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4一轮复习精品导学案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2014一轮复习精品导学案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2014一轮复习精品导学案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2014一轮复习精品导学案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人教版)

考纲要求 1.群落的结构特征(Ⅰ)。2.群落的演替(Ⅰ)。3.土壤中的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一、群落的结构

1.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______的集合。

各种种群之和=群落,或种群――→种间关系

群落

2.物种组成:(1)丰富度:群落中________数目的多少。

(2)特点:不同群落________不同。

(3)探究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3.种间关系:(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2)竞争:

①概念: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____________等。

②结果:相互抑制或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劣势甚至灭亡。

(3)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________,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______。

想一想 雌螳螂在交配后将雄螳螂吃掉,是捕食吗?

4.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________现象。

(2)水平结构: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________分布。

二、群落的演替

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__________代替的过程。

2.类型:(1)初生演替

①概念:在一个从来没有被________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______,但被________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②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 阶段

(2)次生演替

①概念: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________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________或其他________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②过程:弃耕农田→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3.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_和________进行。

想一想 弃耕农田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一定能形成树林吗?

探究点一 群落及其种间关系

1.什么是群落?什么是丰富度?

2.种间关系类型有哪几种?

思维拓展

1.竞争关系可致使劣势物种灭绝,以利于优势种得到更多的资源与空间。

2.捕食关系中,捕食者一般不会导致被捕食者灭绝;寄生关系中,寄生生物一般不会导致宿主死亡。这都与长期的自然选择有关,在相互选择的作用下,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寄生者与宿主长期共存。

探究示例1 (2010·广东理综,2)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 ) A.竞争B.共生C.寄生D.捕食

探究点二群落的空间结构

完成下列填空:

1.群落的垂直结构

(1)植物的分层现象与________有关,群落中的________总是随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依次是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

(2)在高山植物群落中,不同海拔地带的植物呈垂直分布主要是受________的制约。

(3)动物的分层与其________________等有关。可以说,群落中植物的________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2.群落的水平结构

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分布着________的生物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常呈________分布。

思维拓展

1.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2.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直接影响群落中动物的垂直结构,动物种类的多少是随植物层次的多少而变化的,因此,由于森林的植物层次比草原植物层次多,所以森林群落一般比草原群落的动物种类多。

探究示例2 下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Array 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

密植

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

的品种

探究点三群落的演替

1.在裸岩的演替过程中,首先进入群落的生物是地衣而不是其他生物,原因是地衣可以分

泌有机酸,能够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的速度。

2.在演替过程中,优势种往往不同。如地衣阶段优势种为地衣,但在苔藓阶段,由于地衣

矮小,与苔藓争夺阳光方面处于竞争的劣势,所以在苔藓阶段优势种不再是地衣而是苔藓。

3.群落演替是一种群落代替另一种群落,而不是一个种群代替另一个种群。所以在群落演

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种群也并没有随着群落的演替而消失。

探究示例3 (2011·海南卷,24)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围湖造田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 B.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C .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D .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

题组一 群落及种间关系

1.如图,纵轴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

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 .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

C .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

D .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

2.(2011·镇江质检)下列有关生物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丰富度是指单位面积或空间内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

B .越靠近热带地区,生物的丰富度一定越高

C .一般来说,某个区域生物丰富度越高,该区域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D .在探究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过程中,要对取样土壤中的各种生物个体逐个计数

3.(2011·安徽卷,6)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B .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 .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D .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

4.下表显示一个岛上的国家公园中狼和驼鹿种群变化情况(无猎捕现象),下列结论中最适合这两个种群变化情况的是( ) A .狼的数量随驼鹿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B .狼和驼鹿的数量变化相互没有关系 C .驼鹿数量随狼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D .两个种群的数量同时增加或减少

5.下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

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

A .甲可表示火灾后森林进行的演替

B .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历时短

C .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相同

D .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

6.(2011·大纲全国卷,4)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B .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

C .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

D .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7.关于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演替是群落根本性质发生变化的现象

B .只有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才会出现群落的演替

C .演替过程只要不遭到人类的破坏和自然的干扰,其总的趋势是会导致物种多样性的增加

D .不论是成型的群落还是正在发展形成过程中的群落,演替现象一直存在,它贯穿于整个群落发展的始终

题组二 土壤动物丰富度研究

8.(2009·江苏生物,24)科研人员对江苏某地沿海滩涂米草群落和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土壤)动物丰富度进行了对比研究。在相同取样条件下,利用一种常用底泥采样器(50 cm ×50 cm ×30 cm)

B.米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群密度高于裸露泥滩

C.改用另一规格的常用底泥采样器会影响对比研究的结论

D.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

9.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

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

D.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题组三综合题

10.(2011·

(1),

从数据分析,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丰富度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

(2)统计表明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光能利用率变化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绘制生产者呼吸量与叶面积指数之间的关系坐标曲线图。

(4)下图是1953~1996年间该生态系统生物量(有机物

量)统计图,据图你可以得出的生物量演变规律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对该地区某时间群落结构进行调查时,可以采用________法对植物丰富度进行调查,同时注意调查不同物种______________情况,以获得群落的垂直结构。

学案41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解析

课前准备区

一、1.种群 2.(1)物种(2)丰富度

3.(2)①资源和空间(3)体表(4)彼此有利

想一想不是捕食,捕食必须发生在不同物种生物个体之间,而雌雄螳螂属同一物种。

4.(1)分层(2)镶嵌

二、1.另一个群落 2.(1)①植物植被彻底消灭②森林(2)①土壤种子繁殖体

3.速度方向

想一想不一定,还受气候等环境条件的影响。

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

1.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如一个池塘内的所有生物。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互利共生、寄生、竞争和捕食。

探究示例1 A [“苗多欺草,草多欺苗”的意思是说禾苗多时草难以生长,草多时禾苗难以生长,禾苗与草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思路导引

探究点二

1.(1)光照强度光照强度(2)温度(3)食物及栖息场所分层

2.不同镶嵌

探究示例2 C [植物群落出现分层现象的原因主要与光照(森林)、温度(高山)等因素有关,环境因素影响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可以用来指导农业生产,譬如玉米和大豆间种,提高光能的利用率。]

思路导引①植物群落垂直结构、水平结构的分层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②考虑分层现象对植物利用自然资源的意义。

③考虑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关系。

④考虑不同类型的植物的生活习性对光、对水等。

探究点三

1.没有被植物覆盖被彻底消灭了土壤条件种子繁殖体漫长较短

2.能预见可测的森林增加增加多结构不可逆高

探究示例3 D [围湖造田改变了群落演替的方向,破坏了生态平衡;演替过程中,群落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在不断变化;次生演替是在原有植被已被破坏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与初生演替相比,次生演替的速度快;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

构建知识网络

丰富度互利共生寄生垂直结构初生演替次生演替

课后练习区

1.D [纵坐标为甲、乙、丙三种鱼类的食物分布,有共同的食物资源和生存空间,故构成竞争关系。]

2.C [生物丰富度是指生物种类的多少,而不是个体数量的多少。]

3.B [由题干可知,该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最初无植被覆盖,故在该岛上发生的群

落演替是初生演替,而不是次生演替,B项错误。初生演替的时间较长,D项正确。人类的参与可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C项正确。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即物种的镶嵌式分布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A项正确。]

4.A [本题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信息,考查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数量变动关系。刚开始捕食者狼数量随着被捕食者驼鹿数量增加而增加,后来由于狼过多造成驼鹿数量锐减,直至最后二者数量都大致稳定。]

5.ABD [甲表示的是次生演替,故A正确;乙是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快、历时短,故B正确;在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物种的种类和组成不同,故C错误;不论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若气候条件适宜,最后都可以演替成森林,故D正确。]

6.A [草坪和树林两个群落中的植物都具有分层现象,导致其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7.B [群落的演替是一直存在的,它贯穿于整个群落发展的始终,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任何一个群落都不可能是不变的,即使其内的生物种群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但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种群特征也可能发生改变,没有绝对不变的群落。另外根据群落演替的概念,演替应该是其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的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如一个种群被另一个种群所代替。在自然状态下,演替的总趋势是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种群稳定性的提高,因此我们说群落演替的顶极阶段是森林阶段。]

知识归纳对群落演替的分析

(1)演替的原因:①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②群落内部环境变化;③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④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⑤人类的活动。

(2)演替的特征

①方向:有一定的方向性。②能量:总生产量增加,净生产量逐渐降低,群落有机物总量增加。③结构:营养结构更加复杂,物种多样性增加,稳定性增加。④生活史:生物个体增大,生活周期变长,生态位变窄。⑤物质循环:由开放转为封闭,交换速度变慢。

8.AD [比较表中裸露泥滩与米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可判断A正确,B错误。C错误,D正确,物种数和个体总数与常用底泥采样器的规格无关,但与取样的时间和地点等因素有关。]

实验方法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调查

(1)丰富度调查方法:由于大多数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范围小,标记个体难以与无标记个体充分混匀,因

此,土壤小动物调查一般不能采用标志重捕法,而是采用取样器取样进行采集、调查的方法。

(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一是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二是目测估计法(指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很少等。)

(3)利用诱虫器采集土壤小动物的原理:诱虫器利用土壤小动物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性,使土壤小动物从土样进入诱虫器下部的试管中,达到采集目的。

9.B [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但由于身体微小,不适合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调查的方法。]

10.(1)次生演替逐渐增加(2)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光能利用率升高(或正相关) (3)呼吸量=总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描点、连线如下图:

(4)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逐渐增加,最终

趋于稳定(5)样方空间上的分布(分层)

解析(1)从题干信息可知:群落演替的起点不是原始

裸地,而是从原来的植物群落所发生的演替,故为次生演替,

演替的结果是群落物种的丰富度增加。(2)从表格数据可看

出在演替过程中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加,生态系统光能利用

率也增加。(4)生物量演变的规律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系

统的生物量逐渐增加,最终趋于稳定。(5)对该地区某时间

群落结构进行调查时,可以采用样方法对植物丰富度进行调查,对不同物种空间分布情况的调查可获得群落的垂直结构。

群落的演替导学案

高一生物导学案15——————————群落的演替 班级:____________ 小组: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2014-4-21 【学习目标】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复习回顾】 1、画出捕食、竞争、互利共生三个关系的曲线。 (标出被捕食者) 捕食竞争互利共生 【课堂教学】 自学知识点一:群落的垂直和水平结构 1、森林中植物的垂直分层分别是:上层:_____________中层:____________ 下层:____________ 影响植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影响动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 2、影响群落水平分层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测知识点一: 1、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坪和树林中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 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 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自学知识点二:群落的演替的类型 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____________________ 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进行的演替; 裸岩上的演替过程 裸岩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灌木阶段——_____________ 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___________________ 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进行的演替。 弃耕农田的演替过程 弃耕农田——____________——灌木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 3、苔藓阶段为什么取代地衣阶段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演替的结果是群落的稳定性_____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生物的种类和数量_____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

3.3.2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第2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一、选择题 1.下列对种群密度或丰富度的调查,对应正确的是… ( ) A.蚯蚓——标志重捕法 B.鼠妇——目测估计法 C.狗尾草——记名计算法 D.田鼠——样方法 【解析】对蚯蚓种群密度的调查用样方法;鼠妇喜群聚,活动快,用目测估计法;狗尾草用样方法;田鼠可用标志重捕法。 【答案】B 2.下列有关种群或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群落有空间结构,种群没有空间特征 B.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土壤中的有机物逐渐减少 C.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D.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解析】种群不仅具有数量特征,还具有空间特征,如均匀分布、集群分布和随机分布等;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由于生物逐渐增多,土壤中的有机物也逐渐增多;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答案】D 3.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C.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解析】次生演替时虽然原有的植被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因此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在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而不是次生演替;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也存在竞争现象;条件适宜,次生演替也可形成森林。 【答案】C 4.比较福建武夷山和西伯利亚泰梅尔半岛冰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武夷山和泰梅尔半岛冰原的群落物种组成明显不同 B.泰梅尔半岛冰原冰土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较低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高中生物 44 群落的演替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1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高中生物 4.4 群落的演替导学案 3 新人教版必修姓名:班级:小组: 【】学习目标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重点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难点:】【自主学习系统群落的结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外界条件 1.生物的群落是一个的剧烈改变,仍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原有生物群落会被破坏和干扰,一个群落会逐渐被 所替代,这样的过程称之为生物群落的演替。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和2.生物群落的演替可分为两种类型。替发生了演消灭了植被的面物覆盖的地或原地来方存在过植被底后被彻被植的生物群落的演替。或如、、.经过漫长而艰难的演替过程,裸岩地面上的演替过程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3 阶段→阶段→灌木阶段→裸岩阶段→ 阶段→化,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变得进一步丰富多样,会使群落系统阶段,从而使物种进一步多样 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以上为初生阶段。又一些生物种群被了,4.群落的次生演替是原来群落结构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了,经过一段时间,有一些种群占据原有种群的空间,使另一些生物种群 的阶段。例如在弃耕的农田上的群落演替就是次生演最后使群落达到一个 阶弃耕的农田→草木植物阶段→替。在适宜的自然条件下,其大致过程是:阶段,或段→森林阶段。但在干旱荒漠地区,也可能演替为 而不能最后演替为森林阶段。.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的演替有着重大的影响,常常会改变生物群落的自然演替的5 ,破坏阻止或逆转生物群落的自然演替。和 展发理好经济,自,自的然演替保持好然环境处落物进了6.为促生群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国、和、伟大生态工程,保持政府在一些破坏严重的地区,提出了 好生态环境。【问题生成】 1

2020年高考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0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课后作业(必修3)(生物 解析版)

一、选择题 1.(2018·黑龙江哈三中一模)从种群和群落的水平看,有关生命系统具有的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A.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高大乔木在森林中均匀分布属种群的空间特征 C.环境容纳量就是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D.草地的不同地段上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属随机分布 答案 A 解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A正确;森林中有很多种乔木,不属于同一个种群,B错误;环境容纳量指的是在自然环境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容纳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又称K值,C错误;草原的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这种结构特征被称为群落的水平结构,D错误。 2.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A.该研究过程是:提出问题→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土壤中的小动物 D.对于个体较小的动物,可借助放大镜观察记数 答案 B 解析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B错误。 3.关于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水平结构与种群分布、土壤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特点有关 B.同一时间栽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 C.自然群落一般是向物种多样化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D.沙丘造林、退耕还湖等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答案 B 解析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不同种群在水平方向上常呈镶嵌分布,A正确;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群落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如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等,B错误;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大的方向演替,物种越多种间关系越复杂,C正确;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正确。 4.热带雨林中,常可见所谓的“绞杀”现象,即某些大型藤本缠绕在高大的乔木之上,依靠乔木支撑爬到雨林高层接受阳光逐渐长大,最终将乔木缠死。这种藤本与乔木的关系可称之为() A.共生B.竞争C.寄生D.捕食 答案 B 解析依题意可知,某些大型藤本与高大的乔木相互竞争阳光等资源,二者存在竞争关系。 5.科学家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猎物模型,如图所示(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教学设计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教学设计 1. 设计思想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是人教版必修3第4章第3、4节的内容,包括群落基本涵义、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和群落的演替等内容。生物必修模块3强调从系统的视角认识生命系统,强调系统分析方法,应用本模块的知识内容,帮助学生学习系统分析的方法建构知识。根据这一特点,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过程,建构生物群落的有关核心概念,并运用已形成的概念去尝试解决未知的系统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同时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在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由于课时的限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探究实验在课外单独完成。 2.教学目标 (1)群落的概念,常与种群、生态系统结合起来进行考查; (2)种间关系; (3)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4)演替的概念; (5)演替的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过程及区别; (6)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教学重、难点 (1)群落的结构特征; (2)种间关系。 (3)从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4)演替的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过程及区别。 4.教学方法 讲授+PPT 5.教学过程 【知识点自我巩固】 一、群落的概念及物种组成 1.概念:同一________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________的集合。 2.物种组成:群落中________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1)丰富度:群落中________数目的多少。 (2)特点:不同群落________不同。 思考1 海洋中随着深度的增加,物种的丰富度有什么变化? 二、群落的种间关系及结构 1.种间关系 (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________。 (2)竞争:①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________和________等;②结果:相互抑制 或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劣势甚至________。 (3)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虫)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________,摄取寄生的 养分以维持生活。 (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________。 2.群落的结构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________现象。 (2)水平结构:受各种因素影响,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 有差异,常呈________分布。 三、群落的演替

2019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群落的演替学案(适用全国)

1.演替的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演替过程(以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例)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3.群落演替中两种类型的不同点 类型 项目 初生演替次生演替 起点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 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 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 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 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时间经历时间漫长 经历时间较短 影响 因素 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裸岩上的演替森林砍伐地、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4.群落演替的特征 (1)方向:一定的方向性。 (2)能量:群落有机物总量增加。 (3)结构:营养结构变得复杂,物种多样性增加。 5.群落演替的原因 (1)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2)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 (3)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 (4)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5)人类活动的干扰。学科&网

考向一群落演替类型的判断 1.如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B.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主要与气候、土壤等条件有关,与人类活动无关 C.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地发生着改变,其中④→⑤过程中,云杉逐渐成为优势种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参考答案】C 解题技巧 判断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方法 (1)从起点上判断 ①初生演替的起点为从没有过植被或原有植被被彻底消灭了的环境。 ②次生演替的起点为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的环境。 (2)从时间和速度上判断 ①经历的时间长、速度缓慢的是初生演替。 ②经历的时间短、速度较快的是次生演替。 2.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导学案-精选教育文档

第五节群落演替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能力目标:调查身边群落的演替情况,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教学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一)群落演替的概念 学生阅读教材P78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的资料后思考: 思考1、生物是如何一步步地定居在新土地上的?(这就是本节要讲述的内容) 思考2、这一地区有可能恢复到原来群落的结构吗? 1、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________________的。如果________________受到干 扰或破坏,一些生物的种群消失了,就会有其他一些生物的种群来________, 再过一段时间,又会有另一些生物的种群__________,最后,群落会达到一个 __________的阶段。 2、像这样随着__________,一个______被______________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二)演替的类型 1、初生演替: (1)初生演替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初生演替大致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裸岩阶段、______阶段、苔藓阶段、____植物阶段、灌木阶段、________阶段。 思考3、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 思考4、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 思考5、在森林阶段,还能否找到地衣、苔藓、草本、灌木吗? (3)除了裸岩上的演替外,水生演替也发生属于初生演替。 水生演替常开始于水域和陆地环境交界处,即沿淡水湖或池塘的边缘。由于水生植物的占据和动物带的有机物使池底逐渐变浅,然后变成陆地。 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的植被虽已不存在,但______________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 了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进行的演替。 次生演替的过程: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小灌木(灌木丛) 乔木森林。

高中生物达标检测(33)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课下达标检测(三十三)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A级基础题 一、选择题 1.下列所举实例中不能体现群落结构的是() A.温带落叶林的外貌随季节变化 B.草原上的植物形成斑块状和镶嵌状的分布状态 C.田间的玉米有高有矮 D.森林里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分层分布 解析:选C田间的玉米有高有矮体现的是种群的特征。 2.(2019·城厢区月考)群落不断发展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演替。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工群落组建后,它的物种丰富度也会变化 B.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与自然演替的方向、速度往往不相同 C.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经足够长的时间演替后能形成森林 D.群落的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初始条件不同 解析:选C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人工群落组建后,它的物种丰富度也会变化,A正确;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沿着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B正确;由于受西北干旱地区水分的限制,该地区的典型草原不可能演替为森林,C错误;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的起点是没有任何植被,而次生演替的起点是有土壤条件甚至有植物的种子或繁殖体,D正确。 3.下列有关种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蝉吸取树的汁液、蝗虫啃食植物叶片都属于寄生关系 B.两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捕食关系是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 C.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则二者不存在竞争关系 D.互利共生的关系体现在某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 解析:选B蝉吸取树的汁液属于寄生关系,蝗虫啃食植物叶片属于捕食关系;研究各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属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则二者在食物上不存在竞争关系,但二者在生存空间上可能会存在竞争关系;互利共生属于种间关系,发生在不同种生物的种群之间,不能发生在某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 4.(2019·博望区期中)某池塘中,某种鱼常年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

2020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后精练【32.群落的结构和演替】附答案详析

2020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后精练 32.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一、选择题 1.下列所举实例中不能体现群落结构的是( ) A.温带落叶林的外貌随季节变化 B.草原上的植物形成斑块状和镶嵌状的分布状态 C.田间的玉米有高有矮 D.森林里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分层分布 解析:选C 田间的玉米有高有矮体现的是种群的特征。 2.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森林火灾后和森林被火山岩全部覆盖后的演替类型相同 B.从光裸的岩地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营养结构逐渐趋于复杂 C.任何区域内的群落经过演替最终都会形成森林生态系统 D.人类活动一定会使群落演替按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进行 解析:选B 森林火灾后的演替是次生演替,森林被火山岩全部覆盖后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从光裸的岩地演替为森林的过程是初生演替,该过程中营养结构逐渐趋于复杂;群落演替最终是否形成森林生态系统要受环境条件的制约;人类活动有可能会使群落演替按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进行。 3.下列有关种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蝉吸取树的汁液、蝗虫啃食植物叶片都属于寄生关系 B.两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捕食关系是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 C.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则二者不存在竞争关系 D.互利共生的关系体现在某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 解析:选B 蝉吸取树的汁液属于寄生关系,蝗虫啃食植物叶片属于捕食关系;研究各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属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则二者在食物上不存在竞争关系,但二者在生存空间上会存在竞争关系;互利共生属于种间关系,发生在不同种生物的种群之间,不能发生在某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 4.如果进行菜园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土壤小动物的采集与调查 B.可能用到解剖针、放大镜或实体显微镜等实验用具 C.可依据土壤小动物趋光、趋热等特性来设计诱虫器 D.可用记名计算法来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解析:选C 土壤小动物常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等特性,故设计诱虫器时应注意根据这些特点设计。 5.疟原虫在人体内只能进行无性生殖,在按蚊体内才进行有性生殖。人被感染疟原虫的按蚊叮咬后可患疟疾。在水中,按蚊幼虫(孑孓)以藻类和细菌为食,同时又被鱼类捕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疟原虫与人是寄生关系

群落的结构 导学案(公开课)

4.3 群落的结构 自主预习: 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1、群落:内聚集在中的集合体。 2、研究的问题: (1)群落的组成、优势种群。(2)关系。 (3)群落的演替。(4)群落的结构 (5)各种群的占据位置(6)群落的和边界。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1.物种组成是区别的重要特征。 2.物种丰富度:群落中的多少称之为丰富度。 3、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越靠近,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三、种间关系 1.捕食:(1)定义: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_____________. (2)举例:如______捕食_________;_________捕食_________.兔吃草、狐吃兔等. (3)各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下图甲.其中物种____是捕食者,_____是被捕食者,依据:在某一周期内,先增加者先减少,是被捕食者. 2.竞争: (1)定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 (2)结果:竞争各物种相互______,或者一方占优势,另一方一方处于_____甚至灭亡. (3)举例: 草原上的牛和羊、水稻和稗草。 (4)各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上图乙. 3.互利共生 (1)定义: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________,彼此__________. (2)举例: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白蚁及其肠内的鞭毛虫。 (3) 各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上图丙。 4.寄生:(1)定义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在另种生物(寄主)的_______或_______,摄取寄主的 ______以维持生活。 (2)举例:蛔虫与人,豆科植物与菟丝子等.

高中生物 5.5 群落的演替导学案 浙科版必修3.DOC

高中生物 5.5 群落的演替导学案浙科版必修 3.DOC 5、5群落的演替导学案1 一、目标导航基本要求 1、说出演替的概念和类型。 2、举例说出群落的演替。 3、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拥护国家“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发展要求举例说出顶级群落的概念。说明 二、知识网络 三、导学过程 一、群落的演替 1、演替的概念是什么?群落演替过程是怎样的?提示: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群落演替过程是外界环境与群落内部环境不断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群落演替总是向着群落恢复相对稳定状态的方向进行。 2、群落演替的原因有哪些? ①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②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

迁徙。③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④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⑤人类活动的干扰。 3、演替的类型有哪些?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提示: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1)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裸岩上进行的演替,其过程为: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又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的演替(2)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弃耕的农田、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上进行的演替。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在于本来有没有植被或植被被破坏后土壤条件是否保留。一般来说,初生演替比次生演替要经历更长的时间,因为初生演替没有土壤条件,环境极为贫瘠和严酷,而次生演替有土壤条件,环境一般比较肥沃,原有的群落被破坏后留下了大量的有机质和植物的种子或繁殖体等。 4、群落演替的结果是什么?演替方向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能量一般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结构一般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稳定性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一般稳定性越来越高

2014一轮复习精品导学案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人教版) 考纲要求 1.群落的结构特征(Ⅰ)。2.群落的演替(Ⅰ)。3.土壤中的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一、群落的结构 1.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______的集合。 各种种群之和=群落,或种群――→种间关系 群落 2.物种组成:(1)丰富度:群落中________数目的多少。 (2)特点:不同群落________不同。 (3)探究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3.种间关系:(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2)竞争: ①概念: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____________等。 ②结果:相互抑制或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劣势甚至灭亡。 (3)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________,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______。 想一想 雌螳螂在交配后将雄螳螂吃掉,是捕食吗? 4.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________现象。 (2)水平结构: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________分布。 二、群落的演替 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__________代替的过程。 2.类型:(1)初生演替 ①概念:在一个从来没有被________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______,但被________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②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 阶段 (2)次生演替 ①概念: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________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________或其他________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②过程:弃耕农田→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3.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_和________进行。 想一想 弃耕农田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一定能形成树林吗? 探究点一 群落及其种间关系 1.什么是群落?什么是丰富度? 2.种间关系类型有哪几种? 思维拓展 1.竞争关系可致使劣势物种灭绝,以利于优势种得到更多的资源与空间。 2.捕食关系中,捕食者一般不会导致被捕食者灭绝;寄生关系中,寄生生物一般不会导致宿主死亡。这都与长期的自然选择有关,在相互选择的作用下,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寄生者与宿主长期共存。

4344群落的结构和演替教案

I I I I 适用学科高中生物适用年级高二 I I I I ■■ 「■■■ 「J I 适用区域人教版区域课时时长(分钟)2课时 L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J 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 J_____________ 知识点1?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及群落的物种组成 2. 种间关系 I 3. 群落结构的形成与分析 I I 4. 演替的类型和原因 | 5.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6.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教学目标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 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 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 4.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 5.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6.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教学重点 1.群落的结构特征 2.群落的演替过程 教学难点 1.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i i 2.群落的演替过程 I I : ?■ I?■ I?■ I Ml ?■ I■?■ I Ml ■?■ I?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使用建议:群落的结构包括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

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群落的演替包括演替的类型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两部分,前者是在群落层次上分析生命系统的发展变化,后者是探讨人 类在这方面的作用,体现STS教育思想。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不同群落在物种组成上 有哪些差别?种间关系主要有哪几种类型?群落的空间结构是怎样的? 二、知识讲解 考点使用建议水平在研究导学生理解群落物种组念时,依然要与生命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思想相联系。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认识:在种群水平上的研究对象是同一物种的生物集合体,而群落水平上的研究对象是不同物种的生物集合体。后者是从比群落层次更高、范围更广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之间的关系 和相互作用。由此引出在群落水平上科学家要研究哪些问题 1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1) 种群是群落的基本单位一一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 .群落的物种组成、优势种 种间关系 群落的演替 (2)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冋题群落的空间结构 各种群占据的位置 群落的分布范围和边界

高中生物 第4章 第4节 群落的演替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1

群落的演替 【学习目标】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独立学习,小组合作,通过比较两个演替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掌握群落演替。 3.关注环境,保护环境;高效投入,享受成功的快乐。 【重点难点】 重点:1.演替的类型和过程。2.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学法指导】 1.预习案由每位同学在课前自学独立完成;探究案在课堂合作交流进行(小组长及具备能力的同学要先预习);训练案是课后作业,同学们在充分复习的基础上独立限时完成。 2.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学会抓住关键词进而掌握关键句。 3.将预习中遇到的疑难点标识出来并填写到预习案“我的疑问”处,待课堂小组讨论或老师点拨予以解决。 预习案(限时20分钟,课前独立完成) ◆教材梳理(通读教材,夯实基础) 一、群落演替和演替类型 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2.类型 (1)初生演替 ①概念:在一个从来没有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 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②过程:裸岩阶段→阶段→苔藓阶段→阶段→灌木阶段→阶段。 ③实例:在、和上的演替都为初生演替。 (2)次生演替 ①概念:在原有植被虽已经不存在,但原有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者 其他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②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过程: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小灌木→灌木丛→ ③实例:在、和 上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人类的活动方式 (1)不合理方式:砍伐森林、、捕杀动物。 (2)合理方式: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甚至可以建立。 2.影响结果: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和进行。 3.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1)原因: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垦殖活动(如、围湖造田等),造成严重的 ,并且成为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 (2)目的: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的道理。 (3)措施:颁布了《退耕还林条例》。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解答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一、生物群落的结构 1、群落 ①概念要点:a.同一时间;b.一定区域;c.各种生物种群。 ②特征:物种的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等。 2、群落的物种组成 ①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②丰富度a .概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b .常用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种内关系: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3、生物因素: 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等。 定义:同种生物之间发生的一些有利于捕食或者防御敌害的行为。 种内互助 社会性群聚:有分工合作,如:蚂蚁、蜜蜂的群居生活。 分类 ①.种内关系 非社会性群聚:无明确分工合作,如鱼类等。 定义: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之间由于争夺食物、资源、配偶等发生矛盾 种内斗争 的现象。 实例:成鱼捕食幼鱼(大鲈鱼吃小鲈鱼)、蝌蚪肠内排出有毒物质。 意义:种内斗争对个体的生存不利,但有利于生物的进化和种族的延续。 ②种间关系 (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如:狼与兔、牛与草。 但注意同种生物的成体以幼体为食,不是捕食关系而是种内斗争。 (2)竞争????? 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结果:相互抑制或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劣势 甚至灭亡 (3)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 ,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体内寄生:如蛔虫、绦虫(生活于人或动物的肠道内,并直接吸收肠道内的营养物质)。 分类 体表寄生:如虱子、跳蚤、菟丝子。 (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 。 a 、地衣:由真菌和单细胞藻类组成的共生体。真菌为藻类提供水和无机盐,藻类为真菌提供有机物,两种生物结合为一体,失去一方,另一方则不能独立生存。 b 、白蚁与鞭毛虫:白蚁为鞭毛虫提供有机营养,鞭毛虫分泌纤维素酶供白蚁分解纤维素。 c 、大豆与根瘤菌:大豆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根瘤菌通过生物固氮为大豆提供可利用的氮素。 d 、人与大肠内的大肠杆菌:人为大肠杆菌提供有机物,大肠杆菌能合成V B12和V K 供人体使用。 4、生物群落的结构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 现象。 如一个池塘,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就是植物分层; 青 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就是动物分层的实例。 ①森林中植物的分层:与光照强度有关,光照强度总是随高度 下降而减弱,森林中在不同的层次高度上分布有不同的植物。 ②高山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布:植物的垂直分布主要受温度制约, 温度随海拔高度升高而降低。 ③动物的分层与其食物及栖息场所有关,可以说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 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受各种因素(地形的起伏、光照明暗、湿度大小)的影 响,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 分布。

群落的演替导学案教材

群落的演替 1.群落以种群为基本单位,是各个种群的集合体,依靠种间关系使各种群在长期自然选择与进化中形成稳定的彼此适应的有机体。生物间的种间关系包括四种: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和寄生。 2.区别不同群落的最主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其衡量指标是丰富度。 3.不同群落其优势种不同。森林群落中数量占绝对优势的是木本植物,草原群落中则是草本植物占绝对优势。 4.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了一定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5.从纬度上看,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从两极到赤道逐渐增大;从海拔上看,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推理,从时间推移上看,不同的时间内,同一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同。 6.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众多,解决吃的问题就是一个首要任务。为了扩大耕地面积,不惜毁林开荒,加上很多地区广种薄收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导致农村经济陷入“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为了改善这种局面,国家明确提出了相关政策,大家知道是什么吗?该政策一定能达到目的吗? 答案退耕还林。退耕不一定就能还林,必须提供适宜的条件。 课堂导入 1987年5月6日,大兴安岭北麓漠河境内林区发生特大森林火灾。大火从5月6日起燃烧,到6月4日全部扑灭,历时整整一个月,着火面积101万公顷。大兴安岭森林资源的1/19从地球上永远消失。火灾后,林业职工积极植树造林,经过20多年的努力,火灾区又变成了茂密的森林。 从上述实例看出,群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群落的演替。

探究点一演替的类型 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按照一定的规律不断发展变化的。阅读教材,结合提供的材料,试探讨群落的变化规律。 1.演替的概念 1883年8月7日,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炽热的岩浆滚滚而出,所到之处生物全部死亡。直到1934年,植物才逐渐的繁茂起来形成小树林。数据统计如下: (1)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在长达50年的时间内,该地区生物由灭亡到形成小树林。 像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完成了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2)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2.初生演替 光裸的岩地经过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最终会演替出森林。阅读教材P79图4-14,分析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 (1)据上图分析裸岩地上的演替过程 A裸岩阶段→B地衣阶段→C苔藓阶段→D草本植物阶段→E灌木阶段→F森林阶段。 (2)像这样,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 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就是初生演替。例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3)请思考: ①地衣是六亿年前地球陆地的首批客人,它能首先定居在光裸的岩地上,因为它可以分 泌有机酸从而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使土壤颗粒和有机物逐渐增多,这说明生物可以改变环境。

高中生物: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知识点

高中生物: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知识点 知识点1 群落的概念和研究范畴 1.群落的概念:从种群角度分析,群落指的是同一时间,一定区域,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从生态系统的成分角度分析往往包含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研究范畴:群落的边界,群落的物种组成即群落的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 知识点2 群落的物种组成(丰富度) 1.概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是不同的,群落的物种组成受环境影响。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调查方法为取样器取样法,常用统计物种的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2.取样器取样法 1.实验原理 (1)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 (2)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3)物种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2.实验流程 3.得出结论: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 【提醒】做好该实验的几个注意事项 (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 (2)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 (3)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 (4)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 (5)远离危险地带,不要破坏当地环境。 知识点3 种间关系

【提醒】种间关系曲线的辨别 曲线——不同步性变化的此消彼长(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在捕食数量关系图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断:其一,依两条曲线的关系,捕食者随着被捕食者的变化而变化,如图中A先达到最多,B随后才达到最多,即曲线B随着曲线A的变化而变化,故B捕食A。其二,依最多个体数,被捕食者的个体数通常多于捕食者,故由图中A的最大个体数多于B的,也可推出B捕食A。 3.竞争曲线——看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下降甚至降为0,只要曲线中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则必为竞争,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空间、食物的重叠范围。 垂直结构水平结构 现象垂直分层现象水平方向上分布不同(镶嵌分布) 决定因素 植物分层:光照 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食物 地形变化、光照强度、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 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必修三第四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导学案

第四章第4节群落的结构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群落的演替过程,初步把握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 二、预习内容 1.演替 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演替的类型 (1)初生演替 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次生演替 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进行。4.退耕还林、还草、还湖:2003年1月20日起施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学习重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二、学习过程 1.问题探讨 观察课本78页问题探讨图片,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生物是如何一步步地定居在新土地上的? (2)这一地区有可能恢复原来群落的结构吗? 2.思考与讨论 阅读并观察课本79页图4-14 及80页图4-15,思考: (1)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测试题(附解析)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测试题(附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所举实例中不能体现群落结构的是( ) A.温带落叶林的外貌随季节变化 B.草原上的植物形成斑块状和镶嵌状的分布状态 C.田间的玉米有高有矮 D.森林里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分层分布 解析:选C 田间的玉米有高有矮体现的是种群的特征。 2.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森林火灾后和森林被火山岩全部覆盖后的演替类型相同 B.从光裸的岩地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营养结构逐渐趋于复杂 C.任何区域内的群落经过演替最终都会形成森林生态系统 D.人类活动一定会使群落演替按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进行 解析:选B 森林火灾后的演替是次生演替,森林被火山岩全部覆盖后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从光裸的岩地演替为森林的过程是初生演替,该过程中营养结构逐渐趋于复杂;群落演替最终是否形成森林生态系统要受环境条件的制约;人类活动有可能会使群落演替按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进行。 3.下列有关种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蝉吸取树的汁液、蝗虫啃食植物叶片都属于寄生关系 B.两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捕食关系是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 C.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则二者不存在竞争关系 D.互利共生的关系体现在某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 解析:选B 蝉吸取树的汁液属于寄生关系,蝗虫啃食植物叶片属于捕食关系;研究各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属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则二者在食物上不存在竞争关系,但二者在生存空间上会存在竞争关系;互利共生属于种间关系,发生在不同种生物的种群之间,不能发生在某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 4.如果进行菜园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土壤小动物的采集与调查 B.可能用到解剖针、放大镜或实体显微镜等实验用具 C.可依据土壤小动物趋光、趋热等特性来设计诱虫器 D.可用记名计算法来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解析:选C 土壤小动物常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等特性,故设计诱虫器时应注意根据这些特点设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