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课《神圣的宪法》教案

第七课《神圣的宪法》教案

第七课《神圣的宪法》教案
第七课《神圣的宪法》教案

第七课《神圣的宪法》教案

教学内容课题名称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学科政治总课时数版本名称人民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年级九年级册

次全册单元章节名称第七课第一框页

码第80——82

页教学分析教材分析本课是九年级思品(全一册)第三单元“法治时代”中第七课“神圣的宪法”中的第一个内容。本课介绍宪法的相关知识理论性较强,相对枯燥,学生理解宪法的神圣性有一定困难。而学生只有准确认识和充分理解宪法的神圣性,才能树立宪法至上的观念,才能严格遵守宪法,勇于维护宪法的尊严。教学目标认识到“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能够从宪法的效力方面说明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树立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的观念,进而产生进一步学习宪法的愿望,增强宪法至上的观念。教学重点宪法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教学难点宪法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补充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补充材料教学流程第

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执教者个性化调整一、新课导入二、讲授新课三、小结四、课堂练习通过拟人化的法律家族聚会活动,引出

宪法与普通法律关系的讨论,引起学生对宪法神圣性的关注。

1、列举《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中违反宪法的有关规定,指出该《办法》必须进行修改。

2、向学生显示宪法的部分内容,学生回答相关的法律有哪些。采用各小组竞赛的形式来活跃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在“法律文库”中呈现一些法律知识

4、绘图说明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关系。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和法律地位。普通法律必须依据宪法来制定,并只能规定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问题,是宪法内容的具体化。普通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否则将被修改或宣布无效。

1、做教材P82页填表,说明普通法律是宪法内容的具体化。

2、请你用一句话或一副图说明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关系。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对书后的思考题进行讨论或辩论。学生课前分小组查阅资料。学生根据法律知识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学生绘图说明宪法和普通法律的关系。学生看书归纳学生讨论,每组抽一代表说出本组的观点可以让学生在情景中感受宪法与普通法律的不同。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宪法在法律体系中的首要地位,宪法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主要意图是检查学生对“宪法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的理解程度。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利用工具书的能力。检验学生本框内容的学习效果。加深学生对宪法权威性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

决问题的能力板书设计宪法在法律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普通法律不得与宪法相违背

教学内容课题名称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中最根本的问题。学科思想品德总课时数2/4版本名称人民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年级九年级册

次全册单元章节名称第三单元法治时代页

码第

83页教学分析教材分析本课是九年级思品(全一册)第三单元“法治时代”中第七课“神圣的宪法”中的第二个内容。此单元,在全册教材中属重点篇目,因为,我国要建设法治国家,就必须重视未成年学生的法治教育,特别是对其进行宪法教育,使其树立宪法意识,而本课是宪法的本质部分,在本单元乃至本册教材中都处在重要部分。因此,本课的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诸多法律知识理解与把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宪法规定了国家和社会生活中一些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2.过程与方法:懂得宪法规定的是国家生活中最根本的问题,普通法律只是规定国家生活中某一方面的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内容规定上体会宪法的地位及权威,深刻理解宪法具有总章程的意义。教学重点懂得宪法规定的是国家生活中最根本的问题,而普通法律只规定国家生活中某一方面的问题。教学难点体会宪法的地位和权威。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补充材料教材、点拨王练习

册、小黑板。教学流程第1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执教者个性化调整一、探求新知:二、交流新知:三、总结知识:四、巩固应用知识:五、拓展知识:1.出示预习课文的内容:我国宪法规定的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有哪些?2.指名回答。3.教师加以引导。4.让学生朗读。5.根据自己的理解把重点的内容背诵下来。6.让学生默读“法律文库”中的内容。1.根据第83页“法律文库”介绍的一些国家生活中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但还不全,针对此完成下列问题;2.同学们是否查阅了我国宪法和某一普通法律的相关规定?3.教师可进一步举例说明。如: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公民受教育权方面等。4.教师加以评点。教师提问: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请同学们完成第84页,宪法与普通法之间关系的举例说明。(5分钟)回家上网查阅:更多的,我国宪法和某一普通法律的相关规定?并举例说明1.学生自学课文一遍。2.学生回答。3.学生边读边把重点的内容用笔勾画出来。4.学生自由的朗读三遍。5.学生理解记忆。6.学生默读“法律文库”。1.学生交流讨论以下问题:(1)我国的中央国家机关由哪些部分组成?(2)我国的国家标志应该包括哪些?2.已查阅了的同学举手,并举例说明理由。3.同位互相交流。4.小组同学举例说明,加以验证。学生各自说出不同的内容。学生分小组举例说明。查阅记载,

宣传宪法规定的有关知识。让学生知道学整篇课文的目的是什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理解记忆能力。让学生了解我国宪法规定的国家根本任务、性质、根本制度等。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明确我国宪法规定的全面性的最根本的问题。检查自学的效果。为了使学生更进一步的懂得宪法与普通法律之间的关系。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检查学习效果。把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板书设计

(1)国家性质

(2)国家的根本制度

国家和社会生活中、

(3)国家的根本任务

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

(4)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5)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

(6)国家机构及国家标志等教学内容课题名称宪法是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书学科思想品德总课时数一课时版本名称人民版社年级九年级册

次全册单元章节名称第三单元法治时代页

码第84-85

页教学分析教材分析本课是九年级思品(全一册)第三单元“法治时代”中第七课“神圣的宪法”中的第三目内容。此课本在本单元中属重点篇目,因为学生已明白宪法具有最

高的法律效力和法律地位,且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因此,上好本课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宪法权威和地位理解。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2.过程与方法:懂得权利和义务是相统一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宪法是维护每个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书,与每个公民生活息息相关、用自己的行动来维护宪法的尊严和权威。教学重点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教学难点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补充材料教材、点拨王练习册、小黑板。教学流程第1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一、复习铺垫、导入新知:二、探求新知:三、巩固新知: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事例:五、课堂小结:六、课外拓展练习:1.提问: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主要有哪些?2.板书课题。1.学生自读课文内容:2.教师根据教材中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作进一步的介绍与列举。1.出示:书本第84至85页中的“空格练习”。2.出示:宪法还规定了公民享有哪些基本权利和公民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3.公民享有的权利和要履行的义务是统一的。任何公民不得只想享有权利而不想履行义务。

.分析第85页至86页两个典型案例,要求:学生先了解材料之后,分组思考讨论下列问题:材料一问题:(1)齐某想要维护自己的什么权利?

(2)在具体的部门法中找不到与此案直接相关的法律条文,但齐某的合法权利却能得到维护,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问题:如果你是蒙某,你如何利用宪法为自己的权利辩护?2.自学第86页“法律文库”中的宪法规定。3.教师讲解:宪法和每个公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个公民都应当积极学习宪法、宣传宪法、自觉遵守宪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维护宪法的尊严和权威。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相信同学们了解了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更懂得了宪法是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书。为此,每个公民都应该熟悉它、把它落实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提高宪法观念、用宪法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请举例说明宪法就在我们身边,是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旧知识的迁移作用,导课。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公民所具有的权利是宪法赋予的,任何人无权剥夺。通过此题的思考练习,使学生对公民的基本权利有进一步的了解及宪法是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书的理解。通过案例分析,目的是告诉学生,宪法不仅规定了公民的权利,也是维护公民基本权利的武器,所以每个公民都应该熟悉和了解宪法。本环节的两个案例要说明的道理是一致的,所以上课时应灵活掌握。帮助学生了解一些法律知识,同时,让学生学会利用这些法律知识来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总结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板书设计:1.

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也规定了公民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公民基本权利

2.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的保障书

3.宪法是每个公民维护其基本权利的武器。4.宪法与每个公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要遵守它,维护它。教学内容课题名称神圣的宪法学科思想品德总课时数4/4版本名称人民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年级九年级册次全册单元章节名称第七课第四框更严格的制定和修改程序页

码第87页教学分析教材分析本环节是对前一环节内容的补充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它是从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这个角度说明宪法的神圣。并且是通过比较宪法和普通法律制定和修改程序的三个不同之处,突出宪法的神圣性的。教学目标1、让学生明确的认识到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以及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的原因;2、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使学生对宪法是神圣的观念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初步树立宪法观念。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确的认识到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以及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的原因教学难点使学生对宪法是神圣的观念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初步树立宪法观念。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补充材料宪法的部分内容材料;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知识材料(补充)。教学流程第4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执教

者个性化调整一、新课导入二、讲授新课三、小

结四、巩固提高1、提出问题:为什么说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2、明确告诉学生:“宪法是我国根本大法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1、向学生出示“宪法的部分内容材料内容”,要求学生把P87面的表格填写完整。2、在学生填写时进行巡视。

3、从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的主体、通过的人数和公布的机关三方面进行小结。

4、根据上述内容自然过度:请同学们讨论一下,(1)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为什么要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2)举例说明,宪法的修改对具体的法律会不会产生影响?

5、根据学生讨论后的情况对学生进行指导,

6、先向学生介绍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知识,然后向提出问题;为什么我国的宪法要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来制定和修改?最后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小结。1、以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为话题,请学生结合上述内容,简要的进行小结,2、创设疑问;为什么说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小结。完成《单元训练题》1、5、81、先独自思考,然后可以和同桌进行讨论,将前3节的知识回顾起来。2、学生从思维上将本节内容和前面所学的知识衔接起来。1、认真学习“宪法的部分内容”,然后填写表格2、学生填写表格。3、学生对照自己填写的情况进行思考和对比。4、学生结合本课前后所学的内容分组展开讨论。5、

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讨论结果,并结合老师的评讲,对照自己的认识进行思考。6、学生先听取老师的介绍,然后讨论问题。1、学生进行小结2、请个别学生回答,同时,要求其他学生认真思考。1、引导学生对前面学习的内容的回顾和巩固。为本节教学做好知识方面的准备。2、使学生从思维上将本节内容提前纳入到前面所学的知识结构之中。从而导入新课。1、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2、了解学生的填写情况,同时给予必要的引导。3、一是使学生通过对比知道自己填写时的不足;二是让学生对该知识有完整认识。4、使学生通过讨论,对本课的内容有一个比较明晰的认识,从而形成本课的知识结构;同时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形成宪法是神圣的观念。5、进一步使学生对宪法是神圣的的观念有一个整体认识。6、学生对全国人代会的知识知道的较少,需要了解,同时对学生的视野进行拓展。1、进一步使学生对宪法是神圣的的观念有一个整体认识。2、即使本课内容前后照应,也使学生对全课有完整的认识。板书设计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主体不同人数不同机关不同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公开课教案_0

评价方案与设计思路解析(第三层次) 根据2011版课标要求,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促进学生的学业进步和全面发展,以及改善教师的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本班的学情,本课中将采用以下的评价方法: 一、绘制本课时间轴。 【设计意图】对于本班的学生来说,想要完整绘制出时间轴可能较为困难,能够绘制出部分,经过老师的修改和补充,能够完成时间轴的绘制。通过此方式,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了解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以及事件之间的联系。 二、纸笔测验 通过本课的学习后,完成5道选择题和一道非选择题的训练。 (一)选择题 1.右图所示为罗马帝国疆域。基督教产生的地 点大致应位于图中 A.① B.② C.③ D.④ 2.5世纪,日耳曼人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 了许多国家,其中最强大的是 A.法兰克王国 B.古代埃及 C.古巴比伦王国 D.马其顿王国 3.“墨洛温王朝最杰出的国王是克洛维,他……把大片领土统一到一起……墨洛温王朝似乎很有可能重建西罗马帝国。”造成以上历史现象的原因包括 ① 实行发展基督教的政策 ②封君封臣关系的确立 ③大片土地的无偿赏赐 ④“什一税”的征收 A.①② B. ①③ C.③④ D.①④ 4.下列对于西欧中世纪封君封臣制度解读正确的是 A.土地的分封是无偿的 B.开始于克洛维统治时期 C.有利于王权的增强 D.从属关系只存在于上下相邻的等级之间 5.《圣经》中说:“农牧产品的1/10“属于上帝。”最早利用这一说法向民众征收税收的国王是 A.屋大维 B.克洛维 C.查理曼 D.查士丁尼 8世纪末 公元 1世纪 公元 4世纪 481年 克洛维 建立法兰克王国 8世纪 查理曼 查理曼帝国 843年 11世纪 查理·马特 改革 基督教定为罗马国教 基督教诞生 帝国三分 西欧封建制度普遍存在

哲学与人生第七课分析

第七课 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 授课课程:哲学与人生 授课教师:李美丽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创境激趣〉 教师播放歌曲:《从头再来》 “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勤勤苦苦已度过半生,今日重又走进风雨”。 “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这首歌曲告诉我们面对人生道路上的成败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就如同歌词中说的那样:“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从头再来”。 问题: 为什么人生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失败和挫折呢? 我们应该怎样提高人生发展能力,实现人生成功呢? 以歌曲为切入点,设置感人情境,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引导学生在欣赏之余思考歌曲的内涵并讨论问题,归纳出:人生发展不可能时时处处都顺心如意,当遭遇失败挫折或陷入低谷时,我们应该像歌曲中表达的那样,客观看待成败,认真总结得失,在此基础上知行统一、勇于实践,就一定会取得人生道路上的成功。以此导入新课的学习。 学生在歌曲中回味、思考,回答问题。 授课班级 14中16-19、14中37-38 授课类型:理论课 授课日期 第7周 2016年4月 日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理解提高人生发展能力必须做到知行统一。 2.情感态度观念:增强学生对知行统一哲学原理的认同,使得中职学生注重实践,善于总结,努力学习,崇尚在知行统一的过程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3.运用: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及时总结人生发展过程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学会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为指导,不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 辩证唯物主义知行统一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2. 在知行统一中体验成功。 【教学难点】 1. 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 2. 在知行统一中体验成功。 教学方法 事例教学法、设疑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哲学与人生 教案 中专 中职 第七课 第八课

第七课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理解提高人生发展能力必须做到知行统一。 2.情感态度观念:增强学生对知行统一哲学原理的认同,使得中职学生注重实践,善于总结,努力学习,崇尚在知行统一的过程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3.运用: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及时总结人生发展过程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学会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为指导,不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辩证唯物主义知行统一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2. 在知行统一中体验成功。 【教学难点】 1. 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 2. 在知行统一中体验成功。 【教学方法】 事例教学法、设疑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学时。 【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 教师播放歌曲:《从头再来》 “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勤勤苦苦已度过半生,今日重又走进风雨”。

“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这首歌曲告诉我们面对人生道路上的成败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就如同歌词中说的那样:“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从头再来”。 问题: 为什么人生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失败和挫折呢? 我们应该怎样提高人生发展能力,实现人生成功呢? 以歌曲为切入点,设置感人情境,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引导学生在欣赏之余思考歌曲的内涵并讨论问题,归纳出:人生发展不可能时时处处都顺心如意,当遭遇失败挫折或陷入低谷时,我们应该像歌曲中表达的那样,客观看待成败,认真总结得失,在此基础上知行统一、勇于实践,就一定会取得人生道路上的成功。以此导入新课的学习。 学生在歌曲中回味、思考,回答问题。 〈引思明理〉 一、坚持实践和认识的统一(板书)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出真知(板书) 由于该问题理论性较强,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该部分内容可以教师讲解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容易对实践内涵产生疑惑,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形象图片和生动漫画“白卷”加以讲解。 材料1:一组各种类型实践的图片 问题:结合上述图片反映的内容,谈谈你对“实践出真知”的看法。 材料2:漫画“白卷” 问题:没有做饭的实践,能写好做饭的文章吗? 通过师生共同解读各类型实践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第七课第一框家的意味教学设计

课题:家的意味 一、教学内容及其分析: 1、内容:《家的意味》本框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师长情谊第七课亲情之爱第一框题的内容,本框包括“生命的居所”和“中国人的家”两目内容。主要帮助学生理解“家”的含义以及中国人的“家”。帮助学生明白尽孝在当下。 2、分析:《家的意味》从地位和作用上来看,学习本框内容,为后面两框题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只有对家有很深的理解,才能更好地体味亲情,传递家人之爱,构建和谐家庭。 3、教学重点:家的内涵。 二、学情分析: 与之相应的当前社会生活背景和学生特点分析,家庭作为人们的“避风港”,家庭和谐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直接的影响。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化,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家庭矛盾、亲子冲突等不和谐因素凸显了家庭道德和家庭法律常识教育的重要性。加上成长中的中学生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和智力不成熟,容易忽略父母的爱心,感受不到家中的亲情,因而对父母不知孝敬,不懂得如何孝敬,出现“爱的碰撞”。尤其当家庭成员之间发生矛盾或冲突时,往往不知所措。因此,对家的特点了解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难点:理解家的主要特点。 三、教学目标及其分析: 1、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同中华文化,热爱家庭,孝敬父母的情感。 (2)能力目标:能够领悟家的内涵,用实际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3)知识目标:了解家庭含义、家庭功能、家庭的确立,明确家的丰富内涵。 2、分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本课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结合七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确定的教学目标。 四、课前准备:无 五、教学过程: 教学基本流程:知识回顾,导学设疑——揭示目标,明确方向——预习展示,定位目标——师生合作,释疑解惑——当堂训练,分层巩固——课后小结,归纳梳理——作业布置,分层提高。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导学设疑(3-5分钟)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上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教案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上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教案 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1.了解基督教兴起的时间、原因、创始人及传播情况。 2.了解法兰克王国的建立和发展及分裂的基本史实。 3.了解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知道封君和封臣的关系,能准确简述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 4.通过基督教在法兰克王国的发展壮大,初步认识西欧封建王权与教权的关系。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封君与封臣的关系 情景导入法、讲授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展示欧洲地图,找出法、德、意三个国家。法国、德国和意大利是欧洲三个重要的国家,你知道这三个国家的由来吗?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知识点一基督教的兴起 1.兴起时间、地点及创始人 时间:__1世纪时__;地点:罗马帝国统治下的__巴勒斯坦地区__;创始人:__耶稣__。 2.4世纪末,罗马皇帝确定基督教为__国教__,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 知识点二法兰克王国 3.建立时间:__481年__。 4.建立者:__克洛维__。 知识点三封君与封臣 5.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11世纪时,这种以__土地的封赐__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 6.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__等级性__,而且__权利__、__义务__交织在一起,带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知识点四查理曼帝国 7.查理命令每个教区的人民把每年收入的1,10贡献给教会,称为“__什一税__”。 8.800年的圣诞节,教皇在罗马为查理举行了加冕礼,称查理为“__罗马人

的皇帝__”。因此,查理被称为“__查理大帝__”或“__查理曼__”。他统治时期的法兰克王国,史称“__查理曼帝国__”。 9.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缔结条约,将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__德意志__、__法兰西__和__意大利__三个国家的雏形。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基督教的兴起 1.阅读教材,说说基督教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生活在罗马帝国的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长期遭受苦难,渴望“救世主”的到来。人民把希望寄托宗教,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基督教应运而生。 2.查阅资料,比较一下佛教和基督教,完成表格。 法兰克王国的建立者克洛维,是当时很有远见和才干的国王。他为稳固自己的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什么作用? 措施:①皈依了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②保留了原来罗马大地主的土地,把原属罗马国有的土地和无主土地赐给自己的亲兵和官吏。作用:①在他的带动下,整个法兰克王国都信仰了基督教;②取得了罗马教会、信基督教的高卢罗马人和部下的广泛支持;③法兰克王国的版图不断扩张,实力强大。 探究三封君与封臣 多媒体展示西欧封建社会等级示意图,探究下列问题。

第七课家的意味教案

第七课家的意味教案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认同中华文化,热爱家庭,孝敬父母的情感。 能力目标:能够领悟家的内涵,用实际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知识目标:了解家庭含义、家庭功能、家庭的确立,明确家的丰富内涵。 【重点难点】 重点:家的内涵。 难点:理解家的主要特点。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多媒体播放歌曲《我想有个家》。 师:同学们,听了刚才的歌曲,你有何感想? 学生回答。 师:是呀,家里有我们温暖的牵挂,有真情的关怀和守候,今天我们就“家意味着什么”这一话题展开学习——家的意味。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一)自主预习 1.一般来说,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2.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 3.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 4.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 5.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__孝__”是重要的精神内涵。 6.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 (二)合作探究 知识模块一生命的居所 探究一:教材P71运用你的经验 请合你的生活体验,说说“家”是什么。 答案提示:此问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家,如:家是地域,是住所,家是温暖的避风港,家是心灵的港湾…… 探究二:教材P72相关链接及探究与分享 (1)学生分享家庭关系确立的多种情形。 (2)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承担着多种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分享你对下面这些家庭功能的认识。 探究三:教材P73阅读感悟 (1)学生分享课本P73两个故事。 (2)思考感悟,从这两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答案提示:(1)略。(2)体会到了家不止是一所房子、某个地域、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知识模块二中国人的“家” 探究四:教材P73探究与分享 思考:你从春运时人们拥挤的身影和焦灼的神情中感受到怎样的情感?你有这样的经历吗? 答案提示:我感受到人们对与亲人团聚的期待,迫切想回家的焦急心情。 探究五:教材P74探究与分享

第7课 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 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学习目标】 1.了解基督教兴起的时间、原因、创始人及传播情况。 2.了解法兰克王国的建立和发展及分裂的基本史实。 3.了解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知道封君和封臣的关系,能准确简述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 4.通过基督教在法兰克王国的发展壮大,初步认识西欧封建王权与教权的关系。 【教学重点】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教学难点】封君与封臣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展示欧洲地图,找出法、德、意三个国家。法国、德国和意大利是欧洲三个重要的国家,你知道这三个国家的由来吗?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知识点一基督教的兴起 1.兴起时间、地点及创始人 时间:1世纪时;地点: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创始人:耶稣。 2.4世纪末,罗马皇帝确定基督教为国教,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 知识点二法兰克王国 3.建立时间:481年。 4.建立者:克洛维。 知识点三封君与封臣 5.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11世纪时,这种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 6.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带有一定的契约意义。知识点四查理曼帝国 7.查理命令每个教区的人民把每年收入的1,10贡献给教会,称为“什一税”。 8.800年的圣诞节,教皇在罗马为查理举行了加冕礼,称查理为“罗马人的皇帝”。因此,查理被称为“查理大帝”或“查理曼”。他统治时期的法兰克王国,史称“查理曼帝国”。 9.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缔结条约,将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基督教的兴起 1.阅读教材,说说基督教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生活在罗马帝国的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长期遭受苦难,渴望“救世主”的到来。人民把希望寄托宗教,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基督教应运而生。 名称产生时间诞生地创造人经典教义主要节日 佛教公元前6 世纪 古印度 乔达摩· 悉达多 《大藏经》 “众生平等”“忍 耐顺从” 浴佛节 基督教1世纪巴勒斯坦耶稣《圣经》忍受苦难,死后 可以升入“天堂” 圣诞节 复活节 法兰克王国的建立者克洛维,是当时很有远见和才干的国王。他为稳固自己的统治,采取了

家的意味 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七课 第一框《家的意味》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所学内容为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的内容。 (一)课程标准(2011)的具体要求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中“我与他人和集体”,其中“交往与沟通”规定: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适“逆反”心理。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上述规定,是本课教学内容安排的课程标准依据。 (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要求 法治教育大纲第四部分“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内容”中“分阶段的教学内容与要求”对初中阶段(7-9年级)作出规定:进一步深化宪法教育,加深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认识;了解有关民事侵权行为的法律规范和基本基本原则,认识与学生生活实践相关的民事侵权行为;加深对社会生活中常见违法行为的认知,强化法律责任意识,巩固守法观念。上述规定为本课“正确看待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权利义务关系”“帮助学生认识到子女有孝亲敬长的义务”等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依据。 (三)本框核心教育价值 第七课共包括《家的意味》、《爱在家人间》、《让家更美好》三框内容。《家的意味》的核心教育价值是让学生感受家庭亲人之爱,学习家庭道德,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强化法律责任意识,自觉履行孝亲敬长的法律义务。通过这些目标的实现,有利于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友善”的目标。 (四)本框内容逻辑分析 本框的内容在全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前面三个课中,学生已学习了与同伴、老师的交往,在学生不断扩展的社会生活中,家庭是他们最熟悉的生活领域,与家长的交往,更是他们学习与其他人交往的落脚点。 本框内容包括“生命的居所”和“中国人的家”两目内容。第一目“生命的居所”通过情感体验帮助学生理解家的内涵、家的意义。第二目“中国人的家”通过感悟“中国春运”这一中国独特的社会现象,让学生理解在中华家庭文化中,家的深厚意味和丰富内涵。通过对我国传统家庭文化中“家规”“家训”的探究分析,引出中国家庭文化中“孝”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对家庭美德深入思考,进而引导学生学会“孝亲敬长”。《家的意味》一框从地位和作用上看,可以为后面两框的学习奠定基础,只有对家有深刻的理解,才能更好地体味亲情,传递家人之爱,构建和谐家庭。 二、学情分析: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心灵的港湾。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正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可塑性很强,然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家庭矛盾、亲子冲突等不和谐因素凸显了家庭道德和家庭法律常识教育的重要性。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加上成长中的中学生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和智力不成熟,他们普遍存在责任感不强,容易忽略父母的爱心,感受不到家中的亲情,过多地享受了来自家庭的关爱。即使感受到了家中的亲情,孩子与父母太熟悉,也不去珍惜家庭的温暖和亲情。他们中的很多人认为父母对他们好是应该的,对父母不知孝敬,不懂得如何孝敬。针对以上问题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正视现实、爱自己父母的教育。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和帮助学生体会亲情,感悟家庭的温暖,了解家的意味,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亲情之爱,树立正确的亲情观、家庭观。按照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优秀教案

第三单元 封建时代的欧洲 第7课 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1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教学难点:封君与封臣的关系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欧洲地图,找出法、德、意三个国家。法国、德国和意大利是欧洲三个重要的国家,你知道这三个国家的由来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基督教的兴起 1.图片展示:《耶稣》 2.教师提问:为什么在公元1世纪的巴勒斯坦地区产生了基督教? 提示:犹太人不满罗马帝国的残暴统治,在屡次反抗斗争失败后,才将希望转向宗教,期盼上帝派“救世主”来拯救他们。 3.教师提问:信仰上帝的人是富人还是穷人? 提示:在基督教产生之初,它是下层人民的精神寄托和借以斗争的手段。 4.教学补充:可以让学生阅读有关《圣经》的知识,如关于上帝创造天地万物、诺亚方舟、大洪水的

故事等,这些故事不仅是基督教的教义,也是古代流传下来的神话。比如,在大洪水的故事中,就反映出古代两河流域的部分历史史实,以此消除学生对宗教的神秘感,形成对基督教的正确认识。 5.学生自主学习:查阅资料,比较一下佛教和基督教,完成表格。 提示: 目标导学二:法兰克王国 1.教师讲述:476年,日耳曼人入侵,西罗马帝国灭亡,相继在西欧建立起一系列的日耳曼国家,其中最强大的是法兰克王国,是最典型的西欧封建国家。 法兰克(意为勇敢的、自由的)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散居在莱茵河下游,其中,居住在三角洲的称萨利克(海滨)法兰克人,居住在两岸平原的称里普阿尔(河畔)法兰克人。3世纪,法兰克人越过莱茵河进入高卢。4世纪,以罗马同盟者的资格定居在高卢东北部。5世纪下半期到6世纪初,在克洛维(465—511)统率下,经过不断地武力扩张,建立法兰克王国,占有了罗马在高卢的绝大部分领土。 2.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根据教材地图《5—6世纪的法兰克王国》,指出法兰克王国在不断扩张过程中的版图范围。 3.教师提问:法兰克王国的建立者克洛维是当时很有远见和才干的国王。他为稳固自己的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什么作用? 措施:①皈依了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②保留了原来罗马大地主的土地,把原属罗马国有的土地和无主土地赐给自己的亲兵和官吏。 作用:①在他的带动下,整个法兰克王国都信仰了基督教;②取得了罗马教会、信基督教的高卢罗马人和部下的广泛支持;③法兰克王国的版图不断扩张,实力强大起来。 目标导学三:封君与封臣 (1)西欧封建制度以什么为纽带而形成的? 提示: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 (2)在西欧曾流传这样一句话:“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提示:由于封建等级制度是因土地的层层分封而形成的,各级封君与封臣之间都互有义务。所以,封臣即附庸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领主为封主,而对自己封主的封主却没有臣属关系。所以,中世纪的西欧出现了“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现象。这种复杂的关系,在封建主之间“造成一团乱麻般的权利和义务”,使封建主之间不断发生争夺和混战。

《家的意味》教学反思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一框《家的意味》教学反思 对于《家的意味》这一节课的教学,课后我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总结。现将我的反思作如下汇报: 这节课总体来说比较顺利,教学设计比较合理。 这节课做的比较好的地方: 一、本节课的导入,紧扣学习主题。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就是:家对我们而言,意味着什么? 二、人人参与。在教学中我尽量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不做课堂的“局外人”。 三、利用《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个视频,引出在中国人心目中,家有着更特殊、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让学生体会中华文化中家的内涵。 四、通过导学案设计的“合作探究”,让学生认识到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应尽的法律义务,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孝亲敬长。 不足之处有: 一、最后的情感升华,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本来是有一首歌曲《感恩的心》作为背景音乐,烘托气氛的,但最后由于多媒体出现问题,没播放出来,所以感觉没有预期效果好。这一点是本节课比较遗憾的地方。 二、评价语言缺乏激励性。虽然自己努力的给每位同学

不同的评价,但

评价语言还是很单调,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不断提升自己的评价能力。 三、一再告诉自己在课堂上别牵着孩子的鼻子走,大胆的放手学生,可实际教学中却很难做到,总怕孩子说不到位。 所以我想,一节好课,应该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游刃有余地进行,需要教师有更高的教学水平,灵活多变的机智。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继续努力,不断探索,不断反思,让自己在课改的征途中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鄂托克前旗中学李媛婷 2016年12月1日(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教案

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教案

作为恩赏,称作采邑);9世纪,法兰克王国解体后,分封普遍存在;11世纪时,分封在西欧相当流行,并形成明确和规范的仪式。 2.材料展示: 材料一: 西欧封建社会等级示意图 材料二:西欧封建社会流行这样一条规则:“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1)阅读教材“封君与封臣”一目,结合上述材料一,理解封君与封臣的关系。 提示: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土地和兵役:国王把一些贵族和教会的土地没收后,作为采邑赐给手下将领和官吏,采邑的领受者必须服从兵役,受封者称为“封臣”,赐地的人称为“封君”。即封君赐土地给封臣,封臣给封君服兵役。二是层层分封:国王把土地作为采邑赐给大封建主后,大封建主又可以把一部分土地作为采邑分封给自己的部下。国王是封君,大封建主是国王的封臣,同时,大封建主又是他部下的封君。 (2)阅读教材“相关史事”,结合材料二,理解封君与封臣的特点。 提示:从三个方面介绍,一是严格的等级性:大大小小的封建主逐次分封,层层效忠,从而形成了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二是权利与义务交织:封臣对封君要忠诚,要无偿地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等;封君有责任保护封臣,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等。 三是带有一定的契约性:封君与封臣关系一经缔结,必须按契约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若封君封臣一方不履行相应的义务,其封君与封臣关系就会按契约而结束。 四、查理曼帝国 1.材料展示:800年12月25日,教皇利奥三世为法兰克国王查理加冕,尊其为“罗马人的皇帝”。这样,西罗马帝国灭亡300多年后,在它的大部分领土上又建立一个“罗马帝国”,史称“查理曼帝国”。 (1)依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回答教皇为什么要为法兰克国王查理加冕。 提示:查理实行鼓励基督教发展的政策,如每个教区的人民要向教会交“什一税”,使教会更加富有,势力越来越大。 (2)为什么说又建立一个“罗马帝国”?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教案 第7课法兰克王国教案

第7课法兰克王国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法兰克王国的建立和发展及分裂的基本史实;8世纪法兰克王国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来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知道封君和封臣的关系,能准确简述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学习通过网络或工具书,检索关键词搜集历史信息的方法。初步学习根据图例,观察地图,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欧洲的封建化进程是从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开始的,比中国晚了约1千年。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法兰克王国的建立,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 难点:封君与封臣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欧洲地图,找出法、德、意三个国家。法国、德国和意大利是欧洲三个重要的国家,你知道这三个国家的由来吗? (二)、讲授新课: 一、法兰克王国 1、国家的建立:481年 2、法兰克王国的建立者克洛维,是当时很有远见和才干的国王。他为稳固自己的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什么作用? 措施:①皈依了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②保留了原来罗马大地主的土地,把原属罗马国有的土地和无主土地赐给自己的亲兵和官吏。作用:①在他的带动下,整个法兰克王国都信仰了基督教;②取得了罗马教会、信基督教的高卢罗马人和部下的广泛支持;③法兰克王国的版图不断扩张,实力强大。 3、克洛维

后,克洛维皈依了罗马天主教。 4、疆域:克洛维去世时,法兰克王国的版图已经延伸至高卢南部地区以及莱茵河以东至多瑙河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实力强大。 二、封君与封臣 1、8世纪法兰克王国的改革: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建立封君与封臣的关系 2、封君与封臣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封臣要效忠于封君、封君必须保护封臣。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带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受封仪式 多媒体展示西欧封建社会等级示意图,探究下列问题。 (1)西欧封建制度以什么为纽带而形成的? 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 (2)在西欧曾流传这样一句话“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只承认自己直属的上下级,其他的上下级关系与自己无关。 3、概括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

家的意味教案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 单元第三单元师长情谊 学科道德与法治学段第一学段年级初一年级 教材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1.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求: 课程标准第二部分“我与中的“交往与沟通”部分:“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适‘逆反’心理。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2)整体感知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第七课《亲情之爱》三框、“爱在家人间”和“让家更美好”中的第一框内容。本框内容让学生联系已有知识认识家是什么?通过学习与“家”有关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中国人的家是怎样的?由浅入深,通过本节课学生初识家,为下两框深入探讨“爱在家人间”、认识现代家庭的特点,以及培养学生在亲子之间积极沟通的意识和能力、学会表达爱、让家更美好成为一种发自内心的呼唤,共创美好家庭等内容奠定基础。 2、学情分析: 学会与他人积极交往,是初中生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本节课内容是引导学生学习与父母、家人交往知识的开端。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对家的认识往往处于表层,仅从归属角度去认识家的存在,但是并不能深入把握家的内涵、家的功能,以及在中华文化中家所具有的深厚意味和孝的内涵,由此本节课将引导学生初识家是什么,从中华传统文化的角度理解家的意味和孝的内涵。 2.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家是身心的寄居之所,是我们心灵的港湾。认同中华文化中家的丰富内涵和“孝”的价值观念。 能力目标: 提高传承中华家庭文化传统美德的能力,增强孝亲敬长的行动力。 知识目标: 理解“家”的内涵和功能,知我们成长的重要意义;知道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规定的义务;理解中华文化中“孝”的内涵,知道优秀文化传统需要继承和发展。

家的意味——教学设计

《家的意味》教学设计 设计教师:杨帆单位:吴忠市第一中学 一、教学内容 《家的意味》就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的内容。本框分为两目,第一目“生命的居所”主要就是介绍了家的含义、家庭的功能以及家的特点;第二目“中国人的家”介绍了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家有着丰富的内涵,孝亲敬长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就是公民的法律义务。本框题的学习在全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前面三个框题中,学生已学习了与同伴、老师的交往,在学生不断扩展的社会生活中,家庭就是她们最熟悉的生活领域,与家长的交往,更就是她们学习与其她人交往的落脚点。而宝贵的生命来自于父母,所以本框题也为第四课《生命的思考》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孩子存在责任感不强的情况,她们中的很多人会认为在家庭中,父母所做的一切都就是应该的,对于在家庭中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认识不足。同时,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理解能力尚未成熟,要她们很好地理解中国家庭文化,学会孝敬父母有一定的困难。而本框题所涉及到的家庭知识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还就是较为浓厚的。 三、设计思想 本框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提出的“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与对所学知识的意义的主动建构。”的思想与《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与长辈,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与能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设计了“话说我家,体味亲情——晒晒家规,传承家风——孝亲敬长,学会践行”的教学过程,巧设情境,合作探究,

激发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的热情,同时把课内知识与德育相渗透。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表达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四、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体验家庭的温暖、父母的情感,弘扬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的责任意识。 认同——认同家庭的优良传统、家人的优良品质、孝亲敬长的优良美德。 ★能力目标 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情境创设,培养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 行为能力——在生活中,增强认识自己家庭的能力,能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孝亲敬长,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知识目标 知道——知道家庭的含义。 了解——了解家庭关系的确立情形 懂得——懂得孝亲敬长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设计依据: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出发,结合本课教学内容与七年级学生特点需要进行设计。)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中国家庭文化 (依据分析:自古以来,中国的家庭重亲情、重孝,学生只有理解中国家庭文化的内涵才能从情感上继承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从而自觉履行自己的法律义务,并且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初中道德与法治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家的意味》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道德与法治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家的意味》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 教案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认同中华文化,热爱家庭,孝敬父母的情感。 能力目标:能够领悟家的内涵,用实际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知识目标:了解家庭含义、家庭功能、家庭的确立,明确家的丰富内涵。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重点:家的内涵。 难点:理解家的主要特点。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家的意味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多媒体播放歌曲《我想有个家》。 师:同学们,听了刚才的歌曲,你有何感想? 学生回答。 师:是呀,家里有我们温暖的牵挂,有真情的关怀和守候,今天我们就“家意味着什么”这一话题展开学习——家的意味。21教育网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活动2【讲授】家的意味 (一)自主预习 1.一般来说,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2.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 3.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 4.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 5.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__孝__”是重要的精神内涵。 6.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 (二)合作探究 知识模块一生命的居所 探究一:教材P71运用你的经验 请合你的生活体验,说说“家”是什么。 答案提示:此问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家,如:家是地域,是住所,家是温暖的避风港,家是心灵的港湾…… 探究二:教材P72相关链接及探究与分享 (1)学生分享家庭关系确立的多种情形。 (2)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承担着多种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分享你对下面这些家庭功能的认识。

六年级道德与法治全册 第三单元 第七课 亲情之爱 第1框家的意味教案 新人教版

家的意味 一、教学内容 《家的意味》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的内容。本框分为两目,第一目“生命的居所”主要是介绍了家的含义、家庭的功能以及家的特点;第二目“中国人的家”介绍了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家有着丰富的内涵,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公民的法律义务。本框题的学习在全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前面三个框题中,学生已学习了与同伴、老师的交往,在学生不断扩展的社会生活中,家庭是他们最熟悉的生活领域,与家长的交往,更是他们学习与其他人交往的落脚点。而宝贵的生命来自于父母,所以本框题也为第四课《生命的思考》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孩子存在责任感不强的情况,他们中的很多人会认为在家庭中,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对于在家庭中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认识不足。同时,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理解能力尚未成熟,要他们很好地理解中国家庭文化,学会孝敬父母有一定的困难。而本框题所涉及到的家庭知识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还是较为浓厚的。 三、设计思想 本框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提出的“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意义的主动建构。”的思想和《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设计了“话说我家,体味亲情——晒晒家规,传承家风——孝亲敬长,学会践行”的教学过程,巧设情境,合作探究,激发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的热情,同时把课内知识与德育相渗透。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表达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四、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初中道德与法治_家的意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家的意味》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认同中华文化,热爱家庭,孝敬父母的情感。 能力目标:能够领会家的内涵,用实际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知识目标:了解家庭的含义‘家庭功能、家庭的确立,明确家的丰富内涵。 重点、难点: 重点:家庭关系的确立和提高认识自己家庭的能力。 难点:懂得尽孝在当下,用实际行动尽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欣赏歌曲《我想有个家》,学生谈感受。 教师: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家,家是温暖的,也是甜蜜的。家是我们成长的乐园,是我们的避风港,是我们幸福的源泉,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家,品一品家的味道。 2、出示课题《家的味道》。 二、合作探究 (一)认知篇:体味亲情我来说 1、教师:你认为的家是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家是我们的身心寄居之所,。每个人都有一个家,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家庭的哺乳和支持。

.2、我说我家,让同学说一说自己家的情况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3、我们一起了解家庭的含义 4、家庭的功能有哪些?——分小组讨论,学生活动。 5、看下面的两则材料。 教师:生活中有些人很富有,但并不快乐,有些虽家庭贫困,但过得很幸福。 教师: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家不只是一所房子,某个地域。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亲情激励我们奋力拼搏,让我们的心灵有所依靠 教师:老师问同学,你们春节都去哪儿过?生答 6、春运图片 教师:中国的春运可谓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景观。他们在城市生活、工作、学习都很方便、安逸,那为什么会放弃这一切,一定回家过年呢? 7、这就是我们中国人心目中的家: 教师:家是甜蜜、温暖、轻松的,是不是我们就可以在家为所欲为呢?要有良好的家风。 (二)感知篇:优良家风我所感 1、看视频:家风家训家风 教师:看完视频我们知道优良家风是先辈们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不动产。

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7课 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教案人教版

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基督教兴起的时间、原因、创始人及传播情况;了解法兰克王国的建立和发展及分裂的基本史实;西欧封建制度形成,掌握封君和封臣的关系,能准确简述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通过基督教在法兰克王国的发展壮大,初步认识西欧封建王权与教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教材给出的文字、资料和图片信息等的阅读利用,培养学生利用图片等学习资料并对此进行分析与归纳,从中提炼出对学习有效的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是历史的进步;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比欧洲早1000年,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在当时都显示出优越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教学难点:封君与封臣的关系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欧洲地图,找出法、德、意三个国家。法国、德国和意大利是欧洲三个重要的国家,你知道这三个国家的由来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基督教的兴起 1.图片展示:《耶稣》 2.教师提问:为什么在公元1世纪的巴勒斯坦地区产生了基督教? 提示:犹太人不满罗马帝国的残暴统治,在屡次反抗斗争失败后,才将希望转向宗教,期盼上帝派“救世主”来拯救他们。 3.教师提问:信仰上帝的人是富人还是穷人? 提示:在基督教产生之初,它是下层人民的精神寄托和借以斗争的手段。 4.教学补充:可以让学生阅读有关《圣经》的知识,如关于上帝创造天地万物、诺亚方舟、大洪水的

故事等,这些故事不仅是基督教的教义,也是古代流传下来的神话。比如,在大洪水的故事中,就反映出古代两河流域的部分历史史实,以此消除学生对宗教的神秘感,形成对基督教的正确认识。 5.学生自主学习:查阅资料,比较一下佛教和基督教,完成表格。 提示: 名称产生时间诞生地创造人经典教义主要节日 佛教公元前6 世纪 古印度 乔达摩· 悉达多 《大藏经》 “众生平等” “忍耐顺从” 浴佛节 基督教1世纪巴勒斯坦 地区 耶稣《圣经》 忍受苦难,死后可 以升入“天堂” 圣诞节 复活节 目标导学二:法兰克王国 1.教师讲述:476年,日耳曼人入侵,西罗马帝国灭亡,相继在西欧建立起一系列的日耳曼国家,其中最强大的是法兰克王国,是最典型的西欧封建国家。 法兰克(意为勇敢的、自由的)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散居在莱茵河下游,其中,居住在三角洲的称萨利克(海滨)法兰克人,居住在两岸平原的称里普阿尔(河畔)法兰克人。3世纪,法兰克人越过莱茵河进入高卢。4世纪,以罗马同盟者的资格定居在高卢东北部。5世纪下半期到6世纪初,在克洛维(465—511)统率下,经过不断地武力扩张,建立法兰克王国,占有了罗马在高卢的绝大部分领土。 2.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根据教材地图《5—6世纪的法兰克王国》,指出法兰克王国在不断扩张过程中的版图范围。 3.教师提问:法兰克王国的建立者克洛维是当时很有远见和才干的国王。他为稳固自己的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什么作用? 措施:①皈依了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②保留了原来罗马大地主的土地,把原属罗马国有的土地和无主土地赐给自己的亲兵和官吏。 作用:①在他的带动下,整个法兰克王国都信仰了基督教;②取得了罗马教会、信基督教的高卢罗马人和部下的广泛支持;③法兰克王国的版图不断扩张,实力强大起来。 目标导学三:封君与封臣 西欧封建社会流行这样一条规则: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1)西欧封建制度以什么为纽带而形成的? 提示: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 (2)在西欧曾流传这样一句话:“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提示:由于封建等级制度是因土地的层层分封而形成的,各级封君与封臣之间都互有义务。所以,封臣即附庸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领主为封主,而对自己封主的封主却没有臣属关系。所以,中世纪的西欧出现了“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现象。这种复杂的关系,在封建主之间“造成一团乱麻般的权利和义务”,使封建主之间不断发生争夺和混战。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师长情谊第七课亲情之爱第1框家的意味教案新人教版

7.1 家的意味 【教学设计思路】 课标分析 本课内容依据课程标准“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交往与沟通”部分编排。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能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和长辈。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在深刻认识到父母无私关爱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孝敬父母长辈的感恩之情,增进与父母长辈的感情,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孝敬父母长辈。 教材分析 《家的意味》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交往与沟通”。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适‘逆反’心理。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本课分为两个层次:其一通过对家庭功能的分析和对亲情的情感体验,理解“家”的内涵和“家”的意义;其二通过体悟“中国春运”这一中国独有的社会现象,让学生理解在中华家庭文化中,家的深厚意味和丰富内涵。通过对我国传统文化中“家规”“家训”的探究,引出中国家庭文化中“孝”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对家庭美德深入思考,进而引导学生学会孝亲敬长。 学情分析 初中生对于“父母”“家庭”的概念并不陌生,但由于他们正处在半幼稚、半成熟、半依赖、半独立的心理发展阶段,普遍存在责任感不强的情况,他们中的很多人会认为在家庭中,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对于在家庭中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认识不足,而且不懂得珍惜家庭的温暖和亲情。因此,需要通过对家庭温暖和亲情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意识。 学法指导 为了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课堂上引导学生讲体会、谈感受、说感悟;在课外,帮助学生查阅资料、制订方案、落实行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境,让学生在热烈的教学氛围中受到感染,并将课堂上培养起来的情感化作课堂外的实际行动。 教学准备 (1)了解本班学生的家庭生活情况。 (2)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本课的教学内容。 (3)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途径搜集教学所需要的资料。 (4)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家庭的含义。 (2)了解家庭关系的确立情形和家庭的功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