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节 产业生态建设

第四节 产业生态建设

第四节  产业生态建设
第四节  产业生态建设

第四节产业生态建设

一、生态产业概述

生态产业是按经济生态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产业。与传统产业不同,生态产业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产体系或环节之间的系统耦合,使物质、能量能多级利用、高效产出,资源、环境能系统开发、持续利用,企业发展的多样性与优势度,开放度与自由度,力度与柔度,速度与稳度达到有机结合,污染负效益变为经济正效益(17—2)。

表17—2 生态产业不同与传统产业的特征

类别特征

横向耦合不同工艺流程间的横向耦合及资源共享,变污染负效益为资源正效益

纵向耦合从源到汇再到源的纵向耦合,集生产、流通、消费、回收、环境保护及能力建设为一体,第一、二、三产业在企业内部形成完备的功能组合

区域耦合厂内生产区与厂外相关的自然及人工环境构成产业生态系统或复合生态体,逐步实现有害污染物在系统内的全回收和向系统外的零排放

功能导向以企业对社会的服务功能而不是以产品或利润为经营目标,谋求工艺流程和产品的多样化

柔性结构灵活多样、面向功能的结构与体制,可随时根据环境的随机波动调整产品、产业结构及工艺流程

软硬结合配套的硬件、软件和心件研究与开发体系,配合默契的决策管理、工程技术和营销开发人员

自我调节以生态控制论为基础,能自我调节的决策管理机制、进化策略和完善的风险防范对策增加就业合理安排和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增加而不是减少就业机会

人类生态工人一专多能,是产业过程自觉的设计者和调控者而不是机器的奴隶

网络经济内外信息及技术网络的畅通性、灵敏性、前沿性和高覆盖度

二、生态农业

(一)生态农业的概念与内容

1.生态农业的概念

生态农业(ecoagriculture)是当今世界人类在面临粮食缺乏挑战下提出的新观念,最早由美国密苏里大学William(1971)提出来的。生态农业是根据生态学的原理,运用生态工程和现代科学技术,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管理的现代综合农业体系。简单地说,生态农业就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建立

起来的一种新型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生态农业是世界农业发展的趋势,是我国21世纪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农产品的质和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不因农业生产而破坏或恶化环境;增加农民收入。

2.生态农业的内容

生态农业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内容:

(1)建立综合农业体系

调整农业生态结构,建立综合农业体系,统一规划、协调农、林、牧、副、渔业生产,使每种农产品和“废物”均能作为另一种农业环节上的原料或饲料,沿着食物链多次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形成无废料、无污染的农业生产系统。

(2)提高生产率

充分利用太阳能,提高生产率。因地制宜建立立体式农业结构,把山、水、林、田连成一个整体,提高植物对太阳能的吸收和利用。

(3)开发能源

加强农村能源建设,比如发展农村沼气、开发利用水能、风能、地热能等,降低能量消耗。

(4)扩大肥源

科学地使用肥料,多施有机肥,实行秸杆过腹还田。改革耕作制度,提高土壤肥力。

(5)防止农村环境污染

(6)改善和提高农民生活和收入

(二)生态农业的基本特征

与传统农业不同,生态农业的主要特征是:

1.整体性

生态农业是一种整体性农业,它的结构十分复杂,具有层次多、目标多、联系多的特点,构成复杂的立体网络。它按经济生态规律要求进行调控,把农、林、牧、副、渔、工、商、运输等各业组成综合经营体系,整体发展。

2.层次性

生态农业有多级子系统,比如庭院生态农业、温室生态农业、小区生态农业、县域生态农业等。各个子系统在功能上有差别:有的进行粮食生产,有的进行蔬菜生产,有的进行林果、畜牧生产,有的进行综合生产。所有这些都为人类的食物生产开辟了多种途径,可通过横向联系,组成一个综合经营体。

3.地域性

生态农业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地域性决定了其空间异质性和生物多样性,决定了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比如过去为了追求粮食产量,一味地进行陡坡开荒,结果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因此,为促进山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必须退耕还林还草,进行生态农业开发。

4.可调控性

可根据生态学原理对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调控。自然调控与人为调控相结合,

通过资源的充分利用,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的运用等,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促进农业发展。

5.高效性

生态农业重视太阳能的转换率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其生产过程投入少产出多,因而具有较高的生产率和较好的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

6.持久性

生态农业建设要求远近结合、统一规划,重视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强调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并重视运用现代科技新成果,追求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7.稳定性

生态农业系统是一个结构合理、功能协调的良性循环系统,其缓冲能力较强,使系统在一定的外力干扰条件下仍能稳定地发展。

(三)生态农业建设的理论基础

生态农业系统是具有生命的复杂系统,包括人类在内,系统中的生物成员与环境具有内在的和谐性。人既是系统中的消费者,又是系统的精心管理者。人类的经济行为直接制约着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人类经营的生态农业着眼于系统各组成成分的相互协调和系统水平的最适化,着眼于系统具有最大的稳定性和以最少的人工投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而这一特定目标和指导思想是以生态学、经济生态学原理为其理论基础建立起来的。生态农业实践的理论依据包括以下几方面。

1.生态与环境协同进化原理

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是对立统一体。环境影响生物,生物也影响环境,两者相互作用、协同进化。就这种关系而言,生物既是环境的占有者,同时又是所在环境的组成成分。作为占有者,生物不断地利用环境资源,改造环境;而另一方面,生物作为环境的成员,则会经常对环境资源进行补偿,能够保持一定范围的物质贮备,以保证生物再生。遵循这一原理,在农业生产中,应因地因时制宜,合理布局,种养加相结合。反之,就会导致环境质量的下降,甚至使资源枯竭。

2.生物之间链索式相互制约原理

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通过捕食与被捕食关系,构成食物链,多条食物链相互连接构成复杂的食物网。由于它们的相互连接,其中任何一个链节的变化,都会影响到相邻链节的改变,甚至导致整个食物网的改变。并且,在生物之间这种食物链关系中包含着严格的量比关系,处于相邻两个链节的生物,无论个体数目、生物量或能量均有一定比例,通常前一营养级生物能量转换成后一营养级的生物能量,遵循林德曼“十分之一定律”。生态农业遵循这一原理,进行合理的生态设计,巧接食物链,合理组织农业生产,以进一步发挥资源潜力,提高生产效率。

3.能量多级利用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既是一条能量转换链,又是一条物质传递链。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还是一条价值增殖链。根据能量物质在逐级转换传递过程中存在的1/10关系可知,食物链越短、结构越简单,则它的净生产量就越高。据此,在农业生产中,人

类可合理设计食物链,发挥其最大功能和作用。

4.结构稳定性与功能协调性原理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结构,具有相应的功能。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是人类按照生产目的而精心安排的,受到人类的调节与控制。生态农业既要提供优质高产的农产品,又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再生产条件与生活环境,就必须建立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结构,才能保证功能的正常发挥。为此,要充分利用生物的相生相克、避害趋利、互利共生等关系,合理安排农业生产与布局,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

5.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原理

在生态农业生产中,为了在获取高生态效益的同时,获得高经济效益,应注意合理配置资源,充分利用劳动力,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产布局,进行专业化、社会化生产,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四)生态农业的类型及模式

1.生物立体共生的生态农业系统

这是一种根据生物种群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和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而合理组合的农业生态系统。该系统可使处于不同生态位的各生物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互惠互利,更加充分地利用太阳能、水分和矿物质营养元素,建立一个空间上多层次、时间上多序列的农业产业结构,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农产品产量,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根据生物类型、生境差异和生物因子的数量等可将此类生态农业系统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和模式。

(1)立体种植类型

根据生态系统中栽培作物的种类和空间组合可分为若干模式。

①农作物的间作、套作和轮作模式这种模式随农作物种类不同而组合成多种模式,比如粮-棉、粮-菜、粮-油等。

②农林间作模式该模式(图17—5 )既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增加粮食产量,又增加了森林覆盖面积。林木能阻挡风对农作物的损害,减少作物的蒸腾作用,增加抵御旱涝、霜冻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图17—5 林粮间作模式

③肥粮轮作模式该模式(图17—6 )粮食作物与绿肥作物互利共生,其特点是经济效益高,改良土壤的作用明显,生态效益显著。

图17—6 绿肥粮食轮作模式

(2)立体养殖类型

立体养殖类型是在某一特定空间内养殖动物的层次配置,或一定时间内的生产有机配合,主要有以下模式。

①水体立体养殖模式该模式(图7)是为了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和营养、溶解氧而设计的一种最佳空间配置方式。常见的组合有:鲢鱼(上层)-草鱼(中层)-青鱼(下层)、鸭(上层)-鱼(下层)-珠蚌(低层)、鱼(上层)-鳖(下层)。

图17—7 水域分层立体养殖模式

②陆地立体圈模式为充分利用空间、节省圈棚材料并利用废弃物而设计的一种模式。比如蜂桶-鸡舍-猪圈-蚯蚓池等。

(3)立体种养类型

该类型是指在一定空间内栽培植物和养殖动物按一定的方式进行配置,使之互利共生的生产结构。主要模式有:林-鸭-鱼、苇-禽-鱼、稻-鸭鱼、稻-萍-鱼等。

2.物质循环利用的生态农业系统

这是按照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规律而设计的一种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在该系统中,一个生产环节的产出(比如废弃物排出)是另一个生产环节的投入,使得系统中的各种废弃物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再次、多次和循环利用,以获得更高的资源利用率,并有效地防止废弃物对农村环境的污染。根据系统内生产结的物质循环方式,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种植业内部物质循环类型

该类型主要是指在林业、作物及使用菌等生产体系中的物质多级循环利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①作物——食用菌循环模式利用农作物秸秆、糠麸、籽壳、甘蔗渣等,作为人工培养食用菌的原料,而生产食用菌后留下的菌渣和菌床废弃物可再用于农作物的肥料。

②林木——食用菌循环模式利用适合食用菌生长的林木树干或木屑作为原料,培养食用菌,而菌渣和菌床废弃物用于促进这些林木生长的肥料。比如黑木耳的栽培技术就是基于这种模式。

(2)养殖业内部物质循环类型

这种类型主要是利用家禽生产中的废弃物,作为畜牧生产的饲料,而牲畜牧生产的废弃物再作为某些特种动物的营养饲料而扩大其种群,这些特种动物又可直接作为家禽的高级蛋白饲料,从而形成废物利用的良性循环。比如猪-蚯蚓-鸡、猪-蛆-鸡等模式。既节省饲料,又减少了废弃物。

(3)种养业结合的物质循环利用类型

这种模式(图17—8)类型多样,比如禽-鱼-农作物、畜-鱼-农作物、禽-畜-鱼-食用菌、禽-畜-鱼-林等,既可节省空间,又可提高资源利用率,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明显。

图17—8 种养业结合的物质循环利用模式

(4)种养加沼结合的物质循环利用类型

多层次综合利用物质和能量,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利用这一原理,在生态农业发展中,把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和沼气生产结合在一起,实行种养加相结合、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物质和能量经过多层次综合利用,这不仅能提高资源利用率,而且能改善环境。这种模式(图17—9)是当前物质循环综合利用的高级形式,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非常符合我国国情,目前正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进行积极的推广普及。

图17—9 种养加沼相结合多层次综合利用型模式

3.生物相克避害的生态农业系统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利用生物相克关系,人为地对生物种群进行调节,增加有害生物的天敌种群,以降低其危害,减少农作物损失。常见的类型有:

(1)以虫治虫类型

利用昆虫防治害虫的模式很多,比如赤眼蜂-玉米螟、七星瓢虫-棉蚜虫、大草蛤虫-棉蚜虫、红蚂蚁-甘蔗螟虫等。

(2)以禽鸟治虫类型

利用禽鸟防治害虫的模式很多,比如棉田鸡-虫、稻田鸭-虫、森林灰喜鹊-松毛虫等。

(3)以草治草、治虫类型

利用某一种植物的密植,来达到抑制杂草或害虫的目的。比如,将白花草引入柑橙园,可有效地抑制杂草生长并能保土保肥,防晒保温、调节果园内的小气候,有利于柑橙生长。同时,还可控制柑橙害虫红蜘蛛的生长,既节省了农药,又保护了环境。

(4)以菌治虫类型

利用病原微生物治虫是生物防治的重要内容,利用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和线虫等。比如用杀螟杆菌,防治稻纵卷叶螟和稻苞虫幼虫,效果明显。

4.主因子调控的生态农业系统

农业生产受到大自然的强烈影响。近年来,由于破坏森林、开垦草地等人为活动的影响,使自然灾害加剧,比如荒漠化、水土流失、盐渍化和干旱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此,人们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1)控制荒漠化类型

该类型是通过人为控制,把生物与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以更多的绿色覆盖,提高生物产量,加大物能流循环,不断改善土壤理化性能,使沙碱地变成绿洲。该类型的结构差异很大,多以林为主、农牧结合,或农林牧并举。比如山西省右玉县,从植树造林种草起步,实行以草促牧、以牧促农的生态农业建设方针,经过30多年的治理,基本上控制了风沙危害,使生态农业建设出现了农林牧兴旺发达的景象。

(2)水土流失治理类型

该类型是以小流域为单元,通过水土流失治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比如青海省民和县柴汤小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占总面积的91.8%;土壤贫瘠、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恶劣,农业生产单一,广种薄收,农民生活贫困。自1982年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发展生态农业以来,经过数年努力,该流域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了农林牧综合发展。

(3)改良土壤类型

该类型通过对盐碱土的改良,提高土壤肥力,促进生态农业发展。在盐碱土的治理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成功的模式。比如林粮间作治碱、改土治水模式等。

5.资源开发的生态农业系统

该类型的特点是按照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建立各种类型的生态结构,充分利用太阳能,实现系统内物质良性循环,达到良好的经济

生态效益。

(1)山区综合开发类型

这是以开发低山地区,充分利用山地资源的复合生态农业类型。比如林-果-茶-草-牧-鱼-沼气模式,立足山区自然条件,通过在山地高坡栽种林、果、茶树,在缓坡引种优质牧草,饲养牛、羊、兔、禽等草食性畜禽,在山谷洼地开塘养鱼,达到充分发挥山地资源优势,实现经济生态良性循环。

(2)湿地利用类型

该类型是充分利用沿海滩涂和平原水网地区的荡滩资源优势,建立良性循环生态模式。比如草-畜-禽-蚯蚓-貂的湿地生态系统,种-养-桑的湿地生态系统等。

6.综合发展与全面建设的生态农业系统

该类型是在一定区域内,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以结构调整为突破口,综合发展农业产业,带动山、水、林、田、路、渠等全面建设,实现优化的系统调控,使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在较高层次上达到良性循环。比如,以林为主,农林牧结合,农工商一体化模式、以农为主,水土林田综合治理模式、以牧为主,农工商并举模式、以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为中心的全面规划模式等。

(五)生态农业建设技术

1.农业生态工程技术

所谓农业生态工程技术,是指综合应用生物学、生态学、经济学、环境科学、农业科学、系统工程学的理论,运用生态系统物种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等原理,结合系统工程方法所设计的物质多层次利用的农业生态工程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立体种养技术

立体种植技术是指在农业生态系统中,模拟森林生态系统对光能多层次的利用。比如乔灌草结合的山地立体种植技术、农作物间作套种、林粮作物间作的平原立体种植技术等。立体养殖技术是指利用不同种类动物生态位的差异,进行空间分层养殖,比如鲢鱼、草鱼、鲤鱼、鲫鱼的多层养殖技术,鱼、鳖、虾、蛤多种搭配养殖技术等。同时还有种植和养殖相结合的技术,比如稻、萍、鱼的空间配置技术等。该技术在生态农业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食物链结构的工程技术

这种工程技术是模拟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结构,在系统中建立起物质的良性循环多级利用。一个系统的产出(废弃物)是另一个系统的投入,废弃物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再次或多次利用,使系统内形成一种稳定的物质良性循环系统,这样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比如在一些生态农场,用鸡粪喂猪、猪粪喂鱼,塘泥用于农作物,农产品作为鸡、猪的饲料,如此形成一个良性物质循环。再比如秸秆养畜、过腹还田技术亦是如此。

(3)种养加相结合的配套生态技术

这种技术是指在一定区域内,调整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的产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合理规划、全面发展的综合生态工程技术。它要求根据各地自然资源特点,发挥资源优势,以一种或几种产业为主,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对农村环境进行综合

治理,使生态环境的改善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增长等协调一致(图17—10)。

图17—10 种养加相结合的生态工程

2.能源开发技术

农村地区能源严重不足,尤其是生活燃料十分紧缺,多数地区仍以农作物秸秆或林木作为生活燃料。为改善农村能源结构,近年来推广了开发新能源的实用技术,比如改造节柴灶技术、开发沼气技术、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的技术等,对改善农民生活和农村环境起到了相当明显的作用。

3.生态环境治理技术

由于地形、气候以及人为因素的作用,我国许多地区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比如干旱、水土流失、荒漠化等,不仅严重阻碍着当地农业生产,而且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治理灾害的过程中,人类发明了许多实用技术。

(1)水土流失的治理技术

水土流失的治理技术主要有两类:

①生物技术即植树造林种草,根据当地实际条件,分别营造防风固沙林、水源涵养林、农田防护林、护坡林、护岸林、护堤林等,实行林粮间作、林草间作、粮草间作等农业生产模式。

②工程技术主要是修建梯田、堤坝、水平阶、水平坑和鱼鳞坑等,以平整土地,然后在梯田上植树种草或种植农作物。但对于坡度在25°以上的土地,应坚决退耕还林还草。

③小流域治理技术将生物技术与工程技术相结合,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这项技术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具有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2)荒漠化的控制技术

荒漠化治理技术最常用的是生物技术,即植树造林种草。在治沙过程中,人们还创造了一种独特而实用的“麦草方格”式技术,即先用农作物秸秆(麦草)做成方格固定流沙,然后以此为依托种植沙蒿、柠条、柽柳等耐旱植物,建立人工植被,形成一个绿色防护林体系。

(3)盐渍化土壤改良技术

①水利改良技术通过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灌溉洗盐、引洪排淤等措施,改良盐渍土。

②农业改良技术通过种植水稻、平整土地、施用机肥等途径,改良盐渍土。

③化学改良技术通过施用化学改良剂石膏、黑矾等中和土壤理化性质,改良盐渍土。

④生物改良技术通过植树造林、种植牧草绿肥植物等途径,改良盐渍土。

4.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综合防治技术是指根据病、虫、草等对农作物的危害情况,综合地运用物理、化学、生物、农业等技术防止病、虫、草害等。

(1)农业防治技术

目前常用的农业技术措施有:

①抗病、抗虫育种通过抗病、抗虫育种,增强农作物、家禽、家畜的抗病、抗虫能力。

②轮作、改变耕作制度通过轮作换茬、改变耕作制度等措施,减少病、虫、草种群或错开其危害时间。

③加强田间管理通过合理灌溉、施肥、锄草等田间管理,消除病、虫的寄主,增强农作物抗性。

(2)生物防治技术

利用有害生物的天敌,对其进行调节、控制、消灭。生物防治技术主要包括:

①利用昆虫天敌的技术利用有益昆虫防治有害昆虫和杂草,比如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利用蚜虫防治喜旱莲子草等。

②利用微生物天敌的技术主要利用微生物的寄生作用致死害虫和杂草,比如利用真菌防治大豆的寄生杂草菟丝子等。

③利用脊椎动物作天敌的技术比如在稻田养鱼、鸭,利用鱼、鸭捕食害虫等。

(3)化学防治技术

化学防治技术是利用自然的或人工合成的化学药剂,即农药控制有害生物。其特点是见效快、效率高。对大面积、突发性病虫草害可短期迅速控制。但缺点是毒性可残留,引起环境污染。目前主要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

(4)物理防治技术

用物理措施进行防治,比如对杂草的机械铲除、对害虫的灯光诱杀等。

(5)生态防治技术

利用生态学原理,把物理、化学、生物技术相结合,进行防治,比如人工合成的昆虫激素制剂和性外激素的应用,造成害虫不育,达到除虫的目的。

(六)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农业的关系

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提出可持续农业(sustainable agriculture,SA)的概念,并把可持续农业定义为:重视农业与环境的关系,通过管理和保护自然环境资源,并调整技术和机构改革方向,以确保获得并持续满足几代人和今后世世代代人类的需求。可持续农业是现代农业和农业现代化的新发展,是一种比较先进、比较理想的农业模式,它不等同于国外的生态农业或有机农业,而是充分吸收了这类农业模式的合理内涵和有益实践。与可持续农业相比,中国生态农业集中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理论,即充分考虑了农业环境的承载力,暗含了环境与经济协同发展的道路。两者追求的基本目标一致。可以说,中国的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是一个完整、有效的可持续农业。

三、生态工业

(一)生态工业的概念和内容

1.生态工业的概念

20世纪50、6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工业的高速发展,对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

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们迫切要求采用一种新的经济与生态协调的工业经济生产形式,来替代原来经济与生态不协调的生产形式。1989年福罗什(Robert Frosch)等发表的《可持续工业发展战略》,提出“工业可以运用新的生产方式,对环境的影响将大为减少”的观点,由此推出了生态工业的概念。所谓生态工业是指依据经济生态学原理,运用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对自然资源充分合理利用和对生态环境无污染或少污染的一种现代工业生产形式。简单地说,就是能够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工业。生态工业是生态时代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代表着21世纪工业经济发展的方向,也代表着我国工业发展的目标与重点。发展生态工业,有利于充分有效地利用发展工业生产,同时也有利于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调。

2.生态工业的内容

(1)闭路循环

生态工业是模拟生态系统而建立的生产工艺体系,在生产过程中,物质和能量在各个生产企业和环节之间进行循环、多级利用,减少资源浪费,作到污染零排放。据此理念,全球现已建立了许多生态工业园区。

(2)“废料”的资源化

充分利用每一个生产环节的废料,把它作为下一个生产环节的或另一部门的原料,以实现物质的循环使用和再利用。

(3)污染零排放

从技术经济的角度考虑废弃物回收利用的产品设计,减少和防止消耗性污染,消除污染物的扩散。所谓消耗性污染是指产品在消耗或消费过程中必然产生污染物质,比如矿物燃料的消耗产生的污染。这就要求改良原料,采取能够预防和防止各种消耗性废物排放的原材料,替代或禁用有毒材料。

(4)产品与服务的非物质化

产品与服务的非物质化是指用同样的物质或更少的物质获得更多的产品与服务,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这要求依据功能设计产品,努力作到在生产、使用、维护、修理、回收和最终弃置的过程中减少物质和能量的消耗。

(5)能源脱碳

含碳矿物能源利用会产生温室效应、烟雾、酸雨、赤潮等环境问题,解决方法就是减少利用含碳较多的能源物质,采用非矿物燃料。比如用天然气替代煤炭,利用水能、太阳能清洁能源等,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二)生态工业生产的特征

1.具有当代生产力的高水平

生态工业生产力的高水平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它继承和发扬已有的先进工业生产力。二是它采用当代各种新的“绿色技术”,即有效利用资源又无污染的高新技术,有利于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建立在经济与生态协调的基础上

人们应以经济生态学的原理为指导,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自觉地和有意识地组建工业经济生态系统,发展工业生产。力求使工业生产既能够充分合理的利用

自然资源,避免对资源的过度消耗与浪费。同时又可避免产生大量的“三废”污染,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可见,生态工业是经济与生态高度协调的现代工业发展形式。

3.采用生态工艺

生态工业生产从经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采用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通过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的老工艺,建立低能耗、无污染、高效率的新生态工艺,综合利用资源,实行原材料的闭路循环和多级利用。并且,生态工业对其产品的设计、制造与销售的全过程实行生态化经营管理。

(三)生态工业的类型

生态工业是一种先进的现代工业生产形式,它的核心作用是能够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由于利用自然资源的具体形式不同,因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生态工业类型。

1.资源节约型生态工业

资源节约型生态工业着眼于资源的有限性,本着节约资源的原则进行工业生产。自然资源包括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前者的有限性是相对的,后者的有限性是绝对的。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表现在:它在特定条件下的数量是有限的,它的再生能力是有限的,因而它最终能供给人类消费的数量也是有限的。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和资源的大量消耗,资源衰退趋势日渐明显。这就要求人们要改变以往的资源消费观念,珍惜、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发展资源节约型生态工业体系。

2.资源开发型生态工业

资源开发型生态工业着眼于资源的多样性与空间分布的广泛性。自然资源种类的多样性和地区分布的普遍性和差异性,为人们充分利用资源,广泛发展生态工业提供了有利条件。立足于资源的多样性,适度开发各种类型的资源,建立资源开发型生态工业体系。

3.资源综合利用型生态工业

资源综合利用型生态工业着眼于资源的共生性。自然资源在生态系统中多是以化合物或混合物的形态存在的。它的存在有的是以单项为主,有的是多相综合。以单项为主的资源,比如某种矿产资源,其存在形成也多是共生的,即在一种主矿中,存在着其他一些有价值的共生或伴生矿物成分。它们可在生产过程中,经过一定的冶炼和分离技术,同时将它们提炼出来,成为社会财富。资源的共生性特点要求人们在发展生态工业时要重视资源的综合利用,即在利用资源生产一种主产品时,同时要充分利用生产过程中的剩余资源,生产其他多种副产品。其立足点是资源利用的“深化”,即实现原材料的多级利用,减少资源浪费,降低污染物排放,建立资源综合利用型生态工业体系。

4.资源替代型生态工业

资源替代型生态工业着眼于资源的多用性或多宜性,即一种资源可以有多种用途。比如可以作为生产某种产品的原料,同时也可以作为生产其他产品的原料,特别是在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条件下,资源的利用途径越来越广泛。资源的多用性特点要求人们在发展生态工业时重视资源的替代作用。这是资源利用的“功能拓展”。建立资源替代型生态工业体系,实现资源最佳利用。

(四)主要生态工业行业

1.绿色能源工业

①清洁煤炭工业利用清洁生产技术,进行煤炭生产,主要包括煤炭洗选、加工(型煤、水煤浆)、转化(煤炭气化、液化、发电)等过程,旨在减少污染排放与提高煤炭综合利用效率。

②新型能源工业随着人们对环境和资源保护意识的提高,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步伐加快,未来能源结构将发生较大的改变(图17—11)。能源的开发利用从资源型向技术型、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优质、高效、洁净的能源将在21世纪得到长足的发展。目前,发展较快的清洁能源有水能、地热能、风能等。随着一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太阳能、天然气、生物质能、氢能、核聚变能等清洁、无污染的新能源必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图17—11 世界一次能源替代趋势

2.有机食品工业

有机食品是指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不施化肥、农药,没有人工防腐剂、保鲜、色素、香精等添加剂,无污染、无农药残留的天然食品。因此,有机食品实际上是一种无污染的安全、优质纯天然食品,相当于我国的AA级绿色食品。

发展有机食品工业,必须以高标准的生态农业或可持续农业为基础,其产品原料产地的土质、水质、大气等都必须符合有机食品生态环境标准,农作物种植、禽畜和水产养殖过程中不施化肥、农药、激素、杀虫剂、调节剂,而用有机肥料、生物农药、微量元素,加工过程不使用人工防腐剂、保鲜和色素等添加剂,产品上的农药残留、有害重金属、有害细菌的检测必须符合有机食品的质量和卫生标准。有机食品的生产基地以远离大城市和工矿区为佳,特别是它的原料生产基地,以地广林密人稀的山区为佳,因此发展有机食品工业将为工业欠发达、污染轻、植被覆盖率高、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好的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20世纪60年代后,一些发达国家率先进行了生态农业实验,70年代以来各种有机食品纷纷问世,到1990年有机农业国际联盟的300多个成员组织已拥有16400多家有机食品企业。1992年中国成立绿色食品开发中心,1993年被有机农业国际联盟接纳为正式会员,我国政府已将开发绿色食品列入21世纪议程。由于安全、优质、营养的有机食品迎合了人们的消费意愿,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从而极大地推动了有机食品工业的发展。目前,以天然饮料(矿泉水、纯净水、果汁等)生产、绿色小杂粮加工、无污染的肉蛋奶加工、清洁蔬菜生产、保健食品生产等为主的有机食品工业发展迅速,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据专家估测,全球有机食品是销售量将以每年10%~20%的速度增加,今后10年内有不少国家和地区的有机食品的年销售量增长将达到30%甚至50%,世界市场潜力在1000亿美元以上。有机食品将成为21世纪的食品发展方向。

(五)生态工业管理

生态工业是以经济生态学理论为指导,通过管理工业企业的生产活动和组织活动,使工业企业的生产和组织活动按照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轨道运行,以获得最大的经

济与生态效益,避免造成经济生态损失。通常,生态工业管理包括生态工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组织管理两方面。其中,前者主要是指生态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后者主要是指其制度创新。

1.生态工业的企业管理

目前这方面的管理主要是要求实行清洁生产,即以节能、降耗、减污为目标,实施工业生产全过程控制污染,使污染物的产生量、排放量最小化的一种综合性措施。其目的是提高污染防止效果,降低污染防止费用,消除或减少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影响。与传统的以末端处理的污染防止措施不同,清洁生产是对工业生产实施全过程控制的一种新技术与工艺。其特点是:

(1)事先防止

清洁生产是针对工业生产中可能产生的浪费资源和形成污染等经济与生态不协调问题,从源头抓起,防患于未然,而不是事后补救。

(2)全过程防止

清洁生产是全过程、全环节、全要素的防止,而不是单一的最终结果的考查,因此它能挖掘生产过程的全部经济生态潜力,用于防止经济与生态不协调的问题的产生。

(3)积极预防

清洁生产是积极的预防,而不是消极的治理。这样就免除了工业生产过程中一切不必要的人力和资源浪费。因此,发展生态工业,实行清洁生产,是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一条新途径。

2.生态工业的组织管理

生态工业企业在制度创新方面应注意以下三点:

(1)实行生态环境补偿制度

为减少、制止和从根本上解决工业企业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生态工业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生态企业内部的生态环境补偿制度,使企业的“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以实现生态工业企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2)建立生态成本和经济成本核算制度

目前我国企业的成本核算,采用的是经济成本,只核算经济过程中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耗费,而把反映生态环境资源消耗的客观存在的生态成本排除在企业的成本-效益核算之外。这不仅不能如实反映工业企业的实际耗费情况,而且也使所消耗的生态环境资源得不到补偿。长期积累就会形成巨大的生态环境资源“赤字”,使经济与生态难以可持续发展。生态成本是恢复和再生生态环境资源所用的劳动耗费及其补偿。经济成本和生态成本都是人类劳动的耗费,并且共同构成经济生态成本。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经济成本、生态成本和经济生态成本都是客观存在的。生态工业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应将生态成本和经济生态成本的核算的制度建立起来,使工业企业所形成的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使所消耗的生态环境资源能够再生,从而使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3)建立生态经理制

生态工业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各种经济生态管理措施,都需要人的组织

实施来落实。在这一方面我们可借鉴发达国家生态经理制的经验,比如美国杜邦公司任命主管环境事物的生态经理,体现了生态企业的制度创新,对促进企业和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生态旅游业

(一)生态旅游业的概念

生态旅游业是以生态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基础,为生态旅游者的生态旅游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其所需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从定义不难看出,生态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是生态旅游经营管理的三大构成要素。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满足生态旅游者的需求提供了可能,是生态旅游业生存和发展的凭借和依据,而旅游服务体系是旅游经营者借助旅游设施和一定手段向生态旅游者便利的活劳动,为利用和发挥生态旅游资源的效用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并通过一定的旅游经济实体和生态旅游政策的实施,为生态旅游活动提供服务而实现其旅游、保护、扶贫及环境教育四大功能。

(二)生态旅游业的性质

与传统旅游业相比,生态旅游业是兼有经济性、文化性和生态性的产业。

1.生态旅游业的经济性

生态旅游业是一项高度分散性的行业,它由各种大小不同、地点不同、组织类型不同、服务范围不同的企业组成,这些企业是以赢利为目的,并进行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发展生态旅游业不仅能够增加外汇收入、回笼货币,而且能促进轻工业、商饮业、交通运输业等有关部门和行业的发展,对繁荣地区经济、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生态旅游业的根本性质是经济性,赢利是它的经营目的之一。

2.生态旅游业的文化性

从生态旅游者的角度看,在整个生态旅游过程中,他们在满足物质享受的同时,得到了精神享受;在追求精神享受中得到了物质享受,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因此,生态旅游者所进行的一切活动实际上都是社会文化活动。生态旅游者在生态旅游过程中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知识,增长见识。

3.生态旅游业的生态性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协调旅游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为核心内容的新型旅游方式和经营理念,其产业具有生态的性质。生态旅游业运作和发展要以生态学思想为指导,其相关部门的管理与运作都要求生态化,比如生态旅游区要实行功能分区和旅客容量限制原则,导游要具备环保意识和旅游专业知识,服务设施的建设要符合环保标准等。

(三)生态旅游业的特征

生态旅游业除具有旅游业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其自身的显著特征。

1.综合性

生态旅游业属于综合性产业,这是由其生产、产品及效益的综合性所决定的。首先,生态旅游业的生产是综合性的,需要多个相关部门或相关因素协调配合、共同努

力,既涉及旅游部门的旅行社,又涉及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医疗、金融保险业等相关部门或环节。它提供的旅游服务是由吃、住、行、游、娱、购等组成的综合服务。其次,生态旅游业提供的生态旅游产品是综合性的,其所凭借的旅游景观既有人文的,又有自然的;既有历史遗留的,又有当代建造的。第三,生态旅游产业所产生的效益也是综合的,它追求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综合。

2.动态性

生态旅游业的动态性表现为时间与空间的动态变化。空间的动态变化是指生态旅游者的生态旅游活动与旅游目的地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过程,即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动态关系。认识这种动态关系有利于更清楚地认识到生态旅游活动可能对环境造成的负面作用,以便及时调控;时间动态变化是指生态旅游业的季节性,这是由生态旅游活动的季节性所决定的。生态旅游活动的季节性主要是取决于旅游目的地的自然条件。旅游目的地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会引起生态旅游资源的观赏利用价值随季节而变化,形成生态旅游业的旺季、淡季和平季。

3.可持续性

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当今国际社会得到广泛认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生态旅游业正是基于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其目标是在为游客提供高品位的旅游服务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因此,生态旅游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可持续性是其最根本的特征。

(四)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与前景

1.客源市场明显拓宽,发展前景广阔

随着当今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尖锐化,各国政府不同程度地加大了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力度,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崇尚自然、返璞归真”已成为一种新的旅游时尚,为生态旅游业的客源市场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加之生态旅游的参与性强,符合游客体验生活、丰富人生阅历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需求,因而对游客的旅游吸引力极大,使生态旅游者的数量在持续增加。展望未来,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2.在旅游业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生态旅游最初是作为专项旅游产品出现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随着其所倡导的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观念逐步深入人心,生态旅游的范畴已从自然生态景观延伸到人与自然和谐的人文生态景观,生态旅游一跃成为深受大众欢迎的旅游新时尚。无论其游客数量,还是旅游收入都在世界旅游业体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3.生态旅游产业将进一步完善

由于生态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与之有关的吃、住、行、游、娱、购等服务设施将进一步完善,生态旅游导游专职人员增多,旅游服务与景点建设和管理将更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生态旅游纪念品将为越来越多的游客所喜爱与选购。

4.生态旅游产品将更加注重个性化与多样化

随着生态旅游者消费品位和欣赏水平的提升,对生态旅游产品的特色和种类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应深入发掘生态旅游资源内涵,在主题策划、线路组合、宣传促

销等方面做好工作,推动生态旅游产品步入投入少、产出快、加工深、收益高的经营方式,整个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生态建筑产业

(一)生态建筑产业的概念

生态建筑产业是指按生态规律要求进行设计和建设的新型建筑产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21世纪将有越来越多的人居住在城市,而城市人的大部分时间又工作和生活在室内。城市生态化、建筑生态化和住宅生态化,是21世纪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象征。发展生态产业,应重视培育生态建筑产业,使其成为生态产业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二)生态建筑产业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的增强,为生态建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目前,绿色建材、智能建材、抗菌面砖、卫生陶瓷、抗菌涂料和生态建筑等一大批生态建材产品相继问世,这些产品倍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比如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建筑物就是按生态化要求设计的生态建筑,其取暖、照明来自太阳能,建筑物使用的木材是得到认证的可再生林业生产的木材,有毒塑料的使用比正常建筑的使用量减少80%,涂料是有害化学气体少的环保涂料等,这无疑使人们大开眼界,为生态建筑业的发展作了一次空前的世界性展示宣传。展望未来,生态建筑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

六、环境保护产业

(一)环保产业的概念

环保产业是以防止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从事产品生产、技术开发、资源利用、技术咨询服务、商业流通活动的总称,是防止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物质基础。环保产业作为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产业,包括的领域非常广泛,比如环境污染治理、环境工程建设、生态保护、水土流失防治、植被建设、环保技术转让、环保产品开发、环保咨询等,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有21世纪的“朝阳产业”之誉。

(二)环保产业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环保产业已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迅速崛起,成为这些国家的主导产业之一。我国环保产业起步较晚,在20世纪80年代末才开始有“环保产业”这一提法。1996年底环保产业被列为国家计划,为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其有望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但目前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范围较窄,主要以环保机械为主,产业总体水平还比较落后,亟待进行扶持和和加强。一要加强环保工程与项目建设,实现集约化治理污染。二要强化环保产业的企业化管理,提高环保设施的运行效率。三要积极培育环保市场,规范市场行为,提高环保投资的效率。四要大力培养环保人才,提高环保产业的科技含量。五要推行环保产业的社会化服务,提高环境保护的服务质量和水平。通过这些途径,推动环保产业向更高层次和更广泛

领域发展,并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形成资源节约型和清洁型的产业结构。

三、清洁生产

(一)清洁生产的概念与意义

1.清洁生产的概念

清洁生产(clean production),是指从经济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出发,对物质转化的全过程不断采取战略性综合预防措施,提高物料和能源的利用率,减少废物的产生和排放,降低生产活动对资源的过度使用以及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定义下的基本要素如图18—20。

图18—19 清洁生产的基本要素

2.清洁生产的意义

实行清洁生产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关键是要求工业生产提高能效,开发更清洁的技术,更新、替代对环境有害的产品和原材料,实现环境和资源的保护与有效管理。

清洁生产是控制环境污染的有效手段,它彻底改变了过去被动的、滞后的污染控制手段,强调在污染产生之前就予以削减。国内外实践证明,清洁生产具有高效率,可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可大大降低末端处理负担,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二)清洁生产的内容

清洁生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清洁能源

包括常规能源的清洁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以及各种节能技术的开发等。

(1)常规能源的清洁利用

常规能源的清洁利用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在开采、加工转换、储运和终端利用过程中的损失和浪费。比如洁净煤生产,既减少了环境污染,又提高了煤炭的利用效率。

(2)可再生能源利用

可再生能源,即连续性能源,利用后不会耗竭,可反复利用。为了达到能源的持续利用,应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从不可再生的耗竭性能源转向可再生能源,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减少能耗。依靠科技,加大太阳能、生物能、风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3)节能

节能是指在能源利用全过程的各个环节,通过采取一切合理的措施减少能源的损失和浪费,并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回收那些可回收利用的能源。采取管理和技术的手段,加强能源管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依靠技术进步,采用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技术,达到节能的目的。

2.清洁生产过程

尽量少用、不用有毒有害的原料/中间产品;减少或消除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危险因素;采用高效率设备和无(少)废工艺;进行简洁、可靠的操作和控制;回收再利用物料/中间产品;改善企业管理等。清洁生产过程如图18—20所示。

图18—20 清洁生产过程示意图

3.清洁产品

清洁产品是指在生产、使用过程中及使用后不会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易于回收、复用和再生;合理包装;合理的使用功能和使用寿命;产品报废后易处理、易降解等。

开发清洁产品,对产品进行全新设计,对推动清洁生产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目前,低消耗、低污染的绿色产品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亲睐,其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

稳步提高,发展前景广阔。

(三)生态工业园区建设

自然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能把废物减少到最低程度。没有或者几乎没有一种有机体排出的废物对于另一种有机体来说不是有用的物质或能量的来源,物质和能量在一系列相互作用的有机体之间周而复始的循环。受自然生态系统的启发,在工业生产中也可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物质的循环再利用,减少废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工业生产生态化的目标。由此产生了一门研究工业生产代谢过程的新学科——工业生态学,它为全面解决污染控制、资源利用,提高企业竞争力,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念与发展模式。工业生态学强调各企业的合作与工业共生体系建设,即将相互联系、不同类型的企业集中起来,建立生态工业园区(eco-industrial park,EIP),组成工业生态链,使资源得到最优化利用,特别是相互利用废料(一个企业的废料作为另一个企业的原料),实现工业生态系统的最佳运行。比如丹麦的卡伦堡共生体系即是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典型实例。卡伦堡是一个仅有2万居民的工业小城市,位于哥本哈根以西大约100km的北海之滨。卡伦堡工业共生系统主要有5家企业(阿斯耐斯瓦尔盖发电厂、斯塔朵尔炼油厂、挪伏·挪尔迪斯克公司、吉普洛克石膏材料公司和市政府供热公司)和2万居民组成一个相互依赖的网(图18—21)。发电厂将余热变成蒸汽提供给炼油厂和挪伏·挪尔迪斯克公司以及卡伦堡居民,炼油厂将用过的冷却水提供给发电厂作预热锅炉用水,并将生产过程中生产的液化气提供给发电厂和石膏材料公司作为燃料,发电厂烟气脱硫生成的硫酸钙直接卖给石膏材料公司替代天然硫酸钙,而额外回收的余热输往养鱼厂,生物工程公司将副产品提供给当地农民作肥料。据初步统计,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的经济、环境优势显著:20年期间的总投资为6000万美元,而由此产生的效益估计为每年1000万美元,投资平均折旧时间短于5年。整个区域减少资源消耗,每年节水600万m3、石油4.5万t,煤炭1.5万t;减少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排放和污染,每年减少CO217 .5万t,SO21.02万t;废物重新利用,每年13万t炉灰(用于筑路)、4500t硫(用于生产硫酸)、9万t石膏、1440t氮和600t 磷。

图18—21 卡伦堡工业共生体系企业间主要废料交换流程示意图

(四)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清洁生产是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限度地减少物料和能源的消耗,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变有害的物料或产品为无毒无害,对生产全过程进行科学的改革与严格的管理,使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达到最小量;鼓励对环境无害化产品的需求和消费,对环境危害大大减轻。因此,清洁生产是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最佳方式。它可在生产过程中控制大部分污染,减少工业污染的来源,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具有很高的生态效益。并且,清洁生产可在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能够创造出显著的经济效益。清洁生产对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体现在清洁生产技术、产品与设备等方面的国际贸易与合作日趋活跃,与清洁生产密切相关的环保产业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因此,无论是从经济角度看,还是从社会与环境角度看,推行清洁生产都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清洁生产已成为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公需课《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参考答案

公需课《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参考答案 单选题(共30 题,每题 2 分) 1 .低碳经济的本质是()。 A. 可持续发展经济 B. 低能耗 C. 低排放 D. 低技术 我的答案: A 参考答案: A 答案解析:暂无 2 .公开环境信息,以()。 A. 提高环境监管效能 B. 建立环境民主协商机制 C. 解决环境资源低价问题 D. 解决环境廉价问题 我的答案: B 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暂无 3 .将()纳入政府的工作目标与政绩考核指标,各政府和环保主管部门的环境决策行为、经济环境行为和环境管理部门的监管工作,听取群众意见。 A.

治理环境 B. 节约资源 C. 保护生态 D. 保护环境 我的答案: D 参考答案: D 答案解析:暂无 4 .完全不含人工化学合成物的农药、肥料、生长调节素、催熟剂、家畜禽饲料添加剂的食品是下面哪种食物()。 A. 有机食品 B. 绿色食品 C. 无公害食品 D. 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 A 参考答案: A 答案解析:暂无 5 .防腐剂过量属于食品污染的哪一种 A. 原料污染 B. 保鲜生产的污染

C. 制作过程中的污染 D. 生物性污染 我的答案: B 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暂无 6 .生态环境保护是新时代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 A. 必由之路 B. 必然选择 C. 重要途径 D. 根本保证 我的答案: B 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暂无 7 .建设美丽中国坚持绿色发展,要以()为主题。 A. 尊重自然规律 B. 科学发展 C. 以人为本 D. 制度创新

我的答案: B 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暂无 8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 A. 负责制 B. 追究制 C. 终身追究制 D. 行政责任制 我的答案: C 参考答案: C 答案解析:暂无 9 .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把()写入党章,强化了党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A.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B. 生态文明 C. 生态环境保护 D. 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 我的答案: D 参考答案: D 答案解析:暂无 10 .下列不属于生态农业发展阶段的是()。 A.

安全生产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安全生产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安全生产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可概括为“八个是”和“三个关系”:八个是: 1. 安全生产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石:国家安全除了需要国防抗御“外患”外,在“冷战时期”,更需要重视“内忧”——技术风险(生产安全、信息安全)、自然风险(灾害、卫生事件)、社会风险(邪教、恐怖事件)、人为风险(治安与食品安全)等。 2. 安全生产是“三个代表”思想的具体体现:生命安全与健康保障是人民最基本的利益;先进生产力需要较高的生产安全水平来体现. 3. 安全生产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要求:人民需要“安居乐业”,人民需要“平安吉祥”,员工要求“劳动保护”,企业需要“安全生产”。因此,安全生产需要成为各级政府的执政“要务”。 4. 安全生产是宪法及国家性质本质的要求:我国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安全生产,安全生产既然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优势,也是宪法明确的国家本质要求。 5. 安全生产是社会进步与文明的标志: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不仅要看经济和物质的指标,更需要用社会安全水平和生产、生活安全标准来体现。 6. 安全生产是以人为本的重要内涵:以人为本就需要重视人的生命权和健康权;以人为本就要遵循“生命第一”的原则;以人为本就要将安全纳入优先发展的战略;以人为本就要将安全目标置于全面小康的重要地位;以人为本就要协调好安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7. 安全生产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对于社会,安全能

够吸引人才和资源;对于企业,安全扩大商誉、保障效率、促进效益、减少损失。 8. 安全生产是生活质量的体现:人类的生活基本需要一是生理的,二是安全的。在满足温饱基础上,安全必将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三个关系: 1. 安全生产关系到社会稳定大局。 2. 安全生产关系到社会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安全生产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与否。

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

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考试 返回上一级 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 1 o我国环境问题得社会性原因就是()。 A. 资源低价 B. 环境廉价 C ? 违法成本低 D . 公众环境诉求表达不畅 我得答案: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2。党得十九大报告中指岀,()就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得千年大计。 A . 生态环境保护 Bo 建设美丽中国 C . 建设生态文明 D. 人与自然与谐 我得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3。生态农业就是农、林、木、副、渔各业综合起来得大农业,又就是()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得现代农业。 Ao 农业生产、流通、运输 B. 农业生产、分配、消费 C. 农业生产、加工、销售 D . 农业流通、交换、销售 我得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4.什么就是生态文明得厚重之本? Ao 发展红色 B .

发展褐色 C. 发展黑色 Do 发展绿色 我得答案: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5?生活中,使用哪种电池更环保 A . 可充电电池 B. 課镉电池 C? 干电池 Do 锂电池我得答案: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6。防腐剂过量属于食品污染得哪一种 A. 原料污染 B. 保鲜生产得污染 C. 制作过程中得污染 D. 生物性污染 我得答案: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爲壽孑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确保鋤},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A? 2 025 年 Bo 2030 年 C. 2035 年 Do 2O5O 年 我得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8.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与其她领域得改革就是()得。 A . —脉相承 Bo 融为一体 C ? 不可分割 Do 相辅相成 我得答案: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9.下列不属于国家公园基本特征得就是()。 A . 原生态 B。 无污染 C. 国家名义 D . 伴有参观旅游 我得答案: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10.在党在十八届()全会上明确提出了以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得总体布局 A. B ? C ? 四 D . 五 我得答案: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11 o作为当代乃至我们长期追求得目标,受到全世界不同制度国家得普遍关注,成为时代潮流 A . 生态文明 B. 生态文化 Co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云南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十五”规划 一、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现状 二、基本思路和目标 三、重点布局与主要任务 四、政策与措施 “九五”期间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主要任务基本完成。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贯穿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得到了进一步落实,为促进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今后五年,是我省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进一步扩大开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三大目标”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也是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和挑战的时期。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减轻环境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是新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在有关职能部门完成行业规划的基础上,省计委统筹协调、平衡,编制了《云南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十五”规划》,作为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重点专项规划之一,是我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证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一、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现状 (一)进展与成就 “九五”期间,我省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并举的方针,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已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环境急剧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部分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生态建设和保护取得显著成效。 1、生态建设与保护步伐加快 ——生态建设和生态破坏的恢复工作取得重要进展。果断停止了66个县和16个森工局的天然林采伐,开展了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先后启动了35个县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工程和金沙江、珠江、澜沧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实施了以工代赈造林、农业综合开发造林、飞播造林、绿色扶贫工程造林等工程项目,森林覆盖率达44.29%,活立木蓄积量增加4.11个百分点,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的双增长,达到了消灭森林资源赤字的目标。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全省累计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121个,“九五”期间新增和扩建自然保护区面积50万公顷,总面积达到240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1%,使主要的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特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基本得到了保护。此外,我省还建立了一批珍稀濒特野生动植物繁育、迁地保护场(所、中心),开展了有效的迁地保护工作,初步构架了珍稀濒特野生动植物的迁地保护网络。目前正在进行“云南省野生种质资源库”建设的准备工作。总体看,云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位居全国前列。 ——基本农田建设进展顺利,生态农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全省累计投入资金49.36亿元,建成高稳产农田167.3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26.06%,治理改造25度以下坡耕地16.3万公顷。全省建成生态示范区3个,生态农业县10个,生态乡24个,生态村50个,生态基地16个,生态户5万多户,覆盖面积218.8万公顷,受益人口784.5万人。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力度加大。“九五”期间,重点抓了29个“长治”国家级重点县。66个水土保持国债县和12个省级重点治理县的水土保持工作。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675平方公里,占计划治理面积9000平

(安全生产)安全预防促进安全发展

安全预防促进安全发展 安全发展是一种理念。作为一个企业,安全发展的理念应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才能顺利实现。如果一个企业只注重效益而忽视安全,认为生产任务的圆满完成,经济效益的增长就视企业为发展,这应是一种片面而又短期的效果,因生产系统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工序上出现不安全的因素,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其发展必将受到影响。作为交通运输企业,更应将安全发展的理念践行于生产系统中的各个细节。 近年来,有的行业、有的地区由于背离了安全发展的轨道,片面追求速度、效益,不顾客观规律行事,导致重特大事故频频发生,给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极为严重的影响。据统计,全国每年由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500亿人民币,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2.5%;亿元GDP死亡人数是美国的20倍;每百万吨煤死亡率是美国100倍,俄罗期的10倍,印度的12倍。有些企业因此断送了持续发展之路,在无奈和悲哀中轰然倒下。有的地方由此发展迟滞,背负沉重的包袱;有的单位或声誉扫地,影响极坏,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和生产秩序受到严重影响。最为典型的案例如:“三鹿”奶粉事件,在婴幼儿奶粉中掺杂三聚氢胺,导致29.4万名婴幼儿泌尿系统出现异常,其中6人死亡。在受害婴幼儿家长的厉声控诉中,三鹿企业50年发展的成果一朝覆灭。又如2008年9月8日山西襄汾尾矿库垮坝事故导致276人死亡;2009年2月25日,山西西山煤电集团屯兰煤矿瓦斯爆炸,77条生命离开人间。这一切正如媒体所说:完全是由于他们背离了安全发展的轨道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导致的结局! 安全与生产是矛盾的对立而又是统一的辩证关系,其目的都是为了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实现安全发展、长治久安的局面。安全服务于生产,生产必须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有序进行,离开生产也就谈不上安全。安全关系到各行各业,关系到千家万户。生产创造财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而生产必须由人实施。因此,保障人的安全是发展

安全与环境保护措施.doc

安全与环境保护措施 第一节安全管理及安全措施 一、安全组织和管理 项目部成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的安全生产领导小组,设置安全质量部,配专职安全管理干部,从组织上、制度上、防范措施上做到规范施工、安全操作。 安全管理网络由项目经理牵头负责,由总工程师、财务主管分管共抓。项目经理具体进行安全措施的制订落实;总工程师分管工程部、安质部,从技术方案角度来落实安全生产措施;财务主管分管财务部,主要负责安全生产措施的预结算和资金筹集、安排。建立专职安全员和分包安全员责任制度,并由他们抓好班组长和兼职安全员的工作,将安全生产落实到人,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加强安全宣传教育,使各级领导和广大施工人员充分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从而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 通过安全检查增强广大职工的安全意识,并及时发现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有效的予以解决。 实行安全风险抵押金制度,把安全纳入承包内容,逐级落实安全岗位责任制,明确分工。 建立安全台帐,设专人管理,对施工现场、生活区等场所加强安全管理。 二、爆炸物品及施爆工程的管理及对周边环境的安全保护 爆破器材应储存在炸药库房中,并应远离施工现场500m以外。炸药库采用石砌或砖砌建筑,周围用铁丝网隔拦。炸药库房要保持干燥、通风,相对湿度不大于65%,温度保持在18~30℃之间。仓库设必要的灭火器材、避雷装置。由专人负责看守炸药库。炸药、雷管必须分开储存,炸药整齐、牢固地摆放在木板上,堆高不大于2m,宽度不得超过2m,堆与堆之间留1.3m通道,炸药堆与墙壁之

间留0.5m距离。 1、领用、使用、退库制度 (1)爆破材料的领用,爆破员必须持有爆破专职技术人员签认的爆破材料领用单方可领取爆破材料,否则不予发料。 (2)可能互相发生反应的爆破材料不能同一人拿运,二人拿运距离不少于50米。 (3)从事爆破作业的爆破员,对每次爆破作业剩余材料要退库,不准私藏、累积、乱丢,违返者处予经济罚款50元和追究领导责任。 (4)处理拒爆、盲炮的爆破材料,应在爆破专职技术人员指挥下就地销毁,不准退库,不准重新使用,并由爆破器材库负责人做好销毁记录。 (5)领到工地的爆破材料,要指派专人看守。 2、爆破工程的安全管理 加强现场管理,搞好工程的保卫、防盗、搞好永久工程和临时工程安全,防止发生安全事故,在每一个工程项目中制订安全生产的组织措施,并制订严密的安全生产规程,留有足够的安全生产费用,购置足量安全生产保护设备和应急器件,保证施工生产现场的紧急事故处理的开支。 3、对周边环境的安全保护 在爆破施工中加强环境保护管理,促使安全生产,随时清除施工场地不必要的障碍物,设备、材料及各类存储物品安全堆放,做到井井有条。 三、高空、水下、运输、机械操作的安全管理 为杜绝重大事故和人身伤亡事故的发生,把一般事故减少到最低限度,确保施工的顺利进展,特制订安全措施如下: 1、建立安全保证体系,项目部和各施工队均设专职安全员,专职安全员属质检部,在项目经理的领导下,履行保证安全的一切工作。 2、利用各种宣传工具,采用多种教育形式,使职工树立安全施工意识,不断强化安全观念,使安全管理与教育制度化、经常化。

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问题研究探讨

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问题研究探讨 发表时间:2018-11-20T16:26:30.77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1期作者:李晋鹏 [导读] 文章主要就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问题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以供大家交流探讨。 45010419791024xxxx 摘要: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当前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近些年来,世界能源消费剧增,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逐步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我国作为能源消费大国,人均资源少、环境容量小,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文章主要就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问题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以供大家交流探讨。 关键词:环境保护;生态建设;问题 引言: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我们今天必须优先考虑生态环境问题,并将其置于与经济和社会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同时,还要进一步高瞻远瞩,通盘考虑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即要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掠夺性的,甚至是破坏性的发展模式,从传统的资源型发展模式,走上良性循环的生态型发展模式,促使经济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1生态环境现状 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干旱、半干旱地区、高寒地区、喀斯特地区、黄土高原地区等生态环境脆弱区占国土面积的60%以上,这些区域对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较为敏感,容易出现退化现象。生态环境压力大。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生态环境面临着更大的压力,一些生态和环境问题将更加突出。环境破坏造成的后果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恢复,有些甚至是不可逆的。 2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由于盲目开垦荒地、滥伐森林、过度放牧、不适当地兴修水利工程或不合理灌溉等引起水土流失,湿地遭到破坏,森林、湖泊面积急剧减少,矿产资源遭到破坏,野生动植物和水生生物资源日益枯竭,生物多样性减少,旱涝灾害频繁,同时,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草场退化,土壤沙漠化、盐碱化、沼泽化,水体污染,以致流行病蔓延。 (2)城市化和工农业高度发展而引起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污染、噪声污染、农药污染等环境污染。生态环境问题表现比较突出的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3)生态保护相关政策、法规及标准不完善。中国已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与自然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但这些法律法规侧重点不同,尚未形成系统的生态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各资源法大都是针对自然环境中的某一特定要素制定的,没有考虑到自然生态环境的有机整体性和各生态要素的相互依存关系,缺少综合性的生态保护法。生态保护投入不足。生态保护投入与面临的生态问题不相适应,生态保护任务难以落到实处。生态保护资金投入少、投入渠道单一,生态治理工程效益有待继续提高。生态保护的科技及信息支撑薄弱。生态保护涉及领域广泛,制定政策和措施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和信息,生态保护科研力量有限,尤其是生态监测尚处于起步阶段,信息不足,渠道不畅,难以为管理提供良好的支撑作用。 3措施与对策 3.1合理利用资源,发展生态工业 (1)要发展新型工业。在产业发展方向上,大力发展消耗少、效益高、科技含量高的生态型工业和无污染的特色工业。在项目引进上,严格项目管理,严把项目审批关,坚决杜绝新的污染源产生。实行工业企业集中规划、工业污染集中控制。在技术改造上,要鼓励企业研究、开发新工艺、新产品,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从工业源头和生产全过程控制工业污染。要发展循环经济,最大限度实现废物资源化。 (2)加强土地管理。严格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严禁随意调整和占用基本农田进行非农建设。强化对土地的集中统一管理。通过依法收回和收取闲置费等办法,制止土地闲置和粗放浪费,挖掘现有土地潜力。加大土地开发复垦工作力度,对限制性项目坚决不供地,对不合理的用地规模坚决压缩,确保耕地占补平衡。 3.2优化农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 (1)优化农业结构。结合主导产业、区域特色产业,依托现有农业龙头企业或无公害蔬菜基地等载体,本着因地制宜、相对集中、规模经营、提高品质的原则,抓好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的建设。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大力实施种子、植保、畜禽水产良种以及科技入户工程,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进一步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的资金投入和财政资金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制订相关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补偿政策。针对农村普遍存在的化肥农药使用、废弃地膜处理、秸杆焚烧等问题,积极引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实行秸杆还田,实现农业生产良性循环。以农民田间学校为主要阵地,结合新型农民科技项目实施,开展技术培训和环保知识教育,提高应用新技术的能力。 (2)退耕还林。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将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因地制宜地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坡耕地退耕还林;二是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增加森林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经济林,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加强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抓好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等工作。 (3)水环境保护。要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加强小流域治理,保护水源地,增加塘坝蓄水量,提高抗旱能力,改善供水条件。要加大项目编制力度,争取上级资金,加快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和面源防治项目建设,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强工业企业污染的综合治理。加大湿地保护力度,有步骤退还湿地。要通过科学种植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拦截、吸收、吸附污染物,保护湿地水体环境,逐步恢复湿地功能,使巢湖水质有根本性好转。 (4)加强生态管理,促进生态文明。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要强化生态教育,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和大众传媒工具,广泛宣传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观。要大力倡导节能环保、爱护生态、崇尚自然,倡导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形成节约环保光荣、浪费污染可耻的社会风尚,营造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氛围。要教育广大干部牢固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强化资源忧患意识,增强节约资源、

生态文明建设和环保工作总结

生态文明建设和环保工作总结 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进一步强化生态文明观念,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把遏制环境污染,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作为全局性、战略性的头等大事来抓。2016年,我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污染防治为重点,以开展重点流域、区域和行业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争做全省的排头兵。××新闻 生态文明建设全方位推进 2016年,我市中心城区生态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启动了××市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玉湖扩建二期等工程竣工,市污水处理厂二期、垃圾综合处理厂等工程开工建设;抓紧旧城改造准备工作,以珊瑚路、七星街、彩虹路片区道路、排水为重点的中心城区防洪抢险一期工程顺利开工。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积极准备环保项目,东风水库除险加固防洪防震工程获得国家批准立项和资金支持。中心城区“两山两河、南北分工”的生态城市框架已见雏形,10平方公里生态文化区主体工程基本完成;易门生态“水城”建设、通海“山—城—湖”生态文化旅游城市建设、华宁“中国泉乡”生态县建设、元江热带风光新城建设

和新平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小镇建设初具规模;抚仙湖—星云湖生态建设与旅游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项目已上报省政府;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稳步推进,“生态文明之家”、“生态××建设·青春建功行动”、“生态文明家庭”等生态文明建设主题创建活动蓬勃开展,全市10个乡镇被省政府命名为“云南省生态乡镇”。××新闻 同时,我市认真做好国家环保部等四部委新增化学需氧量排放建设项目环评限批整改工作,及时妥善处置了澄江东溪哨工业片区磷化工企业违法排污造成地下水污染和阳宗海水体砷污染等环境事件,开展了环保百日整治专项行动,在全市范围内集中排查整治了重大污染源和污染隐患。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步伐,7户企业按要求时限启动了前期拆除工作,关闭拆除污染生产线13条,在41户企业启动了清洁生产,对黄磷、电石等行业的68户企业实行了差别电价,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吨、化学需氧量吨。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重点项目建设环评率和“三同时”执行率均达100%。 广泛开展环境保护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进机关、进农村、进公共场所等多种形式的绿色创建活动,命名了39所绿色学校、幼儿园和16个绿色社区,完成退耕还林万亩、天然林保护万亩,治理水土流失平方公里。

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 【摘要】安全生产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体现,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与经济发展周期的变化是一致的 [ 1]。在我国现有条件下,劳动力水平和素质普遍不高,部分管理者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有关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还不很健全,其中甚至出现一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现象,导致我国居高不下工矿事故。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转型的重要时期,我们要提出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协调安全与经济之间的关系, 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安全生产事故经济发展 安全生产作为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内涵。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提高安全生产保障水平,对于维护国家安全,保持社会稳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都具有现实意义。社会进步,经济的发展必须以安全生产为依靠,在发展安全科技的过程中,既要力求保持安全同社会经济与科技的稳定协调发展,又要不断推进安全的科技进步,不断改善和提高安全系统的功能。 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是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关系,安全生产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经济社会水平的提高为安全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物质和文化保障[2]。在今后发展中,我们必须明确安全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正确处理安全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制定行之有效的安全生产对策,确保生产活动安全顺利有序的进行。此外,我们要积极协调安全经济利益关系,树立正确的安全经济意识形成良好的安全文化,为安全决策的提出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安全监管制度,切实解决现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也开始面临工业化、城镇化中不可避免的世界性难题——安全生产事故高发。国际相关研究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年人均GDP在1000至3000美元时,该国家或地区处于安全生产事故的上升期,年人均GDP在3000至5000美元时是高发期,只有当年人均GDP达到5000至8000美元时,才进入稳定期,当年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安全生产事故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由此看来,我国目前正处于安全生产事故的上升期,局部省份甚至处于高发期。现实也正如此,数据显示,1999年至2002年的4年间,全国事故死亡总人数年均上升约万人,2002年我国安全生产事故总量高达107万起[ 3]。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强调安全生产在国民发展中的重要性,要求全国各地政府、各部门深刻吸取教训,将安全生产作为“极端重要的任务”,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坚决遏制特大事故频发势头。同时,国家从各方面不断加大在安全生产方面的资金投入,培养安全管理的专业人才。 通过采取一系列安全生产行为,一方面能够调动“人”的积极因素,为员工创造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提供必要的职业风险防护,保障员工生命财产安全,

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

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 为了进一步增强员工的健康、安全、环境()意识,有效地防止和减少各类事故的发生,保护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保障国家财产不受损失,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本篇着重介绍职业健康、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供石油化工行业员工学习。 石油化工行业生产的不安全因素 石油化工行业是一个高危行业,具有易燃易爆、高温高压、有毒有害、易腐蚀、连续作业、点多线长、工艺复杂、操作要求严格等特点。同时,在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废渣对环境的影响较大。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能源需求量的增大,炼油装置、化工装置、油品储运正在向大型化发展,存在多种不安全因素。 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工作,制定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 “安全第一”的内涵首先是要求正确认识安全与生产辩证统一的关系,在安全与生产发生矛盾时,坚持“安全第一”原则。 “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内涵是要求安全工作要做好事前预防,要依靠安全科学技术手段,加强安全科学管理,提高员工素质;从本质安全入手,加强危险源管理,有效治理隐患,强化事故预防措施,使事故得到预先防范和控制,保证生产安全化。 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 ①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规章制度;

②保证必要的安全生产投人; ③加强安全生产教育; ④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生产检查; ⑤进行事故调查处理; ⑥坚持建设项目“三同时”原则; ⑦定期进行安全评价; ⑧辨识和监控重大危险源; ⑨建立安全生产重大事故应急救援体系; ⑩有效运行体系等。 以下介绍与生产一线岗位员工联系紧密的安全生产教育、安全生产检查、事故调查处理和应急救援、直接作业环节安全监督的管理知识。 安全教育 根据《安全生产法》关于“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的规定,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都对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一般包括人厂三级安全教育、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教育、经常性安全教育、调岗和复工人员安全教育。 入厂三级安全教育 入厂三级安全教育是指对新入厂人员的厂级教育、车间教育和班组级教育。 (1)厂级安全教育

浅析安全生产与安全管理相互关系及作用

浅析安全生产与安全管理之间 相互关系及作用 近年来,很多地方政府和生产经营单位把发展经济和提高经济效益列为首要任务,但是不能正确处理安全生产与发展经济的关系,不是把两者有机结合而是加以对立。一些生产经营单位尤其是私营企业“要钱不要命”,为了赚钱不惜以牺牲从业人员的生命为代价,心存侥幸心理,减少甚至不进行安全生产投入,以降低短期成本,追求长期利润。而一旦发生重大、特大事故,除了人员死亡之外还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其代价往往要等于或大于安全生产投入的成本,最终厂毁人亡,得不偿失。只要我们能够准确找出安全生产的薄弱环节,从对党对国家对人民负责的政治高度出发,就一定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本文主要从安全生产与安全管理的角度,浅析安全生产与安全管理之间相互关系及作用。 一、安全生产的定义 “安全生产”一词中所讲的“生产”,是广义的概念,不仅包括各种产品的生产活动,也包括各类工程建设和商业、娱乐业及其它服务业的经营活动。 所谓“安全生产”,从就是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为避免发生造成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的事故而采取相应的事故预防和控制措施,以保证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保证生产经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相关活动。 安全生产,不仅是要在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中保证安全,或者是单纯

为安全而安全,不能脱离生产经营活动讲安全

,而是为保证安全生产,本身也是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这也是制订安全生产的目的之一。 二、安全管理的定义 安全生产管理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管理学原理和安全生产原理结合的产物。因此,安全生产管理是管理者对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安全生产管理有宏观安全生产管理和微观安全生产管理。宏观安全生产管理是大安全概念,它把体现安全管理的一切管理措施和活动都包含于安全管理的范畴。微观安全生产管理是小安全的概念,主要指从事经济和生产管理部门以及企业、事业单位所进行的具体安全管理活动。 安全生产管理作为经济活动的一部分,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安全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所谓安全生产管理,就是针对人们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运用有效的资源,发挥人们的智慧,通过人们的努力,进行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活动,实现生产过程中人与机器设备、物料、环境的和谐,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 安全生产管理最根本的目的是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保护生产资料,保障财产不受损失,是对企业设计的最根本要求;是保护社会生产力,使之能正常 三、安全生产与安全管理之间的相互关系 安全生产,保护生产关系,使股东的合法利益不受侵犯,这也是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内容。安全生产管理以企业单位为主,以全面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抓手,学习和宣传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普及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责任制

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责任制 ●项目经理安全环保职责 1.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法规、法律,建筑安全生产管理条例 和当地政府条例,结合施工特点,制定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 实施办法,督促落实,是本单位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第一责 任人,对本单位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负总责。 2.建立和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成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 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3.保证本单位安全与环境措施经费投入的有效实施。 4.组织制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5.监督、检查安全生产工作,查出安全事故隐患,责成有关人员 限期整改,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6.对施工重大危险源进行辨识与安全风险评估,制定相应安全保 证措施,防范未然。 7.严肃法规,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关系,坚持安全 第一。 8.监督有关人员办理从业人员工伤保险和人身意外保险。 9.一旦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及时如实报告。 ●安全经理安全环保职责 1.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法规、法律,建筑安全生产管理条例 和当地政府条例,结合施工特点,制定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 实施办法,督促落实,是本单位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直接责

任人,协助第一责任人做好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工作,对本 单位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负直接责任。 2.制定施工安全技术与环境保护措施计划,确保安全生产和环境 卫生。 3.会审施工组织设计时,对施工作业危险源的辨识,制定针对性 安全技术保证措施,监督落实。 4.审查工程分包单位营业资质和安全资质,签约安全生产协议, 明确双方安全责任。 5.审查特种作业人员资格,制止无证操作行为。 6.一旦发生生产安全事故,负责现场指挥抢救、现场处理工作, 按规定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同时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事故调 查处理工作。 7.有权拒绝上级违章指挥,接受群众监督,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不违章指挥。 施工经理安全环保职责 1.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法规、法律,建筑安全生产管理条例 和当地政府条例,结合施工特点,制定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 实施办法,督促落实,是本单位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直接责 任人,协助第一责任人做好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工作,对本 单位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负直接责任。 2.负责施工现场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搞好文明工地建 设。

2019年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公需课

考试 返回上一级 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 1 .完全不含人工化学合成物的农药、肥料、生长调节素、催熟剂、家畜禽饲料添加剂的食品是下面哪 种食物()。 ?A. 有机食品 ?B. 绿色食品 ?C. 无公害食品 ?D. 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2 .循环经济是一种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再利用的经济模式,其物质流程是()。 ?A. 再生资源—污染排放—产品 ?B. 资源—污染排放—产品 ?C. 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 ?D. 资源—产品—污染排放 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3 .()导致污染企业缺乏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 ?A. 群众环境信访案件变化快速 ?B. 国家对环境法治有更高要求 ?C. 资源利用成本和环境污染成本被社会化 ?D. 公众环境诉求表达不畅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4 .建立和完善环保立法和独立执法监察体制体系建设。加快环境保护立法、执法、监督的动态机制体 系建设,建立和完善环保独立执法监察体制体系建设,把人和自然关系纳入制度化、()轨道。 ?A. 民主化 ?B. 规范化 ?C. 法制化 ?D. 有序化 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5 .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和关键是( ) . ?A. 发展 ?B.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C. 观念转变 ?D. 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的答案: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6 .公益损害是指污染对()造成的影响。 ?A. 国家、地区的发展 ?B. 群众健康 ?C. 群众经济 ?D. 自然环境 我的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7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要以()为目标。 ?A.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B. 环境承载力 ?C. 遵循自然规律 ?D. 绿色科技 我的答案: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8 .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 )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A. 低碳、节俭 ?B. 自给自足 ?C. 奢华、浪费 我的答案: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9 .面对我国严重的土壤污染,最切实有效的做法是()。 ?A. 提高公民意识 ?B. 加强立法 ?C. 完善环境司法、执法工作 ?D. 加强宣传教育 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1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探索编制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

强化安全生产工作-守住安全发展底线

强化安全生产工作-守住安全发展底线

强化安全生产工作守住安全发展底线 ——在公司安委会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4月20日) 同志们: 今年以来,公司范围内相继发生两起较大道路交通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性质恶劣,影响巨大。今天召公司安全生产委员会扩大会议,就是要通过分析当前严峻安全生产形势,反省事故背后原因,按照“四不放过”事故处理原则,要一查到底,举一反三。安全生产不能有丝毫的侥幸心理和麻痹思想,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任何时候都要绷紧这根弦。下面,我讲五方面意见。 一、客观分析当前安全生产形势 (一)安全生产是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去年以来,习总书记对安全生产工作作了许多重要指示,明确提出“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并提出了一系列极具指导性和操作性的具体要求。什么是红线?红线就是高压线,是绝对不能碰的,碰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受到党纪政纪的处罚,就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二)安全生产是重大的政治问题。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此越来越重视,国家除修订了新的《安全

生产法》外,还不断推出安全生产的单项法规,如《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关于审理旅游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等系列规定,从国务院到地方各级政府每季度都召开安全生产调度会议,安全生产监管、责任追究愈加严格。每次事故后都有一连串的责任追究,而且追究力度越来越大,追究频次越来越多,根据国家安监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每年安全生产事故追究处理的人员都在2万人以上,最高达到省部级,最低到一般安全生产员和企业主。每起事故,追究的责任人员少则两人,多则数十人。 (三)安全生产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安全生产是落实以人为本、以民为先要求的基本内容,是加强社会管理的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我们所做的任何一项工作,都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方针。而保障人的生命健康,是人的第一需要,是涉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个重大问题。如果不顾及人的生命健康,不顾及在生产过程中人的安全,以人为本就根本无从谈起。 (四)安全生产是企业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安全生产工作出问题,那么所有工作就一切归零。我们经常讲安全生产无小事。如果一个企业总是事故不断,不仅给群众生命财产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这个企业也不得

【精选】安全生产与发展的关系

十年,从安全生产到安全发展 以人为本,安全第一。 人没了,发展就没有意义;不安全,发展就不可持续。 这十年,从安全生产到安全发展,再到安全发展战略,安全在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中的位置越来越高、分量越来越重。 这十年,从工厂、矿山突发事故的治理,到职业病的日常防治,再到普通居民周边安全生活环境的营造,安全监督管理的领域不断延伸扩展,覆盖了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十年,从事故总量,到亿元GDP事故死亡人数,我国的安全生产主要指标均出现大幅下降,为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安全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从来新挑战都是新机遇。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为促进安全生产、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健康进行了长期努力,做了大量工作。但进入21世纪以后,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巨变,我国安全生产形势及社会心态都出现了新特征,传统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面临重大挑战。 2002年前后,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也开始面临工业化、城镇化中不可避免的世界性难题——安全生产事故高发。国际相关研究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年人均GDP在1000至3000美元时,该国家或地区处于安全生产事故的上升期,年人均GDP在3000至5000美元时是高发期,只有当年人均GDP达到5000至8000美元时,才进入稳定期,当年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安全生产事故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按照这一理论,我国当时正处于安全生产事故的上升期,局部省份甚至处于高发期。现实也正如此,数据显示,1999年至2002年的4年间,全国事故死亡总人数年均上升约万人,2002年我国安全生产事故总量高达107万起。 在社会心态方面,人们对生命、对安全的关注也空前提高。在计划经济时代,工矿领域长期提倡“先生产、后生活”,“生产第一”。在有的国有大型煤矿,工亡矿工可以申报为烈士,家属虽然悲痛,但仍觉得光荣。而进入新世纪,保护生命的呼声越来越强,发生矿难的煤矿被人们称为“黑心矿”、“黑煤窑”。 痛定思痛,党中央、国务院不断要求全国各地政府、各部门深刻吸取教训,将安全生产作为“极端重要的任务”,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频发势头。 2005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首次提出安全发展的理念;同年,安全发展被写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文件;

安全生产现状、发展趋势和对策措施.

安全生产现状、发展趋势和对策措施 李毅中 (2007年2月13日) 很高兴能有这个机会,与大家就安全生产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围绕以下三个问题,谈一些认识和看法:一是我国安全生产的现状;二是国外安全生产的有关情况和我国安全生产发展趋势;三是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的对策措施。不妥之处,请大家指正。 一、安全生产现状 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并从体制、机制、规划、投入等方面,采取一系列举措加强安全生产;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重点企业和广大生产经营单位依法依规、履行职责;社会各界关注支持、参与监督。经过努力,安全生产的理论、法律、政策体系得到建立和形成,安全监管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完善,安全生产状况趋于稳定好转。 (一)以安全发展为核心的安全生产理论体系初步建立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30次集体学习会上的重要讲话,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和《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相关论述,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指导原则、方针政策和重大举措。党的

十六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六中全会把坚持和推动“安全发展”纳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原则和总体布局。为安全生产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在总结国内外安全生产发展规律和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安全发展为核心的安全生产理论体系。其5个要点: 一是“安全发展”的科学理念和指导原则。提出“安全发展”是我们对科学发展观认识的深化。安全生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前提和保障,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着力点和切入点,必须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各方面工作同时规划、统一部署、同步推进。遵循这一指导原则,“十一五”规划纲要把安全生产列为专节,明确了奋斗目标。 二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从五六十年代的“安全第一”,到七十年代之后的“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再到目前的12字方针,反映了我们对安全生产规律特点认识的不断深化。这一方针要求安全生产工作必须重视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三是以“两个主体”和“两个负责制”为内容的安全工作基本责任制度。政府是安全生产的监管主体,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安全生产工作必须建立、落实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和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制。建立安全生产控制考核指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