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学大纲.doc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学大纲.doc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学大纲.doc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学大纲.doc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是三年制中等职业教育会计类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中初级会计人员从事会计核算和会计事务管理工作所必需的财政、金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经济政策及分析与运用能力,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职业道德观念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参考学时:

72学时

三、课程目标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按照知识、素质、态度、职业准备的

培养定位,本课程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教学目标:

1.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职能;认知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财政支出的主要用途。

2.理解金融的基本概念;货币流通的基本内容;信用形式;现

行金融体系及构成;认知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

3.认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二) 能力培养目标 -

1.能运用财政的基本理论初步分析财政政策、方针、法规的变

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2.能正确把握商业银行与企业、单位的关系。

3.初步具备运用所学金融基础知识,进行存贷款业务、保险业务、证券等业务操作的能力。

4.能运用金融的基本理论初步分析货币政策、金融法规的变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5.具有分析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和经济形势变化对企业、单位财务状况影响的能力。

(三) 专业思想教育目标:

1.具有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2.关心国家大事,初步具有观察社会经济生活变化,分析财政

金融体制改革对现实影响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纲要

第一部分财政基础知识

(一)学习目标:

1、认知财政的含义和一般特征,了解财政与政府、财政与经济的关系;理解财政的职能;能运用财政的基本知识观察社会经济现象。

2、认知我国财政的形式和分类,了解我国财政财政收入合理规模确定标准,理解我国收入的基本特征。能运用财政收入的基本知识观察财政实践现象。

3、把握我国财政支出的分类、依据、重点、范围、形式,了解

我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相关内容。具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理解我国财政支出的现状和特征的能力。

4、认知我国政府预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政府收支范围及其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划分,历届政府预算的不同分类,了解我国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具有阅读和理解政府预决算的专业基本能

力。

(二)学习任务:

模块一:财政基础

参考学时8

认知财政的含义和一般特征,了解财政与政府、财政与经济

学习目标的关系;理解财政的职能;能运用财政的基本知识观察社会经济现象。

基本知识:

财政是什么财政与政府、财政与经济分别有何关系财政的一般特征是什么

相关知识财政的职能有哪些

扩展知识:

私人需要、财政产生和发展、财政观点、效率与公平、资源配置

能力训练阅读所给的财政资料和案例,培养阅读财政经济性新闻和资料的兴趣

和能力。

考核建议知识理解的测试、案例资料中知识点的分析。

模块二:财政收入

参考学时 4

认知我国财政的形式和分类,了解我国财政财政收入合理规学习目标

模确定标准,理解我国收入的基本特征。能运用财政收入的基本

知识观察财政实践现象。

基本知识:

我国财政收入有哪些形式,其中主要的形式是什么;我国是如何确定财相关知识

政收入合理规模的;国债收入的特征是什么。

扩展知识:

财政收入的发展史,国民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债发

展史,财政赤字机弥补。

能力训练我国财政收入的现实资料和案例,我国国债发展情况的资料和案例

考核建议知识理解的测试、案例资料中知识点的分析。

模块三:财政支出

参考学时 6

把握我国财政支出的分类、依据、重点、范围、形式,了解我国政府

学习目标收支分类改革的相关内容。具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理解我国财政支出的现状和特征的能力。

基本知识:

我国财政目前支出的重点和范围;我国财政支出的原则;我国财政支出

的具体内容;财政支出的相关理论知识;

相关知识财政支出、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社会保障制度、财政补贴。

扩展知识:

弹性经济学在财政支出中的运用,贫富差距与财政

能力训练我国财政支出的现实资料和案例

考核建议知识理解的测试、案例资料中知识点的分析。

模块四:政府预算

参考学时 4

认知我国政府预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政府收支范围及其在学习目标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划分,历届政府预算的不同分类,了解我国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具有阅读和理解政府预决算的专业基本能力。

基本知识:

政府预算的含义及其分类;政府收支分类的改革;分税制财政管理

相关知识体制的基本内容。

政府预算、复式预算、绩效预算、部门预算、政府决算、预算管理体制、分税制。

扩展知识:

政府预算发展简史,预算年度,国家金库制度,预算管理体制概念。

能力训练我国政府预算的现实资料和案例,政府预算的改革动态资料

考核建议知识理解的测试、案例资料中知识点的分析。

第二部分金融基础知识

(一)学习目标:

1、认知金融的基本内容、货币制度的基本知识、利率的作用、

金融机构体系;理解和掌握信用的主要形式、利率的主要种类、决定和影响利率的主要因素;具备灵活与综合运用金融、信用、利率等重要概念来认知我国的金融实践活动的能力。

2、掌握货币流通规律的基本知识,认知货币流通和商品流通的关系、通货膨胀的概念和特征,理解我国的货币需求和供给的基本现状。具有初步认识和分析社会经济活动中货币政策、货币流通的信息和现象的专业技能。

3、掌握金融市场的含义和一般特征,认知金融市场的种类和功能。了解我国金融市场建设情况,具有能运用金融市场的基本知识观察社会金融实践现象的专业能力。

4、认知国际收支的基本内容、外汇的基本知识、理解和掌握国际收支平衡的基本原理。初步具备灵活运用金融、汇率、国际收支等重要概念分析我国的国际金融实践活动的专业能力。

(二)学习任务:

模块一:金融概要

参考学时8

认知金融的基本内容、货币制度的基本知识、利率的作用、金融机构体系;理解和掌握信用的主要形式、利率的主要种类、决定和影响利率的学习目标

主要因素;具备灵活与综合运用金融、信用、利率等重要概念来认知我国

的金融实践活动的能力。

基本知识:

金融的概念、构成,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及性质,市场经济中利息率的本质,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职能。

金融、货币、信用、利息与利率、货币制度、纸币;商业信用、银行信相关知识用、消费信用、国家信用;复利、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

扩展知识:

货币史,我国支票、信用卡种类,假币识别,三角债,利率工具,我国金融机构种类,我国部分银行发展史。

能力训练我国货币、银行、利率的有关现实资料和案例

考核建议知识理解的测试、案例资料中知识点的分析。

模块二:货币流通

参考学时学习目标

相关知识能力训练

4

掌握货币流通规律的基本知识,认知货币流通和商品流通的关系、通货膨胀的概念和特征,理解我国的货币需求和供给的基本现状。具有初步认识和分析社会经济活动中货币政策、货币流通的信息和现象的专业技

能。

基本知识:

信用货币制度下的货币流通规律,决定货币供给的因素,通货膨胀及

其对经济的影响,通货紧缩的基本特征。

货币流通、货币供给、货币需求、货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通货紧

缩;货币投放与回笼、抑制型通货膨胀、公开型通货膨胀、需求拉上型

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

扩展知识:

货币层次,先进的投放和回笼,银行结算体系,货币创造

有关我国的历次通胀资料和案例,我国近期金融的新闻资料

考核建议知识理解的测试、案例资料中知识点的分析。

模块三:金融市场

参考学时8

把握金融市场的含义和一般特征,认知金融市场的种类和功能。理解学习目标我国金融市场建设情况,具有能运用金融市场的基本知识观察社会金融实

践现象的专业能力。

基本知识:

金融市场是什么货币市场的内容有哪些我国目前有哪些金融市场现相关知识

状如何资本市场的基本特征。

金融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发行市场、流通市场、外汇市场、

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同业拆借交易、票据贴现、证券回购、股票、现货

交易、期货交易、信用交易;

扩展知识:

家庭理财法,股票种类,成为股民必备,证券交易,外汇,黄金。

能力训练我国证券市场的现实资料、新闻、趣闻和案例

考核建议知识理解的测试、案例资料中知识点的分析。

模块四:国际收支

参考学时 6

认知国际收支的基本内容、外汇的基本知识、理解和掌握国际收支平

学习目标衡的基本原理。初步具备灵活运用金融、汇率、国际收支等重要概念分析我国的国际金融实践活动的专业能力。

基本知识:

国际收支国际收支包含哪些内容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收支顺差、逆差汇率它对进出口有何影响

相关知识国际收支、国际收支平衡表、资本流入和流出、资本项目;汇率、贸

易管制、外汇储备;

扩展知识:

国际经济交易的划分,外汇储备。

能力训练我国近期国际收支的新闻资料、案例资料

考核建议知识理解的测试、案例资料中知识点的分析。

第三部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一)学习目标:

1、把握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2、认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

3、理解财政政策工具及货币政策工具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形式,

4、能初步观察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背景和目标、分析社会经济活

动发展状态的专业能力。

(二)学习任务:

模块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参考学时 4

把握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认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学习目标

策的主要内容;

基本知识: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概念及对经济的影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工具及其作用;

相关知识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类别;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

制。

扩展知识:

财政政策简史,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准备金,再贴现。

能力训练我国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现实资料和案例

考核建议知识理解的测试、案例资料中知识点的分析。

模块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

参考学时 2

认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的相关知识,理解几种协调配合的形学习目标

式。有初步分析国家经济政策的能力。

基本知识: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必要性、形式。双津、双松、一紧相关知识

一松的配合方式。

能力训练我国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配合的相关现实资料和案例

考核建议知识理解的测试、案例资料中知识点的分析。

五、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按照案例教学要求,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充分运用多媒体、实践场地等教学手段。

(二)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采取模块评价、单元评价和目标评价相结合,知识考核和能力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和综合考核相结合。

(三)资源准备

本课程实施需要下列资源:

1、财政部门有关资料、货币样票、真假货币、票据样式、股票样式等。

2、开发财政、金融、外汇、国际收支等案例和资料、教师指

导书、网络资源等。

3、要选择部分银行、证券公司、财税部门等建立稳定的校外

实训基地。

《金融学》课程教学大纲

《金融学》课程教学大 纲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金融学》课程教学大纲

《金融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课程内容: 1、货币的起源 2、形形色色的货币 3、货币的职能 4、货币的定义 5、货币制度 基本要求: 1、了解货币的起源及币材的发展 2、理解货币制度发展的几个阶段 3、掌握货币的定义及货币职能 本章重点:货币的定义和职能 本章难点:货币制度的理解 第二章信用 课程内容 1、信用及其与货币的联系 2、高利贷信用

3、现代信用活动的基础 4、现代信用的形式 5、信用与股份公司 基本要求: 1、了解信用的产生、发展; 2、了解高利贷的特点及其发展; 3、理解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 4、理解信用与股份公司的关系; 5、掌握现代信用的形式。 本章重点:信用的概念和现代信用的形式本章难点:信用与股份公司的关系 第三章利息与利息率 课程内容 1、利息 2、利率及其种类 3、单利与复利 4、利率的决定 5、利率的作用 基本要求: 1、掌握利息、利率的一般概念 2、掌握利率的种类 3、理解复利公式的运用

4、掌握利率的决定理论和作用 本章重点:1、利率的决定 2、利率的种类本章难点:复利的运用 第四章金融市场 课程内容 1、金融市场及其要素 2、金融工具 3、证券市场 4、金融衍生工具 5、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 基本要求: 1、掌握金融市场及其要素 2、掌握金融工具的特征及其种类 3、了解证券市场及金融衍生工具本章重点: 1、金融市场及其要素 2、金融工具的特征及其种类。本章难点:证券市场的概况 第五章金融机构体系 课程内容 1、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

金融学教学大纲-

《金融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金融学》是一门研究金融领域各要素及其基本关系与运行规律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是金融学专业的统帅性理论课,也是经济类、管理类等多个专业的主干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金融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对货币、信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金融宏观调控与监管等方面的基本内容有较系统的掌握,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综合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进而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农林经济管理者以及其他经济管理者应当具备的正确观察、分析和解决当前农村经济领域面临的实际金融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大纲 (一)教学说明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理论学时68学时(单独开设一周课程教学实习),具体,金融学专业课程讲授64学时,自学与讨论4学时,非金融经管类专业讲授68学时。讲授中适当配以视频录像短篇、幻灯片等形式,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适当安排课外自学,阅读参考资料,交读书报告,讨论课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 课程考核形式:考试。学生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占30%)和期末试卷成绩(占70%)组成。其中,个人平时成绩包括两个部分:平时个人作业成绩和小组专题讨论报告成绩。专题讨论报告由教师根据当前金融形势或自己的科研课题提供,学生自由分组并提交小组专题报告(需课堂答辩和形成书面报告)。 (二)教学用书 黄达《金融学》精编版(“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第2版。 曹龙骐《金融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年7月第2版

(三)金融学各章学时分配

财政与税收-金融基础知识

第五节财政与税收 一、财政概念、财政职能 1、概念 财政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参与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分配、再分配活动及其形成的分配关系。 2、职能 (1)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2)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 (3)调节产业结构 (4)调节社会各类基金的比例 二、财政支出的分类 一,按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分类 1、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或劳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也包括用于进行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如政府各部门的行政管理费支出、各项事业的经费支出、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等。这些支出项目的目的和用途虽然有所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即财政一手付出了资金,另一手相应地获得了商品和劳务,履行了国家的各项职能。 2、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的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主要包括政府部门用于补贴、债务利息、失业救济金、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支出,这些支出的目的和用途各异,但却有一个共同点:政府财政付出了资金,都无任何商品和劳务所得。这类支出并不反映政府部门占

用社会经济资源的要求,相反,转移只是在社会成员之间的资源再分配,政府部门只充当中介人的作用。

二,按财政支出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分类 按财政支出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分类,可以分为补偿性支出、积累性支出、消费性支出。 1、补偿性支出是用于补偿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方面的支出。该项支出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前,曾是我国财政支出的重要内容,但目前,属于补偿性支出的项目,只剩下企业挖潜改造支出一项。 2、消费性支出是财政用于社会共同消费方面的支出。属于消费性支出的项目,主要包括文教科学卫生事业、抚恤和社会救济费、行政管理费、国防费等项支出。 3、积累性支出是财政直接增加社会物质财富及国家物资储备的支出,包括基本建设支出、流动资金支出、国家物资储备支出、生产性支农支出等项。 三,按财政支出的目的分类 1.预防性支出是指用于维持社会秩序和保卫国家安全,不使其受到国内外敌对力量的破坏和侵犯,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生活稳定的支出。这类支出主要包括国防、司法、公安与政府行政部门的支出。 2.创造性支出是指用于改善人民生活,使社会秩序更为良好,经济更为发展的支出。这类支出主要包括经济、文教、卫生和社会福利等项支出。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是三年制中等职业教育会计类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中初级会计人员从事会计核算和会计事务管理工作所必需的财政、金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经济政策及分析与运用能力,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职业道德观念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参考学时: 72学时 三、课程目标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按照知识、素质、态度、职业准备的培养定位,本课程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教学目标: 1. 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职能;认知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财政支出的主要用途。 2. 理解金融的基本概念;货币流通的基本内容;信用形式;现行金融体系及构成;认知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 3. 认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二) 能力培养目标- 1. 能运用财政的基本理论初步分析财政政策、方针、法规的变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2. 能正确把握商业银行与企业、单位的关系。

3. 初步具备运用所学金融基础知识,进行存贷款业务、保险业务、证券等业务操作的能力。 4. 能运用金融的基本理论初步分析货币政策、金融法规的变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5. 具有分析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和经济形势变化对企业、单位财务状况影响的能力。 (三) 专业思想教育目标: 1. 具有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2. 关心国家大事,初步具有观察社会经济生活变化,分析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对现实影响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纲要 第一部分财政基础知识 (一)学习目标: 1、认知财政的含义和一般特征,了解财政与政府、财政与经济的关系;理解财政的职能;能运用财政的基本知识观察社会经济现象。 2、认知我国财政的形式和分类,了解我国财政财政收入合理规模确定标准,理解我国收入的基本特征。能运用财政收入的基本知识观察财政实践现象。 3、把握我国财政支出的分类、依据、重点、范围、形式,了解我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相关内容。具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理解我国财政支出的现状和特征的能力。 4、认知我国政府预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政府收支范围及其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划分,历届政府预算的不同分类,了解我国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具有阅读和理解政府预决算的专业基本能力。

中专财政与金融(金融基础知识)综合练习题

中专财政与金融(金融基础知识)综合练习题 一、填空题 1.货币在商品经济中执行着、、、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等五大职能。 2.信用以为条件的的转移。 3.信用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表现在:、节省流通费用、、。4.利息是的转化形式,是财富的分配形式,也是的价格。5.利息率的表示方式有、、,亦称年息率、月息率和日息率。 , 6.金融市场交易的主体即金融市场的交易者,一般包括、、和。 7.商业银行的职能是、、和金融服务职能。8.银行业务主要有、和中间业务三大类。 9.结算业务是由衍生出来的一种业务,结算业务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和。 10.从经济关系上讲,保险是一种制度;从法律上讲,保险是一种行为。; 11.保险的特征是、、和科学性。 12.只有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才能形成货币需求:一是,二是。 13.在我国,、信用膨胀、和是我国总需求膨胀的 四个因素,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交织、共同作用而引发通货膨胀。 14.中央银行通过执行货币政策并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节,使之相适应,最终达到实现社会总供给平衡之目的。 15.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使用,一般有四类组合模式,即、$ 和“紧财政松货币”政策、。 16.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本内容包括、、三大类。 17.国际金融机构大致可分为和。 二、名词解释题 1.货币 2.商业信用 3.国际信用 。

4.利息 5.官方利率 6.期货市场 7.商业银行 8.信用放款 9.保险市场 10.责任保险 " 11.通货膨胀 12.货币政策 13.公开市场业务 14.市场汇率 15.国际储备 三、判断题 1.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 \ 2.在信用制度发达的国家,货币收付绝大部分采用现金形式。() 3.支付手段职能是由流通手段职能发展而来,又是以贮藏手段职能的存在为前提。()4.商业信用最典型的形式是贷款。() 5.商业银行是整个信用的基础。() 6.从理论上讲,股票集资体现的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 7.从利息来源上看,利息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8.当通货膨胀率等于零时,实际利率等于名义利率。() # 9.在现代经济中,利率作为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市场利率在整个利率体系中处于主导作用。 ()10.交易所是最典型、最规范、最重要的金融市场的组织形式。() 11.证券行市与证券收益成反比,与市场利率成正比。() 12.我国成立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采用会员制的组织形式。() 13.在整个金融机构体系中,惟有中央银行拥有货币发行权。() 14.商业银行是一国金融体系的主干,是最早出现的现代银行机构。() 15.我国政策性银行的金融业务只接受中央银行的指导和监督。() ~ 16.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资产流动性比例不得高于25%。() 17.银行汇票是由企业签发的一种票据,适用于企业先发货后收款或双方约定延期付款的商品交易。() 18.中央银行从事资产负债活动,但不以盈利为目的。() 19.保险标的可以是物,也可以是权益、责任、信用或人的身体。() 20.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都是以无形的经济利益为标的的财产保险,其承保的风险均为信用风险。 ()

《金融学》教学大纲

《金融学》教学大纲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金融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金融学》是一门研究金融领域各要素及其基本关系与运行规律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是金融学专业的统帅性理论课,也是经济类、管理类等多个专业的主干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金融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对货币、信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金融宏观调控与监管等方面的基本内容有较系统的掌握,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综合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进而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农林经济管理者以及其他经济管理者应当具备的正确观察、分析和解决当前农村经济领域面临的实际金融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大纲 (一)教学说明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理论学时48学时(单独开设一周课程教学实习),具体,金融学专业课程讲授44学时,自学与讨论4学时,非金融经管类专业讲授48学时。讲授中适当配以视频录像短篇、幻灯片等形式,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适当安排课外自学,阅读参考资料,交读书报告,讨论课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 课程考核形式:考试。学生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占30%)和期末试卷成绩(占70%)组成。其中,个人平时成绩包括两个部分:平时个人作业成绩和小组专题讨论报告成绩。专题讨论报告由教师根据当前金融形势或自己的科研课题提供,学生自由分组并提交小组专题报告(需课堂答辩和形成书面报告)。(二)教学用书 黄达《金融学》精编版(“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曹龙骐《金融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 学大纲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是三年制中等职业教育会计类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中初级会计人员从事会计核算和会计事务管理工作所必需的财政、金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经济政策及分析与运用能力,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职业道德观念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参考学时: 72学时 三、课程目标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按照知识、素质、态度、职业准备的培养定位,本课程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教学目标: 1. 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职能;认知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财政支出的主要用途。 2. 理解金融的基本概念;货币流通的基本内容;信用形式;现行金融体系及构成;认知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 3. 认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二) 能力培养目标- 1. 能运用财政的基本理论初步分析财政政策、方针、法规的变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2. 能正确把握商业银行与企业、单位的关系。 3. 初步具备运用所学金融基础知识,进行存贷款业务、保险业务、证券等业务操作的能力。 4. 能运用金融的基本理论初步分析货币政策、金融法规的变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5. 具有分析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和经济形势变化对企业、单位财务状况影响的能力。 (三) 专业思想教育目标: 1. 具有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2. 关心国家大事,初步具有观察社会经济生活变化,分析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对现实影响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纲要 第一部分财政基础知识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是三年制中等职业教育会计类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中初级会计人员从事会计核算和会计事务管理工作所必需的财政、金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经济政策及分析与运用能力,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职业道德观念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参考学时: 72学时 三、课程目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按照知识、素质、态度、职业准备的培养定位,本课程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教学目标: 1.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职能;认知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财政支出的主要用途。 2.理解金融的基本概念;货币流通的基本内容;信用形式;现行金融体系及构成;认知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 3.认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能运用财政的基本理论初步分析财政政策、方针、法规的变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2.能正确把握商业银行与企业、单位的关系。 3.初步具备运用所学金融基础知识,进行存贷款业务、保险业务、证券等业务操作的能力。 4.能运用金融的基本理论初步分析货币政策、金融法规的变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5.具有分析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和经济形势变化对企业、单位财务状况影响的能力。 (三)专业思想教育目标: 1.具有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2.关心国家大事,初步具有观察社会经济生活变化,分析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对现实影响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纲要

第一部分财政基础知识 (一)学习目标: 1、认知财政的含义和一般特征,了解财政与政府、财政与经济的关系;理解财政的职能;能运用财政的基本知识观察社会经济现象。 2、认知我国财政的形式和分类,了解我国财政财政收入合理规模确定标准,理解我国收入的基本特征。能运用财政收入的基本知识观察财政实践现象。 3、把握我国财政支出的分类、依据、重点、范围、形式,了解我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相关内容。具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理解我国财政支出的现状和特征的能力。 4、认知我国政府预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政府收支范围及其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划分,历届政府预算的不同分类,了解我国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具有阅读和理解政府预决算的专业基本能 力。 (二)学习任务: 模块一:财政基础 模块二:财政收入

金融学课程教学大纲

金融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金融学 适用专业: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会计、经济管理等 适用层次:网络专科 建议学时:48学时 《金融学》是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本课程系统介绍了金融学的基本概念,即货币、 利率与风险,全面阐述了金融体系,包含金融市场体系、金融机构体系以及金融工具,并以 此为基础,进一步学习了金融市场的运行、调控与监督以及金融抑制、金融深化与金融创新 等相关知识 《金融学》是一门研究金融领域各要素及其基本关系与运行规律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是金 融学专业的统帅性理论课,也是经济类、管理类等多个专业的主干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 使学生对金融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对货币、 信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金融宏观调控与监管等方面的基本内容有较系统的 掌握,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综合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进而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农林经济管理者以及其他经济管理者应当具备的正确观察、分析和解 决当前农村经济领域面临的实际金融问题的能力。 第一章货币概述 学习要求:货币职能。 考核重点:货币制度及其演变。 第二章信用、利息与利率 学习要求:信用工具。 考核重点:利息与利率。 第三章金融市场 学习要求: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国际金融市场和现代金融市场理论。 考核重点: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第四章金融机构 学习要求:中国金融机构和国际金融机构。考核重点:国际金融机构。 第五章商业银行 学习要求:商业银行业务及其经营管理、中国银行业改革。考核重点:商业银行业务及其经营管理。第六章中央银行 学习要求:中央银行的性质、职能及独立性问题与中央银行的清算业务。 考核重点:中央银行的职能及清算业务 第七章货币需求 学习要求: 货币需求理论、货币量的测量。考核重点:货币需求理论。 第八章货币供给 学习要求:货币供给的形成、运行、决定、及控制机制。 1 考核重点:货币乘数及货币供给。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编号:1106 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 《财政及金融基础知识》课程 教 学 大 纲 二〇一三年七月编制 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 教学大纲审批表

注:此表打印在大纲封面背面 《财政及金融基础知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1、课程性质:《财政及金融基础知识》为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是培训初级会计相关人员基本技能不可缺少的一门重要理论课程。 学时数:60 适用专业:会计 开课系部:中职部 2、课程教学目的及课程任务

教学目的: 本课程阐述财政学和金融学两大经济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系统阐述财政及金融的基本理论及其运动规律;客观介绍国际财政理论和金融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务运作机制的最新发展;立足中国实际,努力反映财政及金融体制改革的实践进展和理论研究成果。 课程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财政、金融、国家税收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能熟悉国家在宏观调控方面所使用的财政工具和金融工具。掌握财政金融对经济管理工作的要求,加深对国家政策的理解,为学好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说明 财政及金融基础该课程应有税收基础、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为知识准备,尤其及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的知识有许多相关和交叉的部分。本课程由于是两门学科合在一起的、而且课时量较少,所以只是作为学生对财政学及金融学相关知识的一般性了解,为其他的相关学科的学习做一个知识铺垫。 三、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1章财政概述 1.教学重点: 财政的含义及特点 财政的基本职能 2.教学难点: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doc 7页)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doc 7页)

财政的概念: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政府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行使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 外部效应:外部效应是指商品生产者的内部成本与外部成本、内部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不一致,给其他社会成员带来的影响。它分为外部正效应和外部负效应两种情况: ⑴外部正效应:这是指私人部门从事某项活动对其他人带来利益的现象,即商品生产者的内部效益远远低于社会效益的现象。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这将导致市场主体尽可能地减少从事具有外部正效应的经济活动。 ⑵外部负效应:这是指私人部门从事某项活动对其他人带来损失而自己受益的现象,即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成本大大低于社会成本的现象。外部负效应意味着,市场价格不反映生产的边际社会成本,从事该活动的经济主体把部分成本强加给其他经济主体,从而造成社会成员过量从事具有外部负效应的经济活动。 外部效应的存在,使得具有外部效应的产品的市场供给,只能过多或过少,由此导致了资源配置

的不合理。要消除外部效应,必须实现外部成本(收益)的内在化.而市场经济本身是无能为力的,只有政府介入,才能克服外部效应的缺陷。市场机制的缺陷表现在哪些方面?P5 财政的职能: 一、资源配置职能 财政收支活动以及相应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的制定、调整与实施,可以实现对社会现有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结构与流向进行调整与选择。财政的这个功能通常被称之为资源配置职能。政府通过财政配置职能的运用,可以达到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实现资源结构合理化、资源运用效率高、经济与社会效益最大化等政策目标 二、收入分配职能 政府的财政收支活动客观上对社会收入与财富的分配产生直接与间接的影响。我们把财政所具有的这种能够影响社会收入与财富分配的功能叫做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简称收入分配职能。 三、经济稳定职能P10(经济稳定的含义、指标)通过财政政策的制定、实施与调整,使整个社会保持较高的就业率,以至于达到充分就业,并实现物价稳定、经济稳定增长以及国际收支平衡等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一、《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 济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及其运动规律。 会计核算和会计事务管理工作所必需的财政、 识能力和对基本经济政策的分析与运用能力, 强职业道德观念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课程的基本要求 ( 一) 知识教学要求 1、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范畴和财政的基础理论及基础知识,理解财政的职能; 掌握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财政支出的主要用途。 2. 、了解金融的基本概念和金融的范畴; 掌握金融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 了解货币流通的基本 内容;理解信用形式;了解现行金融体系及构成;正确认识金融的作用,掌握商业银行的基本业 务。 3、掌握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理解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 ( 二 ) 能力培养要求 1、能运用财政的基本理论初步分析财政政策、方针、法规的变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2、 能正确把握商业银行与企业、单位的关系。 3、初步具备运用所学金融基础知识,进行存贷款业务、保险业务、证券等业务操作的能力。 4、能运用金融的基本理论初步分析货币政策、金融法规的变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5、具有分析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和经济形势变化对企业、单位财务状况影响的能力。 ( 三 ) 思想教育要求 1、具有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2、关心国家大事, 初步具有观察社会经济生活变化, 分析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对现实影响的能力; 3、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三、《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具体要求 第一章 财政概述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财政的来历、财政所属范畴及其发展的过程; 2、并能对各种社会形态下的财政收支情况有所比较; 3、 重点掌握财政所具有的特征; 4、 掌握、理解财政各个职能的含义和主要内容。 , 该课程系统阐述财政学和金融学两大经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具备中初级会计人才从事 金融的基本知识, 帮助学生提高对宏观经济现象的认 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增

《财政与金融基础》课程标准

《财政与金融基础》课程标准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财政与金融基础》是三年制中等职业教育会计类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中初级会计人员从事会计核算和会计事务管理工作所必需的财政、金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经济政策及分析与运用能力,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职业道德观念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本课程定位为: 认知:通过本课程的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对财政与金融知识的认知问题,培育学生对学习财政与金融知识的兴趣,了解社会实践中的财政、金融现状和在专业工作、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表现。 基础:即本课程是会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是会计类岗位职业专业综合能力的养成课程。 基本:即本课程教学内容主体是财政与金融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能力。 目标:本课程应实现认知专业知识;夯实专业基础;履行岗位技能;具备观察、理解能力等四个教学目标。 (二)课程改革指向 1.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本课程教学内容知识性、专业性太强,长期以来存在: (1)教学目标的单一性-----财政、金融、税收等知识的认知和把握。缺乏能力的训练。 (2)教学内容的选择层次性弱------本科、大专、中专等不同层次的教育内容选择性不明显,无职业教育特色。 (3)学生学习难度太大,不易理解,学习无兴趣,被动学习的局面相当普遍。 (4)教学方法单一,创新性弱,考核评价方式不以创新。 2. 课程改革指向: (1)重点突出、降低起点、重构基础、反映前沿。 (2)教学目标定位: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按照知识、素

质、态度、职业准备的培养定位,调整教学培养目标。体现了认知和能力训练的教学要求。 (3)符合职业技能教育的特点和要求,明确知识教学体系和能力教学训练体系。使教学内容具有可读性、趣味性、实践性。尽量形成综合化或模块化教学内容结构,具有层次性。 (4)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便于增强学生自学的趣味。 (5)开发“以格式变化为切入点,以认知和能力训练为核心,构建知识体系和能力训练体系为主线,以体现时代性、立体性和动态性为要求、达到以学生为主体、有所创新、有所特色”的新教材。格式要具有创新性。 (6)促进教学形式的变化 (三)课程设计思路: 1.本课程的设计总体要求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需要为主线,以构建单元、模块课程为主题,以会计岗位从业需要为主要考核依据,以夯实基础、适应岗位为要求,尽可能形成模块化课程体系。 2.形成知识体系和能力训练体系两条主线,体现认知和能力训练的教学要求。 知识体系----由基本知识(正文)、扩展知识(知识连接)、趣味知识等组成: (1)在保持专业知识系统性的基础上,以认知为原则,降低基本知识的量和难度,降低掌握要求;适当扩大了解的知识含量。 (2)体现知识的时代性,将最新的知识融入教学。 (3)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大胆的调整教学知识结构。尽可能减少理论内容,回避未定论的理论知识; 能力训练体系-----由资料体系、学习指导等组成: 1)训练阅读财经新闻、政策资料能力;(潜移默化) 2)专业分析和认知能力 3)实现仿真训练 4)实现开放式思考能力的训练; 5)解释佐证专业知识。 3.按照“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使课程内容具有实践性、层次性、趣味性”的教学组织要求,开发与本课程标准相适应的“理实一体化”、模块化、立体化教材,是教材具有先进性。

《互联网金融》(教学大纲)

a t i m e a n d A l l 《互联网金融》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名称:互联网金融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学分:32学时/2学分适用专业:经管专业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一)课程性质 《互联网金融》课程是面向高等院校学生开设的一门经管专业课。(二)课程任务 本课程旨在通过互联网金融相关知识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互联网金融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认识,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互联网金融的相关问题。 三、学时分配表 《职业素养提升》课程学时分配表: 章序课程内容 课 时 备 注 1绪论22第三方支付43网络借贷44众筹45互联网基金46 互联网保险 4

d f o r s o 7互联网消费金融38大数据金融与互联网征信 29互联网金融监管210互联网金融的前景 3合计 32 四、课程考核方法及要求(一)课程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试课,考试目前以闭卷、笔试为主。 (二)成绩评定 (1)总评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成绩(60%) (2)平时成绩=出勤(10%)+课堂提问(10%)+作业完成情况(20%),占总评成绩的40%。 (3)期末考试主要是试卷成绩,占总评成绩的60%。 第二部分 大纲内容 第一章 (一)教学基本内容 金融的内涵;传统金融业面临的问题和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思维模 式;互联网金融模式与传统金融模式的对比;互联网金融的概念、产生 背景、不同业态形式和特点;国内外互联网金融的现状和我国互联网 金融的发展趋势。 (二)重点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业态形式、特点;互联网金融模式与传统金

融模式的对比。 (三)难点 互联网金融模式与传统金融模式的对比。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传统金融面临的问题和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思维方式。 (2)了解互联网金融的概念、产生背景、不同业态形式和特点。 (3)了解国内外互联网金融的现状和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 【能力目标】 (1)能够结合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思维模式去思考。 (2)能够结合本章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现实问题。 第二章 (一)教学基本内容 第三方支付的内涵、分类、相关概念、优劣势及对金融业的影响;第三方支付的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历程及趋势;第三方支付的风险与监管。 (二)重点 第三方支付的优劣势;第三方支付的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第三方支付的风险与监管。 (三)难点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案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案 第一章财政概述 通过本章学习,主要掌握财政的概念及财政的一般特征,我国社会主义财政的基本特征及财政的三大职能,了解财政分配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联系及财政产生与发展,本章的重点为财政的概念及财政的一般特征,我国社会主义财政的基本特征和财政的三大职能,难点为社会主义财政的基本特征和财政的三大职能。 第一节财政的概念及其一般特征 教学目的要求: 1、现实生活中的财政现象与财政问题。 2、财政的概念及其一般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财政的概念 2、财政的一般特征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传授法 教学过程: 传授新课: 一、现实生活中的财政现象与财政问题 (一)财政现象 1、财政收入 (1)征税(2)发行公债,国库券(3)交纳各种费用 2、财政支出 (1)工厂,矿山,铁路,农业建设。

(2)军队,警察,国家机关,学校科研,医院,文化团体 (3)城镇居民,低收入家庭,下岗人员。 3、从财政现象看,财政是个分配问题,与国家收支活动密切相关。 (二)财政问题 (1)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以及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适度。 (2)解决“公平税负,合理负担”,加快税制建设,以及税收体制。 (3)合理安排名项财政支出比例 (4)在国债问题上政府应采取的措施。二、财政的概念及其一般特征 (一)财政的概念, 指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国家为主体,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集中性的分配。 (二)财政的一般特征 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1)财政分配以国家为前提。 (2)在财政分配中,国家处于主动,支配地位。 (3)财政分配是全社会范围内进行集中性分配 2、财政分配的对象是社会剩余产品 (1)对剩余价值的分配 (2)对用于劳动力再生产部分V的分配 (3)对补偿价值的分配。 (4)对国民收入的分配 (5)对社会产品的价值的分配 3、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1、社会公共需要的主要内容 (1)保证国家职能的需要 (2)大型公共设施和基础产业

《互联网金融》教学大纲-1学分剖析(最新整理)

《互联网金融》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3610302 课程名称:互联网金融 课程基本情况: 1.学分:1 学时:16学时(课内学时:14 课内讨论:2)2.课程性质:通识选修 3.适用专业:本院各专业适用对象:本科 4.先修课程:无 5.首选教材: 《图解互联网金融》史册著化学工业出版社、ISBN:9787122218858、2015年版 备选教材: 1.谢平邹传伟刘海二著互联网金融手册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 2014-04-01 ISBN:9787300190754 2.姚文平著互联网金融中信出版社 2014年版 ISBN:9787508643823 6.考核形式:课程论文 7.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或机房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金融体系在“支付”、“借贷”、“资源配置”、“信息处理”等不同环节 的融合,催生了形形色色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如P2P网络借贷平台、互联网金融门户、大 数据金融、众筹、信息化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互联网理财等,互联网金融模式在未来将 成主流。这一新型的金融模式引起了各国政府的密切关注和高度重视。根据国务院有关批示, 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已组建“互联网金融发展与监管研究小组”,对互联网金融公司进行调研、 监管和支持引导。 通过学习本课程要使学生系统了解互联网金融运作的基本机制,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初步 分析国内外互联网金融发展状况和趋势,理解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金融现象。培养和提高学生 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领其深入探索互联网金融的未来,为学生将来从事互联网金 融相关工作提供必要的知识能力准备,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 要。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表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期末考试题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期末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税收: 2、信用: 3、货币流通: 4、政府预算: 5、资本市场: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下列不属于“税收三性”的是()。 A.无偿性 B.强制性 C.灵活性 D.固定性 2、财政的最基本职能( )。 A.分配职能 B.调控职能 C.经济发展职能 D.经济稳定职能 3、在我国财政收入形式中,居第一位的是() A.税收收入 B.债务收入 C.其他收入 D.国有资源经营收入 4、社会集团购买力属于( )。 A.个人消费 B.社会消费 C.社会补偿 D.社会积累 5、财政支出按()分为经常性支出和建设性支出。 A.国家职能 B.经济性质 C.支出用途 D.支出预算管理方法6、营业税属于() A.流转税 B.所得税 C.行为税 D.特定目的税 7、对文教科卫等行政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投资为() A.生产性投资 B.非生产性投资 C.社会消费投资 D.消费性投资

8、反映基本建设规模的综合指标是() A. 基本建设投资额 B.为下年度储备资金 C. 基本建设拨款额 D. 上年度结余资金 9、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是按照各级政府的(),确定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 A. 财力 B.事权 C. 财权 D. 责权 10、一定时期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是() A. 财政集中率 B.剩余产品率 C. 财政收入规模 D.财政收入率 11、从理论上讲,当市场利率上升时,债券的价格会( )。 A.不变 B.上升 C.下降 D.不确定 12、按资金的偿还期限分,金融市场可分为()。 A.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B.同业拆借市场和长期债券市场 C.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D.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 13、李江以10500的价格购买了一张到期本息12500的债券,期限3年, 其到期收益率为() A. 5.33% B. 6.35% C.15.75% D.28% 14、扩张性财政政策的通过()刺激总需求的增长。 A.增收减支 B.增收增支 C.减收减支 D.减收增支 15、下列属于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的是() A. 政府经济援助 B.政府贷款 C.银行头寸调拨 D.外汇买卖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4分) 1、影响货币需要量的因素主要有( )。 A.商品流通速度 B.货币流通速度 C.商品价格水平 D.待实现商品数量 2、保险的职能有() A.分摊损失 B.经济补偿 C.收入分配 D.社会稳定 3、下列结算方式同城异地都可使用的是() A.商业汇票 B.银行汇票 C.托收承付 D.委托收款 4、金融市场的功能有()。 A.融通资金 B.积累资金 C.宏观调控 D.优化资源配置 5、下列属于资本市场的是()

金融市场教学大纲

金融市场教学大纲 (2006年8月修订、审定)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金融市场”是一门相对独立的现代金融理论与实务课。它以市场金融和证券金融为基础,对市场和证券金融中的票据、股票、债券、投资基金、金融衍生品等金融工具的发行和流通,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各个子市场及其运作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宏观经济部门和微观经济部门(包括政府、企业、家庭和个人等)必须掌握的重要金融形式和方法。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 金融市场是现代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金融系统的核心。虽然课程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却又同其他课程有着密不可分的逻辑和知识联系。学习金融市场,其先修课为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和金融发展史。故在学习顺序上,应尽量安排在这些课程之后开设。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必须使学生对金融市场的概念、基本架构及其构成要素、基本理论基础和研究基本方法,金融市场的基本原则、目标、功能、作用等有较准确的认识和理解。 2、使学生掌握金融市场上各个子市场尤其是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投资基金市场、外汇市场、保险市场、金融衍生市场等的功能、作用及运行机制。 3、使学生掌握观察和分析市场金融问题的正确方法,培养辨析市场金融理论和解决金融市场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金融意识和全新的金融理念,努力提高广大学生在金融科学方面的理论和知识素养;通过掌握金融市场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方法、基本运行机制,分析我国金融市场的具体实践问题。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 1、通过基本文字教材的准确叙述和音像教材的概要讲解,使学生对金融市场的基本内容有深刻认识和全面了解。 2、文字教材的编写要全面系统、条理清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便于自学;音像教材的制作要形象、活泼,结合实际进行案例分析。 3、学习者应坚持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4、在教学过程中,将综合利用自主学习、网上教学、电视录像课、电话答疑、IP课件等手段进行教学辅导,进行实时和非实时教学交互。 5、在可能条件下,教学过程中还应进行必要的社会调查。 6、教学过程要统一布置一定的复习思考题和4次左右平时的作业。 7、本课程课内72学时,4学分,一学期开设。 8、文字教材为王兆星、吴国祥、张颖编著的《金融市场学》(第四版),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9月版。 五、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努力提高对学习金融市场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从世界金融发展的历程来看,金融发展有银行主控型金融体系和证券主控型金融体系之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主控型金融体系正在向证券主控型金融体系转化,金融市场将成为金融的核心,并逐渐发展成为整个市场体系的枢纽。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不断深化和继续改革开放,金融市场将成为继银行体制改革完成后新的金融改革重点,在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金融市场将成为金融国际化的前沿,学习并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参考答案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A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 1-5 ABCDA 6-10 BCDAB 11-15CDABC 16-20DABCD 二、判断 1-5 ××√√√ 6-10 √√××× 三、简答题。 1.简述财政职能 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2.简述税收和国债的特征。 税收: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 国债:有偿性、自愿性、灵活性 3. 简述社会保障和财政补贴的基本特征 社会保障:覆盖面的社会广泛性、参与上的强制性、制度上的立法性、受益程度的约束性。 财政补贴:很强的政策性、一定灵活性、明显的时效性。 4. 简述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信用规模的有限性、方向的严格性、期限的短期性、管理困难性 四、分析计算题 1.我国现行预算管理体制是分税制,分析我国采用分税制的目的(作用)是什么?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分税制又存在哪些问题?(10分) 作用:客服了包干制、分成制的缺陷,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财政管理体制,符合我国政治、经济体制要求。 缺陷:事权和支出范围越位(越权); 部分财政收入划分不合理 地方税收体系不健全 省以下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不健全 转移支付不规范 2. 李某存入银行1000元,年利率为5%,期限3年,试分别用单利、复利计算到期本利和。利率是重要的经济杠杆,那么对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有哪些功能呢?【注:(1+5%)^3=1.157625】(20分) 单利:S=P*(1+r*n)=1000*(1+5%*3)=1150(元) 复利:S=P*(1+r)^n=1000*(1+5%)^3=1157.625(元) 宏观调节:积累资金、分配功能、调节宏观经济、媒介货币向资本转化; 微观调节方面:激励功能、约束功能。 评分标准 1.本试卷满分100分,共四钟题型; 2.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40分; 3.判断题,每题1分,共计10分; 4.简答题,每题5分,共计20分; 5.分析计算题,(第1题10分,第2题20分,共30分)

《金融学》教学大纲(本)

《金融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主要容 《金融学》课程是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又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货币、信用、银行及金融市场、金融宏观调控、金融改革与发展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有所了解,并掌握其运行的基本规律,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服务。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金融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对货币、信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金融宏观调控与监管等方面的基本容有较系统的掌握,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综合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进而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合格的金融管理者以及其他经济管理者应当具备的正确观察、分析和解决当前实际金融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活动,学生充分掌握金融学方面的理论知识与实际业务。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掌握:学生对货币金融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 深刻的认识,对货币、信用、利率、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金融宏观调 控、金融监管等基本畴、在关系及其运动规律有较系统的掌握。 2、理解: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外金融问题的现状,观察和分析金 融问题的正确方法,培养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 3、了解:金融实践发展新的改革方向,新变化,新形势。 4、在教学中要注意的要点: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启发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

学习。要有计划地组织一些课堂讨论;课后常留有思考题、题目尽量联系实际,供学生思考。 三、本课程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职业能力要求)的关系 通过本课程学习,旨在介绍学生金融学方面的理论及实务知识,要求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货币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认识货币、信用、金融市场及银行活动的规则性,了解货币、信用、银行的历史发展进程和人类在金融运行方面积累的基本经验及当代进一步发展趋势,掌握货币调控原理及其运作机制,学会从货币供求、社会总供求、货币政策等方面剖析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把握我国货币金融政策、法律规章制度、金融体制改革的成就和深化改革的要求,培养和提高分析与解决金融工作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以便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较快地担任相应的工作。 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 《金融学》属于专业基础理论课,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的必修课,《金融学》都是在修完《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公共基础课之后开设的,因此,本课程在大纲的编写和今后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都应该格外重视它的理论性与实践性。 《金融学》的后续课程主要有:国际金融等。 五、教学容改革(设计)思路 本课程主要以金融学相关理论为依托,将理论知识与案例相结合的方式授课,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必要的理论知识讲授和大量的实践训练,培养学生认识、理解和熟悉金融学的基本知识。 课程以教师先通过授课过程从微观到宏观系统讲授,然后指导学生练习。要求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货币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认识货币、信用、金融市场及银行活动的规则性,了解货币、信用、银行的历史发展进程和人类在金融运行方面积累的基本经验及当代进一步发展趋势,掌握货币调控原理及其运作机制,学会从货币供求、社会总供求、货币政策等方面剖析金融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