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改革开放30年上党长治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上党长治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上党长治增添发展魅力



编者按:改革开放30年来,长治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发图强,辛勤耕耘,上党古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结构调整成绩显著,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内市场繁荣活跃,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经济发达、人民富裕、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新长治正在全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崛起。
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一)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长治市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200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550.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17.1倍,翻了4番多,相当于从经济总量上再造了4个长治市,年均递增10.5%,比改革开放前26年(1953-1978年)的年均增速加快6.7个百分点。其间,1988年全市GDP比1980增长1.2倍,提前两年实现了GDP比1980年翻一番的第一步发展战略目标;1995年全市GDP比1980年增长3.4倍,又提前5年实现了GDP比1980年翻两番的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进入新世纪以来,正在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快步迈进。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1978年,全市GDP只有10.21亿元,1996年突破百亿关口,达到118.64亿元,用了18年时间;2002年突破200亿关口,达到215亿元,用了6年时间;2004年突破300亿关口,达到326.87亿元,2006年突破400亿关口,达到460.4亿元,都只用了两年时间;2007年突破500亿大关,只用了1年时间。2007年,全市人均GDP达到16887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13.1倍,年均递增9.5%,比改革开放前26年的年均增速加快7.6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调整成绩显著,三次产业全面加快发展,推动了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07年与1978年比较,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1.9倍,达到32.17亿元,年均递增3.7%,比改革开放前26年的年均增速加快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20.4倍,达到328.15亿元,年均递增11.1%,比改革开放前26年的年均增速加快4.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21.5倍,达到190.31亿元,年均递增11.3%,比改革开放前26年的年均增速加快5.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26.7:45.6:27.7,演变为5.8:59.6:34.6。
(二)绿色农业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
2007年与1978年相比,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4.5倍,达到63.31亿元。林牧渔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5.6%提高到37.5%。农畜产品产量成倍增长。2007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1978年减少84.89千公顷的情况

下,全市粮食总产量增长近1倍,达到141.35万吨;每公顷粮食单产达到6176公斤,比1978年增长1.7倍。2007年与1978年比较,油料总产量达6151吨,增长2.5倍;蔬菜总产量达91.3万吨,增长4.7倍;肉类总产量达9.95万吨,增长3.8倍;禽蛋总产量达5.63万吨,增长7.6倍。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2007年与1978年比较,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增长2.8倍,达到14.25亿瓦特;水利化程度由13.4%提高到17.2%;每公顷耕地化肥施用量(折纯量)增长2.1倍,达到320公斤;每公顷耕地用电量增长7.9倍,达到1882千瓦小时。
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2006年与2001年比较,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从146个增加到280个;国家认证的绿色农产品从99个增加到127个;新增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5个,长治被评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市。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一是完善了农业产业化体系,培育发展了屯玉种业、世龙食品、沁州黄公司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户公司4800多个,从业人员3.5万人,鸣源奶业、平顺大红袍花椒种植、长子生贵式蔬菜大棚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126个。二是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了一批稳定粮食,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的建设工程和项目,启动实施了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工程,提高了全市325.33千公顷基本农田的质量等级和产出水平。推广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技术,重点抓了壶关县、长子县等10个高效节水园区建设,2006年6月国家农业部在长治召开的全国农田节水经验交流现场会,推广了长治市农田节水经验。
(三)能源基地建设结硕果,工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长治立足于新型能源基地建设,先后实施了百强和新百强工程,重点扶持发展煤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医药、机械制造等10大优势产业,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初见成效。目前已形成了以煤炭、电力、钢铁、化工、装备制造、医药为支柱的门类较全的工业体系。2007年末,长治市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400个,其中,大中型企业114个,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发展到104个,利税上亿元的企业28个,长钢和潞矿跨入全国500强企业行列。2007年,潞城市潞宝集团30万吨煤焦油加工、屯留县中天煤化工公司年产10万吨甲醇等13个煤化工项目,惠丰2000万套钻夹扩建等10个机械装备项目;清华公司2.7万吨大口径PE管材、襄垣煤矿1.2亿块炉渣砖续建工程等25个新材料项目,郊区海森兽用生物疫苗等6个医药项目的建成投产,为全市工业发展增添了后劲。实施品牌战略成效明显,全市共创中国驰名商标5个,中国名牌产品3个,山西省著名商标53个,

山西省名牌产品25个,长治被评为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城市。
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显著提高。2007年与1978年比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5.4倍,达到275.2亿元,年均递增14.1%。在主要工业产品中,原煤增长7.4倍,达5768万吨;发电量增长69.3倍,达283.9亿千瓦小时;钢增长37.5倍,达412万吨;生铁增长31.3倍,达501万吨;成品钢材增长52.1倍,达319万吨;焦炭增长34.2倍,达1223万吨;水泥增长18.7倍,达304万吨;化学肥料增长14.2倍,达38万吨。主营业务收入增长85.5倍,达798亿元;实现利税总额增长122倍多,达130.9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25倍多,达到人均工业增加值11.9万元。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33.6%提高到54.7%,占全市经济总量半壁以上的江山,成为全市经济的中流砥柱。
(四)交通运输快速发展,邮政通信突飞猛进
改革开放以来,长治市加大对交通运输和邮政通讯的投入,交通运输和邮政通信网络建设成绩显著,已形成以铁路、公路、民航为主体的立体交通网络和与世界通信科技同步的综合通讯网络。境内的太焦复线电气化铁路、邯长铁路与国家大动脉京广、陇海两线相连。境内有3条国道和13条省道干线公路,加上县乡村三级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全市公路通车里程由1978年的2467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1033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81公里。在全省率先实施村村通水泥(油)路和村村通客车工程,2007年32个乡镇全部通了油路,行政村通公路率达99.94%,通油路率达96.7%。2007年与1978年比较,公路货运量增长30.8倍,达7691万吨;公路客运量增长12.8倍,达4674万人。长治机场经过改扩建已具备起降大型客机的条件,2007年民航客运量达16万人次,货运量达631吨。2007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达到31.2亿元,比1978年增长591倍。年末局内交换机总容量达到43.5万门,固定电话用户增长148倍,达到68.6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从无到有,发展到124.14万户;互联网用户发展到15.84万户。
(五)城乡市场繁荣活跃,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2007年与1978年比较,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9.7倍,达到161.88亿元。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4倍,达到103.28亿元;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3.5倍,达到58.6亿元。长治对外贸易起步于邓小平同志1992年南巡谈话之后,从委托出口发展到自营出口。2007年与1992年相比,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0.2倍,达到15018万美元。其中,出口增长16.6倍,达5196万美元;进口增长8.4倍,达9822万美元。经济外向度(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由1.3%提高到2.1%。实际利用外资不断扩大

。由1990年的30万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3635.7万美元,跨入了中国最佳投资城市行列。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成效显著。重点开发建设了太行山大峡谷、太行水乡、八路军太行纪念馆、黄崖洞、灵空山等景点景区,太行山大峡谷跨入国家4A级景区行列。2007年与1995年相比,全市接待海外游客增长924倍,达到4.81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增长165倍,达到828万美元。
(六)基础设施日臻完美,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改革开放以来,长治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千方百计增大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城乡面貌日新月异。1979年至2007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共达1312.65亿元,一批重点工程项目竣工投产或交付使用,新增固定资产共达923.97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由1978年的64.4%提高到70.4%。竣工各类房屋建筑面积共达3046万平方米,年平均105万平方米,比1978年增长2.7倍。先后建成了桐景花园二期、紫坊物流园区、万博宜家苑建材超市、大昌丰田汽车4S店等一批服务业工程项目。加大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作力度,完成了市区道路、背街小巷、供水供气、集中供热、园林绿化、污水和垃圾处理、河道综合治理和大气环境治理等一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黑水河综合治理工程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殊荣;主城区东倚约50平方公里的老顶山森林公园,西濒45.9平方公里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长治湿地,形成城区两片吐故纳新的“绿肺”,使城市空气更加清新湿润,气候更加舒畅宜人,并成为人们休闲避暑的好去处。新增绿化覆盖面积230平方公里,2007年末,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2000年末的13.2%,快速提高到45.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1.6平方米,位居全省11个地级市的前列,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市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由2001年的93天增加到2007年的313天;所占比重由25.5%提高到85.8%。先后跨入了“中国魅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全省环保模范城市”的行列。
(七)科技教育成就辉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长治市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加大对科教文卫事业的投入。2007年,地方财政用于科教文卫的支出达23.44亿元,比1978年增长86倍,年均增长16.7%。全市自然科技人员达3.33万人,比1978年增长1.6倍。全市共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51个,法定计量机构12个。2007年与2000年相比,全市受理各项专利申请量由36件增加到273件;授权专利由33件增加到121件。2007年全市科学技术成果奖115项,其中有33项技术获得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成果奖。签订技术合同64项,成交金额6316万元。荣获“全国科技

进步先进市”称号。
改革开放以来,长治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完成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任务,在全省率先实行了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助学工程,高等教育大幅度扩招,形成了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共同发展的教育体系,股份制、民营等多种经济成份的办学方式悄然兴起,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1978年至2007年,全市共有大专以上毕业生4.1万人,中专毕业生10.6万人。到2007年底,全市共有普通高等学校4所,中等学校46所,普通中学259所,小学校2066所,特殊教育学校3所;2007年与1978年比较,教职工总数4.6万人,增长0.5倍;专任教师3.96万人,增加1.07万人。在校大学生2.46万人,增长123倍;在校中学生25.34万人,增长33.7%;在校小学生28.06万人,减少30.8%;学龄儿童入学率由95%提高到99.9%。
改革开放以来,长治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着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丰富人民的文化精神生活。2007年底,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9个,文化馆14个,公共图书馆13个,文物收藏单位14个。全市广播电台7座,电视台13座,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3.96%和96.57%,有线电视用户达到28.92万户,其中接收数字信号用户5000户。文艺工作者创作完成了《八路军》、《精卫填海》并在央视播出,市杂技团节目等一批地方作品荣获“文化奖”、“群星奖”,成功举办了上党梆子进京慰问演出和上党乐户与赛社文化国际研讨会。大型书店、KTV、网吧等休闲娱乐设施从无到有,发展壮大。获得“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市”称号。
改革开放以来,长治市卫生事业迅速发展。2007年末,全市医疗卫生机构272个(不含诊所),其中,医院、卫生院213个,妇幼保健机构14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4个,卫生监督机构14个。医疗床位8661张,比1978年增加2269张。卫生技术人员10683人,比1978年增长2.1倍。其中执业医师3913人,比1978年增加1483人。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由0.95人增加到1.2人。2007年末,全市乡镇卫生院142个,医疗床位2725张,85.4%的农村有医疗点,拥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5600人,县乡村三级卫生机构达标率6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
改革开放以来,长治市群众体育运动和竞技体育蓬勃发展。在竞技体育方面,长治市运动员在世界大赛中多次获得冠、亚军,数十次在全国各类体育比赛中获得冠、亚、季军。在群众体育运动方面,建立了市、县(区)两级全民健身网络体系。2007年,全市运动员在各类体育比赛中获得世界冠军1个,获得全国冠军5个,全省冠军50

个,中国体育彩票销售额达0.385亿元。
(八)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长治人民从改革发展中得到实惠,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优化,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正在朝着全面小康的目标迈进。
2007年与1978年比较,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由581元增加到21917元,名义工资增长36.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1982年超过百元,1995年跃上千元,2007年达到4411元,比1978年增长70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8年超过千元,2007年达到12419元,比1978年增长35倍。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由1978年的28元,2007年增加到1.29万元,增长460倍。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由1978年的283元提高到2007年9039元,翻了近5番。随着收入的大幅增加,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实现了由以吃、穿为主的温饱型消费结构,向以吃、穿、用、住、行和教育文化娱乐等多元化的“发展性消费”和“享受性消费”结构转变。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83年的50.7%下降到2007年的33.7%;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95年的61.4%下降到2007年的40.0%,均低于全国同期的平均水平的转变。居民家庭现代化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普及程度迅速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显著改善。2007年底,城镇居民家用电器基本普及,全市拥有私人汽车12万辆。2007年与1978年比较,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由3.4平方米,增加到30平方米,增长8倍多;农村人均住房面积也由2002年的21.5平方米扩大到2007年24.5平方米。2007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3.65万个, 607户零就业家庭全部安排了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仅为1.98%;提高了6.7万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提高了5.4万名城市低保人员和13万农村低保家庭的补贴标准。
改革开放的展望
改革开放30年来,长治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不懈努力,铸就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30年的实践,加深了长治人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和积累推进改革发展的经验,坚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信心。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目前长治的经济结构还不够合理,经济发展方式仍比较粗放,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任务仍十分艰巨,人才、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的瓶颈制约较为突出,改革开放步伐需要进一步加快。
展望未来,长治人民将在党的“十七”大精神鼓舞下,以“十一五”规划的现代化发展蓝图为目标,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切实转变发展观念,

创新发展思路,增添发展动力,提升发展水平,加快步入科学发展轨道,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继续坚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把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作为重要任务,把改善生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突出位置,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努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继续坚持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继续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把发展经济与造福百姓统一起来,把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协调起来,把先富群体与困难群体的利益兼顾起来,把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与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结合起来,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继续坚持统筹协调发展,更加注重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共同发展,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铸就长治社会经济发展新的辉煌。
“三分春色描来易,一段心潮画出难”,蓦然回首间,长治人民经历了30年的风雨历程和奋勇拼搏,这是一种拾遗补缺的沉淀,也是极尽才智的起航,如今正满怀激情和梦想,在改革开放30年周年的晨光中,昂首阔步沿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继续前进。(长治市统计局 李建鸣 周卫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