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变革与回归_摭论研修文化背景下有效教学的践行向度_徐向阳

变革与回归_摭论研修文化背景下有效教学的践行向度_徐向阳

变革与回归:摭论研修文化背景下有效教学的践行向度

徐向阳1 刘晴晴2 任涵涵1

(1.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陕西汉中723000;

2.河南省夏邑三中,河南商丘476400)

[摘 要]面对课程改革对传统课堂教学行为的冲击,与之相应地,教师如何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成为一项重要的现实问题。教师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变革原有教学模式,更新观念,不断谋求新的教学方式,着眼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施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行为。并在此基础上,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求取得最大程度的学习效益。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有效性;研修文化

[中图分类号] G424.21[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2-1477(2014)04-0023-0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有效课堂教学行为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一般来说,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意味着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是指学生智慧、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社会适应性的全面提高。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还能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逐步学会独立探索知识。研修文化下,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不仅如此,教师还要采取各种措施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其在课堂教学中取得发展。同时,有效的课堂教学,一方面能够改变整体教师队伍的教学方式,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学生的整体学习效益得到提高,也会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一、新课程改革呼唤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角,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与互动的活动,教师不仅要与学生一起创生课程,还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还要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新课程改革自开展以来,各校纷纷积极响应,新课改的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但是在课堂教学上的问题依然比比皆是,并没有因此得到很好的改善。

1.黯然自闭、偶像权威束缚下的教学模式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参与者、组织者、引领者”,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参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但现实又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到如今还是有不少的课堂教学,教师是绝对权威,学生只是课堂的倾听者,对课本的理解分析全以教师的答案为标准。即使学生有质疑,教师要么弃之不顾,要么引导到自己精心设计的答案上,最终都会不了了之。这样的课堂教学行为,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剥夺了学 [收稿日期]2013-06-08

[基金项目]陕西理工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XJG1314);2013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310720013);陕西理工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UIRP13054)。

[作者简介]徐向阳(1978-),男,陕西城固人,副教授;刘晴晴(1990-),女,河南商丘人,教师;任涵涵(1994-),女,陕西安康人。

习的主动性,使他们无法享受到课堂中主体应有的权利和乐趣,以至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

2.貌似热闹的师生假对话

有效教学的最佳状态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要想实现这种对话式、互动式的状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有效提问。教师虽然理解了这一点,但却可能因为理解的偏颇而导致另一个极端,由原有的“满堂灌”走向了现有的“满堂问”。这几乎成为目前课堂教学的普遍现象,用自己已设定好的“问题”引领学生去寻找所谓的“答案”也成为教师的新习惯。“满堂问”与“满堂灌”相比,虽然形式上能够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之中,但实质上并没有多大改变,两者都没有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没有给学生提供一个能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所以,在这种“满堂问”的课堂里,教学气氛虽是活跃了,课堂氛围也比较热闹,但学生最终受益却不是很多。

3.单向度交流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是师生的双边互动活动,而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按部就班,忽视课堂上随时会出现的问题,那么这节课绝对会漏洞百出。教师不可能回避课堂上生成的问题,而对此就必须用自己的智慧加以调控。也就是说课堂上每一个非预期事件的出现,都是在考验着教师的应变能力和教育机智。然而面对课堂上出现的意外状况,很多教师都没有运用自己的智慧,而显得那么手足无措。常以惯常的偏见来解决意外,简而化一地认为是学生无事生非,不恰当地处理了智慧生成的瞬间,破坏了师生对话的情境,错失了解学生的机会。

在现有的课堂教学中,所给我们呈现的教学结果是“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更累”。教学过程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知识的灌输模式上,远远脱离了新课程提出的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以及拓展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要求。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甚或是无效的,这与教师的教学行为休戚相关,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及时调整教师的教学行为,使教学不但要有所行为,更要有所作用。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只有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行为,课堂教学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二、反思传统课堂教学行为,推进课程改革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绝对领导者。教材怎样写,教师就怎样讲,学生就怎样学,这种以本为本、教路单一、学法单一的形式根本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不管是教师行为还是评价行为都存在着某种缺陷,就这两种行为来具体分析传统课堂教学行为的不足,以便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

1.缺乏对话交流和对学生主体性的模糊认识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向活动,教师绝不能独自霸占课堂,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存在。虽然在新课程的倡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已成为教师的共识,但从实践层面来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缺失仍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突出反映在教师单方面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把教与学割裂开来了,其中的原因主要是教师没有为学生留有和营造一个能够思考理解的时间和空间。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经常是自问自答,即便运用了启发性提问,往往也缺少等待,急于把学生引导到预先设定的答案上来。这样虽然是把教学过程完成了,但学生实际接受或理解得怎么样就不得而知了。

2.缺乏平等意识,淡化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传统教学理念下的教师,往往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把学生当做被动学习者,放不下控制者角色的架子,而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去俯视学生,这会让学生产生反感,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健康发展。教师只有真正走到学生中间,以一个平等对话者的身份融入其中,成为“平等中的首席”,才可能更好地实现平等对话。在课堂教学中,要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允许发出质疑,而不是以控制者的身份确定“标准

答案”。一位教师绝不能只是按部就班地把教科书、教参上的内容搬到课堂上,如若学生有疑问,不但不去启发而只是强势地说“这就是答案”,这种情况下,学生怎么可能会有继续学习下去的兴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久而久之,学生的创造力与思维能力就很容易被扼杀殆尽。

3.缺乏情感体验和对学生生命的关怀

以往教学中往往不重视学生日常的情感和体验,教师只是一味地对学生讲解某种知识技能,殊不知学生在学习时总是带有一定情感的。这种情感的投入与学生学习时获得的体验是密切相关的。今天的多数课堂中,教师还只是把学生当做接受知识的容器,并没有真正做到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了解他们的情感体验,这很不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要知道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释放出学习的热情,并能够从学习中获得快乐。这才是真正有效的课堂,一个以“人”为本的课堂。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习惯于单一的组织形式,教师是课堂上知识的权威者和课堂的主宰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与被教”、“给予与接受”的关系,这种传统的理解已不适应现代教学发展。教师要想使自己的教学行为适应时代要求,就必须了解和认识当代课堂教学的新变化与新理念,积极转变教学行为。

4.课堂教学行为简单倚重学生学习成果,轻视学习过程

新课程改革后,也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行为随之发生改变。教学评价不但指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还包括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对学生的恰当评价可以让他们认识自我、启迪心智、激发学习积极性;对教师的恰当评价可以使其完善自我、促进成长、提高教学效率。评价的恰当运用,对课堂教学和学生的成长都起着积极作用。然而,还有极大一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理念仍未发生转变,还仅仅停留在表面,这使课堂评价这一行为没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出促进学生发展的这一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一个评价主体,需要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对学生进行评价,以便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长短处,最终得到全面发展。然而,每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有区别的个体,教师必须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才能更好地体现公平。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中,分数成为评定学生好差的标准,在这种评价中只有少数学生能获得鼓励,体验成功的快乐,而大多数学生都是失败者。但“发展”指的是全体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评价理念,注重整体。

5.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

目前,我国大多数教师的知识结构基本上还是属于一种封闭型、单一型、被动型的结构。所谓的封闭型,是指教师的知识内容不变或基本不变的结构。我国很大一部分教师的主要知识基本上局限于教科书中的内容,而教科书的内容往往又是长期不变,这样就会导致教师的专业知识处于一种老化、陈旧的状态,从而不可避免地与不断更新的社会脱节,更不能适应当代学生的知识需求。同时,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社会化、社会知识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目前教师知识的单一化问题也日趋显著。

一般来说,学生对于文本解读的接受直接决定着课堂的成败。语文课堂普遍存在淡化文本本身的存在倾向,一是“台上的教师滔滔不绝,台下的学生早已失去知觉”;还有一种现象是有一些教师为了使课堂变得灵活生动将一些可能引起学生兴趣(比如流行歌曲、电视剧或者动漫)的新鲜事物过多地附着在课堂中,虽然学生在课上表现得十分配合,但是对于应该了解的本质并未理解。

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让自己的教育理念有所更新,并不断地跟进。新的教材,新的变化,教师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更好地驾驭课堂,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要重视与学生的有效交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推进教学改革,实施有效教学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动。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与互动的活动,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与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方式则是合作、互助与探究。这些改变,可以从教学准备行为和教学实施行为加以具体说明。

1.教学准备行为的优化

一直以来,教师的备课以完成对课本知识的讲析为目的,这样的教学准备行为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其主要问题有: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强调教学的预设性,忽视教学的生成性;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情感的激发;强调解题技巧,忽视生活运用;强调个人经验,忽视集体力量。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必须要遵守以下基本要求。

(1)尊重学生差异,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设计不同的学习方式,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尝试机会,让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每位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如果教师能把它作为一种资源去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潜能,使他们能够意识到自身的价值,一方面能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益,另一方面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

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很好的预设,以使自己的教学活动顺利地进行。但是,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会出现预设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教师若是对这些问题处理不当,课堂教学很可能会陷入僵局,这就要求教师面对问题时具有一种处变不惊的淡定和及时处理的能力。

不盲从成见,体现学生个体的主体性。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讨论后,再从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运用联想、对比,发出疑问,联系生活实际,学生主动发言,合作探究,最终能够活跃思维,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教师也要发挥自主性,掌握课文内容,教学方式,教师可适时地根据知识结构,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掌握课堂的自主权。

(2)课堂教学要体现教学方式的转变。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新课程也倡导学生应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及开拓创新的方式进行学习。因此,在教师备课过程中,要注意设计自己的教学环节,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改变以往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表演者,而是引导者,指引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课堂教学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不只是知识的掌握,更为重要的是对学习方法的掌握。所以,教师在备课中要注意这一改变所带来的学生的学习转变以及整体教学模式的改变。

(3)备课要体现个人与集体的统一。教学合作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越来越显出其作用和必要性。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不仅能够带来成果的分享与经验、思想的交流,还能够使备课内容更加完善。与此同时,还可以培养合作与交流的技能和习惯,这也是对学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单独备课时,依靠自己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揣摩文本、研究大纲,难免存在主观性和片面性;而集体备课时,大家围绕着同一个教学内容集思广益,可以克服个人备课的片面性。

2.教学实施行为的优化

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可以在教学实施行为的向度中集中表现出来,课堂教学实施行为不仅仅局限于常用的讲授、讨论、提问等基本形式,还可以包括指导、激励、创设课堂环境等辅助形式。在基本形式的基础上,把握好辅助形式的运用,不仅可以使课程顺利进行,还可以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1)点拨指导,以启发诱导为原点。指导,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通过启发、指点和辅

助,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有效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对学生的指导,最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学的要义是使学生“会学习”,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需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指导其会想、会学。其次,则是对学生练习的指导。让学生独立思考,予以适当引导。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因材施教地布置作业,从实际完成状态中了解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情况。在练习中,不仅要注意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要注重对其思维能力的培养。

(2)砥砺淬炼,发掘学生内在动力。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诱发人的行为,使其产生一种内在的动力,朝着教育者所期待的目标努力的过程。每个人的行为都需要激励,学生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更需要别人对其激励。激励要有明确的目的,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并把握住激励的时机,这样才能使激励行为发挥其应有的效果。在激励中,教师尽可能地客观、公正、民主,进而主动寻求接受激励的机会,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能够全面认识到学生能力的差异,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试着发现学生的优点,予以即时激励,并时刻对学生保持一定的期望,发掘学生的内在动力,这种期望可能会导致学生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

(3)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宽松课堂。思想观念是行为的指南。那么,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则依赖于教师素质的提高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升教学效率,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不良的课堂教学环境以混乱、无组织纪律、冷漠为特征,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不利于学生学习的组织和开展。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同学和谐相处、互相帮助、平等愉悦,能够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感悟学习乐趣的同时,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益。

课堂教学的效率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学校教育目的的实现以及社会所呈现的发展状态息息相关。有效课堂教学体现以人为本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它关注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自主性发展和不同学生的发展。学校推进有效课堂教学,最大程度地实现教学效益的同时相应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

在新课程背景下,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激励和指导学生自主探究与思考,成为各科教师的最终追求目标。教师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掌握有效的理念,进而推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的实现依赖于有效课堂,而有效课堂的形成必须立足于学生的成长,只有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才能更好地推进有效课堂,促进有效教学的实现。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以教学理论为指导,再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继续完善课堂教学,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闫龙.课堂教学行为:内涵和研究框架[J].全球教育展望,2007(S1).

[2]叶宏如.有效课堂教学行为的思考[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8):111.

[3]黎明.课堂教学策略[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

[4]蔡伟.新语文教学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5]余文森.有效教学的案例与故事[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6]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7]刘丽群,石鸥.课堂教授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8]覃兵.课堂评价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黄晓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