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播学框架整理

传播学框架整理

传播学框架整理
传播学框架整理

传播学

一、产生与确立

1产生的背景:传播媒介的发展——历史社会环境——社会科学的发展

2为何诞生美国:政治——经济——社会

3早期学术思想源流:①欧洲源流②美国源流

4著名人物及其学说

※四大先驱

①哈罗德·拉斯韦尔(https://www.doczj.com/doc/4516280827.html,sswell,1902-1980)

②库尔特·卢因(Kurt Lewin,1890-1947)

③保罗·拉扎斯菲尔德(Paul F. Lazarsfeld,1901-1976)

④卡尔·霍夫兰(Carl Hovland,1921-1961)

※施拉姆

香农

维纳

李普曼:拟态环境

麦克卢汉

5信息论与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

二、研究对象

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

三、学派

经验学派:传统学派,西方传播学的主流学派,尤其指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主流传播学。批判学派:以“法兰克福学派”和“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

批判学派分支:①政治经济学派②文化研究学派③意识形态“霸权”理论

④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⑤法兰克福学派

两者比较:研究目的——研究焦点——研究方法——社会观

四、研究方法

1 两种方法系统:定性研究、定量研究

2 具体研究方法:抽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控制实验法

传播

一、定义

1信息

2 传播(郭):

3 传播学:

二、符号与意义

定义:

功能:

※象征性互动理论

象征性社会互动

三、传播发展史

口语——文字——印刷——电子(根据媒介产生和发展)

信息社会:

特点:

四、传播模式

※线性模式

①拉斯韦尔模式

5W:

内容:

评价:

②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

内容:

评价:

循环互动模式

①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内容:

评价:

②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

内容:

评价:

③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内容:

评价:

系统模式

①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

②马莱茨克的系统模式

五种传播类型

一、人内&人际

二、群体&组织

三、大众传播

定义:

特点: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1 拉斯韦尔“三功能说”

2 赖特“四功能说”

3 施拉姆的综合功能说

4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

大众报纸(“便士报”)的特点和意义

传播的正面功能:①传播信息②引导舆论③教育大众④提供娱乐

传播的负面功能:①混淆是非②麻醉精神③信息过量④丧失自由⑤审美弱化

⑥影响健康⑦国家主权

传播过程

传播过程构成要素

传播者——受众——讯息——媒介——反馈

媒介研究

媒介:

传播媒介:

大众传播媒介:

※麦克卢汉

1 媒介是人的延伸

2 媒介即讯息

3 热媒介与冷媒介

4 地球村

控制研究

-----媒介外部的控制研究-----

传播制度:

集权主义媒介规范理论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

社会责任理论:

民主参与理论

-----媒介内部的控制研究-----

把关:

※把关人gatekeeper理论:

把关原因:信息差异性—传者差异性—受众差异性

把关过程:收集信息—过滤信息—制作信息—传播信息

影响因素:①政治、法律②经济③社会、文化④技术⑤信息⑥组织⑦受众⑧传者

受众研究

受众:

受众观:①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②市场的受众③权利主体的受众

受众与信息

1 受众选择信息的过程: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

2 影响受众选择的因素:①社会文化因素—社会环境、社会地位、文化背景

②心理因素—选择性心理、逆反心理、从众心理

受众相关理论:个人差异论、社会分化论、社会关系论、文化规范论、社会参与论

效果研究

传播效果:

※研究历程

20世纪20-30年代早期子弹论

20世纪40-60年代霍夫兰拉扎斯菲尔

20世纪60-70年代之后适度效果论强大效果论

?枪弹论

又称子弹论、皮下注射论,

宣传研究

潘恩基金会研究

评价:

?有限效果论

传播流程(communication flow)

《人民的选择》

“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

霍夫兰“耶鲁研究”

评价:

两级传播理论

伊里调查

舆论领袖

两级与多级传播评价

?适度效果论

使用与满足研究

创新与扩散理论(innovation diffusion)

议程设置功能(the agenda-setting function)

教养理论

知识沟(knowledge gap)

评价:

?强大效果论

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

评价:

传播学教程

传播学教程 1. 传播类型 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是个人接受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人内传播的功能 人内传播的特点:1.人内传播信息处理过程不是孤立的,其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衔接关系; 2.人内传播与人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3.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 4.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 人际传播的特征:属于社会信息传播;“传者”与“受传者”角色可以随机交替;信息表达不规范;语言、非语言、类语言可以综合运用;信息反馈及时,传播效果当即产生;保密性强。 人际传播传递和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书上的) 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 群体传播: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间的传播互动机制 组织传播指的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组织传播的功能: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形成共识 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的功能1、环境监视功能2、社会协调功能3、文化传递功能 4、娱乐功能 5、经济发展功能 2. 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他们所 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他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3. “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 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所谓“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相互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便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

框架理论地传播学解释

框架理论的传播学理解 本题目共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讲解: PART Ⅰ: 框架的基本概念 框架的定义是什么? 1、框架的概念源自贝特森(Bateson , 1955),由高夫曼(Goffman , 1974)将这个概念引入文化社会学。后来再被引入到大众传播研究中,成为了定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观点。 2、对于Goffman ,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是戏剧主义理论中的符号相互作用理论家,他用戏剧性的比喻来分析人的行为。高夫曼认为对一个人来说,真实的东西就是他或她对情景的定义。这种定义可分为条和框架。条是指活动的顺序,框架是指用来界定条的组织类型。他同时认为框架是人们将社会真实转换为主观思想的重要凭据,也就是人们或组织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结构。关于框架如何而来,高夫曼认为一方面是源自过去的经验,另一方面经常受到社会文化意识的影响。 简单说来,框架是人们对世界进行主观思考和解释的一个结构 其来源是:过去的经验+社会文化意识影响 框架(Frame):指在某个特定时间用来理解社会境遇的一套特定的期望。 3、加姆桑(Gammson)在高夫曼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框架定义可分为两类:

界限:包含了取舍的的意思,代表了取材的范围 框架 架构:人们以此来解释外在世界 n & v. (这里可以把框架概念理解为一个名词和动词的复合体) 作为名词:就是形成了的框架(臧国仁,1999) 作为动词:是界限外部事实,并心理再造真实的框架过程 对于作为动词的框架,学者们对于它的具体机制作了许多的研究,并且有不同的说法:eg:基特林(Gitlin , 1980)认为是选择、强调和排除 恩特曼(Eentman)指出是选择与凸选 而台湾的钟蔚文与藏国仁认为是选择与重组等 PART Ⅱ:框架研究的基本情况介绍 框架研究(framing research)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被有的学者称之为“研究媒介与民意关系的新典范”。20多年来,框架理论被广泛引用.

新闻传播学考研基础知识

新闻学、传播学考研要知道的媒体基础知识 字林西报简介、历史地位与主要内容 《字林西报》1864年由《北华捷报》的附张《每日航运和商业新闻》改名而来,成为独立出版的日报。 地位: ①出自1951年停刊,是上海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外文报纸。 ②创刊不久即被英国驻沪领事馆指定为该馆公告的发表机关,被视为英国驻沪领事馆和租界当局的喉舌。 内容: ①内容主要为行情、航运信息、广告等商业信息,但始终有很强的政治性。 ②重视时政新闻。与路透社远东分社签约,在中国长期独享该社的电讯;在中国边远地区广泛聘请当地的外国传教士担任通讯员。该报以消息快捷、材料丰富著称。 ③重视言论,经常就中国政局、中外关系等问题发表评论。其言论总是站在外国侵华势力立场上,对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持反对态度。 《香港新闻》、《中外新闻七日报》与《华字日报》 1861年7月,《德臣报》发行中文《香港新闻》,刊登行情、船期和新闻,后停刊。1871年3月,开辟中文版《中外新闻七日报》,每周六出,标榜不牟利、广见闻。刊登新闻、评论等。1872年4月,停刊,改出《香港华字日报》。先后为周3刊、日刊,出至1941年才停刊。 《香港船头货价纸》与《中外新报》 1857年由《孖剌报》报馆创刊,为该报的中文版,后改名为《中外新报》,由伍廷芳主持,黄胜参与了编辑工作。 遐迩贯珍名词解释与介绍 《遐迩贯珍》:1853年8月创刊于香港,中文月刊,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奚礼尔、理雅谷先后担任主编,是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最早使用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刊有中英文对照目录。共出版33期,以新闻为主,对太平天国报道详实,大量刊登介绍西方文明的文章,自1855年起,增出附刊《布告篇》,刊登广告并开始收费,这是在我国出现的中文报刊首次出现的收费广告。 该报纸在内容上除少数传教文字外,大量刊载介绍西方国家政治、历史、地理和科技知识的文章,为英国殖民政策辩护。同时重视新闻报道的采写。曾登载新闻图片,为中文报刊之首创。在《遐迩贯珍》上消息、短讯、通讯、评论等近代新闻体裁都已经初具雏形,也出现连续报道的形式,与以前的中文期刊相比,在新闻业务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香港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香港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出现于1853年,即由英华书院和马礼逊教育会共同出版的《遐迩贯珍》月刊。 近代香港英文三大报纸 1881年创的《士蔑西报》,与《德臣报》、《孖剌报》并称香港英文三大报。

传播学概论基础知识吐血大整理(修订版)

传播学概论基础知识吐血大整理 (修订版) 第一章 1.传播的三种定义 ①共享说 ②劝服说 ③反应说(生理学原理来自俄罗斯生理学家巴甫洛夫) 2.信息、符号、媒介的概念 ①信息:产生于主体对客体的认知过程中,如果获悉的某一事物的表征,使人感到对这件事物的不确定性减少了,那么这种表征就是信息。 ②符号:指有意义的代表物或象征形式。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 ③媒介:信息、知识的载体。也包括与媒介相关的媒介组织。 3.媒介技术发展的四个时代 口语媒介→文字媒介→电子媒介→网络媒介 4.传播的四种类型 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5.印刷术的影响 1、印刷品数量增多,广泛传播、廉价供应 2、促进知识和思想的传播与扩散 3、导致了近代报刊的产生 4、形成生机勃勃、自由平等的公共文化,为民主政治创造了环境。

第二章 一、施拉姆 1、创立传播学博士课程的时间:1943 2、传播研究所的时间:1947 二、拉斯韦尔 1.5W模式 传者(控制分析) 内容(内容分析) 媒介(媒介分析) 受者(受众分析) 效果(效果分析) 2.传播三功能说 社会雷达(环境监视)、使社会各部分适应、环境传承社会遗产 三、拉扎斯菲尔德 1.伊利县研究 背景:伊利县位于大城市克利夫兰和托莱多之间,人口4.3万,主要为工人和农民。居民多阅读克利夫兰日报、收听克利夫兰、托莱多及全国广播公司的节目;在历届总统选举中,此县投票结果与全国大选结果相近,具有典型性;调查从5月开始,到11月罗斯福击败威尔基结束。 调查结果:大众传播对改变选民投票意向并没有什么用。 2.二级传播论 选民中存在一些意见领袖,大众传播内容基本上是从大众传媒流向意见领袖,然后由他们传给他们想要影响的人们,即人际传播扩大了大众传播内容的传播范围,且比大众传播更有

《传播学教程》框架图(经典简洁版)

《传播学教程》框架图 1、国外1)共享说互动说符号说影响说 一、传播定义2、郭氏 二、传播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 三、传播功能:1、国外学者—————1)拉斯韦尔“三功能说”2)赖特“四功能说”3)施拉姆“功能观” (社会功能)4)拉扎斯菲尔德、默顿“功能观” 2、传播的正面功能——1)传播信息2)引导舆论3)教育大众4)提供娱乐 什么是传播?3、传播的负面功能——1)混淆是非2)麻醉精神3)信息过量4)丧失自由 5)审美弱化6)影响健康7)国家主权 二/四四、传播模式:1、概念、内容、类型 五2、线性传播过程模式与评价1)拉斯韦尔模式2)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六/七/十三3、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与评价1)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2)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3)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 4、系统传播过程模式1)赖利夫妇模式2)马莱茨克模式3)德弗勒模式 五、传播进程:口语——文字——印刷——电子 六、传播现状:1、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1)概念2)影响和冲击 2、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1)历史背景2)“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三个阶段 3、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重要问题1)国际新闻选择的价值标准2)信息主权3)文化帝国主义…………………………………………………………………………………………………………………………………………………………………… 一、传播的符号1、信息——1)实质与特征2)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 2、符号——1)定义2)特性3)类型 二、传播者1、传播者 2、社会制度与传播制度——1)互动关系2)施拉姆《报刊四种理论》①集权主义②自由主义 ③社会责任④苏联共产主义 3、传播者与把关——1)“把关”“把关人”概念2)把关的原因:信息差异性—传者差异性—受众差异性 3)把关的过程:收集信息—过滤信息—制作信息—传播信息 4、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1)政治、法律2)经济3)社会、文化4)技术5)信息 传播的过程?6)信息7)组织8)受众9)传者 三、传播媒介1、媒介、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 三/八2、认识媒介1)意义:认识传播手段、改进传播工作、认清发展方向 九/十2)观点:取长补短 十一/十二3)角度:媒介的传播手段、媒介的时效性、媒介的持久性、受众的参与度 4)类别: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网络 3、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1)其人2)其论: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地球村3)意义和局限 四、受众1、受众:定义、分类、权利和动机 2、主要的受众观1)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2)市场的受众3)权利主体的受众 3、受众与信息1)受众选择信息的过程: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 2)影响受众选择的因素①社会文化因素—社会环境、社会地位、文化背景 ②心理因素—选择性心理、逆反心理、从众心理 4、有关受众的主要理1)个人差异论2)社会分化论3)社会关系论4)文化规范论5)社会参与论 五、传播效果1、传播效果概念 2、传播效果研究历程 1)枪弹论:概述——宣传研究——缺陷 2)有限效果论:概述 │①霍夫兰与耶鲁研究——传播来源方面研究:知名度、可信度、休眠效果、动机 │传播方式方面研究:“一面理”VS“两面理”、“先说”VS“后说” │“结论由传播者提出”VS“结论由受众得出” │“情感诉求”VS“理性诉求” │传播对象方面研究:听从性、警钟效果、防疫论 │评价:劝服艺术与说服效果;拘泥于实验性数据;人工实验环境 │②两级传播理论——A、伊利研究B、舆论领袖C、两级传播与多级传播—评价 有限效果论的缺陷 3)适度效果论:概述 ①使用与满足理论——理论概述、主要观点、评价 ②创新与扩散理论——理论提出、主要观点、评价 ③议程设置理论——理论概述、主要观点、理论应用、评价 ④教养理论——理论提出、主要观点、评价 ⑤知沟假说——背景、理论提出、基本观点、原因分析、理论发展与改进、意义 4)强效果论:概述 沉默的螺旋理论——理论提出、主要观点、评价 5)传播效果研究的普遍理论:个体社会化——群体整合——社会变革…………………………………………………………………………………………………………………………………………………………………… 一、传播学的产生确立1)产生的背景:传播媒介的发展——历史社会环境——社会科学的发展 2)为何诞生美国:政治——经济——社会 3)早期学术思想源流:①欧洲源流②美国源流 4)四大先驱与施拉姆 5)信息论与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 传播学是什么?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 三、传播学的主要学派:1)经验学派 一/十四/十五2)批判学派①政治经济学派②文化研究学派③意识形态“霸权”理论 ④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⑤法兰克福学派 3)两者的比较:研究目的——研究焦点——研究方法——社会观 四、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两种方法系统:定性研究、定量研究 2)具体研究方法:①抽样调查法②内容分析法③控制实验法

新闻和传播学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

新闻与传播学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 所属门类:文学 一级学科名称:新闻与传播学 专业代码:0503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新闻学与传播学主要培养:1、能够在新闻与传播实践中,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熟悉和了解党在不同时期的各项方针、政策,有较强的政治理论素养。 2、能够系统深入地掌握新闻与传播学的知识和理论,了解本学科的理论研究前沿和学术动态,善于对各种社会传播观念进行观察和思考,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和专业的实践应用能力。 3、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和专业精神。坚守职业道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健康开朗,积极进取。 三、研究方向 (一)新闻学 1、新闻史论 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发展和变化,运用新闻学理论重点关注、考查和研究中国近现代和当代的媒介发展,特别是对中国民营大报的研究。 2、新闻业务 系统掌握新闻采、写、编、评等业务理论和业务技能。注重强化研究生综合报道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注重对名记者、特别是湖北省的名记者研究。 (二)传播学 1、传播理论 全面深入地掌握传播原理和方法。注重对传播理论研究前沿的关注,注重对传播理论的发展及运用的跨学科性和交叉性研究。尤其是对社会传播、政治传播、跨文化传播的研究。 2、传播实务 全面学习和掌握有关传播实务的理论和技能。注重强化研究生的创意策划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重点对广告传播、品牌传播、文化产业发展进行考查和研究。 四、学习年限 学制为三年。第一、第二年主要是课程学习,第三年是社会实践和撰写学位论文。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 学生研修的总学分不得低于30学分,其中必修课程有:公共学位课为7学分,一级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理论学位课)4门为8学分,二级学科专业课(研究方向课)2门为4

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配套题库【2013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615传播学综合知识(传播学理论

2013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615传播学综合知识(传播学理论与方法)考研真题及 详解 北京大学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传播学综合知识(传播学理论与万法) 考试时间:2013年1月6日上午 招生专业:传播学 研究方向: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大众传播(含广播影视)、新媒体与网络传播、广告学、媒体经营管理、编辑出版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媒介社会化 2.APP 3.凝视(gaze) 4.框架理论 5.参与式观察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在有关传媒的研究中,存在两种代表性的观点,分别被称为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决定论:请简要阐述这两种观点的主旨,并评述之。 2.意见领袖是如何产生的?网络意见领袖与传统人众传播中意见领袖的含义是一样的

吗?请说明理由。 3.简述整群抽样与分层抽样的区别与联系。 4.互联网民意能否代表主流民意?请简要说明理由。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 1.互联网技术对隐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观点认为网络中的匿名性可以增进我们当下的隐私保护,也有观点认为数字技术对隐私构成了威胁。请你从传播学的视角谈谈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 2.请谈谈你对人民网上市的看法。 参考答案: 北京大学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传播学综合知识(传播学理论与万法) 考试时间:2013年1月6日上午 招生专业:传播学 研究方向: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大众传播(含广播影视)、新媒体与网络传播、广告学、媒体经营管理、编辑出版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媒介社会化

答:媒介社会化是指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出现一些新的媒介形态,这些媒介形式与传统的工具化倾向较重的大众传统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们没有明显的工具化和统一把关的集中表达,是分散的、代表社会的网络型新媒介,此类形式的媒介将以往一对多的传播方式变为多对多的“对话”方式。可以激发感兴趣的人主动地贡献和反馈,模糊了传播主体和受众之间的界限。它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 2.APP 答:APP是指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是英文Application的简称。比较著名的APP商店有Apple的iTunes商店,Android的Android Market,诺基亚的Ovi store,还有Blackberry用户的BlackBerry App World,以及微软的应用商城。开始APP只是作为一种第三方应用的合作形式参与到互联网商业活动中去,随着互联网越来越开放化,APP 作为一种萌生与iphone的盈利模式开始被更多的互联网商业大亨看重,如淘宝开放平台、百度的百度应用平台都是APP思想的具体表现,一方面可以积聚各种不同类型的网络受众,另一方面借助APP平台获取流量。 3.凝视(gaze) 答:“凝视”是指电影、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体运用传播技术创造性地沟通交互的传播技术手段。它首先使用于1970年代的电影理论中,而现在它已为很多媒体理论家广泛所使用,最新的例子是经由互联网进行的视频会议和视频交流。在大众媒介文本中,观看者能够观察文本中被描述的人物,却不会被他们看到,一种穿过文本框架的真正交互的凝视显然不存在,这就赋予所有大众媒介文本和现实主义形体艺术一种窥淫癖的面向。在照片、电影和

热门专业解析-新闻传播学

新闻传播学 90 年代中期开始,新闻与传播教育在国内超常规发展,原有的几位“老大”如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新闻教育规模在不断扩大,各地方院校也纷纷开办新闻教育,尤其引人瞩目的是,中国最著名的两所高等学府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也相继开设了新闻与传播学院。近 3~5 年内,中国政府对新闻传媒将继续奉行控制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进效益的方针,传媒基本上维持现有的规模,对新闻学类毕业生需求量有限。 为了缓和专业点发展过猛带来的供大于求的矛盾,教育部多次提出,新闻学类专业属于长线专业,要适度控制发展规模,应在现有专业点的基础上,着力提高毕业生的质量。 为广大有意于新闻传播学的学员提供指导性建议: 一、专业介绍 新闻传播学为文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它又下设有新闻学、传播学两个传统的二级学科,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

传媒大学等学校又增设了广播电视新闻学、传媒经济学、国际新闻学、 舆论学、编辑出版学、广告学、公共关系学、传播心理学、传媒生态学、传媒教育学、传媒政策与法规、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等。 (一)研究方向 新闻学:新闻史、新闻理论、新闻业务、网络新闻及新媒体、 报刊理论与实践 传播学:理论传播学、应用传播学、传播学研究方法、电视文 化传播、媒介与女性、国际传播 (二)职称资格考试 1.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资格考试 公共科目:综合知识; 专业科目:(1)新闻基础知识;(2)广播电视新闻业务。 2.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 公共科目:综合知识; 专业科目:(1)新闻基础知识;(2)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业务。 综合知识是编辑记者和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的公共科目,重点 考察考生的知识面和综合素质,要求考生了解所列知识点。综合知识考 试时间、考试方式和试卷结构: 考试时间为 90 分钟,方式为闭卷、笔试,试卷满分为 100 分。试题类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 三、重点院校推荐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大学…… 四、就业方向 新闻传播专业的硕士毕业生主要到新闻、出版与宣传部门从事编

传播学几个重点名词解释

传播学重点名词 一、拟态环境(李普曼《公众舆论》)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政论家李普曼就在其所著的《公众舆论》一书中,论及拟态环境问题。并首次使用“Pseudo-environment”一词。拟态环境有如下特点:一方面,拟态环境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摹写,不是“真”的客观环境,或多或少与现实环境存在偏离。另一方面,拟态环境并非与现实环境完全割裂,而是以现实环境为原始蓝本。李普曼认为,在大众传播极为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与三种意义上的“现实”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一是实际存在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二是传播媒介经过有选择地加工后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即拟态环境),三是存在于人们意识中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即“主观现实”。人们的“主观现实”是在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而这种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经过媒体搭建的“象征性现实”的中介。经过这种中介后形成的“主观现实”,已经不可能是对客观现实“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产生了一定的偏移,成为了一种“拟态”的现实。 二、把关人(库尔特·卢因) “把关人”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卢因率先提出的。他在《群体生活的渠道》(1947年)一文中,首先提出“把关”(gate keeping)一词。他指出:“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做出决定。”“信息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式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社会学中的这个概念引入新闻传播,发现在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中,传媒组织成为实际中的"把关人",由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决定哪些内容最后与受众见面。从此,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从人们的不自觉行为成为大众传媒组织的有意操作,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或明或暗的影响新闻实践。经怀特、麦克内利等众多学者的深入挖掘研究,最终成为传播学控制分析领域最具科学性的理论之一。 三、传播效果的魔弹论和皮下注射论 媒介本身被认为是根据媒介和媒介内容的控制者的意志,以强大的力量去形成舆论和信念、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并指导人们的行为(Bauer and Bauer,1960)。核心观点,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饿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宣传心理战的效果研究则进一步促成了这样一种观点:媒介是万能的,可以随心所欲地影响受众,从而产生巨大的传播效果。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几十年内,大众传媒如报刊、电影、广播等迅速发展并普及,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人们普遍认为大众传播具有惊人的强大效果,传播研究者认为大众媒介具有"魔弹式"的威力。代表这种观点的理论被称为"枪弹论"、"魔弹论"或"皮下注射论"。这种观点产生的理论背景是当时西方盛行的本能心理学和大众社会理论。本能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正如动物的遗传本能反应一样,是受"刺激—反应"机制主导的,施以某种特定的刺激就必然会引起某种特定的反应。大众社会理论是在孔德、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思想和韦伯等有关工业化社会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他们认为,大众社会中的个人,在心理上陷于孤立,对媒介的依赖性很强,因而导致媒介对社会的影响力很大。 有关这一理论的研究大都是建立在观察基础上的结论,并未经过严密的科学调查与验证。这种理论过分夸大了大众媒介的影响力,同时也忽视了受众对大众传播的自主权的前提。受众是具有高度自觉的主人,他们对信息不仅有所选择,而且还会自行决定取舍。此外,这一理论还忽视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社会因素。传播效果与当时当地的社会环境、媒介环境、群体心态、政治军事经济及文化背景密切相关。不能把传播效果放到"真空"中去考察。 除此之外,欧洲国家的广告客户、内战时期的独裁国家以及俄国新革命制度对媒介的利用都证实了媒介万能这样一种观点。人们已经倾向于认为媒介具有非常强大的力量。同时期盛行的本能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也从另一个角度支持了媒介万能的说法。实际上,这种效果观是很片面的,是“不分时间和地点,不讲环境条件和对象,将传播效果绝对化和神化的错误观点…”

传播学教程框架图

《传播学教程》 1、国外1)共享说互动说符号说影响说 一、传播定义2、郭氏 二、传播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 三、传播功能:1、国外学者—————1)拉斯韦尔“三功能说”2)赖特“四功能说”3)施拉姆“功能观” (社会功能)4)拉扎斯菲尔德、默顿“功能观” 2、传播的正面功能——1)传播信息2)引导舆论3)教育大众4)提供娱乐 什么是传播?3、传播的负面功能——1)混淆是非2)麻醉精神3)信息过量4)丧失自由 5)审美弱化6)影响健康7)国家主权 二/四四、传播模式:1、概念、内容、类型 五2、线性传播过程模式与评价1)拉斯韦尔模式2)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六/七/十三3、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与评价1)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2)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3)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 4、系统传播过程模式1)赖利夫妇模式2)马莱茨克模式3)德弗勒模式 五、传播进程:口语——文字——印刷——电子 六、传播现状:1、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1)概念2)影响和冲击 2、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1)历史背景2)“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三个阶段 3、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重要问题1)国际新闻选择的价值标准2)信息主权3)文化帝国主义…………………………………………………………………………………………………………………………………………………………………… 一、传播的符号1、信息——1)实质与特征2)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 2、符号——1)定义2)特性3)类型 二、传播者1、传播者 2、社会制度与传播制度——1)互动关系2)施拉姆《报刊四种理论》①集权主义②自由主义 ③社会责任④苏联共产主义 3、传播者与把关——1)“把关”“把关人”概念2)把关的原因:信息差异性—传者差异性—受众差异性 3)把关的过程:收集信息—过滤信息—制作信息—传播信息 4、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1)政治、法律2)经济3)社会、文化4)技术5)信息 传播的过程?6)信息7)组织8)受众9)传者 三、传播媒介1、媒介、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 三/八2、认识媒介1)意义:认识传播手段、改进传播工作、认清发展方向 九/十2)观点:取长补短 十一/十二3)角度:媒介的传播手段、媒介的时效性、媒介的持久性、受众的参与度 4)类别: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网络 3、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1)其人2)其论: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地球村3)意义和局限 四、受众1、受众:定义、分类、权利和动机 2、主要的受众观1)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2)市场的受众3)权利主体的受众 3、受众与信息1)受众选择信息的过程: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 2)影响受众选择的因素①社会文化因素—社会环境、社会地位、文化背景 ②心理因素—选择性心理、逆反心理、从众心理 4、有关受众的主要理1)个人差异论2)社会分化论3)社会关系论4)文化规范论5)社会参与论 五、传播效果1、传播效果概念 2、传播效果研究历程 1)枪弹论:概述——宣传研究——缺陷 2)有限效果论:概述 │①霍夫兰与耶鲁研究——传播来源方面研究:知名度、可信度、休眠效果、动机 │传播方式方面研究:“一面理”VS“两面理”、“先说”VS“后说” │“结论由传播者提出”VS“结论由受众得出” │“情感诉求”VS“理性诉求” │传播对象方面研究:听从性、警钟效果、防疫论 │评价:劝服艺术与说服效果;拘泥于实验性数据;人工实验环境 │②两级传播理论——A、伊利研究B、舆论领袖C、两级传播与多级传播—评价 有限效果论的缺陷 3)适度效果论:概述 ①使用与满足理论——理论概述、主要观点、评价 ②创新与扩散理论——理论提出、主要观点、评价 ③议程设置理论——理论概述、主要观点、理论应用、评价 ④培养理论——理论提出、主要观点、评价 ⑤知沟假说——背景、理论提出、基本观点、原因分析、理论发展与改进、意义 4)强效果论:概述 沉默的螺旋理论——理论提出、主要观点、评价 5)传播效果研究的普遍理论:个体社会化——群体整合——社会变革…………………………………………………………………………………………………………………………………………………………………… 一、传播学的产生确立1)产生的背景:传播媒介的发展——历史社会环境——社会科学的发展 2)为何诞生美国:政治——经济——社会 3)早期学术思想源流:①欧洲源流②美国源流 4)四大先驱与施拉姆 5)信息论与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 传播学是什么?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 三、传播学的主要学派:1)经验学派 一/十四/十五2)批判学派①政治经济学派②文化研究学派③意识形态“霸权”理论 ④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⑤法兰克福学派 3)两者的比较:研究目的——研究焦点——研究方法——社会观 四、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两种方法系统:定性研究、定量研究 2)具体研究方法:①抽样调查法②内容分析法③控制实验法

2013年北京大学615传播学综合知识(传播学理论与方法)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3年北京大学615传播学综合知识(传播学理论与方法)考研真题及详解 北京大学 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传播学综合知识(传播学理论与万法)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媒介社会化 2.APP 3.凝视(gaze) 4.框架理论 5.参与式观察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在有关传媒的研究中,存在两种代表性的观点,分别被称为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决定论:请简要阐述这两种观点的主旨,并评述之。 2.意见领袖是如何产生的?网络意见领袖与传统人众传播中意见领袖的含义是一样的吗?请说明理由。 3.简述整群抽样与分层抽样的区别与联系。 4.互联网民意能否代表主流民意?请简要说明理由。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

1.互联网技术对隐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观点认为网络中的匿名性可以增进我们当下的隐私保护,也有观点认为数字技术对隐私构成了威胁。请你从传播学的视角谈谈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 2.请谈谈你对人民网上市的看法。

真题及详解 北京大学 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传播学综合知识(传播学理论与万法)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媒介社会化 答:媒介社会化是指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出现一些新的媒介形态,这些媒介形式与传统的工具化倾向较重的大众传统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们没有明显的工具化和统一把关的集中表达,是分散的、代表社会的网络型新媒介,此类形式的媒介将以往一对多的传播方式变为多对多的“对话”方式。可以激发感兴趣的人主动地贡献和反馈,模糊了传播主体和受众之间的界限。它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 2.APP 答:APP是指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是英文Application的简称。比较著名的APP商店有Apple的iTunes商店,Android的Android Market,诺基亚的Ovi store,还有Blackberry用户的BlackBerry App World,以及微软的应用商城。开始APP只是作为一种第三方应用的合作形式参与到互联网商业活动中去,随着互联网越来越开放化,APP 作为一种萌生与iphone的盈利模式开始被更多的互联网商业大亨看重,如淘宝开放平台、百度的百度应用平台都是APP思想的具体表现,一方面可以积聚各种不同类型的网络受众,

新闻传播学硕士必读50知识点

新闻传播学硕士必读50知识点 1、新闻学的学科归属与基本构成(理论新闻学、历史新闻学、应用新闻学)、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意识形态属性。 2、新闻的定义(陆定一、李良荣)、新闻的基本特征与新闻的要素。 3、新闻起源与新闻本原的异同。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起源(实践论)与本原(新闻与事实的关系,事实第一性)观。 4、新闻与宣传的异同。新闻与信息的关系。 5、新闻事业及其性质、社会功能与阶级性。 6、新闻价值的含义及其要素。作为新闻人选取新闻素材的标准,新闻价值观在当今的新闻实践中发生了哪些变化?怎样看待新闻价值与新闻的价值的区别。 7、新闻为什么必须是真实的(客观真实的前提、主观真实的努力、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基本原则)?新闻真实的具体要求。如何看待新闻真实性、新闻客观性、新闻公正性的关系?新闻真实的含义与分类(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或者说个别真实与整体真实)。如何看待新闻的“本质真实”这一观点?结合实际分析,新闻失实的主要原因与防止新闻失实的对应措施。 8、新闻媒介的定义。新闻媒介的种类及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结合实际,分析网络新闻的特征和发展趋势。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介对新闻传播事业的影响。国内外着名新闻媒介机构概况。 9、结合当今全球新闻媒介发展的现实,分析世界上存在的不同的新闻媒介运行机制。 10、自由主义新闻理论与社会责任论的基本观点、精神实质以及两者的演变过程。 11、新闻自由的内涵及其发展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新闻自由与资本主义新闻自由的异同。 12、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职能及其实施方式。结合当前实际分析,在我国信息公开机制尚不前健全的情况下,新闻媒体如何在“正面宣传为主”的报道方针下实施新闻舆论监督?我国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13、简述90年代以来出现在美国的“公共新闻”(或称“市民新闻”)理论。如何评价这一理论及其实践? 14、新闻工作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政治理论素养、文化知识素养、专业技能素养)和职业道德(资产阶级新闻职业道德的表现和评价,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的特征)。 15、新闻工作的自律(行业协会、组织规章等)与他律(社会监督、法律等)机制及其关系。我国新闻业自律机制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新闻职业道德意识淡薄、新闻腐败、虚假新闻等)。 16、2005年3月,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发出《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规定(试行)》,重在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规范新闻从业人员的采编行为,维护新闻界的良好形象,促进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结合新闻职业的特征和社会功能分析上述规定出台的现实背景和意义。 17、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的内涵及其产生和发展演变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办报实践和新闻思想。我党三代领导核心的新闻思想。结合新闻传播的发展规律和党性原则,分析当前形势下党报的改革问题。 18、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基本流程。新闻报道的体裁及其特征。新闻写作的主要体例

#传播学必考的几个理论36695

沉默的螺旋理论 1、提出 2、观点 3、评价 1、提出 该理论是德国传播学者诺利—纽曼于1972年在其著作《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中首次提出的,1980年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中给予全面的概括。她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影响公众意见的方面有强大的效果,她把舆论生成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称为"沉默的螺旋" 2、观点 (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个人在表明观点前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者附和。 (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的意见增势,受群体压力而改变态度的人越来越多,使得优势意见越来越强,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的人继续保持沉默或者既而转变态度追随支配意见。 (3)媒介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制约影响舆论,大众传媒以三种方式影响沉默的螺旋:a.对何者是主导意见形成印象 b.对何种意见正在增强形成印象 c.对何种意见可以公开发表而不会遭到孤立形成印象 对人们确定多数人的意见是什么,大众传媒起重要的作用。 3、评价 意义: 1)为传播学的效果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认为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2)强调社会心理机制在舆论形成种的作用,是一个突破。 3)强调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指出这种影响来自传媒营造的"意见环境" 局限: 1)其理论前提"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以及由这种"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或者有时意见的趋同行为,仍有待于推敲。 2)对社会孤立恐惧,对优势意见趋同行为的动机不应该是一个绝对的常量,而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 3)"多数意见"的压力强弱受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制约,对于不同性质、类型的问题。多数意见压力不同。 4)过于强调"多数"或者"优势"意见的压力,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何少数派的作用。实际上,少数派的"中坚分子"往往可以对多数派产生影响。 知识沟假说 1、背景 2、提出 3、基本观点 4、导致"知识沟"原因分析 5、发展与改进 6、现实意义 1、背景

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汇总

核心知识点: 传播学的相关学科社会传播的特点精神交往理论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信息社会符号 /意义象征性互动理论现代社会的象征性文化 (消费文化人内传播 5W 模式传播总过程研究人际传播群体规范、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集合行为霍桑实验企业识别系统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李普曼 /拟态环境极权主义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 /民主参与理论大众传媒的特点“把关人” 麦克卢汉“电视人” 与“容器人” 理论受众大众社会理论“拷贝支配” 理论传播权 /知晓权 /媒介接近权子弹论传播流研究伊里调查:《人民的选择》/“意见领袖” /两级传播《个人影响》 /《创新与普及》 :多级传播“有限效果” 理论“说服性传播” 研究 (耶鲁研究“休眠效果” /“ 一面提示” 与“两面提示” /“ 免疫效果” /“ 警钟效果” 自信心假说“使用与满足” 研究“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培养分析” “知沟”假说/“上限效果”假说/“信息沟”假说传播学的形成与诞生杜威 /库利 /帕克 /米德拉斯韦尔 /拉扎斯菲尔德 /卢因 /霍夫兰施拉姆香农 /维纳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 ● 第一章 ★与传播学的相关学科: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等。重点要搞清楚传播学和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这三个学科的关系。 1、新闻学:新闻媒体的实践原则和标准、新闻学的主流理论(如第八章的那几个媒介规范理论都给了传播学很大启示,特别是早期传播学就诞生在新闻学院之中,还可以注意一下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卡方人” (经验学派的传播学者和“绿眼罩” (带有偏见的新闻从业人员与研究人员之争。这些都推动了传播学的发展。 2、社会学:社会学的大量社会理论极大了催生和促进了传播学的发展。早期的传播学研究者和传播学奠基人大多来自社会学界,如欧洲社会学家塔尔德与西美尔、深受西美尔理论影响的芝加哥学派(帕克和米德、库利、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等人在理论、方法(调查研究、文本分析等、实践等诸多方面推动了传播的诞生和

传播学(2)

人际传播社会交换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美国学者罗洛夫在《人际传播社会交换论》中提出,人际传播是社会交换活动当中的一种。人在进行社会交换时,主要交换的是六中资源:物品、金钱、服务、信息、地位和爱。其中,物品、金钱、服务的交换需要满足的是较低层次的生理需要,至于交换信息、地位和爱,则不可避免要进行人际传播。由此可见,人进行一切活动的动机,无不源于人作为自然人和社会人所具有的需求。对于自然需求,人际传播虽然并非所需,但也成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性活动;而对于社会需求,人际传播则成为不可或缺的行为。换句话说,人际传播源于人的社会需求,是人的基本社会活动。没有人际传播,人就不是一个社会化的人;同样,人类社会也就不复存在。 社会交换论:社会交换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进而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的一种社会学理论。由于它对人类行为中的心理因素的强调,也被称为一种行为主义社会心理学理论。这一理论主张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因此,人类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人们在社会交换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也是一种交换关系。社会交换理论由霍曼斯创立,主要代表人物有布劳、埃默森等。 从众∕群体压力理论(Conformity/Herd effect):群体压力(grouppressure),群体对其成员的一种影响力。当群体成员的思想或行为与群体意见或规范发生冲突时,成员为了保持与群体的关系而需要遵守群体意见或规范时所感受到的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它使成员倾向于作出为群体所接受的或认可的反应。 把关人(Gatekeeper): 发展: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负责搜集、整理、选择、处理、加工与传播信息。他们被称为“把关人”,他们的行为被称为“把关”。“把关人”的概念是传播学的重要范畴,由传播学的先驱者之一库尔特?卢因最早提出。卢因在1947年发表的《群体生活渠道》一文中首先提出了这个概念。“把关人”又译作“守门人”。 理论:卢因认为:信息的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这些人负责对信息进行把关,过滤信息的进出流通。他形象地指出了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的基本行为模式和特征。 应用:“人肉搜索”

新闻传播学教学大纲

《新闻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301002021 学分:2.0 总学时:36 说明 【课程性质】 《新闻传播学》为通识教育课。 【教学目的】 这门课主要的教学目的是讲授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学基本原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识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事业的性质、特点、作用,以及它们产生与发展的一般规律;理解新闻事业同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懂得新闻伦理和新闻从业人员的修养要求。 【教学任务】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要求同学们掌握新闻传播和新闻事业的基本特点与基本规律,初步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能够应用所学理论正确分析新闻现象和指导新闻实践,为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具体要求是:1.了解新闻传播学原理的基本知识;2.理解和掌握新闻传播和新闻事业的基本原理;3.掌握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4.能够运用新闻传播基本原理和原则分析一般的新闻现象,指导新闻工作实践。 【教学内容】 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由新闻学、传播学在跨学科综合、交叉基础上形成的新兴学科,在国内外均属年轻学科,本课程的重点是传播本质、模式、功能与原则等传播学的知识体系;其难点是传受心理机制、新闻性质功能、新闻媒介的社会控制功能、新闻自由限度等方面的理解与运用。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十分强的学科,必须在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践原则,在实践中理解、掌握、深化。 【教学原则和方法】 教学原则:新闻传播学,是从现代传播学视角来探讨新闻学原理的一门新型课程,具有传播学与新闻学双重性,其学科的交叉性、互渗性、创新性相当突出,因而 又是比较难以把握的一门新学科。因而,必须在教学中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世 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结合现代西方新闻学与传播学知识体系,讲授马克思 主义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观点力求明确,方法务必科学,介 绍切忌片面。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引导学生解读当代新闻活动、 关心传播实践,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在分析工具与思维方法方面,要将科学思维与理论思维方法结合起来,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采用新闻、政治、经济、文化综合考察的方法 来学习理论,分析实际。 【先修课程要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