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题申报范文:2740-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农村教师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课题申报范文:2740-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农村教师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课题申报范文:2740-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农村教师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课题申报范文:2740-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农村教师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农村教师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问题提出

我国农村教育发展一直是国家与社会关注热点,也是难点。在教育现实中,我国农村教师处于“体制内”弱者地位。农村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农村教育师资短缺,以及因师资短缺引发的一系列多发性问题,即农村教师教学能力差、教师职业倦怠感强烈、农村教育质量差等。为解决这些问题,国家也相应出台了一些政策,如2006 年的“特岗计划”、2007 年开始试行教育部六所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培养政策、2010 年出台“国培计划”以及“三支一扶”、“农村教育硕士生培养计划”,以及2015年6月1日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2015 - 2020) 》等,都从政策、制度、经济等角度对农村教育、农村教师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给予支持。但是目前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农村教师的生存现状和心理需求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湖北省作为一个教育大省,要解决湖北省农村教育依然面临的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等问题,除了从政策、经济等层面考虑外,还需要从个体心理层面了解农村教师的心理特点和需求,从精神层面给予他们支持和帮助。

2、课题界定

本课题要调查的对象是非城镇的、在农村地区中小学校执教的在编及不在编的教师(简称农村教师),采用实证研究方法考察他们的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

3、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目前,我国对农村教师生存现状的研究多从政策或经济层面提出,而从心理学角度,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探讨农村教师心理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少。少量有关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实证研究表明:农村教师主观幸福感为中等偏下水平,有半数以上的教师体验着不幸福,不同性别、年龄、教龄、学历和婚姻状况的农村教师在主观幸福感上没有显著差异,人际信任和总体效能感能部分预测农村教师的主观幸福感。较高的文化程度对农村教师的身心健康具有促进作用,婚姻状况是其身心健康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而且家住农村的农村中学教师健康状况存在较多问题。对西北农村教师的生存状况调查显示,农村教师的工资水平虽然不断提升,但大部分教师对自己的收入不满意,由于工作任务繁重、社会地位不高、自我职业认同度底、职业流动困难及发展空间狭窄等方面因素的影响,部分农村教师压力巨大、身心疲惫,职业厌倦感明显。据调查,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存在身份认同困惑。乡村教师职业认同感普遍偏低,其中63% 的乡村教师不希望自己的子女也做教师。而对河南义务阶段的农村教师生活满意度的调查显示,半数以上(55.2%)的农村教师对自己生活比较满意,生活事件对农村教师生活满意度有较大的影响, 教师积极的应对方式通过社会支持可以极大提高其生活满意度。教师作为教育的传承者,对学生心理具有重要影响。如有研究发现农村青少年知觉到的教师放任行为与其情绪适应存在密切关系,即如果农村青少年认为教师采用了放任型领导, 那么他们的孤独感、社交焦虑水平就越高, 情绪适应就越不好。国外研究现状:对南亚处境不利高中的教师调查显示,工作资源和挑战性的工作需求与工作投入显著正相关,而阻碍性的工作需求与工作投入显著负相关,工作投入在工作需

求与组织承若中具有中介作用。高工作效能的教师对处境不利和少数民族学生的数学成绩

有显著促进作用。

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农村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但是相关研究比较少,尤其是积极心理层面的研究更少,并且研究多只抽取农村教师,少与城镇教师进行比较,并且研究主要以描述研究为主,心理机制探讨较少。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农村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尤其是积极心理特点,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调查,并探讨影响其积极心理资本如乐观、希望、自我效能感、心理韧性等因素在其幸福感提升中的作用机制。

4、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指出,发展乡村教育,教师是关键,必须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但是以往对农村教师心理状况的调查,主要从弱势、不足出发,较少探讨其心理发展的积极方面。本课题拟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探讨积极心理资本在提升农村教师幸福感中的作用机制,从研究理论和内容上对农村教师心理发展状况相关研究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并且结合研究结果,通过挖掘农村教师自身的积极心理资本,从培养起积极、正性的心理能量入手,提出提高其幸福感的建议和意见,对于促进农村教师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课题理论依据

本课题拟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考察农村教师积极心理因素在其幸福感发展中的作用。从教育现状来看,我国农村教师是出于“体制内”处境不利的弱势群体。传统上,对处境不利群体心理状况的研究往往遵循着处境不利->高危->压力->适应不良的直线模型。但是,Benard 详尽回顾了对高危环境中儿童发展状况的相关研究后指出,世界范围内的研究表明,如果研究追踪到被试的成年期,至少有50%的“高危”儿童成长为成功、自信、能力很强和体贴的人,这一比率甚至接近70%。因此,研究者们开始关注处境不利群体社会适应的积极结果,注重他们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尤其近年,积极心理学思潮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更是极大地促进了这一视角的转变。因此本课题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依据,对影响农村教师幸福感发展的积极心理因素展开调查,期望能为提高农村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做出贡献。6、研究目标

主要目标是通过与城镇教师的比较,了解农村教师幸福感的特点,考察积极心理因素在农村教师幸福感发展中的作用,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提高农村教师幸福感的建议和意见。

7、研究内容

(1)了解农村教师幸福感的特点。通过与城镇教师比较,了解不同地区、性别、年龄、教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的农村教师幸福感存在的差异。

(2)从个人心理因素如人格、应对方式、人际关系、社会支持、身份认同、公平感等方面考察影响农村教师幸福感的因素,特别是乐观、希望、心理韧性、自我效能感等的积极心理因素在其中的作用机制。

(3)结合研究结果,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提出提高农村教师幸福感的建议和意见。8、研究假设

(1)与城镇教师相比,农村教师的幸福感水平较低,并且不同地区、性别、年龄、教龄、受教育程度和婚姻状况的农村教师的幸福感存在差异。

(2)人格、应对方式、身份认同、公平感等因素对农村教师幸福感具有显著影响,并且乐观、希望、心理韧性和自我效能感等积极心理因素在其中具有调节或中介作用。

9、创新之处

(1)以往对农村教师心理状况的研究往往只抽取农村教师群体,或与全国常模比较了解其心理健康状况。但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存在较大差异,与全国常模比较很难准确了解农村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发展状况。与以往研究相比,本研究抽样上同时抽取湖北省同一地区的城镇教师和农村教师进行比较研究,能够更准确地了解湖北省农村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2)与以往研究不同,本研究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探讨农村教师的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尤其重点探讨乐观、希望、心理韧性和自我效能感等积极心理因素在其幸福感发展中的作用,挖掘积极心理资本在改善农村教师生存状况、提高其幸福感的重要作用。

10、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本课题拟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思路,综合采用问卷调查法、心理测验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来考察农村教师幸福感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11、技术路线

被试选取:采用分层整体抽样的方法,根据行政区的划分,按照各区农村学校的比例进行分层抽样,在各区内随机抽取相应比例学校,然后对抽取的学校中的全体农村教师进行集体实测。

在对农村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心理测量之前,先选取5-10名不同教龄、不同性别的农村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其生活中主要面临的困惑和困难,自己对生活困境的理解和解释,以及如何解决这些困难,在解决这些困难时自身的哪些特点起了关键作用。

根据访谈内容,结合文献整理的结果,确定影响农村教师幸福感的因素以及促进其积极社会适应的积极心理品质。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实证研究。

12、实施步骤

首先,学校及教师的选取和联系,以湖北省的学校为主。2017年月1月1日—2月28日。其次,采用问卷法、心理测验法和访谈等研究方法考察农村教师幸福感特点。2017年3月1日—12月30日。

第三,整理分析数据,完成研究报告,结合研究结果,提出提高农村教师幸福感的建议和意见。2018年1月1日—7月31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