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原始居民点

原始居民点

原始居民点
原始居民点

原始居民点

1、组成:成群成片的房屋及穴居组成;一般范围较大,居住较为密集居住建筑与公共建筑的区分

2、位置:背山面水、土地肥沃的高地;

阳坡;靠近河流的二级台阶上

3、布局:生产与生活的简单分区住址与墓葬的分区

布局的一般规律:小房子围绕大房子;重防御

城市的产生

1、时间:原始社会末期,约为公元前3000~前2000年的龙山文化

时期 2、背景与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基础):生产工具的发

明和改进;“石器进入到青铜器”;(2)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

的阶级分化(直接原因);(3)精神文化相应繁荣发展:出现文

字与新宗教;反映社会等级制度核心的礼仪制度的出现;(4)频

繁的战争

《周礼.考工记》: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王城方九里,公城方七里,侯城方五里,爵城方三里。”王权思想和严谨对称的规划原则,对后世封建王朝帝都建设的影响极大。

春秋战国城市的特点:

1、城市的型制大多为不规整,倾向于因地制宜,实事求是。

2、规模更加宏大;几乎所有城市都采取措施提高城防,高大的城池或高台兼防御与显示尊严。

3、城郭有明确的分工。城:政治的中心,贵族王宫。郭:经济的中心,一般的市民住宅、手工业。城与郭有的相分,有的相重,有的分为内外两重,有的并列。

4、城市分区发生显著的变化,商业经济区扩大,地位提高。城市用地中,经济性分区及居住区用地比例增加,政治性分区用地比例降低,说明城市经济功能得到加强。

5、建立了一些离宫别苑,满足宫廷生活需要,一般建在城边或郊区。

6、规划结构仍以不同形式体现,以宫为中心,突出轴线上的主导作用,前朝后市的结构布局。试述秦汉时代我国城市发展、建设及分布上的主要特点

1、郡县制推行的推定,行政中心城市特别是县镇得到大量发展(首都-郡城-县城);

2、城市分布地域大为扩展;

3、众多商业中心城市兴起,并以商业贸易联系为纽带;

4、沿丝绸之路和南方海上贸易路线发展起国际商业城市;

5、城市闾里制度建立,皇城为多宫制。

秦咸阳建设布局的主要特点

——以宫廷为建构核心——以水系为骨架(渭水)——象天思想,以天体观念来建——京畿一体的“大咸阳”——排水系统完善

——市肆——居住区(什伍之制,闾里布置规整)——园林(皇帝专用的禁苑离宫)

汉长安城市规划特点

1、改变传统的城廓之制,也不同于秦咸阳松散的布局,而将宫

殿、官署、市场、居民区置于一大城之内。

2、从长安城的总的形制和布局来看,受《周礼.考工记》的影响

明显:(1)平面近于正方形(2)十二个城门分布在四面,每面三门(3)长乐和未央等主要宫殿位于城南部,东市和西市位于北部,“前朝后市”。

3、宫殿占据城市大部分空间。

4、因地制宜利用龙首山地形建立宫殿。

5、设外廓,发展郊区县,建陵邑形成消费性城市,形成三辅制

(京城、陵邑、郊县)。

6、以区域层级功能分区作为城市规划结构基本的组织单位。我国魏晋至隋唐时期城市建设特点

1、各朝逐步扩建而成;

2、是我国古代大城市中不规则平面的典

型3、宫城居城中偏北,宣阳门至朱雀门为中轴线;宫城

较为方正、规则;坊区较为凌乱;4、一系列城堡拱卫都城

5、佛寺、园林众多.魏晋至隋唐时期城市发展有哪些特点

总趋势:北方中原城市的残破南方和周边地区城市的崛起

中国经济重心逐步转移,“南升北降”

城市建设:曹魏邺城开创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新格局,建业的发展带动江南城市兴起,隋唐长安成为古代全世界最大的城市,沿大运河、沿长江城市发展轴线初见端倪

曹魏邺城规划布局的特点及意义

1、开创了都城规划严整布局的先例

中轴线、对称布局

2、城市功能分区明确统治阶级与百姓居住区严格分开宫、市、坊的分离3单一宫城制

意义:其规划手法对于以后的都市布局有着重大的影响。邺城建格局对隋唐的长安城、洛阳城,对元、明、清的北京城以及公元7世纪日本的都城平城的建筑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日本、韩国等国家也把邺城视为本国古代都城的祖型。

五代宋元时期城市发展建设的主要特点

1、南方城市继续发展,数量增多,而北方城市仍在减少。

2、兴起许多大的商业都会和许多以经济职能为主的市镇。

3、对外贸易空前发达,东部沿海港口城市兴起城市多且发展迅

速。

4、以省会为中心的省级城市体系开始形成。这一特点主要是针

对元朝而言。元朝统一中国后,在全国实行以省制为中心的行政

区划体系,开创了以“省”作为我国地方行政区划单位的先例,并一直延续到今天。

5、核心城市(都城)在地理位置上转移比较频繁。该时期是我

国封建都城变迁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时期,即经历了一个由西

向东、由北向南、再由南向北的转移过程,并初步确立了北京成

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都城的地位。

6、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封闭的“坊市”制度

解体,开放型空间结构开始形成,城市布局变为不规则形态。北宋都城开封的规划布局特点

1、在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建设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封建社会中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

2、开封城面貌体现市民世俗生活和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直接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影响和特点,如市民成分发生变化、繁荣的商业街和夜市、街巷制的居住形式等,这些因素影响着城市建设和发展。

3、历史悠久,既是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又是发达的商业城市。城市不是十分方正规则,道路划分有一定的自发倾向。开封的三道城墙,宫城居中和井字形道路系统等对以后都城的规划影响很大。元大都的规划布局特点及主要成功之处

继承了古代都城的传统规划手法——三套城墙和中轴线布局,而且城墙形式更加规整、轴线对称更加突出;

规整宫殿与不规则的苑囿有机结合;

完善的上、下水道系统;

城市的规划建设始终有周密的计划和安排,专人负责从选址、勘测到修筑下水道,再营建宫殿。

北京为什么能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都城

1、政治上可以控制广大地区

2、经济上可称繁荣富庶之地

3、军事上有限可守

4、交通上往来便利

5、接近统治王朝的根据地

我国封建社会曾先后发生两次市制变革:

第一次是春秋战国:“宫市”,出现城市独立的集中商业区。

这次改革只是城市功能分区结构的调整,对总体布局并未形成重大的影响。

第二次北宋,将集中的市制扩大而成遍布全城的庞大的城市商业网络体系。市不再是城市的一个功能分区,而是一个全城为领域的庞大网络,使得市更有效的发挥繁荣城市经济、便利城市居民生活的职能。同时城市风貌完全改变,延续千年的坊市制走向街巷制,商业发展突破城垣的限制,在城市的沿江、沿河、沿路形成商业区。到明清时期,甚至发展到城外形成“关厢”地区。

村级土地规划中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适宜性评价

中国土地科学China Land Science s Vol.26No.1Jan.,2012 第26卷第1期2012年1月收稿日期:2011-08-20 修稿日期:2011-12-22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村镇住宅土地利用分区管制技术研究”(2008BAJ08B03)。第一作者:徐保根(1963-),男,河南焦作人,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E-mail:xubaogen@zufe.edu.cn Feasibility Assessment on the Rural Residential Land Use Types in the Land Use Planning at Village-level XUBao-gen,ZHAOJian-qiang,XUEJi-bin,GUHui-na,FANGAi-jun,DONGChuan-de(InstituteofRealEstate,ZhejiangUniversityofFinance&Economics,Hangzhou310018,China) Abstract:Thepurposeofthispaperistoassessthefeasibilityofruralresidentiallanduseinordertoprovidesufficientreferencesforlanduseplanningatvillagelevelandruralresidentiallandreconsolidation.Methodsusedincludedliteraturereview,expertconsultation,comparativeanalysis,andsumofweights.Theresultsindicatedthatruralresidentiallandusetypesinnewresettlementareascouldbedividedintothreebasicones,i.e.,urban-type,town-typeandcentral-villagetype.Themaininfluencingfactorswerethestructureoffarmers’employment,theeconomiccapacitiesoffarmers,villagecollectivesandthetownandcitythevillagelocates,etc.HuoyutangVillageandXichengVillageinYiwuweretheurban-type;HenggangvillageandBailianVillageinHaiyanwerethetown-typeruralresidentialareas.Itwasconcludedthattheindexsystemandmethodforthesuitabilityassessmentofruralresidentialareashadcertainvalueofapplicationandcouldguidetheruralresidentiallandreconsolidationandlanduseplanningatvillagelevel. Key words:landadminstration;ruralresidentialland;usetypes;suitabilityassessment 村级土地规划中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适宜性评价 徐保根,赵建强,薛继斌,顾慧娜,方爱军,董传德 (浙江财经学院不动产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研究目的: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的适宜性进行评价,为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和农村土地整治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文献查阅、专家咨询、对比分析、权重和法。研究结果:新安置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可分为城镇型、集镇型、中心村型三种基本类型,其主要影响因素有农民就业结构、农民经济实力、村集体经济实力、村所在乡镇和县市的经济实力等;义乌市活鱼塘村和西澄村可建成城镇型农村居民点,海盐县横港村和百联村可建成集镇型农村居民点。研究结论:建立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对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及农村居民点整理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土地管理;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类型;适宜性评价中图分类号:F30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158(2012)01-0027-05

中国城建史(复习整理)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与城市的产生 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从“血缘家族”到“定居文明”。 新石器时代中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使以原始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固定居民点产生。 公元前7000——4000年,产生土地耕作者居民点。 地点: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黄河流域。 国家: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印度、中国等。 原始居民点的特点: 选择基址:山之阳,水之阴,地势高亢,土地肥沃,自然环境条件好。 布局特点:有简单分区,一般包括居住区,制陶工场,公共墓地,公共活动场所,有防御工事、壕沟和围墙。 二、城市的产生 金属工具的使用,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产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商品生产。 不从事生产的“商人”的出现,标志着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产生,城市随之开始形成。 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公元前4000——3000年,是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早的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三、城市的形成条件 ?经济条件:有广大的农村,提供城市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物质财富。 ?社会条件:有一定的社会组织条件和制度。 ?自然条件:具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基址、物质资源。 ?技术条件:有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掌握这些技术的人。 ?规划条件:按一定的目标与要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建设。 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只有近300年的历史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的远古城市 四千多年前,当父系氏族公社向奴隶社会过渡阶段中,我国开始出现了具有一定规划格局的“城”的雏形----部落和部落联盟的城堡。 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三个发展阶段: . “聚”、“邑”的形成 《史纪·五帝记》:“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城”的产生 《吴越春秋》:“鲧,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城”----土地、鼎、戟 . “城”与“市”的结合 从“大同”到“小康”,标志着私有制的产生。从而,有了固定的交易场所,“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各易其退,各得其所”。 当具有了防御功能的“城”与专司商品交换的“市”结合在一起时,就形成了最早的意义较为完整的“城市”。

农村居民点布局

农村居民点布局 1 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特点 1.1 用地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从地域分布来看,农村居民点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平川地区,由于地势平坦,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密度高,单个村庄占地规模大;丘陵区和山区,一般地形起伏较大,地貌类型复杂,自然条件较差,交通不便,经济较为落后,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密度较低,单个村庄占地规模小。 1.2 人均用地规模普遍偏大 全国人均农村居民点面积一般均超过国家规定的人均用地150平方米的高限标准,人均占地规模普遍相对偏大。 1.3 宅基地是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主体 根据调查结果,宅基地是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主体,一般占农村居民点用地的70%以上。宅基地的主导用地特征在村庄内部用地结构中极为明显,其次是道路、畜圈用地,工、商业用地面积极小。 2 农村居民点布局中所存在的问题 2.1缺少系统规划,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 从总体土看,村庄整体布局较为分散,尤其是山区,道路不连网,房屋不成排,缺少系统的规划,没有基础设施,功能不完善。 2.2居民点内部闲置土地比重高,村庄占地面积大。 据调查,现有农村居民点内部一般约有10%的土地处于闲置状态,在村庄内部土地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各地仍在农村居民点外围划出一定数量的农田作为建设预留地,致使村庄不断蔓延,占用耕地,蚕食良田。 2.3土地的人口容积率和利用率较低。 全国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一般均超过国家规定的人均用地150平方米的高限标准,尤其在农村居民点内多是平房的“小而全”居住方式的区域,使得农村居民点内土地的人口容积率比较低,从而使得其土地的利用率也比较低。 2.4村庄的复杂性。 很多农村民居以四合院为主,并且随着分家析产和自由买卖,产生了几家共院、楼上楼下

论述类文本马新《文明起源视野下的中国早期村落形态》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早期村落由原始聚落脱胎而来,属于村落的初始形态。无论是与城 邑的空间关系还是村落间关系、村落内部的空间格局,都带有明显的时代 烙印。 其一,就城邑与其附属村落的空间关系而言,早期村落与城邑既有明确界限与地位差异,又是共生共存的共同体,这一特性来自历史传承。早期村落出现前夜,原始聚落多是聚集群处,若干聚落组成一个聚落群,每个聚落群由一个中心聚落和若干普通聚落组成,彼此之间联系密切,主从关系开始出现。早期村落时代,城邑与村落分布的“聚落群”结构依然延续,所不同者,城邑取代了中心聚落,村落取代了普通聚落,城邑与村落的主从关系更加明确。值得注意的是,早期村落时期,所在地区村落与其城邑的比例处在持续扩大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文明起源与发展的独特模式。在春秋及其以前的历史时期,每一个血缘宗法集团都有可能建立城池,统领若干村落,拥有一方权力。随着中央集权时代的到来,城市成为层层政权的附属物,以县级政权为核心的县城成为最低一级的、也是最为普遍的城市,此上的郡、都之城各有定式,不得借越。除此之外,其他城邑或被废弃为村,或处在消解过程中,,已不具备原城邑的功能。与之相应,宗族豪强再强势,也不能建城立邑,有的甚至要在村落立国。随经济发展带来的村落数量的迅速上升,城市所对应的村落数必然大幅攀升。 其二,就村落间的空间关系而言,早期村落间空间关系的总特征就是村落间的差异与层级较为模糊,村落发展呈现小型化趋势。这与经济发展以及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有密切关系,同时反映着社会结构与文明进程的演化特色。城乡分离以来,中国早期社会的政治与社会权力不断集中,城邑自然也处在持续生长中。这一过程既是对村落中宗法首领与财富的吸纳,又是对村落中新兴势力的抑制。在这一历史条件下,因经济与社会发展而带来的乡村的扩展,只能是不断垦辟土地,形成新的村落,难以在旧有村落基础上不断膨胀与扩展。

城市建设史完整(带重点)

城市建设史完整(带重点)

0701104班城建史复习资料 中国城市建设史 第一篇古代部分 绪论 一、城市的起源 1、在原始社会,随着农业的出现为标志的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捉奸产生了原 始的固定的居民点; 2、最早的城市是人类社会在第二次劳动大 分工的产物(商业手、工业是从农业中 分离出来的) 3、出现在从原始社会走向奴隶社会过渡到时 期; 4、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的 二、城市概念的变迁 1、城与廓、市与井的区别 城廓——城郭:城墙 城郭之别: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内之为城,外之为郭 2、城市的原始定义:防御功能、商品交换的职能、固定的居民点 3、城市社会时期城市定义的延伸

城市的原始职能、一级法律实体、精神寓意 4、现代城市的定义: *聚集一定数量的人口,以非农业活动为主 *区别于农村的社会组织形式 *是一定地域中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 *要求相对集中 *城市必须提供必要的物质设施及良好的生 态环境 *根据共同的社会需要而进行各方面协调运 转的社会实体 *有继承和延文化传统的使命 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1、位置:都位于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一般均靠近河湖水面 2、规模: 3、建筑组合 4、一定的功能分区 5、原始居民点初步且有城市最基本的“集中”的特征(城市最大特征是聚集) 二、中国城市的形成

我国城市是在原始社会群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公元前3000年——公 元前2000年) 大概在夏朝后期已基本形成(约公元前17世纪左右) 河南偃师市二里关村古城——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城市 商朝城市实例(公元前6—11世纪) 河南偃师市乡沟商城 总体布局:宫城居中、三套城墙、追求方正开创了以后历代都城多道城墙和宫城局中的先河。 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 (周礼考工记内容、解释、影响,要深入到中建史书的具体章节, 下面红字的部分还要补充,很重要) 西周的城建制度及其影响 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形成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观,这在城建制度中都有明显的反映。 1、政治上“分诸侯、建藩卫”——西周成为 历史上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的朝代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农村居民点问题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农村居民点问题 提要本文在深入分析巢湖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规模、布局现状及其历史变化情况的基础上,探讨农村居民点用地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并从规划、融资、政策等方面,提出推进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巢湖市;农村居民点;措施 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全国新一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出了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相挂钩的理念,农村居民点用地是否合理,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巢湖市农村居民点现状 1、农村居民点数量与用地规模。2005年末,巢湖市土地总面积939,367.47公顷,全市有1,518个农村居民点,平均密度16个/百km2。全市乡村户数101.24万户,乡村人口312.60万人,农村居民点平均人口规模为667户/个和2,059人/个。 2、农村居民点用地区域差异。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72,363.1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70%,占建设用地比重的66.34%。户均用地714.7m2,人均用地231.5m2。全市四县一区农村居民点用地从大到小的排序为:庐江县>无为县>居巢区>和县>含山县。 对全市5个地域单元的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状况进行分析,从含山县的196.7m2/人到庐江县的253.8m2/人不等,大部分县区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在200~250m2/人之间。总体上巢湖市工业化和城镇化程度相对较低,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较大,人均用地较多。 3、农村居民点动态变化情况。1996~2005年巢湖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总体上呈“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1998~1999年由于两次行政区划调整,农村居民点面积有所减少,1999~2003年逐年增加,2003年达到最高值为72,673.30公顷,2003以后逐年减少;2003~2005年农村居民点用地从72,673.30公顷减少到了72,363.16公顷。 二、巢湖市农村居民点用地中的问题

高一地理聚落的形成

6·1聚落的形成 目标: 1.理解聚落的概念和分类; 2.理解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了解乡村形成和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知道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 重点:乡村形成和城市起源 难点: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法:比较法、导学法、综合分析法 课时:1 板书: 地理环境 聚落 乡村(先) 城市(后) 一.乡村的形成 2.关系: 村落形态 地理环境 (1)河流少的平原地区:圆形、多边形 (2)河流多的平原地区:带状 二.城市的起源 1.时间: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500年 2.条件: (1)农业生产技术创新:物质基础 (2)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促进作用 3.地区:河流中下游平原(四大文明古国) (1)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2)尼罗河谷地 (3)印度河谷地(4)黄河—长江中下游平原

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导入新课: 到上周为止我们学完了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从今天起我们开始学习第六单元(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本单元共有5节课文,其中6·1节相当于概述,通过对概述的学习可以知道,聚落可以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乡村和城市相比,城市是我们的学习重点,乡村只要求作以简单了解,因此本单元的后4节(6·2—6·5节)均是学习城市的有关知识。在学习城市知识的4节课文中,前两节学习城市区位因素的知识,后两节学习城市化的知识。这堂课我们首先来学习6·1节(聚落的形成)。 2.学习序言: (1)概念:①一方面指居住地的房屋建筑,如:我国南方因多雨,房屋顶部多呈山坡形,以便于雨水倾泻;我国西北因干旱,房屋顶部多为平顶,以便于晒粮食;我们这个地区既有平顶房屋,又有顶部呈山坡形的房屋。②另一方面指居住地的配套设施,既有生活设施又有生产设施,如:街道、广场、公园、花草、田地等。居住地的房屋建筑和配套设施为人类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空间场所。 (2)分类:聚落可以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需要说明,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都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即有的聚落正在走向繁荣,有的聚落正在走向衰落。 (3)关系:①地理环境作用于聚落。这种作用主要表现为,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形成了不同的聚落,这些聚落在外部形态、组合类型和反映的文化景观等方面千差万别。②聚落反作用于地理环境。这种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乡村和城市都在不同程度上改造了地理环境;通过对地理环境的改造,乡村和城市又可以对人类的经济活动发生作用,因为人类的经济活动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下进行的。在聚落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经济活动的作用中,尤其是城市的作用更巨大、更突出、更深刻。 二.学生自学 三.检查自学 1.乡村的形成: (1)过程:①阶段②条件③形式④特点 (2)关系:①河流少的平原地区②河流多的平原地区 2.城市的起源: (1)时间(2)条件①②(3)地区①②③④ 四.教师精讲 学习序言:乡村和城市的区别和联系(读图6·1)。

农村居民点整理与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农村居民点整理与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10-06-23 | 作者:张勇| 来源:资源网| 【大中小】【打印】【关闭】 1 引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目标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明主”,同时也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搞好土地整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中,生产发展是手段,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目的,管理民主是制度保证。当前,农村居民点整理已成为我国土地整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提高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以及缓解用地矛盾、实现耕地占补平衡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我国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大力实施农村居民点整理可以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村容整洁”的要求,是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一体化的有效路径。2008年8月1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下称《纲要》)。《纲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从保障粮食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出发,提出了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目标,到2010年和2020年,全国耕地保有量分别保持在18.18亿亩和18.05亿亩。同时,《纲要》还明确了“加强农村居民点管理”、“严格执行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目标责任制,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 为了贯彻落实《纲要》精神,在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和维护生态安全的前提下,保障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各地在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过程中尤其是在修编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过程中,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和目标,对农村居民点整理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作用与地位进行准确定位,坚持走内涵挖潜、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和保护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之路,从严控制村庄建设用地规模及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安排专项资金编制乡(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规划、村庄土地利用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和开展村庄治理试点,通过充分发挥村庄规划的控制和引导作用,统筹安排城乡存量建设用地,整合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和用地规模,从而有计划、有步骤、有特色地改善农村生活和村容村貌,最终实现农村的村容整洁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目标。 2 现行规划实施中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存在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地方的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由于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主体不明晰,村庄

中国城市建设史填空

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原始的居住形式有四种: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 原始的居住点:陕西临潼姜寨遗址,西安半坡村遗址。 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 商城郑州,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城市遗址。 《尔雅》记载:邑外为之郊,郊外为之牧,牧外为之野,野外为之林。《左传》记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城与廓:三里之城,七里之廓。 《管子度地篇》:内为之城,外为之廓。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里记述的王城规划易将显然与井田制的土地制度有关。考工记中还记载: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说明道路宽度有分级,市内宽,环城窄,城郊更窄。还记载: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这说明按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其中道路宽度也不同。第三章: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管子对城市选址的总结: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 燕下都为现存战国城址中最大者。 齐临淄是目前所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古城中规模最宏伟的古城。 第四章:秦汉时代的城市 信宫、阿房宫及长安城的修建均由军匠出身、后任少府的杨城延主持。 5、东汉洛阳:九六城,南北九里,东西六里。

第五章: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的城市体系:城市发展总的趋势表现在北方中原地区城市的残破以及江南和周边地区城市的崛起。 3、曹魏邺城:在古代城市规划中有重要影响:1、城市有明确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2、既继承了古代城与廓的区分,也直接继承了汉代宫城的区分。3、不同点是,区分更明确,不仅汉长安与洛阳宫城与坊里相参,或为坊里所包围,这也反映了阶级的对称及当时等级的森严,统治阶级对人民的防范。 4、整个城市的布局,将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这样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一般的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这种规划手法对以后的都城布局有很大影响。 4、隋唐时期的“四大都市”淮安、扬州、苏州、杭州。 5、隋唐长安的地形: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城市,也是古代全世界最大的城市。 道路系统:1、呈严整的方格网系统,共有东西大街11条,南北大街14条,互相直角相交,其间还有许多山路,通道每户,成为坊曲。坊里:共划分109个坊里,面积之大,在中国古代城市中也是空前绝后的,原因:1、坊里的划分完全是由干道网决定的,而是为了便于管理统治。坊的四周有夯土的坊墙。市肆:东市集中这位贵族官僚服务的各种商业,西市颇多外国商人的店铺。 水系和绿地:城内最好的绿地是曲江池和芙蓉池园。 6、唐代国内最大的商业城市有三个,一为南方海港广州,一为长江

农村居民点布局

农村居民点布局 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特点 用地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从地域分布来看,农村居民点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平川地区,由于地势平坦,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密度高,单个村庄占地规模大;丘陵区和山区,一般地形起伏较大,地貌类型复杂,自然条件较差,交通不便,经济较为落后,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密度较低,单个村庄占地规模小。 人均用地规模普遍偏大 全国人均农村居民点面积一般均超过国家规定的人均用地平方米的高限标准,人均占地规模普遍相对偏大。 宅基地是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主体 根据调查结果,宅基地是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主体,一般占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以上。宅基地的主导用地特征在村庄内部用地结构中极为明显,其次是道路、畜圈用地,工、商业用地面积极小。 农村居民点布局中所存在的问题 缺少系统规划,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 从总体土看,村庄整体布局较为分散,尤其是山区,道路不连网,房屋不成排,缺少系统的规划,没有基础设施,功能不完善。 居民点内部闲置土地比重高,村庄占地面积大。 据调查,现有农村居民点内部一般约有的土地处于闲置状态,在村庄内部土地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各地仍在农村居民点外围划出一定数量的农田作为建设预留地,致使村庄不断蔓延,占用耕地,蚕食良田。 土地的人口容积率和利用率较低。 全国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一般均超过国家规定的人均用地平方米的高限标准,尤其在农村居民点内多是平房的“小而全”居住方式的区域,使得农村居民点内土地的人口容积率比较低,从而使得其土地的利用率也比较低。 村庄的复杂性。 很多农村民居以四合院为主,并且随着分家析产和自由买卖,产生了几家共院、楼上楼下

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研究

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研究 摘要:人多地少、国土资源非常紧缺是我国人地关系的主要特点。根据现有国家政策来看,国家将土地作为尤为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之一,着手实施“紧缩地根”政策。从土地市场来讲,既保证经济发展,又同时保证耕地保护目标的实现需要有赖于改善土地市场机制,最大限度地实现土地价值。上升到具体的操作层面上看则需要“开源”和“节流”并行,各类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是缓解和解决人地矛盾的有效途径。而农村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是实现土地资源有效利用的途径之一。 关键词:土地资源;耕地保护;节约集约利用 1我国居民点的概念、类型 居民点是人们定居的场所,是配置各类建筑群、街道网、车站、码头等交通设施、社会公共设施、绿化系统等的综合地类,也是工商企业、文化教育事业单位集中的地方、劳动力集中的场所。 1.1 居民点体系的发展及中国的城市化 城市化是随着工业化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出现农村居民向城镇集聚并改变其原有生产、生活方式的过程。但其绝不就是放开让农民涌进城。他是以第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发展为基础的,从而生产、生活方式、观念向城市文明的转变。城市化的真正含义发展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他实际上是一个工业、人口集聚过程。 1.2中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 ①对中国城市化水平的评价。主要有三种类型:大体合适;稍微滞后型;隐性超城市化型严重滞后型。在这其中片面倾斜重工业的发展模式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长期形成的城乡户籍制度城乡隔离政策限制人口向城市转移。②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在目前学术界对城市化道路分类当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大城市重点论“龙头战略”,中等城市重点论“中间凸起战略“,小城镇重点论“遍地开花战略”。在这些理论当中,都对小城镇的作用予以了肯定,小城镇就是3万人以上尚未设市建制的县城和镇。他能够实现农业产业化,连接城乡两个市场,吸收农业劳动力。小城镇发展模式是一个金字塔型的。文章认为我国城市化道路应该走优化布局,改

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第四单元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知识点一村落的产生 1.产生 (1)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村落。 (2)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世界其他地区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 2.构成: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 3.作用: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也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概念阐释聚落 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一般可将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乡村是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小;城市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大,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类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在古代,乡村聚落始终是聚落的主要形式。 问题思考材料1950年发现的耶莫遗址(公元前7000-前5800年),位于伊拉克北部摩苏尔以东。遗址有21座房子,每座房子有好几个房间,房间里有炉灶和地窖。遗址中发现大量石制、骨制工具、装饰品和塑像。遗址人口为500人左右。 问题从耶莫遗址中你能得出古代村落的哪些信息? 答案(1)从遗址中的房子、房间、炉灶、地窖等可知古代村落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的场所,为定居提供了条件和保障。

(2)遗址中大量石制、骨制工具的发现说明村落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 (3)21座房子、500人左右的人口说明古代村落具有一定规模。 知识点二集镇的出现 1.集镇的兴起 (1)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过程 ①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手工业者开始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形成了古代集镇的雏形。 ②商人的出现使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迅速繁荣,逐渐成为一定地域内的经济中心。 ③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了保护其财富和人身安全,在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形成集镇。2.中国古代集镇的发展 (1)原因:主要是为军事目的而设的。 (2)概况 ①两宋时期,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发展起来。有些镇成为一级行政机构所在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手工业者和商人,促进了市场的繁荣。 ②元朝漕运和海运发达,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工商业集镇。 ③明清时期,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 知识拓展集镇与集市 集镇产生于商品交换开始发展的奴隶社会。中国历史上集镇的形成和发展多与集市有关,乡间集市最初往往依托于物资集散的地点,进行定期的商品交换,继而在这些地方渐次建立经常性商业服务设施,逐渐成长为集镇。 问题思考材料朱仙镇是中国古代名镇,位于河南开封西南。南宋时,岳飞在此大破金兵,朱仙镇由此名声大噪。明清时期,朱仙镇作为水陆舟车会集之所,商业十分繁盛,后来由于河道淤积、水运断绝,渐趋衰落。 问题依据材料指出,朱仙镇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古代名镇? 答案岳飞在此大破金兵;水陆交通发达;商业繁荣。 知识点三城市的产生 1.早期城市的产生 (1)时间: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生活的地区出现了城市。 (2)地点:世界上主要的农业区域,都相继产生了一批早期城市。 (3)功能: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思维点拨古代城市形成的四要素 古代的城市形式,必须基本满足下列四个基本要素,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即有环绕居民区能够起防御作用的墙垣设施;有相对集中的非农业人口;有进行经常性的商品交

村落的形成与发展变化

村落的形成与发展变化 江西省吉安师范学校彭尾才 一、村落的形成过程—原始居住地 人类为了生存,必须建立适当的居住地以防寒暑、避风雨、防野兽、防疾病,以便更好地生活。在原始社会,由于经济生活极其简单,靠狩猎、捕鱼、采集等生存,人们的居住地还不能称其为聚落。 史前时代,人们没有固定的活动地点,人类的居住地是非定居式的,那时的村落也是不固定的、流动的,是以家族为单位的散在居住;采集经济时代,人们学会就地取材建立了简陋的住宅,如利用石灰岩、黄土等易穿凿的地区修建的穴居、巢状树居等。石器时代,人们为了很好地捕获大型野兽,如野牛、野鹿等,或者为了自身防卫,人与人发生了社会联系,穴居、巢居等比以前密集,也就形成了早期的简单村落。 二、村落的发展—古代村落、近代村落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要求的提高,人类逐渐转向饲养家畜、栽培作物、生活安定的定居生活。居住条件也有很大进步,建立了永久性和半永久性的房屋,村落的条件和固定性增高。 氏族社会时期,经济自给,为了防备经济住所被侵袭,便于与其他集团、部落斗争,人们互相结合成较大的集团,为了防风、防野兽筑起墙垣;为了便于管理,还建立了简单的行政中心。这一时期有的村落的规模相当大,如约6000年以前的西安半坡村氏族公社的村落,内部就包括了居住区、制陶工场和公共墓葬区三部分。居住区有40多座房屋紧排在一起,大的有60—150平方米,小的有10—20平方米。房屋中间还有一个火塘,供取暖、煮饭、照明等用。但是,在一些干旱地区,由于有季节性的游牧,住宅也随季节而转移,因此,其村落还是散在的、不固定的。 到了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聚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出现了专门从事商业、手工业的城镇。村落以农牧渔业为主,如西欧的东南部,因开放的耕地而形成的村落具有块状、街状、环状、以集会的广场为中心的集村等特点;干燥地区出现了集中于河流附近、泉水旁边,从事灌溉农业的农村、牧村;拉美地区因有许多大的种植园,村落以农场主的住房为中心。 近代,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世界各国、各地区村落的悬殊也很大。如英国、法国一些古老村落,中间有开阔的中庭,有围墙,且以一户为中心,四周分布着其他住房、农具房、畜舍、收藏室等,围墙外又有牧场、庄稼地、果园等。西亚地区阿拉伯的传统村落是以带葱头形高头塔的伊斯兰寺院为中心,并且有广场,住房多为石头和瓦造的无窗小屋。 三、村落的变化—现代村落 现代社会,因经济的大发展,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因世界新工业技术革命(第三次工业技术革命)推动各国陆续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大大改变了农村的面貌,村落的格局规划也随之改变。如日本太平洋沿岸,原来的小木屋被现代化的庭院、小洋楼、别墅所代替,多数农家有汽车库、现代化的农机储藏室。连通的道路都是水泥路或柏油路,每个村庄就是一个个现代化的城镇,且村落的布局规划向着科学、生态、环保发展。美国是世界上农业机械化最发达的国家,其农村聚落大部分都经过规划,在大农场中间布局现代化的住宅区。如俄亥俄州的代顿附近有一个大农场,就在50多公顷耕地的一角,建有现代化的农村住宅区,有设备齐全、装修较豪华的起居室、储藏室、车库、农具室、各种畜舍、饲料储存库等。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居住条件发生了变化,村落的变化也是可观的。东部沿海平原地区,大

原始居民点

原始居民点 1、组成:成群成片的房屋及穴居组成;一般范围较大,居住较为密集居住建筑与公共建筑的区分 2、位置:背山面水、土地肥沃的高地; 阳坡;靠近河流的二级台阶上 3、布局:生产与生活的简单分区住址与墓葬的分区 布局的一般规律:小房子围绕大房子;重防御 城市的产生 1、时间:原始社会末期,约为公元前3000~前2000年的龙山文化 时期 2、背景与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基础):生产工具的发 明和改进;“石器进入到青铜器”;(2)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 的阶级分化(直接原因);(3)精神文化相应繁荣发展:出现文 字与新宗教;反映社会等级制度核心的礼仪制度的出现;(4)频 繁的战争 《周礼.考工记》: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王城方九里,公城方七里,侯城方五里,爵城方三里。”王权思想和严谨对称的规划原则,对后世封建王朝帝都建设的影响极大。 春秋战国城市的特点: 1、城市的型制大多为不规整,倾向于因地制宜,实事求是。 2、规模更加宏大;几乎所有城市都采取措施提高城防,高大的城池或高台兼防御与显示尊严。 3、城郭有明确的分工。城:政治的中心,贵族王宫。郭:经济的中心,一般的市民住宅、手工业。城与郭有的相分,有的相重,有的分为内外两重,有的并列。 4、城市分区发生显著的变化,商业经济区扩大,地位提高。城市用地中,经济性分区及居住区用地比例增加,政治性分区用地比例降低,说明城市经济功能得到加强。 5、建立了一些离宫别苑,满足宫廷生活需要,一般建在城边或郊区。 6、规划结构仍以不同形式体现,以宫为中心,突出轴线上的主导作用,前朝后市的结构布局。试述秦汉时代我国城市发展、建设及分布上的主要特点 1、郡县制推行的推定,行政中心城市特别是县镇得到大量发展(首都-郡城-县城); 2、城市分布地域大为扩展; 3、众多商业中心城市兴起,并以商业贸易联系为纽带; 4、沿丝绸之路和南方海上贸易路线发展起国际商业城市; 5、城市闾里制度建立,皇城为多宫制。 秦咸阳建设布局的主要特点 ——以宫廷为建构核心——以水系为骨架(渭水)——象天思想,以天体观念来建——京畿一体的“大咸阳”——排水系统完善 ——市肆——居住区(什伍之制,闾里布置规整)——园林(皇帝专用的禁苑离宫) 汉长安城市规划特点 1、改变传统的城廓之制,也不同于秦咸阳松散的布局,而将宫 殿、官署、市场、居民区置于一大城之内。 2、从长安城的总的形制和布局来看,受《周礼.考工记》的影响 明显:(1)平面近于正方形(2)十二个城门分布在四面,每面三门(3)长乐和未央等主要宫殿位于城南部,东市和西市位于北部,“前朝后市”。 3、宫殿占据城市大部分空间。 4、因地制宜利用龙首山地形建立宫殿。 5、设外廓,发展郊区县,建陵邑形成消费性城市,形成三辅制 (京城、陵邑、郊县)。 6、以区域层级功能分区作为城市规划结构基本的组织单位。我国魏晋至隋唐时期城市建设特点 1、各朝逐步扩建而成; 2、是我国古代大城市中不规则平面的典 型3、宫城居城中偏北,宣阳门至朱雀门为中轴线;宫城 较为方正、规则;坊区较为凌乱;4、一系列城堡拱卫都城 5、佛寺、园林众多.魏晋至隋唐时期城市发展有哪些特点 总趋势:北方中原城市的残破南方和周边地区城市的崛起 中国经济重心逐步转移,“南升北降” 城市建设:曹魏邺城开创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新格局,建业的发展带动江南城市兴起,隋唐长安成为古代全世界最大的城市,沿大运河、沿长江城市发展轴线初见端倪

第七章 居民点用地规划

第七章居民点用地规划 【内容提要】部门用地规划是在对一定区域范围内国民经济主要用地部门用地进行现状分析,需求预测,供需综合平衡的基础上,对各部门的用地在时间、空间上作出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其关键是确定各部门的用地土规模,用地位置,用地时间,做到定性定量,定位,是贯穿整个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过程的一项核心工作,也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最终成果的体现。本章主要介绍居民点用地规划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包括居民点用地问题、城镇体系、居民点用地规模和居民点用地布局等。 【重点内容】掌握居民点用地规模和布局的基本理论方法。 【教学要求】认识和掌握居民点用地规划的意义和作用,掌握居民点用地规划的理论依据,掌握居民点用地规模的确定和结构布局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第一节居民点和居民点用地(华中农视频) 一、居民点 (一)居民点的形成 居民点,或称“聚落”,是指居民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点。 它是由建筑群、道路网、绿化系统以及其它设施等物质要素所组成的综合体。 居民点并不是人类社会一开始就有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生产力的进步和生产关系的变化,社会劳动分工的加剧,都对居民点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 原始游牧狩猎村落城市城镇体系

2.居民点是城市、城镇和乡村的总称 城市是由乡村演化而来的。两者的本质区别是高度集中与相对分散。 乡村是广袤的面 城市是散布其间的一些人口高度密集的点 3.居民点的发展:人类住区 人类住区:指人类拥有的一切由自然和人工因素所组成的人类聚居实体。 人类住区:强调外在形式

人类聚居:重视本质内容 居住区:指某一具体的,仅用于日常起居或家居式生活的建筑物群体。 农村居民点: 日本农村居民点 日本农民都是散居的 农民住宅风貌依旧保持原有的形态,在旧有的建筑基础上配备现代化生活设施。 村落中农户的比例日渐缩小,1970年为48%,2000年仅占11%。 韩国“新村” 韩国1970年开始新村运动。 从1970年11月起的8个月里,韩国政府为全国每个村庄免费提供300袋水泥,要求用于村里的公共事业。 到70年代后期,农村全部通车,农户都用上了电灯和自来水。 韩国农民都是散居的。 一个村庄平均有20至40户。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复习题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复习题 古代城市的形成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人类居住的形式由流动的原始群落发展到固定的居民点,其间经历了数十万年的岁月。 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广大地区进入氏族社会。农业从狩猎、牧业中分离出来,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有了一定物质基础,组成氏族公社的先民幵始聚族而居,形成固定的居民点一一村落。 【原始居民点的特点】 1、位置:一般都选在背山面水的高爽地段。 2、规模:一般范围较大,分布和居住较密集。 3、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房屋建造方式多种多样,具有代表性的有两种:木骨 泥墙房屋和干栏式桩上建筑。 4、幵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 【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 起源:我国最早城市是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也即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从考古文化上说,大体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3000—前2000年); 从我国历史上说,相当于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经尧、舜、禹直到夏朝前期。其间经历数百年之久。 作为刚幵始时产生的城市,其规模一般都还不够大,内部设施也很不完善, 远不能与今天意义的城市相提并论,还不可能成为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 文化中心,严格说来是些城堡。这一萌芽时期产生的城市称为“雏形城市 我国早期城市从原始社会末期幵始产生以后,但还不能认为其就此已经形

成。经过夏朝中前期300年左右的发展,大体至夏朝后期已基本形成。美国着名城市规划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一书中谈到国外最早城市产生的时期时这样写道: “城市,作为一种明确的新事物,幵始出现在旧一一新石器文化的社区中。”又说“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城市遗址,大部分都起始于公元前3000年,前推后移不多的几个世纪。” 【我国城市产生的条件】 (生产力+私有制和阶级分化+精神文化+战争+夯筑技术) 1、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得以产生的基础。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发展并与农业相分 离,发生了社会第二次大分工。 2、其次是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这是城市产生的直接原因。两次社 会大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人们的劳动产品除了维持自身的生存以 夕卜,幵始有了剩余,产品的交换也就日益频繁和扩大,于是产生了私有制,社会成员贫富分化的现象也就出现了。一些公社的首领们为了保护自已人身及财产安全,就在他们居住地的周围建筑专门的防卫设施一城郭沟池,于是产生了城市。 3、精神文化相应地繁荣发展起来,特别是成组文字和新颖的宗教,以及反映社会等级制度核心 的礼仪制度的出现对城市的产生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它使城 市成为社会文化的中心。 4、第四,频繁的战争也是促使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 此外,夯筑技术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城池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 【城市形成评判标准】 应该而且必须具有和广大乡村聚落不同的形态要素和特征 城市需具有一定的规模

农村居民点详细规划简要说明

桃花江“两型社会”建设实践区核心区农村集中居住区 修建性详细规划 简要说明 (一)项目概述 规划地块位于桃益公路沿线,由桃花江“两型社会”建设实践区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确定的10个农民集中居住区。用地交通便捷、配套完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理想的农民集中居住区。 (二)设计依据 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2.《住宅建筑设计规范》【GB50096-1999】 3. 桃江县城总体规划(优化) 4.桃花江“两型社会”建设实践区核心区总体规划 5.桃花江“两型社会”建设实践区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6.设计任务书 7.相关地形图(1:1000) (三)规划目标 按照统筹城乡、“五位一体”科学发展战略部署,以现代花卉苗木产业为基础,以乡村旅游、休闲观光体验农业发展为重点,坚持以田园城市理念推进农村区域的新型城市化,逐渐形成城乡一体化、城乡全面现代化的综合性示范区。 (四)规划原则 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 节约集约利用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 综合效益原则 坚持规划先行原则 (五)规划设计理念 1. 以人为本, 充分考虑本地人们的生活方式, 形成一种富含绿意、贴近自然、追求和谐、舒适的居住环境。

2. 以建设高品质的住宅为标准, 并根据规划设计要求, 协调规划区相关内 外部环境条件, 规划建设水平高, 功能全, 环境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居住区。 3. 规划设计具有适度的超前性、先导性, 以求达到高起点规划、高质量施工及高标准管理的最大创造性, 具有真正整体居住景观环境意义上的新农村居住区。 4. 人车关系和谐, 住区环境与城市景观和自然环境的协调。 5. 贯彻“尊重自然”与“可持续发展”思想, 以建设生态型居住空间环境为规划目标, 满足住宅的居住性、舒适性、安全性、耐久性和经济性。创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独具魅力的新型居住区。 6. 规划设计贯彻生态原则、文化原则与效益原则, 力求塑造一个具有优雅环境、文化内涵、经济效益和鲜明个性的湖湘民居式生活居住空间。 7. 注重以科技为先导, 加强市政基础设施的合理化规划, 注重社区服务与 安全保卫, 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规划思想。 (六)总体布局 01株木潭村白泥庄片区(解放庄小区) 片区位于株木潭村、S308南侧。益阳进入桃江的第一个小区,真正意义上的“门户”之地。小区内有10余户水泥砖加工作坊,规划拟将水泥砖加工区集中于公路北侧,居住小区位于公路南侧,背靠青山,依山就势新建沿山公路,小区民房处山、路之间,沿路植迎客松若干,寓意“山路弯弯”迎宾客。规划保留现有水塘,并布置小游园形成公共活动休闲中心。 片区植物配置以桃花、梨花等本地树种为主,小品设置以集中展示桃花文化、美女文化为主题。规划净用地约1.2公顷,容积率0.8,总户数52户,其中保留21户,安置31户。 02株木潭村株木潭片区(算盘州小区) 片区位于株木潭村、S308南侧,区域内两条主干道桃益一级公路与株桃公路交汇处,交通方便,民居甚多,且多以编制竹凉席为主业。除对现有民房进行改造提质外,栋与栋之间两两相对,利于小区居民从事竹凉席编制、加工、批发、零售,小区地名取“算盘一响,黄金万两”之意。 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和自然山水环境,采用因借、渗透的手法,将村落周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