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愧对先生――陶行知墓前的随想(李镇西)

愧对先生――陶行知墓前的随想(李镇西)

愧对先生――陶行知墓前的随想(李镇西)
愧对先生――陶行知墓前的随想(李镇西)

愧对先生――陶行知墓前的随想(李镇西)

先生,我终于走近了您。

这是我多年的夙愿。从刚参加工作起,每当我读您的书,我总是被您那颗赤诚的爱心多打动,甚至不止一次痴痴地想:如果您还健在,哪怕是远隔千山万水,我也一定要投奔您,亲耳聆听您的教诲。这当然是永远不可能成为现实的幻想,于是我盼着有机会拜谒您的墓地。然而尽管我曾三次到南京,却因为来去匆匆我都没能如愿,每次离开南京时都留下遗憾和愧疚。

这次,我从扬州返回成都的途中,我特意在南京停留了一天,南京的朋友想陪我多转些风景名胜,我说:“我哪儿都不去,只想去看看陶行知先生。”于是,2001年10月15日那天,我来到了晓庄。

今日的晓庄已属于市区而不是郊外,但一走进晓庄遗址,我仍然感到一种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一座崭新的“犁宫”在山坡上,其外观完全依照您和您的学生当年用双手筑成的犁宫造型。这座新犁宫,就是现在的“陶行知纪念馆”。

这座新的纪念馆是为纪念您110周年诞辰而建的,按理要在您生日――10月18日那一天才正式对外开放。但也许是我的诚意打动了馆长,他特意接待了我,让我有幸成为新纪念馆的第一个参观者。

尽管这犁宫是新建的,但当我跨进去的一瞬间,我的心仍然止不住剧烈地跳动,特别是大厅里您那正发表演说的塑像,使我好像听到了您那激越而赤诚的声音。纪念馆主要是以图片的形式介绍您伟大的一生。

面对一幅幅老照片,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照片上,无论是少年的您还是青年的您乃至中年的您,总是那么睿气逼人而又朴实和蔼,您那闪烁着诚挚的目光的眼睛,永远注视着昨天、今天乃至未来每一个到您身边来的人。在这晓庄山坡上,迎着您的目光,我听到了当年晓庄那摇落晨星的钟声,那激荡天幕的歌声,那在山坳间久久飞扬的读书声……

这是一张您年轻时候的照片。您西装革履站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眼睛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这是您师从杜威时的留影吧?谁能从这张照片中看到日后您那挥锄办教育的影子?其实,您1914年以名列第一的优异成绩在南京金陵大学文科毕业后,远渡重洋赴美国留学之初攻读的是市政学,后来觉得没有真正的大众教育,就不能有真正的新共和,于是便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主攻教育,期望通过教育来救国救民。作为一个留洋归国的学生,您本来已经已是一位大学教授、教务主任,如果按照现在一些人的观念,您完全可以坐在大学的象牙塔里面一直做一个“学者”“教授”。但为了要改造中国的教育,为了“要使全中国人民都受到教育’,您毅然脱下西装革履,抛弃大学教授的优裕生活,穿上布衣草履,奔赴乡村,与您的学生一起“和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粱菽麦黍稷下功夫”。

这是您和山海工学团孩子们在一起的照片。那民族危亡的1932年9月,您在上海与宝山交界的孟家木桥创办了“山海工学团”。这个名字可真有意思更意义:“山海”表明上海与宝山之间,又寓意九一八以后日本不但

侵占了东北,而且一二八又打到了上海,而山海关早已丢失,所以取名“山海”语意双关,志在对孩子们实施国难教育;“工学团”的寓意是“工以养生,学以明志,团以保生”,把社会、学校、工场打成一片。在这照片上,簇拥在您身旁的“山海工学团”的孩子们笑得多欢快啊!

这幅照片可真有意思,是您与夫人吴树青女士的合影。我感到“有意思”的不是照片本身,而是照片旁边您和吴树青女士的结婚证原件。这张结婚证上的全部内容均是您亲手写成的,您这样写道――

天也欢喜,地也欢喜,人也欢喜。欢喜我遇到了我,我遇到了你。当时是你心里有了一个我,我心里有了一个你。从今后是朝朝暮暮在一起,地久天长,同心比翼,相敬相爱相扶持,偶然发点小脾气也要规劝勉励,在工作中学习,在服务上努力,追求真理抗战到底,为着大我,忘却小己,直等到最后胜利再从容生一两个孩子,一半儿像我,一半儿像你。

结婚人:陶行知吴树青

民国二十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凤凰山育才学校

馆长告诉我,您这张结婚证以前一直没有展出过,怕影响您的形象。但在我看来,这张结婚证恰恰让我们看到了您在家庭生活方面同样富有童心富有情趣。是的,一个真正有爱心和童心的人,无论对亲人对同志还是对素不相识的朋友都是那样温馨!

这张照片令人揪心。照片所展示的是您最后的遗容,坚毅而安详。您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也是一名伟大的民主斗士。1946年4月,您来

到上海,继续奋不顾身地进行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不久,著名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的消息传来,您异常激愤,

到处演讲,发出了“和平最急,民主第一”的呼号。后来您听说国民党特务已经把您列为下一个暗杀对象,却无所畏惧,作好了“我等着第三枪”的准备,仍然一次次发出正义的呐喊,始终站在民主运动的最前列。7月25日,您因为劳累过度和受刺激过深,突发脑溢血不幸逝世。民主与专制殊死决战的时刻您倒下了,而您的人格与思想却成为一座伟岸的丰碑!

………

从纪念馆出来,我朝山坡上您的墓地走去。

远远地就看见墓地前矗立着一座的高大雄伟的牌坊,左右两边的石柱上,是由郭沫若书写的您的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横梁石碑上刻写着您手书的四个大字:“爱满天下”。

走过牌坊,便是您的墓。墓基由水泥浇筑而成,呈圆形。虽然此刻是秋天,但墓上仍然芳草萋萋,这是您生命化成的永不熄灭的绿色的火焰呀!我静静地静静地绕着您的墓地走了一圈。这一圈并不长,我却走了很久很久。微风吹过,墓头上的小草絮絮低语,这分明是您的呼吸之声。听到这声音,一时间,我的心又剧烈跳动起来。因为第一次真切地感到先生您就在我身边呀!虽然您在里面我在外面,但我听得见您深深的气息,您也听得见我缓缓的足音。

此刻,我感到时间停止了,一切都消失了,整个天地之间只有我和您……

愧对您呀,先生!在您的心目中,对教育来说,师爱是至高无上的。1928年在纪念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建校一周年的演说中,您大声疾呼:“乡村教育之能改造,最要紧的是要问我们肯不肯把整个的心献给乡村儿童。……倘使我们肯把整个的心捧出来献给乡村儿童,那末,无论如何困难,必有达到目的一日。否则天天背诵教学做合一,也是空的。我今天要代表乡村儿童向全国乡村小学教师及师范生上一个总请愿:‘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心。’”然而,如果您知道在今天居然有用胶布封学生嘴巴的老师,有强迫学生吃苍蝇的老师,有在学生脸上刻字的老师,有撕裂学生耳朵的老师,有踢破孩子脾脏的老师,有命令学生互打耳光的老师……先生,九泉之下您能够安息吗?

愧对您呀,先生!当年,您在《育才学校创办旨趣》中明确地说:“有人误会以为我们要在这里造就一些人出来升官发财,跨在他人之上。这是不对的。我们的孩子都从老百姓中来,他们还是要回到老百姓中去,以他们所学得东西贡献给老百姓。”您无情抨击中国旧教育是“走错了路”,因为这种教育不是教学生“给”而是教学生“拿”,您进而把这种教育抨击为“吃人的教育”:“传统教育,他教人劳心而不劳力,他不教劳力者劳心。他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说得明白一点,他就是教人升官发财。发谁的财呢?就是发农人、工人的财,因为只有农人、工人才是最大多数的生产者。他们吃农人、工人的血汗,生产品使农人、工人自己不够吃,就叫做吃人的教育。”然而,如果您知道今天居然有老师公开在新生入学的第一课向对学生说:“读书考大学,是为自

己,不是为了别人。读书增强了自己的本领,提高了自己的资本,挣下大把的钱,从而有一个美好的个人生活,甚至找一个漂亮的老婆,生一个聪明的儿子。所以我强调,读书应该是为了自己!”先生,九泉之下您能够安息吗?

愧对你呀,先生!您曾呼吁给孩子们以“六大解放”:“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六、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然而,如果您知道现在的中学生早已没有了星期天更难得有机会走向大自然,甚至有学生因为学生压力太重而自杀乃至向母亲举起了榔头,先生,九泉之下您能够安息吗?

愧对您呀,先生!您曾对教师们说过一段十分感人的话:“您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他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功一样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没有打着他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般的怄气。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他写

字想得双圈没得着,仿佛是候选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他想你抱他

一忽儿而您偏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夺去一般的伤心。”然而,如果您知道现在的“应试教育”已使孩子过早失去了童年而教师也不得不狠着心肠撕碎了学生的纸飞机、收缴了学生的随身听、漠视孩子的童趣、斥责孩子的顽皮……先生,九泉之下您能够安息吗?

愧对您呀,先生!你曾身体力行师生平等共同进步:“我们最注重师生接近,人格要互相感化,习惯要互相锻炼。人们只晓得先生感化学生锻炼学生,而不知学生彼此感化锻炼和感化锻炼先生力量之大。先生与青年相处,不知不觉的,精神要年轻几岁,这是先生受学生的感化。学生质疑问难,先生学业片刻不能懈怠,是先生受学生的锻炼。”然而,如果您知道现在一些教师总喜欢在学生面前表现出“高深莫测”、“凛然不可侵犯”的“派头”从中体验着自己的“尊严”,或以“道德圣人”自居,居高临下地去“塑造”学生的“灵魂”,先生,九泉之下您能够安息吗?

愧对您呀,先生!“真教育”是您的理想。您一生都以“追求真理,贯通真理,为真理而战”激励自己,对一切形式的虚假教育充满了厌恶,因而热切呼唤教育的真挚、真诚、真实。您大声疾呼:“为人须为真人,毋为假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您的教育目的是:“追求真理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然而,如果您知道了现在的教育几乎无处不假:“创重”迎检作假、“普九”验收作假、教育科研作假、职称评定作假、教师论文作假、学生作文作假、公开课作假、班会课作假、三好生作假、保送生作假……先生,九泉之下,您能够安息吗?

…………

我把您教育思想的精髓概括为“民主教育”,并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都说中国传统教育中缺乏民主的思想养料,但因为有了陶行知,中国教育史便洗刷了这个耻辱!――20世纪的中国,也因为有了陶行知,便燃起了一把民主教育的思想火炬!”

而且,这火炬至今还在燃烧并照耀着我们今天的教育——您当年那些充满炽热情感和思想锋芒的话,仿佛就是针对今天的教育现实所说,因而今天听来,我们还觉得是那么振聋发聩。对照当代中国教育的种种教育弊端,我们不是可以感受到您那穿越世纪的深邃目光吗?遥望新世纪的教育曙光,我们不是仿佛听到了您民主教育思想的回声吗?这究竟是因为先生的教育思想具有深远的历史穿透力呢,还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步履太缓慢也太沉重了呢?

――离开您的墓地时,我这样想。

2000年10月18日(恰逢先生110周年诞辰纪念日)

作者:李镇西

学习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感悟.doc

学习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感悟 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也就是说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通过生活来教育,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离开生活的教育是狭隘的。与现实生活隔绝起来,那么,陶行知认为,人生活着就是在学习、在成长,它就发挥的影响力很小,如果把生活作为教育的对象,那么教育内容就丰富了,影响力也就大了。 因此教育要心生活为中心,是生活教育,教育改造生活,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挥作用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就如林子里的鸟,可以自由广阔的飞翔。而“教育即生活”则是将教育和生活关在 学校大门里,如同一个鸟关在学校大门里,如同鸟关在笼子里。 陶行知提出“过什么样的生活,就要受什么样的教育;要想受什么样的教育就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初会是由个人组成的,如果学校充分发挥培养人,教育人的作用,使每个学生获得一种生活的能力,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能力,那么学校自然就完成了改造社会的使命。因此,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改造社会就是学校社区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如何改造社会,改造家长,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素质。首先,改造学生,通过改造学生来改造家长的素质。其次,通过改造家 长来配合学校一起来改造学生。 陶行知认为:“学校作为社会的一个机构,应该与社会改造相结合。”办学与改造社会是一件事,不是两件事,改造社会而不从办学入手,便不能改造人的内心,不能改造人的内心,便不是彻底的改 造社会,办学如不包含社会改造使命,便是没有目的,没有意义,没有生气。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原理的方法论,是他“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的哲学思想在教育中的发展。他认为“灌输的教育是最要不得的。他所接受文化的人当做天津的鸭 儿填”。 我们的教育非但要教,并且要学要做,在教学做的关系上,“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法、学法、做法应当合一的。”其中做是教的中心也是学的中心。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下工夫,教固不成为教学,还不成为学。做的最高境界是创新。他主张把学生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所学生的创造力解放出来,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吸取更丰富的学问;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一口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功,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达到“创新”这一境界。 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在今天的教学中,教师如何把教育融入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教育素材,用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思想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并将其发扬人传承下去? 英国教育哲学家怀特海曾对教育做过这样的诠释:“教育是训练对于生活的探险,研究则是智力的探险,生活的本质是不断地适应和创造。”教育是与孩子们在的情境中不断进行实践的活动,不 能对其进行概括,教育的意义必须到教育的实际生活中寻找。 教学做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做。教而不做,不做算教,学而不做,不能算学,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 心。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为学生立志成为某一领域的领军人物或杰出人才而耕耘,全面+特长,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值得信任的卓越人才,突出日常规范的管理,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勇于提出 问题上。 回顾这么多年的工作实践,还没有完全跳出传统教育教学的框框,今天,再次重温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我豁然开朗,我将以陶行知先生三次改名的精神激励自己,努力实践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 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教育思想,不断创新,做新世纪具有新思想的人民教师。 知识改变命运 1 / 1

纪念陶行知诞辰125周年

纪念陶行知诞辰125周年 ——上海市“爱满天下”诗歌创作大赛 2016年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伟大的爱国者陶行知先生125周年诞辰。为了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良的教师品德,不断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深入宣传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崇高精神,不断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经研究决定,举行纪念陶行知诞辰125周年海市“爱满天下”诗歌创作大赛,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爱满天下 主题诠释: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他为中国教育改造、普及人民教育奋斗了一生,留下了大量著作。“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爱满天下”等名言更是流传甚广,影响深远。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诗人,其诗的大众化“独开风气之先”。国事多难,民情艰苦,他是民族革命的歌者。他是代民吁命,为国振臂高呼的诗人。他的诗,以小见大,题材众多,通俗易懂,蕴含深意。他倡导的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创造教育、民主教育以及他身体力行的崇高师德,更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遵循,有着前瞻性和现实意义。 本次活动将聚焦“爱满天下”的主题,让广大师生通过解读陶行知诗歌及创作等活动,更深更好地认识陶行知、了解陶行知,学习陶行知。以诗“情”话“意”,叙述爱党敬业、教书育人、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美好情怀,弘扬主旋律,唱响正气歌。 二、活动对象 教育系统教职工、学生 三、主办单位 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英盛教育基金 中共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局

上海梦陶艺术剧社 SMG版权资产中心上海教育新闻网 《东方教育时报》《上海教育》等。 五、活动组织 1、活动日期:2016年3月1日-2016年10月18日 2、活动安排: 第一阶段:“学·陶”阶段(2016年3月1日- 3月31日) 下发方案,举行启动仪式,网络发布。 在区教育党建网上开辟“爱满天下”专题网页。由SMG版权资产中心提供“陶行知”专题资料篇,挂党建网供学习。按照英盛教育基金提供的陶行知诗歌120首,认真组织教育系统内的品读活动,形成学校上下同读共成长的效应,感悟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崇高精神。 第二阶段:“创·陶”阶段(2016年4月1日- 5月20日) 4月1日- 5月6日,各基层单位发动教职工,围绕主题开展不同组别的四项活动。 活动 1.解读陶诗:每人最多不超过三首,以文字解读(时代背景、诗意、诗背后的故事、诗的现实意义等)文字短小精悍,不超过200字。 活动 2.诗歌创作。开展校内诗歌创作(仅限诗歌,文体不限;作品内容以抒发爱党敬业情怀、弘扬师德师爱为主题)。 活动3.陶诗演绎。以绘画、雕塑等形式演绎陶诗诗意。 活动 4.陶诗品读抄录:以书法、篆刻形式品读抄录陶诗,进一步感悟陶诗的内涵。 5月9日前,学校选择优秀作品,按照不同活动组别参赛,上交作品(参赛表另附)。 5月16日- 20日,邀请专家按组别进行评审。获评作品通过区教育党建网“爱满天下”专题网页,或通过新媒体等形式进行公布。 第三阶段:“研·陶”阶段(2016年5月23日-10月18日) 5月23日- 6月17日,(此阶段学生可加入)发动各基层单位师生,采用配乐诵读、歌舞;数字故事、微电影新媒体;沙画、课本剧、小品、

听李镇西老师的讲座的体会

听李镇西老师的讲座的体会 李镇西,一个教育界响当当的名字。一个被称为“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全国著名的优秀语文教师和模范班主任。在扬州之行的学习中,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李老师的教育魅力,我感觉我的心仿佛经过了一次洗礼。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教育者对事业的忠诚与执著,对学生的关爱,对同行的真诚引领。 李老师说“班主任应该有童心、爱心、责任心。” 是啊!没有童心的老师怎能理解孩子的初衷,没有爱心的老师如何懂得保护幼稚的心灵,没有责任心的老师如何既教书又育人?当然,要拥有如此三心情怀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李老师还告诉我们,要说“走进孩子的心灵”有什么捷径,那就是:想孩子之所想,急孩子之所急。用孩子的眼睛去观察,用孩子的耳朵去倾听,用孩子的兴趣去探寻,用孩子的情感去热爱。只要我们放下架子,蹲下身子,真诚地走进孩子们的世界,积极地融入孩子们的生活,与他们一同欢笑,一同忧伤,一起爬摸滚打,一齐感同身受,他们就会把我们当作“大孩子”和好朋友,一旦得到他们的认同,他们就会对我们敞开心扉无所不谈,真正做到心与心的交流。而要达到这种境界,有时甚至只需我们以平等的心态,静心聆听他们的诉说就足够了。李老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你很难想象,作为一名老师李老师曾与学生趴在地上比学狗叫;在雪地里与学生打雪仗、滚雪球…… 李老师的经典理念,不时引来阵阵的掌声。李老师那颗童心时时沐浴在爱的阳光之中,爱学生,也让学生学会感恩。从他的报告中我

体验到教育的幸福与欢乐。李老师把自己的工作变成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李老师让自己的生命在教育这片沃土中开出了美丽的花朵。 今年我是担任初二年级(9)班的班主任,平时课程多,任务重,工作压力大,难免有些怨气,有时自觉不自觉的迁怒到学生头上。说实话,我自己觉得我的学生并不是讨厌我,但他们也不是真正喜欢我,我觉得是“敬畏”。他们喜欢听我的课,觉得我是较“权威”的数学老师。但学生们都觉得我太严肃,不苟言笑,让学生敬而远之,慢慢的,我觉得我离我的学生越来越远了…… 听了李老师的课,我不由自主的反省了我自己:是的,我或许是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老师,但我决不是让学生打心里喜欢的老师,因为他们都怕我,在楼上一见我,有的学生就蹲下,不让我发现。以前我还觉得自己很有“威信”,学生在我面前不敢“乱动、乱跳”。李老师的课,李老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他那种真正关爱学生的做法深深的打动了我:什么是优质教育?让孩子每天有收获,很快乐,这就是优质教育。李老师现在是校长,作为一名校长,要管理一个学校,要完成语文教学任务,这么多的工作任务,可他却能关爱学生,每天还找学生谈心,聊天,和孩子交朋友,直接倾听孩子的心声,并且觉得这才是自己的“正事”。为什么他能做到?答案只有一个:他爱学生,他爱他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他觉得这样做的人是一个幸福的人。“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是李老师的教育理念。是啊,我们所从事的是天底下最崇高的职业,我们面对的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他们是我们祖国的明天、未来和希望。难道我们不应该打心里喜

陶行知感悟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假期翻阅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感觉受益匪浅,感受颇多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作为一名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不是用一两句话就可以概括的,而我从中学到的,也不是短短一篇文字就可以完全写出的。我想,每个看过这本书的老师,也跟我有一样的体会。深深体会到“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创造的教育”、“创造的儿童教育”等各个方面内容,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合一”以及“创造的教育”的独特教育思想。 首先,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陶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即教育”,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今天我们的教学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学习离不开生活,学习就在生活之中,学生活中的问题,已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所努力做到的。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如何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另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每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如今,新课程倡导的也正是这种教育理念。 行是知之始也是陶行知先生很重视的一点。初看起来这与教学做合一有重合之处,细想来则不尽然,“教学做合一”是在教学实际过程中对“做”提出的要求,

学习行知思想弘扬行知精神——纪念陶行知先生诞辰110周年

学习行知思想弘;:jii行知精神——纪念陶行知先生诞辰110周年 口张锦贤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杰出的爱国主义者、民主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士、中国民主同盟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缅怀陶行知为我国人民教育事业和民族民主革命事业作出的重大历史贡献,学习、宣传陶行知教育思想及其伟大的人格精神,对于我们更好地实践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动我市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认真学习、宣传陶行知伟大的人格精神 陶行知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追求真理的一生;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一生;是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探索中国教育新路的一生。在他颇为丰厚的著述当中,字里行间,洋溢着爱祖国、爱人民、爱儿童的激情;一字一句;充满着求务实、求创新、求发展的精神。尤其是他“爱满天下”的博爱精神,“追求真理做真人”的求真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人未开化的边疆”的创造精神,如永恒的榜样和巨大的力量,催人奋进。 陶先生“爱满天下”的博爱精神集中体现在他对祖国、对人民、对学生的无限关爱中。少年时期的陶行知就立下“我是中国人,我要为中国出力”的爱国抱负。留学美国时,他毅然转入师范大学学教育,放弃申报博士学位,提前返回祖国,投身教育事业。他对普通大众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深沉的使命感。他说:我们要晓得,国家有一块未开化的土地,有一个未受教育的人民,都是由于我们没尽到责任。他关爱难童,想方设法为难童增加营养,亲自为难童募集寒衣。陶先生以自己的行动,实践了他“真善美”的人生理想。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陶先生的治学格言,也是他做人的准则。在他看来,追求真理做真人,一要说真话,二要求真理,三要做真入。在育入学校办学最艰苦的日子里,陶先生带领师生外出募捐,并宣传一条纪律,募捐来的钱~律归公,任何人不得挪用分文。为此,陶先生的上衣缝有两只口袋,一只袋装公款,一只袋装私款。有次,在募捐归来途中,他忽然发现私款r1袋星一分钱也没有了,虽然疲惫不堪,又饥肠辘辘,但他决不从公款口袋拿一分钱,坚持从十里外步行回校。他提出“建筑人格长城”,要做到不留一点空隙。当他得知--JL子陶晓光为了求职,托人搞到了一张假的学历证明时,即刻写信指出:“宁为真白丁,不作假秀才”.并叮嘱:“追求真理做真人”。 陶行知一生乐于奉献,积极奉献,“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他的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20年代,已经担任了大学教授、系主任的陶行知,放弃了四百银元的高薪,连同自己平日积蓄的一千银元和四千元稿费,怀着“四个一百万”的宏愿,来到南京北郊荒野的晓庄村开荒山盖草房,办晓庄师范学校。在重庆育才学校时,他把当参政员的三百银元车马费,全部献给育才学校。无论条件多么艰苦、生活多么艰辛,陶行知“为了苦孩,甘当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他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你们抱着这种精神去教导小朋友,总是不会错的。”陶行知把一生献给祖国、献给人民,无怨无悔,鞠躬尽瘁。 陶行知提倡创造教育,他自己就是创造、创新的典范。陶先生从中国国情的实际出发,发扬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甚至牺牲的献身精神,坚持对教育进行改革试验。他不仅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办学道理、教育体制、教育结构和教育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探索与创新,在探索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办学体制和试验各级各类教育中也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路。他创立“生活教育论”,发表《创造宣言》,形成了以生活教育为核心内容的陶行知现代教育思想体系。他提出的“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之能干;解放儿童的嘴,使之能谈;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之能思;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之能看;解放儿童的时间,不逼迫他们赶考,使之能学习渴望的东西;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大社会,至今还是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他以幼儿生活为中心,实施体、德、科、美、劳的全面发展教育,这一思想至今仍熠熠生辉。 二、认真学习、深入研究、领会陶行知与时俱进的 ?2002年?第2期?总第t36期?

陶行知先生诗教故事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善用诗教的楷模。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陶先生曾经写了一首《中国人》的诗赠给学生:“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华国/中国现在不得了/将来一定了不得。”这首诗适合朗读,学生读起来自会产生民族的责任感、义务感与自豪感,可谓以诗陶冶心灵、鼓舞斗志的成功范例。陶先生还曾经把一首《自勉并勉同志》的诗抄给一位学生,希望他奋发上进,惜时努力:“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蹉跎悔歧路/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多少白发翁/寄语少年人/莫将少年误。”接到这首诗的学生非常感动,常常以此诗激励自己上进。诗歌是教育的羽翼,心灵的甘泉,寓教于诗,以诗育人陶先生很有机智。如对因一件小事闹翻而骂人的学生,陶先生即兴而成一首《骂人》朗诵给学生:“你骂我/我骂你/骂来骂去/只是借人的嘴巴骂自己。”有一位受诗教熏陶的学生立刻回老师:“你打我/我打你/打来打去/只是借人之手打自己。”

心心相通,心灵相应,这可谓教育史上精彩的一幕。 以诗激励陶冶人的心灵是有其心理健康教育功效的。教育家孔子曾对弟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寥寥数语,指出了诗歌的的认识价值和对人们生活的指导意义。人常说,赠人良言似金。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要注意积累一些育人的诗歌短句,恰到好处的运用。比如用王国维的词教育学生立志成才,使他们懂得,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是要经过三种境界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再如,对青春期萌动的中学生,可选用冰心的现代诗,教给学生理智对待生活:“嫩嫩的芽儿/和青年说/发展你自己/淡淡的花儿/和青年说/贡献你自己/深红的果儿/和青年说/牺牲你自己/青年人啊/为着后来的回忆/小

听郭文红老师和李青青老师讲座有感

听郭文红老师和李青青老师讲座有感 2012年5月24日至5月27日,我有幸和其他14位教师在李文雄副校长的带领下,到玉溪师院听了教育家李镇西和他的两位徒弟郭文红和李青青的讲座。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他们每个都是有故事的班主任。在两天的讲座中,每个老师都款款而谈,他们谈的不是其他,是她们和孩子们之间的故事,和家长之间的故事。在这些故事后面,我们看到了他们走进了学生,对孩子们有无尽的爱。 一、郭文红老师的主题是《留下一抹温馨的记忆》,她的教育理论之一是让学生体会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做人。 1、放飞心灵,享受快乐。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孩子的压力越来越大,每天做了课堂作业有课外作业,做了课外作业又有家庭作业,做完了家庭作业又有各种各样的学习,一天下来,孩子已感到疲惫不堪,还有什么快乐呢?在这种压力之下,一个孩子在三分钟之内写下了一首题为《妈妈,我的压力好大》的诗。这首诗诠释了现代孩子的心声。作为班主任,我们无力改变课程,更无法改变现在的教育制度,但我们可以尽我所能,在班上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为孩子们创造尽可能多的快乐。 2、牵手家长,快乐成长。 作为家长,他们本身就是教育中的资源,班主任和家长的关系,不是敷衍、敌对的关系,而应该是同盟关系。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就是要善于挖掘并合理利用这种资源,让家长参与到班级建设中来,郭老

师就很好的运用了这一教育资源,在他们班,每周都开展一次家长讲座,每次论一个家长,家长可以讲一讲他们的工作,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等等。还让家长给学生颁奖。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升综合能力,又能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加深家校间的相互信任。 3、提供舞台,上演精彩。 每一个生命都是精彩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尊重和赏识每一个生命,使每一个人的天性和与身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发展,充满人性的教育就是应该是帮助每一个人成为他自己。 知识可以灌输,但能力不可以。做为班主任,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提供一个舞台,发挥他们在班级教育中的主体作用。郭老师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在他们班,每周会举办一次学生讲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张、喜好开展一个讲座。他们班的孩子会给大家讲论文,给大家讲“龙”这个字的160多种写法,会给大家讲解牛奶盒里的经济学等等。 4、记录生命,班级日记。 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和积累,比如班级日记的灵活应用,比如学生平时照片的积攒归类,在一定时间后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更能激发大家对集体的热爱。 5、善于等待,创作故事。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精彩的故事,作为班主任,我们要多给孩子一点宽容和等待,教会他们欣赏别人,当孩子互相欣赏的时候,他的

陶行知先生“四块糖果”的教育智慧

陶行知先生“四块糖果”的教育智慧 《陶行知的“四块糖果”》讲的是陶行知先生看到王友用泥块砸班上的男生,就立即喝止并对他进行教育的故事。 陶行知先生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别出心裁地奖给王友四块糖果。这一不同寻常的奖赏,让我们看到一位伟大的教育家的教育智慧。 陶行知先生第一块糖果的奖赏,是让受教育者意外的惊喜,这是让学生受教的前提。本来被叫到办公室,王友心里已经准备挨批了,却被告知自己因守时受奖糖果一块。这一手很出乎意料,真是高明!想想一下,现在的好多学生,他们在进办公室之前,已经想好了应对教师的妙招了。如果不来个出其不意,以奇制胜,把学生在心里嘀咕的招数给化解,把学生埋在心里的疙瘩给理顺,这一“仗”下来,做教师的,怎能不叹息呢。因此,要教育学生,首先就要消除学生的逆反心里,让学生的心软下来,让学生的气顺下来。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引领学生,走进正轨。 陶行知的第二块糖果的奖赏,是巩固受教育者“尊师重教”的思想,这是让学生受教的保障。尊重教师,听教师的话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可现在,这种情况已经淡得多了。尤其是问题学生,哄着能配合已经不错了。特别是他们在“大打出手”时,很多教师的话已经跟耳边风差不多了。这个时候教师“出手”制止得了就该庆幸了。“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陶行知先生的这块糖果,是奖励“听教师的话”的。听教师话就受奖励,这既是鼓励,又是教育。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如三千年前要孝,三千年后的今天也要孝一样。从前尊师重教,现在及今后也要尊师重教!作为学生,就一定要听教师的话,接受教师的教导。这是不能变的,变了,就乱了。当前,“尊师重教”越来越变成“顺生而教”了。老师要顺着学生的喜恶,学生爱怎么学,老师你就怎么教。学生说你好,你就是好,学生说你坏,你就好不了。这已经成了不少学校评价教师好坏的一个标准了。陶行知先生这一招,我认为意义是深远的。 陶行知先生的第三块糖果的奖赏,是培植受教育者的正气。作为教师,只有奖罚分明,扬善惩恶才能扶正压邪,弘扬正气。因此,我们在教学管理上,一定要培植正气,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只有正气树立起来,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这块糖,是甜蜜的,对于王友来说,还真没想到自己也有闪光点!可以想象,这种奖励对于受教育者来说,会产生怎样的积极作用。这比起“虽然你正直善良,敢于跟坏人作斗争,是对的,但你用泥块砸同学就是你的不对了”的区别该有多大啊。所以,同样的一件事,同样是为了教育学生,但教育起来的效果就是不同。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语言的问题,更是境界的问题。这块糖果奖赏的意义,正体现了陶行知先生“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先生的第四块糖果的奖赏,是让受教育者反思自己的行为,开展自我批评,懂得知错能改,改了就好的道理。人心是肉做的,是柔软的。当一次又一次的感动震撼着王友的心灵时,王友的自我检讨自然水到渠成。正因如此,陶行知先生才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全集》卷二,第134页)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在教育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时时刻刻都要抓住学生的心,一步一步引领学生去自我检讨,纠正过错。能够让学

读《陶行知文集》有感

教育来于生活、源于爱 ——读《陶行知文集》有感 阳城镇刘指挥小学郎俊巧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教师,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爱是无法教育好学生的。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孩子的技巧。 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在这样的认识下,我在教学上,把爱生放在了首位。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 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禁讲粗话,推行爱心用语,保护学生的心灵不受伤害,多给学生关照和温暖。对学习好的学生热心引导,对学习差的学生及调皮的学生也是从爱开始,进行指导帮助,不歧视、不训斥、不讽刺挖苦。学生们感受到老师的爱,有了良好的情绪,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在爱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爱的情感,用爱的情感帮助学生塑造人格。如开展“我为父母做一件事”活动,使学生们体会到父母的不易,从而培养学生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 陶先生所说的“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对于一个问题,不

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教师,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只有引导学生做教育,才不是假教育。 反思我自己的课堂教学,我曾经有过那么多的无奈:当我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有条不紊”地实施,期望达到预想的效果时,我的学生们偏偏喜欢“节外生枝”;当我给孩子们出示我费尽心机做出来的课件,想赢得孩子们惊奇和喝彩时,却见孩子们一脸漠然,没有兴趣……多年来,我虽然在教师这个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用心良苦,一次次“告诉”,一声声“叮咛”,一遍遍“咀嚼”,可谓“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然而我却失望地发现,我的“投入”,我的“痴迷”,我的“煞费苦心”,从来都是自己的“一厢情愿”和“孤芳自赏”,可他们并不“领情”。于是,我也曾委屈、也曾困惑,也曾大动肝火,也曾百思不解:我的教育怎么了?学生们怎么了?我想究其原因是自我感觉太好,太夸大自己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知识的源泉”,这美好的角色一直使我在他们面前透着一脸的“霸气”,一直处于“主宰”课堂的地位。其实,正像萧伯纳说过:“我不是你的老师,只是一个伴侣而已。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方向。” 总之,我读了《陶行知文集》之后,深深感叹陶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理论,被文中深邃的思想所折服。陶行知先生生活在灾难

陶行知先生纪念塑像揭幕仪式发言稿

英才高级中学陶行知先生纪念塑像 揭幕仪式发言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很荣幸参加陶行知先生纪念塑像揭幕仪式,作为发言老师,我感到特别激动! 同学们,你们了解陶行知先生吗?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简单的说,他就是在我们中国最危难时期的一位“最美”人民教师。 我看过这样一则故事。在陶先生创办的育才学校,学生们每天上午上文化课:语文、外语、数学、哲学。下午上专业课:文学、音乐、戏剧等,还要进行劳动、军事训练和社会调查,日程总是排得满满的。有一段时间,有的学生厌烦了这样紧张的生活,在自习时间偷偷地打扑克。老师发现了,上前劝阻,他们还说这是?有劳有逸。一天晚上,陶行知走过男生宿舍,顺便进去看看,正赶上有七八个男生在打扑克,玩得很带劲。陶行知没作声,站在旁边看着。一个同学突然发现了陶校长,急忙推旁边的同学,几个人慌忙放下扑克,羞愧地站起来,低着头等着挨批评。陶校长一句话也没说,沉默了一会儿就转身走了。 第二天,陶校长在全校会上讲述了抗日战争形势后问:“抗日需要人才,将来建国需要人才,你们难道可以浪费自己的时间吗?你们有多少本领要学啊!我要你们自觉地把扑克牌交出来,像烧鸦片一样把它烧掉!要知道,时光是最宝贵的”。孩子们低着头,把一副副扑克牌放在台上,堆成一堆。陶校长用火柴点燃了牌,又温和地对孩子们说:“有人说‘有劳有逸’,‘逸’就只能玩扑克?你们可以练琴、写诗、作画,也可以打球、下棋……只有多学一点本领,将来才能建设国家。时光可贵,一去不回啊!”看完这则故事我深刻感觉到先生卓越的教育机智,也深刻的体会到自己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人民教师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 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进英才转眼大半年了,一开始对于我们的学生基础很差,我很是苦恼,在看到先生教诲,以及向英才的领导和老教师请教后,我懂得了再多的抱怨不如去认真研究一下怎样以最佳的教育方式去教我们的学生,因为教书育人是我们的责任。后来,听到有家长说自己的孩子来英才后思想道德有很大进步,听到同学们越来越多地谈论自己的理想和进步,而不是今天到了什么段位,或者又和谁分手的时候,我内心是欣慰的,也更加对先生顶礼膜拜了。 先生说:“破即补,污即洗,劳即谦,乱即理,债即还,病即医,过即改,善即喜,行即思,倦即息,信即复,帐即记。”有的同学可能听不大懂,简单的说就是告诫你,任何事情要及时去处理去完成。据我的观察,我们的同学身上有一个通病,而且病得不轻,那就是懒。“病即医”,同学们自己就是自己的医生,每天上的课就要认真去听,每天该完成的作业就必须当天完成,每天不懂的问题就及时问老师,弄明白。当然,你们也可以团队协作去治好懒惰的毛病。 从今天开始,在我们美丽的校园里,每天都能看到陶行知先生伟岸的身形。我们要以先生的智慧与人格为标尺,比照自己的进步与成长。时刻不忘先生所倡导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处世治学原则,对学校负责,对父母负责,对自己负责,努力把自己培养成“求真尚美”的英才。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毕生致力于我国的教育事业,他的人格魅力和教育思想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宝贵财富和重要资源。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三大教育思想使我备受启迪。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知道语文学科不仅关系着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而且关系着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它是学生学好各科的前提。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成绩,而且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多年来,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努力践行着他的教育思想,努力让语文教学更加生活化,让生活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 一、师生关系生活化 要实现语文教学生活化,必定要构建生活化的师生关系。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没有师生关系的生活化就没有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如今的学生民主平等意识普遍增强,陈腐的教师权威已然不再适应新的形势,因此构建生活化的师生关系成了真正教书育人的前提。 作为教师,一要了解学生。包括学习成绩、在校表现、兴趣爱好及、家庭情况及内心世界等。现在大多数的学生是独生子女,几代人宠着,七八个人围着,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那么他们的行为习惯、生活自理能力和我们那一代人相比定会有所不如,这就要求我们不能苛求,用成人的心理和眼光对待他们,保持一颗童心,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这样才容易被学生接受。这是构建生活化师生关系的基础。二要尊重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表现在一言一行中,教师的点滴言行都会影射在学生的心里,通过和老师的接触,学生能深切地感受到老师是否关注自己,尊重自己。“严师出高徒”这句话从古自今对人们的影响就很大,如今看来不免有简单粗暴之嫌,往往不知不觉就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造成学生对老师的教育产生反感。三要宽容学生,青春期的初中生生理心理发育还没完全成熟,犯错在所难免。学生犯错正是教师施行教育的最佳时机,但得注意方式方法,惩罚是教育,宽容也是教育,而且宽容往往比惩罚更有收获。当然,遇到原则性问题一定要做到宽而有度,这样才能让学

李镇西讲座听后感-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李镇西讲座听后感: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 感到幸福 李镇西讲座听后感: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4月6日、7日两天,我们有幸参加了在宁波中学举行的班主任培训。两天的行程,虽然繁忙而紧凑,但却让我受益匪浅,收获颇多。 李镇西这个名字对我来说是一位熟悉的陌生人。说他熟悉,是因为他大名远扬,她是当代着名教育家,教育哲学博士,成都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000年他被提名为“全国十杰教师”,2007年被评为“2007十大感动四川年度人物”。这次有幸与李镇西老师近距离接触,聆听他激情澎湃的讲座,我非常的激动。李镇西老师将近六个小时的讲座感染了当时在场的每一位教师,大家与李镇西老师的思想产生了共鸣。他的幽默、他的睿智、他的教育理念都给了我深深的感动。 一、永远拥有一颗童心 听完李老师的讲座,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他和学生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和学生们一起设计、建立的未来班;一起网上冲浪,相互交流,不分彼此;和学生们一起玩耍,大年初一的郊游,山坡田埂的欢乐,大渡河畔的笑声,风雪之巅的狂欢,原始森林的探险,竹林深处的嬉戏……在这一个个生动

的画面中,我看到了老师和学生们灿烂的笑容,也看到了李老师身上那颗永远年轻的心。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儿童,他们拥有一颗天真烂漫的童心,如果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我们总是将自己摆在一个很高的地位,那么试问,学生又怎么会与我们交心,又怎么会配合我们的工作呢?正如李老师所说,我们应该用童心去理解童心,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 作为一名刚加入教师行业不久的教师,我总是怕我太“仁慈”,学生们会欺负到我头上来,我总是希望孩子们都能听我的话,希望我的话犹如“圣旨”一般,希望他们能严格的遵守学校的规则,所以,我总是以一种权威的姿态和他们接触,有时候甚至是独断专行,完全忽略了他们的想法。也许正是因为这样,让我和孩子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刚进校的那阵子,还会有不少孩子来找我谈心,但是,渐渐的我发现,孩子们开始怕我了。面对这种情况,虽然我心里有点小小的失落,但是我一直告诉自己:没办法,如果我不凶,他们就不会听我的。但是,在听完李老师的讲座之后,我发现自己原来错的是如此的离谱。只有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让他们从内心尊重你这个老师,从心里接受你的教育,你的教育才是成功的,不然一切都犹如浮云,飘忽不定。 李老师说,童心是师爱之源,所以教育者要拥有一颗童

普通话考试朗诵作品39号《陶行知的“四块糖果”》

作品 39 号——《陶行知的“四块糖果”》 育才小学校长陶行知在校园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同学,陶行知当即喝止了他,并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无疑,陶行知是要好好教育这个“顽皮”的学生。那么他是如何教育的呢?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王友,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 随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说:“这第二块糖果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王友更惊疑了,他眼睛睁得大大的。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批评不良行为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 ! 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啊……”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给王友,说:“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只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果了。我的糖果 // 没有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吧!”说完,就走出了校长室。 节选自《教师博览?百期精华》中《陶行知的“四块糖果”》 Zu?pǐn 39 Hào Yùcái Xiǎoxu? xiàozhǎng Táo Xíngzhī zài xiàoyuán kàndào xu?shēng Wáng Yǒu y?ng n íkuài zá zìjǐ bān·shàng de t?ngxu?,Táo Xíngzhī dāngjí hazhǐle tā,bìng lìng tā f àngxu? shí dào xiàozhǎngshì qù.Wúyí,Táo Xíngzhī shì yào hǎohǎo jiàoyù zhage“w ánpí”de xu?sheng.Nàme tā shì rúh? jiàoyù de ne? Fàngxu? h?u,Táo Xíngzhī láidào xiàozhǎngshì,Wáng Yǒu yǐ·jīng děng zài m?nkǒu zh ǔnbai āi xùn le.Kě yī jiànmiàn,Táo Xíngzhī qua tāochū yī kuài tángguǒ s?nggěi W

学习陶行知有感-作文

学习陶行知有感 陶行知先生是教育的先模,多少教师是踩着陶行知先生的足迹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陶行知先生可谓是每个老师的老师,在老师的金玉良言中,我读懂了应该怎样做老师。 首先是服务精神,教师的服务精神,系教育的命脉。 金钱主义,最是破坏教师职业的尊贵。 教师应当知道教育是无名无利且没有尊荣的事。 教师所得的机会,纯系服务的机会,贡献的机会,而无丝毫名利尊荣之可言。 我们深信最高尚的精神是人生无价之宝,非金钱所买得来。 教师的服务精神是建立在自觉、自愿、自动的基础之上。 金钱是买不到,别人也强迫不了的。 金钱主义是教师的大敌。 陶行知先生一直都警示教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美人不能动,从陶行知先生的一番言论中我深刻感悟到在教师的岗位上,没有令人羡慕的地位和权利,没有显赫一时的声名和财富,也没有悠闲自得的舒适和安逸,作为教师就要努力淡薄名利,淡化物欲,以平平常常的心态上班,踏踏实实的心态干事。 各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这是我学到的第二句话,古人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我认为教师是一个为学生服务的职业,我们的一切行为都是以学

生的发展为目标的。 教师要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召学生。 恭德慎行,为世师范。 刚踏上工作岗位的那一年,我带领学生去秋游,在旅游途中我把自己零食的包装袋及垃圾都收在自己的手中,无论走到哪里我都把垃圾提在手里准备随时扔进垃圾筒,没想到这一切都被学生看在眼里。 回到学校后,在学生的日记中我看到好多学生都对这件事情深有感触,对他们的教育意义远远高出平时在课堂中的喋喋不休。 作为教师,遇事应以道德规范为准绳,合乎规范的事就做,违背规范的事不干,处处以身作则,事事做学生表率。 还要努力做到慎独,就是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仍按道德原则和规范去做,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弘扬敬业、奉献精神,树立良好的形象。 为了使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就必须首先致力于培养为人师表的品德。 有人说过,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光明。 要点燃别人首先自己要有火种。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夫子的这句名言,经过两千多年的时间的考验,仍放射着哲理的光辉,引导着激励着我们深思。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

纪念陶行知-高三作文

纪念陶行知-高三作文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我难以全面地了解每一个人心中的陶行知先生,且以一个青年文学爱慕者的姿态浅谈对陶行知先生一生的认识,以示敬佩之情。 在我眼中,陶行知先生不仅仅是一个文学家和教育家,更是一个启迪无数人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带有独特的人格魅力。虽然我与陶行知先生错过了大半个世纪,无法亲眼领略他的风姿,无法聆听他的谆谆教诲。但他那被历史牢记的精神宝藏透过薄薄的纸张折射出迷人的光辉。向后人叙说着何以为师,何以为人! 陶行知先生的文学造诣之高是世人所共知的,难以用文字比拟。他著有多部诗集,创作了大量的文学篇章。当然,陶行知先生作为现代文学教育史上的伟人,我们不得不谈谈他的三大核心思想:“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生活与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这便是要求我们树立终身学习的人生态度。观当今社会,很多人认为“终身学习”的态度已经过时了,“活到老,学到老”的至理被当做老掉牙的碎语。经济社会的日益蓬勃的同时,国人的精神世界却面临崩塌的危险。人们的教育观怎么了?所以,继承并宣扬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即生活”的理念。教育是终身的,它以生活为前提。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变生活。离开了教育的生活是静止乏味的!生活和教育仿佛是生命的两根脉搏,两

者并存,才能让生命充满活力。在当代,我们不能一味推崇教育,沦为课本学习的奴隶;也不能一味注重生活,离弃教育,枯燥地活着。“教育即生活”至今仍是不朽的理念! 约翰。杜威主张“学校即社会”的理念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先进性,而陶行知先生在这一理念的基础上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使中国的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上。对此我的理解是:走出学校的圈子,融入到社会中去学习,去面对人生的种种际遇才是真正叩响了人生的“大学”门。局限在学校的小圈子里无法全面地了解世界,无法成就人生!在当代,越来越多的人注重实践和理论相结合,从校园里走入社会中,象牙塔里的学子更是推崇“社会实习”的开展。这很大程度源于陶行知先生对后人的影响。 “教学做合一”,在我认为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所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古文里对老师的职责阐述仅仅是授业解惑而已,但新时代对一个教育着的要求绝非仅次而已。对此,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认为“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要塑造灵魂”。教学过程应追求艺术性和功效性。为师者要把传道,进修,育人这三个方面都做好。其中尤为重要的是育人方式的艺术性。陶行知先生与四块糖果的故事一直为人津津乐道:面对因帮助女同学不受欺负而击打同学的学生,他以奖励糖果的方式肯定了该生正义的初衷,肯定了该生勇于承担责任的勇敢,用春风化雨的宽容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冲动的错误,在思想上改正。这种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教育的艺术性,为当代所稀罕。倘若这种“春风化雨”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写的糊涂的先生这首诗

陶行知先生写的糊涂的先生这首诗,对我的触动较大。身为一线教育工作者,也是凡人,都有感情,有喜怒哀乐,对人对事有喜好有厌恶,是不可避免的。但不能以此来评判一个学生,给孩子贴下一个个不好的标签,将其永远定在那里,这样我们的教育还有什么意义?虽然我们班里有几十号人,对于老师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可对于一个家庭却承载了全部的希望。所以不论是优秀学生,还是基础较差的学生;无论是富有的, 还是贫困的,只要走进班级,他们就是学生中的一员,每位教师就有责任教育他们,感化他们,引领他们走上人生的成功之路。 虽然我工作时间并不长,今年也是第一年担任班主任工作,但是有一点我觉得我理解得还是蛮深刻的,那就是每个所谓的问题孩子,其实背后可以说都有一段“故事”,一定有他不同于其他孩子的一段心路历程。下面我就讲几个例子,说说我工作以来碰到的情况吧。 我以前教的一个班里有个学生,非常不合群,据其他同学反应,他从来不跟别的学生交流,课堂上也不吵闹,就呆呆地坐着,上课也不迟到,每次都是踏着铃声准时进教室。说他违纪违规,还真是没有,但是看他又好像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一副凡事无所谓的态度。但是后来的一件事,我了解到他其实并不是什么都不在乎的。数学老师要求大家准备一本厚的笔记本,用来摘抄错题,说最好整个初中阶段都用这一本,所以最好用稍微质量好一点的。结果那个学生用的就是学校发的那种薄薄的数学本。数学老师就把他叫来办公室,问他是不是没钱买本子。他马上态度很凶地顶撞:谁说我没钱,你怎么知道我没钱,凭什么说我买不起。后来我听说整个事情的经过,就开始留意这个学生,终于了解到,原来他对一切事情的漠不关心其实都是装出来的。他父亲得了癌症去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