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A毛中特第三讲

A毛中特第三讲

毛中特

第三讲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1948年秋,中国革命的胜利已是指日可待,中国人民盼望已久的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很快将变成现实。在这年9月的中共中央政治会议上,中共领导人对何时转入社会主义进行了讨论。刘少奇在发言时提出,不能过早地采取社会主义,毛泽东插话说:“到底何时开始全线进攻?也许全国胜利后还要十五年。”当天为会议做结论时,毛泽东又说:“关于完成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的准备,苏联是会帮助我们的,首先帮助我们发展经济。我国在经济上完成民族独立,还要一二十年时间。我们要努力发展经济,由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在1949年1月的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又表示,不要急于追求社会主义化,合作社不可能很快发展,大概要准备十几年功夫。这是党的领导人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入社会主义社会最早提出的具体时间表。

1949年7月4日,毛泽东在中央团校第一期毕业典礼上又讲:20年后,我们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看其情况进入社会主义。1949年6月至8月,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访问苏联,期间在给斯大林的报告中说:“从现在起到实行一般民族资本的国有化,还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这段时间到底需要多久?这要看国际的和国内的各种条件来决定,我们估计或者需要十年到十五年。”

这是一个内部掌握而没有向社会公布的时间表。

直到1951年,党的领导层还一直坚持需要一二十年的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后才能转入社会主义的思想。这年年5月,刘少奇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说:“现在就有人讲社会主义,我说这是讲早了,至少是早讲了十年。当然,作为理论和理想,我们做宣传工作还要讲,而作为实践的问题,十年建设之内社会主义是讲不到。十年以后建设得很好,那时我们看情况,就可以提一提这个问题:社会主义什么时候搞呀?但是还要看实际情况才能答复这个问题。十年以后可能采取某一些相当的社会主义步骤;也可能那时还不能采取这种步骤,还要再等几年。”同年7月,刘少奇在给马列学院第一班学员做报告时,也认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少则十年,多则十五年,二十年恐怕不要”。

之所以党的领导认为需要一二十年的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才能采取社会主义步骤,其着眼点就在于只有经过一个比较长的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在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充分条件后,才能考虑过渡的问题。这本来是符合中国实际的。但从1952年开始,随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酝酿和提出,这个设想被提前放弃了。

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是什么时候开始考虑可以结束新民主

主义社会,据薄一波回忆,1952年下半年开始,毛泽东就考虑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1952年9月24日,他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十年到十五年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不是十年以后

才过渡到社会主义。”从这时到1953年上半年,毛泽东一直思考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

所谓向社会主义过渡,就是将私有制改造成为公有制,其中关键是将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为国营企业,将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进行集体化改造。这时,毛泽东认为,经过三年多的时间,已经具备了对其进行改造的条件。

1952年10月,少奇同志率我党代表团参加苏共十九大期间,他受毛泽东的委托,于10月20日在莫斯科给斯大林写了一封长信。信中对我国过渡到社会主义所需的时间和能够实现的条件,进行了估算和分析:中国现在的工业生产总值(不包括手工业),国营企业已占67.3%,私人企业只占32.7%。在苏联帮助中国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后,工业中国营经济的比重将会有更大的增加,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比重则会缩小到20%以下。十年后,私人工业会缩小到10%以下,国营工业将占90%以上。私人工业在比重上虽将缩小,但它们在绝对数上还会有些发展。因此,这时候多数资本家还会觉得满意,并与政府合作。他们的企业大体都要依赖国家供给原料、收购和推销成品及银行贷款等,并纳入国家计划之内,而不能独立经营。到那时,将征收资本家的工厂归国家所有。设想多数情况下采取的方式是,劝告资本家把工厂献给国家,国家保留资本家浪费的财产,分配能工作的资本家以工作,保障他们的生活。有特殊情形者,国家还可以付给他们一部分代价。

刘少奇还谈到了在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有利条件:参加互助合作的农民已占40%,而在老解放区这个比例已高达80%,已建立了几千组织较好的以土地入股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几个

集体农场;富农阶级原本不占重要比重,老解放区的旧式富农已经消灭,虽然新富农近年有所发展但由于采取禁止党员雇工的政策,新富农不会有大的发展,而新解放区虽然保持富农经济,但在农民的斗争中富农经济已受到很大削弱,估计今后也不会有大发展。因此,互助合作运动是今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

中共中央的这个想法,得到了斯大林的赞同。10月24日,斯大林接见中共代表团,并且说:“我觉得你们的想法是对的。当我们掌握政权以后,过渡到社会主义去应该采取逐步的办法。你们对中国资产阶级所采取的态度是正确的。”

斯大林对中共中央关于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表示赞同,坚定毛泽东加快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信心。经过半年多的酝酿,1953年6月1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会议期间,他在一个讲话提纲中写道:“总路线是照耀一切工作的灯塔。”“党的任务是在十年至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社会主义的改造。”“所谓社会主义改造的部分:(一)农业;(二)手工业;(三)资本主义企业。”两个月后,他对这个总路线作了完整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

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应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

1954年2月10日,党的七届四中全会通过决议,正式批准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的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把这条总路线作为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写入总纲,它反映了亿万人民群众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的强烈愿望。

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以后,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在党内迅速统一了认识,也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由此开始。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I.过渡时期的界定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II.过渡时期的性质

这一过渡时期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从1919年开始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新中国成立时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时中国正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判断一个社会性质的基本依据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其性质。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一个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形成的基础。在一个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中,占主体地位的所有制成分就决定这个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性质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占主体地位的所有制成分根本不同。

III.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时期,是从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准备价段。

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其特征:在社会形态上,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在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在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

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新民主民主主义社会经济上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多种经济成份共存在。以过渡时期总路线正式提出前的1952年为例,各种所有制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分别是:国营经济占19.1%,合作社经济占1.5%,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占0.7%,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占6.9%,个体经济占71.8%。在新民主主义经济中,国营经济数量虽不占优势,但它处于领导地位并显日益壮大之势。

从1949年至1952年,国营经济发展迅速。1949年国营工业的总产值为36.8亿元,1952年达到了142.6亿元,增长了387.5%。国营商业机构1950年的批发和零售额分别占全国的23.2%和8.3%,1952年则上升到60.5%和19.1%。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重要经济成份,1949年至1952年其总量也是显增长的趋势,但由于国营经济的快速增长,它在国民经济的比重则显下降之势。在1951年之前,私营工业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超过了50%,即1949年63.3%,1950年51.8%,1951年50.1%,而1952年下降到了39%。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有学者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毛泽东曾这样说过:“没有一个新民主主义的联合统一的国家,没有新民主主义的国家经济的发展,没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合作社经济的发展,没有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即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没有几万万人民的个性的解放和个性的发展,一句话,没有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彻底的民主革命,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全国在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1953年8月毛泽东同志在一个批示中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应该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89页)

3.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理论依据

1953年,中共中央按照毛泽东的建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中国共产党提出这条总路线的主要理论依据有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二是过渡时期的中国国情。

第一,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是过渡时

期总路线提出的理论依据。

“过渡时期”或“革命转变时期”这个特定的历史概念,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来的。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指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

列宁根据俄国革命的实践,发展了马克思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1919年,他在《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一文中,比较集中地论述了过渡时期的必要性、特点和性质。他指出:“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有一个过渡时期,这在理论上是毫无疑义的。这个过渡时期不能不兼有这两种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或特征。这个过渡时期不能不是衰亡着的资本主义与生长着的共产主义彼此斗争的时期,换句话说,就是已被打败但还未被消灭的资本主义和已经诞生但还非常幼弱的共产主义彼此斗争的时期。”

列宁还具体分析了当时俄国的历史特点,指出过渡时期的基本经济形式是资本主义、小商品生产和共产主义,基本阶级力量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特别是农民)和无产阶级。这些基本经济形式和基本阶级力量之间,必然存在着激烈的斗争。无产阶级政党在这个时期的重要任务是,利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第二,过渡时期的中国国情,是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现实依据。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在经济结构方面,如前所述,新民主主义经济是国营经济、合作化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其中,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它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是很大但起着主导作用,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量。个体经济是分散的、落后的经济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在官僚资本被没收以后,剩下的民族资本已经很弱小。而且,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具有两重性,因此,国家对其采取了利用和限制的政策,利用其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限制其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作用。但对资本主义的某种限制和资本主义反对这种限制的斗争此起彼伏。随着国家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私人资本主义企业和国家的各项经济政策之间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之间、和本企业职工以及全国人民之间的利益冲突越来越明显。因此,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不可避免的。

在上层建筑领域,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国家政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居于指导地位。这些都是上层建筑中保证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社会主义因素。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完成,民

族资产阶级成为唯一的剥削阶级。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在生产力方面,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很低,并且发展很不平衡。1952年,中国现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只占26.6%,而苏联在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前的 1928年已达到45.2%。1952年中国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与当时的苏联及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如钢产量,中国135万吨,苏联2349万吨,英国1580万吨,美国7077万吨;人均发电量,中国2.76度,印度10.9度,美国2949度。这种状况使中国工业化的任务十分突出。同时,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很不平衡,呈现先进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并存、简单的手工工具与现代化大机器同时并存的状况。这种生产力状况,决定了中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应采取单一的形式。

上述情况表明,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因素不论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已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两种因素的矛盾和斗争是不可避免的。

这个“一化三改”的总路线,其实质和主要任务是实现国家工业化,而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就必须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确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基本经验

衡量一种经济成份有无存在的必要,应当看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而50年代的中国,资本主义(私有制)所能容纳的生产力远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它当时都是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

1.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I.社会主义改造的界定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国家需要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一定的发展,因为它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但资本主义工商业又存在着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这就出现了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为了把原来落后、混乱、畸形发展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从1953年起,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果断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把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是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

义。

II.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的特点是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从这一实际出发,党制定并实行了一套适合中国特点的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和办法。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具体来说,就是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个发展阶段。

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对个体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针对当时个体手工业在国民经济占相当比重,但经营分散、生产规模小、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的特点,党和政府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别的方针。具体来说,就是从供销合作入手,逐步发展到走生产合作的道路,经历了手工业供销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三

个阶段。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中,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毛泽东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了列宁的合作化理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点的农业合作化的理论。

第一,把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二,坚持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与发展农业生产同时并举的方针。

第三,坚持自愿互利的原则,反对强迫命令。

第四,采取秩序渐进的步骤,逐步实现过渡。第一步,号召农民组织带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农业生产互助组;第二步,在互助组的基础上,组织以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小型的带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三步,在初级社的基础上,组织大型的集体所有制的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B.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和政府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从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到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逐步前进的步骤和方式,走

生产合作化的道路。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推进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同时,党和政府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具体经历了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三个步骤;

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在我国,主要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采取和平赎买的办法逐步解决的。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经过了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两个发展阶段。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对私营工商业实行了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使私营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纳入了国家发展的计划轨道。

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公私合营。它又经过了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两个阶段。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的利润分配,按国家税收、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

费和资本家红利四个方面进行分配,即所谓的“四马分肥”。

全行业公私合营后的赎买政策是:对私股实行定息制,统一规定为年息五厘,长达十年。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意义。

第一,经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到1956年底资本主义企业不仅变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企业,而且资本家本人也进行了改造,为他们安排适当工作,原有工资不降低,使他们由剥削者变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样就在中国大陆基本上消灭了剥削阶级,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第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和平赎买政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为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学说;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个创举,也是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时期的一个重要发展。

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选,主要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实现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所谓国家资本主义,就是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也就是说,这是一种在国家政权控制下的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工业领域的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商业领域的委托经销代销、以及公私合营等。

新中国成立后,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的是利用与限制并重的方针。为了总结实行利用和限制政策的经验,1953年3、4月间,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部长李维汉率领调查组,到武汉、上海、南京、无锡等地调查。5月27日,调查组向中共中央写了关于《资本主义工业中的公私关系问题》的调查报告,认为国家资本主义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是将私营工业逐步纳入国家计划轨道的主要形式;是资本主义工业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主要形式。中共中央非常重视这个报告,6月15日和6月29日,两次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从指导思想上确定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明确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是改造资本主义工业的必由之路。

从实践上看,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在1953年以前,重点放在了工业中的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和商业中的委托经销代销等初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上。1954年到1955年底,是单个企业公私合营发展阶段。个别企业公私合营后,企业的利润在分配上,采取“四马分肥”的方式,即合营后企业的利润分为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职工福利费、资方红利四部分,资方红利大体只占四分之一,企业利润的大部分归了国家和工人,基本上是为国计民生服务的。

1955年11月16日至24日,中共中央召开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问题工作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资本主义工商

业改造问题的决议(草案)》,确定把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单个企业的公私合营推进到全行业公私合营阶段。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在企业利润的分配上,则不再实行“四马分肥”,而是采取定息的办法。也就通过核定私营企业的资产,将其总资产额按照当时银行的利率,每年付给一定的利息,付息的时间为10年。

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后,企业的生产资料由原来单个企业公私合营的公私共有,转归国家支配。资本家丧失了“三权”:即对生产资料的支配权、管理权、人事调配权。资本家虽然还对生产资料有所有权,但已不能买卖,只是在一定时期内起领取定息凭证的作用。这时企业基本上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了。

1955年底和1956年初,各地敲锣打鼓,掀起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高潮。1956年1月15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集会,在郊区农民代表报告实现农业合作化的喜讯之后,工商界代表乐松生在天安门城楼,向毛泽东报告了首都已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的喜讯。继北京之后,全国各大城市和50多个中等城市,于1月底全部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在这一年的第一季度末,除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各地基本上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到1956年底,全国原有私营工业88000家,职工131万人,总产值72.66亿元,已有99%的户数,98.9%的职工及99%的总资产,以及私营商业82.2%的户数,实现了所有制的改造。

对于手工业的合作化,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以后,也

是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组织形式是由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步骤是从供销入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化的猛烈发展,也影响了手工业的合作化速度。中共中央1955年底提出要求:在两年内基本完成手工业合作化。实际上,由于改变了过去按行业分期、分批、分片改造的办法,采取手工业全业一起合作化的办法,到1956年底,参加合作社的手工业人员已占全体手工业人员的91.7%。

1956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正式宣布:“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这就意味着,从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算起,仅用了3年的时间,就完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2.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明确要求。实践证明,党坚持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对于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保持社会稳定,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我国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用不同的办法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中国的这场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而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在社会主义改造之前,无论是资本主义工商业,还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所有制,都具有私有制的性质。和平改造解决了诸如实现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和平过渡与消灭剥削制度这类通常难以解决的矛盾问题。

3.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第一,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尽管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前者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后者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但它们之间同时又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第二,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都有其发展的内在必然性,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两个前后相继、不可或缺的环节。没有社会主义改造,就不会有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同样,没有社会主义改革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巨大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