的配置。1929年4月,拉赫玛尼诺夫和斯托科夫斯基再次合作录制他的第二钢琴协奏曲时,费城管弦乐团的110名团员悉数参加,录音地点就在费城音乐学院的音乐厅,台下还坐了约3000位观众,“我们就像在举行公开演出”——这对于一向都有些敏感不安的拉赫玛尼诺夫来说虽然也算不上什么美妙的体验,但毕竟和五年前在声学条件下与同一指挥、同一乐团的部分成员录制同一曲目的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两次录音的再版CD可参见:RCA Gold Seal 61265和Naxos )。

1. 从78转唱片到LP唱片:突破录音时间的限制

电声录音方式消除了过去声学过程中的种种局限,使得整个唱片市场变得更加活跃起来,音乐家们开始更加认真地对待录音,录音曲目的范围也大大拓展。特别是乐队作品,过去由于对乐队人数和配置的苛刻限制,使得很多曲目几乎无法录制,特别是那些和声织体较为复杂、本身必须要使用大编制乐队的作品,例如马勒的交响曲、德彪西的管弦乐作品等等。1925年以后,交响曲和大型管弦乐曲的录音大量涌现,在1928年全年的录音曲目目录里大约有三分之二是乐队作品,其中有七成左右都是那些最受欢迎的一线曲目,例如贝多芬、勃拉姆斯和柴科夫斯基的交响曲等。

在唱片公司越来越青睐于大型作品的同时,从声学录音时代延续下来的一个尴尬问题仍然没有被彻底解除——唱片录音的时间限制。直到20世纪40年代末以前,主流的12寸78转唱片的单面录音时间不超过5分钟,这就意味着超过5分钟的曲目就面临着三种痛苦的选择:一是把演奏分割成多面或多张唱片录制发行;二是把作品本身进行删节;三是采用比平时更快的演奏速度以适应单面唱片的时间。事实上,这三种方法经常被结合起来使用,而考虑到早期唱片的制作成本很高(例如尼基什和柏林爱乐在1913年录制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被录制成8张单面唱片销售,在英国的售价是2英镑,而当时英国人的平均周薪才不过英镑),唱片公司出于市场和经济效益的考虑(特别是在电声录音时代以前),常常更加倾向于采取后两种对音乐伤筋动骨的删改和压缩。例如霍夫曼在1923年录制肖邦b小调谐谑曲作品二十之一时只用了四分半钟,正好占满唱片的一面,而他在1926年录制的同一曲目的卷筒录音却足足有八分零六秒;这首作品原本可以分成两面唱片,但是唱片公司显然认为,把这首谐谑曲省略反复并且删删剪剪后再在反面挤上一首肖邦的升F大调夜曲(Op. 15,)会更有卖点。更可怕的是,这种对作品的删剪压缩经常就是在录音前才做出的临时决定,有时为了节约几秒钟必须要到处寻找能够省去一两小节或是几个音的地方,“这就意味着快速的挖补和即兴的发挥,以便其中还能够留存一些感觉……”

要让大部头的作品来适应4分多钟的单面唱片,有时面临着多重的困难选择,即使演奏家能够从容地保持与公开演奏基本相当的速度,通常也要事先选定好切割点,并在录制到该处时停下来,以便工程师换好录音唱盘后再继续下去。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录音基本上都是采用这种分段的方式录制的(在再版的CD中这些断点已被细心的连接起来),除非采用两台以上的录音设备连续工作才能避免中断,而这种奢侈的方法一般只在录制现场演出时才会使用。在很多作品中每隔四、五分钟去找一个分割点并不容易,意味着很多决定只能是综合多种因素的妥协(这项艰巨的任务通常在唱片公司出于商业利益的干预下由作曲家、指挥家和独奏家们来完成),一旦确定分割方案,演奏者不得不留心注意着点墙上的钟表,以免因为超时而废掉整张唱盘。很多早期录音的速度惊人的慌乱偏快与这个因素密切相关,有时尽管唱片的时间还有剩余,但由于心理上的原因也极易造成演奏的匆忙。当鲍尔特(Boult, Adrian)被问及他有没有在78转唱片录音里刻意加快速度时他意味深长地说道:“你明白当你要留心在4分15秒内必须到达那个点时……你就不由自主地加快,即使你知道没事,但我想那个录音经纪人毫无疑问一定紧张得要命,我们都或多或少的怀揣这份焦虑……”。指挥家们在处理中断点的过渡方式上也各有见解:奥曼迪喜欢在分割点到达后再继续往下演奏一小段以避免任何可能的渐慢,而斯托科夫斯基则截然相反,他坚持每一段录音结束前都应该有个放慢的交待:“你必须温文尔雅地结束每一次录音”,尽管他的这一观点让他的合作钢琴家霍夫曼大为光火。

这种跟时钟赛跑的紧张局面到了20世纪40年代末,随着慢转唱片(LP,Long-Playing Record,又称密纹唱片)的问世并逐渐普及而消失。早先的78转唱片所用的主要原料是易碎而脆弱的虫胶(Shellac),而LP则采用强度更高的乙烯基(vinyl)塑料制成,不仅有利于在唱片表面制成更加细密的沟纹,降低转速,延长录放音时间,也有利于降低唱片的背景噪音和提高音质。LP的单面放音时间约为25分钟,一般足以容纳大型作品的单个乐章,并且声音的动态范围和保真度也比78转唱片有了大幅提升,演奏家们不必再为录音时间的限制而紧张匆忙或者删节作品,也不必再为盖过背景噪音并顾及动态范围而节制乐曲处理的强弱对比。

总的说来, LP唱片的推广和录音技术的进步,使得演奏者能够以更接近于音乐会演出的方式来进行录音,这既让他们感到欣喜,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由于唱片录制过程中基本上不能对原始录音进行任何修改和编辑,一张艺术构思完整且在细节上经得起反复推敲的唱片必需一次性录

制。原先在78转时代,演奏家们要保持每次在4分多钟左右的录音时限里不出纰漏尚属不易,而到了LP时代,单面唱片的录音时间一下子拓展到了二十多分钟,要在这么长的时段内很有把握的保持完美的演奏难度更大,且录音音质和保真度的大幅度提升也更容易暴露出细节的缺陷。这时,更有利于进行后期编辑和长时间连续录音的的磁带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尽管当时昂贵笨重的开盘式磁带设备暂时还难以在民用市场推广,但到了20世纪50年代,基本上所有的唱片公司都采用磁带介质来作为制作唱片的原始母带。

2.磁带录音与立体声、多声道录音

磁带相对于唱片来说有着很多优点,例如更加不受局限的录音时间和更好的可靠性和机动性能等等;其中,最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在于易于编辑,不需要的片断可以很容易地被剪去,这种后期编辑修改技术的发展对录音艺术和演奏实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次,磁带录音带来了同步录制多个轨道的可能:通过多个(组)麦克风录制的声音可以分别被存储在不同的独立轨道中,并在事后再被混合起来,这种多轨录制方式最直接的产物就是立体声和多声道录音。

立体声唱片和盒式磁带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才逐渐普及,而事实上有关立体声录音的初步尝试至少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例如,1932年,斯托科夫斯基和费城管弦乐团就在贝尔电话实验室进行了立体声录音的实验。在立体声电影尚未正式诞生之前的1939年,迪斯尼更是超越时代地发明了一种原始的多声道分离技术,把麦克风放置在乐团的不同位置分别录音,以制造出声音无处不在的环绕效果,这项被称作“幻声”(Fantasound)的发明被用在了着名音乐动画电影《幻想曲》(Fantasia,图8)中,这套奢侈的影院环绕声设备比20世纪末才逐渐规范并流行的Dolby Digital 等环绕声标准早了约半个多世纪。从这里可以引申出一个事实,即研究实验前沿的技术落实到推广应用往往有相当的时间差,同时,专业录音和放音设备与民用设备之间由于在成本、体积和使用方式等方面不同的定位,也越来越显示出差异和多样化。例如大部分唱片公司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使用大开盘磁带来作为唱片录音的母带,而经过改良的盒式磁带直到20世

纪70年代后才作为一种较为廉价的音乐载体开始流行;又如在立体声时代,唱片公司一般都采用二轨以上直到几十轨不等的录音设备来录制原始素材,而作为最终的产品,则要根据主流的用户载体降混到两声道立体声等格式。通常,唱片公司所采用的专业设备在性能上会远远高于同时代的民用设备。

图8 最早的多声道电影之一《幻想曲》1940

四.数码录音时代

电声录音相对于声学录音的优势,在于可以更加真实地把声音本身记录并还原出来;而立体声录音相对于单声道录音的突破,在于可以让人感知到每件乐器的发音位置,并还原出一个具有立体感的声场环境,无论这个声场是对原始录音环境的真实再现还是工程师在后期混音过程中的人工构建。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前后,唱片录制效果的主流追求在于希望听众就像坐在“一个声学环境完美的音乐厅内最好的位置”,这时的录音在音质、声场和动态等方面都已基本趋于完善。然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消费市场的需求,仍然在积极推动着录音技术和传播媒介进行着不断的花样翻新和变革。20世纪80年代后开始普及的数字录音技术的主要优势在于,可以更加精确地记录声音,并把原先模拟录音中多少存在的本底噪音降到最小。唱片公司采用数字方式录制原始素材并进行后期制作,还可以有助于更加方便快捷地进行各种编辑和剪接;而CD、MD、DVD等数字载体不仅在音质上又有了新的飞跃,并且存储容量越来越大,体积却可以做得越来越小。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计算机和互联网时代,MP3等在线传播方式发展迅速;同时,由于个人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存储能力的不断增大,各种录音软件和相关硬件设备的普及,音乐制作机构

开始走向工作室化和个人化,很多音乐家、音乐学子和爱好者在自己的家里或者教室琴房里就可以随时进行高质量的录音,作为个人参考、相互交流、网络点播甚至交付唱片公司正式出版,这对于古典音乐在IT时代的演奏和传播方式也正在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2012-03-16 19:26:08 (I'm on my second drink...)

主要参考文献:

Day, T., A Century of Recorded Music, Yale University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4. 艾略特:“从现场立体声到数字录音”,(王崇刚译),上海:《音乐爱好者》,2000(Z1)。阿杜安:《富特文格勒的指挥艺术》,(申元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集团公司发展历程

比奇集团发展历程 2004年4月份,第一家中美合资比奇洁具公司注册成立; 2005年9月份,成立杭州博杰卫浴有限公司 2005年10月份成立比奇进出口有限公司。 2006年10月份成立比奇电梯有限公司。 2006年10月份与杭州创新科技公司签合同,创建了“中国卫浴网”。 2006年年终春节团拜会上,总经理倪文校先生提出公司要实现集团化管理。在管理上要从“人管人”过渡到“制度管人”,最终实现“文化管人”的内部管理目标。 2006年11月份,成立浙江比奇厨卫设备有限公司 2007年的12月份,成立了比奇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2007年的12月份,成立了浙江比奇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对比奇旗下的各家子公司实行集团化管理。 2007年的12月份在长兴县泗安镇买下了绍兴振宇箱包厂,用以建造比奇酒店。 2007年的10月份与杭州双峰电子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实现了对双峰电子的控股,使杭州双峰电子有限公司成为比奇旗下的子公司。 2007年年底,制订出集团公司四年发展规划: 1、实现工业和置业年产值达到"双十亿"目标。 2、管理水平达到上市公司的标准。 3、集团公司所经营的项目中,要有一个板块上市。 2008年7月份,成立长兴比奇假日酒店 2008年11月,完成比奇厨卫设备有限公司一期工程建设,十二月份举行了开工典礼,开始投入生产。

2008年12月,安徽农业科技公司的办公区、宿舍区、围墙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 2009年7月,比奇集团收购黄石章畈温泉休闲服务有限公司,使该公司成为比奇集团旗下的全资子公司。持续近两年的黄石温泉开发项目的谈判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正式进入了项目规划与实施阶段。 2009年7月,杭州比奇实业有限公司成立,由浙江比奇控股集团和塞舌尔共和国的拓尔美公司共同投资建设。一期工程占地23亩,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预计2010年年底建成投产。借助外方的技术优势生产各类新型低耗节能智能电梯,抢占国内外中高档电梯市场。 2009年9月,比奇集团在河南信阳的房产开发项目开工建设。2010年5月正式开盘对外出售。 2010年1月,比奇集团在湖北黄石章畈的温泉度假村项目奠基。 2010年1月7日,比奇集团与罗马尼亚大运河进出口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入股罗马尼亚大运河公司,并代理该公司在中国境内的部分进出口贸易。 2010年9月25日,湖北黄石黄金山温泉度假村有限公司成立。该项目预计投资18亿元。由一座五星级温泉酒店和温泉小镇、大型水上娱乐园,高级温泉会所,温泉主题公园和休闲旅游地产等项目组成。将成为华中地区最具魅力的温泉景区,也将成为华中地区最令人向往的五星级休闲住宅区。

英语发展历程

【摘要】英语的发展和“遭遇” 非同一般。她原是日尔曼语族的一个小语种 ,出身可谓“卑贱” ,在其发展过程中 ,她又饱受了多种磨难 ,有两次差点儿被消灭 ,而如今却成了一种公认的“全球性” 语言。原因何在 ? 这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英语的发展和“遭遇” 非同一般。她原是日尔曼语族的一个小语种 ,出身可谓“卑贱” 。在其发展过程中 ,她饱受了多种“磨难” 。公元 597 年罗马人对英国的基督教化(christenizing)使这个岛国接触了拉丁文明 ,自此大量的拉丁词汇进入到英语之中;斯堪的纳维亚入侵使两个民族和语言混杂在一起;诺曼征服则使英语在长达两个世纪的岁月中沦落为底层群体的主要语言 ,而法语则成了几乎所有场合贵族及其生活圈的必用语言。当英语再次成为英国社会各阶层使用的语言时 ,她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词汇方面与1066 年的英语已经有着天壤之别了。同样 ,百年战争 , (发挥重要作用的)中产阶级的崛起 ,文艺复兴 ,英国作为海洋强国的确立 ,英帝国的扩张 ,工商业和科技的发达都以相应的方式 ,在相关的方面为英语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这期间 , 英语有两次差点儿被消灭 ,而如今却成了一种公认的“全球性” 语言。原因何在 ? 对此我们不想枉下结论 ,只想通过对英语发展的简略回顾 ,阐释清楚自己的观点。 一、英语的发展历程 英语在其 1500 多年的发展中 ,由词形多变化的综合性语言逐渐演变为接近汉语和越南语的词形无变化的分析性语言。现在 , 英语词形的变化仅限于名词、代词和动词。在欧洲诸语言中 ,只有英语没有形容词词形变化。英语动词的词形变化也比较简单。这与德语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可以说英语的这些变化是其成为“国际性语言” 的重要原因之一。 英语的发展历程一般划分为三个阶段:古英语(Old English , 450 - 1150) ;中古英语 (MiddleEnglish , 1150 - 1500) ;现代英语(Modern English ,1500 —) 。语言学家亨利? 斯威特把这三个阶段分别称为“词形变化完整期”(period of full inflec2tion) , “词形变化消减期” (period of leveled inflec2tion) 和“词形变化消失期”(period of lost inflec2tion) 。 (1)古英语 英国人的远祖第一次立足不列颠岛是在公元5世纪。早在公元前 55 - 54 年罗马大将凯撒就入侵了这个岛国。一个世纪之后 ,罗马人征服了不列颠。在内有严重分裂、外有强敌压境的关头 ,罗马人于公元406 - 407年撤走了最后一批军团。不列颠最强大的敌人———日尔曼海盗:朱特人、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趁虚而入。其所讲语言是西日尔曼语的三种不同的 ,但却能互相听懂的方言。这三种方言汇合成为古英语。由于盎格鲁人(An2gles)人数最多 ,不列颠群岛逐渐用盎格鲁称之。England(英国) 来之于古英语 Engla - land (意为land of the Angles ,盎格鲁人之地) ;而 English ( 英语) (古英语拼写为 Englisc)明显是指“盎格鲁人的语言” 。这一征服是漫长而曲折的 ,中间曾有几度较长的间歇 ,直到公元7世纪才完成。古英语不是统一的 ,其主要方言有:盎格鲁(Anglen) (包括莫西亚(Mercien) 和诺森伯兰(Northambrien) ) 、 (西) 撒克逊、肯特( K entish) 。由于多方面原因 , (西)撒克逊方言逐渐成为一种通用的文学语言。但是 ,严格说来 ,现代英语的真正祖先是莫西亚方言 ,即伦敦方言。从总体上讲 ,古英语与现代英语的区别主要有读音和拼写 ,语法和词汇。从5世纪开始,古英语的元音就有一种由“开”向“闭” 的发展趋势。从9世纪起, 英语的辅音系统是稳定的,而元音系统一直在变动。入侵不列颠的部族没有草体字(即现在的书写体) ,他们使用的是一种碑铭文字(亦称秘符体字母)。后来,英国人想用自己的语言写作,就跟爱尔兰僧侣学会了使用拉丁字母。对于不能用拉丁字母作标记的语音,就加上几个字母,仿佛抓住什么用什么。当时没有拼写规则,没有现代的所谓“正字法” 。直到18世纪,即所谓的“光明世纪” ,正字法才建立起来,并成为必须遵守的规范。古英语有着完整的曲折变化,如名词变格有强变格、弱变格、小变格;

三星集团发展史

美国博客回顾三星发展史:最初为食品出口商 2013年02月11日08:49 新浪科技微博我有话说(232人参与) 导语:美国科技博客Business Insider周日刊文称,过去1年半中,三星成为了科技行业最具权势、认可度最高的公司之一。业内人士甚至认为,三星能够与最重要的科技公司苹果、Facebook、微软、亚马逊和谷歌相提并论。那么,作为一家生产各类电子产品的公司,三星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现在?Business Insider为此回顾了三星的发展史。 以下为文章全文: 1.李秉哲于1938年在韩国大邱创立了三星。该公司最初是韩国一家食品出口商,向中国出口鱼干和面粉等商品。 2.三星于50年代至60年代开始涉足其他业务,包括人寿保险和纺织。 3.三星电子创立于1969年。该公司最初生产电视机。三星的首款黑白电视机于1970年面市销售。 4.三星于70年代进入更多领域,包括石化。此外,三星也开始生产洗衣机、电冰箱和微波炉。

5.三星于80年代开始进一步关注电子行业。该公司开始生产彩电、个人电脑、视频摄录机和录音机。与此同时,三星开始向北美市场出口更多商品。 6.1989年,三星与英国石油(BP)合作,成立三星BP化学。该公司在韩国销售化工产品。 7.90年代初期至中期,三星开始生产用于个人电脑的内存及硬盘。目前,这仍是三星的一项重要业务。 8.1995年,三星推出了第一款手机,但无法正常工作。有报道称,三星董事长李健熙当时前往了生产这款手机的工厂,并将所有产品焚毁。 9.在最初的失败之后,三星于90年代末开始更认真地对待手机业务。1999年,三星发布第一款支持连接至互联网的手机。手机最终成为了三星盈利能力最强的业务。 10.90年代末,三星在电视机领域取得了更多进展。1998年,三星发明了全球首款能够量产的数字电视。1999年,三星推出了完整的数字电视产品线。 11.三星于21世纪初开始生产高清电视机。该公司随后开始生产蓝光播放器和其他家庭影院设备。目前,三星拥有市面上最好的高清电视机产品。

艺术发展史

I a艺术发展史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 1.饕餮纹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之一,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饕餮纹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此兽是古人融合了自然界各种猛兽的特征,同时加以自己的想象而形成的,其中兽的面部巨大而夸张,装饰性很强,研究者称为兽面纹,常作为器物的主要纹饰。兽面纹有的有躯干、兽足,有的仅作兽面。纹形多以鼻为中心,左右对称,结构丰满,形象威严。 2.帛画艺术中国古代画种。因画在帛上而得名。帛是一种质地为白色的丝织品,在其上用笔墨和色彩描绘人物、走兽、飞鸟及神灵、异兽等形象的图画,约兴起于战国时期,至西汉发展到高峰。帛画的本质是为死者助丧,一般分为三种:一为非衣,用以祭魂、安魂、招魂、护魂用,二为巫术辟邪类,是死者生前使用,死后随葬的,三为描绘墓主生前生活场景的。 3.马王堆汉墓帛画中国西汉绘画作品。1972~1974年先后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1、3号汉墓。帛画共5幅,创作时间为汉文帝时期,是迄今发现的汉代最早的独幅绘画作品。其中侯夫人墓的帛画交友代表性,画为“T”形,又称非衣,画面内容丰富,可分为天界、人界、下界三部分,作品构图细密严谨,用线流畅。 4.昙曜五窟云冈石窟创建于公元450年,北魏文成帝令沙门统昙曜(音坛耀)开凿5个大石窟(第16- 20窟),后人称为昙曜五窟。“昙曜五窟”:开凿于公元460-465年,是云冈石窟的第一期工程。昙曜五窟(16-20窟)是云岗开凿最早,气魄最宏大的窟群。五窟六窟毗连成一组双窟,规模宏伟,雕饰瑰丽,技法熟练,为云冈艺术之精华。 5.大小李将军唐代商场青绿山水画的父子二人,李思训(651-716)唐代杰出画家。字建睍,任过武卫大将军,世称“大李将军”。明代董其昌推其为“北宗”之祖。李思训擅画青绿山水,笔力遒劲。题材上多表现幽居之所。画风精丽严整,以金碧青绿的浓重颜色作山水,细入毫发,独树一帜。李昭道,李思训之子,善画山水,继承家学,并能变父之体,有所创新,造诣精深,后世称之为“小李将军”。 6.北方山水画派中国画流派之一,中国山水画至北宋初,始分北方派系和江南派系。北方画派以荆浩、关仝、李成、范宽为代表。李、关、范的画风,风靡齐、鲁,影响关、陕,实为北方山水画派之宗师。 7.南方山水画派亦称“江南山水画派”。中国画流派之一。至宋初始分北方派系和江南派系。南方山水画派产生于五代北宋间。宗师为董源、巨然。 8.南宋四家南宋四家指中国画史上的南宋院体山水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的合称,亦称“南宋四大家”,亦有“李刘马夏”之称。四家画属豪纵简略一路画风。发展出了南宋独具特色的山水画。这种“一角半边”的构图,在画面中留下大片空白,使画面和景物变得更加简洁、主体鲜明突出而意境完整。9.《女史箴图》中国东晋绘画作品。作者顾恺之。原作已佚,现存有唐代摹本,原有12段,因年代久远,现存《女史箴图》仅剩9段,为绢本,设色。此图依据西晋张华《女史箴》一文而作,原文十二节,所画亦为十二段,作品注重人物神态的表现,用笔细劲联绵,色彩典丽、秀润。 10.明四家明四家指中国画史上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四位明代画家。他们都在江苏苏州从事绘画活动。因苏州古为吴地,故又称为“吴门四家”。四人中沈周、文征明都擅长画山水,上承北宋山水画的传统;唐寅山水、人物都很擅长,他以南宋院体为法;仇英以人工笔人物、青绿山水见称。四人各有所长,先后齐名。但除沈周、文征明有师承关系外,唐寅、仇英各有内格。因此“吴门四家”(“明四家”)只是明代四位成就很高、不同风格的大家,而并非一个画派之称。 11.南陈北崔晚明时代的画家陈洪绶(也称陈老莲)与崔子忠在中国绘画史上并称为“南陈北崔”,两人不仅均以画、尤其是人物画名世,为人、处世、遭际、性情乃至画风也各有相通之处,画史经常将两人相提并论。 12.清六家清初山水画家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恽寿平六人的合称。亦称“四王、吴、恽”。他们继明代董其昌之后享有盛名,领导画坛,左右时风,当时被目为“正统”。 13.清四僧四大名僧:是指明末清初四个出家为僧的画家。原济(石涛)、朱耷(八大山人)、髡残(石溪)和渐江(弘仁)。四人都擅长山水画,各有风格。其特点:石涛之画,奇肆超逸;八大山人之画,简略精练;髡残之画,苍左淳雅;弘仁之画,高简幽疏。都自具风裁。作品多表现不平之气,个性鲜明;既学习古人,也敢于突破古人成法,而取材直接来自自然,贴近生活,故作品中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14.扬州八怪扬州八怪是中国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或称扬州画派。在中国画史上说法不一,较为公认指:金农、郑燮、黄慎、李鳝、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边寿民等人。因其艺术活动多在扬州、故有“扬州八怪”之称。 15.颜真卿和颜体颜真卿(709年—784年,一说709年—785年),字清臣,唐代中期政治家、杰出的书法家。“颜体”是针对颜真卿的楷书而言的,其楷书结体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雄强圆厚,气势庄严雄浑。 16.《游春图》游春图作者是展子虔,展子虔是北齐至隋之间(约550年~600年)的一位大画家,他擅长画山水人物,这幅经宋徽宗题写为展子虔所作的《游春图》卷,是画家唯一的传世作品,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存世最古老的画卷。这幅画的技法特点是以线勾描物象,色彩明丽,人物直接以粉点染。其双勾夹叶法和点花法等对唐李思训一派青绿山水产生很大影响。《游春图》的出现,结束了“人大于山和水不容泛、树木若伸臂布指”的早期幼稚阶段,使山水画进入青绿重彩工整细巧的崭新阶段。

LM4562高保真音频运放

LM4562高保真音频运放 LM4562是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全新推出的超低失真、低噪声、高转换速率运算放大器系列中的一员,该系列完全针对高性能、高保真的应用。通过采用最尖端的工艺技术和最新的电路设计方法,LM4562音频运放可提供出色的音频信号放大功能。该运放拥有极低的电压噪声密度(2.7nV/Hz1/2)和THD+N(0.00003%),以及极高的增益带宽积(55MHz)可轻松满足最苛刻的音频应用需求。为了确保能顺利驱动最难应对的负载,LM4562具有±20V/us的高转换速率和±30mA的电流输出能力。此外,输出级驱动2kΩ负载所需的电源电压不到1V,而驱动600Ω负载所需的电源电压不到1.4V,可使动态范围最大。 LM4562的CMRR(120dB)、PSRR(120dB)、Vos(0.1mV)等指标也很突出,为放大器提供了优秀的直流特性。它还具备输出短路保护功能。 LM4562的工作电压范围宽达±2.5~±17V。在这个范内,它的输入电路可保证极好共模与电源抑制比,同时维持低输入偏置电流。LM4562的单增益稳定。该音频运放在驱动容值高达100pF的复杂负载时仍能获得卓越的交流特性。 LM4562共有8个引脚,如图1所示。其封装形式为SOIC、Plastic DIP、TO-99金属封装,如图2 所示。附表为LM4562的电气特性。测试条件为Vs=±15V、RL=2kΩ、Rsource=10kΩ、fin=1kHz,除非特别说明,TA=25℃。典型值在25℃下确定,代表参数的标准。在测试条件范围内,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保证性能指标。PSRR由此测得:在±5V和±15V两个电压下测得

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简史

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简史 1.上古绘画(先秦、秦汉时期) 魏晋以前,绘画主要是“设色之工”所从事的职业,多是在岩壁和器物上作画,服务于礼教。 2.中国画样式的确立与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绘画最重要的发展是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绘画渐渐摆脱了各种羁绊,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顾恺之:东晋画家。提出“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主张,至今仍成为中国画的基础理论与指导纲要。顾恺之第一次提出“凡画,人最难”的观点,将绘画引导到人的精神 表达之高度。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正式列入传记的画家,也是有画迹,画论著 述流传至今的最早的著名画家。与其弟子陆探微,南朝齐梁之际的张僧繇,盛唐时 期的吴道子一道被尊为“画家四祖”。 谢赫:南朝齐梁时期著名画家和理论家。首次在其著作《画品》中总结“六法”,标志着中国绘画理论体系的确立。“六法”是绘画创作要求和评定标准的六个范畴,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位置经营、传移摹写”的准则。《画品》亦成为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评论画家及其创作风格的著作。 中国画中主要门类之一的山水画,在此时期开始渐次独立形成。隋代画家展子虔所做的《游春图》,标志着山水画已成为一种独立的品类进入中国画的殿堂。 3.中国画特殊语汇体系的完成(唐宋元时期) 1)从初唐到宋代是中国画全面发展完善的时代。“唐工宋巧”。 (1)唐代 阎立本:是初唐著名的人物画家,有“丹青神画”、“冠绝古今”之誉。传世之作有《历代帝王图》、《步辇图》等。 吴道子: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画家。善于处理各种题材,绘制过大量的壁画,亦兼工雕塑,对唐代画风影响极大。有后世人摹本《天王送子图》。 张萱:玄宗时代的著名画家。著名作品《捣练图》和《虢国夫人游春图》。 周昉:晚唐画家,善画贵族妇女,严装华饰,雍容丰满,且注重仪态表达。传世作品《簪花仕女图》可被视为唐代仕女经典绘画的精品。 (2)唐末五代至宋代是绘画重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山水画的几位大师,也形成了花鸟画的重要派别与风格,人物画亦有相应的发展。 山水画:五代至宋初时期,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四位画家为山水画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基本完善了山水画中最重要的笔法——皴法的探索和总结,在擦、染方面, 也有不用程度的创造与突破。 北宋的山水画充分发挥了各种皴染的技巧,将中国山水画那种宏大的把握能力发展 到极致,在北宋画家李成与范宽的作品中表现得最为充分。范宽作品《溪山行旅图》。 “南宋四大家”:刘松年、李唐、马远、夏圭。 花鸟画:五代时期是花鸟画发展并形成流派的重要时期。宫廷画院对花鸟画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中国花鸟画开山鼻祖黄筌,传世作品《写生珍禽图》,有着高妙的写实技巧。 五代南唐金陵布衣徐熙。独创“落墨法”,为后世“没骨法”开创先河。“黄家富贵, 徐熙野逸”。 宋徽宗《芙蓉锦鸡图》是院体花鸟的代表作品。“院体画”精美豪华,雅致细腻。人物画:五代南唐人物画家顾闳中、周文矩,为人物画描写现实生活做出开拓性贡献。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为古代历史人物画中不可多得的杰作。 《清明上河图》——北宋画家张择端。该图以手卷的形式展示出北宋晚期的都市生活与民

浅谈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的关系

浅谈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的关系 【摘要】关于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之间关系的讨论从未间断过,笔者在本文中的观点是: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是同一艺术形式的不同发展阶段。本文中,笔者将在分析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的区别、联系与融合的基础上,剖析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之间的关系,论证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是同一艺术形式的不同发展阶段这一观点。 关键词:电影;电视;影视艺术;区别;联系 一、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的重要性 电影和电视在当代传媒乃至整个社会中都充当着重要的角色,有其不可忽视的价值。不仅是作为传播媒介的工具,还是大众文化的形式,电影和电视的功能和角色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都举足轻重。走进影院看电影,也日益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休闲方式;坐在家里看电视,更是每日家常便饭一样的必修课。 在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工具同时,电影和电视也都在一定程度上被认为是“艺术”。从工具到艺术的变化,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两者的性质,而作为艺术形式的影视,则对文化的发展有更深的影响。在人类迄为止创造的所有艺术史中,影视艺术最具特殊性。它的诞生是艺术形态学在现当代艺术中的最新发展,是艺术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一个艺术事件。 所谓电影艺术,是以现代科技为手段,从纯粹的视觉艺

术演变为视听艺术,以声音和视觉形象为媒介来表现现实生活的人们情感以及视觉奇观等各种内容的一种艺术。而电视艺术,则是以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画造型为传播方式,运用艺术的审美思维把握和表现客观世界,通过塑造鲜明的屏幕形象,达到以情感人为目的的屏幕艺术形态。 影视艺术是科学技术与艺术创造的结晶。关于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之间关系的讨论从未间断过,在本文中笔者认为,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是同一艺术形式的不同发展阶段。 二、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的区别 从表达路径来看,电视是一种由电视台或是影视公司制做,通过电视机接收节目的一种面向大众的技术和文化的集合体,而电影是由独立的电影公司制作,然后在各院线上映,只面对一小部分观众的独立作品。从传播媒介来看,电影要在电影院的相对独立封闭的空间观看,而电视是坐在家里随时、随心的观看,电视机更是一种普遍的家用电器。 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在不同维度上的确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笔者将从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的发展历史、技术手段、表现内容、视听感受、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五个维度来阐述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的区别。 1、发展历史维度上的区别 从时间上来看,电影早于电视而出现; 电影诞生于1895年。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

音频运放使用心得

音频运放使用心得 (陈嘉春cjc0412) 多年来,玩过众多的运放,我想也到了可以总结的时候了,下面谈谈玩过的一些运放的印象,希望借此抛砖引玉。 首先说双运放,玩过的有:JRC4558、NE5532、CA3240、TL082、TL072、NJM2114、LF353、LM833、MC33078、NE5535、AD8620、AD827、AD828、AD712、OP275、OP285、OP249、OPA2604、OPA2134、OPA2111、OPA2228、OPA2107、LM4562、LME49720、LME49860、EL2224、EL2244、、MUSES01、MUSES02、MUSES8820; 单运放有OPA134、OPA604、OPA627、AD797。 接下来逐一点评: JRC4558:声音尖剌、薄,不愧是臭肉,不浪费文字。推荐度:★ NE5532(全是塑封):电源电压可提高到±18V供电仍然能够正常工作,声音总体偏暖,声场窄、高频有点毛剌,低频肥厚而下潜一般。几个版本中,当属飞利浦最好,声音平衡度和中频最好听。ON(安森美)和JRC的版本次之,应该是做了微调,声音比较现代化,高频细节多一些,ON相对更好一些。再次是大小S的,典型的5532声音,低频特别肥厚,总体不好听。最差的是TI的5532P,高频剌耳,低频也差。推荐度:★★☆ CA3240:声场窄、高频很一般,但低频非常力度,没有韵味。推荐度:★★ TL082、TL072:声音走清澈路线,声场也较窄,低频下潜一般,但比较耐听。总体上072要好于082,特点更加突出。推荐度:★★☆ NJM2114:声音比较暖,声场窄,三频平衡度尚可,胜在输出电流大,电源电压可提高到±18V供电仍然能够正常工作,我用在耳放中,8块并联输出推耳机,比5532好许多。推荐度:★★★ LF353:声场窄,声音走清澈路线但解析力一般,用在音频回路没有优势,用在中点伺服上更好。推荐度:★★ LM833:声场窄,低频有量无质,高频差。推荐度:★★ MC33078:印象很好的一块运放,声音中性,声场一般,高频解析力不错,柔顺不剌耳,中、低频不过不失,无怪乎拜亚动力的官方耳放用它当电压放大,的确是价廉物美的一款运放,虽然名气不大,但声音就是好听。难得的是在±18V供电时也能够稳定工作。推荐度:★★★★ NE5535:虽然指标一般(增益带宽仅1M,转换速率15,输入噪声指标也一般)且目前早已经停产,市场上只能买到拆机件,但是用在前级的缓冲和耳放的电压

现代英语发展史

现代英语(1500-- 2011) 在早期现代英语时期,对英语词汇影响最大的是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是14世纪在意大利开始的,在16世纪以后的两个世纪对英国的影响很大,莎士比亚就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代表.(In the early modern English period, the greatest influence on English vocabulary is the Renaissance. The Renaissance began in Italy in Fourteenth Century, impact on the UK's two centuries later in sixteenth Century, Shakespeare is an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of the English Renaissance.) 莎士比亚的作品不仅是文学名著,更重要的是他把外来语和本族语巧妙的结合起来,大大丰富了英语的词汇,增强了英语的表现能力,据统计,他一共运用2万-2.5万个词.以他的<麦可白>中的一小段独白为例:"Will all great Neptune's ocean wash this blood Clean from my hand? No,this my hand will rat her, The multitudinous seas incarnadine,Making the green one red." 大洋里所有的水,能够洗净我手上的血迹吗?不,恐怕是我这一手的血,倒要把一碧无垠的海水染成一片殷红呢.这里形容词multitudinous 和动词incarnadine 都是外来语,动词make和形容词green,red 都是本族语词.外来语和本族语相辅相成,造成了生动的艺术效果.莎士比亚的创作显示了英语特有的灵活性和适应性.(Shakespeare's work is not only a literary masterpiece, more important is he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and native language combined skillfully, greatly enriched the English vocabulary, enhance the English expression ability,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he used a total of 20000 - 25000 words. In a short monologue his < Maikebai > as an example: "Will all great Neptune's ocean wash this blood Clean from my hand? No, this my hand will rat her, The multitudinous seas incarnadine Making the green, all the water in the ocean," one red. to wash my hands of blood? No, I'm afraid this my hand blood, down to one blue expanse of waters are red. Here multitudinous adjective and verb incarnadine are foreign words, verbs and adjectives make green, red are native words. Foreign language and native complement each other, causing the artistic effect of Shakespeare. Writing English unique flexibility and adaptability.) 到中古英语末期,英语已经确立了作为英国国语的地位。乔叟的作品证明,英语已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学语言。英语语法的简单化过程已大体完成,拼写走向固定,基本词汇也已形成。总之,现代英语的基础也已经奠定。如果说阅读中古英语以前的英语仿佛是在读另外一种语言,那么十六世纪以后的英语与当代的英

《艺术发展史》读后感

《艺术发展史》读后感 《艺术发展史》的作者贡布里希是英国美学家,艺术史家。他1909年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后移居英国并入英国籍。1936年起伦敦大学瓦尔堡学院历任助理研究员高级研究生、讲师、副教授、教授、院长。并在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任客座教授,曾荣获史密斯文学奖、奥地利科学与艺术十字勋章,黑格尔大奖、法兰西学院勋章等;并获牛津、剑桥、哈佛、伦敦等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主要著作有:《艺术的故事》(中译本为《艺术发展史》)、《艺术与错觉》、《理想与偶像》、《秩序感》、《艺术与科学》等。 翻译者是范景中教授,1951年生,现任中国美术学院《新美术》和《美术译丛》的主编,曾有《艺术与错觉》(与林夕、李本正合译浙摄影出版社)和《贡布里希论文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等译、编著作发表。 这本书已经被译成30种文字销售达500万册,但是至今仍然有学者单纯地将贡氏与图像学划等号(贡氏的确对图像学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且“图像学”的中译名也是范景中等先生在译介贡氏理论时确定的汉译),或者武断地将贡氏视作其本人最不愿意的结构主义美学。然而,贡氏的学术野心是试图对整个艺术发展――以再现为中心及象征与装饰为两翼――作出概括性的解释。面对如此宏大的学术目标,凭借单一的、令人捉襟见肘的现成方法,对古典学者贡布里希来讲,这简直毫无学术感可言。所以还是埃里邦问得实在:“我们能否说你没有方法?”贡氏的回答更令人击节:“我不想要一种方法,我只需要常识(common sense)!这是我的唯一方法。” 贡布里希在编写这书时,无法印刷在插图里的作品就不选用。这对作者有多挑战我是不知道,但对读者而言,所有拗口的名字,神秘的术语,瞬间几乎都变得平易近人起来。 于是当书中出现类似”雷诺兹的肖像画和委拉斯凯兹的直接布局相比就不那么自然,精心设计的味道要浓的多“这种话时,我们这类初学艺术的人就再不用向以往一样翻白眼了,而是只要按照指示翻两张书页,对比下两张插图,然后就可以心满意足的咂咂嘴,表示,恩,你说的很有道理,我们英雄所见略同。 而就实用方面,我觉得在评判艺术作品时,一方面固然要直面我们的内心,询问这件作品是否真实的打动了自己,(而不是某种附庸风雅的潜意识)。另一方面,对历史上的大师们曾经做到过的,想要做到的,没有做到的,也得有一个粗浅的了解。 因为毕竟有一个很讽刺的现象就是,当年越是伟大的创举就越是容易被后世无限的模仿,也就越是容易被我们习惯和以至于认为平淡无奇以至于熟视无睹。这真是对大师们最大的侮辱了。 经史论课的老师推荐,下到了《艺术发展史》的电子版。刚停下,看完了这本书。是一本能静下来欣赏的艺术。

简易音频功率放大器

闽南师范大学《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简易音频功率放大器 姓名:庄伟彬 学号:1205000425 系别: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年级:12级 指导教师:周锦荣老师 2014年 5月 1 日

目录 一系统设计┄┄┄┄┄┄┄┄┄┄┄┄┄┄┄┄ 2 1.设计任务┄┄┄┄┄┄┄┄┄┄┄┄┄ 2 2.设计要求┄┄┄┄┄┄┄┄┄┄┄┄┄ 2 二电路设计原理┄┄┄┄┄┄┄┄┄┄┄┄ 3 1.系统原理┄┄┄┄┄┄┄┄┄┄┄┄┄ 3 2.方案比较┄┄┄┄┄┄┄┄┄┄┄┄┄ 3 3.芯片介绍┄┄┄┄┄┄┄┄┄┄┄┄┄┄8 三PCB布板┄┄┄┄┄┄┄┄┄┄┄┄┄┄ 10 四实物安装与调试┄┄┄┄┄┄┄┄┄┄┄┄ 11 1.实物图┄┄┄┄┄┄┄┄┄┄┄┄┄11 2.测试的波形┄┄┄┄┄┄┄┄┄┄┄12 3.实验结果分析及与理论对比┄┄┄┄┄ 15 五附录┄┄┄┄┄┄┄┄┄┄┄┄┄┄┄┄┄ 15 1.设计总结┄┄┄┄┄┄┄┄┄┄┄┄┄┄┄┄┄┄15 2. 原件清单┄┄┄┄┄┄┄┄┄┄┄┄┄┄┄┄┄┄15 3.参考文献┄┄┄┄┄┄┄┄┄┄┄┄┄┄┄┄┄┄ 16

摘要:本方案采用LM358,LM386集成运放芯片,外加电阻、电容等元器件调整、滤波,滑动变阻器实现音量可调,构成简易音频功率放大器,音频功率放大器主要用于推动扬声器发声。 关键词:LM358;LM386;音频放大 一系统设计 1 设计任务 利用集成运算放大器LM358,LM386设计一个简易音频功率放大器。 2 设计要求 设计一个简易的音频功率放大器,要求如下: (1)系统主要由前置放大电路和后级功率放大器电路构成,电路具有音量可调; (2)前置放大电路主要有集成芯片LM358构成;后级功率放大器电路主要由集成芯片LM386音频功率放大芯片构成; (3)要求输入音频信号在10mV/1kHz时,输出功率1 (负载:8Ω),输出音频信号无 Po W 明显失真,输出功率大小可调; (4)系统测试可以由函数信号发生器产生音频信号,系统所需电源可由实验室现有学生电源提供; (5)完成相应的电路原理图设计、硬件电路设计和调试及相关结果测试; (6)完成课程设计报告撰写。

英语发展历史

英语发展历史 英语起源与发展的简短介绍 英语真正的历史应该从公元5世纪时入侵英国的三个日耳曼部落说起. 这几个部落分别是: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他们从今天的德国北部和丹麦出发,然后横渡北海。那时候英国的本地居民都说凯尔特语。但由于入侵者的逼迫,他们都被赶到了西部和北部-主要是现在的威尔士,苏格兰和爱尔兰。盎格鲁人来自Englaland他们的语言称为Englisc(古英语)-这两个词就是现在England和English的前身。 日耳曼入侵者在公元5世界通过英国东海岸和南海岸进入英国。 古英语时代(450-1100AD) 用古英语写就的诗,《贝奥武夫》的一部分 入侵英国的这几个日耳曼部落,其语言基本相近,这些语言的融合形成了我们现在称的古语言。古英语的发音与书写与现在的英语并不一样。因此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对于阅读古英语也有很大的困难。然而,现代

英语最常用的词语中,大约就有一半起源于古英语。例如be,strong和water。古英语一直被使用到1100年左右。 中世纪英语 (1100-1500) 乔叟著作,语言为中世纪英语 1066年,诺曼底(现法国的一部分)公爵威廉率兵征服了英国。征服者带来了他们的语言-一种法语,而这也成为皇室,统治阶级和商人阶级的语言。曾经一段时间,出现了以语言区分阶级的现象,下层阶级说英语,上层阶级说法语。在14世纪英语重新成为英国主流语言,但也增加了许多法语单词,这就是中世纪英语。伟大的诗人乔叟就是这种语言,但对于今天的人来说仍旧十分难懂。 现代英语 早期现代英语 (1500-1800)

莎士比亚用早期现代英语写就的《哈姆雷特》中的著名语句“To be,or not to be” 随着中世纪英语的泯灭,发音突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元音大推移),元音的发音越来越短。而从16世纪起英国与世界的接触多了起来,再加上文艺复兴的影响,导致越来越多的单词和短语被添加到英语中。印刷术的发明使得书面语流行起来。书变得越来越便宜,更多的人开始学习阅读。拼写和语法变得越来越固定,而由于伦敦市大多数出版社的所在,伦敦方言就变成了标准语言。1604年第一部英文词典出版了。 晚期现代英语(1800-Present) 早期现代英语与晚期现代英语的主要区别是词汇。晚期现代英语增加了许多词汇,这主要有两个因素:首先,工业革命的出现需要更多的新词;其次,英帝国在其鼎盛时期覆盖了地球大约四分之一的面积,英语也许多其他国家吸收了很多新词。 英语变种 大约从1600年开始,北美地区的英国殖民地开始形成美洲英语,这是一种独特的英语变种。一些词的发音,甚至单词本身,一到了美国就被“冻结”了。。从某些方面来说,美式英语比英式英语更像莎士比亚时代的英语。一些英国人所称的“美式风格”表述方式其实是英式表达,但这些表达方式因为其比较古老,他们只在殖民地保留了下来(例如垃圾Trash,借贷Loan,秋天fall,另一个例子frame-up,通过好莱坞警匪片重新引入英国)。西班牙语对美式英语也有一定影响(其次才是英式英语),如canyon,ranch,starmped e和vigilante等,这些词汇都是通过在美国西部定居的西班牙人传入美国的。一些法语词汇(通过路易斯安那州)和一些西非词汇(通过奴隶交易)也影响了美式英语的发展(当然,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英式英语)。 今天,由于美国在电影,电视,流行音乐,商业和技术(包括因特网)的优势,美式英语的影响之大,超乎想象。但世界上仍有其他英语的变种,例如:澳大利亚英语,新西兰英语,加拿大英语,南非英语,印度英语和加勒比海英语。

影视艺术概论 历史篇第七章世界电影发展简史

历史篇第七章世界电影发展简史 第一节美国电影发展简史 世.界电影历史自1895年开端,在不同国度和民族文化背景下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样貌。本章‘包括了中国电影之外的主要外国电影状况的历史分析。 一、早期电影状况 美国不仅是重要的电影产地,也是世界电影的主要发源地。1889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的实验室发明了活动电影摄影机,其后又发明了电影放映机,并于1893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电影摄影棚。1894年4月,爱迪生用他的电影放映设备—“电影视镜”开始了商业性放映活动,这是美国电影史的开端。默片时代,电影在美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06年,全美已有1 000家“镍币影院”(因人场券为5美分镍币而得名)。1909年,镍币影院已达到1万家。.电影成为适 应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种大众娱乐。 为美国早期电影奠定艺术基础的导演主要有:鲍特、格里菲斯和卓别林。1903年鲍特的《一个美国消防员的生活》和《火车大劫案》,使电影从一种新奇的玩意儿发展为一门艺术。影片中使用了剪辑技巧,鲍特成为用交叉剪辑手法 造成戏剧效果的第一位导演。格里菲斯的巨大功绩在于他吸取了各派或各个导 演点滴分散的发明,加以融会贯通组成一个系统。他的作品《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等都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卓.别林于1914年拍摄了第一部影片((谋生》,立即吸引了全世界观众。1919年,卓别林、D.范朋克、壁克馥三位著名演员和格里菲斯一道创办了联美公司,以发行他们独立制作的影片。 在早期美国电影的发展中,由爱迪生控制的“电影专利公司”以纽约为基地一度垄断了电影业的经营。到191乒年左右,这一垄断终于被打破,美国电影的生产基地移向今天已经闻名世界的好莱坞。美国电影史上闻名遐迩的八大公司 在好莱坞逐渐发展起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十年间,对于美国电影而 225 言,乃是一个征服全世界的兴盛时期。外国影片在美国两万家电影院的上映节 目中已经完全消失。每年约有两亿美元被用来生产800多部影片。美国电影行 销到世界各地。好莱坞此时已成为美国电影的代名词。由于在明星制度鼎盛时 期有些明星的行为不检点招致公众的抨击,美国电影业成立了美国制片人与发 行人协会,在W. H.海斯的主持下,这一组织制订了“伦理法典”,以便在审查影片时剔除其中不合乎美国公众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情节、对话和场面。这就 是著名的海斯法典,它对美国电影的约束一直延续到1966年。 20世纪20年代,美国影片生产的结构从以导演为中心逐步转化为以制片

常见经典【音频运放】的比较及推荐

运放名称听感和备注推荐试 听封装 LME49990MA×2(参考 级)贴片(单运放) LME49720HA(顶级,很全面,略淡,比NA版好) 1 金 封(外部电路有要求,NA是塑封) LM4562NA(冷峻,乐感次于 49720)塑封 AMP9920AS(声场宏 大)贴片 AMP8920VD(发烧,声场,高低 频) 2 塑封(视频运放) OPA111BM×2(指标低于627,但音质要 强)金封(单运放,正品很少,不宜作I/V 转换,OPA2111BM是双运版) OPA637BP×2(低频有力,解析很高,627的升级版)塑 封(单运放,放大倍数必须大于5)

OPA627BP×2(极品,华丽尊贵,胆味强于49720) 3 塑 封(单运放,放大倍数一般大于5) OPA1612A(人声饱满,清脆,高频细 腻)贴片 OPA128SM×2(泛音表现好,解析 高)金封(单运放) AD797ANZ×2(柔和,人声亲 切) 4 塑封(单运放,易自激) AD8620ARZ(浑厚,声场,人声凹 陷) 5 贴片 AD828AN(跳感,大气,延伸,中频粗糙,优于827) 6 塑封(视频运放,易自激,超高SR:450V/μs,不要迷信827AQ了) AD712AQ(监听,纯净,平淡,颗粒感) 7 陶 封 OPA2228P(解析强,高频清 澈)塑封

OPA2107AP(均衡,甜,2111KP的升级版)塑 封(不好买到,泰国的不错) OPA2111KP(安静,素质较高,女声,远差于111) 8 塑封(2V/μs,不宜作I/V转换,2111BM比2111KP好太多) OPA2604AP(胆味,深沉,通透,耐听) 9 塑 封 DY649FH(高频华丽,细致,女 声)陶封 OPA2132PA(亮丽,通透,2134的精选 版)10 塑封 OP275G(胆味,中频圆润,少许 浑) 11 塑封 NE5532AN (经典,温暖,高频暗,5532中最 好) 12 塑封(荷兰) EL2244CS(人声甜美,平淡,低频欠 佳)贴片

艺术发展史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贡布里希是英国艺术史家,美学家,艺术史、艺术心理学和艺术哲学领域的大师级人物,他是当代最会洞察的美术史家,也是最具独创性的思想家之一。在这本书的译者后记里边就讲到,贡布里希是当代西方艺术学领域的泰斗,是百科全书式的古典学者,被誉为二十世纪的苏格拉底,艺术中的艾拉斯莫斯。在贡布里希的眼里,艺术的发展过程,乃是一个精彩的故事,是人类寻求“美”的真谛的伟大历险故事。当然,他自己也就成了一个说故事的人。 与一般美术史不同,《艺术发展史》既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也不是用一些抽象难懂的“主义”来概括美术史,而是描述了一系列的“问题情境”。他认为艺术的发展是在艺术家不断解决由社会和艺术传统自身所提出的问题过程中形成的。在导论中,他就骇人听闻地说:“现实中根本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 当然,当我们大致读过他所讲述的历史,再看到他说艺术的故事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故事”时,大概就会真正明白他说这些话的意思了。 这本书一共二十八章。其中在奇特的起源一章中讲到的是前期和原始民族和古代美洲。有毛利人、非洲人、墨西哥人、秘鲁人、以

及阿拉斯加等地远古时候的手工制品等等。这些东西现在大都存放在英国、美国、奥地利等博物馆里。这一章主要讲述以下几点:1、对于这个时期的艺术创作,首先,原始人类对艺术的思考是模糊的,他们的思维和创作初衷是:实用。这个是首要的标准,对于绘画和雕塑往往也是这种态度,它们不是被当做纯粹的艺术品,而是会给出非常明确的用途。2、“原始人”不是因为他们比我们单纯(实际上他们的思考过程比我们还复杂),是因为他们比较接近人了当年起源的状态,他们吧那些超自然的力量看成是和大自然一样实有其物,换句话说:绘画和雕塑是用来施行武术的。3、那时候的艺术家,创造出来的东西按照我们的标准看起来美不美,而是他们能不能发挥作用,也就是说,是为了满足他们施行巫术的需要。(艺术家来自本部落,加上世代传承,他们清楚的知道每一个形状和每一个颜色代表什么意思,所以只是去完成工作,而不是去改变什么。)4、那时候的艺术家与我们不一样的并不是他们艺术水平,而是他们的思想观念,整个艺术发展史并不是技术熟练程度的发展史,而是观念和要求的变史。 5、很多的艺术品在当时的艺术家看来,并不需要正真细致的去刻画出常规的图案,只需要在他们看来足以表示特征和用途就已经足够了,有可能是一个符号,有可能是一个色彩,但是只要足够的用来表示他们概念中的事物。 6、书画同源自有益处。时代、生活、习惯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