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0775第213页

00775第213页

00775第213页

现在人们已日益认识到,教师这种职业与医生、律师一样,也是一种专业。教师既要有专门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也有较强的职业技能,如语言表达、板书设计、绘制图表、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等,还应该掌握现代教学技能,特别是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技术。

当前,现代化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正逐渐进入课堂。历史教学运用这一崭新技术,具有更充分的理由和优势。如,学生可以更多地接触原始的文献资料、图片和音像资料,从而使历史课的信息容量增大,而且更为直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史兴趣;培养运用史料证据并进行历史阐释的能力;网络技术可以大大拓展师生、生生之间交流的空间;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发展;更加突出学习的自主性;等等。基于此,我国不少地方的历史教师正在研究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改进历史教学。例如,香港中文大学的历史教育研究者曾与中学历史教师合作,以“历史双城记:城寨与香港”为题,配合中国历史科“鸦片战争”一课的教学,设计一个名为“学游园”的跨校互联网学习平台,尝试让不同学校的学生在互联网上展示自己的网页制作及在浏览其他网页后留言,以加强历史学习兴趣及交流。内地许多老师教师也已娴熟掌握上网、浏览、下载等网络基本知识,并且注意把声音、文字、图像、动画、活动影像等多种不同类型的信息媒体,进行综合编排处理,运用于历史课堂教学中,大大增强了历史教学的效果。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辅助历史教学还处于初始阶段。还有相当一部分中学历史教师尚未掌握这些现代教学技能,更谈不上达到“精湛”的程度。据香港《星岛日报》刊登的关于“资讯科技教育与中学生学习”的调查显示,高达83.1%的受访中学生表示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完全没有使用多媒体教学,在众学科中排行榜尾。另据前几年“上海市中学历史教师现状调查报告”,完全不会多媒体教学的历史教师占被调查对象的63.42%,只有9.22%的教师尝试运用多媒体进行历史教学。近年我们曾面向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广西、辽宁、湖北、江西、贵州、新疆等13个省市区的在职中学历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最后收回有效答卷574份。调查结果表明,在课堂上会运用多媒体教学。

趣,甚至有些调皮。

①臧嵘。历史教材纵横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553-555

②杨秀珠。香港资讯科技教育与历史教学:个案研究。历史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0

③同上。

④蔡坚等。上海市中学历史教师现状调查报告。历史教学研究通讯,1998(11)

第六章,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化。

1

教育心理学历史发展

教育心理学历史发展 教育心理学历史发展 一、教育心理学的起源 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人是克斯坦罗琦。赫尔巴特是第一个把教育学和心理学进行尝试的。具有代表性的人是桑代克‘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对象》一书,卡普切列夫于1877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桑代克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以学校情境详尽说明学习的概念,从而使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这是近代教育心理学的真正开端。1913年,这一著作扩充为三大卷,内容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个别差异及其原因三大部分。他提出的学习三大定律(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及个别差异理论,成为20年代前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桑代克把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放在学习心理方面,导致了中国的教育心理学界长期把学习心理作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 在这一阶段,教育心理学汲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量方面的研究成果,心理测量实际上是进步教育时期的实验教育时期的成果.大扩充了自己的内容。30到40年代,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50年代,程序教学和机器教学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 在美国,学习理论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领域。20年代以后,行为主义在动物和人的学习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杜威则以实用主义的“从做中学”为信条,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改革,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影响。 在前苏联,维果斯基强调教育与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并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论”。前苏联教育心学家重视结合教学与教育实际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学科心理学获得了大量的成果。 在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一些学者进行了一定的科学研究,但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观点,大都模仿西方,没

教育学之中国古代教育史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一、学校萌芽的传说 (一)教育的起源(原始教育活动:身教、言传) (二)学校的萌芽(教育是和人类社会同时出现的社会活动)原因:①教育的分化;②文字的产生二、西周的教育制度 (一)“学在官府”(学术官守)★特点:官师不分、政教合一。重视道德教育,明人伦是核心(二)国学与乡学国学是专门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的,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地方学校统称为乡学。 (三)大学与小学天子的大学:辟雍、东序、成均、瞽(谷)宗、上痒。诸侯的大学:泮宫 (四)家庭教育教以初步的礼仪。7岁开始男女有别。 三、“六艺”教育★ 礼、乐、射、御、书、数,中心是礼、乐。“六艺”起源于夏代。既重思想道德,又重文化知识;既重传统文化,又重实用技能;既重军事,又重戒备;既重礼仪规范,又要重内心情感修养。 第二章私人讲学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一、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 (一)私人讲学兴起的原因: 1.官学的衰废(天下动乱、旧有的教育失去了价值) 2.学术的扩散与下移 3.新兴的士阶层的出现 (二)私人讲学兴起的意义★ 1.私学冲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校教育为官府所垄断的局面,打破了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旧官学教育体制,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 2.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 3.私学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得到了新的发展。 4.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促进了先秦教育理论的发展 (三)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 二、齐国的稷下学宫 (一)稷下学宫的性质:1.是一所有官家举办而由四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2.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 (二)稷下学宫的特点:★1.尊师重道,待遇优厚。2.不治而议论。3.学术自由、兼容并包。4.学无常师。5.管理规范(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 (三)稷下学宫的历史意义:1.促进了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的发展。2.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3.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三、孔丘的教育思想★☆ (一)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 1.开创私人讲学之。2.整理和保存了我国古代文化典籍。 (二)论教育作用(“庶、富、教”与“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1.教育的社会功能:庶、富、教(众多的人口、富裕的生活、发达的教育) 2.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后来之所以差别很大,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 (三)论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四)论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子夏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1.提倡“礼贤下士”“举贤才”,要求吸收和重用社会上已有的贤能之士; 2.通过教育来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士”和君子。主张做官和学习紧密联系。提倡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 (五)论教学内容道德教育(重心)和知识教育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的教育内容有严重缺陷,一是忽视自然知识的传播,二是鄙视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 (六)论教学方法★ 1.因材施教★ 2.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学思并重,学思结合 4.由博返约 (七)论道德教育:以礼仁为核心,以孝为基础①立志有道②自省自克;③身体力行;④改过善迁(八)论教师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②热爱学生,对学生无私无隐;③以身作则,身教终于言教(九)历史影响 四、孟轲的教育思想 (一)孟轲与思孟学派孟子

第二节 历史教育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

第二节历史教育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 一、历史教育学的特点 当代科学发展呈现两个趋势,一是宏观领域的扩展,即学科之间的高度综合:一是微观领域的深入,即学科内部的高度分化。这种发展趋势,为我们开拓历史教育研究的新领域,提供了客观可能性,也为我们应用多视角、多层次的研究方法,认识更广泛、更深入的研究内容,增进了主体思维性。客观与主体的双向结合,使历史教育学应运而生。从历史教育学的特点来说,它是一门边缘学科,其性质属于应用教育理论学科。 1.学科领域��边缘学科。 历史教育学是历史学与教育学(包括其他相关学科)相互渗透、高度综合的交叉学科,具有“跨学科”和“边缘性”的特点。它以与其关系最为密切的教育学、心理学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和依据。但是,这种密切关系绝非是“教育学的原则、心理学的名词、历史学的例子”,也不是把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简单地加以凑合,而应当以历史学为主体,以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为主导,综合研究构成历史教育、教学活动多种因素的内在关联,有历史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适合于历史教育的理论系统,并具有鲜明历史学特点。教育学、心理学侧重于从宏观角度研究一般教育和心理规律、原理和方法。历史教育学则是从宏观领域着眼,依据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功能,具体探讨历史教育、教学的现象、规律、原理和方法,揭示历史与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包括教育、教学内容的科学化,教育、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为提高历史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发挥理论指导作用。也就是说,它立足于教育总目标的基础上,以提高人才素质为出发点,多视角地考察历史教育、教学中的宏观、微观诸问题,并以此探索一个中观研究的层次,更有效地沟通教育基本理论、一般原理和历史教育实践的脉络,即普遍性中的特殊性问题。比如,教育目的与历史学科的教育目的,德育与历史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素质培养与历史教师的素质要求及培养;教学论与历史学科的教学论,课程论与历史学科的课程论;教育史与历史学科教育史,教育评价与历史学科学业评价,教育比较与历史学科教育比较,教育技术与历史学科教育技术,教育心理与历史学科教育心理,等等。不仅如此,历史教育学还将交织着心理的、生理的、逻辑的和社会的种种特征。 建立在上述思维方式上的历史教育学,其明显作用有三点:一是有效地克服了学科教育研究的单一性,目标范围的狭隘性,方法与原理脱离的局限性;二是大大拓宽了学科教育研究的视野,有助于从教育的整体性上,多层次多侧面地来思考学科教育的地位及其相应的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充分发挥学科教育的社会功能,以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三是清楚表明了历史教育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和区别,既要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的独有特点、发展规律及最新成果,也要反映教有科学共有的基本原理及其新兴理论成果,有助于学科之间的渗透与融化,更好地发挥各自优势,以使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2.学科性质��应用教育理论学科。 历史教育学既是一门应用教育理论学科,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加强理论联系实际,仍是历史教育学必须遵循的原则。因此,深入中学实际,开展教学实验,总结

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学名著19种

《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学名著19种》读后感 《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名著19中》这本书收录了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学名著19种,作者首先对名著作者及作品本身进行了简单介绍,而后又对作品本身和其历史地位做出了客观评价、分析,既有有史以来第一部论述教育的柏拉图的《理想国》,又有代表古希腊教育发展史上最高成就的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既有近代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又有被誉为“标志西方哲学、社会和教育思想的主要转折点和17世纪学校教育的大宪章”的洛克的《教育漫话》;既有完成了教育史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的卢梭的《爱弥儿》,又有被称为“教育先锋”的斯宾塞的《教育论》;既有被誉为“当代教育评价之父”和“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又有被认为是“超越了它自己的时代及其作者的时代”的弗莱雷的经典之作《被压迫者教育学》;既有被认为是“可以与哥白尼学说带来的革命相媲美”的朗格朗的《终身教育引论》,又有被称为人力资本研究领域的“独立宣言”的舒尔茨的《教育与研究的作用——人力资本投资》,书中还介绍了裴斯泰洛齐、杜威等人的著作。这本书是专门介绍教育家及其教育理论的书籍,很适合教师读,为教师完善自身专业素养提供了理论的养分。 洛克《教育漫话》 约翰·洛克,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巨子,著名的教育思想家。他在教育史上首次明确提出由体德智三育构成的教育体系,是第一个提出精密体育理论的教育家。其绅士教育理论,直接影响和培育了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和唯物主义哲学家,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洛克的教育思想在现当代的教育教学中,影响依然是深远的! 洛克非常重视健康教育,提出“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我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为此他提出一套保持健康的建议。如他认为儿童从小时候开始,就应多进行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多运动,多睡眠,少吃药,衣服不能过暖或过紧;他主张饮食要清淡,认为儿童最好的食物是牛奶、粥、面包、蔬菜和水果。儿童的卧床要坚硬以锻炼身体,这样可以把孩子培养成强壮、勇敢又坚定的人。 洛克在品德教育方面也有明确的思想。他认为道德教育是绅士教育的灵魂,拥有理想的德行,可以使个人获得幸福,也有助于他的事业成功.洛克主张对儿童实施德育时父母要做榜样和示范;要充分练习好的行为使之成为习惯;要和儿童讲道理,还应该给儿童奖励,这包括尊重、称誉和赞扬,但洛克反对体罚。认为惩罚应尽量避免,但必要的责备、斥责也可保留,但不可挫伤儿童的自尊心。 在智育方面,洛克强调培养有学问的人。关于智育的方法,洛克认为关键要使孩子爱好知识尊重知识,在于使学生采用正当的方法去求知,去改进自己,提高求知的欲望。他首先提醒我们“应该极力注意,决不可把读书当作他的一种任务,也不可使他把读书看成一种工作。”一旦读书成为儿童的负担,他就会立刻讨厌它,哪怕他们以前本来很喜欢读书。应该把学习看做是一种游戏、消遣,把它当作一件做了别些事情以后的奖励。这种观点,他在书中曾多次提起。在语文学习上,洛克先生是反对机械学习,反对靠文法学习语文的,他举了个例子:一个法国妇人教一个英国女孩学习法文,只是和她闲谈,一点不需要什么文法,只是口语,有了一两年的功夫,英国女孩就能把法文说得很好,读得很好了。主张重视儿童的兴趣,“因为儿童兴致好的时候,学习效率要好两三倍”,对儿童充满求知欲望的好奇心给予鼓励。在本书的最后,作者指出“每个人的心理都与他的面孔一样,各有一些特色,能使他

“教育学”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教育科学 scienceofeducation ━━━━━━━━━━━━━━━━━━━━━━━━ 教育科学的孕育和形成 教育科学的发展和体系 教育哲学 教育心理学 教育社会学 教育未来学 教育史(学科) 教育经济学 学校卫生学 教育管理学 比较教育学 教育统计学 教育工艺学 教学法 当代教育科学的发展趋势 重视基础理论的研究,加强应用问题的研究 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对教育进行综合研究 加强教育情报的研究 广泛进行教育实验研究━━━━━━━━━━━━━━━━━━━━━━━━ 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教育是个人发展和社会生活延续的手段,它通过培养人为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发展服务。它是同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制度、社会意识诸形态,以及各项社会实践都有密切关系的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现象。它还受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的制约。因而,在教育科学的孕育、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既出现了研究教育一般规律的教育学,又出现了研究教育领域某一方面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教育科学就是所有这些学科的总称。 教育科学的孕育和形成 古代中国许多思想家和教育家,如孔丘、墨翟、孟轲、荀况,以及董仲舒、王充、韩愈、朱熹、王守仁、颜元、王夫之等,都曾在自己的著述中论述过教育问题;在欧洲,如古希腊的哲学家德谟克里特、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古罗马教育家,M.F.昆体良等,也都有不少有关教育的论述。他们对诸如教育为巩固政治统治服务,教育对培养人的作用,教育的目的,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各级学校的教育内容,教与学的原则和方法,以及教师的修养等许多方面,都有较为精辟的论述。需要特别指出的,如中国的《学记》、古罗马昆体良的《演说术原理》都是成书较早的有关教育的论著。但是从总体来看,古代中国、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教育思想,还孕育在哲学或政治、伦理思想之中,分散在各个思想家的著作之内,大都带有经验描述的性质,缺乏必要的论证和完整的体系,因而还没有形成为独立的教育学科。 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文化的繁荣,教育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教育学,逐步从哲学和其他学科中分化出来,形成为独立的学科。从17世纪初到19世纪中叶,先后有许多教育专著问世。究竟那一本教育专著是教育学形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学者们还有不同的看法。有的把捷克民主教育家J.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看作是教育学形成的标志,有的把德国教育家J.F.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看作是教育学形成的标志。夸美纽斯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思想,吸取了16、17世纪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和唯物论思想,概括了学校教育的经验,写出《大教学论》。在该书中,他论述了教育在培养人和改良社会中的作用,提出了普及教育和统一学校的问题;他根据婴儿、儿童、少年、青年的年龄特点,规划了学校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主张教给学生以广泛的知识,并提出了

教育学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识记教育的内涵、学校教育基本构成要素,理解与掌握教育发展的基本阶段,以及每一阶段的基本特征。 “教育”概念是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和核心范畴。教育学的其他一些概念及由其所构成的教育命题都是以这一概念的某种界定为基础的,都是围绕着这一概念展开的。因此,“教育”概念是构建教育学理论的一块基石,也是理解各种教育学说的一个恰当的入口。所以,无论是从事教育学研究的人,还是学习教育学的人,都应该对“教育”这个基本概念下一番研究的功夫。 第一节“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定义 在教育学界,关于“教育”的定义多种多样,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般说来,人们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一个是社会的角度,另一个是个体的角度。前苏联及我国的教育学者一般是从社会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而英美国家的教育学者一般是从个体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可以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不同的层次:(1)广义的,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2)狭义的,主要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3)更狭义的,有时指思想教育活动。这种定义方式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把“教育”看成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分配着或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特朗里(D.Rowntree)编著的《英汉双解英语词典》中,把“教育”定义为:“成功地学习(一般地说借助于教学,但非必然如此)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这里所学的应是值得学习者为之花费精力与时间(凡使用“教育”一词者皆作如是观),学习方式(与培训相对而言)则一般应使学习者能通过所学的知识表现自己的个性,并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地应用到学习时自己从未考虑过的境遇和问题中去。”定义的出发点和基础是“学习”和“学习者”,而不是社会的一般要求,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及心理品质的发展。 以上这两种定义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教育活动的某些本质属性,对于理解教育活动都是有价值的。但是,这两种定义也存在着各自的缺陷。单纯地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会把“教育”看成是一种外在的强制的过程,忽略个体内在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而且,广义的“教育”定义过于宽泛,几乎可以看成是“生活”的同义语,从而失去了它本应具有的质的规定性;狭义的“教育”定义在定义项中出现了“教育者”

从教育学史到教育学术史

资源库:2006年第二季度 从教育学史到教育学术史 原文出处:教育研究/原刊页号:3~10/原刊期号:200512/原刊地名:京 大约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中国教育学术的恢复和发展,教 育学史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这种关注显然不是空穴来风,也不仅仅是扩展研究领域的 需要,它更代表了一种学术的自觉,一种通过“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而获得新的方向感的学术努力。 叶澜教授就曾明确指出:“对20世纪教育学在中国发展历史的回顾与审视,是教育学继往开来,实 现新的世纪发展的重要认识性条件。”① 在此背景下,涌现出一批教育学史,特别是关于20世纪初以来中国教育学百年史的优秀研究 成果。有关学术著作主要有:陈元晖的《中国教育学史遗稿》,郑金洲、瞿葆奎的《中国教育学百年》,金林祥主编的《20世纪中国教育学科的发展与反思》,侯怀银的《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 发展问题的反思》,周谷平的《近代西方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王坤庆的《教育学史论纲》等。 在教育学分支学科方面,有杜成宪、王伦信的《中国教育史学九十年》和张传燧的《中国教学论史 纲》等专著。田正平主编的《中外教育交流史》,则从中外教育交流的角度,对西方教育理论在中 国的介绍和传播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此外,还有大量学术论文发表。特别是那些见证并 参与中国教育学百年进程的学界前辈们,他们在理论、历史和个人学术实践的结合中回顾历史,深 入总结了中国现代教育学的经验和教训。 这些研究成果从多种不同角度和层面丰富和提高了中国教育学的自我意识,同时,它们也生发 出更多、更深刻且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中国现代教育学是否及如何中断了传统”、“应否及如何将 传统教育学术纳入研究视野”,就是其中的两个重要问题。 一、中国现代教育学与传统教育学术 不少学者断言,中国现代教育学是从中断自己的文化教育传统开始,并沿着移植外来教育学的

教育学考研中教史六大教育家

教育学考研中教史六大教育家知识点梳理 中教史6大教育家这部分知识点在历年考试中是常考点。 一、历史背景 1.中国历史背景: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胜利之后,存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体制被废除,也就是说在政治层面,中国不再有皇帝。 社会的发展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当时人们的思想、文化、经济水平、教育水平还不能够匹配这样一个政治制度,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后面才会出现袁世凯复辟、张勋复辟,当时执政者还不知道怎么用近代化的手段管理一个国家。 新文化运动要干的事情就是重塑人们的思想,让大家接受民主科学的思想,教育就成为了这一批有识之士的有力武器,通过教育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进而拯救当时混乱的中国 (具有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教育家都是主张通过教育来救国,即教育救国论者,如晏阳初、黄炎培等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教育家则不然)。 2.外国历史背景: 外教史复习到的近代欧美思潮已经开始影响这时候的中国,比如当时华虚朋的文纳特卡制、沃特的葛雷制以及帕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这些教育思想在中国近代流行过一段时间,后来由于不符合我国的实际国情渐渐退出中国。 (外国教育史近代教育思潮这部分的内容大家可以点击此处的链接进行知识回顾:外教史教育思潮这样背更轻松! 二、各教育家的思想关联 1.总论:一枝独秀的杨贤江(唯一一个共产主义教育家),致力于乡村教育的晏阳初、梁漱溟,致力于职业教育的黄炎培,哥俩好的陈鹤琴和陶行知。 2.教育家的大体思想: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两位乡村教育家均希望通过乡村教育来改变中国的现状,但是二者采用的方法截然不同,留过学的晏阳初采用了西方成体系的教育模式,土生土长的梁漱溟则采用了传统的《村学乡学须知》来规范儿童的行为,进而达到救国的目的 此时的中国积贫积弱,没有成体系的职业教育、幼儿教育,有需求就会有人来办,黄炎培办了职业教育,陈鹤琴办了中国第一所实验幼稚园——鼓楼幼稚园,在他创办的《活教育》杂志中形成了著名的“活教育”理论体系;陶行知是杜威爷爷的学生,他的“生活教育”思想自然是受到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影响。

教育学中的代表人物及理论

代表人物及相关理论速记 教育学发展史 古今中外历史中,有很多教育学中的代表人物及理论,今天课代表就为大家列举其中一些经典的人物及理论。 “两个最早”的著作 《学记》 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重要思想: 1.教学相长也 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 2.启发式教学思想 时观而弗语——教师要对学生要经常检查指点,但不要急于告之原理; 道而弗牵——引导学生,而不是硬拖着学生走; 强而弗抑——策励学生,而不是强迫推动学生走; 开而弗达——启发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达成结论。 3.循序渐进原则 学不躐等——因为知识有深浅,学习有先后,必须循序渐进,不能超级越等。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教学循序渐进,不超越学生的年龄特征,叫作顺应自然。4.课内外相结合进行学习 时教必有正业,——按照一定的时间或季节进行正课的教学; 退息必有居学——休息的时候也必须有各种课外作业。 5.关键期

时过然后学, 则勤苦而难成——如果错过了学习的最佳时机以后,才去学习,那么,学起来就会劳苦不堪,也难有成效。 6.个别差异和因材施教 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扬其优点,克服其缺点。 7.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如果要想感化和教化民众,养成良好的风俗习惯,就必须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建国军民,教学为先——统治人民,要把教育作为首要任务。 《大教学论》 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作者为捷克的教育学家夸美纽斯,主要内容: 1.提出普及初等教育。 2.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 3.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 4.“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知识教给全部人类的艺术。 5.提出了教学的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与迅捷性的原则。 6.高度地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三子”及主要教育思想 孔子: 1.有教无类——教育公平;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教学; 3.温故而知新——学习迁移; 4.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遗传与后天学习的作用 孟子:

自考历史教育学复习总结

历史教育学复习总结 名词解释 讲解法:讲解法是对史实运用分析、综合、对比和比较的方法进行科学论证,形成历史概念和揭示历讲解法:史规律的讲授方法。这种方法多用于讲授政治经济制度、法令条文、某些文化成就等等。讲解的方式主要有解释与比喻、分析与综合、类比与对比。 讲述法:这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特点是教师较多讲述法:地占用课堂教学时间,系统地讲述历史知识。讲述法又分为叙述、描述、概述三种不同的方式。 3、谈话法:谈话法是通过教师和学生交谈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其最大的特征是:不直接把知识呈现给谈话法:学生,而是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线索,引导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独立思考,获得新的知识;变教师单方面的活动为师生的共同活动,重视和调动学生本身的学习主动性和思维的积极性。谈话法可以分为检查性谈话、启发性谈话、巩固性谈话三种方式。 4、板书板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黑板书写传递新教学信息。在实际教学中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时掌握要领、明确重点、把握结构、分清层次,也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板书分正副板书。 5、叙述法叙述法是按照时间顺序,对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和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进行具体的、完整的讲述。运用叙述法应注意几点:要按教材内容进行叙述;要有一定的条理性;要突出重大情节;要有充沛丰富的感情,主要通过语言、语调表现感情。 6、描述法描述法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某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过程中的重大场面、主要情节进行具体细致、绘声绘色的描述。其特点是形象性。其作用主要在于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形成具体而鲜明的历史表象。运用描述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围绕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要有所选择和侧重;要语言生动、细腻、准确、形象,具有一定的时代色彩,但不能违背历史的真实性;要运用教材中的各类图象进行描述。 7、概述法概述法是对教材中的次要部分,进行扼要地概括讲述,用以勾画出历史的全貌和发展线索。概述的特点是语言简练、条理清晰。 8、图文示意教学法:简称“图示法”。它是用各种传递历史知识信息的媒体(包括各种符号、数字、图图文示意教学法:形、词组等)组成图示,来表达历史史实或历史概念的一种方法。 9、学习发现法。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学习,发现事物的起因和内部联系,从而学习发现法。找出规律,形成概念,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110、讨论法。它是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互相讨论,交换意见,互相启发,弄懂问题的一种方法。其讨论法。优点在于: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帮助学生形成自己深思熟虑的概念;可使学生交流思想,开阔思路。三、历史学习:历史学习:四、历史教学语言:内部特征:语义(准确清楚、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外部特征:语音(语气、语调、历史教学语言:语节、语速、语量、感情色彩)历史教学语言基本要求:历史教学语言基本要求:第一、要有历史特色。第二、语言要生动。第三、教学语言要适合学生的心理节奏。五、学法指导: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教给学生必要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学生学法指导:学会学习。历史学科学法指导的主要内容是获取、掌握、运用历史信息的方法指导,主要方式是传授、示范、讲评、辅导与交流。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信息,采用各种定性定量的方法,六、课程评价:对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等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途径的一种活动。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七、备课:备课是指中学历史教师为了进行课堂教学而进行的一切准备活动,它对于中学历史教学具有十备课: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其次,备课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途径。再次,备课是教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具体体现。备课方式主要有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两种。备课种类可分为学期备课、单元备课和课时备课三种八、单一课:单一课分为导言课、讲授新课、复习课、检查知识课四种类型。单一课:导言课具有三个内容:说明学历史的目的和意义;介绍本学期或本单元的历史时期断限和教材内容的编章;提出具体要求和介绍学习方法等。导言课的作用在于为学生认真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讲授新课的主要任务是讲授新知识。这种类型一般在以下两种情况下采用。一是在一个单元的开始,教材内容和前一节课内容没有多大的联系;二是教材分量较重或较难,如不在一节课内授完,势必影响教材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讲授新课包括四个环节: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课(中心环节)——概括总结新内容——布置作业。复习课的任务是使所讲授过的内容得到概括

“教育学”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教育科学 science of education ━━━━━━━━━━━━━━━━━━━━━━━━ 教育科学的孕育和形成 教育科学的发展和体系 教育哲学 教育心理学 教育社会学 教育未来学 教育史(学科) 教育经济学 学校卫生学 教育管理学 比较教育学 教育统计学 教育工艺学 教学法 当代教育科学的发展趋势 重视基础理论的研究,加强应用问题的研究 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对教育进行综合研究 加强教育情报的研究 广泛进行教育实验研究━━━━━━━━━━━━━━━━━━━━━━━━ 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教育是个人发展和社会生活延续的手段,它通过培养人为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发展服务。它是同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制度、社会意识诸形态,以及各项社会实践都有密切关系的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现象。它还受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因而,在教育科学的孕育、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既出现了研究教育一般规律的教育学,又出现了研究教育领域某一方面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教育科学就是所有这些学科的总称。 教育科学的孕育和形成 古代中国许多思想家和教育家,如孔丘、墨翟、孟轲、荀况,以及董仲舒、王充、韩愈、朱熹、王守仁、颜元、王夫之等,都曾在自己的著述中论述过教育问题;在欧洲,如古希腊的哲学家德谟克里特、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古罗马教育家,M.F.昆体良等,也都有不少有关教育的论述。他们对诸如教育为巩固政治统治服务,教育对培养人的作用,教育的目的,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各级学校的教育内容,教与学的原则和方法,以及教师的修养等许多方面,都有较为精辟的论述。需要特别指出的,如中国的《学记》、古罗马昆体良的《演说术原理》都是成书较早的有关教育的论著。但是从总体来看,古代中国、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教育思想,还孕育在哲学或政治、伦理思想之中,分散在各个思想家的著作之内,大都带有经验描述的性质,缺乏必要的论证和完整的体系,因而还没有形成为独立的教育学科。 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文化的繁荣,教育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教育

教育学相关历史人物

精心整理 《教育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及着作等(含答案) 1、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末“废科举,兴学校” 2、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1902年壬寅学制,1903年癸卯学制 3、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六艺 礼 乐 射 御 书 数 45、67、 礼 易 春秋 8、910、11、12、13、14、15、因材施教——孔子 61、“学而时习之”——孔子 62、“温故而知新 ”——孔子 65、“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67、“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因材施教”来源)——朱熹

16、“兼爱”、“非攻”,“亲知”、“闻知”、“说知”——墨家 17、“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道家 18、世界最早的教育专着——《礼记》中的《学记》 19、“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学记》 20、“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记》 21、 22、 23、 24、 25、 26 27 63、 64、 28 29、 30、 31 32、《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捷克) 33、“泛智教育”——夸美纽斯 56、“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夸美纽斯 75、论证班级组织,奠定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夸美纽斯《大教学论》68、最早从理论上阐述班级授课制——《大教学论》

66、“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一个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夸美纽斯 35、《爱弥尔》——卢梭(法国) 36、“人是惟一需要教育的动物”——康德(德国) 42、最早讲授教育学——康德 34、 37、 38 39、 40、 43 44 45 59 57 41、 46 47 48、“在做中学”——杜威 49、儿童中心主义——杜威 50、当代《教育学》——凯洛夫(苏联) 58、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凯洛夫 51、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

历史教育学

绪论 一、历史教学论的课程目标 第一,了解当前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及课堂教学的概况,掌握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第二,初步掌握进行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能够进行教学反思,尝试写作历史教学论文,通过教学研究提高教学理论和实践水平。 第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职业道德,激发对教师职业的热爱。二、历史教学论的课程目标 第一,了解当前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及课堂教学的概况,掌握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第二,初步掌握进行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能够进行教学反思,尝试写作历史教学论文,通过教学研究提高教学理论和实践水平。 第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职业道德,激发对教师职业的热爱。三、历史教学论的课程内容 第一,中学历史课程的目标。 第二,中学历史课程的知识体系和内容。 第三,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理论。 第四,中学历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第五,中学历史教学评价。 第一章历史课程论 第一节历史课程的沿革 一、什么是历史课程 (一)课程的定义 1、课程是知识 2、课程是经验 3、课程是活动 (二)什么是历史课程 历史课程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历史课程是指历史学科和历史活动的总和,包括历史教学计划、历史教材、历史教学活动等。广义的历史课程指的是学校教育中为学生提供和重建的人类历史知识和历史经验的总和。 二、在中学设置历史课程的价值取向 (一)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历史课程的设置 1、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初、高中) 2、新课程方案中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 按照新课程方案,初中既可设置分科型历史课程,又可设置综合型历史与社会课程; 高中以分科型历史课程为主,分设历史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同时增设历史研究性学习课程。 (二)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新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历史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基础课程 (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具有三个特点,即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 (2)高中历史课程的基础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普及性、非专业性 2、历史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 3、历史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选修课程 4、历史课程是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

教育学发展史

作业一: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三维认识 1.词源之维 ⑴中文“教育”的词源与词义: 从甲骨文以及古代思想家们的论述来看,我国古代“教”与“学”的基本含义是“学做人”,通过文化典籍的学习,辅以躬行践履和反身自省,不断地体认和追求人生的意义和境界。对甲骨文中“教”的理解关键在左上部的两个“叉叉”。关于“叉叉”的解释有很多种。在现代汉语中,形状为“叉”的符号读为“yao”,《辞海》解释其意思是“卦词”,表明“教”是帮助孩子学习占卜算卦的知识,学习占卜算卦是当时教育的主要内容。此外,“叉”的图形可能还有一层意思,即代表用来占卜的工具龟甲的裂纹。“教”有占卜算卦的意思,这表明教已经涉及到人生价值、人生意义等问题。因此,教关注到人的精神生活。一般认为甲骨文“教”字的右半部分表示鞭子,暗示着体罚,代表着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一种惩罚。原始社会用鞭子抽打儿童既是对其生存意志的一种考验,还有通过抽打身体以催醒人心灵的意思。因此,用鞭子的目的不是体罚学生,而是在意识和精神层面上促进他们的社会化。 在古汉语中,“教”和“育”都是以单音词的形式出现的。按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的解释,即“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在我国古代思想家的教育论说中,与“教”相伴出现的字多为“学”。这与古代的“教”主要指“教学生学有关的知识”,“学”主要指“儿童在房子里学习有关的知识”,“教”与“学”只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同一种活动有关系。“教育“一词的最早出自《孟子·尽心篇》。“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负于天,俯不诈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但由于20世纪前,人们很少把这两个字合起来作为一个词使用,所以该语境里的“教育”去“教”和“育”两个词共同具有的词义,即培养。 20世纪初,从日文转译过来的“教育”一词取代传统的“教”与“学”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由于日文中有“教育”和“教育学”一词,故翻译过来的有关“兴学”活动和理论就称为“教育”和“教育学”。正是在我国最早创办的教育杂志《教育世界》以及教育著作的影响下,“教育”一词频繁出现,逐渐代替了原先使用的“教”和“学”的单音词。 ⑵外文“教育”的词源与词义

论述教育学学科分类及其历史演变

论述教育学学科分类及其历史演变 内容摘要:自人类社会产生以后,随着人们积累的经验和知识日益丰富,为了更好地传承这些经验,就产生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人。而伴随着教育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概括,教育思想和理论不断发展,就开始有了教育学的产生。随着教育科学的不断分化和综合,教育学体系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和研究。教育学体系的研究需要对其历史的演变进行一番考察,以便寻求教育学体系的发展轨迹,从而能够在批判地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具有特色的教育学科学体系。 关键词:教育实践、教育思想、理论、教育学体系、教育学模式、教学模式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简言之就是教育。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学的发展与教育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需要其他有关学科如哲学、心理学等的参与。自人类社会产生以后,随着人们积累的经验和知识日益丰富,为了更好地传承这些经验,就产生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人。【1】而伴随着教育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概括,教育思想和理论不断发展,就开始有了教育学的产生。 在教育尚处于萌芽和经验阶段,作为总结教育经验、具有一定理论体系的教育学是不可能出现的,教育学还没有成为独立学科。古代的教育思想常常是同哲学、政治、伦理、宗教等思想混杂在一起的,如中国古代的《论语》和西方古代的《理想国》等,虽然这些著作包含不少有关教育的论述,但都不能称为教育专著。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但是,作为教育科学体系中一门独立的学科,教育学是在总结人类教育实践经验中逐步形成,经过长期积累而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荀子、墨子、朱熹等和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古罗马的昆体良等在长期教育实践中所作出的经验总结,为教育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随着社会和教育实践的发展,教育经验、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日益丰富。一般认为到了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著《大教学论》是教育学产生的标志。【2】萌芽时期的教育学其主要特征是:(1)以习俗的认识为主,更多的是一种教育经验的描述和总结,缺少理论分析;(2)以机械类比、比喻、寓言等思维方式为主,缺乏抽象的理论概括和提升;(3)没有专门的教育学语言,有关教育论述包含于哲学或道德论述之中,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没有提出“教育学”这一概念。但是,作为人类早期的教育智慧,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为以后的科学教育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从欧洲的文艺复兴以来,在西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文化的繁荣,教育有了相应的发展。教育实践的丰富、教育经验的积累,使人们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入,许多教育专著相继问世,教育学开始从哲学和其它学科中分化出来,逐渐形成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3】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知识领域来说,教育学有其创立的主要标志,大致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上:在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在概念方面,这一时期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或概念体系,标志着理论体系的形成;在方法方面,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在结果方面,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在组织方面,是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5】这些标志并不是同时出现的,而是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逐渐形成的。因此,教育学的创立不是在某一瞬间完成,而是有一个历史过程,前后经历了二百多年的时间。教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教育学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他们第一次科学地论证了教育的本质,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教育理论的根本问题,为科学社会主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6】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教育学进入了多元化的时代,不仅从教育学中分化出一些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