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诞生在中国(李约瑟难题)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诞生在中国(李约瑟难题)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诞生在中国(李约瑟难题)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诞生在中国(李约瑟难题)

第八章李约瑟难题

作者说明:

以下内容是长篇意淫小说《超级大国的梦想是不是只能在意淫小说里实现》的第八章,该章专门讨论“李约瑟难题”。

本章及本书创作过程中,大量借鉴了前人包括网友们的成果。有的列出了出处,如范岱年先生的《关于中国近代科学落后原因的讨论》――范先生的文章对中国大陆学者对“李约瑟难题”的研究作了简单的回顾,很值得一读――但更多的,实在是无法一一列举,只能在此笼统地表示感谢。

作者保留本章及整部小说的所有权利,转载请注明“作者:一生只做一件事”。

小说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4516163634.html,/publicforum/content/worldlook/1/315829.shtml

第八章李约瑟难题

题记:

一个人幼时的经历往往会影响他(她)的一生。人是这样,文明也是这样。

作者说明:本章提到的“科学”,除非特别声明,指的是“自然科学”。

“老周,你说‘李约瑟难题’的答案是什么?”杨若水问道。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诞生在中国?这个问题,国际科学史界都把它称为“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难题”的全文是: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象伽利略、托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

确实,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所占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而到了近代,剧降为只占0.4%――反差太大了,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问题杨若水考虑了很长时间。这一天,正好周秘书又来作客,杨若水便问他。

“不知道。”周秘书摇摇头。上大学的时候,周秘书也研究过这个问题,但并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你认为呢?”

“中西方所处的‘地理环境’(包括气候条件等)不同!这是‘李约瑟难题’的最根本原因!”杨若水非常肯定地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是这样,文明也是这样。不同的地理环境会孕育出不同的文明。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大陆,平原,温带大陆性气候。西方文明起源于古希腊,群岛,温带海洋性气候――地理环境的差异多大啊!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导致中西方文明之间出现了三个差异:其一,大国文明和小国文明的差异,中国是一个大国,欧洲是一群小国;其二,农业文明和商业文明的差异,中国是农业文明甚至是小农文明,而欧洲是商业文明,特别是在文艺复兴以后;其三,大陆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差异,中国是大陆文明,欧洲是海洋文明。正是这三个差异导致了‘李约瑟现象’的出现。”

周秘书笑了笑,未置可否,他想了想,“这样吧,李约瑟难题实际上包含了两个疑问:疑问一、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古代中国人为什么在科学和技术方面远远超过了同时期的欧洲?疑问二、近代科学为什么产生在欧洲,而没有产生在中国?

你先用你的‘地理环境’或者是‘三个差异’解释一下第一个疑问吧。”

第一节地理环境的差异影响一:中世纪,中国科技为什么远远领先欧洲

“好说,”杨若水道,“从‘地理环境’的角度看,疑问一很好回答。中国的地理环境比欧洲更适合粮食作物生长。在技术水平差不多的情况下,中国可以生产更多的粮食,也就可以容纳更多的人口。人口越多,取得科技成果的概率也就越大。取得了更多的科技成果,又可以回过头来提高粮食产量。。。。。。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自然中国早期发展比欧洲快了。”

“中国的地理环境更适宜农作物生长吗?”周秘书问道。

“是啊,中国是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非常适合象小麦、水稻这样的粮食作物生长。而欧洲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气温的年、日较差都比较小,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最热月在22℃以下。阴雨日极多,但强度很小,光照不足。温带海洋性气候有利于牧草生长,不利于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生长,因此,欧洲的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为辅。直到现在,欧洲的大多数国家粮食都不能实现自给。

插一句,文明一般都起源于最适合农耕的地方,中国、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都是如此。就说希腊,希腊处于欧洲的最南端,差不多是欧洲日照最强的地方。

从历史上看,中国一直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公元元年左右,汉朝的人口就已经达到了五、六千万,已经和现在英国、法国或者德国的人口差不多了。中世纪以前,科研还处在依靠偶然观察、个人研究的阶段,人越多,取得科研成果的概率自然越大。中国的人口一直远远超过其他国家,自然取得的科技成果也远远超过其他国家了。”

“当然了,中国早期发展迅速还有别的原因,我们以后还会提到。”杨若水顿了顿,“但是,人口因素是最重要的原因。”

“如此说来,‘人多力量大’这句话也不是一点儿道理没有,”周秘书笑道,“人口多还是有优势的。”

“要适宜,太多了也不好。”杨若水道。

“对,对,要适宜,太多了确实不好。”周秘书忙道。

第二节大国和小国的差异影响一,科举制度

“对‘疑问一’的解释我可以接受,”周秘书想了想,道,“那‘疑问二’呢,‘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诞生在中国?’”

“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了,”杨若水道,“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研究一下‘(中西方,)为什么只有中国有科举制度’、‘(较之于西方,)中国的宗教传统为什么比较弱’这两个问题吧。这两个问题在回答‘疑问二’时会用得上。”

“先来看,‘为什么只有中国有科举制度?’”杨若水道,“在历史上,中国大多数时候都是一个统一的大国。大国人口多、面积大,统治难度也大。公元前221年,当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候,他马上就遇到了一个历代统治者从来没有遇到过的统治难题――怎么统治这么大的国家?

“人越多越难管理。”杨若水继续,“我们先看管十个人和管一百个人的区别。表面上看,这只是‘量’的区别,可实际上这是‘质’的区别。管理十个人是‘直接管理’,管理一百个人是‘间接管理’。管理十个人,找一个勤快的组长,足矣;而管理一百个人,除了组长,还得设副组长,还得有骨干,得成立一个‘组织’。管理十个人,不需要什么特殊的措施;而管一百个人,就得制定一些‘规章’――这就涉及到制度层面了。管理十个人和管理一百个人的差距尚且如此之大,那管理一个小国和一个大国的差距呢?秦帝国的人口有3000万。”

“国土面积大也不好管理。”杨若水道,“试想,如果边疆遇有战事,消息传到京城,那是好几天以后了。而军队如果从京城出发,赶到事发地域,恐怕还要个把月――秦帝国纵横几千公里。

不要忘记,那是在公元前221年,那个时候交通落后,通信落后,生产力水平极度落后。举个例子,书写用的纸张还没有发明,用的还是竹简。以那么落后的交通、通信、生产力水平,怎么统治这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国家?

这种统治上的压力,是空前绝后的。特别是,秦帝国的统治者还没有任何历史经验、教训可以借鉴。

这个空前绝后的统治难题,秦帝国没有解决,统一六国15年后,秦帝国灭亡。秦亡于暴政,历史早有定论。但我

想,秦帝国的灭亡,统治难度太大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说到统治,个人感觉,两个群体很关键----‘侠’和‘儒’,‘侠以武犯禁,儒以文乱法’。对这两个群体,秦帝国的解决方案是,‘收天下兵,铸十二铜人’和‘焚书坑儒’。秦帝国维持15年就灭亡了。秦帝国的教训警示后面的朝代,这两个办法行不通,你们要想别的办法。

较之于‘侠’,‘儒’更关键。在历代统治者的眼中,知识分子始终是一个让他们又爱又恨又畏惧的群体。可‘焚书坑儒’又行不通,该怎么办呢?

‘焚书’太笨了,统治者很快就明白了,‘焚书’不如‘修书’。

‘坑儒’也太笨了,汉朝吸引了秦亡的教训,把‘坑儒’改成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棒杀不如捧杀。

隋唐的统治者就更聪明了,‘独尊儒术’的升级版出台――儒家经典学得好,你就可以当官――著名的科举制度就此出笼。

隋唐的时候,科举制度还是1.0版,还不是很完善。科举所用的教材还是孔孟的原版著作,还没有来得及‘修订’。而孔孟的原版著作里还是有很多诸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与统治阶级的需要还不太‘和谐’。

到了宋朝的时候,朱熹就对四书进行了‘解释’,这种‘解释’当然是符合统治阶级需要的。南宋以后,科举所有考试的标准答案用的都是朱熹写的解释。(插一句,宋朝新儒家的兴起是不是也和这个有关?)科举制度就此登封造极,影响了中国上千年。

治大国若烹小鲜,不容易!既然不容易,就得想一些特殊的方法,比如说控制思想!怎么控制思想,科举制度!这就是中国有科举制度的最关键的原因。而欧洲那些小国的管理难度没有中国大,杀鸡焉用宰牛刀?科举制度自然也就没有用武之地。所以,中国有科举制度,而欧洲没有。”

周秘书道,“梁启超先生认为,中国近代科学落后,最大的障碍物,自然是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我也是这个看法。”

“不一定,”杨若水笑了笑,“科举制度的影响,我后面再讲。”

“这一段,我解释了科举制度的成因,也强调了大国的统治压力。”杨若水顿了顿,“个人认为,从秦统一六国开始,中国的主要矛盾就变成了怎么维持这个庞大帝国的统一、怎么维持这个庞大帝国的稳定,‘科技进步’什么的已经是次要矛盾了。既然国家的主要矛盾是‘维持统一’,知识分子们的任务自然也就变成了为‘维持统一’提供理论武器。‘科学’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种。个人认为,中国的知识分子们从此舍‘自然科学’,主攻‘社会科学’。几千年下来,中国的知识分子也不是一无所获。有人说,中华文明是一个‘早熟’的文明,这个‘早熟’当然指的是‘社会科学’。”

“‘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周秘书道,“所以,孔子的学生樊迟请教孔子如何种菜,孔子取笑他――把国家管理好,创造出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强于多少人种菜。”

“这种观点不是只有孔子才有,”杨若水道,“老子也说过,‘民多智能,而奇物滋起’。翻一翻《道德经》,里面有大段的文字对科技持否定态度。老子甚至主张,最理想的社会形态是‘大国小民’,主张最好回到‘结绳记事’的原始年代――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们稍后专门讨论吧。”杨若水道,“我们还是先看看宗教吧。”

第三节地理环境的差异影响二,宗教

“中国有儒家思想、科举制度,西方有宗教。”杨若水说,“西方宗教势力很大,在中世纪,教皇甚至可以罢免国王。而在中国,宗教从来就不是政权的对手。在中国历史上,‘灭佛兴道’,‘灭道兴佛’是很平常的事儿。在民间,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仍有大批西方民众信教。而中国人呢?有人说,中国人压根儿就不信教,中国人所谓的求神拜佛,不过是‘向鬼神行贿’、‘临时抱佛脚’罢了――中西方为什么在宗教上差距这么大呢?”杨若水望着周秘书。

“还是你说吧。”周秘书笑了笑。

“在东西方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个历史时期非常关键。这个历史时期形成的意识形态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有可能一直会影响下去。这个历史时期就是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一世纪。这段时间,东西方同时出现了一些宗

教、哲学上的伟人:西方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耶稣,中国出现了诸子百家、印度出现了释迦牟尼。。。。。。这个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历史学家还在研究。个人感觉,那个时候,科技、经济、文化等等正好发展到一个关键点――下一步究竟该怎么走?形势迫使文明必须在意识形态上做出选择。”

“有点儿象高二的文理分科,”周秘书道,“学生学到高二,必须做出选择,是学‘理’还是学‘文’。这个决定会影响这个学生的一生。”

“比喻得好,”杨若水点点头,“那我来问问你,一个学生是怎样做出学‘理’或学‘文’的决定的呢?”

“当然是根据他(她)的自身情况。”周秘书答。

“确实是这样,”杨若水道,“一个学生做出学‘理’或学‘文’的决定,是根据自身情况。文明也是这样。‘时势造英雄’,孔子、耶稣、释迦牟尼。。。。。。这些伟人不过是当时文化的集大成者,没有他们,也会有别人提出类似的观点。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华文明最终选择了儒家,这绝对不是某个帝王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那么,”杨若水顿了顿,“是什么原因,使中华文明选择了孔子,使西方选择了耶稣呢?中华文明选择孔子的原因,我解释过了,(秦统一六国后,)中国的主要矛盾是统治。那西方文明为什么会选择耶稣呢?”

“我来考考你,”杨若水问道,“一个人为什么要信仰宗教呢?”

“对个人来说,最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从宗教那里可以获得‘心理安慰’吧。”周秘书答,“比方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比方说,‘富人要进天堂,比骆驼穿过针眼还要难’,等等。”

“越困难的时候,越要有信仰。”杨若水点点头,“在中国历史上,每逢乱世,象白莲教、太平道这样的宗教便开始盛行。就是现在,生活在西藏自治区的民众宗教信仰也很深。有人说,在西藏那样恶劣的自然条件下,没有宗教信仰,人很难活下去。

那么,在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一世纪那个影响世界文明走向的历史关键时期,中西方都是什么情况呢?在回答‘疑问一’时,我们提过,中国的地理环境比欧洲更适合粮食作物生长。因此早期我们发展比西方快。公元前256年,都江堰已经开始修建,中国人已经开始征服自然;公元前221年,统一的、庞大的秦帝国已经诞生;公元前178年,中国已经开始迎来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那个时候,中国人的命运已经不是掌握在虚无飘渺的‘神’手里,而是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已经是大自然的主人,我们勤劳,打的谷子就多,我们懒惰,打的谷子就少。一切都是那样自然,就象1+1=2一样。(插一句,中国人务实的作风是不是就此形成?中国人务实的作风也是中国在中世纪领先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了,太务实也不好,只重眼前小利,不顾长远;只重物质、忽视精神。)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很难有多深的宗教信仰。有求神拜佛的功夫,还不如多刨两遍地呢!当然了,在古代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下,中国人完全不信仰宗教、不迷信,也不可能。但中国人信仰宗教的程度和西方人比起来,就不是在一个数量级上了――说难听一点儿,不差那几把香火钱!

那西方呢?古希腊是繁荣的。所以,希腊神话充满了人文气息,希腊神话中的神与人同形同性,既有人的体态美,也有人的七情六欲,懂得喜怒哀乐,参与人的活动。神与人的区别仅仅在于前者永生;后者生命有限。但我们在‘疑问一’里提过,希腊处于欧洲的最南端,日照最强,自然条件最优越。换句话说,古希腊不过是整体落后的欧洲大陆上一个小小的文明孤岛。小小的、文明的古希腊自然无法与整个落后的欧洲对抗。公元前338年,希腊被马其顿征服,希腊神话也没有成为欧洲的主流意识形态――换句话说,比中国落后的欧洲没有选择充满人文气息的希腊神话,而是选择了基督教。”

“但到了文艺复兴时,欧洲的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条件成熟了。希腊神话又重新大放异彩,最终还是成了欧洲的主流意识形态!”周秘书补充道。

“对!”杨若水点点头,“我的这个观点也可以在印度文明上得到验证,印度的自然条件也很优越。所以,原产自印度的佛教在世界性的各大宗教和思想之中,显得非常特殊。凡是宗教,无不信奉神的创造及神的主宰,佛教却是彻底的无神论者;佛教似宗教而又非宗教,类哲学而又非哲学,通科学而又非科学――佛教和基督教差异巨大,也是和印度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

“那我们来看看,中西方宗教信仰不同有没有给科技发展带来影响。”杨若水道,“与很多人想象中相反。在中世纪,

中国其实是科技工作者的天堂,而西方是科技工作者的地狱。

先看西方。在欧洲漫长的中世纪里,宗教与经院哲学统治着人们的思想,人类的探索精神被扼杀了:

391年,罗马皇帝下令禁止一切异教,禁止学习数学、天文学。

415年,女数学家、天文学家海帕西娅被烧死。教会还宣布数学是‘魔鬼的艺术’,下令把数学家当作异教徒驱逐出境。

1220年,教皇洪诺留三世下令设立宗教裁判所。

1327年,阿斯科里认为地球是球形的,就被用火烧死。

1611年,一个主教说虹是水滴反光的结果,被开除教藉,死于狱中后,尸体还被砍碎。有人甚至因为说事物会变化,过去人们的生活同现在不同,也被割了舌头以后烧死。

15世纪西班牙宗教裁判官托尔奎马达一个人就判了一万多人火刑。在他几十年的一生中,平均每天都要烧死一个‘异教徒’。

――在教会的暴行下,992年在罗马举行宗教会议时,竟找不到识字的神职人员来作纪录。

受过迫害的大科学家也是数不尽数:罗吉尔.培根、布鲁诺、达.芬奇、伽利略、开普勒、维萨留斯、塞尔维。。。。。。连哥白尼也因为担心教会的迫害,把《天体运行论》搁置了三十多年才出版。

而中国呢?在中国,因为搞科研掉脑袋、打屁屁的理工科知识分子极少。掉脑袋的多是那些文科知识分子,他们掉脑袋的原因多是政治斗争、给皇帝提意见,等等,与科研无关。

与西方相比,中国人搞科研的禁区要“少”得多――在自然方面基本上没有什么禁区,象什么‘地球是不是球形的’,统治阶级才懒得管呢。

讲一个小故事,中国南北朝有一个著名的无神论者叫‘范缜’,他写过一本书叫《神灭论》。范缜生活的年代,佛教兴盛,齐司徒竟陵王萧子良,时任宰相,狂热地迷信佛教。于是,狂信佛教的萧子良及其手下的众僧名士与信仰无神论的范缜展开了一场大辩论,结果,范缜大胜。没办法,萧子良只好派人用‘中书郎’的官位诱惑他。范缜答,‘使范缜卖论取官,已至令仆矣,何但中书郎邪!’后来,范缜在梁武帝手下为官。梁武帝笃信佛教,几次亲自出家当和尚,范缜还是坚持无神论的观点。于是,梁武帝发动朝野僧俗六十多人与范缜辩论,范缜还是大胜。梁武帝对他无可奈何,只好既不贬黜,也不升擢,让他位居国子博士,直至死。

――对持有不同的宗教信仰的人,梁武帝与宰相萧子良只是组织了两次辩论会,顶多派人‘利诱’,而不搞‘宗教迫害’,这与西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政府和佛教不象西方教会一样粗暴地干涉人们对自然界的研究,是中世纪中国科学技术领先西方的重要原因之一。”

“你这论证的是‘中国为什么领先西方’。”周秘书道,“作为中国人,我更关心的是,‘中世纪以后,西方为什么领先中国?’”

“马上就要讲到了,”杨若水道,“我们已经论证了‘为什么只有中国有科举制度’、‘中国的宗教传统为什么比较弱’这两个问题。下面,我来宣布‘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诞生在中国’的答案――鸦片战争前,中国没有大学!”

第四节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诞生在中国?中国没有大学、没有学派

周秘书晕倒――既然“李约瑟难题”的答案是“中国没有大学”,那你扯那么远干什么呢?

“等会儿你就知道了,”杨若水不慌不忙,“我们应该注意到一个现象,从哥白尼开始,西方科研工作者中受过大学教育的人越来越多,象法拉第那样自学成才的人越来越少。

近代自然科学是在16世纪问世的,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主要标志是1543年哥白尼《天体运行论》的发表。当然了,哥白尼之后还有布鲁诺、第谷、伽利略、开普勒、牛顿。我们就来看一看这6个人的学历、工作情况:哥白尼,约1491年,入波兰克拉科夫大学学习医学,学习医学期间对天文学产生了兴趣。1496-1506,在意大利留学,先后在波伦诺和帕瓦多等大学攻读法律、医学和神学,波伦诺大学的天文学家徳·诺瓦拉对哥白尼影响极大,在他那里哥白尼学到了天文观测技术以及希腊的天文学理论。后来在费拉拉大学获宗教法博士学位。毕业后在费劳恩译格大教

堂当了一名教士。

布鲁诺,自学,15岁那年当了多米尼修道院的修道士,24岁时当上了神父。

第谷,先后在哥本哈根大学、莱比锡大学、罗斯托克大学、巴塞尔大学等多所大学求学。1576年在丹麦王腓特烈二世的资助下,他在汶岛上建立一所宏大的天文台,在那儿他坚持了二十多年的天文观测。

伽利略,17岁进入比萨大学攻读医学,后转向数学和物理学。后因家境困难,他被迫退学,没有获得博士学位。1589年,25岁的伽利略被聘为比萨大学数学和科学教授。1592年,28岁的伽利略被任命为帕多瓦大学的数学、科学和天文学教授,从此,他在帕多瓦大学工作了18年。

开普勒,就读于蒂宾根大学,1588年获得学士学位,3年后获得硕士学位。毕业后,开普勒在格拉茨高等学校担任数学和天文学讲师,后在第谷的邀请下给第谷当助手。

牛顿,剑桥大学,硕士学位。1667年牛顿回剑桥后当选为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院委,1669年任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教授席位直到1701年。

――除了布鲁诺,全部受过系统的大学教育!

看看工作经历,伽利略在比萨大学工作3年、在帕多瓦大学工作18年;开普勒在格拉茨高等学校工作几年,牛顿在剑桥大学工作34年。

――6人中有3人工作与大学关系密切。

还有,哥白尼获得了博士学位,尽管不是天文学而是宗教法的;第谷在多所大学求学;开普勒,硕士;牛顿,硕士――他们6个人,除了布鲁诺,4人拥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1人(伽利略)通过自学被聘为教授。

为什么哥白尼、第谷、伽利略、开普勒、牛顿的学历如此之高?

哥白尼以前的天文学,基本上是没有数学的天文学。人们观测天文,主要是为了修订历法。人们也进行过计算,主要是预测日月食,计算相对简单。哥白尼以前,人们也做过‘日心说’的推测,但这种推测是没有经过数学计算验证的――马克思说过,‘一门科学,只有当它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能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把数学引入天文学,没有经过系统的大学教育,是绝对不可能的。

再看看唯一的例外,布鲁诺。

布鲁诺对科学的贡献:一、把‘日心说’扩展到‘宇宙无限说’;二、由于布鲁诺不遗余力的大力宣传,哥白尼的学说传遍了整个欧洲;三、殉道。

让我们苛求一下这位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以及思想家吧。贡献一,把‘日心说’扩展到‘宇宙无限说’,需要的不是专业的天文学和数学知识,而是丰富的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贡献二、贡献三,更不需要多少专业的天文学和数学知识了。

近代天文学的诞生,大学,必不可少!

近代天文学的胜利,其实是大学的胜利!

鸦片战争前,中国没有一所大学!

中国的第一所大学是天津大学,其前身北洋大学始建于1895年,鸦片战争爆发55年后。

当然了,你可以说,在中国古代,类似于大学的高等教育机构有国学(太学、国子监)以及后来的高等书院等。但是这些国学,书院是不教天文学和数学的――他们充其量只是文科大学。

唐朝时,科举制度还考一考明算(算学),其他朝代考的全是儒家经典。

近代科学的发展和大学密不可分,科研的主体是大学,大学的科研能力甚至比研究所都强。

考察大学科研能力强的原因:

一、大学是一个专门的学术机构,她只有两个职能:培养学生、科学研究;

二、大学把大量的科学家集中到一起,这些科学家可以相互交流、相互讨论;

三、大学可以为这些科学家提供薪水,使他们不用为生计而发愁,可以专心搞科研;

四、大学有图书馆、有实验室,有科研条件;

五、大学可以提供‘象牙塔’的氛围,使科学家们不受社会上庸俗风气的干扰。

在大学以前,类似的机构有‘学派’,如‘毕达哥拉斯学派’、‘柏拉图学派’,等等。她们也成绩蜚然,在历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其实,中国的墨家很象这种‘学派’,墨家也取得了很多成果。

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象墨家这样的理工科‘学派’几乎绝迹。

为什么?

一来,我在前面提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中国的知识分子已经主攻‘社会科学’,兼之科举制度的诱惑,知识分子愿意钻研技术的极少。如果说,能出现一个知识分子愿意搞科研的概率是万分之一的话,同时出现两个的概率就是亿分之一了。二来、墨家是一个有领袖、有学说、有组织的学派。在统治者眼中,这叫什么?这是一个危险的政治团体,是国家的‘不稳定因素’。这样危险的政治团体,能让她存在吗?

我们应该注意到,在西方,许多大学者之间是师徒关系: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欧几里德是柏拉图的‘徒孙’;开普勒是第谷的学生兼助手;托里拆利是伽利略的学生。。。。。。哥白尼等6人的经历也是这样,天文学家徳.诺瓦拉对哥白尼的影响极大;伽利略受到宫廷数学家玛窦.利奇的鼓励和帮助;开普勒从蒂宾根大学天文学教授米海尔.麦斯特林那里接受哥白尼学说――言传身教的作用不是书籍就可以代替的。那么,是什么把这些伟大的学者集中到一起呢?大学或者‘学派’。

而同样的例子,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到鸦片战争期间,我只找到一例――祖冲之、祖暅父子,两人都是数学家。(医学界可能会多一些。)

与西方科学家的团体作战不同,中国的科学家们几乎都是在孤军奋战,他们的知识更多地来源于书本,而不是老师的言传身教。他们无法和别人交流、讨论。陪伴他们的可能只有几个家人、朋友和几个学生――这些学生除了祖暅以外,好象没有一个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因为没有出色的弟子,他们的许多成果甚至失传了。”

杨若水讲完了。两人沉默了一会儿。

“我有几个问题,”周秘书道,“第一个,西方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这些大学的?”

“在中世纪,欧洲的文化教育非常落后。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日益繁荣,逐渐出现了城市的学校。这些学校,就是后来中世纪大学的基础。这其中,最著名的是法国的巴黎大学。早在十二世纪前半期,巴黎大学就开始形成。1200年,法兰西国王腓力二世颁发诏书,巴黎大学正式诞生。巴黎大学很快成为欧洲各地前来求学学生的集中地。据说有个时期,巴黎大学的学生达五万人之多。巴黎大学当时教授的科目已经包括数理化、天文学,可以授硕士学位。。。。。。到十五世纪末,欧洲已经有四十多所大学了。”

“好,”周秘书点点头,“第二个问题,在那个时代,学生上大学为了什么呢?”

“他们毕业后一般都可以成为神职人员,可以享受很多特权。”杨若水回答。

“神职人员?”周秘书奇道,“和宗教有关系。”

“是啊,”杨若水说,“宗教在科技发展上还是有贡献的,你看,哥白尼的职业是教士,布鲁诺的身份是修道士。其实,不少科学家都是神职人员,比方说‘豌豆实验’的孟德尔――当然了,这并不是基督教的本意。”

“第三个问题,为什么这些大学会教授天文学?”周秘书问道。

“中世纪大学里教授天文学,有两个原因:其一,随着远洋航海事业的发展,航海家们需要根据天体运动的方向和高度来确定船舶的位置和校正航向,这就需要很多的天文专业的人才;其二,这些大学里教授的天文学是‘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地心体系。这种体系正好为基督教教义提供‘科学依据’――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并把他(她)

们安置在地球上,所以地球在宇宙中应当占有特殊地位。宇宙间的万物都是神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太阳是为了给人照明、提供热源;月亮是为了夜间给人照明;行星是为了给人们预示凶吉祸福。。。。。。”

“那为什么中国的国学里没有天文学呢,科举制度也不考天文学呢?”周秘书道。

“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儒教,儒教和天文学有什么关系?”杨若水道,“在古代,中国天文学的研究(连同占星术)都是‘官办事业’,元朝政府曾下令禁止民间私习天文,甚至规定天文官员不得同人交往,防止泄露‘天机’。”

“好,”周秘书道,“最后一个问题,你刚刚提过,基督教疯狂地迫害‘异教徒’,那为什么哥白尼他们还能存活下来呢?”

“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大国和小国的差异’了。”杨若水道,“中国是一个大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想跑?没地方可跑。而欧洲就不一样了,欧洲有那么多小国,这个小国不行,可以跑到那个小国去。国王和教会之间也有矛盾。举例来说吧,1576年,28岁的布鲁诺被迫逃出修道院,随之离开意大利,长期在国外漂流。他的足迹遍布瑞士、法国、英国和德国等许多国家――布鲁诺最终是被他的朋友威尼斯贵族莫切尼高出卖,被诱捕的;开普勒,开普勒在杜宾根大学上学时,就信仰‘日心说’,经常在各种集会上宣扬‘日心说’,引起了教会的警惕。毕业后,开普勒因此没有能够象别的同学那样当上神甫,他就去了奥地利。1598年奥地利暴发宗教冲突,天主教徒用凶残的惩罚来恫吓开普勒,开普勒逃到了匈牙利;还有达.芬奇,1515年,达.芬奇受到教会的迫害,他被迫寄居法国。。。。。。”

两人沉默了一会儿,见周秘书再没有发问。杨若水总结道,“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诞生在中国?因为中国没有大学。为什么中国没有大学?这和中国是大国,欧洲是一群小国;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儒家思想,西方则是基督教密切相关。”杨若水望了望周秘书,“你看,我是不是已经回答了‘李约瑟难题’?”

“还没有。”周秘书想了想,“记得爱因斯坦说过,‘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以及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可以找出因果关系。’想破解‘李约瑟难题’,你还得回答,为什么中国没有形式逻辑体系才行!”

欲知杨若水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且听下回分解。

第16课 综合探究:破解“李约瑟难题”教案

第16课综合探究:破解“李约瑟难题” 教案 第16课综合探究:破解“李约瑟难题”教案 ▲活动目标 、了解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和西方近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2、探讨中国古代传统科技没有出现科学技术革命和没有产生出近代科学技术的原因,并结合生活实际指出这些原因在生活中的表现。 3、对比西方科学技术重分析和中国传统科学技术重综合的研究方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探寻在现代科技发展中如何发挥这两种方式的优点,培养自己在国家富强与发展中的危机感和责任感。 ▲ 知识探究延伸 、推荐著作: 《东西方科学文化之桥》,王钱国忠编著,科学出版社XX年版。 《中国科学技术史》,李约瑟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大突破:20世纪重要科技发明与发现》,王一川主编,东方出版社XX年版。 《科学技术史新编》,施若谷编著,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 《科学技术发展简史》,黄理稳、李学荣编著,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推荐: 江晓原,听李约瑟说说心理话--李约瑟著《中国古代科学》,中华读书报,XX年10月16日 徐凌,中国欧洲和近代科学的起源:李约瑟的‘大滴定’,中国科学革命与科学革命--李约瑟难题及其相关问题研究论著选,XX年4月,137-160 徐凌,郑和谜题和李约瑟难题的比较研究及其启迪,海交史研究,XX,1,30-45 李建军,关于“李约瑟问题”与“诺贝尔现象”的思考,科技导报,XX,4,23-25 刘爱玲,从社会文化价值因素和社会结构看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的原因-“李约瑟难题”再探,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科)*,XX,2(1),30-32 3、推荐专题片: ccTV专题片百年科技启示录 4、推荐网站: ▲探究方法点拨 .结合教材中提供的表格并查阅资料,整理17世纪中国与欧洲在科学技术上出现的伟大成果,制作成对照表。表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doc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考点提示 近代科学技术 (1)经典力学、相对论、量子论 (2)进化论 (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知识清单 知识梳理 一、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一)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背景 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生产经验的积累。 思想准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了思想。 个人因素——科学家具有科学精神。 (二)经典力学 1、伽利略——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伟大的天文学家、物理学家。 (1)主张:为了解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地观察和实验。 (2)通过实验证实,外力并不是维持运动状态的原因,只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3)通过实验,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等物理学定律,大大改变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以来有关运动的观念。 (4)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牛顿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 2、牛顿——17世纪英格兰伟大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自然哲学家。 (1)牛顿在其经典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把地球上的物体运动和天体运动概括到同一理论之中,形成了一个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牛顿力学体系,即经典力学体系。 (2)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意义。海王星的发现是证明牛顿力学和万有引力定律有效性的最成功的范例。 (3)数学方面,牛顿是微积分的发明者之一。另外牛顿还发现了太阳光的光谱,发明了反射式望远镜等。 (三)相对论的创立: 1、背景:19世纪,随着物理学研究的进展,经典力学无法解释研究中遇到的新问题。20 世纪初,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2、内容: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物体运动时,质量随着物体运动速度增大而增加,同时空间和时间也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即会发生尺缩效应和钟慢效应。

李约瑟之谜的启示

成功与无奈: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曲折发展摘要:中国古代文明辉煌灿烂,科技成就一度领先世界,但是为什么近代科技文明没有在中国得到萌芽与发展,一度落后于中国的西方却后来居上?历史问题很多时候是复杂的,它的影响因素有很多。试图得到一个终极的解释是不实际的,因为“原因”总还有其自己的原因。因此,应当从多角度来剖析它。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其影响因素必然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它们相互影响,在不同时期起着不同的作用,共同导致了这一结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总能得到不同解释。 关键词:辉煌;没落;李约瑟之谜;多角度;政治;经济;文化 引言:中国古代文化辉煌灿烂,但是近代科技文明却没有能在中国诞生。它的原因是值得我们去深究的。找到落后的原因,吸取前车之鉴,是我们避免重蹈覆辙的重要途径。 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 古代中国文明辉煌灿烂,在各个领域都做出了极大的成就。在科学技术上也曾有过令人自豪的灿烂辉煌,为人类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中国在十六世纪中期以前一直处于科学技术发展的领先地位。中国古代较早的步入了文明时代,早在五千多年前,中国就掌握了比较成熟的农耕技术。中国有关于日食、哈雷彗星等天文现象的最早记录。中国有另全世界瞩目的四大发明,公元1世纪初期的西汉时期,中国人发明了造纸术,公元105年左右中国科学家

蔡伦又改进和提高了造纸技术,从而使造纸术在中国得以推广。中国早在唐朝就发明了火药,并在公元9世纪首次将其用于战争之中。活字印刷术则在宋代发明。中国的航海技术也一度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在11世纪中期的宋朝,中国科学家发明了指南针,麦迪逊写道,“在1405~1433年,中国先进的航海技术体现在明代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上。中国的航船比葡萄牙的大得多,由于有先进的防水设备,中国的航船更坚固,也更舒适,它们甚至能远洋航行到非洲。” 15世纪中期,中国古代医学发展的集大成者,中国医学家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也代表了当时世界医学的最高水平。 李约瑟在数十册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以大量的史料证明:“中国在公元前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科学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1。罗伯特·坦普尔甚至如此赞叹中国古代的先进文明:“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的古代已经设立,各项奖金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地全都属于中国人。” 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没落 从17世纪中叶之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却如同江河日下,开始逐渐落后。据部分资料统计,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所占比重从公元前6世纪的占54%下降至19世纪时占世界的0.4%。然 1【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出版社,1975

李约瑟难题及解答

专业:机械电子工程姓名:张秋杰学号:1211302014 李约瑟难题解答及其理论启示 摘要: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 在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过程中, 提出了学术界著名的“李约瑟难题”。本文就是运用了大量历史事实和范例, 遵循科学发展规律, 从不同角度, 不同层面对“李约瑟难题”进行了理论探究和分析。这对于弘扬中国传统的科学精神, 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促使我国早日重归世界科技的前沿, 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李约瑟难题”; 经典理论解答; 理论启示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有很多人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重大猜想, 比如哥德巴赫猜想、费马大定律等等。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某一学科的诞生和发展, 其影响有时甚至超过了某一学科本身,“李约瑟难题”就是这类问题之一,对此问题, 国内外学者的相关争论和解答众说纷纭, 各有千秋。如果说“李约瑟难题”的研究和讨论曾一度唤醒了沉睡多年的中华民族的话, 那么由此所触发的一系列思考和启示, 才是真正深刻而久远的, 它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代意义。 一、“李约瑟难题”概述 英国著名学者, 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之一的李约瑟博士(1900年至1995年) 在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过程中, 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就是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5世纪, 中国在自然科学及运用方面, 远胜于西欧, 但是近代科学为什么不是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古代文明中演绎出来, 而是在文明程度相对落后的15世纪的欧洲诞生呢?这就是学术界所说的“李约瑟难题”。对于这一问题, 国内外一些学者做出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在新世纪之初, 重新探究这一问题, 寻找科学发展的条件和规律, 对于弘扬中国传统的科学精神, 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促使我国重新回到世界科技的前沿, 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就是遵循这一宗旨进行理论探究和分析, 以求效用。 二、“李约瑟难题”的原因分析 首先我认识到了这一难题应该从多方面予以解释, 1、社会原因:封建专制制度对科学的束缚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使科技显得无足轻重,儒家的政治伦理文化压抑了科技的发展。中国的封建制度和西方的封建制度本质上是不同

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考纲要求] (1)经典力学。(2)进化论。(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 背景:近代科学诞生后,伽利略创立了自由落 体定律,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标志与组成: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 学原理》总结了他的力学体系成就,标志着 牛顿近代力学体系的创立,主要包括惯性 定律、加速度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 及万有引力定律。 意义????? ①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 一次理论大综合。②使力学和天文学在理论上达到相当 完备的程度,同时在生产和科学实验 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验证。 史料 牛顿的物理学分析方法现今开始不仅被应用于物质世界,而且被应用于思想知识的整个领域及人类社会。正如伏尔泰(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所说的,“整个自然界、所有行星竟会服从永恒的法则……这是非常奇异的”。寻找决定人类事物的这些永恒法则,是法国革命之前的所谓的启蒙运动的实质。——(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解读 史料中伏尔泰所说的“永恒的法则”是指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牛顿经典力学对启蒙运动产生的影响,既然自然界存在着“规律和法则”,人类社会也应该有类似的规律和法则。受此启发,启蒙思想家开始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究。牛顿经典力学为启蒙思想家探求人类社会的法则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 一是注重实验,实验可以进一步揭示客观现象和过程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并由此得出重要的结论;二是它的数学化,这种数学化的根源是自然内在的数学关系。自然的数学结构牛顿近代 力学体系 的创立

是近代科学的先驱们深信不疑的真理;三是研究人们日常生活中易于理解的宏观世界。 1.(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恩格斯称赞一位近代科学家的研究成就是“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他指的应是() A.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了宗教神学崇信的“地心说” B.伽利略创立的实验科学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C.牛顿创立经典力学完成了科学史上的划时代飞跃 D.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颠覆了关于人类起源的传统观念 答案 A 解析欧洲中世纪时期,教会实行独裁统治,神学代替了科学,科学成为神学的“婢女”,依附于神学,在宇宙观上宣传“地心说”。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了教会神学宠信的“地心说”,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从神学的统治下解放出来,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被恩格斯称为“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选A项。伽利略、牛顿、达尔文进一步发展了自然科学,排除B、C、D三项。 2.西方历史学家指出:“当人们谈及最近几代人中被传入日本等东方国家的西方文明时,我们不是指希腊罗马哲学和人文主义思想,也不是指日本的基督教化,而是指在17世纪后半叶开始改变西方面貌的科学、思维模式和文明的所有工具。”这里的“开始改变西方面貌的科学、思维模式和文明的所有工具”是指() A.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B.瓦特的改良蒸汽机 C.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答案 A 解析“17世纪后半叶开始改变西方面貌的科学、思维模式和文明的所有工具”是指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形成了牛顿经典力学体系,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3.古语云:“潮者,据朝来也;汐者,言夕至也。”能对这一自然现象作出科学解释的是() A.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B.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C.普朗克的量子理论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答案 B 解析材料描绘了自然界中的潮汐现象,这一现象是由于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引力造成的,而这一理论是由牛顿最先提出的,即万有引力定律。 4.“无论对它们的理解正确与否,启蒙运动的整个纲领,尤其是在法国,是有意识地以牛顿的原理和方法为基础的……”该论述反映了科学()

最新近代科学技术没有产生于文明程度较高的古代中国的原因

近代科学技术没有产生于文明程度较高的 古代中国的原因 科学是科技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科技的现实运用能对科学发展产生强烈需要与动力刺激,而近代科学没有产生于古代中国?这原因基于以下几点: 1、文化圈的单一。从总体上讲,各种文化的早期原始形态,都是侧重于务实的、经验的层面,但相应地也发展出对这些经验与实际生活的理论抽象与总结,而这又因各种文化自身的原因而有发展程度的不同。而文化圈的竞争与交流则往往可以刺激对那种抽象理论思维的需求。早期的文化圈主要有中华文化圈,印度文化圈及地中海文化圈。前两个文化圈是一个完整的自足的体系,在其四周缺乏可与其竞争交流的同等文化。地中海文化圈则与此相反,这里存在着多元的平行相互竞争的文化,如埃及文化、巴比伦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犹太文化,这些文化略有时间先后的差异,但都大约在一个较为开放与平等的环境中相互竞赛与交流,不存在某一种文化的完全输出而不输入,这种文化开放态势的发展决定了西方以后两千多年的文化生态。这种具有决定性的文化生态就是古希腊文化与犹太文化在这种竞争中的胜出,前一种文化基于对世界的知性探索,后一种文化根于对生存的宗教超越,这两种态度都孕育着一种科学的精神。当然,一般的观点认为,宗教态度是压制科学的,但实际上,这种观点只是看现象而不看本质。基督教是排斥其不喜欢的科学,但宗教的超越精神却是科学萌生的沃土,它使人不停留在世俗事务层面,而是在人自身的有限生命之外去探求永恒之谜的奥秘。华夏文化圈在早期也是开放的,如春秋战国之际,在这个区域内存在着诸多政权,在文化上也相互吸纳,但从根本上说,这些不同国家的文化内在精神是同质的,都属于三代文化的遗承。唯有楚国文化与北方诸国文化的差异较大,这个时期文化的多元竞争造成了中华文明的第一个辉煌与轴心时代。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最大的一次是佛学的传入,这是两个平行文化之间的交流,促进了华夏文化的又一次繁荣。但其后,印度文化衰落,中国文化作为一种优势文化,在亚洲大陆成一种优势文化,多输出而很难有真正的文化输入,这样一种封闭的文化独立自足体的形成便势属必然。因为感到无有与自己文化匹敌的优越感必然造成一种天朝大国心态的产生。但相反,地中海文明在进入中世纪后,虽然基督教有一统天下的辉煌,但欧洲不存在统一的国家,到14、15世纪又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各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如英国文化、法国文化、德国文化、意大利文化、西班牙文化,这些文化又形成一个在空间上并行的竞争态势。

浅谈李约瑟问题及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启示

浅谈“李约瑟问题” 及其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启示 摘要本文通过对比中国与西方的差异,从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简要分析了“李约瑟问题”的原因。中西方不同地域的人们在实践方式上的不同,造成了两种差异很大的文化模式。研究“李约瑟问题”是对中国文化更深一步的理解与反思,解决“李约瑟问题”的过程就是对中国如何更快更好的发展的一种探索,对中国和世界来说都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李约瑟问题中国科学技术启示 1、“李约瑟问题”概述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通过对中国古代科技史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问题”,其一般表述为:在公元 1 世纪至 15 世纪之间,东亚文化在获得关于自然的知识并将其用于对人类有益的目的方面,为什么竟然会比西方的欧洲有效得多?为什么近代科学,关于自然界假说的数学化及其相关的先进技术,只是辉煌而短暂地兴起于伽利略时代的欧洲?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众所周知,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在科学技术上曾取得过令西方世界望尘莫及的辉煌成就。除了世人瞩目的四大发明外,领先于世界的科学发明和发现还有100种之多。然而,从17世纪中叶之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却如江河日下,跌入窘境。中国与西方为什么在科学技术上会一个大落,一个大起,拉开如此之大的距离?这就是李约瑟博士觉得不可思议,久久不得其解的难题。 其实,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虽然至今仍然没有能够得到全面解决,但是对它的研究带动了许多学者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入反思,以及对于弘扬中国传统科学精神、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促进我国在未来中更好的科学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意义。 2、对“李约瑟问题”的分析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近代科学与文化(练习)

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 一、选择题 1.(2019?南阳一模)恩格斯认为他的辉煌巨蓍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的胜利”,“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在表现手法上“除了细节真实外,还更真实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与他有关的一项是() A.巴尔扎克B.《复活》C.《物种起源》D.托尔斯泰 【答案】A 【解析】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歌颂人世间的美、善和光明,鞭挞了丑、恶与黑暗,展示了19世纪上半期法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称资本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恩格斯认为巴尔扎克的辉煌巨蓍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的胜利”,“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在表现手法上“除了细节真实外,还更真实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故选:A。 2.(2019?莱芜区)如图反映了英国科学家牛顿的一项理论成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B.创建了微积分 C.建立了完整的力学体系 D.揭示了空间与时间的辩证关系 【答案】C 【解析】题干给出的图反映了英国科学家牛顿的一项理论成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建立了完整的力学体系。英国科学家牛顿在力学领域,“牛顿三定律”建立了完整的力学体系,对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最大。故选:C。 3.有人说:“牛顿接过了伽利略传过来的接力棒,并最终完成了科学史上的一次划时代的巨大飞跃。”作为近代自然科学的集大成者,牛顿在天文学方面的成就是( )

A.微积分 B.电磁感应原理 C.地心说 D.万有引力定律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科学家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科学领域的主要成就体现在天文、数学和力学方面。牛顿在天文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在17世纪下半期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在数学上创建微积分,在力学上创立了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故正确答案为D。ABC均不符合史实,故选D。 4.19世纪,给“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以有力打击的理论是( ) A.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B.达尔文的进化论 C.法拉第的电磁学原理 D.马尔萨斯的“人口论”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的达尔文著有《物种起源》一书,书中提出了自然界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法则中发展的,即生物进化论的观点;《物种起源》的问世,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沉重打击了神权统治的根基,促进了社会的竞争发展。选项B符合题意;牛顿的力学、法拉第的电磁学、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与题干内容不符,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5.(2019柘城县期中)根据如图图书目录,判断该书是() A.《物种起源》B.《哲学通信》 C.《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D.《天演论》 【答案】A 【解析】仔细观察图片图书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判断该书是《物种起源》。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思想。书中提出了自然界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法则中发展的即生物进化论的观点;《物种起源》的问世,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沉重打击了神权统治的根基。故选:A。 6.在一次宴会上,一位贵妇人问达尔文:“您看我也是猴子变的吗?”达尔文微笑着说:“是的。不过,您是一只漂亮的猴子变的!”他俩的对话与达尔文的什么观点有关?( ) A.万有引力定律

从多个角度解答李约瑟难题及其理论启示

专业:哲学系姓名:官佩临学号:0811294 从多个角度解答李约瑟难题及其理论启示(一)、“李约瑟难题”的解读 英国学者李约瑟先生在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过程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在公元前世纪至公元前15世纪,中国在自然科学及运用方面,远胜于欧洲,但是近代科学为什么不是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古代文明中演绎出来,而是在文明程度相对落后的15世纪欧洲诞生呢?1这就是学术界所说的“李约瑟难题”。这一难题自提出以来,就收到了学术界的广大学者的关注,对李约瑟难题的内容的解释性表述,他们为我初次接触并深入透彻的了解这个难题提供了广阔的视野,我查阅了众多学者对该问题的解释,有的是从社会建制方面,有的从经济角度,有的从文化背景角度,有的从社会的科学能力角度探讨,最后经过自己的思考得出了我的结论:在我看来,这样一个难题,不仅仅是从一个角度可以解释的,是与一个社会的发展由着紧密联系的,而社会的发展不受单方面的因素决定,是经济基础,文化环境,历史背景,宗教制度,政治等等众多因素交织在一起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这些百家之言都有其观点的合理性,但是都不够全面,要解释这一问题,我们必须从全方位阐述它的原因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 首先,我先阐述我对与李约瑟难题的解读,对于这个问题内涵的的解读是进一步分析前提准备,①:李约瑟所说的为什么中国没有诞生近代科技是按照现代西方人对于科学技术的理解而提出的疑问,但是“科学技术”一词包含了“科学”、“技术”两层涵义,科学和技术是不同的两个概念,究竟什么是科学呢?贝尔纳认为“科学因体现出不同的本质特征,是难以定义的”2,但是按照现代学者普遍的观点:科学是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性认识,包括由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升华而成的理论体系,具有“以逻辑、数学、实验为基础”、“形式上的系统性”、“表达上的概念化、公式化”等特征。而技术则不同,只是一些实用性的技能,李约瑟先生所述的“中国在16世纪前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更准确的表述我认1《科学与哲学》,1982年第1期第6页。 2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六页。

试论近代科学的诞生

试论近代科学的诞生 近代科学诞生的科学和社会背景 欧洲从13世纪中叶开始,技术的社会应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和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和发展,又促进了技术的社会应用.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的产生,在欧洲出现了航海探险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这些由资产阶级发动的经济活动和文化运动,对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步形成 从社会史的角度讲,正是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作为重要的社会动因,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1、工场手工业脱离庄园经济而相对独立。 2、技术上的进步。抽水机、碎石机、风车等。 3、中国、印度等国东方发明的输入对欧洲的技术改革具有重要意义。造纸和印刷术成为传播新思想和科学复兴的手段,火药预告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指南针导致地理大发现。 二、航海运动与地理大发现 工商业的发展,使商人和工场主的经济实力日益雄厚.他们不仅 极力扩大欧洲各国间的贸易,又再次想到东方去寻找市场和黄金.在

此欲望的驱使下,开始了大规模的航海探险活动.这种航海探险活动首先在葡萄牙和西班牙兴起.伟大的航海活动对经济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不仅使航海者直接受益,而且推进了海外贸易,开辟了新市场,开拓了殖民地,掠夺了海外的原料和奴隶劳动力,大大加速了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航海活动首先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同时又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航海活动和地理大发现,使人们看到了一个新的地球,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扩展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和知识领域.这样不仅使科学特别是天文学,地理学有了现实的经济价值,而且使科学变成了大众的科学.航海活动为天文学,地理学,动物学,植物学等自然科学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经验事实,推动了科学观念上的突破和新学科的建立. 三,文艺复兴运动 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不仅需要有社会的政治条件和经济基础,而且要有文化条件.14世纪,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为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文化条件. 文艺复兴运动是一次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它打着复兴古希腊文化的旗帜,倡导以人文主义为中心的新思想,赞颂人的智慧和才能,提倡人性,个性解放和个性自由,批判宗教宣扬的来世思想和禁欲主义,肯定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长期以来受到宗教神学,经院哲学禁锢的欧洲人,在这场运动中,获得了思想上的大解放,经历了观念上的一

“李约瑟难题”带给我们的启示

“李约瑟难题”带给我们的启示 摘要 本文阐述了何为李约瑟难题、李约瑟难题的造成原因的剖析、李约瑟难题的现代启示,认为造成李约瑟难题的一些因素至今仍然在阻碍中国科技发展,提出重视基础理论研究,消除教育体制中影响科技创新的消极因素,加强学术交流,从而实现中国科技的早日腾飞。 关键词 李约瑟难题介绍,分析,基础研究,教育体制,科技创新 正文 一、难题介绍 1、问题概括 著名科学史家英国学者李约瑟曾经提出一个至今还困扰着众多科学史工作者的难题,那就是:为什么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6世纪之间,在将人类的自然知识应用于实用目的方面,中国较西方更为有效?而近代科学关于自然界假说的数学化及其相关的先进技术,只是辉煌而短暂地兴起于伽利略时代的欧洲?也就是说,一句话,曾经领先世界各国几百年上千年的中国科技,中国文明在近代为什么又落后于西方,为什么近代中国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技术。 2、难题提出 李约瑟难题由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提出,李约瑟以中国科技史研究的杰出贡献成为权威,并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此问题,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称之为李约瑟难题。很多人把李约瑟难题进一步推广,出现“中国近代科学为什么落后”、“中国为什么在近代落后了”等问题。对此问题的争论一直非常热烈。 3、难题具体介绍 为什么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之谜。[1] 李约瑟问题其实是:为何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没有诞生在当时世界科技与经济最发达繁荣的中国。欧洲经历了一千年宗教的黑暗时期,希腊、罗马的古代典籍也被欧洲中世纪的焚书毁灭,欧洲从阿拉伯帝国保存的希腊、罗马古籍复兴了希腊、罗马文化的同时消化吸收了中华文明的科技与产业、体制与文艺等成就,从而诞生了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

课题12西方近代科学的兴起和发展

课题12.西方近代科学的兴起和发展 1.15-20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2.近代思想解放与近代科学技术产生、发展的关系 (1)近代思想解放促进了近代科学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①文艺复兴中的思想解放,推动了天文学革命和牛顿力学的建立,近代科学兴起和发展。 ②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对人们思想的解放,为达尔文的提供了思想条件。 (2)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为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提供了直接的物质条件,推动了新的思想解放。 ①近代天文学革命,打破了中世纪神学世界观地心说,给神学以极大冲击。 ②牛顿用数学的研究方法描述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为法国启蒙思想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对启蒙运动的开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③进化论的观点开始挑战基督教神学所宣扬的神创论.这极大地冲击了基督教的神学思想,促进了人类的思想解放。 3.中国古代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区别 (1)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 (2)中国古代科技重综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 (3)中国传统科技重实用,西方近代科技重理论。 (4)中国古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农业,西方近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工业。 4.16-18世纪中国和欧洲科技的结局及其原因

生物进化论补充材料 斯宾塞与社会达尔文主义 赫伯特·斯宾塞是英国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在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之前,斯宾塞已形成普遍进化的思想。另外,他也从马尔萨斯那里接受了生存斗争的观念。1851年,斯宾塞发表《社会静力学》,引起知识界的注意。此后,他完成了10卷本的《综合哲学》的创作。达尔文《物种起源》问世后,斯宾塞马上将达尔文的学说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社会达尔文主义。这种社会哲学认为,人类社会也像自然界一样,存在着生存竞争。在竞争中,强者生存了下来,而弱者则被淘汰。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进步。 社会达尔文主义有其学术价值,不能完全否定。但是这种观点将自然界的生存竞争规律搬到社会学的研究中来,公开主张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弱肉强食,优胜劣汰”,公然将以强凌弱的强权主义宣称为“社会伦理”。正是以社会达尔文主义作为“理论依据”,早期资本主义才得以“理直气壮”地在各国内部对广大民众施行压榨和掠夺,并进而在全球范围内对其他国家和民族发动殖民战争,进行殖民统治,以实现其原始的资本积累。因为,按照社会达尔文主义弱肉强食的“伦理”“强者”可以欺凌和压榨“弱者”;“优秀民族”可以掠夺、统治乃至任意宰割“劣等民族”。显然,殖民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武器”,正是社会达尔文主义。 社会达尔文主义泛滥,会造成下面的恶果:①为了“强兵”而竞相扩充军备。②为了“强兵”就必须“富国”,而“富国”最有效的手段便是工业化,于是几乎全球所有

自然辩证法之李约瑟难题

简析“李约瑟难题”产生的原因及给予的启示 摘要:李约瑟难题是指自在公元前二世纪到公元十五世纪之间,中国在自然科学及技术运用方面,远胜于西欧,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却首先在西方诞生,而中国反而远远地落在了西方后面呢?这就是学术界所说的“李约瑟难题”。关于这一问题,国内外许多学者相继作出了大量的探索。通过解读“李约瑟难题”,去寻求与科学特性相吻合的民主制度和开放的思想观念,以及科学创新所需要具备的条件、科学发展的规律。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的科学精神,促进我国科技的飞跃式发展,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李约瑟难题、近代科学、科学发展 李约瑟难题的由来:英国胚胎生物化学家、中国科技史研究专家李约瑟在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的过程中,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15、16世纪前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领先于西方,但为什么近代以来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突然落后了? 李约瑟产生的疑问, 在其后的论著中以不同方式反复出现,被国内外学术界称为“李约瑟难题”。这就是李约瑟难题产生的由来,它表述的是一个历史事实:中国古代在自然科学及技术运用方面,远胜于西欧,有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四大发明。它们分别促进了西方的文艺复兴与科技发展(印刷术、火药)、宗教改革(印刷术)、地理大发现(指南针);为近代科学技术在西方的产生奠定了条件;而对于中国的科技发展没有起到决定性支撑作用。同时,更深一层揭示了当时中国的科学发展处境:中国长期处于经验科学阶段, 没有发展到近代意义上的理论科学;中国缺乏理论(形式逻辑)和几何学, 但产生了有机自然观。中国没有产生欧洲伽利略式的近代科学;中国科学一直在稳缓地前进, 只是相对于16 世纪后的伽利略式的科学落后了。 有人说:李约瑟难题的答案是没有答案!我想也是。这里不是说没有答案,而是没有固定的答案,每个对李约瑟难题有所理解的人都会有各自的见解!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日益发展昌盛的中国文化环境中 ,中国科学学界对“李约瑟难题”萌生浓厚了很大的兴趣。分别在不同方面进行探讨:从科技、经济、制度,到研究方法、哲学思想、价值观念、教育制度等,但初探时并未注重李约瑟本人如何表述这个问题,而是试图抓住问题的主旨——“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或者说一直梗在中国学者心头的一棵刺一样的问题:“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的原因”。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开始产生直接针对“李约瑟难题”的学术探索。 并在随后,开始回头细究“李约瑟难题”的原本表述及其价值和意义。这个过程中引发了一些新的问题,如“李约瑟难题”是否有学术价值?应该放弃难题还是应该探讨?中国古代究竟有没有科学?这些探索和讨论,展现了多方位的视角和观点,加深了学术界对“李约瑟难题”历史文化意蕴的认识,也加深了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可以说“李约瑟难题”在这里是一块任人敲击的燧石 ,它反射的火星在启发敲击者和旁观者, 甚至给人类文明史的探索投来亮光。 虽然李约瑟难题没有固定的答案,但是历史却是不容改变的!回顾“李约瑟难题”产生的那个时代的历史,或许我们能距离“李约瑟难题真正的答案”更近一些。 中国古代在经验技术的发展水平。在15世纪以前,中国古代在人民生产生活、社会活动、祭祀礼仪等各方面都有着远高于西方的技术,这也促使中国古代天文地理、算术几何等的发展。古代农学成就:贾思勰《齐民要术》是现存第一部完整农书,医学成就:《伤寒杂病论》成为中医临床学经典,发明最早的麻醉药剂——“麻沸散,古代天文学成就浑象仪、地动仪,数学成就《九章算术》(世界上最先进),标志我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在中国古代更是有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甚至被马克思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说来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但问题是,四大发明在中国却没有产生这样的

关于李约瑟难题的理解

关于李约瑟难题的理解 “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托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李约瑟难题.以下是我对李约瑟难题的理解: 一,地理环境的产物。中国近代以来之所以技术没有继续发展,跟中国所处在的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三种差异其一,大国文明和小国文明的差异,中国是一个大国,欧洲是一群小国;其二,农业文明和商业文明的差异,中国是农业文明甚至是小农文明,而欧洲是商业文明,特别是在文艺复兴以后;其三,大陆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差异,中国是大陆文明,欧洲是海洋文明。 中国的地理格局是,东临茫茫大海,这是古人难以逾越的海洋;西北部是茫茫沙漠,无垠戈壁;而西南耸立了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和纵贯南北的横断山脉。 这种地理环境形成了一种屏障,让新观念难以传播,难以推广并成为社会风潮。举例而言,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张衡对天文学方面的研究其实有着巨大的成果与成就,但这些如四大发明仅仅残留于技术层面(正面效应的结果),却没能在社会形成科学风,形成强有力的理论系统(负面效应的结果),这就解释了科学和工业为什么没能在中国得到全面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反观西方地理环境,而西方文化发源地希腊是开放的海洋性地理环境,人们需要长期与恶劣的自然做斗争,因此养成了西方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科学传统,开放的地理环境又使他们与外界多有往来,造成了工商业的发达。就是由于地理环境被迫使其中的人民形成了探索及开放的精神与性格,而对外贸易的需求同样也是西方快速发展科技的重要催化剂。从地理环境的角度而言,西方所处的冒险环境比中国所在的较为安逸的环境更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科学研究制度差异,中国古代没有普遍设立科学技术方面独立的学院和研究机构,科学知识不能积累和系统化,并且上升为理论并广泛传播。科学知识如天文知识只为统治者服务,而诸多发明只是父子相传,不能形成社会共有的科学知识。社会不重视科技,认为是雕虫小技,不屑于学习。不仅科学知识不能普及,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也不能蔚然成风。何况,古代中国的许多发明创造只是技术成果,而不等于古代的中国社会具备了科学的环境,即具备主动调节和实现科学发明的健全机制与文化环境。一般地说,在古代中国作出某种技术创造只需专门科研人员对理论性知识的收集、分析与沉思,只需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积累;并且一种技术发明均由发明者个体即可完成,它是发明者将自己的经验与其相关的个体经验进行组合而成的结果。而欧洲却因新型学校的出现而形成了主要表现为数学化、逻辑化、理论化的环境。这种环境对科学的发展所具有的促进作用远远大于上述中国所特有的环境。另一方面,中国自古就没有产生像西方的科学的环境,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度进一步阻碍中国产生科学环境的机制。所以中国没有产生像欧氏几何学一样的严密的数学逻辑体系;阿基米德浮力定律一样规范数学化的自然定律;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一样严格实证推理的物理体系,等等,而近代科学传统就产生于这种环境。中国文化中心论视中国为世界的中心,中国文化为世界最高水准,没有迅速吸收外来先进科技和文化的要求。中国人一直都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不需要想国外所谓的蛮夷学习,甚至郑和下西洋也只是宣扬明朝皇帝的恩德。到了被列强的尖船利炮打怕了之后,又崇洋媚外,能够

近代科学为什么诞生在西方

近代科学为什么诞生在西方 摘要:中国古代在科技和经济上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15世纪以后,中国的科技和经济却迅速落后于西方,这主要是因为西方产生了近代科学革命,科技革命又促进工业革命,使西方经济突飞猛进。为什么近代科学仅产生在西方,而科学史上曾经遥遥领先的东方世界却没有孕育出近代科学,本文就目前中外学者的研究进行了概括。 关键词:文艺复兴、资本主义萌芽、宗教改革 一、近代前期科学技术产生的历史背景 近代前期科学技术的产生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近代前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兴起、资产阶级革命、航海探险的时代和文艺复兴的时代,这样的时代为人们提供了勇于开拓、积极进取的精神,近代科学革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 中世纪以后,科学以意想不到的神奇速度一下子发展起来,其首要原因应归功于资本主义的兴起。中世纪后期,即公元14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首先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兴起,然后波及英法等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一方面迫切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做依托,一方面又为科学发展提供了研究课题、资料和必要的物质手段。近代科学技术就是在资产阶级创业过程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 2.航海探险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充足的原料、资金、劳动力和市场,为此,新兴的资产阶级急需打开通往外界的通道,特别是开辟通往印

度和中国的航道,以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于是一些冒险家先后组织船队进行航海探险。航海探险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首先,它证明了大地是球形又发现了新大陆,这就加深了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同时,它也推动了天文学、大地测量学、数学和力学的发展。航海必备的工具是精确的星图、星表和航海地图,而通过航海又为这些学科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航海需要船和炮舰,这又推动了与这些制造技术相关的力学和数学的发展。航海探险开拓了欧洲人的眼界,使他们从狭小的欧洲走向广阔的亚非美,所见所闻丰富了他们的思想,航海探险向人们展示了一种开拓进取精神,激励人们为探索其他自然奥秘而努力。 3.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的核心是提倡以人为中心,充分肯定人的价值,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赞扬人的智慧和才能,反对以神为中心,贬低人的作用的旧观念,批判了宗教宣扬的来世思想和禁欲主义,鼓吹人性,个性解放和个人自由。 文艺复兴在为资产阶级争取政治统治权作舆论准备的同时,也为科学的发展起了鸣锣开道的作用。它冲破了宗教设下的种种禁锢,拉开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序幕。 二、哥白尼太阳中心说向宗教神学的挑战 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有力地打破了长期以来居于宗教统治地位的“地心说”,实现了天文学的根本变革。 日心说的观点是:

李约瑟难题的解答与启示,DOC

李约瑟难题的思考与解答 摘要 李约瑟难题是中西比较科学史研究中的一个著名问题,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20世纪40年代以来,难题引起国内外学术界日益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在肯定李约瑟难题合理性的基础上,对李约瑟难题的提出与解答进行了一定的探析。首先,从李约瑟本人的简介出发,介绍和引入了李约瑟难题的内容和意义,然后通过对相关理论文献研究的归纳与分析,给出了李约瑟难题的研究现状,最后,从历史变换的角度出发,对于李约瑟难题,给出自己的几点思考与解答。 关键词: 李约瑟难题,李约瑟解答,几种解答,个人思考

目录 摘要 ............................................ I 1.李约瑟难题的提出. (1) 1.1李约瑟人物简介 (1) 1.2李约瑟难题 (1) 2.李约瑟对于难题的解答 (1) 3.李约瑟难题的几种解答 (2) 3.1从地理和人口的角度分析李约瑟难题 (2) 3.2从中国传统和教育角度分析李约瑟难题 (2) 3.3从中西科学与文化的对比诠释 (3) 4.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思考李约瑟难题 (3) 4.1近代初期——南宋兴起 (3) 4.2希望覆灭的分析 (4) 5.总结 (4) 参考文献 (5)

1.李约瑟难题的提出 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说过:“人类福祉从不久停一方。”“在1500年前,是世界冲击欧洲,而1500年以后,是欧洲冲击世界。”今日,我们仍不得不承认西方先进于我们,尤其是科学与技术所代表的先进生产力。为什么古代中国科学文明是那样熠熠生辉,而今日,西方却占据主导地位?试图解答这一问题,我们就必须引入在科学技术史上仍值得思考的问题——李约瑟难题。 1.1李约瑟人物简介 李约瑟(Joseph Needham, 1900-1995)是中国科技史研究的传奇人物。1937年起,李约瑟开始对中国古代文明产生浓厚兴趣,在随后的40年数次来华,并到边疆地区进行过广泛的旅行考察。50年代,他组织英中友好协会并担任负责人。在这些社会活动之外,最有影响,同时也最终奠定李约瑟学术与人生地位的则是他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1] 1954年,李约瑟出版《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轰动西方汉学界。他在这部计有三十四分册的系列巨著中,以浩瀚的史料、确凿的证据向世界表明:“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上曾起过从来没有被认识到的巨大作用”。李约瑟一生著作等身,被誉为“20世纪的伟大学者”、“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1.2李约瑟难题 1944年,李约瑟在中国发表《中国之科学与文化》演讲。他认为中国古代有科学,问题关键是为何现代科学发生在西方而没发生在具有悠久文明的中国。此后,在他撰写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李约瑟对该问题进行思考、阐述。1976年,美国一位经济学家称之为“李约瑟难题”。李约瑟难题的规范表述是:(1)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巧世纪期间,中国文明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要比西方文明有成效得多?(2)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文明中发展,而未在中国文明中成长?[2] 这样两个问题,引起许多学者的争论与质疑。对于李约瑟难题是否是伪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未有定论。但是无论怎样,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发现研究李约瑟难题的实际意义所在。首先,进一步加深研究李约瑟难题是科学技术史和科学社会学这两大学科的任务。其次,通过对科学技术逻辑关系的剖析及影响科技发展的古代东西方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教育制度、科技制度等问题的考察,启示政府为科技发展做好制度与服务工作。[3] 2.李约瑟对于难题的解答 李约瑟本人在发表的论文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官僚体制制度是“李约瑟问题”的真解。他认为中国实现统一后,“封建官僚制度”的政府实行中央指

李约瑟难题及其科学经济教育方面的解答

李约瑟难题及其科学、经济、教育方面的解答 李约瑟难题的提出及内涵 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于中国科学社庆祝成立三十周年之际,李约瑟曾出席在贵州湄潭举行的年会,并发表《科学与中国文化》的演讲。在演讲中,他首次批评了一些西方和中国学者此前提出的关于中国古代没有科学的论证。他说中国古代哲学非常接近于科学解释,中国人的发明创造对全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基本的问题是为什么近代实验科学,以及与之相关的理论体系产生在西方而不是在中国。这里,李约瑟实际上已经非常清楚地提出了后来所谓的“李约瑟难题”。 之后在《东西方的科学和社会》一书中,李约瑟再次提出了引起世界各方学者广泛讨论的“李约瑟难题”——“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文明中产生?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期间,在应用人类的自然知识于人类的实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远比西方更有成效得多?” 关于中国近代科学落后原因的探讨在李约瑟提出“李约瑟难题”之前就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强烈关注。但自从李约瑟从东西方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历程提出此问题后,其研究范围之广、见解之独到、在中外影响之深远,较前面诸家实有过之而无不及,因而人们也就习惯的称之为“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难题在科学方面的解答 李约瑟说:“在中国并没有希腊时代那种自由思想的高潮,但是也没有中古世纪的冬蛰时期。在最初14个世纪中,中国文化在许多方面都处于领先的地位,科学方面远胜于欧洲,其进步的程度几乎令人难以置信。”李约瑟所说无不道理。从秦汉到唐宋可以说是古代社会科学能力的第二个黄金时期,产生了许多为当时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家和第一流的科研成果。但在15世纪以后,中国社会科技能力已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以至完全丧失了世界中心的地位。归咎其原因有以下四点:(一)是许多珍贵的科技成果被销毁。 如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珍贵藏书被靖康之变的金兵毁之一炬。1275年元兵进入南宋再次破坏了科技文化发展进程以及社会的生产水平。 (二)政治制度扼杀了优秀的科技学术思想和发明创造。 科举制度的束缚使得为真理而求知的科学追求思想在缺乏培养土壤的中国无法生根壮大。此外中国政府缺乏对科学技术研究所需或所产出的试验装备的重视。导致中西两国在试验探究上起步差异巨大。 (三)信息闭塞,先进学术成功难以流通进入中国。 科学是交流的产物;西方广泛吸取中国优秀研究成功,在此启发的基础上并加以创新,而中国不仅没能积极吸取西方先进科研成果,甚至已造就的科技发明都无法发展传承,只能停留在个人小作坊的原始水平,没有系统理论和基础学科支撑,社会的科学能力长期停滞不前。 (四)科学技术的发展缺乏社会推动力量。 科技研究的主要组织者和推动者非学术领导,科技人员往往是受禄任事,敷衍官差。科技研究与经济之间未建立紧密的联系,社会对科技需求不足,因而科学技术的发展缺乏强大的社会推动力量。 总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发展科技必须要有良好的科研氛围和学术土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