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岳麓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岳麓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岳麓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岳麓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岳麓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教学内容

(1)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课文及所附图表,探讨课中思考题,让学生感知开国大典的动人场面,加深对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的理解。

(2)组织观看《开国大典》等影片,走访经历过新中国成立时代的老人,使学生体会“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名言的深刻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伟大事件,也是20世纪世界伟大的事件之一,以此培养学生热爱新中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2)使学生认识到,西藏和平解放使西藏人民摆脱了帝国主义和西藏农奴主势力的控制和掠夺,走上了团结、进步、发展的光明大道,这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伟大成果。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难点:西藏和平解放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能概括一下建国前夕解放战争的形势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指出: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召开,这次会议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政治上、思想上的准备。4月,人民解放军取得了渡江战役的胜利,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到9月,全国大陆基本解放。中国人民终于在1949年10月1日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讲授新课

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会议的召开

提问: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会议是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出席会议的有哪些方面的代表?这体现了会议的什么特点?

学生阅读课文后,教师用多媒体课件适当补充一些相关资料,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待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进行讲评和点拨。

2、会议的主要内容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会议的几项主要内容:

(1)讨论通过了《共同纲领》;

(2)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及主席和副主席;

(3)决定了共和国的首都、纪年法、国歌和国旗;

(4)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问题一:《共同纲领》有哪些主要内容?为什么说它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问题二:你能说说国旗的寓意有哪些吗?教师适当补充一引起资料,供学生讨论上述两个问题时参考。

3、会议的意义

提问: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有何重要意义?

引导学生结合会议召开的背景和会议的主要内容分析以上问题。待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讲解:人民政协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在全国人大召开以前,它代行人大的职权,由它制定的《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政协会议还确定了新中国的首都、国歌、国旗和纪年法。所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重要的准备。

二、开国大典

问题一:看了开国大典的几幅插图,联想到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庄严宣告,你有何感想?

问题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

学生阅读课文,观看相关影视资料片段,然后展开讨论。教师适应提示和点拨。

三、西藏和平解放

提问:西藏是怎样实现和平解放的?西藏和平解放有何重大意义?

学生阅读课文和相关历史资料,然后分组展开讨论。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结合重点难点分析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讲解。

课堂小结

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本课的主要内容:

问题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会议的中心议题是什么?主要内容有哪些?会议的召开有何意义?

问题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

问题三:西藏是怎样实现和平解放的?其意义是什么?

布置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2课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教学内容

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的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及观看影片片段,归纳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原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2)组织学生讲述抗美援朝战争中黄继光、邱少云等志愿军英雄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观看有关图片、录像资料,并组织学生对相关问题展开辩论,让学生认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必要性。

(2)组织学生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志愿军英雄的故事,让学生认识到志愿军战士这种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3)通过让学生回顾中国近代百余年来的屈辱及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的任务,使学生深刻理解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原因,培养学生不畏强权、敢于挺身与侵略者斗争的优秀品质。

(2)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的英雄事迹,学习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3)分析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精神。

难点:面对朝鲜半岛燃起的战火,中国要不要出兵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什么时候成立的?有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引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帝国主义是不是因此而放弃了对中国的侵略野心呢?

教师明确指出:美国利用朝鲜战争之机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在这严峻考验面前,年轻的共和国政府毅然决定: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讲授新课

一、朝鲜战争爆发

情景体验:

多媒体显示《朝鲜半岛形势图》、《中国辽宁安东遭美军轰炸后的民房》图,并放映有关朝鲜战争的历史影视资料片段,使学生置身于当年的战争环境中。

问题探究:

(1)三八线是怎么回事?三八线的划分给朝鲜事带来了什么后果?

(2)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有何反应?这种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3)金日成首相为什么要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4)中国政府应不应该派兵入朝援助?如果不派志愿军入朝作战,可能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

通过提问、讨论、回答、小结几个环节解决问题,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政府派兵援朝的必要性、正确性,初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全局观念。

二、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情景体验:

教师放映有关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上甘岭战役等历史影片资料片段,播放《人民志愿军战歌》、《英雄赞歌》,并展示《彭德怀在朝鲜前线视察》图、《黄继光》、《邱少云》图像等,让学生置身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氛围之中,全身感受志愿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

问题探究:

(1)抗美援朝战争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是谁?入朝的中国军队为什么叫中国人民志愿军而不叫中国人民解放军?

(2)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遇到了哪些困难?

(3)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4)为什么说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人物发扬了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情景体验:

继续播放有关反映抗美援朝战争后期战况,签订《朝鲜停战协定》,美国陆军上将“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的讲话,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的讲话,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受到热烈欢迎情景的历史影视资料片段,让学生感受志愿军浴血奋战的感人场景和抗美援朝战争后的喜悦。

问题探究:

(1)美国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同中、朝代表签订《朝鲜停战协定》的?

(2)新中国刚成立,贫穷落后;美国在二战后是世界最强大最富有的资本主义国家。但在朝鲜战场上,中国却以弱胜强,这是为什么?

(3)彭德怀说:“西方侵略者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结合你所学过的中国近代史,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和认识。

(4)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后为什么会受到热烈欢迎?通过提问、讨论、回答、归纳几个环节解决问题。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抗美援朝战争这一重大的历史活动。为了保爱卫国,年轻的共和国以落后的武器、简陋的条件与世界一流强国美国对抗,并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赞美!

布置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3课封建土地制度的废除

教学内容

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意义、步骤及顺利完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启发学生归纳中国历史上有关土地问题的史实,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3)要求学生走访当地老人,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培养学生调查、搜集、整理和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组织学生讨论,激励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让学生在感知、思考和探索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能力。

(2)要求学生整理出知识要点,巩固本课知识,提高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对我国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通过引导学生对土地改革中有关政策的理解,使学生初步形成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正确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的重要性,明确基本国情是党和国家制定政策的依据。

重点和难点

重点:土地改革运动。

难点: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恢复国民经济的措施,涉及的内容繁杂,许多措施不易理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二战结束后,美国是世界上第一军事强国。为什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能够打败美国侵略军,取得抗美援朝的胜利?

由此引出国内土地改革。因为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是抗美援朝胜利的原因之一。

讲授新课

(1)简述一段反映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土地占有情况和农民生活状况的片段,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土地改革运动的必要性。然后提问,要求回答:新中国成立后,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

(2)提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何时颁布的?它规定了怎样的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

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向学生提示与之相关的图文、影视、记录片、实物等资料,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相关内容和卡通问答,以理解土地改期的基本目的。

(3)提问:新中国的土地改革从何时开始?其总政策是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利用教材中的思考题进一步提问:

土地改革为什么要有步骤、有分别地进行?

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文字、图示和卡通问答,指导学生讨论解答。

(4)提问: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其结果怎样?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得出答案。

(5)提问:你认为土地改革有何历史意义?

对于这一问题,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已有结论,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散思维,提出新的见解。如消灭了我国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剥削制度,为我国工业化开辟了道路,等等。

(6)国民经济的恢复

提问: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怎样的经济形势?为此,人民政府采取了哪些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收到了怎样的效果?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新中国成立时所面临的经济形势,为学生理解和认识人民政府采取一系列恢复国民经济措施的必要性、正确性奠定基础。

课堂小结

依据板书要点,师生共同回顾小结。

布置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4课观看历史影视片

活动目标

形象感受历史,丰富历史知识,拓展历史思维。提高对影影视作品的欣赏能力,陶冶情操。通过撰写影视评论或观后感,提高分析和写作能力。

活动准备

本次活动的主题: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影视片:《英雄儿女》

通过第2课的学习,学生基本上了解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史实,对此部电影的历史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让学生在观看电影时思考: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活动过程

利用晚自习时间,组织学生以班为单位集体到学校多媒体阶梯教室看电影《英雄儿女》。

1、要求学生在观看时,自觉遵守纪律,不得高声喧哗,进、退场要求排队进出。

2、要求学生写出观后感或心得体会,题目自拟。

活动评价

1、通过此次观看红色经典影片《英雄儿女》,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通过此次集体观看影片,增强了学生的守纪观念。

2、大部分学生通过观看影片,写出了心得体会,纷纷表示:奋发努力,勤奋学习,为祖国的强大作出贡献。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5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教学内容

(1)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2)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解答教材中的思考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联想能力和归纳史实说明问题的能力。

(2)教师通过自己设计的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梳理知识,编写读书提纲,进一步掌握阅读历史教材的基本方法。

(2)指导学生完成本课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开展访问、调查研究活动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不仅建立起工业化的基础,而且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2)引导学生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中体会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重点和难点

重点: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难点:“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先要求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向当地的人民代表了解人民代表的活动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有关情况。教师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1)我国封建土地制度是怎样被废除的?有什么历史意义?

(2)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恢复国民经济采取了哪些措施?收到了什么成效?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强调指出:新中国建立之初,人民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没有解决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转化成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问题,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还没有确立起来。因此,土地改革和恢复国民经济任务完成之后,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如何把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化成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如何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转化成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总之,如何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就成为党和人民政府当时的主要任务。

讲授新课

(1)提问:新中国土地改革和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之后,党和人民政府决定怎样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教师在适当补充讲述的基础上,解释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本目第一段和卡通问答,明确“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的原因与内涵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执行的时间。

(2)提问: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你能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一五”计划基本任务的要点吗?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教材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一五”计划基本任务要点。实际上,“一五”计划的基本内容是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内容的具体化。

(3)提问:第一个五年计划何时完成?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后回答后,教师指导学生观看教材中的《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的第一批国产解放牌载货汽车出厂》、《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通车典礼》等图片,以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感性认识和民族自豪感。

(4)提问: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是怎样制定和何时颁布的?

由此引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讲述。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回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

教师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毛泽东为国家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就是在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制定通过的,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5)提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通过,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有什么关系?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宪法的颁布,结束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宪法的过渡状态,加强了人民民主制度,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顺利进行。为了加深学生印象,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第一届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会场》图,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观察能力。

(6)提问:何谓三大改造?三大改造是怎样进行的?三大改造有什么历史意义?

课堂小结

提问: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怎样建立的?

随后引导学生讨论,最后从政治、经济和法律三个方面进行总结:

(1)通过土地改革和三大改造,剥削阶级消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2)三大改造有基本完成,使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状态结束,生产资料公有制成为我国社会惟一的经济基础;

(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确立。

布置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6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教学内容

(1)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2)讲述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失误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全面地观察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对10年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概括,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3)通过对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英模人物事迹共同点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感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历史情景,调查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危害性,认识其失误的原因。

(2)感知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英模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认识以这些英模人物为代表的人民群群众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的杰出贡献。

(3)运用问题导学法和探究法,探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严重失误的表现、危害及其教训,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及取得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1957—1966 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失误的了解,认识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坚决克服急躁冒进,坚持实事求的思想路线。

(2)通过对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英模人物先进事迹的了解,学习他们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

重点和难点

重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失误。

难点:

(1)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为什么未能全面贯彻执行?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中的严重失误和某些成就。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三大改造的内容是什么?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有何意义?

随后教师指出:1956年,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从那时开始,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讲授新课

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创造了条件。但是,中国

应怎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面临的新课题。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党和国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也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急躁冒进的错误。

1、中共“八大”召开

提问:1956年,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要解决什么问题?

先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小字内容,然后以讨论方式回答。教师指出,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要解决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新的历史性课题,必须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作出正确的决策,指明前进的方向。

中共“八大”的内容:

(1)社会主要矛盾;

(2)主要任务;

(3)经济建设方针。

教师强调:中共“八大”的决策是正确的,它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但是,由于“左”的思想干扰,“八大”的正确决策未能全面贯彻实行。

提问:中共“八大”后,“左”的错误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要求学生阅读本目有关小字内容回答,然后教师加以概括。

2、“大跃进”运动

提问:什么是“大跃进”运动?它有何危害?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回答,教师指出:“大跃进”是以乞求建设的高速度为目标,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运动。发动这一运动是试图迅速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赶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这场运动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极大破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同时,导致了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盛行。

3、人民公社化运动

提问: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什么性质的组织?它的特点是什么?你如何看待人民公社化运动?

要求学生阅读本目课文有关内容,特别注意课文中的卡通问答,然后教师加以讲述。

4、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和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提问:三年严重经济困难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强调:

造成1959—1961 年严重经济困难的原因主要是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方针上急躁冒进的错误,它的表现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三年自然灾害也与“大跃进”及人民公社化运动对社会秩序和自然资源的破坏密切相关,应该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这里的“人祸”除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左”倾错误外,还有苏联政府背信弃义行为带来的恶果,它加重了经济困难的程度。为了克服严重经济困难,纠正“大跃进”运动的严重失误,1960年,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由于这一方针的贯彻执行,从1962年起,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提问: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样的失误的原因是什么?

在学生讨论后,教师简要归纳为三点:

(1)社会主义建设经验足;

(2)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国情认识不足;

(3)急于求成,盲目冒进的结果。

二、十年建设的成就

1、经济建设成就

提问:1957—1966 年,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由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2、英雄模范人物

(1)铁人——王进喜

(2)无私奉献——雷锋

(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焦裕禄

课堂小结

提问:1957—1966年,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发生了哪些严重的失误?同时,有何成功的尝试?这期间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为什么能取得这些成就?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的内容,概括如下:

(1)严重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急躁冒进,给经济建设造成巨大损失。

(2)成功尝试:1956年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1960年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3)建设成就:从基本建设项目、工农业生产发展、科学技术等方面概括。

(4)取得成就的原因:一是中共“八大”和“八字方针”的指导;二是广大人民群众和英模人物无私奉献、顽强拼搏、艰苦创业的精神。

布置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7课全国大动乱

教学内容

简述“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林彪、江青一伙利用和助长毛泽东的错误,鼓吹个人崇拜等历史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2)通过对毛泽东错误估计形势,发动“文化大革命”,导致全国大动乱历史教训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地观察历史事物,正确把握历史发展方向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感知“文化大革命”的情况和全国大动乱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认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以及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2)运用直观教学法,讲述“文化大革命”发动和全国大动乱对民主法制的严重践踏的情况。用问题导学法和探究法分析“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破坏的危害性以及应从中吸取的历史教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建国后最严重损失的一场内乱。

(2)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强烈抵制“文革”的错误做法,“二月抗争”表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奋起抗争的大无畏精神。

(3)全国大动乱是对民主法制的严重践踏,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从而认识到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自觉增强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

重点和难点

重点:民主与法制的破坏。

难点:“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及其性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来看一段教学视频片断,它会把我们带回到一个“史无前例”、动荡不安的年代。

青年学生的激情、红卫兵运动的狂热,被野心家、阴谋家所利用,由此开始了在后人看来似乎是啼笑皆非的一场悲剧,蕴涵着深刻的历史教训和民族的悲剧,有待我们去揭示。

讲授新课

一、“文化大革命”的背景和开始

1、“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

发生的根本原因:“文化大革命”的产生是“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它是1957年后,党和毛泽东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左”倾错误理论和实践的恶性循环、不断积累的直接后果。

“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具体原因:

(主观原因)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出发点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但他对党和国家的政治形势作出错误的判断;

(客观原因)被林彪、江青一伙野心家利用,铸成“文化大革命”大错。此外,当时国家政治生活中存在的个人崇拜现象,也对“文化大革命”的出现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和全面发动

找出“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章。

阅读“五一六通知”和“十六条”的内容。思考:为什么这两个文件成为“文化大革命”发动的标志?

这两个文件集中体现了“左”的方针,反映了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观点。对党内和国内政治形势作了完全错误的估计,混淆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成为“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的标志。毛泽东《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更把阶级斗争的尖锐性提到全国人民面前。不过,人们最初还无法确切知道这个中国的“赫鲁晓夫”到底指的是谁?此后,江青一伙控制的中央文革小组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实际指挥部。

3、红卫兵运动

指导学生观看教材“接受毛泽东等检阅的红卫兵和群众队伍”照片,毛泽东点燃“文化大革命”烈焰的一个重大措施,就是支持青年学生,让他们到全国各地去“煽文化革命之风,点文化大革命之火”。

二、“全面夺权”和二月抗争

1、“全面夺权”

1967年1月,由张春桥、姚文元策划,以王洪文为首的上海一批“造反派”组织,夺取上海市党、政各级领导权,即所谓“一月革命”。

毛泽东把这一事件称作是“从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手里夺权,是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这样的定性,是否符合实际?夺权是革命之举,还是对历史的嘲弄?他们是在夺哪个阶级的权?

师:林彪、江青利用毛泽东的权威,在全国煽动“踢开党委闹革命”,夺权大风暴席卷大江南北,派系斗争此起彼伏,全国陷入空前大混乱中。

2、二月抗争

全国性的动乱在迅速蔓延。林彪、江青一伙想把“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做法引入军队,想把贺龙等功勋卓著的军队高级领导被揪斗、打倒,甚至被迫害致死,引起为新中国诞生出生入死,奋战多年的老一辈革命家的忧虑和震怒。这种忧国忧民之心和对林彪、江青一伙义愤之情,终于导致1967年2月前后,他们在党和军队的高层会议上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做法和江青等人的倒行逆施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因为2月在中南海怀仁堂的斗争影响更大,故被江青一伙诬蔑为“二月逆流”。

此后,中央文革小组基本上取代了中央政治局的职能。

3、刘少奇冤案

毛泽东在《我的一张大字报》中,刘少奇归结为资产阶级司令部代表人物,正符合林虎、江青打击迫害老干部主要目标——彻底打倒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刘少奇被打成“叛徒、内奸、工贼”,被开除出党,1969年在河南开封含冤去世。

三、民主法制的严重破坏

“文化大革命”中全国公安、检察和司法机关遭受冲击。

课堂小结

围绕本课重点,从以下几点小结:

(1)说明“文化大革命”根本不是什么革命,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的内乱。

(2)在“文化大革命”这场长达10年的内乱中,民主法制横遭践踏,社会秩序混乱,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由此,我们应该认识到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二月抗争”是老一辈革命家为捍卫党和国家利益,维护党的集体领导原则,捍卫民主法制而进行的英勇斗争,他们的凛然正气和大无畏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的。

布置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8课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教学内容

简述“文化大革命”中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培养动乱时期国民经济形势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的能力。

(2)通过对整顿前后经济形势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感知“文化大革命”对国民经济的严重破坏,认识政治动乱的危害性,理解经济发展与政局稳定的相互关系。

(2)运用比较法教授动乱对国民经济的破坏,理解周恩来调整经济和邓小平全面整顿对经济恢复的积极作用。

(3)运用问题讨论法,阐释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先后覆灭的原因以及“文革”的历史教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动乱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严重破坏,增强维护社会稳定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2)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说明逆历史潮流而动的阴谋家、野心家决没有好下场;历史又一次证明失民心者遭唾弃,得民心者得天下。

重点和难点

重点:动乱对国民经济的破坏。

难点:

(1)林彪集团的形成,以及林彪在被确定为毛泽东的法定接班人后发动政变,阴谋杀害毛泽东的原因。

(2)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形成及其篡权活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本课的主题是动乱中的国民经济。为了突出这个主题,教学时可以调整课文内容,进行分层探究教学。

讲授新课

一、经济形势的恶化

提问:1967——1968年,国民经济形势迅速恶化的原因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周恩来调整经济和邓小平全面整顿

提问:林彪集团是怎样被粉碎的?粉碎林彪集团有何重大意义?

提问: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为恢复思经济做了哪些努力?有何成效?

提问:“批林批孔”运动是怎么回事?它造成了什么影响?

提问: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时实行全面整顿从哪里开始?有何成效?

提问:邓小平全面整顿的实质是什么?他的全面整顿遭到了什么阻力?

提问:1973年,国民经济回升的原因是什么?

提问:1974年,刚刚复苏的国民经济为什么又陷入混乱局面?

提问:1975年,国民经济为什么再度回升,后来为什么又遭到破坏?

提问: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所做的努力有哪一些?

三、国民经济的巨大损失和某些成就

1、提问:“文化大革命”对国民经济造成了哪些严重的破坏?

思考:根据课文内容绘制出“文化大革命”十年中,国民经济曲折发展的轨迹图,探究国民经济的起伏与社会政治局面的关系,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本题带有总结性的问题,在学生探究时,教师作适当辅导,并着重指出:

国民经济的起伏是与社会政治局面密切相关的。社会动乱使国民经济遭受破坏,社会政治局面稳定是国民经济回升的必要前提。“文化大革命”相当充分地暴露出我们党和国家的工作、体制等方面的缺陷,以及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弊端,并且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教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绝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要努力维护社会的安定和政治局面的稳定,并采取正确的措施努力发展国民经济,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水平。

2、提问:“文化大革命”十年中,国民经济在遭受巨大损失同时,仍然取得了某些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取得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四、“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提问:“四五”运动是怎么回事?它有何重大意义?

提问:“文化大革命”是怎样结束的?“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有何重大意义?

上述问题由学生自主探讨解答,教师作适当辅导。

课堂小结

从两方面进行:

一是十年“文革”动乱中,国民经济曲折起伏的轨迹:“破坏—回升—再破坏—再回升—再破坏”,直至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后,国民经济才逐步走上恢复发展的道路。

二是周恩来、邓小平、叶剑英等老一辈革命家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坚决抵制“左倾”错误,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英勇斗争,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做出了巨大努力。

布置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9课“文革”经历访谈

活动目标

1、访问长辈,了解他们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经历,进一步掌握有关“文革”的历史知识,加深对这段历史的了解。

2、听取长辈对“文革”的看法,了解“文革”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乃至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深刻影响,另深对“文革”性质的认识,从中吸取有关的历史教训。

3、通过访谈活动,提高对历史上的是非功过的分辨能力,同时学会整理口述史料的方法。

活动准备

拟定访谈专题。确定访谈对象。学习速记方法。

活动过程

活动方式:

各班分为若干个小组,到该小组某位同学家访问其长辈。要求各小组进家访谈时一是要讲礼貌,二是要事先拟好提问提纲,三是要认真作好记录。各小组对访谈的资料,要及时进行整理。各小组要写出访谈心得体会。

活动评价

用一节课的时间,各小组选派几名代表,在班上交流心得体会,同时,对此次活动进行总结,找出不足这处。

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10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教学内容

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所学内容,培养从宏观把握历史发展趋势的能力。

(2)通过“两个凡是”错在什么地的方的讨论,培养学生个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品质。

(3)通过访谈前辈的活动,加深对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读、讲、议、行”四步教学法,让学生理解所涉及的理论问题,认识真理标准讨论和邓小平讲话的深远意义。

(2)从思想路线、工作重心、总方针、领导核心四个方面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由“文革”动乱到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转折。

(3)学习用哲学和经济学的观点去理解历史内容的方法,学习比较思维的方法,学习从历史史实归纳历史特征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知以邓小平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勇于纠正错误的伟大胸怀和敢于创新的开拓精神。

(2)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途径。

重点和难点

重点: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十一届三中全会。

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文化大革命”的有关内容。“文化大革命”哪一年开始?哪一年结束?

在学生回答后指出:“文化大革命”的10年是动乱和灾难的10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历史出现了重大的转折,迈入了一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讲授新课

一、真理标准讨论

提问:“文革”刚刚结束,人们有怎样的要求?当时的中央主要领导人采取了怎样的政策?你对此有何评价?

教师指出:当时人们要求平反冤假错案,纠正“文革”错误,而当时中央领导人却继续坚持“左”的错误,经济上急躁冒进,造成严重的浪费和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政治上指出“两个凡是”的方针,不愿纠正“文革”的错误。

提问:什么是“两个凡是”?“两个凡是”错在什么地方?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回答,亦可进行讨论。

教师讲评指出:这是在继续维持毛泽东的个人崇拜,是搞教条主义,不利于拨乱反正和开创新局面。

提问:什么是真理?什么是实践?这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要求学生回顾政治学科知识进行思考讨论。

提问:为什么要开展真理标准的讨论?在学生讨论后讲评?

(1)理论上拨乱反正的需要;

(2)坚持实践标准,能破除迷信和个人崇拜,解放思想;

(3)有利于政治上拨乱反正,开创新局面。

提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教师归纳:《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重申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原理;强调对“四人帮”设置的禁区,“要敢于去触及,敢于去弄清是非”。

提问:真理标准讨论有何重大意义?

帮助学生归纳:

(1)理论上拨乱反正;

(2)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3)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解放了思想;

(4)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新时代的到来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提问:邓小平在批“两个凡是”中有何重大贡献?

帮助学生归纳:

(1)提出要完整准确地对待毛泽东思想;

(2)支持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

提出:邓小平在这次思想解放运动中起了领导作用。

二、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1、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

提问:在1978年底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一个什么为题的重要讲话?这个讲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意义?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本目第一段大字和所附的两段小字后,可结合重点难点进行讲评。

2、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及其主要内容

提问: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什么时候召开?主要内容有哪些?

指导学生从思想路线、工作重心、总方针、领导核心四个方面进行归纳。

提问: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怎样的改革开放总方针?

指导学生阅读本目第二段大字后的两段小字,指出第一段小字提出了对内改革的目的和具体政策的设想,第二段小字提出了对外开放政策的内容和目的。

提问:十届三中全会在组织上是怎样进行拨扰反正、平反冤假错案的?为什么说十届三中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指导学生阅读第三段小字内容并加以适当阐释。

提问:十届三中全会的意义如何?为什么说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在学生思考回答后,结合重点难点进行讲评。

课堂小结

提问:“文革”刚刚结束时,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继续坚持“左”的错误,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提问:邓小平是怎样批“两个凡是”的?真理标准讨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个运动有何意义?

提问:在1978年底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一个以什么题目的重要讲话?这个讲话的意义何在?

提问: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什么时候召开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意义如何?

布置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11课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教学内容

(1)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则。

(2)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经济改革的学习,培养学生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历史思维的能力。

(2)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农村和城市改革伟大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感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创立与乡镇企业的崛起,以及国有企业改革与民营企业勃兴的伟大变化,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经济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

(2)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历史内容,通过讨论逐渐认清历史事物的本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农村和城市的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前提下,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培养与时俱进的思想感情和敢于改革、勇于创新的精神。

(2)了解20世纪晚期中国农村改革中农民实行包产到户和创办乡镇企业的伟大创举,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重点和难点

重点:(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国有企业的改革。

难点:(1)乡镇企业“异军突起”;(2)民营企业的勃兴。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十届三中全会是什么时候召开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有何意义?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我国建国以来历史的伟大转折,使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成为时代的主题。

讲授新课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读:通读本目内容,观看《农民领取生产承包合同》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凤阳县农民喜庆丰收》图。

讲: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哪个地方搞起来?

(2)什么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哪一位同学讲一讲凤阳县农民包产到户的情况?

(4)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得了什么成效?

(5)后来农村改革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议:

(1)为什么要包产到户?包产到户对农民有什么好处?

(2)对于“包产到户”,当时引起了一场激烈的争论:有的说“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有的认为这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行:请说说你家里或农村亲戚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显著变化。

二、乡镇企业的崛起

读:通读本目内容,并观看本目内相关图片。

讲:

(1)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现象出现于什么时候?

(2)在农村改革中,乡镇企业创办有哪些形式?

(3)乡镇企业群主要出现在我国哪三大地区?

(4)乡镇企业创办有什么成效?

议:

(1)我国农村改革大潮中,为什么会出现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现象?

(2)乡镇企业崛起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什么意义?

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都是中国农民在当代改革的伟大实践中自发搞起来的。请谈谈你对此的感想。

三、国有企业的改革

读:通读本目内容,观看相关图片。

讲:

(1)中央制定的进行全面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叫什么?它是哪一年制定的?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哪一年全面展开?家以什么改革为重点?

(3)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成效如何?

议:

(1)为什么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为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2)为什么要进行国有企业改革?

(3)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是什么?

行:请你谈一谈你所熟悉的一个改制取得成效的国有企业的情况。

四、民营企业的勃兴

读:通读本目内容,观看相关图片。

讲:

(1)现阶段我国民营经济包括哪两种经济成分?它们从什么时候莛发展起来?

(2)说一说社会主义新时期我国民营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效?

议:

(1)个体经济与私营经济有何异同?

(2)我国改革大潮中,民营经济为什么会莛发展起来?

(3)个体、私营经济的兴起有何意义?

行:以本地的某个民营企业为对象,了解它的创业的艰辛历程。

课堂小结

提问:这堂课我们学习了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中国农民有哪两大创举?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哪种经济形式成为改革的重点?哪种经济形式莛发展起来?

提问:1984年中共中央制定的进行全面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叫什么?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是什么?

布置作业

引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12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教学内容

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理解和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与跨学科综合的能力。

(2)通过比较中国近现代对外开放的异同,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3)通过思考对外开放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以及想像加入世贸组织10年后中国将会怎样,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践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进行合理想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感知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史实,认识我国对外开放是一个由点到面、由南到北、由东到西、由局部到全方位的推进过程,学习运用地理知识理解历史内容的方法。

(2)通过比较理解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政策内涵,学会比较分析问题的方法。

(3)在对外开放大格局中,联系身边实际,为当地经济发展献计献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比较近现代对外开放的异同,增强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情感。

(2)认识对外开放是中国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全球化时代的要求,树立对外开放的观念和意识。

(3)通过学习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历程,思考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利弊,强化机遇意识与危机意识。

重点和难点

重点:(1)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2)为什么要创立经济特区?

(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难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农村和城市的改革”。在十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改革与开放并举。在对内改革的同时,大力推进对外开放,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讲授新课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体验情景:通读本目课文,观看《开放的深圳特区》、《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图,以及课件相关内容。

讲述信息:

(1)我国在什么时候开始实行对外开放?

(2)我国哪一年开始创立经济特区?设立了哪四个经济特区?

(3)设立海南省,并作为经济特区是哪一年?

(4)请讲一讲深圳设为经济特区后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情况。

讨论问题:

(1)什么是对外开放?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

(2)什么是经济特区?它特殊在什么地方?它哪些方面又不能特殊?

(3)我国为什么要设立经济特区?

(4)为什么经济特区都设在广东、福建等南方沿海地区?

(5)为什么深圳特区设立后,当地的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

实践创新:深圳特区建设者最著名的口号是什么?谈谈你对这一句口号的看法。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体验情景:

通读本目课文,观看《开放14个沿海城市的报道》、《发展中的上海浦东新区一角》、《对外开放新格局》图,以及课件相关内容。

讲述信息:

(1)建立经济特区后,我国在对外开放上又采取了哪几大步骤?

(2)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是在哪一年?开放了哪14个城市?国家给予这些开放城市怎样的经济政策?开放沿海城市有什么作用?

(3)我国哪一年建立了哪三个沿海经济开放区?国家给予沿海经济区什么样的经济政策?建立沿海经济区有什么作用?

(4)党中央、国务院哪一年决定实行浦东开发开放?给予浦东怎样的开发开放政策?浦东开发开放有什么作用?

(5)我国哪一年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和内陆省会(首府)城市?开放这些城市有什么作用?

(6)通过逐步开放,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开放格局?

(7)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讨论问题:

(1)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特点?你怎样理解这些特点?

(2)我国为什么会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3)邓小平说:“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以展离不开世界”。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论断的理解。

(4)我国现代的开放与近代的开放有什么区别?

实践创新:

(1)从《对外开放新格局》中,找一找5个经济特区和1984年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的地理位置。

(2)我们所在地区在全国大开放格局中处于怎样的地理位置?我们应当怎样趋利避害地发展本地经济?

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体验情景:通读本目内容和史海拾贝内容,观看《中国代表在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上签字》图,以及课件相关内容。

讲述信息:

(1)什么是世贸组织?它的前身是什么?哪一年正式成立?这个组织的目标是什么?

(2)我国哪一年加入世贸组织?是在世贸组织哪一次会议上签字加入的?请讲一讲中国加入世贸组

织的历程。

讨论问题:

(1)我国为什么要加入世贸组织?

(2)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有哪些利弊?我们应该怎样努力消除加入该组织的不良影响?

实践创新:

说一说,对外开放给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想像一下,加入世贸组织10年后的中国将会怎样?

课堂小结

1、实行对外开放初期,我国先后建立了哪几个经济特区?

2、在建立经济特区后,我国在对外开放上又采取了哪几大步骤?

3、我国现在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这个格局有哪些特点?

4、我国哪一年加世贸组织?加入该组织对我国有何利弊?

课后作业

引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13课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成就

教学内容

说出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重要法律,了解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大成就;联系历史与现实,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从历史素材中提炼概括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自学,使学生初步掌握从教材提供的历史素材中提炼知识并进行系统整理的方法。

(2)通过鼓励和指导学生在课前和课后资料收集和走访、调查活动,让学生体验独立地、多途径地获取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意义,增强法制观念,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

(2)联系历史,今昔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艰巨性,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难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我国的民主建设、我国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要求学生搜集资料,了解同中学生有关的法律。

讲授新课

一、法制建设的成就

1、1982年新宪法的颁布

2、1986年《民法通则》的颁布

3、《刑法》的颁布与修订

二、社会主义民主的推进

1、我国民主制度的建立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

3、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

课堂小结

1、复习提问:本课中能体现我国法制建设成就的历史事件有哪些?

2、归纳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知识要点。

布置作业

引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14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教学内容

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回顾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历史过程,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2)通过回顾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察理解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运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形成的标志及其历史过程。

(2)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认识同计划经济相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无限生机与活力,从而加深对邓小平理论指导作用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观目标和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激励人民为现代化建设努力拼搏。

(2)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保障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

(3)邓小平为创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他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证明了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显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形成的历史过程。

难点: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是什么?这次会议有何重大历史意义?要求学生回顾第10课的内容作出回答。

教师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这次大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同时,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也在这次大会上开始形成。

讲授新课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制定

2、“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中国共产党“十四大”的重大决策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

三、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1、邓小平逝世

2、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四、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课堂小结

本课的主题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课文重点阐述的是理论上的伟大贡献: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明确;

(3)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布置作业

引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5课民族团结的加强

教学内容

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新另的民族政策及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情况,指导学生对解放前后的民族工作情况进行比较,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史实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

(2)了解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如节日、服饰、艺术等,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看图片、影视资料等,感知党和政府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理解党的民族政策的正确性。

(2)了解西部大开发战略,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和民族自豪感,树立为开发西部,建设社会主义做贡献的雄心斗志。

重点和难点

重点:民族区域自治。

难点:国家为什么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建设,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民族间的团结得到了进一步加强。那么,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关系问题上,党和国家制订了哪些政策?民族团结是怎样得到进一步加强的?

讲授新课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1、新中国的民族政策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2020秋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第一单元列强侵华与晚清时期的救亡图存 第1课鸦片战争 一、学习目标: 1.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认识林则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学习其在禁烟中表现出来的刚正不阿、坦荡无私的品质。认识到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重点:林则徐虎门销烟和中英《南京条约》。 二、预习导学: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1、背景(1)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最强大的国家。为了,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3、意义: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 (二)、中英《南京条约》 1、鸦片战争 (2)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 (3)结果: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 2、中英《南京条约》 内容: 性质: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影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开始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1844年美国、法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中美《望厦条约》和中美《黄埔条约》。

三、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一】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按提示,仿案例,分析《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案例。内容: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提示:对中国有什么危害? 影响:破坏了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 (1)内容:赔款——。提示:加重了谁的负担? 影响:。 (2)内容:通商——。提示:对中国有何影响?这对英国有什么好处? 影响:。 (3)内容:关税——。提示:对中国有何影响?对外国有什么好处?影响:。 【探究问题二】探究鸦片战争。 (1)一向以“天朝上国”自诩的清王朝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中失败? (2)战争过程中,哪位历史人物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3)假如你是当时的清朝皇帝,你有什么办法能让中国在这次战争中获胜? (4)请你用一句话概括从鸦片战争中得出的深刻历史教训。 3、能力提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断之理。” 材料二:中国政府禁烟“乃是陛下政府对于过去所受一切损失取得补偿的最好理由”,也是扩大对华贸易“最有希望的机会”。“应该使用足够的武力”,对中国进行“迅速而沉重的打击”。——《巴麦尊致义律的机密件》 (1)材料一是哪位禁烟大臣的话?他领导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体现了他“誓与此事相始终”的决心?

岳麓版八年级历史下册word教案文档: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岳麓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社会主义 制度的基本建立 精选教案/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

岳麓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 立 第5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课标内容] (1)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2)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解答教材中的思考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联想能力和归纳史实说明问题的能力。 (2)教师通过自己设计的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梳理知识,编写读书提纲,进一步掌握阅读历史教材的基本方法。 (2)指导学生完成本课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开展访问、调查研究活动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

第一个五年计划不仅建立起工业化的基础,而且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2)引导学生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中体会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重点和难点] 重点: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难点:“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先要求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向当地的人民代表了解人民代表的活动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有关情况。 教师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1)我国封建土地制度是怎样被废除的?有什么历史意义? (2)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恢复国民经济采取了哪些措施?收到了什么成效?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强调指出:新中国建立之初,人民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没有解决把

2015年岳麓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试卷

八年级历史下册期中测试卷 班级: 姓名: 总分: . 1.《翻身农奴把歌唱》表达了西藏人民感激与喜悦的心情,这是因为() A.新中国的成立 B.西藏和平解放 C.西藏民主改革完成 D.实行改革开放 2.历史兴趣小组开了一个有关抗美援朝时期的专题网站,有关人物不包括( ) A.彭德怀 B.黄继光 C.邱少云 D.叶挺 3. 1978年被称为“中国命运大转折”的一年,这一“大转折”指的是( ) A.中共八大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4.1950年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是() A.朱德 B.贺龙 C.林彪 D.彭德怀 5.第一次系统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会议是( )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6.中共“十三大”明确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其中“一个中心”是指( ) A.以改革开放为中心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以四项基本原则为中心 D.以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心 7. 改革开放后,安徽凤阳县农民咏唱新生活:“吃不愁,穿不愁,腰里剩着十块头,又娶媳妇又盖楼”。这源于我党哪一政策的实施( ) A.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社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公私合营 8.大庆石油工人代表被称为“铁人”是( ) A.王进喜 B.邓稼先 C.焦裕禄 D.雷锋 9.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1954年9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大会是 ( ) A.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B.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0.北京见证了中国历史的沧桑巨变。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城的居民看到了( ) A.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B.平津战役 C.开国大典 D.五四运动 11.电影《活着》中有这样一个场景:20世纪50年代末,一个小孩找出父亲用的包着铁皮的箱子要交给街道干部用来炼钢,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建国初的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12.国家博物馆收藏着一面五星红旗,它是毛主席亲手升起的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它的第一次升起标志着中国( )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②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结束 ③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了国家主人④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3. “红卫兵,决心强,灭资兴无当闯将,彻底摧毁旧世界,共产主义放光芒。”这首歌谣最有可能流行于( ) A.抗日战争时期 B.解放战争时期 C.“大跃进”运动中 D.“文化大革命”时期 14.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会议上正式批准喀什设立经济特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是( )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C.内地―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 D.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15.中国的民主党派有中国致公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民主同盟等8个党派。1982年,党中央明确提出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_____________”的方针( ) A.与时俱进 B.生死与共 C.荣辱与共 D.互不干涉 16.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的会议是( ) A.十三大 B.十四大 C.十五大 D.十六大 17.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致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法律文件是 (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民国宪法》 18. 历史上的“地主”是指拥有了比较多的农用土地,并把这些土地中的大部分拿去出租,收取地租的人,标志我国地主阶级被彻底消灭的历史事件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完成 C.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D.三大改造的完成 19.我国政府制定并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起止时间是() A.1953-1957年 B.1949-1953年 C.1950-1954年 D.1952-1956年 20.“文化大革命”中,身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被诬陷为“叛徒、内奸、工贼”,惨遭批斗。这突出表明“文革”期间() A.党内出现了叛徒内奸 B.国民经济发展缓慢 C.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 D.文化事业遭摧残 21.“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 A.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 B.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C.“四五”运动的兴起 D.毛泽东逝世 22.“边陲小镇,首批特区,一夜崛起,开放窗口”所描述的城市是() A.珠海 B.汕头 C.厦门 D.深圳 23.“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有尊严。”追溯历史,中华民族摆脱屈辱,有了“站起来”的“尊严”开始于() A.中华民国成立 B.新中国的成立 C.抗美援朝的胜利 D.“一五”计划完成 24.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成克杰因经济领域的犯罪,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被法院判处死刑,这说明了() 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②国家加大对经济领域犯罪的打击力度③罪刑法定④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5.我国首先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除深圳外,还有() ①上海②珠海③汕头④厦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案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案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它是对过去的事件和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并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案,供大家参考。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案1: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成就以及863计划的制定;理解教育发展为“科教兴国”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论断;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及其意义。 (2)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你怎样理解上述法律条文中你所享受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失学或辍学原因有哪些?”等问题,培养学生理解历史材料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3)通过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课前分组搜集、整理资料,用生动的事例说明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培养学生根据需要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以探究式学习为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3)课后延伸:小组讨论“你准备怎样帮助失学儿童?”或者以“让我们一起托起明天的太阳”为题(也可自拟题目),写一封倡议书。激发学生关注祖国命运的情感和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 (4)通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录音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历史情境,增强直观性,感悟历史。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第一单元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课程标准: 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 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体会人民当家做主的喜悦心情,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了解西藏解放的具体过程。通过“人民解放军在进军西藏时为什么要采取"政治重于军事,补给重于战斗"的方针”的讨论,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新中国成立的史料,学会收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方法。课前指导学生搜集有关国旗、国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成等小故事,采访亲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把搜集到的故事在课堂上进行讲述,以宣染课堂气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更进一步地了解我们的祖国,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国家的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方法:导读法、讨论法、讲述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你们熟悉的国庆节是什么时侯? 答:10月1日。 大家知道,10月1日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请同学们先看本课的导言。 二、新课: (一)、筹建新中国 本目主要叙述了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所做的准备工作。 首先引导学生先看完本节,由老师列出问题: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 2、参加政协会议的有哪些人?这说明了什么? 3、《共同纲领》的性质及主要内容? 4、大会还做出了哪些决定? 学生掌握后,教师可参照教室里面的国旗、国徽、国歌进行介绍。 说一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成立新中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二)、开国大典 学生可先阅读一遍,然后看一段《开国大典》,享受一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国人民的心境。 1、提问: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谈一谈: 请学生谈谈“当毛泽东亲自按动电钮、五星红旗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缓缓升起”的心情?3、答一答: 说一说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三)、西藏和平解放 由教师讲述: 1、解放西藏时,我们采取的是和平解放的方针。 2、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 明确: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经过谈判在北京签署了《十七条协议》,宣告西藏和平解放,结束了西藏近代以来遭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侵略的历史,使一度离散的游子重新回到母亲的怀抱,为新中国的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大业,同时也为西藏的民主改革和民族区域制度的建立、为西藏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驱除了帝国主义势力,西藏回到祖国的大家庭,粉碎了帝国主义妄图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阴谋,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和汉藏民族的团结。和平统一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逐步消除隔阂,以免被帝国主义所

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马家河中学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学案(无答案) 岳麓版

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导学案 【学习目标】 识记: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时间、内容;新中国成立的时间、标志、意义;西藏和平解放 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关系 运用:运用相关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知识梳理】 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时间:年9月 2.地点: 3.内容: (1)通过了。《共同纲领》起着的作用。 (2)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3)确定了首都:;代国歌:国旗:。 4.意义:为做了重要准备。 二、新中国的成立 1.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1)时间:1949年lO月1日下午2时。 (2)内容:①等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②确立为政府的施政方针。 ③任命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④任命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2.新中国的诞生 (1)时间:年月日。 (2)标志: (3)意义:①国内意义: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伟大事件,它标志着中国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百年来任入宰割的屈辱历史,国家赢得了独立,人民当家做了主人;中国从此进入了向过渡的新时期。 ②国际意义:是20世纪世界的伟大事件之一。它沉重地打击了,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力量,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三、西藏的和平解放 1.时问:年。 2.标志: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团与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团在北京签订。 3.意义:标志着中国领土除——和其他一些海岛及、等地外,全部获得解放。【基础自测】 1.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重要准备的会议是 ( ) A.遵义会议 B.中共“七大” C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D.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2.下列各项属于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容的有( ) ①通过了《共同纲领》②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③规定了国旗、国歌④决定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 ⑤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 3.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任命的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是 ( ) A.毛泽东 B.刘少奇 C.周恩来 D.朱德 4.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和最终胜利的标志性事件是( ) ①新文化运动②五四运动③抗日战争胜利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5.很多人取名叫“国庆”,是因为出生在国庆节那一天,那么在这些叫“国庆”的朋友中,最大的在2012

八年级历史下(岳麓版)期末测试题

临淮中学八年级历史下期末测试题 选择题 小明的伯伯刚好出生于举行开国大典的那一天,今年(2007年)的国庆节是小明伯伯的多少岁生日() A、53 B、54 C、56 D、58 2、“那是一个现在看来非常久远的年代。有一天,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年轻的人们拿起枪奔赴战场,只为能有宁静的生活。无情的战争让他们倒下了……今天,我们在互联网上再现那场战争,只是为了纪念那一群可爱的年轻人。”你认为诗中所说的“那场战争”是指() A、解放战争 B、抗日战争 C、抗美援朝战争 D、土地革命战争 3、建国初期土地改革的完成,“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的含义() A、土地归集体所有 B、土地归国家所有 C、土地归农民所有 D、土地归乡镇所有 4、在土改中,中央人民政府采取保存富农经济、在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为了孤立地主阶级,保证土改顺利进行 B、为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生产 C、为了稳定城市中的民族资产阶级 D、为了保护富农的合法利益 5、我国至今已先后制定了四部宪法,你知道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A、《临时约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共同纲领》 D、《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宪法》 6、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这话的意思是建国初期()A、对我国建设十分悲观B、人民生活亟待改善 C、我国工业发展不平衡 D、我国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7、20世纪50年代中期,民族资本家的代表荣毅仁曾说:“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与他的感慨密切关联的事件是() A、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国家“一五”计划的完成 C、国家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8、《人民日报》连续发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和“小麦亩产12万斤”“一棵白菜500斤”等文章,宣传全国各地大放“卫星”这一现象发生于() A、“大跃进”时期 B、土地改革时期 C、抗美援朝时期 D、三大改造时期 9、“文化大革命”之所以出现,是由于() A、林彪及其反革命集团挑动的结果 B、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形势作了错误分析的结果 C、阶级斗争尖锐化的结果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难点: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合影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便拉开了序幕。通过农村改革,农民“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那么,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进行的?1978年12月18日,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队长严宏昌把18户农民召集到一起,私下立了一份生产契约,并含着眼泪按下鲜红的手印,这份契约当之无愧地成为农民告别饥荒的宣言书。这是一份怎样的契约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展示史料,并请三个学生朗读: 农民甲:“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还得慢慢晃。” 农民乙:“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咱们自己的。” 农民丙:“今年企业效益不错,年收入超过许多国有企业,我发财了,带动乡亲们也开始富裕了。” 2.读材料,分析讨论:刚才几位同学朗读的材料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过程。首先看一下农民甲的台词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什么状况? 提示:农民甲反映了改革开放前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人们缺乏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的弊端。 3.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乙的台词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一项政策?农村的改革首先是从哪里开始的?你觉得这一政策有什么作用?

提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4.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丙所说的企业是什么企业?它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提示:乡镇企业。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 5.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在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哪些调整或改革? 提示:师生共同归纳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 ①1950~1952年,土地改革。②1953~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③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④1978年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6.史料展示: 材料一: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 材料二:1985年底,我国农村乡镇企业的工业品出售总额达1751亿元,首次超过农副产品出售总额的1680亿元。1987年,全国乡镇企业从业人数达到8805万人,产值达到4764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0.4%,第一次超过了农业总产值。 7.教师提问:读材料,结合课本知识,说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对农村发展的意义。 提示: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 目标导学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史料展示: 材料一:“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材料二:1956年夏天,上海天气很热,一家企业想买一批风扇,就打报告到上级有关部门申请,结果经过11个部门的层层审批,等申请报告批下来,夏天早过去了。 2.请学生说说:两则材料说明国有企业中存在哪些问题? 提示:政府——要给企业下达生产任务,严格规定产品的数量、品种、样式等,还负责企业的原料供应、产品销售、新产品开发、人员安排、职工工资、奖金和福利的发放等。 企业——只管生产。 工人——干多干少,干与不干一个样,每月都能按照级别领取固定工资。 政府管得太多;企业没有自主权;工人没有积极性。政企不分,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使企业不能最大限度地创造财富,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 3.教师讲述:城市改革的内容。 主要是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4.引导学生思考:城市改革的目的和结果。 提示:目的是克服长期以来吃“大锅饭”的弊病;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活力。 结果是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1987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家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都比1978年翻了一番。 目标导学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教师讲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情况。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18年八年级下册历史第2课《抗美援朝》教案及教学反思岳麓版

《抗美援朝》 教学模式介绍: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口授、板书、演示,学生则主要通过耳听、眼看、手记来完成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其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人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与间接经验在掌握知识方面的作用,使学生比较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量。该模式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知识是教师到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的作用,非常注重教师的权威性。 “传递-接受”教学的课程环节: 复习旧课——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知识——巩固应用——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 设计思路说明: 根据教材的编排需求把本课内容分成三大块:朝鲜战争爆发、跨过鸭绿江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通过逐一进行讲解,让学生去感知教材,理解教材。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朝鲜战争: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两国军队进入朝鲜,双方以北纬38度线作为受降分界线,形成了南北两个占领区。在美国、苏联的分别支持下,朝鲜半岛南、北部形成了两个对立的政权。美国为了巩固和扩大在东亚的利益,进一步推行霸权政策,加紧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包围和封锁,对朝鲜进行武装干涉,使朝鲜内战扩大为一场国际性的局部战争。2.战争严重威胁到中国的安全,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同朝鲜人民军一起抵抗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侵略,取得了一定战果。在苏联建议下,交战各方开始进行停战谈判。3.经过战场上和谈判桌上的反复较量,1953年7月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 由于朝鲜战争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西方两大阵营对立的复杂背景下爆发的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它对主要参战国及东亚地区的国际局势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使中美两国之间的矛盾加剧。中国通过抗美援朝战争捍卫了国家安全,支援了朝鲜人民的正义事业,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了深刻认识此次战争的性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相应的背景资料,增强学生对这一时期世界局势的理性认识。 教材分析 本课是岳麓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的内容,主要介绍抗美援朝战争的基本史实。新中国成立后的这场战争关系到国家安危,美国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妄图将新生的人民政

八年级历史下(岳麓版)期末测试题

八年级历史下(岳麓版)期末测试题 一、选择题 1、小明的伯伯刚好出生于举行开国大典的那一天,今年(2007 年)的国庆节是小明伯伯的多少岁生日() A、53 B、54 C、56 D、58 2、“那是一个现在看来非常久远的年代。有一天,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年轻的人们拿起枪奔赴战场,只为能有宁静的生活。无情的战争让他们倒下了……今天,我们在互联网上再现那场战争,只是为了纪念那一群可爱的年轻人。”你认为诗中所说的“那场战争”是指() A、解放战争 B、抗日战争 C、抗美援朝战争 D、土地革命战争 3、建国初期土地改革的完成,“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的含义() A、土地归集体所有 B、土地归国家所有 C、土地归农民所有 D、土地归乡镇所有 4、在土改中,中央人民政府采取保存富农经济、在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为了孤立地主阶级,保证土改顺利进行 B、为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生产 C、为了稳定城市中的民族资产阶级 D、为了保护富农的合法利益 5、我国至今已先后制定了四部宪法,你知道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

宪法是() A、《临时约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共同纲领》 D、《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宪法》 6、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这话的意思是建国初期() A、对我国建设十分悲观 B、人民生活亟待改善 C、我国工业发展不平衡 D、我国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7、20世纪50年代中期,民族资本家的代表荣毅仁曾说:“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与他的感慨密切关联的事件是() A、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国家“一五”计划的完成 C、国家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8、《人民日报》连续发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和“小麦亩产12万斤”“一棵白菜500斤”等文章,宣传全国各地大放“卫星”这一现象发生于() A、“大跃进”时期 B、土地改革时期 C、抗美援朝时期 D、三大改造时期 9、“文化大革命”之所以出现,是由于() A、林彪及其反革命集团挑动的结果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抗美援朝教案

第2课抗美援朝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知道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掌握中朝人民反侵略战争的胜利。通过阅读课本第10页《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3次战役示意图》,知道志愿军入朝路线、三次战役的推进情况及“三八线”的位置,培养读图、识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课本、地图及网上查询,获取有效信息,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总结思考历史问题的方法;通过原始资料再现、了解史实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掌握获取历史信息的有效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原因,培养学生不畏强权、敢于 挺身与侵略者斗争的优秀品质。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学习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抗美援朝的基本信息;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精神。 教学难点:面对朝鲜半岛燃起的战火,中国为什么要出兵。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高唱战歌,在彭德怀司令员的指挥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前线。今天,让我们一起翻开历史,去重温当时志愿军战士 的英勇、豪迈,能打仗、打胜仗的钢铁意志和坚强信念。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2课《抗美援朝》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一)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 1.史料解读: 材料: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立即操纵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在中国和苏联没有代表出席的情况下,通过了“谴责北朝鲜侵略”和“紧急制裁” 两个决议。7月7日,美国又操纵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其组成所谓“联合国军”,对朝鲜进行大规模侵略战争。 2.教师提问:根据课本,结合材料,说说中国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 提示: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悍然派兵侵略朝鲜,一直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轰 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3.教师提问:在美军介入朝鲜战争后,朝鲜内战局势急转直下,中国政府作出了怎 样的决定? 提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二)中国出兵朝鲜 1.史料解读: 材料:毛主席说:“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 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2.请学生回答:由材料中毛主席的这几句话,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提示:中朝世代友好、唇齿相依;美国的侵略严重威胁了新中国的安全;为了获得 一个比较稳定的经济建设的周边环境。 3.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9页内容,结合第10页地图,说说抗美援朝战争的基本情况,其结果如何。 提示:(1)1950年,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 (2)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 4.教师过渡:在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面前,1950年10月,彭老总受命指挥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中朝人民并肩作战。在整个战争中涌现了许多的战斗英雄,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二节内容。 目标导学二: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 (一)战斗英雄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2课《抗美援朝》练习题.doc

第2课抗美援朝同步练习 知识点1 朝鲜战争爆发 1.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1950年的是 ( ) ①西藏和平解放②朝鲜内战爆发③土地改革开始④朝鲜战争结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如果看到“平江起义”“百团大战”“抗美援朝”“共和国元帅”的解说词,那么可判断介绍的历史人物应是 ( ) A.毛泽东 B.刘少奇 C.贺龙 D.彭德怀 知识点2 跨过鸭绿江 3.历史兴趣小组开设了一个有关抗美援朝时期人物的专题网站,收录的历史人物不包括( ) A. 彭德怀 B.黄继光 C.邱少云 D.叶挺 4.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的时间是 ( ) A. 1950年6月 B.1950年10月 C.1951年6月 D.1951年10月 5.“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这是一部电影的主题曲,它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 A.抗美援朝 B.土地改革 C.三大改造 D.西藏解放 6.20世纪50年代,人们用“最可爱的人”来赞美抗美援朝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下列被誉为“最可爱的人”的是 ( ) ①黄继光②邱少云③马本斋④雷锋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③④ 知识点3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7.以下有关抗美援朝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抗美援朝是为了援助朝鲜,更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 B.抗美援朝是一场反对侵略的正义战争 C.由于中国这个大国和朝鲜一起作战,在军事实力上大大超过美国,所以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D.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 综合点抗美援朝 8.下列歌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依次为( ) ①“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②“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鬼子的末日就要来到”③“铁流两万五千里,红军威名天下扬”④“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④③②① D.③①④②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观察图片: 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纪念碑抗美援朝纪念章 材料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华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分析,说明抗美援朝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2)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被称为“最可爱的人”。请你说出他们中的两位,我们应向他们学习什么精神?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三大改造教案

第5课三大改造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开始致力于发展经济,我们知道 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可是你们知道生产资料 的公有制是什么时候在中国确立的?又是怎样确立的呢? 教师:在这里我可以先告诉大家,国家是通过三大改造的方式来完成的。 请问同学们,那你们知道国家是对哪三个行业进行改造的么? 学生: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教师:同学们,既然你们知道我们国家是通过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来完成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的,那么对于这些内容,你有什么想要知道的?请说出来,让我们共同探讨。 展示:第5课三大改造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一、顺势而行的抉择——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教师:我们来看一下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的代表人物王国范生活和心情的变化。 展示: 教师:王国范:河北省遵化市西留村乡农民,雇农出身,家境贫寒,靠给地主家做长工维持生计,新中国的诞生使他翻身解放,笑逐颜开。 展示:

教师:这张图片让我们想到了什么运动? 学生:土地改革运动 教师:对,1950年的土地改革运动让王国范分得了梦寐以求的土地。做了无数年的土地梦终于实现了!!! 展示: 教师:有了自己的土地,王国范生产时的干劲分外足,动员全家男女老少齐上阵,从播种、耕种到灌溉,早出晚归,勤勤恳恳。上天不负有 心人,到了秋天,丰收的喜悦让一家人都乐开了怀:终于有了属于 自己的收获! 展示: 教师: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第二年当地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旱灾,几乎滴水未降。眼看着已经种下去的庄稼全都没有水灌溉,就要枯死,王国 范心如刀绞却又无能为力:附近的河流都已经干涸见底,周围十几 个乡的庄稼全都没有水浇……自己身单力薄,根本没办法抗旱救灾,这可怎么办好??? 教师:1953年,中共中央号召农民联合起来,组成农业生产合作社,共同克服困难,中国农村开始了互助合作运动。就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 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 展示: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历史(2017)教案: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教学模式分析: 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 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情感预热,让学生达到适度的兴奋状态,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希望参与体验,在合作互动中润物无声,实现知行合一的导行内化效果。 教学思路分析: 激情阶段通过活动交流,让学生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间和历史意义。通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得出从召开时间、地点、内容、意义四个方面来进行学习。 体验阶段借助多媒体播放的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关注和好奇,主动求索,带入预设情境。通过教师展示材料和学生讲述故事,总结归纳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 导行阶段过程中始终贯穿新中国是在经历了百余年的屈辱、抗争和探索之 后,才建立起来的。我们一定要热爱祖国,把她建设得越来越繁荣富强。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的内容,本课是开篇课,是中国近代史的结束,现代史的开端。本课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新中国的成立和西藏的和平解放,新中国的成立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好了准备,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西藏和平解放,是我国成功解决民族问题的典范,巩固了 国家的统一,减少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使西藏从此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标志着祖国大陆的全部解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间和历史意 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岳麓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岳麓版八年级下册历史 教案

岳麓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1课时]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课标内容] (1)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课文及所附图表,探讨课中思考题,让学生感知开国大典的动人场面,加深对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的理解。 (2)组织观看《开国大典》等影片,走访经历过新中国成立时代的老人,使学生体会“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名言的深刻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伟大事件,也是20世纪世界伟大的事件之一,以此培养学生热爱新中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2)使学生认识到,西藏和平解放使西藏人民摆脱了帝国主义和西藏农奴主势力的控制和掠夺,走上了团结、进步、发展的光明大道,这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伟大成果。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难点:西藏和平解放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导学、探究、讨论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同学们能概括一下建国前夕解放战争的形势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指出: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召开,这次会议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政治上、思想上的准备。4月,人民解放军取得了渡江战役的胜利,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到9月,全国大陆基本解放。中国人民终于在1949年10月1日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导入新课 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会议的召开 提问: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会议是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出席会议的有哪些方面的代表?这体现了会议的什么特点? 学生阅读课文后,教师用多媒体课件适当补充一些相关资料,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待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进行讲评和点拨。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含反思):第2课 抗美援朝

第2课抗美援朝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知道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掌 握中朝人民反侵略战争的胜利。通过阅读课本第10页《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 -3次战役示意图》,知道志愿军入朝路线、三次战役的推进情况及“三八线” 的位置,培养读图、识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课本、地图及网上查询,获取有效信息,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 总结思考历史问题的方法;通过原始资料再现、了解史实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掌握获取历史信息的有效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原因,培养学生不畏强权、敢于挺身与侵略者斗 争的优秀品质。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学习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 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抗美援朝的基本信息;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精神。 教学难点:面对朝鲜半岛燃起的战火,中国为什么要出兵。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高唱战歌,在彭德怀司令员的指挥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前线。今天,让我们一起翻开历史,去重温当时志愿军战士的英勇、豪迈,能打仗、打胜仗的钢铁意志和坚强信念。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2课《抗美援朝》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一)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 1.史料解读: 材料: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立即操纵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在中国和苏联没有代表出席的情况下,通过了“谴责北朝鲜侵略”和“紧急制裁”两个决议。7月7日,美国又操纵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其组成所谓“联合国军”,对朝鲜进行大规模侵略战争。 2.教师提问:根据课本,结合材料,说说中国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 提示: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悍然派兵侵略朝鲜,一直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3.教师提问:在美军介入朝鲜战争后,朝鲜内战局势急转直下,中国政府作出了怎样的决定? 提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二)中国出兵朝鲜 1.史料解读: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抗美援朝》优质教案

第2课 抗美援朝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抗美援朝的基本信息;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精神。 教学难点:面对朝鲜半岛燃起的战火,中国为什么要出兵。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高唱战歌,在彭德怀司令员的指挥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前线。今天,让我们一起翻开历史,去重温当时志愿军战士的英勇、豪迈,能打仗、打胜仗的钢铁意志和坚强信念。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2课《抗美援朝》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一)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 1.史料解读: 材料: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立即操纵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在中国和苏联没有代表出席的情况下,通过了“谴责北朝鲜侵略”和“紧急制裁”两个决议。7月7日,美国又操纵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其组成所谓“联合国军”,对朝鲜进行大规模侵略战争。 2.教师提问:根据课本,结合材料,说说中国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 提示: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悍然派兵侵略朝鲜,一直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3.教师提问:在美军介入朝鲜战争后,朝鲜内战局势急转直下,中国政府作出了怎样的决定? 提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二)中国出兵朝鲜 1.史料解读:

材料:毛主席说:“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2.请学生回答:由材料中毛主席的这几句话,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提示:中朝世代友好、唇齿相依;美国的侵略严重威胁了新中国的安全;为了获得一个比较稳定的经济建设的周边环境。 3.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9页内容,结合第10页地图,说说抗美援朝战争的基本情况,其结果如何。 提示:(1)1950年,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 (2)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 4.教师过渡:在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面前,1950年10月,彭老总受命指挥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中朝人民并肩作战。在整个战争中涌现了许多的战斗英雄,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二节内容。 目标导学二: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 (一)战斗英雄 1.图片展示: 战斗英雄黄继光 战斗英雄邱少云 2.教师让学生读课本第10页的内容,分别请两位同学讲述一下黄继光和邱少云的战斗事迹。 提示:略。(要求生动、情节感人) 3.教师讲述:相信大家都被两位战斗英雄的英勇事迹所震撼,著名战地作家魏巍,1950年冬,随志愿军到了朝鲜前线,写了著名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文章最后这样写道:朋友!你已经知道了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领袖,请再深深地爱我们的战士吧,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4.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把志愿军战士称为“最可爱的人”? 提示:因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因此被誉为“最可爱的人”。同时,也为国家、为民族在国际上赢得了荣誉。 (二)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1.教师讲述:抗美援朝的结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