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第三章 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第三章 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第三章 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第三章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妇女一生各时期都有不同的组织学、解剖学变化及生理特点。女性生殖系统的功能、生理变化与其它系统的功能息息相关,且能相互影响。

第一节妇女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

女性从新生儿到衰老是渐进的生理过程,也是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发育、成熟和衰退的过程。妇女一生根据其生理特点可按年龄划分为几个阶段,但并无截然界限,可因遗传、环境、营养等条件影响而有个体差异。

(一)新生儿期

出生后4周内称新生儿期(neonatal period)。女性胎儿在母体内受到胎盘及母体性腺所产生的女性激素影响,出生的新生儿常见外阴较丰满,乳房略隆起或少许泌乳,出生后脱离胎盘循环,血中女性激素水平迅速下降,可出现少量阴道流血。这些生理变化短期内均能自然消退。

(二)儿童期

从出生4周到12岁左右称儿童期(childhood)。在10岁之前,儿童体格持续增长和发育,但生殖器仍为幼稚型,阴道狭长,上皮薄、无皱襞,细胞内缺乏糖原,阴道酸度低,抗感染力弱,容易发生炎症;子宫小,宫颈较长,约占子宫

全长的2/3,子宫肌层亦很薄:输卵管弯曲且很细;卵巢长而窄,卵泡虽能大量生长,但仅低度发育即萎缩、退化。子宫、输卵管及卵巢均位于腹腔内,接近骨盆入口。

在儿童后期,约10岁起,卵巢内的卵泡受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影响有一定发育并分泌性激素,但仍达不到成熟阶段。卵巢形态逐步变为扁卵圆形。女性特征开始呈现,皮下脂肪在胸、髋、肩部及耻骨前面堆积;子宫、输卵管及卵巢逐渐向骨盆腔内下降;乳房开始发育。

(三)青春期

从月经初潮至生殖器官逐渐发育成熟的时期称青春期(adolescent or puberty)。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青春期为10~19岁,可供参考。这一时期的生理特点:

1.全身发育此时期身高迅速增长,体型渐达成人女型。

2.第一性征(first sexual characteristics)由于下丘脑与垂体促性腺激素分泌量增加及作用加强,使卵巢发育与性激素分泌逐渐增加,内、外生殖器进一步发育。外生殖器从幼稚型变为成人型;阴阜隆起,大阴唇变肥厚,小阴唇变大且有色素沉着;阴道长度及宽度增加,阴道粘膜变厚并出现皱襞;子宫增大,尤其宫体明显增大,使官体占子宫全长的2/3;输卵管变粗,弯曲度减小;卵巢增大,皮质内有不同发育阶段的卵泡.致使卵巢表面稍呈凹凸不平。

3.第二性征(secondary sexual characteristics)除生殖

器官以外,还有其它女性特有的征象:音调变高;乳房丰满而隆起;出现阴毛及腋毛;骨盆横径发育大于前后径;胸、肩部皮下脂肪增多,显现女性特有体态。

4.月经来潮是青春期开始的一个重要标志。青春早期各激素水平开始有规律性波动,直到雌激素水平达到一定高度而下降时,引起子宫撤退性出血即月经初潮(menarche)。由于卵巢功能尚不健全,故初潮后月经周期也多无一定规律。

5.青春期激素水平的变化青春期开始雌激素水平虽达到一定高度,但尚不足以引起黄体生成激素(luteinizing hormone,LH)的高峰,故月经周期尚不规律且多为无排卵性。据报道,初潮后头2年内55%~95%月经周期为无排卵性。随后,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水平上升,雌激素水平也上升达成人排卵前高峰水平,并持续一定时间,出现正反馈作用,诱发LH高峰而有排卵性的月经周期。此时虽已初步具有生育能力,但整个生殖系统的功能尚未臻完善。

(四)性成熟期

一般自18岁左右开始,历时约30年,性成熟期(sexual maturity period)又称生育期。此期妇女性功能旺盛,卵巢功能成熟并分泌性激素,已建立规律的周期性排卵。生殖器各部和乳房也均有不同程度的周期性改变。

(五)围绝经期

此期长短不一,因人而异。可始于40岁,历时10余年,

甚至20年。卵巢功能逐渐衰退,生殖器官亦开始萎缩向衰退变更,曾称为更年期。于1994年WHO召开有关绝经研究进展工作会议,推荐采用围绝经期(perimenopausal period)之称,包括绝经前后的一段时期,又将其分为3个阶段:1.绝经前期(premenopause)此期卵巢内卵泡数明显减少且易发生卵泡发育不全。多数妇女在绝经前月经周期不规律,常为无排卵性月经。

2.绝经(menopause)自然绝经通常是指女性生命中最后一次月经,卵巢内卵泡自然耗竭,或剩余的卵泡对垂体促性腺激素丧失反应。据全国协作组资料,我国妇女的绝经平均年龄为49.5岁,80%在44~54岁之间。如40岁以前绝经称卵巢功能早衰。

3.绝经后期(postmenopausal period)卵巢进一步萎缩,其内分泌功能渐消退。生殖器官萎缩。

绝经前期由于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卵巢激素缺乏,使围绝经期妇女出现一些血管运动障碍和神经精神障碍的症状。血管运动障碍可表现为潮热和出汗;神经精神障碍可表现为情绪不稳定、不安、抑郁或烦躁、失眠和头痛等。

(六)老年期

一般60岁后妇女机体逐渐老化,进入老年期(senility)。此期卵巢功能已衰竭,主要表现为雌激素水平低落,不足以维持女性第二性征。生殖器官进一步萎缩老化。骨代谢失常

引起骨质疏松.易发生骨折。

第二节月经及月经期的临床表现

1.月经的定义月经(menstruation)是指随卵巢的周期性变化,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及出血,是生殖功能成熟的标志之一。

2.月经初潮月经第一次来潮称月经初潮。月经初潮年龄多在13~15岁之间,但可能早在11~12岁,或迟至17~18岁。月经初潮的迟早,受各种内外因素影响。我国各地区月经初潮年龄相差不大,气候影响不像以往报道那样显著,但体弱或营养不足者月经初潮可较迟,而体质强壮及营养好者,月经初潮可提早。

3.月经周期出血的第1日为月经周期的开始,两次月经第1日的间隔时间称一个月经周期(menstrual cycle),一般28~30日为一个周期。周期长短因人而异,但每个妇女的月经周期有自己的规律性。

4.月经持续时间及出血量正常妇女月经持续时间差异亦很大,但每个妇女的月经持续日数基本一致。正常月经持续时间为2~7日,多数为3~6日。一般月经第2~3日的出血量最多。月经量的多少很难统计,临床上常通过每日换月经垫次数粗略估计量的多少。近年有人用放射性铁(Fe)或铬(cr)同位素标记红细胞测定正常妇女月经血量,其数值分别

为10~55ml及35~58ml,个别妇女月经量可超过100ml。多数学者认为每月失血量超过80ml即为病理状态。

5.月经血的特征月经血一般呈暗红色,除血液外,还有子宫内膜碎片、宫颈粘液及脱落的阴道上皮细胞。月经血的主要特点是不凝固,但在正常情况下偶尔亦有些小凝块。月经血内缺乏纤维蛋白及纤维蛋白原,主要是由于纤维蛋白的溶解。开始剥落的子宫内膜中含有极多的活化物质混入经血内,使经血中的纤溶酶原激活转变为纤溶酶,纤维蛋白在纤溶酶的作用下裂解为流动的分解产物。同时内膜组织含有其它活性酶,能破坏许多凝血因子(如凝血因子I、V、Ⅶ、Ⅷ、Ⅸ),也妨碍血液凝固,以致月经血变成液体状态排出。

6.月经期的症状一般月经期无特殊症状。但由于经期盆腔瘀血及子宫血流量增多.有些妇女可有下腹及腰骶部下坠感,个别可有膀胱刺激症状(如尿频)、轻度神经系统不稳定症状(如头痛、失眠、精神忧郁、易于激动)、胃肠功能紊乱(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以及鼻粘膜出血、皮肤痤疮等,但一般并不严重,不影响妇女的工作和学习。

第三节卵巢功能及其周期性变化

(一)卵巢功能

卵巢是女性生殖内分泌腺,有两种主要功能:一为产生

卵子并排卵;另一为合成并分泌甾体激素和多肽激素。

(二)卵巢的局期性变化

从青春期开始到绝经前,卵巢在形态和功能上发生周期性变化称卵巢周期(ovarian cycle),其主要变化如下:1.卵泡的发育及成熟人类卵巢中卵泡的发育始于胚胎时期,新生儿出生时卵巢大约有15万~50万个卵泡。儿童期卵巢的皮质含有大量密集成群的原始卵泡(primordial follicles),卵巢的髓质已逐渐退化。原始卵泡含有一个卵母细胞(oocyte),周围有一层梭形或扁平细胞围绕。到青春期以后卵母细胞逐渐减少。生育期大约只有300~400个卵母细胞发育成熟,并经排卵过程排出,其余的卵泡发育到一定程度自行退化,这个退化过程称卵泡闭锁(atresia follicle)。根据形态、大小、生长速度和组织学特征。可将卵泡的生长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原始卵泡:是由一个处于减数分裂双线期的初级卵母细胞及在其周围的单层梭形颗粒细胞层环绕组成。

(2)窦前卵泡:为初级卵泡(primary follicle)与次级卵泡(secondary follicle)分化阶段。生长中的初级卵母细胞,包裹在基膜内称初级卵泡。而充分生长的初级卵母细胞,围绕透明带与多层立方颗粒细胞层,包裹在基膜内称次级卵泡。

此阶段出现卵泡生长发育所必备的三种特异性受体,即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strogen,E2)、睾酮(testosterone,

T)受体的形成。卵泡基底膜附近的梭形细胞形成两层卵泡膜,即卵泡内膜与卵泡外膜,这时的卵泡称生长卵泡(developing follicle)。

(3)窦状卵泡:在FSH持续影响下产生的功能变化主要有卵泡液形成;诱导产生芳香化酶(合成雌激素的关键酶);黄体生成激素(LH)、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及催乳激素(prolactin,PRL)受体的产生。

(4)成熟卵泡:在卵泡发育的最后阶段,大多数窦状卵泡发生退化。此时成熟卵泡体积显著增大,直径可达10~20mm,卵泡液急骤增加,卵泡腔增大.卵泡移行向卵巢表面突出。其结构从外向内依次为:

1)卵泡外膜:为致密的卵巢间质组织,与卵巢间质无明显界限。

2)卵泡内膜:血管丰富,细胞呈多边形,较颗粒细胞大,这种细胞亦从卵巢皮质层间质细胞衍化而来。

3)颗粒细胞:无血管存在,其营养来自外围的卵泡内膜,细胞呈立方形。在颗粒细胞层与卵泡内膜层间有一基底膜。

4)卵泡腔:增大,腔内充满大量清澈的卵泡液。

5)卵丘:突出于卵泡腔,卵细胞深藏其中,形成卵丘。

6)放射冠:直接围绕卵细胞的一层颗粒细胞,呈放射状排列而得名。在放射冠与卵细胞之间还有一层很薄的透明膜,称透明带。

一般认为,正常妇女生育期每个周期中仅有数个卵泡发育成熟。其中只有一个卵泡发生排卵,其余同样成熟的卵泡都不排卵而退化。

2.排卵卵细胞和它周围的一些细胞一起被排出的过程称排卵(ovulation)。排卵前卵泡进入排卵前状态,卵细胞与放射冠漂浮在卵泡液中。泡壁颗粒细胞层和卵泡膜及其外围的卵巢组织变得很薄。卵泡突出于卵巢表面类似一个水泡,最后破裂,出现排卵。排卵时随卵细胞同时排出的有透明带、放射冠及小部分卵丘内的颗粒细胞。

导致排卵的内分泌调节为排卵前血LH/FSH峰的出现,其机制:雌二醇(E)高峰对垂体、下丘脑的正反馈调节作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hin releasing hormone,GnRH)作用及孕酮的协同作用所致。在该峰刺激下导致成熟卵泡最终排卵。成熟卵泡壁破裂相关的因素为血LH/FSH峰的出现,促使卵巢壁生成纤溶酶原激活物,激活纤溶酶、结缔组织胶原酶、蛋白溶解酶等,使卵泡壁溶解。LH/FSH峰出现亦使前列腺素(PG)及组胺增多,这两种物质使卵泡壁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易于破裂。在PG及神经作用下,卵巢皮质及卵泡外膜层平滑肌钎维收缩,促使卵泡破裂及卵细胞释放。

排卵多发生在下次月经来潮前14日左右,卵子可由两侧卵巢轮流排出,也可由一侧卵巢连续排出。卵子排出后,经输卵管伞部捡拾、输卵管壁蠕动以及输卵管粘膜纤毛活动等

协同作用进入输卵管,并循管腔向子宫侧运行。

3.黄体形成及退化排卵后,卵泡液流出,卵泡腔内压下降,卵泡壁塌陷,形成许多皱襞,卵泡壁的卵泡颗粒细胞和内膜细胞向内侵入,周围有结缔组织的卵泡外膜包围,共同形成黄体。黄体化后形成颗粒黄体细胞及卵泡膜黄体细胞。黄体细胞的直径由原来的12~l4 μm增大到35~50μm,排卵后7~8日(相当于月经周期第22日左右)黄体体积达最高峰,直径约1~2cm,外观色黄。

若卵子未受精,黄体在排卵后9~10日开始退化,其机理迄今不详。退化时黄体细胞逐渐萎缩变小,周围的结缔组织及成纤维细胞侵入黄体,逐渐由结缔组织所代替,组织纤维化,外观色白称白体。

正常排卵周期黄体功能仅限于14日内,黄体衰退后月经来潮,卵巢中又有新的卵泡发育,开始新的周期。

4.卵泡闭锁(atresia follicle)在性成熟期,除妊娠及哺乳期外,卵巢经常不断地重复上述周期变化,但在妇女一生中,仅有400个左右的原始卵泡发育到排卵,其余绝大多数卵泡均在发育过程中退化,成为闭锁卵泡。闭锁卵泡的组织学特征为卵母细胞退化坏死,被吞噬细胞清除,颗粒细胞层分解,细胞脂肪变性,卵泡塌陷最后纤维化。有关卵泡闭锁的机理迄今尚无一致看法。

(三)卵巢分泌的甾体激素

卵巢合成及分泌的性激素,主要为雌激素、孕澈素和雄激素等甾体激素(steroid hormone)。

1.甾体激素的基本化学结构甾体激素属于类固醇激素。类固醇激素结构的基本化学成分是多氢环戊烷烯菲。多数甾体化合物在环系碳原子的第l0、13位上各有一个甲基,第17位上常有一个羟基,“甾”字就是根据上述结构而得名,“田”字代表四个环,“巛”代表上面三个侧链。

体内合成及分泌的甾体激素按碳原子数目分成3个组:孕激素含21个碳原子,为孕烷衍生物,如孕酮(progestin);雄激素含19个碳原子,为雄烷衍生物,如睾酮(testosterone);雌激素含18个碳原子,为雌烷衍生物,如雌二醇(estrogen)、雌酮(estrone)及雌三醇(estriol)。

2.甾体激素的生物合成过程卵巢组织能将含2个碳原子的醋酸盐转化为胆固醇,也能直接摄取血液循环中的胆固醇作为合成性激素的基础结构。由胆固醇合成的孕烯醇酮被认为是所有甾体激素生物合成的前体物质。

雌激素主要为雌二醇与雌酮,雌三醇为其降解产物。雌激素的生物活性以雌二醇最强,雌酮次之,雌三醇最弱。

雌激素、雄激素及孕激素之间关系密切,孕酮是雄烯二酮及睾酮的前身,雄烯二酮和睾酮又是雌酮和雌二醇的前身,三者基本结构虽极相近,但作用却不同。

现已了解,排卵前生长卵泡及成熟卵泡内的颗粒细胞亦

能产生孕酮,但颗粒细胞由于缺乏17α-羟化酶使合成停止于孕酮阶段。由于颗粒细胞层缺乏血管,产生孕酮不能直接进入血循环,而与颗粒细胞相邻近的卵泡内膜细胞却含有这类酶。当合成的孕酮经过卵泡内膜时,在卵泡内膜细胞中经17α-羟化酶等作用后,使合成过程继续进行,最后形成雌二醇。排卵后,卵泡内膜血管进入黄体内,孕酮能直接进入血循环;同时,卵泡内膜细胞转化为卵泡膜黄体细胞,成为黄体的组成部分,因此,黄体亦能分泌雌激素。排卵前的颗粒细胞虽缺乏17α-羟化酶,但所含的芳香化酶却非常丰富,能将外周卵泡内膜细胞所产生的雄烯二酮转化为雌酮,再进而转化为雌二醇。因此认为雌激素是由卵泡内膜细胞及颗粒细胞协同产生。

3.甾体激素的代谢甾体激素主要在肝脏代谢。对卵巢甾体激素有反应的组织中含有各种酶如硫酸转移酶、硫酸酶、21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β-葡萄糖醛酸酶、17β-脱氧化酶、芳香化酶等,这些酶使甾体激素产生生物活性。而甾体激素的降解产物大部分经肾小球滤过或经肾小管分泌到尿中排出。

4.雌、孕激素的周期性变化正常妇女卵巢激素的分泌随卵巢周期而变化。

(1)雌激素:在卵泡开始发育时,雌激素分泌量很少,随着卵泡渐趋成熟,雌激素分泌也逐渐增加,于排卵前形成一高峰,排卵后分泌稍减少,约在排卵后7~8日黄体成熟时,

形成又一高峰,但第二高峰较平坦,峰的均值低于第一高峰。黄体萎缩时,雌激素水平急骤下降,在月经前达最低水平。

(2)孕激素:于排卵后孕激素分泌量开始增加,在排卵后7~8日黄体成熟时,分泌量达最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到月经来潮时回复到排卵前水平。

5.雌激素的生理作用

(1)促使子宫发育,引起肌细胞的增生和肥大,使肌层变厚.血运增加,并使子宫收缩力增强以及增加子宫平滑肌对缩宫素的敏感性。

(2)使子宫内膜增生。

(3)使宫颈口松弛,宫颈粘液分泌增加,质变稀薄,易拉成丝状。

(4)促进输卵管发育,加强输卵管节律性收缩的振幅。

(5)使阴道上皮细胞增生和角化,使粘膜变厚并增加细胞内糖原含量,增强局部的抵抗力;使阴唇发育、丰满。

(6)使乳腺腺管增生,乳头、乳晕着色。促进其它第二性征的发育。

(7)雌激素对卵巢的卵泡发育是必需的,从原始卵泡发育到成熟卵泡,均起一定的作用;有助于卵巢积储胆固醇。

(8)雌激素通过对下丘脑的正负反馈调节,控制脑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

(9)促进钠与水的潴留:在脂肪代谢方面,总胆固醇有

下降趋势,使脂蛋白减少。降低胆固醇与磷脂的比例,减少胆固醇在动脉管壁的沉积,有利于防止冠状动脉硬化。

(10)足够量的雌激素存在时,钙盐及磷盐方能在骨质中沉积,以维持正常骨质。青春期在雌激素影响下可使骨骺闭合;绝经期后由于雌激素缺乏而发生骨质疏松。雌激素与甲状旁腺素共同作用维持血中钙磷平衡。

6.孕激素的生理作用

(1)影响子宫平滑肌细胞膜的通透性,使细胞内钾离子浓度降低,钠离子浓度升高,使肌纤维松弛,兴奋性降低;同时降低妊娠子宫对缩宫素的敏感性,从而减少子宫收缩,有利于受精卵在子宫腔内生长发育。

(2)使增生期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内膜,为受精卵着床作好准备。

(3)使宫颈口闭合,粘液减少、变稠,拉丝度减少。

(4)抑制输卵管肌节律性收缩的振幅。

(5)使阴道上皮细胞脱落加快。

(6)在已有雌激素影响的基础上,促进乳腺腺泡发育成熟。

(7)孕激素通过对下丘脑的负反馈作用,影响脑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

(8)孕激素能兴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升高。正常妇女在排卵前基础体温低,排卵后基础体温可升高0.3~

0.5℃,这种基础体温的改变,可作为排卵的重要指标。

(9)孕激素能促进水与钠的排泄。

7.孕激素与雌激素的协同和拮抗作用根据上述生理功能,显示孕激素在雌激素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促使女性生殖器和乳房的发育,为妊娠准备条件,可见二者有协同作用;另一方面,雌激素和孕激素又有拮抗作用,表现在子宫收缩、输卵管蠕动、宫颈粘液变化、阴道上皮细胞角化和脱落以及钠和水的潴留与排泄等。

8.雄激素的生理作用卵巢能分泌少量雄激素——睾酮,睾酮主要来自肾上腺皮质,卵巢也分泌一部分。睾酮不仅是合成雌激素的前体,而且是维持女性正常生殖功能的重要激素。雌激素虽能使生殖器官发育完善,及与孕激素可使月经周期的各种特征完整地表现出来,但这并不意味雌激素和孕激素能代表全部卵巢功能,仍可存在某些特征的贫乏,如阴毛稀少。临床验证,垂体功能减退患者若单用雌激素治疗,往往不生长阴毛和腋毛,同时加用少量雄激素,则能促进阴毛和腋毛的生长。此外,少女在青春期生长迅速,也有雄激素的影响。

(1)为雌激素拮抗物:在雄激素影响的基础上,可减缓子宫及其内膜的生长及增殖,抑制阴道上皮的增生和角化,促使阴蒂、阴唇和阴阜的发育。但若长期使用,可出现男性化的表现。

(2)对机体的代谢功能影响:雄激素在外周血中不易测出,但作用很强,对机体代谢功能有促进蛋白合成的作用,还可使基础代谢率增加,并刺激骨髓中红细胞的增生。在性成熟期前,促使长骨骨基质生长和钙的保留,性成熟后可导致骨骺的关闭,使生长停止。它可促进肾远曲小管对水钠的重吸收而引起水肿。

9.甾体激素的作用机制甾体激素的分子小,脂溶性,可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进入细胞后经两个步骤影响基因表达而发挥作用。

第一步是激素与胞浆受体结合,形成激素-胞浆受体复合物。在靶细胞浆中存在甾体激素受体,它们是蛋白质,与相应激素结合特点是专一性强、亲和性大,例如,子宫组织胞浆的雌二醇受体能与17α-雌二醇结合,而不能与17α-雌二醇结合。激素与受体的亲合性大小与激素的作用强度是平行的,而且胞浆受体含量也随靶器官功能状态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当激素进入细胞内与胞浆受体结合后,受体蛋白发生构型变化,从而使激素-胞浆受体复合物获得进入核内的能力,由胞浆转移至核内。

第二步是与核内受体相互结合,形成激素-核受体复合物,从而激发DNA的转录过程,生成新的mRNA,诱导蛋白质合成,引起相应的生物效应。近年来已明确核内受体是特异地对转录起调节作用的蛋白,其活性受甾体激素的控制。

(四)卵巢多肽激素

卵巢除分泌甾体激素外,还分泌:

1.松弛素卵巢分泌的松弛素是一种多肽激素(polypeptide hormone ),在妊娠期主要起松弛骨盆韧带,并具有减少子宫收缩的作用。

2.制卵泡素其化学本质已确定为多肽。制卵泡素主要的生理作用是抑制腺垂体FSH的分泌,因此对卵泡的发育产生影响,并参与排卵过程。

此外,卵巢还分泌性腺分泌素、抑制素、卵巢的生长因子如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等。

第四节子宫内膜及生殖器其它部位的周期性变化

卵巢的周期性变化使女性生殖器发生一系列周期性变化,尤以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最显著。

(一)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可从组织学与生物化学两方面来观察。

1.子宫内膜的组织学变化子宫内膜在结构上分为基底层和功能层,基底层直接与子宫肌层相连,此层不受月经周期中激素变化的影响,在月经期不发生脱落。功能层靠近宫腔,它受卵巢激素的影响呈周期性变化,此层月经期坏死脱

落。正常一个月经周期以28日为例,其组织形态的周期性改变可分为3期:

(1)增生期:在卵巢周期的卵泡期雌激素作用下,子宫内膜上皮与间质细胞呈增生状态称增生期(proliferative phase)。增生期又分早、中、晚期3期。

1)增生期早期:在月经周期第5~7日。内膜的增生与修复在月经期即已开始。此期内膜较薄,仅1~2mm。腺上皮细胞呈立方形或低柱状。间质较致密,细胞呈星形。间质中的小动脉较直,其壁薄。

2)增生期中期:在月经周期第8~10日。此期特征是间质水肿明显;腺体数增多、增长,呈弯曲形;腺上皮细胞表现增生活跃,细胞呈柱状,且有分裂相。

3)增生期晚期:在月经周期第11~14日。此期内膜增厚至2~3mm,表面高低不平,略呈波浪形。上皮细胞呈高柱状,腺上皮仍继续生长,核分裂相增多,腺体更长,形成弯曲状。间质细胞呈星状,并相互结合成网状;组织内水肿明显,小动脉略呈弯曲状,管腔增大。

(2)分泌期:黄体形成后,在孕激素作用下.使子宫内膜呈分泌反应称分泌期(secretory phase)。分泌期也分早、中、晚期3期。

1)分泌期早期:在月经周期第15~19日。此期内膜腺体更长,屈曲更明显。腺上皮细胞的核下开始出现含糖原的

小泡,间质水肿,螺旋小动脉继续增生。

2)分泌期中期:在月经周期第20~23日。内膜较前更厚并呈锯齿状。腺体内的分泌上皮细胞顶端胞膜破碎,细胞内的糖原溢入腺体称顶浆分泌。此期间质更加水肿、疏松,螺旋小动脉增生、卷曲。

3)分泌期晚期:在月经周期第24~28日。此期为月经来潮前期。子宫内膜厚达l0mm,并呈海绵状。内膜腺体开口面向宫腔,有糖原等分泌物溢出,间质更疏松、水肿,表面上皮细胞下的间质分化为肥大的蜕膜样细胞。此期螺旋小动脉迅速增长超出内膜厚度,也更弯曲,血管管腔也扩张。

(3)月经期:在月经周期第1~4日。此时雌、孕激素水平下降,使内膜中前列腺素的合成活化。前列腺素能刺激子宫肌层收缩而引起内膜功能层的螺旋小动脉持续痉挛,内膜血流减少。受损缺血的坏死组织面积渐扩大。组织变性、坏死,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使血管破裂导致内膜底部血肿形成,促使组织坏死剥脱。变性、坏死的内膜与血液相混而排出,形成月经血。

必须说明,子宫内膜组织学变化是连续的,在各期之间存在着相互交叉的关系。近年通过电镜观察子宫内膜的超傲结构,发现在月经周期的任何阶段,内膜腺腔中均存在分泌现象。因此,也有学者提出“增生期”与“分泌期”的名称不够确切,建议代之以“排卵前期”与“排卵后期”为宜。

2.子宫内膜的生物化学研究子宫内膜在雌激素的作用下,间质细胞能产生一种和蛋白质结合的碳水化合物,称酸性粘多糖(acid mucopolysaccharide,AMPS)。雌激素不但能促使AMPS的产生,还能使之浓缩及聚合,形成间质中的基础物质。AMPS有一定的粘稠性,对增生期子宫内膜的成长起支持作用。排卵后,孕激素能阻止AMPS的合成,促使其降解,还能使之去聚合,致使间质中的基础物质失去其粘稠性,血管通透性增加,使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在细胞和血管之间自由交换,内膜更能获得充足营养,为受精卵的着床和发育作准备。

在子宫内膜中有一类特殊的细胞颗粒称溶酶体(1ysosome)。溶酶体中含各种水解酶如酸性磷酸酶、β-葡萄糖醛酸酶等,能使蛋白质、核酸和粘多糖分解。雌、孕激素能促进这些水解酶的合成。这些水解酶平时保留在溶酶体内,由脂蛋白酶与外界隔开,故不具活性。排卵后若卵子未受精,黄体经一定时间后萎缩,此时雌、孕激素水平下降,溶酶体膜的通透性增加,水解酶进入组织,影响子宫内膜的代谢,对组织有破坏作用,因而造成内膜的剥脱和出血。

(二)生殖器其它部位的周期性变化

1.阴道粘膜的周期性变化在月经周期中,随着雌、孕激素的消长,可以引起阴道粘膜周期性改变,这种改变在阴道上段更明显。

第17章 女性生殖系统

第17章女性生殖系统 [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正常妇女一生大约排出卵子 A.200个 B.400个 C.800个 D.1000个 E.1500个2.排卵时,随卵泡液释放出的成分是 A.成熟卵细胞 B.成熟卵细胞和透明带 C.成熟卵细胞、透明带和放射冠 D.初级卵母细胞、透明带和放射冠 E.次级卵母细胞、透明带和放射冠 3.卵泡的透明带是 A.由卵母细胞分泌形成 B.由卵泡细胞分泌形成 C.由卵泡膜细胞分泌形成 D.由卵母细胞和卵泡细胞共同形成 E.由卵泡细胞和卵泡膜细胞共同形成 4.卵母细胞完成第一次成熟分裂是在 A.原始卵泡形成时期 B.卵泡生长发育时期 C.排卵前 D.排卵时 E.排卵后 5.卵泡细胞完成第二次成熟分裂是在 A.卵泡生长发育时期 B.排卵前 C.排卵时 D.排卵后 E.受精的刺激下 6.卵泡的膜细胞的结构特点是 A.具有分泌类固醇激素细胞的特征 B.具有分泌蛋白质细胞的结构特征 C.具有收缩细胞的结构特征 D.具有吸收细胞的结构特征 E.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 7.卵巢的间质腺是※ A.原始卵泡闭锁时由卵泡细胞形成 B.初级卵泡闭锁时由膜细胞形成 C.次级卵泡闭锁时由卵泡细胞形成 D.次级卵泡闭锁时由膜细胞形成 E.排卵后由膜细胞形成 8.卵巢的白体是 A.卵巢排卵后组织修复而成 B.卵泡排卵后形成

C.黄体退化后形成 D.卵泡闭锁后形成 E.间质腺退化后形成 9.卵泡闭锁发生在 A.原始卵泡 B.初级卵泡 C.次级卵泡早期 D.次级卵泡 E.卵泡发育的各个时期 10.原始卵泡中的卵母细胞是 A.卵原细胞 B.初级卵母细胞 C.次级卵母细胞 D.卵细胞 E. 不同阶段的卵母细胞 11.排卵一般发生在月经周期的 A.月经期 B.增生期 C.第14天左右 D.第16天左右 E. 第21天左右 12.卵排出后若不受精,卵母细胞的退化发生在排卵后 A.24小时内 B.48小时内 C.36小时内 D.12小时内 E. 60小时内 13.卵巢门细胞分泌※ A.雌激素B.雄激素C.孕激素D.松弛素 E.促性腺激素 14.卵巢的门细胞属于※ A.蛋白分泌细胞B.类固醇分泌细胞 C.多肽分泌细胞D.糖蛋白分泌细胞 E.脂蛋白分泌细胞 15.卵巢白膜为 A.细密结缔组织B.疏松结缔组织 C.致密结缔组织D.弹性组织 E.平滑肌组织 16.月经黄体仅维持 A.12~14天B.12~16天 C.14~28天D.12~18天 E.14-18天 17.输卵管粘膜皱襞最发达的部位是 A.漏斗部 B.壶腹部 C.子宫部 D.峡部 E.子宫部和峡部 18.输卵管上皮分泌细胞功能最活跃时,粘膜处于※ A.分泌后期 B.增生期 C.增生晚期 D.月经期 E.增生早期 19.月经期后哪种细胞迅速增殖使内膜修复 A.残留的内膜上皮细胞 B.残留的子宫腺上皮细胞 C.前蜕膜细胞 D.内膜颗粒细胞 E.血管内皮细胞 20.子宫内膜处于分泌期时,卵巢处于 A.排卵前期 B.黄体期 C.卵泡生长时期 D.卵泡成熟时期

第十九章 女性生殖系统

第十九章女性生殖系统 一、教学大纲要求 掌握卵泡的发育成熟和排卵过程,掌握黄体的形成、结构与功能,掌握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熟悉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和卵巢周期性活动的关系及神经内分泌的调节;了解输卵管、阴道和乳腺的结构特点。 二、试题部分 (一)、填空题 1.卵巢表面有一层( )或( )的表面上皮,下方为薄层致密结缔组织,称为( )。 2.卵泡的发育,一般可分为( )、( )、( )和( )四个阶段。 3.原始卵泡由中央的()和周围的()组成,分布于卵巢的()。 4.在卵巢激素的作用下子宫内膜出现的周期性变化称为( ),一般可分为( )、( )和( )三个期。 5.卵巢排卵时,( )、( )、()和卵泡液一同排出。 6.排出的卵未受精,在卵巢内可形成();排出的卵受精则形成(),并可分泌()、()和()。 7.黄体由( )细胞和( )细胞组成,前者由()分化形成,并分泌();后者由()分化形成,并与前者协同分泌()。 8.当卵巢黄体形成时,子宫内膜处于( ),当黄体退化时,子宫内膜处于( )。 9.子宫内膜浅层在月经期( ),称为( )层;深层在月经期( ),称为( )层。 10.初级卵泡阶段,在初级卵母细胞与放射冠之间出现( ),它是由( )和( )共同产生的。 11.卵丘开始出现于()卵泡时期,由()、()、()和部分()组成。 12.初级卵母细胞第一次减数分裂完成于(),第二次减数分裂完成于()。 13.输卵管的上皮为( ),由( )和( )组成。 14.月经周期的第5~14天为( ),又称( ),此时期卵巢内有若干( )生长。 15.子宫肌层平滑肌有内向外分三层,分别称为()、()和()。 (二)、单选题 1.排卵时,卵细胞处在( ) A.卵原细胞时期 B.初级卵母细胞第一次成熟分裂前期 C.初级卵母细胞第二次成熟分裂中期 D.次级卵母细胞第二次成熟分裂中期 E.成熟卵时期 2.放射冠是( ) A.卵原细胞的一部分 B.初级卵母细胞的一部分 C.次级卵母细胞的一部分 D.卵泡细胞的一部分 E.卵泡膜细胞的一部分 3.月经期子宫内膜剥脱和排出的是( ) A.子宫底和子宫体的内膜层 B.子宫颈和子宫内膜的功能层 C.子宫内膜的基底层 D.子宫内膜的功能层 E.子宫内膜的功能层和基底层 4.关于次级卵泡的结构特点哪项错误( ) A.卵泡腔形成

第17章女性生殖系统

第17章女性生殖系统[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正常妇女一生大约排出卵子 个个个个个 2.排卵时,随卵泡液释放出的成分是 A.成熟卵细胞 B.成熟卵细胞和透明带 C.成熟卵细胞、透明带和放射冠 D.初级卵母细胞、透明带和放射冠 E.次级卵母细胞、透明带和放射冠 3.卵泡的透明带是 A.由卵母细胞分泌形成 B.由卵泡细胞分泌形成 C.由卵泡膜细胞分泌形成 D.由卵母细胞和卵泡细胞共同形成 E.由卵泡细胞和卵泡膜细胞共同形成 4.卵母细胞完成第一次成熟分裂是在 A.原始卵泡形成时期 B.卵泡生长发育时期 C.排卵前 D.排卵时 E.排卵后 5.卵泡细胞完成第二次成熟分裂是在 A.卵泡生长发育时期 B.排卵前 C.排卵时 D.排卵后 E.受精的刺激下 6.卵泡的膜细胞的结构特点是 A.具有分泌类固醇激素细胞的特征 B.具有分泌蛋白质细胞的结构特征 C.具有收缩细胞的结构特征 D.具有吸收细胞的结构特征 E.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 7.卵巢的间质腺是※ A.原始卵泡闭锁时由卵泡细胞形成 B.初级卵泡闭锁时由膜细胞形成 C.次级卵泡闭锁时由卵泡细胞形成 D.次级卵泡闭锁时由膜细胞形成 E.排卵后由膜细胞形成 8.卵巢的白体是 A.卵巢排卵后组织修复而成 B.卵泡排卵后形成

C.黄体退化后形成 D.卵泡闭锁后形成 E.间质腺退化后形成 9.卵泡闭锁发生在 A.原始卵泡 B.初级卵泡 C.次级卵泡早期 D.次级卵泡 E.卵泡发育的各个时期 10.原始卵泡中的卵母细胞是 A.卵原细胞 B.初级卵母细胞 C.次级卵母细胞 D.卵细胞 E. 不同阶段的卵母细胞 11.排卵一般发生在月经周期的 A.月经期 B.增生期 C.第14天左右 D.第16天左右 E. 第21天左右 12.卵排出后若不受精,卵母细胞的退化发生在排卵后 A.24小时内 B.48小时内 C.36小时内 D.12小时内 E. 60小时内 13.卵巢门细胞分泌※ A.雌激素 B.雄激素 C.孕激素 D.松弛素 E.促性腺激素 14.卵巢的门细胞属于※ A.蛋白分泌细胞 B.类固醇分泌细胞 C.多肽分泌细胞 D.糖蛋白分泌细胞 E.脂蛋白分泌细胞 15.卵巢白膜为 A.细密结缔组织B.疏松结缔组织 C.致密结缔组织D.弹性组织 E.平滑肌组织 16.月经黄体仅维持 A.12~14天B.12~16天 C.14~28天D.12~18天 E.14-18天 17.输卵管粘膜皱襞最发达的部位是 A.漏斗部 B.壶腹部 C.子宫部 D.峡部 E.子宫部和峡部 18.输卵管上皮分泌细胞功能最活跃时,粘膜处于※ A.分泌后期 B.增生期 C.增生晚期 D.月经期 E.增生早期

第十九章女性生殖系统

第十九章女性生殖系统 一.自测习题 (一)选择题 单选题 1.次级卵母细胞完成第二次成熟分裂是在() A.排卵前 B.排卵时 C.受精时 D.出生前 E. 青春期 2.下列关于原始卵泡的描述中,哪一项错误?() A.含一个初级卵母细胞 B.含一个卵原细胞 C.含一层扁平的卵泡细胞 D.为各级卵泡中最幼稚的卵泡 E.位于皮质浅层 3.次级卵泡内的卵母细胞处于 A.第一次成熟分裂前期 B.第一次成熟分裂中期 C.第二次成熟分裂前期 D.第二次成熟分裂中期 E.以上都不是 4.下列关于初级卵母细胞的描述中,哪一项错误?() A.体积较大,圆形 B.核大而圆,呈空泡状 C.染色质细疏,着色浅,核仁明显 D.由青春期卵原细胞分裂分化而来 E.排卵前才完成第一次减数分裂

5.某妇女、25岁,月经周期为28天,5月8日来月经,5月11日卵巢内可见() A.原始卵泡、生长卵泡和闭锁卵泡 B.原始卵泡、生长卵泡和成熟卵泡 C.原始卵泡和黄体 D.原始卵泡、黄体和生长卵泡 E.原始卵泡、成熟卵泡和闭锁卵泡 6.以下关于卵泡膜的描述中,哪一项错误?() A.由卵泡周围的梭形细胞形成 B.与卵泡细胞相贴 C.内层细胞多,纤维少;外层纤维多,细胞少 D.膜细胞位于卵泡膜内层 E.于次级卵泡时期开始分层 7.下列关于次级卵泡的描述中,哪一项错误?() A.卵母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 B.卵母细胞为初级卵母细胞 C.当卵泡细胞增至6~12层时,在卵泡细胞之间开始出现大小不等的腔隙 D.出现卵丘 E.出现放射冠 8.在卵泡中,颗粒层细胞是指() A.紧靠透明带的卵泡细胞 B.与卵母细胞共同构成卵丘的卵泡细胞 C.构成卵泡壁的卵泡细胞 D.紧靠卵泡腔的一层卵泡细胞 E.卵泡周围的结缔组织细胞 9.卵泡液由() A.卵泡细胞分泌而来 B.卵母细胞分泌而来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特点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特点 女性特有的生殖系统解剖包括骨盆和内、外生殖器官及其相关组织与邻近器官。了解女性生殖器解剖特点,对学习妇科学有很大的帮助。 ◆骨盆的解剖 骨盆是胎儿娩出时必经的通路,其大小、形状对分娩有直接影响。骨盆是由骶骨、尾骨及左右两块髋骨组成(图1)。连接骨盆各部之间的韧带有骰结节韧带、骶棘韧带,此两韧带在妊娠期松弛,有利分娩时胎儿通过。骨盆的主要关节有骶骼关节、骶尾关节、耻骨联合,这些关节活动在妊娠期稍有增加,也有利于胎儿顺利通过。 ◆外生殖器解剖 外生殖器解剖指生殖器官的外露部分,又称外阴,包括耻骨联合至会阴及两股内侧之间的组织(图2),由阴阜、大阴唇、小阴唇、阴蒂等组成。

1.阴阜位于耻骨联合前面隆起的脂肪垫,有阴毛生长,呈尖端向下的三角形。阴毛为女性第二性征之一。 2.大阴唇为靠近两股内侧的一对隆起的皮肤皱襞,其皮下脂肪层内含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局部受伤易形成血肿。未婚妇女大阴唇自然合拢,经产妇的向两侧分开,绝经后呈萎缩状。 3.小阴唇位于大阴唇内侧的一对薄皱襞,表面湿润,色褐、无毛、富于神经末梢,故极敏感。 4.阴蒂为位于小阴唇之间顶端海绵体,有勃起性,阴蒂头富于神经末梢,极为敏感。 5.阴道前庭为小阴唇之间菱形区,前方有尿道口,后方有阴道口。 6.前庭大腺又称巴氏腺。位于大阴唇后部,如黄豆大小,左右各一,腺管开口子小阴唇与处女膜之间的沟内,如果细菌感染可以形成脓肿或囊肿。此外还有尿道口、阴道口及处女膜。 ◆内生殖器解剖 内生殖器解剖包括阴道、子宫、输卵管及卵巢,后两者又称为附件(图3、图4)。

1.阴道位于真骨盆下部的中央,为性交器官,月经血排出和胎儿娩出的通道。环绕宫颈周围的部分称阴道穹窿,分前、后、左、右四部分。后穹窿较深,其顶端与子宫直肠陷凹贴接,后者为腹腔的最低部分,临床上作后穹窿穿刺术在此进行,对诊断有重要价值,也是手术的途径。阴道上端比下端宽,后壁长约10~12厘米,前壁长约7~9厘米。平时阴道前后壁贴近。阴道有较大的伸展性,又富有静脉丛,故局部受损伤易出血或形成血肿。阴道黏膜受性激素影响,有周期性变化。 2.子宫位于骨盆腔中央,呈倒置的梨形,成年人的子宫重约50克,长约7~8厘米,宽4~5厘米,厚2~3厘米;子宫分子宫体、子宫颈,在子宫体与子宫颈之间最狭窄的部分称子宫峡部。子宫为一空腔器官,腔内覆盖子宫内膜,从青春期到更年期,子宫内膜受卵

第19章女性生殖系统

第十九章女性生殖系统 一选择题 A型题 1.正常妇女一生大约排出卵子 A.200个 B.400个 C.800个 D.1000个 E.1500个 2.卵泡的透明带是 A.由卵母细胞分泌形成 B.由卵泡细胞分泌形成 C.由卵泡膜细胞分泌形成 D.由卵母细胞和卵泡细胞共同形成 E.由卵泡细胞和卵泡膜细胞共同形成 3.卵母细胞完成第一次成熟分裂是在 A.原始卵泡形成时期 B.卵泡生长发育时期 C.排卵前48小时 D.排卵时 E.排卵后48小时 4.卵泡细胞完成第二次成熟分裂是在 A.卵泡生长发育时期 B.排卵前48小时 C.排卵时 D.排卵后48小时 E.以上都不对 5.卵泡液 A.由卵泡细胞分泌形成 B.由卵泡膜细胞分泌形成 C.由卵泡膜血管内血液渗出而成 D.由卵泡细胞分泌和卵泡膜血管内血液渗出而成 E.由卵泡细胞和卵泡膜细胞共同分泌形成 6.卵泡的膜细胞的结构特点是 A.具有分泌类固醇激素细胞的特征 B.具有分泌蛋白质细胞的结构特征 C.具有收缩细胞的结构特征 D.具有吸收细胞的结构特征 E.以上都不对 7.卵巢的间质腺是 A.原始卵泡闭锁时由卵泡细胞形成 B.初级卵泡闭锁时由膜细胞形成

C.次级卵泡闭锁时由卵泡细胞形成 D.次级卵泡闭锁时由膜细胞形成 E.排卵后由膜细胞形成 8.卵巢的白体是 A.卵巢排卵后组织修复而成 B.卵泡排卵后形成 C.黄体退化后形成 D.卵泡闭锁后形成 E.间质腺退化后形成 9.卵泡闭锁发生在 A.原始卵泡 B.初级卵泡 C.次级卵泡早期 D.次级卵泡 E.以上均对 10.排卵发生在月经周期的 A.月经期 B.增生早期 C.分泌期中期 D.分泌期晚期 E.以上均不对 11.关于成熟卵泡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 A.见于月经周期的第25-28天 B.突向卵巢表面 C.卵泡腔很大 D.卵泡细胞不再分裂增生 E.排卵前次级卵母细胞已进入第二次成熟分裂 12.输卵管粘膜皱襞最发达的部位是 A.漏斗部 B.壶腹部 C.子宫部 D.峡部 E.子宫部和峡部 13.月经期后哪种细胞迅速增殖使内膜修复 A.残留的内膜上皮细胞 B.残留的子宫腺细胞 C.前蜕膜细胞 D.内膜颗粒细胞 E.血管内皮细胞 14.月经周期的哪些天是易受孕时期 A.第4-7天 B.第8-11天 C.第12-16天 D.第17-21天 E.第22-26天 15.分泌期子宫内膜的子宫腺细胞光镜下的核下空泡是 A.分泌颗粒聚集而成 B.脂滴聚集而成 C.糖原聚集而成 D.核糖体聚集而成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女性生殖系统包括内、外生殖器官及其相关组织与邻近器官。骨盆生殖器官的所在地,且与分娩有密切关系。 一、外生殖器 (一)阴阜隆起的脂肪垫(女性第一性征) 位置耻骨联合前面 青春期开始生长阴毛,分布呈尖端向下的三角形(女性第二性征 (二)大阴唇一对隆起的皮肤皱襞, 位置邻近两股内侧,起自阴阜,止于会阴。 前端:子宫圆韧带终点 后端:在会阴体前相融合,形成大阴唇的后连合。 外侧面:与皮肤相同,皮层内有皮脂腺和汗腺,青春期长出阴毛 内侧面:皮肤湿润似粘膜 皮下脂肪层富含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局部受伤,出血易形成大阴唇血肿 (三)小阴唇一对薄皱襞,无毛,富含神经末梢,敏感 位置:大阴唇内侧。 前端:相互融合,再分为两叶包绕阴蒂,前叶形成阴蒂包皮,后叶与对侧结合形成阴蒂系带 后端:与大阴唇后端相会合,在正中线形成横皱壁――阴唇系带经产妇受分娩影响,不明显 (四)阴蒂勃起性组织(与男性阴茎海绵体相似) 位置两小阴唇顶端的联合处分三部分: 前端:阴蒂头,富含神经末梢,极敏感。仅阴蒂头露见,其直径6~8mm。 中:阴蒂体,后:分为两个阴脚,附着于各侧的耻骨支上。 (五)阴道前庭两小阴唇之间的裂隙前:阴蒂后:阴唇系带 在此区域内:前方尿道外口,后方阴道口 舟状窝(阴道前庭窝):阴道口与阴唇系带之间一浅窝,经产妇无 1.前庭球又称球海绵体,前庭两侧,由勃起性的静脉丛构成

前部与阴蒂相接后部与前庭大腺相邻浅层为球海绵体肌覆盖 2.前庭大腺又称巴多林腺 位于大阴唇后部,亦为球海绵体肌所覆盖,如黄豆大,左右各一腺管长(l-2cm),向内侧开口于前庭后方小阴唇与处女膜之间的沟内,性兴奋时分泌黄白色粘液,正常情况检查时不能触及,若因感染腺管口闭塞,形成前庭大腺脓肿,若仅腺管开口闭塞使分泌物集聚,形成前庭大腺囊肿,则两者均能看到或触及。 3.尿道口尿道的开口,略呈圆形,位于阴蒂头的后下方及前庭前部,尿道旁腺或斯基思腺:尿道口后壁上一对并列腺体,其分泌物有润滑尿道口作用,亦常为细菌潜伏所在 4.阴道口及处女膜(vaginal orifice and hymen)阴道口位于尿道口后方、前庭的后部,为阴道的开口,其大小、形状常不规则。阴道口周缘覆有一层较薄粘膜称处女膜。膜的两面均为鳞状上皮所覆盖,其间含结缔组织、血管与神经末梢,有一孔多在中央,孔的形状、大小及膜的厚薄因人而异。 二、内生殖器 女性内生殖器包括阴道、子宫、输卵管及卵巢,后二者称子宫附件。(一)阴道为性交器官、月经血排出及胎儿娩出的通道。 1.位置和形态位于真骨盆下部中央,呈上宽下窄的管道, 前壁长7~9cm,与膀胱和尿道相邻, 后壁长10-12cm,与直肠贴近 上端包围宫颈, 环绕宫颈周围的部分称阴道穹隆(阴道穹),按其位置分为前、后、左、右4部分,其中后穹隆最深,与直肠子宫陷凹紧密相邻,为盆腔最低部位,临床上可经此处穿刺或引流。 下端开口于阴道前庭后部。 2.组织结构 阴道壁由粘膜、肌层和纤维组织膜构成,有很多横纹皱襞,故有较大伸展性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特点介绍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特点介绍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特点介绍,女性特有的生殖系统解剖包括骨盆和内、外生殖器官及其相关组织与邻近器官。了解女性生殖器解剖特点,对学习妇科学有很大的帮助。 ◆骨盆的解剖 骨盆是胎儿娩出时必经的通路,其大小、形状对分娩有直接影响。骨盆是由骶骨、尾骨及左右两块髋骨组成(图1)。连接骨盆各部之间的韧带有骰结节韧带、骶棘韧带,此两韧带在妊娠期松弛,有利分娩时胎儿通过。骨盆的主要关节有骶骼关节、骶尾关节、耻骨联合,这些关节活动在妊娠期稍有增加,也有利于胎儿顺利通过。 ◆外生殖器解剖 外生殖器解剖指生殖器官的外露部分,又称外阴,包括耻骨联合至会阴及两股内侧之间的组织(图2),由阴阜、大阴唇、小阴唇、阴蒂等组成。

1.阴阜位于耻骨联合前面隆起的脂肪垫,有阴毛生长,呈尖端向下的三角形。阴毛为女性第二性征之一。 2.大阴唇为靠近两股内侧的一对隆起的皮肤皱襞,其皮下脂肪层内含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局部受伤易形成血肿。未婚妇女大阴唇自然合拢,经产妇的向两侧分开,绝经后呈萎缩状。 3.小阴唇位于大阴唇内侧的一对薄皱襞,表面湿润,色褐、无毛、富于神经末梢,故极敏感。 4.阴蒂为位于小阴唇之间顶端海绵体,有勃起性,阴蒂头富于神经末梢,极为敏感。 5.阴道前庭为小阴唇之间菱形区,前方有尿道口,后方有阴道口。 6.前庭大腺又称巴氏腺。位于大阴唇后部,如黄豆大小,左右各一,腺管开口子小阴唇与处女膜之间的沟内,如果细菌感染可以形成脓肿或囊肿。此外还有尿道口、阴道口及处女膜。 ◆内生殖器解剖

内生殖器解剖包括阴道、子宫、输卵管及卵巢,后两者又称为附件(图3、图4)。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生理一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生理一 1.保持正常子宫前倾位置的主要韧带是下列哪一项 A.阔韧带 B.主韧带 C.圆韧带 D.宫骶韧带 E.骨盆漏斗韧带 2.不属于外生殖器的组成是 A.阴阜 B.大阴唇 C.小阴唇 D.阴道 E.阴蒂 3.测定卵巢功能最简便的方法是 A.宫颈黏液结晶检查 B.女性激素测定 C.基础体温测定 D.诊断性刮宫 E.阴道脱落细胞涂片检查 4.成年女子卵巢的体积及重量正确的是 A.4cm×3cm×1cm,5~6g B.4cm×2cm×2cm,5~6g C.5cm×4cm×3cm,6~7g D.4cm×3cm×2cm,5~6g E.3cm×2cm×1cm,4~5g 5.促进乳房发育,使乳腺管增生的激素是 A.雌激素 B.孕激素 C.雄激素 D.胎盘生乳素 E.生乳素抑制激素 6.关于成年妇女子宫体积,下列哪项正确 A.长7~8cm,宽4~5cm,厚2~3cm B.长7~8cm,宽2~3cm,厚4~5cm C.长8~9cm,宽4~5cm,厚2~3cm D.长7~8cm,宽2~3cm,厚1~2cm E.长4~5cm,宽7~8cm,厚2~3cm 7.关于正常育龄妇女子宫大小和容积的描述,正确的是 A.7cm×5cm×2cm;3ml B.8cm×5cm×3cm;5ml C.9cm×6cm×2cm;5ml D.10cm×5cm×2cm;7ml E.11cm×5cm×2cm;7ml 8.关于子宫的描述,正确的是 A.子宫位于盆腔的后壁呈梨形 B.子宫内膜的基底层周期性脱落 C.柱形的子宫颈内腔称宫颈腔 D.宫体与宫颈间最狭窄处为子宫峡 部 E.子宫下部较窄呈棱形称子宫颈 9.横行于子宫颈到盆腔壁两侧的韧 带是 A.圆韧带 B.骨盆漏斗韧带 C.主韧带 D.子宫骶骨韧带 E.阔韧带 10.黄体生成素LH来自 A.丘脑下部 B.脑垂体 C.卵巢 D.肾上腺素 E.黄体 11.健康妇女的月经量大约是 A.10~20ml B.30~50ml C.60~70ml D.80~90ml E.100~120ml 12.经期卫生的保健,下列不正确的 是 A.每天进行阴道冲洗 B.要用干净的月经带或卫生巾 C.可照常参加工作 D.保持愉快的心情 E.防止寒冷刺激 13.卵巢除了产生卵子并排卵的生 殖功能外还有内分泌功能,它合成 及分泌的的激素有 A.雌激素激素、孕激素和少量雄激 素 B.雌激素、孕激素和少量卵泡刺激 素 C.雌激素、孕激素和少量黄体生成 素 D.雌激素、雄激素和少量孕激素 E.孕激素、雄激素和少量黄体生成素 14.卵巢内有卵泡发育成熟,子宫内 膜会产生何种变化 A.增生期变化 B.分泌期变化 C.月经期变化 D.月经前期变化 E.蜕膜变化 15.某妇女月经周期为33天,其排 卵日期在月经周期的天数是 A.第14天 B.第15天 C.第16天 D.第18天 E.第19天 16.哪一个阶段在妇女一生中历时 最长 A.新生儿期 B.青春期 C.性成熟期 D.更年期 E.老年期 17.能降低子宫平滑肌对缩宫素的 敏感性,同时松弛子宫肌的激素为 A.雌激素 B.孕激素 C.雄激素 D.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E.生乳素 18.能增加子宫平滑肌对缩宫素的 敏感性,同时增强子宫收缩力的激 素为 A.雌激素 B.孕激素 C.雄激素 D.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E.生乳素 19.青春期年龄大致为 A.10~19岁 B.14~17岁 C.12~20岁 D.10~15岁 E.9~15岁 20.人体骨盆的组成包括 A.两块髂骨,一块骶骨,一块尾骨 B.两块坐骨,一块骶骨,一块尾骨 C.两块髋骨,一块骶骨,一块尾骨

第十九章 女性生殖系统

女性生殖系统 本章重点 ?卵泡发育与成熟各阶段的形态,排卵,卵泡的内分泌功能 ?黄体的结构和功能 ?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卵巢和子宫的一般结构 ?子宫颈、阴道和乳腺的一般结构 1.组成和功能: 组成: 卵巢、输卵管、 子宫、阴道、 外生殖器; 乳腺 功能 卵巢:产生卵细胞,分泌女性激素 输卵管:输送生殖细胞,是受精部位 子宫:产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 乳腺:产生乳汁,哺育婴儿 2.卵巢 结构 ?表面上皮:单层立方或扁平上皮 ?白膜:薄层致密结缔组织 ?实质: 皮质:含不同发育阶段的卵泡、黄体和白体,之间有特殊的结缔组织(由基质细胞、网状纤维和平滑肌构成) 髓质:有许多血管和淋巴管 门细胞:分泌雄激素 卵泡的发育与成熟: ?卵泡从胚胎时期开始发育,以后数量逐渐减少;青春期后,在垂体分泌的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刺激下,每个月经周期有一个卵泡发育成熟并排卵;绝经期后,排卵停止 ?卵泡的发育分为原始卵泡、初级卵泡、次级卵泡、成熟卵泡四个阶段1. 原始卵泡(primordial follicle): 居皮质浅层,数量多,体积小,由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和周围一层扁平

的卵泡细胞构成 ?初级卵母细胞(primary oocyte): 圆形,直径约40 μm,胞质嗜酸性,核大而圆,染色浅,核仁明显;在胚胎时期由卵原细胞分裂分化形成, 长期停滞于第一次减数分裂前期 2. 初级卵泡(primary follicle): ?初级卵母细胞:细胞增大,核糖体、RER增多;出现皮质颗粒(溶酶体)?卵泡细胞:细胞增生;变为立方或柱状,多层;最内层形成放射冠(corona radiata) ?透明带(zona pellucida): 位于初级卵母细胞与放射冠之间;由三种蛋白构成:ZP1、ZP2、ZP3(ZP3为精子受体),由卵泡细胞和初级卵母细胞共同分泌 卵泡细胞的突起穿入透明带,与初级卵母细胞的微绒毛或胞膜接触,并有缝隙连接,传递营养和信息分子 3.次级卵泡(secondary follicle) ?卵泡细胞增至6~12层; ?卵泡腔形成,腔内充满卵泡液,含营养成分、雌激素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卵丘:初级卵母细胞、透明带、放射冠及部分卵泡细胞突入卵泡腔形成?卵泡腔周围的卵泡细胞形成卵泡壁,称颗粒层;卵泡细胞改称颗粒细胞?初级卵泡和次级卵泡合称生长卵泡(growing follicle) ?卵泡周围形成卵泡膜 内层:基质细胞分化为多边形或梭形的膜细胞,具类固醇激素分泌细胞的特征;合成雄激素,透过基膜,在颗粒细胞转化成雌激素 外层:有平滑肌纤维 4. 成熟卵泡(mature follicle): ?卵泡液急剧增多,卵泡增大,直径可超过2cm;卵泡壁变薄 ?卵泡向卵巢表面突出 ?初级卵母细胞直径可达125~150 μm,排卵前24小时内,完成第一次减数分裂,形成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次级卵母细胞迅速进入第二次减 数分裂中期 排卵: ?成熟卵泡破裂,次级卵母细胞从卵巢排除的过程,称为排卵(ovulation)?排卵前,成熟卵泡向卵巢壁突出,形成卵泡小斑;卵丘与卵泡壁分离?排卵时,小斑处破裂,卵泡膜外层平滑肌纤维收缩,次级卵母细胞联同放射冠、透明带和卵泡液排出 排卵后24小时,次级卵母细胞若不受精,即退化消失;若受精,则继续完成第二次减数分裂,形成单倍体的卵细胞和一个第二极体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

教案首页 编号: 课程名称妇产科学专业班级主讲教师计划时数2学时专业层次专业职称编写时间章节名称第一章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使用时间 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目的:应掌握骨盆的组成、分类,骨盆底的结构,月经及其临床表现,在掌握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邻近器官的关系以及女性生殖系统生理的基础上,熟悉生殖器官的周期性变化。了解女性外、内生殖器的淋巴及其神经的分布,为学好妇产科护理学打下基础。 教学要求 1.熟悉:维持子宫正常位置的四对韧带、输卵管的组成;女性生殖系统解剖及邻近器官的关系;骨盆的组成,真骨盆的标志,骨盆的分类;月经的定义及其临床表现;卵巢的功能、卵巢分泌的激素及其生理功能。 2.掌握:生殖器官的周期性变化;新生儿期、幼年期、青春期、性成熟期、围绝经期、绝经后期定义。 3.了解:女性外、内生殖器的淋巴及其神经的分布。妇女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 重点/难 点重点:维持子宫正常位置的四对韧带、输卵管的组成;女性生殖系统解剖及邻近器官的关系;骨盆的组成,真骨盆的标志,骨盆的分类;月经的定义及其临床表现;卵巢的功能、卵巢分泌的激素及其生理功能。 难点:卵巢的分泌激素功能及生理功能 教学内容 更新情况 引入第七版《妇产科学》有关目前激素治疗的相关内容。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案例式、启发式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教学手段板书+多媒体课件,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 时间分配熟悉:维持子宫正常位置的四对韧带、输卵管的组成;女性生殖系统解剖及邻近器官的关系;骨盆的组成,真骨盆的标志,骨盆的分类;月经的定义及其临床表现;卵巢的功能、卵巢分泌的激素及其生理功能。60分钟 掌握:生殖器官的周期性变化;新生儿期、幼年期、青春期、性成熟期、围绝经期、绝经后期定义。30分钟 了解:女性外、内生殖器的淋巴及其神经的分布。妇女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5分钟 课堂小结:5分钟 基本教材和参考书基本教材:《妇产科护理学》夏海鸥主编.2005年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参考书:《妇产科学》乐杰主编.2012年,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集体备课通过集体备课统一认识了掌握和熟悉的内容,希望授课中突出重点,注意改进教学方法,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教研室 审查意见教研室主任签字:

实验一-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实验一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实验学时】2学时 【教学目的】 一、熟悉外生殖器的大体解剖结构。 二、掌握女性内生殖器的解剖和功能。 三、熟悉骨盆的结构特点及分界。 四、了解内生殖器与邻近器官的关系。 五、了解骨盆底的结构及会阴与分娩的关系。 【实验要求】 一、通过本次实验,学生能准确在模型上描述出女性生殖器的解剖、功能及骨盆的结构特点。 二、要求学生以认真积极的学习态度观看教师示教和进行操作练习。 【实验准备】 骨盆模型、骨盆底模型、女性内、外生殖器模型、女性内生殖器与邻近器官模型。 【实验方法】 一、教师讲解实验内容、操作示教。 二、学生分组在各种模型上操作练习,教师指导、答疑。 三、学生演示,教师和学生共同检查实验效果,教师讲评、总结。 四、实验评价。 【实验内容及步骤】 一、认识外生殖器的大体解剖结构:阴阜、大阴唇、小阴唇、阴蒂、阴道前庭。 会阴 女性外生殖器

二、讲出阴道的解剖特点及功能:阴道的功能、位置和形态、组织结构。 三、描述子宫的解剖特点和功能:子宫的功能、位置和形态、组织结构。 女性内生殖器

四、指出子宫韧带的名称并说出其功能。 五、说出输卵管和卵巢的解剖特点:输卵管的形态与功能、组织结构;卵巢的形态与功能、组织结构。 子宫韧带 卵巢的构造(切面) 已产妇宫颈外口为横裂状 未产妇宫颈外口为圆形

六、说出女性生殖器官与邻近器官的关系:尿道、膀胱、输尿管、直肠、阑尾。 七、指出骨盆的构成和分界:骨盆的构成、骨盆的分界。 正常女性骨盆 女性内生殖器及邻近器官

八、简述骨盆底的结构;说出会阴的结构及与分娩的关系。 【实验评价】 一、教师抽测3~5名学生,结合模型说出女性内生殖器的解剖特点和功能。 二、教师评价,记录成绩,布置作业: 1.外生殖器包括哪些部分? 2.内生殖器各器官的解剖、组织结构特点及功能如何? 3.内生殖器的邻近器官有哪些,与生殖器的关系如何? 4.简述骨盆的结构、怎样划分大小骨盆? 5.简述骨盆底的作用及会阴与分娩的关系? 骨盆底结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