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江苏专版检测:“文言文翻译”专项练(调、补、变)+Word版含解析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江苏专版检测:“文言文翻译”专项练(调、补、变)+Word版含解析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江苏专版检测:“文言文翻译”专项练(调、补、变)+Word版含解析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江苏专版检测:“文言文翻译”专项练(调、补、变)+Word版含解析

“文言文翻译”专项练(调、补、变)

一、“文言文翻译”语段对点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刘宠,字祖荣,东莱牟平人。宠少受父业,以明经举孝廉,除东平陵令,以仁惠为民所爱。母疾,弃官去。百姓将送塞道,车不得进,乃轻服遁归。后四迁为豫章太守,又三迁会稽太守。山民愿朴,乃有白首不入市井者,颇为官吏所扰。宠简除烦苛,禁察非法,郡中大化。征为将作大匠。山阴县有五六老叟,龙眉皓发,自若邪山谷间出,人赍百钱以送宠。宠劳之曰:“父老何自苦?”对曰:“山谷鄙生,未尝识郡朝。它守时吏发求民间,至夜不绝,或狗吠竟夕,民不得安。自明府下车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年老遭值圣明,今闻当见弃去,故自己奉送。”宠曰:“吾政何能及公言邪?勤苦父老!”为人选一大钱受之。

(1)山民愿朴,乃有白首不入市井者,颇为官吏所扰。

译文:

(2)它守时吏发求民间,至夜不绝,或狗吠竟夕,民不得安。

译文:译文:

(3)宠曰:“吾政何能及公言邪?勤苦父老!”

译文:

参考答案:(1)(会稽这个地方)山里的老百姓质朴敦厚,有的竟然从小到老都没有进过集市城镇,(他们)被官吏侵扰得很是(厉害)。(“山民愿朴”前省略“会稽这个地方”,“颇为官吏所扰”前省略主语“他们”,且是“为……所……”的被动句,需要翻译成带“被”的语句)

(2)别的太守在任时,派官吏到民间搜求财物,到夜里仍不停止,有时(扰得)狗叫一整夜,百姓也不得安宁。(“发求”,委派官吏搜求;“绝”,停止;“或”,有时;“竟夕”,一整夜)

(3)刘宠说:“我的政绩哪里能比得上您说的那样(好)呢?使父老们受苦受累

了!”(“及”译为“比得上”,“勤苦”是偏义复词,偏在“苦”,且是使动用法,译为“使……辛苦”)

参考译文:

刘宠字祖荣,是东莱郡牟平县人。刘宠年轻时随父亲学习,因精通经学被荐举为孝廉,授东平陵县令,因为仁爱惠民被吏民爱戴。母亲患病,他弃官回家。百姓送他,连道路也堵塞了,车子不能前进,于是他穿着便服悄悄地离开。后来,(他)四次迁升后担任豫章太守,又多次升迁后担任会稽太守。(会稽这个地方)山里的老百姓质朴敦厚,有的竟然从小到老都没有进过集市城镇,(他们)被官吏侵扰得很是(厉害)。刘宠除去那些烦琐的规章制度,禁止部属扰民等不法行为,郡中秩序井然。他被征召任为将作大匠。山阴县有五六个老翁,眉毛头发都发白了,从若邪山谷间出来,每人拿着百钱,送给刘宠。刘宠安慰他们说:“各位长者何必这样呢?”老翁们回答说:“山谷里无知识的人,没有见过郡守。别的太守在任时,派官吏到民间搜求财物,到夜里仍不停止,有时(扰得)狗叫一整夜,百姓也不得安宁。自从您到任以来,夜里听不见狗叫声,百姓看不到官吏。我们年老(难得)逢此太平盛世,现在听说您要离开我们而去,因此我们特意来奉送。”刘宠说:“我的政绩哪里能比得上您说的那样(好)呢?使父老们受苦受累了!”于是在每个人的钱中挑了一枚大的接受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1)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

译文:

(2)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译文:

参考答案:(1)自从你到即墨任官,每天都有指责你的话传来。然而我派人去即墨察看,(只见)田地被开辟整治,百姓富裕充足,官府无事,东方因而十分安定;(于是我知道)这是你不巴结我身边侍候的人来求得帮助的原因啊。(根据语境,“田野辟”前应补出“只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前应补出“于是我知道”;“左右”应译为“侍候的人”,且“是……也”为判断句,需要翻译成带“是”的语句)

(2)当天,(齐威王下令)烹死阿地大夫及替他说好话的手下近臣。这种情况下群臣十分恐惧,没有谁敢再弄虚假,都尽力做实事,齐国因此非常安定,成为天下最强盛的国家。(“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前省略“齐威王下令”,且为定语后置句,需要调整语序为“烹阿大夫及尝誉左右者”;“强于天下”为状语后置句,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为“于天下强”) 参考译文:

齐威王召见即墨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即墨任官,每天都有指责你的话传来。然而我派人去即墨察看,(只见)田地被开辟整治,百姓富裕充足,官府无事,东方因而十分安定;(于是我知道)这是你不巴结我身边侍候的人来求得帮助的原因啊。”便封赐即墨大夫享用一万户的俸禄。齐威王又召见阿地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阿地镇守,每天都有称赞你的好话传来。但我派人前去察看阿地,只见田地荒芜,百姓贫困饥饿。当初赵国攻打鄄地,你不救;卫国夺取薛陵,你不知道;(于是我知道)你用重金来买通我的左右近臣以求替你说好话!”当天,(齐威王下令)烹死阿地大夫及替他说好话的手下近臣。这种情况下群臣十分恐惧,没有谁敢再弄虚假,都尽力做实事,齐国因此非常安定,成为天下最强盛的国家。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译文:

(2)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译文:

(3)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译文:

参考答案:(1)秦王朝政治失策,陈涉首先发难,(之后各路)豪杰像蜂群一样飞起,一起争夺(天下),多得数也数不清。(省略句的翻译;蜂,名词作状语,像蜂一样)

(2)(他)自己炫耀自己的功勋,逞个人才智,却不效仿古人,自以为霸王之业已成,想凭借武力来征服和治理天下。(省略句的翻译;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3)经过五年战争,最终使自己的国家灭亡了,自己将死(在)东城,却仍然不觉悟,更不责备自己,那就错了。(省略句的翻译;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而不自责”为宾语前置句的翻译,代词“自”作动词“责”的前置宾语,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为“而不责自”)

参考译文:

太史公说:我从周先生那里听说,“舜的眼睛大概是双瞳孔”。又听说项羽也是双瞳孔。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怎么兴起得这么突然呢?秦王朝政治失策,陈涉首先发难,(之后各路)豪杰像蜂群一样飞起,一起争夺(天下),多得数也数不清。可是项羽并没有什么根基(包括土地和权势),而是乘天下大乱的形势在民间起事,三年的时间,就率领五国诸侯(楚外的五国反秦武装)灭秦,分割天下的土地,封赏王侯,一切政令都由项羽颁布,号称“霸王”。“霸王”的权位虽然不能维持到底,可是这显赫的功业是近古以来不曾有过的。等到项羽放弃关中,怀念楚国(而东归),放逐义帝自立为王,(干了这些失策失人心的事,)却埋怨诸侯背叛自己,这样想要成就霸业就很难了。(他)自己炫耀自己的功勋,逞个人才智,却不效仿

古人,自以为霸王之业已成,想凭借武力来征服和治理天下,经过五年战争,最终使自己的国家灭亡了,自己将死(在)东城,却仍然不觉悟,更不责备自己,那就错了。竟然称说“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用兵的过错”,难道不荒谬吗?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欧阳玄,字原功。母李氏,亲授《孝经》《论语》《小学》诸书,八岁能成诵,始从乡先生张贯之学,日记数千言,即知属文。十岁,有黄冠师注目视玄,谓贯之曰:“是儿神气凝远,目光射人,异日当以文章冠世,廊庙之器也。”言讫而去,亟追与语,已失所之。召为国子博士,升国子监丞。致和元年,迁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时当兵兴,玄领印摄院事,日直内廷,参决机务,凡远近调发,制诏书檄。更张朝政,事有不便者,集议廷中,玄极言无隐,科目之复,沮者尤众,玄尤力争之。诏修辽、金、宋三史,召为总裁官,发凡举例,俾论撰者有所据依;史官中有论议不公者,玄不以口舌争,俟其呈稿,援笔窜定之,统系自正。至于论、赞、表、奏,皆玄属笔。五年,帝以玄历仕累朝,且有修三史功,谕旨丞相,超授爵秩,遂拟拜翰林学士承旨。

(1)言讫而去,亟追与语,已失所之。

译文:

(2)更张朝政,事有不便者,集议廷中,玄极言无隐,科目之复,沮者尤众,玄尤力争之。

译文:

(3)史官中有论议不公者,玄不以口舌争,俟其呈稿,援笔窜定之,统系自正。

译文:

参考答案:(1)(道士)说完就离开了,(张贯之)急忙追赶想与(他)讲话,但已不知他到哪里去了。(省略句的翻译)

(2)改革朝政,遇有不顺利的事情,在朝中集中商议,欧阳玄畅所欲言,没有隐讳,对于科举制度的恢复,阻挠者非常多,他尤其竭力争取。(“事有不便者”为定语后置句,翻

译时需要调整语序为“有不便事”;“集议廷中”为省略句和状语后置句,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为“〈于〉廷中集议”)

(3)史官中有议论不公正的人,欧阳玄不以言辞与他们争论,等他们交上稿件,自己拿起笔删改订正其不当之处,使全书统系自然归正。(“口舌”代指言辞,此处应该意译,“援笔窜定之”前省略了主语,翻译时需要补上“玄”)

参考译文:

欧阳玄,字原功。他的母亲李氏亲自教他《孝经》《论语》《小学》等书,八岁能背诵,开始跟随同乡的先生张贯之学习,每天能记几千字,即能写文章。十岁时,有一位道士凝视欧阳玄,对张贯之说:“这个孩子神气凝远,目光逼人,以后会凭借文章冠绝当世,是国家的栋梁之材。”(道士)说完就离开了,(张贯之)急忙追赶想与(他)讲话,但已不知他到哪里去了。(朝廷)征召欧阳玄为国子博士,升任国子监丞。致和元年,升任翰林待制,兼任国史院编修官。当时正值有战事,欧阳玄领印代理国史院事务,每天在内廷值班,参与决策机要事务,凡是远近的征调,(都由他)起草诏令、檄文。改革朝政,遇有不顺利的事情,在朝中集中商议,欧阳玄畅所欲言,没有隐讳,对于科举制度的恢复,阻挠者非常多,他尤其竭力争取。(朝廷)下诏修编辽、金、宋三史,召欧阳玄为总裁官,他制定凡例,使论撰者有所依据;史官中有议论不公正的人,欧阳玄不以言辞与他们争论,等他们交上稿件,自己拿起笔删改订正其不当之处,使全书统系自然归正。至于论、赞、表、奏,都由欧阳玄执笔。五年,皇帝因欧阳玄历仕多朝,并且有编修三史的功劳,下旨晓谕丞相,越级授予他爵位和俸禄,于是准备授予他翰林学士承旨一职。

二、“文言文语篇”综合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3分)

(余)弟培,字伯凝,乳名曰狮。五岁,从大父...

芝亭公为南直休宁县令。休宁多糖,伯凝性嗜饴,昼夜啖之,以疳疾坏双目。大母王夫人钟爱,求天下名医医之,费数千金不得疗。识者以狮者师也,或为先兆云。

伯凝虽瞽,性好读书,倩人读之,入耳辄能记忆。频听之不厌,读者舌敝,易数人不给。所读书,自经史子集..,以至稗官..野史,无不淹.

博。尤喜谈医书,架上医书不下数百余种,一一倩人读之,过耳亦辄能记忆。遂究心脉理,尽取名医所辑诸书,日夕研究,遂得其精髓。

凡诊切诸病,触手即知。伯凝有力,多储药材,复精于炮制,药无不精,服无不效。凡有病者至其斋头,未尝赍.一钱而取药去者,积数十人不厌,舍数百剂不吝,费数十金不惜也。嗣.是寿花堂丸散刀圭,倾动越中。吾家十世祖为越郡名医,所开药肆,甲于两浙,后以阴功,子孙昌大。昔人云:“公侯之家,必复其祖。”伯凝殆即其后身矣。

伯凝尊人六符叔去世早,不得于我婶娘,屡遭家难。伯凝号泣旻天,卒得“赋隧”。族,解释狱讼,评论是非,分析田产,一切不公不法、可骇可愕之事,皆于伯凝中凡修葺宗祠

..

取直。故伯凝之户履常满,伯凝皆一一分头应之,无不满志以去。

伯凝有一隙之暇,则喜玩古董,葺园亭,种花木,知无不为,兴无不尽。其内弟督兵江干,伯凝为之措粮饷,校枪棒,立营伍,讲阵法,真有三头六臂所不能尽为者,而伯凝以一瞽目之人,无不立办。则其双眼真可矐,而五官真不必备矣。

云间有唐士雅者,五岁失明,耳受诗书,不下万卷。其所著《唐诗解》诸书,援.引笺注,虽至隐僻之书,无不搜到;作诗文,则出口如注,缮写者手不及追。然余观其人,貌甚朴陋,闭户枯坐,无异木偶,其欲如吾伯凝之多才多艺,机巧挥霍,盖万不及一者矣。故吾谓伯凝似左丘明,似晋师旷,似高渐离。咄咄伯凝,盖以一身而兼有之矣。

(选自张岱《琅嬛文集》,有删改)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不淹.博淹:广博

B.未尝赍.一钱而取药去者赍:带着

C.嗣.是寿花堂丸散刀圭,倾动越中嗣:后代

D.援.引笺注援:引用

解析:选C嗣:从;嗣是,从此。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大父:古代冠“从”的称呼是指宗族中次于至亲的亲属,“大父”则指祖父或外祖父。文中“从大父”解释为叔祖父。

B.子集:“经史子集”的组成部分。“子”指历朝诸子著作;“集”指文集,即诗词汇编。

C.稗官:原指为了解民间情况设立的小官,古代的小说家出于稗官,后因称野史小说为稗官。

D.宗祠:即祠堂,是古代存放家族亡故先辈牌位、举行家庭内各种仪式或处理家族事

务的地方,是宗族的象征。

解析:选B“子”应指“先秦诸子百家及宗教著作”,而不是“历朝诸子著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伯凝在医术上的成就是因为家庭熏陶,他家祖传的医书有一百多种,储备的药材也很多。

B.伯凝五岁眼睛就失明了,父亲早逝,与母亲相处不好,但他自小就得到祖父祖母的喜爱。

C.伯凝失明或跟大量吃糖有关,而有见识的人认为他乳名为“狮”,或许就是预示他失明的征兆。

D.作者写唐士雅著书、创作诗文及外貌等情况,是为了衬托伯凝的多才多艺、机巧敏捷。

解析:选A“伯凝在医术上的成就是因为家庭熏陶”于文无据;“他家祖传的医书有一百多种”理解不当,文中原句为“尤喜谈医书,架上医书不下数百余种”,没有说这些书是祖传的。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频听之不厌,读者舌敝,易数人不给。

译文:

(2)作诗文,则出口如注,缮写者手不及追。

译文:

参考答案:(1)连续听也不感到满足,(为他)读书的人舌头读破,换了几个人都不能够供应他(听)的需要。(得分点:“频”,连续,1分;“厌”,满足,1分;“敝”,破,1分;“给”,供应他听的需要,1分;大意1分)

(2)(他)写诗文,话说出来就像水流灌注一样(快),誊写的人手写来不及赶上(他的速度)。(得分点:“出口”,话说出来,1分;“如注”,像水流灌注一样快,1分;“缮写”,誊写,1分;“不及追”,来不及赶上他的速度,1分;大意1分)

5.作者说“咄咄伯凝,盖以一身而兼有之矣”,试结合全文概括伯凝“兼有”的具体

内容。(4分)

答:

解析:根据“自经史子集,以至稗官野史,无不淹博”“日夕研究,遂得其精髓”“多储药材,复精于炮制,药无不精,服无不效”等内容,可概括出“学问高,才识过人”;根据“族中凡修葺宗祠,解释狱讼,评论是非……皆于伯凝取直”等内容,可概括出“处事公正公平”;根据“凡有病者至其斋头,未尝赍一钱而取药去者……”等内容,可概括出“有侠义心肠”或“有仁爱之心,慈悲善良”等。

参考答案:学问高,才识过人;处事公正公平;有侠义心肠(有仁爱之心,慈悲善良)。(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参考译文:

(我)的弟弟(张)培,字伯凝,乳名叫狮。五岁时,我的叔祖父芝亭公担任南直隶省休宁县的县令。休宁产糖多,伯凝性喜吃糖,早晚吃糖,(结果)因为疳疾损伤了两只眼睛。祖母王夫人特别疼爱他,寻找天下名医给他治疗,花费了数千两银子也没能治好。有见识的人认为(他乳名中的)狮就是“师旷”的“师”,或许就是他失明的先兆。

伯凝虽然眼睛看不见了,但他生性喜欢读书,请人(为他)念书,耳朵听到就能记住。连续听也不感到满足,(为他)读书的人舌头读破,换了几个人都不能够供应他(听)的需要。所读的书,从经史子集,到稗官野史,没有不广泛涉猎的。(他)特别喜欢谈医术的书,书架上的医书不少于数百种,(伯凝)请人一本一本地读,他过耳就能记住。于是推求心脉之理,把名医所编的各种医书全都拿来,早晚研究,便得到了它们的精华。大凡切脉察看病状,一碰手就知道病情。伯凝有能力,多多储备药材,又精于制药,所制的药没有不精良的,(病人)服后没有不成功的。所有生病的人到他的书斋,没有拿钱取药走的人,累积到几十人也不感到嫌恶,施舍几百剂药也不吝啬,花费几十两银子也不感到可惜。从此,寿花堂的药物,使越中的人都感到佩服。我家十世祖是越郡的名医,所开的药店,在两浙名列第一,后来因为阴德,子孙昌盛。从前的人说:“公侯之家,一定有恢复祖上荣耀的人。”伯凝大概就是他的转世之身。

伯凝的父亲六符叔去世早,与我的婶娘相处不好,屡遭家庭不幸。伯凝对天号哭,终于母子和好。族中凡是修葺宗祠,解释讼案,评论是非,分割田产,一切不公不法、可怕可惊之事,都到伯凝这儿来评判是非曲直。因此,伯凝家里常常挤满了来人,伯凝都一一分别回应,没有不满意而离开的。

伯凝有一点点空闲,就喜欢玩赏古董,修葺园林亭子,种植花木,凡他知道的没有不去做的,也没有不尽兴的。他的内弟在江干督兵,伯凝为他筹措粮食军饷,演练枪棒,制定军纪,讲解排兵布阵之道,真是有三头六臂的人也不能都做到的,伯凝却以一个目盲之人,没有不立即办到的。那么,他的双眼真可以失明,而且五官真不必完备了。

松江有叫唐士雅的人,五岁失明,用耳听读诗书,不少于一万卷。他所写的《唐诗解》各书,引用的笺注,即使冷僻到极点的书,也没有搜求不到的;(他)写诗文,话说出来就像水流灌注一样(快),誊写的人手写来不及赶上(他的速度)。但是我看他人,相貌很质朴鄙陋,闭户枯坐,和木偶没有什么两样,他想要和我家伯凝一样多才多艺,机智敏捷,大概不及万分之一的。所以,我认为伯凝像左丘明,像晋国的师旷,像高渐离。厉害啊,(这个)伯凝,大概是以一人之身而同时具有他们的长处了啊。

情感语录

1.爱情合适就好,不要委屈将就,只要随意,彼此之间不要太大压力

2.时间会把最正确的人带到你身边,在此之前,你要做的,是好好的照顾自己

3.女人的眼泪是最无用的液体,但你让女人流泪说明你很无用

4.总有一天,你会遇上那个人,陪你看日出,直到你的人生落幕

5.最美的感动是我以为人去楼空的时候你依然在

6.我莫名其妙的地笑了,原来只因为想到了你

7.会离开的都是废品,能抢走的都是垃圾

8.其实你不知道,如果可以,我愿意把整颗心都刻满你的名字

9.女人谁不愿意青春永驻,但我愿意用来换一个疼我的你

10.我们和好吧,我想和你拌嘴吵架,想闹小脾气,想为了你哭鼻子,我想你了

11.如此情深,却难以启齿。其实你若真爱一个人,内心酸涩,反而会说不出话来

12.生命中有一些人与我们擦肩了,却来不及遇见;遇见了,却来不及相识;相识了,却来不及熟悉,却还要是再见

13.对自己好点,因为一辈子不长;对身边的人好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能遇见

14.世上总有一颗心在期待、呼唤着另一颗心

15.离开之后,我想你不要忘记一件事:不要忘记想念我。想念我的时候,不要忘记我也在想念你

16.有一种缘分叫钟情,有一种感觉叫曾经拥有,有一种结局叫命中注定,有一种心痛叫绵绵无期

17.冷战也好,委屈也罢,不管什么时候,只要你一句软话,一个微笑或者一个拥抱,我都能笑着原谅

18.不要等到秋天,才说春风曾经吹过;不要等到分别,才说彼此曾经爱过

19.从没想过,自己可以爱的这么卑微,卑微的只因为你的一句话就欣喜不已

20.当我为你掉眼泪时,你有没有心疼过

江苏2020版高考语文第三章文言文阅读专题三核心突破五精准翻译句子(一)讲义(含解析)

核心突破五精准翻译句子(一) 一、翻译基本原则:直译加意译,重在“直译” 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 直译,就是严格按照原文的词句进行翻译,有一词一句便译一词一句(个别失去实在意义的虚词除外),而且词句的次序也不能变动。直译要“一对一”地进行翻译,要竭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要和原文一致。所谓“重在‘直译’”,就是能够直译的词句,要尽量直译。 意译,就是按照原文的大意灵活变通地进行翻译。意译不拘泥于原文的词句,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可以采用与原文差异较大的表达方法。所谓“直译加意译”,就是适当采用意译的方法。由于文言文句式灵活,省略句、倒装句较多,而且词类经常活用,有时直译会

使句子不通顺或表意不够明确。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不能被原文束缚住,不能机械地采用直译,而应采用意译,使句子语气顺畅,意思明确。意译多用于对一词或短语的翻译。 边练边悟 1.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原则。 (1)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适逢双方使者往来频繁,元军邀请(我国)主持国事的人相见。 解析注意“辙”的借代义;“北”,对元军的蔑称。此两处用意译。 (2)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实在没有料到我能回到宋朝,又见到皇帝、皇后,即使立刻死在故土,又遗憾什么呢!解析“衣冠”“日月”“旦夕”“正丘首”这些词语须意译。 (3)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然而您却害怕、躲避他,怕得太过分了。 解析“畏匿”是两个词,须直译;“恐惧”“殊甚”皆是同义复词,不必逐一翻译。(4)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我假如不是经过那些地方,那么,尽管久居官署,每天处理公文,尚且不能了解详情,何况陛下深居皇宫禁地呢? 解析“九重之上”不能直译为“高高的天上”,应意译为“皇宫禁地”。 2.翻译中需要意译的多是使用固定词语或修辞手法(比喻、互文、用典、借代、委婉)的地方。 翻译下列句子,体会意译的特点。 (1)纵一苇之所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任凭小船随意漂荡。 解析“一苇”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须把本体翻译出来。 (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臣活着应当不惜牺牲性命为国出力,死后也要像结草老人那样报答您的大恩。 解析“结草”是用典,应把典故意思翻译出来。 (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三文言文 翻译(独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杨廷麟,字伯祥,清江人。崇祯四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勤学嗜古,有声馆阁间,与黄道周善。十年冬,皇太子将出阁,充讲官兼直经筵。廷麟具疏让道周,不许。明年二月,帝御经筵,问保举考选何者为得人。廷麟言:“保举当严举主,如唐世济、王维章乃温体仁、王应熊所荐。今二臣皆败,而举主不问。是连坐之法先不行于大臣,欲收保举效,得乎?”帝为动色。 其冬,京师戒严。时兵部尚书杨嗣昌意主和议,冀纾外患,而廷麟痛诋之。嗣昌大恚,诡荐廷麟知兵。帝改廷麟兵部职方主事,赞画象升军。象升喜,即令廷麟往真定转饷济师。无何,象升战死贾庄。嗣昌意廷麟亦死,及闻其奉使在外,则为不怿者久之。 顺治二年,南都破,江西诸郡惟赣州存。唐王手书加廷麟吏部右侍郎,刘同升国子祭酒。同升自雩都至赣,与廷麟谋大举。乃偕巡抚李永茂集绅士于明伦堂,劝输兵饷。九月,大兵屯泰和,副将徐必达战败,廷麟、同升乘虚复吉安、临江。加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赐剑,便宜从事。十月,大兵攻吉安,必达战败,赴水死。会广东援兵至,大兵退屯峡江。已而万元吉至赣。十二月,同升卒。 三年正月,廷麟赴赣,招峒蛮张安等四营降之,号龙武新军。廷麟闻王将由汀赴赣,将往迎王,而以元吉代守吉安。无何,吉安复失,元吉退保赣州。八月,水师战败,援师悉溃。及汀州告变,赣围已半年,守陴者皆懈。十月四日,大兵登城。廷麟督战,久之,力不支,走西城,投水死。 1.是连坐之法先不行于大臣,欲收保举效,得乎? 译文: 2.嗣昌大恚,诡荐廷麟知兵。 译文: 3.及闻其奉使在外,则为不怿者久之。 译文: 4.乃偕巡抚李永茂集绅士于明伦堂,劝输兵饷。 译文: 5.招峒蛮张安等四营降之,号龙武新军。 译文: 答案: 1.这样的连坐法不先在大臣中实行,想收到保举的效果,怎么做得到呢?(重点词语:“是”,这;“得乎”,怎么做得到呢?“不行于大臣”介词结构后置句。) 2.嗣昌大为恼火,就假惺惺地推荐说廷麟懂得军事。(重点词语:“恚”,愤怒;“诡”,假装;“知兵”,懂得军事。) 3.后来听说他当时出使在外地没死,因此心里很多天都不痛快。(重点词语:“则”,表顺承;“怿”,高兴。) 4.然后他们又和巡抚李永茂一起,把当地绅士召集到明伦堂里,劝他们出钱粮充作兵饷。(重点词语:“偕”,偕同;“于”,在;“劝”,劝说。注意补出省略成分。) 5.(杨廷麟)把峒族人张安等四营兵招降,改称龙武新军。(重点词语:“降”,使动用法;“之”指代“峒蛮张安”和他的四营兵。) 参考译文: 杨廷麟,字伯祥,清江人。崇祯四年(1631)进士。改选庶吉士,授职编修,他勤于学习,

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文言翻译 教案精品版

教学过程 一、导入过程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复习预习 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一)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知识讲解 知识点1:考试文言文翻译方法十字诀例析 (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 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最新2020高考文言文翻译常用技巧总结

最新2020高考文言文翻译常用技巧总结 【增补法】 文言文言简意赅,故省略成分现象较突出。文言文翻译的增补法,就是要把语句中省略的重要成分补全,使句子意思完整。文言文中大量省略主语、谓语、宾语、兼语和介词、中心词等。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中就省略了主语"异蛇",翻译时如果不增补齐全,意义就不太明确。 特别是一些句子成分省略较多的文言文句子,如"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一句就省略了主语和兼语,不增补全句子成分就译成"叫进来,让拜见夫人",直接译出来,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可是增补后的句子应该是"(左光斗)召(史可法)入(家),使(史可法)拜夫人",翻译成"左光斗叫史可法来自己家里,让他拜见自己的夫人",大家一看就明白。 【调换法】 文言文中许多句子结构和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经常出现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句式(在文言文中统称倒装句),如果原封不动地按照原句顺序翻译出来,意思就含糊不清。 如"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琵琶行并序》)译成了"曾经学习弹琵琶向穆、曹两位乐师",让人不知所云,调换成正确的语序"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后就译为"曾经向穆、曹两位乐师学习弹琵琶"。 【留借法】 "留"即保留原文不用翻译。翻译文言文时,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朝代国号、帝号年号、典章制度和度、量、衡等专有名称直接留用,不用翻译。 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一句中,"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毋须翻译照用即可。 "借"即借用相关的词语代替现有的词语,这主要是针对文言文中的"通假"而言。文言文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新的物象,而没有现成的字词,只得借用相关的字词来寄托所要表达的意义(即许慎在《说文》中称之为"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在文言文翻译中,如果不懂通假借用,有的句子是无法翻译的。如"操吴戈兮被犀甲"(《国殇》)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教案

高中文言文翻译教案 泰兴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二语文组宗华 第一课时 一、翻译的“三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文从句顺。 1、直译为主:忠实于原文意思,原文和译文必须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原文中 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要落实;原文中没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不能出现;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2、意译为辅:有时有些字词,从本义上来说落实不了,需要我们了解引申义、比喻义、借代义等,这时需要意译。 3、文从句顺:译文要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二、掌握正确翻译的 “六方法”:留、删、换、调、补、贯 1、留: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 皆保留不动。如: ①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译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包围郑国。 ②荆轲者,卫人也。译文:荆轲,是卫国人。 2、删:把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如: ①居顷之。译文:过了一些时候 ②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译文:秦王对待燕太子丹不好。 3、换: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通假字换成本字,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 古今异义词换成古义。 ①荆轲尝游过榆次。译文:荆轲曾经游历经过榆次。 ②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译文:地图打开到最后,匕首出现了。 ③太子迟之。译文:太子以他为迟(嫌他迟)。 ④仰天太息流涕 译文:仰天叹息着流眼泪。(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注意:这里特别要注意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的翻译,即把固定句式整体翻译为现代汉语。(附:《高中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例一.其李将军之谓也?译文: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例二.丹所以诫田先生毋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也。 译文:我告诫田先生不要泄密的原因,想要来完成大事的谋划。 4、调: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 (1)、被动句。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文言文翻译(有解析答案)

专题专项限时练(四)文言文翻译 1.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中既不给,其势必当取于人。或营利以侵民,或因讼而纳贿,或名假贷,或托姻属,宴馈征逐,通室无禁,以致动相掣肘,威无所施。己虽日昌,民则日瘁;己虽日欢,民则日怨。由是而坐败辱者,盖骈首骊,踵也。呜呼!使为妻妾而为之,则妻妾不能我救也;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使为朋友而为之,则朋友不能我救也。妻妾、子孙、朋友皆不能我救也,曷若廉勤乃职而自为之为愈也哉! (1)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5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5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句:关键实词有“居”“清白”“喜奢好侈”;关键虚词有“所以”“率”“由”“然”;文言句式有“??者,??也”(判断句)。 第( 2)句:关键实词有“为”(第2 个)“救” ;关键虚词有“为”(第1 个)“而”“之”“则”,文言句式有“不能我救”(宾语前置句)。 【答案】(1)(有的人)担任官职之所以不能保持清廉,大都是由于(他的)家人喜好奢侈造成的。 (2)如果为了子孙来做这些事,那么子孙是救不了我的。 【参考译文】 (有的人)担任官职之所以不能保持清廉,大都是由于(他的)家人喜好奢侈造成的。朝廷(的俸禄)既然不能满足家人的欲望,(他们)必然要向他人索取。有的谋取利益侵扰百姓,有的趁着打官司收受贿赂,有的名义上借贷,有的请托亲戚,宴请、馈赠、索取、竞争,整个家族没人禁止,以至于在做事时动辄互相从旁牵制,威严没法施行。自己虽然一天比一天过得好,百姓却一天比一天劳苦;自己虽然一天比一天快乐,百姓却一天比一天抱怨。因为这而犯罪进监狱受羞辱的,多得比肩接踵。唉!如果为了妻妾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I附文言文翻译

2018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语文Ⅰ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莫不是古圣人深思熟虑、▲的结晶。如果把经典仅仅当作一场▲的说教,那你永远进不了圣学大门。必得躬亲实践,才能切实▲圣人的心得,如此我们的修为才能日有所进。 A.特立独行耳提面命顿悟 B.特立独行耳濡目染领悟 C.身体力行耳提面命领悟 D.身体力行耳濡目染顿悟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理性经济人”,把利己看作人的天性,只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更倾向于暂时获得产品或服务,或与他人分享产品或服务。使用但不占有,是分享经济最简洁的表述。 ①反而更多地采取一种合作分享的思维方式 ②不再注重购买、拥有产品或服务 ③但在分享经济这一催化剂的作用下 ④人们不再把所有权看作获得产品的最佳方式 ⑤在新兴的互联网平台上 ⑥这个利已主义的假设发生了变化 A.③⑥⑤①④② B.③⑥⑤④②① C.⑤⑥③①④② D.⑤⑥③④②① 3.下列诗句与所描绘的古代体育活动,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乐手无踪洞箫吹,精灵盘丝任翻飞。 ②雾毅云绡妙剪裁,好风相送上瑶台。 ③浪设机关何所益,仅存边角未为雄。 ④来疑神女从云下,去似姮娥到月边。 A.①下围棋②荡秋千③抖空竹④放风筝 B.①抖空竹②荡秋千③下围棋④放风筝 C.①下围棋②放风筝③抖空竹④荡秋千 D.①抖空竹②放风筝③下围棋④荡秋千 4.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天娱乐。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正、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前的姿态。 A.没有思想的人往往更容易产生偏见 B.即使有思想的人也常常会怀挟偏见 C.人无法做到随时随地保持客观公正。 D.对思想而言偏见自有其存在的价值

最新整理高考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高考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决。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没有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 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他们自己呢,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他们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

么明智的呢。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的人是不屑与他们为伍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难道值得奇怪吗?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当然)不如孔子。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强,听闻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像这样罢了。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被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高考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1.《口技》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2.《师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3.文言文大全原文翻译 4.狼文言文原文翻译 5.文言文原文加翻译

高三文言文翻译综合练习教案

2017高三语文言综合练习教案 编辑:江化周审核:冷星凡 本教案是在学生学完文言翻译的技巧与方法基础上,对学生文言理解与翻译能力的进一步巩固与提升。内容包括3篇课前热身试手,是趣味性比较强的小文段,有比较多的知识点,可以全文译,也可以划出几句短句译;第二篇是新近的模拟题,跟16年全国卷方向一样,全题型考察,可以当堂练;第三篇课后作业,各班可酌情课后或课上练。建议2课时 一、课前热身试手。 (一)阅读下面文段,结合所学翻译方法与技巧,找出得分点,尝试翻译划线句子。 商於子①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驾之而东。大豕(s h ǐ)不肯就轭(è),既就复解,终日不能破一畦。(1)宁毋②先生过而尤之曰:“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nào)也。豕纵大,安能耕耶?”商於子怒而弗应。(2)宁毋先生曰:“今子以之代耕,不几颠之倒之乎?吾悯而诏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商於子曰:“子以予颠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颠之。吾岂不知服田必以牛,亦犹牧吾民者必以贤。(3)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4)宁毋先生顾谓弟子日:“是盖有激者也。” (选自明·宋濂《宋学士文集》—商於子驾豕) [注释] ①商於(wù)子:作者虚构的人物。②宁毋:作者虚构的人物。 (1) (2) (3) (4) 参考译文:商於子家很贫穷没有牛耕田,就牵一头大猪日出而作。大猪不肯就范(被套上轭,轭:牛拉东西时驾在颈上的曲木),一套上又被挣脱,一天也不能耕一小块田。宁毋先生经过时责备他道:“你错啦!耕地应当用牛,因为牛的力气大能够(耕)其土块,蹄子的坚硬(有力)可以站立于泥淖之中。猪再大,怎么能耕地呢?”商於子怒(目而视)但没搭理他。宁毋子先生说:如今您拿它来代牛耕地,不是差不多弄颠倒了吗?我同情你才告诉你,您反而发怒还不搭理我,为什么啊?”商於子说:“您认为我颠倒是非,我还认为您颠倒是非呢。我难道不知道侍弄田地必须用牛,也就如同治理百姓必须用贤人一样。不用牛,虽然侍弄不好田地,它的害处小;不用贤人,那么天下遭受祸害,它的害处大。您怎么不以责备我的话去责备治理百姓的人啊?”毋宁先生回头对弟子说:“这个人应该是(对现实)有激愤的(那种)人。”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结合所学翻译方法与技巧,找出得分点,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王东亭①为桓宣武主簿,既承藉,有美誉,公②甚欲其人地为一府之望。初,见谢失仪,而神色自若。坐上宾客即相贬笑,公曰:“不然。(1)观其情貌,必自不凡,吾当试之。”后因月朝阁下伏,公于内走马,直出突之。左右皆宕仆,而王不动。(2)名价于是大重,咸云“是公辅器也”。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有删改) [注] ①王东亭:即王珣,是东晋初年大臣王导的孙子,曾因功被封为东亭侯。②公:即桓宣武,桓温。 (1)译文: (2)译文: 答案:(1)看他的神情态度,一定不平常,我要试试他。 (2)于是王珣的名声大为提高,大家都说“这是做辅弼大臣的人才呀”。 【参考译文】 东亭侯王珣担任桓温的主簿,受到祖辈的福荫,名声又很好,桓温很希望他在品学门第上能成为全府所敬仰的榜样。当初,王珣回答桓温问话时有失礼之处,可是他神色自若。在座的宾客立刻贬低并且嘲笑他,桓温说:“不是这样的。看他的神情态度,一定不平常,我要试试他。”后来在初一僚属进见的时候,桓温从后院骑着马直冲出来。手下的人都被吓得躲闪跌倒,王珣却稳坐不动。于是王珣的名声大为提高,大家都说“这是做辅弼大臣的人才呀”。 (三)阅读下面的文段,结合所学翻译方法与技巧,找出得分点,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祥性至孝。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每使扫除牛下。祥愈恭谨。(1)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母又思黄雀炙,复有黄雀数十飞入其幕,复以供母。(2)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焉。有丹柰结实,母命守之,每风雨,祥辄抱树而泣。其笃孝纯至如此。 (选自《晋书》,有删改) (1)译文: (2)译文: 答案:(1)父母亲有病(的时候),他睡觉都不脱衣服,必定亲自尝试汤药。 (2)乡里人都惊叹,认为这是他的孝心感动天地所致。 【参考译文】 王祥生性非常孝顺。他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对他不好,多次说他坏话,因此父亲也不喜欢他,常常派他清扫牛粪。王祥更加恭敬谨慎地做这些事情。父母亲有病(的时候),他睡觉都不脱衣服,必定亲自尝试汤药。有一次继母一心想吃鲜鱼,当时天寒地冻,王祥解下衣裳正要剖开冰面来抓鱼,冰面忽然自己解冻,一对鲤鱼跃出,他拿着鲤鱼回了家。继母又想吃烤黄雀,于是又有数十只黄雀飞入他的帐幕,他又拿来供奉继母。乡里人都惊叹,认为这是他的孝心感动天地所致。家里的丹柰结了果实,继母命他看守,每当风雨来临,王祥就抱着树哭泣。他的孝心竟到了如此地步。

江苏,高考文言文字词,翻译详解

三、(06江苏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董槐,字庭植,濠州定远人。少喜言兵,阴读孙武、曹操之书。槐貌甚伟【相貌非常魁伟】,广颡【sǎng额头宽阔】而丰颐【两腮饱满】,又美髯,论事慷慨【情绪激昂】,自方【比拟,比作】诸葛亮、周瑜。父永,遇槐严,闻其自方,怒而嘻【生气地叹息】曰:“不力学,又自喜大言,此狂生耳,吾弗愿也。”槐心愧,乃学于永嘉叶师雍。 嘉定十四年,起为【被朝廷起用做】广德军录事参军,民有诬富人李桷(jué)私铸兵结豪杰以应李全①者,郡捕系之狱【逮捕并关押在狱中】,槐察其枉【察访出他有冤情】,以白【禀告,报告】守,守曰:“为反者解说【开脱说情】,族矣。”槐曰:“吏明知狱【案子,案件。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有枉【冤枉,冤情】,而挤【逼】诸【之于】死地以傅【依附→附和】于【介词,引出宾语】法,顾【顾念,考虑→顾及,维护】法岂谓诸被告者无论枉不枉【顾及(维护)法律难道说就不管众多的被告发的人冤不冤枉】,皆可杀乎?”不听【太守不听从他的意见】。顷之,守以忧【父母的丧事】去,槐摄【代理】通判州事,叹曰:“桷诚枉,今不为出【开脱,解救】之,生无由【道路,途径】矣。”乃为【写或替(之)】翻其辞【供词】,明【说明】其不反,书上,卒脱【脱离,解脱】桷(于)狱【牢狱】。绍定二年秋,权【暂时代理】通判镇江府。至州,会全叛,(叛军)涉淮临大江,大府急发

州兵。槐即日将兵济江而西,全遁去,乃还。嘉熙元年,出知常州。后三日,提点湖北刑狱。常德军乱,夜纵火而噪【大声喧闹】。槐骑从数人于火所【从,使……跟从,带领。骑马带领几个人赶到放火的地方】,且【并且】问乱故。乱者曰:“将军马彦直夺【强取→侵吞】吾岁请【一年的军饷】,吾属【我们】将责【要求】之偿,不为乱也【不是发动叛乱】。”槐坐马上,召彦直斩马前,乱者还入伍中。(嘉熙)三年,知江州。秋,流民【流亡的民众】渡江而来归【归附,投靠】者十余万,议者【议事的人】皆谓:“方军兴【正当兴兵作战之时】,郡国急【急需】储粟,不暇【来不及,顾不上】食【sì给吃→供给,供应】民也。”槐曰:“民,吾民也,发【发放】吾粟振【通“赈”,救济】之,胡【何,为什么】不可?”至者如归焉。淳祐二年,主管江西安抚司公事。视【察看】其【那里的】赋,则吏侵甚【(发现)官吏侵吞赋税的情况很严重】,下教【下达指示】曰:“吾莅【来到】州,而【如果】吏犹【还,仍然】为盗【做侵占赋税的事】不自悔【悔过自新】,吾且诛之!”吏乃震恐,愿自新。槐因除民患害,裨将卢渊凶猾不受命,斩以徇师【在军中示众】,军中肃然【恭敬的样子】。帝日【一天天地,名词作状语】乡用②槐,槐言事无所隐,意在于格【纠正】君心之非而不为容悦【逢迎取悦】。帝问修太乙祠,则对曰:“土工洊③起【土木工程再度兴起】,民罢【通“疲”】于征发,非所以【用来……的方法】事天【事奉上天】也。”帝问边事,对曰:“外有敌国,则其【“则”就,“其”助词,无义】计【计划,设法】先自强。自强者人畏我,我不畏人。”槐每奏,帝辄【总是】称

高三文言文翻译教学设计

高三文言文一轮翻译复习 教学目标:一是以课内翻译为切入口,落实高考文言文复习。 二是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 教学过程: 1.高考的文言文阅读是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作为高考的第一轮复习,要遵循由“已知”推出“未知”的认知规律,由课内拓展到课外,以课内文段阅读为材料进行复习,通过“积累——迁移——巩固”的复习原则,逐一落实考点内容。 2.在学生掌握了“信、达、雅” 三字翻译目标和“六字翻译法”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在文言翻译中的盲点,力图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解决翻译疑难的技巧,并通过训练验证这些技巧的可操作性,使学生能举一反三,从而增强文言文翻译的信心。 3.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让学生变换角色,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内容,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教学步骤】 一、课堂导入背诵《烛之武退秦师》 环节一:就同学们正在背诵的课内文言文为例,找一些句子让同学翻译,其他同学评价,引导学生说出翻译的基本技巧。 例1:夫晋,何厌之有?2分 例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3分 例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4分 找三个学生上黑板翻译,找学生评价,为其打分。问:你依据什么来判断他翻译的好坏? (1)知识重温——翻译的原则与技巧: 引导学生回答: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目的出发,文言文翻译要严格遵循的两个原则? 第一: 忠于原文,力求做到___ ____ _____ (信达雅) 第二: 字字落实,以_____为主,以_____为辅 (直译意译) 让学生用自己语言表述文言文翻译“信、达、雅”三字原则的理解 明确翻译时要注意重点实词(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现象的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 (2)提问: 文言文翻译的“六字法”? ①留:人名、地名、年号、国号、庙号、谥号、书名、物名都保留不译;与现代汉语表 达一致的词语可保留。 ②补:省略的部分;词语活用相应的部分;代词所指的内容;使上下文衔接连贯的内容

2013江苏高考文言文阅读参考注释、解析、参考译文

2013江苏高考文言文阅读 参考注释、解析、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李丰,字安国,故卫尉李义子也是原来卫尉李义的儿子。黄初黄初,魏文帝年号中年间,以父任因为父亲的职务召随军被召为随军。始当初为还是白衣平民百姓时时候,年十七八他十七八岁,在邺下在邺城一带名为清白有清白的名声,识别人物品评辨别当 时的人物,海内天下的人翕x ī 然一致的样子,即一致称颂,莫没有人不注意不在意他。后后来随军任随军在许昌在许昌,声称声誉日渐渐地,一天天地隆隆盛起来。其父不愿其然不愿意他这样,遂令就命令闭门人把门关上,敕使命令他断客断绝与客人往来。初,明帝明帝,曹睿在东宫还是太子,丰在文学中是文学侍从。及等到即明帝当了尊位皇上,得得到吴吴国降人投降者,问问他说:“江东指吴国闻听说中国中原名士有名之士为是谁谁呀??”降人投降者云说:“闻有李安国者听说过有个叫李安国的。”是时那个

伟为当了二千石俸禄两千石的官,(因为)荒荒废政务于酒嗜酒,乱使……治理混乱新平、扶风二郡新平、扶风二郡而但是丰不没有召把他召回来,众人大家以为认为恃宠(李丰是在)凭着(皇上的)宠幸(而胡作非为)。 曹爽专政,丰依违二公间在曹爽、司马懿父子两派之间态度暧昧,无有适莫没有表现出亲疏厚薄,故所以于时在当时有谤书曰有批评他的文字说:“曹爽之势热如汤像开水一样热,太傅父子(司马懿父子)冷如浆像浆水一样冰冷,李丰兄弟如游光李丰兄弟几个像鬼怪游光。”其意其中的意思以为认为丰虽虽然外对外,表面上示表现出清净无欲无求,而但是内内心图事图谋奸事,有似于游光有像鬼怪游光的地方也。及等到宣王司马师奏上奏诛爽已把曹爽杀了之事,(司马师)住车停下车(于)阙下在宫门,与丰相闻让李丰知道曹爽被杀之事,丰怖害怕,遽马上气索呼吸紧张,足脚委地软在地上不能起站起。

2011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

2011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 易错题诊断 文言翻译,高考试卷中要求直译,也就是字字落实。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和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活用词等,并做准确解释,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 具体来说,应从“留”“换”“补”“删”“调”“贯”六个方面进行。“留”,凡指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换”,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补”,即补出古代简练说法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调”,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方法的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可记住口诀: 文言翻译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1.(2007年湖北卷)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二世祖讳伍,有善行,称善人公。……好施予,岁时勤力活家,人产计口给食,余悉以贩乡里贫乏者。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高祖讳重光,字廷宣。……丁巳,肃皇新三殿,求大木,取办贵竹。公至,彝人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公深入其阻。冲风瘴疠,勤事以死。事闻,特加恩恤,赐祭葬。壬戌秋,三殿告成,以公前绩诏赠太仆寺少卿。公性孝友,为颖川公次子,方龀而母沈安人亡。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生。两弟早夭,抚其遗孤,不殊己子。居乡,恂恂退让,君子也。遇事慷慨,不避艰险。及卒,无一语及家事。世庙谕祭文,有“忠勤报国”之褒,故称忠勤公焉。 【解析】 (1)扶:古代的长度单位,四寸为扶。“枝叶扶疏”是说枝叶相距很近,意译为“枝叶繁茂”。“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既承前省主语(善人公),又是介宾短语(“于其下”)后置。翻译时既要“补”——补出主语,又要“调”——把“于其下”放到谓语“作”前。参考译文:家门前种有一棵槐树,枝叶繁茂,(善人公)时常在树下煮粥给饥民吃。

天河区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翻译(第4课时)教学设计

第四课时 9.阅读下面文言语段,按要求完成文后题目。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于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1)用“/”给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断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而先后心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 (2)①你教我驾驭车马,没有把本领全教完啊? ②而您不管是领先还是落后,您的心思都在我这里,您还有什么心思去调整马呢?这就是您落后的原因了。 【参考译文】 赵襄王向善于驾驭车马的人王子期学习,学习不久之后就与王子期进行比赛,赵襄王换了三次马,三次都落后了。赵襄王说:“你教我驾驭车马,没有把本领全教完啊?”王子期回答说:“本领全部都教给你了,只是你使用得不恰当。但凡驾驭马的动作协调,这样才可

最新高三语文文言文翻译复习

最新高三语文文言文翻译复习 高三语文文言文翻译复习 必考题型——文言文翻译指津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考查的固然是整句的翻译,但命题者对文句的设定是独具慧眼的,他们总是选择那些带有特殊语法现象(词类活用、倒装等)和含有关键性词语的句子给考生翻译,并将其设定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 那么,怎样才能把握住这些得分点呢?在此将其系统地归纳如下。 一、词类活用要特别关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动词的使动、为动、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活用"。对活用词的翻译要善于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的词性。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

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所以我们在翻译活用的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以及所充当的成分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达到正确翻译的目的。 1. 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1]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解析]此句中的"亡"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是在连词(连词后一般跟动词)"则"之后,而"王"的位置与后一句的"亡"相同,两句对举,功能也应相同,故"王"是动词"称王"义。 [译文]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2. 动词的使动、意动、为动用法 [例2]县有轻囚十数人,会春暮时雨,临白令请出之,令不许。. [解析]此句中"请出之"的"出"从语法角度推断其肯定为动词,但如果直译成一般动词是不能体现出主语对宾语的主动性的,这时就应当考虑它是否属于使动或意动、为动用法。

(完整word版)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

对点专练4特殊句式译到位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王方庆,雍州咸阳人也。方庆年十六,起家越王府参军。尝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希古迁为太子舍人,方庆随之卒业。拜广州都督。管内诸州首领,旧多贪纵,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方庆乃集止府僚,绝其交往,首领纵暴者悉绳之,由是境内清肃。当时议者以为有唐以来,治广州者无出方庆之右。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九》) (1)尝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希古迁为太子舍人,方庆随之卒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王方庆)曾经跟随记室任希古学习《史记》《汉书》。任希古升迁做了太子舍人,王方庆也因此终止了学业。 解析要点:“就”“受”“卒”。 (2)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有到官府诉冤的百姓,府中官员因为事先接受了首领的贿赂,不曾审问。 解析要点:“以”“鞫问”,定语后置句。 (3)方庆乃集止府僚,绝其交往,首领纵暴者悉绳之,由是境内清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王方庆就约束府僚,断绝他们与各州首领的私人交往,放纵残暴的首领均受到法律的制裁,由此境内清明整肃。 解析要点:“集止”“绳”“清肃”,“首领纵暴者”定语后置。 参考译文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 文言文翻译 教案

文言文翻译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文言文复习以翻译为切入口。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以翻译为切入口,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方法技巧。 三、教学课时:7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的: 1、掌握翻译的一般目标及翻译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2、在学习中发现自己在翻译中碰到的困惑和不足 一、复习巩固(请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举天下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3、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我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5、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二、了解有关文言文翻译的常识 1、标准 简言之三个字: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高考中的翻译一般只涉及信和达。 2、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一般说来,应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高考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直译”。 3、直译的方法——“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①对――对译。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词素的合成词。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高三文言文翻译二轮复习教案

高三文言文翻译二轮复习教案 高三语文备课组09.04 统备个备【教学目标】 1. 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 强踩点得分意识 2.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 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 难词难句。 【教学设想】 ?1.高考的文言文阅读是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作为高考的 第二轮复习,要遵循由“已知”推出“未知”的认知规律,由 课内拓展到课外,以课内文段阅读为材料进行复习,通过“积 累——迁移——巩固”的复习原则,逐一落实考点内容。 ?2.在学生掌握了“信、达、雅”三字翻译目标和“六字翻译 法”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在文言翻译中的盲点,力图引导学生 总结归纳出解决翻译疑难的技巧,并通过训练验证这些技巧的 可操作性,使学生能举一反三,从而增强文言文翻译的信心。 ?3.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让 学生变换角色,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完成教 学内容,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一、课堂导入 ?1.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2.知识重温——翻译的原则与技巧: ?(1) 提问: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目的出发,文言文翻译要严格遵 循的两个原则? ?第一: 忠于原文,力求做到___ ____ _____ ?第二: 字字落实,以_____为主,以_____为辅 字字落实包括:实词翻译要准确,虚词翻译明白,句式翻译要恰 当,语气翻译要妥帖 (2)提问: 文言文翻译的“六字法”? ?①留:人名、地名、年号、国号、庙号、谥号、书名、物名 都保留不译;与现代汉语表达一致的词语可保留。 ?②补:省略的部分;词语活用相应的部分;代词所指的内容;

高考文言文阅读之翻译

高考文言文阅读之翻译 【考点解说】 2002年高考以来,沉寂多年的文言文翻译主观题重新出现,分值是5分。2009年三套全国卷为10分,江苏卷、湖北卷、四川卷、山东卷、江西卷、安徽卷、辽宁卷等也增加到10分。为此,有一点先要明确,我们应把“取法于课内,积累于课外”视为复习备考的基本原则。 我们知道,文言语句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对高中生而言,主要应达到前两条。“信”就是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走样,不漏译,不错译;“达”就是译文要明白通畅,无语病。为此,翻译时应坚持“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的原则,确切地表达原文原意。 【试题解析】 例题:(2009年浙江卷第21题)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 (2)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 解析:第(1)句关键词为“释”(舍弃)、“胜”(尽)。第(2)句关键词为“恐”(担心)、“予”(给),同时应注意“不吾予”这一宾语前置句的翻译。答案为:(1)但是到了沉溺(书画)而不能舍弃(的地步),那么这祸害将难以说尽。(2)别人拥有的(书画),只担心他们不肯给我啊。 【锦囊妙计】 将文言语句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要求考生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从微观上,能把握 句中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即以理解实词和虚词为基础,对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现象,对常见的文言虚词、固定短语、文言修辞格以及其他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都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二是从宏观上讲,善于联系前后文推敲判定,整体理解,决不能断章取义。 一、正确翻译的前提是理解 理解句子是正确翻译的基础。理解句子,既要分析语境,又要分析句子本身。具体应做到: (一)以易求难,推敲关键词语 多年来的高考试题表明,要求考生理解并翻译的句子,并非每一个词语都有难度,都难以 理解,往往是有两三个词语有较大难度。从这个意义上说,理解句子就是对关键词语的确切认知。一般说来,这关键词表现为多义实词或词的形态特点(单音词、双音词)、用法特点(即词类活用)。 1.(2009年湖北卷)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在这个句子中,“意”、“食人”、“以威”、“不惧之人”、“无所”、“施”等都不难理解,难的是“被之以威”的“被”。“被”带宾语“之”,首先可判定它是个动词;从意思上说,“被之以威”与“而不惧”形成转折关系,这一点也不难判断。“(老虎)先用威风将吃的人(或者说对方),但对于不惧怕它的人来说……”横线处该填入哪个动词呢?看来应当是“吓倒、压倒”之类的意思。于是全句该理解为:“推测虎(要)吃人,先用威风压倒对方,但(对于)不害怕它的人,虎威就无处施展了吧?”这样看来,所谓“以易求难”就是根据已知求未知;“求”的过程,就是对语句作分析的过程。 (二)转换角度,辨析句式特点 有些文句,在实词、虚词方面没有太多障碍,但要真正说清其含义又遇到麻烦,这时就得转换视角,从句式方面作考虑,这样也许会寻求到正确的理解。 2.(2009年安徽卷)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此段文字中,“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两句,字词上基本没有疑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