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本科教育发展__省略_地方应用型本科转型高职本科为选择_李晓明

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本科教育发展__省略_地方应用型本科转型高职本科为选择_李晓明

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本科教育发展__省略_地方应用型本科转型高职本科为选择_李晓明
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本科教育发展__省略_地方应用型本科转型高职本科为选择_李晓明

教育发展研究2012.3

视点

我国“十二五”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这使社会对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规模不断扩大、需求层次不断提升,同时也迫切要求举办本科层次高职教育。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形成适应产业结构调整要求、

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当前应加快拓展高职教育层次结构,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以满足社会对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整体需求。

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教育层次提升1.产业转型升级扩大了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大体分为理论学术型人才(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型人才(从事技术转化)两大类。从世界范围看,各国各地区的竞争在表面上是现代科技、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的竞争,实质上则是人才的竞争和教育的竞争,特别是技术应用性人才以及与其对应的教育的竞争。应用型人才主要是

在一定理论规范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其任务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的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将知识应用于实践。[1]我国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前主要由职业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承担,其中高职教育主要培养专科层次的高技能人才;地方应用型本科主要面向地方经济和行业企业生产一线培养本科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在功能发挥上大体相当于发达国家的高职本科。在目前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现代农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技能型、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劳动力支持。一方面,伴随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农业、工业、服务业的现代化,行业企业在生产和服务过程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许多地区和行业迫切需要大批复合型、高水平、高技术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另一方面,“十二五”期间国家提出“在继续做强做大高技术产业基础上,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随着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

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本科教育发展

———以地方应用型本科转型高职本科为选择

笮李晓明

李晓明/常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副教授(常州213164)

摘要:产业转型升级使社会对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规模不断扩大、需求层次不断提升,同时也迫切要求举办本科层次高职教育。结合我国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现状,当前发展高职本科教育主要有三种基本路径:新建高职本科院校、现有高职专科院校升格本科和地方应用型本科转型高职本科院校,其中,地方应用型本科的高职转型是最为理想的路径选择。要积极促进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合理衔接,加快推进地方应用型本科教育向高职转型,使区域内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整体规模、层次与素质结构符合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

关键词:产业升级;高职本科;应用型本科;转型;教育衔接

18--

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社会对相应产业和技术领域的应用性专门人才的整体需求更加紧迫,这种现象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可以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许多新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必将加快发展,广大中小企业必将走出产业链的低端,高端技能型、高级技术型和工程型人才将逐步成为社会劳动力竞争的主体,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增长比例必将大幅度超过普通劳动者总量增长。

2.产业升级迫切要求提升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层次

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实践表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层次也将逐步提高并形成多层次的培养格局。德国上世纪60年代开始设置兼具普通大学和高等专科学校特色的应用科技大学,以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我国台湾地区70年代将许多专科学校改制为技术学院,后来部分技术学院升格为科技大学,从而形成从中专、大专、本科至研究生层次的完整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日本、英国、法国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完整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应包括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等不同层次,而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整体需求规模与结构状况如何,主要取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需要,并随着社会发展水平变化而动态调整。目前,我国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社会各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结构和规格要求已经发生明显的变化,特别是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紧迫。近年来尽管我国高职教育强化“高技能”特色,但毕业生在知识更新能力、技术转化能力上仍然较弱,难以真正适应技术升级与个体职业发展变化的现实需要;而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以学科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专业口径较宽,其培养规格目标存在实用性、实践性不足等问题,与产业企业需求的深层次对接上也有很大拓展空间。毋庸讳言,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过程的完成,当前这种过于注重操作技能(由高职专科培养)和偏离企业需要(由应用型本科培养)的技术应用人才培养,很可能带来新一轮的劳动力就业结构矛盾甚至招生危机。调查数据表明,我国现阶段第一、二、三产业中都存在高技能、技术型人才总量不足的问题,而且就业能力与岗位需求不相匹配等结构性短缺较为突出,同时培养层次亟需提高。

3.产业转型升级迫切要求举办本科层次高职教育

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社会职业分布做出相应调整,并促使社会职业技术岗位发生变化,由此带来职业教育向更高层次上移的发展趋势。根据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规律,举办本科层次高职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办得过早市场需求不旺或毕业生用不上,办得过晚市场需求过旺或毕业生供不上。我国1999年便开始尝试举办高职本科,尽管探索从没间断,但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职教育发展历史以及社会认识偏差上的多重限制,使得国家发展高职本科教育(专升本)的政策几度徘徊。目前,我国正处于“十二五”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急需大量的高层次技能型、技术型、工程型人才,举办高职本科教育的时机已成熟。为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并超越“终结教育”的局限,我国高职教育向更高层次延伸是必然趋势,发展本科层次高职教育已势在必行。[2]另一方面,从社会职业发展和终身教育角度分析,产业升级使社会职业结构变化越来越快,更多的劳动者必须更换职业岗位甚至改变技能领域,这必然要有完整的终身教育体系作支撑。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目标强调适应就业需要的职业能力开发,功能使命强调适应社会产业与劳动力的双转移,成长通道上具备适应终身教育需要的教育体系支撑。[3]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同样使得终身教育成为应用性人才提升职业能力的理性诉求。但遗憾的是,我国还未能从法律、政策上形成各级各类教育沟通融合的体系,高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还存在政策性障碍,还没能完全实现升学制度的沟通与衔接。因此,只有遵循高职教育的规律和发展方向,尽快完善高职教育层次结构,才能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以及劳动者终身教育的需要。

二、当前发展高职本科教育的基本路径

1.发展高职本科三种基本路径:新办、升格与转型

19

--

我国尝试举办本科高职教育也有十几年的历史,近年来主要围绕“专科与本科学历学制衔接”而陆续探索了以下几种模式:高职延伸模式(高职院校内部专升本)、分段培养模式(跨校专升本,含全日制和成教本科)以及高职自考一体化本科模式。[4]由于受各种原因和条件制约,其探索徘徊于满足高职专科生升本学习需求的“局部发展”阶段,高职教育层次的整体拓展还远远跟不上我国经济社会的现实需要。从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高职教育)整体发展考虑,当前大力发展高职本科教育无外乎“新办”、“升格”和“转型”三种基本路径:“新办”即新办高职本科院校培养高职本科人才;“升格”即现有高职专科院校升格为高职本科院校;“转型”就是将与高职本科教育类型相近的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型为高职本科教育。很显然,无论选择哪条路径发展本科层次高职教育,都必须综合考虑“目标”、“成本”、“效益”等多重因素,必须充分考虑高等教育的客观条件和现实基础,更重要的是,必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也就是说,既要实现高职本科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又不能规避教育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收益等问题;既要大力发展高职本科教育、培养本科层次高职人才,又要考虑到高等教育资源紧张的现实,还要兼顾高等教育结构体系完善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面对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条件和现实基础,到底哪条发展路径既快捷有效又能节约教育成本?是新起炉灶新办高职本科,还是就地升格,或者变革转型?

2.新办与升格:弊大于利

毋庸置疑,如果重头开始举办高职本科教育和新建高职本科院校,则办学周期较长、教育成本较高,在短期内根本无法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这无论从时效上还是从教育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收益上讲都不是最优的方案。

如果能利用现有的教育条件和办学基础发展高职本科,则最有可能在最短的时期内为经济社会培养高职本科层次人才——

—包括高职专科院校升格本科和应用型本科转型高职本科两条路径。但从我国高职专科教育发展现状来看,目前正处于从规模发展转向内涵提升的关键阶段,高职专科院校即使是示范性院校整体升格本科的条件也尚未成熟。近年来,随着国家制度政策层面的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促

进形成了一批优秀高职院校群体,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重要的劳动力支持。但由于传统的“重普教轻职教”思想和人才选拔标准与机制的不科学,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致使其难以真正在类型和质量上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客观来讲,我国高职教育在培养规格上强调实用性、技术性和职业定向性,尤其在实现类型发展和功能拓展的进程中,以强化高技能、就业导向等优势,弥补并促进了区域高等教育的纵深发展。但根据高职教育发展历史和目前总体水平,高职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的综合条件,如学科、专业、师资等硬实力和学术文化等软实力都不成熟,至少再需要十年的内涵提升。若在短期内将现有高职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发展,则意味着在高等教育整体规模的层次分布中进一步增加本科份额、减少专科份额。在现有高校招生制度和教育资源配置框架中,这样做带来的结果很有可能是进一步破坏了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平衡:(1)专本规模倒挂加剧,高等教育内部层次间难以形成稳定的“营养级”;(2)本科层次生源大战更加激烈,新升格的高职本科院校发展更难,一些院校可能出现招生危机;(3)可能出现高职专科院校升本“迎风而上”和高职教育质量整体滑坡;(4)可能带来新一轮劳动力就业结构性矛盾。

3.理想选择:地方应用型本科转型高职本科

应用型本科教育即指承担本科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等教育。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上世纪末以来,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进程中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新型教育类型。承担此类型教育的院校即应用型本科院校,其中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目前全国约有300所,绝大多数是1998以来由原来专科院校合并、重组、升格而来。地方应用型本科直接面向区域经济和企业技术生产一线培养本科层次职业性、技术性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要求专业紧密结合地方或行业特色。在培养规格目标上,着重培养具有较强技术理论基础、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并服务于生产管理一线的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由此可见,地方应用型本科的培养规格及类型目标与高职本科教育最为接近、层次相当,而且办学基础好、教学条件充分,若将其转型为高职本科发展,基本没有转型后的质量滑坡之担忧,而且可以大大节约高职办学成本,又能尽快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迫

20 --

切”需要。

事实上,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加快推进,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破解毕业生就业困境的过程中,借鉴了高职教育的办学思路与办学成果,比如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上强调应用性、行业性、区域性,培养过程重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调职业与就业导向。其办学行为已体现本科层次高职教育的特征属性,只是在办学思想或办学性质的表述上未明确这一点(这是传统教育观念上的桎梏)。既然现有应用型本科院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培养高级应用性专门人才,在教育类型上具有职业教育特征,那么将地方应用型本科转型为高职本科,无疑是最为合理、最为理想的路径选择。而且转型后的高职本科与现有高职专科形成类型内的层次差异,既能消除“高职即专科、专科即高职”的谬论,使高职教育走出“国家重视、社会歧视”的怪圈,又有助于破解我国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悖论”。

三、地方应用型本科转型高职本科的积极影响

1.促进高等教育整体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以达到高度适应、协调统一的状态。生物学研究认为,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直接表现为物种在种类和数量上保持相对稳定,能量的输入与输出接近相等。如果把高等教育体系内不同类型及不同层次的教育看成不同物种,不同教育层次的级别看成不同的营养级,相互之间的流动通道看成营养传递路径,那么高等教育系统同样也不能违背生态平衡规律。高等教育结构体系要达到内部生态平衡,必须形成稳定的生物链及营养级。具体而言,一是在高等教育类型上要实现多样化,理论学术型与技术应用型教育同在,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共存,并且都能发挥不同的功能;二是不同类型教育内部要有合理的层次结构,同时在整体层次上要保持合理的数量分布、形成营养级,即专科规模>本科规模>研究生规模;三是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之间可以内部流动,即横向贯通、纵向衔接、形成网络。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从培养规格上主要分普通高等教育和高职教育两大类,根据教育部统计,2010年有普通本科院校1112所,高职(专科)院校1246所,[5]

说明这两大系列高等教育在学校数量上大概各占半壁江山。但在校生规模呢?普通本科院校约1456万余人(在校生平均规模13100人),而高职专科院校仅735万余人(在校生平均规模5904人),[6]可见本科层次在校生整体规模远远大于专科层次。再从层次结构分析,根据国际教育标准分类,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应该有健全的学历层次与学制学位,应有完整的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层次;借鉴生物学观点,这三个层次应是从多到少呈金字塔形的规模结构,并形成较为稳定的营养级。然而在内部层次上普通高等教育专、本、研健全,高职教育却主要限于专科层次,层次严重缺失。综上所述,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生物链存在严重缺陷:(1)类型划分偏颇;(2)专本规模倒挂;(3)高职层次缺位。可以说,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体系未形成“复杂的食物链网”,高等教育整体层次及规模分布并不符合生物链分布规律,未达到生态平衡状态。而地方应用型本科教育向高职本科转型,既能在短期内成功培养出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大批高职本科人才,又能最大程度地促进高等教育整体生态平衡。

2.完善高等教育类型结构体系

高等教育类型的分化并追求类型结构与层次结构的合理化,已成为各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基本要求。根据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1997),高等教育分5A(学术型、理论型)和5B(实用性、技术型)两个系列,其中5A在我国相当于普通高等教育(含应用型本科教育),5B相当于高职教育。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间最根本的差异在于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等类型上的差异,而不应该是超越类型的层次差异,不能以层次代替类型。换言之,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并存于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中,同样培养高层次人才,同样应有健全的学历层次与学制学位。根据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高等教育的5A 和5B系列之间应结构合理、分工明确,并形成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整体优化的开放体系,以适应人的终身教育需要。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5A(普通高等教育)和5B(高职教育)两条腿是“瘸跛腿”,5A这条腿长而粗甚至臃肿、5B这条腿短而细甚至残缺——

—普通高等教育不论是理论学术型还是技术应用型都囊括其中,专科、本科、研究生层次完整,而高职教育仅有专科层次。如果普通高等教育与高职教

21

--

育之间不能融合贯通或没有立交桥,那么“瘸跛腿”走起路来一定不平衡、不协调。所以,我国高等教育要科学发展,当前首先要解决结构体系的科学划分问题,包括5A、5B类型结构调整和5B层次拓展问题,因为只有5A、5B两条腿“健康”、“健全”了才有可能“发达”,走起路来才能平衡、协调。纵观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把培养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列入高职教育(5B)范围,并且直通研究生教育。鉴于此,地方应用型本科向高职本科转型,既能促进高等教育生态平衡和协调发展,又能推进高等教育类型结构与层次结构的合理化。

3.加快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综观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以及我国台湾等发达地区,其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都有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作支撑,而且工业化程度越高对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要求也越发强烈。我国已进入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转型期,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任务便是紧跟产业发展步伐,对应区域社会职业带分布及移动变化,培养高层次技能型、技术应用型人才,以适应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然而,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对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突出表现为职业教育的结构、层次和质量难以适应产业升级需要,[7]包括中高职体系衔接与协调发展,高职教育内部专科、本科、研究生层次结构完善,以及毕业生规格对区域产业结构和技术岗位的契合度等还存在诸多问题。当然,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制约着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协调,但无论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职业技术岗位的变化,还是劳动力就业结构与层次的发展、国民教育层次需要的提升,目前这一切都迫切需要有相对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作基础和支撑,都需要职业教育发挥其特有的功能。所以未来一段时期(2020年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重点,主要在于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国民终身教育需要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及实现中职、高职的整体协调发展。与之相应,地方应用型本科向高职本科转型,可以有力地推进职教体系的构建,可以在教育制度上为高技能人才打开升学通道,还可以有效缓解劳动力就业结构矛盾。当然,应用型本科院校在高职转型过程中,要与高职专科院校一起,协同推进培养规格目标的层次承接,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上体

现专科与本科的连贯性,培养模式与过程体现专科与本科的职业同向性,专业人才输出上对接区域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动态变化需要。

4.有助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走出发展困境

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势必带动社会经济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大幅度调整,相当一部分技术应用型人才除了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外,还需要有较强的技术开发与应用能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和区域产业的转型升级,无疑把地方应用型本科教育推到了高等教育改革的关口,要求其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人才和智力支撑,以满足经济社会的多样化需求。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面向区域和行业培养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对照国际分类标准则应归在5B系列,但目前却归在5A 系列管理,与学术理论型高等教育一起统称为“普通高等教育”。与之相应,地方应用本科教育的实际培养规格介于普通高等教育(5A)与高职教育(5B)两类型之间,一直在“学术型”和“应用型”这两个类型中左右徘徊,培养目标也缺乏多样化,由此带来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整体发展定位日益模糊、培养目标日渐趋同。毋庸讳言,地方应用型本科在发展定位上模糊、摇晃,从根本上致使毕业生职业能力与职业岗位要求的适应度较弱,技术应用能力与技术岗位要求的契合度也不强。相比之下,毕业生在知识应用和技术转化上不如“985”、

“211”高校,在技能操作上不如高职专科院校,这直接导致了毕业生往往“眼高手低”和就业难,以及社会上技术应用性人才整体供应“过剩”和整体需求“紧缺”的尴尬困境。定位的迷惘和发展的困境无疑提醒我们,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紧密结合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重新审视和确定办学定位、培养规格及质量标准,重新调整专业布局与课程内容体系,加快变革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与机制。而逐渐向高职本科教育转型,无疑是其尽快走出发展困境、充分发挥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径。

结语

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要求高职教育为之提供更高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支持,同时需要有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作支撑和保障。正是出于对职业教育增强服务经济社会能力的关注,当前我国职

22 --

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重点正在以规模发展为重转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8]从而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生物链存在的缺陷,严重影响高等教育的生态平衡和功能发挥,使得调整高等教育结构体系、拓展高职教育层次体系迫在眉睫,发展本科层次高职教育势在必行。根据高等教育现实基础和综合条件,地方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型为高职本科是目前最为直接、最为合理的选择。要根据国家教育发展规划和“教职成[2011]12号”文件精神,积极促进高职专科教育与应用型本科的合理衔接,引导高职专科院校

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紧跟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步伐、找准自身发展定位,以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在区域教育系统中形成各自的生态位。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基于职业能力提升的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衔接研究”(11YJC880073)、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区域产业升级中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研究”(C/a/2011/01/08)的部分成果。

(责任编辑翁伟斌)

参考文献

[1]潘懋元,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江苏高教,2009,(1).

[2]顾坤华.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本科是理性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10,(36).

[3]鲁武霞.高技能人才的终身教育困境及其超越[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

[4]李志峰,梁世翔.高职专本衔接学制的类型与课程结构设计[J].教育发展研究,2002,(12).

[5][6]教育部.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中国教育报,2011-07-06.

[7][8]马树超.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若干政策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1,(21).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Transformation of Local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to

Higher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s a Solution

Li Xiaom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Changzhou University,Changzhou213164)Abstract:Industry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calls for a large number of higher-level applied talents in the society and development of undergraduat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Consider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including regular higher education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there are three different basic gateways to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i.e.,setting up new vocational college,upgrading the curren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into undergraduate college,transforming the local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to higher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of which the most practicable solution is the last one.Thus,a reasonable connection betwee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should be actively promoted,and meanwhil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latter to the former should also be facilitated so as to guarantee that the scale,the level and the quality structure of the applied talents cultivated meet the demand of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Key words:industry upgrading,higher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educational connection

23

--

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1. 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布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生了显著变化,发展的进程逐步加快。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03年底,全国共有高职高专院校1374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开发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学生通过实训,受到良好的技能训练,掌握当前一线所需要具备关键技术和职业技能,畅通就业通道,就业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最显著的办学特色在于技能性、实践性和职业性。实训基地是高等职业教育中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必备条件。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出特色、提高质量的基础性建设。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除了靠先进的办学理念、正确的治校策略外,还需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才能达到培养社会急需的能将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与生产实际相衔接的高技能人才的目的。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方面,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大家已越来越认识到在目前时期我国高技能人才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实训基地建设已成为推动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 1.1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实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 实训基地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重要条件之一。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高教[2002]2号)文件指出:高职高专培养的“学生应在具有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有较强实际动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实现培养目标 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构成要素。它回答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 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高职教育我认为其根本的 指导策略应该是以市场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面向基层的具备相对的专业知识和很强的 实践能力为的一线技工人才为目的,以校企合作为途径,走产学研结合德发展道路,建立培养学生大量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时代对它提出的要求是: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的实用型技术人才。高职的培养目标,一是强调“—线”,二是强调“应用”,三是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其人才培养

的价值取向就是就业。高职培养目标的现实性,要求高职的教学必须强调岗位的针对性,强调技术教育,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理论成份应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而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受普通高校学科型教学 的影响,偏重于“学”的熏陶,淡薄于“术”的传授,“应然”要求与“实然”状态难以和谐一致。因此,目前的高职教育应该面向就业,大力改革教育方式,砍掉过多的理论教育和没有必要的基础课,大力加强实际动手的实践课,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增强学生在相关操作的实际经验。但是又不能完全照搬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他们往往跟某一个大型企业建立有长期稳定 的合作关系,毕业的学生大部分分配到那些大型企业中,因此从一开始他们都建立的是订单式教育模式,企业要求上什么课,就开什么课。我国的高职教育目前还没有发展到那个层次,而我们目前的高职毕业生就业面不仅仅面向一个企业,往往是很多个,因为一个企业要不了那么多的毕业生,而这些企业有一些是相关的属于同一类型的,有一些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篇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吴岩孙毅颖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组编《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专题研究》)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今的三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界惊奇和赞叹的巨大成就。在这三十年里,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曲曲折折、起起伏伏的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从高等教育的辅助和配角地位,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实现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力军,成为培养中国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换代迫切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力军,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可替代的半壁江山,在中国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1977年―2007年)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 一、全面恢复阶段(1977年―1984年) (一)专科教育恢复 1977年,中国恢复高等教育招生考试,这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全面恢复时期。这期间,高等专科教育恢复招生、职业大学诞生。 1976年十年“文革”结束,1977 年,中国高考制度恢复,专科教育随之恢复。1978 年全国恢复和新建专科学校98 所,招收专科生12.37万人,在校专科生37.96万人,占本专科总数的45.3% 。1979 年,专科招生人数减少,在校生人数为34.85万人,占本专科总数的34.2% 。专科教育在满足当时人才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上模仿本科教育,以学科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使所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快地适应生产第一线的岗位需求。 (二)职业大学诞生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工作为中心,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的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我国经济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随着改革开发和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为适应改革开放后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缓解经济快速发展与人才紧缺的矛盾,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提出创办职业大学的设想,一种新型高等院校——职业大学诞生。1978 年,天津、无锡等中心城市开始试办为地方服务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这一时期,我国恢复了高等专科教育,发展了以职业大学为代表的新型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以招生、分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用较少的资源、较小的投入方式,提供了更多的上学机会,解决了社会人才紧缺问题,高等职业教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先锋。 二、探索与调整阶段(1985年―1994年) (一)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完整版)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与趋势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与趋势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赵恒伯教授 讲学内容: 一、职业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概况 二、我国当代职业教育现状 三、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趋势 一、职业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概况 职业教育又称职业技术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四大教育类型地位平行。 职业教育是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远古时代,人类生存所需要的衣、食、住、行、制造和使用工具等知识,主要以言传身教代代传授。如果把人类的此类活动称为教育的话,那么它就是职业教育,可以称之为职业教育的发端。手工业经济时代,以手工技艺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教育在劳动现场开展,父子相继、世代“薪火相传”。农业经济时代,有技术的能工巧匠通过设学授徒等方式在工作中传授技艺,是一种学徒教育形式,其职业教学内容与生产内容高度一致,教具即生产用具,教师即师傅。16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兴起后,出现了形式各异的讲习所和讲座等,通过讲习所和讲座向工人传授自然科学知识、劳动技能和机器工作原理,它们可以看作是学徒教育转向学校职业教育的过渡形式。18世纪初,俄、德、英、法等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开办了现代意义的职业学校,在我国,也于19世纪后半叶创建了福建船政学堂,并逐渐发展为农业、工业、商业和商船四大类实业学堂。这标志着学校职业教育的正式形成。 由言传身教、父子相继、师徒相授、讲座传授发展到学校形式的职业教育呈现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形式与规模在逐步拓展,由单一教育形式向集体传递形式演变,为适应工厂对大量技术性专门人才的需求,学校职业教育改变了千百年来的传统教学形式,采取夸美纽斯

中国高职教育现状与发展

关于对高等职业教育现状的思考及建议 一、高职招生难问题 1.高职院校招生现状 (1)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一批以?收费、走读、不包分配?为特点而明显区别于普通高校的地方职业大学诞生,标志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正式起步。到80年代末期,职业大学的数量已达到126所。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首次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批准设立44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使全国独立设臵的高职院校达到92所,全国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收了高职生,招生计划达到22万名。 2005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要求?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十一五?期间,要为社会输送1100多万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到 2011年7月,经国家批准独立设臵的专科层次高校(包括高专、高职和成人高校)共有1944所。 高等职业教育在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职教界人士对我国高职发展的广阔前景充满了信心。然而,1999年高等职业院校第一次在全国大规模的招生各省却普遍遇到了报到率低下的困难。河南、吉林、陕西等地高等职业院校首次大规模招生在各地遭到的冷遇,给满怀信心致力于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各职业院校泼了一头冷水,也为我国刚刚起步的高职教育蒙上了一层阴影。

(2)我国高职院校招生现状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高职院校数量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最新高校名单统计,截至2011年7月6日,全国共有公办高职高专院校1281所,民办高职高专307所,成人高校354所,民办成人高校2所。但困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其中一个突出问题依然是招生工作难以按计划按时完成,甚至一些学校因为招不到?达标?的生源,而陷于举步维艰的处境。招生工作持续低迷,分数一降再降,甚至推出免试注册入学的招数,也未能换得低分考生、落榜考生的青睐。 2010年陕西省共有8万多名达到全省高职录分线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弃填报志愿。连同征集志愿和补录,仍有5万多人放弃上高职。2011年我省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顺利结束,共录取新生257,167名,实际录取率达到67%,超出计划录取率3.6个百分点,比去年实际录取率提高6.8个百分点。其中本科各批次录取新生146,507名,比原计划超录19,792名,本科实际录取率达到38.2%,超出计划录取率5.2个百分点。高职(专科)因线上7.6万考生不填报志愿,导致该批次计划未能完成,高职(专科)实际录取新生110,660人,实际录取率28.8%。线上考生填报了高职(专科)志愿的,98%都已被录取。 从2008年山东高考考生数量创下历史新高后,山东的考生就在逐年递减。2008年至2011年,山东省参加高考的人数从80万人下降到58万人,四年间下降了22万人。根据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公

江西省高等职业教育(专科)

江西省高等职业教育(专科) 专业设置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教职成〔2015〕10号),进一步规范我省普通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以下简称高职专业)设置管理,指导高校依法自主设置和调整高职专业,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省内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学校、其他高校的高职专业设置和管理,适用本细则。 第三条高校的高职专业设置要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主动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适应各地、各行业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适应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第四条省教育厅负责省内高校高职专业设置的统筹管理。高校依照相关规定要求自主设置和调整高职专业。 第五条高校应做好高职专业建设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和专业结构,根据学校办学实际和区域产业发展情况设置专业,避免专业盲目设置和重复建设。

第六条高校应根据教育部发布的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专业目录)设置与调整高职专业。专业目录按专业大类、专业类和专业三级划分。部分专业可设置专业方向。 第七条各高校可对专业目录增补专业提出建议,于每年5月31日前向省教育厅提交增补专业建议材料,内容包括:专业相关行业(职业)人才需求报告、专业设置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报告、专业简介等。省教育厅汇总后于每年6月1日前向教育部提交增补专业建议。 第二章专业设置条件与要求 第八条高校设置高职专业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有详实的专业设置可行性报告; (二)有科学、规范、完整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三)有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所必需的教师队伍和教学辅助人员,且“双师型”教师应具有一定比例; (四)具备开办专业所必需的经费和校舍、仪器设备、实习实训场所、图书资料等办学条件; (五)有保障开设本专业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和相关制度。 第九条高校设置高职专业应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实际需求,注重结合自身的办学优势,重点发展与学校办学定位和特色相一致的专业。

高职院校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1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模式有待转变: 尽管人们对“知识经济”有不同的理解,但广泛认同的是知识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与传统的经济形态最大的不同在于,知识经济不是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而是依赖于对知识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占有、积累、创新和利用。 可见知识经济更强调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由于其主导因素是知识,核心是以智能为代表的人力资本,因此,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已经直接表现为人才的 竞争,表现为人才之间创新精神的竞争。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主 要基地之一,集教育、校企合作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于一身的高等职业院校,如何去适应“知识、科技成果和技术创新”,如何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当

前面临的重要课题。不可回避的是,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模式仍然绝大多数是教师是教 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客体。这种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凭借“一间教室、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引导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的教学模式极大的遏制了学生的上课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力,走进高职课堂,屡屡看到教师在课堂上侃侃而谈,部分学生却在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在课堂上睡觉、说话、玩手机、听MP3等现象,结果教师讲完了一堂课,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但部分课堂上精力不能集中的学生却不清楚老 师这节课讲的内容。这样的教师为主体的传统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都忽视了学生本身 也是有思想、有愿望、有意识、有兴趣的人,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能充分有效地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方针,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能动性。显然,上述这种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是以传授知 识而不是以智能培养特别是创新精神的培 养为重点的,而是以牺牲学生的主动精神和

关于江西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短缺问题的思考

关于江西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短缺问题的思考 摘要:教学资源短缺是江西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现有的高职教育经费投入、硬件设施、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建设等都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原则,明确政府、行(企)业、高校三者之间的关系,加快教学资源建设的步伐。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协调发展 一、江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概况 从1984年国家教委批准成立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开始,江西的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高职教育)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历史。截至2005年,江西高职院校已发展到6l所,其中有39所为公办,9所民办,13所为本科大学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还有经批准的65个校点举办五年制高职。同年,江西省参与普通高校招生的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有48所,招生计划总人数为13万人,为普通高校招生人数的65%。高职教育已经占据江西省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在规模增长的同时,我省高职教育的质量也不断得到提升,截至2005年,江西有多所高校的100个专业为被评为省级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其中13个被评为国家级教学试点专业,2个被评为国家精品专业。高职在办学思想、办学目标、办学模式、办学条件、专业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改革和发展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江西省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省高职教育也面临一系列问题,特别是教学资源短缺的问题比较突出。 二、教育教学资源是建设江西高职教育的关键问题 教学资源是教学理念、培养目标等实现的重要载体,教学资源的好坏对人才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教育管理部门比较注重规模的发展、体制的改革等宏观问题,对于教学资源建设的本身,无论是政府,还是高等学校在这方面的系统研究都是相对比较少的。 (一)经费投入不足

江西省高职院校职称评审办法

附件 江西省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 (征求意见稿) 江西省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授资格条件 第一条适用范围 一、在高等职业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在职在岗教师。 二、在高等职业院校或教育事业单位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并同时从事一定专业技术工作的在职在岗专业技术人员。 第二条基本条件 一、思想政治条件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忠诚人民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任现职期间,年度考核合格以上,教师职业道德考评合格以上。任现职期间,出现下列情况,在规定年限上延期申报: (一)年度考核基本合格者。延迟1年申报。 (二)年度考核、工作质量与职业道德评估不合格者;已定性为技术责任事故的直接责任者。延期2年申报。 (三)受警告以上处分者;弄虚作假,伪造学历、资历者;剽窃他人成果者。延迟3年申报。 二、学历、资历条件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获硕士学位后,受聘副教授职务5年以上或取得副教授资格7年以上。 (二)1965年1月1日以前出生的人员获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

学士以上学位后,受聘副教授职务5年以上或取得副教授资格7年以上。 (二)未具备上述规定学历(学位),取得副教授资格后,受聘副教授职务5年以上或取得副教授资格7年以上;或具备上述规定学历(学位),取得副教授资格后,受聘副教授职务3年以上或取得副教授资格5年以上者,任现职期间,如其业绩条件与论文、论著条件符合第六条要求,则可破格申报。 三、外语条件 除获得硕士以上学位或其它经批准免试外,需取得由政府人事部门颁发的有效合格证。 第三条专业技术工作质量(能力、水平)条件 任现职期间,具备下列条件: 一、完成学校规定的工作量,系统讲授2门以上课程,其中1门为基础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并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组织课堂讨论,指导实习、社会调查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评估良好以上,至少有1次年度教学质量评估为优秀。专业及专业基础课教师必须具备双师素质,具有较高水平的操作技能。公共课、基础课教师任期内社会实践时间或社会调查时间不少于半年; 二、从事科学研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绩突出。 第四条业绩条件 任现职期间,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排名前三)。 二、主持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或参与国家级课题研究(排名前三)。 三、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前三)以上或主持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四、入选国家“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1项

试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的建构

Value Engineering 0引言 我国第一所幼儿社会教育机构“湖北武昌幼稚园”于1903年在武昌市诞生,开创了中国幼儿教育的先河。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幼教事业的迅猛发展,社会对幼儿教师和管理人员的需求骤增,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为此,全国各地一些院校纷纷增建了学前教育专业来培养幼儿教师,据教育部2008年统计发现,仅2008年一年间全国就有20至30所高校同时新增了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已成为炙手可热的专业。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多数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相互模仿,无论是理论课程、实训课程的设置,教学大纲的安排,专业实训教材的编写都千篇一律,少有自己的创新之处,这无疑背离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影响了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为此,要对学前教育专业进行必要的改革和探索,研究课程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合理的实训课程建设体系。 1强化学前教育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工作的意义社会发展呼唤高素质的幼儿教师队伍,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幼儿园、幼稚园、托儿所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社会对幼儿教师需求量增加的同时,也逐渐对幼儿教师的整体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师 资队伍的良莠不均,社会急需高素质、 复合型的幼儿教师。同时,加强实训课程体系建设,有助于培养优秀的幼儿教师,提高幼儿教师上岗前培训的实效性,也有助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很快胜任岗位工作。 1.1系统的实训课程体系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训课程培养学生实践技能,课程体系突出训练:基础技能方面和专业素养方面。职业院校要联合幼儿园、幼稚园、托儿所等幼儿机构协商开发实训教材,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高职院校还要邀请幼儿园等参与到第二课堂实训和学生基本功大赛、毕业综合 展示。例如,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师范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就定期邀请咸阳市20余所幼儿园负责人,参加校内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学生第二课堂实训,作为特邀嘉宾点评学生基本功大赛。为此,教学质量得到有效保障。相关知名媒 体以 《托起明天的太阳》专题报道了该校学前教育专业。1.2系统的实训课程建设,是促进学生优质就业的有力保障质量就是毕业生就业的生命线。系统的实训课程建设,丰富的实训内容,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水平。同时学生在幼儿园的接受实训锻炼,能培养学生很多在校内无法获取的技能。例如,如何做一名有爱心的老师,让孩子感受到我的爱?怎样耐心面对孩子?如何做好孩子的榜样?孩子之间打架了怎么样处理?幼儿午睡环节对教师有什么要求?幼儿园一日活动的组织策划实施等等。职业院校和幼儿园联合建设实训范例,弥补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得学生职业技能娴熟,最终达到:就业好、好就业。 2目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训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2.1缺乏系统性的实训课程体系的建设一些院校没有经过实际调研科学制定的实训课程建设大纲,多数为互相借鉴,模仿,千篇一律,少有自己的创新之处。学前教育专业涵盖知识面广,教育学、心理学、美术、音乐、舞蹈、体育、卫生保健等都涉及其中。围绕培养一名优秀的幼儿教 师,需要很科学、 系统的设计实训课程体系。实训课程的课时量、内容设计、考核方式、师资配置都要系统的研究设计。笔者了解,一些院校在第三学年第一学期随便找些幼儿园将学生定向安排实训,没有实训教材、没有带队老师,考核放羊式,影响了最终的实训效果。 2.2学前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跟不上,建设速度慢学前教学专业是知识面很广的专业,涵盖知识广。目前很多院校的实训课程安排,只是安排学生在画室、电钢琴室、多媒体教室学习。学前教育的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幼儿教 师肩负着重要的责任,负责学生的音乐、 绘画、儿童舞蹈、卫生保健等多个方面。很多高职院校因各种原因实训设备 —————————————————————— —作者简介:史玲捷(1986-),女,陕西咸阳人,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师 范教育系学前教育教研室,助教,文学学士,研究方向为高职学前教育。 试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的建构 On Construction of Training Course System of Higher Vocational Pre-school Education Major 史玲捷SHI Ling-jie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师范教育系,咸阳712000) (Xianya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Department of Normal Education ,Xianyang 712000,China ) 摘要:本文浅谈了目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训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研究,笔者对高职院校如何建构学前教育 专业实训课程体系,为学生高质量完成实训课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阐述了一些个人的建议和措施,以期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训 课程体系构建起到借鉴作用。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training course system of preschool education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and the author expounded some personal recommendations and measures on how to construct the training coursesystem of pre-school education major to complete high-quality training lessons for student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raining course system of higher vocational pre -school education major. 关键词:职业教育;学前教育;课程建构Key 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 ;preschool education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2-0251-02 ·251·

高职“2+1”教育模式浅探

高职“2+1”教育模式浅探 摘要:文章阐述了构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两年制高职教育体系的实践与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高职“2+1”教育模式,它是对两年制高职的主动适应。高职“2+1”教育模式是培养学生具备职业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和良好的身心素质的积极探索。 关键词:高职;“2+1”模式;“1+3+N”人才培养模式 从2006年起,德州科技学院开始进行两年制试点改革,总体运行顺利,目前1000名毕业生已经全部走上工作岗位实习。根据两年制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在高职两年制的实践基础上,经过充分的论证,进而提出并开始实践高职新“2+1”教育模式,下面就对高职“2+1”教育模式作探讨。 一、高职两年制的实践及存在的问题 1.构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两年制高职教育体系。职业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的第一目标,高等职业教育两年制学制的改革,本质上就是对若干年以来一直未能彻底解决的职业教育学术化的一次强力更正。在这次高职两年制的改革中,应该可以构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两年制高职教育体系,从职业分析入手,对职业岗位进行能力分解,明确专业领域的行业通用能力、职业特有能力、核心能力。以职业特有能力即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为支撑,并围绕核心能力的培养形成专业领域课程体系。 在整体课程设置上,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将课程整合成四大类,即通识课程(政治、体育以及数学、英语、计算机等工具性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理论性课程)、专业技能及实践课程(工艺性、操作性课程)、专业拓展创新课程(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以及关键能力培养等课程),以实现教育培养的目标。 2.两年制存在的问题。通过两年多的两年制学制改革实践,从结果看,存在两大问题需要解决。第一,高技能人才的比例不够高。从统计2006届毕业生的职业资格认证率可以看到,毕业生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80%为中级证书,只有20%获得了高级证书,而技师和高级技师获证率为0。第二,学生综合素质和关键能力还不够强。面对职业市场和未来的职业变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广泛的职业适应性和迁移能力还需继续加强。 二、高职“2+1”模式的提出 针对两年制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及对高职教育使命的再思考,学院提出了“2+1”教育模式,即两年在校学习,一年现场实习。“2+1”模式再结合我校所提出的“1+3+N”人才培养模式相,即在完成两年制高职学历教育(或相当于高职学历)基础上,再增加一些项目的培训,“1”可以是一个综合培训包。既可以是面向具

高等职业教育现状及发展方向

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于高等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加,因此政府和教育部门开始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力度。政府想要打造工学结合的高等职业院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还可以针对社会需求打造专业高级蓝领,目前很多高等职业院校实行扩招政策,导致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但是学生能力参差不齐,给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俗话说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发展过快,根本没有与社会经济进步同步发展,表现出了很强的不适应性和不协调性。大多数家长和学生都认为高等职业教育院校都是一些坏学生,高考失利后没有办法才选择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人们开始戴着有色眼睛去看待高等职业教育,这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影响,导致学生自信心受到打击,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地位十分尴尬。1办学目标的盲目性与办学理念的模糊性并存。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在办学目标上没有针对性,在教学模式上主要是照搬的本科院校模式,从教学专业设置、考核机制、教学流程等方面都没有高等职业院校的特色,更多时候就是照猫画虎,办学理念不明确,很多高等职业院校没有加强教学模式上的创新,只是破罐子破摔,这样高等职业院校在社会上的名誉将会越来越差。2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人们在自己观念中总是认为读书才是最佳选择,很多人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只是技术工的代言词,并不受到人们的认可,人们在潜意识中就对高等职业教育贴上了不良标签,随着

高等职业院校招生人数的增加,但是学生整体素质和水平并未有所提升,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都选择了就读正规院校,高等职业院校只是没有选择的出路,所以说中国人很怪,对待高等职业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读书就是为了选择更好的职业,但是中国人的做法却恰恰相反,这其中与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水平有很大关系,所以政府和高等职业院校也需要进行反思。3师资力量薄弱,缺乏双师型教师。高等职业院校想要提升教学质量,首先要加强师资力量建设,要有更多的双师型教师,不仅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实践操作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双师型教师极度匮乏,很多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都是从本科院校毕业,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些高等职业院校也会从企业中招聘一些技术工人来校任职,但是这些技术人员不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无法给学生更好的教育,这些都极大的抑制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严重时会直接影响整个学校的形象和声誉。二、高等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高等职业教育想要健康发展,就必须要突出工学结合的特色,要改革教学体制,提升教学质量,这才是未来发展的根本所在。1转变思想,准确定位高职教育。高等职业院校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为我国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级技术人才,所以高等职业院校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不能再照搬本科院校教学模式,要克服浮躁、攀比的心理,更多要考虑高等职业院校的职业性和技术。高等职业院校也要提高招生标准和要求,必须要对学生基础有所考核,改革教学体制,突出工学结合的特色,要转变人们高职教育就是高考备胎的错误观念,要增强高职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

(封面)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征求意见稿 2010年9月13日)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目录 一、基础与背景 (1) (一)主要成就 (1) (二)基本经验 (1) (三)存在问题 (2) (四)面临的新形势 (2)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4)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4) (二)发展目标 (4) 三、主要任务 (6) (一)树立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先进理念 (6) (二)形成规模适宜、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格局 (6) (三)建立互利共赢、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 (7) (四)构建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7) (五)建设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7) (六)构建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要求的评价体系 (8) (七)加强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8) (八)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 (9) (九)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9) (十)营造政府统筹协调、行业企业责任共担、社会认同的良好环境 (9) 四、重点举措 (10) (一)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和布局结构,主动适应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 (10) (二)以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为突破口,营造有利于改革与发展的区域政策环境 (10) (三)以示范院校建设为引领,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整体发展水平 (11) (四)实施校企合作示范基地建设计划,探索“双主体”培养高技能人才新机制 (11) (五)支持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学校建设,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 (12) (六)以“双师型”专业教师培养为重点,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12) (七)推进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提升高等职业院校基础能力 (13) (八)开发共享型教学资源库,整体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13) (九)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完善高技能人才选拔与培养机制 (14) (十)搭建继续教育服务平台,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和发展需要 (14) (十一)加强西部地区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区域协调发展 (14) (十二)建立以举办方为主的多渠道投入机制,保障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15) 五、组织实施 (16) (一)加强组织领导 (16) (二)建立目标责任制度 (16) (三)加强监测考核 (16) (四)强化舆论宣传 (16)

江西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探析

江西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探析 应届大学生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严重,虽然我们已经面对就业难的问题,而我们的心态就更应该放正,树立好我们自己的目标,完成自己的理念,提高自己的人生价值,使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更加完善起来。 标签:大学生就业创业 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机会难的题目,是一个不争的现象,而且有可能变得更加难的趋向,这方面和国际经济局势多年来连遭打击,一方面,中国经济结构体系和教育改革,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落后。据统计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出7990000人,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和学校关心的主题。而今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有其特殊性,要搞好音乐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就因该认真研究音乐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有目的性地做好工作。在本论文中,对近四年来我省音乐院系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希望能帮助音乐专业毕业生清楚的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引导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培养社会需要的音乐人才。因此,以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历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做一调查,以此分析大学生就业的方向与趋势和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的需求。以下以江西省最有代表性的高等职业院校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的音乐学院为调查对象,做出以下数据。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毕业生就业调查。 调查2010—2013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就业方向进行统计。 音乐学院2010—1013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共有毕业生796名,其中音乐学专业518人,舞蹈编导专业89人,音乐表演专业89人,音乐表演(专科)100人。从就业层次看,艺术培训机构和琴行占多数;从就业区域看,省内省外占一定比例;从专业方向看,音乐学专业和舞蹈编导专业就业率明显高于音乐表演(本科)方向。 2012年我校各个学院与音乐学院毕业生签约率的数据对比分析 表三各学院毕业生签约率的数据 以上数据显示的是院教务处对2012年音乐学院及其他学院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在所有专业中,音乐学专业每年的就业率都是不容乐观。 一、主要原因 1.培养目标简单,方向特点不明显培养目标是解决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音乐学院(系)是具备鲜明行业特点的高等教育机构,它不单是肩负着培养各类音乐专业人才的重任,又是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发展民族文化首要基础,是产业开发

湖南高职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探析

湖南高职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探析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高职教育办学规模、水平不断增强。然而高职教育依然存在着社会认同度不高,师资力量薄弱,专业设置不能与产业结构调整有效对接,难保持续稳定发展等问题。分析了湖南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建议和对策。 标签:湖南高职教育;现状;对策 湖南高职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1998年教育部明确要求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提出要求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湖南高等职业教育与全国一样出现跨越式发展的局面。2010年,高职教育招生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高职教育的发展促进了高等教育结构的变化,有力地推动了湖南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实践发展的需要是理论研究的原动力,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起源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本文分析了湖南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拟提出湖南高职教育发展应夯实高职教育基础,打造“双师型”团队,吸纳民间资本办学,参与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等对策和建议。 一、湖南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一)湖南高职院校的主要办学成绩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教育部在2000年顺应发展需要将高职院校的办学审批权与管理全下放至省级政府,并规定各校的办学经费由湖南省级财政负责划拨,湖南高职教育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目前成为全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1.办学规模不断发展。湖南高职教育始于80年代,当时兴办的长沙大学、岳阳大学是湖南高职教育的雏形。到2001年,湖南省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已经有19所,占同期全國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总数的5.7%。2003年,湖南省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达到50所,至2013年,湖南省具备招生资格的高职高专院校共有71所,湖南高职教育的办学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办学水平逐步提高,专业设置日趋齐全。近年来,湖南高职院校加强了专业建设,进行了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主线的教学改革,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和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5所高职学院分别于2006、2007、2008年进入国家级示范性高职学院建设行列。截至2009年9月,湖南设置高职专业的86所高校共设置高职专业1583个,覆盖专业目录中全部19个大类,覆盖专业目录中78个二级类的62种,覆盖专业目录中531种专业中的272种[1]。总的来说,湖南省高职院校通过几年来的快速发展,提升了湖南高职教育的水平,为湖南率先达到高等教育大

高职教育实训建设的课堂教学

高职教育实训建设的课堂教学 摘要:实训基地的基本职能是完成实习实训教学与职业素质训练和职业技能训练,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研究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更加强调其就业能力。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作用,对于解决学生就业难、企业用工难、学校招生就业难、社会结构调整难、政府经济转型难的“五难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职教育实训建设课堂教学 正文: 一、统筹规划,构建以公共实训基地为骨架的国家职业技能实训体系 高职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应是国家职业教育实训框架体系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因此建设一批能够实现资源共享,集技能实训、资格认证、师资培养、职业研发、技术服务、国际交流功能为一体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并与其它职教实训基地形成覆盖全国、布局合理、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公共服务平台是高职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任务。其中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技能鉴定应该是公共实训基地主要任务。而职业技能包括将技术转化为产品的技术与能力,因此实施技能训练的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必须并结合技术发展周期、技术层次和市场大小规划实训基地框架与布局。 (一)技术发展周期与实训基地建设 技术发展按产业化程度一般可分为:未产业化期、产业化孕育期、产业化发展期、产业化成熟时期、产业化衰退期。在这5个时期,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不尽相同,显然为满足不同阶段需要,应当建立不同级别的公共实训基地。在技术未产业化期和产业化孕育期,产业化过程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不适宜建立公共实训基地,但国家应设立公共实训基地研发机构,开展技术项目实施和职业预测研究,并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做好技术准备,以期在产品的市场扩张阶段,能迅速培养符合要求的技术人才,从而为迅速占领市场,创立民族品牌奠定基础。在产业化发展时期,技术的产业化问题已基本解决,市场需求稳定增长,但人才需求规模并不大。此时开展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不需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技术开发,而且经济效益稳定增长,此时应当按产业带分布建设国家级公共实训基地,并为产业化成熟期人才培养开展师资准备。而在产业化成熟时期,高级应用型人才需求数量较大,此时应当将公共实训基地实训项目转移到省级实训平台,从而满足大规模的人才需要。在产业化衰退期,技术商品的生命逐步衰弱,社会需求也逐渐降低,但局部人才市场需求有可能会增大。此时实训基地服务面向应该进行转移,并为实训基地建设的升级做资金与场地准备。实训基地服务面向转移应包括国内区域转移和国际转移。要从国际与国内两个市场做好研究与发展规划。 (二)职业技术层次结构与实训基地建设 职业技术一般可划分为:技艺、技能、技术、科技、高科技五个层次。而每项专业技术又可分解为生产经验、科技知识、技术实体(工具)和技术管理四个要素。不同层次的专业技术,其四个要素的比例是各不相同的。技术层次愈高,科技知识和技术管理要素的比例愈高,相应的技术实体也愈复杂。而职业教育层次定位则要以职业岗位专业技术的类型和层次(科技含量和水平)为主要依据。显然,高职教育公共实训基地的实训项目应该属于技能、技术、科技、高科技层次。由于不同层次技术的应用范围与规模不同,产业所需的职业技术人才数量不同,因此应建立与需求数量相适应的高职教育公共实训基地级别框架体系。一般来说,科技含量水平越高,需要的资金投入越大,技术准备周期也越长,牵涉部门也越多。 因此,针对高科技、科技项目,应建立国家级实训基地及其研发机构,并主要为产业升级提供技术与人才准备;而为培养技术层面的人才应建立省级实训基地;为培养技能与技艺

中高职衔接教育模式的思考

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上既有一致性,又有着层次上的差别,中职教育强调的是有一技之长,其核心是强调培养实用型、技能型、操作型人才。而高职的目标定位应该表现出高层次性,强调培养应用型、管理型和高级技能型人才,要比中职教育有更深更广的专业理论,更新更高的技术水平,以及广泛的适应性,特别是要有更强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一、现行体制下探索中高职衔接教育的必要性(一)关注职教体系内中职与高职“两个重点”层面的衔接沟通是适应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善民生的迫切要求。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赋予职业教育新使命。“十二五”时期国家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要求职业教育加快改革与发展,提升服务能力,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新使命,因而,必须关注中高职的衔接。 2.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赋予职业教育新任务。“十二五”时期,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服务业大发展,建设现代产业体

系,迫切需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系统培养数以亿计的适应现代产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因而,必须关注中高职的衔接。 3.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赋予职业教育新内涵。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做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为形成学习型社会奠定坚实基础,要求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职业教育面向人人、服务区域、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功能和独特优势,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因而,必须关注中高职的衔接。 4.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赋予职业教育新要求。当前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职业教育整体吸引力不强,与加强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