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程体系配置流程图

课程体系配置流程图

课程体系配置流程图
课程体系配置流程图

第八学期

软件配置管理流程

配置管理流程规定 (Ver1.0) 拟制: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 签发:___________________

目录 1.配置管理流程 (3) 1.1概述 (3) 1.2总体流程图 (3) 1.3软件需求分析阶段 (4) 1.4软件设计阶段 (4) 1.5制定配置管理计划 (4) 1.6配置库管理 (4) 1.6.1相关人员分配权限 (4) 1.6.2配置项 (5) 1.7版本控制 (6) 1.8变更控制 (6) 1.9配置审计 (8) 1.9.1配置审核的类别 (8) 1.9.2配置审核执行的时机 (8) 1.9.3不符合项的处理 (8) 2.0.0配置状态报告 (8) 2.0.1配置状态报告的目的 (8) 2.0.2配置状态报告记录的内容 (8) 2.0.3配置状态报告的生成 (9) 2.1.0发行管理 (9) 2.1.1交付管理 (9) 2.软件基线化规范 (10) 2.1正常开发期 (10) 2.2版本发布期 (11) 2.3项目发布期 (13) 3.Jira配置管理 (14)

1.配置管理流程 1.1概述 规范配置管理活动,确保配置项正确地唯一标识并易于存取,保证基准配置项的更改受控,明确基线状态,在贯穿整个软件生命周期中建立和维护项目产品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1.2总体流程图

1.3软件需求分析阶段 参加需求分析会议,配置管理负责人记录,有关文档提交归档。如《需求分析》。 1.4软件设计阶段 参加设计阶段,为了详细制定配置管理计划。针对需求分析报告进行系统设计,配置时应说明系统设计的版本与需求分析报告版本的对应关系。设计书评审通过后,建立设计基线。 1.5制定配置管理计划 配置管理员制定配置管理计划,主要内容包括配置管理软硬件资源、配置项计划、备份计划等,审批该计划。 1.6配置库管理 配置管理员为项目创建配置库,并给每个项目成员分配权限。各项目成员根据自己的权限操作配置库。 1.6.1相关人员分配权限 项目经理: 1)与(有关负责人员)协商确定项目起始基线 2)接受配置管理计划,并按相关规定贯彻执行; 3)接受配置控制委员会的报告。 4)提出配置管理计划的修改要求; 5)提出管理管理的建议和要求。 配置管理员 1)编制配置管理计划; 2)执行配置项管理; 3)执行版本控制和变更控制方案; 4)编制配置状态报告; 5)配置库的建立和权限分配; 6)配置管理工具的日常管理与维护; 7)配置库的日常操作和维护 开发人员

课程体系开发方案

课程体系开发方案 按着学生职业生涯的实际需求确定培养目标,以工作任务和工作项目为线索确定课程结构,以职业能力的形成为依据制订课程标准,将国家职业标准与行业企业标准引入课程内容,并与企业的技术专家、生产一线技术工人合作研讨,通过机电产品的生产、装配、维修任务来剖析重组教学内容,根据机电产品生产、安装、维修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转换成本专业的学习领域,据此构建以典型机电产品生产、安装、调试、维修等过程为载体的基于岗位职业能力“项目+任务”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对教学内容、方法不断探索,充分体现教学做合一的原则,确保课程体系建设的科学性、实用性与可操作性。 A、建设目标 通过两年的建设,开发出以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工作任务为导向,以职业岗位技能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本着理论够用、突出实践、注重素质的思想,构建“项目+任务”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与企业深度合作,将现有教科书内容重构和整合,以“做”为基本出发点,动态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共同开发实用性核心课程与校本教材,创建共享型教学资源库。校企共建《电工技能与训练》、《机修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切削加工工艺与技能训练》3门优质核心课程,其中将《机修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按着省级精品课

程标准建设,《电工技能与训练》、《切削加工工艺与技能训练》建成校级精品课程。 B、建设成果 一是建成了由专业带头人、现场专家、课程专家,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组成的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建设团队。 二是以现有专业培养计划为基础,通过对机电企业调研、与企业工程人员座谈、毕业生跟踪调查等形式,建成了机电技术人才的岗位群与岗位技能要求,对学生就可按着此要求培养。 三是按岗位群的要求将所涉及的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工作项目。专业建设团队和课程建设团队对工作项目进行了任务分析,组合出了应掌握的职业能力模块,依据职业能力模块,最终构建了模块化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见下表)。 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课程重构及学习领域归纳

工程变更签证管理办法及流程

设计变更签证管理办法及流程 第一章设计变更管理规定 第一条目的 为了加强设计变更管理,规范工作流程,有效地控制成本,确保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特制定本流程。 通过对设计变更申报资料进行审查、审批,确保设计变更的及时性、合理性和经济性,消除设计变更对工程成本和进度带来的消极影响。 第二条设计变更是对设计内容进行完善、修改及优化,一般需要设计单位的签字、盖章。特殊情况可以由发包单位的有关职能部门(设计部或工程部)签字确认。设计变更共分为两类: (一)一般设计变更:不改变设计原则,不影响使用功能,不影响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不影响美观,变更发生费用在5000元(含)人民币以下的; (二)重大设计变更:变更发生费用在5000元以上,对原方案、原系统、主要结构布置、主要尺寸、坐标、主要标高、主要设备及主要使用功能改变及变更发生费用在100000元以上的。 第三条设计变更的体现形式分为四类: (一)由设计单位提出的设计变更;设计单位在提交施工图后,因设计内容自身的错、漏、碰、缺等原因,而导致做法变动、材料代换或其他变更事项,提出的建筑、结构、水、电、景观、装修等专业的修改要求; (二)由建设单位提出的设计变更;设计部门为改进设计效果提出的变更;市场营销部提出基于销售需要提出的变更;成本部开展成本优化工作,而导致做法变动、材料代换或其他变更事项;商管公司根据后期运营以及招商需要提出的变更;公司管理层提出的变更; (三)由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提出的设计变更;监理、施工单位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或其他技术措施等,而导致做法变动、材料代换或其他变更事项;施工单位为了方便施工,或施工过程中发现的 地质、水文实际与勘察报告、资料不符而提出变更;工程质量事故引起的变更; (四)由客户提出的变更申请,商管公司根据运营及招商需求提出的设计变更; 第四条对上述提出的工程设计变更,提出部门备齐相关原始资料,工程部、设计部、成本部以及相关部门(前期部、营销策划部、商管公司)应认真审查,确定是否进行变更,如确实需变更,走设计变更流程后由设计单位出具设计变更联系单。 第五条设计变更应将工程变更内容描述清楚。如:工程名称、变更原因、变更时间、变更部位、图纸比例、图示尺寸、规格型号、材料材质等,应达到根据变更单可准确计算工程量。 第六条设计变更控制相关部门的职责: 1 工程部:作为现场管理部门负责对设计变更的实施及验收的管理工作,同时做好设计变更工程 量的核实、记录工作,所有设计变更的实施均应有现场记录(附简图、尺寸)或照片(如需要),为设计变更(签证)处理,准备基础性工程资料。 办理工程部、监理公司和施工单位提出的设计变更申请手续; 办理正式变更手续并下发成本管理部或营销策划部;

建设单位设计变更流程制度

建设单位设计变更流程制度

第一条目的 1.1 为了加强设计变更管理,规范工作流程,有效地控制成本,确保工程质量 和工程进度,特制定本流程。 1.2 通过对设计变更申报资料进行审查、审批,确保设计变更的及时性、合理 性和经济性,消除设计变更对工程成本和进度带来的消极影响。 第二条设计变更是对设计内容进行完善、修改及优化,一般需要设计单位的签字、盖章。设计变更共分为三类: (一)一般设计变更:不改变设计原则,不影响使用功能,不影响工程的质 量和安全,不影响美观,变更发生费用在10000元(含)人民币以下的; (二)较大设计变更:变更发生费用在10000元以上,100000元(含)以 下的; (三)重大设计变更:对原方案、原系统、主要结构布置、主要尺寸、坐标、 主要标高、主要设备及主要使用功能改变及变更发生费用在100000元以上 的。 第三条设计变更的体现形式分为四类: (一)由设计单位提出的设计变更; (二)由建设单位提出的设计变更; (三)由施工单位提出的设计变更; (四)由客户提出的变更申请。 对上述提出的工程设计变更,提出部门备齐相关原始资料,总工办、工程部应认真审查,确定是否进行变更。 第四条设计变更应将工程变更内容描述清楚。如:工程名称、变更原因、变更时间、变更部位、图纸比例、图示尺寸、规格型号、材料材质等,应达到根据变更单 可准确计算工程量。 第五条设计变更单由项目管理部按楼号分专业依发生先后顺序进行编号(如金福花园项目1号楼建筑第一次变更,变更页数为1页,编号应为JF-1-JZ-1-1 ),并与后 附的设计院出具的变更单内容对照。 第六条设计变更的控制 1.设计变更控制原则: 1.1 符合国家规范:设计变更应是对原设计中不满足国家规范、法规的

配置管理流程

配置管理流程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简介 业务目的: 为解决、控制过程及部分服务交付过程提供需要的配置项及其属性信息。 IT 目的: 1)建立一个完整的配置项管理框架,降低了无控制环境变更的危险性; 2)CMDB提高支援及各类服务活动的效率和品质,确保服务交付流程如连续性、容量等良好运作。 适用范围 此流程适用IT管理手册中定义的服务范围。 相关流程 IT服务管理手册 (QM-ITSM-2011) 服务规划及管理流程(OP-ITSM-004) 服务报告管理流程 (OP-ITSM-006) 事件和服务请求管理流程 (OP-ITSM-007) 问题管理流程 (OP-ITSM-008) 变更管理流程 (OP-ITSM-010) 发布管理流程 (OP-ITSM-011) 连续性管理流程 (OP-ITSM-012) 容量与可用性管理流程 (OP-ITSM-014) 信息安全管理流程 (OP-ITSM-015) 供应商管理流程 (OP-ITSM-017) 服务策划管理流程(OP-ITSM-019) 定义 术语表: 无 角色定义表

仪器种类代号

编号格式 主要设备按以下方式进行编号登记: XX9999YY XX = 仪器种类代号 9999 = 4至5位数字 YY = 地域代号内的缩写式代号 内容 流程解释 配置管理流程从配置规划、日常运维、配置审计、配置管理检讨的PDCA循环保障CI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其中配置规划包括配置管理应用的各类规则。 配置规划 (P) 5.2.1配置管理范围工具、用途说明:

设计变更工作流程及要求-参考模板

设计变更工作流程 相关责任部门完成设计变更内容并完成专业会签: 建筑专业:由设计部负责; 结构专业:一般变更由项目经理部负责、设计部配合; 重大变更由工程管理部负责、项目经理部和设计部配合; 水电气暖通专业:由项目经理部和设计院负责。 成本管理部对变更估价。 注:1、重大设计变更的概念: 1)单体建筑总平位置的调整及因此引起的补勘; 2)建筑造型调整,外立面材质和色彩的定板及调整; 3)建筑高度的调整、楼层标高的调整; 4)建筑结构体系、布局的调整; 5)影响工程进度超过3天的设计变更; 6)室内装饰材料(磁片、地砖、吊顶面板等)的定板及调整。 2、设计变更实施后,需重复进行变更的,报公司领导审批后进行变更;造成超过1万元以上经济损失的,报公司总经理审 批。 3、设计变更单由部门长签字生效。 4、在设计变更工作流程中各部门应充分沟通、全力协作,切实提高工作效率。 5、实行“首问负责制”:首先发现需变更设计者,有责任知会相关专业责任部门并确认已进入设计变更流程。 6、应急情况处理:必须立即执行且延缓实施会造成更大损失的变更可由设计部(或项目部)负责人签署并实施,但在处理过 程中必须知会工程管理部及相关部门并在变更实施之日起3日内完成相关手续。 7、效率途径:相关责任部门在已明确设计变更做法的情况下,可在完成设计变更单及专业会签的同时知会工程管理部进行分

类管理。

设计变更的要求 掌握设计变更的要求 1.设计变更的主要原因 (1)经过会审后的施工图,在施工过程中,发现施工图仍有差错与实际情况不符者; (2)因施工条件发生变化与施工图的规定不符者; (3)材料、半成品、设备等,与原设计要求不符者。 2.设计变更的内容、手续及要求 (1)公路工程设计变更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公路工程强制性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要求,符合公路工程质量和使用功能的要求,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2)公路工程设计变更分为重大设计变更、较大设计变更和一般设计变更。 (3)公路工程重大、较大设计变更实行审批制。经批准的设计变更一般不得再次变更。 (4)公路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及监理等单位可以向项目法人提出公路工程设计变更的建议。设计变更的建议应当以书面形式提出,并应当注明变更理由。 (5)公路工程设计变更工程的施工原则上由原施工单位承担。原施工单位不具备承担设计变更工程的资质等级时,项目法人应通过招标选择施工单位。 (6)由于公路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等有关单位的过失引起公路工程设计变更并造成损失的,有关单位应当承担相应的费用和相关责任。 (7)新工艺、新技术以及职工提出合理化建议等受到采纳,需要对原设计进行修改时,均需用“变更设计申请”向设计单位办理修改手续。 (8)重要工程部位及较大问题的变更必须由建设单位、设计和施工单位三方进行洽商,由设计单位修改,向施工单位签发“设计变更通知单”方为有效。 (9)如果设计工程作较大变更而影响了建设规模和投资标准时,需报请原批准初步设计的主管单位同意后方可修改。 (10)“图纸会审纪要”、“设计变更通知单”“技术联系单”等技术文件,都要有详细的文字记录,一并会成明细表归入工程档案,将作为施工和竣工结算的依据。 考试难度 ---精心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工程变更流程

工程变更流程 一、工程变更流程: 、项目部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事项原因说明,提出单位(业 1 主或相关单位),提出人员、联系方式。项目经理在两天内根据以上事项提交工程变更联系单交工程部。工程部二天内审核后确认是否签证,发给技术部并提请技术部在两天内出图纸、清单及方案。技术部根据事件提交图纸及清单给成本部。成本部两天内根据合同及图纸情况是否需对外部发联系单(签证)。若不需签证返回工程部提交外部采购单并按清单调整成本清单。需对外发联系单(签证),成本部对签证所涉及的清单及联系单提交上级审批。审批后打印盖章签字提交监理、设计单位、业主审核。审核确认后工程部根据清单提交采购申请单。 2 、对外现场变更由项目部每周先报备工程部,项目部将确认事件变更手续填写并报送工程部确认完成后方可对外报送,变更手续完成确认后原件第一时间送回成本部存档,项目部只保存复印件。 3、对内现场变更由项目部提交相应图纸和数据报工程部确认,书面内容包括变更部位、变更理由、工程量增减,并附变更图表、资料;工程部确认可变更或更改的变更以书面方式告知项目部。 二、工作计划审批流程: 1、项目部根据甲方要求、总包总体进度计划编制本项目部进度计划(人员需求计划、材料采购计划、资料完成计划)。 2、项目部提交进度计划到工程部,工程部根据项目进度计划协调相关资源信息整理编制月度工作计划,工程部根据制定的工 工作。作计划进行协调落实各项

3、项目部根据现场情况工作计划调整需报请工程部审批,工程部核实情况适时作相应调整和汇报上级主管。 三、重大方案审批流程 1、公司各相关部门人员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提请相关事件原因、需求、各相关人员(业主、设计单位)名单联系方式上报各相关部门,并及时报请领导组织人员成立专案处理小组应对和处理审批。 2、专案小组成立后制定解决方案和处理时间; 3、专案小组完成方案各项工作并通过论证后提请公司领导审批。 四、施工付款审批 1、项目部每月按时审核施工队申请工程量,审核无误后提交工程部审核。 2、工程部根据到货量、库存量、任务制定完成量等信息审核完成工程量。 3、成本部根据工程部审核情况核对工程部、项目部及施工队提交工程量。并对工程部审核清单工程量及单价进行审核。 4、财务部根据成本部审核情况核对施工队已支付款项情况及支付比例,根据合同条款确认施工队应得款项并支付当期工程 款。

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和建设方案详细

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及其建设方案 一、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分层分级分类训练的原则,为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设计、建立了与本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循序渐进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 图1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图 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要进一步加强校内实践教学环节建设,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把实践教学环节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结合起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一要强调教学内容和素材尽可能来自生产第一线,创造工程实际环境,让学生直接参与工程实践项目;二要强调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与工程实际能力的培养。使实践教学体系更完备、更科学、更有利于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和适用性、竞争力的提高。 二、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一)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阶段性目标 初步实现以工作任务为线索——确定实训设置; 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组织实训内容; 以典型产品(服务)为载体——设计实训活动; 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 构建符合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措施 派专人深入相关企业,广泛调研,认真分析,确定制造类各专业职业能力要求; 咨询企业专家、职教专家,确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步骤; 按职业能力要求修改各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修(制)订实践教学课程教学大纲; 组织专家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进行评审,根据专家意见作必要的修改。(三)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方法 在强化对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国际上普遍推行双证书并举的制度,即作为一名合格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不仅需要有高等学校的毕业证书,而且还需有相应的职业资格鉴定证书。推行职业资格鉴定证书的目的是为建立一个对学生的技术和技能水平进行客观认定的质量评价体系。从高职院校的定位、本质与特征来看,高等职业教育实行双证书制度是确保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有效途经。与“双证”相吻合的教学计划是保证双证书实施的前提与基础。在教学计划中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理论与务实的关系;专业的岗位群与某一职业资格证的关系;教育知识结构与就业知识结构关系;全人导向与务实导向的关系。 我们将课程进行了有机整合,形成了上下贯通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两个教学体系相互平行,融合交叉,把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交叉点和教学重点。

软件配置管理流程

软件配置管理流程

目录 1.配置管理流程 (3) 1.1 概述 (3) 1.2 总体流程图 (3) 1.3 软件需求分析阶段 (4) 1.4 软件设计阶段 (4) 1.5 制定配置管理计划 (4) 1.6 配置库管理 (4) 1.6.1 相关人员分配权限 (4) 1.6.2 配置项 (5) 1.7 版本控制 (6) 1.8 变更控制 (6) 1.9 配置审计 (7) 1.9.1 配置审核的类别 (7) 1.9.2 配置审核执行的时机 (7) 1.9.3 不符合项的处理 (7) 2.0.0 配置状态报告 (7) 2.0.1 配置状态报告的目的 (7) 2.0.2 配置状态报告记录的内容 (7) 2.0.3 配置状态报告的生成 (7) 2.1.0 发行管理 (8) 2.1.1 交付管理 (8) 2.1.1 软件配置管理员的处理规范 (8) 2.1.1.1 现阶段使用的版本配置服务器 (8) 2.1.1.2 主要操作流程 (8) 2.1.1.3 版本规范化处理 (8) 2.1.1.4 客户反馈问题处理 (8) 2.软件基线化规范 (9) 2.1 正常开发期 (9) 2.2 版本发布期 (9) 2.3 项目发布期 (9) 2.4 项目维护期 (9)

1.配置管理流程 概述 规范配置管理活动,明确配置项正确的唯一标识并易于存取,保证基准配置项的更改受控,明确基线状态,在贯穿整个软件生命周期中建立和维护项目产品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总体流程图

软件需求分析阶段 参加需求分析会议,配置管理负责人记录,有关文档提交归档。如《需求分析》。 软件设计阶段 参加涉及阶段,为了详细制定配置管理计划。针对需求分析报告进行系统设计,配置时应说明系统设计的版本于需求分析报告版本的对应关系。设计书评审通过后,建立设计基线。 制定配置管理计划 配置管理员制定配置管理计划,主要内容包括配置管理软硬件资源、配置项计划、备份计划等,审批该计划。 配置库管理 配置管理员为项目创建配置库,并给每个项目成员分配权限。各项目成员根据自己的权限操作配置库。 相关人员分配权限 项目经理: 1)与(有关负责人员)协商确定项目起始基线; 2)接受配置管理计划,并按相关规定贯彻执行; 3)接受配置控制委员会的报告; 4)提出配置管理计划的修改要求; 5)提出管理的建议和要求。 配置管理员 1)编制配置管理计划; 2)执行配置项管理; 3)执行版本控制和变更控制方案; 4)编制配置状态报告; 5)配置库的建立和权限分配; 6)配置管理工具的日常管理与维护; 7)配置库的日常操作和维护; 开发人员 1)根据确定的配置管理计划和相关规定,提交配置项

课程体系设计方案

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方案 济南职业学院电子工程系 二○一四年四月五日

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方案 一、课程体系建构 (一)课程体系开发流程 通过对行业和本区域典型电子企业的调研,确定专业对应的岗位群、岗位任职要求和主要工作任务,分析归纳职业能力,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按照“工作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典型工作任务→课程体系”一一对应、层层递进的方式,构建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调研典型企业,确定工作岗位群:通过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济南高新区等区域内企业的调查分析,电子类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电子产品装配、电子工艺操作、电子生产管理等为主的电子产品制造岗位群,以生产质检、产品维修为主的产品检测维护岗位群和以小型电子产品设计、开发与售后服务为主的产品开发与客户服务岗位群。 课程体系的建构:结合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培养的需求,分析提炼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工学交替、产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将典型工作任务转换为具体、可操作的项目化课程,构建工学结合的项目化课程体系。 二、专业核心课程设计 (一)微控制器应用系统开发 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是能力为本,工学结合,为区域经济服务、为学生就业服务。本课程的设计打破了原来各学科体系的框架,将内容按项目进行整合,各项目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主线,兼顾企业和个人两者的需求,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以培养全面素质为基础,以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课程中的每个项目均由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组成,每个任务均将相关知识和实践过程有机结合,力求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项目内容的选择以实际应用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 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紧密结合应用电子专业的发展需要,参照电子产品装接工、维修电工、微控制器设计工程师的职业资格标准,将本课程的教学活动设计成七个项目,以项目为单位组织教学,并以典型设备为载体,通过具体案例,让学员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引出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二)小型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 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参照电子产品装接工、PCB设计与制作员、电子产品在线生产工艺员和电子设计工程师等的职业资格标准,我们以真实的电子产品为载体,设计整个课程。 “理实结合”贯穿专业专项能力形成全过程。通过真实的项目来进行实践教学,完成职业能力的培养,课程设计思路如下:围绕专业培养目标,通过调研PCB设计/制作、电子产品系统助理设计等职业岗位(群)所需的职业能力。遵循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标准与岗位要求相结合”的原则,结合电子产品设计工程师等工种的中/高级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融合《电子CAD实训》、《PCB设计与制作》、《电

建设单位设计变更流程制度

设计变更管理办法 ****有限公司 **年**月

第一条目的 1.1 为了加强设计变更管理,规范工作流程,有效地控制成本,确保工程质 量和工程进度,特制定本流程。 1.2 通过对设计变更申报资料进行审查、审批,确保设计变更的及时性、合 理性和经济性,消除设计变更对工程成本和进度带来的消极影响。 第二条设计变更是对设计内容进行完善、修改及优化,一般需要设计单位的签字、盖章。设计变更共分为三类: (一)一般设计变更:不改变设计原则,不影响使用功能,不影响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不影响美观,变更发生费用在10000元(含)人民币以下的; (二)较大设计变更:变更发生费用在10000元以上,100000元(含)以下的; (三)重大设计变更:对原方案、原系统、主要结构布置、主要尺寸、坐标、主要标高、主要设备及主要使用功能改变及变更发生费用在100000元以上的。 第三条设计变更的体现形式分为四类: (一)由设计单位提出的设计变更; (二)由建设单位提出的设计变更; (三)由施工单位提出的设计变更; (四)由客户提出的变更申请。 对上述提出的工程设计变更,提出部门备齐相关原始资料,总工办、工程部应认真审查,确定是否进行变更。 第四条设计变更应将工程变更内容描述清楚。如:工程名称、变更原因、变更时间、变更部位、图纸比例、图示尺寸、规格型号、材料材质等,应达到根据变更单可准确计算工程量。 第五条设计变更单由项目管理部按楼号分专业依发生先后顺序进行编号(如金福花园项目1号楼建筑第一次变更,变更页数为1页,编号应为JF-1-JZ-1-1 ),并与后附的设计院出具的变更单内容对照。 第六条设计变更的控制 1.设计变更控制原则: 1.1 符合国家规范:设计变更应是对原设计中不满足国家规范、法规的部分

软件配置管理规范流程模板

软件配置管理规范 流程 1 概述 1.1 目的 本文档主要目的在于规范项目配置管理活动, 确保配置项正确地唯一标识而且易于存取, 保证基线配置项的更改受控, 明确基线状态, 在整个软件生命周期中建立和维护项目产品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1.2 适用范围本文档适用于不同类别的软件产品和软件项目开发工程的配置管理活动, 针对项目不同在流程上作适当的删减。配置管理可采用各种工具及手工办法, 本文件以CVS( 并行版本系统) 配置管理工具为例, 规定公司的配置管理办法, 使用其它工具时也可对应本文件

的要求参照执行。 1.3 术语和缩略语 1.3.1 软件配置管理( Software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SCM) 软件配置管理是对软件修改进行标识、组织和控制的技术, 用来协调和控制整个过程。是经过技术或行政手段对软件产品及其开发过程和生命周期进行控制、规范的一系列措施。配置管理的目标是记录软件产品的演化过程, 确保软件开发者在软件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都能得到精确的不同版本的产品配置。 1.3.2 配置项( Configuration Item, CI) 凡是纳入配置管理范畴的工 作成果统称为配置项, 配置项逻辑上组成软件系统的各组成部分, 一般是能够单独进行设计、实施和测试的。 每个配置项的主要属性有: 名称、标签、文件状态、版本、作者、日期等。所有配置项都被保存在配置库里, 确保不会混淆、丢失。配置项及其历史记录反映了软件的演化过程。 1.3.3 基线( Baseline) 在配置管理系统中, 基线就是一个配置项或一组配置项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时间点上经过正式评审而进入正式受控的一种状态这些配置项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逻辑实体, 而这个过程被称为基线化”。每一个基线都是其下一步开发的出发点和参考点。基线确定了元素( 配置项) 的一个版本, 且只确定一个版本。一般情况下, 基线一般在指定的里程碑处创立, 并与项目中的里程碑保持同步。每个基线都将接受配置管理的严格控制, 基线中的配置项被冻结”了, 不能再

设计变更流程(完)

设计变更工作流程

设计变更流程说明 为了加强设计变更管理,有效地控制成本,确保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制定本流程。 一、设计变更提出 1.设计单位在提交施工图后,因设计内容自身的错、漏、碰、缺等原因,而导致做法变动、材料代换或其他变更事项,提出的建筑、结构、安装、景观、装修专业的修改要求,填写《设计变更申请表》。 2.建设单位项目部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提出的建筑、结构、安装、景观、装饰专业的修改或增补要求,填写《设计变更申请表》。 3.经新校区项目部负责人审核,召集论证会议通过。 二、设计变更的审批 1.设计变更的成本测算和审批。总工办核算员负责对设计变更所带来的成本变化进行分析,为最终的审批提供参考。 2.设计变更的技术核定。总工办相关经办人根据变更要求签认《设计变更申请表》,并对其经济技术性负责。 3.设计变更申请需项目部负责人签字审批,报综合办备案。 三、设计变更的实施 1.设计单位根据《设计变更申请表》出具《设计变更通知单》填写详尽的变更内容,所附图纸等资料齐全。 2.建设单位项目部负责人审批,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签字确认,综合办进行备案和分发。 3.工程部将《设计变更通知单》经工程部经办人员及工程部部长签字确认后,加盖项目部印章,联同相关附件发放给相关施工单位。涉及到需

要重新报建的,需将审批后的设计变更图纸送报批报建负责人履行报建程序后施工。 4.工程部负责跟踪变更实施情况。于每月25日之前与监理单位、施工单位核对本月设计变更的完成情况,填写《设计变更完成情况表》。 5.当无法根据设计变更文件直接计算出工程量,或者相应设计变更文件的某条或某几条只完成一部分时,监理单位和工程部应直接在《设计变更完成情况表》中确认相应的工程量,并同时告知书面核算部。 6.对于造价调减的设计变更,工程部现场工程师要及时跟踪、落实、核定减少的具体数额,并与施工单位形成书面记录,防止因漏报而给学院造成损失。 7.对于隐蔽工程及事后不可复核的工程,工程部现场工程师应督促承包单位在隐蔽部位覆盖之前会同监理人员和核算部相关人员进行现场确认,项目部现场工程师和监理单位应在变更内容完成的5个工作日内对完成时间和完成情况进行说明,并附照片作为现场资料的附件。 8. 设计变更的价款支付(设计变更按照工程款支付流程支付节点申报、同步进行,下一个付款周期进行支付)。设计变更工程款最多可以推迟一个支付节点。 9. 一个设计变更单编制一份结算单。 附表1:《设计变更申请表》 附表2:《设计变更通知单》 附表3:《设计变更完成情况表》

如何制定配置管理流程

如何制定配置管理流程 【IT168 技术文章】 以下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一个例子,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正确的工作流程对于保证软件产品质量的重要意义。 1. 问题描述 某一开发团队为其客户开发业务软件,系统上线之后存在着很多的业务需求变更,同时也有很多业务部门在使用过程中所发现的软件缺陷,我们把需求变更和软件缺陷统称为变更。开发团队需要迅速响应客户所提出变更请求,把相应的软件版本修复及时地安装到生产系统上去。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该开发团队建立了以下的软件发布流程: 图1 这四个环节分别对应以下四种环境: 开发环境:开发实现客户的变更请求 测试平台:开发团队把软件发布给客户之前做内部系统测试 准生产环境:客户把软件发布到生产系统之前做验收测试 生产系统:最终的生产系统 当开发团队将变更实现提交用户验收测试时,凡是没有通过验收测试的变更将被拒绝,只有通过验收测试的变更才会被部署到生产系统上去。整个流程如下图所示,假设开发团队总共实现了3个变更,其中变更1和变更2通过了系统测试被提交用户验收测试,但只有变更1通过了用户验收测试,最终只有变更1被部署到生产系统上。 3. 改进建议 为了避免以上所述的这些质量陷阱,我们应该改进现有的配置管理流程。 (1)建立闭环的质量保证流程 造成以上质量隐患的根本原因是系统代码没有被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并且在发布过程中我们发布的是源代码,正确的流程(也是业界较为通行的做法)应该发布构建后的目标码而非源代码。我们可以建立一个闭环的质量保证流程(如下图所示)来批量地进行软件发布。

图6 其中系统测试过程中发现的缺陷应该被开发人员及时改正,然后再做构建,再测试,直到达到一个比较稳定的版本才会发布到验收测试环节。同样的,验收测试中发现的问题也会回到开发环节进行修复。这应该是一个多次循环的过程,不断地发现错误,然后改正,再测试。这个循环到什么时候结束呢?这个取决于各个软件项目的实际情况: 最理想的情况当然是到所有的缺陷都被改正为止,但是所花的时间比较长,可能赶不上项目的进度要求,现实工作不大可能做到这一点。 折衷的情况是所有严重的缺陷(即那些影响系统使用的的缺陷)都必须被改正,但允许有一些已发现的缺陷遗留到后面再去解决,前提是所遗留的缺陷不会影响其他变更的实现。大家平时在一些商用软件的新版本中经常可以见到发布说明(Release Notes)中所列的已知缺陷(Known Defects)就是属于这种情况。 我们向开发团队提出这个建议后,马上遭到项目经理的反对:“客户有些紧急的变更需要马上实现并交付生产运营,几乎没有时间来走这样完整的闭环流程。” (2)区别对待缺陷和新增功能 通过进一步了解我们发现紧急的变更一般是指影响系统正常使用的软件缺陷,这些缺陷需要及时的修复;而新增功能请求一般不是那么紧急的,允许开发团队有一段时间来开发实现。但开发人员目前是把所有紧急和非紧急的变更请求混杂在一起实现的,往往是一个紧急的缺陷已经修复,但另外一个正在开发中的新增功能也修改了同一组文件版本,造成两者之间的版本依赖,从而导致紧急的缺陷修复不能按时提交。 我们建议把缺陷的修复工作和新增功能的开发工作区分开来,这就涉及到多个版本的并行开发,开发团队主要面临以下三个版本的开发: v1.0中的缺陷修复 v1.0的新增功能版本v1.1 下一个版本v2.0 这样缺陷修复和新增功能开发相互独立,保证紧急的缺陷修复不会受到新增功能的影响。

(完整版)工程变更管理办法及流程

云南睿城建设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工程 变更管理办法及流程 第一条、目的 1、为了加强变更管理,规范工作流程,有效地控制成本,确保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特制定本变更管理办法及流程。 2、通过对变更申报资料进行审查、审批,确保变更的及时性、合理性和经济性,消除变更对工程成本和进度带来的消极影响。 第二条、变更是对原设计内容进行完善、修改及优化,变更共分为三类: 1、一般变更:不改变设计原则,不影响使用功能,不影响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不影响美观;变更发生费用在2万元(含)以下的; 2、较大变更:不改变设计原则,不影响使用功能,不影响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不影响美观;变更发生费用在2万元至10万元(含)以下的; 3、重大变更:对原方案、原系统、主要结构布置、主要尺寸、坐标、主要标高、主要设备及主要使用功能改变及变更发生费用在10万元以上的。

第三条、变更的体现形式分为四类: 1、由建设单位(业主单位)提出的变更; 2、由监理单位提出的项目变更; 3、由设计单位提出的项目变更; 4、由施工单位提出的项目变更。 第四条对上述提出的工程变更,提出部门备齐相关原始资料,按本变更管理办法中图一及图二进行逐级上报审批。 第五条变更应将工程变更内容描述清楚。如:工程名称、变更原因、变更时间、变更部位、图纸比例、图示尺寸、规格型号、材料材质等,应达到根据变更单可准确计算工程量。 第六条变更单由项目部分专业依发生先后顺序进行编号。 第七条变更的控制 1、变更控制原则: 1.1 符合国家规范:变更应是对原设计中不满足国家规范、法规的部分进行变更,使之满足国家相关规范、法规; 1.2 保证使用功能:变更应是对原设计中不合理的部分进行变更,变更后应比原设计更合理、更满足使用功能;

软件配置管理规范流程

1 概述 1.1 目的 本文档主要目的在于规范项目配置管理活动,确保配置项正确地唯一标识并且易于存取,保证基线配置项的更改受控,明确基线状态,在整个软件生命周期中建立和维护项目产品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1.2 适用范围 本文档适用于不同类别的软件产品和软件项目开发工程的配置管理活动,针对项目不同在流程上作适当的删减。配置管理可采用各种工具及手工办法,本文件以CVS(并行版本系统)配置管理工具为例,规定公司的配置管理办法,使用其他工具时也可对应本文件的要求参照执行。 1.3 术语和缩略语 1.3.1 软件配置管理(Software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SCM) 软件配置管理是对软件修改进行标识、组织和控制的技术,用来协调和控制整个过程。是通过技术或行政手段对软件产品及其开发过程和生命周期进行控制、规范的一系列措施。配置管理的目标是记录软件产品的演化过程,确保软件开发者在软件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都能得到精确的不同版本的产品配置。 1.3.2 配置项(Configuration Item,CI) 凡是纳入配置管理范畴的工作成果统称为配置项,配置项逻辑上组成软件系统的各组成部分,一般是可以单独进行设计、实施和测试的。 每个配置项的主要属性有:名称、标签、文件状态、版本、作者、日期等。所有配置项都被保存在配置库里,确保不会混淆、丢失。配置项及其历史记录反映了软件的演化过程。 1.3.3 基线(Baseline) 在配置管理系统中,基线就是一个配置项或一组配置项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时间点上通过正式评审而进入正式受控的一种状态,这些配置项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逻辑实体,而这个过程被称为“基线化”。每一

配置管理流程设计说明-v3.0

电脑资讯部 配置管理流程设计 2009年8月 Version 2.0

关于本文档文档信息

目录 关于本文档 (2) 目录3 插图目录 (6) 表格目录 (7) 1介绍 (8) 1.1 本文适用对象 (8) 1.2 前提与假设 (9) 1.3 阅读指南 (9) 1.4 本文结构 (10) 2配置管理流程 (11) 2.1 目的和目标 (11) 2.2 概念定义 (11) 2.3 配置管理的范围 (12) 2.4 指导原则 (13) 2.5 流程概述 (13) 2.6 流程步骤描述 (16) 2.6.1 配置管理规划 (16) 2.6.2 配置数据模型维护 (19) 2.6.3 配置数据控制 (23) 2.6.4 配置数据验证和审核 (26) 2.6.5 产生配置报表 (29) 2.7 角色与职责 (33) 2.7.1 配置管理流程负责人 (34) 2.7.2 配置管理员 (36) 2.8 重要指标和报表 (37) 2.8.1 配置管理的指标 (37) 2.8.2 配置数据信息报表 (37)

2.8.3 配置状态报表 (38) 3政策 (40) 3.1 常规政策 (40) 3.2 目标时间政策 (41) 3.3 升级政策 (41) 3.4 审核政策 (41) 3.5 数据备份和恢复政策 (42) 4参考数据 (43) 4.1 配置项分类 (43) 4.2 配置项的颗粒度 (47) 4.3 配置项的编号规则 (48) 4.4 CI生产状态代码 (49) 4.5 审核状态代码 (55) 4.6 生产状态与审核状态的关系 (56) 4.7 关联关系 (56) 4.8 物理地址定义 (58) 4.9 配置项结构定义 (59) 5附录1:配置项专有属性 (63) 5.1 业务专有属性 (63) 5.2 渠道专有属性 (63) 5.3 应用专有属性 (63) 5.4 逻辑实体 (64) 5.5 软件专有属性 (64) 5.6 服务器专有属性 (64) 5.7 刀箱专有属性 (65) 5.8 服务器组件专有属性 (65) 5.9 存储专有属性 (66) 5.10 网络设备专有属性 (66) 5.11 安全设备专有属性 (66) 5.12 输入输出设备 (67)

培训课程体系设计模型

培训课程体系设计模型 一、 ISD模型 1.ISD模型介绍 ISD(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即教学系统设计,它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理论的观点和知识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并从中找出最佳答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 ISD模型的操作步骤及内容。 (1)分析,对教学内容、学习内容、学习者的特征进行分析。 (2)设计,对学习资源、学习情景、认知工具、自主学习策略、管理与服务进行设计。 (3)开发,根据设计内容进行课程开发。 (4)实施,根据课程开发的成果实施培训。 (5)评估,对开发的课程进行评估并形成评估报告。 2.ISD模型设计 本书中的培训课程开发是在ISD模型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具体的模型如下图所示。

ISD模型示意图 二、HPT模型 HPT(Human Performance Technology)即绩效干预模式,是一种操作方式,通过确定绩效差距设计有效益和效率的干预措施,获得所希望的人员绩效。它涉及行为心理学、教学系统设计、组织开发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多学科理论,是绩效改进的一种策略。 HPT模型的操作步骤包括以下5个方面。 1.绩效分析,包括组织分析,岗位分析、环境分析等内容。 2.产生绩效差距的原因分析。 3.设计/开发,包括绩效支持、员工发展、组织交流、人力资源、财政系统等方面的开发。 4.执行,包括管理改革、过程咨询、员工发展、通信、网络、联盟等方面的内容。 5.评估,包括形成性、总结性等方面的评估。

三、CBET模型 能力本位教育培训模式(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 and Training Model)简称CBET。能力可以是动机、特性、技能、人的自我形象、社会角色的一个方面或所使用的知识整体。所以,能力是履行职务所需的素质准备,通过培训可以使人的潜能转化为能力。 能力本位指的是从事某项工作所必需具备的各种能力系统,一般由1~12项综合能力构成,而每一项综合能力由若干专项能力构成,一个专项能力又由知识、态度、经验和反馈构成。 CBET是以某一工作岗位所需的能力作为开发课程的标准,并将学习者获得相关能力作为培训的宗旨。 四、ADDIE模型 ADDIE模型包含3个方面的内容,即要学什么(学习目标的制定)、如何去学(学习策略的应用)、如何去判断学习者已达到的学习效果(学习考评实施)。 ADDIE模型的流程与内容。 1.分析(Analysis),内容包括学习者分析、课程内容分析、培训工具分析、培训环境分析等方面。 2.设计(Design),内容包括课程大纲拟定、课程体系规划、培训目标撰写等方面。 3.发展(Develop),内容包括课程表现形式、教学活动设计、接口设计、回馈设计等方面。 4.执行(Implement),内容包括程序设计、脚本撰写、美术设计等方面。 5.评估(Evaluate),内容包括课程内容评估、接口评估、效果评估等方面。 五、DACUM模型 DACUM(Develop A Curriculum)是通过职务分析或任务分析从而确定某一职业所要求具备的各种综合能力及相应专项技能的系统方法。 DACUM表是由某一职务所要求的各种综合能力(任务领域)以及相应的专业技能(单项任务)所组成的二维图表,描述了专业课程开发的目标和从事该项职务必须满足的各种要求,其中“行”代表专项技能,“列”代表综合能力,详见下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