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资源与环境概论复习资料完整版

资源与环境概论复习资料完整版

资源与环境概论复习资料完整版
资源与环境概论复习资料完整版

资源环境概论复习题

目录:

1、生态系统

2、最适温度

3、生物资源

4、水体自净

5、全球变暖

6、积温(活动和有效)

7、光合作用

8、光照强度

9、日较差10、气候生产力11、土壤环境容量12、光能利用率13、自然资源14、农业自然资源(分类和特点)15、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特点16、农业投入产出17、人类目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8、人类对农业气候资源的利用19、水资源20、水循环21、三基点温度22、生长期23、种植业24、森林资源25、我国资源的总体特征26、我国水资源的特点27、农业气候资源特点(山西气候资源特点)28、生物资源的基本特性29、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30、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31、农业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32、农业环境33、水循环中的大小循环34、最高温度35、无霜冻期和无霜期36、我国草地资源利用情况37、我国水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其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平衡状态。包括无机环境、生物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个基本组成部分。

2、最适温度:最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温度。

3、生物资源:指对人类具有实际或潜在用途或价值的遗传资源、生物体或其部分、生物群体或生态系统中任何其它生物组成部分。

4、水体自净:水体可以在其环境容量范围以内,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使排入的一定数量的污染物质浓度降低,逐步恢复原有水质的过程。

5、全球变暖: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逐渐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

的温度上升。

6、积温: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累加之和。

活动积温:高于或等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称为活动温度。活动温度的总和称活动积温。

有效积温: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差值称为有效温度。生育时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

7、光合作用:即光能合成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在可见光的照射下,经过光反应和碳反应,利用光合色素,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生化过程。

8、光照强度:指光照的强弱,以单位面积上所接受可见光的能量来量度。简称照度,单位勒克斯。

9、日较差:一日内,气温、气压、湿度等气候要素观测记录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10、气候生产力:以气候条件来计算的农业生产潜力,指在土壤管理、农业技术等都处在最优状态,充分利用当地光、热、水等气候资源,某一作物将太阳辐射能转化为化学能、形成农产品的最大能力。

11、土壤环境容量:是指土壤环境单元所容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允许量或负荷量,实际上是土壤污染的起始值和最大负荷值之间的差值。

12、光能利用率:在植物生长期内,单位土地面积上光合产物贮存的能量与其冠层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的比值。

13、自然资源:自然界存在的有用自然物。人类可利用的、自然生成的物质与能量,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气候、生物、水、土地和矿产等5大资源。

14、农业自然资源:指自然界可被利用于农业生产的物质和能量来源。

分类:A、气候资源:即太阳辐射、热量、降水等气候因子的数量及其特定组合。

B、水资源:即可供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开发利用的含较低可溶性盐类而不含有毒物质的水分来源。

C、土地资源:一般指能供养生物的陆地表层,包括内陆水域,但不包括海域。

D、生物资源:即可作为农业生产经营对象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种类及群落类型。

特点:①整体性:它们彼此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统一的整体。如在一定的水、热条件下,形成一定的土壤和植被,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动物和微生物群落。

②地域性:由于地球与太阳的相对位置及其运动特点,以及由于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状况和地质地貌变化,地球上各个地区的水、热条件各不相同。如在水田和旱地、平地和坡地、阳坡和阴坡,以及不同的海拔高度之间,也都有不同的资源生态特点。

③可更新性:与矿产资源随开发利用而趋减少的情况不同,农业自然资源是可更新和可循环的。主要表现在土壤肥力的周期性恢复,生物体的不断死亡与繁衍,水分的循环补给,气候条件的季节性变化等。

④可培育性:人类虽不能创造自然资源,但可以采取各种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它的形态和性质。如通过改土培肥、改善水利、培育优良的生物品种等,进一步发挥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

⑤数量的有限性和潜力的无限性:地球上土地的面积、水的数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等,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都有一定的量的限制。

15、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特点

①光、热条件优越,但干湿状况的地区差异大。

②土地资源的绝对量大,按人平均占有的相对量少。

③河川径流总量大,但水土配合不协调。

④生物种属繁多,群落类型丰富多样。

16、农业投入产出:动植物(或者是植物种子)以及热量、光照、水、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成为农业必要的投入。在这些投入的基础上,经过劳动者的劳动(即投入劳动力),农业就可获得产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中,生产资料的投入比重逐渐增加。农业机械替代手工农具,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化肥、农药等的投入,可促进农业的产出。在现代农业中,加大科技投入(如培育良种,改进灌溉技术,改良工作方式等),成为提高农业产出的重要手段。

17、人类目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海洋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

18、人类对农业气候资源的利用

(1)正确认识和评价农业气候资源是合理开发气候资源的前提。

(2)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是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根本原则。

(3)调节、控制和改良农田小气候是科学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有效手段。

(4)提高复种指数,挖掘品种资源和气候资源潜力,是合理利用能与气候资源的有利措施。

(5)努力提高对不利气候条件的抵御能力,是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重要内容,不可忽视。

(6)保护和改善气候环境,是经常性的战略任务。

19、水资源:在一定时期内能被开发利用的那些水体中逐年可以得到恢复补充的水量,主要包括江河湖泊中的淡水、土壤和浅层地下水等。

20、水循环:地球上的水从地表蒸发,凝结成云,降水到径流,积累到土中或水域,再次

蒸发,进行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21、三基点温度:作物生命活动过程的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的总称。

22、生长期:作物可能生长的时期或作物从播种到成熟的时期,前者称气候生长期,后者称作物生长期。

23、种植业:即植物栽培业。在中国通常指粮、棉、油、糖、麻、丝、烟、茶、果、药、杂等作物的生产。

24、森林资源:林地及其所生长的森林有机体的总称,以乔木为主体的生态系统的总称。

25、我国资源的总体特征

(1)资源总量大,种类齐全;

(2)人均资源量低,生存空间狭小;

(3)资源质量相差悬殊,低劣资源比重偏大;

(4)资源时空分布不平衡;

(5)资源开发强度大,后备资源不足。

26、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1)水资源总量较丰富,人均地均拥有水量少;

(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3)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矿产资源组合不匹配。

综上所述,我国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矿产资源及社会经济发展组合状况很不理想,今后需要通过开源节流、在区域内部优化配置、高效率利用水资源以及在区域间合理调配

水资源等措施,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以确保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要。

27、农业气候资源特点

(1)无限的循环性和单位时段的有限性;

(2)波动性和相对稳定性;

(3)区域差异性和相似性;

(4)相互依存性和可改造性。

山西气候资源特点:气候资源是指光、热、水、风及可开发利用的大气成分,是人类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在一定的技术和经济条件下,为人类提供物质和能量。它的可再生性、普遍性和清洁性奠定了其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

(一)太阳能资源:中部地区太阳能资源在4150~7550兆焦耳/平方米·年,山西省的太阳能资源在5000~7550兆焦耳/平方米·年,在中部地区山西的太阳能资源占绝对优势的位置。但山西省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却与它所占据的位置相差甚远。

(二)水资源:主要特点是河流较多,但以季节性河流为主,故形成夏季排洪、旱季断水的局面。山西境内河流由于受多山地影响,河道自然落差一般较大,尤其在河流出省境地段,理论上的水力资源比较丰富,但由于多为季节性河流,水量变化的季节性差异大,因而水力资源的利用率不大,水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主要以小型为主。

山西是全国水资源贫乏省份之一。全省水资源总量只有142亿m3,地下水资源储量约93.1亿m3,但可采水资源只占45%,且多分布于盆地边缘及省境四周。

(三)风能资源:山西由于地形起伏不平,受局地小气候影响,导致了年、季、月、日的风向紊乱,但就总体趋势看,由于受季风影响,冬半年偏西、偏北风居多;夏半年偏东、偏南风居多。山西省地势起伏较大,低层气流活动受到较大的阻力,各地的风速要比同纬度的河北平原偏小,出现静风的机会较多。

综述,山西省的平均风速、年平均风功率密度、太阳能资源在中部地区都占绝对优势,但水资源及其可开发利用程度均处劣势。

28、生物资源的基本特性

(1)生物资源的再生性

再生性:在自然和人为条件下,生物所具有的不断自然更新和人为繁殖的能力。再生性是生物资源的基本属性。为人类提供无穷无尽的各种产品。

(2)生物资源的可解体性

可解体性:生物资源受自然灾害和人为的破坏而导致某些生物种类减少以至灭绝的特性。生物资源破坏后难以自然恢复,从这个意义上看,生物资源是有限的。

(3)生物资源用途的多样性

生物资源种类的多样性和功能的多样性,决定了其用途的多样性。

(4)生物资源分布的区域性

生物总是生长在与其生态相应的环境中,而非一切地方都能生存。生物资源分布的区域性是人类进行开发利用生物资源的重要依据。

(5)生物资源的未知性

很多生物还不知或不完全知道其价值;即使现在已经认识、开发的生物资源,也不是完全清楚其所有的价值,如银杏。

(6)生物资源获取的时间性

不同生物种类,获取有用物质的时间不一样。“三月茵陈四月篙,五月六月当柴烧”?。(7)生物资源的可引种驯化性

生物的引种驯化,不仅可以解决野生生物资源获取的困难,而且可以拯救、保护濒危物种,扩大分布区,提高产量。

(8)生物资源的不可逆性

在环境条件恶化或人为破坏及不合理利用下,会退化、解体、耗竭和衰亡,有时这一过程具有不可逆性。

(9)生物资源的稳定性和变动性

相对稳定的生物资源系统能较长时间保持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平衡,并对来自内外部干扰具有反馈机制,使之不破坏系统的稳定性。但当干扰超过其所能忍受的极限时,资源系统即会崩溃。

29、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

(1)整体性。各个自然资源要素有不同程度的相互联系,形成有机整体。

(2)有限性。自然资源的规模和容量有一定限度。有限性决定自然资源的可垄断性,决定自然资源有绝对地租;决定对自然资源必须合理开发利用。

(3)多用性。大部分自然资源有多种用途。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自然资源的用途在发展。以河流资源为例,首先出现泄洪、排水、补给地下水功能,接着出现捕鱼功能。(4)区域性。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很不平衡。有的地区富集,有的地区贫乏。自然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决定了自然资源在地域间的流通和调剂。

(5)发生上的差异性。从发生角度,可以把自然资源分成三类为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可更新的自然资源,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30、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1)正确认识和评价农业气候资源是合理开发气候资源的前提。

(2)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是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根本原则。

(3)调节、控制和改良农田小气候是科学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有效手段。

(4)提高复种指数,挖掘品种资源和气候资源潜力,是合理利用能与气候资源的有利措施。

(5)努力提高对不利气候条件的抵御能力,是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重要内容,不可忽视。

(6)保护和改善气候环境,是经常性的战略任务。

31、农业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土壤质量的定义为综合表征土壤维持生产力、环境净化能力以及保障动植物健康能力的量度。土壤环境是指岩石经过物理、化学、生物的侵蚀和风化作用,以及地貌、气候等诸多因素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土壤的生态环境。随着农业现代化,特别是农业化学化水平的提高,大量化学肥料及农药散落到环境中,土壤遭受非点污染的机会越来越多,其程度也越来越严重。在水土流失和风蚀作用等的影响下,污染面积不断地扩大。

(1)化肥:施用化肥是农业增产的重要措施,但不合理的使用,也会引起土壤污染。长期大量使用氮肥,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板结,生物学性质恶化,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过量地使用硝态氮肥,会使饲料作物含有过多的硝酸盐,妨碍牲畜体内氧的输送,使其患病,严重的导致死亡。

(2)农药:农药能防治病、虫、草害,如果使用得当,可保证作物的增产,但它是一类危害性很大的土壤污染物,施用不当,会引起土壤污染。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农药,在根、茎、叶、果实和种子中积累,通过食物、饲料危害人体和牲畜的健康。此外,农药在杀虫、防病的同时,也使有益于农业的微生物、昆虫、鸟类遭到伤害,破坏了生态系统,使农作物遭受间接损失。

(3)污水灌溉: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含有氮、磷、钾等许多植物所需要的养分,所以合理地使用污水灌溉农田,一般有增产效果。但污水中还含有重金属、酚、氰化物等许多有毒有害的物质,如果污水没有经过必要的处理而直接用于农田灌溉,会将污水中有毒有害的物质带至农田,污染土壤。

32、农业环境:指影响农业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农业用地、用水、大气、生物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中国法定环境范畴。农业环境由气候、土壤、水、地形、生物要素及人为因子所组成。每种环境要素在不同时间、空间都有质量问题。当前中国农业环境质量的突出问题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33、水循环中的大小循环

水循环分为海陆间循环(大循环)以及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小循环)。从海洋蒸发出来的水蒸气,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凝结为雨、雪、雹等落到地面,一部分被蒸发返回大气,其余部分成为地面径流或地下径流等,最终回归海洋。这种海洋和陆地之间水的往复运动过程,称为水的大循环。仅在局部地区(陆地或海洋)进行的水循环称为水的小循环。

34、最高温度:对某地在一定时段内测得的温度极大值。

35、无霜冻期:是热量资源的一种表达形式,是一年内终霜冻日至初霜冻日之间的持续日数。通常用地面最低温度大于0℃终、初日期间的天数来表示。

无霜期:指一地春天最后一次霜至秋季最早一次霜之间的天数。

36、我国草地资源利用情况

特点:①草地面积广大,但分布不均匀;

②草地类型多样,但天然优质牧场比例不高;

③牧草类型丰富;

④草地生产力地区差异明显,季节年际变化大。

主要问题:①草地生产力水平低②草原退化严重

保护对策:①加强草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②保护天然草地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③加强各种农业措施和能量投入及科学技术的应用。

37、我国水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1)供水量增长缓慢,与经济发展速度不相适应;

(2)地区条件不同制约水资源的均衡发展;

(3)生活与工业用水增长迅速,挤占农业和生态环境用水;(4)供水工程未能充分发挥效益;

(5)缺水地区仍有较大节水潜力;

(6)水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语言学概论期末考试范围

语言学概论期末复习 1. diachronic linguistics Linguistics that studies language over a period of time, also known as historical linguistics, stud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since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up to the present. 2. arbitrariness Language is arbitrary for the forms of linguistic signs bear no natural resemblance to their meaning. The link between the linguistic signs and their meanings is a matter of convention, and conventions differ radically across languages. 3. langue According to Saussure, langue refers to the abstract linguistic systems shared by all the members of a speech community. It can be thought of as the generalized rules of the language that members of a speech community seem to abide by. 4. competence Chomsky defines competence as the abstract ideal user's knowledge of the rules of his language. According to him, anyone who knows a language has internalized a set of rules about the sequences permitted in his language. This internalized set of rules is termed as a person's competence. 5. morpheme The most basic element of meaning is traditionally called morpheme. The “morpheme' is the smallest unit in terms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expression and content, a unit which can not be divided without destroying or drastically altering the meaning. 6. Morphology Morphology studies morphemes and their different forms and the way they combine in word formation. So it refers to the study of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words and the rules by which words are formed 7. Semantic triangle According to Ogden and Richard's semantic triangle, there is no direct link between language and the world, or between the symbol ( the linguistic elements, the word, the sentence) and referent ( the object in the world of experience). The link is via thought or reference, the concepts of our minds. 8. Lingua franca Lingua franca is the general term for a language that serves as a means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different groups of speakers. 9. componential analysis Componential analysis is a way to analyze lexical meaning, and it defines the meaning of a lexical element in terms of semantic components. 10. Cooperative Principle Cooperative Principle (CP) was proposed by Paul Grice, under which there are four maxims: the maxim of quantity, the maxim of quality, the maxim of relation and the

环境保护概论习题

第一章绪言 1、什么叫环境、环境问题?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 2、什么叫环境污染?什么是环境容量? 3、从影响人体健康的角度来看,环境污染有哪些特点? 4、为什么将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你能为环境保护做些什么? 5、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其特征包括什么内容? 6、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公平原则? 第二章生态学基础 1、什么叫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有哪些? 2、生态系统有哪些基本功能? 3、什么叫食物链? 4、造成生态平衡破坏的人为因素有哪些? 5、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有哪些应用? 第三章自然保护 1、简述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和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森林在环保中有哪些作用? 3、简述我国水资源现状和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有什么重要意义? 5、什么叫自然保护区?我国自然保护区主要分为哪几类?

第四章环境与健康 1、什么叫环境致病因素?环境致病因素主要有哪几类? 2、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有哪些?影响污染物对人体影响的因素有哪些? 3、环境污染对人体的远期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五章大气污染及防治 1、大气污染源有哪些?大气主要污染物是什么? 2、什么叫飘尘?其危害是什么? 3、酸雨的主要成分是什么?酸雨的危害是什么? 4、简述温室效应的原因和危害。 5、光化学烟雾的形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6、为什么说臭氧层破坏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哪些物质对臭氧的分解起了催化作用? 7、什么叫温度层结?什么是气温垂直递减率? 第六章水体污染及防治 1、从化学角度来分,水体污染物主要有哪几类? 2、什么是需氧污染物?需氧污染物的危害是什么? 3、什么叫生化需氧量?什么是化学需氧量?

(完整版)资源与环境概论复习资料(完整版)

资源环境概论复习题 目录: 1、生态系统 2、最适温度 3、生物资源 4、水体自净 5、全球变暖 6、积温(活动和有效) 7、光合作用 8、光照强度 9、日较差10、气候生产力11、土壤环境容量 12、光能利用率 13、自然资源 14、农业自然资源(分类和特点)15、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特点 16、农业投入产出 17、人类目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8、人类对农业气候资源的利用 19、水资源 20、水循环21、三基点温度 22、生长期 23、种植业 24、森林资源 25、我国资源的总体特征 26、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27、农业气候资源特点(山西气候资源特点)28、生物资源的基本特性 29、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 30、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31、农业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 32、农业环境 33、水循环中的大小循环 34、最高温度 35、无霜冻期和无霜期 36、我国草地资源利用情况37、我国水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其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平衡状态。包括无机环境、生物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个基本组成部分。 2、最适温度:最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温度。 3、生物资源:指对人类具有实际或潜在用途或价值的遗传资源、生物体或其部分、生物群体或生态系统中任何其它生物组成部分。 4、水体自净:水体可以在其环境容量范围以内,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使排入的一定数量的污染物质浓度降低,逐步恢复原有水质的过程。 5、全球变暖: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逐渐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 6、积温: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累加之和。 活动积温:高于或等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称为活动温度。活动温度的总和称活动积温。 有效积温: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差值称为有效温度。生育时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 7、光合作用:即光能合成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在可见光的照射下,经过光反应和碳反应,利用光合色素,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生化过程。 8、光照强度:指光照的强弱,以单位面积上所接受可见光的能量来量度。简称照度,单位勒克斯。 9、日较差:一日内,气温、气压、湿度等气候要素观测记录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10、气候生产力:以气候条件来计算的农业生产潜力,指在土壤管理、农业技术等都处在最优状态,充分利用当地光、热、水等气候资源,某一作物将太阳辐射能转化为化学能、形成农产品的最大能力。 11、土壤环境容量:是指土壤环境单元所容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允许量或负荷量,实际上是土壤污染的起始值和最大负荷值之间的差值。 12、光能利用率:在植物生长期内,单位土地面积上光合产物贮存的能量与其冠层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的比值。

《环境保护概论(林肇信)》总结复习

环境保护概论 第一章绪论 环境问题的定义: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的统一,人类改造环境,环境也反作用于人类;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调节人类社会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但要真正实现这种易傲杰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在通晓环境变化过程的基础上,预测人类社会活动引起的环境影响,掌握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 要以环境制约生产,运用规律改造环境;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有计划地安排社会生产力,使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协调起来;要提高人类对环境价值的认识,使千百万人协调动作,为实现这种调节进行系统的自觉的努力 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一是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二是大面积的生态破坏;三是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可持续发展 定义: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起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内涵:第一,强调公平性原则,包括本代人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以及公平分配有限资源;第二,强调持续性原则,其核心是指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第三,强调共同性原则,即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其所体现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实现这一目标,也必须是全球人民的共同行动。 应具备的特征:1、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提倡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逐步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过渡;2、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3、可持续发展应以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第五章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排入大气、水、土壤中,并引起环境污染或导致环境破坏的物质,叫做环境污染物。 环境污染物的及其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性污染物2生活性污染物3放射性污染物 污染物的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三类: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及生物性因素。 环境污染的特征: 1、影响范围大 2、作用时间长 3、污染情况复杂(因为环境污染具有相加作用、独立作用、拮抗作用和协同作用) 4、污染治理难 第六章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大气污染的涵义: 自然界中局部的质能转换和人类所从事总类繁多的生活、生产活动,向大气排放出各种污染物,当污染物超过环境所能允许的极限(环境容量)时,大气质量发生变化,对人们的生活、生产、健康、精神状态、设备财产以及生态环境遭到恶劣影响和破坏,此类现象称为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及主要污染物的发生机制

《语言学概论》期末试卷-语言学概论期末考试

《语言学概论》期末试卷 1.( 单选题 ) 下列关于“语言”的说法 ,不正确的一项是 (D )(本题 2.0 分) A、语言系统是由多个子系统组合而成的 B、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 C、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和线条性特征 D、 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可以任意改变 2.( 单选题 ) 下列元音音素都是后元音的一组是 ( B)(本题 2.0 分) A、[u, ε] B、[α, Λ] C、[α,y] D、[o, a] 3.( 单选题 ) 下列辅音音素都是塞音的一组是 ( B)(本题 2.0 分) A、[k, 1] B、[p, k] C、[p, n] D、[t, v] 4.( 单选题 ) 从语音的社会功能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是

( A)(本题 2.0 分) A、音位 B、音素 C、音节 D、音渡 5.( 单选题 ) 汉语普通话中的“我”和助词“的”单念时发音分别为[uo]和[te],而在实际语流中 ,“我的”发音是 [uo de],这是语流音变中的( A)(本题 2.0 分) A、顺同化现象 B、逆同化现象 C、弱化现象 D、异化现象 6.( 单选题 ) 语音的本质属性是 (C )(本题 2.0 分) A、物理属性 B、生理属性 C、社会属性 D、心理属性 7. ( 单选题) 英语“ students”中的“ -s”是 ( C)(本题 2.0 分)

A、虚词语素 B、词根语素 C、构形语素 D、构词语素 8. ( 单选题) 从词的构造方式看, 下列各项中属于复合词的是( D)(本题 2.0 分) A、木头 B、念头 C、苦头 D、山头 9.( 单选题 ) 划分词类的最本质的标准是 (A )(本题 2.0 分) A、分布标准 B、意义标准 C、形态标准 D、逻辑标准 10.( 单选题 ) 下面词组中 ,结构类型与其他各组不同的一组是( D)(本题 2.0 分) A、年轻漂亮/朴素大方 B、我们大家/首都北京

化工环境保护概论复习题

问答题: 1、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A人口问题 B资源问题 C生态破坏 D大气环境污染 E有毒化学品贸易和危险废物管理 F生物多样性危机 G淡水资源缺乏与水污染 H海洋污染 2、请说明好氧生物处理的作用机制 好氧微生物和兼性微生物参与,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代谢过程。在有机物氧化过程中脱出的H是以O为受H体,如C6H12O6 + 6 O2=6 CO2 + 6 H2O +2880KJ 好氧生物处理过程中,有机物的分解比较彻底,最终产物是能量较低的CO2和H20,故释放能量多,代谢速度快,产物稳定。 3、请说明厌氧生物处理的原理 厌氧:是指在无分子态氧存在的条件下,能进行正常的生理生化反应的生物,如厌氧细菌、酵母菌等. 废水厌氧生物处理是指在无分子氧条件下通过厌氧微生物 (包括兼氧微生物)的作用,将废水中的各种复杂有机物分解转化成甲烷和二氧化碳等物质的过程,也称为厌氧消化厌氧生物处理是一个复杂的微生物化学过程,依靠三大主要类群的细菌,即水解产酸细菌、产氢产乙酸细菌和产甲烷细菌的联合作用完成 5、写出生物法脱氮方法与流程,并进行必要的说明。 生物法脱氮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生物转盘、接触曝气法),而以活性污泥法使用较多 脱氮菌在脱氮过程中必须有能量的供给,也要有供氢体(H2-donor) 的存在。 其流程为:见复习题 6、简述好氧法与厌氧法处理废水的优缺点 好氧:优点:能在较短时间内,将废水有机污染物稳定化,释放能量高,代谢速度快,产物稳定。缺点:对含有有机污染物浓度较高的废水,由于要供给足够的O2较困难,需耗用大量稀释水,处理成本高。 厌氧法的主要特点:(1)应用范围广(2)能耗低(3)负荷高(4)剩余污泥量少,且其浓缩性、脱水性良好(5)氮、磷营养需要量较少(6)有杀菌作用(7)污泥易贮存 缺点:(a)厌氧微生物增殖缓慢,因而厌氧设备启动和处理所需时间比好氧设备长; (b)出水往往达不到排放标准,需要进一步处理,故一般在厌氧处理后串联好氧处理; (c)厌氧处理系统操作控制因素较为复杂。 (d)厌氧过程会产生气味对空气有污染 8、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运行方式。 1 传统活性污泥法(普通活性污泥法) 2阶段曝气活性污泥法 3再生曝气活性污泥法系统 4吸附—再生活性污泥法系统 5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 6高负荷活性污泥法 7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 8多级活性污泥法系统 9深水曝气活性污泥法系统 10深井曝气池活性污泥法系统 11浅层曝气活性污泥法系统 12纯氧曝气活性污泥法系统 9、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的特点 1、反应器内污泥浓度高 2、有机负荷高 3、反应器内设三相分离器,被沉淀区分离的污泥能自动回流到反应区,一般无污

环境保护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B)

期末考试题型 ?一、名词解释(25分,每题5分,共10题,任选5题回答,多做不得分) ?二、填空题(30分,共30空,每空1.5分) ?三、简答题(32分,每题8分,共8题,任选4题回答,多做不得分) ?四、论述题(13分) 《环境保护概论》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25分,每题5分,任选5题回答,多做不得分) 1、环境容量:一定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称为环境容量,即一定环境所能承担外加的某种污染物的最大允许负荷量。 2、环境质量:一般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环境质量是对环境状况的描述。 3、二次污染物:从污染源排出的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原有成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变化或光化学反应,形成了与原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称为二次污染物。 4、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通过生物链和其它自然因素来维系的一种平衡状态。也就是说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较长期地保持稳定的平衡状态。 5、生物放大作用:在同一条食物链上,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大于低位营养级生物的现象 6、超城市化:一些发展中国家,大批劳动力盲目从农村涌入城市,致使大城市人口急剧增加,超过了城市设施、区域资源和环境的负荷能力,从而带来就业困难、住房拥挤、交通阻塞、环境污染、治安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这种现象称为“超城市化”。 7、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8、33211工程:重点治理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的水污染、两区(二氧化硫和酸雨污染控制区)的大气污染、着力强化一市(北京)、一海(渤海)的环境保护工程。 9、面源污染:指以面积形式分布和排放污染物造成污染的发生源。 10、水体自净作用:各类天然水体都有一定的自净能力。污染物质进入天然水体后,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排入的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自然降低,这种现象称为水体的自净。 11、光污染:光污染泛指影响自然环境,对人类正常生活、工作、休息和娱乐带来不利影响,损害人们观察物体的能力,引起人体不舒适感和损害人体健康的各种光。从波长10nm-1mm 的光辐射,即紫外辐射、可见光和红外辐射,在不同的条件下都可能成为光污染源。 12、水体污染: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体的物理特征、化学特征和生物特征发生不良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的功能及其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 13、城市热岛效应:由于人的活动和工业生产,使得城市温度比周围郊区温度高的现象,称为城市热岛效应。 14、排污交易:指环境管理部门制定总排污量上限,按照此上限发放排污许可证,排污许

语言学概论期末考试题

语言学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说法只有是正确的。 A.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B.语言就是说话,说话就是语言。 C.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D.语言具有地方色彩,说明语言不具有社会性。 2.下列说法只有是错误的。 A.汉语的声调是由音高变化形成的。 B.语言中的轻重音是由音重变化形成的。 C.音位具有区别词形的作用。 I).音素具有区别词形的作用。 3.下列说法只有是正确的。 A.“老”可以同“新、旧、少、嫩”等构成反义词。 B.“大”和“小”是绝对对立的反义词。 C.“红”与“黑”这对反义词具有非此即彼的关系。 D.反义词“冷”和“热”具有相对性。 4.下列说法只有____正确。 A.意译词如“激光”、“电话”都是借词。 B.仿译词如“机关枪”、“铁路”都是借词。 C.“尼姑”、“和尚”、“玻璃”是借词。 D.“爱神”、“北极熊”、“超人”都是借词。 5.下列词义的变化,属于词义的缩小。 A.“meat”原指菜肴,现在指荤菜。 B.“走”本义是跑,现在指步行。 C.“江”原指长江,今泛指江河。 D.“book”原指一种树木,今指成本的著作。 1.C 2.D 3.D 4.C 5.A 3.下列说法只有( )是正确的。 A.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文字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B.不同的阶级使用语言具有不同的特点,说明语言具有阶级性 C.人类多种多样的语言说明语言具有任意性特点 D.语言是一种纯自然的现象 4.下列说法只有( )是正确的。 A.语法的组合规则是潜在的 B.语法的聚合规则是潜在的 C.语法的组合规则存在于书面语言中 I).语法的聚合规则存在”ji【j头沿吉中 5.单纯阋就是由一个( )构成的词。 A.词根 B.词干 【!.词缀

2010研究生复试试题-农业资源与环境概论

《农业资源与环境概论》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40分) 1农业资源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经济活动所利用或可资利用的各种资源。分类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资源。通常农业资源主要指农业自然资源。即农用的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 6 资源科学:研究资源的形成、演化、数量、质量特征与时空分布和开发、利用、保育及其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发展关系的科学。 2农业环境指影响农业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农业用地、用水、大气、生物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中国法定环境范畴。 7 农业环境学:研究人类活动对农业环境质量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规律及其保护和改善的科学 3 生物资源对人类具有实际和潜在用途或价值的遗传资源、生物体或其部分、生物群体或生态系统中任何其它生物组成部分。 8 土壤环境容量一般讲土壤所允许承纳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称为土壤环境容量 4 生物富集通过非吞食方式,从周围环境(水,土壤,大气)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9 农业环境保护法:指调整人们在保护、管理和改善农业环境、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以及防治农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活动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5 水体富营养化水库和海湾等封闭性和半封闭性水体中接纳过多的氮磷等营养元素。水体初级 生产力提高,某些特征性藻类(蓝藻、绿藻)异常增殖,使水质恶化的过程。 10 农业环境监测:是运用物理、化学、生物手段获取农业(牧、渔)环境质量信息,并据此提出防治污染、保护农业环境对策的过程。

《环境保护概论》教学大纲2020

《环境保护概论》 教学大纲

(78学时)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环境保护概论》是精细化工专业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和行业发展趋势开设的专业拓展性课程。课程本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环境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拓宽知识面与提高素质相结合、系统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将其溶入到今后的工作生活当中,为适应我国各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基本要求,使我国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熟悉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了解环境保护的思想、理念、趋势、措施和方法,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生产观。 (一)知识教学目标 了解环境、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了解人口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了解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了解环境污染类型与防治;了解农业、城市、工业、旅游、经济与社会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可持续发展途径;重点理解并适当掌握化工行业,特别是精细化工领域的环境问题、环境保护趋势、理念、措施和方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了解环境一般性法律法规,能针对精细化工行业的工艺特点给出适当的环境治理建议,并能实际解决一定的环境污染问题。 (三)思想教育目标 1、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方法论。 2、具有与时俱进的正确心态。 3、树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齐达标的理念。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基础模块 一)绪论 明确环境的概念、类型和特性;了解环境问题及环境科学的概念、内容;掌握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内涵。 1)环境 (1)环境的概念 (2)环境的类型 (3)环境的特性 2)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及类型 (2)环境问题的产生的发展 (3)环境问题的实质 3)环境科学

《语言学概论》期末B卷 答案解析

丽水学院 —学年第一学期期终考试试卷答案(B卷)课程语言学概论使用班级 班级:学号:姓名: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4空格,每空格1分,共14分) 1.在中国,早期的语言研究主要是围绕着汉字的字义、字音、字形进行的,产生了训诂学、音韵学、文字学三个分支,统称为“小学”。 2.被尊称为“19世纪的亚里土多德”的德国哲学家和数学家弗雷格于1892年提出预设的概念,他的理论被公认为人工智能的理论基础。 3.每个元音的音质是由舌位前后、舌位高低、圆唇与否3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4.语言的变异可以分为地域变异、社会变异和功能变异等3类。 5.言语行为理论的创始人是英国道德哲学家奥斯汀,他认为,语句有命题意义和施为意义两层意义。 二、判断是非题:对的写“√”,错的写“×”(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2.肺是人类发音的动力站,声带是发音体。 (×)3.元音发音时,声带不一定振动,辅音发音时,声带一定要振动。(√)4.超音质音位又叫“超音段音位”或“非音质音位”。 (×)5.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b]和[p]是两个音位。 (√)6.福建“沙县县”简称为“沙县”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机制。

(×)7.词序和虚词是俄语最重要的语法手段。 (√)8.语法手段中的“零形式”也表示语法意义。 (√)9.就其实质而言,语法规则表现的就是组合关系或聚合关系。(×)10.湖南江永的“女书”体现了语言的性别变异。 三、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②)1.语言符号的符号是: ①声音②文字③它所代表的事物④发音器官(④)2.我国青海五屯话是一种: ①皮钦语②洋泾浜③新美拉尼西亚语④克里奥尔语(③)3.合作原则理论的最早提出者是: ①奥斯汀②利奇③格赖斯④莫里斯(④)4.英语的man→men采用的语法手段是: ①异根式②重音③词缀④内部屈折(③)5.关于元音和辅音的区别,正确的描述是: ①元音发音时间短暂,辅音发音时间较长。 ②辅音发音响亮,元音发音不响亮。 ③发辅音气流受阻,发元音气流不受阻。 ④发元音和辅音发音器官的各个部位均衡紧张。 (④)6.俄语、汉语、日语3种语言所属的语法结构类型按次序是:①粘着语-屈折语-孤立语②屈折语-粘着语-孤立语 ③孤立语-屈折语-粘着语④屈折语-孤立语-粘着语(③)7.与“春光明媚”结构相同的组合是: ①阳光的温暖②马上开始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思考题答案参考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思考题答案参考 一、名词解释 环境 :是指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 。 环境容量 :在保证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危害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或其中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环境质量 :一般是指一定范围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的适宜程度。生物放大作用 :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不易分解的化合物, 这些污染物在体内积累, 并通过食物链向下传递,在生物体内的含量随生物的营养级的升高而升高,使生物体内某些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超过了环境中浓度的现象,叫做生物放大作用,又叫生物富集作用,也叫生物浓缩。 超城市化 :一些发展中国家,大批劳动力盲目从农村涌入城市,致使大城市人口急剧增加,超过了城市设施、区域资源和环境的负荷能力,从而带来就业困难、住房拥挤、交通阻塞、环境污染、治安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这种现象称为“ 超城市化” 。 水体自净作用 :在环境容量范围内,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排入水体的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降低,称为水体的自净作用。 光污染 :人类活动造成的过量光辐射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环境形成不良影响的现象称为光污染。 排污交易 :它指在特定区域内,根据该区域环境质量的要求,确定一定时期内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在此基础上,通过颁发许可证的方式分配排污指标,并允许指标在市场上交易。 全球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也称国际环境问题或者地球环境问题,是指超权主义国家的国界和管辖范围的、区域性和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资源环境概论复习题

资源环境概论复习题

资源环境概论复习题 目录: 1、生态系统 2、最适温度 3、生物资源 4、水体自净 5、全球变暖 6、积温(活动和有效) 7、光合作用 8、光照强度 9、日较差 10、气候生产力 11、土壤环境容量 12、光能利用率 13、自然资源 14、农业自然资源(分类和特点)15、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特点 16、农业投入产出 17、人类目前面临的 主要环境问题 18、人类对农业气候资源的利用 19、水资源 20、水循环 21、三基点温度 22、生长期 23、种植业 24、森林资源 25、我国资源的总体特征 26、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27、农业气候资源特点(山西气候资源特点) 28、生物资源的基本特性 29、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 30、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31、农业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 32、农业环境 33、水循环中的大小循环 34、最高温度 35、无霜冻期和无霜期 36、我国草地资源利用情况 37、我国水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其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平衡状态。包括无机环境、生物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个基本组成部分。 2、最适温度:最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温度。 3、生物资源:指对人类具有实际或潜在用途或价值的遗传资源、生物体或其部分、生物群体或生态系统中任何其它生物组成部分。 4、水体自净:水体可以在其环境容量范围以内,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使排入的一定数量的污染物质浓度降低,逐步恢复原有水质的过程。 5、全球变暖: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逐渐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 6、积温: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累加之和。 活动积温:高于或等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称为活动温度。活动温度的总和称活动积温。 有效积温: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差值称为有效温度。生育时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 7、光合作用:即光能合成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在可见光的照射下,经过光反应和碳反应,利用光合色素,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生化过程。 8、光照强度:指光照的强弱,以单位面积上所接受可见光的能量来量度。简称照度,单位勒克斯。 9、日较差:一日内,气温、气压、湿度等气候要素观测记录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10、气候生产力:以气候条件来计算的农业生产潜力,指在土壤管理、农业技术等都处在最优状态,充分利用当地光、热、水等气候资源,某一作物将太阳辐射能转化为化学能、形成农产品的最大能力。 11、土壤环境容量:是指土壤环境单元所容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允许量或负荷量,实际上是土壤污染的起始值和最大负荷值之间的差值。 12、光能利用率:在植物生长期内,单位土地面积上光合产物贮存的能量与其冠层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的比值。 13、自然资源:自然界存在的有用自然物。人类可利用的、自然生成的物质与能量,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气候、生物、水、土地和矿产等5大资源。 14、农业自然资源:指自然界可被利用于农业生产的物质和能量来源。 分类:A、气候资源:即太阳辐射、热量、降水等气候因子的数量及其特定组合。 B、水资源:即可供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开发利用的含较低可溶性盐类而不含有毒物质的水分来源。 C、土地资源:一般指能供养生物的陆地表层,包括内陆水域,但不包括海域。 D、生物资源:即可作为农业生产经营对象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种类及群落类型。

语言学概论考试B评分标准与答案

天津师范大学考试 2010—2011 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语言学概论》试卷( B 卷)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填空题: (每空0.5 分,本大题共10 分)1.表意文字表音文字 2.发音时气流是否受阻 3.历史稳定性(稳固性)全民常用性(全民性)构词的能产性(能 产性) 4、增添删除(删减) 5.渐变性不平衡性 6.清浊,舌位高舌位低 7.时位调位重位8.舌位的高低、舌位的前后、唇形的圆展(圆与不圆)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2 分,本大题共10 分)1.语音:2. 历史比较语言学: 3. 条件变体: 4. 性: 5. 方言词: 三、分析题: (本大题共30 分,每小题6 分) 1. 分析下列句法结构中歧义出现的原因并加以分化(6 分) A 爱慕的是小王:分化:别人爱慕的人是小王;小王爱慕的是别人。歧义出现的原因是 “小王”的施受关系不明。 B 王熙凤也不知道哪儿去了分化:别人也不知道王熙凤哪儿去了,王熙凤也不知道别 人哪儿去了。歧义出现的原因是“王熙凤”的施受关系不明。 C 修了一条乡村公路分化:把一条(坏了的)乡村公路修好了;修出(成)了一条乡村公路。 歧义出现的原因是“路”到底是表示结果还是表示受事关系不明。 D 这个灯笼挂了一天了 分化:这个灯笼已经挂上去了,挂上去的时间是一天。这个灯笼挂了一天了还没有挂上去。 歧义出现的原因是动词“挂”既有“持续”的语义特征,又有“完成” 的语义特

征。 2. 用严式国际音标给下列汉字注音(6 分)春眠不觉晓花落知多少答案略 3. 分析下列各词的结构类型,并指出各语素的性质:(6 分) 学员:附加式(派生词);词根+后缀。烟头儿:附加式(派生词);词根+词根+后缀。秋千:单纯词;双声词。 Returns:附加式;词干+词尾。blackboard :复合词;词根+词根。 抗菌素:复合词;前缀+词根+词根。 4. 下列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试将它们进行分类(6 分)印欧语系:西班牙语、波兰语、印地语、德语、意大利语;阿尔泰语系:哈萨克语、满语、蒙古语; 南岛语系:高山语;南亚语系:佧瓦语;闪——含语系:阿拉伯语汉藏语系:苗语。评分标准:错一项扣一分。 5. 用语音术语描述下列辅音(6 分)(1)[v] 唇齿浊擦音。 (2)[L] 舌尖中浊边音。 (3)[ts] 舌尖前不送气清塞擦音。 (4)[p h] 双唇送气清塞音。 (5)[x] 舌面后(舌根)清擦音。 (6)[z] 舌尖前浊擦音。 四、简答题: (每小题10 分,本大题共30 分) 1. 请用具体的例子说明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的区别(10 分)共时语言学,又叫静态语言学。它以语言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某一特定状态中的语言系统为研究对象,揭示语言的内部结构规律,分析各种语言单位,描写语言规则,而不考虑时间的因素。 (3 分) 历时语言学,又叫动态语言学,它研究语言的历史发展,描写和研究语言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的演变方式,研究这种演变在语言内部和外部的 原因。(3 分) 举例4 分,各举两个以上,分别得二分。仅各举一例,分别得一分。 2. 请简要回答洋泾浜与克里奥尔的区别(10 分) 洋泾浜是指某些与外族人接触较多的地区,因语言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2 分) 克里奥尔又叫混合语,指各种语言频繁接触的地区出现的包含不同语言成分的混合的自然语言。(2 分) 二者不同的是: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题(含答案)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环境容量:一定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称为环境容量,即一定环境所能承担外加的某种污  染物的最大允许负荷量。 2、生物放大作用:在同一条食物链上,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大于低位营养级生物的现象 3、超城市化:一些发展中国家,大批劳动力盲目从农村涌入城市,致使大城市人口急剧增加,超过了  城市设施、区域资源和环境的负荷能力,从而带来就业困难、住房拥挤、交通阻塞、环境污染、治安  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这种现象称为“超城市化”。 4、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5、二次污染物:从污染源排出的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原有成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发生了一系  列的化学变化或光化学反应,形成了与原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称为二次污染物。 6、面源污染:指以面积形式分布和排放污染物造成污染的发生源。 7、水体自净作用:各类天然水体都有一定的自净能力。污染物质进入天然水体后,通过一系列物理、  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排入的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自然降低,这种现象称为水体的自净。 8、光污染:光污染泛指影响自然环境,对人类正常生活、工作、休息和娱乐带来不利影响,损害人们  观察物体的能力,引起人体不舒适感和损害人体健康的各种光。从波长10nm-1mm的光辐射,即紫外  辐射、可见光和红外辐射,在不同的条件下都可能成为光污染源。 9、排污交易:指环境管理部门制定总排污量上限,按照此上限发放排污许可证,排污许可证可以在市  场买卖。 10、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具有普遍性和跨国性、现实和潜在影响大、强度大、作用时间长等特点的影 响人类正常生活和生存质量的重大环境问题。 二、填空题 1、环境破坏是指人类社会活动产生的有关(环境效应),它导致了(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 2、在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之间不断地通过(物质传递)、(能量传递)和  (信息传递),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自然整体。 3、汽车尾气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为(CO)、(碳氢化合物)、(NOx)等。 4、CFCs的全称是(氟氯碳化合物),哈龙的全称是(含溴化合物)。 5、生物多样性包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6、大气污染的形成过程由(排放源)、大气和(接受者)三个环节组成,缺少其中一个环节就构不成

资源与环境概论复习完整版

资源与环境概论复习完 整版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资源环境概论复习题 目录: 1、生态系统 2、最适温度 3、生物资源 4、水体自净 5、全球变暖 6、积温(活动和有效) 7、光合作用 8、光照强度 9、日较差10、气候生产力11、土壤环境容量12、光能利用率13、自然资源14、农业自然资源(分类和特点)15、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特点16、农业投入产出17、人类目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8、人类对农业气候资源的利用19、水资源20、水循环21、三基点温 度22、生长期23、种植业24、森林资源25、我国资源的总体特征26、我国水资源的特点27、农业气候资源特点(山西气候资源特点)28、生物资源的基本特性29、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30、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31、农业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32、农业环境33、水循环中的大小循环34、最高温度35、无霜冻期和无霜期36、我国草地资源利用情况37、我国水资 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其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平衡状态。包括无机环境、生物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个基本组成部分。 2、最适温度:最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温度。 3、生物资源:指对人类具有实际或潜在用途或价值的遗传资源、生物体或其部分、生物群体或生态系统中任何其它生物组成部分。 4、水体自净:水体可以在其环境容量范围以内,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使排入的一定数量的污染物质浓度降低,逐步恢复原有水质的过程。 5、全球变暖: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逐渐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 6、积温: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累加之和。 活动积温:高于或等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称为。活动温度的总和称活动积温。 有效积温: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差值称为。生育时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 7、光合作用:即光能合成作用,是、和某些,在的照射下,经过光反应和,利用,将和转化为,并释放出的生化过程。 8、光照强度:指光照的强弱,以单位面积上所接受可见光的能量来量度。简称照度,单位勒克斯。 9、日较差:一日内,气温、气压、湿度等气候要素观测记录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10、气候生产力:以气候条件来计算的农业生产潜力,指在土壤管理、农业技术等都处在最优 状态,充分利用当地光、热、水等气候资源,某一作物将太阳辐射能转化为化学能、形成农产品的最大能力。 11、土壤环境容量:是指土壤环境单元所容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允许量或负荷量,实际上是土壤污染的起始值和最大负荷值之间的差值。 12、光能利用率:在植物生长期内,单位土地面积上光合产物贮存的能量与其冠层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的比值。 13、自然资源:自然界存在的有用自然物。人类可利用的、自然生成的物质与能量,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气候、生物、水、土地和矿产等5大资源。 14、农业自然资源:指自然界可被利用于农业生产的物质和能量来源。 分类:A、气候资源:即太阳辐射、热量、降水等气候因子的数量及其特定组合。 B、水资源:即可供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开发利用的含较低可溶性盐类而不含有毒物质的水分来源。

824环境保护概论考试大纲

824环境保护概论考试大纲 I.考察目标 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环境保护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方法,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理论及实际问题。 II.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与考查范围 1.生态学基础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及类型 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态平衡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2.可持续发展战略 基本概念 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 中国21世纪议程 3.环境保护与资源保护 基本概念 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生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4.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基本概念 大气污染源及主要污染物的发生机制 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对人体的影响 影响大气污染的气象因素 大气污染的防治 5.水污染及其防治

水质、水质指标与水质标准 水体污染与自净 水污染防治 6.土壤环境污染防治与土壤生态保护基本概念 土壤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土壤生态保护与土壤退化的防治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规划与管理 7.声学环境保护 基本概念 环境噪声评价 噪声污染控制技术 8.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和利用基本概念 主要工矿业固体废物的利用和处理、处置危险废物的处理、处置和利用 城镇垃圾的处理、处置和利用 9.其他物理性污染及防治 放射性污染与防治 电磁辐射污染与防治 10.环境质量评价 环境质量评价的意义及类型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 11.环境管理 基本概念 环境管理的基本职能和内容 环境管理的技术方法和管理制度 中国环境管理的发展趋势 12.环境经济 基本概念 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与特点 环境保护经济效益 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